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头和字都是横着钱是哪个国家的崛起 冲突风暴

国家的崛起应首先是心灵的崛起
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经济奇迹,实现了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国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积聚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才能创造的财富,这种财富递增的速度让世人为之震惊。然而,从企业到政府、从学者到官员、从草根到明星,国人物欲催生下的数字奇迹与财富狂欢带给我们的却是种种意想不到的群体病症和隐忧。渴求财富本身并没有错,我们搞改革、调结构、发展生产力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让国人脱贫致富。.然而,当我们真的富裕了,却在财富面前彻底迷失了。财富就像一个神秘的无底洞,牢牢地把我们吸附着,让我们一次次心生物欲,去创造所谓的财富神话,而内心中的价值观、生命信仰、精神财富却日益干瘪,日渐被吞噬。随着经济效益的驱动、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以及利益关系的变动,刺激和引爆的是国人强烈的财富欲望。与此同时,拜金主义、贪污腐化等极端的功利欲也日渐瓦解了国民传统的道德信仰体系,,’导致国民道德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沉沦、消逝。这样,企业不讲诚信、见利忘义;官员以权谋私、腐...&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人民论坛》刊登倪明胜的文章说,30多年的改革放造就了中国经济奇迹,实现了社会跨越式发展。中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积聚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才能造的财富,这种财富递增的速度让世人为之震惊。然而从企业到政府、从学者到官员、从草根到明星,国人欲催生下的数字奇迹与财富狂欢带给我们的却是种种想不到的群体病症和隐忧。当我们真的富裕了,却在富面前彻底迷失了。财富就像一个神秘的无底洞,牢地把我们吸附着,让我们一次次心生物欲,去创造所的财富神话,而内心中的价值观、生命信仰、精神财却日益干瘪,日渐被吞噬。随着经济效益的驱动、利分配格局的调整以及利益关系的变动,刺激和引爆的国人强烈的...&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人民论坛》日刊登倪明胜的文章说,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经济奇迹,财富递增的速度让世人为之震惊。然而,从企业到政府、从学者到官员、从草根到明星,国人物欲催生下的数字奇迹与财富狂欢带给我们的却是种种意想不到的病症和隐忧。当我们真的富裕了,却在财富面前彻底迷失了。随着经济效益的驱动、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以及利益关系的变动,刺激和引爆的是国人强烈的财富欲望。与此同时,拜金主义、贪污腐化等极端的功利欲也日渐瓦解了国民传统的道德信仰体系。在今天的财富面前,传统的道德、良知、正义、责任有时不堪一击,金钱、财富却成为价值判断的标准。改革30多年来,我们似乎走入了一种精神误区,以...&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经济奇迹,财富递增的速度让世人为之震惊。然而,从企业到政府、从学者到官员、从草根到明星,国人物欲催生下的数字奇迹与财富狂欢带给我们的却是种种意想不到的病症和隐忧。当我们真的富裕了,却在财富面前彻底迷失了。随着经济效益的驱动、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以及利益关系的变动,刺激和引爆的是国人强烈的财富欲望。与此同时,拜金主义、贪污腐化等极端的功利欲也日渐瓦解了国民传统的道德信仰体系。在今天的财富面前,传统的道德、良知、正义、责任有时不堪一击,金钱、财富却成为价值判断的标准。改革30多年来,我们似乎走入了一种精神误区,以为...&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经济奇迹,实现了社会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国际某些金融机构更是作出大胆预测:中国有望在2025年左右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然而30多年来,我们似乎走入了一种精神误区,以为外资进来了、先进的技术引进了、先进的管理学会了,我们的市场经济就能不断壮大起来,相反,文化作为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却被淡忘了。德国大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每一次文化上的飞跃都会燃起新的火焰来,都会出现一种文化复兴的状态。而对于今天大变革时代下的中国,要实现民族的真正复兴,就必须找寻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并与时代有机结合起来,融合贯通,形成民族国家特有的信仰体系和精神价值理念,这才是民族崛起的关键。现代日本民族灵魂人物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模式问题,我认为揭示中国发展奇迹的密码不在经济领域。有人说正因为中国搞了市场经济和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这样看问题只是看到了中国奇迹的表象和起因,没有深入到中国奇迹的内在逻辑。从比较的视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搞了市场和开放型经济,为什么没有取得中国这样的奇迹?所以,解读中国奇迹的密码应到政治领域中寻找,也就是到让西方人头疼的“人民民主”中寻找。中国政治文化有“四大优势”:“集中效率优势”、“政治组织优势”、“制度创新优势”、“文化包容优势”。这“四大优势”是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所没有的,也是中国发展奇迹的奥妙之所在。一改革开放初期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吸取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十年动乱”时期政治建设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于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纵向的是地方和基层缺乏自主权和积极性,横向的是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干部老化、缺乏活力的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中国的振兴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在毛泽东时代农民的所有收成都归公社所有,由公社来决定分给农户什么和分给多少。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按照合同完成上缴国家的任务后有权支配部分收成,并可以种植和生产自己想生产的东西?烟、酒例外,对这类产品国家实行严格垄断?。因此农民手头的资金增长很快,使他们能够建立加工农产品、生产日用品和采矿的小型企业。由于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民对每一块土地都更加精耕细作,并且开始出现机器和拖拉机站,从而解放了大批劳动力。1984年农业生产获得了大丰收,谷物产量达到了4亿零700万吨,比1978年超产一亿吨。从1985年开始,中国首次成为粮食出口国。农村改革的胜利使中国在1984年开始了城市的改革。随着农民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机关干部的工资也有了增加,知识分子的生活水平有了改善。“中国奇迹”的秘密说来很简单,即经济的发展是从能够使国民收入得到增长的部门开始...&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文史散叶集纳(三七七)
&&&&&&&&&&&&&&&&&&&&&&&
在莫斯科庆祝“5·9”胜利日
&&&&&&&&&&&&&&&&&&&&&&&&&&&&&&&&&&&&&&&&&日10:32
来源:光明日报 范咏戈
&&&&&&&&&&&&&&&&&&&&&&&&&&&&&&&&&&&&&&&&&&&&&&&&
作者(右)与俄罗斯青年共庆“5·9”胜利日
&&&&&&&&&&&&&&&&&&&&&&
莫斯科大剧院广场上,二战老兵寻战友&&&&&&&&&&&&&&&&&&&&
& 群众在红场上向无名烈士致敬
有一张旧照,是我26年前在莫斯科大剧院广场为庆祝“5·9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的苏联老兵们照的。照片并不清晰,因为那时不仅没有数码相机,甚至连国内带去的“乐凯”彩卷也经常“断炊”,是用当时苏联人常用的反转片(即幻灯片)照的。但它是我的珍藏,里面有我永不褪色的记忆。是它,一次次把我带回莫斯科大剧院广场。
&26年前,作为国家公派生的我刚在莫斯科大学报到就听人说,莫斯科有一个说法:如果你没有和莫斯科人共度一个“5·9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就还没有资格说你到过莫斯科。终于等到了“5·9”,一大早我便照老学长们的指点乘地铁直奔市区的大剧院广场和高尔基文化公园。每逢“5·9”,老战士们就会在这两个地方寻找幸存战友,年复一年,这已成为莫斯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出地铁,我便看到大剧院广场已是人头攒动。身着当年军服、胸前挂满了各种勋章的老兵们三五成群,高擎着用红布做的写满当年部队番号的横幅。我急忙挤进人圈,只见在一面写着“列宁勋章、库图佐夫勋章荣誉团队、重型机械化军团所属独立第一近卫师”的横幅下,三位老兵正翘首指点。所有的人都向他们投去敬慕的目光。当我向一位身材高大魁梧、佩有当年空军上校军衔的老战士问候时,他先是把我当成日本记者,后听说我是中国人便立刻和我拥抱。他告诉我他叫伊万,已经84岁,战前是鲍曼工学院的工程师,入伍后当了一名飞行员。1941年他曾奉命在哈尔滨帮助训练中国飞行员。他用俄语拼出几个中国人的名字:孙广斌、王有禄、宗广斌、张西林、卓彦青等,又拿出笔在我的小本上写下他的姓名、地址、邮政编码:“莫斯科,129337,雅拉斯拉夫大街120幢344号,申斯罗夫·伊万·瓦西里耶维奇。”写完后指着小本对我说:“你回国时一定帮我打听一下我训练的这几个飞行员是否还活着。如果有他们的消息,一定写信告诉我,一定!”随后又补上一句:“我家里还有我们的合影,明年我还要来这里,到时把照片带给你看,你一定要来!”那不容分说的语气,就像我明年一定会在这里给他带来意外的好消息。我不愿让老人失望,当然也没有勇气启齿说寻人的任务实在难以完成。我应诺了他,心里却沉重极了。悠悠26年过去了,老上校伊万若在世应该整整110岁了,他还会拿着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和中国飞行员的合影照片,满广场地找我吗?
那一天,俄国朋友尤拉给我讲述了另一个令我震撼的故事:一位参加过日红场阅兵、随受阅方队经过列宁墓后直接开往前线、几个小时后就投入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老兵,曾在“5·9”胜利日,在高尔基文化公园的树下,胸前吊着一块“71高炮师”的牌牌,连续伫望了三年,却未寻到一个幸存战友。家人劝他死了心,老人说:“只要我不死,我还要一年年、一年年地等下去!”大概不会有人想到,脱下一身象征着荣誉的戎装,这些老者便是莫斯科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那些最普通的养老金领取者。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在商店售货员、机关看门人、街道清洁工等各种最普通卑微的岗位上工作过。没有居功自傲,没有叹老嗟卑,这就是经过战争“淬火”的一代反法西斯红军战士!他们,在遍布俄罗斯的大大小小的宫殿教堂之上,构建了另一座精神神殿。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赫尔岑说过:“人类关系只有在未被庸俗化的时候,才能成为真实而神圣的东西。”人类感情有时只在极端的正义和非正义的冲突,即战争中才能变得单纯,得到净化。然而,人性的悲剧也在于此:美好的东西往往流星般易逝,以至于人们不得不靠一些确定的节日来重温。
“5·9”这天,莫斯科只有一个旋律,便是《喀秋莎》的旋律。
在莫斯科大剧院广场前,我的目光被四位身穿当年陆军军服、头戴船形女兵帽、肩上斜背着当年行军米袋的白发老太太吸引过去。也许因为看过太多的描写卫国战争苏联女兵的文艺作品的缘故,对战争中的苏联女性保留着一种特别美好的记忆。看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她们,我的脑海中立即幻化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那些年轻的女高炮战士,《战地浪漫曲》中那因战争而获得、又因战争而失去了浪漫爱情的浪漫女护士……一会儿,四位老太太忽而由相拥而泣变为破涕为笑,齐声唱起了《喀秋莎》。歌喉并不年轻,此刻听起来却分外悠扬迷人。很快,四人合唱变成了广场上的大合唱,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这支大合唱的队伍。歌声回荡在大剧院的上空,把人们带回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8年,作曲家玛特维伊·勃兰特在一次旅行中偶然结识了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央求诗人为他写一首歌词。伊萨科夫斯基便写了《喀秋莎》。勃兰特拿到词后立即谱曲(其间还请伊萨科夫斯基又补写了八句)。歌曲于1938年在莫斯科首次演唱,立刻受到欢迎。第一次演出就返场三次,随后灌成唱片。由于歌词富于抒情色彩,曲调优美流畅,很快得到流传。在战争时期的流传中,苏联火箭兵、炮兵、步兵等纷纷将《喀秋莎》衍变成各军兵种的“军歌”。甚至意大利和法国的抵抗力量也曾用这支曲子填上抵抗力量战士的词。几乎可以说,《喀秋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传遍了欧洲的反法西斯战场。
在伊萨科夫斯基的故乡斯摩棱斯克市(在莫斯科与明斯克之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有一座《喀秋莎》博物馆,馆内收藏了许多有关这首歌的珍贵资料。如1943年,苏军415步兵师的战士们在战壕里突然听到德军宣传队放《喀秋莎》唱片,战士们对敌人亵渎这首神圣的歌曲感到万分愤怒,立刻用“喀秋莎”大炮还击,把德军宣传车炸成一堆烂铁。博物馆保存的苏联前线官兵和亲属的信件中有这样一封:一位叫米申娜的姑娘写信说,战时爸爸从前线写信给妈妈,寄了《喀秋莎》歌词,信中说,“喀秋莎(米申娜母亲的名字——引者注),这首歌简直就是为你写的。你的爱情永远属于我。等我打完仗回来,我和你一同唱这支歌。”爸爸没有从前线回来,妈妈始终保存着这封信,一人把她拉扯大。伊萨科夫斯基的故乡人在乌格拉河岸上立了一块巨石,据说代表诗人意境中喀秋莎唱歌的地方。当地小伙子参军前都在这里同心爱的姑娘吻别。巨大的铜牌刻着这样的诗句:“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二十几年过去了,令我梦牵魂系的那块热土经历了太多的变故,物是人非。但每每想到“会战友”,想到无处不在的“长明火”,我的心中便立刻升腾起一股热流,为那些老兵,为那个有足够理由自豪的伟大时代。&(作者为文艺评论家,《文艺报》原总编辑)
&&&&读主席文章敬英雄人物&&日09:0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7日电(记者杜白羽)&&
有一些名字,总能让人过目难忘;有一些故事,总能激荡历史回响。出席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
  习主席在文章中提到诸多中国人民、俄罗斯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赞扬他们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名字和故事正是这样感天动地的战斗诗篇。
  这是指28名在莫斯科保卫战中为国捐躯的第316步兵师指战员。第316师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组建,该师四成战士为哈萨克族。师长伊万·潘菲洛夫深受士兵爱戴,战士们称其为“我们的父亲”,这个师的战士被称为“潘菲洛夫人”。1941年11月,德军向担负莫斯科防御的第316师发起猛烈进攻,该师步兵团第2营第4连的28名官兵英勇抵抗,全部英勇牺牲。第316步兵师后来被命名为“潘菲洛夫近卫步兵师”。
  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马特洛索夫是苏军一名普通士兵。1943年,马特洛索夫在战斗中用身体堵住敌人碉堡的枪眼,为战友打开前进道路,英勇牺牲。马特洛索夫连队的光荣室里,陈列着沾满血迹的马特洛索夫共青团员证。他后来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后,正在上中学的卓娅自愿参加游击队,成为一名侦察员。同年11月,她成功烧毁德军房屋后不幸被捕,被敌人绞死,牺牲时年仅18岁。卓娅就义前坚强高昂地说:“为自己的人民而死,这是我的幸福!”卓娅是卫国战争中第一位被授予英雄称号的女兵。以卓娅为原型的小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也在中国读者中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毛岸英是毛泽东的长子,幼年历尽艰辛和磨难。1936年由中共地下组织安排去苏联学习。卫国战争爆发后,毛岸英数次给斯大林写信,坚决要求上战场,参加反法西斯的战斗。他的要求终于获得批准,他先后进入苏雅士官学校快速班、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校毕业后,毛岸英被授予中尉军衔,任苏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连指导员,参加了战略反攻,转战千里,直至攻克柏林。
  唐铎1925年被选派前往苏联学习航空飞行。卫国战争期间,他参加空军冲击团,任见习空中射击副团长,多次驾机飞往前线,与敌机激战。他这样回忆那段岁月:在那些日子里,飞机几乎都是带血作战的,因为每次作战回来,后面的空乘战斗人员有的受伤、有的牺牲,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人们就把牺牲者抬下去,把飞机检修一下,换上另一个人,立即起飞参加战斗。因为杰出贡献,唐铎荣获卫国战争勋章。
  在卫国战争的战场上,曾经有这样一位中国女性:在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战场上,都曾留下了她的身影。她就是《中苏文化》杂志女记者胡济邦。卫国战争期间,胡济邦深入到苏德前线采访红军,用手中的笔向中国人民报道苏联军民誓死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一幕幕壮烈情景。
&&&&&&&&&&&&&&&&
《童话大王》创刊30周年&创刊号曾拍出10万元
&&&&&&&&&&&&&&&&&&&&&&&&&&&&&&&&&&&&&&&&&&&&&&&&&&&&&&&&&
来源:山西晚报&&&&日07:27&&&&
《童话大王》创刊号的封面
皮皮鲁和鲁西西、舒克和贝塔……日,刊载着这些经典人物的《童话大王》迎来了创刊30周年纪念,而创造了它们的山西籍“爸爸”郑渊洁,也迎来了自己60岁生日。
创刊号曾拍出10万元
日,只刊登郑渊洁一个人作品的杂志《童话大王》发行了创刊号,32寸小开本的封面呈橘黄色,刊头是“童话大王”四个绿色大字。漫画上皮皮鲁抬起手臂、高举棍子,妹妹鲁西西害怕地躲在哥哥身后,皱起眉头看着空中一头腾云驾雾的牛……创刊号里的第一篇童话,叫《牛魔王新传》。此后,定价两毛八分钱的《童话大王》开始陪伴着兄妹俩红遍大江南北。在没有互联网的上世纪80年代,郑渊洁收到过十余万封小读者的来信,虽然无法一一回复,但这些信他一直珍藏到今天。
记者了解到,1986年,也就是《童话大王》创刊第二年,每期发行就突破了100万册,至今总发行量超过1.9亿册,共出刊416期,影响了中国三代人。日,在北京一个拍卖会上,一本《童话大王》创刊号以10万元的价格成交,足见其影响力。2014年,本报记者采访郑渊洁时,他正在为创刊30周年准备一份大礼,用毛笔书写一本37万字的新书《魔鬼号列车》,该故事已经在《童话大王》月刊上连载。
网友纷纷感慨童年时光
从30岁写到60岁,由郑渊洁一个人完成一本杂志,这也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5月10日当天,郑渊洁发微博庆祝,中午还做了一桌菜、开了一瓶红酒庆祝,从照片上能看到,餐桌上还有他自创的“郑氏炒饭”。郑渊洁的父亲郑洪升第一时间在微博感慨:“我见证了它的全过程,儿子你辛苦了,希望《童话大王》继续向前走。”当天,清华大学为《童话大王》举办了30岁生日会,郑渊洁现场演讲。
此前,《童话大王》官方微博就发起了读者征集活动:“你第一次看《童话大王》杂志是哪年?你当时多少岁?现在你多大?从事何种职业?”记者5月10日在留言板看到,众多网友参与了讨论。网友“巴蜀大地”说:“我最先接触的是舒克和贝塔,第一次看《童话大王》应该是八九岁。我现在从事仓库管理……”网友“惊蛰微雨”说:“我1994年出生,也迎来家里最老的一本《童话大王》,感觉就像兄弟一样。那一期皮皮鲁带着五角飞碟到了德国遇见了挚爱的燕妮,我至今记得那一句话‘循规蹈矩的人不会有创造性’”……
郑渊洁最新一条微博十分抢眼,他上传了一段揭秘自己为何能一个人写《童话大王》月刊30年的视频演讲,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大家热议最多的话题是,感慨自己的童年时光。
几年前,本报记者采访郑渊洁时,他曾经说:“我没觉得我老了,我只觉得他们长大了,感觉确实挺奇特的。”
&&&&&&&&&&&&&&&&&&&&&&&&&
FM102.4全国首播《创业史》
&&&&&&&&&&&&&&&&&&&&&&&&&&&&&&&&&&&&&&&来源:西安晚报记者职茵&
时间: 08:35:38&&
重温一个时代,聆听一代大师,FM102.4西安广播电视台综艺广播将于5月14日起,在全国首家播出著名作家柳青的鸿篇巨制《创业史》。中午12时《小说连播》栏目将与您相约,用声音穿越历史,感受一代创业者的心灵史、奋斗史。
1952年,著名作家柳青来到西安长安皇甫村安家落户,扎根十四年,完成了长篇小说《创业史》,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陕西乃至全国很多艺术家,如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王西京等的创作都深受柳青的影响。去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高度赞扬了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
学习弘扬柳青精神和本土文化,以文学立台的西安综艺广播积极筹备,专门成立了编辑组,采访柳青的女儿刘可风,走进长安皇甫村采访村民以及众多与作品相关的人,并特邀全国著名小说演播艺术家晓河倾情演绎,加班加点精心制作,努力为听众奉上厚实有度、质量上乘、好听耐听的经典名作。省作协相关同志、陈忠实文学馆、白鹿书院等为录制小说提供了很多帮助。
&&&&&&&&&&&&&&&&&&&&&&&&&&&&&&&
& 朱自清的清贫史
&&&&&&&&&&&&&&&&&&&&&&&&&&&&&&&&&&&&&&&&&&&&&
日09:33&&&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朱自清一生勤勉,记日记为日常功课。他的两卷日记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其中之一在于:它是观察某类民国文人经济状况的一个绝好样本。简而言之,朱自清日记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贫困史。
  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有触目惊心的两条借贷记录: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而我仍用得拮据而归,甚矣”;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朱自清1920年大学毕业,赴江浙任教,先后辗转杭、扬、沪、温、甬。此时的他已有两个子女,正同时在省立四中和春晖中学任教,奔波于宁波与上虞之间。虽如此,仍是入不敷出,以至需要借米疗饥。
  1925年,朱自清成为清华教授,一直到“七·七”事变后随校南迁,为时12年。此期朱自清经历颇多:先为六个孩子的父亲;妻子武钟谦病亡;欧游访学;和陈竹隐恋爱、结合;父亲病故;后又添二男。按说,战前这段经济较为稳定,清华教授待遇不薄,本该是他生计最宽裕的时期,但因家累进一步加重,所以仍时时捉襟见肘。日日记中说:“钱与文字皆觉其少;钱宜少用,文宜多作,勉之。”举债、还债的记录在此期日记里俯拾皆是。
  昆明时期,百物腾昂而薪水低徊,教授成为清贫一族。朱自清负担尤重:多病的夫人不习惯昆明环境,带着孩子长住故乡成都,他定期将薪水寄成都;前妻所生三个未成年子女寄养扬州老家,他要付生活费;长女采芷工作无着,也赖他不时资助。陈竹隐来信常为告急,扬州方面则每因寄多寄少、早寄晚寄而与兄弟、弟媳生隙。每月领薪,朱自清第一时间分寄各处,自己所留无几。如日,“兑得现钱共八百九十多元,还债与寄钱后,本月只剩一百三十四元生活费”。他不得不“开源节流”。节流,到了自奉至简的地步: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每周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无非是多写文章、多做业余兼职。1944年后他一直在私立五华中学兼任国文教师。即便如此,仍时有青黄不接的情况,他就只能频频借债,拆东墙补西墙。
  借而不得也是常有的事,于是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典当、寄卖成为朱自清在昆明的“家常便饭”。特别是在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大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淋浴器具、窗帷布。他和商人讨价还价,有时为了一件物品的价格,连续跑几家寄售行,还常受奸商的气。日,为行军床估价事妥协于商家,日记写道:“估价者系一少年,其人极有口辩,力言帆布已破,仅可按床架论值。”朱希望能卖120元,但少年仅肯给50元。“事后思之,实所不甘。而竟惑于该少年之妄说,草草立据……少年实奸商之尤,侮余如玩之掌上,可恨之至!”读到这些愤激无奈之辞,最令人心酸。
  日记非为发表而作,自可率直无拘,完全是真性情的流露。朱自清每每在日记中大叹苦经。日在成都与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挚友叶圣陶倾谈后,写道:“圣陶确有勇气面对这伟大的时代。但他与我不同,他有钱可维持家用,而我除债务外一无所有。”几天后又说:“我尝到经济拮据而产生的自卑感。”不过哭穷归哭穷,另一个事实却是:朱自清,以及他的贫穷的同侪们,在困厄中坚守知识者岗位,维持西南联大弦歌不绝,育才无数,在云贵高原上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高原”。他个人笔耕不辍,遗著煌煌五百万字。有人戏称中国牌知识分子“价廉物美”,信哉斯言。
  1948年,在回到清华园后两年,朱自清因严重胃溃疡不治身亡。次年毛泽东热烈表彰了他和闻一多这两位“民主斗士”,说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因此死后哀荣,成了政治上不倒的知识分子表率。“饿死”之说言过其实,但又不能说和长期的穷厄无关。五十而殁,正当人文学者的黄金年龄,这自然是朱自清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文化的损失。
&&&&&&&&&&&&&&&&&&&&&&&&&&&&&&&&&&&&&&&&&
关于姓名的那些事
&&&&&&&&&&&&&&&&&&&&&&&&&&&&&&&&&&&&&&&&&&&&&&&&&&&&&&&&&&
时间: 09:30:15&& 来源 :
  导语:“您贵姓?”是中国很常见的礼貌问候语。“我们五百年前可能是一家人啊”是中国同姓的陌生人相互之间拉进关系的时候的有效说辞。姓氏在中国的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我们现在讲名字,但是在过去,名和字可不是一回事。在古时,男子20岁成人行冠礼,女子许嫁之时,孩子会得到一个"表字",这个"表字"才是他在社会上进行交际所用的正式称呼。现在,回想起我国古代的一些名人,我们都能很流利地说出他们的名和字。(文/何从)
   从国人起名看时代变迁
  近代取名字紧跟革命动向
  中国人喜爱将国家大事记录在姓名中,这不只宣告着孩子出世年代的光辉,更承载着父母对于孩子“借国运而兴昌”的期许。建国、解放、援朝、跃进……这些词语不是动词,而是一个个普通的中国人名。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建国”“建华”“国强”等名字成为流行,在那个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代,人们不只对于国家心怀期望,对于“人民翻身做主人”也颇有希冀:名字含有“民”字的人群中,约60%的人出生于那个时期。而在其时,一家数个兄弟姐妹悉数取上相关时势型词语则更显气势。
  到了抗美援朝时期,国人又纷纷把相关字眼加入姓名当中。“援朝”“抗美”成了不少人的取名选择,据不完全统计,有上万的叫李援朝、王援朝、张援朝的,就连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司令朱德也为其长孙取名为“援朝”。而以“张”姓为例,当前中国的1000个“张援朝”里,就有近900多个出生于60年代以前,约占“张援朝”名字为总人数的90%。
当代更加多元化、随意化的取名趋势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取名方式更加多样,更多的人回归到人性层面,哺以文化意蕴。不过,即使在姓名“记功铭史”功能被弱化的现在,仍有不少人跟着国事走向为孩子取名。例如,绝大部分名叫“和谐”的人出生于2004年9月“和谐社会”概念提出后。而北京奥运会举办当年,取名为“奥运”的宝宝就井喷至近5千人。或许,在这些名字不仅是时代印记的强力嵌入,更是中国的老百姓“国、家相连”政治文化的民俗演绎。
  国人名字的变化,见证了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现在的人在起名时,更加讲究意境的构思,既不偏重于时代,也不偏重于某个地区和某种职业,开始更多地倾注个人的感情和关怀,文化底蕴更加丰富了。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人们在文化、价值、观念上呈现出多元化,起名文化也更加丰富多彩。
宗法关系与家族意识的淡化
百家姓排名的变动
  近日,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出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为全国前20大姓氏,其中王姓达到近一亿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7左右
“王”姓终于登上了“第一把交椅”,王、李、张三姓的众多“子民”,还有多少人会在意是否是“全国大姓前三甲”呢?或者,又有多少人在意自己姓氏的排名呢?姓氏排名关注度的降低,体现了社会观念的变化——家族观念或者说家族意识正在淡化。
家族观念的消逝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在当代,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多年后,家庭独生子女的增多家族观念的消逝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比如,名字不再习惯使用辈份,追求好听、好记、文雅、大器者越来越多。再比如,如今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逐渐淡漠了家族关系的维系,朋友相聚更容易代替亲戚相聚,血缘纽带的力量日渐削弱。就原因而言,现代社会的发展,会将在农耕社会中形成的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的家族观念慢慢冲淡。所谓的“本家”意识,也被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所取代。其实,这何尝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当固守农耕的小农经营模式、家庭经营模式变为更为开放的市场经济,更加活跃的权利意识就会占据社会思想的主导地位。客观来说,家族意识淡化是一种进步。胡适先生曾言,“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吾国家庭,父母视子如养老存款;子妇视父母遗产为固有;甚至兄弟相倚依,以为兄弟有相助之责,甚至一族一党,三亲六戚,无不相传依……”虽说家庭成员在财力方面相互帮助自是合理,家族意识亦有其正能量的多种表现,但胡适先生正是看到了家族文化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才发出此言的。
  面对家族观念的消逝现实,可能会在在主观情感上感到怅然若失,但更需看到的是权利意识取代家族意识,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而存在了几千年的宗法关系和宗法意识,也会慢慢被法律意识所取代。当然,之于每个个体也要分清楚,家族观念的消逝,并不等同于家庭观念和孝道观念的淡化,对于父母、妻子或丈夫以及孩子,都要履行相应的家庭责任。家庭责任并不与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相左相悖,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姓名中蕴含的文化渊源
看似奇怪的姓,其实已有几千年历史
  “宁可不上户口,也不让孩子再姓苟”近日,这句话在网上炸开了锅,引发网友热议。这句话来自河南郑州一位姓苟的先生,因为姓氏,他从小就被人喊作“小苟”、“汪汪”,直到今日,他依然没能走出姓氏阴影,在妻子准备怀孕的时候,他撂下了这句狠话。事实上,因为部分姓氏少见,在生活中,常常被人拿来说事,甚至取笑,但殊不知,这些姓氏的背后却藏着许多你所不知的传奇故事,并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如果你还因自己的稀缺姓氏感到不安,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苟”姓源远流长,有近千年的历史。在五代十国时期,后唐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晋,迁都开封。在石敬瑭做后晋皇帝期间,有个姓敬的大臣因为冲了皇帝的名讳,再加上得罪了皇帝的近臣,遭到陷害后被定了罪,朝廷下令让所有的敬姓人改姓“苟”。没多久,后晋被后汉灭了,敬姓族人不用再避讳了,很多改姓苟又改回敬姓。但不久以后,后汉归宋,他们又因为要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的名讳,而重新改姓苟。
  客观的看待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上都有其代表人物,没有高、低、贵、贱、贫、富之分。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姓氏逐渐变得稀缺,人们对它们的了解也越来越少,也有一些好事者在生活中以他人名字取乐。姓氏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个人充分认同自己姓氏中包含的历史,正确看待姓氏文化,并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为自己的名字而自信、自豪,并对他人的姓名表现出尊重。
&&&&&&&&&&&&&&&&&&&&&&&&&&&&&
今天的你,还会用敬辞谦辞吗?
&&&&&&&&&&&&&&&&&&&&&&&&&&&&&&&&&&&&&&&&&&&&&&&&&&&&&&&
10:0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0:03:05来源:作者:责任编辑:郝魁府
  日前,人民网微博上一条关于敬辞谦辞的文章引起了网友们的转发和热烈讨论。也许不少人觉得,中文里的敬辞谦辞似乎离自己的生活有着相当距离,实则不然。“劳驾”、“拜托”、“恭喜”、“惠顾”等敬辞和“过奖”、“不敢当”、“见谅”、“久仰”等谦辞对我们并不陌生,几乎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使用着。
  盘点敬辞谦辞源远流长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儒家思想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与“恭”、“良”、“温”、“俭”、“让”等内容紧密联系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表现在日常生活及习俗中,就是敬辞谦辞的使用。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他人;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自己。敬辞与谦辞大多联系在一起使用。中国人十分注重“对别人的恭敬谦让”、“对自己的贬抑谦虚”以及与人交往中温文尔雅的措词,因而在人与人之间来往称呼、交流接触时往往使用敬辞谦辞。过去人们见面问候,不是问“你爸……”、答“我爸……”;而是问“令尊……”、答“家父……”,透着一股彬彬有礼的感觉。
  在这一点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西方人通常不会特意地贬低自己,抬高他人。有一则笑话形象地反映了中、西方的这种差异:一个外国人对一个中国人说:“你的女儿真漂亮。”中国人回答:“哪里,哪里。”外国人不明就里地说:“鼻子、眼睛和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说,在汉语里究竟有多少敬辞和谦辞没有准确统计,但敬辞谦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点毋庸置疑。敬辞谦辞在汉语中古已有之,我们从早期的汉语文献中可以看到丰富的、成系统的敬辞谦辞。
错用敬辞谦辞 贻笑大方
  用词得体是一个人具有文化修养的标志。遗憾的是,日常生活中不得体的用词随处可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敬辞谦辞的错用造成的。
  我的一位朋友在大学执教,去年教师节,她收到一个学生送的贺卡,上书“师恩永难忘!惠赠王老师。”街边一家商店的广告牌上写着“凡在本店购货200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礼品。”这都是用错了敬辞。“惠赠”的“惠”是指别人给自己以好处,所以送东西一般用“&&&(对方)惠存”,意即请对方保存是给了我好处的。这个“惠”字有客气的意味。如果写“&&&(自己)惠赠”,则表示我送你东西是我对你施以恩惠了,岂不是与本意南辕北辙?
  有人在收到朋友的礼物时称自己“笑纳了”。“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哂笑(所以也有作‘哂纳’)之意。“笑纳”的意思是我送你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你笑话了。所以应是“我送礼物,请你笑纳”。而有人把“笑”理解为“高兴”,是因为高兴而笑,所以会说“你送的礼物我笑纳了”,这便是说“你送的东西我带着嘲笑的态度收下了”。如果了解了“笑纳”的真实意思,就知道这种说法对送礼的朋友是多么的不尊重!
  要防止此类笑话的出现,首先应了解敬辞谦辞的特点。敬辞和谦辞的特点之一是其单向性。所谓“敬”是对别人而言的,而“谦”则是用于自己的,两者不可混淆。弄清了这一点,诸如“我明天一定光临”、“我贵姓王”、“请你拜读一下我的大作”、“这是我的高见”等错误就可以避免了。同理,谦辞只能用在自己这里,而不能用到对方身上。
  善用敬辞谦辞拉近彼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汉语中的敬辞谦辞也在发生着变化。一些不符合时代精神的说法被逐渐摒弃。比如,受儒家“男尊女卑”思想影响,对妻子的称谓有“贱内”、“糟糠”、“拙荆”、“执帚”等,今天看来不乏贬低之意。伴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现代人在介绍自己的妻子时,已经很少用到这些谦辞了。又如“鄙人”、“犬子”等谦辞有过于做作之嫌,亦遭到现代人的弃用。但汉语中的绝大部分敬辞谦辞得以保留使用。
  唐正大认为,敬辞谦辞是中华文明高度发达后在语言中的体现,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谦逊、内敛和利他的视角。中国的敬辞谦辞在历史上不同程度地影响并促进了一些邻国的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至今,敬辞谦辞在这些国家的语言中仍有留存和使用。
  敬辞谦辞体现了中华礼仪之邦的特点,与现在提倡的文明礼貌用语一脉相承,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有着积极意义。试想,如果海涵、雅正、劳驾、鼎力等敬辞和见教、见谅、过奖、拙作等谦辞被经常使用,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像上了润滑剂,多一些顺畅,少一些摩擦;多一些文雅,少一些粗俗。
&&&&&&&&&&&&&&&&&&&
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推新作 揭其父私家档案
&&&&&&&&&&&&&&&&&&&&&&&&&&&&&&&&&&&&&&&&&&&&&&&&&&&&
10:09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乐梦融 
10:09:35来源:作者:责任编辑:郝魁府
  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翻译家宋以朗作品《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昨天在沪首发。前些年,轰动一时的《小团圆》得以“出土”离不开宋以朗的决定,李安也是从宋以朗处购得了《色|戒》的版权。昨天下午,该书执笔陈晓勤、学者陈子善与宋以朗在季风书园一同追述宋淇(宋以朗之父)的传奇一生,梳理其与张爱玲、钱锺书、傅雷、吴兴华、夏志清等好友的私家档案,该书用第一手材料(书信往来等),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完整的张爱玲“后传”
  《宋家客厅》中写得最详细的是张爱玲。书中从宋淇夫妇1952年秋在香港结识张爱玲开始,一直写到张爱玲去世后遗作的整理出版,几近于一部较为完整的张爱玲“后传”。张爱玲与宋淇夫妇通信四十年,目前宋以朗收藏的张爱玲亲笔信件达650余封,从中可以系统地梳理出张爱玲创作与生活。
  《宋家客厅》专门讨论了张爱玲“传说中的作品”这个有趣的问题,整理出张爱玲拟写而未能写成的作品。其中,有以同代作家经历为素材的长篇和中篇小说,如《芳香的港》和《谢幕》;有写亲身经历的散文,如《不扪虱而谈》和《爱憎表》;有议论性的杂文,如《谈面相》和《谈灵异》;有历史题材的长篇,如《郑和下西洋》,琳琅满目。
  宋以朗说,张爱玲构思《郑和下西洋》,打破了人们对她的传统想象,但后来她还是放弃了。她在信中解释说,写郑和的小说没有英美人做主角,美国读者是不会有兴趣的。
  而另一部没有完成的小说《谢幕》,张爱玲与宋淇交谈、构思了8年,而主角正是剧作家曹禺先生。该小说的灵感来自于曹禺李玉茹夫妇1980年访美,描写封笔后的大师的心理与窘态。但最终小说还是没写成,宋以朗根据通信推测,张爱玲对曹禺的私生活还是知之甚少,出于严谨,只有放弃。
  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张爱玲的这些作品都未能诞生,但《宋家客厅》中有关“张爱玲没有写的文章”的史料,却对人们了解张爱玲中后期的心路历程和创作思路有很大的帮助。学者陈子善认为,宋以朗作为张爱玲文学遗产的执行人,近年来不懈努力,使张爱玲中后期许多鲜为人知的作品得以陆续问世,大大拓展了张爱玲作品的文本空间,也有力地推动了张爱玲研究的深入。
  清晰的文学史“侧影”
  《宋家客厅》是围绕作者宋以朗的父亲宋淇所作的一部传记。宋淇作为20世纪著名文艺评论家和翻译家,在文学批评、红学研究、翻译、电影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与张爱玲、钱锺书、傅雷、吴兴华、夏志清等均有深交,他长期以朋友身份担任张爱玲的文学经纪人和顾问,张爱玲去世前将遗物(包括遗稿)交给宋淇、邝文美夫妇保管。
  《宋家客厅》是在私家资料、家族记忆和公开资料基础上完成的,该书涉及的大量细节,不仅还原了宋淇的一生,披露了那一代文化人的不少疑团和误解,也构建了一部“细节文化史”,呈现了20世纪华语文学的一个侧影。
&&&&&&&&&&&&&&&&&&&&&&&&&&&&&
胡适曾与小贩书信往来成忘年交
&&&&&&&&&&&&&&&&&&&&&&&&&&&&&&&&&&&&&&&&&&&&&&&&&&
08:58 来源:扬子晚报 [安徽]鲍海英
08:58:25来源:作者:责任编辑:郝魁府
  日,时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收到一封陌生人来信,写信人叫袁瓞,是个在台北街头叫卖芝麻饼为生的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不过他喜欢研究政治,当时他遇到一个难题——英国的内阁制与美国的总统制哪个好?于是冒昧地写信向大名鼎鼎的胡适先生请教。
  岂料两天后,袁瓞居然收到胡适的回信,信中说:“我细读了你的信,很诚恳地感谢你在辛苦做饼、烤饼、卖饼之余写这一两千字的长信,把积在心中多年的话写出来寄给我……我们这里,有一个每天背着铅皮桶风雨无阻在街上叫卖芝麻饼的人,还肯忙里偷闲关心英美的政治制度——单只这一件奇事已够使我乐观,让我高兴了。往后如有我可以帮你的事,如赠送你找不着的书之类,我一定很愿意做。”
  喜出望外的袁瓞当即致信感谢。如此的书信往来,竟使大学者与小饼贩结成忘年交。胡适热情邀请袁瓞到南港寓所做客。当袁瓞第一次跨进胡博士家,主人笑脸相迎,拉着袁瓞的手道:“你这么年轻,出乎我的意料!”袁瓞送给胡适的见面礼是10块芝麻饼。胡适很高兴,当即津津有味地尝了一块。他们在客厅促膝畅谈,从人生、哲学谈到杜威。胡适鼓励袁瓞:“你身居茅屋而心怀天下,最难得是一片赤子之心!”袁瓞偶然提到自己鼻子里有个瘤,担心是癌。胡适马上挥笔给台大医院院长高天成写信,说“我的好朋友袁瓞前往贵院诊断,一切治疗费用由我负担”。临别,胡适题赠了《中国古代哲学史》《四十自述》等五本著作,说“以后需要书,尽管来拿”。
  袁瓞拿着胡适亲笔信找到高院长,检查结果为一场虚惊,马上向胡适报了喜,两人就此保持了两年多的交往。日,胡适在台北主持“中央研究院”欢迎新院士酒会上因心脏病突发猝死。袁瓞闻讯后悲痛万状,第一时间赶制一副挽联赴殡仪馆吊唁恩师,他含泪说:“今生今世我再难遇到先生这样的人了!”
  &&&&&&&&&
唐代高僧玄奘:17年西行五万余里记录110个国家风貌
&&&&&&&&&&&&&&&&&&&&&&&&&&&&&&&&&&&&&&&&&&&&&&&&&&&&&&&&&
09:10 来源:广州日报 
09:10:01来源:作者:责任编辑:郝魁府
  西安大慈恩寺塔及玄奘像&&&&&&&&&&&&&&&&&&&&&&&&
“古代地理学家行迹”系列之八文、图:卜松竹
  如果没有《西游记》,“唐僧取经”应该不可能成为中国几乎人人知晓的故事。小说里的妖魔鬼怪在现实当中的确是没有的,但当年“唐僧”,也即玄奘的西行求法,其传奇色彩和艰苦程度较之小说中不但并无逊色,可能犹有过之。玄奘西行五万余里,历时17年,行经当时的110个国家。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他并不算是一位真正的地理学家,他的西行也是借助了当时已经开辟的路线,但他留下的《大唐西域记》仍然是今人认识古代中印交通的重要参考文献。
  为西行取经“偷渡”出境
  在《西游记》中,玄奘父母在船上被奸人所害,刚刚出生的他也差点遭灭口,多亏母亲偷偷将他放入木盆顺江漂走,在漂过金山寺时被法明和尚所救,才有了后来的一代高僧。那么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玄奘俗名姓陈,据说为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玄奘年少聪慧,也很早就闻名乡里。
  玄奘西行求法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当时是中国由繁荣的学派佛教向宗派佛教的过渡时期。他发现当时佛教界对同一经典的诠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歧义百出,所以立下了到天竺去求取佛教原典的志向。而在他之前,中国西行的僧人已有不少,其中晋代法显的成功及其所撰写的《佛国记》的巨大影响,激发了他的决心。
  玄奘在天竺修行之地——那烂陀寺
  《西游记》中,玄奘出发前唐太宗李世民亲自送行,并有两人结拜之举,故而书中称其为“御弟”。其实历史上并非如此。初唐时期国家尚未完全安定,边界地区尤其不稳,国人出境受到严格限制。玄奘几次申请“通关文牒”都未获批准。贞观三年(629年),长安大灾,官府允许百姓“随丰就食”,也即到有粮食的地区去找饭吃。玄奘就混在灾民的队伍中,出长安,过天水,到达了凉州(今甘肃武威)。
  凉州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也是军事要地。玄奘在此住了几天,就踏上西行之旅。但凉州都督李大亮严格执行边境管理制度,派人将他追回。既然走不了,玄奘就在凉州为僧俗讲解佛法,影响甚大。听众中有当时的河西佛教领袖、凉州慧威法师,他有感于玄奘的决心和宏愿,遂密派两位弟子趁夜偷偷送玄奘出关,到达今甘肃安西县东。此时凉州都督的飞骑也赶到了,让瓜州刺史李昌拦截玄奘。但瓜州刺史李昌崇信佛教,带着公文,到玄奘住处当面将之撕毁,并向他详细介绍了西出玉门关的情况,又资助了一匹白马。一个月后,玄奘乘着白马,独自踏上西行之路。
  17年后,玄奘返国再次经过凉州时,受到的则是“国礼”的待遇。在这里他再次见到了自己的老朋友慧威法师。虽是世外高人,但久别重逢,想必也难免嘘唏。而他抵达长安之后,也终于获得了李世民的隆重接待。
极大促进了中外交通的开拓
  研究者指出,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与佛教文化交流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在中古时期(汉至唐),佛教僧侣西行求法,东来传教,或陆路或海路,往返于中国本土与域外诸国之间,是古代东、西方交通往来的重要内容,客观上促进了中古中国对外交通路线的开拓和发展。
  按照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介永强的说法,佛教传入之初,东汉末年即有外国僧人来华译经。隋唐时期,佛法经像盛于中国,可查的唐代外来高僧就多达五六十人。
  而西行求法之第一人,为曹魏时期的朱士行。他当时抵达了西域的于阗。到了东晋南朝之际,法显的西行最为著名。他从长安出发,经过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到达印度。
  介永强指出:“有唐一代,中国僧人掀起西行求法运动的新高潮,西行人数之多,游历地区之广,空前绝后。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首推玄奘法师。”
  介永强认为:“中古时期,佛教高僧大德或逾越流沙,或泛漾洪波,
‘投命于不必全之地,以达万一之冀’,着其先鞭,导夫先路,极大地促进了中古中外交通的开拓和发展。中古中外交通路线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论其功绩,除了商人,无出缁流沙门之右者。”
  玄奘西行诞生了两部重要的著作:《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前者记述了玄奘西行亲身经历的110个以及传闻听说的28个城邦、国家、地区的历史地理,其中对地理位置、山川地形、城镇都邑、道路关隘的记载,成为后世学者研究中西交通路线时比定地名的指针。后者则按玄奘经行的路线记述,更清楚地反映了唐代中外陆路交通路线的脉络。
  加上之前的《法显传》《宋云行纪》,几部著作在时间上连续性的记载,对于后世比较完整地研究古代中国对外交通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回程抄了近路
  虽然关于玄奘西行的线路仍有很多地段难以确凿考证,但大的路线还是可以勾勒出来的。据介永强的考证,玄奘西行及返程的线路为:从长安出发,经陇山古道,历秦州、兰州、凉州、瓜州,出玉门关后,渡莫贺延碛,到伊吾,至高昌,从高昌继续西行,至“阿耆尼国……西南行……至屈支国……西行六百余里,经小沙碛,至跋禄迦国……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此则葱岭北原,水多东流矣……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清池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水城。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也……自素叶水城,至羯霜那国……素叶城西行四百余里,至千泉……千泉西行四五十里,至怛逻私城……”
  怛逻私即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玄奘从此出发又经过赭时(今乌兹别克斯坦之塔什干)、康国(即撒马尔罕)、羯霜那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之沙赫里夏勃兹),又西南行200多里至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恰克恰里山口),再循东南方向渡阿姆河,经吐火罗斯坦至印度。他是先沿着丝路东段关陇南道西行,然后在西域境内依丝路中段中道,最后循着丝路西段北道前行。
  贞观十六年(641),玄奘起程回国,他溯恒河西北行,渡印度河上游,经今阿富汗喀布尔河流域进入吐火罗国故地,再穿过瓦罕走廊达摩悉铁帝国(瓦罕之南)、东行至波谜罗川(即瓦罕河谷)越过葱岭,至揭盘陀国(今新疆塔什库尔干),但未从丝路中段西域南道东行,而是经乌铩国(今新疆莎车),绕道佉沙国(今新疆疏勒)、斫句迦国(今新疆叶城)到达瞿萨旦那国(今新疆和田),由西域南道,经尼壤(今新疆民丰)、折摩驮那国(今新疆且末)、纳缚波故国(今新疆若羌),到达罗布泊地区,再到敦煌,沿丝路东段南道,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唐长安。
&&&&&&&&&&&&&&&
作家出书称考证出《清明上河图》中824个人"姓名"
&&&&&&&&&&&&&&&&&&&&&&&&&&&&&&&&&&&&&&&&&&&&&&&&&&&&&&&&
日16:01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名画《清明上河图》大家都听说过,但是你真的了解它吗?日前,作家冶文彪出版了小说《清明上河图密码》一书,展示了他对这幅画的解读。在他看来,《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这个奇局不但暗藏着宋徽宗的雄图霸业,更关涉到辽、金、西夏以及方腊,这是一场政治角逐和命运暗战。不仅如此,冶文彪还潜心研究10年,终于考证出画中824个人的“姓名”,还原了北宋时期的风土人情。
  布下奇局
  线索就隐藏在“画眼”中
  在作家冶文彪看来,《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而这个奇局的线索就隐藏在《清明上河图》的“画眼”中,“《清明上河图》中最热闹的当属画中央的虹桥,而此时一艘要穿过虹桥的船正急急忙忙放下桅杆,船上、桥上、汴河两侧的行人都神色紧张。虹桥是整幅画的‘画眼’,要解开这个奇局,就要从这里入手”。
  冶文彪说,船要穿过虹桥桥洞,但桅杆高过桥梁,眼看要撞到,船上和桥头、两岸的人这才发觉,船工们也才慌忙放倒桅杆。初看只是一时疏忽,但细想一下,就会觉得不太合常理。河上视野很好,船上船工们显然是常年航运的熟手,桅杆明显高过桥梁,桥梁又没有被遮挡。按理说,不应该临到桥洞前才发现要撞到。而整幅《清明上河图》处处写实,生动逼真,没有一处疏忽,但在“画眼“处,偏偏有这么一件不太合常理的意外事件,这是自己考证的起点。除了这只船遇险,画中还有一处事故,也在画中央。虹桥上,一个坐轿人和一个骑马者似乎为了争路,正在对峙,两边的仆役们撸袖挥拳,剑拔弩张,一场殴斗眼看就要开始。
  考证历史
  小说作者列举三个疑点
  冶文彪认为,《清明上河图》是作为翰林画师的张择端献给天子宋徽宗的盛世图卷,整幅图都一片繁荣,唯独画中央安排这样两场危急事故,显然是有意设计。但宋徽宗作为《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个收藏人,并亲自在卷首题五签,显然《清明上河图》的寓意契合了他的心意,那“画眼”处的这两场极不和谐的事故是宋徽宗授意吗?
  此外,冶文彪还列举了三个疑点。首先,它的创作者张择端是一个谜,虽然创作出了这样一幅旷世杰作,但他的生平却只留下寥寥数字的记载,简略至极,详细经历甚至所处年代都无从考证。其次,宋徽宗酷爱艺术,书画双绝,创建翰林画院和书院,张择端就是翰林画师之一。他更下旨编纂《宣和画谱》,系统记载古今名画名录,但《清明上河图》这样超一流神作,官方文献竟然没有收录,“是《宣和画谱》传本缺漏,还是有意秘而不宣?”第三,后世所知的宋徽宗,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其实,宋徽宗也在不断探寻强国之道,他推出过不少政治革新的举措,富国策略十分成功,达到北宋经济最高点。他更想击败西夏,彻底解决西北边境危机。繁荣和危机并存,社会现实和《清明上河图》如此相似,应该不是偶然。
  研究十年
  终让824个画中人“复活”
  冶文彪还发现,画中的人物并不是没有缘由地存在,这824个人物看似平常,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他们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好似在商讨着重要事件,让他觉得这背后似乎隐藏着另一层深意。基于这样的推测,冶文彪开始翻阅史料。冶文彪研究了当时北宋的政治局势,此时的北宋早已阴云密布,金国、辽国虎视眈眈,方腊又在南方造反,臣服多年的高丽国蠢蠢欲动,各方势力剑拔弩张,大军在各地集结,细作、密探、杀手早已埋伏在汴京城内各处。结合北宋政治局势,冶文彪再看画中这八百多人,他发现,这824个人物看似平常,其实都各怀使命、各有暗喻。
  冶文彪当即决定,即使穷经皓首,也要把画中人物一一考证,破解画中隐藏的密码。冶文彪一研究就是整整10年,他查阅大量古籍资料,如《梦华录》《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宋史》《宋会要辑稿》《东都事略》《宋人轶事汇编》等,用“把自己活成一个书斋里的宋朝人”的法子,让824个画中人有名有姓有故事地“复活”在长篇历史推理小说《清明上河图密码》中。
  于是,在冶文彪的这本小说中,化名魏迁的大辽间谍已经在茶馆里埋伏了两年,扮作商人的西夏间谍李胜正在另一条客船上焦急等侯消息,而高丽密使则混在人群中谋划一场阴谋。此时此刻,所有的人都已经明白,一旦虹桥下方的大事发生,北宋政治局势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虚实结合
  立足历史的虚构
  冶文彪坦言,小说的基础框架和核心事件都是历史事实,关键人物也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真实人物,可以从《宋史》等史料里查证,其他辅助人物,则是小说虚构的,“画中824个人物要有名有姓有故事,但小说又不能只限于画中人物,画外还有许多关键人物,这样,总数就得在一千人左右,这个人物数量,相当于《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如何把这么多人自然、有机地编织进故事,是个巨大的挑战。另外,我个人还有个癖好,喜欢小配角,不愿意只把他们当作路人龙套用,想尽力给他们一些笔墨,让他们能有各自的存在感。这样,人物难度就又增加了不少”。
  还原历史本就是高难度的活儿,想要虚实结合浑然一体,更是挑战。冶文彪说,他根据核心历史事件构思一系列推理谜局,微案、小案、中案、大案,连环相扣,彼此关联,形成一张庞大的谜案网,“每个案子都尽量求新、求奇、求变,设计量太大,很耗神”。冶文彪希望,通过这部小说,能够对宋代社会和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描绘,因此他计划把《清明上河图密码》写成五部,“按照士、农、工、商、兵五大社会区域,分成五部,每部一个主题,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是五个社会扇面,最终拼成一幅宋代社会全景图”。(据《半岛都市报》)
&&&&&&&&&&&&&&&&&
中国旅游日源自《徐霞客游记》 为其开篇之日
&&&&&&&&&&&&&&&&&&&&&&&&&&&&&&&&&&&&&&&&&&&&&&&&&&&&&&
&日16:03 来源:长江日报
长江大桥 摄影/周超
  徐霞客,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驴友,一介布衣,毕生行走在大自然中,足迹遍及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他给世人留下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中国旅游日便源于《徐霞客游记》开篇:癸丑之三月晦(公元日),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日,浙江省宁海人麻绍勤发出倡议:把《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设立为中国旅游日。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5·19谐音为我要游,旨在呼吁国民享受旅游的权利。据了解,国家旅游局倡导全国各大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在中国旅游日期间推出优惠措施,吸引更多人参与旅游日活动和出游,这一倡议得到了全国很多景区景点及相关旅游企业的热烈响应,多数知名景区在这一天实施免票或半价优惠活动。
  2011首个中国旅游日主会场在浙江宁海,主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12中国旅游日主会场在江苏无锡,主题是健康生活、欢乐旅游;2013中国旅游日主会场在重庆,主题是休闲惠民,美丽中国;2014中国旅游日主会场在四川广安,主题是快乐旅游,公益惠民;
2015年,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来到武汉,主题是新旅游、新常态。 (见习记者 王东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的崛起之爱国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