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道工的故事会被铁轨电死吗

演绎铁轨道钉奏鸣曲——哈局巡道员老闫工作纪实__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演绎铁轨道钉奏鸣曲——哈局巡道员老闫工作纪实
来源: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1月12日,闫勇在巡检工作中。新华社记者摄
这是巡道员老闫的独奏音乐会,他的乐器包括铁轨、道钉和铁路旁的基石,这样的演奏他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风雨无阻,寒暑不休。龙年春运,老闫依旧与铁轨相伴,巡检在105组的道岔45公里的站线上,在冰雪中守望着南来北往的列车。
闫勇今年50岁,是哈尔滨工务段哈南线路车间下行驼峰保养工区的一名巡道员。他巡检过的线路可以绕地球3圈多,他查看过的道岔累计47万多组,发现和防止各类设备伤损1740余件次。只有初中文化的闫勇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工友们都赞誉他是“巡道状元”。
【同期】哈尔滨工务段哈南线路车间巡道员闫勇:我是1991年开始接任巡道员,到今年已经是22年了。22年之间,乍一开始,说句实话,巡道员这个差使,挺苦。乍一开始巡检的时候吧,也是,别人一天吧,走一趟。我刚开始不行啊,因为我不熟。我说,那一天我走两趟,甚至走三趟。后来我又通过翻阅不少资料,自己又研究、琢磨。于是车来的时候,我就蹲在换下来的旧夹板堆里头,一劲儿找,这伤,我就研究这个伤,看这伤它究竟事是怎么能出现的。后来天长日久,积累一些经验,以后干起活来就好干了。
时下,冰城哈尔滨正值数九隆冬,三九天的寒风刮到脸上有如刀割。冒着近-20℃的低温,老闫开始他每天20多里的寻道工作,打道钉是每个巡道员的基本功,别看老闫长得黑瘦,道钉锤使得纯熟,两三下就能就把道钉深深地砸进枕木里。
【同期】哈尔滨工务段哈南线路车间巡道员闫勇:这也是天长日久,经过锻炼,才能把钉子砸准的。乍一开始打的时候,谁也打不很准,但是天长日久了,天天练,天天练,天天打,掌握好角度了,道钉打起来就准了。
闫勇自制的帆布口袋里,装着一面小镜子、一把小铁刷子和一块小抹布。别小看了这几样物件,它们一直被闫勇视为“巡道三宝”。正是这“巡道三宝”使他大大提高了隐患发现率。
【同期】哈尔滨工务段哈南线路车间巡道员闫勇:这个小镜子的用处很广:一是检查钢轨的轨额(额部)有没有伤痕,钢轨的额部有没有伤痕。因为钢轨的额部有伤的话用眼睛是很难看到的,只要用小镜子一反,通过它的反光,才能看清楚底下有没有受伤;第二个用途是检查轨缝,钢轨的轨缝里有没有受伤;第三个用途是检查夹板孔里的钢轨里头有没有伤,这都能用到。
分享到 :分享新春走基层:“铁轨保姆”张少辉的春运一天
更改文字大小:
新疆都市报讯(记者高丽蓉 通讯员李东升报道)在众多的铁路工种中,铁路巡道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铁轨保姆”。2月10日是春运第26天,当天新疆都市报记者跟随乌鲁木齐铁路局工务段巡道工张少辉体验他的工作生活。
早上8时,天还没亮,巡道工张少辉检查完工具,核对好白班列车信息,带着暖水壶、馕饼和黄色信号旗,在阵阵呼啸而过的列车声中开始了他的巡道工作。张少辉告诉记者,巡一次道轨大概需要七八个小时,主要检查钢轨和防护栏等。
按照巡道路线,张少辉先要从乌鲁木齐火车南站巡到乌拉泊,然后再折返回来。8个小时的巡查,他要及时发现铁轨上的细微变化,清理铁轨间的异物。冬天的铁路路基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着,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张少辉巡道时留下的脚印。
一路上,张少辉不时停下来查看线路周围的情况。走在寒风刺骨、白雾茫茫的巡道小路上,记者深切感受到春运铁路运输的繁忙和铁轨守护者工作的艰辛。在一望无际的铁轨道上,每隔几分钟,便有一列火车伴着震耳欲聋的咔嚓声呼啸着从身边驶过。每到这时,张少辉都要停下来,面朝铁轨站定,双目注视前方,右手拿起黄旗伸直,向列车司机致敬。张少辉说:“火车来了举一下,冬天不好走,夏天还可以,坚持在岗位上,尽量干好,安全第一。”
今年是张少辉在巡道岗位上工作的第30个年头,53岁的他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老了很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执着地重复着这份单调而又伟大的工作。他说:“这份工作很寂寞,不能分心,要细心、耐心、精心的检查。每看到一趟列车安全地驶过自己巡查过的铁路,心里就会觉得很踏实。”
手机天山网 iPhone客户端
手机天山网 Android客户端
天山网官方微信(微信扫描关注)
新疆都市报登录后才能保存观看记录哦^-^
登录后才能上传哦^-^
巡道工:行走在高温铁轨上
安装安卓手机APP即可下载本站视频
分享给站外好友:
HTML代码<input type="text" class="share_input" id="playUrl_3" type="text" value=''>
通用代码<input type="text" class="share_input" id="playUrl_4" type="text" value=''>
扫描二维码 随心看视频:
手机瞄准我,惊喜不间断,您可以:
1.在手机或平板上继续观看本视频
2.发送给您的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正在观看:巡道工:行走在高温铁轨上
更新时间:
巡道工:行走在高温铁轨上
大家都在看7月6日早晨7时50分,记者找到张会春,准备和他从昆河线湾塘车站出发,体验巡道工的活计。
42岁的张会春是昆明铁路局开远工务段河口线路车间的巡道工,他以前是桥隧工,天天爬山钻洞,10年前又转行当了巡道工。
戴上安全帽,套上黄马褂,背上工具包,扛上大铁铲,他笑笑说,“全乎了。”
8时整,张会春出发了。
走铁路有学问
8时15分,还没走出一公里,记者就发现,铁路很难走,尾随张会春,踉踉跄跄,但张会春却步伐轻快、稳健,如履平地。
回头看看记者的狼狈相,张会春笑了:“前脚掌踩在枕木上,脚后跟空着,这样不伤脚后跟。”
“走在道砟上,不光伤脚,而且鞋子磨损太快,一个月就得买一双新鞋。”
“巡道多年,我习惯了走枕木,不用低头,都能准确地在枕木上行走。”他说巡道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
“走不快,也不能走慢。”张会春告诉记者,巡道工的“走”是有要求的。
“巡道工有严格的时间限制,20分钟巡一公里,按巡回图来走,就像火车要准点一样。”
张会春解释说,枕木之间的间隔是54厘米,只是一小步,“如果走得快,就看不清钢轨上的螺栓、拉杆是否松动,钢轨上是否有裂纹。如果走得慢,到规定的时间就走不到目的地。”
张会春说话时不看人,眼睛盯住铁轨上的每颗螺丝和每颗螺丝上的铁夹板。遇到螺栓松动的地方,就拿扳手紧一紧;遇到边坡溜坍有坍土下来,还会用铁铲把坍土清除。
工具包里的秘密
10时10分,太阳照在脸上,热辣辣地。
看着张会春的牛皮工具包,总想知道是些啥,趁着休息间歇,记者要看他包里的什物。
“这是响墩,一旦线路上发现处理不了的坍方、落石等险情,就把它放在钢轨上,火车碾上会发出一声巨响,司机听到就会停车;这是火炬,可以擦燃后发出红光,底下有吸铁石,可安放在钢轨上,司机老远就能看到……”张会春一样一样地展示他工具包里的“宝贝”。
工具包是牛皮做的,满是油污,里面除了响墩、火炬,还有信号手电筒、鱼尾螺栓、扣栓、道钉、扳手、钢卷尺、巡回图等10多种工具,还有一黄三红四面信号旗,全身装备大概有10来公斤。
工具包里还有一大串钥匙。
“巡道带这么一大串钥匙不累呀?”记者好奇地问。
“每次出来巡道,身上得带8把门钥匙,都是巡道休息室的。”张会春告诉记者,因为他在巡道的4天时间里,中途要在4个地方简单休息、吃午饭,晚上要到4个地方住宿、吃晚饭,段上为他们这些巡道工在沿线工区安排了8个房间作为他们中途休息的地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以就有了8把钥匙。
煮碗面条当午餐
中午11时39分,巡到白寨车站,在这里,张会春有30分钟的休息时间,也是他吃午餐的时间。
巡道休息室里面的物品非常简单,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简单的灶台,上面摆着电磁炉等炊具。
张会春在《巡道工巡查签认记录本》上填写好今早的巡查记录后,就忙着烧水煮面条。
“时间紧,简单吃点面条吧!”张会春带着歉意说,面条是让工友用轨道车从芷村捎来的。
张会春告诉记者,铁路沿线的工区大多都是前不着村后不挨店。“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吃。”
煮好面条后,张会春忙着先给记者拌上一碗。作料很简单,油盐再加一点他以前从家里带来的杂酱。
“面条真好吃!”
“不是面条好吃,是你肚子饿了!”张会春说。
张会春没有忙着吃,他赶紧烧一壶水。由于线路沿途没有小卖铺,也就没有水卖,巡道工们只能从出发地灌满一壶水放在包里,不时补充身体水分,“不然会走得虚脱”。
吃面条、涮碗筷、灌水壶,再锁门——令人想到《水浒》人物林冲雪夜离开草料场的一套连贯动作。
12时09分,准时得如火车时刻表一般,张会春再次出发。
寂寞与危险
12时15分,瓢泼大雨从天而降。
张会春马上从包里拿出雨伞,撑开,继续走。在南方,巡道最不好过的季节应该属于夏季,出太阳时,气温30多摄氏度时,铁路上聚集的温度能高达50多摄氏度,气浪不断往上翻涌,走在上面,头上有太阳晒,地上有蒸汽熏,就像在桑拿房里一样。
这个时候,巡道工的责任更大。山区铁路,大雨最易引发塌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一个人巡道,除了耐得住寂寞,还要冒着许多危险。昆河线许多山体上岩石裸露,风化严重,山石常常会自己滚落到铁路上,所以在悬崖旁的铁路上行走得非常小心。
他所巡查的线路在芷村至腊哈地区间,是昆河线上交通最为不便的地方,走上这条路就没有回头路了,因为客运火车早已停开,区间里只跑着拉货的火车。2010年底,昆明铁路局关停了芷村站至腊哈地区间的8个小站,撤走了车站的人,芷村到腊哈地成了一个有80多公里的大区间。
“没有车站就不能停车,附近也没有公路,只能一路走到巡查的终点。”
回家的喜悦
15时45分,终于巡查到了今天的终点腊哈地线路工区。
张会春径直走到为巡道工休息准备的房间,在《巡道工巡查签认记录本》上认真地填写好下午的巡查记录,签下他的名字。
然后拿上毛巾香皂,一头钻进洗漱间,赶紧洗澡,因为他今天可以回蒙自的家了。
张会春在15分钟的时间内就洗完澡、简单收拾好换洗衣服。记者和他一起拎着包走过南溪河上的吊桥,来到公路边,16时左右,将有一趟从中越边陲小县河口县驶往屏边县的中巴车,到屏边后再转乘回蒙自的中巴车。
“以前这公路上客运汽车挺多的,但新昆河公路修好后,中巴车都不往这边走了。”等车间隙,张会春告诉记者,现在,经过这里的中巴车每天只有一趟,错过了,就只有等明天。
他已经离家4天4夜了。
“家里已经买好了菜,等着我回去饱餐一顿呢。”张会春掩饰不住归心似箭。
记者看着巡回图粗略估算,今天走了22.5公里的铁路,而在4天时间里,张会春最少要在铁路上巡查81.3公里。31个春节有29个在巡道中度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参加工作31年,也在这条铁轨上走了31年,以前每天要走20公里,3年前减为15公里,上15天班可以休息5天。”卢刚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铁轨上的螺丝钉,一边跨步如风。记者粗略算了算,31年来,他已在这条铁轨上来回巡了16万公里路,足够绕地球4圈。
春节前一天凌晨时分,綦江区打通镇金鸡岩,铁路蜿蜒着伸向远方,四周漆黑一片;突然,硬物敲击的“铛铛”声从远处传来,狗吠声随之而至;半分钟后,远处射来一束灯光,沿着枕木有规律地移动——背着工具篓、肩扛铁铲的巡道工慢慢孤独地出现……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煤电公司运销部的23公里铁路,担负着珞璜、能源集团近400万吨的电煤运输,被称为我市电煤的“黄金通道”。但很少有人知道,正是巡道工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地守护着铁轨上的一切,才确保了运输安全。当日凌晨,记者与其中一名巡道工一起巡道,试图展示他们的心路历程。30年巡视16万公里晚上10点,当大多数人准备就寝时,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煤电公司运销部的两名老巡道工正在交接工作。“车站正常、危岩正常、工具齐全,15公里5号轨处接头螺丝有松动迹象,请密切注意。”46岁的张先培向上夜班卢刚交代完毕后,拍了拍他的肩膀,伸了伸懒腰,走向宿舍。夜班,的确是夜班,从晚上10点一直上到凌晨6点,8个小时沿着铁轨走15公里,查找钢轨有无裂痕、螺丝有无松动、树木是否折断、危岩是否垮塌……响墩火炬、信号旗、喇叭、铁铲子……卢刚将他的“十八般工具”一一装进工具篓,准备上路。记者拎了拎工具篓,很沉,足有20斤重。卢刚见状笑了笑,背起工具篓,打开信号灯,走上那条不知道已经重复了多少次的铁路线。“我参加工作31年,也在这条铁轨上走了31年,以前每天要走20公里,3年前减为15公里,上15天班可以休息5天。”卢刚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铁轨上的螺丝钉,一边跨步如风。记者粗略算了算,31年来,他已在这条铁轨上来回巡了16万公里路,足够绕地球4圈。或许正因如此,老卢对这条铁轨的情况如数家珍:23公里路、9条隧道、9个防护房、4万余根枕木、约17万颗螺丝……用钉锤干绣花针的工作行至金鸡岩隧道,里面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唯有记者与卢刚的信号灯照出两束灯光,才依稀辨明前方的道路。
[责任编辑:robot]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59183
播放数:84323
播放数:92693
播放数:21845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世界铁轨电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