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个绿丰无锡首个智能农场开园要多少

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24楼影院
movie24luo
当地工人觉得:第一,中国同事好像不怎么喜欢放假;第二,他们能把太太放在国内好多年,在这里单独工作。
赞比亚中垦农场坐落在卢萨卡市郊,离城区大约有50公里。可实际上,出城后不久,就要转进一条土路。
道路狭窄,崎岖颠簸,车后尘土飞扬。天空湛蓝,路两旁是高而茂密的杂草,间或有不知名的树和仙人掌突兀地生长出来。偶尔会路过有茅草顶棚的住家、头顶大件物品的女人,或是几乎一丝不挂的黑色的小孩子。
赞比亚有4300万公顷可耕地,但是目前正式开垦的仅14%,大片土地荒芜闲置。并且,这片土地光照充足,水资源极其丰富&&赞比亚拥有南部非洲60%的水资源。
十八公里泛着暗红色光泽的土路过后,尽头便是3570公顷的中垦农场。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面推进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言中重申提高非洲实现粮食安全的能力。中国政府已将解决非洲食物安全问题作为对非援助的主要内容之一。
两国工人密切配合,农场的猪茁壮成长。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赞比亚街头,妇女们满载而归。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中垦农场产品占了当地20%份额
场长李莉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年轻一些,一头短发湿漉漉的。&我们早上6点半就上班了,我刚干了一圈活。&李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刚来的时候缺水,我就把头发剪短了。&李莉说。
1993年12月中国农垦总公司接手这个农场。1994年初,李莉和她的丈夫王驰进驻农场。他们当时带着4000美元的贷款,雇用了11名当地工人,然后买了200只小肉鸡苗。中垦农场就这样蹒跚起步。
如今,中垦农场已有1200头牛,上千头猪,以及2000公顷耕地,种植玉米和小麦。农场有7名中国员工,当地工人260人。
王驰原本是北京农大(现中国农大)的教师,研究小麦遗传;而李莉在来到赞比亚之前是医院的化验师,并无半点农业常识。
之前,赞比亚的农场中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人在非洲经营自己的农场。他本可以安享晚年,但有一天,他背上猎枪,跨马在农场飞奔时不慎从马背摔下落,不治身亡。
据说王驰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说过,&作为一个干农场的,这样的死法是最好的,死得其所。&
2005年2月,王驰死于一场车祸。实际上,在这样糟糕的道路上奔波,车祸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李莉自己也经历过二次严重车祸,甚至有过翻车经历,只是幸运地没有受伤。
李莉把王驰的骨灰分作两半,一半运回国内,另一半就埋在离住处很近的土坡上,在一株茂密的三角梅之下。
非洲不产松树和柏树,李莉还特地从国内托人捎过来松柏的幼苗,种在坟墓两旁。&2005年刚种的,现在都这么粗了。&李莉说。
如今李莉来到中垦农场已经16年。在丈夫死后,她接替了场长的职位。中垦农场的农副产品已经占有卢萨卡近20%的市场份额,累计为当地提供了7000 个就业机会。
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王友对本报记者说,目前赞比亚相对上规模的中国农场有18家,其他还有20多家小点的。考虑到赞比亚空置耕地、气候和水资源等优势,两国农业合作潜力巨大。
2006年11月中非论坛,中国政府宣布在非洲建10个农业示范中心,派遣100名专家,为非洲培训1500名农业技术人员。
包括李莉在内,3570公顷的农场内只有7个中国人,包括财务总监黄卫国、农艺师金彦青等等,还有一位来自四川的厨师。其中学历最高的可能是王朝明,31岁的他是人民大学MBA毕业。
4月5日下午,当我们来到中垦农场分厂紧挨着鸡舍的办公室时,王朝明正在用笔记本电脑看美剧《生活大爆炸》。&网速慢,你都不知道在这边下载一集得多久。&王朝明说,&可太不容易了&&说实话,工作生活条件都挺好,没什么贫穷落后的感觉,就是太寂寞了,完全没有娱乐。&
王朝明已经在中垦农场工作满3年,合同期满,再过半个月就可以回到中国了。他对这一点很开心,一面用手挥舞着驱赶苍蝇一面说:&我出国的时候小孩才四个月。&
在中垦农场已经工作10年 7个月的当地人Hebrew Mwlinga,对他的中国同事们有两个最深刻的印象:第一,他们工作很努力,好像也不怎么喜欢放假,春节都只休息了几个小时;第二,他们讲究承诺,很多人就可以把太太放在国内好多年,在这里单独工作,这对赞比亚人很难想象。
至于场长李莉,Mwlinga的印象是:&女超人!&王朝明也同样说,李莉的工作强度和热情,他&有生以来没见过&、&听她说都觉得累&。
南方周末记者来到中垦农场后,李莉不单热情地带我们参观她的农场,还给我们看她在自己房子周围种的一圈植物:芦荟、巴西木、茉莉、石榴树、薰衣草、紫罗兰、桂花、法国梧桐、兰花、木瓜树&&&木瓜可以摘了做餐后水果,冰镇了特别好吃。&李莉说。
她的英文几乎有了赞比亚的口音
讲到和当地员工的相处时,中垦农场的中方员工最头疼的是&偷盗&。
&偷盗太严重了,几乎可以达到每年利润的10%。&王朝明告诉记者,&从鸡蛋到小猪仔,从玉米到螺丝,甚至塑料袋&&&
而抓到偷盗的人,处理方法无非有二种:直接开除,或者送警察局。王朝明在中垦工作3年的时间里,送过大约20个当地工人去警察局。
&但有时候确实也挺不忍心的。&王朝明说,&有偷了十几个鸡蛋判两年刑的,判得太重了。&
中垦农场的中国人发现,当地员工可爱的一面是:就事论事,从来不记仇。李莉甚至觉得,她开除这么多人,&要在中国早被杀了好几遍了&,但当地员工不这样,他们见了中垦农场的人,哪怕是刚从监狱里出来,&还跟老朋友似的&与他们打招呼,&非常开心的样子&。
当地员工的&理财&观念也绝对是一种文化差异。几乎所有的中国雇主都会跟记者说,他们总是&过一天算一天,不想明天怎么样&。
卢萨卡一家中餐馆老板骆先生告诉记者说:&他们几乎有一个面包,有一个煎蛋,就可以去跳舞了,而且可以开心地跳一天!&&非洲人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民族。&
雇主们更加一直抱怨的是,当地工人总是发了工资就去喝酒,然后没钱吃饭了再借。&哪怕一共只有100美元,可以直接拿去买个手机,没钱给孩子吃饭了再去借。&
而当地员工对中国雇主和中国同事的抱怨,除了薪水低,就主要是他们&英文太差,不好沟通&。
这样的抱怨可能对李莉并不合适。李莉的英文几乎有了赞比亚的口音,&George! Majer!& Come here!&她甚至学了一点当地的Nyanja语。
今年3月,赞比亚总统班达访华,提出希望吸引中方技术人员到赞发展农业,&这样既可以解决赞比亚粮食问题,也可以出口到安哥拉、津巴布韦等国&。
上一页1下一页
郭力 李梁 马昌博 实习生 丁婷婷
40年前,坦赞铁路刚刚开工,那是中国援助非洲弟兄的标志。而40年后在赞比亚,中国在海外最大...
“对于非洲国家、包括赞比亚来说,中国崛起不会产生任何威胁。”
用赞比亚总统的话说,我是惟一一个可以随时出入总统府的大使。插着中国国旗的车开上街,很多当地...
萨塔主张严厉对待外国投资者,尤其是中国人。他曾主张“驱逐中国商人”;曾主张没收中国和其他外...位置提示:
&&&& 08:02&&中国宣城网&&字体: 【
  其实,这是一个偏保守的数字。很多家庭农场实际收入的增长比,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比打工更赚钱。”这是建平镇艺和苗木种植家庭农场场主傅和平的亲身体会。
  他原先在江苏无锡打工,后来做点小生意,一年的收入约在十万元左右。2011年,他发现了一个大商机——种植苗木花卉。“苏浙地区城市建设绿化所需的苗木供应量大,当地的供应商们苦于苗圃基地不够,没地方种了!”他说,“我一听这话,马上想到,我老家就是林地多呀!”
  这个在外闯荡多年的小伙子,就这样回到了家乡建平镇南山村,和家人商量之后,决定以创办家庭农场的形式来种植花卉苗木。2012年,他从亲戚和周边40户农户手上流转了515亩的林地,种起了各种花卉苗木。
  当我们来到这里,已是郁郁葱葱。傅和平指着对面的林地,笑呵呵地说,“这都是我承包的山场,种了有1万棵红枫、3万棵樱花树、1万棵紫薇、1500棵桂花、几百棵香樟等等十多个品种,总共近10万棵苗木。”
  “树木收益要三五年的时间,现在还没有显现。”由于种植初期投入较大,傅和平想到发展林下经济,发挥土地的综合效益。今年,他就和广德振扬中药材产销专业合作社签订了订单生产协议,在林间套种了200亩白术等中药材。据傅和平保守地估计,今年光中药材产值就可达200万元,利润可达120万元。
  谈到今后苗木将带来的收入,傅和平算了笔账:2012年,30元一棵树种下去,等长成小树苗,或许就可以卖300元一棵,再长大点,或许就是3000元,树木越大,收益越高。
  2013年,在对全县239个家庭农场的调查显示:年总收益均超过5万元,其中年收益5万-10万元的27个,占11.4%;10万-50万元的174个,占63%;50万-100万元的31个,占17.6%;100万元以上的,占8%。
  数据是最有力的说明,家庭农场为农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致富之门”。
  成效二:农技推广的“先锋队”
  家庭农场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它已成为农业科技集成运用的新平台。
  “家庭农场的成员之间拥有血缘、感情等一系列纽带,更易形成共同目标和行为一致性。”陈金宝会长当了多年的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对于家庭农场在农技推广应用中的“龙头”作用,有深刻的体会:
  “对于经营三五亩农田、‘势单力薄’的农户来说,很多新品种、新技术需要投入,他们因自身条件所限,兴趣不大。”他说,“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农场主们却不一样,他们愿意主动尝试农业新科技,让土地效益最大化、生产效率最大化。”
  郎溪第一个家庭农场——绿丰家庭农场,就是最佳的例证。
  严虎介绍说,“绿丰”曾连续三年研究试验西瓜品种,自行开发选育的西瓜新品种‘绿甜10号’通过省非主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认定,获得了2007年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不仅如此,“绿丰”还连续两年实施优质水稻新品种的栽培展示;并率先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秸杆还田技术、增施有机肥和免耕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农药的使用技术等。“家庭农场有这个实力研究新技术、培育新品种。”在“绿丰”的带动下,周边农户对新技术认识、掌握和运用的步伐,也大大加快。
  “全家人的心思都放在了农场上,农技的推广和应用就更加容易。”包德平主任认为,农技推广应用的意义,不仅在于增产增收,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农药的滥用,节约了资源、减少了农业污染,也保障了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安全。
  在郎溪从事家禽养殖的家庭农场中,鑫源蛋鸡家庭农场是规模最大、技术最高的一家。仅去年,农场主严新平就投入了30多万元购置设备。对于严新平来说,家庭农场发展要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增加利润,下一步,就是朝着自动化、机械化、标准化、科技化的方向迈进。
  可见,家庭农场在农技推广中,扮演了“先锋队”的角色,更是郎溪农业科技实力整体提升的基石。
  成效三:示范引领的“带路人”
  家庭农场不仅自己红红火火,更带动了一批农户增产增收。
  就拿艺和农场来说,自打这里变成了苗木基地,附近的村民也纷纷对苗木有了兴趣,委托傅和平进树苗,把自家房前屋后都种得满满当当。傅和平也乐意帮这个忙,他觉得,“种得多当然是规模出效益,而且可以丰富树种结构,便于市场的选择。”
  在鑫源蛋鸡家庭农场,示范“带路”效应更是明显。
  这间农场的创办人严新平,本就是华中农业科技大学的高材生,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2008年,他从无锡回到老家建平镇创办了鑫源蛋鸡家庭农场,他说,最初想的很简单,“两个弟弟都在家务农,总想带着他们一起干点事,至少改善家里的生活。”
  严新平的农场起步就高,建设标准、养殖技术在全县领先,经过5年创业,现在,鑫源已是郎溪规模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蛋鸡养殖场。蛋鸡数量已有7.5万只,年销售商品蛋21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去年,农场盈利近100万元,他笑着说,“两个弟弟跟着我干,家庭年收入都翻了4倍。”
  在“鑫源”的引领下,周边35户农户加入了蛋鸡规模养殖的行列。严新平成了名副其实的“带路人”,“鑫源”不仅为农户们提供鸡苗和自配的优质饲料,还免费为他们进行鸡病防疫,促使他们蛋鸡养殖数量达到了6万只。他自豪地说,“今年又有100多户农户跟着我养蛋鸡了,大家看到了效益,我的责任是带着大家往好日子奔。”
  为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郎溪县以评比“示范家庭农场”的方式,鼓励农场进一步规范化。2009年-2012年,全县共评选示范家庭农场70个,发放奖励资金26.2万元。
  模式——
  适度规模、类型多样、政策体系稳定完善,家庭农场“郎溪模式”自成一体
  家庭农场的蓬勃发展,已是郎溪现代农业一张叫得响的“名片”。这张新名片上,最闪亮的部分在于自成一体的“郎溪模式”。
  “郎溪模式”能与浙江宁波、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并称为家庭农场发展的五种模式,确有独特之处。
  ——适度规模,恰到好处。“郎溪模式”的农场都不是“巨无霸”,普遍是300亩-500亩的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554户家庭农场(含未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流转土地共12196亩,平均223亩/户。在郎溪已注册的177个种植类家庭农场中,面积100-200亩的92个,占52%;200-500亩的58个,占32.7%;500亩以上只有27个,占15.3%。
  适度规模的优势,简而言之,既有一定的规模又“船小好调头”。
  还是以绿丰家庭农场为例。12年前,严虎大胆试点,创办了首个家庭农场;12年后,绿丰家庭农场面貌大大改观:农场分生态小区、试验小区、示范小区三个小区,年收益超过了25万元,并示范、带动周边三个乡(镇)及一个国营农场,近5万农户,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但经营规模始终没有出现爆发式的扩张。
  “郎溪家庭农场在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方向进行了长期探索。”戴华芹说,“绿丰”贡献的经验是:适度规模便于管理,能保证土地生产经营效益最大化;运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更加积极、理性;能更好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适合自身的多样化农业生产;对分散的小面积农户生产有较大的示范、引导、培训作用……
  ——类型多样,不搞“一刀切”。“郎溪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在《郎溪县家庭农场认定办法》中,对9种产业的家庭农场,进行了分类认定,没有“一刀切”。这是一个紧紧抓住“米袋子”和“菜篮子”的家庭农场集群,以粮油种植为重点,涵盖了茶叶、水产、畜牧、蔬菜、水果、烟叶、花卉苗木等各类特色产业。
  家庭农场走向壮大之路,就是一条创新之路。在这条路上,来自民间的智慧熠熠生辉。
  每一个成功的农场,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
  姚维荣的“钱晨农场”以“一厂八园”的架构,在市场竞争中尽显灵活姿态;严新平的“鑫源农场”以技术立足,形成“企业+养殖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傅和平的“艺和农场”,先找市场再办农场,建的是“绿色银行”;严虎的“绿丰农场”办成了新产品、新技术的“试验田”……
  ——政策给力,协会有力。“郎溪模式”植根于民间肥沃的土壤,它的成长同样离不开稳定连续的政策支持,离不开家庭农场协会的多重扶持。
  郎溪县早在2007年,就明确提出了“培育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工作思路,在项目补助、农技服务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并每年以评选表彰的形式鼓励家庭农场发展壮大。今年,该县又专门出台《关于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十个方面为“郎溪模式”的提升开出了“良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郎溪县成立了全国首个家庭农场协会。这是一个创举,用会长陈金宝的话说:“协会建立了农场主与农场主之间、农场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在这个平台上,农场主们了解新政策、学习新技术,互通生产经营信息。不仅如此,这还是一个为他们排忧解难的“好娘家”。
  最让大家犯难的资金问题,协会想了许多招:组织“银场对接会”,让金融部门与农场主们面对面交流;与银行合作,为农场担保贷款……对协会的定位,陈会长说得很清楚:“我们是扶持而不干预,给会员更好的自由发展空间。”(本网记者 丁樱 段北生 李菡)
&&&&编辑:
版权声明:
① 宣城日报旗下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中国宣城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如中国宣城网—宣城日报。
②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在湘潭这片创造了无数商业奇迹的红色土地上,铭刻着一位又一位实业家逐梦而行的脚步。十年前,一家以主要经营蔬菜,食用菌种植、销售以及配送的农业公司将梦想的种子播种在了这里,从此,一个名为&绿丰&的农业品牌破土而出,向着广袤无垠的天空,努力舒展,自立成长。
&&&&十年雨露十年梦。2004年,怀抱着&为百姓提供新鲜、实惠、安全的农产品&理念的&湘潭绿丰保鲜蔬菜配送有限公司&已经由当初的单一生产配送发展成为拥有职工400多人,旗下三家子公司的省内知名农产品流通企业。2005年,湘潭市湘云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为公司产品的销售与推广提供了便捷的良好平台;2008年,湘潭市雨湖区金农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占地五百亩的蔬菜生产基地为公司新鲜无公害的农产品种植提供了物质保证;2010年,湘潭先锋洁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主要处理农业废弃物为农产品的洁净保驾护航;从此,绿丰、湘云、金农、洁能四位一体,沐风栉雨,协调发展,以&成为政府和老百姓离不开的生鲜超市&为愿景,让新鲜惠民无公害的农产品从种植、初加工、销售、配送到最后的农业废弃物处置循环利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创造了属于绿丰自己的生态环境,以优质产品优良服务赢得了政府的认可、百姓的信赖与市场的好评。
行至湘潭的大街小巷,各式店面招牌玲琅满目,昭示着三湘大地的繁荣与活力,在这充满生命力的街头巷尾。 2009年,绿丰人在湘潭市首创&绿丰农场&为品牌的农产品直销店新型业态,现已发展至50余家,&绿丰农场&这一抹鲜绿如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各个社区,深深的吸引着市民的目光,统一的店面装饰,统一的经营模式,统一的企业VI,&绿丰农场&四个朴实的大字成为了市民心中的金字招牌,及时配送的新鲜蔬菜,干净漂亮的优质水果,童叟无欺的明码标价,绿丰人用和煦温暖的笑容、文明礼貌的标准用语、将心比心的职业道德迎接每一个清晨,让匆匆而来的每一位顾客满意而归。
2013年绿丰实现销售收入过亿,配送额过亿,公司在农产品直销店连锁化经营领域在湖南已打响了良好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如今,拥有了土地资产35亩,仓储面积1万余平米,冷藏加工面积3000平米,营业面积1万余平米,带动农户800余户的绿丰品牌,在湖南省长株潭城市商圈中再一次播种下了一颗颗鲜翠的希望。至此,绿丰,已然成为省内行业翘楚。
&&&&十年努力,绿丰人换来了绿色梦想的希望,在以董事长杨建华为首的领导班子的指导下,无数绿丰人以&实惠、绿色、健康&为产品观,审视着生产配送销售的每一道环节,力求尽善尽美,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繁盛的硕果,&全市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单位&,&为民办实事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湘潭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两型示范企业&等诸多荣誉,这些荣誉记录着绿丰农场的十年步步勤恳,承载着绿丰人的执着与付出。
绿丰,是一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华美诗篇,这是一曲追求梦想的激昂乐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绿丰人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坚持以服务为先,以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向着&打造世界一流生鲜超市品牌,为世界绿色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的美好梦想跨步前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湖绿光开心农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