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的游戏,有服部半藏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后人,抗倭寇的角色扮演

更新啊,更新呐
  对不起大家了,更的太慢了,最近实在有些忙!    3、喝人头酒、吃倭贼心的奇男子      胡宗宪之死,完全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时人多为他打抱不平,王世贞说:“我知道绩溪(胡宗宪)的功劳,可他被华亭(新任首辅徐阶)所压制,不能表白他的冤屈。”  当胡宗宪第一次被逮时,作为最受胡宗宪信赖和重用的将领,戚继光当即萌生解甲归田的念头。他对朋友哀叹:“胡公北辕,浙无知己。”后来在朋友的解劝下才重新振作起来。    胡宗宪最大的罪名是厚结严嵩,为结好严嵩父子,“岁遗金帛子女珍奇淫巧无数。”但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胡宗宪的几个前任朱纨、王忬、张经、周琉都因为得罪严嵩,撤职的撤职,杀头的杀头,自身不保还谈何做事?明人张鼎的一席话道出了胡宗宪的两难:“不贿则身危而功不成,贿则幸成功而受恶名以死。疆场之臣难言哉,盖千古蹈斯弊。”  胡宗宪的第二大罪名是贪污军饷。当时很多言官弹劾胡宗宪侵吞军饷,并赠他一个外号:“总督银山”。胡宗宪上疏自辩称:“臣为国除贼,用间用饵,非小惠不能成大谋。”这确实是实情,诱降王直、徐海时,胡宗宪“日费百余金。”比如为解桐乡之围,胡宗宪一次性就馈送徐海黄金千两,缯绮数十箱。  说来讽刺的是,素有“贪”名的胡宗宪死时,“其家也几乎壁立”。而取代严嵩担任首辅的徐阶素有“廉”名,但私人田产却高达四十万亩之多。    党争之外,胡宗宪个性上的张扬率性,也是招祸的根源之一。    胡宗宪节制东南,所有的总兵、元勋、外戚、大臣,来办公事,都只能从偏门入见,“庭参跪拜。宗宪直受不辞,稍稍违忤,即被斥责。”这样的权倾一方,飞扬跋扈,自然得罪了太多人。   胡宗宪性格倜傥,好携妓酣饮,不拘泥世俗之行,这也使他在士大夫眼里成为异端。明人沈德符在笔记《万历野获编》里描述说:“宗宪在江南亦恣情妓乐,自负嫪毐之器,至拥诸倡女,与幕客宣淫于制府,乘醉狎御史门役,至发旗牌斩之,又通健步徐子明之妻,纳乡官洪(木便)之女为妾。”把胡宗宪夸张为战国时能用阳具转动车轮的嫪毐,纯属文人毒舌。相比之下,清代史学家谷应泰对胡宗宪的评价比较公正:“才望颇隆,气节小贬。”    还得提一个人:海瑞。  海瑞和胡宗宪相斗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当然,在明代第一“道德模范”海瑞的光芒下,胡宗宪都是作为反派出现的。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叫《海瑞巧办胡公子》,说的是海瑞智斗胡宗宪的故事,这倒不是杜撰,明史载有其事。海瑞当淳安县令时,“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两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罚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中国人素有清官情结,海瑞这样清贫到买不起肉吃的官就是好的,胡宗宪这样高台大轿大鱼大肉的官就是坏的。其实,就在这个故事里,权倾一时的胡宗宪对小小的县令没有加罪,还不说明问题吗?    胡宗宪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总督,“为人魁岸彭硕,膂力绝人,尤善骑射。”经常亲自临阵,冒着矢石督战。倭寇围杭州时,他“亲登城监视,俯身堞外,三司皆股栗,惧为流矢所加,宗宪恬然视之。”你可以说他喜欢出风头,但你不能不承认他勇敢。正是因为胡宗宪身上集中了诸多古代儒将的特点,所以东南文士都为之拜服,将他喻为明代的“郭子仪”、“李愬”。    最后,再回到开头那副对联。“快酌人头酒,怒啖倭贼心”不是我的杜撰,且看一段胡宗宪最有名的幕僚、明代大才子徐渭的纪实文字,节选自《筹海图编》里的“龛山之捷”:“我兵攻堡破之,悉斩首以献。公喜……命取贼心,啖之;选狰狞首级二十余颗,置案上,每颗为饮一,左右皆失色,而公谈笑自若也。”    喝人头酒、吃倭贼心的奇男子,一代名将胡宗宪委实被历史的尘埃湮没太久太久了。  
      五十三个暴走族引起的中日战争史(你绝对不知道的倭寇史)    迅读网 整理版:  /xunlook.php?id=f175f56d-8d01-42eb-1729512    
  养肥了在吃…
  LZ你总算是更了!!!!!!!!!!!!!!!!    
  更了又看完了    又得等了    楼主啊你快回来……    把我要的文带回来……
  更了又看完了      又得等了      楼主啊你快回来……      把我要的文带回来……  
      第二次看反而觉得好看了……  想不通为什么==
  大喊一声,楼主你到底是把它更完啊!!!!!!!!!!!!!!!!!!!!
  楼主    下面还有么    没有了么    真的么    天呐    啊
  我就不信了……今天下班前不发出来俺就弃用这个ID!!!!!!!!!!!!
  为什么吞我帖- -
  LZ看来是弃坑了。。
  顺便翻个页
  顶,等好文
  写得很好,楼主加油!
  又来了,楼主多更一些啊~
  煮酒现在也流行遍地坑了么
  啥?我到现在才发现天涯贴不了图了。。
  帖   好帖   真好帖   确实好帖   少见的好帖   难得一见的帖   是人就想看的帖   千年等一回的好帖   好得不能再好的好帖   惊天地且泣鬼神的好帖   让人阅毕击掌三叹的好帖   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好帖   让人奔走相告曰须阅读的好帖   让斑竹看后决定加精固顶的好帖   让人看后在各论坛纷纷转贴的好帖   让人看后连成人网站都没兴趣的好帖   让人看完后就要往上顶往死里顶的好帖   让人不间断地在各种场合重复引用的好帖   让人一见面就问你看过某某好帖没有的好帖   让人半夜上厕所都要打开电脑再看一遍的好帖   让个读过后都下载在硬盘里详细研究欣赏的好帖   让人走路吃饭睡觉干什么事连做梦都梦到它的好帖   让人翻译成36种不同外语流传国内外世界各地的好帖   让人纷纷唱道过年过节不送礼要送就送某某帖子的好帖   让国家领导人命令将该帖刻在纯金版上当国礼送人的好帖   让网络上纷纷冒出该帖的真人版卡通版搞笑版成人版的好帖   让人在公共厕所里不再乱涂乱化而是纷纷对它引经据典的好帖   让某位想成名的少女向媒体说她与该帖作者发生过性关系的好帖   让人根据它写成小说又被不同导演拍成48个不同版本的电影的好帖   让某名导演跟据此帖改拍的电影在奥斯卡上一连拿了11个奖项的好帖   让人大代表们看完后联名要求根据该帖的内容对宪法做适当修改的好帖   让人为了谁是它的原始作者纷纷地闹上法院打官司要争得它的版权的好帖   让各大学府纷纷邀请该帖作者去就如何发表优秀网络文学为题目演讲的好帖   让人为了该帖而成立了各种学会来研究并为不同的理解争得眼红脖子粗的好帖   让美国警察于今后逮捕人说你有权保持沉默还有权阅读某某帖子要不要啊的好帖   让本拉登躲在山洞里还命令他手下冒着被美军发现的危险去上网下载来阅读的好帖   让萨达姆被捕时被发现他随身携带的除了一把手枪之外还有的就是它的复印件的好帖   让比尔盖茨在懂事会上发给与会者人手一份该帖命令仔细阅读后才讨论其他事宜的好帖   让诺贝儿奖理事会破天荒地因该帖的出现而开会讨论一直决定今后设立最佳帖子奖的好帖   让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将它译成宇宙语由中国神州六号升空后不断播放看有没有外星人的好帖   让人看完后ie锁死连瑞星诺顿都没法修复只好格式化硬盘重装启动后主页显示的还是它的好帖
  帖   好帖   真好帖   确实好帖   少见的好帖   难得一见的帖   是人就想看的帖   千年等一回的好帖   好得不能再好的好帖   惊天地且泣鬼神的好帖   让人阅毕击掌三叹的好帖   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好帖   让人奔走相告曰须阅读的好帖   让斑竹看后决定加精固顶的好帖   让人看后在各论坛纷纷转贴的好帖   让人看后连成人网站都没兴趣的好帖   让人看完后就要往上顶往死里顶的好帖   让人不间断地在各种场合重复引用的好帖   让人一见面就问你看过某某好帖没有的好帖   让人半夜上厕所都要打开电脑再看一遍的好帖   让个读过后都下载在硬盘里详细研究欣赏的好帖   让人走路吃饭睡觉干什么事连做梦都梦到它的好帖   让人翻译成36种不同外语流传国内外世界各地的好帖   让人纷纷唱道过年过节不送礼要送就送某某帖子的好帖   让国家领导人命令将该帖刻在纯金版上当国礼送人的好帖   让网络上纷纷冒出该帖的真人版卡通版搞笑版成人版的好帖   让人在公共厕所里不再乱涂乱化而是纷纷对它引经据典的好帖   让某位想成名的少女向媒体说她与该帖作者发生过性关系的好帖   让人根据它写成小说又被不同导演拍成48个不同版本的电影的好帖   让某名导演跟据此帖改拍的电影在奥斯卡上一连拿了11个奖项的好帖   让人大代表们看完后联名要求根据该帖的内容对宪法做适当修改的好帖   让人为了谁是它的原始作者纷纷地闹上法院打官司要争得它的版权的好帖   让各大学府纷纷邀请该帖作者去就如何发表优秀网络文学为题目演讲的好帖   让人为了该帖而成立了各种学会来研究并为不同的理解争得眼红脖子粗的好帖   让美国警察于今后逮捕人说你有权保持沉默还有权阅读某某帖子要不要啊的好帖   让本拉登躲在山洞里还命令他手下冒着被美军发现的危险去上网下载来阅读的好帖   让萨达姆被捕时被发现他随身携带的除了一把手枪之外还有的就是它的复印件的好帖   让比尔盖茨在懂事会上发给与会者人手一份该帖命令仔细阅读后才讨论其他事宜的好帖   让诺贝儿奖理事会破天荒地因该帖的出现而开会讨论一直决定今后设立最佳帖子奖的好帖   让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将它译成宇宙语由中国神州六号升空后不断播放看有没有外星人的好帖   让人看完后ie锁死连瑞星诺顿都没法修复只好格式化硬盘重装启动后主页显示的还是它的好帖
  真是好帖子啊阁下   字迹工整,    文笔极佳,    才思敏捷,    过目不忘,       十年寒窗,    博学多才,    见多识广,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文武双全,    雄韬伟略,    谈吐不凡,    谈笑风声,    高谈阔论,     眉飞色舞,    运筹帷幄,    言简意赅,    完美无缺,    一针见血,   远见卓识,    义正词严,    一气呵成,    大显神通,    出口成章,     出类拔萃,    出神入化,    万古流芳,    一本正经,    一箭双雕,     长篇大论,    功德无量,    力排众议,    力挽狂澜,    气贯长虹,   气势磅礴,    气吞山河,    坚韧不拔,    身体力行,    空前绝后,   视死如归,    英姿焕发,    奉公守法,    艰苦奋斗,    忠贞不渝,    舍己为人,    大公无私,    一尘不染,    一鸣惊人,    叱诧风云,   排山倒海,    惊涛骇浪,    雷霆万钧,    惊心动魄,    横扫千军,   惊天动地,    见缝插针,    无孔不入,    千篇一律,    口诛笔伐,   文从字顺,    十全十美,    无懈可击,    无与伦比,    励精图治,    壮志凌云,    高瞻远瞩,    忍辱负重,    盖世无双,    龙飞凤舞,   一丝不苟,    身兼数职,    日理万机,    明察秋毫,    英明果断,   分身有术,    孜孜不倦,    吾等楷模     …………       在下对你的景仰之情有如滔滔长江之水,    连绵不绝    ……       又如黄河泛滥,    一发不可收拾    ……    嘿嘿       惊天地!    泣鬼神!    感人肺腑!    感人落泪!       i服了u!    长江后浪退前浪,    灌水英雄代代出
  看完了,催楼主上菜。
  楼主怎么就没更新了……
  早起MARK
  涯叔年年抽,今年特别抽- -
  难道 fan ye 变成了敏感词么……
  真的。。又发现了涯叔的G点。。
  怎么还没翻……
  翻翻更健康
  今天是个好日子,并不只是因为是周五。。  1989年的今天,辛普森一家首播啦~
  明天就是周末  涯叔给俺个杀花嘛……
  明月体,没有多少新意
  楼主写的很好玩,和日本的那些事一起来看挺爽!挺一个。
  杀话话
  杀话是我的!谁都不准抢!
  人气在哪?!
  怎么还没杀啊!!!!!!!!!!!!!!!!!
  此帖已死,有事烧纸。
  @期待万历朝李如松抗日援朝
  胡宗宪,心向往之
  mark之,慢慢看……
  楼主的帖子很精彩,就是更新太慢。
  默默的我默默地顶默默的楼~
  胡宗宪,很奇怪!
  当今圣上乃胡汝真苗裔乎?
  完了,楼主彻底太监了。
  楼主你怎么都不来了= =
  楼主你这样让人情何以堪啊……
  楼主你开贴做甚
  /subject/5922925/  此书已出版
  抱歉 抱歉!不是老夫太监而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书已由出版社发行,发与不发之决定权已不在我手了!在此万谢各位对本书的关注和支持,各位若仍想急着看看下章分解,就不得不麻烦到网上或书店购买了!当然,等书销售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的话会接着发以感谢各位的支持!由衷感谢各位!
  经过与出版商争取,终于可以继续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暴走族一书的部分章节,非常抱歉让诸位久等,以后欢迎诸位关注和赐教:    王牌对王牌    战火,第三次在千年古城平壤熊熊燃烧。  第一次,朝鲜军几乎没有抵抗,日军兵不血刃占领平壤;第二次,贸然冲进城内的明军被伏兵打得全军覆没;第三次,兵临城下的是大明最精锐的主力部队,在无数门大炮的轰击和舍死忘生的攻击下,飞扬跋扈的小西行长终于第一次吃到了败仗,开创了侵朝日军弃城逃命的先例。      1. 生子当如李如松    东北小城铁岭,因为一个小品演员的走红而名闻全国。不过,在明代“铁岭卫”设立之初,这个戍守辽东边塞的军镇没有“二人转”,有的只是号角连营,金戈铁马。  从这里,走出来一个名震三国的大将:李如松。  李如松的父亲更加厉害,赫赫有名的辽东总兵、宁远伯李成梁。  李成梁是朝鲜后裔,高祖李英自朝鲜内附(朝鲜史料称因为杀了人,夫妻同逃到铁岭卫),授世袭铁岭卫指挥佥事。李成梁有大将才,隆庆、万历两朝,他镇守辽东三十年,抗击蒙古,剿灭土蛮,离间女真,把边境的异族首领玩弄于股掌之间,三十年来大捷十次,朝廷倚为东北长城。明史称誉为“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努尔哈赤早年在李成梁手下效力,后来起兵反明,在一字一泪告天的“七大恨”中,几乎全是冲着李成梁说的。  李成梁还有一项比战功更值得自豪的成绩。他的九个儿子,如松、如柏、如桢、如樟、如梅做到总兵官,如梓、如梧、如桂、如楠做到参将,时人誉为“李家九虎将”。同为万历朝名将,戚继光的门户凋零与之无法相比。  不过援朝战争中,“师出必捷”的李成梁只有干看的份。身为东北王,李成梁贵极而骄,他生活奢侈无度,侵吞边饷,虚报战功,杀良冒级,屡被言官弹劾。一年前(万历十九年),他因御史弹劾被罢官在家休养(万历二十九年以七十六岁高龄复职,继续镇守辽东八年之久)。  李如松是李成梁的长子,性格沉毅,屡建战功,明史称“成梁诸子,如松最果敢,有父风”。  朝鲜求援的时候,李如松提督辽东、宣大等各路军马,正在西北平定原宁夏副总兵玄拜(鞑靼人)的叛乱,这是“万历三大征”(指万历年间的三大平叛战役,为西征宁夏哱拜,东征侵朝倭寇,南征四川播州杨应龙)中的第一征。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李如松包围住宁夏城,决黄河水淹七军,一举破城,哱拜自尽。  万历二十年十二月,朝廷任命宋应昌为经略,总领抗倭事宜,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则被任命为东征提督,主管军事,统帅蓟、辽、冀、川、浙诸军,马不停蹄地转向辽东。打虎亲兄弟,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同军前往。  李如松的确像他老子,连骄悍之气都像得十足。他丝毫没把名义上的督帅宋应昌放在眼里,到了辽东军营,第一件事就是喝斩沈惟敬,叱其“奸邪”,把仙风道骨的老头吓得一哆嗦,幸好一个参谋进言:“不如让他继续假装谈判,我们派兵袭击,出其不意。”李如松这才饶了沈惟敬一命,誓师渡过鸭绿江。《明史纪事本末》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如松将诸镇士马四万余,东由石门度凤凰山,马皆汗血。临鸭绿江,天水一色,望朝鲜万峰,出没云海。监军刘黄裳慷慨誓曰:‘此汝曹封侯地也。’”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四日,冒着隆冬的刺骨寒气,李如松大军到达平壤附近的肃宁馆,派人通知小西行长:“朝廷来使臣了,和谈成功了!”小西行长大喜过望,高高兴兴地派遣了二十个牙将来迎,李如松暗令手下生擒他们,不过日本人的单兵作战本领令人出乎意料,“倭猝起格斗,仅获三人,余走还”。小西行长得报大吃一惊,认为有了误会,再次派亲信小西飞来拜见,李如松假意宽慰。两天后,大军到达平壤城下。  李如松兵临城下,小西行长居然懵懵懂懂的不知是敌,《明史》记载得很有趣:“行长犹以为封使也,踔风月楼以待,群倭花衣夹道迎。”此时是阴历正月,古代日本承继中国有过春节的习俗,小西行长等人穿着过年的花衣,夹道相迎使者。可惜李如松手下诸将披盔带甲准备厮杀的动静,还是暴露了形状,行长这才醒悟过来,花衣脱掉换铁衣,登上城墙据守。  第二天清晨,大战开始了。          2. 平壤大捷!    平壤是座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城墙坚厚高大,北面又有牡丹峰和万寿台为自然屏障,易守难攻。  几千年来,中国的大军事家孙子一直用他睿智的兵法警戒后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不过,对于攻城老手李如松来说,早已成竹在胸。  李如松令戚家军老将、蓟镇游击吴惟忠率部和三千名朝鲜僧兵共同攻城北牡丹峰,自己亲提大军直抵城下,主攻西城。明军的王牌——大将军炮、佛郎机炮、虎蹲炮,全力轰击日军阵地。  李如松还暗藏了三个杀招,其一是命令祖承训部伪装成朝鲜军,潜伏在南面,故意示敌以弱。其二是命令诸军留下东面不攻,给敌人留一个逃跑的缺口,扰乱敌人军心。  日军居高临下死守,枪矢如雨,明军稍稍退却。督战的李如松当阵斩掉先退的士兵,“募集死士,援钩梯直上”。这时,一心雪耻的祖承训机会到了,日军一向轻视朝鲜军,所以守南面的人数很少,主要是一些投降的伪军,祖承训攻到临近城门,一声令下,突然脱掉朝鲜服饰露出明军的鲜亮衣甲。敌军大惊,阵脚大乱,急忙分兵来救,围攻西城的副总兵杨元和李如柏部乘机分别攻破大小西门。  顷刻间,平壤的几处城门全部失守。明军主力一拥入城,行长率余部退到风月楼死守。街巷战中,日军的鸟铳打得又准又远,为了避免更多的伤亡,李如松命令暂时停火。  初次入朝作战的明军,斗志非常高。在“火器并发,烟焰蔽空”的激烈战斗中,吴惟忠胸口中弹,犹奋呼督战。李如松坐骑被击毙,李如柏头盔中弹,都毫无惧意。将领如此,士兵也是个个奋勇当先,骄横已久的日军终于见识了大明军队的战斗力。  入夜后,支持不住的行长率领余部,强突东南面,渡过冰冻的大同江逃窜。没想到中了李如松的第三个杀招:游击李宁和参将查大受率精兵三千早已在道旁埋伏已久,一阵冲杀,复斩首数百。前面故意留东城缺口,后面打埋伏,李如松熟知“围师必阙”的兵法,不愧名将。  小西行长的残兵在冰天雪地里仓皇逃了几天,才退到日军的地盘。这一仗完全打垮了小西行长精锐的第一军,据《日本战史》统计,平壤之役第一军减员一万一千三百余名,仅余六千六百人,减员近三分之二。而明军只阵亡七百九十六人。  李如松攻平壤,有正有奇,有谋有勇,凭此一战挽救了朝鲜的危局。  三百年后的甲午战争中,同样是宗主国出兵援助朝鲜,同样在平壤,清朝与日军又打了一次平壤攻防战,区别在于这次中国是守方,日本是攻方。进攻的日军是孤军,没有后援,补给严重不足,士兵只有两天的口粮,但恰恰前后不过两天,面对一万七千日军的正面殊死进攻,除了总兵左宝贵力战而死外,两万余人的清军居然竖起白旗乞降,狼狈撤出平壤。  日军仅伤亡六百余人,就占领了平壤并进而占领朝鲜全境,打死了两千名清军——清军基本是逃跑路上被打死的,日军之所以没能打死更多逃敌,是因为他们的子弹打光了!清军主帅叶志超狂奔五百里,渡过鸭绿江才停步,留下了“逃跑将军”的万世臭名。  一座平壤城,两个朝代、两个中国人留下了不同的历史痕迹。  
  虽然没什么人看。但为实现承诺,继续发:    3. 朝鲜的弓箭,日本的鸟铳,明朝的大炮    我们可以把四百多年前的这场三国大战,看做一个东亚武器博览会。  朝鲜、日本、明朝各有所长。  先从最弱的一环来。朝鲜最强的是弓箭。  现代奥运会上,许多国家的选手都疑惑不解:为什么射箭的冠军总是被韩国人垄断?他们有什么秘密吗?  靶子都是一样大小,一样远近,韩国选手的弓箭虽然是本国生产,但并不违规。要说秘密,体育专家会解释,韩国人成为“射箭梦之队”是因为他们残酷的选拔和魔鬼般的训练。比如训练中,教练会在选手准备射箭时,突然把蛇塞进选手衣服——这种极端的训练模式,才造就了韩国人称雄世界箭坛的地位。  朝鲜人射箭好是有历史渊源的。古代中国对于四野边民,称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朝鲜半岛属于东夷的大范畴,“夷”这个字在《说文》上的解释就是一个人持着一张弓。《后汉书•东夷传》说“乐浪,檀弓出其地”。明代朝鲜人所写的《朝鲜史略》上有这样的记载:高丽恭愍王与倭寇对阵时,曾于两百多步外(大约一百五十米)引弓毙敌。  朝鲜的角弓和片箭不同于中国和日本,角弓弹性好,射程远,片箭箭身短小,轻巧,飞得远。后来朝鲜半岛的西方传教士也称赞说“朝鲜人力大无比、擅长使用弓和箭,他们的弓箭像土耳其箭那样非常小巧”。  到了朝鲜李朝,军事技术匮乏,很少的火器也是从明朝传来的老式铳炮,士兵更乐于练习弓箭。连两班贵族,都把射箭作为修德、娱乐的手段。其实,朝鲜也有新式武器鸟铳,早在日本侵朝三年前,对马岛主宗义智曾向朝鲜献过两只孔雀与两把鸟铳,结果国王李昖把孔雀放生了,把鸟铳闲置到军器库里。  战场上,朝鲜人才悲哀地发现,自己被时代抛弃了。日军普遍装备鸟铳,比弓箭射的更准更远更有杀伤力,明军大量闻所未闻的火炮更不用提。柳成龙曾悲叹道:“吾国军事只用弓箭,未能练就其他技术。”  日本最强的是火绳枪(中国人称鸟铳,日本人称铁炮)。  日本仿自葡萄牙的火绳枪质量相当优秀,柳成龙在《惩毖录》里描述道,朝鲜军的弓矢发射后数十步就坠地,而日军火绳枪却能隔远杀伤,近距离则能贯穿击伤三四人。在日军第一次攻克平壤时,火绳枪在城下发射,竟能越过城墙射进城内,射入城楼柱子达数寸。  侵朝日军的骑兵数量很少,基本是步兵(足轻),而每军的“铁炮足轻”就是装备了火绳枪的主力,约占全军的三分之一,而且由织田信长开创的三段射击已经普及,日军轮流射击能保证密集的火力。明军大炮厉害,骑兵厉害,所以日军大量利用工事,野外作战就掘地三尺挖战壕,城市里巷战则利用房屋墙壁,凿洞、隔门板射击。  优质的火绳枪加上久经锤炼的战术,造就了日军很强的战斗力。  明军最强的是大炮。  说起明朝中期的火器,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让饱受外国“船坚炮利”之苦的后世人吃惊:我们原来这么强大过!早在永乐年间,二万五千人组成的京师神机营,就全部装备火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火器部队。到了万历年间,军队装备的火器品种更是繁多:大将军炮、神炮、虎蹲炮、灭虏炮、百子铳、佛郎机、鸟铳、三眼铳、快枪、火箭、千里铳等等。  火力最猛、威力最大的无疑是炮。朝鲜战场上,对日军威胁最大的是大将军炮、虎蹲炮和各类佛郎机。大将军炮是重型炮,最重达千斤以上,威力巨大,能洞穿墙壁,是攻城第一利器。从葡萄牙传来的佛郎机是后装的中型炮,发射时内装火药,发射钢珠钢弹,有效射程能达五百米。虎蹲炮是轻型炮,便于机动作战,很像迫击炮,每次发射几十到上百粒弹丸,杀伤力大。更难能可贵的是,明军的火炮多装在战车上,两匹马拉一辆,不但能攻城,还可以打野战。  明军攻平壤时,十里之外的风山城大友义统部曾率领数千人马前来增援小西行长,结果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吓得不战而退。  朝鲜《宣祖实录》里记录了朝鲜国王李昖与大臣李德馨的一番问答,李昖问:“铳筒(日本人的鸟铳)之声,不与天兵(明军)之火炮同耶?”李德馨答:“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荡,不可状言……”李昖赞叹道:“军势如此,可不战而胜矣!”  用援朝明军经略宋应昌的一句话概括:“中国制倭长技,全恃火器。”  时光轮转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朝督师左宗棠西征新疆,在陕西凤翔县的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当场感慨叹道:“利器之入中国三百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4. “金甲倭”的殊死一搏    朝鲜国土狭长,几乎没有战略纵深可言。5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首度入朝的志愿军将士乐观地认为:朝鲜形状就像一管牙膏,打联合国军就像挤牙膏一样,从北挤到南,把他们挤下海,战争就结束了。  日军从王京打到平壤,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现在,轮到李如松如数奉还。  平壤收复后,李如松大军趁势南进,而受到小西行长第一军失败的影响,日军各部纷纷弃城南逃。李如松乘胜收复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占领开城后,离王京只有一步之遥了。  入朝不到一个月,便收复平壤到开城失地五百余里,明军辉煌的战果让李如松开始轻敌了。他知道而忽视的事实是,平壤战役之后,两军并没有发生大的接触战,日军基本是全军而退。他不知道而更加忽视的是,从各地撤退的五万日军退到王京后,再也不肯后退一步了。  当时,在王京紧急召开的军事会议上,日军各路主将对下一步行动争作一团,战还是退?第六军主将,年届六旬的老将小早川隆景坚持道:“要退你们退,我一定要战!”小早川隆景是毛利元就的儿子,战国有名的智将,丰臣秀吉的“五大老”之一,倚为臂膀的人物。后来小早川隆景回国后病逝时,秀吉曾发出这样的哀鸣:“呜呼!吾失一镇护矣!”  决战李如松!五万日军铁了心要在王京打一场阻击战。小早川隆景派出的先锋是猛将立花宗茂的三千人马,对以武勇闻名的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用了激将法:“立花家的三千士兵足以抵挡敌军一万!”  李如松的铁骑终于碰到了倔强的绊马索。  这场惨烈的战斗发生在碧蹄馆,一个距离王京以北十五公里处的馆驿附近。  正月二十七日,有朝鲜老百姓向李如松报信:“倭贼已退,京畿(王京)已空。”李如松随即派遣副总兵查大受、祖承训率三千骑兵,南下探查王京虚实。查军路遇一小股日军巡逻队,短暂交锋,日军死伤百人逃离。得到查大受的报捷,李如松亲率轻骑一千南下接应。他不知道,这时的查大受已经陷入小早川隆景的重兵包围之中。  身为一军主帅,李如松轻骑出击,看起来很是冒险而不慎重。但,李如松的作战风格一向如此:攻城步步为营,野战轻骑奔袭。  和他父亲李成梁一样,李如松非常酷爱轻骑偏师,千里奔袭敌人巢穴,这是长期与马上民族蒙古人的交锋中养成的作战习惯。同为大明边疆名帅,李成梁、李如松的作战思路和明末袁崇焕的坚城大炮、老成持重恰恰相反,这是不同的敌手、不同的具体情况造成的差异,不能简单评价优劣。不过,李如松最终为这个轻骑偏师的习惯付出了巨大代价——万历二十六年四月,李如松率两千轻骑奔袭土蛮人的巢穴,却中了数万敌人的埋伏,全部阵亡。  因为道路湿滑,李如松在路上不慎被马蹶落,跌伤了左脸,等到赶到战场,见査大受、祖承训等面对不断增多的日军正在犹疑不决,且战且退,当即喝令众军一齐向前,对日军发动了反攻。明军是轻骑,没有携带重型火炮,只有小型铳炮和弓矢刀剑可用,加上才下过雨,道路泥泞不堪,很不利于骑兵战斗。在人数众多的日军进攻下,李如松陷入苦战,渐渐不支,“围数重,如松督部下鏖战”。  从早晨打到中午,双方均疲惫不堪,这时,立花宗茂故示轻松地命令部下就地吃午饭。嚼完饭团后,立花宗茂拔刀出列,率军直扑明军本阵。  最惊险的一幕出现了——金甲倭直搏李如松!  这段情景在中朝的史书上全有细致的记载,完全是惊险动作片:立花宗茂军突破了明军阵地,一个骁勇的金甲倭将,骑马持刀直扑李如松,大喝一声一刀斩下,护卫主将的指挥李有升见情况危急,用身体挡住了这一刀,立刻坠马被敌人砍成数段。李如柏和李宁等将领看到主将有难,纷纷杀出血路向李如松靠拢,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眼看李如松不保,突然,弓弦响处,一支箭射中金甲倭面门,翻身坠马——原来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从旁拉弓引箭,一箭毙敌。  战后,据日方战报,金甲倭是勇将小野成幸,立花宗茂家头号家臣小野镇幸的堂兄弟。  战况愈加危急,幸好副总兵杨元率一千骑兵及时赶到,杀透重围前来增援,日军不明情况开始混乱。李如松乘机且战且退,撤回了开城。  碧蹄馆一战的双方损失,中日朝三国的记载大相径庭。李如松自己对朝廷的战报轻描淡写:“当阵斩获首级一百六十七颗,阵亡官兵二百六十四员。”朝鲜方称“天兵死者数百”。日方则大喜报捷,称己方损失不过数百人,而明军被斩首六千。《日本外史》夸张地描述道:“大破明军,如松痛哭彻夜。”  这样大相径庭的战果记载在壬辰战争中比比皆是,明朝和日本将领都乐于夸大或掩盖事实,突出己方战绩,贬低敌方战果,作为第三方的朝鲜人记载虽然相对靠谱些,但又存在道听途说之嫌。  碧蹄馆一战,李如松的四千骑兵死伤过半,而且阵亡的大多数是李如松的精锐亲兵,朝鲜方记载:“天兵之精锐多死,人马相践,器甲枪戈,散布路上。”李如松回营后痛惜不已:“好男儿为我死矣。”  这一次意想不到的挫折,把李如松的骄气打消了不少,战事陷入了僵持。  
  两百多步外(大约一百五十米)    =====================================    
作为距离单位的“步”,解释蛮多的!说法不一。
  天下无敌义乌兵    这一章,天才戚继光终于出场了。其实,身为海防武将,戚继光早已战斗在东南抗倭的第一线了,只不过,在1558年之前,戚继光一直遭遇着孙猴子在花果山时一样的烦恼:没有一件趁手的兵器。  浙中小城义乌及时承担了东海龙宫的角色,正是凭借从义乌招来的四千名农民和矿徒,戚继光开始打造出一支天下无敌的王牌军队。倭寇的丧钟敲响了。      1. 义乌人就是金矿    戚继光,字元敬,出身于武职世荫家庭,登州(山东蓬莱)人。戚家祖籍安徽定远,祖上戚详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最后论功,为子孙赢得一个“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的职位。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为人正直,从小就对长子戚继光严加管教,指望儿子日后能光宗耀祖。戚继光也没有辜负将门之子的荣誉,“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十七岁那年,因为戚景通病重,戚继光接替了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此后他的官途一路平坦,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被提拔为山东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这个职位的主要工作是整顿海防,督促士兵屯田训练,因为当时倭寇的主攻方向是浙江,所以山东无仗可打。因胡宗宪的举荐,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改佥浙江都司佥事,擢升为参将,主持宁波、绍兴、台州三府的军事。也就是从这年起,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北调守边,戚继光前后与倭寇周旋了十二个年头。  武将世家出身的戚继光从年少时就胸怀朴素的理想:“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从主抓屯田训练到直接走到前线,这正是戚继光期待已久的平生所愿。  不过,到了抗倭的前线,戚继光却感到前所未有的窝囊。  戚继光第一次和倭寇接触是在1556年,一股八百人的倭寇流窜到宁波北面的龙山所,胡宗宪下令围而歼之。官军方面,除了戚继光所部外,还有卢镗、尹秉衡等五路人马,官军一共一万四千人,超过倭寇十几倍。按说,胜负没有任何悬念。但是一接战,倭寇兵分三股,由三个头目率领,一下突入立足未稳的官军阵中,五路兵马溃不成军。最后,因力量过于悬殊,倭寇大部从容退走。虽然在官方记录上是“龙山所大捷”,但亲眼目睹战况的戚继光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官军的战斗力实在太差了!身为一线将领,戚继光这个固执的山东人只有一个念头:“我不服!只要给我一支严格听我号令的军队,我一定会战胜凶猛的倭寇。”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戚继光第一次向总督胡宗宪上书提出募兵:“堂堂全浙岂无材勇?”当时被官军的低下战斗力弄得灰心丧气的胡宗宪看了建议文书后,一把扔到地上,苦笑道:“浙江人如果能用,我早就用了!”不过,静了一会,他又捡起文书,再次细读,终于答应了募兵的要求。  不过,第一次募的兵,在岑港之战的表现,让戚继光很失望。懦弱狡猾的绍兴籍士兵让他老虎吃刺猬,无从下手。  一年后戚继光再次提出募兵,这次他选准了目标:义乌。因为发生在那里的一场大规模械斗让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要找的兵出现了。  现在的浙江义乌是中国著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满大街都是操着各地方言的批发户,交通要道上贴着醒目的横幅:义乌欢迎您。但在四百多年前,这个浙中小城却是个民风剽悍、排斥外地人的地方。  这场械斗的原因其实是个误会。据《义乌县志》记载,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义乌县南有个八保山,时间久了以讹传讹被叫做“八宝山”。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邻近的永康县有个叫施文六的盐商路过,见到“八宝山”的土色闪亮,就断定是银矿,于是他纠集了数千名永康县和处州县的矿徒来抢矿。  其实,义乌从秦朝设县以来,一直是个贫矿区,银矿完全是子虚乌有。不过,义乌人哪能容忍外地人乱来,在民众中素有威望的陈大成聚起族人和邻近乡人,三千名义乌子弟用能找到的一切武器行动起来,同仇敌忾,和素以强悍著称的邻县矿徒开始了一场长达数月的大械斗。后来连义乌知县赵大河也惊动了,这位在当地很得民心的县令也是火爆性子:“妈的个X,敢到我的地盘来撒野!”立马捋起袖子亲自督军,指挥义乌之民“平贼”,械斗打得激烈无比死伤惨重,“暴骨盈野”,最后义乌人胜利把外地人赶走了。当时这件事闹得很大,震动全浙。  戚继光以一个老练军人的眼光一下看到了这场械斗的闪光点,也就是他再次上书胡宗宪所说的话:“(义乌人)其气敌忾,其习骠而自轻,其俗力本无他,宜可鼓舞。及今简练训习,即一旅可当三军,何患无兵?”虽然义乌无银矿,但义乌人同仇敌忾、剽悍又轻生的特点,在戚继光眼里就是金子一样的品质。      2. 戚继光招兵,比皇帝选妃还挑剔    嘉靖三十七年九月,得到胡宗宪的支持后,戚继光来到义乌正式招募新兵。  第一站,戚继光拜访的是县令赵大河,两人相互慕名已久,当场成了莫逆之交。第二站,戚继光赵大河两人携手去拜访械斗的首领陈大成。面对带着重礼上门的抗倭大将和父母官,陈大成爽快地答应了戚继光的请求。头面人物搞定了,民众受感染开始到募兵场上踊跃报名,下面就是士卒的挑选了。  说起挑选士卒,真是门学问。历朝历代,方法人人都会,巧妙各自不同。  战国时的标准是力气大,能跑。  吴起在魏国选武卒的标准是现代人望尘莫及的:“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驱百里。”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甲,挎着能开十二石的硬弩(按战国量制,一石等于120斤,1斤约合今251克,十二石合今729.8斤),背着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戈,头戴盔,腰佩剑,带三天的干粮,在半天之内急行军走完百里路。非常恐怖的标准,相当于全副武装在半天跑完一个全程马拉松!  唐代是轻骑兵的天下,招兵标准自然是善骑射,卫戍中央的部队号称“飞骑”、“百骑”、“千骑”、“万骑”,选的是士卒中的骁勇善骑射者。  到了宋代,北方割据,马源没有了,只有猛操步兵,于是招兵的主要体格标准变成了身长体壮。宋太祖赵匡胤亲自挑了批长壮的军士充作“兵样”,分送各地用作招募的样板兵。后来嫌“兵样”太麻烦,改用一根木杖,叫“等长杖”,按身长尺寸招兵,长壮的当禁军(拱卫首都的近卫兵),短弱的当厢兵(维持治安的地方兵)。  明代的兵制是军户世袭制,除了驻扎首都的京营和辽东的骑兵比较精锐外,地方卫所的官军素质纯粹望天收,每况日下。  到了戚继光招兵,他的标准又变了。强壮的体格不再是最高标准,气质成了首选。  戚继光的标准是:城乡的油滑之徒不要,老兵油子不要,见惯官府的城里人不要,脸孔白白细皮嫩肉的也不要。只要黑大粗壮,见官府有胆怯之意的乡野之人,农村人和矿徒最好。一句话概括:老实健壮的乡下人。  戚继光的这套选兵标准,后来曾国藩组建湘军时原样照抄,只召山村朴实的农民作为兵勇,决不用兵油子和市井无赖之徒。以至于当时人人都知道,曾国藩招兵,只要手上有老茧的。  按照“戚氏相面法”海选结束后,开始从上而下进行精选。  戚继光给这支新军的编排是这样的:每队十二人,由队长指挥;每四队为一哨,由哨长指挥;每四哨为一官,由哨官指挥;每四官为一总,由把总指挥;每四总为一营,由大把总指挥;总与营都有辅助兵和军官随从。这样一营约近三千人,营以上由主将亲自指挥。  首先由戚继光挑选把总、哨官等基层军官,这是军队的基石。把总相当于现代军队的营长,哨官相当于连长,选拔的要求是:平日要有威信,战时要有魄力喊出“弟兄们,跟老子冲!”  被戚继光封作把总、哨官的,除了陈大成,还有矿徒首领王如龙,武举出身的吴惟忠、叶大正,都是义乌数得上的人物。顺便提一句,义乌知县赵大河也没闲着,在戚继光的坚请下,朝廷委派他为戚继光的监军,这是戚继光一箭双雕的妙棋:有了父母官监督,看你们哪个中途敢逃跑!  接下来由哨官挑选哨长,哨长挑选队长,队长选兵。选好的人全部席地坐好,摆上桌子逐个登记编队,另外记载下此人姓名、住址、年龄、面貌特征。编队结束后,队内分工,力气大的使长牌,力气小但敏捷的使藤牌,年轻健壮的使狼筅,年长有杀气的使长枪,老实有力气能负重的当伙头军。  至此,这支由四千农民和矿徒组成的戚家军就编成了。原本戚继光只打算招三千人,不过义乌人的踊跃报名使得总数增加了一千人。  “弟兄们,从现在起,你们是吃皇粮的大明士兵了!”戚继光振臂高呼后,心里默默说:我要带你们建立不世之功!  
  欣赏佳作,祝博友天天快乐!    有空请看一下《大话清史》吧,又叫清朝那些事    直接点我的博客链接,或上网搜《大话清史》均可。    这是我自己写的清史,自己感觉还不错,属于轻松,搞笑,幽默类的。如果您有时间,看一看可以缓解压力。如果您没有时间,错过了就算了。    我主要是写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如果您不知道,可以看一看,如果您知道,可以提出质疑和批评,我希望您多批评批评我。    谢谢您的阅读,给我增加了写作的信心。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天天快乐
  接着发:    戚家军是这样练成的    中国古代,用主将姓氏命名的军队很少,岳家军、戚家军这样带着浓厚个人色彩的军队是两支比较罕见的。  戚继光是中国古代不世出的天才将军。什么天才?战术天才,心理学天才,实用主义天才。什么将军?杀人不眨眼将军,爱兵如子将军,常胜将军。      1. 怕死的,千万别当戚家军    戚继光治军有个一字诀窍,就是“杀”。你要是生在明朝,光荣地投身为戚家军的一员,先来看看你有多少次机会被杀吧——  临阵诈称疾病者,斩首;临阵抛弃军器者,斩首;你是鸟铳手,演习或实战中开枪开早了的,斩首,队长若发现不告发的,一起杀;你是鸟铳手身后负责保护的近战兵,若鸟铳手阵亡,你将被斩首偿命;凡是临阵退缩,允许甲长割兵耳,队长割甲长耳,哨官哨长割队长耳,把总割哨官哨长耳。收兵回营,查有耳者,斩;一人退却则一人被斩首,全队退却则队长被斩首,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则全队被斩首;埋伏作战,遇贼不起及起早者,队长斩,各兵捆打。当然,不服上官,令不行,禁不止,杀平民冒功、奸淫妇女更是斩首。  此外,行军途中你尿急离队小便,割去耳朵;喧哗说话者,捆打四十;训练还有考核,凡是成绩在中下的,捆打;凡兵逃走,同队之人各捆打。平时除了统一唱军歌,没有任何娱乐,不许拉家常煽动乡愁,更别说喝喝小酒玩玩叶子牌了。  戚家军军纪之严酷,在明代可谓罕有。  战国时期有本奇书《尉缭子》,位列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这部奇书的核心就是:重刑。书中鼓吹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卒之半,其次杀其十三,其下杀其十一。能杀其半者,威加海内;杀十三者,力加诸侯;杀十一者,令行士卒。”请注意,这里杀卒指的不是杀敌人的士兵,而是杀自己的士兵。所以像白起、项羽等杀降大户都算不上“威加海内”。  中国古代历史上,以战斗力强出名的军队很多,名将如孙子、吴起、田穰苴、韩信、周亚夫、赵充国、杨素、岳飞、徐达、戚继光、年羹尧等等,无一例外都是军纪严酷。如岳家军。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的“戚继光斩子”故事,是纯粹的民间传说,而岳飞斩舅却是货真价实记载于宋人徐梦莘编写的《三朝北盟会编》里。  当时岳家军在宜兴,有老百姓投诉他的舅舅姚某骚扰乡间。岳飞是大孝子,先告诉了母亲,并责备姚某说:“舅舅的所为如此,牵累到我。再犯的话,我能容,恐怕军法不能容。”母亲也苦苦相劝,这事就算过去了。不料,过了几天,岳飞和部将押马行军,姚某也随之同行。突然,心怀怨恨的姚某飞马向前奔驰数十步,拉起满弓,回身对着岳飞就是一箭,没中,射中了马鞍鞒。岳飞催马过去把姚某擒下马,“令王贵张宪捉其手,自取佩刀剖其心,然后碎割之归”。  岳飞治军,以严明军纪爱护百姓而著称于史。岳飞平日驻军,尽量使军人和百姓不接触,经常是屯兵数万,而街上不见一兵一卒。岳家军有规定:“有践民稼,伤农功,市物售值不如民欲之类,其死不贷。”“取人一钱者,必斩。”曾有人在市场上要给一个岳家军士兵降价售物,该士兵笑着说:“我岂敢为二文钱而易吾首领矣。”岳飞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即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后来宋孝宗在为岳飞平反的时候,对岳飞的儿子说了一句盖棺论定的话:“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所不及。”  隋朝开国第一名将杨素,性好杀人,每次打仗前都要故意挑错,帐前当场斩兵斩将,“多者百余人,少不下十数”,自己却“流血盈前,言笑自若”。两军对阵,他从不指挥整军压上,而是先派个一二百人上去厮杀,务必要求取胜,不能取胜而败下阵来的,无论剩下多少人,全部斩首。继而再派几百人上去厮杀,如前而战,不能取胜的再全部斩首,直到取胜为止。  杨素的部下对他极其敬畏,作战时皆抱必死之心,所以杨素戎马一生未尝败绩,伐陈时致使“江海无波”,以至于陈人见到稳坐大船上威风凛凛的杨素不禁感叹:“清河公(杨素)即江神也!”  说了这么多杀人不眨眼的将军,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光一个“杀”字就能当名将,整天吹毛求疵找机会杀手下,不激起兵变才怪!  一手是大棒,一手是胡萝卜,恩威并重才是为将之道。  严酷如杨素,对随他征战的将士“微功必录”,上奏皇帝请功封赏,绝不是一味好杀人的屠夫。在杨素军中虽然有被杀的危险,可是立功封侯的机会更多,所以隋朝的将士都愿意跟随他出征。  戚家军亦是如此。      2. 戚继光的四堂军训课    现代史学界研究戚继光的人海了去,特别是戚氏独创一格的建军思想和练兵方法,要细加阐述的话,就算是骨灰级的专家,恐怕没有几十万字下不来。但归根到底都落在两本书上:《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武穆遗书》是金庸老爷子的杜撰,戚继光这两本兵书却是十足真金如假包换,特别是其超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对后世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中国以外,朝鲜奉为国宝,日本一印再印。  且来看看两本书里,戚继光的军训课:  第一堂,号令课。  军中最要紧的就是号令,戚继光见惯了混账的官军,“赏也不感,罚也不畏”,当真是油盐不进。所以,戚继光的第一堂军训课就是以下的训词:“我今在军中,再无一句虚言与你说,凡出口就是军令,就说的差了,宁任差误底,决不改还。”这句话,相信戚继光是用他那口山东腔斩钉截铁、一字一句地说出的。  第二堂,政治课。  练心是戚继光的创举,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且看戚继光的第二堂军训课:“凡你们当兵之日,虽刮风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这银分毫都是官府征派你地方百姓办纳来的,你在家哪个不是耕种的百姓,你肯思量在家种田时办纳的苦楚艰难,即当思量今日食银容易,又不用你耕种担作;养了一年,不过望你一二阵杀胜,你不肯杀贼保障他,养你何用?就是军法漏网,天也假手于人杀你。”  第三堂,耳目课。  在古代,民间的通讯基本靠吼,军中的通讯靠的是旗帜和锣鼓。戚继光的第三堂军训课就是要求“令行禁止”:“凡你们的耳,只听金鼓,眼只看旗帜;若旗帜金鼓不动,就是天神开口说要如何,也不许依从。如擂鼓该进,就是前面有水有火,若擂鼓不住,便往水里火里也要前去;如鸣金该退,就是前面有金山银山,若金鸣不止,也要依令退回。肯是这等,大家共作一个眼,共作一个耳,共作一个心,有何贼不可杀,何功不可立?”  第四堂,武艺课。  打仗归根到底要刺刀见红,没有武艺,都是白搭。戚继光的第四堂军训课就是鼓励士卒苦练武艺:“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尔。武艺高,决杀了贼,贼如何又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也决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况吃着官银两,又有赏赐,又有刑罚,比那费了家私、请著教师学武艺的便宜多少?”  戚继光没有说一句“为国为民”的大道理,句句都是大实话,这样把士兵的心思揣摩到骨子里的话,石头听了都点头,何况这些质朴、憨厚,才从山沟里走出来的农民兄弟?  军训课的效果如何?让戚继光告诉你——“暑行千里,我不曾打一个兵五棍。”    
  3. 我们都是木头人,拿起枪来打敌人     戚继光说过:“夫将者,腹心也;兵者,手足也。”他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一方面用严酷的军法,让这些乡野田间走出来的士兵,知道什么是纪律,什么是军队,畏惧将领,对自己的话不敢违背;一方面用无微不至的关怀,优厚的待遇,让士兵对前途充满信心,对将领爱之如父母。   戚继光每次战后,第一件事就是坐在大帐写立功人员名单,向上级和朝廷请功。加上胡宗宪对戚家军恩宠有加,“给饷甚厚”,所以戚继光的部下将士都愿意出死力。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戚继光军中保举出来的将官无数,有据可查的义乌人任千总以上武官的就有一百四十多名。   有一句话现在很流行,叫“细节决定一切”,来看看戚家军奖励士卒的两个小细节,看看作为一代良将的戚继光是怎样赢得士卒的心的。   第一个,争首级。   从秦朝开创了划时代的“首级爵”军功制度后,以后的历朝历代,打仗都是以敌人首级论功,砍的脑袋越多,奖励越多。所以项羽在乌江边自杀后,为抢他的首级,汉军自相残杀死伤数十人,最后得到首级和躯干的五个人全部封侯。明代打仗也是以首级论功,所以战场上士兵个个都是“猎头族”,为争首级内讧、杀良冒功屡见不鲜。   戚继光军中,斩获一个首级奖励三十两银子,这在当时是很丰厚的。为了防止士兵争功,戚继光规定打倒敌人后,不许站住“顾恋首级”,只管继续杀去,只许一个短刀手留在后面割首级,打完仗银子人人有份。三十两银子具体是这样分的:冲在最前面的士兵分二十两,砍首级的兵二两,每个鸟铳手二两,其他的兵分一两,伙头兵五钱。   第二个,抛财物。   当时的战场上,倭寇有个海参吐肠子一样的保命绝招百试不爽:一旦官军追击得过凶,倭寇会将抢来的财物抛下,官军见了势必狗抢骨头一样上前哄抢,倭寇乘机逃生。这一招到了戚家军身上,却如同抛媚眼给瞎子看,你这边才抛完财物,那边戚家军追得更凶,对地上的财帛没人看一眼。侥幸逃生的倭寇百思不得其解:“我靠,连财宝都不抢,这还是官军?!”其实戚家军不用抢,和斩首级一样,碰到这种事只留一个人收拾看守,打完仗后大家均分。   在戚继光军校修炼过的士兵,都好像被洗过脑一样,只知主将命令,不知其他。   历朝历代,为了防止将领拥兵自重,朝廷都实行“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的政策,将领和士兵都经常换防调动,明朝也不例外。在调动时很少是成建制调动的,几乎总是要打散军队原来的编制,另行整编为战斗部队。好处是,“骄兵悍将”没有了,弊端就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不可避免地带来战斗力不强的弱点。   但戚继光要的就是嫡系,就是一支绝对服从命令的铁军。   江南平倭结束后,戚继光调任蓟镇防御北虏。当时长城一线的驻军纪律松弛,作风很差。戚继光见难以驯服,就奏请调原“戚家军”的一支浙江兵北上。   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三千浙兵奉旨北上,千里跋涉,一日清晨抵达蓟州,停在郊外待命。二月的北方寒气袭人,又碰上下大雨,这支部队就这么在寒雨中列队顶盔披甲站着,等候戚帅检阅,一直等到下午,大雨中的浙江兵就像一排树一样矗着,军容肃然不乱。“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   回思四百多年前,这样一支无敌之师,在千古奇才戚继光铁一般的手腕统领下,纵横在南北每个山野和海滨,军容齐整,表情如一。恍惚间,飘来他们慷慨质朴的《军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最大的倭寇——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应该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日本战国人物,而且是大反派,这都是拜一场耗时七年的三国大战所赐。三国是明、朝鲜、日本,明代史书称之为“万历朝鲜之役”,朝鲜史书称之为“壬辰战争”或“壬辰倭乱”,日本史书则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这场战役,三个国家都倾尽了举国之力,前后打了整整七年,最终以日本军队被赶出朝鲜而告终。留下的战争创伤一直延续到近代,改变了三个国家的历史走向。   挑起这场蛇吞象战争的丰臣秀吉是天才还是疯子?      1. 猿面冠者     熟悉日本战国历史的朋友都喜欢称呼丰臣秀吉为“猴子”,一是因为他的长相,丰臣秀吉相貌丑陋,身材矮小,日本史书上称他为“猿面冠者”,他的主公织田信长就喊他“猿”;二是觉得他不劳而获取得了织田信长打下的天下,就像猴子摘果。   猴子都是聪明的。从农民的儿子到全日本的霸主,丰臣秀吉的一生就是部励志片,片名叫“我能!一定能!”   丰臣这个姓是他当上关白后天皇赐予的,在信长手下做大将时,他叫羽柴秀吉;未发迹前,他叫木下藤吉郎。   秀吉出生于日本尾张国爱知郡(今日本名古屋市),他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兼足轻。足轻是日本军队中最下层的杂兵,平时务农,战时充当步卒。秀吉幼时历尽磨难,他八岁丧父,随母改嫁,日子过得很贫苦。他做过小和尚,做过走街串巷的行商。十七岁那年,不甘平庸一生的秀吉投奔到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帐下,充当一名杂役。   穷人孩子早当家。在苦难岁月里磨练出来的机智和圆滑,让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很快获得了信长的欢心。别人不屑干的事他能干:为讨主公欢心,他把草鞋放在怀里捂热了给信长穿;别人干不了的事他也能干:信长要修筑一座前沿城堡,两位重臣都失败了,秀吉却在一夜筑成。信长是个性格暴躁又非常珍惜人才的君主,他对秀吉大加赏识。秀吉很快在信长家的地位越来越高,后来,信长做主,把重臣浅野长胜的养女嫁给了秀吉,秀吉就此踏入了士族的行列。   十年间,秀吉追随信长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而信长也对他言听计从,到了信长进军京都前,秀吉已经成为信长最心腹的大将。   信长掌控京都中枢之权后,威名远振,日本六十六国已有一半归顺,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了。但恰在此时,风云突变。   本能寺事变!信长被家臣明智光秀所弑。   日本男人下了班到居酒屋里喝酒海聊,谈起丰臣秀吉,都会羡慕嫉妒恨:那个运气奇好的家伙!   如果不是明智光秀喊出了“敌在本能寺!”那句日本战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话,历史就会按部就班地下去,织田信长将就任幕府将军统治日本,丰臣秀吉将会以凌烟阁第一功臣的名号载入史册。那本身就是个奇迹了,谁能想到一个农民的儿子会成就这么一番事业!   但历史就是这样奇妙。丰臣秀吉注定要站到日本的最高峰。   日,信长的大将明智光秀突然发动兵变,夜袭投宿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信长被逼自杀,嫡子信忠同时自杀,光秀占领了京都并且获得大将军称号。这就是著名的“本能寺之变”。事变被当时正在外出打仗的秀吉得知后,秀吉迅速回兵赶回京都平叛,一战告捷杀死了明智光秀。   秀吉的高明之处是他先于信长诸将,第一个高举信长旗帜讨伐叛将,成功杀死明智光秀后,秀吉俨然成为信长继承人。此后,秀吉击败、杀死了反抗自己的信长诸子和重臣,1586年受天皇赐姓“丰臣”并就任关白,关白是文官之首,相当于摄政宰相。次年,秀吉以不可抵挡之势统一了日本,成为“天下人”。   农民的后代都喜欢大兴土木。1583年,秀吉建造了一座坚不可摧、金碧辉煌的巨大城堡——大阪城,大阪城是当时日本有史以来的规模最大的城市,号称第一名城。遥想当年天守阁中,一身华服神色俨然,猿面冠者君临天下。      2. 杜鹃鸟不叫,怎么办?     日本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说过:“如果你对日本人说,你像德川家康,两人一定吵起架来。要是说,你像丰臣秀吉,那他就难掩喜悦之情。”   从一介平民成为日本的霸主,丰臣秀吉完成了无数日本人心中最隐秘的梦想。这个草根英雄尽管恶名在外,但在日本人心目中,他是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了不起的人物。   丰臣秀吉可不是完全凭运气。   日本战国人物中,丰臣秀吉不是最会打仗的人,也不是最才智无双的人,但他是最懂得变通、最会把握时机的人,政治、战争、朋友、敌人,在他眼里都是可以利用和驾驭的,对于长袖善舞的秀吉,世界就是生意场。   “本能寺事变”是秀吉一生最大的风险投资。他抓住了。   信长的死讯刚一传出,织田家割据一方的重臣不少,谁不想继承信长旗帜染指天下?谁能把握先机?一旦坐失良机,为君为臣,荣辱生死,判若云泥。   柴田胜家是信长家谱代重臣,头号勇将。得知事变消息时,他正在越前攻打上杉家,空有四万大军无法撤身。时势弄人,贻误了最好时机的胜家,最后的结局是与秀吉争夺天下失败,全家切腹自焚。   德川家康是信长最器重的盟友和部下,当时他正在大阪微服游玩,得到事变消息后立刻在忍者服部半藏的保护下,绕路逃回根据地三河准备起兵平叛,得知已被秀吉占了先机后,他另辟蹊径,接管了乱成一团的甲斐、信浓等处领土,收服了大量无主的武士。家康还是一贯的老狐狸作风: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再看看秀吉是怎样做的——   当时秀吉率四万大军正在围攻西部豪族毛利氏,毛利氏抵挡不住求和,秀吉没有答应。突然得到信长被杀的消息,急于平叛的秀吉知道这么大的事情隐瞒不了,索性实言相告:“在这种情况下,你们还愿不愿意和?不和就请速战!”直爽的秀吉,反而让毛利氏和手下重臣觉得此人可做朋友,同意和解。后来,毛利家的名将小早川隆景成为秀吉最忠心的部下、“五大老”之一。   关于此事还有另一个版本,称明智光秀杀死信长后,遣使送书给毛利家要求联手,不料书信被秀吉截获,秀吉于是隐瞒毛利家,迅速降低要求答应了和解,撤军平叛。   两个版本细节截然相反,本质却都说明一点:秀吉决断果敢,抓住了生平最大的机遇。   秀吉命令军队在五日内强行军二百公里赶回京都,树立信长的旗帜,向天下昭告讨伐叛军,很快击败并杀死了明智光秀。   正确的判断,果断的行动,让秀吉占得先机,最终取得了天下。(近来日本有影视剧描写,谋杀信长的元凶是秀吉,但无任何史实证据,纯属戏说。)   打败了柴田胜家后,能和秀吉争夺天下的只剩下一个人了:军事实力最强的德川家康。   日本有个笑话,问杜鹃鸟不叫怎么办?织田信长说:“杜鹃鸟,你要是不叫我就杀了你!”丰臣秀吉说:“杜鹃鸟,你要是不叫我想办法让你叫。”德川家康说:“杜鹃鸟,你要是不叫我就等到你叫。”   日本忍者很出名,但说起日本历史上第一忍者,那就非德川家康莫属。当然,这个忍是隐忍的意思,就像刘备当年在曹操手下讨饭吃的时候一样。身为高级将领,明智光秀之所以叛乱,是因为母亲受到信长牵累而死,而且自己饱受信长凌辱。而八岁起就在信长家做人质的家康,一生受到的凌辱和打击更多。当年,信长疑心家康的长子信康和武田家勾通,同时为了考验家康的忠心,命令他让信康切腹。信康智勇双全,是家康最钟爱的儿子,但是家康忍了——老婆上吊,儿子切腹。   不过,秀吉到了该忍的时候一点不次于家康,为了换取家康的效忠,他主动把妹妹嫁给家康做侧室(妹妹已经嫁了人,她老公不敢违背命令,送走老婆后含恨自杀),又把自己的老母亲作为人质派到家康军中,家康这才臣服。当然,这种臣服是家康一贯的作风,等到秀吉死后,家康终于后发制人,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说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三个日本霸主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简单打个比方:大家挖一口一百米深的井,织田信长挖到九十米时累死了;丰臣秀吉接着挖了十米,终于挖到水了,高兴死了;剩下的德川家康喝到了水。      3. 山雨欲来风满楼     “野望”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汉语,照字面理解的“野外观望”之意,大诗人杜甫就做过两首“野望”为题的五言律诗;二是日语,指雄心、野心。   丰臣秀吉征服中国的“野望”是怎样萌生的?   清末外交家黄遵宪在他的巨著《日本国志》里,用史记的笔法描述道:“秀吉丧子,闷甚。一日,登清水寺阁,浩然叹曰:‘大丈夫当用武海外,何抑郁为?’”   这是一个颇有几分英雄色彩的臆想,而事实上,秀吉兴兵异域的念头绝不是一时兴起。   早在秀吉还在信长手下,叫羽柴秀吉的时候,他就发出过类似的豪言。当时秀吉率军奉命征西,临行前信长用封赏土地来鼓励他说:“胜利后,将山阳、山阴十几郡国的区域都给你。”秀吉却傲然回答:“君欲赏臣功,愿以朝鲜为请,臣乃用朝鲜之兵,以入于明,庶几倚君威灵,席卷明国之兵,合三国为一,是臣之宿志。”   一代骄子织田信长,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天下布武,用武力统一日本,没有兴起过“合三国为一”的念头,为什么出身微贱的丰臣秀吉却心怀如此“大志”?   丰臣秀吉能从农民儿子爬到“天下人”(日本指天下霸主的意思),在他骨子里,一切传统和戒律都是用来打破的,所以他有着别人不敢想、不敢为的野心。海洋那边的中国,富足而神秘,就如日本民间传说中桃太郎要去征服的鬼岛,等待他这个日本第一人去征服。秀吉的侵略野心从不掩饰,他不止一次对妻妾、下属甚至外国传教士说过:“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除了狂妄的野心外,秀吉还有诸多现实问题要解决:统一日本后,这么多诸侯如何分封?五十万诸侯军队怎么安置?乱世打拼出来的秀吉深知,战国这些骄兵悍将,今天臣服你,明天可能反叛你,就好比不安的火山。日本没有那么多土地可封,也无法安置如此多的大军,与其等待这些火山在日本爆发,不如让他们到国外去烧吧。   第一步,假道朝鲜。   朝鲜是中国的屏障,侵略明朝必须先占领朝鲜。1590年,秀吉让前来修好的朝鲜使者,给朝鲜国王写了一封狼子野心彰显无遗的信:“秀吉鄙人也,然当其在胎,母梦日入怀,占有曰‘日光所临,莫不透彻,壮岁必耀武八表’,是故战必胜,攻必取。今海内既治,民富财足,帝京之盛,前古无比。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满百岁,安能郁郁久住此乎?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   假道朝鲜征服大明——这个无礼的要求当然被奉明为宗主国的朝鲜断然拒绝,在回书中朝鲜人直斥秀吉:“辞旨张皇,欲超入上国,而望吾国为之党,不知此言悉为而至哉!”   第二步,战争准备。   被朝鲜拒绝是意料之中的事,秀吉不玩虚的。他在第二年把关白一职让给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隐居的关白),坐镇松浦郡名护屋,专事战争准备。秀吉发布了全国征兵令,命各藩以每万石出兵若干的比率扩军,共征得三十三万士兵和大批军粮。同时,侵朝将领、交通向导、朝鲜语译员、朝鲜地图等全部安排妥当。天下初定,屁股尚未坐稳江山的秀吉,悍然把岛国的全部财力人力,投向了海洋那边的大陆。   此时的朝鲜海峡,却异乎寻常地安静。   作为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终结者,丰臣秀吉同时也让横行一时的海上倭寇画上了句号。1588年,丰臣秀吉颁布了“海贼禁制令”,严禁海上的贸易活动,将所有的零星海盗全部收编,组成了一支强大的海军。海军将领本人就是个战国著名的海贼大名:九鬼嘉隆。   被倭寇弄得乌烟瘴气近两百年的大海,终于平静了。谁也没有想到,一场更大的滔天海啸已经一触即发。  
  明朝的 军制 有问题 。又要 军队 自己 养活 自己,又要 去 打战 ,这也 太 强人所难了吧。 战乱时期 ,这样 问题 还不大 ,因为 很多人 都 吃不上饭。 一到 和平时期 ,简直 把军户当 傻子 看了
  最后一战,明军统帅一夜白头!   在朝鲜半岛西南,大陆和南海岛之间有一段狭窄的海域,叫露梁海峡。七年壬辰战争的最后一战——露梁海战就在这里打响,这场十六世纪末最惨烈的海战,共有超过一千三百艘战船和四万余士兵参加,一方是不想沦为“海外鬼”的日军,一方是力求让侵略者有来无回的中朝水师。激烈的战斗从午夜打到天明,日军丢下无数尸体仓皇逃回日本,中朝水师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丧子,丧将,丧友,战斗总指挥、明朝水师提督陈璘一战过后,头发由黑变白!      1. 大阪的往事,宛如梦中之梦     征服大明的梦想越来越遥遥无期,丰臣秀吉的人生末日却终于到来了。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庆长三年),六十二岁的秀吉身体越来越糟糕,经常不知不觉尿在裤子上,人也瘦得像一具活骷髅。茶会也懒得举行,刀也懒得佩带,甚至,连朝鲜战事的进展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关心了。   他残余的生命力全集中到年方五岁的儿子秀赖身上。   小名“拾丸”的秀赖是秀吉的宠姬淀君生的,此前,秀吉曾有个儿子“弃丸”夭折,随着年纪渐老,他早已断了子息的念头,所以把外甥秀次认为养子,并让他承袭了关白的头衔。谁料到老树开花,57岁时又有了亲生儿子,秀吉要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儿子铺好路。   秀次意识到了秀吉态度的转变,开始自暴自弃干了不少杀人奸淫、刳剔孕妇的坏事,为自己赢得一个“杀生关白”的恶劣外号,很快他被秀吉以谋反罪名诛杀了全家。扫除了继承人的障碍后,秀吉把目光盯到了他的老同事、老部下身上。   秀吉自己杀光了主公信长的后代,当然担心自己的后代也遭到同样下场。对德川家康这些战国里打滚过来的枭雄,他实在放心不下,但是儿子这么小,不依靠他们又能怎样?总不能把他们全杀光吧。   夜深人静时,秀吉的脑海里总会想起一个中国人给他的书信:“尔已六十余岁,寿命几何?子犹末十龄,孤弱何恃?闻各岛酋,俱榍尔隙,将作复仇报怨之举。不如销尔兵、绥尔众,安定以妥人情。乃使悍将拥兵于外,一旦诸岛有内变,祸起萧墙,即清正诸将,各思为王,岂肯久居尔下,将来又岂肯居尔子之下哉?以势理论之,尔不如速罢尔兵,与朝鲜修好。”   这封书信是蔚山之战前,明军统帅杨镐写给秀吉的。杨镐打仗是外行,搞政治搞人斗人是内行,虽然远在数千里的异国他乡,居然凭情报了解和常理推测,对秀吉的心思和日本的国内情况洞若观火。这样缜密的心机,犀利地问责,不让他搞外交而让他带兵打仗,真是个绝大的遗独!   杨镐的话没错,怎样才能让诸将“肯居尔子之下”呢?秀吉冥思苦想后的方法是:盟誓。他召集“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小早川隆景、毛利辉元和宇喜多秀家),要他们当着自己面,发誓永远效忠秀赖,并在誓书上签名。而且,一遍不够,连签了好几次。秀吉确实老糊涂了——要是盟誓有用,日本也不会陷入百年之久的战国时代;要是盟誓有用,秀吉自己现在还是织田氏的家臣!   不管怎么说,秀吉在临死前总算自认为搞定了儿子的未来。那么,朝鲜的十万士兵怎么办?   侵朝战事进行到1598年,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全日本恐怕除了秀吉,所有稍有理智的人都明白,这场仗再打下去已经毫无意义。   从兵力上看,日军和明、朝联军的兵力对比还勉强相当,但是补给的严重缺乏和士气的急剧下降,使得他们只能盘踞在沿海几处孤立的城堡,苦苦支撑。   海上更是中朝水师的天下,李舜臣的舰队已经难敌,明朝陈璘水师数百艘战船的加入,更让日本海军“及见璘舟师,惧不敢往来海中”。   以一岛之力对抗大陆,结局就是如此。到了临死前,秀吉应该有这个觉悟了吧!   1598年8月,躺在床榻上的弥留之际,秀吉留下了两封遗书:   其一:“吾子秀赖尚幼,敬恳辅教。我对秀赖十分放心不下,务请五大老抚养,以至于成人。神明佑之。”   其二:“外征士兵悉数撤回。具体事宜交由德川家康处理,千万勿使十万将兵成为海外游魂!”   8月18日,满怀着对幼子的不舍和十万侵朝日军的担忧,这个日本战国的终结者、侵朝战争的始作俑者、传奇一生的枭雄,丰臣秀吉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十七年后,掌握了天下的幕府将军德川家康攻破秀吉亲手建造的大阪城,秀赖和他的母亲淀君自杀身亡,丰臣氏的后裔被家康斩尽杀绝,从京都到伏见的路上,悬挂着一千余颗丰臣余党的首级——此情此景,正如秀吉的辞世歌一般:“随露珠凋零,随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的往事,宛如梦中之梦。”      2. 大逃亡,石曼子的反噬!     丰臣秀吉临死前念叨着:“勿使我十万兵成为海外鬼!”现在,轮到十万兵为避免成为“海外鬼”而自救的时候了。   同样是海上大逃亡,比起二战的敦刻尔克,朝鲜半岛的露梁海更为壮观而惨烈。   《明史·日本传》把援朝战争的终结归结为简单的一句话:“秀吉死,诸倭扬帆尽归,朝鲜患亦平。”事实上从战局看,不管秀吉死不死,日军的失败都不可避免,只不过,对于在朝鲜度日如年的日军来说,秀吉之死就是撤退总命令。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侵朝日军得到德川家康的命令,全线从海上撤退回国,中朝联军痛打落水狗,陆上追击,海上阻击。驻守蔚山的加藤清正部第一个乘船逃回日本,顺天的小西行长却没有这么好运,他的先锋部队遭到中朝水师的阻截,退路完全被断。进退不能的小西行长派部下携带厚礼,到明朝水师提督陈璘和朝鲜水军节度使李舜臣营中,再次提出“和谈”,当然遭到拒绝。   无奈之下,小西行长向盘踞在泗川的岛津义弘求救。   岛津义弘是日本战国悍将,九州萨摩藩的大名,此时已是六十三岁的老翁。此前,义弘以四千人马驻守泗川,遭到明军总兵董一元的近三万大军围攻,鏖战中因为大炮意外炸膛,明军溃败,死伤八千余人,凭此一战,岛津义弘在《明史》里得以留名,被称为“石曼子”。(石曼子是岛津的音译。)   岛津义弘已经率部上了船,听说行长求救,他很讲义气,立刻率领船队向露梁海峡西进,来救小西行长之危。义弘约有兵力一万六千人,舰船五百余艘,是侵朝日军最后的精锐。   海上,中朝水师早已摆好了口袋阵:左路由总指挥陈璘率明朝水师主力埋伏,右路李舜臣率朝鲜水师埋伏,明朝副总兵邓子龙率兵一千人,驾三艘巨舰为前锋,埋伏于露梁海北侧负责扎口袋:等日军船队通过海峡后,迂回切断其退路。中朝联军的水师主力为两万六千人,八百余艘战船,其中明朝水师有五百艘战船。   午夜将晓,岛津义弘的船队毫无防备地进入了露梁海埋伏圈,遭到三面合围,露梁海立刻成了血肉战场。《惩毖录》里记载:“月挂西山,山影倒海,半边微明,我船无数,从阴影中来,将近贼船,前锋放火炮,呐喊直驶向贼,诸船皆应之。贼知我来,一时鸟铳齐发,声震海中,飞丸落于水中者如雨。”   人数、战船、火力都占优的中朝水军很快焚毁、击沉了日军半数战船,岛津义弘困兽犹斗,排出一个本阵在前冲锋的自杀式队形,喝令手下冒着重重炮火进行接舷战!   以弱敌强,不后退,还要反噬一口!岛津义弘作战之疯狂,完全像一条遭到伏击的眼镜蛇。后来的关原大战中,岛津义弘又重演了这一幕:战斗到最后,西军全线溃败,决定“玉碎”的岛津义弘居然率领一千多萨摩兵不退反进,从东军统帅德川家康的本阵中杀出一条血路逃生,创造了一个“前退”的日本战争奇迹。   恶战中,坐镇一号福船的明军统帅陈璘一下得到了三个噩耗——   长子陈九经战死!邓子龙战死!李舜臣战死!
  3. 无敌的海上怪物——龟船     “海神”一样的李舜臣战死了?!我们姑且放下如火如荼的大战,说一说李舜臣无敌的秘密武器。   龟船。   这是一种神话般存在的战船。在十六世纪的海洋上,它就是开启了无敌模式的海上怪物。   最早的任天堂红白机里有个脍炙人口的游戏:打坦克。玩家最爽的是两个时刻:一是吃了“装甲”,坦克闪闪发光刀枪不入;一是吃了“加速”,坦克风驰电掣所向披靡。   从关于龟船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完全有理由把龟船当成是同时吃了“装甲”和“加速”的海上坦克。   龟船是个天才的设计。顾名思义,龟船的外形像乌龟,包裹船身的“龟壳”用厚木制作,外面包有铁板,敌人炮火很难伤害它。铁板上装有密集的长铁钉,使敌人在接舷战时无处落脚,无法攀登。船头设计成威猛的龙头造型,上设两个炮眼,既可以开火炮(大口径火铳),也可以喷硫磺烟雾。船身四周凿有几十个铳穴,士兵躲在船内发射火铳和弓箭。船上有可以升降的巨帆,船底两侧则各有十面橹,平时航行靠帆,战斗时靠桨手划桨,机动性很强。   龟船是大型船,长度约三十五米,高约五米,船内能容纳五十个作战兵和一百一十个桨手。   当然,龟船和十八世纪的铁甲船还是不能比,它的船体是木头制造的,只是船身蒙着一层铁皮而已。而且,它的炮火威力也比不上明军的福船。不过,在当时的战场环境里,这么一个蒙着铁皮、顶着铁钉、配有火炮、机动超强的战船,从技术上来说,绝对是难以应对的“BUG”,特别重要的一点是,龟船使传统的接舷战完全无效,而接舷战恰恰是日本海军的最大克敌法宝。   李舜臣和他的龟船是这样战斗的:冲进敌船之中,利用它刀枪不入的优势,左右突击,或直接撞沉敌船,或四面开炮。饱吃龟船苦头的日本水军将领在给秀吉的书信中坦言:“朝鲜人水战大异陆战,且战船大而行速,楼牌坚厚,铳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尽被撞破。”   关于龟船,有两个误解需要澄清。   第一,龟船不是李舜臣发明的。它的原型来自于朝鲜人很早就发明的一种战船,船身装有硬木制成的形似龟壳的防护板,故叫龟船。这种船一开始是轻型战船,用以海战的突击,类似于中国古代的“蒙冲”,只不过蒙冲是蒙着生牛皮而不是木板。李舜臣是在原来龟船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之更适应当时的海战。   第二,龟船造价昂贵,数量很少。李舜臣的海军并不是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清一色龟船,因为造价昂贵,龟船不可能大量制造,李舜臣的战船主力还是普通的板屋船。乐观估计,整个壬辰战争中,龟船的数量不会超过六艘。   尽管我们现在能见到许多龟船的模型和图样,但事实上,因为没有原物流传,几百年过去了,李舜臣的龟船到底是什么模样仍然是个谜。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韩国海军还在孜孜不倦地进行海底探测,希望能找到龟船的残骸,但迄今为止,这个壬辰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大海怪还在海底默默地沉睡。      4. 李舜臣的最后一战     露梁海战李舜臣之死,史料有两种说法。   《明史·邓子龙传》称李舜臣是为救邓子龙而战死,“舟中火,贼乘之,子龙战死。舜臣赴救,亦死。”截断日军后路的邓子龙是员不服老的骁将,他已经年过七旬,但身先士卒欲得首功。酣战中邓子龙率领两百壮士跃上朝鲜船,和友军一起奋战,不料被其他船只误掷火器到船上,不幸战死。   李舜臣后人编撰的《李忠武公全书》则称李舜臣是在和陈璘互相援救中战死,“贼围舜臣急,璘犯围直入救之,贼又围璘船,舜臣亦冲围而进,合力血战……贼酋三人坐楼船督战,舜臣尽锐攻之,射殪一酋,贼皆舍璘来救,璘遂得出,与舜臣军合发虎蹲炮,连碎贼船而飞丸中舜臣左腋。”   李舜臣中弹受重伤后,喝令不许声张,其子鸣鼓挥旗代父指挥,继续鏖战。在长久战斗中和李舜臣结下深厚友谊的陈璘,得知李舜臣死讯,从椅子上跌倒在地,悲痛喊道为什么将军来救我,却牺牲了自己!“拊膺大恸,士军皆哭,声震海中。”   天色大亮,日军“粮物浮萍,尸体塞海”,岛津义弘再也支撑不住,丢下了四百五十艘焚毁的战船和万余士兵的尸体,仅率五十余只战船夺路而逃。而顺天的小西行长部,却在两军大战的时候趁机下海逃脱。战后统计,逃回日本的人数仅为四万余人,庆长之役里,数万日本兵的尸骨丢在了海外。   壬辰战争中最大的一场海战以日军的惨败收场,但是,中朝联军毫无胜利的喜悦,因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经历了丧子、丧将、丧友之痛,明军统帅陈璘一夜白头。班师时,朝鲜国王李昖拉着他的手叹道:“因为战事的操劳,您的头发已经灰白,我几乎认不出将军了!”   李舜臣之死,无疑是最大的损失,对于朝鲜就如长城毁坏一般。   对于李舜臣,中朝日三国的评价都非常高。李舜臣发丧时,陈璘亲致悼词痛哭失声。屡战屡败的日本人对李舜臣则是充满敬意,连后来日俄战争击败俄国海军的“军神”东乡平八郎都自愧不如,他在凯旋庆祝会上称:“把我比作纳尔逊(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海军统帅,有英国‘海军之魂’之名)可以,但与李舜臣相比,实不敢当。”   朝鲜人更是把李舜臣比作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大英雄,数百年来歌颂祭祀不绝。如今,在首尔的韩国国会大厦门口,屹立着两尊铜像,一文一武,文是创立韩国文字的李朝世宗大王,武是一身戎装的李舜臣,足见朝鲜人对他尊崇之深。   现代韩国一些少壮派历史学者完全把露梁海战役的功劳记到李舜臣的名下,甚至在对整个壬辰战争的研究中,也把明军援朝的功绩轻描淡写。韩国近年拍的几部反映壬辰战争的电影《神机箭》、《天军》、《不灭的李舜臣》等,因为刻意贬低明军而招致两国民间的诸多争议。   从维护本民族自尊心的角度出发,我完全理解韩国人的心情,也无意多做辩解。但正视历史才是对古人的最好尊重。四百多年前,陈璘和李舜臣能互相尊重互相救援,大明将士和朝鲜将士的鲜血在露梁海的晨曦中流到了一处,颜色是一样的红!血浓于水,有多少化解不了的纠结?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被清灭亡后,陈璘的孙子陈泳溸拒绝降清,“自南乘舟东渡”出奔朝鲜。朝鲜怀念其祖陈璘和其父陈九经的援朝之功,将他安置在全罗道海南郡居住,至今繁衍十五代,子子孙孙三千多人。1994年,陈燐第十三世孙陈邦植一行十四人,第一次回到祖居地广东翁源县周陂镇参拜先祖。   随着露梁海水的平静,七年的三国之战终于在滚滚浪花中成为历史。  
  直接输入图片链接即可插入图片,限5个链接朝鲜怀念其祖陈璘和其父陈九经的援朝之功,将他安置在全罗道海南郡居住,至今繁衍十五代,子子孙孙三千多人。
  终于发完了!    花费半年的私人时间,去回溯几百年前的这段历史,在周围无数忙于炒股炒房的现代人类看来,是一件枯燥而无用的事情。我也承认,如果不是出自对中国古代史和日本战国史的个人兴趣,一向懒散的自己是坐不了这么长时间的。更加感谢的是我友倪方六君,没有他一直的鼓励与支持,这本书不会出来。  这本落脚在中世纪中日关系的书,不是学术文章,有那么多史学前贤的巨著在上,写史是件自不量力和自讨没趣的事。《五十三个暴走族引发的战争——中日关系特别史》是本历史类闲书,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叙说一些鲜活有趣的轶事,重现一些生气凛然的人物,间杂一些蜻蜓点水的个人偶得。书名原打算叫《倭寇杂记》,也是这种写作心情的体现。
  历史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喜欢历史?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来,你完全可以把历史看作是一个空泛的名词,一本正统的教科书,一摞落满灰尘的故纸堆。很简单,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发生的事情和我何关?从理想主义的角度看,历史是连结过去和未来的一条不竭河流,读史能使人明智,使人平静,使人更了解人类本身。  我更愿意把历史和人生联系起来。太白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生如梦,历史如烟,宋代有个宏智禅师,留下一个遗偈:“白鸟烟没,秋水天连。”个体的生命水滴消逝在人生的不息长河之中,但绝不是寂寞的——这是对人生最静美的体悟,也可以作为历史的永恒注脚。  熟悉历史能积累更圆通的智慧,但是动笔写书,困惑却一个接一个。  首先,困惑来自史料的收集与甄别。虽然不是写史,无法做到无一字无出处,很多史料的引用我也没有一一附注,但我对这本书一开始的要求就是“立足稳,资料博”,这其实有点作茧自缚,给自己带来了苦差事,经常对着一大堆竖排繁体无标点的影印资料发呆,写作的一多半时间都花在翻书查阅上了。资料多了还带来另一个困惑,在浩繁如烟、真真假假的史料中,如何取舍?如果自己没有甄别,就只能变成搬运工,被史料牵着鼻子走,这是我不想见到的。  拿万历朝鲜战争来说,中、日、朝三国都有大量史料流传,正史,野史,杂录,日记,小说,往往连一个小小的战斗冲突,参战人数、死伤情况三国史料都大相径庭,有些是语焉不详,有些是故意为之,带有明显的民族情绪。更何况,中日关系、中朝关系一直到现代,还充满着复杂而微妙的矛盾,从来就没有可以割断的历史,怎么选择资料怎么把握“度”,都是困惑。历史是尘封的往事,揭开它,有无最后的底线?我只希望尽自己所能,跳出自身局限,不浮躁盲目,帮助读者接近更真实的历史。  其次,困惑来自对古人的评价。史学大家谆谆教诲我们:历史观应该是理性的,平和的,有良知的,既尊重历史也保留批判。这很难做到。每个人心中都有部历史,只不过限于年龄、智力、阅历和心胸,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不一、取舍不一。  写作上我是个偏传统的人,不擅戏说,不会恶搞,但同样避免不了作为“今人”对“古人”居高临下的通病。比如本书中提及的一些颇具争议的人物:王直、胡宗宪、严嵩、李如松等等,岂是简单的“善恶忠奸”、“英雄混蛋”所能论定?对这些已经消逝在夜空中的历史人物,扪心自问:你比他们高明多少?我们真的有资格傲慢古人吗?  也许,对历史怀着敬畏之心,对世人存着宽容之意,才能更接近历史和人性的真实。  闲来看书颇杂,但有一个原则:书非轻松好看,不读也。所以无论古代笔记、诗词小说、野史杂录,还是二月河、福赛斯、东野圭吾这些会讲故事的大师作品,都是我视为良友百读不厌的。虽然这本书不是小说,无法多作曲折渲染,我还是希望自己的文字能给读者带来些许阅读的轻松感,不至于枯涩无味,如果没能做到,那是我的功底太差。    最后再次感谢诸位的关注与支持,万谢万谢!新春将至,祝诸位新年快乐!
  多谢楼主!
  写的还是不错的。
  楼主不厚道,这些内容基本上是从&&明朝那些事儿&&中抄过来的!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戚继光后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