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战士2金手指中的幻影袍子怎么穿不上?

鲁迅在国内是否被过誉?
鲁迅文学造诣是因为政治因素被过高的评估了,还是他拗口的中文别有深刻的功底?李敖有话说有一期节目评说,鲁迅的中文拗口是不好的中文,貌似大陆方面的学者和老中青作家都很生气,凤凰卫视也因为李敖的口无遮拦遭受了大陆方面的舆论压力。鲁迅的作品本人读得甚少,所以不敢妄加评论,还请明白人给些意见。
按投票排序
278 个回答
谢邀。鲁迅先生,没被高估。更多是可惜了,被窄化了。他和王小波一样,因为成为了一个图腾,一个象征,于是被高高挂起风干,很少人会真去阅读并体会他们那些细微美妙的地方。他对于人性和国民性的洞察力就不提了,世界级的。他的倔强也不提了。如果他愿意,他是完全可以过上林语堂、梁实秋或他弟弟那样的生活,写那样的文章的。他有这样的襟怀、视野、天分和文笔。只要他乐意,他可以成为一个悦目、幽默、温柔、清秀的小说家,或者一个出色的学者。但他选择用这样的执拗,在一个没有信仰为支撑的国度里,独自战斗下去——雨果和托尔斯泰都企图以他这样的高度战斗,但后两者都是有信仰的,鲁迅先生没有。但以上两点,其实限制了他,让他成为了图腾和精神象征,而很少人意识到他有多强大。他是个非常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呐喊》、《彷徨》里那些精确幽微,又富有现代技巧和情怀的小说,哪怕去掉讽刺意味,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文界是极罕见的。这些小说不只是好,而且在那会儿算是先锋了。比如《祝福》,比如《在酒楼上》,比如《孤独者》。比如《阿Q正传》。比如《伤逝》。《故事新编》则是狂欢性的叙述,既新潮,又好看,在王小波写出《青铜时代》前,中文小说在“以解构方式来重构一个文字世界”方面,没几篇足以比肩吧?他是个非常出色的散文家。《朝花夕拾》和《野草》,加上《呐喊》里《社戏》这样的遗珠,都是极好的文笔和情怀。语感精致。至于对生活细节的品味和关怀,以前提过,鲁迅先生是个很爱吃,很有品的人。仅他小说里提到的,就有梅干菜、茴香豆、盐煮笋、莲花白、晒青豆、炒饭、熏鱼头、油豆腐、蚕豆等等等等。而且他疑似很爱吃辣椒,抱怨绍兴人不懂吃辣。说他文笔不好的,我都懒得一再重申“那会儿是时代变革时期,语言尚未规范”的话了,只举一段: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去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刨掉那些”分析这段里隐喻了什么象征了什么“的上纲上线论,不觉得这段文字色彩、节奏、意象和味道都很精微美妙么?他的才学、对语言的把握、萌度、幽默感、体能、语感都足够了得。遗憾的是,许多课本上的文本,其实是把他当作一个教化工具使的。他本来是那么美妙的一个写作者,活生生被弄成条幅了。但有时想想,也可以。《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离开冰火岛前,谢逊曾逼迫他背下许多武功要诀,还说“虽然你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我觉得对鲁迅先生的文字也如是。小时候不懂,只是愣看,也许还不喜欢;长大了才会觉出其中好来的。
第一次回答,有点小紧张, 如果有哪里不对,请大家多多包涵,轻拍~作为一个90后,好像周围同学除了学文学的,还有极个别文学爱好者,其他人对鲁迅评价都不怎么高,最常见的就是觉得他很会骂人╮(╯_╰)╭个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中课本选取的文章过浅,大部分高中老师的解读过旧。我是大一的时候听了一个老师的文学作品选读课,才重新认识了鲁迅,然后就此踏入深渊- - 当时讲《影的告别》,我自己阅读的时候也不觉得写得特别好,但是老师一讲,才感受到那种既不容于黑暗,也不容于光明,彷徨无地还要与黑暗作斗争的历史中间物的挣扎。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真的是在绝望地进行没有希望的抗争。正如先生自己说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真的很震撼。好像就是在那一瞬间,突然就想好好做人了……还很想当一个公知……然后再去读先生的其他作品,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悟。所以我认为,对于我们这种没什么人生经历,又没什么文学悟性的人来说,读先生作品,解读非常重要。现在的高中教育,讲《祝福》,还只停留在祥林嫂的惨,作品意义是反帝反封建什么的。对,这是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这代人,其实对于帝制对于封建压迫没什么特别大的感觉,我们只会觉得老旧过时,连带看不起鲁迅,再听听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就会觉得:啊,他不就是被毛泽东扶起来的一个偶像吗?觉得对他不屑一顾就是一种反叛权威,一种对历史的还原。鲁迅的解读已经从政治革命变到思想革命,再到绝望的抗争了,现在还有很多更先锋的解读。我们没有专家们想的那么肤浅。鲁迅的作品有些是很晦涩,但这种晦涩经过解读是能被理解的,而且更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增加好感度。拿一些浅显的作品来敷衍我们,再由鲁迅先生高大上的形象当背景板,只能引起我们的反感。解读是时候与时俱进,挑选一些更符合我们口味的作品了。——————————————————————————————————————————再说说鲁迅先生有多厉害好不好……他很博学的。对儒佛道三家的研究都很深,是章太炎的弟子,抄过一段时间古碑,研究过佛学。他比较讨厌道教,但是是研究过后的讨厌。看下《中国小说史略》、《古小说钩沉》就知道了。对了,他的古体诗也不错的。他还了解好多外国的各种文艺理论和作品。一直有译介外国的名家名作之类的。然后就是创作。我一直觉得鲁迅最厉害的地方是,他的作品一上来就非常成熟。他的《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白话小说,我们现在看还觉得好的不得了。然后过去好几年,其他人都基本上没有很成熟的作品问世。那时候基本上能达到发表水平的,也就冰心、王统照、落花生、叶绍钧几个人,可以去翻一下他们的早期作品……也可以想一想胡适的白话诗,比如《蝴蝶》……虽然不是一个类别,也可以稍微参考一下……(我也很崇拜胡适的!就正好想到了……)还有《故事新编》,现在去看它,完全就是把神和圣世俗化,消解权威,反神话反历史,很先锋的。就说里面《铸剑》一篇,最后眉间尺、黑衣人和楚王的头骨分不出来,只能三个头骨一个身体一起落葬,享受祭祀。这个结尾,完全可以看成被浪漫叙述的英雄和国王的还原,生命的本质是无区别的,无论是卑微犹疑的,还是行侠仗义的,亦或是高贵却残忍的。而且三人还都享受了祭祀!!!越读越有深意啊有木有~杂文的话,看到有的人的评价还蛮低的。其实鲁迅的杂文研究意义很大,比不过杂文太多,又不能单拎一篇就研究,而且时代背景太复杂,所以现在的研究不是很深入。随便贴一段,先证明先生文笔还是很好的:白天还有馆员,钉书匠,阅书的学生,夜九时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人。我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最后,鲁迅人很好的,尤其是对有志青年。白羽知道吧,那个写武侠的,之前他偶像就是鲁迅,想做一个像鲁迅一样针砭时弊的人!去拜访周氏兄弟后,他们就帮他接点活,一直鼓励他。后来到了30年代,打仗嘛,实在穷的揭不开锅,才去写武侠赚钱的。而且虽然周氏兄弟闹翻了,但是在没闹翻之前,鲁迅真的对他弟弟超级超级好的。绝对的中国好大哥。总结一下,鲁迅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他懂的很多,怀疑一切,也就越容易矛盾绝望,但是他给我们呈现的都是坚守,是不软弱不妥协。有时候我会觉得他也并不知道中国的道路在哪里,也怀疑马克思共产党是不是能带领人民走出来,但是为了中华复兴,他只能一往无前。他不知道路在何方,就只能把脚下的这块地踩实了,让后来人更容易走一点。他虽然常常骂人,但是都是形势所迫啊,经常被当成靶子被骂。而且其实他和左翼关系并不好,郭沫若周扬他们才是共产党坚贞的拥护者。一帮左翼的,包括郭沫若还取笔名骂他,骂又骂不过,只能灰溜溜的找人和解。还在左翼成立的会上,被鲁迅的发言啪啪啪打脸。也就和瞿秋白关系铁。还是以鲁迅先生杂文里的一段话结尾: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这个问题一定要答,不然对不起多年男神迅哥儿。但我确实感到失望,因为他妈的有些回答真是让我无话可说。来吧,说说迅哥儿到底有没有被过度评价。我主要说小说、散文诗、诗、书信和一丢丢杂文。杂文我没读多少,不好讲。1/文字功底迅哥儿从小是受私塾教育长大的,有一阵子还默默地缩在某北京的绍兴县馆抄古碑(见《呐喊 自序》),古文功底是真没的说的。其对古汉语及古中国历史的熟稔,可见于《故事新编》。他不仅引用起来圆熟、得体(例,《纪念刘和珍君》里的陶渊明诗、故事新编里的各种神话、典故),他的古体诗也写的好,并不太难懂。引用一点大家应该都读过的: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意象很鲜明吧,韵律也很棒吧,情绪也表达的妥妥的吧,仔细咀嚼感受到悲凉和无奈了吧?而且“忍看朋辈成新鬼,而且前三联节奏紧,尾帘就蓦然一松,体会一下,你说他写的肿么样?这也不是全部啦,迅哥儿写的诗挺好的,再引一首,我不会解析诗词,自己感受一下吧。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我当时就觉得“荷戟独彷徨”很赞,画面感、寂寞感、苍凉感和勇气都在其中。然后再说说现代文写作。首先,那时候的现代文和现在的现代文差别还是很大的,那时候白话运动刚兴起不久,整个语言体系都不算特别完备。所以在胡适、鲁迅、周作人、张爱玲等人的文章中,常常看到和现在有较大出入的行文方式,就不容易理解,有距离感。况且鲁迅属于受古文影响比较深的作者,行文有时就半文半白的。李敖都他妈什么年代的人了,这就跟现在的英国人嘲笑17世纪作家现代英语不好行文拗口一样,蠢不蠢啊?(看到李敖就怒了)而且他的行文真心不难理解啊!拗口吗?真的拗口吗?不就是写了“也许应该是死了”吗(原文应该不是这样我记不清了)……他有一点受日语影响,但是真的不多。拉几句来看看迅哥儿的现代文到底怎么样。暗中的声音刚刚停止,眉间尺便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色人。“呵呵!”他一手接剑,一手捏着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来,对着那热的死掉的嘴唇,接吻两次,并且冷冷地尖利地笑。   笑声即刻散布在杉树林中,深处随着有一群磷火似的眼光闪动,倏忽临近,听到咻咻的饿狼的喘息。第一口撕尽了眉间尺的青衣,第二口便身体全都不见了,血痕也顷刻舔尽,只微微听得咀嚼骨头的声音。 这个动作描写,速度感、场景感,且文字一点不多余,干瘦,森冷、老辣。《呐喊》《彷徨》中有大量动作心理描写俱佳的段落和篇章、《故事新编》中隐含的嘲讽意味,《野草》中的绝望和悲戚之情,《朝花夕拾》中暖融融甜丝丝又怅然的回忆,迅哥儿的白话文蛮好的呀……我以为这个叫做“文字老辣”啊。你觉得呢?一直有人说拗口,真的挺不明白的,鲁迅拗口,那周作人是不是寡淡呢,钱钟书是不是掉书袋啦,张爱玲大概犯了堆砌的毛病吧,萧红是不是散漫呢。找几个拗口的段落来看看嘛………………对了,杂文要拗口一些,的确是。2/迅哥儿的小说师承迅哥儿的小说主要来源:果戈里、芥川、契诃夫但是又有自己的深化。其实《狂人日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要高于文学地位,这个故事脱胎于果戈里,基本算是借鉴了。这是他第一篇小说,考虑到这点我觉得还是非常牛逼的。阿q日记我也并不觉得很好,但辛辣地披露国民性,可能现实意义大过文学价值吧。而后他写了一系列,大致分为《呐喊》、《彷徨》系的批判现实发掘国民性的小说,还有《故事新编》这样的小说(施蛰存也写这样的小说,他也是文字非常厉害的人,中文外语都好,译的兰波简直绝了)。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就讲过鲁迅在这两种小说上的努力、尝试,以及他对此的评价,我觉得说的还不错,可以看,我就不重复啦。我觉得他在《故事新编》这一路上做的努力是非常非常有价值的,他本来可以这样:根植于志怪、神话和典故,植入新的内核,这种再创作要是坚持了,可能现在中国文学就不是这个动不动就忆苦思甜从清末到解放到文革的庸俗现实主义风潮了。可惜迅哥儿杂文写太多了,嘴仗也打得不少。而起《呐喊》《彷徨》类的小说……到现在都有强烈的现实价值。我们生活的地方是无数个鲁镇。3/ 迅哥儿萌萌哒我还要说,鲁迅也不仅仅是板着个脸的大先生啊。我不喜欢陈丹青,但《笑谈大先生》写得还是很不错的。给你们看首诗!我的失恋
鲁迅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我的所爱在闹市;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无法泪沾耳。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壶卢。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胡涂。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她河水深,歪头无法泪沾襟。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拟古打油诗!仿的《四愁诗》,是不是特别可爱?还有“乌鸦炸酱面”什么的,超级有趣啊。来来来再看这段:游山并不能使国王觉得有趣;加上了路上将有刺客的密报,更使他扫兴而还。那夜他很生气,说是连第九个妃子的头发,也没有昨天那样的黑得好看了。幸而她撒娇坐在他的御膝上,特别扭了七十多回,这才使龙眉之间的皱纹渐渐地舒展。 不是讽刺的很妙吗。还有,同样是《铸剑》(不好意思我是真的特别喜欢这篇小说): 哈哈爱兮爱乎爱乎!   爱兮血兮兮谁乎独无。   民萌冥行兮一夫壶卢。   彼用百头颅,千头颅兮用万头颅!   我用一头颅兮而无万夫。   爱一头颅兮血乎呜呼!   血乎呜呼兮呜呼阿呼,   阿呼呜呼兮呜呼呜呼!   随着歌声,水就从鼎口涌起,上尖下广,像一座小山,但自水尖至鼎底,不住地回旋运动。那头即似水上上下下,转着圈子,一面又滴溜溜自己翻筋斗,人们还可以隐约看见他玩得高兴的笑容。过了些时,突然变了逆水的游泳,打旋子夹着穿梭,激得水花向四面飞溅,满庭洒下一阵热雨来。一个侏儒忽然叫了一声,用手摸着自己的鼻子。他不幸被热水烫了一下,又不耐痛,终于免不得出声叫苦了。   黑色人的歌声才停,那头也就在水中央停住,面向王殿,颜色转成端庄。这样的有十余瞬息之久,才慢慢地上下抖动;从抖动加速而为起伏的游泳,但不很快,态度很雍容。绕着水边一高一低地游了三匝,忽然睁大眼睛,漆黑的眼珠显得格外精采,同时也开口唱起歌来:
王泽流兮浩洋洋;   克服怨敌,怨敌克服兮,赫兮强!   宇宙有穷止兮万寿无疆。   幸我来也兮青其光!   青其光兮永不相忘。   异处异处兮堂哉皇!   堂哉皇哉兮嗳嗳唷,   嗟来归来,嗟来陪来兮青其光! 头忽然升到水的尖端停住;翻了几个筋斗之后,上下升降起来,眼珠向着左右瞥视,十分秀媚,嘴里仍然唱着歌:
阿呼呜呼兮呜呼呜呼,   爱乎呜呼兮呜呼阿呼!   血一头颅兮爱乎呜呼。   我用一头颅兮而无万夫!   彼用百头颅,千头颅……   唱到这里,是沉下去的时候,但不再浮上来了;歌词也不能辨别。涌起的水,也随着歌声的微弱,渐渐低落,像退潮一般,终至到鼎口以下,在远处什么也看不见。   “怎了?”等了一会,王不耐烦地问。   “大王,”那黑色人半跪着说。“他正在鼎底里作最神奇的团圆舞,不临近是看不见的。臣也没有法术使他上来,因为作团圆舞必须在鼎底里。”   王站起身,跨下金阶,冒着炎热立在鼎边,探头去看。只见水平如镜,那头仰面躺在水中间,两眼正看着他的脸。待到王的眼光射到他脸上时,他便嫣然一笑。这一笑使王觉得似曾相识,却又一时记不起是谁来。刚在惊疑,黑色人已经掣出了背着的青色的剑,只一挥,闪电般从后项窝直劈下去,扑通一声,王的头就落在鼎里了。   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王头刚到水面,眉间尺的头便迎上来,狠命在他耳轮上咬了一口。鼎水即刻沸涌,澎湃有声;两头即在水中死战。约有二十回合,王头受了五个伤,眉间尺的头上却有七处。王又狡猾,总是设法绕到他的敌人的后面去。眉间尺偶一疏忽,终于被他咬住了后项窝,无法转身。这一回王的头可是咬定不放了,他只是连连蚕食进去;连鼎外面也仿佛听到孩子的失声叫痛的声音。   上自王后,下至弄臣,骇得凝结着的神色也应声活动起来,似乎感到暗无天日的悲哀,皮肤上都一粒一粒地起粟;然而又夹着秘密的欢喜,瞪了眼,像是等候着什么似的。   黑色人也仿佛有些惊慌,但是面不改色。他从从容容地伸开那捏着看不见的青剑的臂膊,如一段枯枝;伸长颈子,如在细看鼎底。臂膊忽然一弯,青剑便蓦地从他后面劈下,剑到头落,坠入鼎中,怦的一声,雪白的水花向着空中同时四射。   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王忍不住叫一声“阿唷”,将嘴一张,眉间尺的头就乘机挣脱了,一转脸倒将王的下巴下死劲咬住。他们不但都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于是他们就如饿鸡啄米一般,一顿乱咬,咬得王头眼歪鼻塌,满脸鳞伤。先前还会在鼎里面四处乱滚,后来只能躺着呻吟,到底是一声不响,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   黑色人和眉间尺的头也慢慢地住了嘴,离开王头,沿鼎壁游了一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便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你感受一下这“胡诌”的歌谣,三头相杀的动作描写,这种画面感和张力这还说鲁迅被高估了,我简直想上来跟你们扯屌。4/关于道德问题和站队迅哥儿肯定不是道德完人。那么按照有些人“人品即文品”的理论,我给你列列:毛主席你先别看了,他结婚这么多次,贺子珍晾那儿再没管过了,渣不渣,渣不渣。胡兰成你也别看了,他就一渣男,汉奸。周作人也别读了,汉奸,哦对了还有汪精卫,也别读了,我会告诉你汪精卫《双照楼诗词》很厉害?赵孟頫字你不要看了,他也是汉奸。兰波不要读,他同性恋,哦对了还有维尔伦、王尔德,你千万别看。高更你也别欣赏了,他抛妻弃子的,还重婚娶了塔希提土著姑娘。亨利米勒大爷你也不要读,他婚外恋,劈腿呢,他的姘头阿娜伊丝宁也不要看,奸夫淫妇。萧军萧红这种接盘侠和破鞋您应该更看不上了吧?别读,千万别读了。太宰治这种心理变态更不要看了。再往上数吧,托尔斯泰这种家庭不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种劳改犯+赌鬼,巴尔扎克这种酒鬼,茨维塔耶娃喜欢里尔克算劈腿吧还跟帕斯捷尔纳克搞不灵清,特拉克尔这种恋妹癖加乱伦还吸毒,乔治桑和莎乐美这种贱人文艺界绿茶婊,连带着她们的奸夫姘头谬赛里尔克佛洛伊德神马的都不要看了。对,都别看了,别读书了,替你们累。你以为有人哭着跪着求你读呀?你读迅哥儿的文章就要联想到朱安……被包办婚姻的反而有错了哈,要不你们都别恋爱了,让爹妈给说媒吧,别自由恋爱,千万别,否则你的童养媳就要在家哭了哟。躲在租界,嗯,张爱玲也躲在租界啊,胡兰成汪精卫还给日本人干活了呢。你别读呀。你有种也别用宋体呀,那可是大汉奸秦桧的字体哟。你要嫌弃这嫌弃那真的没办法了,作家艺术家不是道德楷模,多读作品少看八卦不行吗。不随便扣帽子行吗。真挺生气的。再说说站队或意识形态的问题。鲁迅生前和左派木刻有关系,认识不少左派青年,交往甚密,这给人造成了他亲共的印象。但是1/没加入共产党2/没有对任何党派表示过好感。他有不少青年共党朋友,柔石、瞿秋白,无一善终。他很心痛,相关的杂文不妨看看。他也没有觉得共产党好,也不觉得国民党好,也不觉得军阀好。他对党派、政治向来悲观。参加了新文化运动也不代表就是亲共或左了,看胡适。毛主席庐山会议曾经说过的:“鲁迅要是活到现在,不是不敢说了就是蹲监狱了。”(大致这意思)这就是他的悲哀,这时他已经死了,无法作为,甚至无法以文章替自己辩护。他被捧为无产阶级斗士,但他根本不是无产阶级。他被捧为亲共,但他从未亲共。他被选入教科书,于是青年大都讨厌他,作文古文周树人,他知道一定也很心塞。他就像马雅可夫斯基,被意识形态利用了,盖过了自身,人们反这个意识形态时也把他反了。这个叫“捧杀”,十分可怕。鲁迅是个很复杂的人,他个子矮,脾气不好,悲悯又辛辣,自大又自卑,他需要爱,需要人了解,他也有自己的懦弱和不作为,有自己的问题和遗憾。他是个人。但是他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贡献是没法磨灭的,文学史上一点也没有评价过高。他写的文章也是非常好的,喜欢不喜欢是一回事,有些好就是好,无话可说。没了。
因为鲁迅先生写的不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吗。。在铁屋里醒来,却找不到出口,同情着哪些仍在昏睡的人,但转念一想,他们比自己幸福的多,这样一来,倒宁愿自己就这样永远昏睡着了。心里有一个狂人,想砸碎这个吃人的世界,表面上却只能做着阿Q——他们还给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正能量”。心里知道夏瑜是好样的,但是所做的也只是在心里称赞而已,你不会去吃人血馒头,但也多半不会跳出来说什么。留在历史镜头里的,也只是围观的看客之一罢了。像董二千先生那样,厌恶争执,不善言说,终于沦为沉默的帮凶。年轻时也曾壮怀激烈地投入这个大时代,曾经怀着改变这个世界的梦想,到了最后,却只化做酒楼上的一碟茴香豆与一盏闷酒,发几句牢骚,像渡边抱怨东京学生领袖一样:“这些家伙只会构建一个同样卑劣的社会!”出身中产,费尽苦心地求了学,和儿时一起打弹子球红白机的“闰土”们划开了距离,在成为阶级的压迫者时也在外面的世界里被更高的阶级压迫着。或许会对车夫的背影投去同情的一瞥,或者回去还会把对他的同情发到朋友圈里,但也就此打住了。在更高的阶级眼里,你和闰土与车夫们也没什么本质的区别。你亲眼看到了理想的破灭,像肥皂泡一样悄不可闻,时光流驶,将血迹洗成绯红,街市依然太平,闲人们有了新的谈资。但你又能如何?像《熔炉》里的主人公一样大声高呼“我不是要改变世界,是让世界不改变我”吗?像《1988》里的主人公一样沿着他们的路前行吗?抱歉,那是电影,是小说,最后大概你还是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样,与这大熔炉合为一体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你已经接受这现实了。但你又誓不愿将灵魂完全抵押出去,定要在心中保留一份微弱的理想种子,“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你做不了单身鏖战的武人,也做不了敢抚哭叛徒的吊客,但你仍然有一颗不把这类人当傻瓜蛋的心。到最后,你难免颓唐,难免灰心丧气,“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你生出了这样的想法。但你并不愿意把这经验之谈喋喋不休地告诉别人,你希望后辈能走出自己的路来。“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是而已,如西西弗斯般,代代不息。
我以前不懂鲁迅的文章,只不过在课本里读到,还有老师推荐,所以我读了很多。多年以后直到我长大了。我回到多年以前的小镇,见到了儿时的小学同学,幼时的伙伴,有的小学毕业就去种地,有的上了大专,也有的考到外地,考到了各种985,211,时光飞逝,沧海桑田,好像有什么东西变了,我们的人坐在一起,却难以像曾经那样,那一刻然后我突然想到了闰土和鲁迅,多年后的鲁迅回到家乡见到闰土,,想起了儿时的玩伴而闰土叫他了一声老爷,鲁迅看到闰土的孩子,甚至看到了闰土孩子的未来,那种感觉,我突然懂了,就是突然有一种通过文学和作者灵魂相通的感觉。大学我还住着宿舍的时候,一个哥们多年女友回国结束异地,一个多年恋爱突然分手,有人工作签到省政府,还有一个人日日刀塔完全不在意自己的未来,大家各忙各的,别人的事终究是别人的,晚上睡觉我又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小杂感,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还记得上中学时坐公交车,每天都碰到一个坐车去火车站卖报纸的老奶奶,冬天一大早,很辛苦的,日复一日,每天早上,早班司机有次路口看到她在往公交站走还专门等了她几分钟。我觉得很温馨,突然很佩服司机和老人,鲁迅写一件小事,一个普通的车夫帮碰瓷的老太太,鲁迅说觉得他的背影逐渐高大起来,我有很多很多瞬间都是这么觉得的,生活中真的有很多的瞬间让我觉得很多平凡的人焕发出耀眼的光。还有课桌上的早,父亲病了去买药,三味书屋百草园,包括家道中落,一代不如一代,很多事情。当然,更有政治性的,鲁迅写像被提着的鸭子一样麻木的作看客的国人,写刘和珍君被杀的暴行,包括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因为治病救不了中国人,太多太多。还有比如故事新编颇具浪漫主义色彩但是却内有乾坤,不多说了。文字只是工具,美得文字有美得享受,鲁迅先生的文字固然不是诸子散文汉赋宋词,但是我是深深刻刻感受到了,似乎百年来国人变化不大,昔年鲁迅先生面对的国人,如今就在我的眼前,鲁迅先生经历的桩桩件件,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如何能不感同身受,文字执拗?如学步孩童的白话恰恰反应出了最直白的道理,鲁迅先生的杂文,真真称的上好的投枪,匕首!什么样的文学是好文学?我不懂可是当我参加同学会不敢说话,突然想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时候;当我真的在西北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时候;大雪天和朋友聚会对他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时候;毕业时写下鲍照的《拟行路难 其四》的时候;基友晚上和我聊天我发给他苏轼的《沁园春 孤馆灯青》的时候;我觉得好的文学 就是在一个恰如其分的时候 你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去表达自己 然而突然发现 前人已经为你准备好了的时候 你会突然觉得 这就是文学的意义 至少是其中之一你越接触社会,越了解社会,越觉得鲁迅先生说的对,何况是百年前啊。我之所以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好,就是因为当我在接触到这个社会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今天所接触的所经历的种种,我都曾经读到过,仿佛亲历,历历在目。以前的我,年幼的我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我不懂,所以我慢慢长大,越来越能体会昔年鲁迅先生之所见所感所思所写。所以我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写得好,文以载道,写的真好!陈忠实,路遥的书,看起来土读起来也土,但是很多人读到了自己的曾经读到了人生,这当然是文学如郭敬明之流的青春文学,看起来虚幻,可是无数小孩子也读到了憧憬,读到了曾经的梦,不也是文学吗。每个人对文学都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感觉。一个富二代也许永远不会理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却不妨碍这句话被传诵;因此,如果有人不能理解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丝毫不会感到奇怪,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说实话,李先生的人生经历我不太懂,所以他如何评价鲁迅先生我不好评论。但是中国的国情让太多的国人和鲁迅先生产生共鸣,这就是鲁迅先生被广泛称赞的原因了。同样,你如何看待鲁迅,要自己去读,自己去悟,李先生也好王先生也罢,终究是他人的看法,在知乎上提问,永远不会有在某个情景下突然想到一句话一首诗一篇文章的那种感觉。题主,鲁迅先生究竟是否过誉终究是需要你自己去评判的。至于鲁迅先生旁人怎么看刀砍东风,何有于我哉?————————————12月19日首发由于是手机打而且时间紧迫故而有不少别字,病句,而且标点问题很大,多谢评论区各位指点,一字之师。12月30日修正
几天前刚刚有幸路过鲁迅博物馆,有感而发,路上先占坑。提示:多图杀流量。--------------------------------看到问题,我第一时间脑补了一句“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没错,这就是许多人上学读书时初遇鲁迅最初被灌输的概念。(顺手看了下度娘百科,这样称谓依旧是黑体加粗摆在显眼位置)这句话伴随着诸如“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等名言成为了不少小伙伴们的童年阴影。而鲁迅先生,也随着广为人知的“一字胡”模样,成为了一尊“横眉冷对千夫指”、文字拗口别扭、风格冷峻无情的塑像。多么可悲的一件事。鲁迅不是因为政治被高估,而是因为政治而被局限。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的“主业”是文学,但鲁迅1881年生人,第一部振聋发聩之作《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鲁迅37岁,已年近不惑;鲁迅英年早逝,大多作品完成于此后不到20年。那么问题来了---鲁迅的前半生在干什么?戊戌变法是1898年的年度关键词,而这一年,17岁的还不是“鲁迅”的周树人考入了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一年后入路矿学堂,直至1910年毕业----这是他的第一个学历,也是第一个“专业领域”。后来他曾经编写过《中国矿产志》,成为中国第一部地质矿产专著,入选过清末的”国民必读“”中学堂参考书“。(从那时候他老人家就开始”祸祸“中学生了,啧啧)后来,矿物学者周树人又去了日本深造,先读语言预科,后入仙台医专学医,这也就成为了他的二个专业。(瞻仰下先生的成绩单~呃,也不是太闪耀么~人家都能牛逼,我们学渣敢说没有明天?) 在日本弃医从文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无须赘述。但这并不是他医科、或者说自然科学生涯的终点。1909年,海归人员周树人回到故乡,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浙江两级师范的生物、化学老师。早在童年他就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就可见一斑。在南京读矿业时他经常外出郊野考察,期间也积累了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认识。而日本学医系统的生理、解剖等教育,也都极大地影响了他后来从事生物教学,包括对实践的重视,对科学的尊重等等方面。1912年,民国元年。特级教师周树人经推荐进入教育部,后随临时政府搬至北京,这成为鲁迅又一份职业生涯的开始——仕途。公务员周树人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还是做出了相当的成绩。他参与了当时北洋政府京师图书馆、历史博物馆的筹建,参与了中华民国国徽的设计。捎带提一句,广为人知的北大校徽(最近被戏称”手撕鬼子“)就出自鲁迅先生之手。另外,鲁迅也是个对生活有讲究有追求的人。在四九城的时候,处级公务员周树人工作之余,个人生活也是有声有色。他也搞了不少的文物收藏,古书碑帖的整理校勘等。就像《〈呐喊〉自序》里面提到的:“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虽然他对钱玄同声称这抄古碑“没有什么意思”,但其实在北京期间,他编纂了《汉碑帖》,《六朝墓志目录》,《六朝造像目录》等多部集录。(看看人家,爱好都玩出了水平)(看看人家,爱好都玩出了水平)他是个吃货,正如张公子 所言。他也是个玩票的设计师,对寓所不满意,自己亲自操刀参与改建。(客串“画图狗”)(客串“画图狗”)最后再说回日本的故事,说狂人日记是鲁迅的文学职业生涯也不全对。鲁迅在留学读预科的时候就开始为同乡会期刊撰文,着力创办文艺杂志。最主要的,他在域外开阔眼界的同时,积极翻译各类国外小说(由日文版翻译)引入国内,包括我们所熟悉的儒勒凡尔纳《地心游记》《月界旅行》等。终其一生,鲁迅翻译的包括日德俄法等多国的小说、诗歌、文艺评论等作品。......这都是新文化运动中呐喊彷徨前的鲁迅,针砭时弊“痛打落水狗”前的鲁迅。片面功利性的教育,让很多人似乎只记得了一个作为战士,要呼喊,要抨击,无趣的鲁迅。不胜唏嘘。说了这么多,似乎讲成了“鲁迅的前半生”,有点偏题。但其实,鲁迅的主业“文学”,离不开他的丰富多彩的“副业”。鲁迅先生涉猎虽广,但大多离不开对古老中国的总结,对新生中国的探究。没有这般阅历,国民性的深入洞察研究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文学只是大师用文字表述自己的一个工具。如果有所谓绝对纯粹的“文学家”,摆弄文字,其实他就只是写手、段子手罢了。-------北京行程仓促,好遗憾很多地方没来得及拍照,只好部分引用网络图片了。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但在新近编纂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 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那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灯下漫笔》选自(鲁迅)杂文集《坟》,这是鲁迅的第一篇文章。不觉得鲁迅对人性、对民族性格的拿捏已经入木三分,无人能及了吗?-----------------------------------------------------------------------------------------------------------------------------再补几条鲁迅的言论,你不得不服:1.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2.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例,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看镜有感》3.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长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随感录二十五》4.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鎗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可恶罪》5.中国人的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乡,可惜终于没有实现。但我却替他们发现了,你们大概知道的罢,就是北京的第一监狱。这监狱在宣武门外的空地里,不怕邻家的火灾;每日两餐,不虑冻馁;起居有定,不会伤生;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不会再犯;强盗是决不会来抢的。住在里面,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北京通讯》6.智识太多,不是心活,就是心软。心活就会胡思乱想,心软就不肯下辣子手所以智识非铲除不可。7.假使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人,无端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一思而行》(这不就是在说知乎吗?==!)7.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8.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9.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
能提出这种问题,果不其然题主你也是没怎么读过鲁迅的人。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少有的,你越是了解他,越是想给他老人家跪了的人。论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不仅是白话小说开山之作,更是整个白话小说的巅峰,敢问谁敢说,有哪一部白话短篇小说,是超越了狂人或者阿Q的?没有。短篇造诣高如沈从文汪曾祺,也只能说是领域不同,比无可比,更说不上超越。特别是狂人日记,“病愈之后重翻昔日日记”这种套娃式的“元叙事”手法,直到90年代还从海外以“现代技法”的商标出口转内销,而被一代作者奉为圭臬,鲁迅却能在白话小说创立之初无据可依时将这种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简直堪比开挂穿越。——至于故事新编,我都没法跟你们讲其中的妙处,我只能说任何一篇出现在百年白话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会是一个时代的惊喜和幸运。论散文诗,说《野草》是中国史上白话散文诗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散文诗的鉴赏门槛比较高,熊孩子们把“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奉为笑谈也有情可原,然而只要有心每隔三年把《野草》全篇翻出来通读一遍,就会发现任凭你有了多大的成长,这个文本永远都在你似乎伸手可及又够不到的地方。论学术,《中国小说史略》是任何从事中文白话小说研究的人都不可能绕过去的一部专著。在没有百度没有谷歌没有维基没有知网的年代,梳理出这样一部贯穿中国文学史的专著,对学者知识储备要求极高,许多观点更是具有前瞻性,许多判断拿到今天依旧成立。论散文杂文,这反倒是鲁迅成就里最一般般的部分了。鲁迅杂文16部,其中以感时事而发的急就章为大多数, 虽然不乏一些闪光的思维碎片、隽永佳句,但终归受一时之势与杂文题材的限制,私以为文学上成就不如小说和散文诗,但是就杂文文体内部横向比较,依然说得上是第一人的位置。至于散文,本来在鲁迅作品中数目上就不占多数,基本上只有朝花夕拾一部,回忆为主,个人以为对于研究鲁迅生平的意义,大于其本身的文学价值。相比较于小说散文诗对文学史同体裁的碾压性优势,未能于同时代中拔得头筹的散文,成就相对而言算是低的,但也绝对是文学史上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以上诸般种种,一个文人倘若能占得一样,便可以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倘若能有《狂人日记》或者《野草》等一篇留世,就足以当得起文豪二字,而鲁迅全占。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自古文人相轻,五四以来中国文坛多少狂生,有几个敢说鲁迅的不是?一块意识形态的抹布堵不了所有人的嘴,到最后还是笔下工夫见高低。写字儿的人拿自己的作品掂量掂量,都知道鲁迅先生,自己黑不起。文学自古都难免沾染政治,中国近代史百年政治风云,东风吹西风吹,那股风敢对着鲁迅吹?唯有先生一人屹立不倒,不是偶然现象。他们知道,大先生人在或不在,锐利的标枪就插在那,谁自己对号入座地站到枪头上,谁就要被戳穿。谁也不敢。鲁迅穿越漫长的时空,为一切国人内战提供着弹药。在网上看政治粉吵架,五毛骂美分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美分骂五毛在铁屋子里睡得香甜,只有先生在天上呵呵你们所有人。你越是了解鲁迅,越是会有内心的焦虑,你发现你标新立异傲娇中二几十年,终究逃不出先生的调侃。所以说,鲁迅从来没被高估过,只被错估过。因为熊孩子们读不懂狂人日记读不懂野草,就只能让他们去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让他们误以为这个普通话说不利索的日常系作家就是鲁迅先生的全部。或者,被一些小年轻当成“中二”的代名词,读起鲁迅,耳边想起的都是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然而先生不是中二,先生也不是熬鸡汤的厨子。先生写阿Q,也知道自己正是阿Q一员;先生写狂人,也自知自己给不出“治愈”之外的答案。所以先生并不愤怒,而是悲悯。先生一生最怕的,便是青年被他“毒害”成百无一用的愤青喷子、心高命薄的中二少年,宁肯自己和腐朽的地面一起烧掉。先生手拿双刃的手术刀,剖人一寸,入己三分,所以先生才是独一无二的。大智慧,方有大悲悯。也有可能,是现在有这样一种流行趋势,但凡是主流意识形态支持过的,就一定要去踩一脚,才显得自己高明,甭管这一脚踩得对不对踩得准不准,就算是一字马劈开裆够不着也要强行踩一下,总之踩下去,才得了“独立思考”的神髓,于是便欣欣然,仿佛终于画圆了一般。======================欲了解鲁迅,国内研究者我首推孙郁。无论持正论还是讲新论,都以鲁迅先生本人为纲。比起陈丹青之流拉着先生大旗贩卖私货,高出了不知道多少。
鲁迅先生文字极好。文中语意颇多转折,而层层清晰,见解深刻。从小说到文字到思想,百年来中国未见有一人在这三者中任一方面及之。任何赞誉,对先生都不会过誉。越懂中国,越懂先生。先生有些杂文,低年级学生确实读起来吃力,读了难解妙处。
因为鲁迅大大值得这样的赞誉。小时候读鲁迅觉得拗口、难懂,其实只是没有到那个年龄,也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在文学内容和主题上,白话文小说在鲁迅手中诞生(《狂人日记》),也在鲁迅手中成熟(《阿Q正传》),时间极短,但是成就和艺术水平极高,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中能够在这方面和鲁迅差可比拟的能者寥寥。他在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我们至今仍耳熟能详的经典形象,如闰土、祥林嫂、阿Q等,在我们的周围都时时存在,他所描述的现象,在我们身边都时时发生。有时候你甚至会惊讶,过了这么多年,那个时代和这个时代,居然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甚至于,没有一点变化。他对于国民性的深刻认识,甚至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直到今天仍然对我们有所启发。在文学形式上,他几乎每篇都是一个新的形式和创新。《狂人日记》的文言和白话的交错使用,意识流的笔法(话说这玩意我到现在都没懂……看流派代表作的简介都觉得困难,也许是我智商低),在今天看来也不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孔乙己》中独到的视角和独立场面描写,通过旁观者店小二的眼光和孔乙己的三次事件的描写(一次还没出场)。我也尝试过这种写法,但是这种写法对作者的要求极高,不仅从形式上要求对内容的表达,也十分考验作者的选材能力和构思能力,当然,最后我是失败了。《故事新编》更是古今为一炉,双线比较。其实大家对于鲁迅“我家窗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的痛苦理解是语文教育的一个缺陷。不仅在不适当的时候让孩子接受这些深刻的作品,还用一种没有理论基础的模式化的方法来生搬硬套地解释,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我偏执地认为,钟爱鲁迅,是一种美德。
我的鲁迅的魅力在于,他是不可捉摸的复杂的综合体,当他冷峻,余华说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如子弹穿过肉体般迅猛;当他诗意,他又是低吟浅唱的田园诗人,他在《社戏》《朝花夕拾》中的文字芬芳扑鼻,直如陶潜;当他晦涩朦胧,他的《野草》即可以让人想起李贺,又可以意及波德莱尔。他是如此无所不能,却又是如此亲切可爱。他有一种在变化多端里让你惊叹的魔力。如果不信,你可以看只要他愿意,他是可以写得多美:
“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喜欢他便是喜欢他,毕竟每个人眼里的鲁迅大大都不一样。我十几岁的时候读完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散文杂文也读过一些后,觉得这个男人真是特别的有魅力,心里想着要是鲁迅大大还活着,还年轻,真的好想嫁给他!论文学成就,论文笔,论才华,论眼界,论情怀,论为人,楼上都讲的差不多了。有人说鲁迅大大人品差,对妻子不负责任。我觉得说这个话的都是男生,道德帝视角开太大了。说这个话的人,你也许都比不上鲁迅大大对爱情看得通透。鲁迅他是懂得爱的,他为此深深的受过自我的折磨,他有无奈有悔恨有歉疚都有。看得人心疼。你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只是看伤逝,涓生的手记,看了太多太多遍。看的心疼。在我心里,一个能把爱情写得这么真的人,他的品行就比大多数男人好的多。请不要把大大和郭沫若之流放在一起吧!绝对是侮辱!就是这么爱大大,义无反顾!O(∩_∩)O旅途这么漫长,如果找不到我想要的东西,我想我会死掉的。(现在还是很想嫁鲁迅啊)
1、鲁迅在世的时候就是公认的文豪2、李敖、夏志清也都承认鲁迅的文学成就,3、国外也觉得鲁迅是大作家,东京大学有专门的鲁迅研究的课程,大江健三郎对鲁迅的评价也是非常之高。4、我也没觉得鲁迅有多被拔高吧,现在也不太提了,教科书中也删去了好几篇作品,5、筒子们看了书再来讨论吧
一个作家的地位是看他写出多少经典作品。李白杜甫为什么地位那么高,因为他们的好诗太多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人称为唐诗压卷之作(当然不是全部人这么认为),当然不比李杜的好诗弱多少,但是张的历史地位为什么和李杜差距那么大?因为他只有一篇《春江花月夜》,而李杜各自的好诗数以百计。就像NBA的球星一样,打一场好球是发挥好,场场好球就是超级明星。文坛的人物也是这样,一篇好作品可以引起轰动,好作品多了就是文坛巨擘。同样的,鲁迅为什么地位高,并不仅仅是因为他针砭时弊这一特性(有良心的作家谁不针砭时弊?),而是因为他的好作品非常多。《呐喊》《彷徨》《朝花夕拾》几乎篇篇经典,优秀的杂文更不在少数。别的作家谁也有鲁迅这么多的好文那么自然也应当享受同样尊崇的地位。(如果你和我“好作品”的标准不一样,那么我们可以先探讨好文的标准,上面一段先当我没说。)
不存在过高的问题。毫无疑问是民国第一人。看完《鲁迅全集》就知道了。到了有点鉴赏力的年龄后,再去看鲁迅文章,竟然觉得无字可改,几乎篇篇如此,功力深得可怕。读不懂也没关系,读胡适吧,民国第二人。
鲁迅写出了中国当时30年内最好的小说、50年内最好的散文、80年内最好的诗歌(散文诗),评价怎么会不高?鲁迅和李敖最大的区别在于,李敖除了那些骂人和骂事(所谓针砭时事)的文字,还有什么剩下?而鲁迅即使删去那些讥讽笑骂的文字,剩下的仍然足以支撑一个文学大师;灯下漫笔、春末闲谈、病后杂谈放在今天也是最顶尖的专栏文章,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放在任何时间都是悼念逝者的经典。不要被政治因素欺骗,也不要被反政治的意识蒙蔽,走近鲁迅最好的方法是阅读鲁迅,而不是教科书或者他人的言论。再纠正一点:鲁迅可不是只在“国内”评价高,而是在国外的评价也很高。只要是对中国文学有了解、有研究的国外学者、作家,并且不会被意识形态的喜恶影响自己判断,对鲁迅的评价就会很高。看看国外顶尖汉学家马悦然、葛浩文、顾彬等对鲁迅的评价,还有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等作家对于鲁迅的看法,就知道鲁迅的高评价从来不只是出现在“国内”。
鲁迅在教科书上的烂大街正是他远远被低估的原因鲁迅的能力与成就也绝非“刻画国民性”那样简单初中生,高中生,不会懂得文字的可贵对文字的使用也毫无概念个人认为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屌的就是鲁迅和沈从文两人都超脱了同时代大部分文人的局限带有一种“宇宙哲学式的焦虑”所以才是世界级的。而且我深信鲁迅就算在几百年后也会为人所津津乐道。-----------------------------题主的问题是为何评价这么高。可能目前通行的评价高只是局限于鲁迅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符号的评价高罢了鲁迅真正牛逼的地方尚未被人熟知!!要睡觉了原谅我蜻蜓点水一下1、小说:当时中国要是没鲁迅,真的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可能除了郁达夫之外。(时间域主要定在上世纪20年代初,也是现代白话小说的起步十年)迅是的的确确就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鼻祖(当时搞理论的仅仅是理论,无法将理论外化为小说文本胡适的创作充其量局限于新诗,因为白话初步提倡,直接朝现代小说过渡不论从语言、艺术手法、叙事都需要极大的艺术修为没鲁迅撑门面的话...啧啧...)更牛逼的是:他只是一名现代小说的尝试者但是却直接到达了牛逼哄哄的程度相当于新手路人局DOTA天梯玩一局就直接奔2000分的赶脚...当时的不论是深度、开拓性、现实功用,均无人能及。2、散文:朝花夕拾随便哪篇出来都是世界级的质朴、绵柔、拥有散文自在的节奏与把控不伪饰、不做作且真挚,散文的精髓他都做到了。3、《野草》野草是散文诗,题材比较特别算是半诗半散文但就这一本《野草》让我确信鲁迅是世界级的文学大师野草有着终极的人文关怀拥有超前的现代技法与笔力当时写出这种东西只能说是开挂了~4、为何说鲁迅是个真正的文人!!!!因为他是极具创新意识与文人使命感的有时候读他的作品觉得拗口并不是人家不会好好说话只是在进行白话行文的实验有时候更是会佛家用语、自编自造乱入但是都是艺术感极佳的语言这是他留给后人的财富。说到创新,他晚年的实验性作品就是《故事新编》杂糅千古事,成一家之言有心力做这种事情的文人,也只有迅哥了创作《故事新编》的时候鲁迅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了(T-T)5、鲁迅也是翻译家,前期和老弟翻译《域外小说集》后期也是左翼里翻译的老将,主翻马克思与普列6、鲁迅的杂文... ...(散文的一支)说刀笔吏太粗暴了... ...7、鲁迅为了减少性欲专心创作,经常穿单裤。.....鲁迅的评价确实高。但说实话那真只是冰山一角。迅哥永垂不朽!!!!!------------------------------------对不起各位!第7点有严重错误!!已修正!迅哥的确是大冬天穿单裤啊!!!我是傻逼别理我!!!这是大嫂许广平说的!!!!迅哥还是单身狗的时候向来提倡禁欲!!!!
国外对于鲁迅的评价如何我不清楚,国内为何对于鲁迅的评价这么高?因为鲁迅值得,他的文章是那个时代中国的写照,鲁迅对于人性的描写深刻、直白甚至尖刻。鲁迅的文章以前读不懂,但是现在读来却愈发深刻,细思恐极,尤其先生笔下的人物,每与自身对照,只觉那些文字直指本心,总能令我惊出一身冷汗。至于因为政治因素被过誉?别看玩笑了,好好读读鲁迅的文章,你就会发现,祥林嫂、闰土、阿Q还有孔乙己依旧活在我们身边或者自己心中,不过是换了个壳子而已。至于李敖其人,是有真才实学的,针砭时事倒是称得上的,但是与鲁迅比起来只怕还不够资格。至于说鲁迅的文章拗口是不好的中文,我就只能呵呵了,鲁迅写作的时候,才刚刚开始普及白话文,语法什么还都不成体系,自然拗口。至于李敖自称中国白话文第一人,他之后的人我不说,但是若与这些为白话文普及的前辈们相比只怕是无耻了些许。------------------------------12.22更新--------------------------------其实,还有一些想要继续补充一下的。就我的观点看来,鲁迅实在是谈不上被高估,被低估倒是实实在在的。一方面先生的确是一个不讨喜的作家,之前题主提过李敖评论先生的中文不是好中文,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但是单纯攻击他就有失偏颇了,这个稍后再说),但是先生的文笔还是属于质朴晦涩的那种,比起同时期的一些作家以及后来者,在这一点上确实没有什么优势,大部分人也包括我至少有一部分都是属于外貌协会的,无论对人还是对文字都是一样的,辞藻优美的文章自然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但是文字的力量终究不仅仅是那些浮于纸面上的辞藻,就如同先生的文字一样,之前也说过先生对于人性的描写非常深刻,深刻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在文字里面我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不讨喜的地方,我一直觉得人是十分善于隐藏自己的,不是指欺骗别人或是像别人隐藏自己的想法,而是我们非常善于向自己隐藏自己,我们自己脑海中的每一个想法其实我们都很清楚,但是其中有一些是阴暗的、不可告人的,对于这一部分想法大部分人首先是敬而远之的,平时会把他们牢牢的藏起来,就算不小心出现了我们也可以做到视而不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想法都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在碰见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这些阴暗的小想法还是会如同新春的竹笋一般从我们心中破土而出,有时候我们可以在这些小想法立足未稳的时候把他们铲掉,但是有些时候不行,它会茁壮成长促使我们做出选择,往往这个时候为了避免自身的羞愧亦或是其它的什么,我们会给自己的行为编制一个美丽的借口,并且说服自己这才是促使我们作出决定的那个想法,久而久之这也变成了一种本能,我们也开始相信这个美丽的借口才是真实的,而奇妙的是,这些过程是不被外人所知晓的,一般人就算能够嗅出些许端倪,但是却无从窥得全貌。但是先生的文字呢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尖刀,一把就刺入了我们心中最隐秘的小世界,并且左一刀右一刀把我们自认为是华丽外衣的遮羞布割了个粉碎,没有了遮羞布,羞自然就来了,来得多了便是恼羞成怒。所以,我对先生和他的文字,始终是敬畏居多,而非喜爱。另外一方面,题主所提到的所谓的政治原因也是鲁迅被低估的原因之一,不可否认的是那个特殊的年代孕育了先生和他的文字,但是先生写的是那个时代下的人,而非那个时代本身,其实本身是没有任何政治色彩的,只不过是借用了那个时代的背景,可以是现如今提及先生,必称先生笔下描写的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劣根性等等,标签色彩太严重,殊不知先生笔下的人其实已经超脱了那个时代,正活在当下。
他给我的就是一种和全世界为敌的感觉,然后还潇洒应战了。
题主是想说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水平被抬高,还是整体被抬高?除开文学作品,鲁迅先生仅凭《中国小说史略》的学术成就,也可以站在高峰。这本书我当年大学的时候准备背下来的
没有那个毅力。字字珠玑,绝对每个字都是干货啊。看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哦~原来好多对古代小说的评论都是这里面的啊,都是鲁迅讲出来然后被到处用啊。大学一个现代文学老师特别崇拜鲁迅~在他们那个班整整两年在讲鲁迅,恩,凡是上课他必定扯到鲁迅。从侧面可见鲁迅的魅力吧。有时候读了没有共鸣,不能理解,是阅历不够。若有一天,正经历同样事件,你会发现直指人心。不仅鲁迅如此,大凡好的文学作品皆如此。鲁迅写小市民是最好的,是活生生的人,很立体。庸庸碌碌+自私自利+懦弱无能+无可奈何+人情味。不信请再读初三语文课本中《孔乙己》,仔细观察掌柜的行为,体会一个小生意人的性格。他有生意人的狡猾和自私自利,在酒里面羼水。他有普通人的人情味,“我”这个小学徒,是经人介绍来的,能力太差,做事做不好,职位被一改再改,最后只给“我”一个温酒的工作。这么低能却没有辞退“我”。孔乙己欠酒店钱,最后一次来买酒的时候,掌柜卖给了他,没有说让他拿钱先还欠款。你猜掌柜知不知道孔乙己应该已经还不起了。你说这个掌柜是好还是坏呢?这是一个生活中的人,所以他有善也有恶,所以真实。《故乡》中写去看戏,写小伙伴,写那个可爱的六一公公,我一下就想到外婆家那个村庄,那些相似的事和人。不过没有农村体验的人可能很难有共鸣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星战士攻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