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啊,吗跋绒噶举·是大吧小,传承都是哪几个

噶玛噶举大手印金色传承简介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噶玛噶举大手印金色传承简介
&&&&&&&&&&&&&&&&&&&&&&&& 【字体: 】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噶举传承祖师
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太子悉达多为寻求真理,离开了他的皇宫,经过多年的探索和修持,终在印度的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树下,成就正等正觉。而佛陀的意思就是“觉悟的人。
佛陀在世传法四十年,教法遍及全印度。在佛入灭之后,他的教法遍及亚洲,最后亦传入了西藏,而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
黄金宝蔓的传承
【噶举传承】,藏传佛教中的黄金宝蔓传承,教法皆源于释迦牟尼佛的教授,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噶举」—浅显之意为“口耳相传”;而作更深广的探究,“噶举”是指“佛的三身心要——四大成就法(即四大语旨),被深奥秘密的、无间断的传承”之意;这其中有来自于上师的亲密带领与三乘不共心法之意。
由于噶举祖师帝洛巴由印度各处得到此“四种成就法”,并从帝洛巴时期到今天,由具德上师和优秀弟子一代代无间断的传承下来,于是噶举传承的名字正来自于此,即“四种成就法的传承者”,而弘扬此传承的人就被称为“噶举巴”。&&
四大成就法
“四大成就法”包含了三乘佛法的精华,包括了对心的内密明知、三种善巧,每一种法都互摄它法,因此每一法中即包含了一切,四法融合而成为完整的“大手印”,而成为噶举派的独特传统。
“四大成就法”被帝洛巴的心子印度的大学者那洛巴全部继承,那洛巴又全部传予来自西藏的玛尔巴大译师,随后玛尔巴将噶举之法传入西藏,而成为噶举在西藏的第一代祖师。
玛尔巴把噶举的讲修法门传予三大弟子,而将最为主要的噶举实修法门则全部独传了心子密勒日巴,而密勒日巴的弟子冈波巴,则将噶举传承显密圆融,弘扬广大,于是发展出了“四大八小噶举”。&&
──传承溯源【印度】──
帝洛巴—噶举之父
帝洛巴出生于10世纪的印度。据藏文众多经典记录,帝洛巴获得了“远传”和“近传”两大传承。他从印度东、南、西、北四处上师处,分别获得了“大手印传承”、“父续传承”、“母续传承”、“光明幻化传承”的“四种成就法”,而此传承则被称为“远传”。
而帝洛巴于禅定中直接获得金刚总持教授的密续四部和耳传,则被称为“近传”。
帝洛巴在西印度—索玛布尔日山寺,丝毫不动地禅修了十二年,而获大成就,仅仅一首道歌《笃哈》,就解脱了十二万城镇的有缘众生。&
那洛巴—苦行
那洛巴(),帝洛巴的心子,原为印度那烂陀寺和戒香寺的大班智达(即大学者),精通显密经藏的讲学、辩论。但最终他体认到文字般若并非最高修证,在空行的指引下,他抛弃一切,虔诚的在帝洛巴前求教,接受了十二大和十二小的磨难考验后,最后得到了帝洛巴的全部教授。而在当时,几乎所有印度的成就者都是那洛巴的弟子,同时他的成就弟子也遍布西藏。
帝洛巴和那洛巴的教义及实修风范,不仅在当时印度佛教界中璀璨如光芒万丈的实钻,他们的影响力更是透过空行授记的心子西藏噶举之父马尔巴、密勒日巴、冈波巴等,将整个法教无间相续口耳传承迄今。&&
──传承溯源【西藏】──
玛尔巴大译师
玛尔巴大译师(),本名却季洛卓,于公元1012年出生于紧临不丹的西藏山南洛札地区,玛尔巴的双亲则是当地富有的家庭。而当时的西藏,正值朗达玛灭佛之后的佛法后弘初期。
玛尔巴出生在洛扎,12岁时学习了藏文,15岁学习了梵文,而马尔巴当时发了一个大愿:“要去印度求一个圆满的法,回来西藏弘扬广大”。于是历经无数的大小苦难和生命危险,他三赴印度,4赴尼泊尔求法。第一次,他在印度呆了12年,第二次6年,第三次3年。
玛尔巴说:「我生命的一半都是在求法之上。」当时,他从印度那洛巴、梅哲巴等一百多位大成就者处求法,如玛尔巴道歌唱道:「以那洛大师为主,拜众多成就上师,求取四续诸密法。」当他求到之后,通过修证而得证悟。证悟之后,他就大量翻译了这些密续的经书和依轨,因此被誉为“古代七大译师之一”。
玛尔巴第一次返藏之后,依循那洛巴要其在家乡建寺的授记,向当时的官府索要土地,在洛扎修建了噶举的第一间寺庙---洛卓沃龙寺,正是从由洛卓沃龙寺启始,在西藏开创了一代噶举传承,而成为噶举在西藏的第一代宗师。
在第一次返藏的时期,玛尔巴就摄受了众多根基深厚的弟子,并将在印度求到的密续讲修传承主要传予三大弟子,他们是被称为玛尔巴四大柱弟子其中的:俄敦‧却古多吉、楚敦旺额、麦敦村波。˙˙˙˙˙˙˙˙˙˙˙˙˙˙˙˙˙˙˙˙˙˙˙ ˙˙˙
南柱—俄巴噶举:
南方兴建梁柱者,雍境俄顿去朵也。
梁上猛虎起舞者,渠为人中虎王也
南大柱弟子雄地的俄敦‧却古多吉,出生在前藏南方的雄日沃,在16岁时,听闻了玛尔巴大译师之名,信心不禁升起,便带了丰厚的礼品,来到洛卓沃龙寺参拜玛尔巴大译师,在其面前求法实修。此后,他迎请玛尔巴大译师到家乡,做了三次全部财物的供养,依次听受了《喜金刚》、《四座》、《玛哈摩耶》等本续及大量教授,并特别得到了和合与往生法要的《溶迁》诸结合法的传授。
在其家乡,有一块形似大鹏的草坪,于是俄巴上师在此修建了雄日沃琼顶寺。
在此,他进行了广大的讲修教授,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弟子,开创了名为俄巴噶举的《胜乐》、《欢喜》《密集》等三续的俄巴噶举讲修传承,至今此讲修传承仍未中断。
文革期间,雄日沃琼顶寺遭到破坏。后来,在寺庙的原址上做了小规模的重建工程…
˙˙˙˙˙˙˙˙˙˙˙˙˙˙˙˙˙˙˙˙˙˙˙
˙˙˙
西柱—麦敦噶举:
西方兴建梁柱者,藏地米顿寸波也。
梁上大鹏飞舞者,渠为人中大鹏也。
西大柱弟子麦敦钦波,生于娘堆达察,他将地产作了抵押,向玛尔巴献了三次丰厚的供养,以承事上师欢喜。玛尔巴大译师为他传授了《玛哈摩耶》和大量的法门,他为《喜金刚二品经》作了注解,并为《喜金刚》《胜乐金刚》《密集金刚》以及《玛哈摩耶》等建立了讲经院,形成了麦敦噶举讲修传承。
文革期间,其位于日喀则地区热本县的主寺遭到毁灭,至今未能得到修复!
而当地年老的群众对于这段历史记忆犹新,回忆起当时寺庙遭受破坏的情景,让他们唏嘘不已!&&
˙˙˙˙˙˙˙˙˙˙˙˙˙˙˙˙˙˙˙˙˙˙˙
˙˙˙
东柱—粗敦噶举:
雪山东方起梁柱,此乃错顿网崖也。
雄狮起舞梁柱顶,渠为人中狮子也。
东大柱弟子粗敦汪涅,出生于脱塔地区。他先从各西杰巴等上师处精进求学,一日,在与人聊天中问道:「当今谁最善巧《密集》?」众人回答说:「玛尔巴大译师最善巧。」于是,他便来到洛卓沃龙寺,迎请马尔巴大译师到了家乡,玛尔巴为他圆满传授了《密集》本续及其要门,而创立粗敦噶举讲修传承。
由粗敦汪涅传承下来的《密集》讲修法门,几乎是被当时的所有智者所学习。在历经数代弟子的不间断的传承后,而传入萨迦派\格鲁派\觉囊派,至今从未中断。
当年玛尔巴为粗敦汪涅讲授《密集》法要的讲经台遗址,已没有任何的标识和建筑,只有一些信众所挂的经幡,却不知千年前,正是从这里开启的粗敦噶举的《密集》讲修法门已如此深深的溶入了藏传佛教的传承!
而当年粗敦汪涅的寺庙,从谁也说不清的年代,早已成为一片废墟,毫无当年的踪迹可寻,令人也只能凭古掉怀!
当玛尔巴第二次返回印度,再次求得众多殊胜法门,第二次返藏后,密勒日巴尊者前来拜师,玛尔巴以善巧清除了密勒日巴的业障,由于那洛巴的预言与玛尔巴梦境所示现,密勒日巴将成为噶举教法的主要传承持有者,因此玛尔巴将所有最为秘密的不共口诀,即实修法门全部独传给密勒日巴。
马尔巴大译师一生广行弘法利生之事,八十八岁那年,示现圆寂。
由于玛尔巴大译师将“四种成就法”翻译和校正为藏文,并在西藏弘扬与教授,因此其传承又被称为“玛巴噶举”,并由密勒日巴、俄敦‧却古多吉、楚敦旺额、麦敦村波完美的继承和延续了“玛巴噶举”的实修和讲修两条法脉。
实修法脉发展为四大八小噶举,而讲修法脉则溶入藏地的各大传承中,时至今日,藏地关于密集金刚、胜乐金刚、喜金刚等密续的讲修法门大都还是延续着马尔巴的教授。同时由于马尔巴大译师在后弘期,创建了以密集为主的金刚乘诸多密续的讲修教法,所以被称誉为金刚承一切讲修的大教主,是后弘时期“新密”的代表人物。&
˙˙˙˙˙˙˙˙˙˙˙˙˙˙˙˙˙˙˙˙˙˙˙
˙˙˙
马尔巴大译师创建的洛卓沃龙寺
此乃喜金刚修处,
清静徒众感悟到,此乃究竟天之界。
犹如水源在雪山,将其谓之噶举源。
摘自于显培上师着《玛尔巴传承史略》
【洛卓龙】这三个字,是完全根据读音而直接翻译过来的,洛卓龙当家师—显培上师的介绍道:「洛」的意思就是南方的意思,因为西藏的南方山南地区,而山南地区最南方是洛扎县,而洛扎县最南方就是寺庙所在的色乡,而色乡的最南就是洛卓沃龙寺,因为再往南方就是不丹的国界,所以洛卓龙所在可以说是在西藏版图上的最南方!
【卓】的意思,则是缘起殊胜、吉祥的意思。当年马尔巴大译师在这里建立了洛卓沃龙寺,创立了整个噶举派,也就是说,西藏噶举源头从这里开始,这里他弘扬佛法,这个传承慢慢传到整个西藏,传到整个世界,这个传承的第一间寺庙,缘起特别好,因为这个缘起的影响,所以顺利的弘扬了佛法,所以卓就是缘起特别好的意思,「卓」就是藏语里的“卡卓”。
【龙】则是预言和授记的意思。寺庙并不是马尔巴的初衷建立的寺庙,也并不是说以前就有这个寺庙,这是马尔巴去到印度的时候,他的上师那洛巴和梅哲巴一齐预言授记的地方,他们说:“你回去西藏,为了噶举派的法脉,一定要在西藏弘扬佛法,而这个西藏弘扬佛法的地点,全部是按照上师预言授记的而建立的,这个地方的前方,左边、右边、环境是如何,上师都说得非常清楚,所以马尔巴回到西藏后,找到这里,就建立了洛卓沃龙寺。
所以这里是预言授记的庙,所以龙就是上师预言的意思。所以。洛卓龙的名字是很有历史和价值的。
洛卓沃龙寺,曾经一直是一个讲修和实修兴盛之地。文革浩劫中,洛卓沃龙寺遭受毁坏!今天的洛卓沃龙寺,在尼玛仁波切、显培上师众修行人的努力下,逐步开始恢复它的历史传统!&
˙˙˙˙˙˙˙˙˙˙˙˙˙˙˙˙˙˙˙˙˙˙˙
˙˙˙
北柱—密勒日巴尊者《十万道歌集》
北方兴建梁柱者,贡地密勒日巴也。
梁上灵鹫飞舞者,渠为人中灵鹫也。
北柱弟子密勒日巴尊者(),生于后藏贡塘的加阿杂,本名闻喜。因为年青时犯下用黑咒杀死家族仇人的罪业而深深忏悔,而产生了希求正法之心。
1078年在洛卓沃龙寺拜师,前后经历六年零八个月。在玛尔巴大译师的善巧下,上师以打骂 \
羞辱等各种无法理喻的方式来磨练尊者心志。并让尊者前后四次独自在不同的山头,反复修建圆型、三角形、半圆形和正方形的高塔,以至背脊磨烂而造成很大的疮口而痛苦不堪,但是尊者却丝毫未对上师生起邪见,最终得以消除罪业,而尊者修建的“色卡古托”,至今仍座落在洛卓沃龙寺的山脚,见证着尊者的苦修成就!
尊者四十五岁重返阿里,隐迹山岩中潜心修行九年,身着布衣,采食荀麻野草度日,得“即生成佛”的成就,并成为噶举派马尔巴传承中的实修教法的典范。
北方黑暗中,如日出雪山;
其名号闻喜,我至心敬礼。
摘自《密勒日巴传》
密勒日巴尊者的一生可以说是藏区最广为人知、最具传奇色彩的证悟故事,他除了遗留给后人“以身作则”的实修榜样,并常常以自性流露出来的智慧道歌弘扬佛法,而后人将他的道歌集结为《密勒日巴十万歌集》,而尊者的传记现今也被翻译成众多的文字在世界流传。尊者有日月弟子及八位心传弟子等不计其数,密勒日巴尊者授记道:「我的教法,是由非人的长寿仙女和两个前藏人的导师来继持。」其中,两个前藏人指如日的冈波巴,如月的惹琼巴。&&
˙˙˙˙˙˙˙˙˙˙˙˙˙˙˙˙˙˙˙˙˙˙˙
˙˙˙
【惹琼噶举】是密勒日巴尊者如月弟子—惹琼巴创立()。惹琼巴出生在西藏阿里贡塘地区,少年时就善于读诵经典。11岁时,得见密勒日巴尊者,便跟随尊者修法,后来他由于患了麻风病,由此因缘去到印度,从瓦罗尊扎处求得《威猛鹏裙法》,治愈了麻风病。之后,他尊从师命再此赴印度,从那洛巴梅哲巴亲传弟子蒂普巴(当年,玛尔巴大译师的儿子达曼多爹因缘起,不幸从马上摔下导致头部碎裂,圆寂前用夺舍法,将神识夺舍在一鸽子身上,之后飞往印度,夺舍在一8岁小孩身上复活。由于印度话称鸽子为“帝普”,所以得名“帝普巴”)处求回《无身空性法类》献给尊者。密勒日巴命恩宗敦巴写成书,由此传下《胜乐耳传》,而惹琼巴直接传下给弟子名为《惹琼耳传》。
他有众多弟子,著名的有十三大弟子。目前他的教授主要为竹巴噶举和噶玛噶举所继承,而其《威猛鹏裙法》等法则广泛流传于萨迦、
格鲁传承中。&&
˙˙˙˙˙˙˙˙˙˙˙˙˙˙˙˙˙˙˙˙˙˙˙
˙˙˙
灵鹫复产雏鹫者,有一无比弟子也。
小鸟遍集空中者,口授教法宏扬也
摘自《密勒日巴传记》
【达波噶举】创始人:冈波巴大师(1079年—1153年),人称达布拉杰,意为“来自达布的医生“,是密勒日巴尊者如日一般的弟子。冈波巴出生于西藏山南色隆,他十六岁时已成为著名的医师,而且是一位精通密法的学者,他曾娶妻育子,而妻儿在一次的瘟疫中全部丧生,他深感世间的无常,于是二十六岁出家,受比丘戒,护戒如目,并师从诸多噶当派的大德,而成为噶当巴的传承持有者。
后来当他偶闻密勒日巴尊者名号,无比的虔诚心突然由心而起,在找寻到尊者后,用六年的时间完整地接受了噶举传承教导,之后便遵从尊者的指示与授记,前往达拉冈波闭关实修多年后,并在此建立达拉冈波寺,而广弘教法,而被人誉为“冈波巴”。 
由于冈波巴将噶举传承的“密”与噶当传承的“显”互为溶合,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摄受弟子。由于冈波巴的弘扬,噶举传承由此开始了广大的发展,因此他的传承法嗣被称为“达波噶举”。冈波巴着有许多佛学著作,如《解脱庄严宝》及《成就胜道宝鬘集》等,直到现在都颇有盛名。
冈波巴有众多的成就弟子,其中最为主要的四大弟子,将“达波噶举”发扬光大,形成了后来的“四大噶举”:噶玛噶举、帕竹噶举、蔡巴噶举及鲍绒噶举,又由帕竹噶举的创始人帕摩竹巴的八大弟子,各自发展出“八小噶举”:直贡、达隆、竹巴、雅桑、超浦、修赛、叶巴及玛桑,统称为“四大八小”。
达拉冈波寺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目前已在逐步恢复中!
四大噶举”源流,犹如树林之枝叶;分为四大八小教;
得道贤哲难计数,有缘皆可获解脱;愿如上弦之月轮,
道统法幢高擎之!
摘自于显培上师着《马尔巴传承史略》&
˙˙˙˙˙˙˙˙˙˙˙˙˙˙˙˙˙˙˙˙˙˙˙
˙˙˙
未来在印度北方的雪域西藏,会出现一位戴黑宝冠的行佛陀事业者……他以“噶玛巴”这一名号不断化现人间,利益众生……为贤劫第六佛,名号—“狮子吼佛”。
《三摩地王经》佛陀授记
【噶玛噶举】由冈波巴的四大心子之一杜松虔巴()创立。杜松钦巴先学习了噶当派教授和显教经论,30岁时,在冈波巴教导下,杜松钦巴经过多年修持噶举教法,而获得最高的成就。
1147年,杜松钦巴在康区噶玛地区建立了噶玛丹萨寺,由此创立了噶玛噶举传承。后来,他又在前藏(现拉萨的堆龙德庆县)建立楚布寺,逐渐楚布寺成为噶玛噶举的主寺。同时,由杜松钦巴的转世噶玛巴希开始,藏传佛教首次形成了活佛转世制度。
当转世到第五世的德松谢巴时,明朝永乐皇帝对他极具信心,而敕封他为“大宝法王”,由此“大宝法王”的名号就此传承下来,目前,已转世至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乌金听列多杰。
历代转世法名及年代:
1. 杜松虔巴:公元年 (宋徽宗大观四年生)
2. 噶玛巴喜:公元年 (宋宁宗嘉泰四年生)
3. 让龚多杰:公元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生)
4. 若比多杰:公元年 (元顺帝至元六年生)
5. 德因谢巴:公元年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生)
6. 东瓦顿迭:公元年 (明成祖永乐十四年生)
7. 却渣蒋措:公元年 (明景宗景泰六年生)
8. 密觉多杰:公元年 (明武宗正德二年生)
9. 汪竹多杰:公元年 (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生)
10.却英多杰:公元年 (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生)
11.逸西多杰:公元年 (清圣祖康熙十五年生)
12.蒋珠多杰:公元年 (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生)
13.东都多杰:公元年 (清世宗雍正十一年生)
14.颠却多杰:公元年 (清仁宗嘉庆三年生)
15.喀昌多杰:公元年 (清穆宗同治十年生)
16.让龚勒拍多杰:公元年
17.乌金听列多杰:公元1985年
˙˙˙˙˙˙˙˙˙˙˙˙˙˙˙˙˙˙˙˙˙˙˙
˙˙˙
蔡巴噶举:
【蔡巴噶举】由向蔡巴()创立。他在冈波巴的弟子楚臣宁布前听受了《大手印》法,从而领受噶举密法,契证实相,此后他在拉萨附近蔡公堂建立蔡公堂寺,随学弟子甚多,由此法嗣被称为蔡巴噶举。
14世纪,此派著名学者蔡巴‧贡噶多吉以编纂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目录和撰写《红史》而知名。后来,蔡公堂寺遭遇火灾,法脉衰败,寺庙也改为修持格鲁传承教法。&&
˙˙˙˙˙˙˙˙˙˙˙˙˙˙˙˙˙˙˙˙˙˙˙
˙˙˙
【鲍绒噶举】由冈波巴四大弟子之一的鲍绒巴‧达玛旺秋所创立。鲍绒巴8岁出家,修习噶当教法,20岁时,参拜了冈波巴,得受上师传授噶举教法,而证实相。随后在冈波巴授记的鲍绒(现在西藏那曲境内)处,静修7年。后来,在鲍绒建立了鲍绒寺,由此得名鲍绒噶举。鲍绒巴有许多稀有弟子,并将鲍绒噶举传入青海玉树囊谦等一带,建有诸多寺庙,其法脉至今从未间断。
文革期间,鲍绒寺遭到毁坏。88年,在那曲当地民众的协助下,开始了初期的重建,后在青海鲍绒噶举觉拉寺的萨迦仁波切的支持下,鲍绒寺开始了有规模的重建。&
˙˙˙˙˙˙˙˙˙˙˙˙˙˙˙˙˙˙˙˙˙˙˙
˙˙˙
【帕竹噶举】是冈波巴著名弟子帕木竹巴()所创立。帕木竹巴幼年起,就依止众多上师广学经教,佛学渊深,41岁时,往冈波巴处求学,顿然契悟大手印法门。他四十九岁(1158年),在前藏帕木竹巴普贤林(今西藏山南乃东县内泽当山上)建寺,即现在的丹萨替寺,在此大转法轮13年,而形成了帕竹噶举。
在西藏历史上,帕竹噶举在宗教和政治上皆有建树。在十四世纪,帕竹噶举曾经政教合一,统治地方政权达265年之久。而当时,亦是噶举传承在西藏的一个极盛时期。在帕木竹巴的众多成就弟子中,他的上首八大弟子又分别传出“八小噶举”:止贡噶举、达隆噶举、竹巴噶举、雅桑噶举、超普噶举、修赛噶举、叶巴噶举、玛仓噶举。
丹萨替寺坐落在风景绝美的泽当山上,文革期间,雄伟的丹萨替寺全面遭毁!目前,寺庙已在逐步重建中!
而当年帕木竹巴八大心传弟子共同为师筑建的高约10米的大殿围墙,却依然以傲人的姿态耸立在毁坏的遗址之上,见证着帕竹噶举的荣辱兴衰!见证着噶举传承的法业一代胜于一代的预言!&
˙˙˙˙˙˙˙˙˙˙˙˙˙˙˙˙˙˙˙˙˙˙˙
˙˙˙
八小噶举源流
1.止贡噶举
【止贡噶举】由帕木竹巴弟子郊巴
‧义敦贡布所首创。义敦贡布()幼年依止帕木竹巴,三十七岁时建止贡替寺(现在墨竹工卡县境内),
宏传帕竹所传教授,弟子达5万5千250人。
在历史上,当夏令安居时,止贡替寺曾经创下在此安居的比丘达10万人之多的记录,出现过传说中的“遍山止贡稳士,遍川止贡修人!”
的胜景。在过去和现在的止贡噶举传承中,涌现了众多成就的大德,而止贡的分寺在藏地亦有不少,止贡教法亦传入世界各地。
在文革前,止贡替寺的占地面积非常广大,原来的99柱大雄宝殿是坐落在现在寺庙的山脚下,文革毁坏之后,原址被当地政府所使用!
止贡寺的天葬台,是世界著名的两大天葬台之一,极富加持力和神奇色彩,也是目前西藏为数不多的保持完好的天葬传统的寺庙之一。&&
2.达隆噶举
【达隆噶举】创始人:达隆塘巴‧扎西()。达隆巴二十四岁时拜帕木竹巴为师,在师前学习侍奉6年时间。39岁时,遵从帕木竹巴的授记在达隆地区(?)建达隆塘巴寺,达隆巴非常注重戒律,在他圆寂前,寺庙聚集僧徒3000人。之后,其弟子将达隆噶举传承到康区,并修建了类乌齐寺,由此达隆噶举分为上寺和下寺两支派,而塘巴寺称上塘,类伍齐寺称下塘。文革时,寺庙全面遭受破坏,已经开始逐步恢复!
只是,塘巴寺那雄伟的88柱的三层高的大雄宝殿遗址,在一片废墟中,任由杂草重生!&
3.竹巴噶举
【竹巴噶举】始创人为:宁日‧白玛多吉(),他三十八岁时依止帕木竹巴,得殊胜证悟,晚年在西藏贡噶县得却隆寺驻锡,弘法利生,形成了“宁日噶举”。
其后,宁日的著名弟子藏巴嘉热(),在其门下获得修法成就,并在宁日的授记下,藏巴嘉热修建和住持了竹巴主寺天龙寺(在拉萨附近)。因建寺时,巨雷响起数次,因此寺庙以“雷”为名,在西藏,人们遍认为“雷”是龙发出的声音,而“雷”的藏文就是“竹”,而竹巴噶举由此得名。在很短时间内,天龙寺就聚集了五万多的门徒,竹巴噶举由此开始兴盛。之后,藏巴嘉热的成就弟子郭仓巴则发展出了上竹巴传承,达玛旺秋则发展出下竹巴传承,而主寺寺则称为中竹巴,合称为竹巴上、中、下三支系,竹巴全盛时期,竹巴法脉成功传遍于不丹
拉达克、尼泊尔、西康 阿里、青海 云南
印度蒙古等各地,而其中,不丹更是以竹巴噶举为主流教法。而竹巴法脉延续至今,在世界各地仍兴盛不败。
竹巴噶举继承了密勒日巴尊者的宗风,重苦修,西藏流行一句谚语︰一半的藏人是竹巴传承修持者,一半的竹巴传承修持者是行乞的苦行者,一半的苦行者是成就者。
4.超浦噶举
【超普噶举】创始人为:帕竹亲传弟子即杰操()和衮敦()两兄弟所创立。杰操十九岁时依止帕木竹巴学《大手印》生起证悟,衮敦为杰操之弟,为兄送粮至帕木竹巴的寺庙时,对帕木竹巴生起敬信,亦依之学法,得殊胜证悟。杰擦于54岁时(1171年)始建超浦寺(位于后藏日喀则超普地区)。
二人的杰出弟子超浦译师,迎请印度和尼泊尔高僧来传法,之后又迎请了印度大德释迦班钦前来弘扬律戒,此律戒(班钦律统)传统在西藏至今未间断。由于超浦译师和众多杰出弟子的大力弘扬,建立不少超浦分寺,而超浦噶举一时兴盛。而在历史上,超浦寺的“超浦十万大佛塔”是西藏最富盛名的大佛塔之一。
文革时期,
超浦寺全面破坏,直至1986年,在原寺庙的两位老喇嘛的发心重建下,恢复了部分主殿建筑。据当地的百姓说,现在所有的民居是在当年的寺庙遗址上建立的,由此可见当时超浦寺的寺群建筑非常宏伟。
5.雅桑噶举
【雅桑噶举】开始于:格丹‧耶协僧格( ?
-1207),他师从帕木竹巴,后广摄弟子,主要弟子却门朗()于三十八岁时建雅桑主寺(位于山南乃东县西南),后来建分寺甚多,而形成了雅桑噶举。目前,传承已不广泛。&&
6.修赛噶举
【修赛噶举】创始人:为吉贡‧楚赤僧格(),十九岁时师从帕竹学法,1181建修赛寺,宏扬噶举法,可世事变迁,修赛寺早以转变为宁玛传承的女尼寺,而修赛噶举法脉消亡。&&
7.叶巴噶举
【叶巴噶举】创始人为:帕竹弟子康叶巴建叶浦寺和达那寺(现属西藏谢通门县),宏传噶举法要,据说过去的传承很兴旺,但现在已改为强达那冈仓派。&&
8.玛仓噶举
【玛仓噶举】创始人为:玛仓‧喜饶僧格创立,他建立玛仓寺,传噶举法,后来这一派与康区白玉的宁玛派合并,传承遂绝。
9.香巴噶举
在马尔巴同一时期,西藏项雄地区的琼波那就也去了印度,在印度女性成就上师尼古玛和苏卡悉地处领受教法而传回西藏,而形成了香巴噶举。而后,香巴噶举传承几乎消失,但在噶玛噶举的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且的恢复下,香巴噶举得以再次发展,并与噶玛噶举相互融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通灵佛教网&||||||
《噶举金鬘传承》中关于阿底峡记述
《噶举金鬘传承》中关于阿底峡记述
(西元九八二——一○五五)
世上最伟大的庄严宝(ornaments)之一就是大佛尊班智达(pandita Jowoje)(阿底峡)——乃弥勒菩萨的化身。尊胜的帕莫竹巴曾说:「他是一位十地菩萨、五智大师,为了度众,特意显化降生邦伽罗(Bengal)(即孟加拉,为古印度之地),又因愿力而到雪国。他令虔诚之众如腊月般圆满,我向他顶礼。」
《藏王松赞干布所揭示的岩藏宝典(Revealed Hidden Treasure of the Dharma King Songtsen Gampo)》曾写着:「有一位生於北方,似鸟形脸的比丘(bhikshu)将会前来。他的译师,也是广博精深的菩萨宝贤 (Rinchen Sangpo)(仁钦桑波),将会十分尊崇这位佛的化身,他右绕三匝,充满虔诚与恭敬,并且承事这位比丘。这时有一位博学菩萨,名为智光(Iang chub Od)(也希沃)的国王出现,他邀请一位具足戒定慧三学和别解脱、菩萨、三昧耶等三戒的菩萨班智达到西藏。此位班智达精通经论和禅学,他向释迦佛的宝像献供、顶礼、赞颂,令法教弘扬。他有一位弟子,一位尊贵的大师,名叫瞻部伟巴(Jambudvipa),持有修心法门传承,将为五百弟子所绕。他尊奉释迦佛之像,珍视菩提心的法教。」
而《莲师的岩藏宝藏》亦说:「此措嘉(Tsogyal),融合四母住於本然,六十年後将化现为道灯(Lambu Dronme),揭示圆满精要之义。她於心中断除法执,行证皆离概念言诠。拉朵的典里澜阔(DengrI Langkor in Lato)地方,在玛姬(Machik)时代,有位印度人出现。他乃我一高徒,以喜裸身着称。他将由印度携来息苦的法教。那时在中藏,由我之语所化,德高望重的燃灯法王(King Dipankara)(阿底峡)有一弟子将使佛法徧扬西藏。」
如此诸多法典,授记了众生依怙主阿底峡尊者的入藏。他的生平事迹可由三个主要层面来看:
一、持有传承祖师之法教。
二、严谨持守三戒,精通五明和三学。
三、洞视法尔如是究竟义时,亲见本尊并受教,使得佛陀法教弘扬兴盛。
一、持有传承祖师之法教
本段有三部分:㈠、殊胜行愿传承;㈡、殊胜见地传承;㈢、殊胜修证传承。
㈠、殊胜行愿传承
本传承由弥勒菩萨传给无着(Asanga),再经以下过程传给天亲
(Vasubandhu)。一般来说,阿毗达磨(Abhidharma)(论藏)曾被灭毁三次,第一次由鞑靼人,第二次是异教徒,第三次则为一个成就太阳能量的乞士所毁。细节是这样的:有一次,印度国王赠送一匹布给鞑靼王,布中央有一个小孩的足印。鞑靼王心想:「内陆国家的人通常都相当精於法术符呪,这必定又是哪一个符呪。」便派军队去摧毁阿毗达磨藏,而这些未被杀死的人又继续学习,传给後人。
异教徒中有一位老妇懂得音学。因此,她知道庙里撞大钟时所传出的声音的意义。有一次听到钟声时,她说:「我们应该由钟声之中学到一点东西。」
撞击三宝钟 天龙夜叉供 摧毁异徒想
那些异教徒因此认为钟对他们有害,便派军队去摧毁阿毗达磨藏,而有幸逃过一劫的便继续学习。
最後,有两位乞士到一间寺庙托鉢乞食,却被庙僧泼了一身水赶走。乞士非常忿怒,便决定由其中一人在靠太阳的地方挖掘一条浅沟修行,另一人则去讨食。几个时辰後,这名乞士带回了食物,他问另一位坐在沟里的乞士:「你已悟到如何取用太阳能量了吗?」另一个回答道:「还没,但也许我该放弃。」第一个辩驳道:「我辛苦地找食物来给你,甚至连现在正饥荒时也一样。如果你不快点悟道,我将在你坐的地方杀掉你。」因此,整整三年,那名乞士苦修想要证悟太阳能量,最後,他达到了目的。另一名乞士帮他攀出沟渠,他们合扮一对失明的老人与其侍者,两个人朝以前因乞讨而受辱的寺庙走去。证悟太阳能量的这位乞士由其双眼射出火花将庙烧毁。当大火终被扑灭时,有人说曾见水由一本法典喷出。後来他们将那本经典打开一看,原来是《密集金刚本续》。
就在此时,一位对佛陀法教深具虔信,名为明戒(Salwai Tsultrim)的婆罗门妇女说:「一切法教光明的阿毗达磨已经衰微了。由於缺乏大班智达的推动,众生陷入黑暗的障碍。由於我仅一女流之辈,无缘亲遇尊贵的成就者,因此,我要自己生一子,由他来弘扬法教。」妇人遂与国王结合,生下无着,而她与另一位婆罗门的结合则生下了天亲。为了培养两个孩子的聪慧才智,她让他们睡在树荫底下,喂食三种不同奶水,并在舌头涂上檀香粉膏。她也教导两个儿子各持一呪语,并观修呪语的本尊。孩子长大时徵询母亲,在他们两者之间,谁应担负起家庭责任。她回答道:「你们并非生来持家的。阿毗达磨被毁了三次,法教已式微,你们乃生来弘扬法教的。因此,全力朝此目标行去吧!」於是天亲到了印度西部,遇见僧贤 (Sanghabadra),学习小乘阿毗达磨,成为经论大师;而无着则到南印度,在一个名为鸟足的阿修罗洞修行了三年,但一直没有成就的徵兆显现,因此决定舍洞。就在此时,他目睹水滴由一块岩石掉落另一块时所产生的凹痕,心里不禁想:「没有比水更柔软,也没有比石头更坚硬的东西了;随着时间消逝,水亦可将石头磨损殆尽,而我仅不过花些微时间在修行上而已,我决心再回洞修行三年。」但这次又是毫无成就的徵兆。就在出洞时,他望见一只鸽子将巢筑在岩石上,心里不禁想:「鸽子每天进进出出,把石头磨得都变光滑了。没有比鸟羽更柔软,也没有比石头更坚硬的东西了;随着时间过去,甚至羽毛也可将石头磨平。也许我再多花一点时间,便能证悟成就,我想我再回洞闭个三年关吧!」但他还是没有获得任何瑞兆,因此又出来了。这次,他看到一个老人用鸽毛和细沙在磨一块铁片。无着问他:「您为什么这样做?」老人回答道:「我要把这块铁片磨成一根利针。」无着问:「可能吗?」老人答道:「随着时间过去,绝对可以办到。」无着心里想:「没有比鸟羽和细沙更柔软,也没有比铁更坚硬的东西了,但若藉着时间可以磨出一根针,则我也可以再多花些时间修行。所以,我还是再回洞里做个三年的功夫吧!」但很不幸的,这次依旧没有出现任何修行上的徵兆,因此,他又出来了。就在这时,山谷下躺了一只狗,全身长满蛆。当他看到这个景象时:心中非常怜悯不忍,便到一个叫做阿钦达(Atsmda)的小城,把自己托鉢时所用的鉢当掉,换取一把利刀。他用刀子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用以引诱蛆离开狗的身体。然後,他把狗抱在自己膝上,闭起眼睛,试图将蛆舔掉。突然间,狗消失了,化成弥勒菩萨出现在空中,全身围绕着一圈彩虹光环。无着哭着说:「您对我一点都不慈悲,您那么久才出现。」弥勒菩萨回答:「从一开始我就在你身边,但由於你的业障,所以无法看到我。我曾是那水滴,以及你所看到的一切化现。倘若你还有疑问,把我放在肩上,抬到镇上示众。」无着把弥勒菩萨放在肩上,走到镇里去告诉每一个人:「弥勒菩萨在这里,请大家顶礼呀!」但大家都说:「那个和尚在说些什么?才没人相信他呢!」有一位清净的女行者看到了无着肩上有一只白狗。在法流的三摩地中,无着看到弥勒菩萨的化身,并亲受了《辨中边论(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Center and Boundary)》的法教。接着,他看到弥勒菩萨的报身化现,也领受到《庄严经论(Sutra Alankara)》和其他的大乘法教。三年之中,他将「弥勒五论」详记下来,也写了《瑜伽修行论(Teachings of Yoga Charya)》。(注:弥勒五论包括《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宝性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
无着看到天亲精通小乘法,而讥谤大乘。天亲说:「唉呀!无着在森林中修行了十二年,却还未入三摩地。现在他能做的只是写出一大堆法本罢了!」无着为了要改正他错误的想法,便派两位高足前去。他指示两个徒弟说:「你们其中一人在傍晚念《十地经(Dasha Bhumi Sutra)》,另一人则在清晨念《无尽智经(Lodro Mkapa Sutra)》。如果天亲有刀,把它藏起来。如果他要把舌头伸出来割掉,便告诉他:‘不要割自己的舌头,你的哥哥有方法消你的障碍,去找他吧!’然後,你们把他带来我这儿。」
就这样两个人到了天亲那里。当天亲的门徒在睡觉时,无着的两个弟子便开始念经。天亲听到《十地经》时心想:「大乘法教是善因善果,我知道我常谤它,这是我的舌头的过错,我应该把它割掉才对。」於是他去找刀子,但徧寻不着。无着的弟子便依师所嘱把他带回去了。
当天亲聆听法教时,由於俱生智较无着为利,便发问了很多尖锐的问题。无着遂入甚深禅定,化身到兜率天见弥勒菩萨,以澄清天亲的问题。同时他自己也在那儿接受了许多其他的大乘法教,因此多耗了一些时间。天亲等得不耐烦,猛推着无着说:「快回答我的问题呀!」无着的身子倾倒了,天亲很害怕。神识马上返回身体的无着说:「我这就回答你。」天亲插嘴说:「回答我之前,告诉我,为何你刚刚看起来像死了一样?」无着回答道:「你曾经连续五百世都是班智达,因此,你有很高的俱生智慧和无尽的信心。我较少智慧,因此,需依本尊,这是我去找他们寻求答案的原因。我在那儿同时也接受了很多其他的大乘法教,所以耽搁了一些时间。」天亲说:「让我看看你的本尊。」但无着答道:「这样会使得我的三昧耶戒毁堕,所以我不能。」天亲说:「那么,你带我去见弥勒菩萨。」无着说:「紧紧抓住我的衣服,我这就带你去兜率天。」无着进入三摩地定中,达到与弥勒菩萨的圆满相应,但天亲看不见弥勒菩萨,他唯一看到的是无着空洞发光的身体。无着出定後问天亲是否看到了弥勒菩萨并接受大乘法教?天亲回答道:「甚至是你,我也只看到一个发亮空洞的身体,更不用说看到弥勒菩萨或听到什么法教了。」无着说:「你福报不够,所以见不到弥勒菩萨。我们回去吧!」天亲坚持请无着向弥勒菩萨转达渴求见到他的愿望,无着照做了,弥勒菩萨说:「由於他是一个凡夫,曾讥谤大乘法教,所以他在这世见不到我。他必须发心祈愿在来世能见到我,除此外,为清净他的语业,他要写八部经典,并且加以释论,以培养对大乘法教的信心和虔诚。至於你,无着,已对阿毗达磨有所了悟,为了利益众生,更尤其为度化天亲,应将我的两部着作详造论疏。」此时,无着转过脸来看天亲,并将「弥勒五论」传予他。法教就此由上师的弥勒菩萨传予译师的无着,再传祈请者的天亲。天亲非常欢喜,对他的兄长颂赞有加:
吾之兄长似那伽 吾则如鱼仰渴雨(那伽即天龙)
虽那伽呼风唤雨 却也难入鱼之口
无着曾由佛亲自授记。在《文殊根本教王续(Manjushrimula Tantra)》中说:
一介比丘名无着 洞视一切诸法义
揭示经典究竟义 德高行愿之大师
将成尊贵经论师 智慧增长藉密续
必了法尔如是义 编纂法典令教扬
寿长一百又五十 舍身之後即升天
证入寂静常乐境 复回娑婆长住留
终证解脱开悟果
无着将法教传给天亲。由他传给圣解脱军,依序再传平民的解脱军、胜军、调伏军、堪布毗卢遮那、狮子贤、宝贤、智护、金洲法称,再由金洲大师传阿底峡。
㈡、殊胜知见传承
很多显经和密续都曾授记众生依怙主圣龙树(Arya Nagarjuna)的降生。在《大云经(Mahamega Sutra)》里,佛陀曾说:「阿难,我走後四百年,见者皆赐喜乐尊者将以比丘身出现,名那伽(龙)。他将大力弘扬我的法教。最後,智行圆性如来将会出现在一个称做清净光的世界。」在同部经里又说:「在此贤劫将有千佛出世。此後的六十二劫,除了千亿缘觉佛将来外,再也无佛出世。後来七佛出现,更後来,此世界称为『圆明』,一佛名号智行将降生。」
在《大鼓经》里,它说:
徧知喜乐世界师 化现比丘之身形
维护法教不余力 并击法教之大鼓
在同部经里,它又说:
圆寂後生极乐土 神变力化千万身
一化身留极乐土 成为八地之菩萨
一化身到兜率天 广扬弥勒之经典
《文殊根本教王续》里面写着:「入灭後,我,如来,将在四百年後再现,化一比丘名龙树。他将受益於此法教,达菩萨喜乐地,寿长六百年。此大师将修《孔雀经》,造诸多论疏,了悟无观如是义。舍报後到极乐净土(Dewachen),最後证悟正觉。」《楞伽经(Lankavatara Sutra)》写着:「未来谁将执持传承?听着,大智者!在南部的贝达国(Bheta),有一被称为『龙』的吉祥比丘将使执『断』与『常』者消失,究竟大乘法教因而徧扬世界。他将达菩萨喜乐地,并到极乐世界。」
这位圣者如是被授记。龙树生在巨曼城(Great Rosary)南边穆伦河(Murum)岸的一个婆罗门家庭。父亲胜月(Nampar Gyalwai Dawa),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母亲名具智母(Rigdenma)。家中有两男孩,长子名胜慧(Lodro Phak),次子是胜福(Sonam Phak)。平常小儿子即抢尽为兄的风采,而为了摧毁他父亲在事业上成就的傲气,他写下了《四种益处》、《四大之平衡》、《正确的饮食》等等医典。
有一天,儿子在父亲跟前顶礼,准备出发到那澜陀学院求学。他由学院方丈星贤(Abbot Rahula Badra)剃度成为比丘,法名智贤(Lodro San- gpo)。他修习了三年的《孔雀经》,现成就徵兆。後来到里卡拉辛培(Likha- ra Shingphel)去托鉢。当他进入一家金铺时,看到金匠正从普通金属提炼金子的冶金术。只看一眼,他马上便学会了这套技术。
後来方丈到树林里闭关时,指定他当寺院的总监。当地正闹饥荒,龙树便利用学来的炼金术变出一些金子,维持寺院经费。六个月後,方丈出关回庙时,用拐杖敲击一块石头,把它变成了黄金。方丈说:「如果你告诉我外面在闹饥荒,我便会降下麦雨,同时从一头泥牛挤出牛奶。但你没这样做,你用不清净的方法来维持寺院和僧众,你必须离开这里。」龙树在方丈跟前磕头道别,计划到南印度的巴基里山(Palkyiri Mountain)。
有一个位於海中的小岛,上面住着一名叫瓦雅帕拉(Zwayapala)的人,能点石成金、降珠宝雨、画牛挤奶。龙树便到那里学习这些技术,然後才到巴基里山。他在那里利用这个技术由无生物中抽取养分,活了六百年。让一个贫穷的城镇降下珠宝雨,成为人人尽知的吉祥比丘(Bhikshu Shiri)。他也把带山(Beet Mountain)变为黄金,从一头画的牛挤出大量牛奶,足可供旅人喝上一年。
龙树很受国王解脱童(Thardro Zhonnu)的恭敬礼遇。有一次,国王上战场打仗,他妻子对龙树十分迷恋,便提议同居,但为龙树所拒。王后十分恼怒,待国王回来时,便诬指龙树提议如此做,但为她所拒。在此情况下,国王和其眷属都对龙树失去信心,迫使他不得不离开。但在走前,他写下了如下的偈文:
女人之本性 愚痴而不明 乃其业障故
女人热恋时 若觉甚相配 便与形不离
一旦兴趣失 说时即舍弃 此为其根性
女人心不定 聪明汉应觉
他将这段偈文留在一个金匠的家,结果引致他的不悦而反讥龙树。龙树为了向金匠展示他的法力,将一块石头变成金子送给他,然後才继续再往南走。
这时,国王解脱童看到了龙树留下的偈子,才了解到原来是他妻子的过错,便要求龙树回来,但为他所婉拒。不过,他将由无生物中抽取食物的技术送给了国王,并向国王保证可以活到六百岁,国王相当高兴,从此也以佛法治国。
世上的知识,龙树无所不知。他写下无数经典法本,度化许多众生,也让法教广为弘扬。
《文殊根本教王续》写着:「此劫终了,将有一位有为者出现,停止一切纷争,驳倒异教徒可耻的呪语。」同样这部经又说:
彼时吾之比丘将现 博学者以母之仆称
藉其全然清净功德 将写诗歌对吾颂赞
明记吾之一切功德 彼之心识完全清明
亦将欢喜佛陀法教 并且研习修行密续
文佛令长功德戒律 彼将传法远近闻名
彼有业力应生兽身 然缘对吾全然虔诚
是以将住牛奶园中 在此名为主君乐城
彼将意乐跟随吾徒 并且也只忆念吾名
之後将暂上升天道 更後复生娑婆人间
成为比丘遵循吾教 全心全意虔诚对吾
将以母之仆者着称 并且严格持守戒律
彼为度众特依密续 造着无数精辟论疏
并揭具义尊贵法语 虔信师法止诤息恶
彼时善因将生助众 依此功德善业力故
此智者将投生上道 并渐悟诸种之喜乐
达到圆融无碍正觉 证入不思议究竟境
月称(Chandrakirti)是龙树的弟子,具足许多三摩地和证悟的功德。他在人道住了四百年,其中一百年依止在龙树足下。他的徒弟有已证菩萨地,寿长三百岁的明了杜鹃大师(Rigpe Khuchuk)。他的弟子大苦沙里,以优婆塞身分证到菩萨地。他的门徒小苦沙里,活了二百岁证到菩萨地,成为比丘并了悟大手印。阿底峡尊者是他的弟子,在七年中就得证阿瓦都帝(avadhuti)无上瑜伽行法。
㈢、殊胜的加持修证传承
伟大的金刚总持将法传给其化身的帝洛巴大师,他再传尊胜的学者那洛巴。那洛巴传大圣仲毗瓦(Dombhiwa),依序再传阿底峡。阿底峡亲证那洛巴所证得的,後者为阿底峡摩顶加持说:「我已将佛陀的一切法教传予你。」
二、具足三学且清净持守三戒
阿底峡生为王子,父亲善德是东印度孟加拉一小国的国王,母亲名胜光。他们育有三子,长子莲华藏、次子月藏,以及三子胜藏。莲华藏娶有三妃,生九子,後来成为一位大和尚兼学者,世称吉饭班智达(Dhana Shri Pandita),曾写下《入菩萨行智道(The Wisdom Path of the Bodhi- charva Avatara)》的论释。胜藏出家,法号精进月,善巧密法,获生起次第三摩地,能化现坛城,传法灌顶。而居中的月藏即是阿底峡。阿底峡在二十一岁时已学六十四种学艺,包括五明学,也曾由莲花铠(Rahula Gupta Vaira)以及大证悟者菩提贤大师(Lord Yonden Sangpo)赐予完整的灌顶,另由金刚空行母传授而亲见喜金刚本尊。
在黑山寺,阿底峡得法号智密金刚(jnanaguya Vajra)。在超戒寺,他则由阿瓦都帝那儿得到圆满次第的灌顶。阿瓦都帝生於孟加拉,为那洛巴弟子,深具远见。阿底峡依止阿瓦都帝七年,持优婆塞戒行证阿瓦都帝见谛(阿瓦都帝乃人中脉名,是无上瑜伽之行法。)他也接受了许多密法,在禅修的深定上面尤有成就。有一次,他在梦中到了中部一小国,看到一座满住僧侣的庙。他很想进去,但其中一位僧众说:「这是出家人的地方,你乃一名在家居士,不能进去。」阿底峡从梦中醒来时,自忖着:「也许我该剃度出家,此梦必是弥勒菩萨显化予我的。」当他向一位对佛法有深入了解的清信士就教时,清信士建议他应跟随大众部(Mahasangika)(说出世部)的佛智论师(Sangye Yeshe)出家,此派较能广授密法。因此,阿底峡就在二十八岁时,於修证高超、具三摩地功德的戒护律师方丈(Abbot Shila Rakshita)的座下剃度出家。说出世部是在佛智大师时开始兴盛的。
在菩提迦耶智慧精舍时,他被授予迪班卡拉师利嘉那(Dipankara Shri Jnana)(胜燃灯智)法名。由那时起至三十五岁止,他从无数大师学习三乘法教,证悟徧知。
阿底峡曾研习由扎那阿迦婆罗门所写有关风俗民情之《世间轨论》,亦学毗湿奴、湿婆、卡毗拉等神祗的法教,以及其他诸种印度教的知见、教义、密法以及占卜。属於佛教与非佛教的范畴,他都广泛涉猎。当他学习声明学时,每天早晚都默记一个章节,但他仍觉不够,因此便修法禅观妙音佛母(Saraswati)(女性尊的智慧化现),直至有一天清晨终於实悟声明。妙音佛母在他面前显现说:「你终於悟了。」他也修习一本由诺拉婆罗门所写的外教声明法典《语光》,以及其他的等等。佛典中间,他学过与法称大师(Chandrakirti)同时代的皎月居士所写的《月密经》、《摩尼经》、《王经》等,这些都是语言学声明方面的书。在因明方面,阿底峡学过由外教道人阿希巴拉和一些其他人所写的典籍。他所学的佛典包括由迪那阿阇黎(Acharya Diknak)所写的《诸集学论》等,六本由法称阿阇黎(Acharya Dharmakirti)所写的论释,以及一本由寂铠所写的着作。阿底峡如是广泛地进修,他也自造《医明论》,同时研读一些圣者,如善见道人,以及佛陀亲手写的东西;另外有圣龙树所着的《四支论》以及马鸣(Ashvaghosha)的《八支论》等医典。除此外,阿底峡也精於雕刻、缝织、造像、画图等工艺。他通达香卡大神所造之《摩诃罗》等一切外教工巧诸论,也钻研圣龙树所着有关这方面的论典。另外,他修习内明学,包括大众部的经、律、论三藏,四种戒体,以及近护阿罗汉所造之八百卷《大毗婆沙论》等,此为小乘四部所共有。阿底峡在法铠论师门下於欧丹达普里佛学院从事这些通常需花十二年,而他仅花七年即已结业的研修课程。阿底峡忍受艰苦,精进研修。经常在六天的闭关之後,第七天一出来,即马不停蹄继续埋头苦读。
阿底峡也研读二乘所共有的《阿毗达磨浅论》,以及圆大师(Master Sarva Rakshita)所造的论疏等。
㈠学习大乘
1、波罗蜜乘
1、波罗蜜乘
阿底峡研修菩萨乘,包括四圣谛法、马鸣写的《庄严经》、各种般若波罗蜜多经典,和其他波罗蜜乘的法典。他对各种经论均有很深的领悟,也学《弥勒五论》,和圣龙树所造的许多论着。
阿底峡在索那塘传予库东《宝性论》,在耶跋传了《庄严经》。他应邀到桑耶卡琼,在俄寺(Ngok)讲授六种大乘法教,自己也学习无着和天亲所写的诸多瑜伽行论,以及由精进佛论师所译之瑜伽行密续的开示,此为宝寂阿阇黎之传承。另外还有狮子贤传承的唯识派般若波罗蜜多论释,以及中观派的同一论释。在楚囊,阿底峡翻译了毗卢遮那所造的般若波罗蜜多论。在耶跋,他花了十个月又十九天讲授拉杜的《集菩萨学》,以及《入菩萨行》等等。
阿底峡在密法方面的学习包括四部密续、《度母本续》,以及《文殊师利续》。在行部密续方面,他研修了《三种三昧耶王续》和《圆满悟道续》;在瑜伽部是《证悟总集续》、《金刚女续》和《无上顶续》。无上瑜伽部是《诸佛平等续》,而阿努瑜伽部则是《密集金刚》,以及圣龙树、因渣菩提王和佛智传承的父续密法及其论释。
阿底峡也研习了父母不二续和其他的等等。在母续部分,他学习了《等虚空续》、《本初佛续》和《大幻化网续》等。
阿底峡曾在一个梦里向那澜陀佛学院的西贤门,语自在称班智达,供养一撮纯金,并向他顶礼十二次,而获授五十二种密法。当他醒来後,这些密法所包函的意义便在他的内心深深植了根,其中包括了详述究竟义的六密续法教。
阿底峡曾向敦巴格西(即种敦巴,阿底峡最大弟子)述说他的自傲是如何被久摩尼师所破的故事:他曾经梦到一座经典堆积如山高的庙宇,一位穿蓝衣的妇人在他面前出现,拿起放在最上面的一本小经书说:「这本小经书正代表你所懂的密法的多寡。」然後她说了一串经典的名字,问他是否知道,他则连听都没听过。就这样,他改变了自以为任何密法都懂的傲气。
那伦巴格西也讲了一个故事:「在印度,不论一个人对五明学有多深研,若不具三学,也会被认为一无是处,所写的着作也会连带被毁。反过来说,持守戒定慧学者所着的书便会被置於胜幡之上,法教也随之弘扬。」阿底峡的三学修证严谨,对於最为微细的戒条也时记在心,可谓是一位大律师。
在大乘的圆满道上,阿底峡开展菩提心,将自己完全浸淫於对众生的慈悲海中。他无私地直接间接度化了无数众生;他是一位修习密呪金刚乘道圆满的大菩萨,在定中与诸佛合一无别。他具足了悟的金刚心,严持三乘戒律。
三、亲见证悟本尊,领受法教;了悟法尔如是义,广弘佛陀法教
阿底峡曾见外义本尊,如不动尊、圣观音、度母等等;也曾见内义本尊,如吉祥喜金刚等。藉其加持,他在清醒和梦中皆得法教无数。有时在一心不乱的禅修中,亦能清楚观见即将发生之事。他具足三世一切之智。
他驻留西藏时,於满月时分念诵〈如来百字明呪〉,亲见十方诸佛。他继续保持诸佛历历在前之景,并向其献供,利益一切有情。
无疑地,阿底峡是一位大菩萨,一般百姓都认为他乃第二佛。他的声名远播,使他成为许多上师的导师。因此,在得瓦贝波国王时代,燃灯吉祥智大师邀请他由菩提迦耶到超戒寺,成为王国的顶庄严。
㈠超戒寺的启建
一位住在中印度的瑜伽士希望成为国王,因此,每天修大光明天女的法。有一次,修完法後,获得预示要他到东印度的孟加拉。他到那里後发现,当地的百姓每天一位轮流当国王,之後却都难逃死亡的命运。那一天正轮到一位女牧者的儿子,为母者对此情况感到很苦恼。瑜伽士向她探问忧伤的原因,她把事情的原委细说一逼。瑜伽士说:「我可以代替你儿子去吗?」妇人一听,欣喜若狂。
瑜伽士登上宝座後发现王后原是一位邪恶的那伽(龙)。她迫不及待地想把他吃掉,但瑜伽士藉着修法的力量,信心十足,便将她降服了。此举令在场的人十分惊讶,纷纷拥他为王,王名郭帕拉,意为「照顾母牛群者」。他就此统治了全孟加拉,拥有五百妻妾,每一位身边都有一位出家的比丘尼伴随。
最小的王后不甚讨国王欢心,因此请求身边的尼师为她修一个怀爱法,以博国王的青睐。尼师给王后一个盛着食物的碗,要她端去给国王吃。但当她准备去供养时,却徧寻不着国王。她生气之余,便将碗内食物全丢进了海中,却因此征服了海神,化现国王之身现前,令她怀了孩子。但真正的国王听到这消息,问起孩子的父亲是谁时,年轻的王后说:「你有一晚到我这里来,不是吗?」国王这才知道王后受了一个他的假化身的欺骗,於是躲在一旁,静待海神再次出现。当海神又出现时,国王一把抓住了他,问他为何如此做。海神於是告诉他王后供养食物的事情,并说对於这样的结果,他也无可奈何。他哀求国王放他,他愿把与王后所怀的孩子供养给他。当孩子出生时,取名法护。此子日後让王国十分强大兴盛。
那时,有一位瑜伽士为了除去巴连塔拉的异教徒,便修度母的法以利征战顺利。途中他遇到一位皮肤黝黑的人向他说:「不要马上将外道的寺庙摧毁。你先在那儿的沙丘挖掘,便会找到卡夏巴神的庙。然後当你开始打战时,出声召摄宇宙的一切和谐、祥和,外道的庙宇便会自动消失。」那位黝黑的人正是大黑天玛哈嘎拉的化身。瑜伽士把这座有人称为崔卡噜卡寺,也有人叫做丘梭曼普里寺或海隐寺的寺庙找了出来。当正式开战时,他让所有一切乐器瞬间同时响起,外道一听都自然而然地顺服了,而整个巴连塔拉後来都归瑜伽士掌管。
那时,有一位大手印成就者,名为巴冈巴拉的大师,心中浮现一个想法:「倘若我能在靠恒河旁的一块岩石上建立一座寺庙,相信对佛法的弘扬必大有助益。但若由国王兴建,一定比单由出家人来做,更能把庙建好。」因此,他在心里盘算着自己应去投生为法护王的儿子才对。
有晚,王后梦见一位穿藏红色僧袍的喇嘛,手里托着一个鉢说:「我要在此挂单。」於是她怀孕生了一个孩子,取名天护,後来成为曼嘎达国一位有势力的统治者。他终於在前生所预见的恒河旁的岩石上建起了一座庙,其北门称为超戒(或译「戒香」)。他供养四个毗奈耶(律藏)传承,每个传承有二十七名僧侣,共一百零八位。寺院也供养十二位来自西藏、乌仗那等地方的僧侣日常所需,以及七位在此研习声明和因明,并学做食子的僧众。平常这里有五千僧众、一百零八位学者、二十一位大学者、十二位最胜学者、七位至高学者,以及四位顶尖学者。其中吉祥友是大律师,那洛巴是大阿阇黎,语自在称是大作家,宝寂则是大辩论家。阿底峡则是七位至高学者之中的一位。
阿底峡严持四个毗奈耶传承的戒律。在寺内有一前壁,右画龙树,左画阿底峡,代表阿底峡被视为龙树第二。大殿之左右二壁分别画着所有的大瑜伽士与大学者,而阿底峡的像则出现在两边的壁上。
为了达成国王的心愿,阿底峡在寺内总集毗奈耶的四个传承。他的门下徧布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乌仗那,其中五位爱徒有如他的心脏、头、眼和左右手。他们是大班智达菩提瓦(Bodhiwa)、宝行(Ratna Akara)、智狮(Mati Umasingha)、密善知(Shenyen Sangwa)和地藏 (Sai Nyenpo)。虽然他们不如上师具同等证量和功德,但在知见上却是一点无差的。阿底峡在印度拥有不少证悟的弟子,以及大手印成就的比丘和比丘尼。由於声名徧扬十方,菩萨王遂邀请他至西藏。
在西藏西部有一小国,国王吉祥寺(King Trashigon)有二子,冲涅(Trong Nge)和濶尔(Khore)。其中冲涅有二子,龙王(Nagarandza)和天王(Devarandza)。由於冲涅舍弃江山出家,便把王位传给濶尔。但在同时,冲涅不断努力重建佛陀法教,成为着名的智光上师(Lha Lama Yeshe Od);他被公认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文殊根本教王续》里记载着有关他的授记。
濶尔的儿子那达拉德(Ngadak Lhade)也有四子:光军、天大德菩提光(王室之出家僧谓「天大德」)、寂静光和天冲。在藏王拉德和印度国王天护时代,阿底峡正住在超戒寺(Vikramalashila)。在西藏,天大德菩提光(Lhatsun Jangchub Od)对日渐衰微的佛法感到十分痛心,加上玛尔波翻译出一些有关明点修法的典籍,使得许多出家僧侣误解其义纷纷结婚,而在家居士也舍弃八关斋戒,更使得佛法式微。因此,天大德菩提光两次遣使到印度邀请阿底峡,但阿底峡无法前来,於是天大德考虑邀请一位声名仅次於阿底峡的大师前来。就在同时,他派遣了一位西藏格西——贡塘巴——去印度。贡塘巴格西当时二十七岁,学识广博,严守戒律,渴望到印度求学。当格西出现在国王面前时,王向他述说佛法如何衰微,又如何遵循已邀请十三位大师前来的先祖前辈,去邀请阿底峡入藏,却不得成功,但他仍存一丝希望,盼望阿底峡终会首肯;若是不成,则他也可以退而接受一位地位仅次於阿底峡的大师。为了这个目的,他建议派遣贡塘巴格西去印度,但格西说:「请勿叫我做这事。我要去印度修学,此任务将会对我的修学造成障碍。」王说:「你不应抗拒国王的命令,因为此事关系重大。这是我唯一的请求,请给我这一点安慰,我会回馈你的。相信我,我一定会让你不管在印度或西藏修学,物质都不虞匮乏;或若你不愿念书,我也会照顾你生活安定无忧。」王殷切地请求格西帮忙,使得他别无选择。
当格西准备起程去印度时,国王给他一大条的金条,以及十四两黄金做为供养阿底峡的礼物。王也给了格西七两黄金做为私用,另加七两在旅途上用。王又给一位稍懂梵文的助手五两金子,另外三个随从则每人各三两。这五个人便上路去印度寻找阿底峡。
有天晚上停下来歇息过夜时,他们住在一间竹棚。一个叫阿察拉的人看见他们携带的黄金,起了邪念欲抢他们。一群人看出了这点,飞快逃出小棚,继续往中印度的菩提迦耶前进。由於地形高低起伏的关系,他们在距离目的地还有三天行程的地方,便已远远地看到了超戒寺的屋顶。有一条法律禁止人们白天跨越恒河,他们只得说服一个船夫晚上带他们过河。隔天一早抵达寺庙时,他们听到有人用藏文在念经,原来那是精进狮子译师(Cya Tsondru Senge),早年贡塘巴曾随他学阿毗达磨。精进狮子问格西他是要来随大师学法,亦或要来带他走的。贡塘巴回答道:「藏王遣我们来带大师一起回去。」译师告诉他:「先假装你们是来念书的。这里有三十位大学者受教於阿底峡门下,但我会告诉阿底峡你的希望,我们再看着办。」
有一天,译师请格西到阿底峡的厢房。格西取出国王所给的金子向阿底峡做曼达供,说明藏王乃一菩萨,请求他到西藏。阿底峡说:「藏王的确是菩萨,我们不应违背菩萨的旨意。早先他们派人来请我,其中一人还死於此地,我为自己没有意愿前去深觉遗憾。这次让我来请示圣度母是否我在西藏能对众生有益。请收回你的金子吧!」於是阿底峡在佛殿前修了一坛度母的法,并献曼达和诵祈愿文。後来度母在他的梦里显现说:「在超戒寺附近有一个叫做载水的外道城市。城市中央有一座古庙,你可以找到一位瑜伽女。你问她是否应去西藏。」
隔天早晨,阿底峡捧了一把贝壳到梦中出现的庙,并做曼达供。一阵子後,一位长发及地的瑜伽女出现。阿底峡向她献曼达问道:「藏王邀请我到他的国土去,若允诺他的请求,我能在彼地利益众生吗?」瑜伽女回答道:「你将度化很多众生,尤其是有一位优婆塞。但相对地,你的寿命也会因此减短二十年。」阿底峡心想:「若能有益众生,又何在乎寿命减少。」因此,心里准备接受这次旅程。他告诉西藏的遣使说:「我不再开新的课,但得把已开始的一些课程圆满结束,大约需一年半时间。你能等那么久吗?」贡塘巴格西说:「为了您,我等三年都愿意。」阿底峡说:「到我准备离开前,善用剩余时间好好学习吧!」由於他跟在阿底峡大师和精进狮子译师身边,格西在印度的这段时间,进步神速,学了不少东西。
在寺院的工作结束要去西藏前,阿底峡做了一连串短途的旅行,让寺院的僧众习惯他不在的日子。最後,日子终於到来,阿底峡告诉格西:「我们现在要先去菩提迦耶做个别供养。」然後,他将所有经典打包,请精进狮子译师先护送回西藏,但译师在途中病逝了。贡塘巴为那些经典的命运深感忧心,但阿底峡却是十分镇定。
阿底峡来到了尼泊尔,由他一位朋友供养一个月。在当地百姓的请求之下,他写了《行灯集(Chodu Dronme)》。由那里,他再往藏西的芒城前进,并在当地住了一年。然後他继续经由普兰到冈底斯山附近的玛那沙洛瓦河。
有一天中午,他们停下来休息。阿底峡修了一个水供法,贡塘巴请示他是否能将它写下来——这就是观修观音时,做特别供养的观音水供法。阿底峡一行人继续到图珑,藏王在那里欢迎他,他也遇见了宝贤大译师 (Rinchen Tsangpo)。宝贤虽是位大学者,却缺乏实际的修证。他请求阿底峡指导他禅修,之後当他修习密集金刚法时,便亲见了本尊。他和一些人译出许多法典,也和阿底峡一起教导度化很多众生。
贡塘巴说:「大师将只在西藏停留有一年的时间,之後依照他对其印度弟子所做的承诺必须回去。」知道阿底峡留在藏地的时间有限,大家只要知道有法会,便成群地蜂涌前去参加,领受法教。国王菩提光供养阿底峡三百两黄金,并提出五个问题:
1、「阿底峡,」他说,「您是位大师,在西藏这里有些学者说小乘与大乘一开始即同时并存,而另外一些则不表赞同,并说大乘思想是由小乘发展而来的。何者见解为对?」阿底峡回答道:「因为西藏学者还在修习阶段,以後我会告诉你。」
2、国王再问他第二个问题:「在西藏,有些学者说不同阶段的了悟是从禅修中升起的,而有些则说了悟是其本身自然产生的,因此不需禅修。何者为真?」
3、国王的第三个问题是:「在西藏,有些学者说善巧(方法)与智慧应该合一,而有些则说要独立分开。何者是真?」
4、国王的第四个问题是:「在西藏,有些学者说我们必需先受别解脱戒以为菩萨戒的基础,有些则说不需。请问何者为真?」
5、第五个问题是:「在西藏,有些人说僧侣必须接受秘密智慧灌顶,而有些则不认为。何者为对?」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阿底峡写下了《菩提道灯(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第一个问题,他回答说:
最终之乘唯有一 然众生相对有三 即上中下根器者
为告诉世人要求高证悟,禅修乃为必须的,他如是回答第二个问题:
禅修乃必须 籍由此修行 渐达智暖等 以及无上乐
经此阶段後 悟道不远矣
善巧与智慧必须合一,他如下回答第三个问题:
智慧若失善巧 亦或善巧乏智 终是狭隘受限 二者不应偏废
别解脱戒的任何一戒都是发展菩提心的基础,他这样回答第四个问题:
七别解脱任一戒 乃为菩萨戒之本 缺则菩萨戒不存
秘密灌顶不应授予僧侣,他如此回答第五个问题:
秘密智慧之灌 授独身者不当
阿底峡由其禅悟中,写下了这本法集。
大家又请求阿底峡依照密集金刚续,编写一本指导本尊禅修,例如,观音修法的法典。於是他写了观音修法的仪轨做为回应。菩提光王由於修此仪轨而亲见本尊。
阿底峡在象雄住了一年,教导出许多得证的弟子。然後他再回普兰。老喇嘛塞梭在这里只随侍他便证得了神通力,可以看见地下的矿物。
㈡格西种敦巴与阿底峡相遇的因缘
在普兰的嘉新,阿底峡遇到了生於中藏的敦巴格西(Geshe Tonpa)。敦巴格西早年丧母,由後母抚养长大。有一天,他向一头母犁牛丢石头,结果把正在挤奶的後母溅了一身。後母很生气地出手打他,於是他决定离家。在这时,他遇见了自在童大师(Setsun Wangchu Zhonnu),他是智称班智达(Pandita Jnanakirti)的门徒,曾在西藏和尼泊尔拜师学习。当自在童计划从尼泊尔去印度的同时,遇见了一位术士。由於他本身亦精於相术,因此两位便以神通着称。
有一天,他们并肩坐在宝座上,术士把一只花瓶置於空中,向他挑战能否如法炮制。自在童利用星相屈指一算,知道术士父亲的头被压在一座舍利塔下。「假如你继续施行幻术,」他告诉术士,「你父亲的头就会被埋在舍利塔底下。」术士很生气地将他视为仇敌,因此,他只好回去。
这时敦巴格西十七岁,遇见了自在童大师并从他领受法教。大师去了康地,他的聪智和传法方式都与阿底峡相似。後来敦巴格西也想到康地师事大师。但走过头反遇见了竹天(Dru Namkha),故从他学习阿毗达磨。最後,他终於又见到了自在童并很虔诚地随侍他。由於他穿的是兽皮,每当下雨便与皮肤黏在一起,要脱下时,常连肉一块撕了下来。他学得很认真,有人在法上犯错误,他都能给予指正,因此小有名气。
大师告诉敦巴格西:「你如此了解法教,应该完全舍弃俗务,专心学习佛法。」因此,他继续承事上师并依止学习。每次他接受供养,纯粹都是出於慈悲心,但由於对自己的生活不甚在意,因此,往往只留下少许仅够生活的物资。信徒也供养他不少家畜,晚上修法时,他便为它们结界,保护它们免受伤害。他以这种方法来让上师高兴,希望能从他获得特别的法教。「无论如何,」他想,「我都应该让师父高兴。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工作了。」很多来见大师并获得他加持的人,都对敦巴格西虔诚细心的事师印象深刻。
大约在这时,一位对印度颇为了解的康地喇嘛告诉敦巴格西有关那洛巴、香提巴等的事迹,以及他们的修证。敦巴格西问道:「当今在世有谁如他们般伟大?」喇嘛回答时,提到了阿底峡的智慧和证悟。敦巴格西听到阿底峡的名字时,全身毛发耸立,喃喃自语道:「我要如何才能见到这个人?」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他总共随侍了自在童二十年。那时,他告诉大师他听到了阿底峡的名,计划去见他。大师回答道:「由於令尊仍在世,所以你应再回去探望他一次。此外,我不再需要这些经书,你尽管拿去吧!」敦巴格西用马匹满驮成捆的书,和朋友贾智(Yeshe Gyal)一道上路。经过七天来到了贾智的家乡,敦巴格西问他是否要回去看看,但贾智只想早点见到他的上师。
在梭丘卡,两个人遇到了帕察贝琼。他自十七岁就开始学佛法,对密续和其他一些法教有深入的了解。当帕察请求敦巴格西传他法时,格西说:「我目前无暇传法,因为从印度来了一位大师住在藏西,我希望去见他。明年大约这时,我的朋友善慧译师会来,你可请他传法。另外,雍陆来的库琼大师才高学广,他也可以传法给你。」帕察接着问敦巴格西,将来是否愿意当他的老师。格西回答道:「若无障碍,是有可能的,」然後又接着说:「若你有余财,找个安静隐蔽的地方盖一座庙,让僧众能在那里学习。」帕察除了供养敦巴格西由七匹马满载着的珍贵东西外,後来也把庙盖了起来。
敦巴格西取道北方,但有一阵子迷失了路。在绕不出来的当儿,他向三宝祈求,并做食子召请护法。隔天早上,他看到远处有一匹野马正沿一条路走下去。他将这视为吉兆说:「我们跟着那匹马走吧!」马匹晚上歇息时,人也在附近驻扎休息。
有一天晚上,敦巴格西梦见一位盛装的男士出现说:「不久前我向你道别,现在很快地,你将会遇到一位班智达。」当他醒来时,了解到这是护法所显现给他的一个兆示。在此同时,阿底峡也梦到,三天後,将有一位新的优秀徒弟会来找他。
三天後,敦巴格西果真见到了阿底峡,而阿底峡也马上认出了他。敦巴格西向阿底峡顶礼三次,供养他一捆丝绸,又同时供养所有的译师们。阿底峡将手置於敦巴格西头顶,手结护印,并诵吉祥祈愿文。敦巴格西也供养阿底峡一盏酥油灯,通霄照亮不灭。此後,他留在大师身边学法。後来,当两个人去芒城时,敦巴格西一路牵着阿底峡的马走路,而自己仅依靠一根拐杖。
有一天,那措译师(Naktso Lotsawa)找到了两本阿底峡的经书,一本是印度道人那米(Nyami)所写有关伏魔驱邪的书,另一本则是有关度母缘起的密续。阿底峡看到那措专心在钻研这些书时说:「待我准许你看时,你才看。」说完便将书收回。等敦巴格西到来时,阿底峡便把那些经典,以及文殊大威德金刚续给了敦巴格西。
当两人到达穆仓时,敦巴格西亲见了度母。之後他们继续往芒城,在当地住了一年。在那里,大禅师胜戒和襄尊依止阿底峡学法,尤其是度母的法门,此法让他们马上亲见本尊。之後,两位禅师供养上师日常所需很长一段时间,也翻译传授了许多般若波罗蜜相密续法教。
国王和许多人从印度遣使来要带回阿底峡,而阿底峡在三年期满时也做好了准备回家。但他们在路经尼泊尔时,遇到战乱,使得大队人马无法继续前进,只好在芒城又待了二年,并且启造克路寺。由於藏王和敦巴格西都曾告诉阿底峡有关桑耶和其他寺庙以及不少僧侣住在中藏的事,因此两位便向阿底峡徵询能否到那些地方。阿底峡说:「路途似甚远。」後来,在一次谈话的机会中,敦巴格西又把话题带上来。阿底峡对於藏人的发心很感动,不禁跪下对这块土地顶礼致意。「所有的藏人都是大乘家庭的一员,」他说:「虽然他们要达到阿罗汉果有些困难,但绝对是可以证悟成就。很遗憾地,甚至在印度,都不及此地的僧侣多。」敦巴格西偶然听到这席话,便再一次恳求阿底峡,希望他会答应到中藏去。阿底峡回答道:
吾允众僧得法益 不再辜负彼之请 众若邀请吾必去
敦巴格西於是把以下的讯息派人带给中藏一位有权位的人:
南赡部洲形如轮 北部邻近藏布江 喜玛拉雅山之中
无数珍宝之根源 人称雪国住藏民 心大身壮又健康
菩萨国王勇士侍 翻译法典利众生 珍材建寺桑耶等
圆满此等伟者愿 徧洒胜教之甘露
吾! 胜生优婆塞 从心深处恭敬言
众王释迦之随徒 值吾虔信大菩萨
菩提王与大界统 及大圣松巴智慧(注1)
同为大乘三支柱 稳持大乘之传承
二位大师明眼察
十二胜师二戒师 依於佛法严守戒
学院大师二兄弟 自在幢满法友愿
释迦童子之二子 学与圣者之善慧
尊贵的比丘僧们 一切弟子和施主
祈愿大家均吉祥 菩提道上无障碍
吾现即来简短言
众知此地有一位 吉祥智名大学者
印度最敬之大师 具足无量大功德
与王话中知中藏 然拒前来言甚远
後在尼国徐尔卡 吾复禀往中藏事
时彼甚悦虔顶礼 并言甚在其母国 僧亦不若此地多
闻此吾深受鼓舞 望汝亦深愿见彼
吾屡求彼至中藏 彼言已允谋僧益
不复辜负众所盼 众若要求彼必去
倘有助力之译师 又及能干随侍僧 请为大师觅妥备
倘汝同意彼之访 主事秋天必到此
诸多僧众应骑马 广宣此事尽人知
僧有背离戒律者 应速忏悔重拾戒
意见冲突师不喜 故勿争执起纷扰
而应心平且气和 请细思量此善信
乃为释迦之僧伽 以及众生之利写
无数意义功德具 汝等应行善积福
後来许多喇嘛由中藏列队抵达,邀请阿底峡前往中藏。他们在当地住了三个月又五天。阿底峡在苏仓传了很多法,藉由菩提心的开展,累积许多功德。他开示密法要义,为他们除惑,建立戒规。
在娘洛时,阿底峡遇见了大瑜伽师和阿兰若(Gonpawa)。优桑格西藉由阿底峡所传的法,亲见了千手千眼观音。然後阿底峡到隆地传法给嘎基,後者也见到了上乐金刚(Chakrasamvara)和金刚瑜伽母(Vajrayogini)本尊。
阿底峡接着到桑耶,翻译了《五蕴中观(Five-skandha Madhyami- ka)》。在俄的请求下,他又译了龙树的中观六典。由那里他受枯敦之邀到嘎冲,再到索那塘,翻译了《宝性论(Uttarattantra)》等经典。枯敦邀阿底峡到雅珑时,供养了他一百两黄金。枯敦住拉顶寺,而让阿底峡住索那塘。
由於枯敦的财富,阿底峡向一群信徒宣告:「此枯敦如转轮王(Cha- kravartin King),而我乃仅一凡夫。」大瑜伽师对枯敦的傲气不怀好感,便问阿底峡他能否离去。敦巴格西说:「如果瑜伽师不喜,离开也无妨。」但阿底峡说:「即使遣人搜徧世界也找不到如大瑜伽师者,我不让他离开。」
大瑜伽师同阿底峡谈话,後者脱帽说:「你虽生藏东,而我生东印度。由於业力因缘,我们始在此相遇,因此,你不要走。若你无论如何非走不可,我将去你住处寻;若你胆敢逃掉,我们就看着办。」大瑜伽师掉下了眼泪,答应终其一生留在阿底峡身边。阿底峡对此甚感欣慰。
然後敦巴格西说:「若果枯敦不满意,我可自回藏地。」然而阿底峡说:「你若走,我就跟着走。」敦巴格西说:「枯敦不会让你离去的。」阿底峡说:「我自有办法。」
阿底峡将一些属於私人的东西收拾打包好,回到一个靠近桑耶的地方。有几个喇嘛和托东菩提生邀请他到昌西,他在那里翻译了《毁堕普忏》等法本。在恰崔洽和一些人的请求下。阿底峡翻译了《观音七法》、《发菩提心仪轨》、《随顺众生》等。
敦巴格西在鼠年邀请阿底峡到北方一个月,他供养阿底峡八百两黄金,以及一百种珍物。
阿底峡在牛年到涅塘,抵达时暂住帐棚,直到房子建好为止。阿底峡命令敦巴格西为僧众建一座庙,但格西回答道:「我已有一庙,只要它仍存在,我便不再另建它庙,那座庙就是尊者您。」在阿底峡圆寂後,敦巴格西果真才在涅塘建了一座庙。
在涅塘时,阿底峡曾对某法有疑点。但在一次梦中,他见弥勒和文殊菩萨为众菩萨所绕,正讨论此法,且就此解答了他的问题。
後来,阿底峡派人将金子送回印度,请那儿的班智达建立八座舍利塔,使众生免於八种恐惧。所有的印度班智达齐聚一堂讨论,为让大家心目中公认的大学者阿底峡感到欢喜,他们由东印度请来了最具巧工的艺术家负责此项工作,并把画好的蓝图送回给阿底峡看。
有一天,就在阿底峡准备离开涅塘时,他凝视着天空进入定中。大瑜伽师为他端上一杯水说:「请奉茶。」但水由阿底峡的嘴角流了出来。敦巴格西对大瑜伽师说:「且等一下。」阿医峡在那当儿见到了弥勒菩萨。敦巴格西一脸失望地说:「我们两个无缘分享师父的觉观。」
涅塘有一位牧牛的人,解开了拴住雌雄两头犁牛的绳子,於是母牛到处漫走。阿底峡在远方说:「那只公牛有点麻烦。」经过观察,发现公牛的脚被绳子缠住了,以致动弹不得。这正证明了阿底峡的神通力量。
有一次在耶跋,阿底峡毫无阻碍地穿过一栋房子的墙壁。一位尼师也看到他在空中绕塔经行。
当阿底峡穿过撒基拉隘口时,接受了一位来自耶跋的病妇的供养。当他抵达山顶时说:「那位妇人已经往生了。」俄说:「也许我们应该为她念经。」但阿庭峡回答道:「由於她所做的供养,她已经投生天道了。」
在涅塘时,阿底峡病得很严重。他找来敦巴格西说:「也许我要走了。」敦巴格西两眼含着泪水,反覆询问他的身体状况,阿底峡说:「此病代表我的俱生本尊。请替我找来延命的药草花露精华。我并非因此对此生不舍才用它,而是希望能藉它修更多的菩提心法。」
阿底峡想派大瑜伽师携带金子去印度。他用梵语向一位预定同行的印度随从讲话。大瑜伽师懂得梵文,因此了解阿底峡的计划。他去找敦巴格西,向他说明他所听到的,并要求他说服阿底峡让他留下来。敦巴格西说:「我会照你的意思做,但尊者有很深的智慧,一定想得出我们现在要做什么。以後若有偶然的机会,我一定向他说。」过一阵子之後,当敦巴格西跟阿底峡在谈一些其他的事情时,便请求让大瑜伽师留下来,但阿底峡说:「大瑜伽师是位性情中人,没有谁能比他更适合将这项任务顺利达成。」接着他唱出了这首歌:
无上布施是共乐 无上友谊是互信
无上成就则无病 无上喜乐乃涅槃
敦巴格西向大瑜伽师说:「欢喜接受吧!这段偈文是特别为你唱的。」
於是,阿底峡向一堆金块,以及置於皮袋内的三十两金粉做加持。敦巴格西不意地触到了其中一块金子,阿底峡说:「把它拿回给我。」他又再一次地做了加持。「你可能在半途遇到强盗,」他向大瑜伽师说,「但他伤不了你。」大瑜伽师想到他可能再也见不到上师,於是便饮泣了起来。在途中,他果真遇到了一名强盗,且全身发肤未损旋被释放。到达尼泊尔时,他听到上师入灭的消息,不过在这之前,他已亲见了弥勒菩萨。
阿底峡把金子给敦巴格西时说:「告诉大瑜伽师不要因为自己是个喇嘛便感到骄傲自负,应更专心修习慈悲心和菩提心。他应一心不乱修行,消除业障,积聚资粮,以达证悟圆融无碍的佛性。」
敦巴格西说:「我是一个优婆塞,不懂世法,我无法取代您的位子。」阿底峡回答说:「我已给予你加持,只要听从我的话就行。」敦巴格西问道:「您圆寂时,我该如何处理您的法体?」阿底峡回答:「依《涅槃经》行事。」
在木马年的藏历九月十八日,阿底峡以七十之年进入摩诃三摩地(大定),其法体采荼毗方式火化。在藏西住了两年、芒城贡塘两年、藏地三个月又五天、中藏九年,阿底峡总共在西藏度过了十三年的岁月。
敦巴格西捧着上师的舍利经基丘到塔珑,再到楠地。在楠地时,他受帕察贝冲儿子之邀住在切玛珑。他们供养他翠地的恰玛、楠地的切玛珑和热振等地方的土地。由於大瑜伽师住在芒城,敦巴格西於是写信请他来切玛珑。猴年,敦巴格西在热振建了一座庙,也为大瑜伽师造一间关房,为瑜行者智慧金刚阿兰若、大禅师慈智各盖一间房子,外加厨房和储藏室供他们使用,并派一位小沙弥随侧。瑜行者崔丘和恰塔被指派到尼泊尔接收银子,一起送到的还有敦巴格西所有的供养积蓄,这些都被用来建造一座银塔以纪念阿底峡。塔由艺术家切歇负责铸造严饰,在尊者的生前和死後,酥油灯从没熄过。
阿底峡许多弟子聚集住在热振,由敦巴格西供养大家一切所需整整九年。龙年的藏历五月十八日,敦巴格西以六十之年进入摩诃三摩地。之後,寺院便由大瑜伽师掌管。
大瑜伽师在虎年生於藏东,为七兄弟中的一个。依乡下地方风俗,没生男丁的家庭常会去向一个多丁的家庭借孩子以招来儿子,大瑜伽师因此被送往别户人家。但很快这户人家添了丁,他又被送到另一户人家那儿。而同样的事又发生,让他沾沾自喜道:「我真是吉祥幸运!」他的母亲希望他去出家,於是他便依止在一位穿蓝裙的方丈座下剃度。他整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为方丈泡奶茶等。有时累了打瞌睡,方丈便敲他的头。有一回,母亲来看他说:「现在你到中藏去进修吧!」并为他准备一切所需,还有许多捆丝绸。她留下来住了三天,离开时,临别的话语是:「到中藏後,希望你能遇到一位明师愿收你为徒。愿你能学到一切佛法,达到证悟,这样我们两人才能圆满究竟觉道。」
後来,大瑜伽师自己在心中想着:「也许我的母亲是位空行母。」
在听到尼泊尔的庞停大师之名後,大瑜伽师便整装出发想去见他,不意却在娘措遇到了阿底峡,後者问他要去哪里;「我要去尼泊尔。」他说。阿底峡的神通力让他知道这是一位具器者,因此对他说:「不要去,我会教你佛法。」於是大瑜伽师便成为比丘,而阿兰若则成沙弥。两人生活所需皆由大瑜伽师供应,而他亦将所有的丝绸供养给阿底峡,并成为他的侍者。阿兰若开始修禅,而大瑜伽师则照顾了热振寺十二年,大家通称他为「菩提」。他在六十三岁时圆寂於热振。
阿兰若格西想:「该轮到我照顾热振寺的时候。」他真做到了,而且做了整整七年,有两位大弟子涅苏瓦和卡玛瓦。他的本名自在幢,生於龙年,六十六岁时在热振圆寂。
敦巴格西的三位大弟子陆续掌管热振寺,最先的是博瓦多。他的种姓是纽,父亲名为崔波;本名宝明,後来当寺院方丈时,名金刚自在。他从篮初学戒,随侍敦巴格西,并与之学法共七年。敦巴格西圆寂後复拜大瑜伽师和阿兰若为师,并入关房闭关。阿兰若圆寂後,他接管热振寺,教出了六十位成就的弟子,例如:朗日塘巴、纽仑巴等。有晚他做一梦,梦中清楚看见自己极为艰苦地在耕地。醒後解梦时,认为自己的法教无法利益他人。另一晚又做一梦,梦见自己手中执剑,他认为这表示他的智慧仍锐之兆。之後他又梦见吹海螺,表示他将获声名。
博多瓦格西住在一座叫徧波的山,并获举一反十的智慧。由於了解长时间的禅坐对一般人来说很困难,因此他总在一堂课的时间内把法教完。博多瓦格西生於马年,在七十九之龄圆寂。
接任的是普琼瓦格西。他随敦巴格西学法七年,精通阿毗达磨、毗奈耶和般若波罗蜜多经典。敦巴格西圆寂後,他住在徧城闭关,最重要的弟子有拉萨来的帕崩卡瓦以及扬清巴格西。他的本名幢童,生於羊年,七十六岁时圆寂。
再接下去的是谨俄瓦(本名戒然)格西。他生於年地的一户富家,听到父亲宗努(童子)讲到无常与轮回,深触其心,於是到一座位於卢秀入巴的寺庙,有一位妇人教他背诵四句偈文。十八岁时,他到朶珑察多,当晚梦见吹一海螺,声音徧扬西藏。大约在此同时,另一位尼师梦到由她的头顶升起一座尺高的水晶佛塔。隔天早上,两人相遇讨论梦境时说:「也许我们应去寻找一位能告诉我们梦中意义的人。」但尼师继之一想又说:「也许这样的人就快到此地了吧!」一位名为具智的堪布来了,谨俄瓦格西便从他剃度受戒,并学习静心。
後来,谨俄瓦格西在卢秀入巴的一户人家住了一年。当他母亲来探视时问道:「你怎么在这里学习?你应该到热振去。」他遵从母意,遂随敦巴格西习法七年,并曾亲见文殊菩萨。
谨俄瓦格西生於鸡年,於七十三岁时圆寂。临终时,天华由空纷降,堆积厚度及膝。他主要的弟子有朶龙巴、夏瓦冈巴和贾宇瓦。
贾宇瓦十三岁时遇见朶龙巴,依止他学了五年的法。十九岁时,他到谨俄瓦格西身边,拜他为师共九年,之後闭关三年。出关後即开始授徒弘法。他主要的弟子有瑜伽者格西和阿兰若精进者。
(本章大部分相关译名系参考法尊法师所着之《阿底峡尊者传》,采意译方式。)
1、菩提王(Lhatsun Bodhi Ranza)、大界统(Gelong Longchen Pon)及大圣松巴智慧(Sumpa Yeshe Lodro)是大乘佛教的三大支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噶举大祈愿法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