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防三国辅助中黄旗代表什么?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揭密:中国古代城防技术成就!
  根据《卫公兵法辑本·攻守战具》一书记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城防技术成就包括军事筑城和守城器械两方面,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同时发展。
军事筑城技术成就
  城是中国古代都邑周围用土或砖石砌成的防御性墙垣。据说在原始社会末期,聚居于中原嵩山地区的部落领袖鲧(禹的父亲),已经开始构筑最早的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推动,便逐渐形成以都邑为中心、以城墙为主体、以城门和敌楼为重点的点线结合、综合配置的军事筑城体系。由城墙围圈的城郭有正方、长方、圆形和其他不规则几何图形,它们的建筑要受地质、地形、地理位置的制约,因此有平陆筑城、依山筑城、沿海临江筑城等,千姿百态,各有千秋。按唐代规定,平陆筑城的城高、城根厚、城顶厚之间的比是四比二比一(见《卫公兵法辑本·攻守战具》)。如城高是六丈,那城根厚是三丈,城顶厚一丈半。按照这一比例构筑的城墙,既坚固耐久,又节省工料。但是在复杂地形上建筑城郭,就要因地制宜了。明立国前二年到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66年到1390年)建成的明初南京城,就是在复杂地形上因地制宜建成的一座在当时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构筑最坚固的大型军事城防,是我国古代军事筑城技术高度发达的标志。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充分利用天然的和历史上形成的地形地物作为筑城的基础。这样做,不但独具形胜,而且节省工料。如利用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的“岗垄之脊”而构筑的南京城西北段城墙,在墙外的敌人但见它立于崖壁之上,高耸难攻,而城内的守军却可凭借平缓的护土坡上下往来,进行机动作战。又如建于清凉门(石头城附近)左右侧的城墙,因三国时期孙吴所建石头城的旧址而筑,也具有同样的军事形胜。
  其次,建筑深厚牢固的墙基,使新筑的城墙坚实耐久。如三山门到石城门段的城基,都用大条石砌成,深入地下五米多,还不见底层基石;覆舟山到解放门段城基,深挖到十二米,仍不见铺砌的大条石底层。
  第三,采用巧妙的筑基技术,减轻城墙对地表的重荷,避免城墙塌陷的危险。如在三山门到石城门土质比较松软的地段,在两端建筑坚固的墩基,以后在墩基上交错支架多层大粗木排,把城墙对地表的压力通过木排转移到墩基上。在聚宝门、正阳门东侧和光华门东侧的城基下,都发现了采用这种方式构筑城基的大量圆木。如果遇到在地下埋设水管的地段,那么就在水管上面建筑拱顶,使城墙的重压避开管道,通过拱顶转移到两端的墩基上。1980年,在覆舟山西侧挖掘防空巷道时,就发现了一座横在城墙之内高四米半、宽四米、长二十米的拱顶和墩基建筑。经考察认为,它是为保护武庙闸通往后湖的涵管而建的。
  第四,修建了排水和控水设施,使城内不受旱涝之患。城墙的排水设施在筑城时已一并设计:城顶以砖砌面,外沿置滴水槽,使雨水从顶部流入城根略高于地表的石槽,通过窨井排入河流。聚宝门一带到现在还可见到这种设施。控水设施主要是建于河水入城处的水闸,水闸下接铜铁涵管或砖砌涵洞,启闭闸门便可控制流入城内的水位。在朝阳门南、太平门内偏西的地方,都发现这种设施;在秦淮河流入流出的通济门和三山门,各建有三道闸门。为守御两门,还建有藏兵洞,仅通济门东关头就建有二十二个藏兵洞。
  第五,选择优质的材料,保证筑城的质量。筑基所用的条石,是在南京东部的汤山采制的,一般长达八十到一百一十九厘米,宽七十厘米,厚二十六到三十三厘米。城砖长四十厘米,宽二十厘米,厚十厘米;从已搜集到的实物和刻在上面的铭文可知,它们是由相当于今江苏、江西、安徽、湖北和湖南五省的二十八个府、一百一十八个县、工部下属的一些单位,以及飞熊、豹韬、横海三个卫,组织民工和军士烧制的。砌城的粘合剂,是把江、浙两省所产的一种“蓼草”加水加温成粘液,再配以适量的石灰、细沙,搅拌成混合浆而制成的。据考古部门取样试验,它的承压能力比现在的水泥沙浆稍低,而拉力和渗透力都比水泥沙浆高,因此是一种韧性比较大的粘合剂。
  采用先进技术构筑的南京城郭,再配以厚足的兵力和守城器械,已经形成一个据可守、进可攻的坚固城防体系,达到了古代军事筑城技术的高峰。
守城器械成就
  守城器械种类很多,它们根据作战的需要配置在坚固城防的各部位,由守城士兵操持,依托城郭,发挥守城作用。按作战用途,它们大致可以分成攻击式、侦听式、抵御式、撞击砸打式、烧灼式、灭火式等六大类。
  攻击式守城器械主要有各种抛石机,它们可以在比较远的距离上抛射巨石,击杀前来攻城的敌军士兵,击毁敌军的攻城器械,阻止敌军接近城墙。
  侦听式守城器械有瓮听、地听等,用法是先在城内要道处挖二丈左右的井状地穴,以后用无缝的陶瓮覆在井口,命耳聪的士兵以耳贴近陶瓮,倾听异常声音。因为如有敌军挖掘地道,便有声音传来,守城士兵听到这种声音,就采取防御和反击措施。
  抵御式守城器械有竹立牌、木立牌、布幔、木幔、皮帘、垂钟板、篾篱笆、皮竹笆、护城遮架等遮挡器械,以遮挡攻城敌军射来的矢石;有加强城门和城垛防御的插板、墙门、槎碑、塞门刀车、木女头和木女墙等。它们能在城门、女墙被敌摧毁时进行应急性的补救,以阻止敌军从突破口冲入城内;还有抵御和托阻敌军云梯的叉杆、抵篙等。
  撞击砸打式守城器械有撞毁敌军云梯和尖头木驴用的撞车和铁撞木,有击砸敌军人马和攻城器械的各种檑木(夜叉檑、砖檑、泥檑、木檑、车脚檑)、奈何木、坠石、狼牙拍等。
  烧灼式守城器械有铁火床、游火铁箱、行炉、猛火油柜、燕尾炬、飞炬、金火罐等。它们或以猛火烈焰,或以烧熔的铁汁,浇灼敌军的士兵和攻城器械。
  灭火式守城器械有水囊、水袋、麻搭、唧筒、油筒等。它们的作用是在敌军焚烧城门、城楼时,用水把火浇灭,不使敌人的火攻得逞。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用途的守城兵器和器械。如钩取敌军士兵和器械的飞钩、铁提钩、绞车,供士兵上下城墙用的吊机、吊车、绳梯,攻击从地道中攻城的风扇车、土色毡帘等。
  除专用于守城的器械外,障碍器材也大多用于守城战。障碍器材是阻止敌人行动和杀伤敌人而用人工制作的各种障碍物,主要用于保障城郭和营垒的安全。明代中期以前的障碍器材多是非爆炸物,如铁蒺藜、拒马、鹿角木、地涩等。明代中期以后,已经大量使用地雷和水雷等爆炸物作为障碍器材,使障碍器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卫公兵法辑本——攻守战具》
  作四轮车,上以绳为脊,生牛皮蒙之,下可藏十人。填隍推之,直抵城下,可以攻掘,金、火、木、石所不能败,谓之车。(见《通典》卷一六零)
  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上立双牙,牙有检。梯,节长丈二尺;又有四桄,桄相去叁尺;势微曲递,互相检。飞於云间,以窥城中。有上城梯,首冠双辘轳,枕城而上,谓之飞云梯。(见《通典》卷一六零)
  以大木为床,下安四独轮,上建双陛,陛间横检,中立独木竿,首如桔槔状。其竿高下、长短、大小,以城为准。首以窠盛石,大小多少,随竿力所制。人挽其端而投之。其车推转,逐便而用之。亦可埋脚着地,逐便而用。其旋风四脚,亦可随事而用。谓之抛车。(见《通典》卷一六零)
  作轴转车,车上定十二石弩弓,以铁钩绳连,车行轴转,引弩弓持满弦牙上。弩为七冲,中冲大箭一,镞刃长七寸,广五寸,箭杆长叁尺,围五寸,以铁叶为羽。左、右各叁箭,次小於中箭。其牙一发,诸箭齐起,及七百步。所中城垒,无不摧陨,楼橹亦颠坠,谓之车弩。(见《通典》卷一六零)
  以木为脊,长一丈,径一尺五寸。下安六脚。下阔而上尖,高七尺,内可容六人,以湿牛皮蒙之。人蔽其下,舁直抵城下,木、石、铁、火所不能败。则用攻其城。谓之尖头木驴。(见《通典》卷一六零)
  於城外起土为山,乘城而上,古谓之土山,今谓之垒道。用生牛皮作小屋,并四面蒙之。屋中置运土人,以防攻击者。(见《通典》卷一六零)
  齿地为道,行於城下,用攻其城。柱往建柱,积薪於其柱,环而烧之,柱折城摧。(见《通典》卷一六零)
  以八轮车,上树高竿,竿上安辘轳,以绳挽板屋,止竿首以窥城中。板屋方四尺,高五尺,有十二孔,四面列布。车可进退,环城而行,於营中远视。亦谓之巢车,如鸟之巢,即今之板屋也。(见《通典》卷一六零)。
  以板为慢,立桔槔於四轮车上,悬慢逼城堞间,使捷者蚁附而上,矢石所不能及。谓之木幔。(见《通典》一六零)
  以小瓢盛油冠矢端,射城楼橹板木上,瓢败油散,因烧矢镞内中,射油散处,火立燃,复以油瓢续之,则楼橹尽焚,谓之火箭。(见《通典》卷一六零)
  磨杏子中空,以艾实之,系雀足上,加火,薄暮群放,飞入城垒中宿,其积聚庐舍,须臾火发,谓之火杏。(见《通典》卷一六零)
  军行沙碛、咸卤之中,有野马、黄羊踪,寻之有水;鸟鸟所集处有水;地生葭苇、芦、菰、蒲之处,下有伏泉;地有蚁壤之处,下有伏泉。(见《通典》卷一五七)
  渴鸟隔山取水。以大竹筒去节,雄雌相接,勿令漏泄,以麻漆封里。推过山外,就水置筒,入水五尺,即於筒尾取松桦乾草当筒放火,火气潜通水所,即应而上。(见《通典》卷一五七)
  逾越山阻,以□系竿头,引挂高处,碍固胜人,便即令上。又增□,次引入。又加大□,续更汲上,则束马悬车,可以立办。(见《通典》卷一五七)(□=桓以糸易木)
  城之不可守者,大而人少,小而众多;粮寡而柴水不供;垒薄而攻具不足;土疏地下,灌溉可汛,邑阙人疲,修缉未就。凡若此类,速徒之。
  垒高土厚,城坚沟深,粮实众多,地形阻险,所谓无守而无不守也。故曰:“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以上见《通典》卷一五二)
  凡城,下阔与高倍,上阔与下倍。城高五丈,下阔二丈五,上阔一丈二尺五寸,高下阔狭,以此为准。料功:上阔下加阔,得叁丈七尺五寸;半之,一丈八尺七寸五分;以高五丈乘之,一尺之城,积数得九十叁丈七尺五寸。每一功,日筑土二尺,计功约四十七。一步五尺之城,计役二百叁十五人。一百步,计功二万叁千五百人。叁百步,计功七万五百人。率一里,则十里可知。其出土负篑,并计之夫功之内。(见《通典》卷一五二)
  凡敌欲攻,即去城外五百步内,井、树、屋,并填除之。井有填不及者,投毒之。木、石、砖、瓦、茭当,百物皆收之,入不尽者,并焚除之。其什物、五谷、糗备、鱼、盐、布、帛、医、工巧之具、锻治、桔槔、茅荻、芦苇、灰沙、铁、炭、松、桦、艾蒿、脂、麻、皮、毛、荆棘、筚、釜、镬、盆、瓮、垒石、木、锹、斧、锥、齿、刀、锯、长斧、长刀、长锥、长镰、长梯、短梯、大钩、连锁、连枷、连棒、白棒,芦竹为,插以松桦,城上城下,咸先蓄积。缘人间所要公私事物,一切修缉,抛石大小随事,木长五尺,径一尺,厚小至六七寸。
  城外四面壕内,去城十步,更立小隔城,厚六尺,高五尺,仍立女。城门悬板木为重门。城门扇及堠楼,以泥涂厚备火。城门先造连拒马枪,壮锐,以[金巢]连之。城内面别穿井四所,置水车。大瓮二十口,灶十所却敌。上建堠楼,以板跳出为橹,与四外烽戍、暨夜瞻视。
  城濠面阔二丈,深一丈,底阔一丈,以面阔加底积数大半之,得数一丈五尺。以深一丈乘之,齿濠一尺,得数一十五丈。每一人功,日出土叁丈,计功五人。一步五尺,计功二十五人,十步计功二百五十人,百步计功二千五百人,一里计功七千五百人。以此为率,则百里可知。(见《通典》卷一五二)
  弩台高下与城等,去城百步,每台相去亦如之。下阔四丈,高五丈,上阔二丈。上建女,台内通暗道,安屈膝梯,人上便卷收。中设毛幕。置弩手五人,备干粮水火。(见《通典》卷一五二)
  城上一步一甲卒,十步加五人,以备杂供之要。五步有伍长,十步有什长。五十步、百步皆有将长、文武相兼,量材受任而统领精锐、骁勇、简募,或十队、二十队、叁十队。大将、副将各领队巡城,晓喻激励赴救。
  城上立四队,别立四表,以为候视。若敌欲攻之处,则去城五、六十步,即举一表;撞、梯逼城,举二表;敌若登梯,举叁表;欲攀女,与四表。夜即举火如表。
  城上四队之间,各置八旗。若须木檩极板,举苍旗;须灰炭铁,举赤旗;须擂木樵苇,举黄旗;须沙石砖瓦,举白旗;须水汤不,举黑旗;须战士锐卒,举熊虎旗;须戈戟、弓矢、刀剑,举旗;须皮毛麻,锹斧齿,举双兔旗。城上举旗,主当之官随色而供。城内老小丁女,除营食之外,皆令应役城上;分为八队,使识文者点检常旗备拟物,为分部城内(见《通典》卷一五二)
  对敌营,自齿城内为暗门。多少临事。令厚五、六寸勿穿。或於中夜,或於敌初来,营列未定,精骑从突门出,击其无备,袭其不意。(见《通典》卷一五二)
  城门先自齿扇为数十孔,出强弩射之,长矛刺之,则敌不得近,门栈以泥厚涂之,备火。柴草之类贮积,泥厚涂之,防火箭、飞火。
  齿门,为敌所逼门,先自齿门扇为数十孔,出强弩射之,长矛刺之,则敌不得近门。涂栈,以泥涂门木栈,厚可五寸以备火。(以上见《通典》卷一五二)
  转关桥,一梁端着横检括。拔去其检,桥转关,人马不得过度,皆倾水中。(见《通典》卷一五二)
  筚戟格,於女上跳出,椽出叁尺。着横检,椽安[金害],以荆柳编为之,长一丈,阔五尺,悬安椽端,用遮矢石。(见《通典》卷一五二)
  布幔,复布为之。以弱竿悬挂於士,八尺,折抛石之势,则矢石不能。(见《通典》卷一五二)
  木弩,以黄连、桑、柘为之。弓长一丈二尺,径七寸,两叁寸。绞车张之,大矢自副。一发声如雷吼,败队之卒。(见《通典》卷一五二)
  燕尾炬,缚芾草为之,尾分为两岐,如燕尾状。以油灌之,加火,从城坠下,使跨骑木驴而烧之。(见《通典》卷一五九)
  松明,以铁锁缒下,巡城点照,恐敌人夜中乘城而上,夜中城外每叁十步,悬大镫於城半腹。置警犬於城上,吠之处,即须加备。
  脂油炬,於城中四衢、要路,门户晨夜不得绝明,用备非常。(以上见《通典》卷一五二)
  行炉,融铁汁炉,舁行以洒敌人。游火,铁筐盛火加脂,锁悬缒下,绕穴中腔城人。(见《通典》卷一五二)
  灰、麸、糠、[米比],因风於城上掷之,以敌目,因以铁汁洒之。连挺,如打禾连枷状,用打女外上城敌人。钗竿,如枪刀,为两岐,叉用飞梯及人。钩竿,如枪,两旁有曲刃,可以钩物。油囊盛水,於城上掷安火车中,囊败火灭。(见《通典》卷一五二)
  天井,敌攻城为地道来返,自於地道上直下,穿井以邀之;积薪安井中,加火熏之,敌自焦灼。(见《通典》卷一五二)
  地听,於城内八方穿井,各深二丈,以新用薄皮裹口如鼓,使聪耳者於井中,托而听,则去城五百步内,悉知之。审知穴处,助齿迎之,与外相遇,即就以乾艾一石,烧令烟出,以板於外密覆穴口,勿令烟泄,仍用[备以革易人]袋鼓之。又先为桔槔悬铁锁,长叁丈以上,束柴芾焦草而燃之,坠於城外所穴之孔,以烟熏之,敌立死。(见《通典》卷一五二)
  地听,於城内八方穿齿井,各深二丈。令头覆戴新瓮於井中坐听,则城外百步之内,有孔城地道者,并声闻瓮中,而辨之方所近远矣。(见《通典》卷一五二)
  城上八队之间,安转关小抛二,机关大抛一,云梯撞抛等。其间,先从城身用木出跳为重女,高於上女五寸以上,以板覆其上,随事缓急而关闭之。敌若以大石击楼,石下之处,出跳空中,悬生皮、毛、毯等袋,以乘其石。(见《通典》卷一五二)
  城内人家,咸令置水防火,先约失火者斩。火发之处,多恐奸人放火,但令便近主当八部官人,领老小丁女救之。火起所部,急白大将,大将领亲信人、左右救火。城中有卒及杂人,城上不得辄离职掌,乱街巷者斩。敌若推轮排来攻,先以抛石打,手抛既众,所中必多,来者被伤,力不齐矣。(见《通典》卷一五二)
  凡攻城之兵,御捍矢石,头载蝥帽,仰视不便;袍甲厚重,进退又难;前既不得上城,退则其帅逼迫,人众烦闹。我作转关女,腾出城外,以辘轳坠铁索,索头安铁鸱,当聚闹之处,掷下拨人。(见《通典》卷一五二)
  敌若兵众气盛,将卒有疑,即回易左右前後,或替一日再动,或数夜不移,审察安危,随时变改。飞书檄必诱我入,速封驰送大将。每夜巡城,皆改易契令。信人持伪契,巡行所由,不觉罚之,觉则送使。有外往来,有司押领。上使辄不得问其事由,外人辄不得与语。(见《通典》卷一五二)
  敌若纵火焚楼堞,以粗竹长一丈,锼去节,以生薄皮合缝为袋,贮水叁、四石,将筒纳放袋内,急缚如溅筒,令壮士叁、五人,撮水口,急蹙之救火。每门常贮两具。如无竹,以木合筒,漆之而用,并小溅筒二十具兼助之。门内常以瓮贮水添用。(见《通典》卷一五二)
  敌若推[车童]车,我作粗铁环,并屈桑木为之,用索相连。撞头适到,速以环串撞头,於其旁便处,分令壮士牵之翻倒,弓弩两射,自然败走。(见《通典》卷一五二)
  敌若木驴攻城,用铁蒺藜下而敦之。其法以熟铁阔径尺,长一尺二寸,四条纵横布为蒺藜形,熔生铁灌其中央,重五十斤,上安其鼻,连锁掷下敦讫,以辘轳上。若木驴上有牛皮并泥,敦着即举。速放火炬,灌油烧火。(见《通典》卷一五二)
  凡敌攻城,多背旺相,起土为台。我於城内薄筑,长高於敌台一丈以上,即自然制被,无所施力。又於城上以木为棚,容兵一队,作长柄铁钩、陌刀、锥、斧,随要便以为之备。若敌攀女踊身,待其身出,十钩齐搭掣入城中,斧刀助之。(见《通典》卷一五二)
  城若卑地下,敌人壅水灌城,速筑壅诸门及陷穴处,更於城内促围匝。视水高中而阔,别筑,外取土,高一丈以上,城立後,於内取土而簿筑之。精兵备城,不得杂役。如有泄水之处,即十步为一井,井内潜通引泄漏。城中速造船一、二十只,简募解舟楫者,载以弓弩锹镬,每船载叁十人,自暗门衔枚而出,潜往听营,决彼堤堰。觉即急走,城上鼓噪,急出兵助之。(见《通典》卷一五二)
  敌有骁勇冲门入来,门内多穿坑[上穴下井],又於重内,卒出其不意,敌必旁走,自入[上穴下井]中。城门外简择健卒,贮备器具,看敌懈怠即关门,骁勇齐击。乘驰逐北,不得过二百步,缓急城上应接易为。(见《通典》卷一五二)
  敌攻日久,众巧俱施,蚁附绿城,不惜士众,野无所得,粮路又绝,兵众离心,将帅懈倦,必精兵拥守,防我城门。我当乘间骁雄四出,与城上人应期,内外齐攻,专精与疲怠者尤绝。必须审察,贼多伪谋。其所穴之孔,於城内深门为坑,坑上安转关板桥,若敌人来,得叁、五十人後,启发机关,自然先毙。(见《通典》卷一五二)
  铁菱,状如铁蒺藜,要路水中置之,以刺人马。(见《通典》卷一五二)
  陷马坑,长五尺,阔一尺,深叁尺。坑中埋鹿角枪、竹签,其坑似“亚”字相连,状如钩锁,以草及细尘覆其上,军城、营垒、要路皆设之。(见《通典》卷一五二)
  拒马枪,以木径二尺,长短随事,十字齿孔,纵横安检,长一丈,锐其端。可以塞城中门巷、要路,人马不得奔驰。(见《通典》卷一五二)
  木栅,为敌所逼,不及筑城垒,或因山河险势,多石少土,不任板堞,乃建立木为之,方圆高下随事。深埋木根,重复弥缝。其阙内重。短为阁道。外柱木重之,出四尺为女,皆泥涂之。内七尺又立阁道,内柱上布板木为栈,立栏杆,於栅上悬门。壅、濠堑、拒马守,一如城垒法。(见《通典》卷一五二)
  水槽,长二尺四寸,两头及中间齿为叁池;池横阔一寸八,纵阔一寸,深一寸叁分;池间相去一尺五分;中间有通水渠,阔二分,深一寸叁分叁。池各置浮木,木阔狭微小於池,筐厚叁分,上建立齿,高八分,阔一寸七分。厚一分。槽下为转关,脚高下与眼等。以水注之,叁池浮木齐起。眇目视之,叁齿齐平,则为高下准。或十步,或一里,乃至数十里,目力所及,置照板、度竿,亦以白绳计其尺寸,则高下、丈、尺、分、寸可知,谓之水平。
  照板,形如方扇,长四尺,下二尺黑,上二尺白;面阔叁尺,柄长一丈,大可握。
  度竿,长二丈,刻作二百寸,二千分。每寸内小刻其分。随召远近高下立竿,以照板映之,眇目视叁浮木齿及照板,以度竿上尺寸为高下,递而往视,尺寸相乘,则山岗沟涧水源,下高深浅,以分寸而度。(均见《通典》卷一六零)
  水战之具,其船阔狭长短,随用大小。胜人多少,皆以米为率,一人重米二石。其楫、棹、篙、橹、帆、席、[桓以糸易木]、索、沈石、调度、与常船不殊。(见《通典》卷一六零)
  楼船,船上建楼叁重,列女战格,树幡开弩窗、矛穴,置抛车、垒石、铁汁,状如城垒,忽愚暴风,人力不能制,此亦非便於事。然为水军,不可不设,以成形势。
  蒙冲,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前後左右有弩窗、矛穴,敌不得近,石矢不能败。此不用大船,务於疾速,乘人之不及,非战之船也。(见《通典》卷一六零)
  斗舰,船上设女,可高叁尺,下开掣棹孔。船内五尺,又建棚,与女齐,棚上又建女,重列战敌。上无覆背,前後左右树牙旗、幡帜、金鼓。此战船也。(见《通典》卷一六零)
  走舸,舷上立女,置棹夫多、战卒少,皆选勇力精锐者。往返如飞鸥,乘人之不及。金鼓旗帜列之於上。此战船也。(见《通典》卷一六零)
  游艇,无女,舷上置桨床,左右随大小长短,四尺一床。计会进止,回军转阵,其疾如风。虞侯居之,非战船也。(见《通典》卷一六零)  
海鹘,头低尾高,前大後小,如鹘之状。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鹘技翼,以助其船,虽风涛涨天,免有倾侧。覆背上,左右张生牛皮为城,牙旗金鼓如常法。此江海之中战船也。(见《通典》卷一六零)  军行遇大小,河渠沟涧,无津梁舟筏,以木罂渡。用木缚罂,受二石,力胜一人。罂间阔五寸,底以绳勾联,编枪於其上,形长而方,前置拔头後置稍,左右置棹。又用枪筏:枪十根为一束,一束一人,四千一百六十六根,即成一筏,皆去刊,以束为鱼鳞次,横检而缚之。可渡四百一十六人。以此为卒,用少用济。(见《通典》卷一六零)
  又用蒲筏,以蒲九尺,围填倒成束十道,缚以束枪为筏。量长短多少,无蒲亦用苇筏,量大小以济人。(见《通典》卷一六零)
  又用挟□,以善游者系小绳先浮渡水,次引大□。於两岸立大橛,急定□,使人挟□浮渡。大军,可为数十道。(见《通典》卷一六零)(□=桓以糸易木)
  -------《通典》〔唐〕杜佑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历史朝代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中国历史朝代
如下:、、[、(、)]、、、、、、(、、)、晋(、)、[(、、、)、(、、、、)]、、、(、、、、)、[、、、、、、、、()、]、(、)、、、、、、、、。[1]外文名zhong guo chao dai举&&&&例夏朝、商朝、、、明朝类&&&&别
前2029年-前1559年
河南、、、等
前1559年-前1046年
河南、、、
前1046年-前256年
前1046年-前771年
(分为、两个时期)
前770年-前256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6年-前202年
前202年-公元11月
25年-220年
220年-280年
220年-266年
221年-263年
222年-280年
266年-316年
河南、陕西
317年-420年
304年-439年
420年-589年
420年-479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557年-589年
386年-581年
386年-557年
山西、河南
534年-550年
550年-577年
535年-557年
557年-581年
581年-618年
618年-690年、705年-907年
690年-705年
陕西、河南洛阳
891年-979年   
907年-960年
907年-923年
923年-936年
936年-947年
947年-951年
951年-960年
891年-979年
 唐烈宗等
960年-1279年
960年-1127年
1127年-1279年
江苏、浙江
907年-1125年
1038年-1227年
1115年-1234年
1271年-1368年
1368年-1644年
1636年-1911年
1912年-1949年
1949年-至今
[大陆人教版小学历史教材]  三皇五帝始,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香港版本]第一首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嬴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  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  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大陆苏教版历史教材]、[香港版]第二首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香港版本]第三首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
盘古开天神话传, 三皇五帝数千年。  炎帝黄帝华夏祖, 尧舜禹王位让贤。  夏商西周奴隶制, 东周列国变封建。  秦汉统一开疆域, 三国纷争起战乱。  西晋东晋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扩展。  五代十国闹割据, 宋辽夏金归大元。  明朝船队下西洋, 清朝锁国被破关。  民国内战加外战, 人民共和开新篇。
[香港中学生常用简易版本]  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  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及汉三国谋。  晋终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华。
[模仿周杰伦《菊花台》]  你的课堂,历史中流淌;夏商的事悠悠,开来继往。  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就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的模样。(:)  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北方人断肠,天苍苍,野茫茫。  吴晋偏,宋齐梁,陈的江山被剪断;六朝胭脂粉,在何处成双。  隋朝太短,唐落了灿烂,凋谢的丝道上,五代不堪。  宋朝渡江,南北拆两半,怕辽金上了岸,江山在摇晃。  元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明朝的戎装,呼啸沧桑。  清军入关,天朝轻声叹;一声巨响,如此难堪。  历史书,满是殇,你的容颜已泛黄;读书人断肠,伤心事,静静淌。  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徒留我孤单,落下泪两行。
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
秦后西东汉,三国西东晋。
两晋南北朝,隋唐大一统。
五代和十国,宋辽与夏金。
元明清三代,中国疆土定。[3]我国悠久,更是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办的事就是确立,即名称,简称朝名。
朝代名称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据传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今河南安阳)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其封地在汉中。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所创的 国号“”的含义:的本义是改旧、更新。西汉后期在天人感应的学说支配下,社会政治涌动着一种新德代替旧德的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并最终完成“”的代汉过程。汉为火德,为赤帝,王莽为土德,自称是“托于皇初祖考之后”,依照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传,天命授之。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曹操谥号魏武帝。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辽原称“契丹”,契丹是族名,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 “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4]:约公元前2029年-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公元前1559年-公元前1046年,共计:514年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东周又分为、,共计:791年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统一六国,首称,共计:16年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共计:5年
:-,,共计:210年
:-10月6日,()[],共计:16年
:公元23-25年,,共计:3年
:公元25-220年,,共计:196年
:公元220-280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公元265-420年,分为(265-316年)、(317-420年) ,共计:156年
: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公元581-公元619年,,共计:39年
:公元618-907年,,共计:290年
:公元907-960年,、、、、,共计:54年
: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公元960-1279年,分为(公元960-1127年)、(公元年),共计:320年
: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共计:89年
:公元年,明太祖,共计:277年
:公元年,清太祖,共计:267年(--),又称,是中国的开始,历3帝。
1).(前221—前210年),名,生于赵都邯郸。上最伟大的、、、军事。首位完成中国的的开国皇帝,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中央实施,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统一和,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把中国推向了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名(前21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前210年~前207年,也称。是第十八子,的弟弟,从学习狱法。出游南方病死,,在与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后,赵高掌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陈胜、吴广起义,六国旧贵族复国运动。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杀死,卒年24岁。
3).,即(?-),姓,名(一说名),赢之子、秦始皇的嫡长孙。他是第三任,也是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初称,后来改称“”,在位46天。
他即位四十余日后,首先进入,到达后劝投降,并得到子婴的同意。子婴用绳绑缚自己,并携同皇帝御用的和等,亲自到刘邦军投降。秦朝在子婴投降的一刻正式结束。刘邦没有处死子婴,而是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不久,亦率领大军到达关中。刘邦因无力抗争而撤退。项羽进入咸阳城后,立即杀死子婴,并进行了,秦朝累代之积至此一炬而尽。:--在位,虽称,实际上相当于,存在5年。王朝(-11月),始于,终于,历11、12。
1).,字季,号,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沛郡丰邑中阳里(现属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人。是刘太公第三子,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二月初八日。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性情豁达大度, 知人善任。公元前216年,时年31岁,为。公元前209年九月,参加,起义,后加入楚国阵营,趁另一位将军项羽,和秦的大军打拉锯战,没有秦国主力和他的军队对阵之余,第一个攻进秦国的首都,灭了秦朝,被楚霸王项羽封为.并以蜀地为基地,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刘邦在文有,武有,后方有的辅助下,终于把项羽的军队包围在设下十面埋伏, 项羽突围不果,自杀于边.刘邦消灭了项羽后,统一了中国。于,建立,定都于长安(今西安市),卒于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享年61岁,葬于陕西省西安东,称。其妻,曾八年,史称高后,卒于公元前179年,葬于长安东陵。
2).,谥号,生于公元前211年。公元前194年,17岁时登基,在位7年,卒于公元前188年,寿24岁。葬于陕西省西安。
3).,谥号孝文帝,庙号太宗。生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第五子,生,公元前195年封。公元前179年,死,等杀西汉后少帝及,迎立为。刘恒即位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并减轻刑罚;厉行节约,兴修水利,加速农业生产,加强;驻军北方,增强边境防御。汉朝由此趋向安定繁荣。在位23年,卒于前157年,享年46岁,葬于陕西省西安。
4).,谥号。生于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56年登基。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繁荣,国内殷富,府库充实;同时实行“”,任平“吴楚七国之乱”,集权中央,削弱诸侯王之力量;国泰民安,世称文帝与景帝统治时为“”。在位16年,卒于公元前141年,享年48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坐东向西。
5).,谥号孝武帝,庙号。生于公元前156年,卒于公元前87年。公元前150年立为太子,公元前141年登基,在位期间数次大破、吞并、遣使出使。,首创。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在位54年,病故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陕西省西安。
6).刘弗,又名,谥号孝昭帝。生于公元前94年,卒于公元前74年,武帝刘彻之少子。公元前86年刘弗陵八岁登基,在位期间政事一直委任。在位13年,享年21岁,无嗣。葬于陕西省西安。
7).,本名,字次卿,谥号孝宣帝,庙号。生于公元前91年,卒于公元前48年(黄龙元年冬十二月),汉武帝刘彻之曾孙。太子因受诬陷,全家遇害,襁褓中的刘询被关入监狱,受到廷尉监的舍命保护,于是武帝为他,刘询为祖母史家收养。后武帝诏令将刘病已收养于,籍属宗正。公元前七四年登基,刘询在位期间,,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他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曾联合打击,后趁匈奴内部分裂之机,与建立友好关系,使边境逐步宁息。击败,任将军实行屯田,加强边防,使羌人归顺。设立,监护西域诸城郭国,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政权,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史称“”。在位25年,享年43岁。葬于今天西安市东郊的。
8).汉元帝,谥号孝元皇帝,庙号高宗(东汉时庙号被削)。生于公元前76年,公元前48年登基。公元前33年,王昭君出塞和蕃,嫁于匈奴呼韩单于。卒于公元前33年,在位16年,享年43岁。葬于渭陵。
9).汉成帝,谥号孝成帝,庙号统宗(东汉时庙号被削),生于公元前51年,卒于公元前7年,公元前32年登基,在位26年,享年45岁。葬于延陵。
10).汉哀帝,谥号孝哀帝,生于公元前26年,卒于公元前1年,汉元帝刘奭之庶孙,父为,成帝养子。公元前22年,刘康去世,年仅3岁的刘欣嗣立为王,公元前6年登基,在位6年,享年26岁,葬于夷陵。
11).,谥号孝平皇帝,是汉元帝刘奭之孙,孝王之子。生于公元前9年,卒于公元5年十二月。公元前6年登基(时年九岁),在位5年,卒年14岁,葬于康陵。
12).,也称,名(公元5-25年),公元6年-十一月任,没有即皇帝位,不算皇帝。是()的、孝王的、广戚炀侯之、广戚侯之。(-),历1帝,存在16年。
,也称,为。他是的,生于。,自立为。公元23年,在,王莽军被大军打败。同年十月初六,攻入长安,被杀。16年,死时69岁。玄汉王朝(公元23年-公元25年),历1帝、存在3年。
,生年不详,卒于公元25年,他是汉景帝刘启的后裔,的五世孙,公元23年二月登基,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遂被废为,后被勒死,在位3年。王朝(公元25年-220年),始于,终于汉,共12帝。
1).:公元25年登基,公元57年去位,出生:公元前6年-,去世:公元57年(在位32年)。刘秀,字文叔。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参加起义军后,在,打败军。公元25年称帝。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
2).:公元57年登基,公元75年去位,出生:公元28年,去世:公元75年(在位18年)。他是刘秀第四子。他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于75年,时年48岁。明帝时在洛阳建,这是佛教传入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佛寺,至今仍存。
3).:公元75年登基,公元88年去位,出生:公元58年,去世:公元88年(在位13年)。他是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术”,并且实行与民修养的政策,人口增长.在位时有出师西域。章帝还是一位,尤善草书,后世称“章草”。死于88年,时年31岁。
4).:公元88年登基,公元105年去位,出生:公元79年,去世:公元105年(在位17年)。他是章帝第四子,即位时才10岁,由,掌实权。后杀窦宪掌权。在位18年,死于105年。时年27岁。
5).:公元105年登基,公元106年去位,出生:公元105年,去世:公元106年(在位1年)。他是和帝的幼子,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病死。
6).:公元106年登基,公元125年去位,出生:公元94年,去世:公元125年(在位19年)。他是章帝之孙、孝王之子,即位时才13岁,掌权。太后死后掌权。安帝时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死于125年,时年32岁。
7).:公元125年登基,公元144年去位,出生:公元114年,去世:公元144年(在位19年)。他是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败。他下令宦官可以养子,世袭封爵.后来宦官与相互勾结,政治更加腐败。死于144年,时年30岁。
8).:公元144年登基,公元145年去位,出生:公元143年,去世:公元145年。他是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死,卒年3岁。
9).:公元145年登基,公元146年去位,出生:公元138年,去世:公元146年(在位1年)。他是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之子。即位时8岁,却颇伶俐。说大将军梁翼为“”,被梁翼毒死,时年9岁。
10).:公元146年登基,公元167年去位,出生:公元132年,去世:公元167年(在位21年)。他是章帝的曾孙,侯之子。即位时15岁,掌权。后他依靠宦官诛杀梁翼,此后又宦官专政。死于167年,时年36岁。
11).:公元168年登基,公元189年去位,出生:公元156年,去世:公元189年(在位21年)。他是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灵帝朝一团污气,把持朝政,称“”。常说:「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之世,民不聊生,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终于在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死于189年,时年33岁。
12).刘协:公元189年登基,公元220年去位,出生:公元181年,去世:公元234年(在位31年)。灵帝次子,即位时9岁,专权,后曹操迎献帝于。220年,曹操死,自立为帝,建立,汉亡,刘协被贬为,死于234年,时年54岁。1).(566-635):称帝,在位9年,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626年被迫禅位于李世民。甘肃人,世袭为唐公。617年出任留守。时,他乘机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定都长安。[3]
2).(599-649):626年即位,在位24年。是李渊之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统一全国的一系列战争中,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军队统帅 ,在即位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政治清明,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
3).(628-683):649年即位,在位34年。是第九子。政治上无所作为,后期被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时年56岁。
4).(624-705):690年即位,在位15年。655年被高宗立为,开始参与朝政,690年自立为帝,“周”,虽然称帝十几年,实际统治却有五十多年。武则天当政期间,社会发展很快,国库丰盈。她注意选拔人才,量才适用。她于705年让位与,同年病死,时年82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她统治期间史称“”。
5).(656-710):683-684、705-710两次在位,在位6年。是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后即位,但仅仅2月,被武后所废。705年武后让位与李显,无所作为,被韦氏毒死,时年55岁。
6).(662-716):684-690、710-712两次在位,在位8年。是李治第八子。684年被武后拥立为帝,690年被废。710年其子李隆基剿灭,拥李旦为帝,712年让位与。死于716年,时年55岁。
7).(685-761):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是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为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使国库丰盈,百姓安乐,史称“”。但后期,却重用,等,致使政治腐败,“”险些葬送。756年他让位与其子,761年死,时年77岁。
8).(711-762):756年即位,在位7年。是第三子。“安史之乱”时被拥立为帝。死于762年,时年52岁。
9).(726-779):762年即位,在位17年 。是长子。762年被拥立为帝。平乱守成,中才之主。死于779年,时年54岁。
10).(742-805):779年即位,在位25年 。是代宗长子,他猜忌刻薄,重用奸佞,为唐朝灭亡埋下了祸根。死于805年,时年64岁。
11).(761-806):805年即位,在位八个月。是德宗长子。在位不到1年,退位给。806年死,时年46岁。
12).(778-820):805年即位,在位15年。是顺宗长子。宪宗依靠一些良相,在统一战争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安史之乱以来的局面,在时,基本结束。但他重用宦官,终被宦官所杀,卒年43岁。
13).(795-824):820年即位,在位5年。是第三子。穆宗是一个荒淫的皇帝,刚登位就纵情声色。他企求长生不老,服药过量而死,卒年30岁。
14).(809-826):824年即位,在位3年。是穆宗长子。826年12月被杀死,时年18岁。
15).(809-840):827年即位,在位14年。是穆宗次子,他当政时,成为宦官的傀儡。死于840年,时年32岁。
16).(814-846):840年即位,在位6年。是穆宗第五子。他在位时,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缓解,但他信奉道教,吃丹药而亡,时年33岁。
17).(810-859):846年即位,在位13年。是宪宗第十三子、武宗的叔父,也因吃丹药毒死,时年50岁。
18).李温(833-873):859年即位,在位14年。是宣宗长子。他的生活十分荒淫,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死于873年,时年41岁。
19).(862-888):873年即位,在位15年。是懿宗第五子。在位期间发生了领导的,一度占领长安。死于888年,时年27岁。
20).(867-904):888年即位,在位15年。是懿宗第七子。被所杀,时年38岁。
21).[zhù](892-908):904年即位,在位4年逊位。是昭宗第九子,907年让位与朱温。908年被朱温所杀,时年17岁。时间:公元960-1127年;都城:(今河南开封)
生卒:927——976.12 50岁
在位:960——976.12
(960——963.11)
(963.11——968.11)
(968.11——976.12)
2).(又名、) ,第三子
生卒:939——997.3 59岁
在位:976.12——997.3
(976.12——984.11)
(984.11——987)
(988——989)
(990——989)
(995——997)
因箭伤屡发而死
3).宋真宗赵恒(原名),第三子
生卒:968——岁
在位:997.3——1022.2
(998——1003)
(1004——1007)
(1008——1016)
(1017——1021)
乾兴(1022)
4).宋仁宗(原名),第六子
生卒:1010——岁
在位:1022.2——1063.3
(1023——1032)
(1032——1033)
(1034——1038)
(1038.11——1040.2)
(1040.2——1041.11)
庆历(1041.11——1048)
(1049——1054.3)
(1054.3——1056.9)
嘉佑(1056.9——1063)
5).宋英宗,堂侄兼
生卒:1032——岁
在位:1063.4——1067.1
治平(1064——1067)
6).(原名赵仲针),之子
生卒:1048——岁
在位:1067.1——1085.3
(1068——1077)
(1078——1085)
7).(原名赵名佣),第六子
生卒:1077——岁
在位:1085.3——1100.1
元佑(1086——1094.4)
(1094.4——1098.5)
(1098.6——1100)
8).,宋哲宗之弟
生卒:1082——1135 54岁
在位:1100.1——1125.12
(1102——1106)
大观(1107——1110)
政和(1111——1118.10)
(1118.11——1119.2)
(1119.2——1125)
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
9).宋钦宗(原名赵亶),宋徽宗之子
生卒:1100——1156 57岁
在位:1125.12——1127.3
(1126——1127.3)
国亡被俘后被马踩死
金灭北宋,北宋亡时间:公元年;都城:(今浙江)
1).,宋徽宗之子
生卒:1107——1187 81岁
在位:1127.5——1162.6
(1127.5——1130)
(1131——1162)
2).(原名赵伯琮),
生卒:1127——岁
在位:1162.6——1189.2
(1163——1164)
(1165——1173)
(1174——1189)
3).,宋孝宗第三子
生卒:1127——岁
在位:1189.2——1194.6
(1190——1194)
4).宋宁宗,宋光宗第三子
生卒:1168——岁
在位:1194.7——1224.8
(1195——1200)
(1201——1204)
(1205——1207)
嘉定(1208——1224)
服金丹中毒而死
5).(原名赵与莒),宋宁宗之侄兼义子
生卒:1205——岁
在位:1124.8——1264.10
(1225——1227)
(1228——1233)
端平(1234——1236)
(1237——1240)
淳佑(1241——1252)
(1253——1258)
(1260——1264)
6).宋度宗(原名赵孟启),宋理宗之侄
生卒:1240——岁
在位:1264.10——1274.7
(1265——1274)
生卒:1271——1323 53岁
在位:1274.7——1276.2
德佑(1275——1276.2)
被俘送入西藏,后被冤杀
8).,宋度宗长子
生卒:1268——岁
在位:1276.5——1278.4
(1276.5——1278.4)
在元军追击中受惊而死
9).宋帝,第三子
生卒:1271——岁
在位:1278.4——1279.2
祥兴(1278.5——1279)
由背负投海而死
1279年,灭。1).():1206年称汗,在位22年。族人。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为“”。之后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死于1227年,庙号太祖。
2).():1229年即位,在位13年。是成吉思汗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监国一年,1229年才由窝阔台即位。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又攻南宋,1241年死,时年56岁。
3).,即:年称制。姓,窝阔台的第六皇后。窝阔台死后,推举大汗未果由昭慈称制。
4).():1246年即位,在位3年。元太宗长子,母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
5).:年称制。钦淑,元定宗第三皇后。
6).():1251年即位,在位9年。成吉思汗之孙,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在攻打四川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
7).():1260年即位,在位35年。父,之弟。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元”。死于1294年,时年80岁。
8).孛儿只斤·铁木耳():1294年即位,在位13年。是忽必烈之孙、真金第三子。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
9).():1307年即位,在位4年。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孙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死于1311年,时年31岁。
10).()。1311年即位,在位10年。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死于1320年,时年36岁。
11).孛儿只斤·硕德八刺():1320年即位,在位4年。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后进行革新政治。颇为振作。执法严明。于1323年,被杀,时年21岁。
12).():1323年即位,在位5年。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323年被拥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时年53岁。
13).():1328年9月即位,在位1个月。泰定帝之子。在位1月,战败逃亡,不知所终。
14).孛儿只斤·图帖木儿():9.1、2.11两次在位,在位共5年。武宗次子。与拥立天顺帝的倒刺沙进行内战,胜利后即位。死于1332年,时年29岁。
15).():9.8在位,在位8月。元武宗长子。在位八个月被毒死。时年30岁。
16).():2.11月在位,在位月余。是元明宗次子。
17).孛儿只斤·妥帖睦尔():年在位,在位36年。明宗长子。其间,爆发了大规模的,1368年朱元璋遣大将率领明军攻入大都,出逃,元亡。1370年,病死,时年51岁。
洪武元年正月(1368.1)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1398.6)
孝康帝之子
建文四年六月(1402.7)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1424.9)
朱棣之长子
洪熙元年六月(1425.6)
朱高炽之长子
正月(1435.2)
朱瞻基之长子
正统十四年九月(1450.9)
朱瞻基之次子
景泰八年正月复辟(1457.2)
朱瞻基之长子
天顺八年正月(1464.2)
朱祁镇之长子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1487.2)
朱见深之第三子
弘治十八年五月(1505.6)
朱佑樘之长子
正德十六年四月(1521.5)
朱佑樘之侄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2)
朱厚熜之第三子
隆庆六年六月(1572.7)
朱载后之第三子
万历四十八年八月(1620.8)
朱翊钧之长子
泰昌元年九月(1620.10)
朱常洛之长子
天启七年八月(1627.10)
朱常洛之第五子
1).(入关前的第一位皇帝):即,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苏克素护部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的家庭。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与明将袁崇焕在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
2).(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即,是第八子,其母。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八年(1643)。庙号“太宗”。
3).:即,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他是皇太极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庙号“世祖”。
4).:即,是顺治帝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日),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庙号“圣祖”。
5).:即,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帝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庙号世宗。
6).:即,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帝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终年89岁,庙号高宗。
7).:即,乾隆帝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8).:即,为嘉庆帝次子,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
9).:即(zhù),他是第四子,母亲是。道光十一年(日)生于北京圆明园。(日)病故。在位11年。 庙号文宗。
10.:即,他是咸丰帝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11).(),即爱新觉罗.载湉(tián),年号,(xuān)之子。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无嗣,载湉入继为帝,当时年仅4岁,由垂帘听政。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七日起亲政,但朝政大权仍由慈禧太后实际控制。庙号德宗。
12).():即,他是之子,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慈禧太后于十月发懿旨,立溥仪为嗣帝,十一月初,溥仪登基,号宣统。
三年后,暴发,宣统宣布退位,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并优待清室,让宣统在继续做了十二年的皇帝。 溥仪后来在东北的伪满州国当皇帝,但是实际上是日本的傀儡,是傀儡皇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逃离到苏联的溥仪被遣送回国。新中国成立后,溥仪在被宣判有期徒刑三年,出狱后当上一名普通的工人。1、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 最早记录、等天文现象。
2、中国古代在测量方面的成就——石氏星表。
3、中国古代测天仪器的成就——浑仪和简仪。
4、中国古代的历法成就——《》、《》、《》等。
5、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1、值制、筹算和珠算。
3、割圆术和圆周率。
4、割圆术。
5、中国剩余定理。
6、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和天元术。
7、内插法和。
8、中国古代的无穷小分割思想。1、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2、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
3、指南针和中国古代的磁学知识。
4、中国古代光学成就。
5、四化学和化工。
6、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
7、火药和火药武器。
8、驰名世界的。
9、中国古代的油漆技术和漆器。
10、古代炼丹术中的化学成就。1、中国古代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和理论。
2、中国古代的物候历和物候知识。
3、中国古代的旅行考察事业。
4、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识。
5、出土的地图和制图六体。
6、中国古代的矿物学和采矿技术。
7、中国古代对的认识。
8、中国古代的地震测报和防震抗震。1、中国现存的几部古代动植物志。
2、中国古代的动植物分类。。
3、中国古代关于遗传育种的研究。
4、中国古代认识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1、中国古代四部重要农书——《》、《》、《农书》、《》。
2、中国农业技术的优良传统——精耕细作。
3、历史悠久的中国园艺技术。
5、中国古代养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6、中国古代畜牧兽医方面的成就。1、从两部古典的中医名著看的早期成就。
2、中药学的突出成就。
3、中国医学独特的针灸疗法。
4、中国古代医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脉诊。
5、中国古代的外科学成就。
6、免疫法的先驱——《》。
7、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外传。1、中国古代的纺车和织机。
2、中国古代的丝绸和丝织技术。
3、中国古代的葛、。
4、中国古代的染色技术。1、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成就。
2、炼钢技术。
3、湿法冶金的起源——。
4、中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1、中国古代的农业机械。
2、中国古代原动力的利用——人力的进一步发挥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3、中国古代各种车辆、和记里鼓车。
4、水运仪象台。1、雄伟的万里长城。
3、世界历史名城——唐代的。
4、辉煌灿烂的建筑。
5、中国古典的珍贵遗产——。
6、中国古代高层砖石建筑——等。
7、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1、工程技术成就
2、中国古代航海技术上的成就1、古代的兵器成就
2、中国古代战车、战船和城防技术成就1、在我国古代科学上的贡献
2、医学的成就
3、古代少数民族在农业科学技术上的贡献。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防三国腾讯应用中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