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游巨炮战队礼包怎么吃双?团长让我加别的高级战队吃双,什么意思啊

巨炮战队爆燃核心怎么用?_百度知道
巨炮战队爆燃核心怎么用?
第三天-上午05:中东某国 人物:The Bog 时间第二章ACT I 第三关:Paul Jackson中士 所属部队:16 地点:00
其他类似问题
巨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手游巨炮战队礼包 一直都是updading
巨炮战队怎么进不去_网络游戏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18,394贴子:
巨炮战队怎么进不去收藏
一楼喂百度。
1楼 14:45&|
相关的贴子9
楼主菊花又被3楼爆了~感觉好残忍~
2楼 14:47&|
我是支持楼主的
3楼 14:51&|
我是支持楼主的
4楼 14:52&|
本吧贡献榜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巨炮战队激活码怎么获得
更新时间:
平台:Android
WP 7.8巨炮战队激活码怎么获得
激活码怎么获得?不少钟情于这款游戏的玩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一般在游戏封用来限制玩家的数量的时候才使用激活码,各位玩家平时记得多注意留意下各大游戏网站的新闻动态。
请选择品牌
请选择机型7.8
小贴士:建议您想先设置机型,设置后您就直接浏览全部适合您手机的游戏,下载使用更放心。
九游()是手机游戏下载第一门户,提供最新WPWP 7.8下载、礼包、激活码,最好玩的巨炮战队攻略,欢迎访问与玩家交流。
警报!红色警报!!!敌人正在入侵我们的基地,请立即集结部队抵抗来敌经典之作,重磅推出!最火的军事策略游戏席卷而来。精细逼真的画面、特色鲜明的单位、明争暗斗的外交、万人同战的地图。。一切战争元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如果你是一个热血军事迷,如果你是一个铁杆坦克粉,千万不能错过这铁与血的世界!
点击查看更多
您可能还想关注:
看了巨炮战队激活码怎么获得的用户还看了:
关于WP 7.8
Windows Phone是微软发布的一款手机操作系统,具有桌面定制、图标拖拽、滑动控制等一系列前卫的操作体验。其主屏幕通过提供类似仪表盘的体验来显示新的电子邮件、短信、未接来电、日历约会等,让人们对重要信息保持时刻更新。 专区提供最新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日,微软正式提出Windows Phone 7.8手机操作系统,WP7.8系统拥有全新的Start Screen开始屏幕、提供了磁贴(Tile)定制化、此外诺基亚Lumia用户可以得到诺基亚提供的额外福利等。WP 7.8手机用户可通过九游下载。巨炮叔叔战队29土地怎么建造最平均
来自子话题:
抗日战争主要有两次转折:
&br&&ul&&li&淞沪会战:&/li&&/ul&淞沪会战在战略上是国军以精锐尽出,诱使日军改变战略主攻方向,最终将日军一步步拖入全面战争泥潭为目的的。虽然最终在战役上失败了,损失大量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士兵和下级军官,并直接导致了首都保卫战的失利。但及时转移出对了日后至关重要的工厂、学校等人员设施,迫使日本放弃了蚕食中国的计划。&br&淞沪会战的意义是,将日军的主攻方向从对进攻方极为有利的“沿平汉线北向南进攻”,转向了防守方极为有利的“沿长江一线东向西进攻”,为实现“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创造了可能。&br&&ul&&li& 武汉会战:&/li&&/ul&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控制武汉后,北可达北平,南可连广州,东可通上海,西可图重庆,对于日军来说,占领武汉即可握住中国的命门。然而由于黄河花园口决堤,日军不得不继续沿长江一线向武汉推进,而长江中游地区已不像下游一般一马平川,使日军的装备优势被大大削弱,为国军歼敌提供了有利条件。&br&武汉会战仍然是“空间换时间”战略的一部分,虽然最终因统帅部麻痹,导致广州沦陷,据守武汉已毫无意义,不得不主动放弃。但整个武汉会战极大的消耗了日军军力,使日军速胜计划完全破灭,并极大的增长了国军志气。经过淞沪、徐州、武汉三大会战,日军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役,由此中国战场专为了战略相持阶段,为最终拖垮日军奠定了基础。&br&&br&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更无力在中国战场上有所突破,最终被榨干国力而战败。&br&&br&所以,抗日战争中日军的战略失败始于淞沪会战,奠定于武汉会战,这两场战役可视为整个抗日战争中的两次转折点。&br&&br&&br&
抗日战争主要有两次转折: 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在战略上是国军以精锐尽出,诱使日军改变战略主攻方向,最终将日军一步步拖入全面战争泥潭为目的的。虽然最终在战役上失败了,损失大量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士兵和下级军官,并直接导致了首都保卫战的失利。但…
不该打。&br&&br&因为如果不打的话,今天看到的问题可能就是“为什么国府不坚守淞沪打一仗”——看起来比“淞沪会战该不该打”这种问题在白痴程度上要略轻一点。
不该打。因为如果不打的话,今天看到的问题可能就是“为什么国府不坚守淞沪打一仗”——看起来比“淞沪会战该不该打”这种问题在白痴程度上要略轻一点。
谢邀。&br&&br&牧野之战后,周灭商,定八百年基业。&br&城濮之战后,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br&楚汉战争后,汉开四百年江山。&br&官渡之战后,魏北方大局已定。&br&虎牢关+洛阳之战后,唐基本已无对手。&br&蒙古西征,于路屠灭,建立铁蹄帝国。&br&鄱阳湖一战后,朱元璋压倒陈友谅,天下乃定。&br&没有平三藩战,康熙之后的清朝境况很难说。&br&&br&亚历山大无数大会战催生帝国,尤其是高加米拉会战。&br&布匿战争奠定罗马人在地中海的势力。&br&亚克兴一战后,罗马帝国出现在屋大维的视野之中。&br&732年铁锤查理遏了阿拉伯人,十几年手创加洛林王朝。&br&哈斯定一战后,诺曼底人在英国开江山。&br&圣女贞德奥尔良一战后,始有现代法兰西。&br&三十年战争里古斯塔夫战死,但瑞典从此崛起。&br&直到彼得一世击败瑞典,让俄罗斯崛起于东方。&br&普法战争让普鲁士站起来了。&br&两西西里之战让意大利看见南方的希望了。&br&南北战争之后半世纪,美国一边阵痛一边腾飞了。&br&&br&某场战争里,一碗蛋炒饭让一个国家没有了世袭制复辟的可能性。&br&&br&诸如此类。
谢邀。牧野之战后,周灭商,定八百年基业。城濮之战后,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汉战争后,汉开四百年江山。官渡之战后,魏北方大局已定。虎牢关+洛阳之战后,唐基本已无对手。蒙古西征,于路屠灭,建立铁蹄帝国。鄱阳湖一战后,朱元璋压倒陈友谅,天下乃定…
飞行员,妥妥的。
飞行员,妥妥的。
59正面装甲,最厚的地方换算后大概200mm,像二战中德军常用的pak35/36、pak38、pak40什么的反坦克炮应该是打不穿的吧,不过假如是88mm的pak43的话,59还是有压力的&br&以下是pak43的性能&br&&img src=&/47ceaf14d87da3a843eb79fbc890e83a_b.jpg& data-rawwidth=&251& data-rawheight=&44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1&&&img src=&/f01ba997c1dfdc1c58d0b76_b.jpg& data-rawwidth=&280& data-rawheight=&35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0&&&b& 59的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炮塔为铸造件。&/b&&br&&br&&br&&b&近距离穿深和pak43差距不大,远距离穿深更高的pak44就不说了,&/b&&br&&b&当然那货也更大。电影中好像没出现过?&/b&&br&&br&题主没说清59是出现在德军还是美军&br&狂怒里总共出现3次相对着重描述的战斗场景&br&营救步兵、对虎式PK,最终的大结局部分,其它的小战斗不讨论&br&1、营救步兵那次,主要是谢尔曼和反坦克炮的对决(应该没记错?),这里只能把谢尔曼换成59,当时没看清德军用的是啥反坦克炮,可能是pak40?(从42年底开始PAK40成为了德国反坦克武器的中坚力量,电影中描述的是战争末期),pak40 在1000m距离上,着角为30度时,可以穿透94mm装甲,59笑了~假如是pak43,不好说。&br&&br&2、59对决虎式,或者59对决谢尔曼&br&59对虎式&br&虎式坦克配备的88毫米KwK36L/56坦克炮&br&以下是虎式所用弹种的数据&br&&img src=&/56bf4f25152bac37e675daab4fe59749_b.jpg& data-rawwidth=&801& data-rawheight=&3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1& data-original=&/56bf4f25152bac37e675daab4fe59749_r.jpg&&对59还是有一点点威胁的,&br&而59无论哪个版本装备的火炮都能穿透虎式正面,最早的100mm炮在1000m穿深140mm,虎式炮塔正面正好能击穿,后期的炮更不用说了,&br&放到电影中那个场景,虎式应该是直接被打爆了。&br&然后是把虎式换成59,变成59对谢尔曼,我了个去,要不要这么残忍。&br&(这里没有考虑谢尔曼后期的炮)&br&&br&3、第三个场景,59对决大量步兵&br&先看看德军步兵装备的反坦克武器吧,电影中也有出现-------“铁拳”&br&&img src=&/e37ebb051c904cbbc7f359b770be010e_b.jpg& data-rawwidth=&223& data-rawheight=&15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3&&200mm哦,200mm哦!,200mm哦!!!!!!!&br&30m的有效射程,自杀式的武器!!&br&电影中,装填手就是被这货干掉的(迷之音:装填手阵亡,装填速度下降)&br&无奈电影中德棍们太2,不多来几发。&br&这里我觉得59和谢尔曼做比较,最需要考虑的就是自卫武器和乘员数量&br&(1)乘员&br&
谢尔曼乘员5人&br&
59是4人,少了一人&br&(2)自卫武器&br&
谢尔曼:2x7.62mm caliber MG M1919A4,车顶是一挺M2&br&
59:辅助武器有1挺安装在炮塔顶部的&a href=&/view/413378.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2.7mm高射机枪&i class=&icon-external&&&/i&&/a&,1挺同轴安装在火炮右侧的7.62mm
并列&a href=&/view/22138.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机枪&i class=&icon-external&&&/i&&/a&和1挺安装在驾驶员右前方的7.62mm前机枪。&br&所以,乘员少了一人,又有铁拳存在情况下,59式的遭遇会更糟些吧,说不定电影能提早几分钟结束。&br&&br&&br&&br&&br&写完了,第一次在知乎这么认真回答。我可是很认真的啊,没开一点点玩笑。&br&肯定会有问题,欢迎讨论啊
59正面装甲,最厚的地方换算后大概200mm,像二战中德军常用的pak35/36、pak38、pak40什么的反坦克炮应该是打不穿的吧,不过假如是88mm的pak43的话,59还是有压力的以下是pak43的性能 59的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炮塔为铸造件。近距离穿深和pak43差距不大…
同重量下,机甲双脚接地面远小于轮胎和履带,机甲接地面压强太大,一过软土地就陷进去了,坦克越野性能甩机甲十条街。&br&同重量下,由于坦克车体和炮塔的相对简单的结构,装甲厚度比装甲分布在全身的机甲厚多了,而且坦克还能布置斜角装甲加强防御。&br&机甲的人型机体正面投影面积大坦克那么多,那么高,简直怕别人打不着自己。&br&机甲的活动关节过多,过于复杂,对战场保养要求太高。&br&两腿直立平衡系统比坦克的履带不知道复杂多少,还不见得比坦克跑得快。&br&同重量下,坦克可以带一门120主炮,机甲带什么,用机器手臂举着几十毫米的连发炮?脱裤子放屁还没有用。&br&机甲有什么?萝卜片里一样跳来跳去躲导弹和炮弹,别开玩笑了,根本不可能。&br&近战?两公里外坦克一发炮弹就结束战斗。&br&等等等等、、、&br&简而言之,机甲不如坦克是设计理念不行,坦克的相对简单的车体结构,厚装甲,低矮车身,履带,大口径主炮,决定其在同技术条件下吊打复杂结构,薄皮,两条腿,小口径连发炮的机甲。&br&至于机甲和战斗机的对比,等机甲弄明白什么叫空气动力学,速度超过一马赫再来谈吧。
同重量下,机甲双脚接地面远小于轮胎和履带,机甲接地面压强太大,一过软土地就陷进去了,坦克越野性能甩机甲十条街。同重量下,由于坦克车体和炮塔的相对简单的结构,装甲厚度比装甲分布在全身的机甲厚多了,而且坦克还能布置斜角装甲加强防御。机甲的人型…
&p&先说结论,这个问题又是个先不问有没有,直接就问为什么的典型例子。所以我的回答是,兵临城下中的这段情节是妖魔化的产物,是不客观不现实的。&/p&&p&不知道排名靠前的答案中各种合理性分析是怎么来的,恐怕也就@冷哲的分析稍微客观一些,其他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苏军的错误理解。&/p&&p&用冲锋枪扫射己方部队以维持军纪这种妖魔化的描写,其原型很可能来自斯大林的第227号命令。附上找到的一份227号命令的英文版翻译&a href=&/dpool/blog/s/blog_873c323d0100xjd4.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dpool/blog&/span&&span class=&invisible&&/s/blog_873c323d0100xjd4.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p&摘抄一下关键部分:&br&
红军最高总指挥部命令:&br&
1. 前线军事委员会、前线指挥官应该:&br&
a) 果断地根除部队中的撤退情绪,严禁诸如我们还能继续东撤和撤退无害等言论。这些措施的实施要使用铁腕。&br&
b) 凡是那些在没有得到方面军上级命令的情况下,允许部队擅自撤离阵地的指挥官,要坚决革职并送上级军法处置。&br&
c) 在每个方面军组织1至3个(视具体情况而定)惩戒营,将那些因表现怯懦而触犯纪律的指挥官、高级指挥官和各级政治委员派驻这些惩戒营,并把他们投入到前线的较危险地段以给他们机会用血来洗刷对祖国犯下的罪行。&br&
2.集团军军事委员会、集团军指挥官应该:&br&
a) 对那些在没有集团军领导命令的情况下,擅自允许部队撤离手中阵地的集团军指挥官和政治委员,要坚决革职并送交前线军事委员会军法处置。&br&
b) 在每个集团军的范围内,成立3到5个装备精良的护卫队,把分队投入到惩戒部队的后面,命令他们处决恐慌制造者和懦夫,以防部队出现恐慌性撤退,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部队里忠诚的战士为祖国尽忠。&br&
c) 在每个集团军的范围内,成立5至10个戴罪立功连,将那些因表现怯懦而触犯纪律的士兵和军士派到这些戴罪立功连,并把他们投入到各军的危险前线以给他们机会用血来洗刷对祖国犯下的罪行。&br&
3. 军、师的指挥官和政治委员应该:&br&
a)对那些在没有军、师指挥官命令的情况下擅自允许其部队撤退的团、营指挥官和政治委员,要坚决革职并收缴他们的勋章,接管他们的指挥权,并且将他们送军事委员会军法处置。&br&
b)全力帮助和支持护卫部队,从而整肃军纪。&br&
此命令要在所有的连队、骑兵队、炮兵连队、空军中队、小组、参谋部范围内大声朗读。&br&
国防人民委员&br&
约瑟夫·斯大林&/p&&p&————————————————————爪机分割——————————————————&/p&&p&227命令的目的性是很明确的,其针对的是当时苏联领导人以及军队指战员之间弥漫的投降主义和撤退主义倾向。斯大林尖锐的指出,苏联虽然有些西伯利亚的广大后方,但事实上已经退无可退。放弃西部地区,意味着丢弃战略资源产地和重工业基地,最终导致苏联事实上失去抵抗的战斗力。因此,斯大林严令禁止一切撤退主义的行为。&/p&&p&从具体措施上来看,227号命令主要针对的对象是“没有得到方面军上级命令的情况下,允许部队擅自撤离阵地的指挥官”包括各级军事指挥官和政委。而且惩罚的措施也不是阵前枪决而是经军事委员会审判后编入惩戒营,投入危险的前线参加战斗戴罪立功。只有在惩戒营中依然发生阵前逃亡的人,后方的护卫队才有阵前处决的权利。而且,即便如此,也从来没有护卫队用机枪扫射部队处决阵前逃亡的记录,即便苏联解体以后,卫国战争老兵的回忆录中也没有出现过这么残酷的描述。227号命令对于士兵的处理方式与指挥官相仿,但基本上属于一语带过的附加条款,不是命令针对的重点,未经审判的处决只对惩戒营士兵有效,更不用说让扫射溃败的普通新兵,简直是黑起毛子来脸都不要了。&/p&&p&说完了政策,再说合理性。看了这么多答案分析了半天阵前处决的合理性,想以之证明影片中行为的真实性。实在是嘈点太多啊。&br&
阵前处决是把双刃剑,而且还是一把朝自己这边的刀刃比敌人那边更加锋利的双刃剑。阵前处决的目的是通过对死亡的恐惧来压倒士兵对阵亡的恐惧。一旦采取这种办法,就要面临四个问题:1、执刑者将变成士兵的敌人;2、后退的死亡威胁能否压过前进的死亡威胁;3、一支溃败后满脑子只想着求生的部队,即使利用对死亡的恐惧将他们赶回去战斗,又能发挥什么作用?4、传递出明确的信号:指挥官或者军队不关心士兵的死活,即使士兵侥幸活过了这场战斗,那么还有什么手段维持他们战斗的意愿和意志?更多的恐惧威胁?一支依靠恐惧维系的军队能有什么样的战斗力?而且最为可怕的是,这种心理上的影响不止发生在遭到阵前处决待遇的部队身上,而是影响所有部队,包括督战队。&br&
阵前处决只在相当特殊的情况下才有存在的意义,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指挥官都会慎之又慎。唯有战局需要,即使损失这支部队,拿人命也要拖延敌人,并且能够通过这种牺牲获得明确的,更大的收益的时候,阵前处决才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措施。在兵临城下电影中,我没有看到这种必要性。一句话,黑的没逻辑。&br&
一般情况下,对于溃散部队,苏军的做法是收拢后整编,再派上前线。逃兵一般由军事委员会审判后编入惩戒营胡。当然也有枪决的,但一般都会审判后,向部队宣誓其罪行,然后枪决。&/p&&p&批判完了电影情节的扯淡,我们再来看看227号命令本身。西方人很喜欢拿227号命令说事,无非就想体现苏联的残酷,冷血和草菅人命。且不论苏联本身如何,在我看来227号命令在当时是很有必要的。当时的苏联内部,弥漫着撤退主义的情绪。很多人包括一些红军高级指战员认为,应该避开德军的锋芒,放弃西部城市,退入西伯利亚地区,利用大纵深和严寒气候消耗德军,长期抗战伺机反攻。可以看到,撤退主义为什么比投降主义更可怕,就在于其有着逻辑上的合理性,很容易引发人的认同。不像叛国投敌一样让人本能的抵触。这种情绪的弥漫,使得当时的红军尤其是南线部队作战消极,一触即溃。然而斯大林很清楚,苏联的家底是西部城市,资源中心和重工业基地。西伯利亚看着虽然大,实际上是个添头。放弃西线退守东部固然可以。这就意味着即使最终德国战败,苏联的结局也就是一个中国一样劫后余生的“战胜国”,连收回属于自己的领土都办不到。为了制约这种撤退主义的思潮,227号命令应运而生。当然,我们不能将战争的胜败简单的归结于某项命令的结果,但227集中的体现了红军死战死守的决心。如果不是红军的死战,二战恐怕还要多打五年。世界格局将会如何变化我们不得而知,但不难想象又有多少人要死于战争。&br&&/p&&p&黑卫国战争?难道不是吃饱了骂厨子,过了河就拆桥?&/p&
先说结论,这个问题又是个先不问有没有,直接就问为什么的典型例子。所以我的回答是,兵临城下中的这段情节是妖魔化的产物,是不客观不现实的。不知道排名靠前的答案中各种合理性分析是怎么来的,恐怕也就@冷哲的分析稍微客观一些,其他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苏…
火器出现之后骑兵可没没落,反而是迎来了骑兵在历史上最后一次也是最澎湃的一次辉煌。&br&&br&在滑膛枪时代,骑兵依靠整齐的队列和强大的冲击力,在战场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和燧发与否、三段与否都没关系。无论你的枪多厉害,装填速度、精度、和最主要的射程问题,都可以保证骑兵能够冲到你面前用马刀和你刺刀拼一把。依靠着速度和冲击力,作为战场上最活跃的棋子,当然不会有哪个指挥官将之舍弃。&br&&br&骑兵真正衰落的先声,是克里米亚战争中米尼步枪的出现。米尼步枪是一种线膛的前装速射枪,相对于旧式滑膛枪,在射速、精度和射程上都有了很大提升,将步兵火力提升到了骑兵冲锋时难以逾越的程度。所以才出现了英军两排红色队列正面阻击俄军骑兵,并将之击溃在冲锋过程中。只此一战,骑兵便再无可能在正面战场上对抗步兵了。&br&&br&不过相同的是,后来出现的后膛步枪和机枪对火力的提升,导致步兵也无法以整齐的阵型对射,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步兵反骑能力。之后的战争中,骑兵虽然无法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在正面冲击敌方阵地,但在追敌、袭扰等方面仍有作用。&br&&br&此后,机械化部队连战术机动这一点都追上了骑兵,在火力、防护和战略机动能力上则是完虐。这点可以对比二战时的中国战场和欧洲战场,在欧洲由于坦克的进步和大规模列装,骑兵基本没有用武之地了。而在机械化程度较为低下的中国战场,双方还是在努力运用骑兵的。&br&&br&武器和载具发展到了二战时欧洲战场的水平,骑兵已经基本无用了。但最终将骑兵送出战争舞台的,是自动步枪。自动步枪让一个步兵可以轻松打败数个骑兵,骑兵最终一点优势也完全无法发挥了,彻彻底底无法作为作战力量出现了。至此,骑兵基本只能扮演礼仪角色了,以让世人从他们的身上略微窥视一下往日骑兵驰骋疆场的英姿。
火器出现之后骑兵可没没落,反而是迎来了骑兵在历史上最后一次也是最澎湃的一次辉煌。在滑膛枪时代,骑兵依靠整齐的队列和强大的冲击力,在战场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和燧发与否、三段与否都没关系。无论你的枪多厉害,装填速度、精度、和最主要的射程问…
你没考虑通货膨胀问题,实际上现代武器并不贵。古代正规战仍然不是民间能玩得起的。&br&&br&古代生产力极低,那时的钱是非常值钱的。&br&19世纪的日元和现在的价差至少有10000倍,几百日元在东京买套宅子毫无问题。所以日本建立海军强国的时候,舰队造价相当于现在的万亿级,而现在日本一年财政收入也不过是几十万亿。&br&&br&这样你再看当时军舰的价格,就完全不一样了。&br&100年前的战列舰和现在100亿美元一艘的航母没有太大区别,随便一个国家的海军投入就和现在的美国差不多了,而国民收入可是远不如美国。那时候没有社保,没有医疗,几乎没有民生需要的一切,税却没比现在少多少,钱自然都拿去打仗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帝国主义时代,大家全都穷兵黩武。财政开支基本上是每年造个三峡,每年修一遍高铁。“西部人民在吃草”,所以才有苏联的革命。&br&&br&&b&至于现代国家,全民皆兵的其实很少见。至少得是有强制兵役的才能算,一般只有韩国瑞士这种切实面临侵略威胁的地方才会实行,目的是为国防做好人力储备。&/b&大陆在毛时代全民皆兵模式,是生产力落后导致的建军思想落后(越南柬埔寨还有毛式游击战风行国家都差不多,朝鲜那是太奇葩了),后来军队建设现代化了,就不提了。&br&&br&一般提到全民皆兵还会包括一个美国,美国情况比较特殊,持枪权背后有“主权在民”这层意思,人民为随时推翻本国政府做好准备。(这也就是我们外国人这么说,美国还有成千上万贵格教徒呢,根本就反对暴力,更别说还有阿米什这样的少数派,抵御一切现代文明的产物……)&br&&br&至于美国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不要用其他国家的情况去套。美国从建国开始就是一个类似联合国一样的国际组织(权力还不如现在的联合国),而不是主权国家(主权国家是州),苏联也是类似的情况,它对自己的定义,与过去的国家截然不同。州作为真正的国家主体,有权脱离美国,这和中国有权退出联合国是一样的(虽然很难发生),有兴趣的请看德克萨斯州诉怀特案。&br&虽然因为时代变迁,联邦政府权力不断扩大,但关于枪支的内容仍然作为美国建国原则留存在宪法中。美国政府只敢从实际上去削弱,但是不会去光明正大的否定它。&br&对此有疑问的人,请翻看我国宪法,看看第一条写的是什么?
你没考虑通货膨胀问题,实际上现代武器并不贵。古代正规战仍然不是民间能玩得起的。古代生产力极低,那时的钱是非常值钱的。19世纪的日元和现在的价差至少有10000倍,几百日元在东京买套宅子毫无问题。所以日本建立海军强国的时候,舰队造价相当于现在的万…
反对目前支持最高的徐伟路的答案。&br&&br&1、首先徐伟路用历史的大惯性来说话,这就很不对了,因为到了近代已经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了,照搬封建时代的经验显然是不可取的。说起来,抗战较之封建时代的战争是有极其巨大的差别的。&br&
(1)世界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中国的敌人不再是游牧部落,而是工业化国家,马场这种资源不再有战略意义。骑兵与步兵的关系一说也就不再适用。&br&
(2)世界进入了总体战时代。总体战时代,国家的战争力量与其国家实力直接挂钩了,这个时代的战争,不再是单纯凭借勇敢的士兵就能获胜了的了。&br&
(3)抗战不再只是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局部战争,而是和全球反法西斯战役绑定在一起。&br&
(4)民族国家和封建王朝存在根本性的区别,这意味着所谓的王朝气度,不再因为什么首都的位置而决定,”退守东南的政权是没有意愿去收复西北的“这句话也不再有道理。&br&
(5)徐伟路提到了宋朝灭亡的例子。宋王朝可是在长江边抗住了蒙古铁骑几十年啊。如果宋王朝时代也有全球反蒙古联盟,宋王朝未必就会输。&br&&br&
以上的几个特点说明了以过去封建时代的经验是很难用来指导抗战的战略的。最后补充一点,日本人也是学过中国历史的,元灭宋,隋灭陈,日本人也是指导的,而日本人不会仅仅因为愚蠢而放弃历史上屡试不爽的从北向南进攻的战略的。&br&&br&2、”淞沪会战改变了中日战争的走向,把从北至南的战争走向改变为了从东至西“,这句话有这么几个潜在逻辑:&br&
(1)日本人在从北向南,和从西至东两个方向中只能选择一个;&br&
(2)日本人计划的是从北向南作战;&br&可惜这两点都是不成立的。&br&首先说第一点,日本是一个一亿人口的工业国家,人家完全有实力同时从北向南和从东至西发起进攻,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还在广州登陆,加了第三个方向---从南向北。&br&其次第二点,不要说从北向南的作战计划,日本在1937年根本就没有制定同中国全面开战的计划,所谓的&三个月灭亡中国”,同麦克阿瑟当年叫嚣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一样,也只是一句嘴炮。七七事变后,日本一直奉行的是不扩大方针,避免战争扩大。这里插一句说说七七事变,&b&在七七事变前夕,日本在华北的兵力不过是5000人的中国驻屯军,其国内也并未进行战争动员,日本会以这种方式发动全面侵华吗?&/b&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向华北也只增派了一个师团加两个旅团,其后陆续赶赴华北的三个师团,直到淞沪会战爆发后才完成部署。这里不是要为日本洗地,日本侵略中国是必然的,但是方式,时间会有多种。1937年,日本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应对苏联上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并没有形成从北向南的攻势,那么说淞沪会战把日军的进攻方向吸引过来就是没有道理的。&br&&br&3、“抗战若是从北至南的防御,因为东南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所以不出意外地话,肯定是即使丢了四川重庆也一样会在最后关头坚守东南,而东南若无四川之庇护,参考西晋灭吴、隋灭陈之战,必然是长江上中下游一起崩溃,摧枯拉朽,即若不失四川,参考我朝渡江战役,还是一样难以坚守。”
“国军队从东至西退却,越往西天险越多越容易防守。陕西崤函之固,战国的时候东方六国合纵搞了不知多少次,纠集了天下之兵,热热闹闹攻秦,秦国人闭了函谷关就了事;还有险出了名的四川,“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日本人拼了老命也没有跨入陕西一步”
(1)难道日军从北向南打,“崤函之固”以及“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就不在了么?不管日本是从北向南打,还是从东向西打,都是在陕西和四川的东边啊。无论日本从那边打,都是要先占华北华南,再图四川陕西啊?&br&
(2)山是天险,大河就不是天险了?从北向南越过黄河、淮河、长江就容易了?&br&&br&现在比较晚,明天再完善并补上史料出处。&br&&br&================================1/12===================&br&&br&另外,要说淞沪会战将日军的进攻方向吸引到由东向西是蒋的英明决策,这里就默认了国民政府在开打淞沪会战时有这样的战略意图。事实上这个也是不成立的,微博上的唐律疏议的这篇文章阐述了这个问题:&br&&blockquote&有人说,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淞沪会战,是为了吸引日军主力到宁沪杭一带,然后迫使日军沿长江向西进攻,而不是从华北由北往南进攻。还说,这是蒋百里最先提出来的总体战略。&br&&br&事实情况真是如此吗?大谬不然。&br&&br&我们且不论蒋介石是否认同蒋百里的观点,甚至也不论蒋百里是否真正提出过那种观点。我们且看当年蒋介石给淞沪作战部队下达的作战指导,你从中能看出半点“吸引”日军的意图吗?&br&&br&“第三战区&br&对于侵入淞沪之敌,应迅速将其扫荡,以确保京沪政治经济重心。&br&同时对于浙江沿海敌可登陆之地区,迅速构成据点式之阵地,阻止敌人登陆,或乘机歼灭之。”&br&——蒋介石日颁布的《国军作战指导计划》中“指导要领”中关于第三战区指导要领的全文就是如此,摘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丛刊.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br&&br&“一、指导方针&br&该战区应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br&——蒋介石日颁布的《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的“指导方针”全文如此,摘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丛刊.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br&&br&这里明确写着,给第三战区的任务是“确保京沪政治经济重心”!是“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而绝不是什么“吸引”日军前来!如果要确保一个地区,当然是要敌人离这个地区越远越好,怎会主动“吸引”敌人到这个地区来?如果要“吸引”敌军前来,又为什么反复强调要在一切“可登陆之地区”“阻止敌人登陆”?你到底是要敌人来还是不来?&br&&br&且上述两份“指导计划”中都强调了,淞沪方面部队必须“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必须“迅速将其扫荡”。如果是要“吸引”敌军主力前来,怎会做出这种斩钉截铁的要求?若要吸引敌军,正常的做法是对当面之敌保持适当压力,而绝不能将当面之敌彻底消灭!否则打掉了敌人的立足点,又消灭了残敌,从而使敌人没了后顾之忧,你还怎么盼望敌人继续往这里增兵?辽沈战役时解放军对长春围而不攻。平津战役时对新保安的35军围而不打。那才是正常的“吸引”敌军的做法。&br&&br&而在对第二战区的指导训令中,则说得更为明显。&br&&br&“(&b&第二战区的任务)同时牵制热河以东之敌军,使其对青岛、淞沪之作战,不能转用兵力&/b&。”&br&——蒋介石日颁布的《大本营颁国军战争指导方案训令》,摘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丛刊.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br&&br&如果第三战区的目的就是吸引日军主力到上海,那为什么又要第二战区设法使日军对“淞沪之作战,不能转用兵力”?难道蒋介石神经错乱,要第二战区和第三战区左右互搏?&br&&br&可能仍会有人要抬杠,说高层必须要第三战区做出有决心的姿态来,所以不便在作战指导中明言“吸引”敌人的意图。但问题是,若真如此,那为什么同一份文件中,对第一战区(山东河北一带)的指导中却说了这样的话?&br&&br&“第一战区&br&近迫该当面之敌,实行柔性之攻击,以吸引其主力,俾我第二第三战区之作战,得从容展布。”&br&——蒋介石日颁布的《国军战争指导方案》中“甲、第一部”中关于第一战区的指导全文如此,摘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丛刊.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br&&br&既然不便在指导中明言“吸引”敌人的意图。那为何对第一战区的指导却白纸黑字清晰地表达了“吸引其主力”的目的?&br&&br&上文所引的是当年的原始资料。它们再清晰不过地说明,事实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蒋介石真正想要“吸引”敌人的,不在淞沪战场,而是在华北战场!淞沪战场的战略目的是把日军赶得越远越好!而绝不是要让日军过来!&br&&br&当然,后来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几十万精锐部队白白消耗。上海沦陷,南京生灵涂炭。为了推卸责任,为了遮羞,国民党就把淞沪会战说成是为了“吸引”日军前来的壮举。殊不知当年留下的作战指导却直接戳穿了这个谎言,揭露了残酷的事实真相。&/blockquote&上面的文章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提供了一个思路,即要说以淞沪会战改变日军的进攻方向是蒋的英明决策,至少应该证明蒋在战前确实有这样的计划。&br&&br&&br&========================================================= 再更&br&之前没有看到 &a data-hash=&5dd029d6cbc2c61ed5687781& href=&/people/5dd029d6cbc2c61ed5687781&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徐伟路& data-tip=&p$b$5dd029d6cbc2c61ed5687781&&@徐伟路&/a& 的回应,今天看到了再回应一下:&br&&br&首先逐条反驳一下他对我的反驳的反驳&br&1、首先,徐君提到了历史的惯性,中国历史上确实亡国多是从北至南。但是,&b&这不是因为从北向南比从东至西容易,历史上北方王朝,只有从北向南一个选项,而没有从东向西的选项。&/b&所以,要是我们讨论的是从北向南易,还是从南向北易,则历史可以给我们经验,但是要是比较的是从北向南与从东向西,这些历史经验,就未必奏效。况且,虽然中国人重视历史,但是近的历史永远比远的历史给人的冲击更大,日军兵临城下,中国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宋元之争,而是从东向西而来的欧美列强吧。&br&&br&至于说“&b&一旦中日形势再次到了从前南宋对蒙元,南明对满清的地步,中国百姓和朝野对于抗战的走向是会有强烈的悲观预期的”&/b&这样的话,淞沪会战失败,南京失守被屠,其带来的悲观预期就未必比南北对峙带来的小。&br&&br&“历史不仅是历史,历史是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的。”确实如此,但是不同的人从历史中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徐君要证明自己的观点,还是要从当时的舆论资料中找证据。&br&&br&2、何谓之联盟?&br&“联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的&a href=&/view/842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家&i class=&icon-external&&&/i&&/a&或&a href=&/view/2907.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民族&i class=&icon-external&&&/i&&/a&为了互相保卫通过正式协定(条约或合同)&a href=&/view/761371.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建立&i class=&icon-external&&&/i&&/a&的集团,个人或多人与其他人或组织集合在一起的组织的统称”&br&&br&组织与互保方谓之联盟。不是说欧亚大陆上的大部分国家都在抵抗蒙古的入侵,这些国家就成了反蒙古联盟。显然,从欧洲到南亚到中国到日本,蒙古所到之处的国家之间,并没有组织协同,也没有互保关系。所以,徐君说的:“从东方到西方,几乎所有的文明世界都被蒙古人征服了,可以说实际上的反蒙古联盟是已经形成了的” 这句话就不成立。&br&&br&“&b&淞沪会战爆发于日,这个时候欧洲的希特勒貌似好像还一点动静都没有,所谓全球反法西斯联盟连个鬼影子都看不到,美英会对日本宣战也是当时的人完全想不到的,现在我们开了上帝视角来谈问题当然轻松,但是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就是中国和日本的较量,日本的野心就是吞并全中国,中国只能依靠自己来反抗日本。”&/b&&br&英美没出手,前期苏联的扶持,可是不少啊。下面的史料反应了抗战初期苏联对中国的援助:&br&&blockquote&“抗战初期,中苏订有友好条约,苏俄曾派驱逐机E———五、E———六,轰炸机S、B、D、B及五百以上空军战斗员来华与我并肩作战,并派有军事顾问若干人,至中央与各战区服务。”&br&——《白崇禧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298,299页&br&&br&由于中国的战争,苏联直接免除了来自日本的压力,所以在1937年8月主动与中国签订了一项互不侵犯条约,向中国派来了一些“志愿”飞行员,&b&并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达2.5亿美元——1937年和1938年各5000万,亿——的3%低息贷款&/b&。到1939年年底,苏联已提供了一千架飞 机,派遣了大约两千名飞行员和五百名军事顾问。事实上,苏联的一些最优秀的军事专家都参与了援华专案。&br&(同页注释:“如&b&伏罗希洛夫元帅,朱可夫将军,崔可夫将军&/b&等。他们全都注定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名。”)&br&——[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606页&/blockquote&苏联的援助,到苏德战争爆发后便无以为继,但是这时候换美国接棒。可以说国府从抗战一开始直到结束,从来没有中断过外援。说中国只能依靠自己来反抗日本,至少历史不是这样的。&br&&br&另外,徐君说“&b&美英会对日本宣战也是当时的人完全想不到的”&/b&,我对这一点严重存疑。&br&&br&3、&b&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b&&br&日本的战前人口,抱歉我记错了,应为7000万。不过这并不影响到我的判断。日本在华兵力,一般保持在100万到200万之间,而淞沪会战日军动用的兵力是多少呢?约30万。那么日军的动员潜力有多大呢?&br&&blockquote&日本陆军1936年只有24万人,到1945年投降的时候有547万人&br&——〔日〕生田惇:《日本陆军史》表5和表8。&/blockquote&那么,日军的动员潜力至少在500万人以上,这还不算日本从朝鲜,东北以及华北华南占领区获得伪军部队。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日本完全有实力同时从北向南和从东向西发起进攻。而事实上,淞沪会战的爆发,并没有另日军改变其在华北的部署计划(77事变爆发时从朝鲜抽调一个师团,从关东军抽调三个旅团,后续从本土派遣3个师团)。徐君把我的这个论断,放大至“那日军干脆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一涌而入中国,每个日本人吐一口唾沫就把中国给淹没了”,没有任何道理。&br&&br&4、&b&战争在东南爆发,国民政府的力量更容易展开&/b&&br&徐君没有给这个论断提供充足的理由。而从淞沪会战的实际战况来看,这一点并不成立。&br&至于徐君说的东北的例子,说“国民政府对于东北的丢失几乎是一点实际反应都做不出来”,对于918事件,国府是做不出反应还是没做反应呢?这两个我认为是完全不同的。&br&&br&5、&b&日本如果铁了心要集中一切力量攻击中国一点,这一点不论在中国哪里,有怎样厉害的天险,都是守不住的。中国必然要放弃部分领土,坚守部分领土,放弃的领土必须是中国统治牢固,抵抗运动能够有力发动起来,能够尽可能拖住日本军事实力的地方,而坚守的领土必须是易守难攻,能够使劣势的中国军队有相对优势能抵挡住日本的地方。&/b&&br&&br&&br&这句话前面部分说的不错,如果日本铁了心要集中一切力量攻击中国一点,这一点不论在中国哪里,有怎样厉害的天险,都是守不住的。&br&&br&(1)问题是前提成立吗?前提不成立,动员一切力量进攻中国,日本既没有这个计划,也没有这个能力。没有了这样的前提,就有了可以守住的天险。&br&(2)&放弃的领土必须是中国统治牢固,抵抗运动能够有力发动起来,能够尽可能拖住日本军事实力的地方。“查一查史料,看看日本在华兵力的分布情况。&br&&br&&br&&b&1937年底至1938年年初&/b&&br&&blockquote&&b&华中派遣军(1937年底)&/b&&br&(第3、9、13、16、101师团及步兵第10旅团)&br&第十军(包括第6、18、114师团)&br&第三飞行团&br&&b&日,解散华中方面军,上海派遣军,第十军的战斗序列。下令建立新的华中派遣军战斗序列。新的战斗序列为:&/b&&br&&b&第3、6、9、13、18、101师团+步兵第十旅团+第三飞行团(注:步兵第十旅团于2月26日从华中派遣军战斗序列中解除,归还第11师团。波田支队与2月22日编入华中派遣军&/b&&br&&br&&br&-----------------------------综上,淞沪会战后,日军从华中派遣军中抽调走了第16和第114师团。华中方面的兵力反而减少了。&br&&br&&b&华北方面军(1938年2月底)&/b&&br&第一军(第14师团、第20师团)&br&第二军(第10师团、第108师团)&br&方面军直辖兵团(第5、16、109、114师团+中国驻屯混成旅团+临时航空兵团&/blockquote&&b&1938年中(7月底)汉口作战&/b&&br&&blockquote&&b&华北:第5、14、20、21、26、108、109、110、114等9个师团+独立混成第2~5旅团+骑兵
集团&br&华中:第3、6、9、10、13、15、16、17、18、22、27、101、106、116等14个师团+波田
支队&br&&/b&&/blockquote&从上面可以看出,淞沪会战前后,日军在华北华中兵力分配大致相当。再看这一时期的重大战役分布:&br&(以wiki给出的这个表为序&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6%8A%97%E6%97%A5%E6%88%98%E4%BA%89%E4%B8%BB%E8%A6%81%E6%88%98%E5%BD%B9%E5%88%97%E8%A1%A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抗日战争主要战役列表&i class=&icon-external&&&/i&&/a&)&br&卢沟桥事变----华北&br&平津作战-------华北&br&太原会战-------华北&br&淞沪会战-------华中&br&南京会战-------华中&br&徐州会战-------华北&br&台儿庄战役----华北&br&兰封会战-------华北&br&从这上面的情况来看,淞沪会战前后,华北都有爆发大规模战役。这样可以得出结论:东南领土的丧失,并没有有效牵制日军的进攻攻势。淞沪会战,也没有削弱多少日军在华北的攻势。&br&另外,上面的材料,也印证了我之前的论断,日军又能力同时从东向西和从北向南发动进攻,而且人家就是这么干的。&br&&br&6、“这就是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若是国民政府决定最后要坚守东南,那么抵抗就是从北开始,&b&日本没有先占领东南,没有后顾之忧和巨大的占领压力,集中力量进攻陕西和四川,陕西四川有再厉害的天险一样是守不住的。一旦陕西四川失守,没有天险的东南,守起来的难度比四川陕西是大千百倍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国军被包围于东南沿海,避无可避,迫不得已正面交战,战而不胜,统统被赶下海,崖山之恨重演。”&/b&&br&&br&我没有说让国府最后占领东南。最后肯定是要坚守西南。你这段话,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你是说日军能够无视东南直接翻过秦岭进攻四川?&br&&br&7、大河不是天险?那天堑一词何来?&br&(1)阿富汗的例子很不恰当。一方面,美国和塔利班的作战,根本就不是战争,而是治安。天险的作用,主要是阻隔交通,其效果,是针对&b&大兵团作战&/b&而言的,另一方面,既然天险是阻隔交通,那么随着交通的发展,天险的作用,也会发生变化,日军和现在美军的交通运输能力,不可同日而语了。&br&(2)海军与江河。即便是现在,怕是也很少有在会战中把战舰开进大河的。日本海军很强,但是想在渡黄河的时候让海军帮忙,是不现实的。所以,你说的“&b&而当时的日本,有着能与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一战的实力,区区一个长江想挡住日本军队的前进,无异于痴人说梦”&/b&这句话就没有道理了,&br&(3)渡江战役。你之前说势,现在有不说势了?百万大军,携三大战役余威渡江攻击,天险也不是万能的啊?再说了,渡江攻击,靠的可不是海军吧。&br&(4)还是海军的问题:渡江和渡海是不同的事情。日本渡东海易,渡长江难。问题还是二战时代的战舰在内河无用武之地。&br&(5)说山是天险,从上海到武汉,有几山几岭?从北至南,先后要渡过黄河,淮河,长江,还要面临江南水网。&br&(6)看看日军的实际作战,陕西和山西间的黄河,日军可曾渡过?黄泛区泛滥千里,日军到1944才突破吧。&br&(7)再次声明:&b&我没有说中国应该坚守东南。而是说所谓淞沪转移了日军进攻方向的这个说法是完全没有道理的。&/b&
反对目前支持最高的徐伟路的答案。1、首先徐伟路用历史的大惯性来说话,这就很不对了,因为到了近代已经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了,照搬封建时代的经验显然是不可取的。说起来,抗战较之封建时代的战争是有极其巨大的差别的。 (1)世界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中国…
日,二战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与盟军签署了停战协定的意大利反戈一击,向曾经的盟友纳粹德国宣战。德意关系急转直下,意大利游击队遍
地开花,除了向盟军提供情报,还频繁袭击德军,仅1944年6月到8月,德军即被游击队干掉5000人,伤者多达2人。在盟军的支援
下,游击队解放了米兰、都灵等上百座城市,接受了两个德国步兵师的投降。
&br&&br&  游击战为二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以此为题材的影片汗牛充栋。1945年罗西里尼描述游击战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轰动世界影坛,成为新现
实主义的绝佳宣言。然而,游击战带给平民的痛苦、及其战争伦理上的困境始终无可回避。1907年《海牙第四公约: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禁止以背信弃义的方
式杀伤敌军,游击队如果没有“可从一定距离加以识别的固定明显的标志”或“公开携带武器”,就不算合法的战斗人员,不受战争法的保护,被俘后不享受战俘待
&br&&br&  于情于法,谁不想堂堂正正、痛痛快快地跟敌人干一场?但在力量尚未壮大的情况下,游击队只能以平民身份为掩护,用隐匿武器等“背信弃义”的方
式袭击强敌,否则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敌占区的人们陷入两难选择:要么在暴政下忍辱偷生,等待盟军解放;要么违反战争法,用包括背信弃义在内的一切手段反抗
&br&&br&  用镜头表现对游击战的反思,始自梅尔维尔的经典《影子部队》(1969),法国城市游击战之肮脏、血腥,强烈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根据真实事
件改编的意大利影片《罗马大屠杀》(1973)来得更为直接:1944年3
月23日,游击队在罗马市区用路边炸弹炸死33个德军,前者并不担心遭到大规模报复:“你说德国人会屠杀人质?好,那就让他们干吧,整个罗马都会起来反对
他们。”结果,纳粹按照以1还10的比例,在罗马附近的阿尔戴阿蒂纳山洞屠杀了335名人质。有观众为此发表政治严重不正确的评论:“那些意大利人就不该
招惹德国人,人家巡逻也没碍他们什么事,炸了人家自己不也倒霉吗?”
&br&&br&  意大利影片《将要来的人》(2010)以蒙特索雷和马察博托大屠杀为背景,“将要来的人”一语双关:村妇孕育的胎儿,以及即将到来的德军、游
击队。前者象征着希望,后者将给平静的山村带来什么?村民阿尔曼多十分反感德军:“为什么他们不在家照顾自己的土地和家庭?我们已经够烦的了。”该死的德
国佬竟然征收猪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农民杀个猪就像做贼一样,这是游击队能够产生并得到民众支持的原因所在。
&br&&br&  意大利热衷于拍摄格式化的抵抗、一味歌颂爱国主义,导演吉奥吉欧o蒂利提想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并铭记历史。《将要来的人》不愿简单地鼓吹或质疑
对暴政的反抗,而是通过阿尔曼多不愿说话的小女儿玛蒂娜的视角,展现大屠杀的前因后果。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意大利游击队的辉煌浸透着民众淋漓的鲜血。哪
些是无谓的牺牲,哪些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今天的我们是否具备鉴别的能力?
&br&&br&  村民对德军尽管谈不上有什么好感,双方鸡蛋和酒等农产品的买卖进行得还算融洽,有时德军还玩杂耍逗大家开心。游击队袭击德军之后,后者搜索无
果,面孔青涩的少年兵仍把面包切开来分给孩子们,显示出发自内心的善意。“游击队中许多人的说话和穿着跟我们一样”,玛蒂娜作文里所写并非无的放矢。盟军
向游击队空投物资、游击队袭击德军落单的车辆,就发生在沉默寡言的玛蒂娜的眼前。在那个对村民最为友好的少年兵被游击队处决之后,玛蒂娜非常难过,情势也
骤然变得紧张起来。
&br&&br&  作为德军数一数二的“垃圾”部队,党卫队第16“帝国领袖”装甲掷弹兵师以名头响亮、装备精良、战绩糟糕、滥杀平民著称。为报复游击队的袭击,日,在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雷德尔少校的指挥下,第16师在蒙特索雷和马察博托大开杀戒,至少有770名老人、妇女和小孩惨遭屠
杀。躲在山上无所作为的游击队员、赤手空拳向德军发起冲锋的阿尔曼多、刺杀纳粹军官的受伤少女,影片不动声色、对比鲜明的镜头流淌着无尽的悲哀。
&br&&br&  抗争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的抗争才最符合民众的利益。1865年4月,南军司令罗伯特o李将军见大势已去,宁愿投降被当作战争罪犯绞死也
不接受部下深入山区打游击的建议:“那等于把战争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人民,带来的只会是无止境的争斗和血腥的屠杀。”李将军去世之后,他曾经服务过的华盛
顿学院改名为华盛顿与李大学,将军的塑像也坐落在校园内。以此观之,千百年后有人吟诵“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何足为奇?(新民周刊。原题:将要来的
日,二战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与盟军签署了停战协定的意大利反戈一击,向曾经的盟友纳粹德国宣战。德意关系急转直下,意大利游击队遍
地开花,除了向盟军提供情报,还频繁袭击德军,仅1944年6月到8月,德军即被游击队干掉5000人,伤者多达25000…
来自子话题:
不会有这样的地方,相反,德国人在首都市中心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建了一座犹太人纪念碑林,紧邻勃兰登堡门。&br&如图,远方国旗处是联邦国会大厦。&img src=&/6fb2eda50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5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6fb2eda50_r.jpg&&
不会有这样的地方,相反,德国人在首都市中心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建了一座犹太人纪念碑林,紧邻勃兰登堡门。如图,远方国旗处是联邦国会大厦。
我来讲一个中二病军事家的故事。&br&&br&宋代伟大的纸上军事家赵光义同志曾研发出一套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理论上能秒杀一切辽兵的万金油阵法——平戎万全阵。此阵法设置巧妙,多兵种协同作战,以十道步兵防线配合骑兵机动部队,再辅以弓弩手、战车弩炮,必能让辽军有去无回。按照赵光义的计算,这个阵需要大概十四万部队才能摆出来,若论复杂程度,此阵绝对是中华五千年来最复杂的战阵,没有之一。&br&&br&为了验证这个大宋第一阵的威力,太平兴国年间每次宋军北伐都是出动十四万人,赵光义三令五申主将必须按照这个阵法来打,至于这个阵的效果到底如何呢?谁也不知道。因为平戎万全阵没有一次摆成过。辽军以骑兵为主,看到十四万人的大军直接跑就是了,宋军只要前进就必须把部队拆散,辽军届时再杀来就行了。&br&&br&太平兴国四年,北宋北伐幽州失败,辽军南下满城,宋辽两军在满城对峙。赵光义火线送阵图给主将崔翰,命其务必按阵图打仗。然而正在宋军忙着布阵的时候辽军就已经杀来了,宋将赵延进发现平戎万全阵的空隙太大,士卒由于过于分散而心生恐惧,赵延进很快意识到不等阵型摆好这辽军就杀来了,宋军将被逐个击破。赵延进提议赶紧停止摆阵,集中兵力跟辽军干一架应该能打赢,但是崔翰不敢违抗圣旨而迟迟不动,最后在赵延进等一票将领自愿承担战败的责任之后崔翰才敢变阵,最后果然取得了满城大捷。&br&&br&至于平戎万全阵到底效果如何,宋史里只有文人们对太宗皇帝的吹嘘,却找不到一次战例,估计是这阵真的摆不出来吧。还好中二病不是遗传病,不然宋朝估计传不过五代。
我来讲一个中二病军事家的故事。宋代伟大的纸上军事家赵光义同志曾研发出一套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理论上能秒杀一切辽兵的万金油阵法——平戎万全阵。此阵法设置巧妙,多兵种协同作战,以十道步兵防线配合骑兵机动部队,再辅以弓弩手、战车弩炮,必能让辽军…
来自子话题:
这个要结合西安事变的前因后果来看,从小六事后的表现来看(一辈子没回大陆),明显肠子都悔青了,不过他很多后辈都在大陆,很多话他不好说而已.&br&小六为毛要发动西安事变?叔以为是上了恶当,自以为关了花生米,后面有毛子撑腰,再打个抗日大旗,老百姓就会从了他,立他当王了,那想到他当时名声早臭大街了,当时的老百姓也比现在的屁民精明,一时间,举国反对(这也当时的中共和毛子没想到的),结果毛子变了卦,中共也不认账了,再后来,大伙都知道了。&br&叔本人是真看不上小六子,二世祖做到他这份上,也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这个要结合西安事变的前因后果来看,从小六事后的表现来看(一辈子没回大陆),明显肠子都悔青了,不过他很多后辈都在大陆,很多话他不好说而已.小六为毛要发动西安事变?叔以为是上了恶当,自以为关了花生米,后面有毛子撑腰,再打个抗日大旗,老百姓就会从了他,立他…
我们假设西线战事吃紧,东线苏军主力调往西线,东线对日本且战且退,那么,在日军能攻击到有战略价值的目标(苏联中部工业区)之前,日军将面对:&br&1.长达1500km(从东北算起)直线距离的道路情况拙计的补给线,而且可能没有铁路(焦土)。&br&2.同样长度的南部战线上散兵的骚扰。&br&3.冰天雪地。&br&想想我就呵呵。。。德军打到莫斯科都没超过700km吧。。。&br&---------------------------------------补充资料--------------------------&br&关于日本的战略选择:&br&&a href=&/p/&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p/20988&/span&&span class=&invisible&&10751&/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德日的战略矛盾&br&
希特勒在发动侵波战争前,为避免陷入两线作战困境,力求缓和德苏关系。他正确估计了苏与英法之间的矛盾并加以利用,于日同苏联签订了“&a href=&/s?wd=%E8%8B%8F%E5%BE%B7%E4%BA%92%E4%B8%8D%E4%BE%B5%E7%8A%AF%E6%9D%A1%E7%BA%A6&ie=gbk&tn=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苏德互不侵犯条约&i class=&icon-external&&&/i&&/a&”。德苏条约的签订&a href=&/s?wd=%E4%B8%8D%E5%95%BB&ie=gbk&tn=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不啻&i class=&icon-external&&&/i&&/a&向
日本扔了一颗重磅炸弹,正当日军在诺门坎碰得头破血流之际,忽然又传来了德苏条约签订的消息,事先日本一无所知,朝野震动,根据“反共协定”的秘密协议,
日本当然认为这是德国对日本的“背叛”。外相有田指示大岛通知德政府:(1)日本对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理解是它彻底取消了当前关于三国条约的谈判。(2)
日本政府声明,德俄互不侵犯条约是对日德“反共协定”的严重破坏,日本政府向德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5)]由于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响,1938年开始的
日德意三国&a href=&/s?wd=%E5%86%9B%E4%BA%8B%E5%90%8C%E7%9B%9F&ie=gbk&tn=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军事同盟&i class=&icon-external&&&/i&&/a&的谈判就此搁浅。&br&
1940年5月德军横扫欧洲连连得手,使日本十分眼红,陆军再次强烈要求缔结三国&a href=&/s?wd=%E5%86%9B%E4%BA%8B%E5%90%8C%E7%9B%9F&ie=gbk&tn=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军事同盟&i class=&icon-external&&&/i&&/a&。7月近卫内阁提出基本国策的要点如下:(1)加强日德意政治团结缔结&a href=&/s?wd=%E4%B8%89%E5%9B%BD%E5%90%8C%E7%9B%9F&ie=gbk&tn=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三国同盟&i class=&icon-external&&&/i&&/a&;
(2)争取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3)设法使美国中立从而把东南亚纳入“东亚新秩序”;(4)加强对中国的作战和封锁尽快解决中国问题。这个文件标志着
日本南进政策的基本确立。8月1日外相松冈向德大使奥托提出恢复三国同盟谈判,不久德特使斯塔玛到东京,24日双方达成协议。在条约附件中规定,关于参战
问题,缔约国是否受到别国进攻要根据三国协商来确定。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订,条约规定缔约国如遭到未参加现在欧亚战争的某国攻击
时,三国以一切手段相互援助,条件不涉及缔约国与苏联之间的现存政治地位。这个条约无疑是针对美国的,德日都希望对方能够牵制住美国而使自己能放开手脚侵
略扩张。利用盟友来谋求自己的特殊利益是法西斯之间结盟的根本目的。日希特勒发布了“关于与日本合作的第24号基本命令”绝密指示,要点
是:(1)在三国条约基础上的合作必须以尽早促使日本在远东采取行动为目标。如此英国将受到牵制,美国利益重心将转到太平洋。(2)作战的共同目标主要在
迫使英国迅速屈服,从而使美国不能参战。(3)占领新加坡肯定意味着我们三大国取得了整个作战中一项决定性胜利。[(6)]27日希特勒向来德访问的松冈
竭力游说:“任何人都不能想像得出日本在太平洋动手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然而,尽管希特勒和&a href=&/s?wd=%E9%87%8C%E5%AE%BE%E7%89%B9%E6%B4%9B%E7%94%AB&ie=gbk&tn=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里宾特洛甫&i class=&icon-external&&&/i&&/a&用尽伎俩却也无法从松冈口中得到日本进攻新加坡的确切允诺。松冈在归途中与苏联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希特勒对此既不满又高兴,他认为如此一来日本就不会对苏采取行动而应该引日本去进攻新加坡。&br&........&br&日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消息传来再次引起&a href=&/s?wd=%E6%97%A5%E6%9C%AC%E5%86%85%E9%98%81&ie=gbk&tn=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日本内阁&i class=&icon-external&&&/i&&/a&的
骚动,近卫内阁因此而垮台。希特勒过于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认为在德军无往不胜的闪电攻势下最多半年斯大林政权就会垮台,他有绝对把握用不着日本帮忙就能打
垮俄国,免得日本“在这项盖世武功中与他平分秋色”。因此他在“第24号基本命令”中强调:千万别让日本得知“巴巴罗莎”计划的消息!德&a href=&/s?wd=%E6%B5%B7%E5%86%9B%E5%85%83%E5%B8%85&ie=gbk&tn=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海军元帅&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s?wd=%E9%9B%B7%E5%BE%B7%E5%B0%94&ie=gbk&tn=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雷德尔&i class=&icon-external&&&/i&&/a&曾提议把攻苏计划事先通知日本,但希特勒没有答应。奇怪的是侵苏战争的第6天,希特勒的态度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迫不及待地要求,日本立即参加对苏作战。28日柏林指示大使奥托利用日本人抢夺领土和财富的贪欲,全力促使日本从背后袭击苏联。不久&a href=&/s?wd=%E9%87%8C%E5%AE%BE%E7%89%B9%E6%B4%9B%E7%94%AB&ie=gbk&tn=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里宾特洛甫&i class=&icon-external&&&/i&&/a&又指示奥托“日本参战越早越好,德日两国目标当然是在冬季到来之前在&a href=&/s?wd=%E8%A5%BF%E4%BC%AF%E5%88%A9%E4%BA%9A%E5%A4%A7%E9%93%81%E8%B7%AF&ie=gbk&tn=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伯利亚大铁路&i class=&icon-external&&&/i&&/a&上
会师”。[(7)]对德国如此急迫的要求日本的答复却是:进攻俄国对日本来说是极端重要的问题,得三思而行。尽管日本态度暧昧,希特勒却仍抱希望,他对雷
德尔说,“日本人现在所以不动声色,我看是为了便于顺利集结兵力和突如其来地发起进攻”。希特勒猜对了一半,日本确在紧张地开始作发动突然袭击的准备,但
目标不是西伯利亚而是珍珠港,日本人也以此方式回敬了它的盟友一手。&br&&a href=&/s?wd=%E8%8B%8F%E5%BE%B7%E6%88%98%E4%BA%89&ie=gbk&tn=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苏德战争&i class=&icon-external&&&/i&&/a&刚一爆发,&a href=&/s?wd=%E6%97%A5%E6%9C%AC%E5%86%85%E9%98%81&ie=gbk&tn=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日本内阁&i class=&icon-external&&&/i&&/a&在
争论中形成了3种主张:以松冈和部分少壮派军官为代表的北上攻苏派,强烈主张配合德军夹击苏联。松冈叫嚷“当德国胜利处分‘苏’时我们不动一兵分果实是不
行的,最好先搞北方接着搞南方,希望断然决定。”[(8)]以部分重臣和军方首脑代表的南下扩张派,主张先南进夺取丰富的战略资源,近卫认为德国攻苏违反
了三国条约是对日本的第二次背叛。以企划院总裁铃木和情报局首脑伊藤为代表的与德意绝交派,认为德国攻苏把苏赶到了英美一边,原计划与苏合作不战而使美国
屈服的&a href=&/s?wd=%E4%B8%89%E5%9B%BD%E5%90%8C%E7%9B%9F&ie=gbk&tn=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三国同盟&i class=&icon-external&&&/i&&/a&失
去了存在的价值必须废除。掌握内阁实权的陆相东条对希特勒的用心感到怀疑,过去一直鼓动日本进攻新加坡现在又要我们北进攻苏,“莫不是想让我们去为他们探
虎穴呀?”领教过苏军实力的东条在多方摸底后得出结论:德军闪电战并未成功,日本不能为德国而战,南进的决心更加坚定了。7月2日在御前会议上制定的“适
应形势演变帝国国策纲要”中决定:“继续向南方扩展,为达目的不辞与英美一战;对苏德战争暂不参加,如形势发展对帝国有利则用武力解决北方问题。”
[(9)]这就是说,当苏联真的快垮台时日本才肯趁势在苏背后捅上一刀。1942年初当德国再次要求日本参战时,日本不但拒绝反而提议由日本做中介人实现
德苏停战议和。德日联手夹击苏联的战略意图破产使苏联解除了后顾之忧,得以集中力量对付希特勒。&br&&br&双方分歧严重,缺乏信任并且在利益分配上总是拒绝让步。
我们假设西线战事吃紧,东线苏军主力调往西线,东线对日本且战且退,那么,在日军能攻击到有战略价值的目标(苏联中部工业区)之前,日军将面对:1.长达1500km(从东北算起)直线距离的道路情况拙计的补给线,而且可能没有铁路(焦土)。2.同样长度的南部战…
作者刺血应该是接触过一些事实,小说内容过于真实残酷,想象力丰富又充满细节。但故事结构简单,人物略单薄,内心驱动不够,读过一遍之后传奇性大大下降就没有了再刷的动力。这也是军文常见的通病。但在起点同类作品里真是出类拔萃,适合热血中二青少年。&br&&br&我很喜欢,但也就读了一遍。
作者刺血应该是接触过一些事实,小说内容过于真实残酷,想象力丰富又充满细节。但故事结构简单,人物略单薄,内心驱动不够,读过一遍之后传奇性大大下降就没有了再刷的动力。这也是军文常见的通病。但在起点同类作品里真是出类拔萃,适合热血中二青少年。我…
中国有句古话,叫「列陈而战」。这句话体现在弓弩上,就是要排好队,以统一的节奏放箭。&br&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br&1,神射手万中无一,在战场的混乱环境中,弓弩的精度是很难保证的;&br&2,为了在低精度条件下保证有效杀敌,必须提高火力密度;&br&3,为了提高火力密度,必须排好队形、统一放箭,以箭雨的形式覆盖敌军。&br&推导完毕。&br&至于「留给敌军举起盾牌的反应时间」这种问题——事实上,在冷兵器时代,人人带盾的部队绝壁是精锐,如果其盾牌还能挡得住强弓硬弩的射击,那这支部队就是精锐中的精锐。如果对手是这样的精锐部队,能够通过周期性射击迫使对手做出举盾的动作、多消耗一点对手的体力、使得对手处于防御状态无法立刻做出反击动作,那就已经是了不得的战术优势了。&br&类似地,火器时代早期之所以会有三段击和排队枪毙,也是为了在低精度条件下提高火力密度。
中国有句古话,叫「列陈而战」。这句话体现在弓弩上,就是要排好队,以统一的节奏放箭。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1,神射手万中无一,在战场的混乱环境中,弓弩的精度是很难保证的;2,为了在低精度条件下保证有效杀敌,必须提高火力密度;3,为了提高火力密度…
法西斯这个词貌似只有苏联人用得多,换句话说就是红色世界的通用语。我国也是跟随苏联的。&br&法西斯的两大先驱,意大利和西班牙,在战争中的地位都很微妙,到底我们有没有反他们或者说他们到底是哪边的这真是个问题。&br&而日本是法西斯这个提法,也只在华约圈见过,按照西方人的意见,高帽子不是谁都可以戴的,黄猴子还妄想学白人老爷跟罗马文明套近乎,吃我的原子弹……
法西斯这个词貌似只有苏联人用得多,换句话说就是红色世界的通用语。我国也是跟随苏联的。法西斯的两大先驱,意大利和西班牙,在战争中的地位都很微妙,到底我们有没有反他们或者说他们到底是哪边的这真是个问题。而日本是法西斯这个提法,也只在华约圈见过…
为什么不给每一个犯罪分子进行呕吐疗法矫正治疗?让他们对暴力行为产生本能厌恶从而无法伤害他人呢。。。&br&&br&楼主,来,跟我唱:”I'm singing in the rain~~~&&br&&br&哈哈哈哈~~~我只是po个答案等人发现梗而已。。。
为什么不给每一个犯罪分子进行呕吐疗法矫正治疗?让他们对暴力行为产生本能厌恶从而无法伤害他人呢。。。楼主,来,跟我唱:”I'm singing in the rain~~~&哈哈哈哈~~~我只是po个答案等人发现梗而已。。。
来自子话题:
因为受降的居然不是伟光正......
因为受降的居然不是伟光正......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352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5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巨炮战队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