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农新牧?主要是农村做什么生意的?

培育新型农牧民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关键所在
培育新型农牧民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关键所在
中共海北州委常委、门源县委书记陈鹏
&&&&新农村新牧区需要新型农牧民,新型农牧民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农牧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主体,农牧民的素质决定着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成败,培养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牧民,是破解“三农”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关键所在,尤其像门源这样一个发展相对滞后、农牧民素质相对较低的地区,既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最现实、最紧迫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一、门源农牧民素质现状&&&&门源地处青海东北部的祁连山腹地,全县总人口15.8万人、其中农牧民人口占8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07元、其中农牧业收入占55%,人口以农牧民为主体、农村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导的这种现状,决定了门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培育新型农牧民的特殊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大环境下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门源农牧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牧民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区域位置、自然状况、历史条件等因素制约,门源整体上还仍然处在一个相对封闭、滞后的发展状态,农牧民整体素质不适应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受教育程度不高。据统计,全县农牧民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9.3%,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1%。与解放初期全县不足10个学校、学生不足千人的状况相比,人口受教育程度达到农牧民受教育的数量比例、教育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展现代农牧区经济的要求衡量,从事农牧业和非农产业的主要劳动力都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对新生事物接受、新生产技术的能力差,农牧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已成为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二)劳动技能有所提升,但科技素质与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经营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据调查,在20~40岁的农民中,除部分务农并季节性务工外,大多数不务农事、以打工为主
,“十五”以来门源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累计培训这个年龄段的主要劳动力5千余人,但仅占农牧民劳动力总数7.6%,培训的力度还远远达不到全面提高农牧民劳动技能的要求。因此,外出打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普遍存在“两多两少”的问题,即靠体力打工的多、用技能挣钱的少,短期打工的多、长期稳定工作的少。在家种田养畜的大都是40岁以上并以妇女、老人、少数青壮年劳力为主,这部分人文化层次较低,加之受传统经营观念影响,基本上靠经验种田养畜,科技种田、增产增效和适应市场经营生产的能力不强。&&&&(三)发展意识有所增强,但市场经营能力依然较差。开放搞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面对多元化的经济成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广大农牧民的市场经济、发展竞争和开拓进取的意识明显增强,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普遍仍采取传统方式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开拓市场、搞活流通的经营水平不高,在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流动的矛盾面前,他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导致生产与市场衔接不紧密;一些固步自封、求稳怕变、小富即安的思想还仍然存在,缺乏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承担风险的勇气;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农畜产品精神加工和地方特色农牧业方面,缺乏长远经营规划,致使家庭式经营规模小、效益低、市场竞争能力弱,难以形成工厂化、企业化和“公司+基地+农户”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四)思想道德素质有所进步,但仍然缺乏先进的、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近年来,通过开展扫盲及“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内容为核心的政策形势、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加之新生代农民的教育程度提高,使农牧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涌现出了一批爱科学、懂技能、守纪律、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但整个农牧区思想道德水平依然不高、农牧区不文明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有了病不看医生,去请“巫婆神汉”;有的对待生育重男轻女,对待老人重葬轻养,甚至不赡养老人;有的不文明行为影响环境,如随便排污、毁林开垦、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有的不文明的行为影响经济发展,如婚丧嫁娶、小学毕业大操大办;有的不文明行为浪费时光误事,如赌博耍钱、封建迷信,甚至出门看日子;有的“吵家斗殴”、“争田边地角”等等。同时,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调,村一级没有文化活动场所,除了看电视,基本没有其他的精神文化活动。这些情况说明,农牧民的文明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农牧区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五)法制观念有所增强,但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还比较薄弱。近年来,随着农牧区普法宣传教育的展开,农牧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但由于农牧区人口基数大,加上农牧民本身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有限,整体上农牧民的法律知识水平还非常有限,仍有相当一部分农牧民法律意识、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比如有的把超计划生育视为自己的事,把伤害家人视为家里的事;有的横行乡里、欺行霸市、小偷小摸;有的因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遇到纠纷时不善于用法律解决问题,导致斗殴伤人、触犯法律,一些很小的纠纷激化为刑事案件;有的私利作祟、侵占或盗窃他人财物;有的将权力和义务对立起来,对法律条文中与自己有利的抠着不放,与自己不利的不予承认等等。&&&&二、培育新型农牧民的思路和对策&&&&培育造就新型农牧民,关键在于以打建好的平台教育引导农牧民,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服务和帮助农牧民。结合门源实际,我认为应重点抓好六项教育、开展好两项活动、加强五项建设。&&&&(一)培育新型农牧民要抓好两项教育&&&&培育新型农牧民,提高农牧民素质是根本,加强教育是关键。提高农牧民素质,应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推进农牧区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三教”统筹发展,重点在提高现有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道德法律素质、创业致富素质和新生农牧民的基础素质上狠下功夫。&&&&第一、要立足当前,有的放矢地开展农牧区成人教育。“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是培育新型农牧民的总体目标,根据调研和思考,我认为将这一总体目标具体化后,应着力培育创新进步型、科技生产型、致富创业型、守法诚信型、文明和睦型这五种类型的新型农牧民。&&&
一是加强对农牧民的先进理念教育,培育创新进步型农牧民。培育致富创业型的新型农牧民,就是要培育大批具有先进的理念、宽阔的视野、较强的致富能力,能够实现生活富裕的新型农牧民。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门源农牧区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2006年,门源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7
元,近五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与海北、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分别相差350元和540元,同时还应当看到这是一个平均值,事实上在县内、乡内、村内,农牧民与农牧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很大,离生活宽裕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造成农牧民之间收入差距大的原因: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先富起来的农牧民都是敢富、会富的人。这些人敢闯敢冒敢试,有比较先进的市场观念,在农牧区就叫精明人。没富起来的大多是不敢富不敢闯,安于现状,或者小富即安。怕字当头,外出创业怕吃亏,本地经营怕上当,满足于吃饱喝足。二是致富能力不一样。先富的人是致富能力强的人,这些人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而大多数人由于文化水平等限制,对新知识、新技术不热心、不熟悉、不了解、不掌握,因而缺乏致富技能。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牧民思想观念的教育转变,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宣传教育、经验交流、组织参观等形式,让农牧民开拓眼界,增长经济知识,让他们学会根据市场需求动态性地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选择致富项目,学会了解市场、主动产于市场竞争,用市场手段换取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要引导农牧民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的作用,及时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掌握最新的经济知识,从而找准最快的致富路子。&&&&二是加强对农牧民的实用科技教育,培育科技生产型农牧民。培育科技生产型农牧民,就是培育大批农牧区实用型人才。多年来,大多数的农牧民还是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掌握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农牧民还不普遍。近年来,我们注重了农牧区实用人才的培养,使得农牧区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他们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不但个人实现了增收致富,而且辐射带动能力也不断增强,推动了农牧区经济发展。但是总的看实用型人才仍然总量不足,全县农牧区人口12.5万,而农牧区实用人才所占比重不到2%;并且产业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种养业上。实践证明,哪里的实用人才多,哪里的农牧区经济就有生机有活力,农牧民的日子也就红红火火。而实用人才少的地方,经济就落后,农牧民也贫困。大力培育农牧区实用型人才,是我们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加大农牧民的实用科技培训力度,每年要制定并落实农牧区实用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农牧区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重点抓好农牧区党员、基层干部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三培双带”活动、落实“党员责任岗”等措施,使他们成为传播实用科技、示范推广实用科技的骨干;一方面要面向广大农牧民,分类分层地扎实推进农牧民实用科技培训。要创新培训方式,更新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在农闲时间利用乡镇农牧民文化学校集中办班开展培训的基础上,在生产季节委派县级科技特派员、组织科技宣讲小组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适时开展科技宣讲、科技示范、疑难问题解答,促进产学结合、增强科技培训的实效性;培训内容要以粮油、蔬菜、食用菌丰产栽培技术,牛羊育肥及牲畜养殖技术,种养品种改良,农牧业病虫害防治,暖棚设施利用,农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实用科技,做到学其所需、学以致用、用有所成。&&&&三是加强对农牧民的创业技能培训,培育致富创业型农牧民。目前要重点抓好两种类型人员的培训工作。一是要抓好30岁以下人员的培训。重点抓好农牧区新增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创业教育,把充分利用现有农牧民素质与培养未来农牧区劳动力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要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和城市的各类人才到农牧区开展创业服务,既要让高素质的农牧民走出去,又要将高水平的人才引进来。二是要抓好30至60岁人员的培训工作。强化这部分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引导他们由“体力型”打工向“技能型”打工转变,由“打工型”向“老板型”转变,由“在外创业”向“回乡创业”转变。另一方面开展基本技能培训。围绕“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深入开展就业引导培训和技能培训。主要培训对象是待转移的农牧区劳动力和在岗二、三产业农牧民。积极开展农牧民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农牧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同时做好就业技能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的,以技能鉴定为手段,有效地安排培训内容,增强农牧民进城务工就业的竞争力。三要抓好后备劳动力培训。主要对象是在校学生,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职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对应届初中毕业生进行职前培训,确保没有升入高中的初中毕学生能够顺利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四是加强对农牧民的法制教育,培育守法诚信型农牧民。培育守法诚信型的农牧民,就是要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诚信、守约。因此,要始终把强化农牧民法制观念、提高农牧民法律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第一要围绕服务“三农”、维护稳定,有针对性地开展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基础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土地管理、土地承包有关法律政策的宣传教育,禁毒禁赌及反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宣传教育,信访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的宣传教育,使学习内容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增强学习的吸引力。第二要坚持“四个结合”,即坚持下派干部进村讲解与送法下乡相结合;坚持集中学习与经常性宣传相结合;坚持法制服务与调处纠纷相结合;坚持抓点与抓面相结合。第三要按照抓基层、打基础的要求,从农牧民法制素质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以及基层综合治理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工作程序等方面,进行系统规范,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有力地促进农牧民法制素质的提升,确保农牧区的社会稳定。同时,以农牧区土地承包法、计划生育条例、村民自治条例等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重点,深入开展农牧区普法教育活动,帮助农牧民尽快掌握一些应知应会的法律常识,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不断提高广大农牧民的政策水平。第四要加强对农牧民的诚信教育,教育广大农牧民群众树立诚实守信的美德,引导他们以诚实树信誉、以守信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第五要积极推进“平安家庭、平安乡村、信用乡村、信用农户”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流氓恶势力,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五是加强对农牧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培育文明和睦型农牧民。培育文明和睦型农牧民,就是要引导教育农牧民移风易俗,树立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改掉不文明的陈规陋习,培养大批具有现代文明的新型农牧民,实现乡风文明。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农牧民的文明程度,是农牧区经济、文化、社会、政治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只有加强农牧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牧民的文化水准,才能保证新农牧区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促进农牧区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牧区经济落后,制约了农牧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因此,要强化农牧民思想道德意识,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继续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牧民破除封建迷信,改变乱建坟墓、庙宇、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落后习惯,形成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崇尚科学、优生优育、孝敬父母、男女平等、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秩序稳定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推动和引导广大农牧民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意识、创业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生机勃勃、勇于创造、勇于进取的思想文化环境。&&&&要教育农牧民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新时期科学的发展观、荣辱观、价值观。尊老爱幼,和睦邻里,和睦家庭,创造安居乐业、和谐共处,健康祥和、稳定和谐的农牧区社会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农牧区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也是推进农牧区生产发展、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现在农牧区不和睦现象表现为,一是家庭内部不和睦。许多姑嫂、婆媳间因为语言、爱好和生活习惯不同而引发矛盾。一些农牧民大男子主义,搞家长至上,动则打妻骂子;有的子女不赡养老人,相互间推来推去。使一些农牧区老人不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而是老有所伤、老有所愁、老有所悲。二是邻里间不和睦。邻里之间因为挤占宅地、抢水争田引起的纠纷也很多,有时因为一点小纠纷就暗地报复等等,给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倡导构建和睦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农牧区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紧迫的。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广大农牧民广泛参与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进一步弘扬“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和“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倡导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要坚持典型引路,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示范性强的特色和谐家庭、和谐村社,促进农牧区和谐社会建设。&&&&第二、着眼未来,扎实有效地搞好农牧区基础教育。&&&&农牧区基础教育关系到农牧区的未来发展,培育新型农牧民要从孩子抓起。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孩子是国家的希望。要把农牧区新一代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就要从小抓起,从教育抓起。目前的农牧区教育工作,仍然是整个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直接影响着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切实保证农牧区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绝不能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要努力整合优化现有的农牧区教育资源,积极改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中小学校的教育质量,为农牧区孩子创造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培养造就更多的农牧区未来新型农牧民,从源头上抓好新农牧民素质教育。同时,让创建小康村、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内容进学校、进课堂,使广大教师和中小学生成为农牧区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和义务监督员。&&&&三、培育新型农牧民要开展好两项活动&&&&培育新型农牧民,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关键的途径,只有广大农牧民群众自己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才会有自己改造提升自己的积极性和紧迫性。我们应该把抓好培训教育与引导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展好以“致富创业能手”为主的竞赛活动和以“十星级文明农户”为主的评选活动。&&&&(一)广泛开展以“致富创业能手”为主的竞赛活动。要紧紧围绕培育创新进步和致富创业型农牧民这个目标,以提高农民素质和致富本领为核心,以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城乡二三产业为主战场,以扩大增收渠道、拓宽致富门路、提高创业增收能力为着力点,在广大农牧民群众中广泛开展党员“三培双带”、妇女“双学双比”以及科学种田养畜能手、专业种养大户、创业务工典型等各类致富竞赛活动,在广大群众中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使他们在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行业竞相发展、大显身手,闯出增收致富新路子,增强发家致富的新本领。通过广泛开展各类以发家致富为主体的竞赛活动,坚持以竞赛树典型、促后进,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成为致富创业的主体,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牧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农牧民。&&&&(二)广泛开展以“十星级文明农户”为主的评选活动。&&&&要紧紧围绕培育守法诚信、文明和睦的新型农牧民,把评选“十星级农户”与评选“信用户”、“十星级平安户”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道德建设、法制建设、诚信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增强道德、法制、诚信建设对群众的吸引力,提升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文明、遵法守法和诚信意识。继续深化“十星级文明农户”、“十星级平安户”和“信用户”的相结合的评选和激励机制,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为全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培育新型农牧民要加强五项建设&
(一)加强农牧区环境建设。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也可以塑造人。为此,必须把改造农牧区环境,作为提高农牧民素质的重要环节。一是着力改造农牧区生产环境。根据生产力布局和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的要求,重点规划和建设好各类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为发展高效农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培育知识型农民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着力改造农牧区
的生活环境。要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改造,加强环境保洁长效管理,确保农牧民身心健康。三是着力营造农牧区创业环境。创业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催化剂,创业是促进农牧区经济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为此,必须把营造创业环境、增强创业精神,作为农牧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形成团结奋进、健康向上的发展氛围。&&&&(二)加强农牧民培训教育体系建设。按照“资源共享、效益为先”的原则,将县委党校、县职业技术学校、县农机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师资、设备、就业用工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共享,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逐步形成集中专业培训有县委党校和县职业技术学校挑“龙头”,分散普遍培训有乡镇农牧内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培训鉴于体系,方便农牧民群众选择多形式多要求的培训“充电”,为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三)加强农牧区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农牧民尤其是富起来的农牧民,已不满足于“白天拿锄头,晚上睡炕头”的单调生活,他们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要特别重视农牧区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加
对农牧区文化建设的投入,着力解决农牧民文化设施薄弱、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水平低下的问题。要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中心户为主的“两馆一站一室一户”建设,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载体。进一步健全“文化下乡”制度,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要挖掘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大力推进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建设,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农牧民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享受更多的精神食粮,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四)加强农牧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牧区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及干部队伍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培育新型农牧民的“领头雁”。因此,要从农牧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全局出发,切实抓好农牧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要通过学习、考察、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大对农牧区基层干部的培养,特别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要求,积极探索“三陪双带”等培养农牧区基层干部的路子,把那些有文化、有公心、有见识、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充实到农牧区基层干部队伍中,着力培养一批自己致富能力强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能力强的“双强式”农牧区基层干部。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领头作用和在农牧民群众中的传帮带作用,激发广大农牧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学经营的参与热情,主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新型农牧民。&&&&(五)加强农牧区各项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为培养新型农民提供制度保障。制度或规范的改变对人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模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要加强以弱势群体救助、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解决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增强社会的和谐稳定性;其次,要加强农牧区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活力和村民自治机制,坚持依法治村、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实现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发展农牧区基层民主,增强农牧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广大农民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选举与被选举权;再次,要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和创新功能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面向市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门源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青海频道<input type="hidden" name="header" value='' />
欢迎您访问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您在访问过程中对网站有任何意见或者建议请联系我们。
&&青海发布&&
您的位置:
海南州确定2013年新农村新牧区示范村建设八项主要任务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一是搞好住房及配套建设。把农牧民住房建设作为示范村建设的重点,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游牧民定居、生态移民、异地扶贫搬迁、库区移民新村建设、藏区特色村庄建设、“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等项目,切实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建设牲畜暖棚、蔬菜种植棚,完善供电网络设施,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安装太阳能、风能路灯和热水器,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二是整治村容村貌。实施农村牧区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修建垃圾收集点,及时清理垃圾,处理污水;集中整治乱贴乱画、违章广告、牌匾和清理占道生产经营、乱堆乱放砂石、建材及粪土、柴草、杂物等突出问题,杜绝脏、乱、差现象;加强森林湿地和草原生态保护,开展持久性的植树造林绿化活动;建立长效保洁机制,成立保洁员队伍,综合治理村庄环境,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实现饮水安全。实施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项目和采取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群众自筹等方法,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善饮水条件,提高自来水入户率,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村庄建设完善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加强民生水利建设。四是硬化村级道路。实施村道硬化和入户道路硬化,改善农牧民群众出行条件,形成规划合理、完善畅通的农村牧区道路体系,实现道路硬化全覆盖。五是发展公共事业。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修建多功能公共活动场所,配套文化体育设施及信息宣传栏;加强农牧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每个村庄建有1个标准化卫生室;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实现幼教全覆盖;加强农收业科技创新工作。建立健全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六是促进生产发展。坚持把提高农牧民收入和幸福指数放在首位,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理清发展思路,从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入手,选择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资源发展项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科学制订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数乡一业”特色经济,力争每个村重点发展一项主导产业,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加大对村内工农商等企业的扶持力度。七是推进村民自治。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大力推行“两推一选”等民主选举,优化村班子成员结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适应的农村牧区社会管理模式,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确保示范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八是培育新型农牧民。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打造海南地区特色文化品牌地域化新标识,体现“德”文化、“和”文化特色。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及“五好家庭”、“文明乡村”、“科技示范户”、“民族团结进步”、“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组织农牧民群众参加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辅相成,建设具有高原特点海南特色的民居风貌和文化新村。
  (海南州政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做什么生意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