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最受幼儿欢迎的幼儿园音乐游戏有哪些些

 6月17日,新田县幼儿园里一片欢腾,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开展着民间体育游戏展示活动,孩子们在欢乐的气氛中充分体验着玩民间游戏的乐趣。
  “顶锅盖”、“炒黄豆”、&“切西瓜”&、“老鹰捉小鸡”“我们邀请一个人”、“老狼老狼几点了”、“荷花荷花几月开”、“&123木头人”、“抢椅子”等民间体育游戏流传至今,依然倍受大人、小孩的喜爱。这些孩子们个个全情投入,不仅可锻炼孩子们的身体协调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之间的友情,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近年来,县幼儿园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开展了多种形式为主题的幼儿体育游戏课,将现代幼儿游戏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融入其中,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
标题搜索内容搜索&全部资讯少先队动态学校动态&iTunes 的 App Store 中的“爱宝幼儿园7 最受宝宝欢迎的双语早教 快乐学习 赢在起跑线”
正在打开 iTunes Store。如果 iTunes 不自动打开,在 Dock 或 Windows 桌面上点击 iTunes 图标。进度指示器
正在打开 iBooks Store。如果 iBooks 未打开,请在 Dock 中打开 iBooks App。进度指示器
如要轻松整理及新增数码媒体收藏,iTunes 是全世界最简单的工具。
我们在您的电脑上找不到 iTunes。 要购买和下载Shanshan Wen的爱宝幼儿园7 最受宝宝欢迎的双语早教 快乐学习 赢在起跑线,请立即获取 iTunes。
已经有 iTunes 了? 现在点击「我有 iTunes」以打开 iTunes。
爱宝幼儿园7 最受宝宝欢迎的双语早教 快乐学习 赢在起跑线
开发商:Shanshan Wen
打开 iTunes 以购买和下载 App。
您还在为了小宝宝的学习而烦心么?本App将认字、英语、常识等各种学习任务融于动画游戏之中,能让您的宝宝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玩”成学习,轻松、快速、高效并掌握牢固。在注重挖掘宝宝的大脑潜力及思维训练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宝宝的综合素质,增强宝宝的自信心。三大功能:- 情商培养
- 智力开发
- 良好习惯内容丰富全面,包括:汉字、成语、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天文地理、动植物、生活常识......新颖互动的方式让小宝宝倍加喜爱,兴奋不已。赶紧来试试吧!全新的、孩子深爱的动画形式进行“全脑开发”,在诱发积极兴趣的前提下,实施:“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玩中有学,学中有玩”的家庭教育,使每个孩子“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同步发展,快快乐乐、不知不觉地养成爱书、爱阅读和思考的习惯,达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自由成长。1. 动画识字根据孩子活泼喜动的天性,利用情景动画片,以丰富的视觉刺激提高孩子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诱发孩子对文字和阅读的兴趣,在"顺其自然"中引领孩子迈出学习的第一步。采用右脑照相识字,孩子在识字的过程中会获得一种源自内心的充实和愉悦,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开始自主阅读,主动求知,很容易从小就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 动画英语生动有趣的卡通人物,离奇幽默的主题故事,这一切都会让小朋友们在第一时间爱上英语。标准地道的语音,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让小朋友在接触英语的初期就建立英语的直觉语感,使孩子的词汇有一定的积累,学习简单句子加深理解,使孩子获得最大限度的口语实践,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形成语感。带来欢乐的同时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逐步掌握第二语言。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最基本的交际用语。3. 动画数学以影音动画和实际操作的形式,将复杂难懂的数学概念轻松融入到孩子脑中,让宝宝智慧、数学得到锻炼的同时有效的促进幼儿思维发展。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让孩子在心智发育的第一时间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使智商、情商、灵商达到均衡发展。4. 性格培养针对儿童的心理发育以及性格行程特点,积极提高孩子情商。动画片定位于感恩、自信、自立等16种心理营养素,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帮助孩子变得更快乐、友爱、勇敢、积极向上。教程内容新颖而又富有情趣,以性格培养为重点,根据宝宝的心理成长特点进行选材编辑。它以动画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就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符合婴幼儿的成长心理。使宝宝在轻松玩乐的氛围中得到学习和成长并逐步塑造完美性格,是学前儿童不可或缺的"百科全书"。5. 动画科普针对中国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特点,将生活常识、人体常识、自然科学、天文地理、自然生态等十大方面知识以幼儿最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充分满足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对知识的需求。(特别提醒:请确定iPad有足够空间,确保下载文件完整!)
版本 1.1 中的新功能
画质改善(H264)。
iPad 屏幕截图
?1.00类别: 版本: 1.1大小: 1.06 GB语言: 简体中文, 英语开发商: Shanshan Wen为 5 岁以下儿童设计兼容性: 需要 iOS 6.0 或更高版本。与 iPad 兼容。
还没有足够多的评分,因此无法显示此应用软件当前版本的平均评分。
Shanshan Wen 的更多 iPad App幼儿园大班教育随笔构建什么游戏才能得到目的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评价
商品名称:
评价得分: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基础教育_8436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基础教育_8436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如何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当前位置:&&&&&&&&&
如何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发表日期:
&[字体显示:&&]
&[] &[]&&[]
一、明确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概念和意义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是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提供充分的物质材料,通过运用不同的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索活动;是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发展智能、养成科学态度的过程。
随着《纲要》的颁布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为幼儿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幼儿有关自然界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关心和兴趣,初步形成幼儿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对幼儿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今天,进行幼儿科学教育就必须要从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方法途径等方面去探讨,通过创设适宜的科学启蒙教育环境和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应有的知识技能。
二、明确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在我们当前的科学教育活动中,由于受传统科学教育的影响,经常会出现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技能的培养;有的把传授多少科学知识,掌握多少科学技能作为评价科学教育效果的主要标准。这样“舍本求末”的做法,花时多多,效果微微。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明确幼儿园科学领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对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明确的规定,我们一起来回顾。
互动问题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是什么?
一、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三、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四、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五、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互动问题二:
在《纲要》提出的这五方面的目标中,大家能不能提炼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中的核心是什么?(也就是它重点强调的是什么,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纲要》中非常突出的强调: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以萌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通过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情感和探究科学的欲望;让幼儿在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中,积累初步的科学知识,学习简单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形成初步的科学素质。
&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标的核心是:对科学的兴趣、探究科学的欲望和培养科学精神。
三、明确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体现教育内容生活化。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动物、植物、物质与材料、天气与自然现象等许多方面,教师要对幼儿探究的活动所涉及的探究内容和关键经验、相关的科学概念和原理要有准确的把握。
互动问题:
在《纲要》科学领域的内容要求中,运用了哪些语言来强调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纲要》关于教育内容的要求中,提到了“用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从生活和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身边小事入手”等要求,这些都是对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要求的具体体现。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学中老师为孩子们预设的教育内容或者操作材料远离幼儿的生活,或者超出幼儿的年龄阶特点和认知规律,尽管浪费很多时间讲解,幼儿并不感兴趣。例如:在中班的一次有关物体弹性的探索活动中,师生共同收集了松紧带、弹簧、橡皮筋、海绵、乒乓球、木块、石头、铁钉、布等材料,教师问幼儿哪些材料有弹性,一些幼儿说乒乓球也有弹性,因为它能弹得那么高;另一些幼儿则说乒乓球没有弹性。这时,老师犯难了,因为从理论上讲,乒乓球应归于没有弹性的物体一类,但从直观上说乒乓球又是有弹性的。解释来解释去,幼儿还是不理解,最后不了了之。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些偏难,因为有关乒乓球是否有弹性的探索活动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已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乒乓球也没有必要在本次活动中投放。
因此,教师在安排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时,应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那些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易操作的、便于他们理解、掌握的内容,使幼儿真正体验到所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及周围的人有用处,是自己当前想要了解和知道的东西。省编教材中《我的小手》、《有趣的关节》(中班)、《认识五官》等内容都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科学活动的内容,有的是老师预设的,也有些内容是随机的,教师要善于捕捉一日活动中的一些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比如我们带领孩子散步时,可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启发幼儿联想自己和周围人的衣着、饮食以及环境的变化,感知四季的明显特征;在课间,我们带领孩子们玩“找影子”的游戏,幼儿在玩中很自然地就能发现在什么情况下看得见影子,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影子,有的时候影子在前,有的时候影子在后;小朋友们都爱吃冰淇淋,有一定的“冰会融化成水”的经验。有一次,在玩冰块时,我拿了玻璃杯,装了满满一杯冰块,问小朋友,如果冰块化掉,那杯子里会有多少水?许多孩子不假思索的告诉我,一杯冰块会变成一杯水,于是我把杯子放在太阳下,很快,孩子们惊奇的发现,一杯冰块融化后只有半杯水,小朋友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感知了“融化”的现象,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事情光靠猜想是不准确的,要亲自动手试一试、看一看才能得出结论。
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在农村有很多便利的条件,比如菜地多,饲养的家禽、家畜比较普遍,树木、竹林等也便于幼儿观察,是很好的活教材。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把科学活动和生活紧密的融于一体,让幼儿感到,科学并非遥不可及,身边处处皆科学。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流程一般包括:猜想、操作、验证、记录、交流、总结,我们应该怎样来指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呢?
四、采用适宜的教育策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刚才我们提到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实践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来实现这个目标呢?
(一)选择不同的方法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以实验操作法激发兴趣。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所以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十分有益。例如:中班科学活动如《神奇的泡泡》,活动前,教师问幼儿:“你们知道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然后为幼儿提供了许多他们认为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如吸管、铁丝网、小铁圈、笔杆……)让孩子们在操作中尝试并寻找答案。运用实验,巧设悬念,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不断地被激发,不断地得到满足,使幼儿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快乐的活动状态。
2、以游戏法激发兴趣。
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是幼儿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科学活动中巧妙地将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比如:《有趣的影子》《有趣的光斑》《认识磁铁》等活动,教师都可以运用游戏法(如踩影子、我教影子学做操、你追我赶、小猫钓鱼……),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游戏中幼儿发现了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随着我们动作的变化而变化;也知道了一天当中什么时候影子最长(短);磁铁能吸铁制品等。这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常见、常用的策略。
3、以问题情境法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们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幼儿去探索,并激发寻求答案的愿望。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中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有步骤地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如大班科学活动《顶纸板》,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在圆柱形积木和铅笔中,哪种材料能把纸板顶起来?”(幼儿猜想后验证,发现两种材料都可以)“你能用铅笔尖把纸板顶起来吗?”“为什么顶不起来?”“将笔尖顶在什么位置能顶起纸板?”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幼儿感到了探究活动的挑战性,从而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本身产生兴趣,更加积极地去探索与尝试,寻求自己心中的答案。
4、以教师的情趣激发兴趣。
情感是产生兴趣的“催化剂”。有效的学习都是动情的学习,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对真理执着的探索。幼儿具有好模仿和易受暗示的特点,教师喜爱的,往往也就是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因此,教师要以对科学活动充满喜爱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以好奇的神情、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指导幼儿参加科学活动。往往在成人看来不值得奇怪的事,孩子们会觉得无比新奇,因此,我们要尽量满足和顺应他们的这种心理,理解他们,更多的是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看、一起探索,让幼儿从教师的表情动作中学到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等。如开学初班上换了新的不锈钢汤匙,小朋友们都非常兴奋,东敲西敲,开始几声“咚咚咚”好听,后来大家一起乱敲时就非常刺耳了,我一直暗示他们停止,但无济于事。我无可奈何地捂住耳朵,皱起眉头,一副很痛苦的表情,这时,有的幼儿发现了我的样子,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赶紧停止敲打,慢慢地恢复安静后,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幼儿回顾刚才的感受,通过对比,幼儿明白了好听的声音能让人心情舒畅;又吵又闹的声音让人很不舒服,是噪音,在平时我们大家都要注意尽量不要发出噪音,以免影响别人,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同样是这些汤匙,我无意中发现它们竟然能照出人影,而且凹面和凸面照出的影像截然不同,很有趣。于是,我用很惊讶、很神秘的语气对孩子们说:“哇,我的汤匙竟然是个魔镜!”然后,我一边照一边说“哎呀,好丑哦……”在我的感染下,孩子们也纷纷举起汤匙照了起来,不一会儿,他们就发现了汤匙的凹面照出的自己是倒过来的,凸面照出的人是正面的且有点变形的,还发现把柄上也能照出细细长长的人影,真的很好玩!就这样,我们一边哈哈大笑地照着自己,一边初步掌握了凹面和凸面成像的差异,为下一步感知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特点与作用作了很好的铺垫。根据这次随机的活动情况,我们科学课题组设计了科学活动《汤匙上的哈哈镜》,并进行观摩和研讨,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资料,纳入了我们的园本课程。
5、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能够呈现文字、图片、视频和声音,还可以按需要播放某一片段或画面,它在创设问题情境、演示补充资料(文字、图片)、插入模拟动画(录像)等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深受幼儿喜爱。如大班科学活动《动物的保护色》,这是我们课题组根据《动物》的主题,结合幼儿的实际,从安全教育的角度出发而生成的一个知识性较强但操作性不强的活动。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录像:在充满神秘、动感的音乐声中,一条变色龙被放在桌面上,一双手在它的面前逐一放上红色、绿色、紫色、黑色的太阳镜,当它爬过这些阻碍物的同时,身体的颜色随即变成与之相应的红、绿、紫、黑色……这段录像,把变色龙变色的过程具体、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幼儿的面前,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变色龙随着环境变化而迅速改变身体颜色的特殊本领,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究动物保护色的欲望.老师再演示有关的课件,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幼儿知道了像枯叶蝶、竹节虫、北极熊等动物们是利用保护色躲在与自己身体颜色相似的环境中来保护自己,还有一些动物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身体颜色,把自己隐藏起来,能更好的保护自己。比如变色龙,变色蜥蜴等动物。此外,有些动物是利用自己五彩斑斓的外表来恐吓敌人,达到驱赶、警示的效果,从而保护自己。动物们是这样利用保护色的,人类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通过课件,展示了军队在野外作战、训练的场景,不用老师多讲,孩子们已经很直观地了解了军人是怎样利用保护色来伪装自己和武器、工具的。再联系带实际生活中,夏天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衣服比较凉快;环卫工人、交警的服饰、工地上醒目的障碍等起到警示作用,都是人们利用保护色的很好的例子。当然,有的孩子提到了夜里穿黑衣的蒙面大盗,我们在肯定他的说法的同时,立刻教育他们不能利用保护色来干坏事……因为多媒体课件的特殊魅力,使得孩子们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一些方法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像故事讲述等等,老师们还可以去归纳和总结。
&(二)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有效策略。
在大多数的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操作活动被重视起来。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孩子们很忙、很投入、很高兴地在操作材料,但是,仔细地观察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操作仅仅处于一种表面的形式,老师在孩子操作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或任务,所以幼儿的操作显得没有目的、有的孩子玩呀玩呀就把操作当成嬉戏了。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是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纯粹的孩子去玩就行了呢?所以,在操作前老师必须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效果就肯定不一样了。比如:《有趣的声音》这个活动,老师提出问题:“分别把玻璃珠、积木、回形针、小石子这些材料放到茶叶罐中,发出的声音会是怎样的呢?你们来试一试吧!”孩子们带着问题的操作目的性更强、兴趣更浓,很快就辨别出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所以问题如同针头一样牵引着操作和探索这条“线”一步步向前走,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有效。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提问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同样的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技术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鼓励性提问
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单独个体,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回答问题,或在某个孩子回答之后让其他幼儿发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个观点。如:“你们还在哪儿发现了凸面镜?”(汽车的后视镜,小区的转角处有凸面镜) “你们知道山上的树木被砍下来后是怎样运送到木材加工厂的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等鼓励性的提问,扩大提问的参与面,逐步培养全体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2、发散性提问
这种提问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有趣的声音》活动中,老师问:“你听到玻璃珠掉到地板上的声音是什么感觉?像你听过的什么声音?”在《认识空气》的活动中问:“你们知道哪里有空气吗?”这就是一个发散性的提问,问题很开放,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它可以很广泛的收集孩子们的想法,这一提问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3、层次性提问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就将充当发展的尾巴”。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水平有差异,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我们在教学中设计的提问要体现层次性,比如:《有趣的声音》的活动中老师这样提出问题:“这些材料分别放到茶叶罐中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听起来有什么感觉?”“像你们听到过的什么声音?”在这样有层次的问题引导下,孩子们积极思考与表达,回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共同梳理经验,建构科学的概念。再比如 “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带来什么?你们都认识吗?”“这些东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上面的数字代表什么?”“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呢?”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帮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利用层次性逐步加深,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经验,体现了发展性原则。
4、矛盾性提问
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幼儿常常不去注意那些矛盾的事件,此时需要教师提出矛盾性问题,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比如:在《玩冰块》的小实验中,两个幼儿都认为倒入热水会很快融化,但在实际操作中,两个孩子方法一样但冰融化所用的时间却不同。教师及时抓住了孩子间的认知矛盾提出问题:“你们都用了倒热水的办法,为什么用的时间一个短一个长呢?”这个问题在幼儿的认识中引起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幼儿更进一步的去探究欲望,在反复的尝试河对比中,孩子们发现同样是热水,倒得越多冰就会融化得快些,所以用的时间就更短!再比如:《水在哪里》的活动中,孩子们对水果中挤压出的是不是水产生了疑问和争论,老师及时地抓住矛盾冲突:“到底谁说得对呢?水果中挤出来的是不是水呢?你们去装些水来比比看。”这样的指导有利于调动孩子们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使孩子的主动探究更加深入。通过对比和讨论,孩子们发现水是透明、无色、无味的,而果汁是有色、有味道的。在科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矛盾冲突(可能是幼儿间的认知矛盾,可能是孩子自身原认知与新认知间的矛盾),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及时地捕捉,运用矛盾性的提问及时地引领,有助于幼儿主动的建构科学概念。
5、开放性提问
开放性提问是启发幼儿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能从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幼儿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获得发展的有效方式。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为幼儿提供了创造性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开放性的问题,它的提问形式多种多样,如“如果……,那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等等。
例如:在玩沙的活动里,老师给小朋友出示了沙盆,沙盆里混装了鹅卵石
花生和绿豆,老师问:怎么样把这些东西分开?
文文说:用手把“鹅卵石、花生、和绿豆捡出来,放到三个碗里就可以了”
老师问:还有什么办法?
亮亮说:先用筛子把最细的沙子筛下来了,剩下的就再捡出来就行了
老师又问:还有什么和他们不一样的办法?
冬冬说:我们三个人合作,一个人捡鹅卵石、一个人捡花生、一个人捡绿豆,剩下的就是沙子了,
红红说:捡的办法是好,可是绿豆也太小了,不好捡,会很慢,我们用两个筛子,一个用沙网,筛沙子,再用大一点的筛绿豆,这样就更好了,
师:哪种办法最方便、最快呢?有的说冬冬的办法快,有的说红红的办法快,孩子们讨论的很热烈,最后老师说你们分组实验,用你们自己认为最快最方便的办法来试试吧!                          
当教师向幼儿提出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幼儿自己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教师也能从幼儿的回答和提问中了解幼儿当前的知识经验水平状况。
6、积极有效的追问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的问原因、问下落。教师的“追问”,往往是要了解幼儿“为什么会这样的想?”、“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会这么做?”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想通过提问,来了解幼儿所思所想而采用的手段。
例如:在“神奇的水柱”科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粗细不同,水位相同,小孔的高度相同的两个瓶子,分别标号为1号瓶和5号瓶。
教师提问:“你认为哪个瓶子上的小孔喷出的水远?”
幼儿回答:“我认为1号喷得远!”
幼儿回答:“我认为5号喷得远!”
此时教师及时追问:“你为什么认为1号喷得远!” “你为什么认为5号喷得远!”
幼儿回答:“因为1号瓶子粗,所以我觉得他会喷得远。”
幼儿回答:“因为小孔的高度一样,5号瓶细所以我认为它喷得远!”
通过教师的“追问”,某一个孩子思考问题的逻辑想法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不仅使教师了解了孩子的思维过程,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倾听、理解他人想法”、“发现他人问题”、“同伴互相质疑”等师生、生生互动的环境。在下一步的活动中,有助于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更加广阔的探索思路。
总之,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应遵循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应尽量避免向幼儿提出指向明确或有鲜明倾向性的问题,如小班科学活动《给水搬家》,“我们用勺子给水搬家好不好?”(幼儿答:好。)就属于这类问题。因为幼儿往往会揣摩教师意图作答,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形成一种依赖教师暗示的不良思维习惯,遇到问题并不作积极思考,而是猜测“老师想我怎么答”、“怎么答老师才会喜欢”;此外教师也应尽量不向幼儿提出只有两种选择答案的问题,如“对不对”、“好不好”等等,这种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限制了幼儿的思考,长此下去,幼儿原来活跃发散的思维难免会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化境地之中。
(三)运用多种方法、途径、手段,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1、为每个幼儿提供真正的探究机会。
根据皮亚杰的有关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活动去发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在科学活动中要为幼儿创设尊重、支持的环境,,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讨论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原则,先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观察、动脑、动手,教师不急于告诉方法、答案,让孩子自己探索材料,自己发现,在幼儿充分活动独立思考后,再由教师给予归纳、小结。
例如:在“神奇的电”主题中,幼儿在探究“如何让电动玩具动起来”,一位小朋友为“小猫钓鱼”玩具装电池时,我发现两节5号电池中,有一节装反了,但我并未出声阻止。果然,开关打开后,“鱼儿”却未转动起来,她立刻意识到出问题了,翻来覆去不知怎么办。我鼓励她去请别的小朋友帮帮忙,小朋友问她“你装电池了吗?”“电池装对了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有幼儿猜测“一定是电池没电了”“把我的借给你吧”,一幼儿热情地想为她换电池时,打开电池盖一看,立刻发现“哎呀,你的这节电池装反了”,“我看看,呀,真的装反了!我来装过……”。当“鱼儿”欢快地边转边发出音乐的时候,幼儿立刻欢呼起来。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感知发现问题,分析面临的问题,充分运用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再亲身动手验证,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结论,并能在同伴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对幼儿来说这就是他们记忆最深刻的生活经验。如果老师提前插手了,孩子们就会失去这个宝贵的机会。 & 给每个幼儿充分探索的机会是很重要的,但老师适时的指导更能提升幼儿的经验,例如:在《认识磁铁》的活动中,我先向幼儿提供了磁铁、铁钉、别针、木棒、纸、布等作品,这些物品中有些能磁化,有些不能,幼儿通过操作,直观地感知了磁铁能吸铁制品的特点。在幼儿感知了磁铁的基本性质之后,我又提供了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断裂的磁铁、消磁的旧磁铁,让幼儿了解磁铁有两极,磁铁会断裂等知识。并向幼儿提出问题:断裂后的磁铁有磁极吗?你怎么知道旧磁铁的磁力是不是变小了?然后,告诉幼儿怎样正确摆放磁铁,怎样保护磁铁,使其不消磁。用以加深幼儿对磁铁的认识。
2、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受旧有教育意识的影响和教学计划及生活常规的限制,非常残忍的遏制了孩子们的探究愿望,探究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孩子自然就失去了在实践中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机会,更不可能养成执著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引起注意:充分的探究时间可以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很好的培养幼儿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等科学品质。
比如:在进行“和面团”活动的探究环节时,师生共同收集所需的材料后便将尝试和面团的过程放置到区域活动中,给孩子们提供充分的探索时间,反复的尝试,在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和面经历中,孩子们体验了失败,但最终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孩子们在长时间的反复操作实践中获得了和面的经验,知道了和面时水与面的比例一定要适当,这样的经验不是成人给予孩子们的,完全是孩子们自己充分探索得到的结论,孩子们是探究进程中掌握主动权的人,通过真实的实践探索,自己发现和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和科学的概念。因此在科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保证探究的时间的意识。
3、鼓励幼儿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探究过程。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注重让孩子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教师为孩们提供适宜的可操作的材料,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请孩子们自己动手触摸材料、用眼睛认真观察、用鼻子闻气味、用耳朵倾听和感知声音,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等都是在调动孩子们的感官参与到活动中,使孩子们很自然地获得了有益的经验。
4、积极引导和鼓励幼儿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些都是对我们幼儿科学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大班《打包比赛》《小小装订工》的活动中,幼儿单独操作比较困难,老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合作开展探究,并组织幼儿进行小组的交流表达,不仅能让幼儿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而且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新发现与老师、同伴分享,产生思维碰撞;享受发现带来的欢乐,操作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的发展、科学素质的增强和健全的人格形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5、指导幼儿学会记录 ,充分发挥记录表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
随着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近年来教师的实践探索也更加活跃,开展探究式科学活动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记录的使用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也是困惑较多的问题。我园科学课题组也针对记录的问题展开研讨。下面我就从幼儿记录表的设计与使用,以及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等谈谈我们科学课题组的一些做法。
(1)幼儿记录的主要形式
幼儿的记录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图画、符号、表格、简单的文字、照片等多种直观形象的方式都是幼儿科学记录的适宜方式。根据记录者、记录方式与时机的不同,我们又可以将幼儿的记录分成不同的形式,而不同的记录形式在幼儿的科学探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①个人记录、小组记录和全班记录
幼儿的个人记录表现出幼儿个体对事物、现象及关系的理解。幼儿的个人记录不断积累就形成了幼儿的“成长记录”“发展记录”。这既是幼儿学习过程和成果的记录,也可以成为教师评估幼儿发展的依据和证据。
幼儿小组记录表现着幼儿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索发现的过程与结果。这些记录成为具有共同经历的小组同伴间经验交流和分享的内容与依据,也常常会引起孩子们的争议和讨论,引发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
幼儿全班记录常常是在幼儿个人记录、小组记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以主题墙饰的形式展示出来。它呈现了全班幼儿在围绕某个主题,经历一系列的探究之后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和达成的共识。
幼儿从个人记录到小组记录再到全班记录的经历,能使幼儿初步感受知识的产生和经验的获得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化和普遍性的过程。
②描述性记录和统计性记录
描述性记录是幼儿科学记录常用的方式,它是用绘画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如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某天的天气状况,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当日天气的理解和认识,在他们的记录中甚至会有人物和与天气无关的背景。
统计性记录则是用各种表格的方式记录获得的信息。如孩子们用表格统计一周、一个月或一个季节中晴天、阴天、雨天各有几天,温度的变化状况如何,等等。又如孩子们用表格形式记录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哪种桥结实等。这种记录在中班、大班幼儿的科学探究中使用较多。此外,还包括简单的柱状图和曲线图。
③不同探究阶段的记录
在探究的不同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和指导幼儿采用各种适宜的记录形式,来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
活动前的猜想记录是幼儿在活动前记录所要探究的问题、探究方法以及预想的探究结果,它主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的初始想法和已有的经验水平。
活动中的记录是幼儿记录在探究(主要是观察和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幼儿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也可以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方便易行的表格上记录。&
活动后的记录有几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记录活动的结果和发现,一种是记录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活动后的记录和活动前的猜想记录设计在同一张表格上,有利于幼儿将亲身经历后的发现与活动前的猜想作比较,从而丰富、扩展和改进自己的经验。
(2)幼儿园科学活动记录表的设计
众所周知,就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来说,幼儿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观性、以自我为中心和拟人化,这使得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真实地认识事物和现象。因此,教师应尊重幼儿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鼓励他们用艺术、文学的语言和形式,甚至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为孩子们提供探究和了解事实的机会,鼓励他们在探究的重要阶段进行记录,使他们以尊重事实的方式对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客观解释。通过我们的反复研讨,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实验记录表的设计方面我们获得了许多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虽然对于幼儿来说,只能用绘画、简单的符号等方法来进行记录,但为了能从细节来培养幼儿执着、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我们建议记录表格设计要正规,禁止随手绘制;为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记录表的表述建议采用图文结合的的表达方法,文字要求采用正楷字体;同时为避免记录表的设计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建议每张记录表中颜色不宜太花哨。如表一
表一:《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实验记录表
&小班幼儿有关科学活动记录的经验很少,记录能力也很不足,所以教师提供的记录表格必须浅显易懂,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并易于操作。而大班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记录经验,他们的记录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记录。
我发现小班孩子记录的能力较差,就采用了幼儿易于操作的材料供幼儿记录。如小班科学活动“给水搬家”,引导孩子们通过操作,比较小桶和毛巾谁能更快更好地把大桶里的水“搬”到脸盆里,然后记录比较的结果。如果让孩子们用笔打钩的方式记录,显然对于他们来说比较不方便;如果让孩子们用贴红点或笑脸的办法记录,不便于老师识别,无法及时了解个别孩子的记录情况。我动脑筋想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把孩子们的小照片贴在小红花上过塑好,要记录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小红花插在相应的位置(即哪种材料能更快更好地把桶里的水“搬”到脸盆里,就把小红花奖给谁),这样一来,既能方便孩子记录,又能让孩子和老师知道大家记录的结果。这种有孩子们照片的“小红花”可多次使用,解决了小班科学活动中孩子记录难的问题。
例:一个关于运水的活动,小班表格如图二,大班表格如图三
表二:《小班科学活动——帮水宝宝搬家》实验记录表
表三:《大班科学活动——帮水宝宝搬家》实验记录表
(3)幼儿园科学活动记录表的使用
①记录应体现探究性,为幼儿提示科学探究的方向
在大班“物体的下落”活动中,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物体下落现象后,向幼儿出示记录单(上画一些物体),并讲解记录方法:将这些物体抛向空中,然后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在物体旁边做记号(用“↓”表示物体下落)。结果不尽如人意,有的幼儿在操作、记录了两三种物体下落的情况后,便开始在记录单上画自己想画的物体,有的开始互相抛接球,有的干脆把记录单放在一边,专心玩玩具了。
活动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值得教师深思。记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幼儿记录什么,怎么记录,对探究活动是否有效至关重要。在“物体的下落”活动中,教师对记录内容的确定和记录方式的选择均存在较大缺陷(如表四)。首先,从内容来说,教师只单纯让幼儿向上抛物体,并用“↓”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众所周知,所有的物体抛向空中都会下落,如果教师只要求幼儿用“↓”记录物体是否下落,这样的记录还有什么意义?又如何促使幼儿进行有效的探究呢?在第二次活动中,教师重新制作记录表扩充记录的内容,先让幼儿进行猜想记录,然后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下落时的状态(如表五),这样目的明确的记录必然会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其次,从记录方式来说,教师规定幼儿只用“↓”记录,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思考和表达。因为如果幼儿观察到沙包和气球下落时速度不同,完全可以用“↓”表示沙袋落下的情况,用“∫”表示气球落下的情况,然后针对记录情况分析并发现物体下落速度和路线的不同。而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究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本身的关系,从而延伸探究的内容。由此可见,教师在确定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时,必须考虑它们能否有效提示并促进幼儿探究,能否让幼儿明确要探究的问题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
表四:《大班科学活动——物体下落》实验记录表
表五:《大班科学活动——物体下落》实验记录表
②重视对幼儿记录结果的分析,发现蕴含的教育价值
教师在组织中班“纸会吸水”活动时,先向幼儿出示了餐巾纸、水粉纸、蜡光纸、牛皮纸、宣纸、电光纸等,请幼儿猜想这些纸是否会吸水,并请他们把自己的猜想记下来,接着教师问幼儿想怎么记。正当幼儿纷纷表示自己对记录方法的想法时,教师话锋一转,出示了自己设计好的记录表,并向幼儿讲解记录的方法和要求:如果猜想某一种纸会吸水,就在记录表中写有“猜想”的格子内打上“√”,不吸水的就打“X”。然后你们去试一试,看看到底哪种纸吸水,哪种纸不吸水。试过以后,你们还要在写有“实验结果”的格子内打“√”或“X”。如此交代之后,幼儿便开始猜想→记录→操作→记录,然后教师又把幼儿集中起来,请他们说说自己的猜想与操作结果分别是怎样的,最后教师根据幼儿记录的情况进行总结,说只有电光纸不吸水。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让幼儿使用教师设计的统一记录表格和记录方法是否得当,是否会限制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单就教师对幼儿记录结果的分析来说,我认为教师没有发现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在上述活动中,虽然教师只规定了打“√”或“X”这种方法,但不少幼儿仍采用自己独特的记录方法。如有个幼儿用了↑、↓、⊕等记录符号,经了解得知,他用“↑”表示有的纸吸水后浮在水面,“↓”表示有的纸吸水后沉下去了,用“○”表示纸在吸水后处在半浮状态。如果教师重视该幼儿的记录方法,认真仔细地分析幼儿的记录结果,耐心地了解幼儿的想法,就会发现幼儿的记录已不仅仅涉及纸的吸水性问题,还说明了不同的纸因吸水速度不同而导致沉浮状态的不同。这个幼儿的观察很细致,记录很真实,可惜教师只关注自己原先的设计,对幼儿个性化的记录方法和结果视而不见,因而未能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发现幼儿记录结果蕴含的教育价值。由此可见,教师应重视幼儿的记录方法和结果,善于分析和利用,从而真正发挥记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另外,在“纸的吸水”活动中,我们还发现教师对幼儿的猜想记录关注不够,教师似乎更重视将幼儿验证后的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作比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由此推断出的结论。其实幼儿的猜想是其原有经验与认识水平的反映,教师应认真地关注幼儿的猜想情况,发现不同幼儿在认识问题或现象方面存在的差异,然后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帮助,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③根据不同的操作情况来选择采用个人记录、小组记录或全班记录的形式
在进行运水的操作活动时教师开始是让幼儿采用个人记录,但是想到操作时肯定有水溅出就将记录表与操作材料分桌摆放。实践下来发现虽然记录表没有弄湿,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幼儿来来回回的操作使得整个活动室一片狼藉。第二次活动时老师将操作活动调整成小组操作记录,让幼儿在合作中完成操作和记录,其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甚至在合作的推动下还有的幼儿想到将篮子与筛子叠起来运水,虽然仍会漏水但是速度快的情况下还是能盛下少量的水,这些发现引起了幼儿的进一步探究。
在小班的“掉下来啦”活动中教师提供了餐巾纸、沙包、“丫”字形纸片,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落下的情景。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向教师报告他们的发现。根据对小班幼儿认知及记录等方面能力的了解,教师预设了师幼共同记录的方式。孩子们兴奋地借助肢体语言与教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接着,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了经验分享。当教师问他们能不能把树叶落下来的样子子己录下来时,孩子们露出了为难的神情。于是,教师当即用“直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沙包下落的过程,用“曲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餐巾纸飘落的过程,再用“螺旋线条”帮助幼儿记录“丫”字形纸片飘落的过程。结果证明这种方式是很有效的。教师还自编儿歌“沙包落下来,直直快快”、“纸片落下采,转着圈儿”、“餐巾纸落下来,摇摇摆摆”来帮助幼儿整理经验。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集体记录是教师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幼儿交流、巩固探究中获得的科学经验,而且解决了幼儿记录的困难,为幼儿学习记录提供了榜样。
④记录要符合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和水平
直观形象是幼儿阶段的认识特点和表征特点,因此,小、中、大班幼儿的科学活动记录要尽量符合年龄特点。在这个前提下,小班幼儿使用的记录方式应该更生动、直观、具体,有时甚至可以使用实物作为记录材料。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大班幼儿可以逐渐使用概括程度高一些的记录方式,教师还可以在与幼儿共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记录方式,或者让幼儿自己确定记录方式,教师给予支持和指导。
以天气预报为例,小班幼儿的天气记录可以用黏贴、系扣的方式将布制的柔软的“太阳”“云彩”“雨滴”展示在布制的背景上,给玩具娃娃穿上合适的衣服等。中、大班的幼儿则可以用描述性记录和简单统计的方式来记录天气状况。
在小班“纸宝宝朋友”的活动中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撕撕玩玩中感知绉纸、手工纸、硬纸板等各种纸张的特性,如纸板坚硬、餐巾纸轻软、手工纸薄脆等。为了进行更直观的比较,教师指导幼儿按不同牢度将撕下来的纸有序黏贴在记录表上。对于年龄大的幼儿来说,他们不仅能用语言表述“坚硬”“松软”“薄脆”这些感觉,还会借助生活经验用各种替代的方法来表达(如画上芝麻饼干表示手工纸的薄脆),可是这样的表达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困难。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采用的记录方法既方便又直观,可以让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地认识事物的属性,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
当然,实物黏贴也不是任何活动都适用。一些容易黏贴、大小合适的探究材料(如树叶、纸张、布等)比较适合采用实物黏贴的记录方式。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提供一些实物照片或实物简笔画,这与实物黏贴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体来说,教师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要采用让不同年龄幼儿看得懂的记录方式,支持幼儿的科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用很多的文字来记录是不可取的,“做给成人看”更是方向性的偏差。
⑤记录要把握好时机和方式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时特别要注意把握好记录的时机、内容和方式,一方面要记下活动的重要过程和关键步骤,避免错过重要信息,另一方面要避免让记录成为幼儿的负担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有些探究活动可能只需要活动后的记录,而不需要活动前和活动中的记录;小班幼儿的记录可能更多的是在教师带领和帮助下的全班记录,而不是个人记录和小组记录。总之,记录要简单易行,能支持和促进幼儿的探究活动。 
如探究颜色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小班甚至中班幼儿看到颜色就会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此时,如果教师让孩子们先别操作,而先进行猜想记录是不适宜的,如果孩子们已在操作而让他们停下来更不适宜,因为这会影响孩子们的探究热情,甚至挫伤孩子们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给孩子们一段时间自由地操作,让他们充分感知材料的特性,然后关注自己是怎样配出某种颜色的,如绿色或紫色。而且,孩子们在记录时,用教师事先剪好的彩色圆点进行记录比用彩色水笔涂色记录要简便易行(如蓝色+黄色=绿色)。
一般来说,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幼儿要尝试将记录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用适当的、简明的形式把数据、信息转化成证据,这样容易看出规律,有助于形成解释和得出结论。实际上,教师在设计记录方式时就应该考虑数据、信息向证据转化的方式,使幼儿从记录单上就能“读出”“观察到”结果、规律和结论。因此,对幼儿来说,“记录、处理信息和数据,并把它们转换成证据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一次完成的,这也使得这个过程变得简单和容易。
⑥不是所有的科学活动都需要记录
人们虽然积极倡导幼儿的科学探究,但幼儿的年龄特点注定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是多样的,探究式的科学活动不是唯一的形式。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应包括:具有较高结构的探究式科学活动,探究式技术活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活动,各种区域中的科学活动,文学作品(小班的阅读树绘本《一颗纽扣》、中班的《边界》、大班《会走路的树》、《地球的呼吸》等,都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是很好的学习内容)。总之,孩子们更多的科学学习是在生活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的,科学教育应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的科学记录主要用于具有较高结构的探究式科学活动之中,其他形式的科学活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需要各种活动都记录,也不需要每个活动都记录。
幼儿园科学活动实验记录为幼儿调整认识、整理经验、形成科学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该明确记录内容,在确定记录方法时要尊重幼儿,选择适宜的记录方法,并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记录的习惯和能力,使幼儿乐于探究,逐渐理解科学结论必须建立在事实之上,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总之,要想提高幼儿科学探究中记录的质量,使幼儿的科学记录变得生动而有意义,我们仍然需要从内容到形式、从作用到时机,作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以积累经验,改进策略,完善认识。
                &  & 此文系实验幼儿园傅晓云主任在2011年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班上的讲座稿
&【】&【】&【】
主办:上杭教师进修学校
承办:上杭县数字上杭建设办公室
闽ICP备号 E-Mail:jsjxxx@
建议使用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Netscape6.0、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5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需要哪些证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