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落龙床 焚香 小说的时候六只香并一块为什么

> 查看版本
历史版本:6
编辑时间: 20:23:53
内容长度:9440字
图片数:5个
目录数:9个
修改原因:增加词条的内容,再次排版完善。
评审意见:词条内容有待完善。 继续完善词条吧,谢谢您的贡献。期待您的再次参与。
焚香&-&焚香
对于焚香之趣,古书上多有论述。著名的有冒辟疆的《》和屠隆的《》。 古代的雅致文人乐于焚香读书,品茗操琴,以修养心性……无茶,焚香都是收敛心情的必备程序。
焚香&-&简介
中国从古至今,从宫廷到民间,都有焚香净气、焚琴、吟诗作画和焚香静坐健身的习俗。清前陛的左右有四只香几,上置三足香炉,皇帝升殿时,炉内焚起檀香,致金銮殿内香烟缭绕,香气四溢,使人精神振奋。
古时的诸葛孔明,弹琴时不仅有童子相侍左右,而且常置香案,焚香助兴。古代文士淑女操琴时焚香,也是为了创造一种幽静风雅的氛围。
南宋爱国诗人在观书时,斋中常要焚香。他在诗中写道:“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更十分青睐焚香静坐和修身养性。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购买十多斤檀香,并建一“息轩”,常在轩中焚香静坐。他题诗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可见焚香静坐的养生健体之功。
现代国画大师也十分尊崇焚香作画的神奇作用。他说:“观画,在香雾飘动中可以达到入神境界;作画,我也于香雾中做到似与不似之间,写意而能传神。”
在家中经常焚香,可以醒脑清神,去浊存清,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且有延年益寿之功。
焚香&-&历史
我国焚香习俗起源是很早的,古人为了驱逐蚊虫,去除生活环境中的浊气,便将一些带有特殊气味和芳香气味的植物放在火焰中烟熏火燎,这就是最初的焚香。古人在焚香中不仅减少蚊虫叮咬,给自己的生活环境带来舒适怡人的芳香,还去除了疾病的传播和困扰。从中得到很大益处。在古代有原始崇拜与巫术等崇神信奉,认为一切都是神的恩赐,对神极度敬仰和崇拜。久而久之焚香就被神化了,随后焚香变得既庄严又神圣。
古代各朝对焚香有着不同程度的重视,焚香被不断神化,从一般生活需要发展到宫廷、佛教、圣事、圣地需要;从实用发展到华贵神圣。由于焚香质的变化从而推动和促使焚香器具的迅猛发展,故制造出各阶层需要、花式繁多的焚香器具来,满足焚香者信奉、理念、心愿和愿望的需求。根据考古发掘的熏炉数量和年代分析,古时候用熏炉焚香最盛行的当算汉代,大量的汉代熏炉出土证明了当朝对焚香比较重视,十分盛行;当时社会已相当发达,物质已得到满足,人们朝向古代精神文明方面追求。
熏炉不仅品种多,数量也多,有金属和陶瓷两大类;博山炉最精美绝伦。唐代使用贵金属制造熏炉,有二层及三层之分,最著名的要算“球型万向形熏炉”,小小熏炉包含着的高科技让现代人惊讶。宋代以动物造型制造熏炉形成一种风格。明代宣德炉最为名贵。清代绚丽多姿、富丽堂皇的景泰蓝香炉在发展中得到创新。焚香习俗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经久不衰,给无数的焚香者带来幸福与追求。
中国人焚香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烟”或“”,这种祭制始于周文王。“烟祀”一是点火升烟,二是烟气为香气。以香烟祭神,就是后世所谓的“烧香”。
对中国香事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武帝为求长生,是神就敬,打破以往“香祭祭天”的垄断,使香进入生活日用。就在这一时期,产自西域的真正的“香料”也传入了中国。于是,香具也应运而生,中国第一个香炉也发明出来了,称为“博山炉”。从此,香品与香炉相配,使中国的香事进入一个新阶段。
隋唐以后,“西(域)香”由“南(两广、海南)香”所取代。南香的大量涌入使香的价格降低,为普及提供了物质准备。另外,佛道二教从六朝以来大发展,两教尚香,信徒众多,令焚香走向普及。
焚香&-&分类
根据外形特征可分为原态香材、 线香、盘香、 塔香、香丸、香粉、 香篆、 香膏、 涂香、 香汤、 香囊、 香枕等。
原态香材 香料经过清洗、干燥、分割等简单的加工制作而成。原态香材能保留香料的部分原始外观特征,如檀香木片、沉香木块等。
线香 常见的直线形的熏香,还可细分为竖直燃烧的“立香”,横倒燃烧的“卧香”,带竹木芯的“竹签香”等等。
又称“环香”,螺旋形盘绕的熏香,可挂起,或用支架托起熏烧,有些小型的盘香也可以直接平放在香炉里使用。
塔香 又称“香塔”,圆锥形的香,可放在香炉中直接熏烧。
香丸 豆粒大小的丸状的香。
香粉 又称“末香”,为粉末状的香。
香篆 又称“香篆”、“印香”、“百刻香”,用模具将香粉压制成特定的(“连笔”的)图案或文字,点燃之后可顺序燃尽。
膏香 又称“香膏”,研磨成膏状的香。
涂香 又称“涂敷香”,涂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
香汤 又称“香水”,以香料浸泡或煎煮的水。
香囊 又称“香包”,装填香料的丝袋,有丝线可挂于颈下的称为“佩香”。
香枕 装填香料的枕头,可安神养生。
焚香&-&焚香与茶
二十七道武夷茶艺程序 o&恭请上座&客在上位,主人或侍茶者沏茶、把壶斟茶待客。 o&焚香静气&焚点檀香,造就幽静、平和的气氛。 o&&轻播古典民乐,使品茶者进入品茶的精神境界。 o&叶嘉酬宾&出示武夷岩茶让客人观赏。"叶嘉"即宋苏东坡用拟人笔法称呼武夷茶之名,意为茶叶嘉美。 o&活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火为上,用活火煮到初沸为宜。 o&孟臣沐霖&即烫洗茶壶。孟臣是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 o&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 o&悬壶高冲&把盛开水的长嘴壶提高冲水,高冲可使茶叶翻动。 o&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白泡沫,使茶叶清新洁净。 o&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又提高壶温。"重洗仙颜"为武夷山一石刻。 o&若琛出浴&即烫洗茶杯。若琛为清初人,以善制茶杯而出名,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琛。 o&玉液回壶&即把已泡出的茶水倒出,又转倒入壶,使茶水更为均匀。 o&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斟茶水。 o&韩信点兵&壶中茶水剩下少许时,则往各杯点斟茶水。 o&三龙护鼎&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此法既稳当又雅观。 o&鉴赏三色&认真观看茶水在杯里的上中下的三种颜色。 o&喜闻幽香&即嗅茶的香味。 o&初品奇茗&观色、闻香后开始品茶味。 o&再斟兰芷&即斟第二道茶,"兰芷"泛指岩茶。宋范仲淹诗有"斗茶香兮薄兰芷"之句。 o&品啜甘露&细致地品尝岩茶,"甘露"指岩茶。 o&三斟石乳&即斟三道茶。"石乳",元代岩茶之名。 o&领略岩韵&即慢慢地领悟岩茶的韵味 o&敬献茶点&奉上品茶之点心,一般以咸味为佳,因其不易掩盖茶味。 o&自斟漫饮&即任客人自斟自饮,尝用茶点,进一步领略情趣。 o&欣赏歌舞&茶歌舞大多取材于武夷茶民的活动。三五朋友品茶则吟诗唱和。 o&游龙戏水&选一条索紧致的干茶放入杯中,斟满茶水,恍若乌龙在戏水。 o&尽杯谢茶&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焚香&-&主要香料
杜衡,月麟香,甘松、苏合、安息、郁金、捺多、和罗、丁香、沉香、檀香、麝香、乌沉香、白脑香、白芷、独活、甘松、三柰、藿香、藁本、高良姜、茴香、木香、母丁香、细辛、大黄、乳香、伽南香、水安息、玫瑰瓣、冰片、龙涎。
人类最早使用杜衡可以追溯的《九歌·山鬼》中的记载: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香乘》载有九种方子:丁香煎圆,,豆蔻,透体麝脐带,独醒香、经御龙麝香茶,孩儿香茶。
宋代宫中到民间还盛行一种,每一斗酒以苏一两同煮,极能调五脏,却腹中诸疾,每冒寒夙,则饮一杯。
甘松香 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5~18cm。根茎短小,上端有茎、叶残基,呈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枝或并列,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皱缩,有细根及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
苏合香 为金缕梅科植物所分泌的树脂。苏合香为半流动性的浓稠液体,黄白色至灰棕色,半透明,质粘稠,挑起则连绵不断。体重,入水则沉。气芳香,味略苦辣而香。以色棕黄或暗棕、半透明、无杂质者为佳。宜装于铁筒中,并灌以清水浸之,置阴凉处,以防止走失香气。
安息香 为球形颗粒压结成的团块,大小不等,外面红棕色至灰棕色,嵌有黄白色及灰白色不透明的杏仁样颗粒,表面粗糙不平坦。常温下质坚脆,加热即软化。气芳香、味微辛。 其树脂可代脂使用,治中风昏厥、心腹诸痛,有开窍、行定血之效。
郁金 《本草经读》:"郁金,气味苦寒者,谓气寒而善降,味苦而善泄也。其云血积者,血不行则为积,积不去则为恶血,血逆于上,从口鼻而出,则为衄血吐血,血走于下,从便溺而出,有痛为血淋,无痛为尿血,即金疮之瘀血不去,则血水不断,不能生肌,此物所以统主之者,以其病原皆由于积血,特取其大有破恶血之功也。盖血以气为主,又标之曰下气者,以苦寒大泄其气,即所以大破其血,视他药更进一步。若经水不调,因实而闭者,不妨以此决之,若因虚而闭者,是其寇仇。且病起于郁者,即《内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大有深旨,若错认此药为解郁而频用之,十不救一。至于怀孕,最忌攻破,此药更不可以沾唇。即在产后,非热结停瘀者,亦不可轻用。若外邪未净者,以此擅攻其内,则邪气乘虚而内陷。若气血两虚者,以此重虚其虚,则气血无根而暴脱。此女科习用郁金之害人也。"
似指甲状的红棕色花苞是精油的原料,树平均高度为5~6公尺左右,主要产地斯里兰卡、瓜哇、马达加斯加,以蒸馏法制得,其香味为有点鲜苔及木香的花香,是香水制造业不可缺少的香味,亦常加入酒中,精油颜色为透明无色。对心情有正面的影响,舒缓因情绪郁结而产生的不快或胸闷感。可稀释后用于疮、痈、疔、疖等的皮肤创伤,有消肿抗炎的伤口上,促进愈合的作用。
国产沉香:又名海南沉、海南沉香、白木香、莞香、女儿香、土沉香。为植物白木香的含有黑色树脂的木材。主产于海南岛。
伽南香:又名、琪南、奇楠、伽南沉。为植物白木香或沉香近根部的含树脂量较多的木材。
绿油伽南香:为外表呈绿褐色的伽南香。
紫油伽南香:为外表呈紫褐色的伽南香。
盔沉香:又名盔沉。进口沉香药材多呈盔帽形,故名。   檀香
木质、细致,甜而带异国情调,余香袅绕。 这种精致的油,来自一种常绿的寄生树,此树把自己的根依附在别的树根上,檀香通常以薄片型的方式出售,并且,至少要30年以上的树龄,才能达到采集贩卖的标准。公认为最好的檀香精油,是产自印度的迈索尔(Mysore)。 檀香自古以来便深受欢迎,从印度到埃及、希腊、罗马的贸易路线上,常见蓬车载满着檀香。许多古代的庙宇或家俱,都是由檀香木所做,可能是檀香具有防蚁的功能。 檀香的焚香需求量不少于檀香木,檀香独特的香味,具有安辅作用,对于冥想很有帮助,因而广泛被用在宗教仪式中,特别是印度和中国,对檀香的需求量至今丝毫不曾减少。檀香也是香水中常用的原料。
为鹿科动物麝的雄性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而成,是一种高级香料,如果在室内放一丁点,使会满屋清香,气味迥异。麝香不仅芳香宜人,而且香味持久。麝香在我国使用,已有悠久历史。唐代诗人杜甫在《丁香》诗中遇:'晚坠兰麝中'。麝香是配制高级香精的重要原料。古代文人、诗人、画家都在上等麝料中加少许麝香,制成''写字、作画,芳香清幽,若将字画封妥,可长期保存,防腐防蛀。
是科动物抹香鲸的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是重要而极为珍贵的药材。龙涎香约含有25%的龙涎香素。龙涎香素是胆固醇衍生物,并且含有苯甲酸。《本草纲目》中记载着龙涎香可以"活血、益精髓、助阳道、通利血脉"。中医用龙涎香作为"化痰、散结、利气、活血"药使用。可见,龙涎香是治病和补益强壮的名贵中药。如果病人出现咳嗽气逆、神错气闷和心腹疼痛等病症,可以用龙涎香1道3份,研末冲服。龙涎香素是龙涎香香味的主要成份。这种极为名贵的龙涎香,因为在世界上产量很小而不能人工合成,所以它的价值远远超过黄金的价值。龙涎香是香料中的极品,它是高级香水香精中不可缺少的"奇香"。使用其配制的香水香精,不仅香气柔和,而且留香持久,美妙动人,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焚香&-&宗教焚香
焚香是一种拜佛的仪式。我国焚香起源于春秋时期,最早是最为诸侯王的朝仪。传说香能辟瘟驱邪,所以宫室、朝堂、议事厅必焚香。到汉代,宫室发展到用香熏衣、驱虫、防腐蛀,后来士大夫家以至平民,都有焚香的习惯。民俗五月端午,要在房中烧芸香,以驱虫,要给小孩,以。
自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香、花、灯是礼佛必不可少的“三大件”,称为“花香供奉”、“”。而在东汉明帝以前,祀神祭祖,只烧艾条,不焚香。所以祭祀礼器中没有香炉。汉明帝以后为了焚香,才开始制作香炉。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焚香这种礼佛的仪式也沿袭至今。
佛寺在信徒、香客心中是顶礼膜拜的神圣场所,步入这个精神家园,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真诚呢?无疑,礼佛上香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烧香、许愿、叩头、合十、问讯等动态行为,与佛、通,完成内心的希求祈愿。
香、烧香,古今有多少善男信女向诸佛菩萨、神祗地灵、历代祖先,表达心声。求家庭平安,求事业有成,求消灾免难……,缕缕清烟,承载了多少人的希望。
烧香叩头是对佛礼敬的表现形式,通过它的外在形式,摄受其内在层面是它的真谛。不能通达内在的真质,“封建”、“迷信”这顶帽子,永远不能抹去。“万人皆为福,似此求神正多,都须照顾颇不易;佛心本是慈悲,倘若作恶太多,也要保护实在难为。”佛教是旨在心源,净化人心的宗教,用佛陀的教导,修正自己,改变习气,完善人格。圣开法师曾说:“香是表道德馨香。道德者,乃利己谓之道,利人谓之德,利己利人谓道德。”
因此,对香、烧香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还原其真质,此为学佛的人所共参的。
从芳香植物或动物分泌物提取的天然香料,用于驱虫、熏烧、敬神等诸般现象,是远古先人在掌握火的使用后,燃烧柴木时,发现了香木、香脂有散香清神作用。从此人们有意识地将香木、香脂直接焚烧,升烟祭天。具体的祭法为:将牺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周礼》:“以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注:“禋之言烟,皆积柴……升烟,所以报阳也”。疏:“禋芬芳之祭”。(引《十三经注疏》)
据《礼记.郊特牲》:“周人尚嗅,灌用鬯嗅,郁合鬯嗅,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然后迎牲,致阴气也”。注:“祭必先求诸阴,故牲之未杀,先酌灌地以求神,以鬯之有芳气也。又,捣郁金香草之汁,和合鬯酒,使香气滋甚”。“灌地之后,萧合黍稷,嗅阳达于墻屋。”注:“萧,香蒿也”。
祖先对烧香有很明确的目的,有专门掌握烧香的人,这种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也十分广泛,历史悠久。
古埃及人从阿拉伯和索马里沿海地区引进芳香类的树木,把香当作宗教仪式中使用的重要用品;巴比伦人在祈祷和占卜时往往也焚香,预告“神明”,关注祈祀之事。
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也有烧木头或树脂的习俗,以供奉神明或袪除恶魔;罗马人先是焚香木,后来引进了香,在公祭和上使用;基督教会于公元4世纪开始在圣餐礼上焚香,希望教徒的信愿上达于天,又表示圣徒的功业。(1)印度教、日本神道教、犹太古教也都有焚香致礼的习俗。
由此可知,烧香是古代一种十分普遍、广泛的现象。
在中国所确定的五大宗教中,唯佛教与道教与香最为因缘深厚。
道教是中国土生的宗教。在宗教轨仪中,供奉神灵时,要求有香、花、灯、火、果五种供奉。五种供物,以表示天地造化,万物相生相克之理,以合神明之道。   五行:金:用铜铁成锭,贴金箔代替。   木:即香,用香刻成假山。   水:即净水,用净盂盛之。   火:即灯。   土:黄土取方一块。 道教称香有太真天香八种:道香、德香、无为香、自然香、清净香、妙洞香、、超三界香。
宁全真在《上清灵宝》卷五十四曰:   “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无为者,意也。清净者,身也。兆以心神意身,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达上清也。洗身无尘,他虑澄清。曰自然者,神不散乱,以意役神。心专精事,穹苍如近君,凡身不犯讳。四香和合,以归圆象,何虑祈福不应。妙洞者,运神朝奏三天金阙也。灵宝慧者,心定神全,存念感格三界,万灵临轩,即是超三界外,存神玉京,运神会道,不可阙一,即招八方正真生气,灵宝慧光,即此道也。以应前四福应于一身,以香焚火者,道德无为之纯诚也。以火焚香者,诚发于心也。”道教在斋醮仪式中,将烧香行为都规定了名相,其意义是十分深刻的。
佛教是圆教,不仅解行圆满,而且对俗知也有圆满解释。仅此“烧香”来以论证。佛教徒在宗教仪式时,特别早晚诵经功课中,起口便唱诵“”。其云: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摩诃萨。
在佛前大供,有唱“赞”或唱“香纔爇赞”等。焚香而作赞叹之语,是禅诵次第之首,之燃,当列第一。 烧香又称焚香、拈香、告香、、插香等。 禅宗注重拈香之称,常于种种场合拈香。如:开堂之日,祈求圣寿万岁之拈香,称为──祝圣拈香。 法会之时,为出席敕使祝福之拈香,称为──敕使拈香。 接嗣法灯所作之拈香,称为──嗣法拈香。此种表明师承关系及感念师恩之情也。为诸佛菩萨、檀樾(施主、信徒)等拈香,称为──佛事拈香。 其中,嗣法拈香,住持亲自插于香炉中,其余之拈香行事,则由住持拈香付与侍者,再由侍者插于炉中。 如何拈香呢?据《禅苑清规》卷五曰:“烧香者于香台之东,向住持问讯毕,两手捧起香盒,以右手拈盒置于左手中,继以右手将盒盖安放香台之上,右手上香,向敬献之对象焚之。其后,右手将盒盖覆于盒上,双手捧香盒安放于香台,并低诉祝愿。”
通常烧香点燃后,用手轻轻煽去火苗,双手持香举到额头,香头对准所礼之对象,片刻,渐次插入香炉。一般三炷香即可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敬礼。
佛在世时,外护者供养佛陀及诸弟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日常必需之物,称为“”。若供以花、香、幢幡、衣服、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伞盖、伎乐等称为“”。
焚香&-&红袖添香
千古文人佳客梦,却是红袖添香夜读书。秉烛,灯如红豆,一缕暗香,若有若无,流淌浮动,中人欲醉。迷离之中,阅尽多少繁华沧桑,又化作缕缕青烟。红袖添香,便是古典中国一个隽永的意象。我们这没有文化的一代,也就知道将一支细细的线香,插入香炉之中,自挑自添香罢了。 焚香由来以久,如宋人“贝经清课图”中,就有侍者手捧香盒,拈香入炉的画面。古人焚的香,多是以“合香” 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饼之类。金瓶梅第四十回中,潘金莲“瞧了瞧旁边桌上,放着个烘砚瓦的铜丝火炉儿,随手取过来,叫:‘李大姐,那边香几儿上牙盒里盛的甜香饼儿,你取些来与我。’” 红楼梦里,宝玉闻得黛中一股幽香,便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球子、香袋儿的香。” 都从侧面说明当时的焚香方式。红袖添香,绝非将一粒香丸放入香炉直接燃烧那么简单。古人焚香,必在深房幽室之中,用矮桌置炉,与人膝平。先将特制的小块炭烧透,放入香炉中,然后用细香灰填埋。在香灰中戳些孔,再放上瓷片、银叶、金钱、或云母片制成的“ 隔火”盛香。小小的香丸香球香饼,就是借着这炭火微薰,缓缓将香气散发。香不及火,舒缓而无烟燥气,却自香风袅袅,低回悠长。香丸一旦焚起来,还须加以持护。香烟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所以需不时以手试火气紧慢。“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 ,便是此事一写照。若是香味太烈,须取起隔火。加灰再焚;时间长久,香味散尽,就需要添香了。“一双十指,不是风流物不拈” ,以食指与拇指轻轻捻一粒如梧桐子,如弹丸,如鸡头米的小小香丸,点入香炉,自是引人暇思绮想。若是女子一人“含愁独倚,玉炉烟断香微” ,则不免大煞风景。此外还有种球状香炉,可置于被下,寝时暗香盈盈,更有销魂情味。法门寺地宫出土物中,有一涂金缕花。外壳镂空,球体内置两个同心环,环内有一以轴承与圆环相连的圆钵。此中安放燃炭和香丸,任它如何翻滚,圆钵都始终保持水平,不会倾翻,真是匠心独具。焚香过程琐琐,如评茗一样,被士人当成高妙纯粹的享受。李渔甚至认为“此非僮仆之事,皆必主人自为之。” 当然,一般的读书人,还是希望有一红颜知己,案塌之畔,夜半焚香。却是“,不语檀心一点,小山妆。蝉鬓低含绿,罗衣淡拂黄。闷来深院里,闲步落花傍。纤手轻轻整,玉炉香。”
“红袖添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的意象,并且无可否认的是非常之美的一种意象。只是今天的人,大约并不了解“红袖”当年是怎么“添香”的。我们所熟悉的“焚香”方式,是点线香。那种装在纸筒里、像挂面似的细细香棒,插一枝在香炉中,点燃香头,就有香烟从香棒上袅袅升起。但是,“红袖添香”绝非拿一枝线香往香炉里插那么简单。
实际上,如果观察古代绘画中表现的香炉,基本上看不到炉中插线香的情况。线香出现的历史相对晚些。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者散末。明代佚名画家作品《千秋绝艳》中,体现了“莺莺烧夜香”的著名情节。画面上,崔莺莺立在一座高香几前,几上放着焚香必备的“”中的两件——插有与香箸的香瓶,以及一只小香炉。只是香炉中,崔莺莺的手中,都不见线香的影子。这里是在表现她右手捧着香盒,左手刚刚从香盒里拿出一颗小小的香丸,将要放入香炉中。古代女性“添香”的场景,就这样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不过,“红袖添香”远远不止捻一粒香放入香炉中这么简单。
“焚香”,并不是把香丸、香饼直接加以焚烧;要让香丸、香饼发香,需借助炭火之力。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因此,香炉中的炭火要尽量燃得慢,火势低微而久久不灭。为此,人们发明出复杂的焚香方式,大致的程序是:把特制的小块炭墼烧透,放在香炉中,然后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填埋起来。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够接触到氧气,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小小的香丸、香饼,是放在这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缓缓将香芬发挥出来。古人在谈到销香之法时,总是用“焚”、“烧”、“炷”诸字,但实际上并非把香直接点燃烧掉,而是将香置于小小的隔火片上,慢慢烤出香气。
很显然,焚香的过程相当烦琐。然而,这还不算完事,香一旦“焚”起,还需要不停地加以观察,否则,“香烟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不过,炭墼或香饼埋在灰中,看不到,如何判断其形势呢?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放到灰面上方,凭手感判断灰下香饼的火势是过旺还是过弱。于是,唐人诗词中除了“添香”之外,还喜欢描写女性“试香”的情景,描写女人如何“手试火气紧慢”,如和凝《山花子》描写一位女性:“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添香也罢,试香也罢,在男性文人的笔下,焚香似乎永远和无所事事的女人形象联系在一起。立在香炉前的女性,不论宫词中的失意妃嫔,还是《花间集》中的艺伎,都从来不用为生计操心,她们全部的心思,就是等待某个男人,或者满怀幽怨地思念他,为他的负心而痛苦。
焚香&-&功效
喝茶之前当然不必都焚香,但通过焚香,以示对茶的敬意诚意,也未尝不可。同时,通过焚香,可以摒弃杂念,集中精神以茶事,也是修道的一种好方式。更何况,好的擅香,其气味还可起到清除室内污秽之气,令人神定气闲的作用呢…… 静室焚香,闲中雅趣,自得其乐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焚香加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