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球队进球台内相持挫球用什么方法先去挑打

作为一个从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看球、大小比赛不太落下、老比赛也补了不少的羽毛球迷,其实没有见过在比赛里有把球打“碎”的情况。我理解,“碎”一个球,应该是指瞬间由多片毛片折断而产生的天女散花效果。但是可惜,这种场景在专业级别中是很少出现的。首先,职业球员击打的力量的确是非常大的,但也是非常准确的,在发力击打的瞬间会让球毛炸开,甚至做工不好的球头会被打扁、打飞(去年某次比赛李宁做比赛用球时出现了这种情况。。),但不会打断羽根。注意到,球员换球的情况很多,却很少发现断毛的情况,基本都是毛片的纹理被打乱。你何时在高水平的羽毛球比赛里见到一片片的羽毛散落在场地上的情况?几乎没有。其次,转播级别的比赛用球质量都是非常高的,一个球的成本价可能要达到10-15元,甚至以上。所以结论就是,我没见过球被打“碎”,也不太相信有过。&br&&br&但是不代表没有其他的器材方面的猎奇场景:&br&&img src=&/230f49f915ed676acb1b_b.jpg& data-rawwidth=&595& data-rawheight=&2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5& data-original=&/230f49f915ed676acb1b_r.jpg&&这是2012年奥运会男双小组赛的一场比赛,日本的佐藤翔治/&b&川前直树&/b&面对韩国队的李龙大/郑在成;川前直树一拍重杀不仅杀穿了成/龙组合的防线,也杀断了它手中的VT70的中杆。从录像回放来看,促成中杆折断的不仅仅是川前直树恐怖的各部位力量,球拍打到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br&&img src=&/373b715aa229ae_b.jpg& data-rawwidth=&540& data-rawheight=&3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0& data-original=&/373b715aa229ae_r.jpg&&&br&&img src=&/a05e2ea29f5f67d221c3cd8dc7f4a0cf_b.jpg& data-rawwidth=&387& data-rawheight=&5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7&&这是2012年汤姆斯杯四分之一决赛,&b&佐佐木翔&/b&对阵西蒙·桑托索的比赛,佐佐木翔一次反手(是的,是反手)被动球,显示了其骇人的握力和前臂爆发力,让这把金闪闪的Wilson Vertex球拍直接从锥盖处断开。&br&&img src=&/1a163fbb4b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10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1a163fbb4b_r.jpg&&去年中国公开赛上CP版&b&李宁A+600&/b&球头脱落的情况。并不清楚具体球头是如何脱落的,但发生在使用这个价位的顶级球的世界羽联首要超级赛上,确实是闻所未闻。&br&&img src=&/856c105cabd0f6dcb7b54_b.jpg& data-rawwidth=&478&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8& data-original=&/856c105cabd0f6dcb7b54_r.jpg&&这是2008年全英公开赛四分之一决赛李宗伟对陶菲克的第一局比赛中,比分来到17:14的一个多拍。双方拼尽全力,陶菲克加到全速,最后一拍头顶重杀,把球杀成了这个形状。&br&&br&突然想到羽毛球赛场上另一个比较奇特(但比起杀断中杆还并不是那么少见)的现象,补充两个例子:&br&&img src=&/bcc73dd0ba25b469f839325_b.jpg& data-rawwidth=&540& data-rawheight=&7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0& data-original=&/bcc73dd0ba25b469f839325_r.jpg&&丹麦双打名将,外号“大力妹”的卡米拉·尤尔在2012年奥运会混双四分之一决赛(咦,怎么全都是四分之一决赛)面对张楠/赵云蕾时,一个纯手腕发力的高压没有打中甜区,球击中了线床的顶端,球头直接插入线床当中。&br&&img src=&/3ce6d8e3c334dffbedcb77_b.jpg&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3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3ce6d8e3c334dffbedcb77_r.jpg&&这是2014年全英公开赛八分之一决赛(终于不是四分之一了)泰国的拉查诺·因达农对中国的韩利的最后一球;多拍过后,因达农头顶重杀一拍中路,韩利试图挡网的时候球居然钻进了线床之中,比赛也就此结束。尤尔是主动发力没打准,韩利是接杀挡网打在甜区里,两人磅数都在30磅左右。有物理帝可以试着解答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理是甚么。&br&&br&谢谢阅读。
作为一个从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看球、大小比赛不太落下、老比赛也补了不少的羽毛球迷,其实没有见过在比赛里有把球打“碎”的情况。我理解,“碎”一个球,应该是指瞬间由多片毛片折断而产生的天女散花效果。但是可惜,这种场景在专业级别中是很少出现的。首…
没想到知乎还有人关注这个,虽然人很少还是答一记。&br&我全程看了比赛直播,看到张继科夺冠后去踢挡板那里也很震惊错愕。我并不想列举林丹摔拍这样的类似事件给他洗白。也不想说踢碎的两块广告牌是“红双喜”,“挺拔”的,央视特写镜头多珍贵啊厂商赚到了,或者第三次创业有噱头了之类的来恶搞调侃。就是想尝试分析一下他的心理。东京世锦赛团体赛的失利,亚运会单打名额的落选,还受到腰伤的困扰出征前打了第八针封闭。应该说心理生理都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尤其是这次是新塑料球时代的第一个冠军,对手还是马龙。内心的渴望可想而知。因为从没在三大赛决赛战胜过马龙而被诟病为水满贯的滋味想来也不好受。可是那是因为马龙自己一次次被挡在决赛大门之外,我等你你不来,怪谁咯。插句题外话,如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be309e2d5a10& data-hash=&be309e2d5a10& data-tip=&p$b$be309e2d5a10&&@朽木&/a&
所言,此前对马龙是胜少负多没错。但2012年后两人交手的战绩就是五五开了,算上这次,张继科胜率还占了上风。当然马龙的表现也很棒,双方缠斗到第七局10平之后才见分晓,胜利得来不易。总结来说,就是压抑太久,一朝释放。其实也是张继科的性格使然吧,没有这份激热血与狂傲也就不是那个大心脏的他了。但相比鹿特丹的激情撕衣这次的举动的确更为出格。所以我的态度很简单,就是感情上可以理解,但是行为上不提倡,要反省。张继科在下场后的采访中立马道歉了,还发了道歉的微博,也接受了国际乒联没收45000美刀奖金的惩罚。从认错的态度上是有诚意的。&br&这就是运动员一次可以理解的行为失控。下不为例就好。有负面评价是人之常情,大家的批评指教也许会让他更懂得控制情绪。但那些口诛笔伐,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到“有损国格”或者道德水准有问题的人就真是够了。你们所追寻的是高大全的道德模范,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人性瑕疵也有人格魅力的运动员。&br&最后,利益相关,没错,我是科粉!
没想到知乎还有人关注这个,虽然人很少还是答一记。我全程看了比赛直播,看到张继科夺冠后去踢挡板那里也很震惊错愕。我并不想列举林丹摔拍这样的类似事件给他洗白。也不想说踢碎的两块广告牌是“红双喜”,“挺拔”的,央视特写镜头多珍贵啊厂商赚到了,或…
如果仅就乒乓球而言的话,理论上削球可以防守所有的进攻,但应该不算是克制。首先削球是一种防守或战术手段,在乒乓球比赛中,削球总是作为限制对手进攻的一种手段而使用的。通过改变球的旋转来达到打乱对手节奏的目的,从而找到进攻突破口。而克制应该不止是指防住对方的进攻,而是可以占据优势。&br&
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削球选手总是处于被动,以对方的失误来获取得分。所以说仅仅使用削球是一种 防守手段。而现在的削球选手不再一味的只是防守,在对方有失误的情况下也会抓住机会反击,获取主动得分。他们的进攻也是以旋转为主的。&br&
同上所述,削球的目的是制造进攻机会,所以只有将削球融入战术中,才会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仅仅依靠削球在当今乒坛是很被动的。这也是现在削球选手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br&
削球衰落还与拍子的胶皮改进有关。最早球拍只有一面,用的是有颗粒的生胶,后来将生胶反过来贴就有了反胶,反胶产生了旋转,削球随之盛行。因为生胶无法打出旋转球,所以也就对削球束手无策。如今随着各种新胶皮的诞生,球的旋转方式也变得更多样化。对于削球这种依靠旋转的打法,需要判断对方的旋转,针对对方的旋转来选择相对应的削球技术。&br&
例如,对方打出的是不旋转的球,我们用削球的方式回球,球有了旋转。这事对方有三种选择,第一:同样用削球回球,这样一般是台内球,防止我们有进攻机会;第二:如果我们的回球出了球台,对方可以选择高吊弧旋球,这种方式会加强旋转,一般是会长台球;第三:同样是回球出球台,对方会选择用前冲弧旋进攻,这种方式是当今乒坛运用最多的进攻方式,这种方式球速快,旋转强烈,但缺点是风险加大,但随着如今运动员技术的进步,前冲弧旋的成功率大大增加,对削球的威胁也与日俱增。所以说削球现在只是一种辅助技术。&br&
如果仅就乒乓球而言的话,理论上削球可以防守所有的进攻,但应该不算是克制。首先削球是一种防守或战术手段,在乒乓球比赛中,削球总是作为限制对手进攻的一种手段而使用的。通过改变球的旋转来达到打乱对手节奏的目的,从而找到进攻突破口。而克制应该不止…
我小学曾参加过6年的半专业训练,讲一讲我当时与搭档参与双打比赛中的手势&ul&&li&&b&目的&/b&:&b&让队友明白我的发球,使队友能够更好地为下一拍做准备(业余水平比赛)&/b&&/li&&/ul&例如:我的发球将是快速无旋转球,速度快、无旋转、对手易出界是特点。则相应发生的可能为:&ol&&li&对手直接接发球失误。最理想状态&/li&&li&对手仓促接发球,回球质量不高。次理想状态,队友能为强有力的进攻作充分的准备。&/li&&li&对手识破发球的底细,高质量快攻。队友需要有充分的意识进行全台防守。&/li&&/ol&例如:我的发球将是近台下旋球,速度慢,落点在近台,对手很难直接进攻,一般都是用搓球来回拍。则相应发生的可能为:&br&&ol&&li&对手直接接发球下网。最理想状态&/li&&li&对上搓球质量不高,在我方远台。次理想状态,队友此时应该准备正拍拉弧旋球进攻为上策。&/li&&li&对手搓球质量高,且为近台。队友也应有所准备,或搓球,或挑球快攻。&/li&&li&对手强行上台挑弧旋球进攻。队友应当以准备全台防守为主,近台快攻不易发力反击。&/li&&/ol&&br&&ul&&li&&b&实战中手势的举例(以本人为例)&/b&&/li&&/ul&&ol&&/ol&&ul&&li&&b&大拇指向上指: 上旋球&/b&&/li&&/ul&&ol&&ol&&li&向左偏:落点偏左&/li&&li&向右偏:落点偏右&/li&&/ol&&/ol&&ul&&li&&b&大拇指向下指: 下旋球&/b&&/li&&/ul&&ol&&ol&&li&向左偏:落点偏左&/li&&li&向右偏:落点偏右&/li&&/ol&&/ol&&ul&&li&&b&张开五指,左右摇摆1-2次: 无旋转球&/b&&/li&&/ul&&ol&&ol&&li&手向前伸展,向左偏:落点偏左,快速奔对手底线&/li&&li&手向前伸展,向右偏:落点偏右,快速奔对手底线&/li&&li&五指一缩,向左偏:落点偏左,近台球&/li&&li&五指一缩,向右偏:落点偏右,近台球 &/li&&/ol&&/ol&&li&&b&手指并拢,手心向右或左:侧旋球&/b&&/li&&ol&&ol&&li&并拢的四指向左前方一勾:落点偏左,向左侧旋转&/li&&li&并拢的四指向右前方一勾:落点偏右,向右侧旋转 &/li&&/ol&&/ol&&br&&br&&ul&&li&&b&手势并无严格要求,只需双打搭档二人提前沟通好即可,普遍有一套达成共识的手势规范。&/b&&/li&&li&&b&经知友@温新宇提醒,补充在专业比赛中的情况:&/b& 在专业比赛中,一般情况下,不是发球选手来决定发球的旋转和手势,而是由即将接下一板球(也就是第三板)的选手决定发球旋转。乒乓球双打比赛中,接发球方更容易占据主动一些。&/li&&/ul&&b&&br&&/b&&br&P.S.个人吐槽&ol&&li&国家队的状态不清楚,但作为青少年球队来说:即使能够在赛前把手势说清楚,但到了真正比赛的紧张状态下,很容易混乱。因此手势大多简化,能够说明发球的落点以及旋转即可。&/li&&li&个人想法:到了国际赛场上,由于语言障碍,完全可以直接悄悄话。对方听不到,也无法根据嘴唇来判断。&/li&&li&普遍有个手势不成文规范,与合唱指挥类似。比如:向上就是上旋球,向下就是下旋球;手势也猛烈,旋转越强烈;手向左拐和向右拐对应落点方向。&/li&&/ol&
我小学曾参加过6年的半专业训练,讲一讲我当时与搭档参与双打比赛中的手势目的:让队友明白我的发球,使队友能够更好地为下一拍做准备(业余水平比赛)例如:我的发球将是快速无旋转球,速度快、无旋转、对手易出界是特点。则相应发生的可能为:对手直接接…
从五岁在幼儿园被教练选中,我就开始了在市体校悲催的训练,寒暑假全无,每年只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放假。小学毕业时有一起打球的小伙伴选择了进入省队当职业运动员,我爸妈觉得还是读书重要所以我就读初中了。所以我不是职业运动员,只能回忆小时候在体校的训练方法,但愿对提问的朋友有所启发。&br&无论是不是想快速入门,先找个专业的人教教你握拍,握拍姿势正确的话打起来手不别扭,手腕灵活,发力方便。&br&学好握拍以后学颠球------不上球台,自己颠球。具体方法很简单,就是握好拍,把球抛起来,让球落在球拍上再弹起。就这样不间断的让球颠呀颠? 初学的时候也许只能颠几次球就落地了,熟练了可以颠几百次不落地。如果姿势和节奏把握得好的话,其实最后只变成了近乎机械的运动。这个环节是培养手感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对墙练习---把球打在墙上,用拍子接住再让球弹回墙上,争取球在墙上的落点集中在一小片区域,直到可以来回弹很多回合为止。&br&接下来也不是上球台,而是继续练站姿? 打球时应该站在球台左半部分二分之一处,距离球台边沿一步左右,弓腰屈膝微蹲,左腿前,右腿后,相距一个肩宽左右。选这个位置是因为它是整个球台最利于攻守结合的位置(经常让我想到黄金分割);选这个姿势是为了降低重心便于跑动。这么说太复杂了,您看看乒乓球比赛时接发球选手怎么站,立刻清楚啦。另外我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不是绝对正确,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乒乓球教科书,或者网上有教学视频(好想有一个还是庄则栋前辈教的),肯定比我讲得好。&br&上台打球的时候,初学阶段最重要的是练基本功,开始都从推和攻练起。攻就是我们常见的类似于少先队队礼的那个动作,意在攻击。推是反手推击,意在防守。光这两个动作,加上跑动的步法,我们就日复一日练了至少一年,可见其重要性。&br&打球的时候会一些基本动作可以让打球平稳连贯回合多,但出彩的还是力度和旋转的结合。要学到这个层级,就要会挫球,削球,拉球,结合腰力、臂力、手腕力度,通过控制球拍与球的摩擦位置、摩擦方式来给球加力加转,这练好了打球很漂亮,再结合球在球台的落点,就是制胜的关键。&br&我很喜欢看旋转与力度结合的接发球还有多回合比赛。不过我们国家队打球向来重视前三板、稳准狠制胜,导致比赛观赏性不足。国际乒联不停修改规则,例如加大乒乓球直径、无遮挡发球等,都是为了让球跑得慢点、比赛打得久点、人们看的过瘾点。&br&扯远啦,最后说如果单纯想打乒乓球娱乐的话,只要握拍姿势正确(不要一甩胳膊拍子飞了),就不要顾虑怎么打球了,手舞足蹈上窜下跳呗? 小时候很羡慕男队的小朋友们打比赛玩,动作夸张搞笑有创意,那会儿真是觉得打球有趣。大人都略有拘谨,打不出小孩子那股潇洒劲了。&br&PS: 推荐某年世锦赛决赛(具体哪年忘了,至少十年前),刘国梁和马琳打的,我心目中的经典之战。
从五岁在幼儿园被教练选中,我就开始了在市体校悲催的训练,寒暑假全无,每年只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放假。小学毕业时有一起打球的小伙伴选择了进入省队当职业运动员,我爸妈觉得还是读书重要所以我就读初中了。所以我不是职业运动员,只能回忆小时候在体校…
历史上有那么个时期:那时候不管谁输给那个人都属于正常,中国人输给他也不会觉得天塌下来的夜不能寐,所有人都不太挂念世界排名第一,所有人都觉得赢了就算是爆冷,输了理所应当,那个人也就那么看着吊儿郎当的接受所有人的挑战。你和全场观众一样都知道他袖子里的全部花招,但是你总是在最要命的时候猜错;他也并不总是战无不胜,不过管谁赢了之他狂喜之后也都揣着惦记:那个人非常记仇,只要你松懈,哪怕三年五年之后他也回回来咬你一口让你记着一辈子。 &br&&br&冠军头衔他有,有很多,就像所有卓越的选手一样;所有人都能记得他的莫测,他淡然的接受最辉煌的胜利,也浑浑噩噩的输掉最莫名其妙的对局,人们记得那些高峰辉煌的瞬间,和低估黯然离去的片刻,于是人们觉得他的生涯充满了跌宕起伏,只是数字不喜欢撒谎,那些所有人熟悉的奖杯之后,还有一些人们不大记得住的成就: &br&&br&累计823天世界排名第一,连续534天世界排名第一; &br&&br&17年从未跌出世界排名前十; &br&&br&奖杯不能说明你是个稳定的选手,排名不能说明你真正称霸过世界。人们记住了一些狂放不羁和起起伏伏,来印证自己头脑中形成的众口相传的约定俗成;人们不喜欢这些他们相信的认识受到挑战,于是有史以来最后成就的选手,在时间中慢慢被表上“大赛型”的标签,仿佛他是一个一场成功的赌徒,而不是和所有卓越运动员以一样日复一日以汗水和努力给出稳定的表现。 &br&&br&有一天,或许有人在落满灰尘的卷宗里找到一些和口口相传不太相同的东西,然后惊叹于那些埋没在时间里的伟大,同时再感叹过去的真实面对现在的软弱和无力。不过有些人会记得,他们会惊叹,会微笑,会沉默。 &br&&br&这也是为什么,我从不与人争论,谁才是这个项目最伟大的选手。
历史上有那么个时期:那时候不管谁输给那个人都属于正常,中国人输给他也不会觉得天塌下来的夜不能寐,所有人都不太挂念世界排名第一,所有人都觉得赢了就算是爆冷,输了理所应当,那个人也就那么看着吊儿郎当的接受所有人的挑战。你和全场观众一样都知道他…
我5岁多点开始练球,12岁没能进省队接着读书了。基本上现在的水平是小时候的不到一半,但是知识都还在。&br&&br&&b&别听那些没练过的瞎扯,连术语全都是错的。怎么发球都不能保证赢得先机,因为你对付的是活人。&/b&除非两个人差距太大,或者你发球像刘国梁一样是自己的特长,即使相持衰一些也能爆了很多名将。&br&&br&你想提高发球质量我倒是可以说说:&br&1. 二跳不要出台。原因很简单,一切球均可拉,除非你做好了反拉的准备,否则不要出台。&br&2. 转则不响,响则不转。&br&3. 短的发高了,还不如发长的。&br&&br&训练的方法很简单:&br&找一盆子球,找个比你水平高,定点固定旋转开始练,从下旋开始,他拉你发,你尽量发得很转让他拉不起来,他尽量拉起来。长球练好了再练短球,具体训练细节或其它方面懒得写,不过感兴趣的尽管提问。&br&&br&最后,最好找个老师,随便一个体育院校乒乓球专业的即可,因为他能给你纠错。否则你瞎练10年还是野路子,体校随便一个三四年的孩子就爆了你。&br&&br&update_001--------------------------------------&br&看到 &a data-hash=&5abc1d787029& href=&/people/5abc1d78702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徐子坚& data-tip=&p$b$5abc1d787029&&@徐子坚&/a&的答案,忍不住反对一下。&br&靠听力判断旋转是不可能的,马琳也做不到。听力只能判断转和不转,而且主要是听自己发球,对方的根本听不清。&br&判断具体什么旋转靠的是观察对方手和身体动作(预判),最重要的是观察球拍触球瞬间用力方向,还要结合对方胶皮性质,其次是球过来的弧线(这个其实不是很重要)。&b&如果听力和看弧线真的这么管用,那刘国梁为什么这么害怕无遮挡发球?&/b&&br&跺脚是为了身体重心快速转换,不是什么掩盖声音。&br&update_002--------------------------------------&br&很多业余爱好者的球拍简直是惨不忍睹,用那种几十元甚至十几元的拍子是练不好球的,几乎一个光板的破胶皮怎么拉球?总不能违背物理原理吧?为了避免做广告的嫌疑我不做任何推荐,国产和进口的拍子和胶皮就那么几个牌子,有的贵有的便宜,选个有一定知名度的牌子,自己粘拍子,不要买成品拍。
我5岁多点开始练球,12岁没能进省队接着读书了。基本上现在的水平是小时候的不到一半,但是知识都还在。别听那些没练过的瞎扯,连术语全都是错的。怎么发球都不能保证赢得先机,因为你对付的是活人。除非两个人差距太大,或者你发球像刘国梁一样是自己的特…
现实中确实是有的,但破得不夸张。用力抽球的时候正好把红双喜的球击到球台边角上,裂了一小块,当时大家都很惊叹。&br&漫画里就很常见了,尤其是日本漫画,虽然没看过乒乓球漫画,但根据足球小将、网球王子积累的经验联想,很可能发生以下情况:&br&1、球直接被大力轰击成纳米状态,渣都不剩,招式名“万物虚空”;&br&2、球直接穿过对手球拍,在球拍上留下一个圆洞,招式名“纯一闪”;&br&3、球破裂后直接产生爆炸效果,把对手轰击到观众席上,招式名“狮子爆破”;&br&4、球把球台轰得粉碎,产生大量残片飞溅,干扰对手视线,招式名“百花缭乱”;&br&5、球爆炸后空气剧烈波动,产生核爆效应,现场出现蘑菇云,所有人衣衫不整但都不会死,招式名“新纪元”;&br&(话说我今天很有胡说八道的兴致)
现实中确实是有的,但破得不夸张。用力抽球的时候正好把红双喜的球击到球台边角上,裂了一小块,当时大家都很惊叹。漫画里就很常见了,尤其是日本漫画,虽然没看过乒乓球漫画,但根据足球小将、网球王子积累的经验联想,很可能发生以下情况:1、球直接被大…
楼主提了巅峰状态,这本身是合理的,但是我有个私人习惯,再看球员技术特点的时候,喜欢看看生涯末期他还剩下什么。&br&&br&这道理大概是这样:年轻的时候,可以仗着体力好,能拼能缠精力旺盛掩盖很多弱点,所以很多时候弱点不大显现出来;当年纪上来一些,不再允许你用体力和精力去搞定很多东西的时候,你真正压箱子底的东西才露出来。&br&&br&换句话说:拿到手里的技巧不会随着时间而轻易流失,而年轻带来的无所不能是短暂易逝的。&br&&br&&b&楼主提到的这四位中,马琳的正手技术算是最传统的直板反手,强调的是争抢能力,或者说绝对的上手能力&/b&:只要有任何微小的机会,一定上手打你然后终结进攻。在这个方面,马琳也是这四位中最强的;巅峰时期的马琳,对手都会长期处在某种相当困惑的状态中:他发球他打我,我发球摸两下还是他打我。而这个基础就是绝对的正手上手能力:你的回球质量稍微降低,马琳几乎一定能上手,而且能发力。&br&&br&靠着这个能力,马琳仍然能在临退役时代的超级联赛里,几乎只靠发球和后面两下,搞定相当数量的国手。&br&&br&相对来说,比起马琳正手的卓越的争抢能力,他的绝对杀伤力没有那么强,但是在他生涯的大部分时期,马琳的对手都知道自己肯定要被打,然后都不知道要从哪打过来,所以杀伤力本身并不显得非常重要。&br&&br&(作为对比,王励勤的对手都知道反正他差不多就那么打,只是被打上了能顶几下的问题)&br&&br&柳承敏的情况稍微不同一点,&b&在楼主提到的四人中,他的运动能力最好,良好的爆发力带来的是绝对的高质量击球。&/b&打兴发的柳承敏,搏杀起来最巅峰的时候基本上是近中远台全距离无死角一板过:他的争抢能力当然不如马琳,正手的连续能力其实也未必就比前辈金泽洙好,但是他的身体素质和强悍的二次启动能力给了他相比于其他四人更充足的击球时间,配合韩国队传统的正手技术,绝对杀伤力即便在生涯末期都相当可观。&br&&br&许昕的状况又有不同:一般来说直板,尤其中国直板善于上手控制,争抢进攻,打人长于被打,打下旋球强于打上旋球,但是许昕的特点和手感则多少有些相反:许昕对下旋球和出台球的抢攻能力并不好于他的前辈,&b&但是许昕对上旋球的进攻和反攻的能力应该是直板中罕见的。&/b&&br&&br&&br&许昕的爆发力和二次启动能力不如柳承敏,对台内短球的抢攻能力不如马琳,但是许昕的中台覆盖面积和对上旋球回击相持的能力,是强于柳承敏和马琳的。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许昕的标准套路是“捅一个半长让你上手然后反拉你的上手球”——对方弧圈的质量稍微低一点,对许昕就是机会球。对于别人来说差不多能打死的上旋球,很多时候许昕能依靠步伐移动能力和对上旋球的感觉反拉回来,质量还不低。&br&&br&把别人的上旋球当机会球打,这是许昕出道这么多年纵横江湖的资本。&br&&br&王皓的情况又有点不同,当然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王皓球路上说基本上是个横板这条以外,作为直板来说,王皓的移动能力其实非常一般——于是乎王皓的套路实际上非常重视近台上手之后的反手衔接,压住对手之后用正手终结进攻,并不很强调正手的连续走位。&br&&br&相比马琳来说,王皓的争抢几乎都是用反手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当中国队同时排出王皓和马琳打团体赛的时候,其他协会都非常头疼的所在:同样是直板,这两位的特点完全相反。&br&&br&固然生涯早期王皓并不太依靠正手作为特色,&b&但是差不多到了08年前后,王皓的正手质量,到了相当的高度&/b&:他的移动能力其实并不突出,甚至临退役的时候几乎是站着不动和弗雷塔斯打,但是一旦进入王皓的节奏,他正手的质量,连续能力和稳定性这三条综合起来,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单板质量可能不如更年轻一点的柳承敏,但是连续下来的综合质量可能是这四个人里最高的。&br&&br&总结来说的话,这四位中,马琳的正手能力强调的直板反胶传统的争抢和上手能力;柳承敏是日直强调的杀伤力;许昕是直板中不太多见的上旋相持能力;王皓则是经常被人忽视的高质量。&br&&br&差不多就是这样。
楼主提了巅峰状态,这本身是合理的,但是我有个私人习惯,再看球员技术特点的时候,喜欢看看生涯末期他还剩下什么。这道理大概是这样:年轻的时候,可以仗着体力好,能拼能缠精力旺盛掩盖很多弱点,所以很多时候弱点不大显现出来;当年纪上来一些,不再允许…
我就不像上面那些人长篇大论的一般对乒乓球关注不多的人看不懂的规则来忽悠人了吧。&br&首先,奥运会上丁宁的下蹲发球很多的时候都是手在往上走的时候抛球,所以看似抛得不低,但是其实离开手不到16cm,还有,丁宁有的时候下蹲发球并不等球开始下落就击球,有合力球的嫌疑。所以我认为奥运会决赛对于丁宁发球的判罚都是没有问题的。事实上在单打决赛之前,丁宁的发球就多次被判罚,只不过之前的比赛因为实力差距,这一分两分对于丁宁的影响不大。裁判在决赛真正犯的错误就是以拖延时间为理由罚了丁宁一分,可以说这一分直接杀死了比赛。&br&还有,我们学校校队教练,清华大学副教授,国际一级裁判王欣教授作为裁判员参加了伦敦奥运会的执法,她告诉我们在赛前裁判的会议上,裁判长特意叮嘱裁判们注意丁宁的发球。&br&好吧,看到新浪评论里面丁哭、丁哭的骂,我感觉这对丁宁太不公平了。首先,丁宁现在的下蹲发球已经没有问题了,都是球抛起来才开始做动作,别说16cm,就是30cm都有了。然后呢,我记得首先,乒乓球比赛对于发球的判罚还没有那场比赛那么严厉过,虽然那样的判罚没有问题,但是我印象中判罚发球的话,要先警告的,但是那场比赛我记得是直接就判罚分数了,这好像有点严厉了,虽然也没有什么问题。&br&还有,按照我们校队二号主力的说法,就是一般乒乓球比赛中发球的判罚并不是特别的严格,判的多的可能就只有合力球了,丁宁那个球属于不判对手也不会说什么的球,所以裁判的尺度略显严格了。不过,判罚了也没什么好说的。
我就不像上面那些人长篇大论的一般对乒乓球关注不多的人看不懂的规则来忽悠人了吧。首先,奥运会上丁宁的下蹲发球很多的时候都是手在往上走的时候抛球,所以看似抛得不低,但是其实离开手不到16cm,还有,丁宁有的时候下蹲发球并不等球开始下落就击球,有合…
虐外国人找快感。有次在鹿特丹遇到居民区的乒乓球台围了一圈老外,一同学不屑的说了句:我要打10个。
虐外国人找快感。有次在鹿特丹遇到居民区的乒乓球台围了一圈老外,一同学不屑的说了句:我要打10个。
能坚持到现在实在是太难了。以乒乓球的运动周期,能打两届奥运就算绝对核心了,他居然能打三届。。&br&&br&这得益于他划时代的打法。&br&&ul&&li&一方面这个打法大大提升了他的竞技水平。&br&&/li&&li&另一方面,国乒也非常需要这样一个“炫酷”型打法来提升直板的地位和形象。&/li&&/ul&所以王皓一直都是天朝乒乓球队嫡系中的嫡系,太子中的太子,坚持到31岁才退役。&br&&br&王皓最大的缺点有两个:&br&&ol&&li&反手太强。反手甚至可以和别人正手对抗,这导致他打法偏稳,较少侧身搏杀。&br&&/li&&li&实力太强。平时兴奋度低,总是拿不出真实水平。关键时刻容易无法进入状态。&br&&/li&&/ol&所以打赢王皓就一条,上来就拼命,没事就爆冲他,就这样。(当然这样成功率很低)&br&&br&盖棺论定的话,最可惜的还是08年,那一年王皓的水平比别人高一个层次。太可惜了。&br&至于12年,已经是多余的了,其实早该退役的了。是因为王皓实力太强,才能坚持到跟下一代竞争。&br&&br&贴一段12年赛后写的留言吧&br&&blockquote&国乒的技术进步是令人发指的,四年以后的技术完胜四年以前。有些人总喜欢讨论关公战秦琼,那没意义,04的冠军打不过08的冠军,08的冠军打不过12的冠军,即使我们都拿巅峰状态来比较。 &br&&br&王皓在08年完全是强到逆天的存在,这是他能混到今天还能拿亚军的原因。但是现在的技术进步太快了,王皓已经不能压倒性的赢马龙这些小字辈,只是维持一个勉强胜的局面。而新一代领军人物张继科,实力已经强到根本不是王皓能挑战的档次,输是完全意料之中的事。 &br&&br&另一方面来说,孔令辉王励勤王皓张继科这些人,技术特点是纯战士型的,突出一个刚正面。这种选手就是一个力强者胜,基本没有取巧获胜的可能,这是王皓稳定多次败给张继科的原因。如果王皓是马琳那种刺客型的,也许间或的爆种赢一次也是有可能的。 &br&&br&可以大概创造这么一个战斗力模型: &br&&br&96年: &br&孔令辉刘国梁:60-65左右 &br&欧洲选手:60-65左右 &br&&br&00年: &br&孔令辉: 80-82 &br&刘国梁: 60-80 &br&欧洲选手: 70-75 &br&&br&04年: &br&王励勤: 99-101 &br&王皓: 85-95 &br&柳承敏: 75-90 &br&欧洲选手:75-80 &br&&br&08年: &br&王皓: 130-135 &br&马琳: 110-135 &br&王励勤:109-111 &br&欧洲选手:80-85 &br&&br&12年: &br&张继科: 140-145 &br&王皓: 130-135 &br&马龙等:125-130 &br&欧洲选手: 85-90 &br&&br&基本上, &br&1. 一个奥运周期,我朝巅峰水平进步20个战斗力左右。 &br&2. 欧洲人属于正常的稳定的人类的进步方法,四年进步5左右。 &br&3. 战士型的波动小,刺客型的波动大。 &br&&br&&br&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技术飞速进步四年的现在,王皓的反手依然可以压着张继科的反手,可以想象王皓的反手强到了一个怎样逆天的存在,世界第一反手当之无愧。有人说直板横打要落幕,是误区,反人类,等等,都是瞎扯。直板横打依然还是直板选手唯一的出路,只不过是需要一个更逆天的选手,力量暴大,反手赶上王皓,正手赶上张继科 ----- 就像所有其他体育运动一样,身体素质才是决定球员成就的最根本条件,你会悲剧的发现,最终统治各个项目的,都是田径运动员,比如詹姆斯之类。&/blockquote&
能坚持到现在实在是太难了。以乒乓球的运动周期,能打两届奥运就算绝对核心了,他居然能打三届。。这得益于他划时代的打法。一方面这个打法大大提升了他的竞技水平。另一方面,国乒也非常需要这样一个“炫酷”型打法来提升直板的地位和形象。所以王皓一直都…
高中有一课叫伯努利方程,因为高考不是考点所以很多人居然不知道。这是补下知识,最简单的,无任何公式,就是:&br&流速越快,压强越小。流速越慢,压强越大。&br&不要问为什么。知道就行了。&br&(考虑到有些人非要问为什么,给个比喻吧,两个队伍一个快一个慢,你排队到慢的那面了是不是感觉压力山大?你咋办呢?肯定从慢的那面换到快的那面啊,空气也是一样,只不过空气是从压力高的地方往压力低的地方走,流速慢的压力大,大家纷纷前往流速快压力小的那里。)&br&&br&因此,对于上旋球,以球为参照物,上面的空气向后走,却被球向前的旋转顶慢了,所以流速下降。&br&下面的空气流速不下降,甚至是被球带快了。&br&因此根据前置知识,上面压强大,下面压强小,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球加速下沉。&br&&br&同理,削球发飘刚刚好相反。&br&&br&侧旋同理可推。&br&&br&如果看懂了就赞个吧。
高中有一课叫伯努利方程,因为高考不是考点所以很多人居然不知道。这是补下知识,最简单的,无任何公式,就是:流速越快,压强越小。流速越慢,压强越大。不要问为什么。知道就行了。(考虑到有些人非要问为什么,给个比喻吧,两个队伍一个快一个慢,你排队…
王皓的整个战术是建立在反手的基础上的。区别于大多数直板和不少中国横板,王皓的进攻发起,主动相斥和前台的争抢都是在反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全面地说,王皓的正手的主要责任是终结进攻。&br&&br&但是张继科的特长主要要集中在反手这里。张继科是为数不多的反手能对赢王皓的人,这给王皓整个的战术布置增加了许多难度。实际上从2011年世锦赛两人相遇开始,王皓的策略已经是搏杀程度很高的“避开反手相持,尽量侧身搏杀”的套路了,这里的原因是,前三板的质量上张继科的发接发这个环节质量很高,加上反手拧这个转换环节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王皓很难在主动形成相持,于是策略上也只能采取尽量侧身搏杀的战术了。&br&&br&简单说来,自己的特长不如对方的特长,其他环节大家都差不多,于是偏下风一点。&br&&br&和很多人的声音相反的是,我不认为这两个人的对决有什么心理因素在内:打一次赢了,可能是对手的心理有起伏;决赛打四次都赢了,就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心理问题了。
王皓的整个战术是建立在反手的基础上的。区别于大多数直板和不少中国横板,王皓的进攻发起,主动相斥和前台的争抢都是在反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全面地说,王皓的正手的主要责任是终结进攻。但是张继科的特长主要要集中在反手这里。张继科是为数不多的反…
献上打油诗一首&br&&br&《福 · 缘爱》&br&包子脸蛋东北腔,球风人品是榜样。&br&天资不佳勤上补,自备经费练乒乓。&br&&br&高抛发球落点浪,横拍弧线快板娘。&br&正手软嫩常吃刁,反手长胶一招躺。&br&&br&丢球撅嘴眉常锁,拿分蹦蹦与跳跳。&br&无奈天朝多良将,常年不入十六强。
献上打油诗一首《福 · 缘爱》包子脸蛋东北腔,球风人品是榜样。天资不佳勤上补,自备经费练乒乓。高抛发球落点浪,横拍弧线快板娘。正手软嫩常吃刁,反手长胶一招躺。丢球撅嘴眉常锁,拿分蹦蹦与跳跳。无奈天朝多良将,常年不入十六强。
从频率、力度、还有脚步声,可以判断菜鸟和高手&br&练球时的声音,菜鸟的攻推回合频率较慢,不稳定&br&而专业选手的摆速极高,相当稳定&br&比赛时,就更明显&br&菜鸟之间很难形成多回合相持,击球声零乱断续,往往是没两个回合,又捡球去了&br&而且脚步移动较差,较少剧烈跑动&br&而专业选手若水平相差不大,往往会有多回合,而且球速高、力度大,会在很短时间内连续发出很大响声,而且伴随脚步快速移动声&br&削球也不难听出&br&快攻攻球声清脆,很响,很快&br&弧圈如果透板,声音类似快攻,如果不透板,就稍钝&br&削球主要靠胶皮摩擦,发出的是闷闷的钝响,频率慢&br&如果有一方是削球手,回合必然多&br&德国的波尔和中国的削球手丁松曾有个球打了49个回合&br&你们感受一下&br&&div class=&video-box& data-swfurl=&/player.php/sid/XMTI3NTM4NDA=/v.swf&&&div class=&video-box-inner&&
&div class=&video-thumb&&
&img class=&video-thumbnail& src=&/B885B696C7C004B29EF-B394-D670-AFDD32C&&&i class=&video-play-icon&&&/i&
&div class=&video-box-body&&
&div class=&video-title&&波尔vs丁松,一球来回49板&/div&
&div class=&video-url&&/v_show/id_XMTI3NTM4NDA=.html?from=y1.2-1-98.3.2-2.1-1-1-1&/div&
&/div&&/div& 当然,孔文革在风大听不清的情况下还听出来削球手在让着对方&br&这个就是演义了,不太可能&br&----------------------------------------------&br&另外&br&&a data-title=&@大卫梵娥玲&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d7e8ac01d467bbc& data-hash=&d7e8ac01d467bbc& data-tip=&p$b$d7e8ac01d467bbc&&@大卫梵娥玲&/a& 认为国手用黑板擦只能打败不会打的人&br&我觉得过于低估了专业选手,或者说对“不会打”的定义过高&br&如果有机会,跟专业背景的选手打打就知道了,不用国手&br&国手要打败业余选手,真心用不着旋转,&br&落点、速度、力度、摆速……样样都足以致命&br&黑板擦足够了
从频率、力度、还有脚步声,可以判断菜鸟和高手练球时的声音,菜鸟的攻推回合频率较慢,不稳定而专业选手的摆速极高,相当稳定比赛时,就更明显菜鸟之间很难形成多回合相持,击球声零乱断续,往往是没两个回合,又捡球去了而且脚步移动较差,较少剧烈跑动而…
谢邀。&br&&br&问的是最近,所以提一下德国公开赛和亚洲杯吧。&br&&br&在前两年,张继科的路子粗略的说是,前台拧起来,反手快压/撕斜线之后中台全台侧身。这次德国对马龙,相比于之前直通,开始有新东西了:相比于以前更依靠身体能力的直接侧身中台正手背,这次比赛他开始有了一下很明显的退台之后反手发力转侧身。相比直接侧,对体能的要求小一点,时间上更从容一点。&br&&br&其实当张继科还不是现在的张继科的时候,他就有中台反手发力这板球,但是那时毕竟年轻,看球到手边能发力就顺手发力的成分多一点,整体的考虑少一些,于是失误很多:反正到那了就顺手来一下,图一个痛快,至于之前怎么到这的,之后怎么打,不太多想。&br&&br&后来一番磨练之后,上了主力,这板球用的少了:更多用中台直接正手全台背,运动能力扛得住,同时正手走全台但是稳健成分更多,不是年轻一时的热血一锤子买卖为主。&br&&br&现在的情况有点不同:张继科之前相当长时间状态不算好,主要是身体状况达不到最好,运动能力比之前几次大赛时期要打不少折扣。运动能力欠了,击球(尤其正手位拧拉)位置容易欠一点,欠了质量就差些,张继科不比马龙马琳,质量是生命线,质量下来,则对手就有机会。&br&&br&现如今,张继科中台加了这一下反手,给自己空间更大了点,对身体和运动能力的要求下降一些,在他这个年龄,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调整:没谁能永远靠身体吃饭,但是技术很少背叛人。&br&&br&除此之外,德国公开赛决赛,张继科的其他调整还有这么几条:&br&&br&-正手位的挑打:这个球在直通期间似乎刻意的用过,现在看起来比以往更加有数一点。&br&-反手直接抽直线:相比于樊振东多少显得算计成分重一点,但是抽上也是质量可观。&br&-第四局之后的技战术调整:&br&&br&王皓在生涯末期,队里打直通,出国对弗雷塔斯(彼时他势头正盛),甚至世锦赛打马龙,用的其实是这么一种老将常用的,兼具凶狠和狡猾的搏杀套路:大致上靠手感给一些质量一般但是不好发力的球,然后一旦对手心里没底上手质量差一点,那么直接两面上手一板搏生死。简单的说,这算是一种”老将搏杀球“&br&&br&这个路子说白了,打的是老将的淡定的心态(相比之下对手想赢而容易保守),熟练的功底(可搏杀可不搏杀的全发力)。张继科德国赛打到第四局的时候,相比于前三局稳定的”反手拧拉,反手撕伺机抽直线,然后反手中台拉一下转侧身“套路,开始有了很多的给半长,然后直接两面下手搏杀的路子球。相比于王皓来说,张继科的爆发力似乎还更高一点,但是论狡猾程度,王皓稍微好一点。&br&&br&如果让我猜的话,这个变化的原因和张继科开始不断的扶腰有关。相比于之前一点多张继科的状况,他这次的选择多少有些不同:第四局局面开始失控之后,即便腰上开始有感觉,他仍然选择依靠手感,经验和凶狠质量和马龙周旋。&br&&br&——即便有些状况不允许自己能全场比赛按照之前准备的方式去打,他仍然不想输这场对决。&br&&br&即便之前4:3赢萨姆索诺夫,4:3被闫安搏的很凶,即便对马龙打到后半段自己只能靠骗,靠搏来纠缠比赛,他仍然不想输。&br&&br&这想必可能才是张继科最重要的调整。&br&&br&&br&&br&马龙前段的直通其实打的并不多好:反手斜线的相持打不过樊振东也就罢了,被梁靖昆打爆多少有点说不过去。固然马龙的特点正手多于反手,但是直通比赛阶段一对反手就只能直接做高弧线被各种发力的场面真心不算好看。&br&&br&这次德国公开赛马龙又遇到了一次这么种情况:对手成就高于自己,大比分领先,开始利用手感和经验凶狠搏杀自己所有的中性过渡球。但是这次马龙有些不一样:他被搏杀之后不再单纯的依靠退台和相持来改变局面,转而利用更加严密的控制限制对手的质量,然后依靠更加厚实的实力破掉对手的搏杀。&br&&br&技术上说,马龙相比于这次提到的其他三个人,并没有更多的调整和变化。本来主打变化的马龙技术上装备齐全,只要各个环节准备妥帖,然后想好遇到最不利的情况要用什么应付,沉住气,就已经算是最好的调整,并不一定要强加什么以前没有的东西。&br&&br&&br&樊振东过去这半年多来处在一个增长内力的阶段:他的球看起来好像比刚出道时期没有太大的不同,甚至看起来锐气还不如以往;但是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他的技术中多了些不起眼的东西:他开始能给出不错的摆短,甚至能在台前的纠缠中耐心的控制;他对正手位的半出台球的落点控制好了很多,对手能直接搏杀他高调的情况越来越少;他的中台走位开始有木有样了,这让他的正手不单单只能终结进攻,而能开始在均势相持中给对手更大的压力了。&br&&br&与此同时:他的正手半出台比以前拉的好了一点点;他的线路开始比以前更丰富了一点点;他的变化比以前快了一点点;而樊振东的调整,就落在这些一点点之中。他仍然在全面细致的夯实自己的技术,相比于其他主力,他不那么注重大赛之前的技术调整。但是就是这些一点点,让他每一次都比上一次面对对手更难对付一点点:他仍然锋锐凶狠,但是一天天都在比以前更少粗糙,多添一点火候。&br&&br&&br&四人中调整最明显的是许昕:差不多一年半之前,他仍然是那个前台摆短常出问题,于是干脆直接给半长反拉然后退两米中台上旋斜线对抗的许昕;差不多一年之前,他的摆短开始比以前好了一点,有了一板挑打作为配合,正手开始有些直线;而现在的许昕,虽然亚洲杯输给丹羽,决赛和樊振东打的非常纠缠,但是就场面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最为直板的许昕:&br&&br&他开始有了相当多的抢攻上手,一锤定输赢的球;他的挑打开始不再只是配合,而真的能给对手造成直接杀伤;他的摆短和摆短中找机会上手的球已经可以允许他不再盲目的拧拉之后中台背;他开始有了很多台前的围,带等等的速度相持技术,不再只会在中台周旋;他的发球开始有了更多的转不转后的争抢,不再是单纯的大量侧旋,让对手搏的很凶。&br&&br&相比于以前总是让别人先打一下然后用后手球取胜的许昕,现在的许昕在先手球这方面,应该我们见过最好的。他终于开始打出了一些传统中式直板的东西,更多的曾经属于马琳的东西:发球,争抢,上手,台内短球。当然这些东西和他原本的上旋手感和中台能力结合还需要点时间(输给了丹羽),但是从之前看,许昕不太害怕将自己的新玩意儿抖落出来:&br&&br&在这个上旋相持为主的年代,大家的短球和下旋相比于上个世代略欠周密,在这个大环境下,如果有一个前台争抢能力大量强化的许昕,配合他原本就惊人的上旋球感觉,所谓直板的大赛爆发力,会切切实实的落在许昕的身上。&br&&br&就看他这次如何发挥了。
谢邀。问的是最近,所以提一下德国公开赛和亚洲杯吧。在前两年,张继科的路子粗略的说是,前台拧起来,反手快压/撕斜线之后中台全台侧身。这次德国对马龙,相比于之前直通,开始有新东西了:相比于以前更依靠身体能力的直接侧身中台正手背,这次比赛他开始…
谢邀&br&&br&先说结论:&br&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短球和中国人一样细腻,同时相持实力厚实的欧洲选手。单项技术全面细腻,同时是欧洲衔接和组合技术应用最好的几位选手之一。&br&&br&欧洲选手通常相持实力段很有内容,同时前三板往往比较大大咧咧;少数短球和前三板比较细腻的,相持段往往又差些实力。前者比如大多数东欧出身的选手;后者比如稍微近期一点的,德国的苏斯,瑞典的格雷尔。更有名一点的奥地利的施拉格。&br&&br&2002年济南世界杯,波尔决赛击败孔令辉夺冠;中国队发现:这个年轻人有四方向旋转的发球(侧上下和逆旋转侧上下),同时台内挑打,摆短,劈长,撇等等一应具全,很难在发接发这里直接占到什么便宜。而相持段,这年轻人拉手不大,转换挺快,正手实力不错的同时反手也有反拉,真的去数板数又很难赢他。最重要的,在转换阶段,他一板正手小高调落点半长不短,旋转很强,高度很低。试图发力这板球一跳之后不太喜欢走,合不上力量;借力则落点短兼旋转强,很难防出质量,只能求上台。&br&&br&简而言之,波尔是整个马琳王励勤时代,中国队主力唯一在技术层面占不到什么便宜的对手。&br&&br&单纯讨论技术的话,波尔算是比较典型的左手两面拉:当然生涯前期更多的以正手为主,后期的则逐渐调整称为反手为正手创造机会的打法。台前技术全面,一旦上手之后近台反手位的撕线路开阔,正手的两条直线配合不如前辈盖亭的凶狠,但是稳健程度和旋转则要胜出。&br&&br&中台相持波尔的反手反拉能给对手的压力相当之大,同时一贯的正手实力和连续能保证在近台占据主动之后保持主动。同时,相对来说中台的绝对力量不是很大。&br&&br&波尔的单项技术,相比前辈其实并非压倒性的出彩,但是他有一整套将几板球组合起来的方法:反手上手之后的正手侧身,正手两条直线配合。反手快撕之后的侧身。中台相持反手反拉之后的转换进攻。他的质量或许并不多么高,但是足够讲对手的回球限制在一定的落点之内,为下一板球创造机会,而且通常有旋转和速度的交替配合,绝对速度并非很快,但是这种节奏变化给对手增加了难度。&br&&br&换言之,他的技术丰富全面之外,还非常配套。这个观念本身非常先进,中国选手中马琳王励勤都成为了主力之后才开始建立这个概念。中国选手中将几板球按照一个系统打造的,最早应该是王皓。而波尔则是同时期欧洲选手中将这个贯彻的比较好的。即便在今天,很多欧洲选手的单项技术质量和杀伤力或许超过波尔,但是综合实力的厚度和各项技术组合,没有比当年波尔更加优秀的。
谢邀先说结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短球和中国人一样细腻,同时相持实力厚实的欧洲选手。单项技术全面细腻,同时是欧洲衔接和组合技术应用最好的几位选手之一。欧洲选手通常相持实力段很有内容,同时前三板往往比较大大咧咧;少数短球和前三板比较细腻的,相持…
对于绝大多数运动来说,最顶尖的男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非常大。(艺术体操等运动除外。)虽然乒乓球的运动量比不上羽毛球和网球,但是顶尖男女运动员之间的先天差距几乎不可弥补。&br&&br&即使在国际象棋这种项目,过去几十年,女选手除了小波尔加,很难有人可以与一流的男选手相提并论。&br&&br&巅峰时期的张怡宁很难打得过巅峰时期的王励勤。&br&&br&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女一队和男二队曾经有过一次性别大战,不过张怡宁没有参加这次比赛:&a href=&/6386547.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性别大战中国女乒落败 王楠连负仅李晓霞拿一分&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lockquote&&strong&王楠 2-3 阎安&/strong&&br&
首局比赛小将阎安明显没有放开,开局即以0-2落后。中局阶段王楠依旧牢牢掌握主动,最终11-5轻取首局。第二局比赛王楠开局依旧优势明显,一度4-0领先对手。不过在10-7握有三个局点的时候阎安突然发威,连续得到4分反以11-10超出。这个时候王楠叫了一个暂停,不过最终仍然是阎安13-11将局分扳平。&br&
第三局比赛双方陷入僵持,在终局阶段阎安连续得分,11-9将局分改写为2-1。第四局背水一战的王楠状态有所回升,比分也一路领先,最终11-5将局分扳平。决胜局比赛中双方开局杀得难解难分,在5平之后阎安连得三分抢得主动。最终小将阎安11-9赢得了最终的胜利。&br&&br&&strong&郭跃 1-3 方博&/strong&&br&
显然首场比赛闫安的胜利极大激励了另外一位小将方博。面对萨格勒布世乒赛女单冠军郭跃他敢于拼杀,充分发挥了男子选手力量大、旋转强的特点,最终以3-1拿下了比赛的胜利。比赛一度杀得难解难分,令在旁边客串记分员的女乒队员王璇忘记了翻记分牌,直到男二队教练提醒才醒过神来。&br&
此役前三局双方比分都咬得比较紧,只是到了第四局的时候经过开局阶段的相持方博猛然发力,最终11-5轻松赢下胜利。此时男二队已经以2-0的盘分领先女一队。&br&&strong&&br&李晓霞 3-1 宋鸿远&br&&/strong&&p&
由于张怡宁伤病在身,此次热身赛出任女一队第三单打的是山东籍运动员李晓霞,而站在她对面的则是年轻球员宋鸿远。首局比赛李晓霞开局占据主动,不过进入中局后宋鸿远后来居上,最终11-8赢下首局。&/p&&p&  易地再战双方开局杀得难解难分,中局阶段经验更加丰富的李晓霞逐渐占据主动。尽管在8-6领先对手的情况下她被宋鸿远连追两分,但最终李晓霞仍旧以11-8扳回一局。第三局比赛李晓霞从开局阶段就牢牢掌握了主动权,进入中局时她已经6-3领先对手三分。最终她11-7将局分反超。&/p&&p&  第四局比赛开局李晓霞一度4-1领先对手,这个时候宋鸿远叫了一个暂停。此后在1-6落后的情况宋鸿远连续追分并成功实现反超。关键时刻李晓霞稳定情绪耐心和对手周旋,最终在多次平局之后连得两分,15-13赢下最终的胜利。&/p&&br&&p&&strong&王楠 0-3 方博&/strong&&/p&&p&  首局比赛开局阶段王楠一度领先对手三分,不过在终局阶段方博顽强反击,最终反以11-9赢下第一局比赛的胜利。第二局比赛如同第一局的翻版,方博同样是在落后的情况下实现逆转,最终以11-9同样的比分再下一城。&/p&&p&  第三局比赛王楠明显不在状态,连续出现失误,最终以6-11再败一局。中国女乒一队也以1-3输掉了这场热身赛。&/p&&/blockquote&&br&在这次性别大战中,女一队无疑完败于男二队。2008年的王楠虽然状态有所下滑,但是依然是女单的顶尖人物。郭跃在2007萨格勒布世乒赛的女单半决赛中4:0击败了张怡宁,最终加冕世乒赛冠军,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以为她会是中国女乒的下一代领军人物。彼时的李晓霞虽然成绩上不如前两人,已经成为女子乒乓球的一流选手。反观男队,大多为籍籍无名的年轻球员。&br&&br&在2006年的时候,张怡宁曾经参与过性别大战:&a href=&/tiyu/syty/t4496.h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tiyu/syty/t20&/span&&span class=&invisible&&4496.ht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lockquote&
国乒备战还是采取和奥地利国手们对练的方式,不过张怡宁和郝帅的性别大战在紧张中依然成为了焦点,由于郝帅的对手扭了脚不能继续训练,施之皓便让张怡宁上场与郝帅较量。结果不出意外,郝帅2比1取胜,但首局却是被张怡宁获胜。此前两人没有交过手,郝帅甚至放言每局让张怡宁两个球,谁知第一局张怡宁就给了郝帅一个“下马威”。在刘国梁的“指导”下,郝帅终于连扳两局,挽回颜面。&br&  这场性别大战也让张怡宁受益,尤其是对抗性方面。“他(郝帅)每板质量都很高,我按照女孩子的套路来打,有些球换成女孩子过不来的,他却能回得到位。”张怡宁笑着说,“跑得特别快,前三板挺足,这种对抗赛还是有收获的。”&/blockquote&&br&这是06年有伤在身的郝帅和巅峰时期的张怡宁。&br&&br&再贴一条2003年的旧闻:&a href=&.cn/o//.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乒球队内热身 性别大战女队水平落后男队10年&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lockquote&昨天上午,乔红与侯英超就展开了一次“性别大战”。在侯英超让5分的基础上,乔红仍在六局中只赢得第一局。当年邓亚萍横扫千军,势不可挡。但当她在21分制下与王涛交手时,王涛只有让9分,双方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女队李晓东教练,在私下也曾直言不讳地表示:目前女队的水平整整落后男队10年,起码男队员得让4分,双方才有“实力相当”的可能性。&/blockquote&&br&最近的一条新闻,日,&a href=&/8819.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乒的中秋:上演性别大战 全队难得偷闲小聚&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根据“性别大战”规则,马龙和李晓霞分别代表两队抽签决出对阵,进行三轮比赛,男队队员分别以“0:4”“6:8”以及“8:9”的比分对阵女队选手。&br&&/blockquote&新闻中没有看到比赛的结果,但是从规则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br&&br&虽然没有张怡宁和王励勤直接比赛的报道,但是从其它性别大战的结果来看,张怡宁很难击败王励勤。
对于绝大多数运动来说,最顶尖的男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非常大。(艺术体操等运动除外。)虽然乒乓球的运动量比不上羽毛球和网球,但是顶尖男女运动员之间的先天差距几乎不可弥补。即使在国际象棋这种项目,过去几十年,女选手除了小波尔加,很难有人可以与一…
研究乒乓球的新用法:&br&比如100000个乒乓球的大池子,然后跳进去~~,另一种蹦极的玩法。&br&比如大型玩具枪,子弹刚好是乒乓球,不痛,打到硬物还会反弹,很好玩。&br&比如粘合玩具,类似乐高积木,乒乓和乒乓之间,很容易聚合和拆开,方便快速搭建公园节日雕塑。&br&比如乒乓球涂上不同颜色,可以做大头玩偶(类似玩具反斗城的土豆先生),让小朋友动手制作。&br&比如乒乓漂流,渔网里面1000个乒乓球,然后人躺在渔网上,顺水漂流。&br&比如在乒乓球里面种植小种子,等他们发芽,然后放在沙漠等地。&br&当然改装成服装,灯泡装饰品,吸引爱动手的MM和小朋友,也能带动以部分销售。&br&告知顾客,乒乓球里面的封闭的空气很特别,比如是埃及金字塔,或者以色列的耶路撒冷。不开心的时候,剪开一个,会很特别。&br&还有啥,研究乒乓的材料,做其他方式的利用,不过那样就卖不贵。&br&&br&嗯,大概想到这些。那些面试题都很有趣。聪明人聚在一起,真的很愉快。
研究乒乓球的新用法:比如100000个乒乓球的大池子,然后跳进去~~,另一种蹦极的玩法。比如大型玩具枪,子弹刚好是乒乓球,不痛,打到硬物还会反弹,很好玩。比如粘合玩具,类似乐高积木,乒乓和乒乓之间,很容易聚合和拆开,方便快速搭建公园节日雕塑。比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球手指挫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