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顶老爷祖师坐骑是什么?

当前位置:&&&&&&&&&&正文
林州市名胜古迹(二)
来源:&&作者:&&加入时间:日&&点击次数:
四、洪谷山风景区
洪谷山位于林州市区西南15公里处的林虑山之首。《隋书?地理志》日:“林虑县有林虑洪。”群峰回环连接,中间一道深涧幽谷,气势巍峨,高深莫测,故名洪谷,又名洪峪。沿谷藏有4处省级重点文物和两处县级重点文物,乃林虑文物宝库。金代王庭筠《五松亭记》云:“林虑西山,横绝百里,隐然犹卧龙。洪谷为首,天平为脊,黄华为胁,鲁班门为尾,迤逦而北去。”这里重峦叠嶂,奇峰峥嵘,怪石嶙峋,水清林茂,风光旖旎。元代诗人高书训诗日:“择胜何年著梵宫,目穷犹未尽重重。翠红照耀三千界,屏障周围十二峰。雪涧清泉响寒玉,云岩乔木卷苍龙。”1999年,投资150万元,修建了广场、入山公路、景区台阶、游览道路、售票房等。同年5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2000年修通至金灯寺道路。2001年,投资45万元,建成洪谷寺主体工程。主要景观有:
洪谷金灯牌坊位于通往洪谷山的合涧镇肖街村小山自然村东,是洪谷金灯风景区的门户。1999年建成。高14.4米,宽13米,4墩3门,仿古建筑。牌坊横额上题“洪谷山”3字。柱上有联,上联为:“天造地设飞瀑流泉皆图画”,下联为“鬼斧神工石窟栋宇尽文章”。
洪谷寺遗址与唐代砖塔由于山青水秀,环境幽雅,是仙释之徒挂锡驻足的圣地。北齐天保元年(550年),文宣帝高洋为地论师僧达建洪谷寺,后称宝岩寺。从此,洪谷寺热闹非凡,僧侣甚众。今惟存洪谷寺塔、宝公石塔、劾公石塔及元代八思巴文(蒙文)圣旨碑。在古禅寺旧址旁,矗着1座建于唐代早期的宝岩寺古塔,为砖砌7层密檐式结构,平面呈方形,高达15.4米,塔门外有石狮一对,昂首蹲立,威武异常。
千佛洞窟始凿于北齐武平五年(574年),处谷地北崖壁,前临深涧,颇为壮观。洞口为青石砌墙,拱券门,东西宽3.97米,高2.67米,上部叠涩出檐。拱券门高1.38米,宽0.53米,上嵌半圆形石块,雕有造像龛。洞内平面近似马蹄形,顶作斜坡状,长2.35米,宽2.27米,高3.3米。洞内外共雕大小佛像128个,最大的高2.78米,最小的仅有20厘米。洞外墙上凿有造像龛,门西4层,造像15个。门东雕上下2龛,上雕2佛,下雕6佛。洞门拱券面上凿3龛,中龛较大。2.78米高的本尊大佛,头后饰圈瓣莲项光,身穿双领下垂的佛装,内着僧祗支,袒右胸,佛肩略窄,前胸微凸,显得肃穆宁静,下为仰复莲须弥座。本尊头后侧有宋元?五年(1090年)摩刻“张商英结缘来此”7字。东西两壁的南半部,分别嵌砌唐乾封元年(666年)所刻《金刚经》4方、《妙法莲花经》2方。洞外东崖壁刻有《赞佛偈语》:“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有,一切无有如佛者。大齐武平五年(574年)八月建。”千佛洞石窟工艺精湛,结构完美,气韵生动,具有写实风格,是我国石窟艺术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瑰宝。
大缘禅师摩崖石塔这一凿刻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大缘禅师摩崖石塔,位于谷口北崖壁东部。从下仰望,诱人惊叹。塔龛高1.1米,宽0.88米,内刻大缘禅师石塔,通高0.77米,宽0.74米,身宽0.56米,深0.09米。塔身正中凿l龛,上为拱券顶,内雕大缘禅师像,结跏趺坐,作禅定状。石塔的左边摩刻一题记:“故大缘禅师俗姓李,潞州潞城县人也。春秋五十有八,夏腊二十有六,至贞观二十一年岁次丁未十月甲寅朔十八日辛未,卒于林虑山洪峪寺。弟子惠口等慕师生存之日,镌记灭后之名,重取灰身,建塔于此。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在此塔南边还有一摩崖石塔,方形三层基座,上承塔身,中开龛室,边雕刻装饰着滚龙的柱子。这一石塔规模之大,雕琢之精,不亚于“大缘禅师摩崖石塔”,惜无创凿年代,从其造型风格看,当为北朝晚期所建。
三尊真容像支提龛铭碑位于大缘禅师摩崖石塔西部10米处,此碑高1.84米,宽0.95米,行书20行。碑首刻有释迦、文珠、普贤3像,画面生动,引人人胜。在碑旁东西面较平整的岩石上,分别凿有大小2个支提龛,此碑即为这2个提龛而立。此碑前后文字,均为蔡景所撰写,末尾署“唐开元十九年(731年)岁次辛未九月二十五日建”。碑文分两篇,碑阳面为“三尊真容像支提龛铭”,碑阴面为“述二大德道行记”。记述了东魏末期名僧义泓和乾寿在此“剪拓修夷”、“疏泉汲引”、“依岩起塔”、“雕龛镂室”的业绩。元代集贤殿大学士、汤阴县人许有壬赞其书法碑刻为“镌刻甚精”。《重修林县志》称“为林县碑刻第一”。
戒猴洞位于千佛洞西侧,为自然岩洞。得名于北齐天保年间(560~570年)。东西长8.6米,南北进深10.1米,高2.2米。据金代《圆公马山主塔记》云:“按齐天保中,口广禅师居之,有大猴日献花果,听经法,洞因得名。”有“马山主”灵骨葬于此洞。洞内原有8面刻文的幢塔1座,今已无存,所幸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撰刻该塔《圆公马山主塔记》文字已录存,成为此洞历史重要史料。1992~1993年,由安阳市旅游协会筹资和当地群众集资,在洞内砌建神台,上置白玉药师及男、女供养人雕塑各1尊。洞外又砌筑平台、围栏、踏道等设施。
隐庵位于千佛洞东侧,为自然岩洞,得名于北宋元?年间(1086~1094年)。东西长14.3米,南北进深13米,高6米。《明嘉靖彰德府志》载:“拱翠峰下有僧院,日宝岩院,在院之东有隐庵,半山间小径萦迂,上至大石崖下,可容数百人。县令钱景允(北宋元?年间任林虑知县)葺治窗牖,以憩游客。”1992年,安阳市旅游协会和当地群众筹资,开发旅游资源,在洞外砌筑平台、围栏、踏道,在洞内以砖铺地,建立神台,上置由河北曲阳县雕刻的汉白玉佛4尊,佛左侧为男供养人,右侧为女供养人。
观音阁位于洪谷寺北坡,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5间双层。后毁。1998年重建。可沿木梯上楼,拜谒观音菩萨。佛阁石柱上有联:“出南海驾祥云霞光万道,净水瓶扬柳枝洒遍乾坤。”
八思巴字圣旨碑元代八思巴字圣旨碑原在洪谷寺内,是元代皇上为保护洪谷寺权益所颁的圣旨石刻。1998年3月,村民迁坟,在寺址北部王姓祖墓内出土。碑原两通,今存世的拓片是清末学者缪荃孙艺凤堂旧藏,40年代归人北大图书馆。狗儿年圣旨碑拓片高1.54米,宽0.81米。碑阴阳两面刻,正面三截,上段是一道鸡儿年(1261年)圣旨的汉语译文,中段是八思巴字圣旨原文,下段是它的汉语译文。圣旨末署狗儿年三月三日,即元成宗皇帝大德二年(1298年)为保护洪谷寺权益而颁。牛儿年圣旨碑宽0.93米,上厚0.22米,下厚0.23米。正面两截,上截为八思巴字蒙古语圣旨原文,下截为其汉语译文,圣旨末署牛儿年(即元仁宗皇庆二年)七月七日。两碑有很高研究价值,也是八思巴字蒙古语的宝贵文献。
五松亭位于洪谷寺南坡台地。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林虑县丞李弼主持修建。因周围挺立五棵大松,故名。这里翠柏森森,冈峦起伏。金代翰林学士王庭筠到此游览,赞叹洪谷美景:“正如关仝、范宽辈,图画得意处。”还说:“加我数年,婚嫁事毕,归为亭主人,看夕月之龙蛇,听夜风之琴韵,便当不减陶隐居。”并作《五松亭记》碑刻,书法为当时一绝。此碑高1.5米,宽0.7米,设置亭址,可惜字已磨。碑的另一面刻金代刘涛于贞五年(1217年)写的《题五松亭》,传说其用鸡毛沾墨字成,别有风韵。诗云:“田园随地脉,林麓假山彤。石峡横幽寺,松阴得野亭。水传哀谷暗,春效瘦原青。寒食怀乡客,衔悲怕晚晴。”1999年在旧址重建此亭。
洪谷河池在洪谷谢公祠前的洪谷河上,拦河筑一小坝,将潺潺流水拦蓄,河边两岸山青水秀,垂柳袅袅,山花烂漫,池中有竹筏木船,游人可在池中戏水,或倚坐在池旁大石上,尽情观赏这里的山水风光。
金代宝公石塔位于洪谷寺址西北坡,此塔为金大定年间和尚墓塔,通体高2.34米,束腰处刻六奔兽、卷角绵羊、鹿、狮等,向上为六角束腰须弥座。其上有一层刻奔兽、折枝牡丹等内容的6个乳突状雕刻。又上为一圆形仰莲座。上承球形塔身,右面刻“第一代宝和尚之塔”。金王庭筠《五松亭记》云:“惟洪谷宝岩寺为独完,寺创于高齐天保初,至本朝泰定(应为大定)中宝公辟为禅居。”
元代?公石塔位于宝公塔东,为元代宪宗年间(1251~1259年)洪谷寺和尚墓塔。上有球形塔身,侧面刻“开山第一代?和尚之塔”。
广公石塔位于?公塔东南。为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年)洪谷寺住持广公所建的墓塔。下有六角形基座,上有圆形仰莲座,束腰上有虎、羊、牡丹等乳突状雕饰。
七节阁楼遗址在洪谷寺后边,有古代七节阁楼2址,今存有石柱、柱座等。原阁楼共7层,倚山就势,巍然耸立,十分壮观。
荆浩隐居处位于洪谷寺西沟2里处。据旧《林县志》记载,五代山水画大师荆浩隐居处。荆浩以林虑山为背景,绘出许多传世画作。金代和尚性圆曾修建寺院,称嘉禧院,元代改称太平寺。后毁。左泉右石,北依崖壁,丛林佳树,穿插其中。
黄龙瀑洪谷河床在此断跌,形成瀑布。瀑下是五彩斑烂的花岗岩体河床,石质坚硬,长约百余米,最宽处约50米,形成了多级瀑布,高者10余米,低者不足1米。有的从高崖峻壁间飞洒而下,有的沿崖壁滑流,其色如薄纱,其声如弦乐,有的深幽,雅如闺秀;有的奇险异常,令人惊叹。花岗岩河床上有“坐石弄泉”、“忘归”等石刻。
甘露潭甘露潭亦名黄龙潭,洪保健里沟中段,距洪谷寺约1.5公里,崖壁上镌刻“甘露潭”3个大字,潭呈梭形,系瀑布流水在石质坚硬的花岗岩上长年冲刷而成,水滴石穿,再现了水的神奇功力。其间绿水荡漾,清澈见底,周围丹崖碧树,树映其中,山光水色,相映生辉。潭的北岸坡上有石砌黄龙小庙。
观瀑亭位于洪谷沟底的一个小山之上,为两个并连六挑檐凉亭,玲珑秀丽,游人可沿石台阶登高而上,坐在亭内,眺望壮观的四级瀑布和龟驮经书、百宦崖、义泓禅师崖等景观。
洪谷瀑布在洪谷谷底,沟尽壁连,有一股如同银带的瀑布,被称为“洪谷瀑布”。从崖巅倾泻而下,飞跌三级,高各数十丈,秀丽壮观。冬春水瘦,风吹拂动,散为珠帘,昔人赞日:“高挂绶系邀皓月,斜飞银线映晴晡。”到了严冬,水滴成冰,这里又呈现数十丈高的冰塔。诗日:“地勇霜轮十数级,天垂雪盖几千层。远瞻碧玉高低竖,近视玻璃内外明。”金大定年间,县令萧忠武赞叹称奇,于泉崖下凿龛,内设观音像,请宝岩寺长老崇公题诗刻石。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僧人恒山游览此景,深感其妙,作“咏珍珠帘”、“冰塔”诗各一首,亦刻石于此。元代王盘在诗中写道:“瀑布落晴雪,金灯开夜莲。何当重经过,岩下细留连。”除这些景观外,还有鹦鹉洞、鹦鹉峰、龟驮经书、义泓禅师崖、百官崖、香档梯、龙须砦、真隐洞、灵鹫寺遗址、金灯寺塔林等景观。
谢公渠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林县知县谢思聪,动员老百姓开渠,从洪谷引水,到辛安村止,长9公里,宽0.4米,可供40个村庄村民吃水。人们感恩戴德,世代不忘。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渠旁立“谢公祠”,并把渠命名为“谢公渠”。现存祠堂5间,有明、清及民国时期碑刻12通。
金灯寺在洪谷山宝岩寺山顶的凹壁,古人利用天然岩洞,凿成了一座著名的金灯禅寺,初名曰宝岩寺,后因磷光夜飞人寺,改称金灯寺。该寺北倚陡崖,南临深谷,平面东西构成长条,五进院落,建筑有关帝庙、钟鼓楼、聚仙楼等,最后有大佛殿3间。山腰北崖凿有大小14个洞窟,其中最大洞窟称“水陆殿”,又名水罗殿。面积约120平方米,上置平顶,下面沼沼晶莹。泉水从西北石隙中涌出,积沼成潭,清澈透底。潭上架有“田”字形石堤桥,游人过桥,倒映水中,即可沿桥有趣地观赏殿中景物。明间扇面墙壁前后均有高出水面约50厘米的长方形佛台,正面并坐3个佛像,背面并坐3个大士像。后面佛台上也并坐3个佛像。窟顶,四壁浮雕水陆画、佛像、菩萨、罗汉等像,神态各异,灵活多样,十分诱人。第12窟浮雕文珠、菩萨故事。其余洞窟凿弥勒、伽蓝、千佛、观音、罗汉、泰山神等,神态多变(在与林州紧邻的山西省平顺县境内)。
五、天平山风景区
天平山处于林虑山中段,是林虑山最高峰,在林州市区西13公里处。最高山峰四方垴,海拔1632米。山势雄伟壮丽,深涧危崖,泉石倾欹,林木茂盛,草茵葱郁,是典型的北雄风光宝地。天平山名之由来,正如民国《重修林县志》所说:“峰势峻极,上平于天也。”北宋仁宗赵贞、英宗赵曙、神宗赵顼时的三朝宰相、魏国公韩琦多次游览天平山,他在《柳开<游天平山记>跋》中日:“林虑天平山者,天下绝胜之境也。雄伟秀拔,虽江南诸山素有名者皆所不及。”过桃园村,顺桃花源河谷而上,一路绝壁危崖,云腾雾驾,奇观异景,琳琅满目,如登画屏。
1999年4月动工开发此景点,当年即投入资金91.5万元,整修硬化景区道路3500米,制定了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2000年,投资90万元,拓宽硬化桃园村至天平山5公里盘山公路,新修900平方米停车场1处、登山台阶路400米,同时建成牌坊、售票亭等设施。2001年,投资10万元,整修景区游览步行道。主要景观有:
北国雄峰仰望这里的奇山秀峰,胜似峨嵋、黄山。宋代李琮诗云:“太行郁嵯峨,落势壮京阙。天平岌其麓,佳气共盘结。峻发天地灵,形势及漳邺。”柳开《游天平山记》日:“大峰之名有六,小峰之名有五,诸峰皆于茂林乔松间,拔出石壁数千尺,回转连接,崭岩峭翠,虽善工亦不可图画。”6大峰依次排列为:倚屏峰、碧霄峰、烟霞峰、连云峰、朝阳峰、罗汉峰。5小峰依次为:海德峰、仙居峰、屏墙峰、碧霄峰、天柱峰。
明教禅院又名天平寺,位于碧霄峰下百余亩大的山坳阔地上。周围六峰环抱,陡崖壁立,真有深山藏古刹的意境。清代万化《游天平寺》诗日:“昔年曾读‘天平记’,今到名山旧院边。九曲潺溪奔绝涧,六峰突兀插诸天。连云阁里闻仙籁,环翠亭中对老禅。尽日登临犹未倦,忘归桥畔几回还。”禅院甚古,不知创自何时。现存大佛殿3间,房顶为石拱式,俗称没梁殿。山门面阔3间,大门顶为圆拱券式,灰板瓦覆顶。山门檐廊边有宋元符二年(1099年)《迪公和尚塔憧记》经幢。
天门会农民起义军旧城垣在倚屏峰下有一条自北向南倚山就势呈梯级状的长城垣,林县天门会农民起义军在民国17年(1928年)3月驻扎这里,凭天险与官军作战修筑。城垣长80余米,顶宽0.6~0.8米。底宽1~2米,最高处为3.5米,全为石砌结构。城垣上部留有间距不等?望射击孔,南段通道外有石砌拱券门,门洞宽3.7米,洞壁横楣上原刻有“?阐”大字匾额。从南部到东部,全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小径可抵山下。
六、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
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林州市南部五龙镇的清风山。公园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6公里,总面积2525公顷。1990年后进行开发。2001年,投资20万元,开辟森林景区环路6公里,开发了古山庄、十里松林长廊、绿色天棚等10余处新景点。主要景观有:
&清风寺建于明代。位于五龙洞崖下,因该洞位于半崖上,古时需攀援才能到达,后由祈雨者集资修建了清风寺。到清代已有殿堂数10间,后历经战乱,现仅存10余间。殿内供奉龙母娘娘和黑、白、青、苍、黄五龙。每年农历三月初八庙会,香客可达数千人。
皇姑庵位于林州、卫辉、淇县交界的三县垴。为商朝纣王兵败后藏身处。在山顶有房屋2间,因纣王与其女在此居住,故称皇姑庵。皇姑庵北边的山沟为铜枪沟,再往北为铁炉沟,传说均为纣王打制兵器的地方。
神功石进入山口不远,路下沟中水声潺潺,碧水如镜,在清水环绕的石上有一块大石头,体积约80立方米,重约200吨,支点面积极小,若一人找着力点,即可摇动,但再增加人数用力推,却丝毫难移,故名神功石。
五龙洞为太行山第一大溶洞,洞内最宽处60米,最高处44米,深度已能走人600米。洞内石刻记载,明万历年间此处即为卫辉、淇县、浚县、林县南部地区的祈雨中心。每逢大旱之年,来此祈雨人数以千记,香火极旺。
天生桥 在沟两边陡峭的悬崖之间,一天生石桥飞架而过。桥跨度27.3米,桥身宽3.7~5米,厚0.5~0.8米,桥高11.8米。据北京大学教授陈传康考证,此石桥跨度之大,桥身之高为长江以北第一,全国第二,较之武陵风景区之仙人桥还要奇妙,可谓世上罕见。
森林公园以四季长青,生长茂密的油松林为主,灌木以黄栌、连翘、绣线菊、杜鹃等为主,形成特色独具的四季景观。
&七、龙凤山风景名胜区
龙凤山风景区位于林州市区东南隅,南为龙头山,北为凤鸣山,中为龙凤园,东为烈士陵园,总面积2平方公里。山头翠柏盖顶,浓妆绿裹,古迹及其遗址点缀期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据旧《林县志》载,龙头山原名圣符山,明朝时改名为龙头山。
龙头山海拔398米。旧时,达官贵人把此山丘说得神乎其神,当做主宰命运之神山,在山上大兴土木,留下很多文物古迹。为了“培形势”、“兴地利,植文风”,在山顶上建起青龙殿、文峰塔、文昌祠,借此与县城西边高耸的林虑山主峰“相抗衡”。在山脚建成太平寺、朝阳观等,以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人才辈出。然而,几经沧桑,山上景观荡然无存。1993年,成立龙凤山风景区建设指挥部,开始进行开发和建设,至2002年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其中80%是社会各界捐资),完成建筑面积11556平方米。主要景观有:
龙凤山牌坊位于龙山路东头,是进入龙凤山风景区的第一景,仿北京雍和宫牌坊样式,由红旗渠水泥厂捐资建设。1993年4月动工,同年6月底竣工,投资27.1万元。牌坊跨径22米,高13.7米。落成时喜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等来林视察,欣然命笔。廖汉生书“龙凤山风景区”、马文瑞书“龙凤呈祥”。
&青云梯在龙头山西,是龙凤山风景区南牌坊,高13米,跨径17米,三门四柱,门柱上有联,上联为“门正直姿雄伟川流千万君子”,下联为“道宽广路长远莫行一二小人”。抬脚上龙头山就要登青云梯,梯门对联令人回味无穷,上联为“古仲尼周游列国瀚墨成林桃李施政历尊至圣”,下联为“昔太白饱览山河诗文建树降表伏帮史称诗仙”。梯总长85米,共216级,分为两大组台阶,每组108级,中间有太平台。1993年5月建成,共投资61.7万元。登上青云梯,此处有1995年6月建成的汉白玉牌坊,面宽7.76米,高6.76米,三门四柱,精雕细刻,柱上有联,上联为“龙凤呈祥祥光照大地”,下联为“宝塔生辉辉映满乾坤”。坊阴面横额刻“龙门”两字,上联为“巍巍圣符山光古刹昆仑景”,下联为“飘飘仙境琼台玉宇蓬莱色”。
文峰塔 又名登龙宝塔,矗立于龙头山上。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初建。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建,1979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1月,对该塔进行了全面维修。
青龙殿位于龙头山顶,始建于明代万历(1575年)年间,民国初年废圮。1994年4月,由风景区建设指挥部统一规划,市科技开发总公司投资47万元重建,占地总面积209平方米。进得院内,青龙大殿坐东朝西,面宽11米,进深18米,高7米,大殿建筑面积198平方米,金色琉璃瓦檐,雕梁画栋,翠丹楹刻。殿门有联,上联为“行云布雨保天公风调雨顺”,下联为“震雷掣电佑人间国泰民安”。
揽胜亭在烈士陵园的山顶。双层六角挑檐,攒尖顶,直径6米,高13米,六柱六角,钢筋水泥结构。
南天门站在揽胜亭向南俯视,山中立一碑坊,人称“南天门”。1993年,建三门四柱,跨度10米,高7米,水泥结构。
太平寺位于龙头山南麓西街村北,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年)。藏古文物、史书、佛经和碑碣甚多,民国初年毁弃殆尽。1994年3月,西街村及邻近村民先后集资75万元,重建大雄宝殿。面宽19.4米,进深12.6米,高13.1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
龙凤园 是龙凤山风景区主体建筑之一,主要建筑物大都仿效古皇家园林风格样式,占地总面积7600平方米。龙凤园大门门楼仿北京颐和园样式修建,门两旁各立一个高3米的汉白玉大石狮,园门内是喷泉假山,主体雕塑为龙凤呈祥。喷泉假山前有两枚古钱币纹铺设的路,称为“金钱铺地”。
龙凤阁在龙凤园内,是一座仿古皇家园林建筑。阁基础为圆形,阁内直径17.6米,高14米,上下两层,12根圆柱,12角挑檐,仿北京天坛祈年殿伞式顶,全为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总投资36.6万元。
如意湖仿照苏州园林风格建造,由如意湖及其西边的小西湖和东边的园湖三部分组成,总面积4510平方米。原为荒野深沟,1994年风景区开发建设时倚沟就势,建成人工湖,共动用土石5830立方米,投资66万元。
长廊龙凤园有一长廊,宽2.14米,长200米,琉璃瓦顶,翠丹楹刻。
润泽堂位于龙凤园内东边一块平地上,仿古建筑,民族风格,设计新颖,由一个立式三层楼和一个卧式二层楼相连接,钢筋混凝土结构。长30米,宽12.7米,建筑面积160平方米,总投资40余万元,1997年9月建成。
十二生肖园在龙凤园内南侧,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生肖,全用青石雕成。
红旗渠建设群雕园位于龙凤园内南侧,倚山就势,共有大型浮雕8组,大型园雕6组。1997年11月建成,总投资145万余元,由河南省雕塑院设计制作。
百花园在龙凤园最东边。进花园拱形门,有一白色大型雕塑天女散花,并植有花卉多种。
鲁班庙位于龙凤山风景区东北隅的凤鸣山顶上,1994年3月动工,1995年10月建成,共投资130余万元,其中市建筑工程管理局捐资80万元,市水泥厂捐资38万元,社会各界捐资12万元。
&2、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位于龙凤山风景区东部,始建于1976年3月,1978年8月落成,分六院五台,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依山就势,坐南朝北。
孙占元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馆往西第四院。1994年4月建成。孙占元烈士全身汉白玉雕像伫立在馆前,像高2.5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为孙占元烈士题词碑并排竖立馆旁,江泽民的题词:“孙占元烈士永垂不朽!”乔石的题词:“英雄浩气贯长空,烈士精神传千秋。”纪念馆为歇山顶带走廊,面宽19.3米,进深8.15米,前面墙上嵌有薄一波、秦基伟、李德生、张爱萍、谷景生、张震为孙占元烈士的题词石刻。馆内用照片、绘画、实物等,介绍了孙占元烈士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
栗振林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馆往东第五院,1997年7月建成。该馆和孙占元烈士纪念馆建筑风格、面积相同。栗振林汉白玉雕像伫立馆前,像高2.7米。
八、万泉湖景区
万泉湖景区位于临淇镇北部的石门寺。这里泉眼众多,水源充沛,林木茂盛,花草争妍,堪称北国的鱼米之乡。万泉水的源头在石门寺村边的山岭上,一股股泉水从地下奔涌而出,大的如碗口,小的像筷子,游人至此,情不自禁地要数一数到底有多少个泉眼,可是谁也没有数清过。在峡谷中,有一宽约百米、长约3.5公里的水面,平均水深20米,人称万泉湖。1999年,投入资金145.7万元,新建牌楼3个及停车场、公厕等配套设施。2000年,投资70万元,新修碧波亭、鸳鸯桥等。
神龟探水 由石门寺山坡而上,从山顶俯瞰,小山似一巨龟,山是龟身,周围延伸出四条小山梁,恰似神龟四足,神龟头部在石门古寺前,好似引颈探水。
接鱼泉此泉因每年阳春三四月份,有鱼从泉中涌出,人们来此接鱼而得名。此泉分上下两个泉眼,下面一个已被湖水淹没。据当地人讲,清明前后,每天可从此处接鱼近百斤,但此泉中涌出的鱼却非淇、淅两河的鲫鱼。此为万泉湖景区一大奇观。
天仙桥此桥在淅河未筑坝截流前为一石板桥,后石板桥被湖水淹没,当地村民便在石板桥上重建一独拱桥,桥长60米,宽1.8米。人在桥上,身子摇摆,双腿使劲,桥就会在半空中晃动,有腾云驾雾之感。
沉金池、聚金岛过天仙桥,沿湖边小径蜿蜒北行,有一小岛屹于中流,岛上有一块五尺多高的竖石,座落于一平台上,紧靠竖石有一碗样大小圆坑,即为沉金池。传说沉金池有酒盅大小,在雨季水涨可沉集黄金,后因石门寺内一小和尚贪心不足,把沉金池凿成碗样大小,从此,沉金池再不会沉集黄金。该岛因沉金池而得名沉金岛。又因与旁边一小岛相连,又称“夫妻岛”。
九、柏尖山风景区
柏尖山风景区位于原康镇境内。此峰突兀耸起,超出群山众峰,形若瓶状,直刺苍穹,在白云间隐约着翠微的山色。清咸丰四年(1854年)《重修柏尖山山寺碑记》日:“林邑山也,四面皆山,其载名邑志者,如太行山之金灯,黄华、洪谷指不胜屈,而柏尖山不与焉。柏尖山,太行之山也,在惠厅泉西南,层峦耸萃,上出重霄叠嶂,浮云下压,诸岭四周空阔,峭若呈瓶,遥指数于苍烟白云之外……”历代县志都称柏尖山为林虑山胜景之一。
山峰峭壁中镶嵌着一座古刹,名曰柏尖山寺。据清嘉庆三年碑文记载,柏尖山三奶奶庙“自包羲氏王天下即建此庙,日柏山奶奶与泰山二仙奶奶相为姊妹”。包羲即伏羲。《中华全史》记载:“伏羲所都之地日宛丘,即今河南淮阳县也。”这一庙宇多次修葺,才保存下来,特别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4年)重修后,从山跟到寺址用青石垒砌了一道l00米高的护崖墙壁,砌筑了2.5米宽步云台阶,工程宏伟,扣人心弦。北京大学教授陈传康1992年看后挥毫题词:“神州初庙,太行奇境。”
柏尖山殿阁建筑位置险峻,布局严谨,古朴典雅,金碧辉煌。三仙奶奶殿、玉帝殿、南海观音殿、二仙奶奶殿、十帝阎君殿、春秋楼、临宫殿等七大殿阁和大、中、下三院屹立山巅;南天门、中天门、朝天门豁达大方;王母祠矗立在柏尖山西侧一主峰上,背临七层岩、八层崭千仞绝壁;南顶祖师庙坐落在柏尖山北侧山峰上,天然生成的龟蛇二将雄踞门前。该寺作为地方神三仙圣母的祖庙,是林州信仰地位最高的宗教庙宇,设有三仙圣母和寝殿。香,火缭绕,游人不绝。
倒挂在崖间峡谷的白皮古柏,叶翠枝茂,风光旖旎,环境优美,特别是秋天来临,红叶片片,果实累累,一派奇景色彩。游人至此,宛如仙境,或题书或赋诗,赞叹不已。河南省旅游协会副会长尤滋州1989年游览后,作诗曰:“柏尖峰顶庙堂高,远望群山如海涛。殿阁疑在九天上,胜似齐鲁蓬莱岛。”到此一游,不虚一行。
&十、东冶冶铁遗址
东冶冶铁遗址 位于东岗镇西南部的丘陵地带,东冶村在冶铁遗址东边,故取名“东冶村”,该遗址称为东冶冶铁遗址。据《重修林县志》记载,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置铁官。《汉书?地理志》载:“林虑县有铁官”,这些史料证明林州冶铁业已有至少2100年历史了。
十一、申村冶铁遗址
申村冶铁遗址 据《重修林县志》记载,此地炼铁业始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至今已有1360余年历史。《重修林县志》载申村是古时的“利城”,唐宋有铁冶。唐大历三年(768年)申姓人数众多,利城便改名“申村”。1986年11月申村冶铁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
&&&&下一篇:
版权所有:林州市民政局维护管理:林州市民政局办公室ICP备案编号:
电话: 邮编:456550 地址:林州市王相路与红旗渠大道交叉口向北500米路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市丰台区南顶中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