三国志诸葛亮传美版怎么选诸葛亮

网页游戏一周开服表
游戏名称游戏类型开服时间游戏官网服务器名运营平台
塔防三国志武将诸葛亮的技能如何
时间: 17:22 来源:52PK整理  编辑:兰烬落
  想知道武将诸葛亮的技能如何?不用着急,一起来看下面的介绍就知道了。
  神诸葛亮是即将推出的第三名神将,相信各位忠实的玩家一定有所耳闻了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神诸葛亮技能及定位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攻击:153
  攻速:152
  范围:155
  血量:1800
  神将军师第一人的称号当之无愧,高达152的攻速配合技能简直可以打出成吨的伤害。同时155的范围在配合天赋风雷咒,可以取敌人首级于千里之外。
  全屏技能而且效果十分的华丽,造成大量的伤害,视觉效果华丽的同时伤害也是相当的高!
  PVP技能:封魂锁魄
  强大的控制技能,可以让对手主力武将的技能不出,特别是对手的主力武将类似关羽,张飞,吕布之流。专门用来克制对方主将的战术将领!
  需要无双诸葛亮+一名任意无双神将+传奇武将庞统+三名传奇武将。
  其中庞统玩家可以用武魂在酒馆里面兑换,无双武将可以使用何进/文丑/蒋钦等免费武将,这样不会浪费一些玩家喜欢的武将。类似司马懿、曹休和高顺也是不错的选择。
  神诸葛亮的定位出来就不是PVP的主力将领,就和他的身份一样,他是用来作为一名军师来统筹全局的。
  PVP技能是用来封锁武将技能了,说白了就是让大家一起使用平砍来耗血。
  这样新出来的神将,神关羽,神张飞乃至后面的神吕布和神刘备都是增加自己武将攻击力的,诸葛亮就可以有效的克制了。
  这里呢,小编觉得玩家不要把最好的装备给诸葛亮,尽量第二套装备就可以了。然后第一个可以继续给姜维或者张昭,诸葛亮是一个战术将领,装备不是全部。
  以上就是武将诸葛亮的技能介绍,希望对各位玩家有所帮助。
  塔防三国志精彩推荐
关注 52PK游戏网 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最火游戏激活码 最有趣游戏资讯
塔防三国志游戏攻略
最新页游发号
Copyright © 2002- 版权所有 52PK游戏网 渝ICP证B2-号 文网文[号【已解决】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选)翻译!!!!
故未便加兵:&quot,效忠贞之节;臣敢竭股肱之力;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quot章武三年春,并皆叛乱。&quot。军资所出,咸决于亮。政事无巨细,国以富饶。五年: &quot,谓亮曰,亮率众南征,遂为与国,继之以死;君才十倍曹丕;建兴元年,事之如父,以俟大举!&quot,率诸军北驻汉中。&quot。南中诸郡。若嗣子可辅;如其不才,亮以新遭大丧,终定大事,其秋悉平,必能安国。顷之,辅之,临发。三年春,且遣使聘吴;汝与丞相从事,君可自取,又领益州牧,召亮于成都,乃治戎讲武,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属以后事,先主于永安病笃,因结和亲;亮涕泣曰
【最佳答案】
顾未便加兵,把后事嘱托给他,以俟大举,属以后事。政事无巨西,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上疏《出师表》 章武三年的春天,召亮于成都,临发。五年。政事无论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封亮武乡侯,辅之。若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终定大事,且遣使聘吴。倾之,进驻汉中。 三年春,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君可自取,和他们结亲,咸决于亮,精忠卫国!“先主又位诏,上疏了《出师表》,其秋悉平,并节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我一定就我所能。五年。若嗣子可讣辅,最终成就大事,又加封诸葛亮为益州牧:如其不才,亮率众南征。 三年春,乃治戎讲武,率诸军北驻汉中章武三年春,开始治理国家的事务,(刘备)对诸葛亮说,到秋季就把叛乱全部平息了。建兴元年,命令后主对待丞相就如对待父亲。军备充足,以待将来大举进军中原。南中诸郡,必能安国,成了友好邻国,没有轻易用兵作战。军资所出,亮涕泣曰:“你的才能要十倍于曹呸,(于是)把诸葛亮召到成都,于是开始练兵习武,国以富饶,率领各部军队向北出发,开府治事,册封诸葛亮为武乡侯,继之以死,事之如父。后来,效忠贞之节,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臣敢竭股肱之力,死而后已,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
【相关内容】
【主题推荐】
推荐主题:
【其他答案】
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以咨诹善道、长史、尚书;陛下亦宜自谋,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深入不毛。若无兴德之言。 侍中,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禁不住流下泪水。我接受您的恩泽;亲小人,都拿来和他商量,攘除奸凶。 先帝知臣谨慎,说一些不恰当的话;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防止疏漏,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以伤先帝之明、费祎,然后施行。臣不胜受恩感激。诚宜开张圣听,那是郭攸之。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升降官吏,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故五月渡泸。先帝在世时,兴复汉室,兵甲已足,先帝称赞他能干,苟全性命于乱世,每与臣论此事,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悉以咨之。 侍中侍郎郭攸之、允等之慢,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志虑忠纯,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躬耕于南阳,不效则治臣之罪,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董允等,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这是我报答先帝,则责攸之,恐托付不效,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没有不对桓,还于旧都。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引喻失义。愚以为宫中之事,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才能高的和......
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于是)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要十倍于曹呸,必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若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诸葛亮哭着说到:“我一定就我所能,精忠卫国,死而后已!”先主又传诏,命令后主对待丞相就如对待父亲。建兴元年,册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始治理国家的事务。后来,又加封诸葛亮为益州牧。政事无论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南部和中部的几个郡联合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刘备刚刚去世,没有轻易用兵作战,而是让使者去吴国下聘礼,和他们结亲,成了友好邻国。 三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到秋季就把叛乱全部平息了。军备充足,国家富饶,于是开始练兵习武,以待将来大举进军中原。五年,率领各部军队向北出发,进驻汉中,临出发时,上疏了《出师表》。
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于是)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要十倍于曹呸,必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若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诸葛亮哭着说到:“我一定就我所能,精忠卫国,死而后已!”先主又传诏,命令后主对待丞相就如对待父亲。建兴元年,册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始治理国家的事务。后来,又加封诸葛亮为益州牧。政事无论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南部和中部的几个郡联合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刘备刚刚去世,没有轻易用兵作战,而是让使者去吴国下聘礼,和他们结亲,成了友好邻国。 三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到秋季就把叛乱全部平息了。军备充足,国家富饶,于是开始练兵习武,以待将来大举进军中原。五年,率领各部军队向北出发,进驻汉中,临出发时,上疏了《出师表》。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
06-04 02:04共有款新网页游戏开测
共有款新网页游戏开服
当前位置: >
塔防三国志诸葛亮与何进选择分析
16:43 来源:网络 作者:麻花 
  何进:恕我读的三国不多,还真不知道此人是谁~~!
  刷图技能:万剑火雨 注:范围还不错,算了,但是面对第五章十几万血量的兵还是忽视吧。
  PK技能:战斗之心 注:谁用谁知道啊。加上这么牛逼的攻击速度,还用我多说么。
  天赋:火龙炮 注:放在那个非晕炮的攻击带有燃烧效果,但是那个炮塔的攻速和攻击加成,两个字,蛋疼。
  诸葛亮pk技能解析:首先如果需要确认一个问题,就是诸葛亮pk技能的触发率,如果低于战斗之心的触发,那又是被战心连死的料,就欲哭无泪了。不过前提是大R的旗子是10星强运和攻速。中小R用来pk还是很不错的。猜测:左慈的pk技能是让对手无法发动pk技能~~!但还是触发率问题。现在左慈的图也是我放出来的,但是数据在左慈面市前会修改的,修改成什么样sy说了算。不要再纠结左慈的神圣冲击了。
  总结:如果诸葛亮pk技能的触发率在战心之上,那诸葛亮无疑是所有武将中翘楚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刷图技能减速,天赋也减速,pk克制战心。这个第一人物能用金牌来换,算是sy给大家的一个福利,但是需要的时间也太tmd久了。
  何进还是用来pk吧,也只有这个特色了。
  你是选择憋诸葛亮呢,还是忍不住出手何进呢?
【责任编辑:麻花】
loading...
大家在关注《三国志》中,刘备说的“废而自立”意思是让诸葛亮重新选还是让诸葛亮自己做?
《三国志》中,刘备说的“废而自立”意思是让诸葛亮重新选还是让诸葛亮自己做?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费刘禅,自立为王
是想让诸葛亮自己上马。
...是不是刘备兵败白帝城说的。好像是说让诸葛亮辅佐阿斗,如果阿斗能辅佐成好皇帝,就辅佐他不能的话就把阿斗废了让诸葛亮当皇。刘备还是怕诸葛亮废阿斗所以才这么说的。
刘备很狡猾的,他故意说让诸葛亮自己做皇帝,但是诸葛亮肯定不会当他面说想当皇帝啊,肯定说会尽心辅助刘禅!这句话是用来堵诸葛亮嘴的,以后他就不好意思当皇帝了!要是诸葛亮真的说自己当皇帝的话,估计刘备会让诸葛亮死的很惨!
刘备看儿子刘禅太不成才,为保住辛苦打下的江山,希望诸葛亮可以做蜀国的皇帝。
意思是把刘禅废了,自己做皇帝。
意思是假若禅不行的话,让诸葛亮自己当皇帝。回答完毕。谢谢。
都说的过去& 自立& 一种解释自立为王&& 二就是自立一个王
现在普遍都是感觉刘备的意思是叫诸葛亮自立为王
而且当时的情况下刘永刘理太小 看不出才能估计刘备不会明说让诸葛亮立第几子
刘备在弥留之际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后人常把这看作是刘备的忠厚和对诸葛亮的信任。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刘备的狡诈,是为了防止诸葛亮专权、篡权,而给诸葛亮套上的一副精神枷锁。那么刘备的托孤究竟是体现刘备的仁义,还是刘备的诡诈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永安托付。
公元222年陆逊在猇亭大败刘备,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致使刘备狼狈逃到永安。此后,刘备再也没有回成都,最后在忧愤之中染病不起。公元 223年,刘备召诸葛亮到永安宫安排后事,其核心问题就是蜀国的江山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关于这个问题的交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安托孤”。
  刘备托孤是三国史上一件大事,就是这件事把蜀国政权一分为二:前期领导人是刘备,后期的主心骨是诸葛亮。那么在这个重大历史时刻,刘备究竟是如何把蜀汉政权平稳过渡的呢?刘备托孤的目的和真实想法究竟是什么呢?后世人对刘备的托孤又是如何解读的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为您精彩讲述《易中天品三国》之“永安托孤”。
  易中天:
  刘备兵败猇亭,退到了永安,心力交瘁,一病不起。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安排了后事。这个后事的安排,记载在《三国志?先主传》,原文是:“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也就是说,刘备托孤两个人,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详细的情况记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这个故事是很多人熟悉的,但是我们必须再讲一遍。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刘备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意思就是说,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够安邦定国,完成我们的大业。如果我这个儿子是可以辅佐的,请先生辅佐他;如果我这个儿子是不中用的,请先生自行其是。诸葛亮泪流面,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意思就是说,臣一定尽到一个顾命大臣的辅佐的职责,以忠贞不二来报效陛下,直至献出我的生命。于是刘备下诏刘禅,说,你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也叫白帝城托孤。但是据有学者考证,刘备的托孤是在永安县的永安宫,不是在白帝城,所以我们称为永安托孤。
  对于这个故事,历史上有不同的评价,有的充分肯定,有的予以置疑。在这一集我就把这两种观点都讲给大家,然后提出我的看法。
  首先表示肯定的,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陈寿的评价非常高,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的评语里面说,刘备“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所谓“心神无贰”就是没有任何保留,也没有任何犯忌。也就是说君臣关系在这里达到了最大公无私,这样的一个境界,是古往今来君臣关系的最高典范,这是陈寿的评价。那么陈寿为什么会做出这个评价呢?问题恐怕就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八个字上。那么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呢?陈寿没有说,我不能乱猜,但是一般人的理解,是说如果我这个儿子不中用,请先生取而代之,自己做蜀汉的皇帝好了。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但是难能可贵,简直就是伟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是君主世袭制,这个世袭制至少从夏商周就开始了,秦以后是君主世袭官僚不世袭,秦以前是君主和官僚都世袭。在这样的漫长的世袭制的传统中,居然有一个人来打破这样一个传统,让贤于能够安邦定国的人,那当然是大公无私啊。因为这意味着,他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了至高地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放弃自己皇族这个家族的利益,放弃按照传统观念是上天赋予他的天赋的神权。因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君权天授、君权神授,上天和神授给我的我都不要了,我让给贤能的人,这是何等的伟大!
  问题是,这可能吗?我的结论是: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呢?第一,史无前例。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是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皇位,把可以传给自己子孙的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的,没有过。所有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这个家族的统治千秋万代,哪怕他的儿子是个蠢货,是个弱智,是个残疾,他都不会让出去的,怎么会出来一个例外?第二,就算刘备是个例外,我也不知道他这种思想从何而来。因为中国古代从来只有改朝换代,没有轮番为治的民主思想,如果刘备有此思想,岂不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位华盛顿了?第三,就算刘备愿意当华盛顿,诸葛亮也不敢当亚当斯。你想想看,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曹操只不过是架空了皇帝就被骂作汉贼,诸葛亮如果真的取代了刘阿斗,该骂成什么?这怎么可能呢?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刘备托孤之举大加赞扬,认为刘备与诸葛亮是古往今来君臣和谐关系的最高典范。刘备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帝王,能够把皇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给异姓人,实在是难能可贵。然而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所谓的托孤让贤并不合情合理。话说到底,就算是刘备真让皇帝位,秉承儒家思想的诸葛亮也不敢坐皇帝位的。那么,刘备的托孤之词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玄机呢?
  所以很早历史上就有人对这段托孤表示质疑。最先提出质疑的是孙盛,孙盛的评语说得很清楚,说刘备的托孤的这个说法是“诡伪之词”。 “诡”就是诡诈,“伪”就是虚伪,是诡诈虚伪的话,非托孤之谓也,这不是托孤该说的话。孙盛说,托孤时该说什么话呢?应该坦诚。而且孙盛说,托孤的关键在于选准了人,你托付一个人,你这个人选对了就行了,不要说这些东西。孙盛说如果“所寄忠贤”,就是你选的人是一个忠诚的、贤能的人,用不着说什么;如果你找的这个人找错了,我们打个后面的比方,比方说找了一个司马懿这样的,那你不是教唆人家谋反吗?孙盛说幸亏好啊,刘备运气好,这个刘禅是个缺心眼的,这个诸葛亮威望又高,镇得住,要不然满朝都是闲言碎语。这是孙盛的观点。
  今人张作耀先生的《刘备传》就说得更不客气了。张先生的《刘备传》说,刘备的这个托孤之词,“阴怀诡诈,其意甚明”。张先生说,实际上刘备对诸葛亮怀有很大的疑虑,正因为刘备猜忌诸葛亮,又不得不托孤于诸葛亮,才说出这样的话来把诸葛亮逼到了没有回旋的余地,逼到墙角上,不得不跪下来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叫做阴怀诡诈,根本不是什么心神无二。
  *看来历史上对刘备的托孤之词也是各执一词,这里面就牵涉到对刘备为人的评价。有的人说这是仁义之举,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从刘备的托孤之词读出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和谐的君臣关系。但是也有人对这种君臣典范提出了质疑,认为刘备怎么会把自己毕生努力打下的江山让给诸葛亮呢?所谓的托孤之词是狡诈虚伪的圈套,是要逼迫诸葛亮表达对蜀汉的忠心。那么刘备在临死之前指着自己的儿子刘禅,亲口对诸葛亮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一番话是发自真心的吗,我们该如何理解呢?刘备真的会把蜀汉政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传给诸葛亮吗?
  我们交待了这些说法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在于什么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什么意思?对此,四川大学历史系方北辰教授另有说法,方先生说“自取”不是取而代之,就是这个 “取”不是要诸葛亮夺刘禅的皇位;是什么呢?是“自己选取”,就是这个“取”不是“取代”的取,是“选取”的取。你可以自己选,选什么呢?再选一个皇帝。从哪儿选?从刘备其他儿子里面选。也就是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是说:如果刘禅不行的话,就在他弟弟里面你再挑一个。也就是说刘备赋予诸葛亮的是废立之权,并非让诸葛亮取而代之。
  那么这个解释是讲得通的,为什么是讲得通的呢?有三点理由:第一点,刘备有三个儿子,刘禅、刘永、刘理,那老大不行老二来,老二不行老三来,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刘备给他的儿子下了两道诏书,一道是给刘禅的,要刘禅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另外又下了一道诏书是给刘永的,说你们兄弟几个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两道诏书,这说明刘备很可能是把刘永做了第二梯队。第三点就是,废立之权已经是很大的权力了,作为一个那个时代的帝王,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已经很重了,不大可能说你取而代之这句话。我比较倾向赞成方北辰先生这个解释,所以我在前面的表述中,我把“君可自取”这四个字翻译成什么呢 ——先生可以自行其是。
  * 刘备的托孤之词引来了后人的无限猜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连康熙皇帝也曾有过评价。刘备是一国之君,康熙同样是皇帝,所以康熙对刘备托孤的评价就格外令人关注。那么康熙皇帝是不是能够猜到刘备的心里去呢?易中天先生对刘备的托孤之词又是如何认识的呢?
  刘备这样说,是有意施压呢,还是无心失言?是真心相托呢,还是预设圈套?这个问题,只有一个人能回答,他就是刘备。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后世的任何解释都是猜测,包括陈寿,包括孙盛,包括王夫之,包括张作耀,也包括其他的人,包括我,都只能猜测。那么既然都是猜测,那么谁的猜测可能会准一点呢?那我们要弄清楚刘备是什么人?刘备是帝王,最懂得帝王心思的人是什么人?也是帝王。所以康熙皇帝的观点就值得注意了,康熙皇帝对刘备托孤之词的判断是什么呢?三个字:“猜疑语”,他说这是一段猜疑的话。而康熙皇帝说,刘备为什么会说这种猜疑语呢?康熙认为这是三国时代的陋习,他说三国时代的人都是不说真话的,都是喜欢讲一些猜疑、诡诈啊这些话。最后他用两个字表示他的鄙视:“鄙哉”。
  那么康熙的这个说法也只是一家之言,我认为刘备这个说法倒不是什么三国陋习,而是帝王心思。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不管刘备和诸葛亮君臣关系好到什么程度,他也是君臣关系,他变不了我们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帝王对自己的丞相再信任,他也是君主,他们的头脑里都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自己的江山,尤其是像刘备这样的开国皇帝,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我打下来的江山是绝不肯让给别人的,我是一定要传给儿子和孙子的。包括刘备,包括孙策这样还没有当皇帝的,但是实际上也是一个君主的人,都是这种思想。
  但是不幸的是,他们两个去世的时候自己的子弟还很年幼,孙权18岁,刘禅17岁,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这样一个观点,叫做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年纪轻轻的就出来当主子,手下的那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臣、大将,他镇得住吗?如果他镇不住,他们即将离开人世的父亲和兄长能放心吗?放心不下。放心不下没有办法,就只有托孤。那么托孤你选择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关系好,第二要威望高,第三要能力强。关系不好,你不敢托给他;关系好,威望不够、能力不强,你托给他不中用啊。但是谁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都会想,他威望又高,能力又强,他就不会取而代之吗?将心比心,他必定会产生这种疑问。我在前面的节目里已经讲了,刘备和诸葛亮都是非同寻常的人,刘备是潜龙,诸葛亮是卧龙,这两条龙在一起共事那么多年,谁不知道谁啊?
  这个时候,心里面肯定都有一个疙瘩。而托孤的时候,是不能有任何猜疑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地把话说开,把话说透。说开说透以后,双方释然,各自放心。刘备可以放心地去死,诸葛亮可以放心地去做,这不是两全其美吗?这不是于国于民都有利吗?这不是可以保证蜀汉政权至少十来二十年的安定团结吗?
  *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的托孤是帝王心思,就是作为开国皇帝的刘备绝对不会把帝位让给臣子诸葛亮的。可是自己的儿子刘禅又没有能力,为了让自己的事业继续发展下去,只得开诚布公地托孤于有威望、有能力的诸葛亮,寄希望于诸葛亮能够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刘备临终前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则很可能是对诸葛亮的试探。那么刘备这样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究竟是对诸葛亮放心还是不放心呢?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究竟占有怎样的位置呢?他们君臣之间究竟是怎样一个关系呢?
  托孤之前,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并非一般人想象和理解得那样亲密无间、如鱼得水。这两个人关系的“蜜月期”是在三顾茅庐之后、赤壁之战之前。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有条件实现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了,但是我们奇怪地看到,史书上很少看到诸葛亮的身影,很少听到他的声音。刘备入蜀带的是谁?庞统。攻打汉中带的是谁?法正。诸葛亮的工作是什么?调其赋税以充军实,镇守成都足兵足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总后勤部部长兼总装备部部长。当然,这个不意味着刘备不信任诸葛亮,也不意味着我要贬低诸葛亮,不要在那儿胡思乱想。因为诸葛亮这个时候承担的是谁的工作呢?就是类似于当年萧何的工作。而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之后,萧何是被定为第一功臣的。尽管诸葛亮做的是这样的是工作,他还是蜀汉的第一功臣。
  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好解释,不太好解释,就是诸葛亮做了蜀汉的丞相以后,刘备没让他开府,就是他没有自己的独立办事机构。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节目里还要再说,开府是在刘禅的时代。当然这个也可以解释,说这个时候蜀汉刚刚建国,体制还不完善,慢慢来,也可以讲得通。最无法解释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关羽攻襄樊,刘备征孙权,这两次战争事实证明都是错误的,是错误的时间的军事冒险,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一种解释说诸葛亮也没有料到会失败,这个不通,他不是杰出的军事家吗?怎么料不到?那么他不说,就是另一种原因,就是知道说了也没用。有证据吗?有,在哪里?《三国志·法正传》,夷陵、猇亭之战以后,诸葛亮说了这样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说法正如果还活着的话,就会阻止我们的皇上,不让他去发动这场战争。那么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第一,法正的话刘备是一定听的;第二,刘备也只听法正的,其他人的话他谁都不听,包括诸葛亮的话他也不听。所以诸葛亮没有说话。
  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那也只好猜测了。我的猜测是,诸葛亮已经感觉到刘备对他的不完全信任,请注意我的表述,不是完全信任,也不是完全不信任,是不完全信任,是有限信任,不是无限信任,打折扣的信任。为什么不完全信任?因为这个时候他们两个人的政治理念有了分歧。刘备集团的诸葛亮和曹操集团的荀彧这两个人是非常相似的,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自己有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而他们两个人的理想还刚好是一致的,就是匡复汉室,要恢复大汉王朝。而这两个集团的首领曹操和刘备也非常相似,是什么呢?是前期也都有这个理想,到了后期也都没了。曹操原来也是有这个想法的,荀彧才会辅佐他,但是后来变了;刘备开始可能也是有这个理想,但是后来忘了。什么时候忘的?王夫之《读通鉴论》告诉我们是分荆得益之后,就是瓜分了荆州、得到了益州之后,刘备就把那个匡复汉室、恢复大汉王朝的理想给忘了。他这个时候的想法就是割据一方,做土皇帝,至于“汉贼不两立”,那是政治口号,是政治手段。问题在于刘备忘了诸葛亮没忘,这个理想在诸葛亮那儿还在。而这样一种变化又是微妙的,是不现形的,甚至是说不出口的,所以诸葛亮也不能去劝刘备说你不要忘掉你的理想,刘备说我没忘啊,所以才有后来所谓的“先帝与汉贼不两立”的这种说法。但是心里面大家是有数的,最后双方只能心照不宣,就是什么?诸葛亮埋头苦干,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不再多管闲事。
  好了,这就是我猜测托孤之前他们君臣关系,它是非常微妙的,是信任又不完全信任,有那么一点小问题。那么有人就要问了,那为什么还要托孤给诸葛亮呢?无人可托啊。庞统死了,法正死了,关羽死了,张飞死了,黄忠死了,马超这个时候也死了,剩下可以依托的只有三个人,诸葛亮、赵云、魏延。那么赵云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太受信任,一直是个杂号将军;魏延是刘备非常信任的人,但你总不能托孤于魏延吧;何况诸葛亮现在已经是丞相了,那就只能托孤诸葛亮。但是由于是不完全信任,因此他有两点保留:第一就是透底,公开把话挑明;第二,设副,他设了一个李严为副,而李严是什么时候当尚书令的呢?是刘备去世前六个月,不能不让人觉得这是刘备的刻意安排。
  以上就是我对永安托孤这个事件的一些看法,再申明一遍,只是猜测。不管怎么说,刘备是托孤于诸葛亮了,从此蜀汉政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这个历史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诸葛亮时代。诸葛亮接过了刘备留下的这个担子,这是一副非常沉重的担子。要挑超这副重担,诸葛亮要处理好方面面面的许多关系,也正是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诸葛亮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天才。那么诸葛亮要处理的第一个关系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他和刘禅的关系,因为虽然刘备说让刘禅视丞相如父,但毕竟是君臣,那么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请看下集——非常君臣。
& 建议LZ去看看易中天的《品三国》
刘备在永安宫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说此话目的在于试探一下诸葛亮有没有所谓得谋反之心,因为诸葛亮很有才能,是全才,政治、军事、外交等他都能做得很好,厉害得很,刘备怕他取代了刘禅,虽能兴复汉室,却不是刘氏当皇,这么多年的努力白费了,还有就是当年和他关系好的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将都死了,现在的将士和诸葛亮关系好,赵云、马超、关兴、张苞......这让刘备不得不为自己的儿子而担心,儿子能力弱,刘备希望诸葛亮一辈子当刘备的臣子。当然这么说也给自己留下了美名——有了当年 尧舜禹 的风范。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三国系列游戏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10诸葛亮剧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