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明史论文陆地平方数据包

26个部门联手“陆地清淤” 盼礁山港早日“重生”
  因为淤积的垃圾太多,用于清淤的管子已经破了几十根。通讯员 孙金标 江文辉 摄
   浙江在线01月08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史春波) 现在,陈加法每天的工作,就是带着手下不停在港口清理垃圾、运送垃圾。作为疏浚工程的负责人,他原本接下的活是清理淤泥。因为港口堆积的垃圾太多,用于清理的管子已经破了几十根。
  按照目前的工程进度,原定的300天工期可能要加倍。
  曾经的天然渔港,不能眼看着慢慢死去。
  &再不救礁山港,就没得救了。&这几年,温岭市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直在奔走呼吁。
  好在,政府部门的应对也颇为迅速。
  去年,礁山港疏浚工程正式启动,投入近3000万元,预计用300天时间完成整个港口的淤泥及垃圾的疏浚工作。日前,由温岭26个政府部门组成的工作组也进驻松门镇,开展十大专项整治。
  温岭市政府表示,将通过三至五年的整治、规范、发展,将礁山港港区打造成人居环境整洁优美、经济发展集约高效、港区管理规范有序的生态型渔业后方基地、现代化造船海工基地。
  渔港能否就此重生?
  疏浚工程量远超出预期
  多年欠下的债,好难还
  按照原来的计划,礁山港航道疏浚工程应该早就完工了。只是,据钱江晚报记者了解,这项工程目前才仅仅完成了50%。
  就像多年欠下的债,想要一时还清,谈何容易。
  &我们也没想到,淤积的垃圾会有这么多。&负责疏浚工程的椒江胜帆疏浚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钱江晚报记者。
  记者了解到,礁山渔港的进港航道为天然航道,这次要疏浚的主航道全长2.2公里,次航道全长1.3公里。因为港内垃圾太多,现在每天只能推进20米,疏浚的缓慢程度远远超出了预期。
  工作人员说,工程自进行以来,平均每天能清理出2吨垃圾,最多的时候有5吨,要用船拉五六趟。由于垃圾太多,疏浚时用的管子经常破裂,&一根管子买买就要花6000元,现在已经打破了七八十根了。&
  疏浚公司的负责人陈加法说,本来他接下的活是清淤泥,结果现在每天花在清垃圾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一半。原先预计300天就可完成的工程,按照现在的进度,恐怕要在原来的时间上乘以2了。
  很快,就有人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不能仅靠海上的疏浚,还要陆地上一起抓,那些排污企业,该关的关,该搬的搬,不然光治标不治本,几千万元的资金投入都会打水漂。&一名温岭市政协委员说。
  另外,生活在港区附近的叶克元、陈存裕、梁新方等三位温岭市政协委员目睹了礁山港环境的日益恶化,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礁山港地势较高,内河水置换形不成大流量,建议开挖礁山通航孔,与另一个通航孔进行对接,涨潮时海水涌入通航孔。退潮时,开启礁山通航孔闸,将海水冲入礁山港,一来可以保持海水对流,减轻污染程度,二来也可增加渔船的避风场所。&
  26部门组成工作组进驻
  开展治污、拆违专项整治
  令当地居民感到欣慰的是,礁山港的另一个修复计划也开始了。日前,温岭市派出由26个政府部门组成的工作组进驻松门镇,开展十大专项整治行动。
  这些整治包括:违法排污、截污纳管、疏浚清淤、港面环境卫生、陆上环境卫生、违法建筑、海岸线改造提升、工业企业生产、水体置换、礁山渔港港区管理和发展研究等。
  &我们开设了专门的举报电话,对于有效的线索,给予举报人重奖。&一名工作组成员告诉钱江晚报记者,他们还被授予了一定的&特权&,&比如,整治行动中涉及的单位,必须无条件配合工作组开展调查,遇到不配合行动的,将直接追究主要负责人责任。&
  目前,港区内共有17家违法排污企业被关停,其中水产冷冻厂12家,鱼粉加工厂4家,鱼糜厂1家,另有上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被强制拆除。
  同时,礁山港截污工程已进入规划阶段,集中的水产加工园区也将于2015年底前投入运营。
  &一个生态系统,你要污染它容易,想要修复如初就难了,这就是教训。&一直关注礁山港改造的一名温岭人大代表说,&其实,不仅是温岭的礁山港,很多地方都会出现这样的历史旧账,是某个特定年代某些不科学做法的产物。&
  &社会在进步,我们对政绩、对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认识也在变化,在提高,这也是礁山港带给我们的警示。&这位人大代表说。
  温岭市政府表示,将通过三至五年的整治、规范、发展,将礁山港港区打造成人居环境整洁优美、经济发展集约高效、港区管理规范有序的生态型渔业后方基地、现代化造船海工基地。港口管理和发展规划初稿将在2015年4月完成,5月完成评审、修改,6月份发布实行。
  礁山港的命运终会如何?答案或许要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会揭晓。
相关热词搜索:党校信息内容
·主办单位·
&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秘书处
&广东省社科联精神文明学研究室
&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编委会
&广东社会学学会秘书处
《精神文明学通讯》 总第324期  2014年7月10日 &《广东社会学通讯》总第384期
邮编:510050  地址:广州市黄华路4号之2  邮箱:  电话:020- &
第五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2014.7.武汉)论文:
陆海统筹 “三观”联动
──浅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理念
···································范&英
第五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2014.7.武汉)论文:
陆海统筹 “三观”联动
──浅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理念
【编本按】&为持续推进新兴学科——海洋社会学的初创、深化与完善工作,同时使这一新兴学科能够更好地服务时世、服务社会与服务人文,作者范英教授从2009年到现在,每年均撰文参加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本期编发的一文则是他与会的第6篇习作,旨在运用海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来阐发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热门话题相关的理念,敬请两会同仁指正。
摘& 要:本文运用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论”即“大社会学”的思想,试对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方略进行总体把握而提出并论述陆海统筹的社会观、陆海统筹的文明观和陆海统筹的建设观,及其各自的系列构成和相互之间内在联动的全局理念。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 陆海统筹& 社会观& 文明观& 建设观
the Land and the Sea as a Whole&“Three View” Linkage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theory of big social system(Big sociology) which &put forward by Marx, tries to grasp The operation strategy of the maritime silk route in 21st century, discuss the view of society, the view of civilization, the view of construction which take the land and the sea as a whole, the global idea of respective construction and the internal linkage between each other.
[Key words]&maritime silk road&the land and the sea as a whole The view of society  the view of civilization&the view of construction
在海洋强国进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任务,既回应了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时代呼唤,更开启了中华民族对海洋强国梦的切实追求。
第五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旋即抓住了这一热门话题开展海洋社会建设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通过这一论坛的召开,将会为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提供应有的决策借鉴和理论参考。
据专家考证,在127年前即1887年,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李希托芬在其《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此后,中外学者都在不断研究。其中季羡林和饶宗熙这两位著名学者分别在1954年和1974年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再后来,北京大学等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探讨均作过大量的工作,包括“陆上丝绸之路”的工作在内。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考证与研究简况,于我们今天在海洋强国进程中探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大有启迪。但要搞好这种运作,自有许多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有人说,“海上丝绸之路”指的是“丝绸”这一类的物质性东西,纯粹是海上的经济行为、经济之路。此论不全矣。也有人认为,顾名思义,“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指海上的路,与陆地没有什么关系,等等。此论也不全矣。
有鉴如此,本文因而提出“陆海统筹、‘三观’联动”的理念。所谓“陆海统筹、‘三观’联动”的理念,是指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社会观、陆海统筹的文明观和陆海统筹的建设观等联动的理念。
一、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社会观理念
1858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人类社会是个大系统,大系统里面还有子系统和孙系统的思想。人们用这种思想来观察社会便有“大社会学”的称谓。从马克思主义的“大社会系统论”和“大社会学”的角度看,人类的社会便可相对地区分为“太空社会”、“陆地社会”和“海洋社会”等主要领域。在这里,除了“太空社会”还未引起人类普遍重视外,“陆地社会”则是大家身处其中、比较熟悉的社会领域,而“海洋社会”也在近代以来特别是现在已越来越被世人所逐步认同、逐步接受。在海洋强国进程中运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虽然主要是“海洋社会”中的事,但与“陆地社会”的血肉关系斩不断理还乱:
(一)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划分具有相对性。许多地方是重合的、交叉的。我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这无疑是陆地社会领域了;海洋面积300万平方公里,这无疑是海洋社会领域了,但它的领域还不止这些,还应包括沿海各省、各地区在内的那些陆地领域。因此,陆海统筹的社会观理念不能或缺。
(二)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运作具有互为性。许多事情是联动的、合体的。如设在海洋社会领域中的港口,其建筑的设计或施工是不分海洋社会或陆地社会的;其人流的出入是不分海洋社会或陆地社会的;其物流的集散也是不分海洋社会或陆地社会的,等等。
(三)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命运具有一致性。许多时候一荣俱荣、一衰俱衰。近代以前我国曾是文明古国、海洋大国,后来成了受人欺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亚病夫”和海洋弱国;今天如果没有陆地社会的强力崛起便无从谈论海洋强国的美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
从上可知,在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首先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社会观理念。也就是说,既要在海洋社会中做好海洋强国自身的工作,又要与陆地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搞好“陆海统筹”的工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行进才能顺利开展。在这里,或把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等同起来是不对的;或只搞海洋社会的工作而不与陆地社会的工作结合起来是不对的;或干脆用陆地社会的工作去代替海洋社会的工作也是不对的。因此,在理念上认识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以及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中把握这种区别与联系,便是陆海统筹的社会观理念所强调的要义。
二、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文明观理念
马克思主义的“大社会系统论”和“大社会学”告诉人们,社会的整体不仅有陆地社会和海洋社会,这两种社会的文明整体也各有多样化的分类。例如历史社会性、阶级性的分类,便有奴隶社会文明、封建社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等;又如社会地域性、民族性的分类,便有东方文明、西方文明,等等。在我国大陆,现在通常讲的社会文明,无论是海洋社会的文明还是陆地社会的文明,都称社会主义文明,都包括如下六大方面:
其一是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物质文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一样。”今天的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也都是这样。因此,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物质文明观理念。
其二是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精神文明。它是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中产生的思想、观念、意识及其生产等的进步状态和水平。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最初与物质文明浑然一体,随着历史的前进和人类的发展,它才逐步与物质文明相对地分离并相对地存在。其主要包括文化、思想和审美这三大块:文化是指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和群众文艺等;思想是指理想、道德、情操、纪律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审美是指审美意识、审美对象、审美欣赏、审美教育和审美践行等。其中的文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石,思想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审美是精神文明中文化与思想的交合与升华。现在我们讲海洋社会或陆地社会的文明,都有精神文明在内。在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精神文明观理念。
其三是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政治文明。政治文明这一概念,是马克思早在1844年11月《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案》中提出来的。这一概念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政治体制、政治形式和政治生活等的进步状态与发展水平,即人们改造社会政治的积极成果。它不像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从物质文明中直接分离出来那样,而主要是从精神文明里头相对地分离出来的,而且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中介”,即一头连着精神文明,另一头连着物质文明。从上世纪80年代中,广东部分学者就马克思所说的政治文明开展了研究,到2002年初中共中央的正式使用,现在成了举国上下的贯常术语,这说明,从马克思首次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包涵的真理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70年之久,我们应当倍加珍惜。无论是陆地社会还是海洋社会,政治文明的存在都是不能无视的。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政治文明观理念。
其四是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法制文明。大法家董必武指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说到文明,法制要算一项,虽不是唯一的一项,但也是主要的一顶。”这里所说的法制文明是指人类改造法制理论、进行法制实践的积极成果,是从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里面逐步分化出专门研究“人治”如何走向“法治”的进步状态与水平的。但到目前为止,我国流行的习惯还是将它置于政治文明之中而无相对独立的地位。这有待人们大力推进。其实政治文明与法制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和“政治学”与“法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样,但“政治学”不能代替“法学”,政治文明也不能代替法制文明。反之亦然。因此,要依法治国、依法治海,对海洋社会和陆地社会呼唤法制文明的出台是历史的必然。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法制文明观理念。
其五是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人种文明。恩格斯指出,人的生产本身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而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人自身的生产”就是人口生产,它所引起人自身的进步状态与水平便是人种文明。尤其是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从优婚、优孕、优生、优育、优教、优业、优乐、优病、优老到优死各个环节和阶段,都是人种文明应有之义。完全可以想象,无论在海洋社会还是陆地社会,若无人种文明的存在,不以人为根为本,精神文明便无依附之所,其他文明也无从做起。但是直到现在,人们只忙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却不肯用点精力来认识和改造自身,把人种文明突现出来。因此,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人种文明观理念。
其六是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积极成果,以求得人与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平等、协调、和谐地生存与发展。现代自然生态学及社会生态学的普遍应用,实际上揭示了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总体观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弥补了人类文明总体构成的缺陷。可见,这里所指的生态文明既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关,也与社会生态环境有关。所谓优化生态环境,不仅要优化自然的生态环境,还要优化社会的生态环境。人们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减少“天灾”;人们优化社会生态环境可以减少“人祸”。在我国,近几年来已开始重视生态文明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请注意,人们的精力还较多地集中在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上,而人与社会生态环境的优化却未得到真正的重视。这是不全面的。所谓海洋社会和陆地社会在内的社会生态环境的优化,主要是指该社会中的人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等之间的生态平衡、协调与和谐。没有这几大社会文明的平衡、协调与和谐的运作,人类的社会生态环境便会乱成一锅粥,更勿论优化自然的生态环境,并在总体上优化这里所说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生态文明观理念。
三、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建设观理念
马克思主义的“大社会系统论”和“大社会学”告诉人们,社会中的海洋社会和陆地社会不仅同时存在六大文明的类别,还同时存在社会文明的建设问题。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观就是陆海统筹的建设观。它要建设的具体内容有如下主要方面:
(一)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环境建设。从陆海统筹的生态文明观来看,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环境建设既是陆海统筹的社会生态的环境建设,也包括陆海统筹的自然生态的环境建设。这种建设着重于合法、合理与合情的使用与保护。以广东这一海洋大省为例:其海岸线长达4114公里,仅海域面积就有4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省陆地面积的两倍多),再加上沿海29个县市海岸带土地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3),共有海洋社会领域内的面积为48万平方公里,其社会的和自然的生态环境远比其陆地社会领域内社会的、自然的生态环境建设艰难得多,如果只重视后者而忽视前者,海洋强省进程中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很难达到陆海统筹的环境建设观理念的要求。
(二)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不管在陆地社会还是海洋社会,都是不能动摇的。我国陆地社会的经济建设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艰苦努力,在已由“经济穷国”向“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奋进的同时,海洋社会的经济建设也正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的成功转变,已处于拓展海洋开发领域、扩大海洋产业规模为特点的成长阶段。这就要保证主要海洋产业、尤其涉及企业及代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海洋高科技企业稳定的增长。当然,目前我国陆地社会的经济建设无疑是海洋社会经济建设的坚强支撑,但后者对前者的促进作用或融为一体的粘合作用不能低估。如果陆海统筹的经济建设观把握得好,陆海分离的现象便会减少,在海洋强国进程中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陆海统筹的经济建设观理念便会发挥更大的效应。
(三)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政治建设。从陆海统筹的政治文明观来看,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政治建设主要是指其政治体制、政治机制、政治治理、政治运行、政治监督、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文明、平等、和谐、公平、公正与民主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的政治体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政治体制便会有什么样的政治民主和政治生活的权利与义务。在今天,我国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就包涵了全面深化海洋社会和陆地社会的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不能说,只有陆地社会才要这么做,在海洋社会就可以不做。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硬任务是不能回避的。尤其党风廉政的建设、民主和谐与社会治理的建设等,对海洋社会和陆地社会各项建设保证作用的导引与发挥,都是陆海统筹的政治建设观的要求,可见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陆海统筹的政治建设观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理念。
(四)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文化建设。从陆海统筹的精神文明观来说,这里所讲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必有先进的思想作核心并与这一核心融为一体向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在今后的海洋社会和陆地社会的文化建设中,只有坚持党的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贯彻“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与大胆吸纳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才能改善和提高国民以文化素质为基础的现代文明的综合素质,为振兴中华而发出光热。这样,陆海统筹的文化建设观必定会在海洋强国进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开辟出广阔的天地和收到理想的效果。
(五)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法规建设。从陆海统筹的法制文明观上讲,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要从“人治”走向“法治”,就必须进行各个方面的法规建设。做到有法依法,有规依规,守法遵规。凡不完善的或缺位的相关法规必须努力完善或努力补足;凡非良法良规的东西都应在革除之列。我国的现实情况告诉人们,陆地社会方面的相关法规相对比较健全,海洋社会方面的相关法规则有许多空白,与海洋强国的进程很不适应,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很不合拍。与此同时,特别是我们对国际海洋社会的相应法规还有待深入的研究与把握。因此,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陆海统筹的法规建设观是非常迫切的理念。
(六)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军事建设。我曾经在《海洋军事:海洋社会的武力后盾》一章的开头写过几句话:“曾几何时,逞强凌弱,血战原本争是非;如今备武,应作后盾,唯和才算真本心。”保卫自己的领空、领土和领海是我国军事建设的神圣任务,其主旨和本心在于维护和平,而不是搞军事的世界霸权主义,到处欺凌别国人民。我国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军事建设是我国人民争得安全与和平的强大后盾。因此,海洋强国进程中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展,陆海统筹的军事建设观理念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
(七)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外交建设。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特别活跃,包括经济外交、政治外交、文化外交、法规外交、军事外交,等等,五花八门,多不胜数。而和平的外交则代表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旨向。但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百年间,我们尝够了“弱国无外交”的苦楚,现在却今非昔比了。我们无论在海洋社会还是陆地社会的外交活动都已取得了丰硕的战果,也赢得了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各种赞誉。足见我国外交建设如日东升。因此,在海洋强国进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运作中,坚持陆海统筹的外交建设观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重大理念。
(八)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生活建设。正常的、幸福的、和谐的生活建设,包涵与环境相联系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法规生活、军事生活、外交生活、旅游生活、休闲生活、宗教生活以及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生活建设,无论是海洋社会或是陆地社会都同人们休戚与共、密不可分。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不仅要建设国内人民正常的、幸福的、和谐的生活,还要为这条路上的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平等互惠的美好生活。海洋强国进程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展,只有这样的陆海统筹的生活建设观才是人们真正认同与向往的理念。
总而言之,在海洋强国进程中,必须树立的陆海统筹的社会观、陆海统筹的文明观和陆海统筹的建设观三种理念并非相互孤立,而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其中陆海统筹的社会观是陆海统筹的文明观与建设观的基础理念,陆海统筹的文明观是前者的必然结果,陆海统筹的建设观则是陆海统筹的社会观与文明观的具体表现和具体形态。固而可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本身内涵着无限丰富的理念,表明不是单打一地而是要尽量立体式地来思考它,才可能少些片面性。但由于水平所限,权作班门弄斧之见,谨此就教于方家。
请注意: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合办的《文明与社会》电子版从2010年3月份开始,已改放在广州市委党校外网上:内设栏目为“文明与社会研究”。另一网站从2014年8月开启,详情另告。请两会同仁知照。
本文作者系广东省社科联顾问,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研究员。手机:,。
黄启臣、顾涧清:《北季南饶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南方日报》2014年4月13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0~451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范英、江立平主编:《海洋社会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334页。伊拉克陆地面积大约多少平方米?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伊拉克陆地面积大约多少平方米?
伊拉克陆地面积大约多少平方米?
国名 伊拉克共和国面积 44.1839万平方公里(包括924平方公里水域和伊拉克、沙特中立区伊拉克部分3522平方公里)人口 约2240万(1997年10月),自然增长率3.4%.其中阿拉伯人占73.5%,库尔德人21.6%,其余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亚述人、犹太人和伊朗人.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北部库尔德地区的官方语言是库尔德语,东部地区有些部落讲波斯语.通用英语.居民中95%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约占54.5%,其余为逊尼派),少数人信奉基督教(占全国人口3.6%)或犹太教.首都 巴格达,人口534.8万(1997年).国家元首 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共和国总统兼总理萨达姆·侯赛因.1979年7月就任.1995年10月在全民公决中连任.简 况 位于亚洲西南部.与伊朗、土耳其、叙利亚、约旦、 沙特、科威特接壤,东南濒波斯湾.海岸线长60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除东北部山区外,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最高气温50℃以上,冬季最低在0℃左右.年均降雨量100~500毫米.伊拉克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4700年就出现了城邦国家.公元前2000年建立了巴比伦王国,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550年起,先后遭波斯人、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入侵和统治.1920年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区”.1921年8月独立.1932年获得完全独立.日推翻费萨尔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国.政 治 1968年复兴党政变上台,推行阿拉伯“统一、自由、社会主义”的纲领.1979年萨达姆全面接管政权后,利用石油收入加速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取得一定成就.1980年伊同伊朗因边界纠纷引发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1990年因伊吞并科威特引发海湾战争,现仍受联合国制裁.1991年起,美、英、法先后在伊北部库尔德地区设立“安全区”、伊南部什叶派地区设立“禁飞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外文明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