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名字带有萧瑜cf两个字的霸气名字

来自子话题:
王羲之的字真的很好看,而且王羲之之后的楷书和行书,都是以王羲之的写法作为后世书法的审美标准。现代人能不能达到?能!甚至能比他写的更好看,但是好看不代表着超越。&br&&br&凡是学过书法,或者是认真练过字的人都知道,其实一篇文字写下来,从来都没有完美的时候,即使一个字一个字看,每个笔画都有再优化一点的可能。那么把王羲之所有的作品都拿出来,按照最严格的笔画和间架结构重新逐字,逐笔的优化,然后将优化出来的这个结果交给一个受过专业书法训练的人去临摹,临摹上千次,上万次之后。他是会写出比《兰亭集序》更好看的完整的一幅书法作品的。但是,这有什么用么?我们能说这么训练出来的人写出的这篇东西超越了王羲之么?&br&当然不能,因为人家是开代大宗师,建立和推广了楷书和行书的一系列标准,后人写得再好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后世无论“颜柳欧赵”等人写的字在怎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都冲击不了王羲之的地位。而且什么样的字好看,什么样的字不好看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br&&br&假如说少将同志穿越到晋朝替代了王羲之,他的字迹在当时受到无数士族追捧,而且后世也推崇备至的话,那么我们现在书法大赛上看到拿奖的字迹会是这样的。&img src=&/4dcf0d98b66caefc268ca7c4e19e4f93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3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4dcf0d98b66caefc268ca7c4e19e4f93_r.jpg&&&br&而其它写法都将成为小众流派和奇淫巧技,书法比赛中专家的评判会是这样的。&br&观此墨宝,古朴高雅,毫无雕琢之气。浑然天成,丝毫无浮躁匠气。大家风范,一言难道!天地之大美!&br&&br&落选作品将会是这样的,&img src=&/600fab76bc23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600fab76bc23_r.jpg&&此作品,于笔画,间架等处,过度匠气雕琢,奇巧有余而失之天然。卖弄有余而失之浑厚。&br&小家气十足,难等大雅之堂!&br&&br&以上是开个玩笑,只是想说明,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是有主观性的。当然中国人审美再怎么退化,魏晋风流再怎么不羁。人类对美的共识是与生俱来的,不至于真会出现少将的字迹成为标准的情况。&br&&br&以下咱们说点正经的,为什么说王羲之是开代大宗师。&br&这得从书法的历史说起,甲骨文以及之前更早的文字,咱们就略去不说了。从金文开始说,西周出现了篆书,一种是铸造青铜器时候用的金文。比如说四大国宝之一的散氏盘上的字迹。&img src=&/aed541eef8469aec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4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aed541eef8469aec_r.jpg&&一种写在竹简上的,例如睡虎地秦简。&img src=&/dba6ec51a058c9245033_b.jpg& data-rawwidth=&447& data-rawheight=&6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7& data-original=&/dba6ec51a058c9245033_r.jpg&&&br&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统一文字,一律用小篆。&img src=&/38d624c5eabe598a0dd7e731_b.jpg& data-rawwidth=&478&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8& data-original=&/38d624c5eabe598a0dd7e731_r.jpg&&但是小篆作为官方文字,实在是很难写,于是同步推广了隶书,作为官吏记录事件时使用的文字。&br&&blockquote&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 隶书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分水岭,为行书、楷书、草书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r&&/blockquote&&br&而整个汉朝都是用隶书的。所以说“汉隶唐楷”。&br&&img src=&/879cc3ffeb85ada57de2af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879cc3ffeb85ada57de2afa_r.jpg&&马王堆出土的汉简,&br&&br&&img src=&/963bbffbfac_b.jpg& data-rawwidth=&404& data-rawheight=&69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4&&汉武帝遗诏,当时最高规格的官方文件,字迹依然是隶书,而不是我们熟悉的楷书和行书。&br&&br&而有史以来最出名的楷书的创始者,是三国名人钟繇,是曹丕时期的太尉,太傅。与华歆,王朗并列三公。被贾诩推测的大政治家,大书法家。有些小伙伴可能听了这样的描述对这位老爷子还是没什么印象,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他就是著名的钟会,和邓艾一起灭蜀的那位他爹。&br&钟繇的字迹是这样的,&img src=&/f99a38becd6cd0f4cd8c2e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41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r&&br&现代人看来,这个字迹也不是很牛掰到不行的样子啊!很多书法家写出来的,好像都比这个好看啊!但是,人家是开创者,后面的都是继承者。人家牛就牛在这上了。&br&因为汉朝随着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在竹简上书写逐渐让位于在纸张上书写,钟繇的楷书就是与时俱进,比适合在竹简上书写的隶书更符合时代潮流。&br&&br&但是,尽管如此。楷书在三国时期还不是主流。&br&这是曹操写的字,&img src=&/28b2d8a36a8acff46a21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28b2d8a36a8acff46a21_r.jpg&&&br&这是曹操最喜欢的书法家,梁鹄的字迹。&img src=&/58a11c424d4d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12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58a11c424d4d_r.jpg&&&br&所以,三国时期,隶书依然是主流,钟繇的楷书只能是小清新。&br&作为晋朝人,王羲之功绩是推动了楷书的进一步普及,为后来唐朝楷书大发展打下了基础。&br&而且最关键的是对行书的贡献。&br&&blockquote&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blockquote&因为隶书和楷书都曾经是官方用字,在碑刻,公文上广泛使用。行书只是私人间使用的写法,要是没有王羲之,可能行书作为一门独立的书法艺术,出现的时间要晚很多。&br&&br&同时,后世有很多楷书大家,一个比一个牛,写法也各有千秋。很多人可以推测某个楷书大家,说他写得比王羲之要好,(其实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楷书按现代审美来说,就比他爹强)但是没有人敢说行书写得比王羲之好。&img src=&/121a2e87bd653e6b14583_b.jpg& data-rawwidth=&881& data-rawheight=&11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1& data-original=&/121a2e87bd653e6b14583_r.jpg&&&br&实在是因为楷书有一定之规,勤于练习,一笔一划的来,没有太多挥洒空间,所以差距不那么明显。但是行书的发挥空间极大,错落,轻重,贯穿,挥洒。有一样做不到在气势就不行。可能也只有王羲之那种,东床坦腹,狂放不羁的人才能尽得此间之妙吧!&br&&br&即使李世民这样的千古一帝,看对《兰亭集序》都不惜强取豪夺,到了晚年甚至是用恳求的语气跟太子说要拿《兰亭集序》陪葬,说明他自己都清楚的知道,让这样的作品陪在自己的陵墓中,从此不见天日是一个过份的要求。可见《兰亭集序》之魅力。&br&&br&对于王羲之的楷书,我们可以说是古朴高雅,后世诸多大家在某些方面都有胜出之处。&img src=&/1b9b2b9a697d33e668e2_b.jpg& data-rawwidth=&388& data-rawheight=&7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8&&&br&但是单论《兰亭集序》,真的是无人可敌,什么叫神来之笔,这个可能就是最好的注释了。&br&即使先我在一开始说的那样,后人可以将作品中每一个字都放大到像素,按照最最严格的书法要求进行优化,在王羲之别的作品里可能还行的通,但是在《兰亭集序》里,大部分单字都妙若天成。&br&比如下面这个悲字,你就是放大到像素级,把进行优化的任务交给我的话,我真的是找不到什么下手的地方,&br&&img src=&/490eada585b6c0d38decb_b.jpg& data-rawwidth=&1081& data-rawheight=&12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1& data-original=&/490eada585b6c0d38decb_r.jpg&&真叫个,“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br&更别说全文中,二十一个之字,从形态到笔意,无一重复。&br&这种美感直触人类审美的最深处,怎么看都好看,&img src=&/9f3c781cf5dab3d8a8b88_b.jpg& data-rawwidth=&1104& data-rawheight=&12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4& data-original=&/9f3c781cf5dab3d8a8b88_r.jpg&&&br&&br&也不知道真正原版的《兰亭集序》哪一天能重见天日,到那一天是不是还保存的完好,这篇中国历史书最伟大的书法作品可能真的不是属于人世间的产物,是神借着王羲之醉后的手和笔呈现给世人的。&br&&br&对比出真知,我们看看排在《兰亭集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和第三行书。&br&&br&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br&&img src=&/01039c9beb3facbeae3537_b.jpg& data-rawwidth=&1011&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1& data-original=&/01039c9beb3facbeae3537_r.jpg&&&br&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贴》&br&&img src=&/2e98cf8ab9ac15f1acce2_b.jpg& data-rawwidth=&863&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3& data-original=&/2e98cf8ab9ac15f1acce2_r.jpg&&&br&别看第二行书,好像潦草不已,那是颜真卿在听闻噩耗之后,心情悲痛之下,笔代浓情的结果。&br&不能仅仅看字,还要看全篇和逐字中流露的悲痛和情绪。&br&但是对比之下,可见《兰亭集序》中字迹的优美和挥洒真是甩开其它所有作品好几条街。&br&即使中国古人崇古思想严重,但是文人相轻,文无第一的情况下,所有人面对《兰亭集序》,即使再狂放不羁的文人都不敢说半个不字。&br&所谓牛掰,估计莫过于此了。&br&&br&最后在贴一个,后世里唯一以行书出名,稍微接近王羲之的人的字迹&br&赵孟頫&br&&img src=&/c24d69aa39ec4d30d0a417_b.jpg&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00& data-original=&/c24d69aa39ec4d30d0a417_r.jpg&&临帖&br&&img src=&/df2b2c5ee609e065df47_b.jpg& data-rawwidth=&256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60& data-original=&/df2b2c5ee609e065df47_r.jpg&&
王羲之的字真的很好看,而且王羲之之后的楷书和行书,都是以王羲之的写法作为后世书法的审美标准。现代人能不能达到?能!甚至能比他写的更好看,但是好看不代表着超越。凡是学过书法,或者是认真练过字的人都知道,其实一篇文字写下来,从来都没有完美的时…
来自子话题:
谢 &a data-hash=&1b250a95cd74b1bee184a481d260308b& href=&/people/1b250a95cd74b1bee184a481d260308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温烟& data-tip=&p$b$1b250a95cd74b1bee184a481d260308b&&@温烟&/a& 邀~我隐藏这么深的苏轼粉难道被看穿了?哈。。&br&看了上面的答案,还是有点想说的。&br&&br&这诗本来没什么,说穿了就是「哇跟小伙伴郊游这个野菜好好吃」。然而苏轼这人太有意思。他是吃货,是官场中人,是文艺青年。三条加在一起来理解,这句诗就变得别有味道。&br&&br&&b&苏轼一生经历不是一般的复杂。但最难得的地方是他一辈子都是个性情中人,充满天赋和天真。所以看上去,这话好像是一张嘴尝尽酸甜苦辣之后「不如回家吃野菜」的心灰意冷之语,但我总觉得是他内心纯粹的自然流露——确实觉得这春盘味道好,觉得是他当下最大的快乐。跟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官,吃了什么亏,虽然有关系,但都没有太大关系。&/b&&br&&br&他一辈子做菜,做官,谈恋爱,都是这么做的——管他之前有什么不好。这一刻我觉得快乐,我就要珍惜它,就要enjoy这一切。&br&(又或者,正是因为之前的种种不好,才让他更加懂得如何去enjoy。)&br&我因此总觉得他和陶潜他们还是不一样的。 也觉得用「乐观」「豪放」这样的词也并不太全面。他就是天赋+天真,别的一切揣测都像是多的。&br&&br&high起来,他也写「老夫聊发少年狂」,写「醉笑陪公三万场」,写「大江东去」,都叫人击节赞叹;但安静下来,他心里始终非常澄明透澈,所以才有
「但愿人长久」 ,有「也无风雨也无晴」,有「此心安处是吾乡」,有这「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样的词句里面,其实带着莫大的善意。&br&若没有凡此种种,他本性或许依然;但他未必能光靠天赋,就写出这样清简而深刻的句子。&br&&br&文人里从来不缺吃货,从《山家清供》的林洪,到《闲情偶寄》的李渔,《随园食单》的袁枚,个个都对吃有一番研究。可是这样的句子,他们都写不出来。因为,虽然,他们有的清心寡欲地参悟,有的自得其乐地研磨,有的声色犬马地享受,可是都再难有一个人,像苏轼那么大巧不工。&br&千百年来,惟东坡之词旷,就是这个道理。&br&&br&以上,一家之谈。谢谢:)&br&&br&又及,我觉得蓼茸蒿笋的春盘味道挺好的。。。
邀~我隐藏这么深的苏轼粉难道被看穿了?哈。。看了上面的答案,还是有点想说的。这诗本来没什么,说穿了就是「哇跟小伙伴郊游这个野菜好好吃」。然而苏轼这人太有意思。他是吃货,是官场中人,是文艺青年。三条加在一起来理解,这句诗就变得别有味…
来自子话题:
右军的字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绝望。&br&&br&人生有些你知道努力是能得来的,有些则不能,而有些不但不能,当你明白终其一生都无法触碰他的半根毫毛的时候,真是深深的绝望。&br&&br&生于当时最炙手可热的世家,长于魏晋风骨之下,心性灵慧之高,俯仰体察之细,几千年来,一个也就够了。&br&&br&魏晋是中国人心性最自由,最灵慧的年代,有人些总要以长年战乱为由来说明魏晋风骨的来源,那你看一下今天的伊拉克再乱个三百年是不是能出个竹林六贤还是八贤。&br&&br&书法到最后是心性。&br&&br&技巧纯熟运笔自如的人如山如海如恒河沙数,但是古往今来最好的字,都不是故意写的。&br&&br&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那天的天气那么好,惠风和畅,心头一块大石放下,众人和乐,微醺之中,提笔作修禊之集的草序,当下的心性照在笔端,所以之后再写,没有三月初的天地生发之气,没有心头的宽愉,没有微醺的状态,便写不出比当时再好的字来。&br&&br&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br&&br&&br&颜鲁公隐然为楷书第一大家,但是鲁公最好的字,却是一篇草书的草稿,《祭侄文稿》。&br&&br&&img src=&/b7104bdcf4b31c4cafe204_b.jpg& data-rawwidth=&2325&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25& data-original=&/b7104bdcf4b31c4cafe204_r.jpg&&&br&&br&安史之乱时,颜鲁公之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鲁公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与其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抵抗叛军。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br&&br&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br&&br&鲁公在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萦纡忿激,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祭侄季明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写的。这本不是一篇有意的书法作品,千载之下,后世却认为它是鲁公最好的字。&br&&br&冠绝古今的字只能是冠绝古今的人在非常时刻,神明之下,身上的炁流出笔端而成。现在不是魏晋,也不是大唐,心性和古人的距离,不是一点半点,所以现代人,没有办法写出比右军好的字,可以从小练,可以纯熟,但是没有可比拟魏晋或盛唐的心性。
右军的字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绝望。人生有些你知道努力是能得来的,有些则不能,而有些不但不能,当你明白终其一生都无法触碰他的半根毫毛的时候,真是深深的绝望。生于当时最炙手可热的世家,长于魏晋风骨之下,心性灵慧之高,俯仰体察之细,几千年来,…
一时手痒。因未对毛氏之墨迹有通透研究,故只对一楼中所列毛氏诸作品做一点浅薄的评论。一己之言,有未到处,请海涵。&br&第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论,其字作为学生习作来讲,有些结体不整、章法凌乱也属正常。然作为接受过私塾教育并以毛笔作为第一写作工具的学生来说,这幅字实在当不上“有功底”这样的评价,或许比之一些同样习字多年的同龄人来说,也不算是好的。反是老师的评语的字迹很见功力,可见非无名师也。&br&第二篇,离骚,一楼从这幅字迹中推出其曾临欧阳询,当知不假。然这幅字迹笔画无力,结体松散,字形板滞,虽有欧体之行迹,实无欧体之风致,至于所谓“有深厚的临池功力”云云,私以为可不必尽信。须知今之习书者,凡临欧体有三五年之功,已可稍得其法度,其字不至于如此;遑论旧时学生,习字终日,可谓甚笃,理当更佳尔。&br&此两篇为学生时之习作,可知其习字不甚深。这或许与其日后能别开风气、自成一脉、不拘于法度有一定关系,但只以此时论,恐非同学中之佳者。&br&第三篇是一还书便条。具体来说,此时毛的字法已略呈定格,结体的形势已成。笔画并无甚可观之处,欹侧之体式尚算有些意思。这张便条是向表兄借书的条子,且为表达歉意,故理应认真审慎书之,观其字却使人稍有觉失礼之感。&br&第四篇,为艾生题词。必须说行草书中,肆意信手或可成就佳作,然则亦可使之毫无法度以致美感尽失。这篇题词随意而潦草,作为题词而言实在有失品格,只“毛泽东”三个字尚有可观之处。“即将晋入神品”是为谀辞尔。&br&第五篇,比之上篇来说已有了书法的意味,虽说仍未脱粗疏的嫌疑,但从章法来看已颇有气度。“毛泽东”三个字依然最好。&br&第六篇,“力求进步”这几个字,一楼将它评得神乎其神,实在过了。虽说从头看到这里,这一幅可以说最有功力,然而比起赵之谦康有为还没有多少可比性。碑体最练力道和骨气,可以说毛字从这里才算真正有书法的意思了。&br&第七篇,“为人民服务”几个字可以说是毛的名作了。就结体来看,毛的字到这里才算脱出原先行笔粗疏的弊端,写出了雍容和精致的气象。据我观察,新华门影壁上浮雕的“为人民服务”几个字,当有匠人于精细处稍做修改的嫌疑。若毛同时兼具雄健气势与精妙笔法,则谓之大家也不为过。&br&第八篇兰亭序一幅,已见毛氏笔法的成型。“洒然无畏、剑戟森然”的评语算得上精到,然这一幅字还是输在了字形结体的功夫上。小处不精,虽大处颇有雄拔气势,却始终难臻佳作之境。至于错别字什么的,只当他是无心之过,不予理会。&br&第九第十两篇,可见毛晚年时功力深厚。只在此时,毛才可以称得上大家。笔法笔意、间架体势、章法气度,到这里都可以称得上是上上之选。然则从这样的大作中,也还是显露了一点年轻时在功底上的缺憾。好在毛字胜在气势,不以精妙闻世,虽然遗憾,也并不损其大的格局。至于说其草书已过怀素,“等而上之”,这一点我不敢苟同。怀素作草,落笔云烟,飞流直下,一气呵成,于通篇显气象,又于细处见风致,与之相比,毛字虽有通篇布局的意,缺少了一以贯之的力气,始终有着意之嫌,“等而上之”的评价实嫌太过。&br&综上,毛泽东当得上大家的名号,但功力上有硬伤。虽别出机杼,颇有不俗之处,但是否能跻身古今第一流书家,个人的意见是否定的。&br&以上是对字的评论。以下是一点旁的想法。&br&从来世人品评书家的作品,都始终难逃将书法与作者的生平气质品格联系起来的习惯;当然,这无可厚非,原因实在于我们民族的内心深处一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憧憬或者说是求全责备;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宽于律己,严以待人”。故对于一些书家,许多人由于对其自身品格或生平行事上的诟病,会习惯性地在心里把他的艺术成就降低一档。例如赵孟頫,又例如近一些的郭沫若等。在我看来,“书画难为心声”(虽然此句意含贬摘),艺术与人虽不能说没有关系,却也不能说关系有多大。就对于毛书法的观点上,很多时候很容易形成两极分化:钦慕或崇拜毛的人,轻易就会认为字如其人,皆为完美;相反的,另一些人则会认为字如其人,一无是处——把政治情绪代入审美情趣里,在我看来,是可笑而荒唐的。&br&此外,我举一例。就我所知,于右任在世时,即以书法闻名于世。然,当时只之人虽钦慕之,却不以收藏于之墨迹为荣,盖因于位高权重,将其墨宝供奉厅堂,则不免有钻营奉承之嫌,近谀矣,恐遭世人所讥。等而观之,大约对于毛书法的赞扬,颇有几成是从阿谀奉承中来的,何况毛书实不及于右任,二人齐名,还是有些过了。在我看来,毛之书法与毛之诗词颇为相似,气势上大开大合,有通天彻地之威,细节上难免有所不工。而将毛诗词推至难以企及的高度,几乎同代中无可相匹者,与古之词宗诗圣相提并论,这实在与将毛书法评为直追先古登峰造极一般,在我看来,谀辞尔。&br&以上。胡言乱语,不知所云。
一时手痒。因未对毛氏之墨迹有通透研究,故只对一楼中所列毛氏诸作品做一点浅薄的评论。一己之言,有未到处,请海涵。第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论,其字作为学生习作来讲,有些结体不整、章法凌乱也属正常。然作为接受过私塾教育并以毛笔作为第一写作工具的学生…
来自子话题:
似乎是挺久之前被邀的。。如今得了空,试着捋一捋吧:)&br&&br&&br&如果是问——&br&&b&【作为同一个家庭的成员,为什么苏轼名气最大?】&/b&&br&&br&那么恕我冒昧,这比较怕是不太成立。。。&br&&br&&b&历史上有许多系出同门的文人,但性格、作品、经历,都各有千秋。「家庭」实在不太是一个足够有力的衡量因素。&/b&&br&大仲马和小仲马,不用说了吧。&br&曹操曹植曹丕一家,也不用说了吧。&br&就算勃朗特三姐妹,这三位的人生轨迹已经算是很接近的了,可是作品style还是不一样。Emily的《呼啸山庄》何等离经叛道,Charlotte的《简爱》何等励志(或者说玛丽苏- -),而Anne的《艾格尼丝·格雷》则常被认为是更接近简·奥斯汀的朴实自然。&br&&br&用我们后世人的眼光来看,他们的形象与作品,是否真的存在什么共性,仅仅因为是「一家人」呢?&br&&br&&br&那么问题就会变得很无趣了——&br&&b&【同样作为那个年代的文人,为什么苏轼比苏辙和苏洵的名气大?】&/b&&br&&br&但这样一来,答案反倒明晰起来。&br&&br&&b&苏轼的「名气」,无非是因为他的性情和才华,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具有太高的辨识度和不可替代性。&/b&&br&&b&我们对古人的了解其实都很少。甚至对于如今的你我俗人而言,过往豪杰名士多不胜数,能被大家深深记住的,往往在盖世神功之外还必须有些与众不同的个性。好吧,也许古人们自己并不乐意,也许他们的人生、人格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侧面,但能被我们记住的,却始终只会是一个最为独立、鲜明的形象。&/b&&br&&br&比如提到屈原,就想到粽子与楚怀王,想到他满身香草行吟,最后抱着大石头跳下汨罗江;&br&提到李白,就想到剑和酒,想到快意恩仇,想到叫皇帝贵妃都奈何不得的潇洒狷狂;&br&提到李煜,就想到一身春花秋月、雕栏玉砌,想到一个既艳丽又空茫的坐错位置的亡国君主。&br&&br&苏轼呢?&br&&br&苏轼本身真的就是这么神奇。你能想象他文采飞扬、纵横捭阖,跟天王老子、朝廷命官叫板,也能想象他焦头烂额、颠沛流离,带着一帮农夫研究如何把贱价猪肉煮成美味红烧肉。你能想象他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深意重,也能想象他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开阔豁达。&br&要死的是他的文采、字画还都那么好。&br&用林语堂的话说,这样的一个人,浑然天成,本身就是具有魔力的。&br&&br&反观苏洵与苏辙——&br&&br&&b&老爸苏洵&/b&:&br&说是个别扭的人应该不为过吧。。。据说此人年轻时候考试总是上不了线,原因之一就是当时主考科目都是华丽骈体,而年轻人苏洵实在不太擅长。。。&br&然后27岁开始发奋念书(真的是,关于他生平最出名的一件事恐怕就是这个了)。按欧阳修的说法,「谢其素所往來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也是蛮拼的。&br&40+,终于拿出几部众人点头的作品得以推广。但这个过程不到2年,他老人家的爱妻溘然长逝,于是他又推脱有病,不肯去考试。。。。。。天子众臣奈何不得,只好由他。&br&接下来便是10年勤勤恳恳却不出风头的校书郎生涯,虽然贡献颇多,却始终不是深入市井巷陌的那一种。&br&&br&&b&他倒也不是不好。只是生平做的事情都属叫好不叫座之流,譬如撰写政治论文、起草文件、编辑校对重要书籍,都属于叫人膜拜但难以亲近的物事。苏轼身上那些慷慨、潇洒、大刀阔斧、天涯海角的事儿,他一辈子做不来。&/b&&br&&br&&br&&b&老弟苏辙:&/b&&br&论理,苏辙的功力比起苏轼并不逊色多少。譬如苏轼自己都曾在《答张文潜书》中说过:&br&&blockquote&&b&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作《黄楼赋》乃稍自振厉,若欲以警发愦愦者。而或者便谓仆代作,此尤可笑。 &/b&&/blockquote&这话可不像是客套,且一语道破:&b&不是他不够好,而是一般人不知道。&/b&&br&所以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了——&b&文学水平相近,但苏辙的性格和作品,倒真是没有哥哥苏轼那样的广博、开放的魅力。一句「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已然说明苏辙是个沉稳、低调、内敛的孩纸,而这一来自亲哥哥的评价后来也为多方所佐证&/b&:虽然仕途也波折,但都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在做官;虽然写文章正义凛然,却又迂回委婉、铺垫良多;虽然精详文书,却低调不为人知。。。&br&落在旁人眼中,相比之下,是不是也不够有趣呢。&br&&br&此外,苏辙和苏轼感情好,这是没话说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兼怀子由」而作。苏辙的诗作也常常是与兄长唱和。想来同胞兄弟中也多有如此,两人互为照应,若是一个张扬,另一个必然会内敛低调一些。苏辙和苏轼,或许就是这样的写照。&br&&br&&br&&b&So,真不是老爸苏洵和老弟苏辙水平太次,而是无论命运还是作品,他们都缺乏苏轼身上那种旗帜鲜明、雅俗共赏、容易广为传播的「个性」。&/b&&br&何况大宋一朝,文化发展几乎已经达到历史空前的高度。普遍都很牛的时候,拼作品之外,就只能更多多拼一下个人魅力了。
似乎是挺久之前被邀的。。如今得了空,试着捋一捋吧:)如果是问——【作为同一个家庭的成员,为什么苏轼名气最大?】那么恕我冒昧,这比较怕是不太成立。。。历史上有许多系出同门的文人,但性格、作品、经历,都各有千秋。「家庭」实在不太是一个足够有力…
来自子话题:
谢邀。&br&&br&黄庭坚。
谢邀。黄庭坚。
来自子话题:
很遗憾地告诉题主,你所谓的「查颜真卿书法的时候,看到了简体字」,其实不是颜鲁公写的。而是现代人冒名顶替的。&br&&br&&b&1.&/b&&br&比如&b&「进」&/b&字(「进」字是近现代造的字,不可能出现在古代,详见&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進」(前鼻音)为什么简化后从「井」(后鼻音)?&/a&)&br&&img src=&/1ab1b2ea7fb966e46fa62b_b.jpg& data-rawwidth=&863& data-rawheight=&2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3& data-original=&/1ab1b2ea7fb966e46fa62b_r.jpg&&&br&&b&2.&/b&&br&又比如说&b&「卫」&/b&字,也是近现代日本造的字,後来流入解放区,再被新中国文改委员吸收(详见&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卫」这个简化字是怎么来的?&/a&)&br&&img src=&/3e8d91fdc07b924b2b0fc7b68d12b679_b.jpg& data-rawwidth=&1004& data-rawheight=&3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4& data-original=&/3e8d91fdc07b924b2b0fc7b68d12b679_r.jpg&&&br&&br&看出问题了吧?&br&对,现在网络上所有的颜真卿的书法,都是现代人伪造的。我一般称之为「&b&颜假卿体&/b&」。&br&&br&&br&其实不一定是因为这款颜假卿体写了新中国特有的简化字,我才看出来的。就算一些没简化的字,通过对比同时代的唐楷字形,我们也能发现问题。&br&&br&&b&3.&/b&&br&比如&b&「骨」&/b&字&br&&img src=&/83c3c06ba10_b.jpg& data-rawwidth=&1012& data-rawheight=&2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2& data-original=&/83c3c06ba10_r.jpg&&在六朝唐宋风格的楷书中,「骨」字上头的中间部分一定是要写成「人」形的。&br&&br&朝右的「骨」(现在港台、日本、韩国的写法)&br&&img src=&/5c0af497f634d5d9eba2a76dc5f0920d_b.jpg& data-rawwidth=&85& data-rawheight=&9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5&&是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的。&br&&br&朝左的「骨」(现在大陆的写法)&br&&img src=&/fc2efcbbdf03_b.jpg& data-rawwidth=&97& data-rawheight=&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97&&是大陆出台新字形标准之後开始大规模流行的。&br&&br&你想要千年前的颜真卿写出符合现代中国标准的「骨」字,开什么玩笑?&br&&br&&b&4.&/b&&br&再举一个例子,&b&「武」&/b&字&br&&img src=&/bbac80c7ce8_b.jpg& data-rawwidth=&1006& data-rawheight=&4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6& data-original=&/bbac80c7ce8_r.jpg&&有意思的是,这个「武」字的颜真卿体和颜假卿体同时现身了。(左边的颜假卿体丑死了)&br&&br&在我大唐正楷中,「武」字的上头的短横是必须与「斜钩」交叉的。&br&为什么呢?因为大唐去古未远,其字形比起今天的字形更接近正确的字形(简称「正字」)。&br&&br&我们来看「武」的小篆&br&&img src=&/5d00f8108dcb222ca502daaa8a96d2a6_b.jpg& data-rawwidth=&70& data-rawheight=&9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0&&&br&是上下结构的「戈」和「止」,此篆隶变之後,写成下面的模样&br&&img src=&/2ee12cd2ff1_b.jpg& data-rawwidth=&332& data-rawheight=&5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2&&也就是「戈」字的长撇和斜钩,直接包住了下头的「止」,和小篆上下结构的「戈」「止」是一般模样。&br&&br&这个「武」字,直到唐宋时期的楷书中,仍然没怎么讹变,上短横必须与斜钩交叉,只是「戈」的长撇变成了长横。颜鲁公威武霸气的「武」字就是代表:&br&&img src=&/1a500c6c2cbdd_b.jpg& data-rawwidth=&84& data-rawheight=&8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4&&&br&当然,这个「武」字,後来因为书写原因,上短横与斜钩分离(主要是书写者不知道上面这部分是「戈」导致的),也就成了现在使用的讹变过的「武」。(讹变过的「武」也是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的)&br&&br&我们再回头对比上文颜真卿体和颜假卿体的「武」,就会发现伪造者的水平是多么可笑。&br&&br&(关于更加近本源的唐宋正字,敬请期待我未来在&a href=&/hanzi& class=&internal&&汉字 - 知乎专栏&/a&发布的文章。)&br&&br&※※※※※※※※※※※※※※※※※※※※※※※※※※※※※※&br&&br&本文主要是从唐宋字形角度,来驳斥网络上颜假卿体的荒谬。关于唐宋时期固有的俗字,此处不再多言,可参考本题下的其他回答,或者参考本人的另一篇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据说简体字只有 388 个,其中只有一个字是 1949 年后出现的,是哪个?「尘」字?&/a&&br&&br&最後再吐槽一句,颜假卿你在网络上兜售假货误导人,方舟子他知道吗?
很遗憾地告诉题主,你所谓的「查颜真卿书法的时候,看到了简体字」,其实不是颜鲁公写的。而是现代人冒名顶替的。1.比如「进」字(「进」字是近现代造的字,不可能出现在古代,详见)2.又比如说「卫」字,…
来自子话题:
谢 &a data-hash=&00da03a68e295b4d3cf48d6bf1006d55& href=&/people/00da03a68e295b4d3cf48d6bf1006d5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邹延生& data-tip=&p$b$00da03a68e295b4d3cf48d6bf1006d55&&@邹延生&/a&邀!&br&&br&其实关于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的问题,我在之前的一个答案里说过了,这里作为一个补充吧,专门说一下是不是被超越的问题。&br&&br&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很有必要把王羲之的书法分成楷书和行书两个子类进行判断。&br&&br&先说楷书,我们可以看一下一组对比图,从最早的曹魏时期的钟繇的楷书开始,到民国书法家唐驼为止。&br&&img src=&/7e8f5aba9b2cbdc8f7de7_b.jpg& data-rawwidth=&367& data-rawheight=&58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7&&&br&&br&&img src=&/6fb2660a6aaadba3aa0db4_b.jpg& data-rawwidth=&364& data-rawheight=&5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4&&&br&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楷书是一种可以随着时代循序渐进的书法形式,一代代的楷书大师们的字迹是明显越来越趋近于现代人的审美的。&br&钟王时代的楷书有些明显的隶书向楷书转变的特征,而到了民国时期的唐驼,几乎就是现代意义上最标准的楷书了。非常纯粹,几乎没有了其它书写形式的影子。&br&&br&其间的,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要说超越了王羲之,也是有很多人点头信服的。&br&&br&但是问题是,说是超越了,但是他们在书法领域的地位和贡献就完全盖过了王羲之么?显然不是,这就好比没有诗经和汉乐府诗词,就没有辉煌的唐诗时代一样。不是个人的进步,而是时代进步的效果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我们可以说唐诗在整体水平,尤其是音韵和用典上,超越了诗经和汉乐府诗词。但是那是一个时代站在前一个时代上的进步。是后人站在前人中大师的肩膀上的进步。&br&&br&即使这样,我们现代人在欣赏唐诗优雅的同时,依然喜欢诗经中的那种古朴和平实,没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就不会有后来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没有“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就不会有后来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br&&br&在楷书问题上也是一样,没有钟王的开拓,可能后来的唐朝楷书大风潮就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了。我们再怎么欣赏颜柳欧褚的优雅雍容,一样会喜欢王羲之楷书中的古朴浑厚。&br&&br&所以在楷书问题上,王羲之可以说是被超越了,但是这丝毫无损于其开拓者和奠基人的地位。&br&&br&至于行书就完全和楷书不同,楷书是可以站在前人肩膀上一步一台阶的向上走,而行书更为挥洒,和个人的性格,阅历,书写时的状态全都紧密相连。楷书大师们在风格成型之后,在任何时间,地点再写楷书的话,基本差别不大。但是行书不一样,一时一地,效果可能差异非常明显。&br&&br&关于王羲之的行书,我还是得搬出天下三大行书的对比图来说事。&br&神龙本《兰亭集序》&br&&img src=&/af2e813cb763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2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af2e813cb763_r.jpg&&《祭侄文稿》&img src=&/8a9af437a3e273f5c0ca1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1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8a9af437a3e273f5c0ca1_r.jpg&&《黄州寒食帖》&img src=&/e111cdcabeccfef8b4c3947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1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e111cdcabeccfef8b4c3947_r.jpg&&&br&一对比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如果单论行书,王羲之的地位几乎是没有人可以撼动得了的。后人作品各有所长,但是没有人敢说“超越”二字。&br&&br&如果还是用诗词来做比喻的话,王羲之的行书就像李白的诗一样,即使很多人最爱的是白居易的浅白易懂,最爱杜甫的悲天悯人,最爱王维的诗禅一味,或者是最爱李商隐的辞藻华丽。但是没有人敢随便说李白不是代表中国古诗词最高成就的第一人。&br&&br&所以书法也是一样,即使再爱《祭侄文稿》中的悲怆,再爱《黄州寒食帖》的沧桑。但是谁也不敢说潇洒挥横的《兰亭集序》不是中国行书艺术的巅峰之作。&br&&br&总之,王羲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贡献之大,地位之高。已经不是超不超越的问题了,而是高山仰止,谁都不得不服的问题了。
谢 邀!其实关于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的问题,我在之前的一个答案里说过了,这里作为一个补充吧,专门说一下是不是被超越的问题。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很有必要把王羲之的书法分成楷书和行书两个子类进行判断。先说楷书,我们可以看一下一组对比图,…
毛变成书圣真是莫名其妙了。在我这个外行看来,毛的书法是靠聪明颖悟而不是临池苦练搭出来的花架子。草书当以楷书为基础,然而看看毛中年时的字,就知道萧瑜在《我和毛泽东一道行乞》(可能是这个名字)嘲笑的一点也不错:毛根本就没练过楷书。 &br&在我眼中,书法无非是两桩基本功:间架与笔划。间架靠聪明即可领悟,而笔划非苦练不成,草书打眼的是间架、布局而不是笔划,所以毛书的笔划功夫缺如,一般人根本就看不见。毛后来走上草书的路子真是聪明之至──那的确是避实击虚、专适合聪明人发挥悟性的路子。毛的书法虽然貌似怀素,其实象的只是间架,他的字总体看来非常美观,然而拆开了一个个看根本不成形状,笔划功夫尤差。诸君不信请去看“向雷锋同志学习”,光是那个“向”字就没法让人消受,论笔划功夫也就是个初中学生的水平,还有上文举的那些字,你拆开看,哪个字能让你觉得漂亮,难道为人民服务那几个字,你单拆开看,你觉得好看,或者说再不告诉你是老毛所书得前提下,你会觉得是书法大家得作品?虽然整体来看不错。由此可以推想,他老人家根本就没有认真临过帖子,无非是在万几之暇很看了一阵怀素的帖。 其实伟大领袖从来是诚实的,他自己就承认他不会写诗,只会写词,而字写得还没有江同志的好,让江阿姨给李讷写帖临摹。可我们那些热心的同志就是要去捧臭脚,你说怪不怪? 至于说能不能跟宋徽宗的瘦金体媲美,大家可以自己想想。人家徽宗是自己创的瘦金体,老毛是学的怀素,而且是只得怀素的形,不得怀素的神。
毛变成书圣真是莫名其妙了。在我这个外行看来,毛的书法是靠聪明颖悟而不是临池苦练搭出来的花架子。草书当以楷书为基础,然而看看毛中年时的字,就知道萧瑜在《我和毛泽东一道行乞》(可能是这个名字)嘲笑的一点也不错:毛根本就没练过楷书。 在我眼中,…
来自子话题:
其实我也是苏粉,当年高考作文写的还是苏轼……(喝茶远目……&br&&br&不论如何,理解一句话,都是要参考着作者写作的经历来看看。&br&&br&元丰七年,也就是公元1084年,对苏轼而言正是人生的又一个转捩点。我们都知道苏轼之前的人生发生了什么,二十出头凭着文采名动京师,廿四岁便在制科中以百年第一人的第三等成绩获官大理评事,官途一片坦荡。之后则是王安石的新法之争,苏轼自请出京。再尔后的乌台诗案让苏轼成众矢之的,囿于囹圄,差点丧命。虽然最后躲过一劫,剩下的却是黄州团练副使的清苦差事。苏轼在黄州一呆五年,真是心灰意冷,所以才有了《赤壁赋》等千古佳作。&br&&br&而这一年间,王安石变法的后盾宋神宗一直病重,不能理事,直到第二年年中过世。新法的根基在松动,而因新法而失势的苏轼的人生迎来转机。他将从黄州调任汝州任团练使,算是多年来难得的升迁。但在舟车劳顿中,苏轼的幼子患病夭折。而一直傲然度日的苏轼在旅途中几乎花尽家财,最终放弃奔赴遥远的汝州,请求留在常州居住。这首诗,其实就作于苏轼从黄州到汝州赴任的途中。&br&&br&就如曼玫老师说的,如果真论起这首诗说的事儿,无非就是:老伙伴们冬末踏青,细雨清风无比惬意,蓼茸蒿笋真正好吃,冬日将逝春日将萌,以茶带酒心情舒畅,人生滋味正在清淡之处。&br&&br&但再考虑东坡老师此时的人生际遇,这一份清淡之心真是不可多得。要么怎么说他是中国几千年史上最牛逼的文艺青年(额这时候已经是文艺中年了)。历经起起伏伏,有得意又蒙难,心已死灰时人生又似乎有了起色,高兴还来不及时又痛失幼子,颠沛的旅途中几乎身无黄白之物。在这样的时候,这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背后究竟有多少的心思跌宕。这句真不是什么陶潜的「悠然见南山」,而是一个经历曲折的中年文艺大叔对人生的真切体悟,也只有了苏轼此前人生的潮起潮落,以及这一年间的大喜大悲,这阙词,这句话,这份情操才显得分外动人。&br&&br&那些生活中并无如何曲折反复的年轻人,若真把类似的话当做苏轼的人生追求和自己的心态,就大错特错。若不是既尝过饕餮盛宴,又试过狱中恶食,又怎能真切理解这「清欢」之味呢?&br&&br&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其实我也是苏粉,当年高考作文写的还是苏轼……(喝茶远目……不论如何,理解一句话,都是要参考着作者写作的经历来看看。元丰七年,也就是公元1084年,对苏轼而言正是人生的又一个转捩点。我们都知道苏轼之前的人生发生了什么,二十出头凭着文采名动京师,…
请不要转载,谢谢。&br&&br&别的不对比,以字论字,只看毛笔书法,刘峥的字,至少是比知友提到的康生的字差上100倍。&br&&br&先贴图,后说话:&br&&img src=&/7cbcbef34750_b.jpg& data-rawwidth=&333&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3&&&br&这幅是康生的楷书作品,妍丽秀美;可以看出,其字吸收了欧阳询的修长挺拔,中宫收紧的特点。刚柔并济,气韵贯通,点画交代清晰明朗。即使落款白璧微瑕,依然无损整幅斗方的气韵。&br&&br&作为外行人去看的话,依然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的深厚功力的,确实是对书法有足够的理解,才能写出这样的字。&br&&br&而另一幅草书作品,我也一并贴出来分析一下:&br&&br&&img src=&/6cf2a0ea6c284fe460ab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59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这幅字,仅仅只是一份信笺,但行气贯通,气韵绵长;字与字间呼应勾连,一气呵成。字随其形而不失法度,收放自如,虽不算一等一的佳作,至少是具有值得玩味的地方的。&br&&br&对比刘峥的字,&b&笔笔无理,提按不分,笔画毫无情趣&/b&。&br&题目中的任何一幅字,都体现不出基本的章法:&br&第一副字,如一个等腰梯形,偏偏用墨左重右轻,笨拙之至。&br&第二幅字,装作一副随性的样子留涂改痕迹,还硬要在涂改的地方旁边用浓墨加重笔,极炫其丑。&br&第三幅字,落款说是在《元彬墓志》中选的字,但是相似度居然可以低于10%。&br&&br&年年有逗逼,今年特别多;我贴一下《元彬墓志》原文是怎样的吧:&br&&img src=&/a833affe872_b.jpg& data-rawwidth=&629& data-rawheight=&6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9& data-original=&/a833affe872_r.jpg&&&br&要是我写出刘峥的字,我就是被枪指着,都不好意思落款敢提到《元彬墓志》的。&br&&br&不是会拿毛笔,就是郑板桥,请跪舔魏碑的小朋友醒一下。&br&&br&&br&当然,如果书法圈要炒刘峥的字;有的是好话可以说:&br&质朴刚健,沉着有力,气势恢弘;充分利用方笔和中锋,转折刚劲;深入吸收了篆刻的魂和内核,字字如斧凿;笔笔不流俗,重于空间造型美,变化丰富而且有趣。&br&&br&但是,这些都是屁话,这种字,一文不值。说的人,稍微有点书法鉴赏力的,说着都脸红。&br&&br&怎么办呢?&br&&br&只能退而求其次,自己称自己作民间书法家,自己叫自己做网络书法家,自己吹自己的创新精神了。&br&&br&各位要是忍得住恶心的话,可以移步到:&a href=&.cn/s/articlelist__0_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博文_刘峥_新浪博客&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里看看,我看着实在难受,就不再贴他的字(对不起,不是书法)上这个答案里面了。&br&&br&---------------------------------------------&br&&br&PS: 我来知乎的其中一个愿望就是有天被任老师回粉,结果居然是篇匿名回答被 &a data-hash=&1aa09a3b793b76b6abec6a73dd5d1989& href=&/people/1aa09a3b793b76b6abec6a73dd5d198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1aa09a3b793b76b6abec6a73dd5d1989&&@任天涯&/a&老师赞了,百感交集。
请不要转载,谢谢。别的不对比,以字论字,只看毛笔书法,刘峥的字,至少是比知友提到的康生的字差上100倍。先贴图,后说话:这幅是康生的楷书作品,妍丽秀美;可以看出,其字吸收了欧阳询的修长挺拔,中宫收紧的特点。刚柔并济,气韵贯通,点画交代清晰明…
来自子话题:
第一次这么多赞,谢谢大家。&br&--------------------------------------------------------------------------------------------------------------------------------------------&br&&b&王羲之的确是后世无法超越的书法第一人。&/b&&br&&br&因为王羲之已经是后世书法的标准。&br&&br&确立王羲之为书法之首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时,便采取一系列措施弘扬王羲之的书法,并亲自为王羲之撰写传记,传记“详察古今,研制篆素,尽替尽美,其为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翁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 可见李世民对王羲之的称赞到了所谓的极点。&br&李不惜重金搜求其墨迹三千六百纸。死后竟以《兰亭序》随葬,由于他的提倡与推崇,确立起了王羲之“书圣”
引&br&&br&更专业的回答看 &a data-hash=&90fd1f33fcb12078a8ffb5& href=&/people/90fd1f33fcb12078a8ffb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刘鹏程Sai.L& data-tip=&p$b$90fd1f33fcb12078a8ffb5&&@刘鹏程Sai.L&/a& 的回答即可。&br&&br&&p&无论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还是其他的如苏黄米蔡等等无论怎么样都无法撼动王羲之的地位。但不是说他们不会比王羲之优秀,或许在很多人眼里都比王羲之优秀,就如 &a data-hash=&fdea97bb986cd4d80a57& href=&/people/fdea97bb986cd4d80a57&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伯伦& data-tip=&p$b$fdea97bb986cd4d80a57&&@伯伦&/a&所说的赵佶瘦金体。&/p&&br&&p&&b&但不是没有比王羲之优秀的书法大家,只是优秀不一定是超越。&/b&&/p&&br&&br&&p&&b&--------------------------------------------------------------------------------------------------------------------------------------------&/b&&/p&&p&&img src=&/2f63d18db6c22cf7e9dcbc0a4726228b_b.jpg& data-rawwidth=&258& data-rawheight=&25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8&&纯分享~暂时空壳。&/p&&p&Design 設計 - Photography 攝影 - Other其他&/p&
第一次这么多赞,谢谢大家。--------------------------------------------------------------------------------------------------------------------------------------------王羲之的确是后世无法超越的书法第一人。因为王羲之已经是后世书法的标准。确…
来自子话题:
反对&a href=&/people/f9de5a09af78bfe4d1da5& data-hash=&f9de5a09af78bfe4d1da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f9de5a09af78bfe4d1da5&&@张佳玮&/a&和&a href=&/people/c25c620d5ed716fa5b30c749e36a9ef3& data-hash=&c25c620d5ed716fa5b30c749e36a9ef3&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c25c620d5ed716fa5b30c749e36a9ef3&&@夜小紫&/a&的回答。&br&宋诗无第一。&br&硬要排座次的话,先得明确标准:&br&以学杜而开派立体的第一人是王安石。这是江西诗派正经的“宗”。&br&诗歌里学问最大、最难注释的是苏轼。&br&法度最严、声势最盛、对后代影响最大、最终造就“宋调”的:黄庭坚。&br&诸体兼善、数量最多、质量亦极高者:陆游。(几个回答里说什么陆游纯粹以数量取胜的那几位,我保证家里没放着陆游的集子。你们的人生缺少了不懂装懂是不是会痛苦万状?)&br&学杜最像、最得老杜雄浑沉郁之神韵者:陈与义。&br&唯一以“活法”使才,别立一家者:杨万里。&br&集古来田园诗大成者:范成大。&br&最后:陈与义诗与江西派其实大大不同,钱大昕已有论在先,我是赞成的。
反对和的回答。宋诗无第一。硬要排座次的话,先得明确标准:以学杜而开派立体的第一人是王安石。这是江西诗派正经的“宗”。诗歌里学问最大、最难注释的是苏轼。法度最严、声势最盛、对后代影响最大、最终造就“宋调”的:黄庭坚。诸体兼善、…
谢瑶&br&我来评价吧&br&第一,这是狗屁的艺术&br&第二,这是狗屁的书法&br&写这种字还自诩脱离传统规矩另开天地成为艺术,真是吹牛家本色。&br&一定要算,这人大概可以算作行为艺术家吧&br&=========&br&加一句,刘峥也许有挺正经的书法作品,这里没看到,不论!论的就是贴出来的这些个所谓作品算啥玩意儿。大师放的屁也是屁,不能当香水用,所以即便刘峥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书法作品,却与这些个作品无关,这些所谓作品就是狗屁耳。&br&=========&br&就像那些用生殖器写字的行为艺术家一样&br&话说那位用生殖器拿笔写字的女艺术家的字也比这老刘的字强很多啊。&br&&img src=&/996dc0efc69e5d8c42e44d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996dc0efc69e5d8c42e44d_r.jpg&& 叉,强一千万倍是夸张了点&br&强一百万倍妥妥的啊。&br&&br&或者老刘不算行为艺术家&br&哪算啥家呢?&br&大概算皮厚家吧,就这字敢称书法,这皮得是城墙拐角啊。&br&&br&&a data-hash=&f9d5c4d4c3f& href=&/people/f9d5c4d4c3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雷霆& data-tip=&p$b$f9d5c4d4c3f&&@雷霆&/a&列出的几幅作品,除后两幅尚能一看,严格的说只有倒数第二幅尚能一看,其余,不客气的说都是中了康有为剧毒的烂货而已。&br& 即便是倒数第二幅,还没有大多数的画家写的好。&br&&br&各位,千万别以为书法是个什么玩意儿。&br&知道康有为忽悠出碑学为止,书法从来都是日常书写基础上的东西,你看光绪以前的书法作品,基本都有帖学的功力,诶,这康有为一出,帖学直接没用了,翁同龢、康有为,这字一个比一个烂,居然都敢号称自己是什么雄浑、大拙之类的玩意儿,其实都是狗屁。&br&就想毕加索承认自己的就很多作品就是胡搞的一样&br&以康有为为师的所谓碑学,其实都是狗屁。&br&书法这个东西,要假装自己是艺术,那他就已经是狗屁了。&br&欣赏书法的同学吧,也千万别被忽悠了,以为书法审美都是需要受过训练才能生出的,这全是瞎说。&br&比如康有为字好哪里?&br&胡兰成字好哪里?&br&刘铮字好哪里?&br&谁都说不出一个实在的东西,没有一个能说出点干货,只能说点云里雾里的虚头巴脑的什么意境啊、童趣啊、雄浑啊之类的玩意儿,这其实不是在品论书法,而是在评论皇帝的新衣。&br&谁能实实在在的讲明白这类玩意儿,而不是虚头巴脑的东一句西一句。&br&比如邱振中教授讲书法,什么叫行气、如何运笔那就讲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没有一点虚头巴脑的地方。&br&&br&书法的审美就是汉文化基础上的直觉审美,故弄玄虚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br&&br&别的不论,书法史上的经典,究竟有没有康有为们的份就知道了!&br&&br&顺da便,哥贴个左手作品&br&&img src=&/b2ccd6adcefbe88f9bd0eca1f2335b0c_b.jpg& data-rawwidth=&240& data-rawheight=&50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0&&&br&本来是当反面教材的啊,没想,成艺术作品了。。。。。&br&================&br&我承认我对康有为这一系,对刘峥这个贴子里的所有作品,提不起一点点审美兴趣。&br&同样我也希望有人能告诉我康有为们,刘老师们的书法到底好在哪里!&br&但是别跟我用什么童趣、什么生机盎然、什么意趣、什么古拙、什么雄浑有力之类的皇帝新装用的丝线来回答好吗?&br&我在知乎提问过到底康有为的书法好在哪里的问题,欢迎各位艺术家移步作答&br&就一个要求,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回答。&br&十年书法功力,写出来可以有自己的东西,我看王铎乃至徐渭都觉得好,唯有现代的书法家刘老师这种的,还有康有为一系的,从来不认可。&br&说实话我是希望我能对这些个字有欣赏的兴趣,可是不,每次都让我看了想吐。。。
谢瑶我来评价吧第一,这是狗屁的艺术第二,这是狗屁的书法写这种字还自诩脱离传统规矩另开天地成为艺术,真是吹牛家本色。一定要算,这人大概可以算作行为艺术家吧=========加一句,刘峥也许有挺正经的书法作品,这里没看到,不论!论的就是贴出来的这些个…
来自子话题:
谢邀。人品好坏这个概念比较虚,偷懒引用几个知名的评论。&br&苏辙说:&br&&ul&&li&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br&&/li&&/ul&王国维说:&br&&ul&&li&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li&&/ul&林语堂说:&br&&ul&&li&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问的凤毛麟角,不可数数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br&&/li&&/ul&我觉得其实这几句评语就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了。后面再随便从诗人的视角补充几句,无味罗嗦之处请海涵,跳过不看也可。&br&此人才学当时无两,古今贯视,也殊少匹敌(然其诗文要害也在于才气太重,是以终难及屈、曹、陶、辛等大境界,而且……他明是显日子过得越好的时候,逞才使气就越厉害,写出来的东西也就越糟心,此节与本问题无关,搁下不表),然而有天纵才气如此,心态却能这么通达健康,几乎不沾染任何诗人病的,古今倒惟他一个(静安先生提到的屈、陶、杜都或多或少还是沾一些的)。&br&常见的诗人病里有很多反人类的症候,在此便引两条来反面阐释一下。&br&&ul&&li&小我意识。&/li&&/ul&要成为一个诗人,往往有将自己之情绪观感、遭逢苦难无穷放大之本能。并不是自私,只是善感的一种体现。为诗须动我再动人,是以诗人在打动自己的同时,往往会夹带若干自怜自伤样的私货——这便是所谓小我意识:强烈关注自己的感观,而漠视周遭世界(或关注周遭世界,但其妍媸悲喜,亦是为小我的情绪服务)。&br&苏轼没有。苏轼是个极端无私而不记仇的人,他面对不平也会苦闷,但最终能全须全尾儿走出来,并旷达通透地去面对一切悲苦。至于选择的方式是逃禅还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放下小我的悲喜,始终用生机勃勃的眼光去看世界。他和王安石一直是政敌,被整得不可谓不惨,但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他代拟敕书,他却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对其高度评价:“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种心胸其实已经不是大悲悯,而是大爱了,不说跟宋之问之流无良文人比,便比出名孤硬的陈师道冻死不穿赵家衣,也要可爱得多。&br&&ul&&li&避世意识。&/li&&/ul&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诗人也如此。他们能看到人们所看不到的,感知到人们所感知不到的,从而也就要领略更多的孤寒。是以到达一定境界后,大多诗人会不愿与浊世同流,向往着归隐和逃离,是为山林隐逸气。诗人的心中,他们和世界永远是两种存在。多少有点过洁世同嫌的意思。&br&苏轼也没有。吴炫教授有篇写苏轼的论文里说,“轻视世俗欲望、拒绝世俗欲望、回避世俗欲望,我认为都是“太在意世俗欲望”从而不能“穿越欲望”所致,所以面对苏轼对世俗生活的“亲和世俗”,传统道德和美学会显出其“尴尬””,我深以为然。苏轼虽然通达,但是个入世者。虽然他在诗词里常说想还乡归田,但纵观他一生仕宦,不但从没有心灰意冷,反而是一直尽职尽责为国家效力的。居庙堂之高,则自命“忘躯犯颜之士”,直言极谏,看到新法弊端就力陈其非,看到保守派不较量利害,也会具陈其失。出京外任,则走到哪里,惠民政策便行到哪里。东坡肉,苏公堤的传说是处皆有——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湖堤,灌溉千顷良田;在徐州他带领军民奋战七十余日,成功抵御水患;在密州他采取有力措施治理蝗灾、盗灾……人走到哪儿,就造福到哪儿。这种热忱绝不是一时装得出来的。他为黎民百姓写的“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虽然词句质地十分一般,但无疑是其人品的光辉折射,也是王国维所谓”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的体现。&br&&br&总之,单只在人品好这个层面上,他不需要诗人、书法家、画家、佛教徒、父母官等惯有头衔作定语,也一样超凡脱俗。亘古不变的道德观念上来看,我的总结是,苏轼是个很好很好的人。&br&以上。
谢邀。人品好坏这个概念比较虚,偷懒引用几个知名的评论。苏辙说: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王国维…
来自子话题:
也来凑个热闹。&br&中国书法讲究正统,正统自然是二王一脉,二王是源头,如同西方古典音乐中巴赫是源头,西方人曾讲,即使巴赫之后的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都不存在,顺着巴赫的路走下去,一样可以发展出完整的古典音乐史。对应书史,只要二王在,沿着二王的路子走下去,必然会出现智永,虞世南,赵孟頫,董其昌——但恐怕出不了颜真卿了,颜体书法一大变,在二王之外别创洞天。 颜体糟糕吗,当然不是,是学颜体的人糟糕,浑厚学成了墨猪,雄强学成了粗蛮,这能怪颜平原吗? &br&赵子昂对颜体,对学颜曾有洞见: 近世随俗皆好学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br&赵子昂这话说的很深刻,值得好好玩味。 至于宋四家是另一害,罪亦不在宋四家,过去人说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有这个意思,苏黄米蔡四人,都以行书见称,四人中正书最好的大约是蔡君谟,但比之晋唐前贤,已是大为不如,四人的笔法,在历代大家中并不是最好的。后人学这四家,属沙中筑塔。高宗曾有感叹:至若绍兴以来,杂书,游丝书,惟钱塘吴说,篆法惟信州徐兢,亦皆碌碌,可叹其弊也。到了南宋,学四家的弊病逐渐显现,书坛也渐入沉寂,书风的革新,是赵子昂在元代打着复古的大旗开始的。&br&总结下来,世人爱颜之忠节而学其书,却不探求颜的渊源,如此学颜,自然难以金丹换骨。宋四家亦各有精妙,但若自身根基不够,学养及天赋又不足,到底是水中捞月。
也来凑个热闹。中国书法讲究正统,正统自然是二王一脉,二王是源头,如同西方古典音乐中巴赫是源头,西方人曾讲,即使巴赫之后的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都不存在,顺着巴赫的路走下去,一样可以发展出完整的古典音乐史。对应书史,只要二王在,沿着二王的路子走…
来自子话题:
一个是少时夫妻,一个是老来伴侣,晚年的苏轼,在经历了多次迁徙,物是人非依然有朝云陪伴之后,恐怕心里也对这两位,也未必会分出“更”字吧。&br&&br&关于王弗,那首《江城子》已经是千古名篇。而关于朝云,据说苏轼在她故后,写了一副挽联:&br&&br&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br&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br&&br&大概是在初中的时候,第一次看到,印象深刻,从此不忘。后来读苏轼的传记,越深入了解他的人生经历,越觉得回味无穷。
一个是少时夫妻,一个是老来伴侣,晚年的苏轼,在经历了多次迁徙,物是人非依然有朝云陪伴之后,恐怕心里也对这两位,也未必会分出“更”字吧。关于王弗,那首《江城子》已经是千古名篇。而关于朝云,据说苏轼在她故后,写了一副挽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
来自子话题:
两年前写过一些关于这书的想法,节选如下——&br&&br&&blockquote&  一直有人说林语堂这本《苏东坡传》并不是严谨的传记,但林语堂在自序中说“have taken care to make only statements which can be backed by sources”。我并未读过太多与苏东坡有关的原始史料,亦非历史、文学专家,对此并无判断能力,不敢乱说,但据我揣测:林语堂这么个做事认真精细的天秤座人士,应该不会乱说。 &br&&br&  当然,就算确如林语堂所说,他书中描述的苏东坡是否就是历史上真正的苏东坡也不确定。资料未必真实,选择亦有角度,描摹难免主观,更何况林语堂是那么喜欢、敬仰苏东坡。好比让杨丽娟去写《刘德华传》,怎么客观的了呢?其实从书中可以看出,有些段落,林语堂写作时恐怕就已入戏了,笔下写的是他想象、揣测中的那个苏东坡,甚至是他希望自己可以做到的境界。林语堂所写的是一个他所期望的完美的人,是一种完美的人格,一段完美的人生。当然,此处的完美并不是指全无瑕疵、一马平川。如林语堂说要了解一个人先要喜欢一个人才行,了解此种完美恐怕也得先喜欢这种完美才容易些。 &br&&br&  苏东坡是林语堂追慕的完美人格,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也确实很像林语堂本人——热情、真挚、幽默、豁达的文人性情之外仍有精明、缜密的一面,但终究又因其热情真挚而不免天真,且因此天真而遭受磨难与非议。当然,我所说的林语堂更多的是林语堂自己文字中的林语堂,但考察旁人记述的林语堂事迹、传记,比如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o散文二集》序言中对林语堂性格的评价,也不难看出林与苏在性格上的相近。包括苏东坡的种种弱点。 &br&&br&  细想想,苏东坡在政坛上的挫折与林语堂一生中的很多坎坷都有共通之处,林语堂为苏东坡所作的一些判词,后来在林语堂自己身上也有应验。一切都是令人无奈而又不可避免。该书第十四章结尾处提到,苏东坡刚刚被保释出狱,就又写诗发起牢骚来,写罢掷笔说:“我真是无可救药!”林语堂这一生中,恐怕也没少发出过此类感慨。(btw,这句话,张振玉译本中译为“掷笔笑道”。但原文只是“threw down his pen and said”,我真没看出哪儿提到苏东坡笑了。) &br&&br&  苏东坡钻研制墨及工程营造的劲头与林语堂后来研制中文打字机、发明新式牙刷的执着何其相似。(林语堂发明牙刷的事不如他研制打字机的事情著名,但确实有过,福建漳州的林语堂纪念馆里有一幅林语堂亲笔画的设计蓝图。)而林语堂描述的苏东坡与其夫人的关系,完全可以用到林语堂与其自己的太太廖翠凤的身上。一个才华横溢热情生动的丈夫,遇到一个豁达智慧温柔包容的夫人——于是丈夫甘愿听从太太的劝告,且因此受益。 &br&&br&  如林语堂所说:“一个杰出的诗人和一个只有普通常识的女人生活在一起,结果往往是妻子比丈夫显得更聪明。”林语堂一直将这类通情达理、有世俗智慧、偶尔有男子般开朗气度的女性视若珍宝。他喜欢《浮生六记》里的芸娘、也喜欢李香君。他笔下的姚木兰的形象,以及姚木兰与其丈夫的关系就更加典型。(另外,洋派的林语堂也多次在各种文章中宣扬过包办婚姻的好处。) &br&&br&  《苏东坡传》好在是一个真挚有趣的人写另一个真挚有趣的人。 &br&&br&  “神圣的目标向来是最危险的。一旦目标神化,实行的手段必然日渐卑鄙。” &br&  “每一个革命党未得势之前都能显出最大的力量和团结,一旦得势根除反对派之后,就开始因内哄而分裂。” &br&  “他有一个美梦,他的一切都指向那个遥远的目标,不求国家快乐、安详、繁荣,却希望国家富强有力……” &br&  “那时也和现在一样,人民对一个政权是否爱戴,只有在那个政权失势以后才能知道。” &br&  “无论古今中外,每一个极权论都以国家、人民利益为口号。历史上多少政治罪恶假人民的名义而推行,现代读者不难了解。” &br&  ——以上都出自这本《苏东坡传》,大都是就王安石变法所发的议论。林语堂出版此书是在1947年。林语堂并无多么高超清醒的政治智慧,幸亏他当时已有了这样的认识。 &br&&br&  数年前我曾说,《苏东坡传》告诉我们,一个有智慧、有理想、有爱的人应该、而且可以生活得洒脱、旷达、乐观。现在我想:苏东坡并非生在一个完美的时代,事实上,所谓完美的时代或许永不会出现。但苏东坡(也许只是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以证明,不完美的时代,也可保有几近完美的人格,度过几近完美的人生。我猜,林语堂写作此书,要说的就是此事。&/blockquote&&br&当时写的全文在 &a href=&/review/504029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林语堂的苏东坡 (评论: 蘇東坡傳)&i class=&icon-external&&&/i&&/a&
两年前写过一些关于这书的想法,节选如下—— 一直有人说林语堂这本《苏东坡传》并不是严谨的传记,但林语堂在自序中说“have taken care to make only statements which can be backed by sources”。我并未读过太多与苏东坡有关的原始史料,亦非历史、文…
来自子话题:
先明确,我们后人在这里谈的都是四位书家成熟期的楷书作品风格。&br&&br&欧体:笔画上讲究变化,收笔不会收的很死,方笔较多,夹杂圆笔。结构上,整体修长,中宫收紧,字的中心偏左,棱角分明。「唐楷第一」,最适合初学。&br&颜体:笔法上讲究中锋行笔,多有隶意,笔画浑圆肥厚。用墨上竖重横轻,转角处因为多用提按,所以转角偏圆。结构上四平八稳,左右对称,整体偏圆。&br&柳体:笔画上,撇奈多有弧度,提按明显,筋骨突出。结构上沿袭颜体,比颜体中宫更紧,四周更开阔。&br&赵体:笔法上中锋用笔,十分含蓄,锋不外露。结构上「妍美」,「婉转秀劲」,其字一般左低右高(右上取势)。&br&&br&上四个图,你自己猜一下都是谁的,猜完了我上答案:)&br&&img src=&/e303aecaf0a0_b.jpg& data-rawwidth=&943& data-rawheight=&14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3& data-original=&/e303aecaf0a0_r.jpg&&&img src=&/66279d4dabd44ff413def2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59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img src=&/601e75da55addf94bbfd960d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47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img src=&/774b7cddc46ba9fac51312_b.jpg& data-rawwidth=&1960& data-rawheight=&32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60& data-original=&/774b7cddc46ba9fac51312_r.jpg&&&br&四个人我最喜欢欧阳询,下面是他的代表墨迹:《仲尼梦奠帖》&img src=&/b5de603eda_b.jpg& data-rawwidth=&2256& data-rawheight=&11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56& data-original=&/b5de603eda_r.jpg&&&img src=&/846b6bef8d675c2a3cf2_b.jpg& data-rawwidth=&1449& data-rawheight=&19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49& data-original=&/846b6bef8d675c2a3cf2_r.jpg&&曾于辽宁省博物馆观得真迹,忘不了那种看着时光在纸上流淌的感觉,所受震撼难以言表。
先明确,我们后人在这里谈的都是四位书家成熟期的楷书作品风格。欧体:笔画上讲究变化,收笔不会收的很死,方笔较多,夹杂圆笔。结构上,整体修长,中宫收紧,字的中心偏左,棱角分明。「唐楷第一」,最适合初学。颜体:笔法上讲究中锋行笔,多有隶意,笔画…
来自子话题:
题主这才练了四个月啊,就想与多年的坏习惯对抗么? &br&倘若这四个月题主都是全天候扑在字帖和笔墨纸砚上,那当然得另说;但看题主的描述,恐怕也只是自个儿在闲暇时间练练而已吧?&br&这里举个最简单的检验方法:闭上眼睛,脑中默想自己在写东西(内容可以是任意一首诗,比如《悯农》什么的,或者别的什么文章,不必太复杂),你能完整地想出每个字、每个笔画的样子并浮现出书写动作(起笔行笔收笔)吗?&br&如果答案是「能」,那么恭喜,你离随手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已经不远了;如果答案是「不能」,那么,你尚未吃透字帖,还需要多读帖。&br&读帖的时候要注意,所谓「读帖」,不仅仅是看,更是要想:自己写的字与字帖上的字有什么具体的区别——起笔位置偏了几毫米?行笔方向偏了多少度?提按如何?运笔速度如何?中锋侧锋?&br&对题主这种已经有多年书写习惯的初学者而言,读帖的主要意义在于重塑正确的审美观。在正确的审美观的指导下,有意识地纠正错误,磨刀不误砍柴工。读帖读好了,再动手大量练习,就能事半功倍。像题主现在这样试图依靠小剂量临写来建立身体记忆,那真是不知要练到猴年马月。&br&如果自己读帖有困难,最好向专业的书法老师请教。&br&祝题主早日写出一手漂亮的字。
题主这才练了四个月啊,就想与多年的坏习惯对抗么? 倘若这四个月题主都是全天候扑在字帖和笔墨纸砚上,那当然得另说;但看题主的描述,恐怕也只是自个儿在闲暇时间练练而已吧?这里举个最简单的检验方法:闭上眼睛,脑中默想自己在写东西(内容可以是任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f情侣名字两个字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