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印木版画制作过程大概多少钱

丰中铁()四川广安人。1935年在上海开始自学,1937年参与筹组重庆木刻研究会,1938年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及重庆总会负责人,1939年创办中国木刻供应社。1950年任重庆育才学校美术组主任。
1951年以来,先后在西南文联、四川省文联、美协重庆分会从事编辑工作及版画创作。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四川分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
长于。《大江东去》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与《》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质奖章。出版有《木刻版画概话》、《丰中铁作品选》等。《大江东去》、《蜀山行旅》、《蜀山图》均为收藏。
如何判断版画价值
编号:0084 - 丰中铁 1983年 《蜀道》
一、精品与否。版画的品种很多。有凸版、凹版、平版、孔版、综合版之分;从材质分,又有木版画、、、纸版画、塑料版等等。木刻版画当中又有油印木刻、水印木刻、黑白木刻之分,本文仅论及木刻版画。一般而言,工艺越狡杂越精致,价格就越高。套色木刻的价位自然高过黑白木刻,大尺寸的显然高过小尺寸的(但也有例外,精品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价值的黑白木刻价位应当高过一般水非的木刻)。以木刻版画为例,讲究很多,如刀味、木味、水味、韵味、意境构图等等,精品与否常人恐怕不轻易搞明白。有一个很好的参照系:看此件作品有否入选全国美展或全国版,甚或获过全国大奖,得到过美术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加上自己喜欢,那幺这一定是一幅好作品。版画与国画不同,国画仅此一幅,要收藏入选全国美展的精品原作颇为不易,但版画因为可以复籹,所有较多的机会收藏到。
二、名头如何。书画历来以来重名头,版画也不例外。版画家的名头约分为三类:(一)一般的全国美协会员或中国版画协会会员,数量众多。(二)著名的版画家,如、、黄新波、刘岘、彦涵、古元、赵延年、张漾兮、黄丕谟、吴俊发、晁楣、丁立松、、、杨明义、何鸽、徐匡、等人;(三)著名的书画家(或油画)兼版画家,如罗工柳、黄永玉、赖少其、王式郭、石鲁、吴长江、孙滋溪、沉柔坚、江丰等人,这批人早期都从事过版画创作,并有不少精品力作。显然,三类版画作家中,以最后的一类的名头响亮,版画存世稀少,画价最昂。这类画家的、动辄数十万元、上百万元,他们版画精品的量也不低。
三、印数多少。印数越少,价值越高。目前,一些版画家为抬高画价,致力于只印一张的绝版画,这种画画价虽昂,因具独一性,不妨收藏。
四、看题材如何。近些年代的版画与(文革)与(文革)前的颇有不同。近年版画平面构成的多了,写实的作品少了,政治色彩淡了,意识流、波普等外来的东西多了,由?题材与风格的摇摆不定,除部分知名的中老年版画家的精品力作外,对当今的版画以观望居多。
目前,受市场追捧的主要为(文革)版画与(文革)前及抗战期间的版画。从2003年广州嘉德(中国版画典集)专场拍卖会上看,古元、彦涵、李桦、力群、赵延年、沈柔坚的(文革)中的版画与(文革)前及抗战期间的版画原创作受到追捧,古元于1947年创作品《烧毁旧地契》以5.6万元成交(见2003年十二月24日《粤港信息报》)
另据文力先生介绍:中国的抗战版画颇受外国人士的喜欢。当年盟军回国时,就曾争相收购中国版画。据统计,可能收藏有六百多幅,这些中国版画现已成了稀世之宝,每幅估价均在十万美元以上(见日的《新闻晚报》)
20世纪60—70年代的版画,因受特定时代的影响,时代烙印十分明显。当时的版画家对创作可谓是忘情投入,精益求精。加上当时提倡反映生活、提炼生活,所以艺术水非很高。此时期的作品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左倾色彩比较浓郁,笔者以为这既是缺憾也是卖点。(文革)与(文革)前的版画,很多以成精美,加之存世量不多,价格自然不菲,值得藏家收藏。
最后谈一下版画的真伪问题。由于货源充沛,版画的真伪问题一般不大。目前,拍卖行与画廊大多直接从画家或画家家属中拿货,确保了货品来源的正宗。
如要仔细考辨,我们最好能熟悉画家的签名、手迹。如果有人在印数上动手动脚,只要在阳光下仔细一看就知。用橡皮擦过的地方会泛白光,留有铅笔的划痕,很容易看出。另外,60年代以前的木刻版子毁坏不少,30—40年代的版子基本无存,所以对新印的这两个时期的版画要提高警惕,如果纸色发新、油墨味浓,就要慎重。
谈收藏价值
丰中铁 《鲁迅像》
目前,艺术品市场行情飞涨,特别是国画、油画、明清瓷器等项,真、精、稀的拍卖品倍受追捧,有的市场价已炒至天价,如徐悲鸿的《春之歌》2002年在上海东方国拍春拍时成交价只有78万元,而且日在北京荣宝秋拍时,此件作品已涨至346万多元,一年的时间翻了三倍多。、、的精品力作已拍至一千多万,的百开精品册页竟拍至6900多万元!大陆中国名画卖价有的已经超过海外,已非一般藏家所有能问津。 在拍卖场上,我们常常见到买家被激情所左右,一旦看中,不管真伪精劣,一味举牌,非收入囊中不可。价位的急剧攀升增长,的充斥其间,预示着中国书画、明清瓷器的投资风险进一步的加大。
在一片涨声中,版画则因其复数性尚不受买家所重,价格持续低迷不进,据了解,全国也只有广州嘉德举行过版画的拍卖专场。由于价位不高,拍卖公司大拍时很少推荐版画作品。日常行家过手,一般只需数千元就可能收藏到名家精品,现阶段正是藏家逢低补仓的大好时机。
一般人以为就像推油印机一样,推下去就是一张,十分轻松。其实,版画家创作一幅精品备尝艰辛,先是体验生活,写生,然后画出草图,经反复的推敲修改定稿后,再手工刻版(套色木刻则需刻多块),然后问世,一般约需二至三个月的时间,超大作品这一过程需约五至六个月的时间。而拓印一幅版画也需投入很大的精力,一般尺幅(如四十五厘米乘以五十五厘米)需用半天到一天的时间,超大幅(如一平米见方)约需三至四天时间,如有些偏差,往往要丢掉重来,所以许多兼擅国画的版画家一般不会轻易送精品版画给别人,肯定是动动毛笔,轻轻松松花上半个小时给别人画一幅国画。
中国是版画的发展源地,它也是很少数能以深刻的社会性和艺术感召力记录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画种,具有独特的收藏价值。此外,版画具有高雅的审美品位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形式美和装饰性又能和谐地与现代和居家艺术搭配,在人们审美情趣不断提高的今天,市场潜力十分巨大。目前我国的版画原作与国际市场悬殊很大,价格常常是日本、欧美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升值空间巨大。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9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31:12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木刻版画起源于中国,它黑白分明、单纯朴素、刚劲有力,印痕中尽显“刀味”和“木味”,它的效果是画作所不能达不到的。水印木"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木版画的力量
&&&&&&本期共收录文章15篇
  木刻版画起源于中国,它黑白分明、单纯朴素、刚劲有力,印痕中尽显“刀味”和“木味”,它的效果是画作所不能达不到的。水印木刻更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雕版印刷方法,简洁、滋润、明快,唐代就已经盛行。 中国论文网 /2/view-5238774.htm  中国木版画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体面的历史”,这是鲁迅先生在《小引》中说的,可见单从木版画方面中国明显立足于世,早在1000多年前就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判木为片,名之为版”,木版画其中一种印刷原理是以版的凸出部分着上墨色,印于纸上,称之为凸版。因中国传统版画一直使用的是木板作为制版材料,所以大多数人都称其为木版画。   明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版画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与当时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明朝时期戏曲、文学、小说的兴起,使得有关读物被大量需求,这促使书商们要通过大量的插图来吸引读者的注意。明代刊登的《西厢记》中的插图就达到数十种之多,可见当时对木版画的重视和竞争的激烈程度。有人曾经统计过,历代所有插图书籍出版约4000种,而明代就占去了一半,说明这个时期的木版画是有多么的兴盛。“?版”和“拱花”术虽然不是明人所创的,但这种复杂而巧妙的彩色套印术确实是在明代发展而进入成熟阶段,取得许多辉煌的成就。十竹斋“双绝”的《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可以说集木雕技艺于一炉,充分展现了明末彩色套印的艺术成就,为勾描择套、套色印刷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以说是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两颗灿烂明珠。   在木版画光辉而悠长的历史发展中,可以发现中国的木版画经常与“民间”二字一起出现。或许可以理解为,中国木版画印刷的兴起正是适应民间生产、信仰、生活的需求,因为实用、方便、美观,引起了上层的关注和文人的重视,才迎来了木板画的黄金时期。所以说,民间木版画的出现可以说是与中国雕印术同步而行的,它伴随着雕版印刷的发展和兴衰,可以说是中国木板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里所说的“民间”,或许把它理解为存在于广大群众的民间更为贴切。因为它表示百姓能够直接接触、欣赏到的文化和普遍应用的实际意义。一提起民间木版画,就是“年画”,多为春节而作,在民间流传甚广沿袭至今。它以镇宅降幅、年丰人寿、平安富贵、吉祥喜庆的内容和构图丰满、色彩艳丽的艺术风格,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国新兴版画   中国现代新兴版画的发展和今天取得的成就,与30年代一位大文豪对木刻艺术的呵护绝对是分不开的。这位对我国版画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鲁迅先生。他站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站在中国传统木刻版画被逐渐淘汰的命运下,将异国的版画家科勒惠支、麦绥莱勒及苏联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国人,为中国的版画注入了新的血液。他所倡导和支持的中国新兴木刻,无论在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上都做出了不朽的成绩。1928年,鲁迅和文学青年柔石等创办了朝华社,出版文学刊物《朝华》和画辑《艺苑朝华》。《艺苑朝华》是鲁迅最早编辑出版的定期画刊。它的第一辑《现代木刻选集(1)》在1929年出版了。这是鲁迅向木刻青年介绍创作木刻的开始,我国新兴版画历史从此翻开了它灿烂的第一页。凡在30年代从事版画的青年艺途,大多受过《艺苑朝华》的影响。它对推动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发展起了良好的启蒙作用。   中国新兴版画与中国现代革命可以说是同步发展,他们都是在风雨飘荡、冰雪交加的环境中萌芽,深深扎根在岩隙之中,正如一棵青松,茁壮成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壮,与人民一起从坎坷的道路中走出来。在当时的艺术领域,木刻可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便携的为革命服务的。鲁迅先生曾在《新俄画选》中提过“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可见木刻版画在当时具有的革命意义。这个时期的版画多是在批判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加上了爱国主义的宝贵基因,这种爱国精神产生的凝聚力促使版画艺术蓬勃发展。现实主义是几千年人类艺术发展的主线,爱国主义则是几千年民族生存、国家兴亡的主导,两者相结合必定能推动民族的昌盛,国家的富强和艺术的繁荣。   中国现代版画不是诞生在世外桃源的环境下,不是诞生在象牙塔之内,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迎着时代的召唤和斗争的需要而降生的。在这个烽火连年的时代,邵克萍、杨可扬、赵延年等第一代版画家们用炮火当沃土,用血泊当雨露,用生命作抵押,与敌人生死搏斗,与亿万中华儿女一起挽救了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同时也挽救了这个刚刚诞生的版画婴儿,让它逐渐成长。   浮世绘的前世今生   浮世绘可以说是日本的版画之一,它特异的色调与丰姿,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它的画风甚至启发了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的大师们,可是它的灵感和某些技法确是来源于中国。据史料记载,明代有一批擅长套色印刷的中国工匠东渡日本,他们对东瀛的印刷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7世纪以来,明朝的木板插图本不断传入,在宽永年间形成日本木板插图的初步阶段。随后,在我国明代木刻版画高度发展的影响下,浮世绘也由早期的墨色绘画到初期的单墨色木版画,经过丹绘、红绘发展到以红、绿为主调的木板彩色印刷,最后集大成于多色印刷木版画的锦辉。
  浮世绘木刻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绘本”和“一枚绘”。所谓“绘本”,是以古典小说插图为开端,后来陆续出现通俗的插图读物。到万治年间,随着市民小说的产生,这种木刻绘本更是蓬勃发展。菱川师宣可以说是“绘本”的代表人物,他也是将这种木刻版画发展成一种艺术形式的先锋,人们甚至称他为“浮世绘”的创始人。1670年菱川师宣将单一墨色印刷的木版画卖出,可以说也标志着浮世绘的诞生。在他画师生涯的约25年间,共制作了120余幅单幅版画和60种以上的绘本和百余册插图小说,在质与量的方面都是此前的出版界及任何一位画师都无法比拟的,他极大的提高了木版画的地位。另一种形式“一绘本”即单幅的创作木刻,画工更为精细,尺寸大小不等,可以分为“墨绘”、“丹绘”、“漆绘”、“浮绘”、“锦绘”、“蓝绘”等品种。   有人说,浮世绘之所以能在长达两个世纪以上的时间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仍然盛行于东西方世界并流传千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木版画这一未开拓领域中追求新技法和新形式的各种可能性。它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有四季风景、各地名胜,尤其善于表现女性的婀娜和美丽,写实技巧极其高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随着浮世绘艺术的发展,涌现出许多著名画师,除了创始人菱川师宣外,还有揭开浮世绘黄金时代帷幕的铃木春信,美人绘大师鸟居清长与喜多川歌磨,戏剧绘巨匠东洲斋写乐,写实派大师葛饰北斋,以及将风景绘技巧推向顶峰的一立斋广重,以上六人被人们称为“六大浮世绘师”。   代表人物   邵克萍   邵克萍老师可以说是中国新兴版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都带有这个时期深刻的时代烙印。邵克萍曾是一名记者,担任过浙江的《民族日报》的美术编辑,主要工作是为新闻报道和副刊刻插图、报头,为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投入一份力量。报社当时设在天目山?于潜县的鹤村,条件十分艰苦,当地没有发电设备,只能用手摇印刷机印刷这张四开单张的小型日报。当时浙西地区不能制作铜锌版,图版全靠在木刻原版上印刷。为了适应战时的物质条件,邵克萍就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而拿起了木刻刀。八年的抗战,他见证了内忧外患的革命风浪,经历了逃亡和紧急撤离,目睹了日本飞机如入无人之境呼啸而过,炸弹的爆炸、机枪的扫射、遭受死亡的同胞,惨不忍睹,血债深仇难以忘却,只能用刻刀来记录当时的惊心,表达自己的仇恨。可以说,他虽是一名画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战士,他用木刻作为武器,奋起抗战,不仅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野蛮残忍,同时动员鼓舞全国民众投入战斗,不做亡国奴。这个年轻的版画家,面对中国物质的困难、政治的腐败、战争的阴霾,没有逃脱、没有变节、没有胆怯,而是面对现实、直观人生、捏刀向木,决心为民众呐喊,为祖国而战斗,向一切丑恶势力挑战,向外来侵略者冲去,这是一条任何人也不能否定的、革命的现实主义艺术之路。   战争结束后,他仍然以木刻版画作为平台,培养了不少日后木刻运动和木刻创作的骨干成员,他还出版了《木刻的实习与创作》、《上海新兴版画史》、《邵克萍版画集》等,为中国的新兴版画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人的作用。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又把灵感转化为画面,这种真实情感的投入正是作品能够感动人,感动社会的原因。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赋予了积极的思想内涵,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引发人们深思。不论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还是在改革开放和平建设的火红年代,邵克萍老师的版画作品,始终带有着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他的作品贯穿了中国新兴版画发展的时代脉络,是中国版画新兴运动的缩影,也是一场民族复兴的记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献意义。代表作有《街头》、《一件小事》、《扬子江新垦地》等。   栋方志功   “当一个人与版画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时,他完全可以自由地控制雕刀”,“当我闭上眼睛静坐时,我就想我是与生俱来就主动地进入版画的王国境界”,“当我完全超越自我,灵感就来到我身边,忘掉了雕刀和木板或我拥有的情感……”,这就是将版画视为一种思想,视为身体的一部分,被誉为日本20世纪最伟大的木刻版画家栋方志功。   他与很多版画家一样,起初学习油画,但是受到民间艺术思想的洗礼,追求造型的夸张变体,这成为他艺术道路上的转折点,也是他走上了木刻版画这条道路的契机。在创作版画中,他均以刀代笔,直接在木板上作画。鲜艳的色彩和生气勃勃的造型,如生命般跳跃着,强烈个性的画风堪称罕见。在他眼里,不是在创作“版画”而是“板画”,这或许是他对现今木版画最大的贡献所在。
  大家都禁锢在印刷手段制版概念的枷锁里,他直接将木板作为绘画的载体。他的画面在讲究节奏感外,极尽入木三分之感,不仅能看到那酣畅淋漓的线条,也能体会到刻画式的肌理效果。在行云流水之间,可见其细心的钻研和扎实的功力。有时潇洒恢宏、桀骜不羁;有时婉转细腻、厚重憨实。   当时有很多日本的版画家都在追求当代艺术的现代性,而栋方志功虽然受到梵高等西方画家的影响,但他仍然吸取民族精华,意在表现日本文化的内在精神。他的版画极具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题材大部分是日本的佛教传说,同时又把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表现手法与民间传说、宗教传说完美的结合起来,创造了具有民族特征又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风格。他认为,直接在画面上色会导致色彩过于强烈,为了使画面色彩效果更为柔和,他还发明了从纸的背面着色的方法。初见栋方志功的版画,或许第一印象是古朴、单纯、稚拙,但绝对会被他深厚的艺术功力折服。这种动态的造型感和深沉的精神力扣人心弦,彰显他的十足魅力。他的画作装饰性强,黑白构成强烈,刀法遒劲有力,尽管题材内容和画面大小不同,但都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蒙克   爱德华?蒙克,挪威最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他的代表作品《呐喊》曾于2012年打破了世界拍卖纪录,拍出了1.19亿美元的天价。他去世前将自己一生创作的数万幅作品,包括17800幅版画,悉数捐赠给了奥斯陆市,最后他们成立了蒙克博物馆来保存这些作品。   蒙克的童年是充满阴影的。日蒙克生于挪威雷登,他的家庭充满了恐怖色彩,他5岁的时候母亲过世,接着最喜爱的姐姐和一个兄弟也在他14岁的时候死去。父亲和妹妹患有精神疾病,父亲终日向孩子们灌输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他一再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这种对死亡和疯狂的恐惧从此扎根在蒙克幼小的心中,成为他一生创作的源泉。   爱、痛、死亡、激情、孤独和悲伤是他创作的主题。他不屑于像印象派画家那样描绘日常生活,蒙克说:“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于是他的作品总是带着忧郁、悲伤、恐惧等强烈的情绪,每张画面都可以讲出一个故事,画面景深很浅,人物都像皮影一样被钉在了很近的平面上,内心的情绪通过动作语言和神态表达出来。   1892年至1908年间,蒙克多数时间都在巴黎和柏林度过,他参加柏林艺术家联盟在11月份举行的画展,当时他的画作成为了争论的焦点。也是在那个时期,他尝试用版画的手法来复制自己过去的作品,并因此成名。他运用过多种版画手段,包括木版、石版、铜版,其中最具有蒙克的个性特点的,并且在技法上创新最多的要数木版画。   蒙克的木版画具有一种原始的,直接的,质朴的张力,他善用圆刀和三角刀,圆刀用于刻画人物和风景的主线条,配合着三角刀刻画的细线,再加上木纹本身的肌理,凸显了蒙克作品中的偏执与沉重。   蒙克在套色木刻中把高更的粗木纹套版技术吸收并发展。他总是以黑色作为主色调,再配以极少的颜色,其中红色、黄色和黑色是他最喜欢的三种颜色,他以黑为骨,代表恐惧与黑暗和对生命的绝望与压抑;以红为线,是对爱情的渴望与激情的喷薄;黄色却游离于渴望、激情两者之间的彷徨状态。这三种颜色频繁出现在他的木版画中。   他还创造了分版合印的方法:他的套色木刻把不同的色域用线锯分隔开,分别滚上不同的颜色,再组合起来。因此同时可以印几种颜色,为套色木刻创造了简便易行的方法,不再局限于一版多套的繁复。同时,画面每一个色域又都获得了白色的边界,构成了奇特的木版画自身特有的味道。蒙克在版画实践中还尝试了以木刻作色版,再在上面印石版的主版,首创了两种版种混合的拼合版画,为今天的综合版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广汉市南丰农民版画“说”群众路线_新华网四川·德阳
广汉市南丰农民版画“说”群众路线
新华网四川频道综合
正在创作的版画《走访农户》。
案上放上木板、手里拿起铅笔和雕刀,随着手指灵巧转动,各种油墨香气便散发到图画纸上……最近,广汉市南丰镇元盛村版画艺人马世明一直很忙,忙着抓住自己的创作灵感,用南丰镇“三宝”之一的农民版画“说”广汉党员干部走的群众路线。
6月16日一大早,马世明摆开“家当”,投入到了自己近日来有规律的忙碌生活中。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我们普通农民感受到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干部进村入户、了解民情、宣传政策、看望慰问群众的场景启发了我。”马世明说,这是他创作版画的灵感来源,“思想上要打下烙印,才能去构思,才能去构图,才能去把这个主题表达准。”
他的创作,可用“细腻”和“粗犷”两个词语来概括。细腻——摆在一旁已经完工的版画,一笔一线都体现出作画者的匠心独运;粗犷——马世明没有专业的调色盘,几个盛饭的碗和盘子、几支沾满了各色颜料的画笔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自5月以来,经过一个多月的构思、创作,借鉴汉砖里的人物形象,融入自己的思考,在马世明的巧手下“生”出了8幅体现广汉党员干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版画。
“这幅画的灵感来源于大战红五月期间,镇、村干部放弃休息下到村组,走村入户宣传禁烧秸秆工作。”指着其中的一幅版画,马世明说道。
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南丰农民版画因为贴近农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一直深受群众喜爱。马世明表示,自己将继续用版画来“说”群众路线,让“南丰农民版画”走出广汉、走向全国。(德阳日报 文/记者 叶书英 图/记者 文潇)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四川频道
浏览本网主页,最佳分辨率为()当前位置:&&
报料热线:114
我的老师李孔安五十年如一日的执着――
用刀记录时代烙印的人
李孔安老师在搞版画创作
  碧海银沙网讯(图文/特约摄影师 陈希宇 编辑/绿 子 云 海)近日,笔者到廉江探访了多年不见李孔安老师。李老师的家简直就是一个美术收藏馆,只见四面墙壁上挂满画,书柜里放满了画,地板上堆放着画,几张桌子组合成一个工作台,也摆着未完成的画作,刻刀整齐地摆放在台面上,旁边垒起一米多高的美术杂志,杂志旁边还有各种造型的石膏像,李老师的家充斥着一切与画有关的元素。
李孔安老师在接受采访
  笔者细细品读李老师的画册――《李孔安画集》,不难发现李老师一直以艺术家的情怀关注着雷州半岛生生不熄的红土地和广阔的南中国海――红土、橡胶林、村舍、码头、帆船、海浪、海鸥、渔家姑娘、海的儿子(渔民)等元素在李老师的“刀”下栩栩如生。李老师说:“雷州半岛这片土地,还有这里可亲可爱的劳动人民,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创作激情,这是我作品的基本元素,也是作品题材的主要特征。”
2008年由中国国际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李孔安画集》
  六十年代初的湛江,版画创作活动得到广泛开展。李老师就是在这个时期接触了版画,并在好友钟锦涛的推荐下到广州美术学院进修版画和油画,进修回来后的李老师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版画的创作中去。
版画《黎明》作于1964年,人民日报发表,香港、罗马尼亚展出
  1964年,李老师听说黎明农场风景好,李老师多次到黎明农场垦地寻找创作素材。有一天清晨,在黎明农场拖拉机站,工人门正在用油桶给拖拉机灌油,很快,农场就会响起一片隆隆机声,李老师据此情景,几经易稿,创作了版画《黎明》。
版画《渔海怒涛》作于1974年,记录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入选建国25周年全国美展
  1974年,李老师要求跟随廉江营仔渔业大队出海体验生活,和渔业大队的渔民一起出海作业、一起生活学习,历时半年创作了版画《渔海怒涛》 : 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渔民们剩着各式渔船,打着灯,从四面八方赶到大船上参加会议,气势恢弘。该作品后来被八家报纸刊登,李孔安说:“这是一幅表现雷州半岛渔民参与文化大革命的作品,是那个特别年代的产物和见证,与当时的时代需求息息相关!”
  李老师的儿子李跃也是个画家,在谈起父亲的作品时说:“数十年来,父亲一直把对雷州半岛这片红土和南海的真挚感情凝聚成创作的动因,对生活的激情用返璞归真的平凡表现出来,父亲的一百多幅作品反映了雷州半岛各个时期的风貌,从这个角度来讲,父亲的作品具有文献般的意义。”
  目前,李老师正在创作一幅反映渔民丰盈生活的版画作品《渔家伴明月》。李老师介绍他创作一副版画要花费大量精力,作底稿的时候常常反复思考才落笔,底稿定下后就是刻底板,刻底板又要运用十多种不同的刀法,要非常小心,刻了低板后就拓印,而拓印的工序也很复杂,要完成一幅版画通常要三四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期待李老师的版画新作《渔家伴明月》早日与读者见面。
(07-13 19:58)
(07-14 22:10)
本文已被阅读过1996次,最近七天11次,
今日 2 次。
已有3个网友对本文发表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 碧海银沙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碧海银沙"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碧海银沙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碧海银沙网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碧海银沙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碧海银沙网站《图读湛江》编辑部 电话: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木版画印花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