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诛仙异界守护者法界

小区电线1周被偷3次 居民持菜刀轮岗守护
 & 南都讯 记者张钊 实习生张昱 天河区东莞庄路258号居民楼前晚又停电了,多名居民不约而同地冲向电线处,现场只有几根被剪断的电线,小偷早已不知去处。这已是小区内电线一周之内第三次被盗,无奈之下,居民设置轮流岗哨,持菜刀巡逻守护。
  昨日中午,居民楼里依旧未恢复用电,许多居民在楼下转悠。一名居民称,这已经是一周内第三次停电了,原因均是小偷剪走了电线。在居民的指引下,南都记者看到频遭小偷光顾的电线,位于离楼约百米远的田地里,四根粗大的电线在地面,有手持菜刀的男居民在田地附近巡逻。这是居民们为了防止小偷再次到来而设的轮流岗哨。
  “这个位置隐蔽,很少有人发现,(小偷)专偷这一段。”居民们抱怨。居委会方面称,将考虑移动电线位置,布置在居民楼附近,方便居民照看。
(原标题:电线一周被偷三次 居民持菜刀轮岗守护)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法律界网站立场。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阅读:通灵佛教网&||||||
--(100)[] newsfy2
慧灯之光八 《赞法界颂》浅释 四
《》浅释 四守护稻谷种,芽茎必得生,守护菩提种,菩提从此起。保护好稻谷的种子,就会有稻芽的产生,之后才会收获稻谷。种子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丰收的前提。同样,守护好菩提的种子,菩提就会从菩提种中诞生。菩提在此处指的是佛的法身。菩提种是指大乘修行人,也即。必须要有的因,因就是;菩萨要有菩萨的种,种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要有菩提心的种,种就是慈悲心。进而可知,慈悲心是一切法的基础,所以一定要保护好。《饶益九观察》(见《慧灯之光》)当中又讲道:大乘初期的修行人,也即资粮道或加行道的菩萨需要保护自己的菩提心。其他都可以损失,唯有菩提心不能受损。若是菩提心受损,成佛就遥遥无期了。因此,从现在起,就要把修行和生活统一起来,这也是在家人最现实的问题。《百业经》里有一段对话是这样的:一个老比丘怅然若失地说,我从在这个钵里吃饭开始,头发已经换了三个颜色,现在不要说成就,连心平静下来都没有做到。亚洲的青少年一般头发有点黄,成年后头发转黑,到了老年,头发又变白了。就这样从小出家,经历了一生的出家人,也没有做到让心平静,我们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从现在开始,要有实际行动。修行和生活有些时候虽然有一点矛盾,但如果能协调好,也有办法平衡。佛也没有要求所有修行人都要出家,最关键的,是要守护菩提种。菩提种很多人也有,若是在修菩提心,就是在朝一个比较好的方向走。大乘菩提种有两种:慧资粮与福资粮的种,或者智慧和方便的种,也可以说是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的种。在听到《入中论》、《宝性论》等空性、光明法门的时候,心生欢喜、汗毛竖立、眼泪直流,就说明这种人不仅有智慧种,而且已经成熟了。在听到大乘佛法中所讲的伟大思想与行为,譬如要毫无自私地奉献,凡是自己认为很珍贵的东西——身体、寿命、财产,都要不计回报地布施的时候,不但不困惑、不反感,而且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喜不自胜,就说明此人已经成熟了方便的佛种。就像现在有些人认为我没有必要学佛、没有必要往生极乐世界,我目前的状况已经很好了一样。在小乘行人看来,阿罗汉已经非常不错了,不成佛也可以。小乘还认为,有些有佛种,而有些众生没有。在他们看来:若是承认众生都有佛种,就会全都成佛,这样一来,就否定了阿罗汉是最终的果位。大乘佛教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种,只是成熟与否的差别。如果没有菩提心,但对空性和慈悲心都非常喜欢,就还不是资粮道,只是离资粮道不是很远了。若能继续努力,很快就可以进入资粮道。譬如于黑月,光明未能见,有情烦恼缠,真如未明显。汉文版的“黑月”一词,在藏文版中的意思为下旬的“十四”,也即每个月的二十九号。在农历或藏历每月二十九号的时候,只能见到一点点月光(三十号则完全看不见)。以此比喻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萨只能见到一点点佛的法身。汉文版里是说“光明未能见”,见不到月亮的光明。因为凡夫有情被烦恼所缠,所以在资粮道时还看不到真如,在加行道的时候,也只能见到一点真如本心的形象,所以说“真如未明显”。“明显”这个字用得很好,因为假如证悟明显了,就是菩萨一地,那是真正的证悟。这个偈颂的藏汉两个版本所用的比喻和遣词,都非常恰到好处。佛的化身,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显现出来的一种形象。正如《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有色有声的都不是佛,佛就是我们心的本性,所以说佛在心中。佛在心中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只要对佛法有信心,时常祈祷佛,这是最低层次的解释;另外一个是:佛祖永远没有离开过我们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就是佛。当看到心的本性的时候,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见到佛了,但这与真正的成佛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认为顿悟以后就不需要修行了,真正的成佛还早得很!下面总述菩萨初地到佛地的境界。月初光虽有,渐渐而增长,初地证菩提,菩提未圆满。在每个月初的初一到初三,虽然有了一些月光,但这种光还需要渐渐地增长。初地菩萨虽然证悟了菩提,证悟了佛的法身,但境界还是比较模糊,不是很圆满。尽管如此,度化众生、弘法利生等所有事情都可以从此时开始了。“渐渐而增长”,包含了从一地,经过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直到十地的境界。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主要是自己去修行、去保护佛种,还不是真实度众生的时候,即使想做度众生的事情,也做不了多大的事,弘法利生的能力很有限。到了菩萨一地的时候,就真正能弘法利生,包括头、手在内的整个身体,都可以真正布施,在此之前,这些都只能作为我们的目标而已,真正行持很难。十五月圆满,处处光皎洁,解脱显法身,法身理无缺。十五的月亮丰盈圆满、明亮皎洁,以此比喻菩萨的十地以后的十一地,也即佛的果位。此时的证悟境界已经非常圆满,显现出完整无缺的法身本体,此时随增佛性也完全圆满了。下面进一步广说:染污意相应,缠缚俱生灭,解脱一切障,三世悟非有。首先是资粮道和加行道:汉文版中,资粮道和加行道讲得比较省略,只有“染污意相应,缠缚俱生灭”这两句,对应的是凡夫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境界。此阶段的修行人还是凡夫,有执着和染污烦恼的存在,不但有烦恼,而且这些烦恼还会对修行有影响、有缠缚,还没有达到烦恼缠缚不生不灭的境界。在藏文版本里面是说:资粮道和加行道是指对三宝有非常稳定、坚定不移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发菩提心、行善断恶,就称为资粮道和加行道。初地或第一地:“解脱一切障,三世悟非有”,是指菩萨一地时的境界。此处的“解脱一切障”,并不是指像佛陀一样解脱了所有的障碍。佛经或论典中的任何词句,都必须与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进行分析思维,还要与其他论典作比较,否则无法解释清楚。从凡夫最粗大的障碍到最后最细微的障碍,一共可以分成十个部分,在一地时,可以其中最大的障碍,或者说可以十分之一的烦恼,其他的烦恼暂时还没有能力断除,所以说在一地菩萨时已经断除了需要在此时断除的一切烦恼。“三世悟非有”,一地菩萨证悟了,十方三世都不存在,都是空性。初大僧只满,三檀普遍修,断除分别障,欢喜智难俦。“初大僧”是指刚刚开始的真正大乘比丘,也即证悟了初地的菩萨。“只满”意即刚刚圆满,在此之前还不是三宝当中的僧宝,从此之后才是真正的僧宝。三宝里面的僧宝和僧众是有差别的,只有证悟了初地,才是真正的圣者,才称得上是僧宝。“三檀普遍修,断除分别障”,一地菩萨主要修持十度当中的布施,并断除了一地时需要断除的那部分烦恼障碍,遍计的烦恼和我执全部断除,在此基础上,还断除了一部分俱生烦恼。“欢喜智难俦”因为知道自己已经证悟空性,而且这种证悟是不会退转的,从此以后可以真正地弘法利生,因此欢喜心无法比拟,故称为欢喜地。三业误兼犯,防非重及轻,尸罗圆满戒,离垢独标名。第二地:身、口、意三门的三不善业和违犯小乘别解脱戒与菩萨戒等犯戒方面的轻重烦恼与错误,都能防止或不做,戒律很圆满,故称为无垢地。二障恒时染,俱空慧刃除,发光能照曜,破灭渐无余。第三地:在三地之前,二障都与自己如影随形、密不可分。空性智慧好比锋利的宝剑,可以断除二障,显发出证悟的光明,并能逐渐破除、消灭在三地时应该断除的所有障碍,故称为发光地。远离根随染,渐增焰慧威,菩提称最胜,烧照转光辉。第四地:远离了诸根的随眠染污,证悟智慧逐渐增长,如同火焰一样威猛无敌。这时证悟的菩提,称为胜义谛。智慧的火焰,可以烧掉所有烦恼。让修行人断除黑暗,见到光明,故称为焰慧地。真俗称二智,相应互起违,合令无所碍,难胜事恒时。第五地:对五地以下的菩萨来说,胜义谛的智慧和世俗谛的智慧相互有点儿矛盾,此时不太能做到无二无别。到了第五地的时候,此二智慧则无有障碍地相互结合起来,因为五地菩萨已经证悟了二谛无二无别,故而能攻克难以战胜的烦恼,也即四地以下菩萨没有断除的烦恼,故称难胜地。“真”是指胜义谛。胜义谛的智慧,也即证悟空性的智慧;“俗”是指世俗谛。世俗谛的智慧,是指世间的学问。但我们不能认为,四地以下的菩萨认为胜义谛和世俗谛是矛盾的,其实他们从加行道开始,就已经明白现空无二无别,只是到了五地的时候,又更加确认了二谛的互不相违。十二缘生智,巡环理趣全,甚深称最胜,般若现于前。第六地:主要圆满的,是六度中的智慧度,所以无论在根本定还是出定以后,智慧都飞速增长,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彻底了达十二缘起的如幻如梦本质,并断除了五地以下的烦恼。对胜义谛的理解,也比五地及以下的菩萨更深刻,对般若的证悟更清楚,对世界如幻如梦本质的体悟也更清晰。虽然在此之前,也已经了达十二缘起的梦幻境界,但到六地的时候,通达的境界就更加清楚、透彻了。“巡环理趣全”,是指对十二个缘起中每一个缘起的诞生、消失、本质、特点等循环往复的道理,都能全面理解。因为其智慧深不可测,故称为“最胜”。胜义谛般若智慧也得以现前,故称为现前地。烦恼障有两种:俱生的烦恼障和遍计的烦恼障。在第一地的时候,遍计的烦恼障已经全部断除;但在第二地到七地之间,俱生的烦恼始终存在,到了七地结束的时候,才能将所有的烦恼障全部断除。因为烦恼障一直存在,所以,从一地到七地之间,都叫不净地。八地以后,才开始叫做清净地。世俗二乘行,久修道已明,相无功用满,最后称远行。第七地:经过从一地到七地的长时修持,小乘的声闻和缘觉二乘的修行成果已经包含于其中。人我和法我当中的人我相此时已经彻底断除,修行的功夫已经圆满抵达最后的境界,所以称为远行地。按显宗的说法,最上等根基的人也要三个无数大劫(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凡夫的资粮道和加行道,需要一个无数大劫;从一地到七地,又需要一个无数大劫;从八地到成佛之间,还需要一个无数大劫。按显宗的观点,菩萨当初发心的时候就下定决心,为了众生成佛,即使经历再漫长、再坎坷的路程,也一定要把它完成,因此,显宗的成佛,需要非常漫长的过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证悟第一地以后,因为内心获得了自在,只要想成佛,七天之内就可以成佛。此处的“道”,是指小乘声闻道和缘觉道的见道与修道。为什么到了七地才包含呢?因为一地的时候虽然证悟了人无我,但还有我执和烦恼,这些烦恼障对无我的证悟还是有一定的影响,而要得到阿罗汉的果位,需要彻底断除烦恼障。菩萨到了七地的时候,才能彻底地断除烦恼障,因此才说七地菩萨圆满了小乘的道。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修行的功夫已经圆满,已经抵达最后的境界,那八地、九地就不需下功夫了吗?这里的“功用满”,是指菩萨七地的时候,已经彻底断除了小乘阿罗汉之所断,证悟了阿罗汉之所证,并不是指大乘佛教本身的功用已经圆满。大乘修行的功夫,要在第十一地的时候才会圆满,之前是不会圆满的。“最后”也不是指大乘佛教修道的最后,而是小乘佛教的最后。智用无分别,恒时任运成,众魔降退散,不动独彰名。第八地:“智用无分别”,到八地的时候,智慧作用的发挥已经无有分别。除了阿赖耶识以外,其他六根与七识会发生三个转变:第一个,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及眼识、鼻识等五识的转变;第二个,是第六识的转变;第三个,是末那识的转变。因为发生了第一个转变,所以会显现密宗所讲的一切现象是佛的坛城、烦恼即菩提、轮回即涅槃的现象,其所见的世界,不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样子,而是像极乐世界那样清净无瑕。虽然他也知道众生所见的不清净现象,但对他来说,不清净的景象已经消失,清净的世界已经现前。实际上,清净的佛刹是无始以来就原本存在的,不清净的现象都是无明的产物,当无明断除以后,不清净的显现就会消失,清净的显现就会出现。从表面上看,这是转换,实则不是,而是像云开雾散,艳阳高照一般显现出本有的清净现象,但佛经里面称之为“转换”。颂词中只讲了第二个转换,第六意识的转换——“智用无分别”,无论善、恶、无记等对外界进行思维的意识都会消失。意识虽然转换了,但只是烦恼障从此纤毫不存而已,并不是根本没有分别念,还是有细微的分别念存在,但这不是烦恼障,而是所知障。不过,大圆满续部中说过,大圆满修行人在修行到位以后,意识、分别念就像闪电一样只会在偶尔一刹那间出现,但随即就会消失,消失后再也不会出现。而显宗到了八地才能做到将七地菩萨以下所有的分别念都转换为智慧,没有杂念、执着与实执。同时,末那识,也即染污意识或我执也彻底消除了。阿赖耶识是凡夫所有善恶业的载体。在十地菩萨的最后一瞬间,才会发生第四个转换——阿赖耶识的转换,阿赖耶识瓦解,转换为佛的智慧,才真正成佛。“恒时任运成”,佛经里有个比喻,就像一个人如果掉进河里,则不需要努力,都会顺水而漂,冲往下游一样,八地菩萨因为没有分别念或只有细微的分别念,所以不需要太多努力,任何时候其所证与所断都能任运而成。“众魔降退散”,“众魔” 主要指我执,而不是指所有的魔。虽然释迦牟尼佛在成道的时候,才显现降伏了最后的细微魔障,但在成佛之前,也有大大小小的魔障。世间人心中的魔鬼,不是真正的魔鬼,因为它们没有太大的伤害力。我执、烦恼,才是真正的魔。因为它可以让无量众生流转轮回,让无量众生惨堕地狱,这都是它的作用。真正能统领三千大千世界的,就是我执。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没有比它更有势力的魔鬼了。在我们心中,既存在着魔,也存在着佛。按照佛教的观点,世上没有一个万能的造物主,却有一个万能的心。心可以让我们堕地狱,也可以让我们成佛。但心无论怎么强大,却不能统治八地以上的菩萨。因为八地菩萨已经降服、击退、驱散了绝大多数的魔,所以说“众魔降退散”。“不动独彰名”,到了八地菩萨的时候,再也不会退转或动摇,故称为不动地。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八地以前的菩萨也会退转吗?其实,修到加行道中期以后,就不会退转了。按照保守的说法,至少在证得第一地之后,因为拥有了胜义菩提心,所以永远不会退转。但无论如何,动摇的因素还存在着。让我们退转的唯一原因,就是自私心和我执。到了八地时,我执、自私与烦恼等已经彻底消除,内心清净无垢、一尘不染,连少许的退转因素都不存在,所以只有到了八地的时候,才有资格享有不动地的名称。退转的含义是指,虽然已经开始修学大乘佛法,对大乘佛法有信心,也在努力地发菩提心、行持六度。但如果与小乘行人等恶知识长期交往,就有可能随缘改变,最终退转到小乘或外道的行列中去。善慧名无碍,十方演法希,身云甘露雨,应物最堪依。第九地:九地菩萨不仅证悟了空性,而且在讲经说法、闻思修持、分析佛的密意等各方面的智慧都非常圆满,没有任何障碍,具有善妙的智慧,所以称为善慧地。因为拥有善妙的智慧,所以能在十方刹土中演说稀有之法,其身躯犹如彩云,演说的妙法好比甘露雨,这些都是众生最可靠的依止处。众德犹如水,虚空喻似身,重粗皆蔽塞,大法智称云。第十地:十地菩萨的各种功德,犹如水和虚空一般清净、无垢。虽然还有细微的所知障,但非常严重、粗大的烦恼都已经从根本上阻塞、关闭了,再也不可能有产生烦恼的机会。因为具有如此的功德与福德,自在地获得了深广的智慧,拥有接近于佛的度化众生事业,所以称为法云地。以上都叫做学道,下面讲无学道。(五)称赞离垢法身阶段的法界以下是称赞成佛以后的本性如来藏。审谛轮回事,孰能免业牵,要知无苦恼,净土勿相缠。第十一地:此地不属于菩萨地,属于佛地。通过显密的修法,到了十一地的时候,都已经成佛了。密宗在十一地的基础上,加了第十二地直至二十二地的名称。因为在成佛以后,虽然见解的层次没有高低,但从种种功德的角度安立了不同的名称。实际上这些在显宗的第十一地都已经包含了。[转载]龙树菩萨的&≪法界赞≫--卓格活佛的
龙树菩萨的&≪法界赞≫--卓格活佛的微博开示内容整理而成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IGN="absmiddl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ALT="[转载]龙树菩萨的&&#8810;法界赞&#8811;--卓格活佛的" />
<img ALIGN="absmiddl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ALT="[转载]龙树菩萨的&&#8810;法界赞&#8811;--卓格活佛的"
TITLE="[转载]龙树菩萨的&&#8810;法界赞&#8811;--卓格活佛的" />
龙树菩萨的 &#8810;法界赞&#8811;
梵语:达玛达德朵扎藏语:求吉央思多吧汉语:法界赞 南无文殊室利菩萨!
(整篇文章来自卓格活佛的微博开示内容整理而来)
(卓格活佛的微博开示:&#8810;法界赞&#8811;是专门赞颂如来藏的真实存在和妙用。这就说明人人都有如来藏,都可以成佛;只不过是我们现在在暂时停留在乌云当中,只要是我们努力去去除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最后我们就能成为佛。这一点我们的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已经事实证明了!若还有疑问,那就不能怪别人,只能怪我们自己没有悟性)
1、若谁极无知法界,即使流转诸三界;妙具有情众生界,恭敬顶礼妙法界。
2、何成轮回之所因,即彼作清除去垢,清净本质般涅槃,本来亦也是法身。
3、如何混合牛奶故,不显酥油之精华;如是混合烦恼故,法界体性亦无见。
4、如何打搅牛奶故,显现酥油之精华;如是消除烦恼故,显现清净妙法界。
(卓格活佛开示:阿弥陀佛这里描述的是如来藏,同时也讲他空见的见解。)
5、如何盏灯放宝瓶,不见明亮去黑般;如是处于烦恼中,不见法性界光也。
6、四面八方于宝瓶,打造数个孔穴时;四面八方之孔中,各方发出光明性。
7、何时三摩地金刚,完全破碎此宝瓶;当下光芒在虚空,无边无际作光明。
8、法界本质永无生,时时不灭不变化;随时随地无烦恼,始中终远离垢污。
9、如何珍宝吠琉璃,随时随地发光明;但是藏在硬石中,宝藏光明不显现。
10、如是烦恼所障碍,法界仍然光无限;但在轮回不显光,涅槃之时发光明。
11、由于具藏而作业,能见纯净珍宝等;若无具藏而作业,仅仅生起诸烦恼。
12、如何带着糠批故,此谷不称清净果;如是不离烦恼故,此时不观清净佛。
13、如何解除糠枇时,显现谷果性一般;如是远离烦恼时,显出法身本面貌。
14、芭蕉俗称无意义,世间众人作比喻;此发芽果之本质,犹如享受甜一般。
15、从无意义轮回中,远离烦恼箱笼时;此果法界藏本质,已成众生之甘露。
16、如是从诸种子中,同因同生同其果;无因生果无规律,何等智者做此事?
17、种子性者法界性,许诺诸法所依处;逐渐消除诸烦恼,证悟圆满佛果位。
18、清凉日轮及月轮,云彩晨霭及烟雾;罗喉头及灰尘等,五种盖来所遮蔽。
19、如是光明之本心,贪欲嗔恚及懒惰;掉举以及疑惑等,五种障碍做遮蔽。
20、如何能防火之衣,种垢污作污染者;如何放入大火中,燃烧垢污不衣服。
21、如是光明之本心,贪欲等之垢污者;智慧之火去燃烧,本质法界仍光明。
22、讲授空性经典中,佛陀所讲诸教法;皆是摧毁诸烦恼,不是摧毁法界光。
23、土地当中具有水,处清净无混浊般;烦恼之中如来藏,如是处于清净状。
24、法界何故不是我,不是女士亦男士?脱离一切诸外境,如何如我作观察。
25、无有贪着诸法中,不见女士与男士;暂时贪着众生故,教诲称女男士等。
26、无常痛苦及空性,三事用来修习心;殊胜能修习致心,仅是法无本性空。
27、如何妊孕之腹中,具子但眼无法见;烦恼遮蔽之当中,具有法界亦如是。
28、我与我所之分别,四名想行之理由;生出四种分别心,已生以及未生出。
29、一切诸佛之愿心,无境想与无性相;各各自证具加性,佛陀恒常法性者。
30、如何兔子顶上角,假名本质如无有;如是一切诸法然,如仅假名性无有。
31、极微尘之本质故,黄牛角也无有见;如何如前将如是,为此如实作思维。
32、依靠缘起而所生,依靠缘起而所灭,尽管一亦无有故,婴儿怎能作观察?
33、兔牛之角作比喻,如何如来诸法性;能够成立中观本,
34、如何日月星色在,清净容器水当中;见如影像者一般,圆满性相亦如是。
35、初及中和最后善,不欺骗与永恒之;诸凡如此无我者,如何思索我我所。
36、如何春季之时水,能讲此水是热的;但此水温凉爽时,能讲此水是凉的。
37、处在烦恼之网时,称为有情之众生;远离烦恼清净时,称为正觉薄伽梵。
38、依靠眼睛及色身,生出无垢之观念;不生不灭性当中,非常能见法界体。
39、依靠声音及耳根,非常清净之三识;无定义之法界光,具备思维之了闻。
40、依靠鼻根香嗅觉,如无色相作比喻;如是依靠鼻识来,能够思维为法界。
41、舌之本质本空性,味界亦是本质空;法界光明之本质,意识无处未住地。
42、清净之身之本质,触之缘法之性相;脱离一切诸缘法,能称法界之本体。
43、主尊心识等诸法,运离思索及观察;诸法无自性之性,观修成为法界光。
44、见与闻见及能嗅,能尝试及能接触;诸法如是瑜伽士,若知圆满自性体。
45、眼睛耳朵及鼻子,舌头身体如是识;清净六种之处者,此体乃是本性相。
46、能见二种本心性,如何世间出世间;我执见生诸轮回,细微明了皆真如。
47、穷尽贪欲得寂静,穷尽嗔恚及愚痴;消除一切皆菩提,成为众生之救主。
48、了知以及非了知,从此身中生一切;己处执着捆绑中,若知我性即解脱。
49、菩提不远亦不近,不去永远亦不来;烦恼覆盖之本体,见与不见之区别。
50、具有智慧酥油灯,殊胜寂静之状态;称为永恒住于我,讲在诸多佛经中。
51、十力力量诸婴儿,加持月亮出现般;具者烦恼之众生,不见真正之如来。
52、如何所有饿鬼众,看见大海无有水;如是无明所遮盖,执着无有诸佛陀。
53、下等福报下等者,簿伽梵也有何用;如何盲人众手中,放入珍宝之一般。
54、累积福报诸众生,光明圆满具吉祥;三十二相具光莹,佛陀显现此身前。
55、怙主尊贵之化身,具有此身无数劫;为了救度众生故,法界变得成分别。
56、证得意识之缘境,此境进入之意识;若各自证清净时,诸地具于此本性。
57、自在天王之胜地,色究竟天之美境;三识变成为一性,融成无二分别讲。
58、童龄之中遍智慧,菩萨之中种种性;大自在天无量寿,谓何永远守寿因。
59、外界有情众生界,无量无边之大劫;守护寿命守者等,有情众生住寿命。
60、何因无穷之本质,何因之果亦无穷;无所缘见之分别,为生智慧入加行。
61、菩提不思在远方,不思维在近处也;六所缘境无缘是,殊胜如是已见到。
62、如何牛奶与清水,处在一个容器中;白鹅能饮用牛奶,清水不饮如是在。
63、如是烦恼覆盖遮,仍然智慧在具身;瑜伽者受智慧光,抛弃无明之分别。
64、以我执与我所执,如时增益诸外境;如理正见二无我,灭除轮回之所因。
65、何为佛陀入涅磐,清净恒常善之基;清净二我幼增益,此无分别瑜伽立。
66、各种苦修之布施,戒律众生摄善及;利益众生之忍辱,三种增上法界性。
67、一切诸法作精进,进入禅思增定力;常常不变之智慧,此亦能增长菩提。
68、具有方便之智慧,精进修念清净愿;安住力量之智慧,增长法界之四法。
69、称为不敬菩提心,言语非善之恶言;未成菩提萨缍故,法界之身从何来?
70、破坏甘蔗之种子,念想受用乳糖者;甘蔗远离种子故,乳糖从何来本体。
71、守护甘蔗之种子,近处种植等善行;蔗糖以及沙糖等,如从此生起一般。
72、守护菩提之种心,近处精进之行者;声闻圆觉及佛果,从此生起而得理。
73、如何稻谷之种子,农夫守护行业般;如是信心大乘者,师尊菩萨作护持。
74、如何下旬一十四,细少月亮见一般;如是具信大乘者,能现真如之细微。
75、如何月初之月亮,能现瞬间增长光;如是入地菩萨等,逐渐能现真如光。
76、如何上旬十五时,月亮圆满现一般;如是究竟道地时,法界之身理无缺。
77、佛宝法宝及僧宝,信心不疑之坚定;发起殊胜菩提心,顺序现出不退果。
78、解脱黑基之障至,保持善白基之时;此时此刻了悟体,称为叫做欢喜地。
79、贪欲等等及各种,垢污经常染污者;无垢清净一切障,称为叫做离垢地。
80、消除烦恼之支网,显现清净智慧光;远离无边黑暗染,能渐增焰发光地。
81、本来清净之光明,远离消除懈怠根;智慧光芒作围绕,此地叫做焰慧地。
82、学科技艺工艺学,形形色色诸禅定;从极难胜烦恼中,超胜之地极难胜。
83、三种菩提之果位,摄受一切诸圆满;穷尽一切生与灭,许为般若现前地。
84、圆满行为久时间,发曜光明之网道;超越轮回泥糠故,此地称作远行地。
85、佛陀摄受诸众生,进入智慧之大海;诸事一切任远成,众魔不侵不动地。
86、各各殊胜识无碍,十方演讲教法希;圆满善行瑜伽故,此地名为善慧地。
87、智慧本质之法身,无垢清净如虚空;一切诸佛之持明,生起法云法云地。
88、诸佛圆满断证处,方便行果持圆满;诸处转化成真如,名称赞为法身体。
89、脱离习气不可思,轮回习气可思议;真如永不可思议,何等能了知本体。
90、超越语言之行境,不是诸根亦行境;意识了悟之所处,顶礼真如等本体。
91、次第进修地道故,佛陀之子诸菩萨;法界位登智慧云,见证法界之空性。
92、此时消除心中垢,远离轮回之罩笼;大宝花王之本质,座上请坐住庄严。
93、花瓣住珍宝之光,心愿之行具花蕊;莲花俱胝众妙成,永恒庄严皆普遍。
94、圆满十力等功德,无畏殊胜做庄严;不可思议之佛法,无戏论中不退转。
95、妙用行诸一切道,累积福德及智慧;圆月周围宿星星,各种形象做围绕。
96、佛陀掌中之太阳,无垢珍宝之光使;殊胜佛子灌顶故,完全赐予诸灌顶。
97、瑜伽大师住于此,愚昧覆盖者众生;痛苦所使懈怠者,依用天眼智所见。
98、从此之身诸光芒,发出自然而显现;处于愚痴之暗中,打开智慧之光门。
99、一切有余之涅槃,许诺无余之涅槃;在此涅槃之本质,住在处于无垢之。
100、一切众生之无性,自性依然所行处;见者菩提萨多尊,清净圆满即法身。
101、无垢清净法身中,具有智慧之大海;以如各种如意宝,从生为利一切众。
如果有兴趣了解更为详细内容,还可以看参一下慈诚罗珠堪布仁波切对《法界赞》的视频开示
~~~~~~~~~~~~~~~~~~~~~~~~~~~~~~~~~~~~~~~~~~~~~~~~
以下是觉囊巴大师-笃布巴喜饶坚赞注解龙树菩萨的 &#8810;法界赞&#8811;
,供各位师兄方便理解,感恩卓格活佛的慈悲开示。
觉囊巴大师-笃布巴喜饶坚赞注解(夹注)龙树菩萨的
&#8810;法界赞&#8811;
(古印度的)梵语(叫做):达玛达德朵扎(此意译成)藏语(就叫):求吉央思多吧(吉祥的源泉)南无文殊室利菩萨!(诸译师及班智达等给文殊菩萨做祈祷)在这儿括话里的是注解。
这就是觉囊巴大师-笃布巴喜饶坚赞的法像,他老人家是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之一“觉囊派”的祖师。他一生弘扬佛法,尤其是弘扬“中观他空见”,最著名的讲他空见的论典叫做:&#8810;山法了义海论&#8811;;他是:佛子鲁扎布、香巴拉法王、龙树菩萨、法胜菩萨、松赞干布、莲花生大师等的化身。在觉囊寺建了“十万佛塔”
1、若谁(唯一的珍宝之智慧)极无知法界,即使流转(到器世间的)诸三界;(有情世间)妙具有情众生(和器世间的法)界(者),恭敬顶礼妙法界。
2、(法界)何(时)成(具有一切客尘之)轮回之所因,即彼(道来)作清除去垢,(法界之垢污)清净本质般涅槃(就是),本来亦也是法身。
3、(混合在垢污当中的法界暂时见不到的比喻)如何混合牛奶故,不显酥油之精华;(同样的)如是混合(在)烦恼(当中之)故,法界体性亦无见(或见不到)。
4、(消除垢污后能见到法界的比喻是)如何(通过打牛奶的器具)打搅牛奶故,(去除遮盖的垢污后)显现酥油之精华;(同样)如是(通过修道来)消除(或者完全去掉)烦恼故,(自然)显现清净妙法界。
5、(基、道、果之中的基众生期间的比喻是)如何盏灯放宝瓶,不见明亮去黑般;(同样的)如是处于烦恼中,不见法性界光也。
6、(在修道期间通过进入地道)四面八方于(给烦恼的)宝瓶,打造数个孔穴时;(地道的)四面八方之孔中,各方发出光明性(的光芒)。
7、何时(最后用)三摩地金刚(来),完全(无余地)破碎此(烦恼的)宝瓶(时);当下(显现或得到法界)光芒(时)在(遍布在)虚空(的),无边无际(见到和能发)作光明。
8、(那么认为法界在众生期间是可灭的,道及果期间是可以生长,所以是否是有为法呢?有这样的疑问的话)法界本质永无(或不是新)生(的),(众生期间也)时时(法界本质)不灭不变化;(基、道、果期间)随时随地无(或都没有一体的)烦恼,始(基间)中(道间)终(果间都是)远离(本质的)垢污。
9、(如果法界时时刻刻都没有生灭而具有光明的话,那为什么见不到众生、菩萨、佛陀三个时间都没有任何区别的光明呢?)如何珍宝吠琉璃,随时随地(都在)发(出)光明;但是藏在(能遮盖在)硬石中(的时候),宝藏光明(谁也看)不(到它的)显现。
10、如是(的比喻)烦恼所障碍(或遮盖的),法界(本质)仍然(发出的)光无限;但在(烦恼的)轮回(当中)不显(法界之)光,涅槃之时(法界才)发(出明显的)光明。
11、(本来具有佛性,所以精进修行才有意义的比喻:)由于具藏(或有纯金)而(才会去努力地挖掘石土山等)作业(以后才),能(很明显地)见(到金子)纯净珍宝等;若(本来就)无具藏而(努力去做)作业(也是),仅仅生起诸烦恼(而没有什么意义)。
12、(本来具有佛性,但是烦恼等遮盖或者众生期间不做佛的事业的比喻:)如何带着糠批故,此谷不称清净(或不算能使用的)果;如是(本本就具有的众生佛性或如来藏也是)不离烦恼故,此时(就叫有余,而众生期间)不观(或不叫)清净佛。
13、(若解除烦恼时,能显现佛陀的比喻:)如何解除糠枇时,(现量能)显现谷果性一般;如是远离烦恼时,(当时就)显出(本来的)法身本面貌。
14、芭蕉(的大树)俗称无意义,(在)世间众人(这个树)作(为没有意义的)比喻;(但是,并不是完全没有果实)此发芽果之本质,犹如享受(的时候能尝到)甜(的味道)一般(最后能尝到甜味,说明有意义的)。
15、从(称着为)无意义(但是具有佛性者的)轮回(当)中,远离烦恼箱笼时;此(得到远离烦恼之)果法界(如来)藏本质(后),(真如就)已成(为一切)众生(的远离生、老、病、死)之甘露。
16、(有因才有果)如是从诸种子中,(各种因果)同因同生同其果;无因(的话)生果无规律(所以,没有因的话果从那里来),何等智(慧)者(怎么会)做此事(呢)?
&#8810;涅槃经&#8811;中说:“一切众生同一佛性,无有差别。以其先闻如来密藏,后成佛时,自然得知,如彼长者知乳一相。何以故?以断无量亿烦恼故。”所以,一切众生就是未来佛。但我们通过分别念来看,世间有六道轮回之差别。所以,我们认为我们可以杀一些众生来当自己的食品!应当反思!
17、(没有因就不能显现果,同样成为法身的)种子性者(佛陀的)法界性,(是龙树菩萨我)许诺(或承认从无始以来时时刻刻都,成为生死轮回和涅槃寂静等)诸法(的)所依(之)处;逐渐(进入五道及十地来)消除诸烦恼(后),证悟(远离一切烦恼的)圆满佛果位。
18、(本来是自然清净,但暂时烦恼所遮盖的比喻:)清凉日轮及月轮,(贪欲如)云彩(嗔恨心如)晨霭及(懒惰如)烟雾;(掉举如)罗喉头及(怀疑如)灰尘等,五种盖来所遮蔽。
19、如是(一切众生自性)光明之本心,贪欲嗔恚及懒惰;掉举以及疑惑等,五种障碍做遮蔽(所以,十力等佛陀的一切功德妙用自然具有的真如,本来具住在一切众生,但是为了清除烦恼而精进修行,可不去除光明的比喻)。
20、如何(清净火的污染,而)能防火(的石棉)之衣(服),(成为具有各)种垢污作污染者;如何放入大火中,(能烧掉或)燃烧(石棉衣服上的)垢污(而烧)不(掉石垢的)衣服。
21、如是(众生的本质)光明之本心,贪欲等之垢污者;(这些垢污通过修道的)智慧之火去燃烧,(但是,光明不会烧掉,当显现真如之果时不是铁尽摩尽的方式没有光明的功德,也不是道)本质(去烧毁)法界(所以法界还是)仍(然)光明。
22、(那么,佛陀教诲的关于讲授空性的诸经典中,只讲授空性而没有讲述光明,所以是否禁止讲述光明?)讲授空性(般若等)经典中,佛陀所讲诸教法(的目的);皆是(以这些经)摧毁(我执等)诸烦恼,不是摧毁(或禁止)法界(的)光(明)。
23、(按胜义谛的角度看,不能禁止法界的比喻:)土地当中具有水,(本质上)处(在非常)清净无混浊(一)般;烦恼之中如来藏,如是处于清净状(态永恒地具有)。
24、(所以,讲授空性的诸经典的本意是,胜义的角度世俗的我是空的,而光明永远不会空。若胜义法界存在的话,那此是否是我?)法界何故不是(世俗的)我,不是(世俗的)女士(世俗的)亦男士?脱离(世俗的)一切诸外境,(法界)如何(用分别念去)如我作观察(呢)。
25、无有贪着(的胜义)诸法中,不见(世俗的)女士与男士;暂时贪着(世俗的)众生故,教诲(方便和智慧)称女(士和)男士等。
26、(在经中云;)无常痛苦及空性,三事(暂时)用来(作为不空的常、乐、我的)能净道;殊胜能净道致心,仅是(胜义的)法无(戏论)本性(的)空。
27、(若有也不清除烦恼的话见不到放的比喻,如:)如何妊孕之腹中,具子但眼无法见;烦恼遮蔽之当中,具有(具有永恒的)法界亦如是(看不到)。
28、(那么,能障碍之分别念从何而来呢?什么因所生?)我(执的分别)与我所之分别,四名想行之理由(等的分别念);生出四种分别心,已生以及未生出(来做障碍)。
29、(远离障碍之法界)一切诸佛之愿心,(我执与我所执的)无境想与(分别念的)无性相;各各自证(之智慧)具(有)加(行之本)性,(是故,是)佛陀(之法身)恒常法性者。
30、(无常世俗诸法不成立一切所知,比如:)如何兔子顶上角,(确实没有而都是)假名本质(上)如无有;如是(世俗虚幻的)一切诸法然,如仅(是无明起的)假名(本质上它的本)性无有。
31、(不仅是兔角)极微尘之本质(和它方向的微尘分之也没有,为此之)故,黄牛角也(本质上是)无有见(比如,摩术师变的戏法一样的一切法);如何如前(无生,同样的)将(来也灭的法也)如是(没有),为此(无为的法怎么去)如实作思维(呢?就没有所思维的了)。
32、(所以,如幻法一样以前)依靠缘起而所生,(后来也是)依靠缘起而所灭,(因此,牛、和兔子的角一样生灭之法)尽管一亦无有故,(那么,一直贪恋着二边的)婴儿怎能作了悟(中观呢)?(这样的想法就断边)
33、兔(子角和分别心思维的)牛之角作(为没有的)比喻,如何如来(等)诸(中观的)法性;(远离常断二边是婴儿凡夫俗子觉悟中)能够成立中观本,
34、(如此修念的比喻:)如何日月星色在,清净容器水当中;见如影像者一般,(觉悟中观)圆满性相亦如是。
35、初及中和最后善,不欺骗与永恒之;(中观法等)诸凡如此(常断边之)无我者,如何思索我我所(如此今别持我执是错误的,所以没有意义)。
36、(比如说:一种水因接触其它的因素之后,会变成不一致的)如何春季之时水,能讲此水是热的;(同样的水)但此水温凉爽时,能讲此水是凉的。
37、(这样无我在法界客尘和清净时期显为众生和佛陀,同样的,法界一个和其它法有关系或没有关系故,处在不同的现象;此法界)处在烦恼之网时,(法界)称为有情之众生;(但法界)远离烦恼(而)清净(的)时(候),(法界就是)称为正觉薄伽梵。
38、(那么,觉得法性云何知?法藏和法性是)依靠眼睛及色身,(对瑜伽士来说能)生出无垢之(光明的)观念;(能见到光明之心)不生不灭性当中,非常能见(者就是无分别智或)法界体。
39、依靠(法界之)声音及耳根,(二取)非常清净之(对境、有境、自证清净)三识;)无(世俗的)定义之法界光,具备(妙)观察(智)之(成)了闻。
40、依靠(法界的)鼻根香(来瑜伽士作)嗅觉,如无色相作比喻;如是依靠鼻(法界之)识来,能够(妙)观察(觉)了(悟)法界。
41、(法界)舌之本质(被我)本空性,(法界之)味界亦是本质空;法界光明之本质,意识(有为法之性当中)无处未住地。
42、(世俗法的)清净之身(法性)之本质,(法界的)触之缘法之性相;脱离(世俗的)一切诸缘法,(此胜义的十八界)能称(为是)法界之本体。
43、(胜义之)主尊(完美无缺或普贤如来之)心识等(胜义一切)诸法,运离(根本定智期间的有相)思索及观察;诸(胜义之)法无(戏论的)自性之性,(通过穷尽执为我所有的)观修成为法界光。
44、(此胜义十八界,此状态中法界之所境)见与闻见及能嗅,能尝试及能接触;诸法如是瑜伽士(在根本定无分别智),若(圆满了)知(后,才算)圆满(觉悟法界之空性的)自性体。
45、(那么,空性的性相是那个呢?胜义的)眼睛耳朵及鼻子,舌头身体如是识;清净六种之处(客尘之垢污)者,此体乃是本性(之性)相。
46、(因此,有了清净及不清净而)能见二种(类型,是对唯一的)本心性,(什么样的状态下见的呢?见到)如何世间(轮回和)出世间(涅槃是,因为);我执见生诸轮回,(无我执)细微明了皆(是涅槃)真如。
47、(此亦,不穷尽三毒就得不到,所以,通过修道来)穷尽贪欲得寂静,穷尽嗔恚及愚痴;消除一切(贪、嗔、痴及它们的习气)皆菩提,成为众生之救(度之怙)主。
48、(只有智慧的)了知以及(心识的)非了知(而已故),(现在)从此身中生(出)一切(有寂的出现和具有);(涅槃)己处(于)执着(的)捆绑中,若(通过自证智慧)知(道涅槃的)我性即(是从分别念中)解脱。
49、(是故,)菩提(是众生自身具有的,所以)不远(即是佛,所以)亦不(能叫)近,(就具在众生之身,所以)不去(别处,佛就是自己,所以)永远亦不来;烦恼覆盖(当处的身)之本体,(具有菩提是佛用现量)见与(而)不见(是佛陀时就仅仅叫做众生)之区别。
50、(所以)具有智慧酥油灯,(烦恼)殊胜寂静之状态;(自身具有的佛性)称为永恒住于我,讲(菩提具)在(自身的很多真理就在)诸多佛经中(讲授)。
51、(如此,具有自身的真如或佛性,通过具有)十力(之)力量(没有成为菩萨的)诸婴儿(也),(此)加持(后佛性之身如见到)月亮(渐渐)出现(一)般(能见到一点);(但是)具者烦恼之众生,不见真正(具在自身)之如来。
52、(比如)如何所有饿鬼众,看见大海(但是看见的是)无有水;如是(具有如来,但是)无明所遮盖,执着无有诸佛陀。
53、(因为这是自己的本质底劣而)下等福报下等者,(但自身具有的)簿伽梵(之身等)也有何用(没有作用);(没有累积无上资粮的福报而真如具在自身也见不到的比喻:)如何盲人众手中,放入珍宝之(自己根本看不见)一般。
54、累积(信心等)福报(的)诸众生,光明圆满具吉祥;三十二相具光莹,佛陀(很清楚地)显现(在此时)此(地自己的)身前。
55、怙主(是佛陀的)尊贵之化身,具有此身无数劫(中也没有涅槃而住);(但是)为了救度众生故,法(性之)界变得(或显为很多化身而)成分别(不一样的显现)。
56、(而)证得(胜义菩提)意识之缘境,此(所证智慧之)境进入(或成为平等)之意识;若(此具有的智慧)各自证清净时,诸地(的智慧自然)具于此本性。
57、(清净法界本质)自在天王(法身)之胜地,色究竟天(的报身和表态化身)之美境;(此等为何云?三身之)三识变成(融)为一性,融成无二分别(是龙树)讲(的)。
58、(又本体)童龄之中遍智(化身)慧,菩萨之中(报身是)种种性;大自在天(法身是)无量寿,谓何(无量劫或)永远守(色身住)寿(之)因。
59、(若这样认为的话,)外界有情众生界,无量无边之大劫;守护寿命守者(即如来)等,(做)有情众生住寿命。
60、(所以,佛陀自身时也)何因(无量劫间)无穷(和又如来)之本质,何因(进入轮回)之果(事业)亦无穷(是);(世间)无所缘见之(法身之)分别(支),(诸色身等是众生)为生智慧加入行(时)。
61、菩提不思在(离轮回很)远(的地)方,(自己就是未来佛,所以也)不思维在(离自己最)近处也;(因此,从没有佛是运离轮回而离自己很远的地方去;再也没有依世间变动、是不是运离众生的事而去,即能所取幻之)六所缘境无缘是,殊胜如是已见到(轮回之法性)。
62、(比如:)如何牛奶与(融合的)清水,处(于一起)在一个容器(当)中;(而)白鹅能饮用牛奶,清水不饮(处在)如是(地融)在(一起,但是她可以分开)。
63、如是烦恼覆盖遮,仍然智慧(和)具在(一起的现在这个)身(上,智慧和无明两种无始以来处在一体,但是);(如白鹅的)瑜伽者受(如牛奶似的)智慧光,抛弃(如水的)无明之分别(,没有除了轮回以外的打牛奶)。
64、(那么,怎么样才成为有寂?)以我执与我所执,如时增益(为实有的)诸外(在的实有法之)境(为止在轮回);(智慧)如理(地)正见二无我,灭除轮回之所因(而得涅槃)。
65、何为佛陀(是进)入涅槃,清净恒常善之基;(此被我执)清净(为此之故)二我幼增益,此等(实有法)二无(性之涅槃)瑜伽(者安)立。(何故远离客尘垢污之法界本来就是涅槃,所以,自性之种之法界是,因十般若善来逐渐越来越次第增长十地是增长种)
66、(因此,犹如增长月亮每日的白分一般和减少月亮的白分,同样在这里作为法界是增长种性的原因是,舍身等等)各种苦修之布施,(菩萨戒不善之)戒律(饶益)众生(的戒律、和)摄善(法戒)及;利益众生之忍辱(之般若),(通过这)三种(来成为法界自性种的)增上法界(种)性。
67、一切诸法作精进,进入禅思增定力;常常不变之智慧(此三种般若),此亦(是)能增长菩提(种性)。
68、具有方便之智慧,精进修念清净愿;安住力量之智慧,(次第)增长法界(的界)之四(个般若)法。
69、(因此,增长菩提之种性)称为不敬菩提萨(缍),(有这样的)言语非善之恶言;未成菩提萨缍故,(如来的)法界(运离垢污)之身从何来?
70、(比如:)破坏甘蔗之种子(者得不到结果乳糖),(所以)念想受用乳糖者;甘蔗远离种子故,乳糖从何来本体。
71、(如果)守护甘蔗之种子(的话,增长之因缘),近处种植等(做增长之)善行;蔗糖以及沙糖等,(增长和兴盛)如从此生起一般。
72、守护菩提之种心(而增长之因缘),近处精进(为增长种性)之行者;声闻罗汉(之圆种圆觉和)及(圆满)佛(等三乘的圆满)果(等),从此生起(远离垢污)而得理。
73、(这样做精进,以开始就会佛陀慈悲摄受的比喻:)如何稻谷之种子,农夫守护行业般;如是信心(对圣乘)大乘(资粮道和行道处等)者,(诸导)师(至)尊菩萨作护持。
74、(资粮道和加行道等胜解行时能见到细少法界的比喻:)如何下旬一十四,细少月亮见一般;如是具信大乘者,(自身的佛)能现真如之细微。
75、(入地后逐步增长法身之种性的比喻:)如何月初之月亮,能现瞬间增长光;如是入地菩萨等,逐渐能现(法身种性)真如光。
76、如何上旬十五时,月亮圆满(菩提心显)现一般;如是究竟道地时,法界之身理无缺。
77、(因为这样,所以资粮道及加行道行时)佛宝法宝及僧宝,信心不疑之坚定;发起殊胜(的)菩提心,顺序现出(从菩提)不退果(的心)。
78、(这样的状态下)解脱黑(诸不善)基之障至,保持善白(的一切)基之故;(得到第一地的)此时此刻了悟(法界之本)体,(第一地的名字)称为叫做欢喜地。
79、(法界之心在轮回期间,具有)贪欲等等及各种,垢污经常染污者(状态,);(但此第二地时)无垢清净一切障,(第二地名字)称为叫做离垢地。
80、(在第三地)消除烦恼之支网,显现清净智慧光;远离无边(的愚痴之)黑暗染,能减(第三地的名字叫)增焰发光地。
81、(在第四地)本来清净之光明,远离消除懈怠根;智慧光芒作围绕,此地(第四地的名字)叫做焰慧地。
82、(在第五地)学科技艺工艺学,形形色色诸禅定;从极难胜烦恼中,超胜之地(第五地的名字叫做)极难胜。
83、(在第六地)三种菩提之果位,摄受一切诸圆满;穷尽一切生与灭,许为般若(第六地的名字叫做)现前地。
84、(在第七地)圆满行为久时间,发曜光明之网道;超越轮回泥糠故,(第七地)此地(名字)称作远行地。
85、(在第八地区)佛陀摄受诸众生,进入智慧之大海;诸事一切任远成,众魔不侵(到的第八地就叫做)不动地。
86、(在第九地)各各殊胜识无碍,十方演讲教法希;圆满善行瑜伽故,此(第九)地(的)名(字叫做)为善慧地。
87、(在第十地)智慧本质之法身,无垢清净如虚空;一切诸佛之持明,(第十地就叫做)生起法云法云地。
88、诸佛圆满断证处,(究竟地时,以前的道)方便行果持圆满;(所以,具有垢污的法界之)诸处转化成(清净的)真如,名称赞为(佛陀的)法身体。
89、(那么,法界是什么样的呢?)脱离(轮回)习气(的戏论之识)不可思,(而)轮回习气(是戏论之识也)可思议;(法身)真如永不可思议,(分别之识)何等能了知(法身)本体(的全部)。
90、超越(有相)语言之(一切所事)行境,不是诸(所能相)根亦行境;(胜义之)意识了悟之所处,(法身本来没有不如胜义的器情故)顶礼真如等本体。
91、(在地道时)次第进修地道(上面已讲)故,佛陀之子诸(等十地的)菩萨;法界位登智慧云,见证法界(之实有)之空性(所以,佛陀亲手灌顶)。
92、此时消除心中垢,远离轮回之罩笼;(智慧之清净自观法界的花)大宝花王之本质,座上请坐住庄严。
93、(花的)花瓣住珍宝之光(非常照曜),心愿之行具花蕊;(大花蕊具有)莲花俱胝众妙成,永恒庄严皆普遍。
94、(菩提萨多或菩萨具)圆满十力等功德,(四种)无畏殊胜做庄严;不可思议之佛法,无戏论中不退转。
95、(曾善)妙用行诸一切道,累积福德及智慧;(二资的)圆(满之)月周围宿星星,各种形象做围绕(的状态时)。
96、佛陀(的手)掌中(消除无明黑暗)之太阳,无垢珍宝之光(之手来)使;(为)殊胜佛子(十地菩萨)灌顶故,完全赐予诸灌顶。
97、瑜伽大师(十地菩萨)住于此(灌顶),愚昧(烦恼做)覆盖者(诸)众生;痛苦所使懈怠者,依用天眼智所见。
98、从此(菩萨)之身诸光芒,发出(分别之)自然而显现;(诸光芒)处于(在)愚痴之(黑)暗中,(所以,)打开(世间清净)智慧之光门(是,利于世间的事业)。
99、(利于出世间的事业是,得到)一切有余之涅槃,(将得到)许诺无余之涅槃;在此(什么样的叫)涅槃之本质,住在处于无垢之(心)。
100、(世俗的)一切众生之无(实有之)性,自性(本心之光明)依然(涅槃之)所行处;(光明圆满)见者(灌顶于十地)菩提萨多尊,(究竟的十地菩萨是)清净圆满即法身。
101、无垢清净法身中,(等虚空无量无边而永恒)具有智慧之大海;(有求必应如法雨)以如各种如意宝,从(法身自然)生(出到)为利一切众(的崇高之事业直至没有轮回之间)。
龙树菩萨所著的&#8810;法界赞&#8811;到此圆满结束!
印度的堪布智热那班智达、和翻译者比丘戒胜译成藏文。佛陀弟子胜圣尊龙树,法界赞中授理大中观,跟随此经许诺中观者,将来中观如此做了知。深法殊胜来自上师恩,夹解解读喜饶坚赞尊,著于药泉神山清净处,回向善业众生了法界。(以上是从藏文译成汉文,日晚在前往深圳的列车上圆满完成)
愿以所做诸善根,咸令众生满二资,由于福慧之所生,二种殊胜皆能得。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诛仙异界守护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