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怎么回事,要怎么弄支付宝实名认证怎么弄注册,

2005 年时对各个 BBS 推行实名制是怎么回事?
似乎好多高校BBS出现了抗议倾向。
按投票排序
时隔十年,有必要回顾一下当年沸沸扬扬的高校BBS实名制事件。1、到底发生了什么不熟悉历史的网友可以上维基百科查询【水木清华BBS】和【南京大学小百合BBS】这两个条目,基本上前后经过都有记载。这两个BBS也是当时实名制抗议事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家,两家最后的结局却截然不同,颇耐人寻味。发生于2005年初的全国高校BBS实名制事件,看上去应该是2004年9月一塌糊涂BBS关站的后续行动。当时的教育部发文要求所有高校BBS驱逐非本校用户,只允许本校师生凭证件注册使用,这项规定几乎在每一个BBS都引发了激烈抗议。但毫不意外地,所有抗议都失败了,在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各学校网络中心或其他部门均从原来的学生站务手中接管了服务器,并从技术上执行了教育部的规定。反抗最激烈的水木清华BBS和小百合BBS都出现分裂,前者分出了水木社区,后者分出了「野百合」海外站,但两者的命运却完全相反。水木社区运营得当,成功取代了官方的水木清华BBS,而「野百合」的出现更多是基于义愤,相关主事人员并无长期运营的规划,再加上服务器设在美国,很快就失去了人气,到后来也就慢慢销声匿迹了。插一句,北有陈茂科,南有陆江兵,这两个名字也许今天还有人记得。当时经历过改造的高校BBS,现在大多都还继续存在着,当然因为其他SNS崛起,再加上阻绝了校外用户,还有技术上也止步不前(很多BBS的web美工设计十年来没什么变化,telnet的使用者更是越来越少),它们的活跃程度肯定是远远不能和当初全盛期时(年)相比了。此外,高校BBS实名制事件,又诱发了「网络评论员」的出现,具体可以参考维基百科同名条目,不再赘述。2、怎么理解这个行动在今天看来,教育部在高校BBS推行实名制,至少有两个层面上的考虑。一是全国范围内越来越严格的互联网管理。以我个人的观察,中国的互联网管理在2005年之前有明显的滞后性,很多事物是先出现了、火热了,有关部门才开始介入,设计管理办法。如果是在今天,反应时间就会缩短很多。而实名制,是当时的互联网管理者比较感兴趣的一种管理办法,最早在中国提倡实名制的是清华大学的李希光,那是年左右。高校BBS实名制说起来便是全网实名制中的一个步骤而已,往前看,2003年实行了网吧上网身份证登记,2004年是电子邮件实名制,往后看,2005年还实行了网站接入托管的备案登记、QQ群群主实名登记、BBS版主实名登记、PK类游戏玩家实名登记,2006年是博客实名制,2008年实名制立法(未通过)……所以,这些密集的实名制尝试,就是2005年前后互联网管理的一种常态。最近几年有关部门在推行实名制上反而有所松弛,可能是觉得完全有其他办法来达成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吧。二是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从结果来看,其实是比较成功的。在2005年以前,如果你提出高校BBS应当禁止校外人员使用,大家会用很奇怪的眼光看着你。如果在今天,你到高校BBS去发帖,提出应当允许校外人员使用,大家也会用奇怪的眼光看你。如今的高校BBS,事实上是越来越走向封闭,不仅体现在人员和话题上,使用者的思想倾向更是如此。十年之前,左的右的,什么人都有,什么话都有人说。十年之后,左的已经占到极大主流了。当然,这种现象的成因十分复杂,并非单是封站造成的。
当年这个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当年的学生管理员之一,我来说我能记得的事情吧。我记得曾经网上有很详细的帖子讲述这些事情,现在好像基本上都找不到了,凭记忆能写多少算多少吧:------------------------------------------------------------事情的直接起因是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的一个讲话,大概意思就是学校的BBS里有太多外面的人,这样不好,学校的BBS应该怎样怎样,然后实名制就开始了。这个只是直接起因,当时大家都认为,实名制的重要起因是因为一塌糊涂BBS。这里不得不说说一塌糊涂,当年这个BBS在国内算是言论非常开放的,又因为它挂靠于北大,所以曾经是教育网内平均在线人数最高的BBS。如果从现在的角度去看当年的一塌糊涂,可以说是让人非常震惊的,开放程度比当年微博最火爆的时候还要开放。后来因为一些事情,好像涉及到一些高层的言论,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管制,并最终关闭,因为这件事,一些高层注意到了BBS管制的重要性。有兴趣的可以搜索一下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虽然它早在2004年就发布了,但它是事实上推进高校BBS实名制的一个基础,早在2004年,官方已经在考虑实名制的可行性了。一塌糊涂关闭是在日,16号文件发布于日。顺便说一句:一见如故BBS曾被视为一塌糊涂的延续,运营至今,但人气已远不如当年的一塌糊涂。然后就是周济的讲话,各个高校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实名制。当然学生管理员们肯定都不认账,大部分学生管理员以辞职的方式拒绝被官方收编,以下是一些资料:1月4日 复旦“日月光华”关闭校外访问和Web服务3月4日 北大未名进行系统维护,维护将主要影响部分公众网用户对此站的访问…3月5日 南大“小百合”进行系统维护3月7日 未名BBS基本恢复正常,但校外用户发现,已经无法从校外IP登录未名,有时甚至无法匿名浏览。 3月16日 “水木清华”由开放型转为校内型,一时间,各个版上满眼皆是告别留言。在线人数跌至数千。3月17日 华中科大“白云黄鹤”进入只读状态3月17日 中大“逸仙时空”关闭校外访问3月17日 南开“我爱南开站”限制校外用户3月17日 西安交通大学兵马俑BBS完全禁止校外登录3月17日 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BBS禁止校外用户发文3月18日 南大“小百合”更名,首次使用“南京大学BBS网站”的名称实际上受到影响的不止这些BBS,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BBS都不同程度的执行了实名制的规定,而学生的抗争也一直没有中断,印象里以水木和小百合抗争最为著名,当年留下的详细资料很多,我能记住的有:网络中心拔掉主机网线,修改root密码,学生管理员、站务提出辞职,学校接受辞职并创建了许多临时站务账号(我记得名字大概是SYSOP0,SYSOP1这种)。有部分版主批量删除版内的帖子,以示抗议。网络中心则要么劝说、要么使用技术手段恢复。我记得当年水木的临时站务还发文说:要爱护水木。最终的抗议大多没有结果,不过还是有不少学生管理员、站务、版主选择了另起炉灶,在教育网外重新建站。要知道网站备案制度差不多也是那时候产生的。所以,学生团队在校外建站实际上是困难重重,有些学生选择在公网建站,有些学生选择了在国外建站。于是就有了水木社区和海外的野百合。当然了,这两个是最出名的,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学生团队带领着一群还有激情的同学艰难的在外网维持着。很多人只看到了水木这一家,其实还有很多家,包括以web方式访问的以动网或者Discuz为模板建立的小规模论坛,都被迫转向实名制。后来的两全其美、一见如故等等都多多少少跟当年的高校BBS有一点联系。------------------------------------------------------------历经十年的变迁,大部分外迁的BBS、论坛存活下来的已经不多,因为教育网访问外网的速度太慢,外迁的第一代管理团队还能保持激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SNS等新型社区的兴起,大部分管理团队都因为面临无法延续的问题而关闭。并且后来网站备案制度,BBS、论坛专项备案制度等等越来越多的限制,使得普通高校学生想要维持运营非常困难。从长远的角度上看BBS、论坛这种模式的衰落有一定必然性。其实,高校BBS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个跟网络毫不相关的东西:非典。年是高校BBS高速发展的几年,我记得我们学校的论坛当时就创下了在线人数和发帖量的记录,之后再无人超越。原因是在非典期间,大部分高校采取了封校的措施,而这几年刚好是互联网和计算机刚刚普及的时代,使得学生们迫切需要一种沟通工具。那时候QQ群还刚刚起步,SNS社区还没有进入中国,甚至博客都是很小众的东西,所以BBS就成为了这种沟通工具,并迅速发展壮大。当时的KBS也好,动网、Discuz也好,也都变得容易让稍微懂得一些技术的学生搭建和维护,所以BBS就遍地开花。随后,非典结束,SNS社区(比如人人网、开心网等)开始大面积进军高校,BBS这种模式开始受到各种自媒体的挤压。之后就是我们更熟悉的微博、微信等等。------------------------------------------------------------回顾一下历史,高校BBS实名制的推广是非常成功的,也彻底解决了管理高层的很多问题,其实当时也有其他的手段,但BBS的衰落确实是不可避免的。实名制只不过是彻底把高校BBS推向了绝路。作为一名亲历者,当时我和周围的版主们都是义愤填膺,用各种手段抗议,但却没有任何有效的办法。要知道当年在校外租用一台服务器、哪怕是一个虚拟主机的价格,对于学生来说负担都是很大的。由于实名制彻底解决了网络上各种对学校、老师的匿名攻击,学校的管理层是非常喜欢这个制度的。我记得我们学校团委书记曾经就非常支持实名制。实名制的推广,导致了学生管理团队的分裂,一部分人选择了留在官方BBS上,选择妥协,因为妥协至少还能保留一些东西,抗争可能最终什么都没有;另一部分人选择了离开教育网,我们当时采用的是大家捐钱的方式,在公网搭建了一个新的论坛。后来,虽然新的论坛活下来了,但由于网速太慢、缺乏官方支持,运营非常困难,最终也几乎没有人访问了。当然了,我们的论坛算是还活着,当年还有很多没有活下来最终死掉的,不计其数。然而官方的BBS也没有红火多久,后来的各种新生事物取代了BBS作为最主要的沟通工具。官方BBS,剩下的,也许也仅仅是代表官方而已了。现在想想,当年学生们的激情,真是值得鼓励也让人难忘。当年这些学生太天真,其实对抗实名制,方法很多,当年的实名制也绝非铁板一块,还是有空子可以钻的。但大部分学生管理员缺乏谈判的技巧和耐心,没有妥协的意愿,使得在整个事件里极其被动。对于外迁的BBS而言,我相信当年他们的管理团队应该跟我们差不多,只想着外迁,不想别的。但要知道在学校里,有着极快的网速,免费的服务器和网络中心的支持,有着官方的名义,一旦脱离了这些,该如何生存,当年有不少管理团队其实没有想太多。所以很多选择抗争的BBS,最终活下来的很少。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得到的经验就是,真正自己维护一个网站,让它繁荣起来,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作为糊涂站长自己不答,要我来答,真是的。 和
的答案已经比较全面了,我作些补充就行了。 利益相关:原一塌糊涂BBS站务。1.2005年推行实名制并不是2004年一塌糊涂BBS关闭后的后续决定。早在2003年,北京市新闻办已经多次向一塌糊涂提出要求实名制。而一塌糊涂的管理层并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去执行实名制规定。在提出实名制之前,国家已经委托过复旦大学对此做过调研,那是在2002年。考虑到审批经费流程的时间,可以认为实名制的想法早在2001年就已经在管理部门讨论成熟。至于小百合当年报周济找女学生陪舞。我觉得大家要从大趋势来看,小事只是导火索,纠结那些没有意义。2.实名制之后网评员才出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高校具有正规编制的网评员的出现(管理网络、引导舆论、发放勤工俭学工资),不晚于2001年。北大不晚于2002年。3.实名制的原因。(1).管理思路实名制在中国当前的法制环境下,是对言论自由的侵蚀。为什么要实名制,不是为了让公民对造谣、诽谤负责(相反这些言论在中国畅通无阻),这和facebook、微博认证不一样,无论facebook,还是认证后的微博号,你我都知道发言者的身份,发言者也以自己的身份对言论负责。但推行所谓实名制,是希望官方管理人员能在后台看到人们的身份(以便打击和处理),但是他们自己发言是希望有无数马甲、隐藏身份(以便混淆舆论)。这叫有中国特色的实名制。鉴于知乎用户水准比较高,我就不展开了。(2).为什么优先拿高校下手权力对自由的侵蚀,都是温水煮青蛙式,一点一滴的。权力无法对所有网站下手,所以会优先选择对一部分人开刀。这部分人符合这样的特征:a.管理成本大。b.反抗力度小。高校BBS首当其冲。管理成本大:在2004年,有资格并且实际参与对高校BBS进行管理的有六个部门。分别是:国务院新闻办,北京市新闻办(如果不在北京就是当地新闻办),中宣部,国安部,公安部网监处,教育部文保处。政出多门,相互扯皮冲突。而对学生也比较难于处理,因为抓学生非常敏感,容易酿成不稳定事件。大部分学校不愿意因为言论的事情配合公安抓人。顶多是批评教育和处分。由于学校是非盈利组织,难以要求学校人员在非上班时间(比如夜里特别是凌晨)进行有效的管理。高校BBS也因此没有收入,不缴纳税收,不提供就业机会,更无法向政府管理部门和官员交保护费。对政府来说,属于只惹麻烦,却没有产出的项目。反抗力度小:高校学生资源少,有些学校,服务器都是属于学校的,带宽更是属于学校的。高校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能力和财力打造自己的政府关系和盈利模式。大家可能认为由于启蒙运动的力度越来越大,学生的思想会越来越开放,对自由的争取会越来越迫切。但实际上,启蒙是需要资源的,十几年来,启蒙的资源随着打压不断减小,学生的思想越来越符合官方要求的意识形态。任何一项自由被剥夺后,过几年,就显得“合理化”了,哪怕还给他们,他们还不适应。以前BBS夜里是可以发帖的,后来很多就不行了。各种版面因为敏感区域越来越大,也越关越少。诸如此类。但学生已经习惯,并且不知道以前是什么样的。高校学生对大势没有概念,不知道唇亡齿寒。当时一塌糊涂被关时,水木是有不少网民在庆祝的,因为竞争对手没了。另外提一点,所谓高校BBS实名制,与其它网站的实名制还有一点不同,就是校内化,它把发帖人身份限制在校内,这样管理上就容易了。也就是说,伴随着对部分网民发言权的剥夺。4.为什么现在不怎么推实名了。首先是网络的发展与各个商业实体对监管的反抗,形成了一套稳定的有生命力的体系,这个体系利益盘根错节,轻易不能动摇。其次是网络形势变化了,为了提高舆论质量,很多公司推出了其它更优越的网络结构,话语权从论坛转移到了名流的手里,也就是俗称的大V。具体可参考我2012年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上的文章《网络实名制立法是一种懒政思维》,里面谈到了为什么将来管理的重点会是名人大V:考虑到需要注册帐号才能看,我把文章重点摘录下来:而对坚定的政治反对者,这套监控体制会影响“转世党”的存在,当他们被打入另册后,不但可能被删掉帐号,而且会面临无法用“黑户”身份证注册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声音会很快消失在视线可及的地方──但那和现在又有什么区别呢?由于不停地被删号,在微博这种需要积累关注者的地方,被压制的反对者也许并不在乎招惹麻烦,但他们无法在这种机制下获得话语权,其言论只能在很小的范围进行传播,丧失了受到公共舆论关注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后台实名这类监管手段,仅仅是对早已被剥夺了话语权的这些人的进一步剥夺,影响不是很大。因为发言在被阻止后,这些试图发言的人们不会消失,也不会停止交流,而会去寻找监控者视线之外的地方继续传播,那些信息将如同地下的河流一样,在监管者和普通用户完全看不到的地方流淌。他们会使用更隐蔽的手段,比如翻墙到国外的网站,或者使用更新颍的网络信息服务,甚至通过线下聚会来进行交流。相反,这类政策更容易伤及的是普通用户,令他们反感。同时,愿意服从,被纳入监管体系的大型网站,反而会大幅度地减少收入。另一方面,在微博这一形式崛起后,我们可以发现,真正能够影响公共舆论的群体──名人、大V、意见领袖们,正式浮出水面,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他们通过自己的社会地位或长期公共发言的名声积累,天生就能获得无数的关注者,攫取话语权。而这些能够掀起风浪,发动舆论传播,给监管者造成真正麻烦的各界名流,反而个个都是实名,难以受到这个政策的影响。由于论坛这种结构被完全地边缘化,和话语权的转移,监管的重点已经不再是普通人,推动实名制的动力不是那么地大了。这件事不再重要,属于可做可不做。这几年,真正的目标是打击、污蔑那些不愿意与官方合作的、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并推出替代品。
应该有很多朋友对BBS的往事不多了解。正巧以前有备份,付与大家一同重读。南都周刊:BBS往事1
  多年之后,北大物理系93级学生吴涛的不少轶事仍被广为流传。此人高考位列当年湖北探花,只是生活上有点邋遢,穿军
装,背小军挎,状似民工。有人目睹了他爸爸送他来燕园时,在32楼水房教他洗衣服,从此大家经常听见水房里他欢快的洗衣声。目击者称,其洗衣流程严格遵照
其父教诲。   这个其貌不扬的人,最终在网络上横空出世。他至少有几项是创下了北大之最:1996年保钓运动中申请游行,由此成
为上世纪90年代最先申请游行的北大人,BBS一时为之沸腾,北大、清华、中科院的学生(中国互联网最早在科研院所发展起来,当时上网的主力集中在这三
校)纷纷揭竿而起,结果,报名人数远超计划;“抗日”未遂后,他痛定思痛,决定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于是狂看日剧,创办了当时在教育网风云一时的“日剧天
地”。   日,为了庆祝北大研究生宿舍楼通网,他用自己的个人电脑搭了个BBS。三天后,进站欢迎改为塔、
湖、图的画面组合。这个BBS被人称为一塌糊涂(ytht),是“一、塔、湖、图”的谐音。这是对北京大学校园内著名地点的一个概括,即博雅塔、未名湖和
北京大学图书馆。   吴涛未能预见到,在关闭之前,ytht会成为教育网内平均在线人数最多的BBS。他回忆称:我买了一个160M内存的机器,就觉得可以做糊涂永久的服务器了。   对于自己在论坛中的定位,吴涛的回答是:就是苦力,写代码的。  
 糊涂的站务,曾先后就读于清华、北大的史文倜回忆称,论坛的规矩都是学生网友一起制定出来的,版主、站务都是要竞选上台,有任期,也有监督,搞得有模有
样。一塌糊涂的成员如同孩子一样认真地加入网络中的这个民主游戏,论坛内还效仿三权分立的机制,以便对站务和版主也能进行投诉和弹劾。   在宽松的管理形式下,一塌糊涂形成了兼容并蓄的讨论氛围,其sex版是中国BBS上较早开设性教育的版面,motss和lesbian版是国内BBS最早开设的专门谈论同性恋的。   史文倜称,在朦胧的理想主义鼓舞下,孱弱的一塌糊涂一直以最大限度的同情包容着各种言论。因此,公民生活、反谣言中心、台海观察、人权研究等得以成为其众多有特色的版面。  
 郭玉闪,1977年生,福建莆田人,曾就读于北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生。他回忆称,当日他在北大校园读书时,苦闷无比,彷徨无地。那时的北大三角地贴得最
多的是广告帖,讲座倒也不少,可最受欢迎的多半是商业讲座,教人怎么成功发财,怎么成功出国等等。偌大个校园,很难找到多少心意相通的同道。   不过,在北大这类学校里,学生在创造自由生活方面的活力是无与伦比的,根本无需额外的设计与引导—— 糊涂著名网友arm曾经用过一个签名档:自从有了一塌糊涂,北大同学的生活就焕然一新了。   有一塌糊涂BBS的那段日子,成了郭玉闪在北大最快乐的一段时光。通过一塌糊涂,他突然发现了许许多多同道。在没有一塌糊涂以前,他们都和他一样,在北大某个角落里孤独地过着苦闷的日子。   2  
 日,就在一塌糊涂创办2个月后,关天茶舍在天涯开版,首任版主为北大青年教师老冷。“关天”最初是一群人文知识分子曲高和寡的精英
圈子,创办人老冷的思想倾向,使关天一开始就有谈论世运的怀抱,但尚没有清晰的公共政治的维度。在经过一番更迭,2001年,王怡、朴素出任关天斑竹,为
关天带来了飞跃。相对老冷等人北大学者的头衔,这两人更加草根,ID背后的声名也更多地来自于网络。   1973年出生的王怡,曾任教成都大学。他回忆,2000年之前,他基本与世隔绝,是网络为他联通了三个世界:国内传媒、海外中文世界、知识界和思想界。  
 王怡成名于《天涯》杂志的网络论坛“天涯纵横”,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天涯纵横”先后请来著名学者李陀、媒体评论人士吴洪森担任版主,并依托期
刊,迅速吸引大量以往不上网的新老作者,包括寻根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易大旗、广东作家钟健夫、江苏法学家刘大生、青年学者摩罗(天涯网名叫“3699”)以
及新人王怡、雷立刚等。不过,盛宴必散,2001年4月,“天涯纵横”被封,其熟客分化,一部分喜评时政的人聚集到关天茶舍。    由于王怡等人的努力,关天茶舍人气大盛,摩罗、易大旗、李陀、陈村、贺卫方、笑蜀、刘军宁等这些学者都成了关天的活跃网友。   媒体评论员、曾在关天茶舍任版主的魏英杰回忆称,“9.11事件”中,因《今夜,我是美国人》公开信引起争论,关天茶舍受到海内外关注,影响力迅速扩张。  
 王怡回顾,在“9.11事件”引发的大讨论中,当时“网络中国”与“媒体中国”是两个断裂的世界,媒体上见不到任何讨论,关天在一夜之间出现大量讨论
帖,对此,关天对所有鼓吹和同情恐怖主义的帖子,强硬地全部标以“黑脸”,以春秋笔法进行褒贬。另一方面,版主也坚持不删除任何帖子。几日之内,大批网友
涌入关天,关天成为大陆网站中讨论“9.11事件”最激烈和自由的地方。   这不仅使关天变成了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公共空间,浏览量达到空前的高峰,也使关天向一个新兴的时政论坛转型,“政论”和“时评”成为关天最显赫的文体,这慢慢影响到2001年至2003年出现的网络政论和媒体时评写作。   3   2000年,王晓渔还是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那时他的叛逆,还只是停留在讨厌教科书上的陈词滥调,并没有清晰的价值观,但是他本能地热爱网络,热爱那种清新、开放。  
 因此,当他在网络世界里跌跌撞撞地摸到“思想的境界”后,震撼实在太大了。该论坛没有资金也没有门户背景,由南京大学讲师李永刚在日
创办。当时中文学术论坛仍很稀缺。崔卫平翻译的《哈维尔文集》,成为“思想的境界”第一部独家发布的大作。余英时、王元化、李慎之、袁伟时、高华、许纪
霖、邓晓芒、张承志等学院和民间高手都在该网站有个人文集。在学者崔之元的穿针引线下,大量新左派大将也在该站发表他们的力作。   不过,“思想的境界”从生到死,也就走了不到400天。李永刚选择了主动关站,他坦陈:仅以我个人的力量,其实还远不能成就我理想中的宏大事业,于是有焦灼,于是有恐惧。  
 差不多就在“思想的境界”关闭的同时,“世纪中国”网站于2000年7月横空出世。该站由“北京中青未来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由华东
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和时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擎主持。凭借所掌握的学界资源,这里很快就拥有了忠诚的作者和读者群。    “世纪沙龙”是“世纪中国”的讨论版,定位于思想界——用许纪霖的话说,“讨论的不是纯学术,也不是纯政治,而是在政治与学术之间,这叫思想界”。    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的吴冠军曾长期担任“世纪沙龙”版主,他回忆称,世纪之交,网络是个开放社会,可以从各个方向走,左中右的论争就是以“世纪中国”作为平台。   同为版主的王晓渔认为,当时“世纪沙龙”在学术圈的影响力,不亚于1980年代的《读书》。    那时,文艺青年王晓渔在寝室里办了三份上网套餐,几乎所有时间都在网上打发。除了“世纪沙龙”,他还是“文化先锋”论坛的版主。   “文化先锋”由现任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张闳主持。朱大可称“世纪沙龙”使用的话语是主流的“正谕”话语,吸引的是中年知识分子,“文化先锋”则吸纳草根电影如周星驰《大话西游》中的反讽元素,吸引更年轻的一批。   朱大可说,反讽是避免直接触碰——我夸奖你,我不直接夸奖你;我骂你,我不直接骂你。张闳介绍,“文化先锋”开创了民间新闻运作的新方式,并催生了最早的“标题党”。 朱大可强调,“文化先锋”得以生存,得益于世纪初宽松的网络环境。那时,上网还是少数人的生活方式,BBS上的网友精英气十足。 作为当时文化愤青的聚集地,先锋论坛里独特的反讽式话语影响了一批年轻人,后来的“钱烈宪要发炎”和1984bbs无不是继承了它的基因。   4  
 1996年,互联网刚在中国起步。23岁的姚博有了第一台PC,上面有一个144的猫。当年,低端与高端的快乐,都算奢侈品。他可以轻易搜索到无数的黄
色网站,找到的正经网站却寥若晨星。不过,至少他找到了让无数人受益的
“思想的境界”,还发现了关天茶舍。在网上,他自称“五岳散人”。这个ID后来在网络上下声名鹊起,几乎彻底改变了这个北京胡同青年的人生。   回顾那个年代,魏英杰也感慨:每小时花三块钱(当时网吧上网的价格),就可以过上截然不同的人生,哪里找去?  1999年,魏英杰在《南方周末》上读到著名网友、专栏作家王小山的专访,里头介绍了非常神秘的“泡网”。他对自己能否掌握上网这门高科技,实在没有一点把握——那年,中国的上网人数才达800万人。   魏英杰的ID为“孤云”,正确的理解是“网络上孤独的云”。 那时,他的人生低谷一谷还比一谷低,还欠下了一屁股债,直至2000年底回到福建乡下老家,当了一名村干部,业余在网上写了些酸不拉叽的文字。  
 靠着连着一台网络的电脑,他挣脱了父母亲生活一辈子的乡村。2002年,他来到福州,成了一名记者。次年,他又从福州到了上海《东方早报》。2003年
初,余杰在关天茶舍发帖,回应关于他文章涉嫌剽窃的质疑,魏英杰就此采访了他本人和朱大可、谢有顺、冉云飞等当事人,做成网络访谈录。魏在此事给朱大可留
下不错的印象,于是介绍其到东早评论部工作。在东早创刊号上,评论版“自由谈”栏目第一篇文章发的就是他约王怡写的评论。   魏英杰讲述的BBS带来的人生际遇传奇,远不是个案。1995 年,毕业于南京动力专科高等学校的赵静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无锡某饭店的总台先生。3年后,赵静在网上替自己取名“安替”。这是当年他写给女友的小说的角色,安替(anti)的意思就是反对。  
 他没日没夜地混在网上,以安替的身份游走在关天茶舍、世纪沙龙、中青论坛,并于2000年在西祠社区建立了“锐思评论”版。现在回顾起来,安替还是感
慨,“我为这个网络ID身份的建立、努力是那么的强”。这份努力,帮助他离开了无锡,走向省城南京,继而又走向北京。凭籍后来在几家媒体里的任职历练,这
个最初厮混在BBS上的小个子江苏人,后来成为哈佛大学尼曼学者。   那时,网络还是个扬名立万的场所。不少人的网名,几年后会
比身份证上的名字被更多人所知。2002年9月,《法制日报》记者李勇不甘寂寞,以“十年砍柴”的ID加入了关天茶舍。当时他正碰上人生的瓶颈,从司法部
精简分流到报社事业单位已经几年了,年过三十,一事无成,“一个以码字为生的人却要整天写自己看了都作呕的垃圾文字”。手痒之余,他忍不住写了几篇贴上
去,第一篇有影响的帖子是《农民进城命如鸡》,描述农民工在城里被歧视、被欺负的状态,彼时孙志刚事件还没有发生,收容遣送正是最恶劣的时期,这篇文章跟
帖如云,直至管理员不得不锁帖。    5   和网络的相遇,改变了不少人的人生轨迹,也让他们看到了别样的风景。    郭玉闪恰逢“一塌糊涂BBS”如日中天之时,最鼎盛的时候网友达30万之众。他很快成为公民生活版块的活跃网民,ID名为“郭大路”,这是古龙小说《欢乐英雄》里的一个人物,以赤诚和执拗的侠义情怀著称。   2002年,公民生活版由当时已毕业的北大博士生林猛开版。林回忆,当时他同感在普通新闻版面,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常被淹没。因此,他想办一个专门的版面,以关注“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关注的”。    在郭玉闪的记忆里,除了分享信息,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各类话题,聚集在这个板块的人还一起创造出了很多有趣的生活形式。   通过一塌糊涂,郭和几个朋友一起,开始搞一个网络之下的沙龙,最早叫柚子party,在北大哲学系女博士黄芸宿舍里定期聚会,每次邀请一位老师或者有故事的学长主讲,其他人边吃柚子边参与讨论。后来人员渐渐增多,就转移到北大静园草坪,改名为草坪沙龙。  
 郭回忆称,获邀来主讲的师长,主要分享的是他们的人生故事。草坪沙龙的交流前后断断续续搞了有两年,请来主讲的人除了余世存、吴思、王力雄、刘军宁、摩
罗、崔卫平、梁晓燕等学者,还包括当时的关天名人王怡、陈永苗。陈永苗是福建的一个律师,通过在网络上码字,从而成为“著名青年宪政学者”。  
 郭说,那时摩罗在北大西门旁的草地上席地而坐,真诚地袒露心迹,那时他一度徘徊到自杀边缘,无论如今他的思想变化如何,那会儿他对生死问题的严肃思考仍
历历在目;梁晓燕在草坪上分享了她丰富的人生变化,从最早的革命青年,到《走向未来丛书》,从自然之友的创办,到各种NGO活动。   不过,这种在校园内实践的生活形态,没开始多久就受到校方的干预。除了活跃分子被院领导找去谈话之外,每次在草坪沙龙正式开始时间之前半个小时,校方就会安排校工打开静园草坪上的水龙头,开始喷水。   尽管水漫草坪,这些师长各式各样的人生道路,还是给年轻人提供了一种生活可能性的探索——郭玉闪称,这些非主流生活方式,让他们开始了解或者接受世界的丰富性。  
 青年作家任晓雯曾以“蚊子”的ID担任“世纪沙龙”的版主。那时还在复旦新闻学院就读的她回忆,当年最大的乐趣是看高手过招。“世纪沙龙”当时有两个
ID,Snoopy和Garfield,看得出颇有学养,说话风趣灵动。俩人一唱一和,经常会调皮地挑动一下网友神经。版主们好奇了很久:学术圈哪儿冒出
来这么两位亦正亦邪的高人呢?——原来,Snoopy是崔卫平,Garfield是小说家李大卫。   2001年,仍然就读于复旦大学的任晓雯,和王晓渔、张闳等人一起,接受“Snoopy阿姨”在网上的邀请,到北京去玩,在她家一住就是十余天。在北京,他们还一起约见了网友莫之许——这人比较傲气,动不动就在论坛里讲哈耶克,特别喜欢拍板砖。   6   在一次网友聚会上,安替首次见着莫之许,就大为折服。  
 ID名为“魔鬼教官”的黄章晋也有类似遭遇。当时莫之许在QQ上主动找他勉慰一番,语气里导师的意味很浓,黄故作谦虚,说,您论坛上文字太过简短,其实
我很想看你代表性的文章。于是看到了莫的长文《认识中国的尺度》。黄章晋认认真真花两天时间看完后,一拍大腿:终于碰到了一个真正的青年学者,而且是活
的。于是,他投到《华夏时报》当了莫之许的手下,时为2001年7月。    当莫之许应聘为《华夏时报》评论部主任时,尚未在任何新闻单位供职过一天。但是,作为一名网络中的跟帖手,他已经在不少论坛留下过足迹。受命组建评论部后,他立刻就试图从网络中招兵买马。  
 很快,《华夏时报》评论部成了首个网友办报圈子。除西祠“锐思评论”斑竹安替、中青论坛
“麻辣烫”斑竹黄章晋外,《中国》网刊主编时寒冰、万科论坛“思想评论”斑竹秋风、西祠胡同“思想的境界”斑竹柴子文等一干网络活跃人士聚集到了一起,负
责《华夏时报》每日两个版面——新闻分析和每日评论,以及社评的撰写和编辑。    匿名社区的论辩风格带到了现实生活中,在成天无休止的讨论乃至争吵中,一篇篇敏锐、鲜活的文章被炮制了出来。莫之许回忆,11年前,新创的《华夏时报》上,曾一连四周连续在头版发出社评,抨击收容遣送制度。  莫之许总结,中国开始出现了平面媒体和网络两个不同但又交叉互动的话语空间,无论是内容还是人员,都持续在这两个空间中流动。   对彼时现实生活里的法制日报记者,虚拟空间里的网络写手十年砍柴而言,与天涯网友见面、聚会成为生活中很重要的活动,在和同道朋友交往中,他渐渐忘却了所在官媒中人事的龌龊、环境的沉闷。  
 他回忆,天涯在北京的网友,最喜聚会,关天茶舍的聚会,每次都是吵声震天。他首次参加聚会是在大排档吃烧烤,到场的除了秋风、莫之许、五岳散人、陈永苗
等人,还有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杨支柱、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大军。第二次是在一个咖啡馆,听现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于建嵘讲湖南农民对抗基
层政权的调查。   2003年,张大军已经不满足于关天茶舍的网上论坛,他开始转做网下讲座“关天半月谈”,地点在北京长安街侧的三味书屋。十年砍柴记得,北大教授贺卫方主讲那次,其风度、口才、学识吸引了一大帮人从四九城赶来,将会场及外面的过道挤得满满当当。  
 此风一开,甚是热闹。这一年开始,关天网友在各主要城市纷纷举办网友聚会和读书讲座。出差去成都,十年砍柴见到了活跃在天涯上的“蓉城三杰”:冉云飞
(网民“敌人韦小宝”)、王怡和雷立刚;在杭州,网名为“温克坚”的私营业主何永勤在茅于轼、秦晖等学者的帮助下,于2002年9月建立了一个名叫“春蕾
行动网”的网站,作为探讨各种现实问题的平台,并希望通过这个网站逐渐形成一种沙龙式的固定见面讨论问题的平台。   那段时间里,风尘仆仆的温克坚南下北上,指东打西,开着别克来上海,坐着硬座去济南,忙着张罗网友聚会。一晃十年,这个浙江人为此贴进了薪水可观的工作、业务兴旺的公司。    7   在任版主之初,王怡曾就关天茶舍的管理问题申明“欢迎80分贝之内,37摄氏度以下的思想文化讨论与社会批评”,37摄氏度以下的意思,就是不要超出体制的腋下温度,做个温和的发言者。    一塌糊涂则启用了吴涛自己开发的关键词过滤系统,这个文件被吴涛命名为1984.c。此外实行版面分级制度,凡有关时政的版面设置watchdog,每过一个小时,就发布一个解锁密码,10分钟如果没人输入密码,版面就自动锁定。   不过,民间并不缺乏反控制的技术,如关键词的转换写法、链接其他网页等。张闳认为,网络是一个带有半秘密性质的江湖社会,带有江湖黑话,只要懂得、适应了网络语言,就会进入一个公开社会。   在言论边界上几厘米的拉扯,是政府、网站和网友们之间复杂的博弈。在担任版主一年后,王怡嫌天涯对关天插手过多,愤而辞职。由于没有清晰的界限,也有网友摸到了高压线。   不惟个案,网络带来的可能性愈多,空间愈大是个不争的事实。到了2003年——这年被很多人称为民间维权元年。2003年4月,一塌糊涂开设SARS版,那时北京已是谣言满天飞,人心惶惶。SARS版的出现,立即成为了来自各地的网友交换消息的场所。  
 同月,《南方都市报》率先报道了大学毕业生孙志刚在广州因无暂住证被收容致死一案。公民生活版也顺势在5月初推出了“由孙志刚之死看暂住证制度”在线论
坛,发言者正是在十天后上书人大请求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而一举成名的北大三博士许志永、滕彪、俞江。   这也给一塌糊涂带来了压力。5月4日,站务发布公告,称由于公民生活和三角地“没有做到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因此决定暂时只读上述两版。此后,糊涂设立了观察员这一职务,观察员有直接删除敏感版面文章的权力。   但这也未能阻止活跃的网友。当年岁末,许志永出面竞选海淀区人大代表,在公民生活版发表了竞选宣言。版上还邀请了清华大学谢岳来、中国政法大学姚遥等参选人讲述他们自身的参选经历。公共参与和公民论政,再次从BBS里的虚拟世界,水到渠成地溢出到现实世界里来。   郭玉闪称,这些经历,构成了他们生命中的底色。2003年,他与记者王克勤一起,调查了出租车业的垄断现象。   这一年,在关天茶舍,对孙志刚案、湖南教师黄静裸死案、乙肝歧视案等一系列维权事件的广泛讨论和介入,也使关天的“公民论政”的倾向达到一个高峰。   在“世纪沙龙”上,吉林长春卢雪松停课事件、王天成告周叶中抄袭案、北大人事改革事件、贺卫方停招硕士生、 声援《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等事件相继成为热点。版主吴冠军回忆称,那两三年,以思想界为范围,“世纪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公共平台。   8   “一塌糊涂”以网络中的言论特区而出名。不过,糊涂站务、清华大学毕业生杨帆则认为,当年,这样的“赞誉”反而容易惹祸上身。   杨认为,和今天的微博一样,只有商业机器才能承担得起作为言论阵地的代价。作为完全民间性质的BBS,糊涂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版面进行24小时不停歇管理。   日,糊涂站务组发布公告称,“我们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对政治类版面的整顿”,整顿期间,糊涂只保留了三角地的大部分版面以及学术区的公民生活、人权研究两版。   日下午2点,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在保利大厦二楼会议室宣布关闭一塌糊涂BBS,一塌糊涂在京站务和系统维护到场。这天,离一塌糊涂五周岁的生日只有4天。  
 3天后,贺卫方首先发出抗议的声音,他的《就“一塌糊涂”网站关站事致北大校长书》在网络上流传。9月19日,仍有不少网友坚持出席了在静园草坪的五周
年版聚。这天,草坪上的水龙头全都打开。北大毕业生、网友“被打飞”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天站出来发言的,全部都上过公民生活版。  
 日,已有10年历史的BBS水木清华站由开放型转为校内型,实行实名制,限制校外IP访问。几乎与此同时,几大高校BBS都相继转为
校内型;4月14日,水木服务器被校方接管。19日,全体站务和151名版主集体辞职。此前的3月17日,南京大学小百合BBS站务组已宣布解散。   魏英杰也回忆称,他任关天版主时,有关方面也直接找他了解情况,电话“约谈”。天涯社区在这种压力下,常常无法自主规划和管理论坛。在这其中,大约于2004年开始的审帖制和管理员负责制对关天茶舍伤害最大。这使得关天元气大伤,失去了思想锐气和必要的言论平衡。  
 这也导致版主在夹缝中求自由。2006年初,出于对审帖制的反抗,青年时评人羽戈辞去关天版主一职,写下的理由只有五个字:老子不干了。这是《鹿鼎记》
最后一章韦小宝的话,皇帝让他干掉天地会,天地会让他干掉皇帝,如此两难,让聪明伶俐的韦香主痛苦无比。最终,他不做抉择,一走了之。   3月15日,“世纪沙龙”发布公告,实施预先审帖制。但这并未令网站躲过关站的命运。   主编在临别赠言中称,“在六年之中,虽然我们历经无数外人所不知的艰辛困苦,我们学习在坚持中妥协,在妥协中坚持,曾渡过了许多危机的关头。但今天,仍然劫数难逃。”   尽管如此,赠言还是乐观地告诉读者,“让我们活下去,并怀着希望——祈愿一个美好而文明的未来!”   9   2003年7月,“文化先锋治丧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因患喉疾,文化先锋网经各方人士奔走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终年2岁零4个月。    这是“文化先锋”成为“开关厂”的起点,此后,它又开、关多次。朱大可称:我们是在乎网站生命的,我们也知道基本底线在什么地方,正是因为知道这种底线,才使得文化先锋得以延续六年多,虽然论坛关的时间比开的时间还长。 
“文化先锋”被关后,版主“钱烈宪”无用武之地,只好自己开个博客,满足自己每天扫论坛的爱好。“钱烈宪”本名徐来,2001年前后,他跑到上海跟着朱大
可和张闳蹭饭、蹭课时,还是扬州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张闳对“钱烈宪”这个名字很欣赏,说是正对应了民间顺口溜:小会不发言,大会不发言,前列腺发炎。工
作不突出,成绩不突出,腰椎间盘突出。 2005年始,钱烈宪先后在SOHO小报、牛博网开设博客“钱烈宪要发言”,以“内部交流,供造谣用”为口号,以嬉笑怒骂的形式涉及尖锐话题,日均访问量达13万次,直至其2009年在北京单向街书店遇刺后才关博。   另一名提出要向“文化先锋”致敬的是1984bbs创办人“张书记”。在1984bbs多达30余名的顾问团名单里,朱大可名列首位。莫之许、黄章晋、张闳、安替、十年砍柴、温克坚、王晓渔、崔卫平等人也尽列其中。   “张书记”原名张健男,1983年生,当他混迹BBS的时候,还是燕山大学法律系的学生。他回忆,“文化先锋”独特的话语方式,让他认识到这是个喜剧时代。在那里,他还看到了高氏兄弟等先锋艺术家的作品,领会到隐讳批判的精神。   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公司,张健男得到了一份网站内容编辑的工作。此后他还陆续参加了几个网站的交互项目。他称,时间一长,发现内容审查是用户体验的敌人,于是,在工作以外,他在想还能做些什么。  
 2008年8月,“热衷于八卦事业的兴趣小组”1984bbs上线。张介绍,1984这个名字,是为了向奥威尔那本著名小说《1984》致敬。在其首页
上,1984bbs还醒目地贴出对话规则: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不做人身攻击;保持主题;辩论时要用证据;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
别;尽量理解对方。这取自于张在网上看到的哈维尔《对话守则》。    1984bbs是封闭型同人社区,用户须向张健男发邮件申请邀请码,还须有200字以上的自我介绍。张由此收到一万多份邮件。回想起来,他感慨:不少个人介绍写得极为真诚和殷切,堪比入党申请书。   有个政府公务员在邮件中称:“自从3年前我上网到现在,我开始思考以前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我们将给下一代留下什么?为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为了心中的理想,请求加入群,给我一双更明亮的眼睛。”   10   张健男介绍,1984bbs以尺度取胜,这是网络防火墙内可访问的“最自由”的中文网络互动平台之一,它尽其所能地让公民享有知情权和表达权。   不过,作为站长,他却备感压力。2010年6月,在名为《旧初衷与新承诺》的告白文中,他代表1984bbs承诺在对个人观点表达将尽可能保持原态的情况下,取消“发布线下活动”功能,对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删除处理。   4个月后,即当年10月12日,张健男发出永久关站声明:在一起的好时光会留在记忆里,若干年后你还能想起,曾有这样一个地方让你既有勇气表达自己的真实所想,又能找到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思想知己。   现在,他已经不敢相信自己还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了,他说:恐惧能创造诗人。关站以后,他拒绝了去媒体的机会,而是去一家红酒网站“木桶网”担任了产品总监。经历了这一切,他知道他怕什么了。    目前,他以“张淑姬”的身份潜水在微博上。经过一番观察后,他得出结论:新浪微博现在的尺度和1984bbs差不多嘛。    在安替看来,这些都是言论市场的尝试,因为越敏感,越容易繁荣,“很多人都为了这样的繁荣,为了让自己更受关注,都在推这个东西,所以微博上可以看到BBS的影子。”   作为顾问,安替称自己从未登录过1984bbs,做顾问也只是为了“道义支持”。他称:BBS时代对我来说已经过去了,我肯定不会再介入BBS了,那个模式是我们在1999年用的,我不可能在2010年的时候还接受这样的模式。    与此对应的是,博客、微博等新型网络交流方式的出现,不断压缩着BBS的空间。2011年11月,复旦大学BBS日月光华宣布准备着手关闭66个乏人问津的版面。此外,水木清华、上海交大的饮水思源等BBS也都面临着人数缩减的局面。   不过,安替还是认为,作为互联网最初的网络形态,BBS时代确实留下了不少精神遗产,“没有BBS你不知道自己能管理自己,有了这个东西,你才知道你可以管你自己。 越是没有权威介入,你管理得越好;有权威的介入,反而越要出问题。”    许纪霖则把BBS看做一个实验,一个模拟民主的实验,“世纪沙龙强调多元、宽松的理念,让不同声音都能发出来,不过我们发现,民主真累” 。   不过,他还是感谢BBS的洗礼,让他不至于那么脆弱,如今在微博上看到扫场子的人,他也就“淡然一笑”。   在青年时评人羽戈看来,博客与微博一方面刺激了BBS的衰落,一面却接过了关天等BBS的宏大使命。  
 王晓渔持类似观点。他认为,每一种的技术形式出现之后,都会重演很多思想问题,以“韩三篇”为例(2011年末,青年作家韩寒在自己博客上发表了《谈革
命》、《说民主》、《要自由》三文,从而在微博引起轩然大波),其实对于民主和民众素质的关系,在BBS时代就吵过很多次。   在他看来,这是历史的必修课。这些讨论看似重复,但是受众对象并不重复,十年前,是当时的20岁青年在讨论,再过十年,又是新的20岁青年在讨论。   “每个年龄段都要进入重新建造知识体系的阶段。基数在变化,重复是有价值的。”他说。   BBS
 BBS是英文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翻译成中文为“电子布告栏系统”或“电子公告牌系统”。它向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
早期的BBS由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管理,现在多数网站上都建立了自己的BBS 系统。————————————————————————————现在读来,当时文字,满腔热血,犹有余温
要理解2005年的bbs实名风波,就要先理解2000年左右那几年里各主要高校的学生们对telnet类bbs的一种特殊情感。现在往前回顾,可能会觉得这样一个事件是个小事——受这个事件影响的人群虽然人数不少,但跟全国十多亿人口相比,其实是很小众的一个群体。我想提出几个时代背景给大家参考:1、有telnet类bbs的学校并不多,往往是一些排名较前的学校。2、在2000年左右,网络上的社交网站并不如后来发达,校内telnet bbs是学生们交流的一个重要网络平台形式。3、telnet类bbs虽然兴起于90年代末,但其文化本质,其实是盛行于八十年代高校里的理想主义在2000年左右的余波,也是最后一道余波。这一点最关键,是理解telnet类bbs的关键。2005年的bbs实名风波的实质,就是在掐灭八十年代的高校文化精神的最后一丝影响。只有观察到这一点,才能理解不少bbser在这个风波里的伤感与遗憾。八十年代高校里的理想主义是什么?那时的大学生少,大学生都有一种精英的自觉。当然,现在看来,这种自觉比较像一种错觉,当时的学生们都远远高估了精英们对社会的影响力、改造能力。但这种错觉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那是经历了几十年的闭国之后突然放开了与西方的接触,使得学生们都有一种仿似能通过尽快与西方接轨而剧烈改造社会面貌的错觉。而现在这个时代的高校,则是一种比较务实的状态,学生们都回归到了普通人的心态。即使依然自觉是精英,却不再奢求精英能改变世界。telnet类bbs的文化,就是基于这种对精英能改造世界的错觉建立的一种特殊时代背景的文化。比如说,在telnet类bbs里是试图实践各种政.治.改革的,在一种基于精英成员的网络社区里实践现实社会里暂时没有的政.治尝试。许多bbs开展了分权的尝试,校方的管理人员、站务组、版主、由选.举产生的仲裁委员会等等。许多bbs的各类关于时.政的讨论也是激烈得有如八十年代的高校那样。等等。即使不讨论政.治,在一般的版面,也是弥漫着一种身为精英要带领社会的气氛的,而不是像现在的网络社交平台上那样只是娱乐为主。在当时的telnet类bbs上,虽然会有激烈的争论,但都比较认真、严肃、有礼貌,不会有现在各种网络社交平台上那样吐槽互骂的气氛。这就是理想主义者的根本气质不同。当然,这并不是说,当时的学生比现在的学生更优秀,而只是更理想主义。这主要是一种心态上的不同。就是说,要理解2005年bbs实名风波让bbser们感受到了多大程度的伤感与遗憾,就需要去理解八十年代高校里的理想主义。整肃这些bbs,就是相当于在八十年代的高校里进行言.论.管.制,就是那种感觉。所以,对于楼上那么多答案,可能许多没有telnet bbs经历的旁观者是很难理解为什么身在局中的人会那么看重这个风波的。其实回看这场风波,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这是因为,其实即使不对这些bbs采取什么措施,这种理想主义的telnet文化也已经在自然消逝之中了。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与西方在多数方面已经接轨的和平社会里,由理想回归到务实,本来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事。学生们本来就不会再像以前的学长们那样还有能领导社会的精英错觉。而2005年的风波,则给了telnet类bbs一个完美的受难的升华。通过受难的洗礼,telnet文化凝聚固化为理想主义在高校的最后一个句点。当年的bbser只要一想起telnet,就会想起曾经热血激情过,曾经在抱有能领导社会的青春里笑过讨论过。以受难为结局,反而让telnet类bbs的形象永恒了。这场风波的决策者相当于犹大,而telnet类bbs则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者。这是一个理想主义在现实与在网络都已经彻底幻灭的世俗的时代。就酱。
始于小百合bbs爆出女学生给教育部长陪舞,对就是全国教育部长周济,直接导致的封站整顿。当时最大的猫扑讨论火的很,怎么这么多人不记得。
利益相关:百合(南京大学BBS)BBSView前版主,水源(上海交通大学BBS)前站务助理,光华(复旦大学BBS)前知名网友(算是吧),BBS ID是starseeker其实这里的回答并不会完整,因为永远都少了另一方。我们只知道当年我们是怎么应对的,而不能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总的来说糊涂的关闭和后面的多个BBS的实名制有联系,但是从时间轴上还算是两回事情,糊涂的事情我更多的时候是旁观者,
他们更清楚。至于作者提的2005年的实名制的时候,正好也是我在BBS上面最活跃的时候,可惜因为身份的关系并不是核心和学校交流的站务之一,所以也只能是比旁观者更清楚一点。其实再区回忆当时的动机和影响之类的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历史不会重复,谁也不能说如果没有实名制可能会更好,这里我就简单的说几个可能大家未必知道的八卦。1. 百合的事某次遇到百合的一个站长,和我说当时百合的技术站长被团委的人关在小黑屋里面改代码,不改好代码不让出去,然后只能从了。2. 水源的事若干年后,在交大的徐汇校区,我和时任水源站长的777一起在草地散布。777和我说当时是做好水源所有站长集体辞职的准备的,我说反正我为你们准备好在外面再开一个站的资金。但是确实很感谢交大的网络中心的领导,现在来看在几个大站中,水源和学校的关系是最融洽的,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过激的行为,这个和学校领导对BBS的理解和网络中心在当中的作用分不开(不是马屁,我从没有在交大上过一天学,非交大学生不需要拍他们马屁)。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很难理解BBS管理层对BBS的那种感情,但是做过BBS管理层的很多人都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觉。所以现在777和我说那句话的那一幕我印象深刻,虽然水源在外界来看是最风平浪静的,但是其实也一样,只是危机在背后没有暴露出来就解决了。3. 时间点我特地翻了一下内部版,水源得到正式通知时间是日,其他各校的BBS应该差不多提提前都有准备了。从党委传下来的命令(之前只通过网络中心下命令),内容只有两条,原文如下(错别字没有改):发信站: 饮水思源 (日13:25:14 星期一), 站内信件1,暂时停止账户注册,(什么时候恢复美说)2,当日22:00至次日8∶00停止校外用户的发文权限。之前大家应该都有或多或少的消息,可以参考各站的帖子:发信人: WebSite (nick), 板面: ZJUOnline标
题: [转载] 本站系统维护公告发信站: 飘渺水云间 (Wed Mar
2 21:24:57 2005), 转信【 以下文字转载自 sysop 讨论区 】【 原文由 SYSOP 所发表 】
维护时间:3.5上午约9点钟开始
预计时间:1天-3天(视维护顺利程度而定)
维护内容:升级系统内核
维护期间会对新内核进行试用,可能会引起系统的不稳定,希望
网友尽量不进行重要的操作;如需关站不再另行通知。
为不影响网友正常使用,3.3日到5日每日凌晨进行最新数据备份
工作。如遇系统崩溃,会恢复5日之前的数据,5日到8日的数据可能会
由此带来的不便,请广大网友谅解。
飘渺水云间技术组
发信人: KCN (毒中之毒~上班真不容易), 信区: sysop标
题: [公告] 系统维护通告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Feb 26 22:40:58 2005), 站内【 以下文字转载自 Announce 讨论区 】发信人: SYSOP (System Operator), 信区: Announce标
题: [公告] 系统维护通告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Feb 26 22:40:49 2005), 站内
兹定于3月5日至3月7日3天进行系统维护,具体时间另行通知。特此通告。
维护内容:切换新服务器
站务委员会
发信人: henryliu (学习好才是真的好◎三湘四水), 信区: sysop标
题: 定于本周六(3/5)服务器升级(转载)发信站: 饮水思源 (日18:03:01 星期三), 站内信件【 以下文字转载自 BBSdev 讨论区 】【 原文由 sh 所发表 】期待已久的服务器升级将于本周六(3月5日)进行时间从上午9时开始预计晚上8时左右升级结束届时饮水思源bbs站将暂时无法访问请本站用户做好准备整个转移过程将在完整备份的情况下进行所以您不用担心重要数据的保全问题本次升级,服务器硬件性能将获得很大提升升级完成后,同时在线人数上限将提升至10000域名,ip不变有关新服务器的具体信息,有兴趣的站友可以至bbsdev板查询有关新服务器的具体信息,有兴趣的站友可以至bbsdev板查询寄信人: SYSOP (系统管理员)标
题: [Type 2 公告] [站务公告]关于本站暂时调整访问策略的通知发信站: 兵马俑BBS (Tue Mar
1 22:03:53 2005), 转信(bbs.)来
源: 202.195.215.144接到本站上级主管部门命令,本站将在两会期间对访问策略进行调整,从3月5日起:1、我校BBS只开通本校校园网范围访问。因此取消 bbs.
的IP和域名。2、在防火墙上加上外网不能访问的规则。
由于上述限制,所以很多外校的版务将无法上站管理,在此期间,对于无法上站管理的版务将不进行上站时间的考核。本站不主张校内用户随2、在防火墙上加上外网不能访问的规则。由于上述限制,所以很多外校的版务将无法上站管理,在此期间,对于无法上站管理的版务将不进行上站时间的考核。本站不主张校内用户随意提供到本站的穿梭。对于校外用户,本站建议您备份好自己的重要数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次访问策略调整待本站上级主管部门另行通知后解除。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中心
兵马俑BBS站务组
2005年3月作者
ever (先手不败) 标题
[系统通告]访问方式更改 时间
Mon Feb 28 22:59:44 2005───────────────────────────────────────近期真情流露可能暂时关闭Telnet 的默认端口 23,保留原有的 96 和3001 端口,http方式可能出现无法登录的情况 , 届时请尝试 https 方式访问.给大家造成的不便, 敬请见谅!
真情流露站务组
--※ Origin: 【北邮真情流露】 &bupt.org& ◆ From: 61.48.8.133 关于改变牡丹园发贴规则的通知发信站: 吉林大学牡丹园站 (日09:28:29 星期三), 站内信件按照教育部“高校校园网BBS是校内网络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的要求,经学校研究决定,今后在牡丹园发帖时,必须是用校内的IP地址注册的ID,并且必须使用校内IP地址登陆才可发贴,望周知!【 原文由 xiaolang 所发表 】
因系统维护升级,需要转移数据,经站务组研究并报相关部门同意,即刻起暂停新用户注册,对此给各用户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如有相关用人单位必须在本站注册,请发信给 bbs@ 。
本次停止注册预计历时10天。
珞珈山水站务组
发信人: BBSADM (BBS系统维护小组), 信区: sysop标
题: [公告] 系统维护通告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hu Mar
3 18:22:38 2005)本站定于3月5日起进行系统维护,重新开放时间另行通知。特此通告。
小百合BBS技术组
补充一个相关材料在我们把碎片时间都贡献给微博之前,那一代人的全部生活方式都在蓝色或黑色的屏幕中,所以某一天,当我忘记了Telnet,就好像切断了自己和外界的一切
联系。我很怀念那个时候,也一直想从自己的角度记录这段故事,但每年的这个时候总是倦怠,一拖就是七年。今天,总算是能花上半天的假期把他写出来,记在这
里了。——意外中死亡——日,有人在msn给我发了个消息,说糊涂有危险了,我以为又是过去的小道消
息,那天很忙,似乎未登陆term,我倒是也知道,下午2点某办是有召集一个在京站务会议的,等到3点回到座位上,msn上就弹出几十个窗口了,里面出现
最频繁的一句话是,糊涂被拔线了?疑问句。没有十分确切的消息,我就一个窗口一个窗口看下去,purpleo说已经证实关站了,大概是有人和barbarian通了电话,十几分钟以后,cojie和None回了学校,大概说了一下情况,已没有商量的余地。事实上,从大家走进会议室那一瞬间就明白怎么回事了,五部委加上各学校院系的团委,召集到这里就是为了宣布一个决定。本以为是去谈后续的监控机制,甚至准备了近期整顿的汇报,却被这样的宣布打得措手不及。就如同远在上海的我,听到这个消息时仍大脑空白一样,谁都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MSN上拉了一个很大的群,讨论了几个小时却没有答案,更多的人已经在着手准备纪念了。barbarian传上来那张红头文件的扫描件,我看了,简短有力。早在下午2点之前,网络就断了的,或者说这个时间并没有控制得很好,不应该选择站务们在路上的时候,应和会场时间同步。也是早在下午2点之前,一塌糊涂和YTHT等一系列关键词的搜索结果都做了处理。晚
上没有吃饭,回家继续上msn,我们不知所措,没有任何的应急措施,不断有很奇怪的聊天群被建立,比如PTT的杜奕瑾(可能是杜同学,已经记不清楚具体的
人)愿意协助开设海外站,却因为管理风格等因素内部就产生了争执,又比如某个敏感词同学,被拉到群里来卖她翻译的东欧故事书,我直接退出了这个讨论。整晚
上都混乱不堪,凌晨3点才睡,第二天请了病假。没有结论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站点的几个创始人没有明确态度,一个依靠捐款建立起来的站点本身是没有产权说法的,而创建者既不能在这个时候自己来明确产权,也不愿意去冒更多可能是道义上的风险。第
二天,凤凰成为第一家报道糊涂关站的电视媒体,紧接着是美国的大报小报。NY Times和Washington
Post都有联系采访,但我们知道这样的关注无济于事。头七,在校学生有一个小的纪念仪式在静园草坪举行,原本也是希望藉此讨论进一步的出路,但场面很快
被“和谐”,我只看到几张对焦不清的照片。在这一周,我们任何讨论结果都没有,虽然部分在京学生用户转移到fishingsnow搭建的数院BBS上,但
却没有针对更多流失用户做进一步的举措。而致命的是,每一个不能访问的普通用户,又不能通过任何合理的渠道得知不能访问的原因。期间各种打着糊涂重生旗号
的网站冒出来,我们以为他们会很快惹祸上身。但实际上这又一次证明了当年的幼稚,Backup其实是我们才最应该做的事情。即便是一个没有任何风格和特点
的圈子。——他们迟早会来——对于多数普通用户而言,突如其来的不可访问,是很费解的,尤其他们去天涯追问时还会遭遇删
贴,于是坊间流传着各种说法,比如著名的中纪委调查事件。但中纪委事件充其量是一根导火索,换句话讲,那个自诩中纪委让大家相信他的帖子真实度都很值得商
榷。而糊涂关站的结果早在当年的5月,6月,甚至2002年的某一天就已经注定。他们终究会来,早一天或晚一天的区别而已。5月的时候,
站务里面仅有不超过3个人能每日处理工作的,而且三角地处在没有人管理的状态,我当时跟koyu一次聊天时很忧心忡忡地说,每天几百的删贴量,多数是我们
两个操作的,但我们没有办法24小时在线,随着后来休假状态结束,我也没有办法投入更多的精力,跟barbarian也聊过类似的事情。很多时候,知道问
题的严峻,但从站点体制本身是没有办法推动他的。lepton或者是ylsdd给三角地等版面设置了定时锁版的机制,在没有管理人员在场
的时候,版面会锁定写权限,但持续到2004年,这种机制更多的演变成,越来越多的用户去SYSOP抱怨怎么又锁了,人呢?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只是解锁而没
有看其中的内容。有时候,在我们存在惰性的时候,也就放任它的自由生长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的自由会对网站存在什么积极的作用,相反,有时候我会存在一
些侥幸的心理,觉得如果受到外界的压力,比如P大校方的通牒或某办的整顿通知,大家又能凝聚在一起,产生一些积极的调整和变化,只是这么想着,却等到那一
天的到来。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所谓民主或自由主义的尝试,所谓三权分立或公开竞选的探索,都是些完全被强加的帽子,在2004年互联网管
理水平还不高的前提下,这样的“赞誉”反而容易惹祸上身。而且,糊涂其实很像今天的任何一个社区,即便其因为三角地而出名,但每个人对她的需要都是不同
的,生活、旅行、小说、情感。站务里面也有很多是和我一样不热衷讨论政治话题的。但在那个大环境下,风险一直很大,站点内容的多元化进展缓慢,甚至sex
和anti-rumor也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当然最致命的还是产权和体制,和今天的微博一样,只有商业机器承担得起言论阵地的代价,完全
的自由必然意味着讨论失控且负面情绪蔓延的局面。其实,糊涂在政治类版面的管理上做了很多到今天看来还十分正确的努力,比如平衡三角地版主和不同政治版面
的主张和立场,比如对任何一种态度的宽容和冷静,更比如鼓励传达来自民间积极正面的声音,在发生重大事件时只通过事实和例证避免讨论方向的失控等等。但你
没有人力,物力,没有精力和24小时不停歇的照顾。加上当年的言论环境,就注定只能成为一场严肃项目的牺牲品。而一塌糊涂关站,对于当年这些贡献了大量热
情和精力的人而言,才是最为悲痛也无法挽回的损失。——后来——关站一个月左右,大家思路才清晰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自己再做一个站,或者挂靠在某家商业公司下面。其实后者应该是更好的选择,但最积极的那个合作对象却不算是一家正规的公司,而今天的这些互联网骄子们,多数在有兴趣之余就对糊涂此前的团队望而却步了。重
新做BBS也有很多道义上的瓶颈,似乎只要有一个关键人物不加入,我们就不能说是原站点的继承,而愿意加入的人多是出自过去的感情和兴趣,并不能称为再创
业。所以在这个事情还没有启动之前,就注定失败了。更何况这个等待的周期长达6个月,没有任何热心用户会等待你6个月,即便他们在别处发过再多的帖子说想
念你呼唤你,这点,在后来的饭否身上也有同样的验证。但我还是来了北京,我再次换了个城市生活,从深圳到上海的路上,我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在网络里,从上海
到北京的路上,我想着能给糊涂再做些什么。虽然,最终只剩下当年的天真和不成熟,但在北京见到了那些此前在网络上才熟悉的ID,并真正让自己结网而生,就
算只是混口饭吃。感谢当年Bridged说的一句话,在北京,即便不成功,机会还是有的。在这六个月期间,出了各式各样的文章,除了贺卫
方等先生的声援,看到的多数内容只是借题发挥和摇旗呐喊了。但其实,那些人就和今天在微博上传谣言,扮公知,无端谩骂者无异,他们自认代表着一种多数态
度,却是看起来气势汹汹实质羸弱的。几年以后,在Google退出中国时我还写道,形形色色的人都跳出来,觉得自己被Google代表了,觉得
Google是他们冲锋的排头兵,觉得Google中国应该死得其所了,很好,现在遂了你们的心愿。也正因同样的原因,我才更深记得2004年的冬天,那
打翻了五味瓶,总欲言又止的日子。——后来的后来——7年过去了,除去
lepton,vitamin,Bridged,barbarian,yinren,似乎并没有很多人因为网络而改变自己的选择,除了学会宽容地对待不同
观点,学会尊重别人说话的权利。多数人在平静的日子里继续上学,做论文,毕业,找工作,教书,写代码,跑客户,结婚,生子,慢慢变老。曾非常不喜欢微博,
但最后又都开通了微博。看不得公知的表演,但自己多说几句话却像牢骚满腹。前几天,我跟人讲,似乎觉得还能做些什么,却不知道做些什么,也许只是疲惫生活
中英雄梦想。在2009年里,经waking和irisxue介绍,我结识了我的爱人,好像也多少缘自和糊涂及P大结下的缘分,未来,也唯有感谢每个关心过我的人,而更努力为爱你和你所爱的人活着。
所以说,很多时候不是问题得到了解决,而是问题本身渐渐不重要了。
前一天在学校BBS里吐槽有些制度,第二天辅导员就在班级QQ群里不点名批评,谁还有心思上BBS
只补充一个高位答案漏掉的重要线索,这才是05年一系列动作的真实起因。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了时称“党的16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0月正是各大高校学生团员两代会换届选举大会时期,很快该文件的精神就散发到各个高校团委学工,成为当时学生工作言所必及的指导精神。一个月后,封站开始。
年网络时代,因为BBS而成为了最最浪漫的年代
为什么我的印象中是2001年左右已经开始在整这个事了?貌似当时白云黄鹤被校团委接管,一大批管理员id自杀退出。
过眼云烟了05年的时候还去日晷那溜达了一圈,九年半过去了,现在上bbs的兴趣都快没了
维护统治。
当时教育部统一搞得。。。肯定也是中央授意
源头应该是一塌糊涂不断整顿直至封站,接着便是全国高校 BBS 的整顿
各大学贴吧实名登录也是那时候弄出来的吧!
这个和高校百度贴吧封禁有什么联系
看了第一位magasa的回答,有点疑惑,为什么我们学校好像可以校外人员注册呢?隔壁学校的我也注册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yy实名认证怎么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