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传级难练吗

  湖北武陵山区深处,一家四代人先后撑起船篙,在大沙河上摆渡百余年,风雨无阻,分文不取,只为坚守一个源自清代的家族诺言。2"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义渡130多年:四代人的船篙撑起“信义传奇”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湖北武陵山区深处,一家四代人先后撑起船篙,在大沙河上摆渡百余年,风雨无阻,分文不取,只为坚守一个源自清代的家族诺言。日,以万其珍一家为原型的电影《我的渡口》,在第37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评委会特别大奖”! 中国论文网 /1/view-5317152.htm  一诺百年不言悔   2008年8月底的一天,39岁的万芳权行色匆匆从武汉赶回家乡――湖北恩施州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因为父亲摆渡时摔倒,必须卧床三个月休养。   万芳权的父亲名叫万其珍,时年69岁。为方便乡亲和游客渡过水深50多米的大沙河,他在这个渡口撑船10多年,却从不向大家收取一分钱。因老人义渡时不慎摔伤手脚,便将外出打工的他叫回,希望他能替自己撑两个月船。   回到家中,看到瘦弱的父亲,万芳权既心疼又生气。在此之前,他和妻子已经多次劝说老人,不让他再到渡口当义务艄公,河宽200米,摆渡一趟要10多分钟,一天至少来回60趟,别说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就算换成身强体壮的小伙子也绝非易事。可父亲总说他硬朗,不能违背万家的家族诺言!   家族诺言源于清朝光绪年间。1877年,为逃兵役和水灾,万其珍的爷爷万作柱,从江汉平原的监利县举家逃难到大沙河村。作为外乡人,当地山民不仅没有排斥他,还为万家提供诸多帮助。凭着众人的接济,万作柱得以在此安家落户。   由于大沙河村被一条大河一隔为二,不少人家住河这边,耕地和亲戚们却在对岸,每天要绕行很远的旱路到对面劳作,或走亲访友。后来,有人自造木筏,但时常翻船落水。万作柱目睹此景,与家人商议,卖掉家里几头猪,建造一艘能载10人的木船,并向乡亲们承诺,今后万家义务摆渡,不收取费用。从那以后,万家人站立船头撑篙行船的影子,就深深烙在了大沙河的一湾碧水中。   1925年,万作柱病逝前将儿孙叫到床前,告诫道:“义渡是我们家答应乡亲的,你们要继续。”此后,长子万术材接过篙竿,继续为乡亲摆渡。再后来,万术材因病“退役”,又将篙竿交给弟弟万术荣。   由于村民们过河频繁,摆渡者不能长时间离开渡口,万术荣干脆睡在岸边的岩洞里,无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后来,因感念万家的好,大沙河村的乡亲们在渡口旁分出近6亩田地,交给万家人耕种。   1995年,73岁的万术荣倒在渡口上。临终前,他将义渡的任务郑重托付给侄子万其珍。18年过去了,万其珍仍记着叔叔的临终嘱托。   万芳权忍不住劝父亲:“既然撑了百年船,您现在也摔倒了,就别去摆渡了。”   不料,这话激怒了万其珍老人,他当即对儿子怒目而视:“我告诉你,我病倒了你去撑,或者给我雇人去撑,渡船一天也不能停!是万家人,你就要信守祖上的承诺!”   万芳权听了,只能无奈转身离去……   桨声灯影里谱写信义传奇   村民们也曾向政府建议修一座桥,但因为河口宽,桥的跨度大、造价高,加上村子穷,所以一直没能解决,万家义渡依然是村里人过河的唯一方法。   自从接了叔叔的“班”,万其珍几乎没有离开过大沙河村。然而,这次不幸摔伤,使他3个月不能下床,可村里上千口人呢,渡船一天也不能停歇啊!   受伤当天,两个儿子都在外务工,儿媳又要在医院照顾自己,老人忍着彻骨的疼痛交待大儿媳,暂时让读初中的大孙子担起义渡乡亲的重任!尽管孩子自小就跟爷爷学会了撑篙划桨,但毕竟年龄尚小,体力有限,一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最后大儿子万芳权决定请假回来照顾父亲,但假完了,他还是要赶回去做工的,不能接替摆渡。孙子的暑假也即将结束,谁来替自己摆渡呢?老人_筹莫展,实在不行,只能雇个临时渡工!就算每个月贴些钱,也不能让渡船停下来。万芳权不想惹病床上的父亲生气,只得去找渡工。几经讨价还价,最后以每月800元、包吃包住包抽烟的待遇,从外--村请来一名渡工。然而,两个月下来,村民们对这位渡工颇有微词:有时遇到外边来的游客或走亲访友者,不知道是“公益船只”,下船时会主动付钱给渡工,他竟然全收!而且,每当夜晚有村民需要走水路外出时,往往喊上好多遍,才见他慢腾腾地挪出屋,极不情愿地拎起长篙……   闻此,万其珍气愤不已,顾不上“伤筋动骨一百天”的劝诫,强撑着虚弱身体跑到渡口解雇了那位艄公,自己又撑起了船。   万其珍的家境并不富裕,在全村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或许正是看准这一点,不久,邻村一个精明人找到他,想“合伙经营”渡船:“我负责摆渡,老万你就负责在家数钱!然后咱俩四六开,我占四,你占六!怎么样?”   原来,他想每摆渡一人收费1.5元,这样一个月下来,起码有1万多元的收入。不料,万其珍听后却怒气冲冲地说:“你这是想让我辱没祖先啊!从我爷爷那辈起,万家的渡船就没收过一分钱!”那人丢下一句“榆木脑袋,活该你受穷”,气鼓鼓地走了。   四代人接力   自从2008年摔伤后,万其珍的左腿时常疼痛,精力也不如以前。他找到大儿子,认真谈过“接班”的事。然而,在外闯荡已久的万芳权,很难接受在小山村做船工。尽管从2006年开始,恩施州每月为万其珍老人发放540元的补助,但这笔钱都被用于购买救生衣和平日的船只维护了,根本不足以贴补家用。万芳权在外做工,每月能赚三四千元。而且,近年,村里大批年轻人坐着渡船,走向更远的地方。万芳权确信,与父辈时代不同,他身边的世界正在变化着,越来越精彩,他不甘心生活在偏僻的大沙河村。   2010年中秋节过完,万芳权又要外出务工,临行前,他鼓起勇气对父亲说:“你身体还吃不吃得消?不行的话,咱就别做了。”   听到儿子的话,万其珍坚定地说,他还硬朗。万芳权看着年迈的父亲,强忍着眼泪坐上父亲的渡船。   当天过河外出的人很多,万其珍吃力地撑起竹篙,让船只掉过头来,再缓缓地向对岸划去。当双鬓斑白的父亲佝偻着身躯摇动船桨时,万芳权清晰地听到他沉重的喘气声,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他于心不忍,急忙把手中的行囊丢在脚下,说:“爸,我来吧,您歇一趟。”
  老人有些不好意思:“今天我右边膝盖又有点酸痛,使不上劲。”   万芳权心头一酸,从父亲手中接过船桨,让父亲去歇息,他看着父亲蹲坐在船上,用布满老茧的手揉摸膝盖,以此减轻疼痛感,那一刻,他的眼泪夺眶而出。   将船划到对岸,万芳权并没有走,又载着几名回村的乡亲折了回来。父亲催他走,他总说不急,不知不觉就渡了几个来回,额头上渗满汗珠,他不禁想,自己才撑一个多小时的船,就已经颇感疲累,老父每天要撑60趟左右,他该有多辛苦呀!他又想起自己的祖辈,几代人都坚守着诺言,薪火相传地接过船篙,书写着信义,到了他这一代,怎么就要违背祖训呢!想到这些,万芳权突然感到一阵愧疚。   当父亲再次提醒他该走了时,万芳权目光坚定地对老父说:“爸,从今天起,我接替你义渡,不再外出了。”见父亲一脸疑惑,他补充说,“我想通了,信义大过天,没有大沙河乡亲们当初的接济,就没有我们这个家,作为万家的后代,我不能忘恩!”   万其珍高兴地点头,几滴浑浊的泪水洒在渡船上。   当晚,父子俩在渡口坐了很久,聊了很多。父亲对万芳权说:“干就要干好,并且要对乡亲们好。我撑不动了,还有你;你撑不动了,还有你儿子。等你撑不动的那天,或许村里就有了大桥,不需要摆渡了。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承诺,你一定要讲给万家的子孙听,让他们不管做什么,都要信义为先。”   万芳权听了频频点头。第二天起,他正式接过父亲手中的篙竿和船桨,成为万家第四代义渡船工。   2010年底,万其珍获得“湖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不久后,他又凭借“百年义渡”的家族事迹,被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10”评为年度网络人物。   日,万其珍老人踏上一个特别的旅程――北京三日游。这是老人平生第一次离开家乡。2012年夏天,湖北电影制片厂以万其珍一家的故事为原型,请荣获过“金星奖”的优秀导演石伟执导,在大沙河实地拍摄电影《我的渡口》。   没想到,这部仅投资200万元的地方文艺片,却受到各大海外电影节的青睐,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韩国光州国际电影节主席来中国选片时,都相中了《我的渡口》!于是,它成为首部登上国际A类影展的地方影片。   日,第37届蒙特利尔电影节开幕,《我的渡口》在该电影节上连映4场,获得好评如潮。9月2日,评选揭晓,《我的渡口》荣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   评委评语是:133个春秋,一家四代人的亲情接力,夏逝秋至,木船变成了铁船,篙竿变成了船桨,黑发摇成了银丝,不变的是对那个质朴承诺的坚守……   壮哉,万家人用一支船篙,在武陵山深处的大沙河上,默默撑起一个百年渡口的信义传奇!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信义传游艺道是个什么样的游戏?_信义传游艺道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贴子:
信义传游艺道是个什么样的游戏?
&信义传&是使用游艺道引擎开发出来的一款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在线大型多人角色扮演游戏(MMORPG),是一款2015年最新推出的热血PK系列游戏,不同于以往的角色扮演游戏的是:信义传将一款2D游戏打造出3D的体验,让喜爱2D游戏的玩家在尽情享受美轮美奂的画面和音效的同时,可以处处体验到3D感官的惊喜。此外,在游戏内容上,信义传也拥有着丰富的巧思妙想,玩家在游戏过程中能收获更多情感体会和人生感悟,让游戏更具有灵魂。 游戏中包括剑客、羽士和玄真三种职业角色,本世界所有故事情节的发生、经验值的获取以及各种刷怪、做任务、做活动等活动都是在网络上即时发生的。游戏中包括了地宫、副本、玩家贸易、物品等观念,可以通过做任务、做活动等来获得货币,利用货币进行贸易。整个游戏充满了奇幻感觉,极具东方色彩。 美术风格基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设计为核心和游戏框架,从而开发的一款奇幻仙侠类2.5D大作,画面精致,入手简单,内容丰富;是以中国古代神话为载体极具特色的写实奇幻MMORPG类型的游戏,唯美大气的仙侠风场景更让玩家身临其境;伴随玩家在游戏中成长各种精妙绝伦的仙侠奇幻场景一一展现出来,带给玩家更加丰富的审美享受。  音乐游戏中每张地图的音乐都是根据当前地图整体风格以及地图色调进行配乐,在实际游戏中可以给玩家带来很强的带入感。整体的音乐风格透露着仙侠、热血、玄幻的感觉。玩家听觉不至于感觉到疲倦。
相关的贴子54956925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一个渡口的信义传奇 
  承诺了,就要负责到底。在万家几代人眼里,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原本在外打工的儿子,如今已接过年迈父亲的班  16年来,只要没有病倒,万其珍的身影从未在大沙河渡口“缺勤”过,他也再没有去过自己年轻时最喜欢去的、离渡口仅仅22公里的建始县城。16年里,他日夜守在渡口,只要有人喊渡,他总会及时出现在河岸边,紧握船篙,一桨一桨地划,一船一船地渡。  这么多年来,两岸的村民已离不开万家手中的船篙,而69岁的万其珍,也无法割舍这份平静的摆渡生活。2008年,他不慎摔伤了手和腿,两三个月里都不能下床活动。  记挂着渡口,躺在床上的万其珍心里那个急啊。打电话,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都因签了合同没法分身。大儿子万芳权虽然很快请了假,回家照顾父亲,但过不了多久还得赶回去继续做工,不能接替摆渡。老万叮嘱大儿子去找个外地会划船的渡工来帮忙,就算每个月贴钱,也不能让渡船停下来。  “后来我找了个渡工,每个月给人家800元钱,做了2个月。那个时候,真的划不来啊。”当时,万芳权对父亲的决定,感到很无奈,“没办法,摆渡这是个苦差事,工资给低了,根本找不到人干。”  万芳权临走前,鼓起勇气对父亲说:“爸,今后做这个事还吃不吃得消,不行的话,咱们就算了吧。”听到这话,躺在床上的万其珍慢慢地摇了摇头,眼神里却满是坚决。万芳权的泪水在眼眶里转了几圈,又硬生生忍了回去。打那以后,万芳权再没跟父亲提过这个事。  从2008年那次摔伤后,万其珍的左腿会时不时地疼,精力也比以前差了很多。他找来大儿子万芳权,认认真真谈过几回“接班”的事。然而,对闯荡过外边的万芳权来说,要从此在这个小山村做个默默无闻的船工,不是件容易接受的事。再说,义渡的那份微薄补贴,对于39岁的万芳权来说,真的没什么吸引力。这些年,村里大批坐着父亲的渡船,过了河,走向县城,走向更远的地方。万芳权确信,与父辈时代不同,他身边的世界正变化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精彩。越是有这份确信,万芳权的内心就越不甘,越挣扎。  直到2009年的春节,一件小事改变了万芳权的想法。  那天,正是大年三十,渡口来来往往的人特别多。中午,万芳权去渡口给父亲送饭,看到正在河面上摆渡的父亲,摇起桨来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小船靠岸后,父亲招手示意万芳权靠近,悄悄对他说:“我右边膝盖有点酸痛,你来帮我渡几趟。”万芳权心头一酸,二话没说,就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船篙。船篙上还留有父亲手心的余温和汗溃,万芳权别过头,眼泪“哗”地淌了出来。  那天午后,没人过渡的时候,万芳权和父亲在渡口边坐了很久,什么话都没说。离开渡口回家时,老万轻轻对儿子说了一句:“只要还有人要过河,我就希望能把这义渡坚持下去。”  那个春节过后,万芳权没有再出外打工。  如今,万芳权已接过父亲的班――船主执照、渡工证件等登记手续,都从万其珍变更成了万芳权。  当被问到接班的问题时,万芳权爽快地说:“父亲常对我说,干就干好一点,对乡亲们好一点。他撑不动了,还有我;我撑不动了,还有我儿子。等我撑不动的那天,或许村里就有了大桥,不需要摆渡了。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承诺,我一定会讲给万家的子孙听,让他们不管做什么,都要信义为先。”  摘自《》
摘自:   
更多关于“一个渡口的信义传奇”的相关文章
杂志约稿信息
& 雅安市网友
& 上海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广西柳州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 太原市网友
& 广西网友
& 广州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5Copyright & 2006 -
江苏楚韵网络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版权为 西楚网 www.xichu.net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新闻许可证号:苏新网2008038
主管:中共宿迁市委宣传部 主办: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
法律顾问:江苏钟山明镜(宿迁)律师事务所 宿迁分所
电话:11333一个渡口的信义传奇-小故事大人生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一个渡口的信义传奇& 热度:
一个渡口,一句承诺。为报答在困境中收留并关爱过自己的村民,万家的4代人百余年来在深山摆渡,风雨无阻,分文不取,百年义渡,默默书写着感人至深的信义传奇。为乡亲摆渡16年里,69岁的船工老万从未收过一分钱车出湖北省建始县城,蜿蜒向东南22公里,记者来到与恩施市交界的三里乡大沙河村的大沙河渡口。“老万,过河!”“喔――”听到对岸喊渡声,一位脚蹬布鞋、头戴灯草绒帽子的老人,从岸边一座小石屋中快步而出,解开了船绳。竹篙轻点,小船一个漂亮转弯,轻盈地掠向对岸。这个摆渡的老人就是万其珍。今年69岁的万其珍,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老万”。从1995年年初接手大沙河渡口以来,万其珍每日坚守在此,方便着无数过往的村民和旅客。每天清晨,天还没亮,老万就起来了,简单拾掇一下自己,再为孙子烧好早饭,便匆匆赶往渡口。等到天蒙蒙亮,早起的村民到达渡口边时,老万早已准备就绪,等候在岸边。到上午9时许,来往两岸做农活和走亲戚的村民,往往已渡了10余趟。这时候,老万会从渡口边的小石屋里搬出一把竹椅,静静地坐在渡口边,稍事休息。大沙河渡口宽约200米,最深处水位超过50米,摆渡一趟要10余分钟。平素摆渡,一天下来至少来回60多趟。别说69岁的老万,就是对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来说,包揽这渡口艄公的活儿也绝非易事。大沙河村有278户,1000余人。渡口对岸有村里80多亩耕地,占了全村耕地的10%。平时,很多村民要到对岸干农活,再加上过往的外地人,经小船过渡口的人一直很多。4年前,万其珍的老伴过世。女儿早已出嫁,儿子儿媳也在外打工,老万只好一个人住在大儿子家,边照顾念书的小孙子,边守着渡口。儿子家离渡口有2公里山路。农忙季节,因为担心回家吃饭会影响村民过渡,老万总在渡口候着,每天只顾得上吃两顿饭。中午饿了,他就在渡口的小屋里烧土豆或红薯当饭吃。这样一直忙活到傍晚六七点钟收工,回家吃过晚饭,老万再匆匆赶回渡口守夜。“晚上常有晚归的村民要过河,我走不开。”老万憨憨地笑道。16年来,老万自己都不知道,他船来船往地渡过多少人。但有一件事,他却从不含糊――无论谁坐船,坚决不收一分钱。2006年,恩施州开始为全州100多位船工统一发放每月540元的补助。这笔钱,并不足以贴补船工家里的日用。于是,恩施州百余个渡口的船工,一般都会收取几元钱的摆渡费用。可老万掌舵的大沙河渡口,从来是个例外。万家百年义务摆渡,源自祖上的承诺“坚持义渡,是万家祖上传下来的一个承诺,决不能食言!”老万斩钉截铁地说。1995年,在老万从叔父万术荣手中接过船桨之前,他的家族已经在此接力义渡了近120年。1877年,清朝光绪年间,为逃兵役和水灾,万作柱等几户万姓人家,从江汉平原逃难至建始县,定居于地处鄂西深山的大沙河畔。初至大沙河畔的万姓祖辈,被当地世居的乡邻们宽容接纳,并领受其接济之恩,得以开荒拓土,安家落户。为报答乡亲们的这份情谊,眼见两岸乡邻为大沙河所隔,万作柱与家人商议,决定卖掉家里的几头肥猪,建造一只能载10人的木船。万作柱向乡亲们承诺:今后,万家将义务摆渡,分文不取。从那以后,万家人站立船头撑篙行船的影子,深深印刻在大沙河的一湾碧水中。许下承诺并不难,难的是坚守。然而,万家人做到了。1925年夏天,年迈的万作柱病逝前将儿孙叫到床前告诫:“义渡是我们家答应乡亲的,你们要继续下去。”那以后,长子万术材接过磨得发亮的篙杆,继续默默地为乡亲们义渡。后来,万术材因病,又将篙杆交给了弟弟万术荣。那时的大沙河南岸有16户村民,翻过山,还有四方井村和金龙观村两个村子,村民们一天过河往返不下50趟,摆渡者不能长时间离开渡口。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掌舵渡口的万术荣干脆睡在岸边的岩洞里,搞个铁钵钵,烧火煮饭吃。“山洞里潮,谁愿意住?那几年他的日子过得苦啊。”说起当年的万术荣,村民崔祝清感动地说,“每天早上8点之前,他肯定已经吃完早饭等在河边。无论白天晚上,他随叫随到。有时候他一口饭刚扒在嘴里,有人过河,他放下碗就往渡口跑,从没不耐烦。”后来,因感念万家的好,大沙河村的乡亲们聚在一起合计,决定在渡口旁分出一块近6亩的田,交给万术荣就近耕种,也算是对万家的补偿。与渡船相伴15年后,1995年,73岁的万术荣倒下了。临终前,万术荣将53岁的侄子万其珍喊来,将义渡的任务郑重托付给他。“义渡是我们家答应乡亲的,你要接下去!”多年以后,万其珍仍一字不差地记着叔叔嘱托的这句话。承诺了,就要负责到底。在万家几代人眼里,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原本在外打工的儿子,如今已接过年迈父亲的班16年来,只要没有病倒,万其珍的身影从未在大沙河渡口“缺勤”过,他也再没有去过自己年轻时最喜欢去的、离渡口仅仅22公里的建始县城。16年里,他日夜守在渡口,只要有人喊渡,他总会及时出现在河岸边,紧握船篙,一桨一桨地划,一船一船地渡。这么多年来,两岸的村民已离不开万家手中的船篙,而69岁的万其珍,也无法割舍这份平静的摆渡生活。2008年,他不慎摔伤了手和腿,两三个月里都不能下床活动。记挂着渡口,躺在床上的万其珍心里那个急啊。打电话,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都因签了合同没法分身。大儿子万芳权虽然很快请了假,回家照顾父亲,但过不了多久还得赶回去继续做工,不能接替摆渡。老万叮嘱大儿子去找个外地会划船的渡工来帮忙,就算每个月贴钱,也不能让渡船停下来。“后来我找了个渡工,每个月给人家800元钱,做了2个月。那个时候,真的划不来啊。”当时,万芳权对父亲的决定,感到很无奈,“没办法,摆渡这是个苦差事,工资给低了,根本找不到人干。”万芳权临走前,鼓起勇气对父亲说:“爸,今后做这个事还吃不吃得消,不行的话,咱们就算了吧。”听到这话,躺在床上的万其珍慢慢地摇了摇头,眼神里却满是坚决。万芳权的泪水在眼眶里转了几圈,又硬生生忍了回去。打那以后,万芳权再没跟父亲提过这个事。从2008年那次摔伤后,万其珍的左腿会时不时地疼,精力也比以前差了很多。他找来大儿子万芳权,认认真真谈过几回“接班”的事。然而,对闯荡过外边世界的万芳权来说,要从此在这个小山村做个默默无闻的船工,不是件容易接受的事。再说,义渡的那份微薄补贴,对于39岁的万芳权来说,真的没什么吸引力。这些年,村里大批年轻人坐着父亲的渡船,过了河,走向县城,走向更远的地方。万芳权确信,与父辈时代不同,他身边的世界正变化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精彩。越是有这份确信,万芳权的内心就越不甘,越挣扎。直到2009年的春节,一件小事改变了万芳权的想法。那天,正是大年三十,渡口来来往往的人特别多。中午,万芳权去渡口给父亲送饭,看到正在河面上摆渡的父亲,摇起桨来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小船靠岸后,父亲招手示意万芳权靠近,悄悄对他说:“我右边膝盖有点酸痛,你来帮我渡几趟。”万芳权心头一酸,二话没说,就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船篙。船篙上还留有父亲手心的余温和汗渍,万芳权别过头,眼泪“哗”地淌了出来。那天午后,没人过渡的时候,万芳权和父亲在渡口边坐了很久,什么话都没说。离开渡口回家时,老万轻轻对儿子说了一句:“只要还有人要过河,我就希望能把这义渡坚持下去。”那个春节过后,万芳权没有再出外打工。如今,万芳权已接过父亲的班――船主执照、渡工证件等登记手续,都从万其珍变更成了万芳权。当被问到接班的问题时,万芳权爽快地说:“父亲常对我说,干就干好一点,对乡亲们好一点。他撑不动了,还有我;我撑不动了,还有我儿子。等我撑不动的那天,或许村里就有了大桥,不需要摆渡了。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承诺,我一定会讲给万家的子孙听,让他们不管做什么,都要信义为先。”
【民间故事更多精彩推荐】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来说两句
* (游客、会员均可参与)
请遵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上一个故事: 下一个故事:
读故事,悟人生! 【好故事网】――每天一个好故事!浙ICP备号站长:故事小王 QQ: 联系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刀塔传奇洗练等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