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否具备了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怎样进一步提高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校本研究》研究报告
您的位置:&--&--&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校本研究》研究报告
来源:&&作者:沈林燕&&录入:沈林燕&&发布时间: 9:10:51&&
随着世界范围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加剧,各国把教育摆到了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
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尚有不少差距。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进程,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水平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互动的,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即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教师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只有实现技术因素与人的因素的统一,新课程实施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也就是说,课程与教师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学校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们更加感受到,当前不仅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必须更新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高效教学和学习设计、管理、评价、服务的能力与方法,这是当今世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前我国学校改革发展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建设!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此,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从推进新课改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出发,研究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有效途径。
优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高质量的教师是决定生命运动的血液。高素养教师是创建优质教育的关键因素。没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较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只有教师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实施优质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当前,教师角色呈现多元化趋向,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与日常生动的学校生活相交织,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的功能,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够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教师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学校的发展。因此,在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发展学校的同时又改变和发展了教师,这种学校与教师在实践中同期互动、同期共生,是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方法。
人,33位青年教师(35周岁以下),占全校教师总数的70%。教师电脑操作能力强,青年教师能自己独立制作课件或网页设计。“十五”期间,学校先后改建了多功能教室、学生网络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等,为教室配备了背投、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建成了校园网,制作学校网站,并成为我区在“十一五”期间首批要重点打造的“数字化学校”。另外,为进一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打造一支名师队伍,我校06年1月就在全区率先召开了“青年教师‘十一五’专业发展大会”。明确了学校和教师双方在“十一五”期间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和措施。学校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和较好的师资素质,为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条件下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主要指教师的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知识,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3是指教师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效的在学科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按照新时期人才标准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进行复合塑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复合型”是相对于“专科型”而言的,是指教师具备以本学科知识为核心载体,以教育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托,以相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为辅导,以科学方法论及教学论和媒体技术为教育教学手段的复合型知能结构。
4、专业素养:其体现为专业精神、教育理念、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和教育智慧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专业精神: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崇高的专业理想具体是强烈的事业心,浓郁、持久的职业兴趣,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理念: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精神支点。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信念。 
知识结构:优质教育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要求教师有浓厚的学术底蕴,有较宽广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当代重要的工具性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教育科学知识和技能。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者,是精神生活的富有者,应有强健的生命力――学习的需要、信心与能力。
专业能力:第一层次是与教师教学实践直接相联系的特殊能力,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教育管理能力等,第二层次是有利于深入教师对教学实践能力的认识的教育科研能力,具有科研意识、知识与能力,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有一种反思能力,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教师成为研究者 ,成为反思型实践者,这是教师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突出表现。这也是优质教育期望实现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感受判断新状态、新问题的能力,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教育选择与决策能力;根据实际对象、情景和问题,改变教育行为的魄力。
:“校本研究”在英美等国是伴随着“教师即研究者”运动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兴起的。当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没有学校参与特别是教师参与的教育科研是无法使教育科研成果很好地在教育实际中加以运用的。斯腾豪斯说:“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这种传统逐渐演化为“校本研究”。
在我国“校本研究”是近年来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兴起的学校教育研究的一种范式。它是以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本课题以 “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 为基本意蕴,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如教育测量、教育评价、调查问卷等及定性的研究方法如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研究、教育日志、课堂观察等,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可行性道路。
1、大力提倡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强调在很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心理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自己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追踪心理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了解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在实施多媒体课堂教学时充分应用心理学原理,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重要。
2、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具有的多层复合性。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过程。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多层复合性,它一般包含条件性知识(科学和人文基础知识、工具性学科知识与应用技能)、本体性知识(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实践性知识(教育学科知识)等三个层面。除此之外,还体现在以上三个层面的知识及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的相互支撑、渗透与有机整合上。强调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专业素养进行整合,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3、需要动机理论:人的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地位。”人有受尊重的需要(如对成就、地位、名誉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要求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实现理想抱负,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人类基本的需要必先得到满足,然后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一个理想的社会,除了应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之外,还要使人们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并鼓励个人去追求自我实现。高层次需要具有稳定、持久和不变性。由高层次需要激发的活动动力,不会由于获得局部满足而减弱;相反,活动的动力会因获得满足而加强,获得的满足越多,其动力越强。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教师,以教师为主体,让他们自己确定发展目标,并为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
4、现代教育学理论。关于教师的职业和地位,一直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范畴。现代教育原理认为,由于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和感染性等特点,教师的职业性质已具备专业工作的特点,教师属于与医生、律师等相似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特长,必须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不断在职进修,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专业素养。(厉以贤主编:《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师大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P360-366)
5、教育管理学理论。学校管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管理不仅仅是对教师的使用和管辖,而且还应包括建立集体教研、教师进修、职务培训、队伍建设等制度和措施,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吴志宏等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P195-196)。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特别是教师管理的主要内容。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的知识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扩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知识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不能是一种外在的灌输式培训或者强制性制度要求,教师是主动学习的个体,是成长过程中的人,需要不断地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实质是教师专业素质不断建构的过程。
7、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自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以来,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已经逐渐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成为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过程就是提升教师不同领域的智能。
8、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不仅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教师转变学习方式,创新教学方式也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研究的变量
1、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面对教师发展的校本培训研究,初步形成。
2、在教育信息化下推动教师实现学科专业化的过程,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对教师的能力发展新的要求逐步培养一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多媒体软件创意、创作及应用的骨干教师队伍。
3、初步拟订
4、整体提高学校教师专业素养,打造一支名师队伍,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能力和办学品位,以期在激烈的校际竞争中赢得先机。
1、科学性原则: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手段,必须遵循学科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也必须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制作切合教材内容的教育、教学需要的课件等,从而使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正确、恰当,提升教师学科专业能力及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整合性原则:让
设定成长目标,保持创造性张力。为促进教师逐渐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学校要引导每位教师根据个人的特点制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中某一时期要达到的目标。教师有了个人目标,就能时刻看到目标与现实的差距,这就成为教师创造力的源泉,教师就能保持创造性张力。教师要实现个人目标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思考。
实行,加强合作交流。建立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在职培训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有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个人反思与行动研究是教研活动的亮点,同伴合作与交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长点。
改革评价制度,释放教师创造潜能。科学的评价机制是课改顺利健康实施的支持系统。评价机制不改革,课改只能“穿新鞋走老路”,教师只能“带着脚镣跳舞”,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是无从谈起。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教师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师应当给予帮助,给予宽松的环境,为教师提供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为此,我们要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教师创造性的、多元的、新型的教师评价体系及引导教师进行反思与评价,让教师明确,释放出教师创造的潜能,从而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课内外学习相结合,集体探究和个别探究相结合,网络技术与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方法有机结合。
1、运用行动研究法,构建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运用相关研究法,研究信息技术下提高教师学科专业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察、反思教学、合作教学的相关性。
3、运用实验研究法,建立科学假设,研究个别学科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教学。
4、运用理性思辨法,对研究资料进行理性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及操作模式,分析有关教学模式进行验证和评价。
5、结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法。通过上课、随机抽测等途径,对实验过程进行调查。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查阅大量资料,结合实践撰写一定数量的经验总结。
1、课题研究报告。
2、初步制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校本研修评价标准。
3、撰写《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素质现状调查及其分析》的调查报告。
4、撰写《》经验总结论文集。
5、课题研究中的教师典型课例教案集。
6、优秀课件及多媒体教育软件汇编。
7、课题研究中的教育教学典例录像带和图片集。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3年的实验:
1、2006年2月——2006年7月,实验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为学习理论,研制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召开课题研究方案可行性论证会。
2、2006年8月——2007年1月,第一轮实验期。
主要工作是课题组教师每人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明确研究任务,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积累研究资料。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与研讨交流工作,做到有研讨活动,有总结交流。
3、2007年2月——2007年6月,第二轮实验期,中期阶段性的总结。
主要工作是继续按计划进行实验, 完成中期评估,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4、2007年7月——2008年5月,第三轮实验期,及时改进深入研究。
主要工作是在中期评估基础上及时改进,完善模式,进一步实施计划,深入研究,编撰论文集,召开成果汇报会。
5、2008年6月——2008年12月,结题阶段。
完成课题实验,完善各项成果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成果论证工作,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并推广研究成果。
论证课题,确定计划。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校本研究》是我校承担的“十一五”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此课题是在专家指导,学校课题组骨干教师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充分酝酿讨论中诞生的。立项后,学校又多次请市区教科所、电教馆专家到校,论证课题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指导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分教研组(语、数、英、课任)讨论课题研究方案,结合自己任教学科特点、教学实际制定研究计划。
(二)抢抓机遇,完善硬件。
物质条件往往会影响、制约着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在开展研究工作时,我们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创造条件,加速现代教育技术装配。现如今,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校近年来每年的电教建设资金都在十万元以上。目前,我校计算机室已经过3次改造,现有48台配置较先进的教学电脑。2003年学校光纤接入,实现了“宽带上网”,随后建立了学校网站“翔宇网”并建立了强大的校园管理系统。2005年起,学校又为低、中、高年级的班级配备了背投、电脑、实物展示台等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完成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我校用于电教建设的资金已达百余万元。同时学校每学期都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征订教学软件,目前已形成一套完善的资源库体系。较为健全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软件设施都有力地保证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推进。
&&& (三)拓展空间,加强学习。
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沿途的某个脚印之中。新时代呼唤新教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紧业务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习、教学的能力与水平,是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校长室的统筹安排下,电教部门把培训工作纳入学期计划中,定期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技能。根据教师现有水平,结合课题研究工作发展趋势及学校实际,利用专题报告、示范课研讨、专家讲座、校内交流、CAI课件设计与制作竞赛等多种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我们先后多次邀请区电教中心吴建平老师到校举办了CAI课件制作以及网页动画设计的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们设计与制作CAI课件的水平。我们还把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培训活动严格考勤,活动内容及时间计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学时。我们利用校内教研活动的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文章,举行了CAI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展示活动等。此外,我校还选送多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市区电教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业务培训,使我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习、教学的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增强了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后劲。为了帮助和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我们在鼓励个人自学的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理论研讨活动,每周的教研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同时还定期邀请教科研专家或领导来校作专题报告或讲座。学校网站《翔宇网》更是为教师们构建一个展示的舞台,教育一线通的运用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
(四)展开调查,了解现状。
在课题研究工作开展伊始先做一个理性思辨,是非常有必要的。课题组教师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学校购买了相关书籍。课题组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讨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如何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呢?
1、大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一定的影响,认为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其掌握知识较快,且记得牢。
2、广大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频率较高。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在备课和多媒体教学方面运用信息技术,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实物投影仪、背投、多媒体操作台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4、教师们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研究时,最缺的是有用的信息资源和时间精力。
5、教师们一般通过网络、书籍、报刊杂志等途径获得教学资源。
6、教师们觉得对课堂教学帮助最大的计算机软件是课件制作软件和office办公软件,大部分教师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会运用文字处理等办公软件、课件制作软件,拥有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搜索的能力。
7、教师们认为运用好信息技术的关键环节是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师的个人能力。
8、大部分教师认为我校部分具备了良好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硬件条件,对学校现有的网络环境和上网条件还有不太满意的地方,如网络病毒的侵犯、网络不稳定、下载资源速度太慢等。
(五)专家引路,指导研究。
以专家、名师的思想智慧哺育教师是促进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发展的关键。为此,我校开展了“名师指导团”活动,特别聘请了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刘红、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沈峰、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范健国为“名师指导团”成员,定期莅临我校,通过听课、评课、同题异构、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指导广大教师,潜移默化地让教师们做到心中有名师,思想像名师,行动上学名师。
(六)合作研究,事半功倍。
学会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其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合作研究。现代教学的实践证明,集合集体的智慧,运用合作的力量能改善教学系统中的人际心理气氛,促进教师非认知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教育教学的效能。我们以语文、数学、英语各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们用研究课、专题研讨、沙龙等形式就子课题相关的问题展开研究,合作研究让教师们智慧的火花迸发,学科专业素养在研究中升华,证明了“1+1>2”的实践意义。
(七)及时总结,笔耕不辍。
教科研工作应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新理论,再以新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小结、积淀的过程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就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大家在活动中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困惑都能及时加工整理。教师每年都能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为本课题研究积累了较为充实的研究成果。学校还制定了教科研奖励办法,在《教师工作月考核办法》中设置了相关考核项目,对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使用率及论文评比情况进行考核,相应给予奖励,激发教师参与本课题研究的热情。
从2006年2月起我们正式实施实验方案。经过近四年的艰辛实践和反复探索,对实验方案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完善,取得了初步的,却是比较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学习有效开展,学习自觉性明显提高。
强调以教师为主体,让教师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两个方面。
  1、自主学习。教师拥有个人专业发展的自主。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论及人的发展问题时明确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 因此,我们强调以教师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激励教师自主发展。我校教师具有迫切的求知需要,三年中,教师们通过网络博览群书,潜心钻研。语文学科的教师将“大家语文网”,数学学科的教师将“ME博克”、英语学科的教师将“小学牛津英语网”作为学习的根据地,不少教师常常在各大网站上汲取新知,发表随笔感悟,他们以开放的胸襟不断吸收新知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通过信息技术所搭建的平台,使自己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资之深取之左右逢其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广大教师通过学习获得了广阔的文化视野,积累了文化底蕴,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2、自主活动,即开展自我设计活动,即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以规划导引教师发展活动。
  教师学习活动的动力来源主要是发展目标。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是否能设定适当的发展目标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师愿意为自己制定的目标付出必要代价,以目标督促自己为实现卓越成就而顽强奋进。因此,我校06年12月就在全区率先召开了“青年教师‘十一五’专业发展大会”。会上,学校向青年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如,青年教师每人认真制订个人学历提升计划,在三年内完成本科学习任务,并积极参加高一级学历的进修学习。认真参加教研活动,每学期研读1-2本教学著作,及时了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做好相关学习笔记;参加“翔宇杯”教学竞赛活动,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确立一个与学校主课题相关的子课题进行研究并撰写相关论文(每学期至少1篇)等,确立自己的五年专业发展目标。在统一确定的范围内,我们引导教师结合学校发展目标自主确定一个明确的努力目标,制定出便于操作和执行的独具个性的自培计划。当教师自己选定这一目标时,就会对这个决定产生更大的认同感,并且认为自己有责任保证这个计划的成功。
我校的英语教研组在“牛津小学英语网”上建立了教育博客——“铿锵六人行”,踏踏实实地进行网络教研。他们在博客上进行教材分析、研讨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交流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延长了教研时间。他们常常围绕学科教学方面的诸多问题展开激烈的研讨和争鸣。小到课堂教学的某个具体细节的把握,某个问题的具体解答;大到对英语教学中某种教育现象的褒贬,对某些教育规例的探索。在研讨过程中,大家开诚布公地进行交流,说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说自己的困惑和反思。不管是新教师还是从教多年的骨干教师,都能借助网络平台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自己平时教育教学中的所思所想,在这种真诚的交流或碰撞中自然就有了碰撞后产生的新观点、新智慧、新知识、新积淀、新资源,使每个人都有所得有所收获,获得一定程度上的专业引领。这种网络教研的尝试为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高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校的语文教研组订立子课题时,共同研讨,决定以绘本教学为切入点,借助信息技术,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研组共订目标,再结合绘本画面精美、情节性强、想象空间大的特点,借助电子杂志制作软件——zinemaker或PPT,制作出一本本电子绘本,开展绘本阅读教学。子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教师们共同制定出来的,是教师们都认同的,所以在完成的过程中,都更加积极,更加努力,开展研究已经成为他们自身的需要。
(二)校本培训有的放矢,各科教师各取所需。
我们从学校的发展出发,根据学校资源和教师的原有水平、发展需要等具有情况,立足于本校,开展旨在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满足教师实际需要和内在需求的校本培训,这种培训注重的不是一招一式,也不仅是教育技能、教学模式,而主要是教育的理想、教育的信念、教育的境界、教育的追求,是不断地去唤醒、激活和弘扬每一位教师心中的“教育智慧”。
1、观摩研讨式。观摩研讨是校本培训中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教研――培训”相结合,实现“教-学-做合一”。五年来,我们以课堂为教研的主阵地,多媒体课件为主要手段,以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对问题的探讨、研究和关于对问题的解决的研讨活动,广泛开展观摩课、研讨课、示范课活动,在交流与对话中完成理念与经验的交锋,把改进教育教学与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结合起来。每学期,每一位教师都就自己研究的问题上一节研究课,每个双周五的下午都以教研组为单位就近阶段所上的研究课进行讨论。教研组成为一种学习型团体、研究性组织。教师们走出结构上趋于封闭的学科教学设计,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成学习共同体,互动共生。    
数学课题组通过一系列的观摩研讨课,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他们以课例为载体进行校本研究,借助信息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学中,他们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生活化、清晰化、拟人化,成功地解决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使得在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能取得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的介入,不仅让课堂效率提高了,还让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高。
语文课题组也以课例以为载体,开展着微格课堂的研究。多媒体设备是微格课堂不可缺少的研究工具。在教师上研究课时,他们利用摄像机、录音笔等信息技术记录下教师的每一次走位,所提的每一个问题,学生的每一个反应等内容,课后进行研究、讨论。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定格研究,细致地分析课堂上的各种变量,找出不足,加以改进。多媒体设备助微格课堂的研究一臂之力,更为教师们学科素养的提升铺路搭桥。
2、名师引领式。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教育专家的引领是必须把握的关键。广大教师对学生有细微的了解,教学技巧熟练,但容易局限于自身的经验,难以提高。为此,我校开展了“名师指导团”的活动,特别聘请了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刘红、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沈峰、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范健国为“名师指导团”成员,定期莅临我校,通过听课、评课、同题异构等多种形式,从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方面给予指导,以名师引领,促进教师学科专业成长。
我校的青年教师在与刘红老师上同题异构课时,我们用摄像机将两位教师的上课过程记录下来。研讨时,在刘老师的带领下针对二者所提问题的异同,学生反应的异同,从提问的语言、方法、契机等方面展开进一步地研究、讨论,让老师们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广大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们还将两位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了比较,就课件的出示时机、内容选择、画面特点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教师们对多媒体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问题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3、专题培训式。专题培训是校本培训中相对集中的培训活动。为提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我校请来了区电教馆的吴剑平老师为教师们进行CAI课件制作、Flash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的培训。还邀请了金博公司的专业人员就如何运用网络平台备课进行了专场培训。这样集中的培训,教师们真切地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当代教育教学整合带来的无限魅力,初步树立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资料建库备课的新理念,引导教师们积极开展网络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
(三)个人课题发展迅速,教师研究力显著提升。
学校规定每位青年教师都参加学校主要课题的研究,学会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改进教学行为。教科室定期召开子课题组长会议,了解各课题组开展研究情况及碰到的困难,并给予指导和帮助,科研给予教师发展的更大空间,探索带给教师更开放的心态,从而使教师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一线教师拥有更多的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机会,南京市教科所与秦淮区教科所自2006年起,在全市、全区开展“十一五”市、区两极“草根化”——“个人课题”研究,学校教科室运用校内的网络平台将申报要求、申报表格等上传,供广大教师参考、学习。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校共有8位教师成功申报了第一期市级个人课题,并且有4位教师的个人课题获市一等奖,3位教师获市二等奖。在市第一期个人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校承办了“南京市第一期个人课题第24次经验交流会”,并且成功接待了来自南通和沈阳的教科所考察团,还被市教科所授予“南京市2006年度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研究优秀学校”的光荣称号。07年,市、区两级又发起了第二期个人课题的研究活动,我校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广大教师踊跃开展申报与研究工作,掀起了“个人课题”的新一波研究热潮。我校又有9位教师成功申报了第二期市级个人课题,7位教师成功申报了第二期区级个人课题,占全校教师的32℅。第三期市区个人课题的申报再创佳绩,全校有14位教师成功申报,占全校教师的28℅。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总结,研究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四)发展性评价规范建立,教师专业素养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评价是促进教师学习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在整个运作模式中,我们特别强调实施发展性评价,让每一位教师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学校鼓励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为每一位青年教师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内容包括:根据学校培训计划撰写的个人学期培训计划,总结,参加学校集中组织的自培活动情况记录,自学笔记,听课笔记,教学随笔,上公开课的教案,教学点评,案例反思,个人课题研究情况,自制教具及教学软件,发表或获奖论文等),做好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资料积累。
准备了成长档案袋,青年教师将研究课教案、说课、论文、各项获奖证书放入袋中,从中感受到希望和前进的动力。这是因为教师最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了解自己的工作和期望。学校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教师,关注教师发展的个性差异,与教师一起探讨并判断其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建议。
(五)学校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育人环境全面优化。
评价一个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决不只是听几节示范课,看几个教师、学生的展示,更重要的是看应用的成果。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利用网络研讨、教师工作月考核奖励、公开展示等多种形式,倡导广大教师积极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前,所有教师在上校内研究课时均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学校教科室、电教处服务意识很强,做好课题研究的保障工作,为教师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信息技术环境的创设。通过这些年以来我校坚持不懈地研究,有利地促进了我校办学品位的不断提升,取得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双丰收。教学方面,在近年区历次质量调研中始终保持名列前茅,小升初名校录取率逐年上升,近三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成绩有近500人次获奖,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业务竞赛有近160人次获奖。
课题专家组(顾问)
刘卫平 南京市电教馆副馆长
洪礼彬 南京市电教馆主任
干明章& 秦淮区教科所所长
王宝淮& 秦淮区教科所副所长
李& 超& 秦淮区电教中心主任
吴建萍& 秦淮区电教中心教师
课题组成员:
由校长室、电教处、教科室、教导处和各学科有志于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教师组成,成员名单如下:
王伟、张晶、王咏梅、冯宁、陈静、李万青、何春生、郑君、朱瑾、万凌、翁琳、许珂、张敏、张颖、潘宁、史敏、马伟、金菲、江凌昊、张艳、冯娅、成志薇、王蓓、崔玲玲、孟巾挥、高媛媛、谢君、铁乐、周继惠、王冬美等。
十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十六、参考文献
Coptyright@2009
南京市考棚小学版权所有
苏ICP备 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