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论坛现代牧场附件是不是有个湖滩

---------------
当前位置: >
奶牛住别墅听音乐快乐工作 肥东牧场打造奶业帝国
来源:江淮晨报
关键字:&&&&
核心提示:截至目前,现代牧业已建成运营的万头牧场17个,在建牧场3个,拟建牧场10个。2015年前,现代牧业将完成30个万头规模牧场的规模与经营,奶牛存栏超过26万头,日产高品质牛奶3000吨以上,成为中国最大的乳牛畜牧公司和最大的原料奶生产商。
奶牛住宿:柔软的&床铺&更舒适
吃得好,也要住得好,奶牛们才能更健康生长。在现代牧业,奶牛的生活环境怎么样?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还是去看看吧。
在偌大的牛舍中,每头奶牛都有自己的&床铺&,一字排开,中间用铁栏杆隔开,在每个床铺上,还铺上了柔软的&被褥&。
牧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层&被褥&来自于奶牛的粪便,粪便经过加工之后,已经完全没有异味,摸起来比较松软,&奶牛卧在上面,比较舒适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保护乳房,减少乳头发炎。&
在卧铺前方,是奶牛的活动区域,当然这里也为奶牛设置了&抽水马桶&,奶牛的排泄物会被随时冲洗掉,保证生活区域的干净。
在肥东牧场原来成年牛牛舍的地方,还专门为小牛犊安排了生活区域。
奶牛在产仔之后即开始产奶,每年产奶期大概在300天左右,产下的小牛犊一部分放在牧场饲养长大,一部分则送往其他牧场,成为牧场规模扩大的储备。
责任编辑:王伟伟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图片新闻推荐
Copyright ?
hefei.cc All Rights Reserved摩托迷 - 最大 最火爆的摩托车论坛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研究
当前位置:
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研究
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www.
  日  作 者: 何 杰 龙祥松
【摘要】: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围绕“三农”,增加农民收入,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题。我市围绕城郊农业,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积极发展集约畜牧业、特色种植业、先进园艺业、高效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综合开发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逐步把合肥建设成产业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与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具有合肥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随着我市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合肥农业正在成为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推进“工业立市”的重要内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牵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合肥农业也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我市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的新形势、新任务,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具有我市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为此,市农委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全市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调研,重点对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进行了研究。
&一、 现代都市型农业的由来
(一)概念的提出
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思想可追溯到19世纪末2O世纪初英国城市学者霍华德就提出“花园城市”的理论,其内容就是限制城市规模过大,持续保留城市四周农业用地,如菜园、果园、牧场、森林、疗养地等各种功能的绿地系统,让城市中心成为一个大花园,四周缀以放射性或环形的林荫道。
20世纪5O年代末6O年代初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提出“都市农业区域”和“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直到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者艾伦·尼斯较明确提出“都市型农业”概念。进人80年代后期,随着世界城市化的加剧,日本、新加坡、法国、荷兰、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的经济学家相继开始了一些都市型农业的研究,并不断深化,并先后提出了“城市农业”、“都市农业”、“都市圈农业”、“都市型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等概念和发展理念。
目前,理论界比较认同的都市型农业是指大城市或城市群空间范围内的农业,既包含城市中心区域零星、插花式分布的都市农业,也包含城市近郊的城郊农业,还包含城市远郊和边缘地区的农区农业。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农业;是功能、结构、布局纳入大都市发展规划的农业;是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融为一体的农业;是符合城市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农业。我国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城市从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都市型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近年来,长三角的杭州、南京、无锡、苏州、嘉兴等大中城市和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也将农业发展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现代都市农业或都市农业。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日趋明确。北京将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概括为五个发展圈,即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以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以规模化的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和以与外埠基地横向联系为主的合作农业发展圈。上海市立足于建设国际化生态大都市,将其“都市型农业”空间布局概括为“三圈六区”,即城市内、中、外三圈层;都市内部空隙地农业区、近郊农业区、卫星城农业区、滨海农业区、海岛农业区、黄埔江上游农业区,不同的圈区具有各自的结构功能。天津则提出发展“一圈两带”的沿海都市型农业,即环城经济圈与综合经济带、滨海经济带。无锡提出现代都市农业由一个体系、八大片区构成等等。
(二)概念的内涵
1、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是一个广义的地域性概念,也是一个时代性概念。广义的地域性概念是在城市周边和城市内部间隙地进行现代农业规划设计、开发利用、生产经营,它具有圈层性和放射状相互交织的网络空间结构,但同时在空间布局上没有明显的城乡边界,都市型现代农业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区城;时代性概念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们对农业与城市关系的一种重新思考和定位。体现了大都市与现代农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关系。
2、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受不断稀缺的城市土地资源制约,将优先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诸多高新技术成果,并通过有效的组装集成,从而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工厂化、设施化、自动化、可控化、信息化、标准化等现代农业特征,并促使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形成农业生产经营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智能化等特点,使传统农业改造为资金、技术、装备、经营等农业生产方式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3、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功能多元化的现代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农业类型,它既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农业,也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具有高科技、市场化等现代产业特征的新型农业,是高层次、多形态的绿色产业,也是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服务等多元功能融合的现代农业。
二、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发展成效
近年来,全市上下围绕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和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的目标,把农业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的产业基础来抓,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跃上了新台阶。
一是粮油生产连续七年增产丰收。<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4 COLOR: FONT-FAMILY: 仿宋_GB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90万吨,增长2%;油料总产量31.6万吨,增长7.5%。全市50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到43户,增长42%;小麦、油菜、水稻优质率分别达到85%、98%和96%。夏粮及小麦总产实现连续七年稳定增长,为1997年以来历史最高纪录,实现了粮食生产总产、单产和优质率三个持续增长。
二是高效规模农业建设快速推进。围绕五大主导产业,“35116”工程建设和特色高效规模农业园、区、带建设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基地连片、特色成带、块状辐射、集群发展”的新格局初步显现。长丰造甲宋岗万亩蔬菜标准化园区、肥西合铜路沿线蔬菜园艺产业带、肥西三河莲藕产业集群等一批新兴特色高效规模农业园、区、带建设步伐加快,初具规模。全市蔬菜瓜果面积和总产量双破百万,全市规模特色农业基地面积突破100万亩,设施园艺面积2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4.5万亩,蔬菜园艺产业占农业总产值达21%。省部级“四大高产攻关创建”行动的万亩示范区达50个;涌现出一批“千亩连片、千棚联栋、万亩水生”的蔬菜生产基地,露地蔬菜突破10万亩;全市市级以上“一村一品”和特色村镇突破230个。积极参与合肥经济圈合作开发,投入100万元与六安、巢湖共建蔬菜基地,目前已在两地发展高效规模蔬菜基地1万亩。
三是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加速积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稳定向好,涌现出一批效益百万、经营千万、服务万亩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超过500家,连接基地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34家,连接基地面积300万亩。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8个,国家级龙头企业集聚度和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位居全省首位。肥东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企业集聚度位居全省第一,长丰县双凤工业区农产品加工园和蜀山区种业集中区初具规模。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454亿元,占全省农产品加工总值的19%,农产品加工业位居全市八大主导产业前列。
四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流转土地达72万亩。大力推进基层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农技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投资改革不断推进,全市新成立小额贷款公司20余家,有效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1000家,年均增长30%,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600家,增长150%,涌现出肥东徽之皇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一批集园区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和信息化为一体的省、市两级示范合作社和全省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示范社,成为引领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规范化建设的示范社。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速度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稳中有升。全市“三品”认证认定总数达317个,位居全省首位,市级以上一村一品和特色村突破230个,长丰草莓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深入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全市查处农业违法行为152起,已收处罚金额28.6万元,其中市本级农业违法案件查处取得突破性进展,立案查处种子、肥料、农药等违法违规案件30起,立案查处14件,处罚金额11.6万元。全市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稳定好转,农资市场和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净化,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六是项目和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马鞍山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香港宝石集团等一批牵动性强的大型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全市新建续建农业项目220个,新增投资26.4亿元。据统计全市新引进各类农业项目88个,投资60.65亿元。农业经济蓄力提升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七是农业功能拓展步伐加快。大力推进观光休闲农业发展,长丰草莓节、包河大圩葡萄节、三十岗西瓜节等知名节庆经济规模逐年扩大。全市星级农家乐达121家,全国农业观光游示范点3个,包河大圩观光休闲农业集中区、肥西三岗紫蓬山农家乐休闲集中区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产业特色的现代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和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八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全市36项民生工程中33项惠泽农村。全市培育新型农民2万余人,新增输出技能型劳动力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0万人。成功举办第二届农民运动会。实现所有行政村村村通水泥、柏油路,农村通信、网络光纤、广播电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新建户用沼气池5666口,养殖场大中型沼气达80口。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新增优质基本良田15万亩,免费测土配方施肥达286万亩,新增大中型拖拉机及变型运输机4256台,农业机械作业面积达640万亩,农机农艺结合全市亩均节本增效47.8元。肥东县新型农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全市农民参合率达97.6%,农村低保实现提标扩面。解决17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率达80%。
九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继续深入推进“十镇百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城中村改造、中村园中村改扩建等项目155个,建成中心村75个,近8万农民转变为市民,6.5万农村人口到城镇居住,减少1028个自然村庄;万亩土地及宅基地整理和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和三县“缩村让地”、“增减挂”项目取得明显成效。在全省创造了“以土地整理为抓手,资金项目整合为为牵动,整村整体推进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合肥模式”。
十是农民收入连续四年增长跨千元。在全省率先建立预防和控制农民负担反弹体系,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城乡双向创业等农民增收工程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构建依托特色产业增收、扩大劳务工资增收、盘活资产增收、促进转移增收的长效机制。全市农民外出务工规模恢复扩大,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人数增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连续四年实现增长跨千元。
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迈出了重大步伐,为下一步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加快发展打下了较好基础,从外部环境看,合肥作为全省最大、最密集的消费市场之一,具有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层次多、消费需求变化快、消费质量高等特点,要求农业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科学高效利用各种资源是合肥农业的巨大优势。我市集聚了大量的科技、金融和人才等各种社会资源,成为巨大的能量集合体,对郊区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农业的环境贡献功能需要进一步彰显。  从农民增收的实际要求看,由于受生产资源的制约,农业发展已经不能单纯通过数量规模的扩张满足农民增收的愿望,要充分发挥农业对郊区农民增收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快结构调整和功能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增长不同的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资源要素,市场竞争的制约,还要受到自然风险波动的制约,合肥现代农业的发展环境仍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仍不明朗,保持农业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势头难度加大,统筹区域发展任务依然艰巨,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当前面临的形势主要体现在“四个基本完成”与“四大潜力”, “四个不协调”与“五个矛盾”。
“四个基本完成”与“四大潜力”: 就是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农产品加工在全省领先地位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实用技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市的地域潜力、资源潜力、科教潜力、产业开发潜力较大。
“四个不协调”与“五个矛盾”:设施农业与整个大农业发展格局不协调;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协调;农业产业化水平与优势产业发展潜力不协调;农民的综合素质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协调。农户经营的零散化与现代农业要求的生产规模化相矛盾;贸工农脱节与现代农业要求的经营产业化相矛盾;技术装备不足与现代农业要求的劳动高效化相矛盾;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与现代农业要求的产品优质化相矛盾;农业功能开发不够与现代农业要求的功能多样化相矛盾。  当前全党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社会已逐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合力,合肥市已基本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已发展成为安徽现代农业优势突出和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区域,在特色农产品生产、高效及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已具备多方面的有利条件。特别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城乡一体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的政策机遇,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的经济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部分区县已围绕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这一切都为我市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城乡统筹和全域合肥的要求,抓住中部崛起、合肥经济圈建设、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契机,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优化生态、拓展功能为目标,以城市的人才、资金、信息、市场为依托,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优良生态、优势产业、优质产品为标志,以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信息化为特色,突出特色、规模、品牌、生态四个环节,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集约畜牧业、高效水产业、精深加工业、现代流通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综合开发农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功能,建设与省会城市发展相协调、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
(二)战略定位
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主要包括:立足合肥实际,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将合肥打造成面向全省现代农业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围绕粮油、蔬果、奶业、苗木、肉禽等五大类主导产业,突出农业结构调整、特色品牌基地、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在高效农业规模化、园区化、集群化、产业化和品牌化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资金、科技、人才、信息和市场优势,突出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环节,积极发展集约畜牧业、特色种植业、先进园艺业、高效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综合开发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初步把合肥建设成产业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与现代化滨湖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具有合肥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三)功能定位。
根据当前我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及资源条件,我市现代农业应具备以下五大功能。
1、产业经济功能。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一、二、三产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突出畜牧业和园艺业,实行基地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开发,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既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时对农业的生产、生态、旅游等功能进行综合开发,增加农民就业,提高总体效益,形成现代农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2、生态平衡功能。大力造林绿化,加强湿地建设,保护好城郊湖泊、水库、森林等生态资源,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促进生态平衡。使合肥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环境更美。
3、观光休闲功能。充分利用我市近郊的山水资源丰富,自然与人文景观众多,休闲山庄、农庄、渔庄与高科技园区发展迅速的有利条件,结合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致,提高生活品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文化科普功能。以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明生活及青少年了解农业知识的要求为目标,赋予现代农业一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担起相适应的文化科普功能。如开放部分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设施农业项目和农业庄园,为学生和市民亲近自然、接触农业文化、了解农艺知识等提供基地和平台。
5、辐射示范功能。充分发挥我市科技、人才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科技与管理创新,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输出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科技成果,向合肥省会经济圈内的城市展示我市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充分发挥我市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以服务合肥大城市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形成产业特色明显,优质高效和持续增长的现代农业框架。建立健全农业“十大”体系,实现“十化”目标,着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十大体系:种养业良种体系、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十化”目标:一是农业生产组织化。要彻底改变目前单家独户小农经济的格局,农户和生产资源、生产资料基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并实现专业化分工,提高农民和农业组织化程度。二是经营实现企业化。要以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理念和方法来组织经营管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三是生产方式的集约化。要由粗放型增长转为集约型增长,将现代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去,全面实现农业集约化,技术密集化,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实现科学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实现要素集约、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形成集约型立体发展的综合产业。四是生产模式生态化。实现种养业内部循环和各种农产品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实现农业发展与自然、人类共存的协调和谐。五是农业装备机械化。用现代化设备装备农业,农业生产过程达到高度机械化和设施化。六是基础设施规范化。加强以提高农田质量和抗灾能力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沃土工程,建成现代标准农田,以现代技术武装其他农业设施,并实现效益化。七是农副产品商品化。变产业优势为商品优势。八是农业标准系统化。农业全过程实行标准生产和质量监管。围绕农工贸一体化实现农业标准的系统化,以标准来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品牌战略,实现品质的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品牌。九是农业劳动者的知识化。改变目前妇女、老人、儿童从事农业生产现状,积极培养现代的新型农民。十是农业服务社会化。农业生产全过程实行社会化服务,实现专业分工。
(五)基本布局
结合我市城郊各地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按“三圈、二区、一带”格局进行布局。
“三大圈层”布局:第一个圈层,中心城区部分,坚持退出传统种养业,重点发展园区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和精品农业。第二个圈层,以第一个圈层以外至城市中心50公里圈,坚持压缩粮油业扩大园艺业,重点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设施农业和加工农业。第三圈层离市中心50公里以外,坚持稳定粮油扩大养殖,重点发展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大宗农产品生产。大力抓好高科技农业示范区、现代设施农业区、绿色园艺区、集约种养区、名特优水产养殖区五大区域发展。积极推进种子、种苗繁育推广、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示范、农业物流信息流四大中心建设,构建森林生态和旅游休闲农业两大体系,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形成生态成带、产业成块、基地成片、幅射成圈的现代农业格局;
“二区”布局:
一是江淮分水岭农业发展区。沿江淮分水岭一线所涉39个重点治理乡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苗木花卉、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建设,重点发展优质瓜果、草莓、树莓、大葱、马铃薯、食用菌和大棚蔬菜生产。大力发展猪、禽、草食动物和特种养殖。充分挖掘独有的资源潜力,积极培育岭域经济,加快分水岭地区适应性农业开发,建设节水旱作农业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
二是水源涵养地农业发展区。沿巢湖流域和董大水库周边,依托自然资源,加大四荒植树造林力度,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护城市用水和农用水安全。借助生态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特色精品农业,适度发展民俗生态游,继续实施移民搬迁工程。
&“一带”布局:
滨湖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带:稳步发展临水渔业,大力发展沿湖水生作物蔬菜,依托湖景、湖滩、湖水资源,大力发展以河滩日光浴,垂钓观赏游览为主的观光休闲产业,鼓励发展适合湖岛特点的度假休闲产业,积极推进湖防林带和湿地建设,为现代化大城市发展提供休闲景观和生态屏障。
(六)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必须构建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农业产业体系。要在全面推进农业各行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六大产业”。
一是做强畜牧业。坚持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监管体系化,加快推进健康养殖业。重点加大乳业、生猪、家禽、龙虾、饲料、良种六大产业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双百亿”工程,规划和建设一批“百头奶牛、千亩龙虾、万头生猪、百万只家禽”规模养殖场,进一步提升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
二是做大蔬菜园艺业。坚持“水生和旱生并进、设施和露地并举、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并重”的原则,按照“一线抓提升、二线抓扩张、三线抓合作”的发展思路,在近城区重点发展集研发、展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提升蔬菜产业档次;按照“百亩起步、千亩连片、万亩发展”的标准,在郊县重点推进设施栽培,扩大种植规模。围绕省会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市县合作,共建具有地方资源特色的露地蔬菜基地。加快发展苗木花卉、特色林果等高效园艺产业,建设一批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主导产品、特色产业、优势区域和生产基地,促进蔬菜等园艺产业占农业比重的逐年提高。
三是做优粮油业。坚持调整结构,改善品质,主攻单产,保证总产。巩固全市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发展饲用玉米生产。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继续开展高产攻关和产业提升行动,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等先进生产技术,加强科技支持和病虫草害防治工作,确保粮油业总产量和品质双提升。
四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城区内以发展农业公园、农家乐、垂钓园等集农业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农业为主,在近城区以发展观光农业、教育农业等体验型旅游农业为主,在远郊区以发展森林公园等度假休闲农业为主,按照科学规划,综合利用,保护生态,农民增收的原则,大力开发山、水、园、林、庄等农业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品牌农家乐。组织举办各种农业观光节、采摘节、品尝节等活动,不断推出观光采果、休闲垂钓、农家餐饮、农事体验等特色旅游。
五是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围绕农产品加工及其制品的多样化、方便化、安全化、优质化发展方向,力争到2015年,实现农业产业化“双百双千”目标,即:全市年产值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100家,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突破100个,农业企业发展到1000家,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超过1000亿元。把合肥建设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中心。通过培育、引进一批以本地农产品资源为主的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打造企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扶持技术含量高、有效益、有市场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加快畜禽、奶类、粮油、果蔬等优势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林产品开发、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改造传统加工业,提升加工档次,拓展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六是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力度,推进种养连动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利用生物质再生资源技术,推进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有机生活垃圾向肥料、饲料、原料& 转化。加大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加快发展畜沼果、畜沼菜、畜沼鱼等主体循环农业。着力推广节水旱作、测土配方、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加快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发电燃料、沼气、肥料、饲料、建材等秸秆综合利用和开发。积极稳妥地发展生态产业、生物质产业、休闲农业等产业,充分拓展农业功能和领域。
四、加快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合肥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对加快我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是制定发展规划。科学编制合肥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全市农业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按照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切实把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规划与全市“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总体布局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有机结合。
二是明确推进重点。在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中,集中力量,重点围绕突出发展高效农业、旅游农业、设施农业、精深农业、品牌农业等“五大农业”做文章。一是高效农业。以畜牧、蔬菜、园艺、水产等高附加值产业为重点,提升产业档次。全市每年新增亩均效益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5万亩左右;二是设施农业。重点围绕畜牧、蔬菜、园艺和水产等产业,发展广大农民建得起、用得上的温室和大棚。采取政府鼓励、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办法,动员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建设施、租设施、用设施;三是旅游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市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乡村文化、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扶持重点农业节庆活动,建设一批农业旅游重点景区、发展农业公园、农家乐村、农业美食村(店)和休闲农庄,进一步整合资源、集群发展,不断放大品牌效应,做强一批旅游农业品牌,形成环城旅游农业圈;四是精深农业。重点发展种子等科技型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不断提升合肥现代农业的质量、档次和水平;五是品牌农业。在地产农产品中创省以上名牌,力争五年内全市新增一大批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名牌。
三是创新发展思路。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积极引进工业理念、现代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理念,探索新路径、建立新机制、发展新模式、推进新抓手、实施新突破。坚持“三化”并举带动“三农”,积极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领域,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开发试验区,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企”,着力推进工业与农业、内生与外引、企业与基地、产品与品牌、生产与服务五个对接,加速特色主导产业体系的建立和集群发展。加快促进“三个转变”,即:生产方式由农民分散种养的家庭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集群生产转变,农业投入由农民投入为主向大户、企业投入为主转变,销售经营由农民自产自销为主向合同种养转变;全力实施“三大突破”,即:突破城乡空间布局的分割;突破城乡就业体系和城乡社保体系的分割。进一步提高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障率。
四是加大投入力度。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要求,加大政府财政支农力度,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向农业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同时,制定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都市农业建设,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信贷政策和农业保险政策,积极推广联保贷款、存单质押、小额信用贷款等农业信贷形式,推动农业保险业务顺利开展,为都市农业建设保驾护航。
五是深化农村改革。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承包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管理和服务,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着力构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和纠纷调处仲裁体系,推动扩大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试点。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集体财务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二是深入推进农技服务体系、农机化服务体系、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和农村能源服务体系等六大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三是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强与金融机构联合与合作,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下乡。推动开展扩大有效抵押物试点,努力增加县域和“三农”贷款。探索建立农村政策性保险和产业保险相结合的农村保险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民生产资金互助社、农户联保贷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资金互助合作,推进农民信用合作。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
六是扩大对外合作。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合作,争取省直有关部门在我市设立各种类型的试验、示范基地,加强与在肥的国家、省级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和科研引进,共建农作物良种研发、展示中心、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加工项目开发中心,进一步加强与省会经济圈城市的农业合作,规划建设以合肥和长三角市场为主的外销& 农产品基地。积极开展农业专题招商活动。
参考文献:
〔1〕《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2〕《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及布局》
〔3〕《农业经济》期刊
〔4〕《合肥市城乡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政策和实践》
〔5〕《合肥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6〕《合肥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参评单位:市农委
主持人:何 杰
执笔人:龙祥松
参与人:肖 波 饶东平 范观兵 梁 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肥东教育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