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大年舟溪芦笙节节舟溪芦笙节比赛

谷陇芦笙节记趣(图)
 来源:天津日报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每年的农历九月,地处贵州黔东南黄平县谷陇镇都要举办“芦笙节”,谷陇的“芦笙节”与雷山县的“鼓藏节”是一样的,都是当地苗族传统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都非常热闹。谷陇镇位于黄平县城东南,距县城28公里,这里的民俗风情古朴独特,人文景观风格奇异,自然风景秀丽。谷陇镇主要以苗族居多,其次是革家民族,而这里的苗族服饰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日,农历闰九月二十六下午一点,由贵阳开往玉屏的列车正点发车,到达黄平站要五个半小时,黄平站原名叫谷陇站,下车还要乘当地小巴车行走二十分钟后才能到达谷陇镇,当下午五点三十分正点到达黄平车站时这趟列车下车的乘客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之多,都是从各地返回谷陇过节的人,因为第二天便是“芦笙节”。这场面让我有些吃惊,才知道这个节日对当地苗家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更让我吃惊的是竟然找不到住处,所有的客栈都住满了人,临近傍晚找到一个小客栈赶紧把房间定了下来,小老板只收我一天的房费,第二天房价要到第二天看行情涨价再收费。可见来此过节的并不都是本地乡亲,果然在第二天大街上出现了很多手持“长枪短炮”挎照相机身穿户外装的人。安顿好住处后松了一口气便去镇政府要一份“芦笙节”活动安排表,走进政府大门,一政府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从他手里拿到了活动安排和各类比赛项目日程表,本以为“芦笙节”就是跳芦笙嘛,没想到还有斗牛、斗鸡、斗鸟、赛马、比赛,还有苗族服饰、苗歌、苗族舞、铜鼓舞、苗绣、蜡染、银器制作比赛,跳芦笙比赛。本来就不大的谷陇镇未来三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日是芦笙节的第二天,这天来过节的人就更多了,从主会场的歌舞、刺绣等比赛场地到谷陇中学附近的跳芦笙,斗牛、斗鸡、赛马比赛场地有一大段距离,路上挤满了来来往往的人,用水泄不通来比喻一点都不夸张。当地人介绍说斗牛是“芦笙节”的重头戏,斗牛,我在雷山的“鼓藏节”中看到过,想到人再也多也一定是与雷山比赛一样场面是有所控制的,于是也就不急不慌地赶了过去,等赶到现场还是让我震惊了,山下、山上全都站满了人,甚至附近的大树上也“挂”满了人,每当有惊险的场面出现,整个山谷爆发出“轰”的一声惊叹。斗牛场四周,人多得钻不进去,看斗牛的乡亲才不管你是谁呢,这个时候绝不会为你让开一条缝隙的。主会场是在路边山脚下开出了一块平地并搭上了一个表演的舞台,各代表村、单位表演之后有评委现场打分,很正规。而最想看到的刺绣、蜡染、银器现场比赛并没有预想中的大场面,参加比赛的人也不多,这多少让人有点失望。“斗鸡”是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活动,谷陇的“芦笙节”自然也少不了这项比赛。初见这种斗鸡是在雷山“鼓藏节”上,刚见到它时着实被它吓了一跳,这种体型很大、样子很凶、天性好斗的鸡给人留下的印象很深,当时那大块头鸡浑身没有多少毛,皮肤泛红,腿很长,两只爪子看样子就很坚硬有力,放在地上趾高气扬很霸道地来回走着,急问这是什么鸡?人家对我说这是斗鸡。从没有拍过斗鸡的场面,一来还没真正地看过斗鸡,二来对这斗鸡有点惧怕不敢离得太近,加上比赛的场地小,围拢的人又多,所以拍斗鸡比赛不易,况且我手头上的这款跟随我多年的老5d镜间快门的次数早就超负荷了,快门速度慢,有的画面很难抓拍到精彩的瞬间,勉强抓拍了一些画面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斗鸡比赛。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2015剑河 岑松 平加芦笙节-视频 视频特辑
方式一:扫一扫
支持各类二维码扫描软件
方式二:发一发
免费发送App到手机
看不清验证码不正确
该短信不收取任何费用
方式三:下一下
下载App观看
还有更多攻略和游戏礼包等着你
嵌入代码:
这个支持手机播放哦
专区热点·
大家都在看
手机看视频
Angell_安安
老实敦厚的笑笑
马上就有人鱼线的PDD芦笙节为什么通过芦笙来表达情感-55BBS 我爱购物网
&&芦笙节为什么通过芦笙来表达情感
芦笙节为什么通过芦笙来表达情感
苗族跳坡节  跳坡节为苗族传统节日,爬坡杆是节日的中心内容,青年们围着坡场中竖起的一根高约10米的坡杆,随着笙歌翩翩起舞,为比赛助威喝彩。参赛者则一一展示其强健的体魄和过人的爬杆技巧,那些动作优美、在杆顶畅饮美酒、摘取红腰带和腊肉的小伙子是坡场上的英雄,赢得比赛的同时也赢得姑娘的芳心。坡场上,到处是欢乐的人群,苗族的芦笙、唢呐、口琴、快板,彝族的打磨秋、抱腰,仡佬族的八音齐奏,壮族的对歌等,无不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对幸福的向往和各民族间水乳交融的深厚情谊。夜幕降临,人们意犹未尽,烧起熊熊的篝火,青年男女围着火堆尽情地唱歌跳舞。夜深了,口弦、月琴声和人们的欢呼声还在夜空飘荡。  龙胜红衣节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3月15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交换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用品,未婚青年则在这一天借机唱山歌、吹木叶, 以优雅动听的情歌来相约幽会意中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红衣节已成为龙胜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窗口,并发展成为瑶、苗、侗、壮等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苗族芦笙节  芦笙节是苗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中农历正月初三、初五、十五、十六等日举行(也有在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各处日期不一)。芦笙节这天,各村寨组成芦笙队参加比赛。比赛前,每队在赛场竖起一根高4―8米的芦笙杆,并举行祭杆仪式,然后鸣枪、放鞭炮,芦笙手们围着芦杆载歌载舞,盛装的苗家姑娘和着芦笙曲调的节拍,跳起芦笙踩堂舞。芦笙比赛后还举行赛马、斗牛等活动。晚上,村村寨寨灯火通明,家家户户酒肉丰富。在酒兴方浓时,小伙子们串村走寨,去寻找姑娘们坐在火塘边唱歌,互诉衷肠,这就是当地称为“坐妹”的活动。苗寨通宵达旦沉浸在欢乐之中。小伙子、姑娘们则通过这些活动寻找自己的如意的情侣。  过苗年  过苗年是苗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各有不同,一般是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兔日)、丑日(牛日)或亥日(猪日)举行。节日期间,人们互相走村串寨,探亲访友,参加“跳芦笙”活动。每个村寨都有(或几个村寨共有)世代相传的芦笛场,各村寨“跳芦笙”的日期按次序安排,一般一场三天。节日的活动还有踩鼓、吹唢呐、斗马、斗牛、“游言”、对歌、爬竿等等。  盘王节  “盘王节”最热烈的场面要数跳黄泥鼓舞。一只母鼓相配四只公鼓组成舞群。母鼓斜挎胸前,用双手拍击,公鼓则是竖着拿在手中,用左手敲击,动作随着音乐的变化,舞姿雄健洒脱。跳黄泥舞母鼓的鼓点最重要,它指挥和掌握着整个舞蹈的节奏,公鼓是合着母鼓的鼓点变化的。因此担负打母鼓的常常是寨子里的老鼓手。黄泥鼓敲响之后,几位装扮漂亮的姑娘,手持花巾,踩着鼓点穿插其中,边歌边舞,高潮时,围观的群众情不自禁地加入歌舞的行列。公鼓和歌队把母鼓紧紧围在当中,犹如群星拱月,母鼓又不时和公鼓对应敲打,使整个舞场充满欢乐。  分龙节  聚居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毛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分龙节(也叫庙节)。过节的日期,一般是从农历夏至算起,逢第一个辰日即为分龙节。过节时,男女老幼穿上盛装,用“发多”(一种大如扇面的树叶)包起五色饭和粉蒸肉,走亲访友,庆贺节目。分龙节也是毛南族青年男女聚会的日子。  依饭节  依饭节是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地的仫佬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三年举行一次,为期三至五天,各村寨于农历十月择日举行。  花炮节  花炮节是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花炮节的主要活动是抢花炮、赛芦笙、跳“多耶”集体舞。抢花炮由各村选出精悍的青年组成花炮队参赛。花炮用长约10厘米的铁筒制成,内装火药,炮口上放一直径4厘米、用红布或彩色丝线缠绕的圆铁环,点燃导火线,把铁环冲上天空,未等落地,花炮队便蜂拥追逐,拼搏抢夺,一时万头攒动,喊声震天,你抢我夺,最先将铁环送上主席台的代表队即为获胜。抢完头炮即接抢二、三炮。获胜者将履行制作翌年花炮的责任。  火把节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同胞同手持火把绕往田边地角,相互抢火把打闹取笑,进行象征性的驱虫活动。进入高潮时“火把盈野”、“火炬照田亩”,众人围着熊熊火光,饮酒欢歌。  毛南族“放鸟飞”  春节是毛南族与汉族共度的节日,但毛南族在春节中有着本族独特的风俗,如“放鸟飞”。 春节将临,毛南族人将采集来的藤叶精心编织百鸟。编成的燕子、山鸡等都是翅棚如生的精美艺术品。 除夕清早,各家主妇给百鸟的空腹灌上香糯,有的还拌上饭豆或加上芝麻馅。煮熟后,分给家里每个小孩一只。于是,孩子们在相互追逐嬉戏中比较谁的妈妈做的鸟儿美。初生小孩的年轻母亲这天专程回娘家为小孩领鸟,期望孩子们像百鸟一样伶俐。主妇们用甘蔗、麻绳等把百鸟提耳穿起来,间隔均匀地摆开。掌灯时分,把串着百鸟的甘蔗横挂在堂屋正中的香火堂前,让百鸟面向大门尾朝壁,祈祝百鸟不叮种子,啄食害虫,保护农作物丰收。“放飞鸟”可以说是毛南族民间艺术品的节日展览与竞赛,谁家的鸟儿精巧欲飞,谁家的鸟儿繁多竟啼,谁家的果蔗艳红紫绛,都会引来人们的称赞。 这种点缀生活的独特民间美展,从除夕一直到元宵节。元宵这一天,人们砍断甜甘蔗,再煮百鸟群,晚餐用百鸟当饭,果蔗、糖蔗汁解腻,这就是韵昧无穷的“放飞鸟”
8条其他回答
抖弊宕蟾琛罚鹪从诖呵镎焦逼冢两褚延
彝族的“火把节”
瑶族的“达努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
纳西族的“火把节”
苗族的“芦笙节”
京族的“哈节”
毛难族的“庙节”
白族的“三月街”
傣族的“泼水节” 很长,请耐心地看。 彝族的“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恶、追求幸福昌盛的美好愿望。 瑶族的“达努节”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达努”节。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达努节”传说是这样来的:上古时有个叫密洛陀的祖娘,她的一男一女长大成人之后,祖娘要他们带着农具和种籽,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兄妹俩开荒种庄稼,但长出来的果实被野猪、地鼠和鸟儿吃光了。兄妹俩向祖娘诉苦。祖娘鼓励他们不要怕困难,同时给了他们一面铜鼓和一只猫,要他们再去奋斗。兄妹俩第二次种出的庄稼成熟了,鸟兽又来偷食。兄妹俩敲起铜鼓惊走了鸟兽,放出猫吃尽了地鼠,终于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祖娘,兄妹俩在五月二十九日祖娘生日这天敲着铜鼓去给祖娘祝寿,并祝瑶家年年丰收,人畜两旺。从而形成了“祖娘节”,又叫“达努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 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美妙动人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彩旗飘扬,人欢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成繁华的彩城。 纳西族的“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三天,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火把节。相传玉皇大帝有一天感到厌倦,想看看人间的生活。打开南天门,只见大地青山绿水,人寿年丰,他非常生气,命一天将去烧毁人间。天将不忍心毁坏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成果,便向玉皇大帝慌报人间已经烧毁。谎言被玉皇大帝察觉,就把这员天将杀了。6月的一天,一滴血从天上滴下来,变成一个娃娃,娃娃哭着说:玉皇大帝今晚要烧毁人间,叫大家快快点燃火把,连烧三天,迷惑玉帝,才能度过灾难。于是家家户户三天三夜点燃火把,终于免除了灾难。从那以后,为纪念那员天将,就有了火把节。火把节的第一天,男女青年打扮一新,到野外采摘野花野果,对歌谈情。成年人把松木劈成细条,中间夹上松脂,捆成火把。家庭主妇则准备节日的会餐。天将晚,各家在门前点燃火把。第二天,亲朋互相拜访;已婚妇女回娘家探亲;青年男女到野外会餐;成年人则准备比昨晚更长的火把;农民用火把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收。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长又大,装饰漂亮。家家户户用火把将屋前屋后都照遍,把蜘蛛网等不洁之物烧掉,以示驱除邪恶,安定吉祥。之后,人们围着巨大的火把,通宵达旦地歌舞游玩。 苗族的“芦笙节” 每年二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芦笙节”。这几天,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完全沉浸在欢腾喜庆的气氛之中。村村寨寨的苗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围成一个圆圈,小伙子吹起芦笙,姑娘们踏着芦笙的优美旋律,翩翩起舞。芦笙是苗族人民喜欢的一种乐器,大的高四、五米,小的一、二米。芦笙节是苗族人民在春节之后,春耕之前,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和向对方父母显示自己才能的时机。节日前,青年们常常把自己心爱的情人向母亲和嫂嫂透露。芦笙节时,母亲们通过对青年们的歌舞技艺的现场观察,品评他们的聪明才智,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道德品质,劳动好坏,帮助子女选择好对象。在苗族人民中,不善于歌舞、道德败坏、劳动不好的人,是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爱人的。“芦笙节”期间,还举行斗牛、赛马和篮球比赛等。 京族的“哈节” “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歌节。它是住在南海北部湾几十个海岛上的京族人民的传统民族节日。据传说,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借传歌为名,动员大家起来反抗封建统治者。他的歌声悠扬动听,深受群众喜爱。后来,人们建了“哈亭”,以唱歌和传歌的方式纪念和赞美这位歌仙。于是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哈节里唱的歌,称为“哈歌”,有固定的手抄歌本,由专人演唱,平时一般不唱。“唱哈”的角色有三个,一个男的称“哈哥”,专司操琴伴奏;两个女的称“哈妹”,轮流演唱。歌声婉转,琴音柔和,别具一格,饶有风味,歌词内容多受汉族诗词歌赋影响,或咏唱传统故事,或吟诵白居易的《琵琶行》,或叙说历史人物,或颂扬友谊与爱情,丰富多彩,优美动人。京族人民很重视“哈节”。每到节日,他们清扫屋院,穿起盛装,兴高采烈地云集在“哈亭”听“哈”。 毛难族的“庙节” 庙节是毛难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每到庙节,毛难山乡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在中堂插上柳枝,上面密密麻麻地粘上五色糯米饭团,象征硕果累累,五谷丰登。这一天,男女老少新装艳服,提着用一种叫“发多”树叶包着的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去走亲访友,妇女们也欢天喜地带着儿女回娘家。毛难节的来由,一是向天神乞求风调雨顺;二是祭奠传说中毛难山乡饲养耕牛和菜牛的创始人――三界公。过节时,各家各户还要给自己的耕牛吃一团糯米饭和一块粉蒸肉,表示对牛一年辛苦的慰劳。 白族的“三月街” “三月街”又名“观音节”,是白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三月街”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成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四川、西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它不仅是交易市场,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解放后,三月街已发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的大会,对加强各民族团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傣族的“泼水节” 我国傣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傣历六、七月举行。节日的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希望把过去一年中的疾病和灾难送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原俗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泼水为戏,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除病。下午举行“丢包”,是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举行公众放高升、赛龙船活动,使整个泼水节达到高潮。解放后,破除了陈规陋习,增加了健康的内容,如第一天开欢庆大会,各族军民同贺傣历佳节,会后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次日各村寨举行欢快的泼水活动,第三日赶摆
毕节市有苗族3万多人。毕节苗族并非本地土生土长的民族,而是几百年前因战争灾祸被迫从长江中游两湖流域逃难而来的。来的时间前后不一,方向也不一。经考证,有的是从四川方向绕道来的,有的是经湘西过来的。虽然他们都保持着苗族共有的文化特征,由于都散居在人迹罕至、偏僻荒凉、边远闭塞的高山深谷之中。交通不便,互不往来,形成了语言与服饰的差异及民族风情。
  每年正月初三是苗族传统的“踩花节”,在毕节市60多公里,在川滇公路旁的月亮岩镇大和套树花山节时,四川、云南的苗族同胞都要赶来参加节庆,真是热闹非凡。这里的踩花节适逢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这又给花山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使之更加热闹。“踩花节”、“跳花节”等活动不仅是苗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自由谈婚的美好时机。每逢“踩花节”或“跳花节”,苗家的男女青年都要佩带漂亮的首饰,穿上美丽的新装,云集花坡场唱情歌、跳芦笙舞,在边歌边舞中各自挑选自己的意中人。苗家小伙抱着芦笙来到相中的姑娘身边,互相对歌表达爱慕之情。
  对罢情歌,双双离开花场到花场附近的石桥上走三遍,叫“踩桥”,表明两人的爱情如脚下的石桥一般牢固。直到夜幕降临,两人依依惜别。每当婚丧嫁娶,赴集踩花之时,各地苗族特别是妇女们都要把她们经过多年辛劳纺织、刺绣、缝制而成的盛装穿去比美。若你能有机会在此时此刻亲临现场,就会目睹那各式各样的服装把整个山头装饰得繁花似锦。此种情景,足以使人留恋忘返、久不思归
吨谢倌辍肥仕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束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 “ 风雨桥 ” ,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 “ 干栏 ” 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以女姓神 “ 萨岁 ” (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 “ 萨岁庙 ” 。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苗族的族源十分古老,其根源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黄帝战蚩尤的传说时代。  据传说,苗族就是蚩尤部落战败由中原南迁演变而成的民族,因此苗族至今仍尊奉蚩尤为始祖。蚩尤以后,唐、虞、夏的三苗,殷周的,春秋战国的荆蛮,秦汉的黔中蛮和武陵蛮都可能是苗族先民在不同时代的名称。悠久的历史,在现代苗族中留下古朴神秘而又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  苗族一般都居住在山上,或依山傍水而居,住房多是杆栏式木楼,俗称吊脚楼,大的寨子过千户以上,远远看去,吊脚楼重叠交错,非常壮观。  来到苗寨,最引人注目的是苗族妇女那艳丽夺目的服饰。苗族是擅于织绣的民族,族人保持着古老的纺织、染布、刺绣等精湛工艺。苗绣被公认是最精美的刺绣艺术品,绣品的构思奇巧,形象丰富,富有个性,这些艺术品随时在她们的服装上展示出来 。黔东南苗族又以华丽复杂的银制饰品而称绝于世。节日时,盛装打扮的少女所戴的银饰往往重达十多斤,那些角冠簪梳、耳坠吊环、项圈手镯……熠熠生辉,她们走起路来也会发出叮叮铃铃的悦耳响声。难怪有人说,苗家姑娘是苗乡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  苗族又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口头文学非常丰富,歌是口头文学的主要体裁,又是感情表达的最浪漫形式。记述历史的苗族古歌雄浑壮烈,苗族飞歌嘹亮悠远,情歌幽婉缠绵,酒歌热情洋溢……苗族的舞蹈以芦笙舞和木鼓舞最为独特,男女都能闻鼓笙而起舞,或轻缓优雅,或激烈狂悍,舞蹈语汇极为丰富。  “ 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 ”  节日是苗族风情展现得最精彩淋漓的时刻。黔东南苗族有名堂的节日有一百多种,春节、过苗年、姊妹饭节、吃牯藏、爬坡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芦笙节、龙船节……数不胜数,一些节日又往往 “ 节中有节 ” ,或者不同地方同过一个节,节庆活动此伏彼起, “ 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 ” 的说法一点也不过份。就拿春节来说吧,一般过了正月初三,各村寨就陆续掀起芦笙会的热潮,今天这个寨子结束,明天另一个寨子又开始了,一个接一个象走马灯似的,仿佛没完没了。  有些节日并非年年进行,例如 “ 吃牯藏 ” 十三年才过一次,对于连苗家未经历过的新一代人也觉得分外神秘。  热衷于追寻这些节日的人,如果想每一个节庆都去陶醉一番,那可不知要多少年才能圆满轮一遍呢。  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住房有 “ 干栏 ” 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 “ 三月三 ” (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布依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美德。其中,对老人的普遍尊重,已成为全民族一种不成文的社会公德。具体表现在:如儿子长大分家时,首先需自觉留足父母的 “ 养老田 ” ;凡有老人在场的地方,唱歌对调首先要向老人致敬,如要唱一些谈情说爱的内容,也要在征得老人的同意后再唱。青少年从小就养成了不在老人跟前说丑话或表现出不礼貌的行为。但凡老人在生产生活上遇有困难,晚辈或族姓内的其他人都首先有义务予以关心照顾。  节日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 “ 二月二 ” 、 “ 三月三 ” 等。  过大年  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过大年(即春节)。从除夕过到十五。除夕前要杀年猪、舂糯米粑粑、备各种蔬菜。云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须吃鸡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饭前仪式,相认的双方饭前仪式必须完全一致。年节期间还要举行许多娱乐活动。  三月三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以制作五色花饭和河边对歌为主要内容。花饭是用植物提出红、黄、蓝三种,再用这三种颜色调出黑和紫两种颜色,将五种颜色搅拌上等糯米。吃五色花饭,象征布依人民的生活多彩多福。这天,布依男女青年还在河边赛竹筏、打水枪、吹叶子、泼圣水,热闹非凡。  跳花会  每年正月初一到二十一举行。 “ 跳花会 ” 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规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  祭老人房  布依族过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节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为隆重,于农历2月选兔日或虎日开祭,各户要奉献鸡蛋和猪肉祭神,祭毕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丰收,全寨平安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 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此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还有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如萨迦民居的墙上涂有白色条带,在条带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色色带,中空为白色,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画出色带,以标识该地区信仰的是萨迦派。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是城镇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农牧区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错落,形成不相联属的格局。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的窝棚,无家贫民只能寄居檐下,栖身道旁。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12.24平方米,农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于旧西藏经济发展缓慢,建筑材料仅仅局限于块石加粘土,现在的民居已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建筑材料,盖起了许多高层建筑,使藏式建筑风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旧西藏绝大部分人家的室内设施极其简陋,现在电视、收录机、成套的藏式家俱已进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国人的改革开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钱,他们将自己的住房装修得漂亮且具特色。苗族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这就是苗族热闹的花山节
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较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苗族诸多灿烂的文化中,图腾文化是整个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世代生活在丹寨这片土地上的苗族同胞以鸟为图腾崇拜,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如今,我们虽然没有见到苗族古老而隆重的鸟图腾崇拜程式,但从流行在苗族民间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可窥视到苗族鸟图腾文化遗风。笔者对苗族文化特别是苗族图腾文化颇感兴趣,长期深入地挖掘和收集了大量资料,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多门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现就丹寨苗族鸟图腾文化谈点粗略见解,敬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图腾,是原始信仰之一,在英文拼音中写作“totem”,是北美洲印第安人的方言,原意是指“他们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指出,图腾,“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例如,狼的图形便是狼氏族的图腾。”①佛莱则在他的第一册书里写道,“图腾”,“是一群原始民族所迷信而崇拜的物体,他们相信在自己与它们之间中的任何一个均维持有亲密且特殊的关系。……个人和图腾之间的关连是一种自然利益的结合;图腾保护人们,而人们则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它的崇敬,如果它是一种动物,那么即禁止杀害它;如果它是一种植物,那么即禁止砍伐或收集它。……图腾从不会是孤立的个体,它常是一整群的物体,通常是指某一种类的动物或植物……”②也就是说,一个图腾就是一类物象,初民以迷信态度尊敬之,而相信自己和同群的各个份子与此类物象有密切和特殊的关系。远古时候的人认为跟本氏族(部落)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是本氏族(部落)的一种标志或符号,它象征的是本氏族(部落)的一种思想共识、一种古老信仰、一种精神力量。因此,图腾是原始民族的标志,也是神化了的祖先。神化了的祖先作为图腾崇拜对象,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原始民族之中。图腾崇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各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发展初期都普遍存在。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归纳起来主要有龙图腾、鸟图腾和花图腾三种。苗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历史上亦有龙、蛇、鸟、鱼、蝴蝶等图腾崇拜。聚居在今天丹寨这块土地上的自称为“嘎闹”的苗族同胞历史上曾以鸟为图腾,是鸟图腾部落的后裔。如今散见于苗族民间的锦鸡文化、百鸟衣文化、蜡染文化、鸟笼文化、织锦(布)文化、芦笙文化、背带文化等就是鸟图腾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是苗族历史上以鸟为图腾崇拜的文化例证。从民族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丹寨苗族鸟图腾崇拜历史悠久。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民族语言则是民族文化的形式,它随着民族产生而产生的,丹寨苗语亦是随着“嘎闹”氏族的产生而产生的。丹寨苗族自称“嘎闹”[qa33n?13]一词,属黔东苗语方言。在黔东苗语方言词汇中,“嘎”[qa33]是“本”、“源”、“根”、“根源”的意思,“闹”[n?13]既有鸟雀含义,也有年青女子的含义。按苗语语法翻译,“嘎闹”直译应是鸟雀的根源,意译则是来源于鸟图腾部落的氏族。在丹寨苗语方言词汇中,“嘎闹”[qa33n?13]一词中“[n?13]”的读音除了与“鸟”的读音相同外,还有与“蛇”、“鱼”的泛称读音相同。说明“嘎闹”[qa33n?13]一词作为族称来源于古代母系氏族社会,以鸟、蛇、鱼为图腾,并以鸟、蛇、鱼的泛称作为氏族的族称。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一大特征。在母系氏族社会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智力不发达,对周围事物不甚理解,常把一些与自己居处、饮食和其他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视为与自己有某种姻缘关系,甚至有血缘和同类关系,因而予以崇拜,并把这些事物的形象作为本氏族的徽号,以这些事物的名称定为本氏族的族称。从汉文献记载和苗族古风古俗反映,苗族曾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的历史阶段,自称“嘎闹”的丹寨苗族同样经历这一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苗族居住在黄河、长江中下游这一带,而这一带自古以来是水乡之地,盛产鱼类,也是鸟、蛇出没栖息之所,鸟、蛇、鱼三者的生态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古代苗族以鸟、蛇、鱼为图腾,以鸟、蛇、鱼的泛称“n?13”为本氏族的族称,是很可能的。然而,丹寨“境内苗族与远古时代居住在黄河、长江中下游的‘九黎’、‘三苗’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因此,自称“嘎闹”的丹寨苗族,在历史上曾以鸟为图腾崇拜对象,以语言为传承方式来传承铭记鸟图腾部落标志。这就是苗族鸟图腾部落文化传承的一种历史印记。换句话说,古老的“嘎闹”就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鸟图腾部落,如今的“嘎闹”就是鸟图腾部落的后裔。时序越过了五六千年,丹寨苗族自称“嘎闹”的这种称谓音韵犹存,历史发展至今亘古未变
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少年",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挣颈红",等等。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花儿”的基本特点是: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信天游”的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西北民歌的骨干音是1 2 5 6,多为上行跳进,下行级进。 蒙古族的民歌以“长调”和“短调”最具代表性。长调的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短调的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较段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 牧歌――内蒙民歌(属于长调) 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属于山歌) 茉莉花――江苏民歌(属于小调) 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属于花儿) 打硪歌――湖南(属于号子)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南泥湾》;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河南民歌《编花篮》;广西民歌《知道不知道》云南民歌《婚誓》《芦笙之恋》。1嘎达梅林,内蒙 2杨柳青 扬州,3赶牲灵 陕北 4摇篮曲,东北 5在那遥远的地方 青海 6半个月亮爬上来 青海 7采花 四川 8太阳出来喜洋洋 四川 9凤阳花鼓 安徽 10马兰恋歌 台湾高山族 11兰花花 陕北12放马山歌 云南 12共产党来了苦变甜 西藏 13你送我一枝玫瑰花 新疆 14阿拉木汗 新疆 15玛依拉 哈萨克 16在那银色月光下 塔塔尔 17马车夫之歌 维吾尔 18浏阳河 湖南 19沂蒙山小调 山东 20小放牛 安徽 21 茉莉花 江苏 22阿里山的姑娘 台湾高山族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舟溪芦笙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