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兵曹胡马诗的开篇引入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房兵曹胡马PDF【共享精品-PDF】
下载积分:300
内容提示:房兵曹胡马PDF--本文档由网络收集,经我们团队精心整体汇集,欢..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2|
上传日期: 12:07:2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房兵曹胡马PDF【共享精品-PDF】.PDF
官方公共微信中考议论文复习_九年级语文教案_梦幻网络
您的位置:&>>&&>>&&>>&
中考议论文复习
&&& 说明:1、作用:本文适用于全体学生,它是整个阶段议教学和学习的知识框架。教师可以用来参照,那些已经教了,那些教的不够;学生可以明确议学习什么,学习哪些。这样学习比较有目的性。&&& 2.思路:按照议的教学要求和自己的教学体会编写。按照“解释概念——教给判断——关注题型——如何分析表达。”&&& 一 、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1、论点的引入:&&&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例如:《谈骨气》开篇就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再提出中心论点。例如:《想和做》针对“空想”和“死做”的现象提出论点。&&& (3)、根据亲身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例提出论点&&& (4)、从中引出问题,在提出论点&&& (5)、用某种方法提出中心论点。比如,比喻、对比等等&&& 2、论点位置。A、经常放在文章开头,B,放在文章中间C、防在文章结尾。D、标题直接提出&& E、没在文章中直接表现,是要读者概括的&&& (把握论点的位置有助于我们找论点)&&& 3、论点的类型。&&& 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议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①有的文章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②有的文章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 中常见题型:&&& 1、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2、归纳和找出文章的论点或是中心论点&&& 二、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1、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包括事实、、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等。&&& ②道理论据——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 2、论据的作用:不管是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它们在议中的作用都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这是大体的思路。&&& 常见的考题形式:&&& 1、概括论据的内容。&&& 2、补充和论点内容一致的论据。(这就要求学生A、要掌握比较全面全面的论据,B、思考这个论据是否符合这个论点。)&&& 3、判断某一个段落和句子是属于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4、论据的作用。&&& 三、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一)论证方法的一般类型:&&& 1、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包括:运用事实、现实事例、、列举生活现象来证明论点的。(其实,在文章中,运用事实论据的地方,就一定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道理论证——运用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从而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5、引用论证——引用、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二)论证方法在中的题型。&&& 1、判断某段、某句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3、围绕某个论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四、议的结构。&&& (一)、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个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1、纵式:——逐渐深入的论述结构。例如《发问的精神》第二部分。常见的有:①层层深入、②起—承—转—合。&&& 2、横式:——围绕一个论点并列展开论述的。常见的有:①总——分——总;②总——分;③分——总。&&& (二)、中常见的题型。&&& 1、全文结构的划分和对重点语段的层次划分&&& 2分析过度句的作用,或者是起始句、结尾句的作用。&&& 五、论证的方式:&&& 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驳论的方式有三种:&&& A、直接批驳对方论点的&&& B、通过驳倒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论点的&&& C、通过驳倒对方论证来驳倒对方论点的。&&& (立论、驳论是相对而言,大多数文章中,驳中有立)&&& 六、议的语言&&& 1、议语言风格——概括性强、严密周到。好的议,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 2、阅读议,就要抓住这些关键性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 例如:请看2004年的咸宁市的一道议语言品析题:&&& 书籍是会提高人的: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高尔基曾这样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为理想的境地,到那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 问:文中“兽类”一词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准确地说出“兽类”的含义必须理解全段的意思,并结合作者的推理思路来进行。例文的中心意思是说明书籍的作用,即“提高人”,再具体一点就是使人“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文明”、“崇高”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属性,反过来,“兽类”一词在这里指的是“野蛮”、“庸俗”,形象地说明了书籍的作用。&&& 同学们在品味词语含义时,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七、就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热点题目、学生最怕的题目)&&& (一)、关注热点,体验生活&&& 纵观近年,议论性文章阅读的选文往往紧跟社会热点,代表社会主流思潮。一心“读死书”的人是无法应对当今的。因而,对古诗文、、名人轶事、文学名着等必须广泛涉猎,择其重点进行积累。在此基础上,更有必要的是走进生活,用心去体验感悟,手中有事例,人心就会更敏锐而富有智慧。
相关信息:
一、整体感知第一课时一.设计构想:本课时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学习,达到对现代文阅读教学要求和考查要求的全面把握。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对整体感知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考点的学习,切实掌握解题技巧和考查的常见...()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复习要点(内部使用,仅供参考)编写:王斌一、 积累与语言运用1、 生词:每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2、 古诗:(1)课外古诗词(P231-240,共十首);(2)课内(木兰诗);(3)《房兵曹胡马》(P228)(四种形式:上...()
教案示例识字学词学句(二)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运用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学习本课的形声字。第一课时  一、...()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中学语文在线”《新世纪教材》第三册第十五课设计:黄燕 杨明明教学要求:1.认读生字...()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表,提高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二)使学生系统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能够正确迅速地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题.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计算方法,熟记20以内退位减法所有题...()
关键字含有“复习”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论文”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中考”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论点”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论据”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论证”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文章”的教案:
关键字含有“提出”的教案:第20页,共81页,每页10条适用课程:&唐诗导读(国学)()【访问量:13322】
杜甫生长于开元盛世,他的气质和性格中还有一些盛唐人共有的特征,但从困守长安开始,时代的衰弊,生活的困顿,“奉儒守官”的人生信念,对待创作的严肃态度等诸多因素,又改变了他的诗风,使之迥别于盛唐其他诗人。他的诗歌饱含血泪,是那个战乱时代的真实写照。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继往开来,占据着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与深情的性格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西晋名将杜预是他的十三世祖,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是他的祖父。他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他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三十五岁之前,是杜甫的读书漫游时期。少年杜甫 “读书破万卷”(《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受到了极好的教育。他二十四岁漫游吴越,二十九岁漫游齐赵,“快意八九年”(《壮游》),三十三岁在洛阳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一见倾心,遂共游梁宋,在宋中又遇到高适,三人登高纵饮、慷慨怀古。不久,杜甫北上齐鲁,经泰山,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的豪情,与名士李邕共游历下,并再次遇到来齐州受道簶的李白,赠以诗云: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媿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
这首诗不但可以视为李白的传神小像,也可以视为青年杜甫的自我写照。
这一时期,杜甫留下来的诗仅二十余首,多为五言律,《望岳》、《画鹰》、《房兵曹胡马诗》等名篇,都写得意气风发,表现着盛唐精神。
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为困守长安时期。杜甫于天宝五载(746)到长安求仕,次年玄宗下诏广求贤才,考试由李林甫操控,他将所有应试者全部黜落,却上表玄宗,贺“野无遗贤”。杜甫便是这场骗局的一位被愚弄者。之后,他多次献赋上书,赠诗干谒,希求汲引,“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但毫无结果。他的生活越来越窘困,“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投简咸华两县诸子》)。天宝十四载(755),在长安的风尘中奔波了近十的诗人得到了河西尉的任命。他没有接受。后改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他自嘲说:“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官定后戏赠》)。窘困的生活使杜甫看清了盛世表象下隐藏的黑暗,他的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理想被现实击碎了。与此同时,他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民大众的关怀变得愈发深广。
在这一时期,杜甫留存下来的诗歌有一百一十首左右,长篇的五、七言古诗数量增多了,《兵车行》、《前出塞九首》、《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名篇,真实地反映了天宝后期动乱将至的社会风貌。
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陷贼与为官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被叛军俘虏至陷落的长安。在那里,他看到繁华的都市变为废墟,感怆万端,写下了《春望》、《哀江头》等血泪铸成的诗篇。被困数月以后,他艰难地穿越唐军与叛军对峙的防线,逃往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到一个月,他便因营救房琬,措辞激烈地进谏,激怒了皇帝,乾元元年(758),他被贬为华州功曹参军。由华州到洛阳办事,看到战乱之中百姓的惨苦状况,他写下了“三吏”与“三别”。乾元二年(759)秋,他弃官携家奔往秦州、同谷,在无以复加的饥寒困苦中,“一岁四行役”(《发同谷县》),岁末抵达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的生活。
这一时期杜甫存诗近二百五十首,在奔波行役中,他记录了自己生活的窘困,也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
四十九岁以后,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时期。杜甫在成都草堂的生活是比较安定的。在较为安定的生活中,他写下了许多潇散自然的诗歌。“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田舍》),“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自在娇莺恰恰啼”,“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诗人暂时离开了纷扰的战乱。故人严武于肃宗上元二年(761)任成都尹,给他带来更多的慰藉。可严武不久被召入京,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叛乱,杜甫展转避乱于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慨叹“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广德二年(764),严武任剑南节度使,邀请杜甫入幕,并推荐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并不适应幕府生活,不久即辞去幕职。永泰元年(765),杜甫离开成都,沿江出峡,在云安(今四川云阳)养病半年后,于次年暮春抵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为夔州都督柏茂琳所关照,就此住下。在较为安定的生活中,他回首往昔,写了大量带有自传性质的诗歌。大约三年之后,杜甫乘舟东下,漂泊于江陵、公安、岳阳、潭州,生活没有依靠,大历五年(770)冬天,流落饥寒的诗人凄凉地死在江中的客船上,终年五十九岁。
漂泊西南的十一年,杜甫写下了一千多首诗歌。这些诗歌以抒怀为主,很少纯粹的叙事之作,近体诗占了很大比重,《登楼》、《登高》、《秋兴八首》等七律的名篇,《春夜喜雨》、《江汉》、《登岳阳楼》等五律的杰作,都写于这一时期。
综观杜甫的一生,可以用“流落饥寒”四字概括。流落饥寒的生活,丰富了他的人生体验,加深了他对于社会的认识,改变了他青年时期与盛唐其他诗人共有的豪迈昂扬的激情,使他的感情转向深沉悲慨。
与盛唐时代倜傥英逸的诗人相比,杜甫的感情更为诚挚深厚。他是一位深情的诗人。深情,是杜甫个性的一个重要侧面。梁启超称他为“情圣”,说:“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情圣杜甫》)对于君国和时代,对于广大百姓,对于兄弟、妻子、朋友、邻里,乃至世间的万事万物,杜甫都怀着诚挚笃厚的情谊。
杜甫自称“恋阙劳肝肺”(《楼上》),“葵藿倾太阳”(《赴奉先咏怀》),忠君、爱君,是他的感情需要。至德二载(757)四月,他从叛军占领的长安,冒着生命危险逃往凤翔行在,“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安顿。晚年流落夔州,偶食异味,他想到“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槐叶冷淘》)。苏轼说他“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王定国诗集序》),深入体察到了杜甫忠君、爱君的感情。他渴望“致君尧舜上”,就是希望“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凤凰台》),再现“男耕女桑不相失”(《忆昔》二首其二)的盛世景象,这,表现的又是诗人对于国家和时代的深情。当看到国家破碎的时候,他的内心无比沉痛。他在《哀江头》中写道: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对于玄宗和杨妃,他有所不满,但更有深切的同情和悲悯。君王的流落,贵妃的死亡,曲江的荒芜,都与国家的灾难连在一起,牵动着他民胞物与的心怀。
杜甫一生流落饥寒,却从不沉溺于一己的悲叹,而总是推己及人,“穷年忧黎元”(《赴奉先咏怀》),念及广大百姓的苦难。他赴奉先探亲,到家时不满周岁的孩子已经饿死,他感念“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接下来马上想到广大百姓的处境尚不如自己,于是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项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晚年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由一己的苦寒,念及广大百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王安石题《杜甫画像》,便以“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飗”概括杜甫忧民、爱民的精神。
在战乱飘零中,杜甫写下了许多思念亲友的诗歌,把他诚挚深厚的情谊表现得警策动人。长安陷贼时期写的《月夜》不仅表达了与家人相互思念的深情,而且寄寓着对战乱平复、天下太平的向往。授左拾遗后的《述怀》: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书信寄出没有回音,时间长了反害怕消息之来,时而回想昔日与家人共聚的欢乐,时而担心家人遭遇不测。以反复凌乱的笔法,把复杂的感情写得细腻传神。
对李白的怀思,是体现杜甫深情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一共写了十几首赠李白、忆李白的诗,表达对这位朋友的敬仰、关心与思念,《梦李白》二首写得尤为悱恻动人。其一曰: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天地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皎龙得。
李白长流夜郎,杜甫时刻牵挂着他的遭遇,因思念而有梦。梦中见之,推想李白之魂涉远往返的艰难境况,怀疑他是否已遇不测,既怀疑他是否真来,又肯定他确是真来。思念之情、关怀之意,千载之下读之,犹令人愀然动容。
对于世间一些微小的生命,杜甫也常表现出恻隐的关爱。“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秋野》,“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题桃树》)。江边一棵楠树为风雨所拔,他感叹“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这类诗歌,都表现了杜甫仁民爱物的深情。
与杜甫的深情相关,他的个性的另一个侧面,是比同时代人更为深广的社会关怀和更为沉重的忧患意识。天宝十一载(752)秋,他与高适、岑参等人同登慈恩寺塔,三人的诗篇写景俱称雄壮,不同之处在于,岑诗表现出追求超越的意味,高诗寄托着壮志难酬的不平,而杜甫则“登兹翻百忧”,写到了时代的危机: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秦山”四句以景物的不清象征时局的昏暗,“回首”四句缅怀盛世、讥刺玄宗之沉湎酒色,“黄鹄”四句喻贤人失路、奸邪猖獗。面对无言的山川,他抒发的是对于时局的忧虑。安史之乱后,杜甫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朝廷,关注时局。陈陶斜兵败,他写了《悲陈陶》,房琬驱残兵再战再败,他又写了《悲青坂》。“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句句沉痛,句句焦急。在漂泊西南的岁月里,他看到一棵病橘,便想到玄宗以荔枝博杨妃欢欣而不顾百姓涂炭的罪恶:“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病橘》)。看到一株枯棕,又想到被剥削的人民:“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有同枯棕木,使我沈叹久。”(《枯棕》)垂暮之年的诗人漂泊到潇湘,所写的《岁晏行》说: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正如萧涤非所说,他不只是“穷年忧黎元”,简直是“到死忧黎元”(《杜甫诗选注》)。杜甫的一生是忧患的一生,在忧患的一生中,他的感情献给了国家、时代和广大的百姓。
第二节 杜甫的新题乐府与律诗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而能够代表其开拓性及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新题乐府和律诗。
杜甫多用古体诗写时事。这些古体诗中,有数十首,采用与乐府诗相近的标题,但又不用旧题,而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在客观的叙述中融入深沉的感慨,如《兵车行》、《丽人行》、《哀江头》、《悲陈陶》、《塞芦子》、“三吏”、“三别”、《洗兵马》、《彭涯行》、《客从》等,感怀时事,伤民病痛,在精神上与《诗经》和汉乐府一脉相承,后人称之为“新题乐府”。这些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在艺术上继承汉魏乐府诗的长处,并且有所创新,对中唐元、白的新乐府诗产生了直接影响。在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杜甫的这些诗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胡震亨说:“拟古乐府,至太白几无憾,以为乐府第一手矣。谁知又有杜陵出来,嫌模拟古题为赘剩,别制新题,咏见事,以合诗人刺美时政之义,尽跳出前人圈子,另换一番钳锤,觉在古题中翻弄者仍落古人窠臼,未为好手。”(《唐音癸签》)这些诗歌大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杜甫善于学习民间乐府诗的表现手法,运用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形式,采用民间俗语,使所写内容生动亲切。如《新婚别》以新娘子独白的方式写来,表现了她的矜持羞涩。“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是民间俗语,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丽人行》写“丽人”的穿着:“头上何所有?翠微
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用了乐府民歌所习见的设问与自答方法。“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采用了民歌中常用的象征隐喻手法,暗示杨氏兄妹的暧昧关系。
其次,大多是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在诗中展现一些富有典型意义而又震撼人心的场景,使诗歌产生史诗一般的悲壮气氛。如《兵车行》的开头选取亲人为被征入军者送行的场面: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先用两个语气急促的短句写出行军的紧急气氛,再特写行人腰间的弓箭,然后写众亲人追跑送行、牵衣顿足、失声痛苦的场景,一个震撼人心的场景便活现在读者面前。这震撼人心的场景,典型地反映了穷兵黩武政策给广大百姓带来的灾难,使诗歌产生了史诗一般的悲壮气氛,与前代乐府诗相比,呈现出非同寻常的宏大格局与规模。《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也是以概括性极强的健笔写了几个典型的场景,一是战争结束后血流成河,二是野旷天青,横尸遍野,三是群胡得胜归来,酣歌痛饮,四是长安百姓吞声而泣,期盼官军到来。这几个典型的场景,都具有极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石壕吏》则如同一幕短剧: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与汉乐府一样,此诗具有戏剧搬演式的效果。汉乐府的场面描写往往缺乏鲜明的时代性,而杜甫所选择的具体场景,则典型地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第三,杜甫善于在叙事中融入对时事的复杂感慨,使他的新题乐府具有更强的议论性和抒情性,并且以纵横交错的笔法,突破了汉乐府那种线索、主题较为单一的叙事方法和艺术结构。如《洗兵马》,将错综的时事和复杂的感慨协调地交织在一起,声调随着内容的变换而翕张起伏,可以视为一篇热情洋溢而又见微知著的时事评论。《哀江头》侧重抒情,先从诗人的行踪、视线写起,随着“细柳新蒲为谁绿”的神情的设问,诗人的思绪回到战乱之前,想到当日贵妃得宠的情景,在描绘了一个皇帝与贵妃同辇的典型场景之后,以“双飞翼”之坠落,急剧转折到乱后帝妃的生死相隔,承接极为自然。最后以花草无情反衬自己的悲慨,与开篇的设问呼应,结构错综而又流畅。又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开篇追忆五十年前观公孙大娘舞蹈时的动人情景: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曤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极写其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舞技之神妙。一句“罢如江海凝清光”,既收束了诗人的回忆,收束了壮观的场面描写,又收束了诗歌的感情气势。接下来说:
绛唇珠袖两寂寞,况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绛唇”句平淡而落寞,内蕴无限感慨;“况有”句写到十二娘能传承师艺,笔势再度振起。但这次只是轻轻带过,很快又进入低回的感伤。下面再次进入五十年前的回忆,然后追昔伤今,以大幅度的时空转换造成强烈的对比,以此表现世事沧桑之感怀: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动昏王室。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瞿唐”句既挽回到眼前,又关合到诗人身世。接下来写诗人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曲终人散,乐极哀来,诗人“不知其所往”,正是感念今昔之所致。这个结尾,把无限的悲慨掩抑起来,用掩抑的方式写悲慨之无限。这种错综多变而又流畅自然的脉络结构,也体现了杜甫新乐府对于古乐府的超越。
杜甫是自初唐律诗定型以来写律诗最多的诗人,他的五言律诗六百二十六首,七言律诗一百五十一首,占其诗歌总数的一半以上。越到晚年,他所写律诗占的比重越大,夔州以后所作律诗四百首,接近同期古诗(一百三十六首)的三倍。他开拓了律诗的表现领域,使之成为一种无事无意不能写的成熟诗体,在格律句法方面也作了许多可贵的探索,把这种规矩甚严的诗体运用得随意自如。
杜甫之前的律诗大都用于应制、酬赠、写景、抒情、咏物,没有人用这种诗体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矛盾。杜甫则开始用律诗写时事。律诗篇幅短小,不适合叙事,他便用浓缩的笔法来概括时事、抒发对于时事的感慨。他还用组诗的形式来扩大律诗的容量,五律中的《秦州杂诗》二十首,七律中的《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等,都是用组诗写时事的典范。《秋兴》八首是杜甫七律中登峰造极的作品,主题是思念故国,“每依南斗望京华”,“故国平居有所思”。各首之间首尾相接,次序不可改易。第一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由夔州秋景写起,先勾勒出枫落峡冷的萧森氛围,然后通过波澜壮阔的江峡风光,把悲秋的感情推向高潮,并寓托着时局动荡之感慨。颈联由岸边的菊花与孤舟,而念及故国,情思从壮浪转向凄伤黯淡,由时局的感慨转入对自身漂泊的回忆。诗人正浸沉在对于故园的回忆里,被傍晚急促的捣衣声惊醒。第二首再次从夔州暮景写起: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诗人每日伫立于夕阳之下遥望长安,情景惨淡之极。因思念长安而听猿落泪,因严武去世而不能回朝,诗意至此已极为悲苦。接下来又念及远离朝廷、不能入朝值夜。正自感慨万千之际,其思绪又被山城悲笳打断,看到月已东升,芦荻萧瑟,一天就在这种回忆里结束了。第三首从夔州的晨景写起: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日日置身于山色之中,不是闲适,而是无聊。颔联写景,却别有深意:以信宿之渔人、欲归之燕子,反衬自己的羁旅漂泊、思归不能。颈联以古人自况,叹抱负之落空。然后由自己的贫贱想到同学的富贵,意极不平而语却含蓄,言外另有朝廷用人不当之意。接下来的一首便承第三首的结尾,从长安写起: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批评朝政,感慨今昔,又忧念战事紧急,最后又从无限感慨中回到自身。接下来的四首都是从长安写起,在结尾处收回到自身。八首诗意脉相连,宛如一首顿挫回环的长诗,把诗人一生怀君恋阙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象这样波澜壮阔的七律,在中国诗歌史上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七引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也。”又引郝敬之言曰:“《秋兴》八首,富丽之词,沉浑之气,力扛九鼎,勇夺三军,真大家如椽之笔。”“声韵雄畅,词采高华,气象冠冕,是真足虎视词坛,独步一世。”
杜甫在律诗的声律体制方面下了很大的锤炼功夫。他一方面说“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另一方面又说“老去诗篇浑漫与”(《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既重视规矩法度、字锤句炼,又达到了无意为工、任意纵横的自由境界。五律如: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对仗工稳,又浑灏流转,读来不觉其为律诗。七律如《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朴素真挚,情真意切,完全不是此前七律那种华丽严整的气象。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自首至尾一气流注,“写出意外惊喜之况,有如长江放溜,骏马注坡”(黄周星《唐诗快》),而按之以声律对偶之规范,又无处不合。
杜甫在律诗的声律、对偶、句法方面作了许多创造性的探索,为后来的诗人开了无数法门。为了表现抑郁不平的心胸,他有意突破和谐流转的平仄格律,写了十几首“拗体”七律。如《白帝城最高楼》: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首句第六字、次句第四字,依律当下平声字,而“旆”、“缈”皆为仄声,大拗大救。次句以三个平声字(“之飞楼”)收句,以奇险之韵传达无限愤懑而又遗世独立的感怀,强化了独立苍茫的悲慨,中二联对句又以“鼋鼍游”、“随长流”两句平三连句式与之呼应。尾联出句故意用散文句法。全诗以拗折艰涩之语,写抑郁凄苦之情,声情吻合。
除写拗体律外,杜甫还对律诗的对偶作了多方面的探索。比如用借对, “子云清自守,今日起为官”(《送杨六判官使西蕃》);用句中对,“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白帝》);用双声叠韵字为对,“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寄高三十五书记》),“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二)。杜甫律诗的字句锤炼精工而又变化莫测,体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
第三节 杜诗“诗史”性质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也是一位个性鲜明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诗史”的性质。他的叙事与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因为杜甫的诗歌全面而深入地反映了那个动荡战乱的时代,所以自唐代以来一直被人们称为“诗史”。所谓“诗史”,不是用诗歌的形式记录历史事件。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的几乎所有的大事,但他所提供的,并非客观的史料和概括性的记述,而是比史书更为详悉生动的社会画卷。杜甫以鲜活生动的叙事和描写,以栩栩如生的各色形象,让我们以感性的、直接的方式感受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是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由于他带着深厚的感情写来,所以读者会强烈感受到当时的社会心理状态,与之共鸣,为之感叹嘘唏。杜甫那些抒发感慨的诗篇,比如《登高》、《登岳阳楼》等等,虽然并不直写时事,可从诗人的感慨里,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当时普遍的社会心理,所以说这些诗同样具有诗史的性质。清人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可以视为对于“诗史”的较好的阐释:杜诗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位忧国爱民的伟大诗人的真挚沉厚的感情。
盛唐诗或长于风骨,或长于兴象,叙事和描写尚未得到长足发展。杜甫在这一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杜诗叙事的第一个特点,是善于捕捉细节,通过一个个细节,把读者引入逼真的氛围、逼真的境界。《彭衙行》写携家由白水避乱奔往鄜州之经过,写子女饥饿恐惧的状况,说:“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又写故人孙宰的热情接待,说:“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餐。”这类细节,把我们带进那个战乱恐慌的年代。《北征》写他从凤翔往鄜州探亲,写到家之后的情景: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写女儿衣服的破旧,补绽上图案的颠倒,写自己的到来给家人带来的喜悦,写孩子的幼稚顽皮的情态,都逼真极了。他注意到那些极小的细节,用极小的细节传神,来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
杜诗叙事的第二个特点,是融合着鲜明而强烈的感情。《羌村》三首其一叙述自己由凤翔至鄜州羌村探望妻子的经过: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没有一个字不带着强烈的感情,既是叙事诗,也是杰出的抒情诗。
杜甫对景物和生活的观察与描写也极为细微,达到了“毫发无遗憾”(《敬赠郑谏议十韵》)的程度。“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须”(《徐步》),“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漫成》二首其二),对于景物的观察,对于生活的体贴,都细致极了。他写相同或近似的景象,都细致、逼真,融合着不同的感情,从不重复。比如同样以喜雨为题,《春夜喜雨》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喜雨》说:“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喜晴》说:“出郭眺西郊,肃肃春增华。青荧陵陂麦,窈窕桃李花”;《雨》二首其二说:“回风起清曙,万象萋已碧……水深云光廓,鸣橹各有适”。既把眼前的景象写活,又逼真地传达出一时的心境。
杜甫存诗一千四百五十八首,艺术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正如王安石所说:“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苕溪渔隐丛话》引)又如胡应麟所说:“盛唐一味秀丽雄浑,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诗薮》)而杜诗的主导风格,借用他《进雕赋表》中的话说,是“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深沉悲壮。他经常写到自己的涕泪纵横,“吞声踯躅涕泪零”(《醉歌行》)、“暮途涕泗零”(《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涕泪落秋风”(《社日两篇》),悲慨无限,不能自已。他的悲慨从一己的苦难生发,却总是越出个人的边界,“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壮游》)。反映时事的诗篇,像《兵车行》、《三吏》、《三别》等,透过客观写实的笔锋,字里行间贯注着深沉的忧思,形成史诗一般的悲壮氛围。抒情的诗篇,则直接把读者带入悲壮的境界中。如作于成都的《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登楼见花,本应开怀,而客居异地,念及万方多难,反觉伤心。浓浓的春意铺天盖地而来,本当催人逸兴,而慨及时事,感念数年战乱导致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益发伤心无限。虽是伤心已极,却又浩歌激烈,虽是感怆万端,却又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念。这就是悲壮的感情、悲壮的境界。沈德潜评之曰:“气象雄伟,气笼宇宙。”(《唐诗别裁》)杜甫律诗的许多名篇,如《阁夜》、《登高》、《登岳阳楼》、《江汉》、《秋兴》八首等等,都是这样的感情、这样的境界。
与深沉悲壮的感情相应,杜诗好用百年、万里、天地、乾坤等大字面概言时事,抒写百感交集的忧思。如“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等。这样的大字面,是杜甫心忧天下的胸怀境界的真实表现。
就抒情方式言,杜诗的最大特点是回转起伏。杜甫忧国忧民的深沉的感情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理性精神,这一方面加强了杜诗感情的厚度和强度,同时也抑制着个体不平的喷发。诗人浩歌激烈,但情到极处,不是一泄无余地爆发,而是转为深沉的叹息。长篇如《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以自叙起,叹功业无成、壮志落空,至“沈饮聊自遣,放歌颇愁绝”,抑郁不平的感情待要爆发,却就此撇开,转入对骊山的描写;由骊山上的奢靡生活,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愤懑之情似又要爆发,但仍然没有,“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转为深沉的叹息;接下来从纪行起,写回到家中幼子饿死,“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己的哀痛到了极点,可接下去仍然没有爆发,而是撇开个人的不幸,想到广大百姓的苦难,“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项洞不可掇”,在百感交集的悲慨中收束全篇。短章如《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本有快慰之意,在快意豪情的驱动下,诗人写下了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同为不朽的壮阔景象。然而在这壮阔的景象中,已潜入时代战乱的阴影。诗人面对的景象越壮阔,他就越发感到身世的凄凉,于是有颈联萧瑟至极的自况。两联的“阔狭顿异”,表现的正是诗人感情的剧烈起伏。尾联撇开自己的不幸,转而慨及时事,感情再度振起,然而不是一泄无余地喷发,而是以百感交集、涕泪纵横的自我形象终结,千言万语都蕴蓄其中,不再说出。
回转起伏的抒情方式的另一表现是反复抒写。通过反复抒写,尽情表现深沉的感情。比如《曲江》二首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一片落花已足动人情思,何况风飘万点!对于常人而言,落花飘零,过眼而已,并不值得理会,而诗人却以“且看”二字领起,表达伤情之无限。“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杜诗镜铨》卷四引蒋金式评)。“小堂巢翡翠”,足见离乱荒凉;“高冢卧麒麟”,又是对死者的悲怀。通过反复抒写,把伤春伤乱的感情表现得沉痛欲绝。结语不是旷达,而是伤情至极。这种一篇之中再三致意的抒情方式,同样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再如《梦李白》二首其一,从多种角度反复叙写自己对李白的相思,亦真亦幻,将信将疑,反复抒写,“肠回九曲,丝丝见血,朋友至情,千载而下,使人心动”(徐增《而庵说唐诗》),也是回转起伏的抒情方法的典范。
深沉悲壮的感情,回转起伏的抒情方式,最终要落实为字句、篇章的结构。杜诗下字炼句的精警深刻,格律章法的曲折劲健,都是构成“沉郁顿挫”风格的重要环节。
为表现复杂的感情,杜甫锤字炼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强化了语言的表意效果,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人谓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耻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罗大经《鹤林玉露》)经过锤炼,杜甫的文字力透纸背。
杜甫善用倒装句,如“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戏为双松图歌》)“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其八),或故意在一句中重复用字,如“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阆山歌》)。这样的字句风格,同样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杜甫诗歌,一般都写得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随着感情的回转起伏,形成错综跌宕的波澜,秩序井然而又变化莫测。波澜开阖的结构,同样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杜甫在战乱的时代里困顿终生,他的精神,他的诗篇,对后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对于国家、时代和人民的深情,他对于现实的深切关怀和沉厚的忧患意识,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特别是在战乱的时代里,人们对其精神的体认更为深刻。陈与义在靖康之乱后亲历兵火,感叹“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正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遇虏至奔入南山十五日抵回谷张家》),宋末将领文天祥被俘后作《集杜诗》二百首,在《序》中说:“凡我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在艺术上,杜甫集前代之大成,“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又开未来之风气,为后代无数诗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宋代以后,人们虽然将李、杜并称,杜甫的实际影响却大于李白。
参考书目: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杜诗镜铨》,清·杨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读杜心解》,清·浦起龙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中华书局1964年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兵曹胡马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