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生化猎人学者猎英计划好评吗

中南大学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2013年)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中南大学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2013年)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无标题文档
&&&&&&&&&&&&&&&&&&&&&&&&&&&&&&&&&&&&&&&&&&&&&&&&&&&&&&&&&&&&&&&&&&&&&&
&&&&&&&&&&&&&&&&&&&&&&&&&&&&&&&&&&&&&&&&&&&&&&&&&&&&&&&&&&&&&&&&&&&&&
担任高等研究中心学术顾问。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粉末冶金联合会主席,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粉末冶金国家工程中心主任。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所长。中德&铝合金微结构&联合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现任国际刊物CALPHAD,J. Phase Equilib.Diff. 副主编;国际刊物Int. J. Mater. Res.(原德国金属学报),Vacuum,J. Mining and Metallurgy编委;金属学报,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硬质合金编委;国际相图委员会委员。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副所长。中南矿冶学院材料系金属物理专业获学士,硕士学位。中南矿冶学院测试中心电镜室。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访问学者,博士生,1994获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固态相变,电子显微结构与材料性能关系的研究。在英国学习和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了4个英国工程与物理研究基金(EPSRC)项目和多项商用特种钢项目。发表论文40来篇。2003年获国际钒技术委员会Vanadium Award金质奖章。2010回国参加高等研究中心电镜室建设。现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面上项目。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考入中南矿冶学院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1982年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并考取研究生,1985年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国家公派至瑞典留学,1997年获瑞典查尔姆斯工业大学技术科学博士学位,1998年回国工作。长期从事高性能轻合金和粉末冶金新材料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20余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0余篇,SCI和EI检索16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先后指导培养了26名博士研究生、45名硕士研究生和18名博士后。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Elsevier Science旗下美国著名期刊《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副主编。1997年7月、2000 年4月分别获中南工业大学材料学学士及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2005年6月获美国常青藤联盟Dartmouth学院工程科学博士学位,2005年9月起在中南大学任副教授,2010年9月起在中南大学任教授。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被中南大学聘为&升华学者特聘教授&。作为负责人主持及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际合作基金等项目5项、教育部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的结构表征及力学行为,涉及材料种类包括金属块体纳米材料、非晶/纳米晶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铝合金等。已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technology》、《Scripta Materialia》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博士,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功能陶瓷材料的设计与制备;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1987年9月--1991年7月: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工程II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1年9月--1994年7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4年7月-1999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热加工系,教师
1999年9月--2003年4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3年4月—2005年9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结构化学系,博士后
2005年9月-至今: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系,教授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并任所长助理。材料学及物理学博士,国际权威期刊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审稿人,从事Al合金、硬质合金及其涂层的微结构研究。博士阶段在著名电镜中心——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EMAT实验室学习,主要采用的研究手段为透射电子显微术,对其理论及操作均有较深的理解。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本科、硕士: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博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航天与机电工程
研究领域:金属材料、纳米材料变形机理;各类材料的透射电镜结构表征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十一五&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途径与对策规划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先进材料加工工艺与装备、大型装备结构设计、材料成形过程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检索35篇,受邀撰写英文专著章节《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in
metal forming processes》、《Superplastic forming of
advanced metallic material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2部,申请发明专利9项,授权5项。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湖南大学材料学院院长,高分辨电镜中心主任,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教肓部长江学者,担任中国功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精密仪器测试学会副理事长、电镜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电子显微学和衍射物理方法及其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铝合金微纳结构与工艺和性能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等著名期刊。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1971年4月生,博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高温合金研究所主任。2011年全职回国在中南大学主持高温合金和燃气轮机的相关研究工作。曾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作11年,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全球研发中心管理高端技术研发项目,并主持研发先进结构和功能材料以支持发电和航空航天用发动机的重大发展和进步。主导开发的多项高温结构材料及其制造技术成功地应用到了发电和航空用发动机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8 年获&Alfred H. Geisler&杰出青年材料工程师奖。2012年,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轻质技术在军事、航空、舰船和机车中的应用&中引用了其成功设计的高温合金GTD262的例子:仅用四年时间就成功开发高温合金GTD262从实验室设计到部件制造再到燃气轮机的设计应用一次性成功,并满足高性能要求,创造了高温合金从研发到市场转化的GE最快纪录。拥有30项美国专利;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25篇,著有指导性的公司内部论文7篇;多次受邀担任美国TMS和ASM会议的分会主席和特邀讲员等。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2010年12月获中南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德国&洪堡学者&。现为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升华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合金热力学、扩散动力学及微观结构的相场模拟。目前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创新群体、中德联合实验室、&973&子课题等项目。多次赴美国、丹麦和瑞典进行学术交流。已在Acta Mater.、Scripta Mater.等材料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2010年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升华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结构与相变、材料热力学及计算材料、合金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在《Small》、《J Phys Chem C》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66篇,论文被SCI他引700次。 曾获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湖南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排第1)。担任中国微米纳米学会理事、刊物《Journal of Nanomaterials》客座编辑、三个刊物编委, 被邀请为JACS、JPCC、Nanoscales等27个刊物审稿人。指导的研究生两人次分别获2013年、2014年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奖。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粉末冶金高温结构材料、非晶/纳米晶材料、材料损伤行为与飞机结构腐蚀控制技术研究,获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在Appl. Phys. Lett. 等刊物发表论文、撰写重要研究报告60多篇,撰写、合作编写专著6部,申请发明专利19项。先后主持/承担总装、工信部、国家863计划等部门研究项目15项,参加了地(水)面效应飞行器和空中加油机等多种型号的研制。研究成果在多种型号飞行器获得应用。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1982年中南矿冶学院材料系本科毕业。1991年作为日本文部省国费留学生赴国立电气通信大学留学,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兼任电子显微镜中心主管,2008年回中南大学工作。熟悉日立和日本电子H3500、H4300、JEM2000、JEM2010、JEM2100等型号电镜的操作、维护和管理。精通扫描和透射电镜下微观取向的测试表征。在国外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日本轻金属学会杰出论文奖、轻金属奖学会奖和日刊工业新闻社奖各一项。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1979年至1983年就读大庆石油学院化学专业;1986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2011年获中南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1986年到中南大学工作,2000年被评聘为中南大学教授,2012年被评为二级教授;2002年至2003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从事高级访问研究。
现任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电源与材料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学技术奖和国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材料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先后承担10余项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企业重大招标与技术转让等项目,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出版专著和教材5部,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Ei和Sci检索论文150多篇。获2000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主要从事先进电池、新能源材料和应用电化学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以材料学、电化学和表面化学为基础,研究化学电源及关键材料的设计、制备和评价方法。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2008年3月在浙江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凝聚态物理专业)。2007年到2012年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做访问学生、助理研究员、博士后研究员。2013年7月被聘为中南大学第十批&升华学者&特聘教授。
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利用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LT-STM)、低能电子衍射(LEED)、光电子能谱(PES)等多种表面分析手段研究各种金属、半导体表面/界面的原子结构/电子结构/化学性质、及有机分子在表面的吸附等;利用MBE生长低维纳米结构、研究生长动力学,以及量子效应对低维纳米结构电子性质的影响等。具有丰富的超高真空低温表面测试分析经验。近年研究领域拓展到石墨烯等二维晶体纳米结构上。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已在Scientific Report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ACS Nano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相关的SCI 论文70余篇,引用超过1100次,h因子达到22;受邀承担ACS
nano, J. Phys. Chem. C., J. Phys. Chem. Lett., Nanotechn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的审稿服务。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特聘研究员,中南大学先进材料超微结构与超快过程研究所副所长,器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2011年入选中南大学&升华猎英&计划并于2012年回国工作,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先后在英国华威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CSIRO从事研究工作。在Chem. Soc. Rev., Adv. Mater., J. Mater. Chem., Appl. Phys. Lett.,
Macromolecules 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20余篇),SCI引用500余次。主要研究领域为有机光电薄膜与器件及印刷电子学。作为项目负责人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作为项目核心人员正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际期刊Appl. Phys. Lett., J. Phys. Chem. B/C, Macromolecules等受邀审稿人。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1974年生,工学博士。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轻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金属学会熔盐化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矿物、金属及材料学会(TMS)会员、国际电化学会(ISE)会员、美国化学会(ACS)会员。一直从事电化学冶金和材料电化学研究。负责完成2项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正主持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参与出版专著2部,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获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男,1983年生,博士,硕士生导师。曾获国家公派留学英国University of St.
Andrews。近几年一直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相关基础研究,具体包括水系(非水系)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及金属空气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47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J. Mater Chem A, J. Power Sources, CrystEngComm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或接收SCI论文28篇,EI论文2篇,单篇最高IF 11.65,另合作发表SCI论文1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3项。目前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多项。2012年起担任《锂电世界》杂志特约编委,目前担任J. Mater Chem. A, J. Power Sources等国际知名期刊的长期特约审稿人。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金属及金属基复合材料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硕士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复合材料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7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晋升副教授,2003年晋升教授。
&863&专家,全国热处理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会员,《金属热处理》编委《磁性材料与器件》编委,《热处理技术与装备》编委,湖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材料与热处理学会理事长。
主讲了金属热处理、金属工艺学、功能材料、磁性物理、新材料技术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在国内外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曾获得国家发明四等奖一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二项,授权和已公开的中国专利15项。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博士, 中南大学教授、博导,现任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新型飞行器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兼轻质耐高温材料分中心主任。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发动机材料专家组成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炭-石墨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炭素分会委员;《炭素技术》编委会副主任、《新型炭材料》、《炭素》、《高科技纤维与应用》杂志编委;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特种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炭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担任过2002年和2011年国际炭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获得2010年全国军工能力建设先进个人和湖南省国防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100多篇被SCI、EI收录,出版近百万字专著一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7项科技成果奖励,因化学气相沉积理论和应用,2012年和2013年两次获得国际能源领域最高奖——ENI奖提名;申请发明专利11项,取得发明专利8项。技术负责的国家重点工业性实验项目&C/C复合材料航空刹车副的研制和开发&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使我国成为第四个能生产炭/炭复合材料航空刹车副的国家。研究领域为:炭的化学气相沉积与新炭材料、燃料电池炭纸、航天超高温耐烧蚀材料。近年来承担了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863计划课题5项,国家支撑计划课题2项,国防科工委军口配套项目3项、重点基础研究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多项,多个研究方向处于国内或国际领先地位。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长期从事固体薄膜材料、晶体生长理论的研究。正在主持的重点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有:周期性磁场约束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的研究;金刚石超硬薄膜;冷场电子发射用金刚石膜;金刚石薄膜在电真空管中的应用;金刚石二维单晶生长及其半导体研究等。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目前为中国真空学会理事、中国热处理学会理事、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学资源建设委员会委员。
国家精品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负责人、主讲教师,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0年在原中南工业大学完成大学、研究生学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1月-2001年1月在日本产业创造研究所合作科研。
1987年留校任教。长期从事矿物加工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特聘研究员。2003年在日本广岛大学理学部地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从事结晶学与矿物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承担《结晶学与矿物学》《近代矿相学》课程教学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粒未定名矿物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研究》《铁海泡石中铁的价态占位及形成条件》的研究工作,负责Rigaku
D/MaxRapid IIR微区衍射仪实验室。发现和参与发现多种新矿物,包括陈国达矿、铁海泡石、碲锌石、磷锶铍石、闽江石等。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专职技术人员。女,1973年3月出生,助理研究员。1998年中南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3年中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现在中南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电镜室工作。发表论文、专利共10多篇。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专职技术人员。男,回族,1981年8月生,2012年6月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与杀菌性能。现为中南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电镜室实验师。有多种透射电镜的使用与维护经验(包括生物医学电镜FEI TitanKrios、材料电镜Titan 60-300kV、TecnaiF30/F20、JEM2100等),熟悉透射电镜原位加热和拉伸试验,精通各种透射电镜制样技术,晶体学及电子显微学理论扎实。当前主要从事二氧化钛纳米线的固相法制备及生长机理研究,正在申请国自科青年基金项目;另外,正在探索金属材料中的缺陷及析出相的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专职技术人员。男,1981年11月出生。2013年6月,获湖南大学材料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实验师,负责电镜方面的相关工作。在博士期间,和北京工业大学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进行联合培养,并参与了国家973项目(),从事相变存储材料微观结构(原子级别)的研究,发表研究性论文两篇。2013年12月,获得中南大学虚拟实验室研究项目。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专职技术人员。
男,生于1955年农历7月27日。
9.12 湖南师大生科院实验室,实验员。
湖南师大生科院电镜室,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4.12 湖南师大化工院电镜室,2004年评为高级实验师。
2005.1 调入中南大学现代分析测试中心电镜室,现任室副主任。
9.6 湖南师大生科院本科,学士。
9.6 湖南师大生科院研究生,硕士。
4.5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博士。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专职技术人员。
1990年至1993年 湖南师范大学 电子技术专业
1994年至1996年 中南大学 法学专业 本科
1988年至1995年 中南大学现代分析测试中心技术保障室 技术保障
1995年至2012年 中南大学现代分析测试中心X光衍射室 实验员
2012年至今
中南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电镜室
担任材料微结构研究所专职技术人员。男,1970年2月出生,1992年中南大学材料学院材料专业本科毕业,2000年获得中南大学材料学院材料专业硕士学位。从事过Al-Mg-Sc、Ti-Al-W等合金微观组织结构和性能的研究工作。年在分析测试中心工作,负责管理H-800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650扫描电子显微镜,长期参与两台电镜的操作和维护工作。2011-至今在高等研究中心工作,参与985高水平电镜平台建设工作。日至日在上海FEI电镜培训中心参加F20透射电子显微镜的上机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书。2013年9月在长沙参加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组办的实验室仪器内校员培训学习,获得实验室内校员培训合格证书。中南大学升华猎英计划优秀青年人才 内容详尽,但请以实际操作为准,欢迎下载使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南大学升华猎英计划优秀青年人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中国教育报| |||||||||||||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它的宗旨是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 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除要闻版外,还辟有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成教育、理论、国际教育等专刊,校长、读书、招生考试与就业等周刊。每周一、二、三、四、五对开八版。 每周六、日对开四版。
刊号:CN11-0035
邮发代号:1-10
国外代号:D739
邮发代号:1-10
订阅价格:0.70/份 252元/年
社址: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邮政编码:100082
总机:010-
当前位置:&&&&&& >> 正文
 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包括学历、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等,学缘结构的优化,直接关系到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整体实力的提高,进而影响到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 力避“近亲繁殖”倡导“远缘杂交”
―――中南大学努力优化师资队伍学缘结构
  今年上半年,中南大学又新引进了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批博士中除了不到1/3是本校毕业的外,有1/3是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另外1/3以上来自国内其他高水平大学。就在记者采访时,还有多名海外留学人员从国外打来电话,有意来校工作。
  学校人事处提供的数字是:截至去年11月,全校的专任教师中,外校毕业的占了55.3%――在同类高校中,这个数字是比较高的。“还有很大差距。一些欧美国家的高校,来源于同一所高校的教师大多在百分之十几,最高比例也不到30%。”“不是说我们做得有多好,只能说在这方面我们一直在努力。”采访中,学校一再这样表示。
  地处湖南的中南大学,既不沿江靠海,亦非经济发达地区,他们凭什么吸引杰出人才,靠什么改变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记者深入这个学校,探寻个中奥秘。
  精心规划,积极落实,建立优化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的长效机制
  三校合并之初,中南大学就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的优化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反复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精心制订了《中南大学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规定了学缘结构优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预期目标、工作思路、具体措施等,并力求使这一计划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保证整体优化工作正常有序地运行。在2006年制订的《中南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之《队伍建设专项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优化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的目标和任务,结合学校二级学院目标管理和年度综合考核,将优化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的目标分解到相应学科和专业,并将规划落实和目标完成情况作为二级学院目标管理和年度综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以确保师资队伍学缘结构优化计划得以全面落实,建立优化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的长效机制。
  以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为抓手,促进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的改善
  中南大学在积极落实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制度的同时,还配套实施“升华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制度,面向海内外引进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中青年专家和学者。为建立高层次人才队伍后备梯队,制订并实施了“升华猎英计划”,面向海内外引进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杰出人才。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中南大学充分利用这些层级分明的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所具备的人力、物力资源,吸引了海外20名杰出人才全职担任该校的“长江学者”、“芙蓉学者”和“升华学者”特聘教授,从国内外知名大学引进27名优秀青年人才,极大增强了高层次人才后备梯队的实力。学校为这些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充分发挥他们“领头雁”式的引领和集聚效应,以点带面,推动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的不断优化。
  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基地为纽带,搭建学缘结构优良的创新团队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南大学已形成了有色金属行业的地质、采矿、选矿、冶金、材料、机械六大领域的强势学科群,构筑了在基因―细胞―组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诸领域均建有国家重点学科的生命科学创新体系,增强了桥梁隧道、轨道交通和高速列车研究的特色。这些学科特色和优势,仅“十五”期间就为学校赢得各类科研项目3759项,其中包括“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6项、“863”计划项目76项。这些重大项目又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杰出人才加盟,形成一个个“学缘结构”优良的创新团队。如建立在“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项目基础之上的黄伯云院士创新团队,就先后吸引和凝聚了60多名来自材料、化学、冶金、机械、电子和航空六大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其中60%以上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正是因为凝聚了这批具有不同学术背景和学术思想的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团队取得了重大标志性成果,填补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6年的空白。还有夏家辉院士团队,以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吸引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张灼华教授回国全职工作,并担任实验室主任;张灼华教授又引荐加拿大BritishColumbia大学宋伟宏教授加盟,并受聘为学校“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早几天,张灼华教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培养的一名博士也冲着老师任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而来了。
  实事求是地说,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或基地,没有17个国家重点学科,没有拿到这么多的大项目,是无法形成如此学缘结构优良的创新团队的;而没有这些创新团队,就不可能拿到这么多大项目,更不可能在“十五”期间获国家科技三大奖26个,获奖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可以说,“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这样一个具有“中南特色”、“打大仗”的科研模式已基本形成。
  以特殊政策吸引海外杰出人才,促进学科梯队的组建和“远缘杂交”
  杰出人才到哪里都抢手,有海外学习背景的更甚。但这些年,中南大学想尽一切办法、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掏出一片真心真情,吸引大批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校长黄伯云院士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学校从海内外超常规地引进了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资深学者刘锦川、微生物基因组学与生态学研究室主任周集中博士、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周飞艨博士、蒋庆博士等19名海外杰出学者。
  记者在学校提供的十几份“高层次人才年度工作进展简表”上看到,这批杰出人才可不只是挂个名,而是真枪实弹地在学校工作。周飞艨组建了包括4名教授在内的7人学科梯队,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加盟,团队的骨干力量、优秀博士后王建秀、向娟等纷纷奔老师而来。而没有周教授的加入,学校的生物传感与表面分析研究所,不可能建起来。
  周集中,2004年1月受聘为学校资源与环境微生物学科责任教授,3年来,参与组建了资源与环境微生物研究室,选派了一名自己在美国橡树岭实验室毕业的学生来校工作,在校内招收了博士生3人,其中一人已去其美国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另有一名教师被派去进修。
  澳大利亚国家科学院矿产资源勘探与开采研究所高级研究科学家赵崇斌,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仅一年内,就在校全时工作51天,累计投入时间135天,引进一名教授三名博士,梯队成员发表SCI论文14篇。“每一名杰出学者都能吸引一个团队、甚至带动一个学科的发展,极大地改良了相关学科梯队的学缘结构,学校发展如虎添翼啊。”难怪黄伯云院士如此感慨。
  制订新增师资的“学缘条件”,校内教师实施“学缘再造”
  采访中,记者还看到这样一个文件――《中南大学关于进一步提高新进人员选拔标准的暂行规定》,除对其学历学位作出要求外,居然还有严格的“学缘要求”。新进教师包括临床教师,第一学历必须为全日制本科生,且所就读的本科学校必须为各地参加“一本”录取的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的优先考虑;同时至少要具备以下5个条件中的一项:在国(境)外高水平大学读博或进修工作一年以上的经历;导师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或“杰青”获得者;具有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读硕或工作进修一年的经历;具有在由学校与各二级学院商定的5―20个国内排名靠前的学科或专业读硕的经历;具有在教育部重点大学附属三甲医院培养或工作的经历。这是学校从源头上改变教师学缘结构所采取的重大措施之一。
  如果说因为就业的原因,新进教师学缘结构能较好调控的话,那么,现有教师怎么办?过去“近亲繁殖”的遗留问题如何处理?中南大学采取的是“学缘再造”的办法,一是每年选派8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攻读学位、进修或交流访问,近5年已有429名老师被送出国门,学校因此投入达2000多万元,目前,全校在职教师中50%的人都有半年以上海外学习或访问的经历。二是鼓励并大力支持本校毕业的教师在职报考校外名校名师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学校为其承担全部培养费用,发放全额工资并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近5年,全校已有226名教师享受此待遇,为此学校投入达1300多万元。三是本科和硕士均在本校就读者,不得报考本校博士。四是本校薄弱学科从校内优选统招硕士、博士生转为在职身份,送到名校名师门下联合培养,近年已先后选送30多人。(本报记者李伦娥)
&&& 《中国教育报》日第5版
【字体:】【】【】【】【】【】
{ 编辑:孟召臣 }
细览版权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化之丧尸猎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