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爱丽小屋口红多少钱多少钱一轮

如何扩大孩子的阅读范围、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还是在去年长沙的全国首届身心学健康论坛上,我应严虎老师邀请进行发言,提问环节,有一个初三孩子的家长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大意是:&孩子还算爱好读书的,但发现他只喜欢读有限的一两类书,比如文学、科普,而且阅读的层次及不是很高,其他的,都不喜欢,不知道该怎么拓宽孩子的阅读范围,提高孩子的阅读层次。&因为我这个人总是有点慢热,不是很擅长随机应变的现场答疑,又不是学前期的早期阅读问题,我不是很有实践经验,一时有点不知道如何给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就原则性地谈了一点自己的认知,大意是没有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一定要喜欢什么类型的书,阅读中的快乐体验很重要,孩子喜欢读什么,只要图书的内容没有什么社会规范不允许的,家长大可不必干涉,而且,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在逆反的阶段,家长干涉也未必能产生什么效果。&这位家长朋友很宽厚,虽然我的回答很蹩脚,她却没再继续质疑我什么,但实际上,我对自己的答案很不满意,虽然我在早期阅读阶段的主张是“快乐至上”,认为愉悦的体验是早期阅读的首要价值,孩子怎么读开心,家长尽管可以跟着孩子的感觉走,但对于已经在接受学校教育的中小学生来说,家长是否应该这样无为而治,我尚缺少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支撑。&回来后,我便有心以读小学的女儿桐桐为“实验”对象,尝试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些方法,可以既让孩子乐意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质量,又不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阅读自由受到了限制?因为如果能够同时做到这两点,就可以反过来证明,孩子入学读书以后,家长是可以适当“干预”他们的阅读范围和质量的,只要不着痕迹即可。不知不觉三个多月过去了,自感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有了一些值得分享的结果。尝试总结一下。&应该说,在一定条件下,桐桐的阅读范围不存在多大的问题,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拿给她的书,不管什么题材的,基本她都能阅读。但如果让她自己去选,她所选的,就基本都是一些文学作品了,而且,在阅读质量方面,也跟我的期待有点差距,因为她偏好幽默搞笑的题材,至于品味,有的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比如《爆笑校园》系列等。同样地,额从图书馆借来的一些很适合孩子阅读的经典,有时候她并不会主动产生兴趣,虽然只要内容健康,任何阅读材料对于维持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都有帮助,都会对孩子的生命体验有所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更宽的阅读范围,,更高的阅读层次,对孩子的生命体验影响是不一样的,后者会让孩子更广博更有品位。&但对于孩子喜欢阅读的那些不那么经典的书,大人又不宜直接禁止,否则就像禁书一样,越禁止,越好奇。这就意味着,孩子想读,还得照让她读,但同时,必须得拿更高品味的书去影响她,这样她才能在比较中慢慢发现个中的优劣。那么,大人这个“影响”,如何才能不着痕迹呢?我尝试下来,感觉一下方法比较有效。&一、丰富孩子的相关背景知识。我们成人往往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对某个领域没有任何概念的时候,是不可能对相应的读物产生兴趣的。就像我个人,几乎是个军事盲,一点常识也没有,对于武器之类的读物,就一点兴趣都没有。孩子也是一样。他们感兴趣的,往往是他们有所了解至少有点了解的领域,否则,他们很难主动去找寻相关的书来读。这一点,我在扩充桐桐对天文学读物兴趣的时候,体会尤其深刻。受童年汇大陆老师的影响,我在探究孩子的科学教育时,发现天文学是一个非常棒的领域,对于孩子的数理逻辑、哲学启蒙、科学素养、人格塑造等,都有着很综合的教育价值,但我个人对此一窍不通,就在小夏和大陆老师的邀请下,带桐桐参加了他们的天文沙龙,一次沙龙下来,桐桐果然对这个领域有了感性认识,再加上大陆老师推荐了一些书,回家路上就嚷着让我给她买来看,等都等不及,我便趁热打铁,把家里原来买的一些跟天文有关她又不是多感冒的读物翻出来,小家伙竟然一反往常的被动态度,在妈妈午睡的时候,把那些读物又读了一遍,读了一遍还不过瘾,我午睡醒后,又让我带她去图书馆借相关读物了。&二、给孩子“体验”的机会就像我们对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任何体验时就很难对它产生兴趣一样,孩子也是这样,有时候他们漠视某本经典,并不是因为那本书的内容不合他们胃口,而是不知道里面是如何好。这个时候,如何想办法让孩子体验到阅读那本书的乐趣或意义就变得十分重要了,通常而言,我会尝试“音频过渡法”或自己先读给她听一部分试试。我在带领桐桐阅读的过程中,早就有一个发现,那就是桐桐对某个读物不感兴趣的时候,如果能够想办法让她接受这个读物的音频,那么她爱上纸质版本的概率几乎是100%。比如,桐桐很小的时候,小雪阿姨送给她一套“玛蒂娜的故事”绘本,加上配套的贴纸,整套有70多本,画面温馨可爱,谁知拿给她看时,小家伙并不是多感冒。如此昂贵的礼物,如果不看,岂不是可惜?再说,这套来自国外的经典的确十分值得一读。急中生智,我忽然想起小家伙经由音频爱上《长袜子皮皮》这本书的事,就趁在她在大厅里玩的时候,播放玛蒂娜故事的音频当背景音,果如预期,小家伙很快就爱上了这套音频,开始照例问能不能看到相关的书,我不失时机地把那套宝贝读物拿出来,小家伙果然开始大爱,一遍一遍地重复看,几十本书,每本平均至少看了五六遍!当然,不是所有的著作都可以找到音频,这个时候,成人的介入就十分重要了。而且,由于孩子天然对母亲有一种依恋的情结,有时候母亲的亲自阅读还更容易打动她。考虑到这一点,有时候我向桐桐推荐某个读物时,就会利用她喜欢见缝插针听故事的特点,趁她穿衣服或者玩其他游戏时,问她要不要听读什么故事,得到的当然都是肯定答案,得到允许后的我,就会不失时机地把她漠视的经典拿出来给她读,一般来说,我才读个开头,顶多才读几页,小家伙就听的欲罢不能要求看那本书了。比如,沈石溪写的动物故事非常经典,但书借回来后,桐桐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偏好,在家里放了好几天都没动,我就决定通过亲自阅读让她体验这些故事的魅力,就趁她做手工的时候,应邀在旁边读给她听,读着读着,小家伙就迷恋上了,我因为读的口干舌燥去喝了一趟水回来,她已经自己捧在手里读了,不仅如此,还要求妈妈把沈石溪的其他动物故事给她借回来!&三、别忽视“推销”的力量即使是再爱阅读的孩子,也不会自然爱上每一本有价值的书,特别是对那本书的一无所知甚至注意不到它的存在时,这个时候,成人的“推销”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个人尝试过如下几种推销方法,发现很有用。1、结合孩子已有的阅读偏好进行“推销”愉悦的阅读体验是可以迁移的。一般来说,孩子喜欢上某个作家、某种题材或内容的故事之后,更容易对相近的读物产生兴趣,跟孩子“推销”某本书时,如果孩子正好有相接近的快乐阅读体验,家长不妨加以利用。比如,桐桐因为“我的儿子皮卡”系列迷上了曹文轩,我在引导她读《青铜葵花》这本体量大的让孩子看了就发憷的“大部头”时,就对她说:“这本小说可是你喜欢的作家曹文轩写的哦,而且,写的是小孩子的故事,还是妈妈小时候经历的农村生活,好多人跟妈妈推荐过,都说写的很好,要不要妈妈给你读几段听听?”小家伙果然在好奇之下让妈妈读给她听了,才读了几页,小家伙就喜欢上了,要求自己读,不到两天,就见缝插针把这本246页的纯文字书读完了,读完又要求看封底上推荐的同系列的《草房子》等其他曹文轩的书!2、与孩子已有的生命体验建立个性化连接跟孩子“推销”某本书,技巧也很重要,如果单纯地告诉孩子这本书多好多好,孩子通常不会有太直观的体验,但如果把这本书跟她的生命体验建立连接,孩子的感觉就会很不一样,爱上那本书的概率也会更大。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我刚买回来的时候,她并没有明显的兴趣,但我觉得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就结合她的作家梦跟她推荐道:“你知道吗?作者海伦.凯勒是个很著名的作家,但她这个作家跟你知道的其他作家不一样哦。因为她的眼睛既看不见东西,耳朵也听不见东西,可以说是又聋又哑。但她最终还是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桐桐因为梦想成为作家,对如何实现作家梦一直很感兴趣,听到这里已经有点被海伦凯勒吸引,我就继续说:“妈妈一直很好奇她是怎么做到的,听说这本书里就有答案,妈妈也想读一读这本书,如果你想现在读的话,你就先读,读完别忘告诉妈妈她是怎么做到的哦。”话音刚落,小家伙已经把书拿过去看了呵。3、把希望孩子看的书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我们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大都有这样的体验,那就是与我们视线平行的商品,最容易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购买兴趣。其实这也是商家的一个促销策略之一。“干预”孩子的阅读,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个做法。那就是,希望孩子阅读的读物,一定要放在她最容易看到的地方。最近我自己在尝试这个做法,发现很有效果。原来我从图书馆把书借回家来后,都是随手丢在书房的一角,后来我发现,借来的书再好,桐桐都不会看这些书的,她常看的书,一般都是触手可及的。后来我便改变策略,把最希望她看的经典之作,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包括她的小书桌上或者床头。因为小家伙放学后做作业的时候,一般都会在小书桌那里,床附近也是她活动范围较广的地方,这样可以保证她看到。换了这个摆放位置以后,小家伙看那些经典之作的概率果然提高了很多!希望桐桐看的书,我还在陈列方式上做了一定改变,原来我把书借回来后,即使放在她的活动或视线范围之内,也通常是书脊朝外放在书架上的,后来看了《朗读手册》后,我便改变了做法,就是平放在她的书桌或床边,之所以这样所,是因为《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曾在这本经典之作中指出,“60%的人在跨进书店或图书馆时,脑海里都没有特定的书名,所以封面才能让人买书,而不是书脊”。封面向外的做法,即使对识字能力最低的人都有效。一项研究显示,在幼儿园观察一周后发现,孩子们选择的读物有90%都是封面向外陈列在书架上的!所以,居住空间比较大的家庭,在孩子的书房墙壁上装上导雨槽(见下图,来源于《朗读手册》)或者购买一个像学校的阅览室那样摆放杂志的小架子也是增加图书封面露脸机会的不错选择。&经过上述策略的改进,我明显地发现,桐桐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材料的质量都提高了许多。故现在有勇气做这样一个结论:中小学的孩子,他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材料的品味方面,家长可以不再“无为而治”,通过不着痕迹的引导,家长是可以帮孩子拓展阅读范围,提升阅读品味的。当然,也不排除我个人总结的这些策略在个别孩子那里会行不通,也欢迎大家自行探索和分享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顺便提醒一句,如果大家跟孩子的老师或小伙伴关系比较好,对于希望孩子读的书,通过老师或者她的同伴施加影响也是很不错的做法,因为孩子入学以后,老师的话语权威要比家长大,同伴喜欢看的书,也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孩子。
发布于日 06:38 |
阅读数(1304)
沈石溪动物小说&因为桐桐喜欢动物故事,妈妈在关注相关著作时,未尝没听说过沈石溪的名字,但由于数年来陪桐桐阅读的经典大都是外国的,想着是国内的原创故事,就没怎么在意。&然而,偶然际遇的《金丝猴与盘羊》,让妈妈对沈石溪先生的动物小说产生了欲罢不能的好感。&大约桐桐5岁的时候,陪她在社区图书馆看书,看到《金丝猴与盘羊》这本,就好奇地拿出来给她读,没想到这一读,就被他字里行间对动物世界温情的描写深深感染,太有西顿动物记的风格了!当时陪桐桐读西顿动物记的时候,妈妈就特别喜欢西顿先生笔下充满人情味的动物世界,没想到竟然在沈先生的作品中,再一次被这种感觉浸润,合上《金丝猴与盘羊》,禁不住热泪盈眶。&可惜,除了这本《金丝猴与盘羊》外,图书馆没再找到其他沈先生的绘本,一度遗憾。&几个月前,竟然再次在图书馆看到沈先生写的纯文字的激情动物故事,想到此时的桐桐已经能读这类纯文字的书,就毫不犹豫地借了一本关于天鹅的回来,没想到小家伙在回家路上听妈妈读的时候还挺感兴趣的,回家后就渐渐把这本书忘记了,因为小家伙正迷其他的书,妈妈也没再想办法吸引她看,放了好多天,都没怎么看,大约,密密麻麻的排版把小家伙吓坏了呵。&妈妈不死心,坚信小家伙最终会迷上这样充满人情味的动物小说,于是借书时继续留心,终于在前几天,又发现了一套拼音版,行间距很大,视觉非常舒服,乐颠颠地借回来一本《金丝猴》,可惜,小家伙最近正迷曹文轩,对于非曹文轩的书一概漠然,这本书再次受到冷遇。&今天小家伙在做手工的时候,妈妈心血来潮,决定伺机向她推销这本小说哈。根据妈妈的经验,小家伙做手工时喜欢听故事,听进去某个故事后便会要相应的纸质版本来看,便决定读这本书给她听,于是就问她:“要不要妈妈在旁边读故事给你听?”小家伙果然很乐意,于是妈妈拿起这本《金丝猴》,说:“那咱就读瑶瑶姐姐吧。”因为她最喜欢的瑶瑶姐姐是属猴的。小家伙没有反对,妈妈就从第一个故事读起来。&沈先生不愧是讲故事的高手,就像妈妈事先预期的那样,任何一个故事,从第一句开始,就有种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感觉,仿佛故事中的主人公,原本就跟自己的生命有所关联,结果,妈妈读的爱不释手、几欲流泪,特别是那篇《一对白天鹅》,真是妈妈读过的最美的爱情故事,桐桐也听的欲罢不能,不让妈妈停下来,不知不觉,一本书就快读了一半了,因为读书很耗费力气,妈妈不得不停下来去喝水。&妈妈去喝水的当儿,小家伙已经把那本书拿起来,不顾妈妈已经读了一半,从第一页开始重读了呵。&看那神态,估计明天就要跟妈妈去借这个系列的其他几本了!
发布于日 20:45 |
阅读数(164)
孩子阅读太快好不好?&桐桐读书比较快,甚至超过我。比如最近她迷上了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草房子》等作品,都是近300页的厚度,密密麻麻的字,我看到都发憷的大部头,她见缝插针各用不到两天就可以读完。惊讶于她的阅读速度,问她怎么会读的这么快,小家伙说:“遇到实在无聊的描写,我就跳过去”。&有朋友看到我关于桐桐读书之快的这类记录,担心地问:&读这么快,是不是只记住大概情节,语言修炼的部分却忽略了。我自己没上过幼儿园,二年级开始看长篇小说,找得到的书都读过,4年级就读完金庸。那会儿能找到的孩子读物少。速度飞快。但是到现在回看,觉得太快了其实影响对文字的吸收和应用。你觉得呢?&感觉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但不是140个字的微博能说得清的,索性展开啰嗦一下。&说实话,一开始,看到桐桐读书这么快,我也是有点担心的,怕她囫囵吞枣读不懂,又不想用提问给她增加压力,直接问她是不是读懂了又怕打击她的信心,但对她到底读没读懂的关注,我脑子里还是绷过一根弦的。于是,偶尔跟她共读的时候,是就会有意请教她里面的哪个主人公哪件事之类的是怎么回事。没想到这样请教的时候,她总能回答出来。&比如,昨天晚上,我从后半部分开始读《草房子》,读到蒋一轮这个人经常在河边吹笛子,还有段落提到白雀。就问桐桐:“蒋一轮是做什么的?他为什么这么伤感?白雀是谁?”桐桐就告诉我,蒋一轮是老师,原来教过细马的,他喜欢白雀。妈妈一听他喜欢白雀,以为是婚外情,就问她:“那蒋一轮多大了?有老婆吗?白雀多大了?”小家伙回答说:“蒋一轮还没结婚,他和白雀差不多大。”哦,原来是正常的男女感情。小家伙也讲的好清楚!看来,虽然一天多就读完了这本书,她却是读懂了的。&其实,她读不懂的时候,也会主动要求重复阅读的。比如《彼得.潘》这本书,她就一连读了三遍,问她为什么要一读再读,她的回答是:“里面的人物都是外国名字,我老分不清谁是谁。”&当然,对于很喜欢的书,她也会一读再读,或者一听再听,或者读了再听,或者听了再读。比如,《长袜子皮皮》《调皮鬼日记》等,都是重复听了多次,并又读又听的。其他阅读过的书,比如《小猪西里呼噜》等,她也会重复阅读。&她的这些表现,让我确信她的阅读速度虽快,却不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片面追求速度的结果,而是真的达到了一定的阅读水平,识字的量已经很大,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当然,读起来也相当专注,有时候喊她几遍都听不见,这种专注其实提高了她的阅读效率。&所以,综合上述观察,我以为桐桐阅读速度快不是什么缺点。没什么好担心的。至于“读这么快,是不是只记住大概情节,语言修炼的部分却忽略了。”倒不是我关心的问题。可能这与我的儿童阅读观有关系。&我在即将完稿的早期阅读专著上,将会提到一个观点,那就是“早期阅读,娱乐至上”。意思是,对于以游戏作为主导发展活动的学前期孩子来说,书本其实就是特殊形态的“玩具”,是为他们的快乐而存在的,而不是主要为了发挥教育作用而存在的。既然是玩具,那么读的开不开心,喜不喜欢就是最主要的,至于书本所承担的包括教育方面的其他功利功能,都是下一层面的东西,是自然渗透的结果。&桐桐虽然已经过了学前期,但也没有进入到成人的阅读阶段,虽说把阅读视为他们的娱乐活动有点幼稚了,但把他们当成一种文字的学习任务也太苛刻了。我还是更倾向于认为阅读过程本身的快感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而这种快感对于他们阅读习惯的巩固、阅读兴趣的保持是极为关键的。反之,如果在“文字的吸收和运用”方面怀有硬性的期待,难免会好奇甚至有意地去想办法检查他们的吸收结果,那么课外阅读活动难免又和课堂的语文学习活动等同起来了。&我们都是语文课上的过来人,对那些刻意设置的“文字吸收”环节的枯燥感受深有体会。(当然不是说语文老师不好,而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这个样子。希望教语文的朋友们不要误会哦)------我宁愿把课堂的语文学习视为“精读”,文字的吸收和运用功能交给语文课堂就可以了。而课外阅读则只是一个“泛读”“博览”的过程。这个“泛读”和“博览”,能起个增强语感、接受文学滋养、领略不同大家风格的作用就很不错了。(当然,百科类的阅读还有科普等功能)&不是有句话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应该就是博览的熏陶作用吧?别看这个博览没有刻意指向“文字的吸收与运用”,它的日积月累,其实也有穿石之功的。她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广泛地接触不同的文风、拓展不同领域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而这些,我个人认为,是比“文字的吸收与利用”更活的东西。它能赋予文字灵魂,让文字更灵动更有生命。&不认为“文字的吸收和利用”可以作为检验阅读水平的更理想结果,还因为“文字的吸收与利用”不过是技巧层面的东西,而这个技巧之外,阅读过程中所发生的感染、熏陶、滋养等生命体验过程,是超越文字技巧层面的,也是文字技巧无法代替的,真正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其实作者都是人学大师。&暂不设置桐桐在阅读方面的功利期待,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就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他们对阅读活动的需要,更多还是阅读的兴趣本身驱动的,而非为了完成某个任务(当然探究学习就另当别论了)。仔细想想,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状态啊,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没人提问,没人检查,没人让她写读书报告,阅读,只是一种愉悦的生命体验,而不是基于外部要求的被动选择,她可以在阅读中自然地与大家进行生命的对话,进而获得更丰满更高质量的早期生命体验,即使她不能完全记住所读的具体内容,也没有在文学修辞方面有所长进,又有什么呢?“爱阅读的孩子不会变坏”,阅读会让她成为更美好、更有品位的人,这就够了!&其实,即使我们不期待孩子在“文字的吸收与运用”方面有所长进,这个功利的结果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的。桐桐的阅读量大,就直接影响了她对写作的兴趣和写作的能力。她执着地想做一名作家,在文字运用方面也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语文成绩很不错,作文写起来也常常是信手拈来。我很满意这个结果。&记不住具体阅读的内容也不要紧,至少孩子可以在泛泛的阅读中,发现自己喜欢的书,被某个故事触动或感染,或许长大后的哪一天,她突然会记起成长过程中,曾经有某个故事或作品对她有所影响,又回头去找这本书,也未尝不是没有可能。&&
发布于日 18:19 |
阅读数(1123)
值得推荐的186本童书(日更新)&注:1、整理者,桐桐妈,教育学博士,早期阅读推广人,著有《从零开始做父母》等,早期阅读专著即将出版。书单系从陪爱女桐桐所读的4000多本童书中选出来的,妈妈和桐桐喜欢的,不断更新中。、友情提示:孩子的阅读偏好有个体差异,仅供参考、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注明适合的年龄,请大家注意根据当当或卓越的图文介绍鉴别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段。、好的绘本,只有年龄下限,没有年龄上限哦。、本书目不定期更新,参考请以最新版为准,老版本请自觉过滤哈。&&一、爱不释手的经典1、“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6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老鼠牙医----地嗖头》,少年儿童出版社3、《驴小弟变石头》,明天出版社4、《小恩的秘密花园》,河北教育出版社5、《石头汤》,南海出版社6、“塔木德童话”系列(10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7、《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21世纪出版社8、《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9、“巴巴爸爸的故事”系列(5本),接力出版社10、《100万只猫》,南海出版社11、《红狐狸和小鸭子》,湖南美术出版社12、《桑吉和面包师》,少年儿童出版社13、“神奇小老鼠”系列(8本),接力出版社14、《艾玛与风》,少年儿童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15、《小房子》,南海出版社16、《乌鸦面包店》,南海出版社17、《爷爷一定有办法》,明天出版社18、《小威向前冲》,贵州人民出版社19、《最重要的事》,河北教育出版社&& 这些书,我和桐桐都非常喜欢,爱不释手,百读不厌!&二、适合低幼宝宝的启蒙读物20、《谁是我最好的动物朋友》,天津教育出版社21、《小手手,出来了!》,少年儿童出版社22、“小一步”系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3、“小熊绘本”系列(12本),连环画出版社24、“小猫当当”系列,南海出版社25、《妈妈的小裤裤》,少年儿童出版社26、《一本讲述睡觉的书》,湖北美术出版社27、“婴儿游戏绘本”系列,接力出版社28、“噼里啪啦”系列(7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9、《嘘,保密!》,少年儿童出版社30、《条纹,条纹,发现啦!》,少年儿童出版社 31、《小毯子哪儿去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32、“迪克·布鲁纳”丛书,童趣出版有限公司33、“穿雨靴的小鹅”系列,南海出版社34、“可爱的鼠小弟”系列(12本),南海出版社35、“米菲绘本”系列,童趣出版有限公司 36、《妈妈,买绿豆》,明天出版社 37、《数一数,亲了几下》,南海出版社 38、《大卫,不可以!》,河北教育出版社 39、《9只小猫呼呼呼》,连环画出版社 40、《小金鱼逃走了》,新星出版社41、《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明天出版社&三、品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类读物42、《一个红苹果》,接力出版社(分享)43、《鸭子说“不可以”》,晨光出版社(宽容)44、《两只羊的故事》,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45、《惊险的捉迷藏》,“娃娃画报”绘本(责任感)46、《自己试试看》,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尝试的勇气)47、“小乌龟富兰克林”系列(10本),接力出版社(综合)48、《谁是蛀虫的朋友》,南海出版社(刷牙习惯)49、《这是我的!》,南海出版社(分享) 50《贪吃的小河马》,天津教育出版社(分享)51、《月亮是谁的》,晨光出版社(分享)&四、成长故事系列读物52、《奥莉薇》,河北教育出版社53、“小兔汤姆”系列(16本),海燕出版社54、“青蛙弗洛格的故事”系列,湖南少儿出版社55、《露露好喜欢游泳》,未来出版社56、《爱米丽尿床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五、睡前阅读类57、《一直爱你,永远爱你》,新星出版社58、《爸爸妈妈多爱你》,天津教育出版社59、《逃家小兔》,明天出版社60、《猜猜我有多爱你》,明天出版社&六、无字书61、《我的狮子》(无字书),接力出版社62、《海底的秘密》,河北教育出版社63、《变焦》,河北教育出版社&七、关于生命与爱的教育读物64、《了不起的粪便》,电子工业出版社65、《呱呱坠地》,电子工业出版社66、《母乳是最棒的》,电子工业出版社67、《老鼠爷爷的告别信》,中国电力出版社68、&《没关系,没关系》,二十一世纪出版社69、《赶牛车的人》,南海出版社70、《开往远方的列车》,河北教育出版社(适合较大的孩子)71、《小鲁的池塘》,河北教育出版社72、《雪花人》,河北教育出版社73、《还有100个夜晚》,少年儿童出版社74、《再讲一个故事吧》,晨光出版社75、《大野狼与兔子魔术师》,新疆青少年出版社76、《爷爷有没有穿西装》,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77、《好奇小猫系列》——&怦怦跳科学图画书第四辑(全6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78、《树真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79、《大野狼和他的魔术演出》,新疆青少年出版社80、《圆圆的肚脐》,电子工业出版社81、《阿莫的生病日》,21世纪出版社82、《织毛线的多多》,晨光出版社83、《愿望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八、有助于培养自尊自信的读物84、《袋鼠宝宝小羊羔》,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85、《糟糕,身上长条纹了!》,河北教育出版社86、《变色龙不变色?》,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87、《小恐龙》,中国电力出版社88、《超人波波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89、《我要当河马》,中国电力出版社90、《小不点》,中国电力出版社91、《不起眼的小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九、同伴交往类92、《利勒比找到一个好朋友》,二十一世纪出版社93、《受人冷落》,新疆青少年出版社94、《友好的臭鼬》,新疆青少年出版社95、《兔子先生的麻烦》,湖北美术出版社96、“大麦和小可”系列,童趣出版有限公司97、《鳄鱼莱莱》,新星出版社98、“兔子蹦蹦和青蛙跳跳”系列(12本),贵州人民出版社&十、一些自然科普读物99、“小牛顿爱探索科普绘本”系列,新蕾出版社100、“令人惊奇的科学童话”丛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01、《神奇校车》系列(第一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02、《四个月亮》,湖南少儿出版社103、&《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河北教育出版社104、《法布尔昆虫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版本卖的销量大,但个人觉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排版和图片更舒服呵,而且后者都是实物拍摄的,震撼!)105、《金丝猴和盘羊》,新蕾出版社106、《各国的早餐》,长春出版社(数概念启蒙、风土人情教育)107、&“永田爷爷的动物观察日记”系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适合低幼)108、《米歇尔和小莱尼》,东方娃娃绘本109、“宝贝,妈妈爱你”系列,上海远东出版社(原创,关于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十一、情绪管理类110、《怕黑》,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11、《舞台怕不怕》,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12、《黑暗中的富兰克林》,接力出版社113、《嘟嘟的秘密约会》,辽宁教育出版社114、《露露做恶梦》,未来出版社115、&《生气汤》,明天出版社&十二、传统文化故事类116、“中国.民族节日风俗故事画库”系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17、《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现代出版社118、《盘古开天》,湖北少儿出版社119、《胖嫂回娘家》,新蕾出版社120、“绘本中华故事”系列,黄山书社121、《长发妹》,湖北少儿出版社122、《苏和的白马》,南海出版社123、《春节是红色的……》,上海远东出版社&十三、生存智慧类124、《海盗兔子小亨利》,湖北美术出版社125、《小黑鱼》,南海出版社126、《咕噜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27、《夜黑黑》,娃娃画报绘本 128、《兔子借地》,湖北美术出版社129、《艾玛踩高跷》,少年儿童出版社130、《奇妙伞》,江苏少年儿童出版131、《我的幸运一天》,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十四、绘画艺术启蒙系列132、“小幸运儿和大艺术家”系列(6本),电子工业出版社133、《味儿》,南海出版社134、《点》,南海出版社&十五、具有哲学启蒙色彩读物135、《爱你本来的样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36、《冬天的温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37、《女巫温妮》,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38、《安东尼的小平底锅》,接力出版社139、《阿狼的秘密》,新世界出版社140、《我先,我先》,少年儿童出版社(从内容的量上看,也适合3岁左右的孩子)141、《失落的一角》,南海出版社142、《菲比的魔法》,晨光出版社143、《没关系,没关系》,21世纪出版社144、《赶牛车的人》,南海出版社145、《没有耳朵的兔子》,接力出版社146、《森林里最好的朋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47、《一片树叶落下来》,南海出版社148、《风中的树叶》,湖北美术出版社149、《风到哪里去了》,明天出版社150、《彩虹的尽头》,东方娃娃绘本系列151、《小房子变大房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52、《最奇妙的蛋》,明天出版社153、《鲸鱼》,河北教育出版社154、《小狗便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155、《摇摇晃晃的桥》,湖北美术出版社156、&《停电以后》,贵州人民出版社157、《世界上最慢的小狗》,金色童书名家精选(全12册)之一,连环画出版社158、《敌人》,明天出版社159、《你所需要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60、《你是我的孩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注:这些有哲学启蒙味道的绘本,有些更适合小学生看哦。&十六、职业启蒙系列161、《我们的叔叔》,“娃娃画报”绘本162、《忙忙碌碌镇》,贵州人民出版社163、“小朋友的职业体验”系列(20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64、《快活的翻斗车司机》,金色童书名家精选(全12册)之一,连环画出版社165、《长大了当什么》,金色童书名家精选(全12册)之一,连环画出版社 &十七、培养环保意识的读物166、《这片草地真美丽》,河北教育出版社167、《绒毛树》,上海译文出版社168、《正在消失的图瓦卢》,新蕾出版社&十八、小学低年级自主阅读读物169、《如果你想当总统》,南海出版社170、《彼得.潘》,湖北少儿出版社171、《木偶奇遇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72、《夏洛的网》,上海译文出版社173、《苹果树上的外婆》,新蕾出版社174、《草原上的小木屋》,安徽教育出版社175、《爱丽丝梦游仙境》,21世纪出版社176、《鲁滨逊漂流记》,译林出版社177、《长袜子皮皮》,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78、《舒克和贝塔历险记》,21世纪出版社179、《布鲁卡姆日记》,人民邮电出版社180、《希利尔讲世界史、世界地理、艺术史》套装,贵州教育出版社181、《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系列,新世界出版社182、《小狗钱钱》,南海出版社183、《西顿动物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十九、漫画类184、“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系列,21世纪出版社185、《父与子全集》,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86、三毛漫画(彩图注音版盒装: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三毛解放记+三毛新生记),少年儿童出版社&附注:1、更多关于早期阅读的文章,烦请参考博主的早期阅读博文目录(更新至日),2、每日阅读书目更新,新浪微博@小桐和老妈&
发布于日 21:39 |
阅读数(1976)
早期阅读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娱乐性-----节选自桐桐妈即将出版的专著《早期阅读那些事儿》(暂名)&进行关于早期阅读的答疑或讲座时,经常遇到对孩子的阅读心存焦虑的家长,焦虑的原因,却很少是因为孩子不爱读书,而是读书的方式或喜欢读的书跟他们的期待相差甚远。比如:我给孩子读书,孩子却一边在床上翻跟斗一边听,或者手里玩着其他东西……孩子这么不认真怎么办?我拿起一本书,想给孩子从头读到尾,孩子却拿着书捣乱,或者哗哗地翻来翻去,或者看到一个页面就再也不让往后翻,就停留在那里反复跟妈妈问这问那……孩子的阅读方式这么奇怪怎么办?我给孩子准备了多元、丰富的绘本,希望孩子吸收尽可能全面的营养,但孩子只喜欢其中一种……孩子为什么这么怪?孩子喜欢拿着读过的某一本书读来读去,对我借来的新书却置若罔闻……孩子的阅读老没新进展怎么办?我觉得很有意义的书,拿给孩子,孩子却不喜欢,让孩子参与选书,孩子选的书有趣倒是挺有趣的,但好像没有教育意义,怎么办?孩子读完书回答不出来问题怎么办?……&& 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都很能理解家长背后的那份无奈和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但也会为他们感到遗憾,因为这么多问题的背后,其实都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假设,那就是早期阅读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教育性。即,当家长陪孩子走进阅读世界的时候,他们对早期阅读的教育价值往往抱有很多期待,特别是当听到有专家讲到早期阅读的种种好处时,更是坚信早期阅读可以成为帮助孩子成长、解决孩子问题的“万灵药”,进而对早期阅读进行很多功利的设计,殊不知,对于孩子来说,早期阅读之于他们的价值,并不在于父母的这些“有用的东西”,他们所期待的早期阅读,只是一份愉悦的体验而已。&一、童书是让孩子感觉快乐的事物作为早期阅读的主要对象,童书对于孩子首先意味着什么呢?不妨先拿日本图画书专家松居直先生的一句话来个大体的概括-----“图画书是为了让孩子快乐而存在的”。松居直先生这里讲的虽然是“图画书”而非“童书”,其实二者对学前期的孩子来说是没什么区别的,因为学前期的孩子读的童书就是图画书,图画书也是最适合这一年龄段的童书形式。故本文如无特别注明,所谓童书都是指的图画书,即通俗而言的绘本。我个人十分认同松居直先生对童书价值的判断,并进一步认为,童书对于孩子的这一价值,可以从童书的形式、内容和阅读的过程带给孩子的体验去理解: 1、阅读体验“玩书”始对于尚无一定语言理解力的宝宝来说,作为阅读材料的童书和其他玩具并无太大的差异,不管是父母提供给他的还是他主动发现了童书的存在,最初吸引她的,都只是童书与众不同的形式,包括鲜艳的色彩、精巧的装帧、有趣的形象、可以翻动的页面等,这种充满未知的“玩具”让他感到好奇,并诱使她习惯性地去去探究它的存在:是硬的还是软的?可不可以撕下来?翻过去会是什么样子呢?能不能吃呀?等等。正是在这样的探索中,孩子获得了童书带给她的最初的快乐。无怪乎,很小的孩子是喜欢撕书、咬书的,因为这个年龄的他们,小手和嘴巴只是探索书的工具而已。孩子也只有对童书外部形式的探索欲得到满足后,才可能对立面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在进一步探索内容欲望驱动下,她才可能喜欢听妈妈给她读里面的故事------孩子对早期阅读的体验,最初就是从这样“玩书”开始的。2、“发现”内容带来的情感满足童书带给孩子的愉悦性不仅仅存在于孩子的自我探索过程中,在“发现”童书内容的过程中,他所体验到的快乐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初,她可能只是从童书的图片上认出了常见的小狗小猫,或者通过看书认识了菠萝苹果等水果,忽而又从水果店里看到了它们,进而体验到获取新知识以及成功指认的快乐感,虽然这样的“成就”在成人看来有点微不足道,却是足以让一个刚迷上认知世界的宝宝手舞足蹈的。随着理解力的增强,渐渐地,孩子开始经由妈妈的阅读“发现”了童书里的故事,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想象,也由此打开了一扇窗子,对于一个活动空间有限的孩子而言,相信再也没有比这种广阔的故事世界更让他们兴奋的了,看一看孩子听读故事时那双迷恋的眼神就知道了!3、阅读过程的快乐体验具有不可替代性童书带给孩子的快乐,还有一个难以替代的方面,那就是阅读过程带来的满足。由于幼小的他们还不识字,童书一般是爸爸妈妈念给他们听的,听爸爸妈妈阅读的过程也往往是他们跟爸爸妈妈深度连接的过程,爸爸妈妈的怀抱让她感觉到爱的温暖,书中的故事让他们的沟通有了更好的媒介,在听读故事的过程中,无论他的什么情绪被唤醒,都可以随时跟爸爸妈妈交流,那种惬意是其他玩具很难代替的,更不是影视碟片这类冷冰冰的电子产品能够替代的。很多成功人士在回忆自己的早期经历时,很容易提到爸爸妈妈给他们读书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早期阅读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娱乐性既然童书之于孩子而言,是首先为了孩子的快乐而存在的,那么早期阅读之于孩子的最大价值,娱乐性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首要的了。但这并不仅仅是一个逻辑推理,而是有着深厚的教育心理学依据的。学前期的孩子,尚无学习的义务,阅读对于他们而言,绝不是以获取知识技能为目的的学习,更多地还是发现阅读的快乐、建立对阅读的兴趣并经由书本进行亲子互动过程,所以,如何让他们读的开心是最重要的。如果爸爸妈妈意识不到这一点,将学前期孩子的阅读,特别是三岁前孩子的阅读同学龄期的那种学习等同起来,就很容易对孩子的阅读行为心怀功利的期待,比如期待他们从书本中获取什么知识、习得什么好习惯、学会某种技能等,即把早期阅读的教育性看的太重,甚至孩子一有什么问题,就赶快找相关的主题教育读物让孩子读,还不时在陪孩子读的时候旁敲侧击,试图寓教于乐:“人看人家是怎么做的?”“你要向人家学习啊!”等等,实际上孩子是反感这样刻意的安排的。当然,不是说早期阅读中不能渗透教育,早期阅读的教育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当孩子的发展存在某种障碍的时候,有意识地提供一些相应的教育读物,也是很不错的安排,但这样安排的效果,往往受制于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孩子愿意去读,读的开心,因为喜欢故事的内容或里面的小主人公,愿意自发地接受她的影响。否则,父母一厢情愿的灌输,是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因为早期阅读的教育性,往往是一个自然发挥的结果,是孩子伴随着阅读带来的趣味、愉悦体验自然吸收到的,如果家长过于看重这个教育性,甚至把早期阅读设计成一种教育的工具,则孩子就很容易产生对阅读的思想负担,甚至在爸爸妈妈的压力下产生对书本的逆反心理。所以,陪孩子早期阅读过程中,爸爸妈妈没必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一项需要特别安排和布局的任务,只要孩子有阅读的愿望,尽管给孩子提供她喜欢的书,而不必太在意这些书是否有教育价值,也没必要把孩子读了多少书去跟别人家的孩子去比,因为阅读是孩子的快乐源之一,而不是给父母长脸的事情,更不是拿来攀比的工具,但只要能保证了孩子快乐阅读的自由,其教育价值也会自然产生。&三、早期阅读的“娱乐性”自有其价值阅读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娱乐性,这一主张有时候会让一些家长难以接受,担心早期阅读只顾得愉悦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实际上这样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虽然早期阅读的目的没有明确的教育价值方面的主张,实际上这种“娱乐导向”间接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1、快乐的阅读体验让孩子记忆更深刻。松居直先生曾经在他的图画书专著《幸福的种子》中提到,当他回忆早期的语言学习经验的时候,发现在幼儿园和小学里曾经反复阅读并由老师仔细讲解的课文、故事等,都已经没太多印象了,但小时候妈妈给他读的那些童谣、儿歌,却一直牢固地存在于他的记忆里。在反思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时,松居直先生给出的答案是-----“快乐”与否可能是问题的关键。“儿歌是和朋友、兄弟姐妹边玩耍边唱的歌,图画书中的童谣则是母亲在床前念给我们听,陪伴我们入睡的曲调,都是孩子沉浸在快乐时听到的。当时的快乐与喜悦,随着年龄的增长,印象却越发深刻,清楚地留在记忆之中。如果不是伴随心灵的满足,不论歌曲或词汇都很难留下记忆。”松居直先生的这些分析,我深以为然,反观我自己,印象里中记忆最深的东西,也是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故事和童谣。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家长共鸣这一点。由此可见,“快乐至上”的早期阅读并非没有教育价值的,它让孩子从童书中吸收到的东西保持的更久远,更牢靠,这就为经由快乐阅读的早期教育提供了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享受阅读的孩子语言更丰富、推理能力更强、行为习惯更好、想象力更发展的原因,因为童书中的这些东西更容易被他们吸收进去!2、阅读带来的快乐体验让亲子关系更密切早期阅读的过程往往是孩子安心地偎依着爸爸妈妈、毫不设防地倾听的过程,被故事滋养的同时,他们还享受着爸爸妈妈怀抱里的爱,这样蜷缩在爸爸妈妈怀抱里听读故事的温馨时光,我想很多孩子终其一生都不会忘记。而且,亲子阅读过程中孩子和爸爸妈妈共同经历的那个故事世界,还可以给彼此更多可以分享的体验,并让彼此找到更多共通的东西,“这个共通的经验,不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失去,它将作为一个快乐的精神纽带永远存在下去。”(松居直语)由此,早期阅读就变成了连接爸爸妈妈和孩子的纽带,让亲子之间的关系更加牢固、亲密,而密切的亲子关系将会为孩子的教育提供一个很好的前提:亲子关系密切了,爸爸妈妈的话孩子更容易听进去!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快乐至上”的早期阅读,看似没有把重点放在其教育性上,实际上,它所带来的教育效果超越了童书阅读的。3、快乐体验强化阅读的兴趣行为主义认为,孩子的行为,总是被它的后果所强化,阅读也是如此,当孩子能够自由地选择要读的书和阅读的时间,又可以得到父母的支持与陪伴的时候,早期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体验就成为一个美好的后果,吸引他们更多地去阅读,这便是阅读与快乐体验之间的良性循环,由此,也不难理解那些找到阅读乐趣的孩子看到书本就欲罢不能了!反过来,如果家长过分看重早期阅读的教育性而不当地介入孩子的早期阅读,比如,逼着孩子去识字、急于想办法让孩子独立阅读、逼着孩子读指定的有教育价值的书等,则早期阅读带给孩子的情绪体验就很可能是负性的,一旦孩子把阅读与这些负性情绪体验建立了链接,则就很可能把阅读视为畏途,难以保持对阅读的兴趣。所以,给孩子一个“快乐至上”的早期阅读体验,其实是帮孩子维持和巩固对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好地爱上阅读,一个越来越热爱读书的孩子,还愁他无从从阅读中获益吗?&
发布于日 07:03 |
阅读数(579)
&&&&1&&&&&&&&&&nbsp&&&页码:1/31
最近来访我
我最近看过
显示全部&&
《“小书虫”是怎样炼成的》购买链接
《从“零”开始做父母》购买地址
《爱出一个好宝贝》购买地址
购物链接临时收藏1
购物链接临时收藏2
购物链接临时收藏3
购物链接临时收藏4
购物链接临时收藏5
中医科普讲座/节目
中医学习视频
中医博客/网站
生活休闲类博客
显示全部&&
文章数量:2196
评论数量:28779
访问数量:95645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堡争霸魔法小屋活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