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灵灵魂碎片片有什么故事

当前位置:&&正文
万物有灵 魑魅魍魉也不过拆开后的灵魂碎片而已
08月21日来源:
豆瓣网友:freeman的日记 偶然间看了1964年的日本影片《怪谈》,导演是小林正树,非常好的电影。“怪谈”其实就是“谈怪”,和“志异”的结构一样,内容也是讲日本鬼故事的。但是在这个电影里内容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了,原来看《罗拉快跑》的时候让我知道了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比故事本身的内容还要重要,而《怪谈》所展现的则是,讲故事的氛围也可以比故事本身的内容更精彩。很难用一两个词来概括电影里的氛围,硬要用的话,差不多是肃穆,清瘦,诡异那样的感觉。人物并不突出,镜头以大全为主且静止镜头居多,人物的台词很少,而背景音乐,环境音,甚至效果音被突出。场景的布置非常精美,在第二章节《雪女》的故事中,场景的布置甚至有超现实的感觉。而在削弱人物和提升其他效果以后,表演和整体氛围拉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所有的元素融合成一整股力量充分展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就像一幅人物和背景融为一体的图画一样,是一部有气质的鬼故事电影。后来查了下小林正树,和黑泽明是同一时代的,但应该属于晚辈,处此之外还有《东京审判》、《人的条件》、《切腹》等佳作。是一个人道主义大师并且承认日本二战罪行的导演,嘎那的常客。我想如果不是和黑泽明同一时代的话应该还可以获得更大的声名。整个电影讲了四个鬼故事,从情节来讲,个人认为最有意思的是第二个《雪女》的故事。一老一少外出打柴,半夜遭遇暴风雪,躲进废屋。雪女突然出现,杀死了老人,但却爱慕青年的外貌,不忍下手,但却要求青年对当夜之事必须守口如瓶,哪怕是最亲近的人。青年回去后大病一场,一年后痊愈,又出门打柴,遇到一个要前往江户的美貌女子。青年说服女子留在村里,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那女子非常贤惠,孝敬婆婆,生了三个孩子,并且容颜不老,村里人都很羡慕。过了十年的幸福生活。但在又一个偶然暴风雪夜晚,青年向妻子提到了十年前遇到雪女的事情。听罢,妻子摇身一变,成了雪女,说青年背叛了他的誓言,本来要杀死他,但看在孩子面上就算了,要他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说完后隐没在风雪之中。在这个故事中雪女的心态很有意思,一方面她委身成为一个平凡,恭顺的女人,幸福的和心爱的男人厮守在一起,试图以这样的方式,让他的男人忘记十年前那个恐怖的夜晚和那条对另外一个“女人”的誓言,另一方面她有坚守着内心的自我原则,决不允许背叛。而对于青年却是非常的悲惨,一方面是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另一方面是对妻子的信任。终于,在说出之后他虽然没有失去生命却失去了一切的幸福,十年前的伤口再次豁开,只剩下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其实无论是鬼怪还是我们,这两种处境都是可以遇得到的。即坚持自我又不得不为了自己的欲望摆出各种姿态。或者一厢情愿的把某人认为是什么样的人,而发现事实后自己受到伤害。万物有灵,人性是一个集成体,魑魅魍魉也不过拆开后的灵魂碎片而已。
(编辑:dq1986)
大旗网版权所有 京ICP证100319号 京公网安备号 京ICP备号-5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除了精彩的故事本身,一本优秀的小说还讲了什么?
按投票排序
谢 邀,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暧昧,小说是什么?故事是什么?并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很完美的准确定义,所以不管谁来答这道题,各自往自己的标准套罢了,所以我接下来要说的,仅仅是一家之言而已在我看来,小说在编排故事之外,更多是在对于作者自身的表达,作者本人对世界,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变迁种种诸多事务的态度,思考,以一种更直接,更坦荡,更赤裸的形式传达给读者,通过一本小说,读者可以探索出出一条通往作者内心的道路,并与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所共鸣,所谓的世界观,情节,人物,那都是体现作者本人灵魂的手段,这也是我对于文学的态度,即是将自己灵魂中无形的东西用别人也能理解的手段(文字)传达出来,这有点《EVA》人类补完计划的意思,人与人是不同的个体,哪怕再亲密的人之间也无法完全相互理解,不可能将他人心中思考的内容一字不差的猜想出来,更进一步说,人类往往自己也无法完全了解自己,而且越是聪明的人越是这样,于是他们就想到用自己的文字,安排与自己完全不相干的人们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甚或是探索自己,这也是思想的魅力。当然这个界限还是暧昧不清的比如说最简单的故事,《故事会》上的文章,这种故事的存在意义显然是吸引读者读下去,所以起承转合,伏笔引线必不可少,结局或出乎意料或回味无穷,但这只不过是以写作技巧使情节易读有趣而已,我们可以从这些故事里看到作者对某一件事,某一些人的看法,却无法走入作者的灵魂深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小说故事的优秀,与篇幅长短关系不大,《明朝那些事儿》够长吧?但这本书只是在讲故事而已,带出的作者情绪显然谈不上所谓的“灵魂深处的呐喊”。《罗生门》够短吧?但从来没人能说《罗生门》不说讲了个故事而已,因为他毫无疑问地将芥川龙之介本人灵魂的一块碎片不留余地的抛洒出来说的有点偏,像是在说小说天生就是比故事高贵一样,但这不是我想表达的,我不认为小说与故事是对立存在的,不如说这两个名词无分彼此,不可分割,小说即是以世界观我,也是以我观世界,而故事是表达手段读罢《安娜卡列尼娜》,读者往往会对安娜这个主人公即厌恶又怜惜,却又往往不尽相同,我想列翁创作安娜这个人物时,心里也十分复杂吧,这么一个聪明却总是任性将事情搞糟的女人,明知错误却义无反顾的女人,折射出列翁对人性,对命运怎样的态度,稍微探索,便进入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自拔。《红楼梦》里的悲喜离合,学者研究到最后,总是殊途同归到研究作者曹雪芹这个人身上,他的家世,人生历程等等,因为这部作品对曹雪芹的内心已经表达的太不留一丝遮拦,所以《红楼梦》这部作品别人无法续写,哪怕文采见识高曹雪芹十倍,也无法将《红楼梦》的味道传递出来,因为这本书就是曹雪芹本身,一个人当然是无法变成另一个人的。说的有点乱,水平问题,见谅见谅
我先假定,大家在讨论的,是一种叫做严肃文学的东西。所以,像金庸的小说,像代入感强不强这些,我不讨论。然后,我也假定,大家要讨论的,是一种叫小说艺术的东西。所以,像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这种不属于小说艺术但流毒极广的滥俗话,我不讨论。最后,我还假定,大家在本题中讨论的,是关于小说这门艺术最本质的问题。所以,像这小说是塑造了某个人物还是表现了某个时代或者是讲了某个道理等等这些,我不讨论。我愿意和大家探讨的,未必是本题的答案。通过我的回答,可能也并不会弄清楚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复杂也说不好。以下进入正题。1、关于故事:有很多人看小说,会容易把它想象成一个精彩的故事。比如我们小的时候,看的小说,往往都拥有精彩的故事。到后来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正如楼上有人指出的那样,有些小说写得故事居然一点也不精彩,甚至是相当的,无聊。这时候,理论派的人,嗯,也就那些传说中相当有学问的人,他们会说:一部小说是否具有故事性是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最大的区别。而我们的观察也大致如此,古典的小说,都拥有古典的故事,也拥有古典故事所该有的鲜明的人物和清晰可辨的世界背景。简而言之,那些小说是容易理解的,故事就是故事,人物就是人物,有时候甚至是世界就是世界。但很可惜,现代的小说不是这样。我们看到的所有现代小说,都透出一股子不容易理解的气势。似乎是,在卡夫卡之后,小说家们就不再好好讲故事了。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他们不讲故事,那他们在讲什么。如果你去问卡夫卡,你不好好讲故事,你想干什么?他也许会告诉你,也许不会。但我猜他是不太可能正面回答这个问题的。如果回答的话,他可能会说:除了讲故事之外,我还讲了别的东西,但是我不说。中国人常常讲,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有些东西,你说出来的,往往都不准确。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这意思是,这玩意儿其实也不是绝对不能说,只是不能跟一般人说。所以,我还是打算试着说说看。2、关于古典和现代,或者关于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如果通过上面的表述,得出结论说,古典的小说就是讲故事的小说,那就错了。小说也许讲了故事,但故事永远不是小说。因为,我们并不是真的对故事感兴趣,虽然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感兴趣的是故事。真正对故事本身感兴趣的人,不会去看那些严肃文学,而是像我一样去起点中文网,或者像其他人那样看美国的剧日本的动漫。所以,讲故事与否,其实并不是如前面提到的那样,是古典和现代的区分。如果你觉得古典小说仅仅是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然后现代小说就是不再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这就太简单了点。但我要给的,也许是一个更加简单的结论:古典的小说,和古典的绘画一样,核心就在于对真实世界的构建;而现代的小说,和现代的绘画一样,核心就在于对真实世界的消解。所以,古典小说,除了精彩的故事之外,还构建了一个看起来跟真的似的世界。而现代小说在消解真实世界之外,偶尔也会讲一个精彩的故事。但,这显然还不是小说这门艺术的本质。题外话:我当然更偏爱现代小说,而且认为所有在今天依然还在写古典小说的作家,都该拖出去斩掉。这当然不是因为现代小说就比古典小说更好,而是因为宋朝人诗再怎么写也写不过唐朝的人。而且,就我的阅读来说,当代中国最欠缺的,就是具有现代性的作家。3、关于具有人类普遍性的主题:按理来说,我不该这样子简化问题,但,按理来说,我还不该回答这个问题呢。所以,这不是结论,也不是答案。这只是一种思维尝试:让我们试试看这样想问题如何?当年,曾经有一阵子,我特别痴迷摄影这种艺术门类。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读了所有我能读到的关于摄影方面的书籍。其中有一本书叫《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在这本(实际是两本)拍砖一样的厚书里,写了关于一张好照片的标准和拍摄一张好照片的标准。好照片的标准是,要有一个具有人类普遍性的主题。它还举了一个例子,我记得很清楚,是一张很普通的老奶奶的照片。并且异常简单粗暴地说,这张老奶奶表现的主题是:慈祥。同时,它还讲了拍摄一张好照片的标准是,当你有了一个具有人类普遍性的主题的时候,你要尽可能地突出它。这个事情给了我极大的影响,以致于我养成了一个很糟糕的习惯,那就是喜欢为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找到一个具有人类普遍性的主题。你还别说,我真的找到了。比如,《百年孤独》写的是孤独以及孤独的归宿,《悲惨世界》写的是悲惨以及悲惨的幸福,《红楼梦》写的是女人以及对女人的想象;《天注定》讲的是暴力以及暴力的起源,《白日焰火》讲的是追求以及追求的遭遇,《颐和园》讲的是欲望以及欲望的熄灭。诸如此类。所以,现在我要回答本题的话,我的答案会是:除了精彩的故事本身,一本优秀的小说还讲了一个具有人类普遍性的主题。但是,很显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4、关于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与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的职业是教学生们怎么应付考试,每当这种时候,我常常会讲:我们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简单的问题则要本能化。这话一般来说是对的。因为大家总是会想要清晰明了简单准确地了解,除了精彩的故事,一本优秀的小说到底还讲了什么。而对我自己来说,能够简化问题,也是最基本的训练。对于讨论问题来说,简化问题也有助于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但是,对于思考问题的人来说,有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化问题,更需要将问题复杂化。简化时,你得到的是清晰明了,而复杂化的时候,你才能深入问题本身。回到本题,除了故事之外,一本小说也许讲了一切。也许什么也没讲。这除了看小说本身之外,有时候也要看你看到了什么。我们的先贤庄子曾经曰过,夏虫它不可语于冰,井蛙它不可语于海。那意思是,对于那些看不到的人,你就是说了他也还是看不到。这当然要劝我们这些可怜的人类不要妄图读书的意思。但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不自量力,希望“于无所有中看见一切”,这真的是可能的吗?除了我们看到想到的有限之外,关于小说,我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样的小说才是一部优秀的小说呢。好的故事吗,好的叙事技巧吗,好的人物塑造吗,好的世界观吗,好的思想境界吗,好的现实批判吗,好的语言吗,好的观念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5、关于好小说的标准:就本题来说,可能涉及到的是:一部优秀的小说,除了精彩的故事,还有什么标准?这个必须先武断地下个结论,对于严肃文学范畴内的小说来说,故事的精彩与否,从来都不是判断小说高下的依据。所以,我从来都不认为《西游记》算是严肃的文学,而像郑渊洁,也无从谈论他的文学价值,他就是写童话的,如此而已。安徒生也是,只能算是类型作家里的童话作家。我当然也不同意有人把金庸奉为文学大师。有些人会认为,一本小说的好坏,并没有什么标准。其实不是。好像我们在鉴别小说这东西的好坏时,就比别的东西更困难一些。我想这除了人们不怎么读小说之外,也跟我们从小受到的糟糕的文学教育有关:我们小时候都是看课本上最糟糕的文章,写最矫情的作文长大的。所以,对文学缺乏鉴赏力也很正常。比如一个姑娘,美还是不美,我们都能够判断。一部电影,够不够水准,我们似乎也可以判断。我们也不会说,一部电影好不好并没有标准,更不会讲一个姑娘美不美没有标准。 所以,小说好不好,是绝对绝对有标准的。这个标准虽然不太容易说清楚,但绝对是有的。这有点像你给金庸小说里的人物做武力值排名,你不太可能从第一排到第一百这样。只能大致地知道,哪些人算超一流的高手,哪些算三流的高手,而哪些是属于不入流的。对小说家来说,你要排个座次的话,也会是这种情况。但大致是比较清楚的,你不太会把一个三流的作家放进超一流的行列里去。这里面有两条线是比较清楚的。一个是入流与不入流的分界线。因为这是一个基准,代表的是基本功是否过关,或者说,代表的是你是会写小说的,还是属于练笔的阶段。另一个是超一流的分界线。因为这是一个顶峰,往往这些超一流的作家,都是那些被历史所公认的牛叉人物。我们可以在任何一本文学史的著作里,找到他们的大名。所以,这样的人物,也好判断。有争议的,往往是中间的这些人。我最近正在看田蕴章老师的书法讲座,他老人家就说了,从来就没有一种书法是属于通俗的书法,书法的审美并不是一种大众的审美。我极为赞同这话。同时,我也认为,严肃的文学,从来就不会是那些通俗的小说,对于小说的审美,也并不是一种大众的审美。相对于我们对书法的陌生,我们对小说的熟悉程度可能要好一些,但也很有限。那么,一部小说好不好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太大,而且确实很难进行简化,要说的话,可能要写一本书了。所以,就不说了。
大家好,我又来拉仇恨了(咦我为什么要说又)。请叫我形式主义者中的MT。我叫哀木涕,铜墙铁壁的形式。1. 一个“精彩”的故事和一部“优秀的小说”没有任何逻辑性的联系。一部好小说可以说了一个无聊的故事,比如鲁迅的《幸福的家庭》, 可以根本没有故事,比如《白象似的群山》。同样,一部关于一个精彩的故事的小说也可以是一个烂小说。您让某位跳起来可以打断姚明膝盖的姑娘把《战争与和平》的故事复述一遍,得到的也是一篇稀烂的关于俄法战争的小说。2. 同理,任何前面的答案提到的诸如思想性、世界观、人性,或者狗血励志(没错,骂的就是路遥),都和一部小说是否是好小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战争与和平》的隐含作者念兹在兹的哲理,不过是一句陈腐的“自由意志是没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作为哲学家的萨特学养无数倍于加缪(“老子从来不跟阿尔贝谈哲学——怕吓着他”),但是后者的小说却比萨特更接近不朽。一部小说可以无关时代:卡夫卡骑着木桶飞上了群山之巅的骑士,有什么时代性?3. 归根结底,一部小说之所以是优秀的小说或者稀烂的小说的唯一标准,在于其……嗯,你们知道我又要说什么了。这个答案不但包含了语言层面的技艺,也包含了叙述层面的技艺:巴尔扎克文笔稀烂,但是仍然是伟大的小说家。小说之为小说的特质只体现于其述本层而非底本层。实际上这个标准适用于一切叙述艺术:莎士比亚的好些故事,都是和风俗娘一样随便的底本;和索福克勒斯同时代的戏剧家,也不知道讲过多少遍俄狄浦斯。4. 即使是某些看起来好像是因为故事或者其他内容而吸引人的作品,其伟大的实质也仍然在于事件和材料得以进入存在的形式,而不是质料本身。让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不是伊万的虚无主义或者索尼娅的治愈身影,而是这些思想得以遭遇、争辩、并进入毁灭或和解的复调诗学。5. 总结:讲述陈腐内容的伟大小说是可想象的,没有伟大形式的伟大小说是不可想象的。
不开玩笑的说,是世界观。有的小说叙事性强,譬如《基督山伯爵》,读起来引人入胜,事件曲折,人物饱满,剧情高潮迭起。又有小说如《匹克威克外传》,并不以完整的故事作为主线,读起来犹如时代画卷一般。还有小说如《百年孤独》,更不以故事性见长,只不过读完后整个脑子里反复会出现“马孔多”这样一个地方。小说和小说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故事自然是小说的主旋律之一,如果单论故事的精彩程度,大仲马就该是世界第一的小说家,紧随其后的会是柯南道尔。但实际上两位虽然都称得上一流,大仲马甚至可以算的上顶尖,但我们从不会轻易认为大仲马在小说的造诣上高于托尔斯泰。小说这种载体,有时候和电影很像,把故事讲好是第一要务,但是怎么讲故事,除了故事之外其他的东西,才是判定一本小说是否优秀的标准。有很多人提到,除了故事外,小说最该表现的是思想和人物。有道理,但是说的不全,一部严肃的小说,也许思想深邃,甚至暗含道德批判,情怀描写,但并非所有的小说都会逼着读者一定得总结出什么思想来,谁也不希望做阅读理解吧?而有的小说,应该说大部分优秀的小说,擅于刻画人物,但也有很多小说,甚至避免人物过于鲜明,而刻意将人物脸谱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我始终认为,一部优秀的小说创造,绝非是从人物和剧情开始着手(仅以长篇为例)。如果作者没有对世界观的良好把控,再曲折的剧情和优秀的人物刻画,也会在中途崩溃。你的每一个人物,发生的每一个故事,必须依托于你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的规则。这些世界观并不一定新奇,但却是整个故事的骨架,一个完整的世界观的构成,是完成一部优秀小说的先决条件。而我们在看小说时,除了曲折的故事,鲜明的角色之外,更可以揭开作者经历的一角,窥探下,这位作者是如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世界。p.s:世界观和设定控是两码事。
菜鸟茫同意但不完全同意那位答世界观的知友。觉得有了对世界观的表现,至少还需要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触及。还有我们通常说的,真善美的追求,这也不是开玩笑的。所以我觉得是,探索。我仍然觉得,故事讲得精彩与否,根本不能作为一部优秀的小说的批判标准。尤其是现代小说,特别是现代主义及其之后的小说。小说最有价值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与这个事件有关的,譬如人物对事件的反应心理,事件的意味,事件发生的场景,事件背后等等诸如此类。而单凭讲故事而成为世界文坛一流的作家,好像是比较少见的。单凭精彩的故事林立在世界文坛成为经典的,也是比较少的。小说的包含是杂七杂八的,但是说到优秀,它自然是要区别与说书的,它需要进行艺术的加工,而它本身也就是艺术。很多人把小说、文学的功效定义为消遣,我并不能全然认可。诚然,阅读享受是读者要从小说中攫取的,但不能仅仅是享受。优秀的小说,是严肃的,是探索性质的,是再现的,是表现的。所以一部优秀的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对世界的探索,对世界观的呈现。也不止,自然还要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对外在世界、社会的探索,还是对内在人性的挖掘,都是一部优秀小说需要去涉及探索的。至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设置、语言的风格使用、修辞手法等等等等,都是为了探索去设置的。这些都是附加物。而这种探索,是小说本质生命力的生生不息的根源,是小说发展的主动力,也是作者把自己献给小说的原因所在。以下是菜鸟茫认为这种探索具体到优秀小说中的表现:一部优秀的小说,有时候站得够高,对社会面貌等等做出全景式的描绘,比如说托翁这种大手笔,像是《战争与和平》这些厚厚的卷本,像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那一系列,也是被称为社会的百科全书,毫不为过。有时候它看的够深入,观察人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首推现代派的一些作品了。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这些,其精妙程度应该是不容置疑的。还有包括康拉德的《吉姆爷》,也是相当典型的刻画。值得提到的是,他不是为了突出其人物形象而描写人物形象的,而是为了表现某些场景下人物的内心冲突。我不认为对一个好的人物形象刻画一定要鲜明,《小说面面观》中不是有分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嘛。有时候人物是起到特点鲜明而成为一个符号化的象征,有些则是实在摸不着头脑。他写的是人,人就是摸不着头脑的。有时候它要看的够远,它站在纵向的角度,是一个社会历史性的观察。比如说反乌托邦小说之类的,我觉得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无论是《1984》还是《美丽新世界》,都是寓言式的预言,是基于历史深厚的背景和对社会制度及其纵向发展的拿捏。顺便说,我觉得由于小说本身质量的问题,《我们》不能与其相提并论。这一类型的小说我觉得非常广阔,《百年孤独》也当属这一类型。有时候它要看的够细,它要贴着地面的,把生活的纹理进行描绘。我很喜欢的作家赫拉巴尔,我觉得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像是《巴比代尔》等,我秉着私心强推他的自传三部曲,在这些书里面,生活的纹理被描写的细致入微,从容又有生活气息。在我心目中,捷克作家昆德拉比不上赫拉巴尔。像是马尔克斯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这一类型。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小说有相当的世情小说基础,我觉得这是贴着地面的。这是我私人进行的简略的分类。而优秀的小说,基本上兼以上一种以上有之。一部小说,不可能脱离社会,不可能脱离细节。赫拉巴尔说,作品即生活的图景。对于写作来说最重要的是未写作,也就是先生活。巴尔扎克描绘伏盖公寓时的细致,足以反驳对他大条文笔的驳斥。福楼拜看上去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作家,但是对于布尔乔亚的生活,他的认识是到骨髓里的。再如略萨,他本身也是一个政治家,对于社会国情政治的认识,自是深刻。用什么方法去表现根本不重要,他用结构现实主义,马尔克斯用魔幻现实主义,就是个手段问题罢了。我原本还想加入关于想的够远,就是想象的因素(我始终觉得想象力是文学的翅膀),但我觉得不必了,这四点我目前觉得是够了,若是不够,欢迎知友的指正商榷。而这些点综合起来,就是探索,对生活、社会、历史、真理等等等等的探索。文学是严肃的产物,它本身不是用来消遣的。虽然现在不乏消遣小说,鸡汤哲学,但是既然题主注明了是优秀小说,我大概是可以这么写的。优秀的小说,大概本身就是一种飞翔,哪怕贴着地面,也是飞翔。我现在还忘不了《大师与玛格丽特》里玛格丽特的飞翔,和作品结尾沃兰德率领下的飞翔。当时我脑袋嗡一下,血都是沸腾的。我也忘不了布鲁诺·舒尔茨小说中父亲的飞翔,手臂挥舞,彷如翅膀,我也忘不了蕾梅苔丝就这样飞上了天,骑桶者被扇到冰山的角落……文学是超越生活的结晶,而读一本优秀小说的时候,我觉得我也在飞翔。(?﹃?)
这问题很复杂,简单说两点吧:一、好小说讲出了”读者“的心里话。真正的好小说是镜子,投缘的读者能从中读到自己,继而被关怀,温暖以及抚慰。托尔斯泰之所以永远有人在读,是因为很多人在他的小说中看到自己,感到自己被作者理解,被懂得。二、以上是传统小说之一斑,现代小说有时候作者没讲什么,比讲什么更重要,比如海明威和卡佛,都是讲得很少,其余的部分由读者去完成,给读者留下充分参与作者创作的空间,也是一种。以此类推……小说能提供的不是一两句说得清,我说的当然远远不够,你想要的,各类小说里都可以有,你没想到的,小说里也可以有。优秀的小说给读者想要的,伟大的小说给读者他们意想不到的。
1.语言。有些小说的语言很棒,比如《天黑以后》翻开第一页正文,超有画面感。2.世界观。比如《活着》等等,不解释。3.哲思。比如《道连o格林的画像》。每章里至少有70%的文字能引起哲思。4.用典类。比如《尤利西斯》。类比《奥德赛》的结构,大量引用国内外经典典故、语言。意识流小说,真的很高深。(算了,不说了,全是泪,不明觉厉)。5.开创。在文学史上有开创意义的小说,比如《叶甫盖尼o奥涅金》在俄国文学史上的根本意义在于塑造了"小人物"形象。6.与革命、政治有关的。比如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席勒《阴谋与爱情》等等。。。。。。。5.5增添。。。。。。。发现鲜有回答谈到这一点,所以想增添:能带给读者新(心)的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已经被用烂了,但我还是想说一句。「注意:弱弱地科普一下,在文学史中这句话有特定的含义」,但我要说的是大众日常的理解。其实,好的文学作品不过是让人读了很舒服罢了。但是这个「舒服」,因人而异,包括以上六点,当然,也包括六点之外的任何因素。在读作品的时候,它的内部某个因素调动读者潜意识中的某根弦,能与之琴瑟相合,它就是精彩的。之所以想到这一点,是因为我去一个老师家,他教现当代文学,还读过哲学专业。他家的书简直…至少有4个屋子全是书,每个屋3大书架,摆满了书。更奇妙的是,他能说出每本书的内容、找到每本书的位置。我想发几篇文章,写了个初稿,他告诉我论文里没有「我」是不行的…我刚开始不服气,后来,的确,读的越多越发现他的正确。书写的再好,得了这奖、那奖,之于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没有帮助、没有共鸣、没有触动有什么用?上午读完了《偷心案中案》,我觉得它的作者很聪明,两条线,给喜欢探案题材的读者精彩,给喜欢言情的读者细腻。它算不上什么太知名的小说,剧情相对经典(就是日常说的老套,文学老师使用经典这个词);篇幅也较短。但我就是觉得里面的人物不是很复杂、读得很顺畅,能在心里形成框架,持续很长时间不忘。个人认为,这就是精彩,完全取决于个性化的自己。
1、故事的历史大背景或者是地域环境。读到一个精彩的故事,还能大致了解到与之相关的时代背景,有时候会因为一本书,特地去了解这是怎样一个时代。eg:《许三观卖血记》《边城》2、人生态度和选择。读到一个精彩的故事,里面会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各种各样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这样的态度所做的不同的选择,让人思考和启发。eg:《活着》。3、更好的理解人。eg:《安娜·卡列尼娜》,那么自私的一个女人,多坏啊,可是就算坏得那么彻底,跟着托尔斯泰一步步去还原这个女人,最后也不觉得她好坏了,只是可怜她。4、了解这个世界。不管是不是虚构,故事总是跌宕起伏,读的不仅是故事,还是我们不知道的世界。一本书,即是一个世界,打开一本书,就是一扇门。5、和作者交流。读书就像聊天,不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他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聊天的内容。或许有人说,读者只是倾听,没有发言权,作者给什么就是什么。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你可以和他探讨,接受或是不接受,全在个人。这也是为什么,同样读一本书,有些人认为好,有些人认为不好。暂时想到这些,想到别的再答。
它表达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三天两觉的小说惊悚乐园中,有这样一段话(看不明白请跳到最后看黑体部分):
这次采访进行了大约十五分钟,要录的东西还蛮多的,比如对其他选手某一时刻的表现作出评价,还有一些模式化的问答等等。
到了采访的尾声,奥斯卡看了看手上的稿子,问题都差不多问完了,他便操作了一下便携式播放器,“在问最后一个问题前……我这里有一段其他所有写手初来《我是写手》时,录制的vcr,是混剪版的,希望你可以看一下。”
“写手是……”
“写手啊?”
“嗯……对我意味着……”
“写手就是……”
“用字,去构筑梦想的人。”
“一份职业,也是一份事业。”
“思想的传播者。”
“是我的人生。”
“是很平凡的,却又是非凡的……”
“意味着一条不归路?哈哈……这段剪掉吧。”
“说人家的这里不好,那里不好,那自己去写的时候,能不能做到都好?”
“因为喜欢写,就自然而然坚持了下来。”
“大家启程的地方,都是一样的,我们追逐的都是同一个梦想。可是有很多人走上了弯路,或是……半途而废。但我想,能坚持走完的人,我们会殊途同归。”
“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是写手。这不是在选秀,我们就是职业的,是我们来表现写手该怎样,而不是让大家来告诉我们该怎么写。”
“如果真是谁都能写,那还要我们职业写手做什么?”
奥斯卡接道:“依照惯例,来我们节目的写手都要回答这个问题……”他顿了一下:“不觉老师,你觉得……写手这两个字,对你意味着什么?”
封不觉看完这段并不算长的vcr后,他忽然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让我想一想。”他露出了非常认真的神色,这是整个节目录制过程中他都没有表现出来过的。
沉默良久,封不觉终于开口道:“我想好了。”
收音师又把话筒举了过来,奥斯卡回头对摄像师打了个招呼道:“这里给个特写。”他又转头面对封不觉道:“ok,请讲。”
封不觉说道:“对我来说,写手就是……可以用字去改变世界的人。只要坚信这点,做真实的自己,就能让梦变成现实。”
浅薄如我认为:好的文章/电影至少做到了这两件事当中的一件:(1)提出问题;(2)解决问题。这么一来,那些不错的书被分成三类:类型A:作者提出的问题恰好被作者解决,那么在阅读上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原著,比如【莎士比亚喜剧】,金庸的大部分小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满足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快感从而加速其传播效率,但却并非经典著作之所必须)类型B:作者只提出问题而未解决。看完后则会让人无限唏嘘。比如汪曾祺的部分小说,比如刘震云前几年的【一句顶一万句】,当然也不能忘记博尔赫斯那些几近无解的玄妙短篇。类型C:也有些作者没有提出新问题,但解决或者尝试解决些老问题,比如李白得瑟时候的诗篇,比如【镜花缘】,比如【说岳】【说唐】各种袍带,比如【围城】。而故事,只是作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罢了。
一部优秀的小说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好的故事。如今网络上有很多小说,但是很多都只是在讲故事,我不认为这些是优秀的小说。在我看来,优秀的小说有以下几个特征。1,思想。无论什么文学作品,思想都是灵魂。作者在创作作品时不自觉地传达自己的思想。有的思想深远,却越品越浓;有的思想简单易懂,也不失雅致。就怕全篇大片大片叙事,讲一个故事,写几个炫的画面,就结束了。2,情怀。好吧我承认被老罗洗脑了,但是我觉得这个词很适合。心系国家,关心百姓疾苦,反映社会现实,这些是作者的素养。这也是我不喜欢玄幻小说原因之一,太虚了,找不到一点现实的影子。莫言的文章我读的不多,不过他的每部作品都有浓重的中国农民那种朴素和真实之感,有的语言甚至十分粗鄙,但我却觉得很痛快。3,高超的写作技巧。小说套路很多,写作方法也不少。有的小说技法千篇一律,反复用几个技巧,还痕迹十分明显,不自然。还是说莫言,他的小说技法变换十分自然,给人以四两拨千斤之感,十分痛快。先写这么多吧,最后说一句,是书未必好,选择一本好书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它带给我们一种“类比”的方式。与回忆录、政治纲领、天文学专著等等不同 ,文学,尤其是虚构文学,带给我们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类比的方式。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一种通过类比进行理解的方式。它提升人的人格涵养---这种与书本之间的促膝交谈会把那些喜欢生气的人排除在外。(p.s:读《为什么要读书》有感)
1、这个世界的规律:这个世界发生了些什么,这些人做了什么(你要怎么避免,你要怎么学习)。2、这个世界的存在:这个世界和你经历过的事情有重合,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你不会经历,你不读,便不会理解,便没有宽容。3、这个世界的丑陋/美丽/无助/温暖……比如,《白鹿原》:世事无常等等。《岛》:主人公通过不断的去发现麻风病人隔离区里的故事,理解真爱是跨越了种族、跨越了隔离的事情,不是你在我身边就好;是需要精神的交流的。反观现在,不是你给我一所房子即可。我要的是更深的东西。(我们不会经历大隔离,我们不会经历战争,我们……)《忽然七日》:主人公用七天的时间完成了一次拯救——对被忽视、被丑化、严重自卑的人的拯救。同时也是自救——灵魂的反思及自救。
忘了是谁说过,优秀的电影需要三样东西。
情节,情感,情怀。
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应如此。
情节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正如起点上有很多小说,都可以称得上情节精彩。但是能够被奉为经典之作的,必然怀揣着别的东西。
情感是文字的魔术。新华字典不能让人流泪,但是让人流泪的文字绝大部分能在新华字典上找到。这其中的变化过程,就是写作者的魔力。“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凉,“岁月忽已晚”的叹喟,“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悲愤,“儿子打老子”的滑稽。没有一个字你不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却能带动人的情感。这是写作者的力量。
而情怀,是一种境界。我不知道拥有情怀是怎样的感受,但是我能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写作者的温度。看调侃的故事,我笑了,但是我知道作者没有笑。作者用最清冷的笔触写着极小的事,似乎是什么都看破了,但是我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温柔。作者什么都不说,但是读者全都懂了,就像隔着一百年的时光的两个人,对坐着,谁也看不到谁,却生出了默契。
想来我读过最符合这三点的,是《红楼梦》。所谓经典,就是某夜忽然醒来,突然懂了袭人,为何要还手帕。
我理解的优秀的小说,一定有它没有讲,无法讲,不知如何讲的东西。它向这个世界抛出了一个巨大的无奈的问号。反之,所有价值观过于明确的小说,在我看来都不是优秀的小说,充其量只是精彩的故事而已。比如大部分畅销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奇幻小说。比如哈利波特。我很爱它,它提供了一个如此真实清晰、井然有序,几乎触手可及的另一个世界,作者伟大的想像力让所有生存于这个世界的人可以神游于这个世界之外,我甚至可以想像在作者和她的前几代读者都消失之后,魔法世界还会在所有人的想像空间里一直按自己的规律运行。这是非常、非常,非常神奇的。但缺点也很明显,作者的价值取向过于清晰,也就过于简单化了。整个故事的布局安排,有图解作者价值观的倾向。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魔法世界的故事,讲述了反抗种族歧视的道理。而反观那些能震动我们心脏的小说,哪本会这样明确地图解作者的价值观呢?安娜卡列尼那之所以伟大,难道是因为它讲了婚外情者最终卧轨咎由自取的故事吗?(想要从这本书里看出三观的同学让我怎么说你们好呢)这部小说能震动我们,正是因为作者在主线的残酷铺排,证明了安娜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无解的故事,这是一个从各方来面说都无解的世界。作者构建了一个和我们的世界如此相似的世界,最终在这个构建的世界里,向真实的世界抛出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一本优秀的小说未必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或者说很多优秀小说本身讲了一个几乎可以说是相当无聊的故事……优秀小说需要的我想不是优秀的故事,而是某种态度,就像楼上某人说的,是世界观,看书中的一个人或多个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对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和人的,这是优秀小说必须体现出来的东西。
所谓小说,是在典型环境下塑造典型人物那些你永远忘不掉的人物,就是故事之外留给你的东西了
夏志清在《中国古典小说导论》中对冯梦龙《古今小说》中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之后说到:“假如中国古典小说能以此为楷模,集中笔墨于主要人物和场景,集中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道德理解,而不是仅仅着力于纷繁的事件,那么它们本来是可以达到堪与西方《克莱弗丝公主》为嚆矢,以《安娜卡列尼娜》为最高峰的爱情或奸情小说相媲美的水平。”所以,题主的意思应该是:「除了纷繁的事件本身,一部优秀的小说还讲了什么」吧。楼上的高票答案说得都对,就是稍微有点啰嗦,看得眼花缭乱。一言以蔽之,就是世界观(果然强大的还是匿名用户啊... ...)。这个题目有点大,而且还有点抽象,那么我接着拿《珍珠衫》来说。对于这篇小说,官方一点的说辞就是:“它的魅力根源在于对当时社会真实的反映,为说教提供了现实生活的范例”。但是说白了,把这么一篇文章放在《喻世明言》开篇,我和我的小伙伴看完之后最直观的感受只有三个痔:毁三观。尼玛啊!丈夫外出经商老婆偷汉子还把自己男人的东西送出去了!俩人打算私奔还得等上一年那女主角也信了!世界那么大男一和男二好死不死的就能撞在一起!被休掉的妻子嫁给了县令最后还帮前夫解决了人生难题!到最后男二的老婆嫁给了男一做大房而那个县令脑袋一抽把女一号送还给男一做了妾!最后因为这县令行的好事还得了儿子!我已然分不清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谁了!这个故事精彩不精彩?事件纷繁不纷繁?But,像冯梦龙这种超级写手怎么可能只是用他跳脱的思维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何况这个故事还不是他原创,而是根据《九禽别集》里的《珠衫》敷演而成的)说白了,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现代人也很难接受的无非就是:丈夫怎么就能原谅了偷情的妻子?!那县令怎么就那么好心成人之美?!但是,这就是冯梦龙的高级之处。夏志清也说了,中国的通俗小说充满了荒诞,而珍珠衫就是其中经过变异的独一无二的奇迹。而成就这个奇迹的,无疑就是这个故事中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心理。通过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冯梦龙想表现的就是他超时代的人文精神,他洞悉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并把这种变化基于道德理解通过纷繁的故事表达出来。而这,也正是故事框架里的灵魂所在。(在此举一小栗:蒋兴哥在望见了自家门首时,不觉堕泪思道:“当初夫妻何等恩爱,只为我贪着蝇头微利,撇她少年守寡,弄出这场丑来,如今悔之何及!”看看人家这思想境界!老婆出轨居然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道德卫士附体,此等觉悟吾辈不及,汗颜汗颜= 。 =)所以,就高超的小说而言,文字描述也只是在事物的表面滑过而已,呈现真实的生活,难于对感官体验的忠实记录。将看到的事物进行记录,并不足以成为艺术;只有经过筛检、选择和思考的过程,笔下的事物才更有可能接近真实。优秀的小说,它告诉关于我们自己的生活,远甚于我们对自己独自的理解。而优秀的小说家,他们的作品使我们开始关注这个世界上的某些事物,这些事物我们能够理解,而他们则体会深刻。
作者的思想前段时间在看杰克伦敦的书,,,除了精彩的故事之外,作者一直把自己的思想通过小说主人翁的口吻表达出来,他的书情节占一部分,思想占一部分,甚至对半,看他的书深切的感觉得去恶补一下马克思,斯宾塞,达尔文,弥尔顿等人的书,要不你看不太懂,好吧,这可能有文化差异的问题,因为看不明白社会主义和人文主义之类的,剩下的一半除情节外的东西都是废话。(所以本来把他的书都给看一遍,结果也就看了三四本)他好像一个传教士,通过作品把自己的思想传出去。外国人好像比较直白,中国人较含蓄(我只是从杰克伦敦和金庸比得出来的结论),他们把小说的思想可能会直接以主人翁的口吻直接说出来,中国的小说大都是影射在小说情节,人物关系里面~
首先,我赞同
的大部分说法,但是我要用另一种思路来回答这个问题。1.“精彩的故事”和“优秀的小说”都是所指不明确的提法。什么是精彩?侦探小说那样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爱情小说那样荡气回肠惊天动地?传奇小说那样情节曲折矛盾激烈?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小时代》或者《我的霸道总裁》这类的文字有着“精彩的故事”。此外,“精彩的故事”不仅仅与故事相关,它同样是一个叙述策略的问题、一个语言的问题、一个结构问题,简而言之,“精彩”的定义因为主客观原因会有不同,而“故事”是否精彩也不能仅仅关注情节发展本身。关于“优秀的小说”,举个栗子吧,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认为左拉、巴尔扎克是糟糕的写作者,他们的小说不能被称之为优秀,你看,他否定了《萌芽》,否定了《人间喜剧》,什么是优秀小说的标准呢?综上,我不知道题主您心目中的“优秀小说”和“精彩故事”指的是什么,于是我只能从抽象层面回答你的问题,并且需要先说明这两个说法在下文的所指。对于“优秀小说”,我指的是被大多数人(包括我)认可的小说;对于“精彩的故事”,我默认为情节的精彩。2.你的提问暗含了一个逻辑:“优秀小说必然有着“精彩的故事”,这个逻辑是错误的,海尼森也提到了,这两个东西是没有逻辑联系的。古希腊罗马的史诗(在西方古典文类学的语境中基本相当于小说)、中世纪骑士传奇、浪漫主义小说、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乃至带有先锋色彩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小说很大程度上的确都靠故事取胜,但与此同时,很多情节性很弱的小说同样取得成功,比如部分意识流小说,再比如沈从文、废名、汪曾祺一派作家的创作。这个事实可以说明,优秀的小说不必然有精彩的故事。3.进一步说,你不能把“故事”从小说这个作为整体的审美场中剥离出来。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明确表示,小说不应该被视为各种要素的组合,进而被理性地阐释——如果这样,艺术品便堕落为一种可以被理性掌控的物质。勒内·韦勒克在大名鼎鼎的Theory of Literature(《文学理论》)中也严厉地批评了将内容与形式分离并对立起来的习惯。在我看来,“精彩的故事”要靠恰如其分的语言、巧妙构思或者自然顺畅的结构等层面来表现,我这么说不是强调故事的媒介或者载体,而是表明:小说的故事层面和其它层面是一个整体,把它们分割开来考虑是不合理的。你问精彩故事之外的优秀因子,大部分人依靠长期以来文学教育(或者更广义地说学校教育)造成的思维惯性都能提供一些看起来合理的答案:哲理、情感、人物、想象、环境、风俗……这些答案单独考量也没有问题,但是却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他们将小说分为形式和内容,更具体地说,也就是分为情节、人物、语言、结构等层面来考虑。所以,忽略你的提问不说,我的观点是:优秀的小说是一种风格。我说的“风格”不是一般认为的语言风格,而是小说各个层面共同形成的一种审美场,这种独特的审美场是不可复制的,是独一无二的,它具有神秘性,不可言说,如果把它拆开来进行分析和理解,那么这种审美场就不复存在了。大概有人会觉得我这种说法是故弄玄虚,说了这么多也文不对题,但我就是这么理解小说的——艺术(包括文学艺术)是神秘的、非理性的,我们唯一能做地就是去感受它。落实到你的提问,可以作出这样的理解:“风格”可以涉及故事情节,但没有精彩故事情节的优秀小说同样可以有好的风格。而优秀的小说,提供了一种让人产生快感的风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图恩的灵魂碎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