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个名字好比战斗f18超级大黄蜂战斗机还有战斗什么黄蜂呢

F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 United States Navy/Marine F/A-18 Hornet Fighter 美国海军 :: 空军世界
F/A-18E/F新型舰载战斗攻击机
作者:yf23
是美国正在生产和装备部队的新型舰载战斗攻击机,到今年秋季,所有原装备战斗机的舰载战斗机中队(VF)将要全部换装F18E/F,从而改编为舰载战斗攻击机中队(VFA),以后美国的航母甲板上将不再有专用的舰载战斗机,也不再有专门的舰载战斗机中队。
F18E/F源自出口用的“大黄蜂2000”方案,美国海军原本是作为在得到真正的第四代重型舰载战斗机之前的一个过渡而考虑的,但是这种计划中的重型舰载战斗机也是考虑了同时担负远程攻击的任务,单一用途的A-12被取消造成了这种多用途的必然要求。
热门作战飞机:
但是海军一再变更的重型四代机计划在苏联解体后就像烈日下的露水一样转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F/A-18E/F不得不从手中接下重型战斗机的重任,同时又要接替的攻击任务。该型号还出口至澳大利亚,并可能出口日本和印度。
F/A-18E/F飞机作为新的重型舰载战斗机,最让人担心的地方是这种爬升能力和高速性能都下降而且还不能携带AIM-54“不死鸟”导弹的飞机是不是会削弱美国海军航母编队的防空作战能力,损害航母的生存力。要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应当了解美国航母编队如何遂行防空作战。美国海军舰队在应对有一定威胁的作战时一般采用双航母编队,防御圈划分为内外中三层。外层由舰载机负责,内层由水面舰艇负责,中层由舰载机和区域防空舰共同负责。在冷战时期,离航母最远的舰载机实际上并不是防空巡逻的战斗机,通常是“维京”在紧张地搜索随时可能发射潜射反舰导弹的苏联巡航导弹核潜艇,但是也不会离开F-14太远,不会飞出AIM-54导弹的保护区域。F-14战斗机组成的外层战斗机防空圈,通常距航母300-350千米进行巡逻飞行,一旦发现空中目标来袭则可迅速前出在尽可能远处消灭目标。在F-14背后约100千米处是E-2C预警机的巡逻空域,基本上可以覆盖F-14可能与敌机接触的空域,但是在极限距离上有时要依靠F-14自行搜索。
在预警机与水面舰艇之间还有一道战斗机巡逻圈,通常这一层防御可以由腿比较短的F/A-18战斗机来执行。通常防空驱逐舰被部署在水天线处担任雷达哨舰,自从DDG-51“阿里?伯克”级驱逐舰大量服役后,这道防线的抗打击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巡洋舰通常布置在比较靠近航母的位置,一方面可以支援外圈防空驱逐舰,另一方面驱逐舰可以为内圈提供点防御支援。美国海军很早就开始利用数据链共享信息,统一指挥调度。战斗群的指挥中心可以设在航母上,也可以设在巡洋舰上,实际上是海军指挥控制系统的海上部分,可以接受来自陆上指挥中心的指令,汇总各舰只和飞机的上传数据,把下达的命令和必要的数据通过海军战术数据系统(NTDS)由数据链分发。海军战术数据系统实际上是战术数据链路A(TADIL A)的计算机系统,战术数据链路A北约称为Link11。在美国海军中Link11的终端用户包含各类主要水面战斗舰艇、攻击型核潜艇和、、、、这几型飞机。Link11是一种保密的网络化数字数据链路,采用并行传输和标准报文格式,实际的标准传输速率为1364bps或者2250bps。这种数据链采用HF和UHF两个波段,采用HF波段可以覆盖300海里半径的区域,UHF波段在舰对舰传输时作用距离25海里,舰对空则为150海里。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Link11并不能直接指挥舰载战斗机作战,舰载战斗机的机载数据链终端支持的是北约命名为Link4系列的战术数据链路C,虽然美国海军的大型水面作战舰只上也安装Link4A双向链路,但是一般也不直接指挥空战,主要用于空中交通管制和舰载机着舰引导。舰载战斗机的空战主要由预警机根据舰队指挥官的命令和当时空中的态势来进行指挥,战术数据通过Link4A传送。战术数据链路C是非保密时分数字数据链路,采用串行传输,数据率为5000bps,工作在UHF波段,这种数据链历史比较长,早在50年末期边应用在“赛琪”半自动截击导引系统上,虽然缺乏抗干扰能力,但是比较简单可靠。这个系列中有一种特殊的Link4C,这种数据链只用于F-14进行4架战斗机组网的编队空战。
在冷战时期,F-14战斗机所参与的航母编队防空作战大致上便是如上所说的情况,一旦E-2C预警机首先发现苏联的超音速轰炸机群,就一面指挥外防空巡逻圈的F-14加速前出拦截和迟滞苏联轰炸机的功绩,一面将空中态势传回旗舰,紧急弹射值班的F-14加入战斗。F-14将会加速到M1.6左右接敌,然后超音速连续发射AIM-54导弹进行多目标攻击。对于躲过攻击的目标,通常不做过远的追击,交给下一层防御力量进行拦截。显然,位置靠后,本身速度较低而且只能使用AIM-7“麻雀”半主动中距蛋的F/A-18战斗机在这种作战中实际作用并不是很大。不过自从苏联解体之后,目前以及以后相当长时间内都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建立一套支持超音速轰炸机突防发射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攻击航空母舰的体系,F-14的这种能力就像传说中的屠龙之技一样,强则强矣,却无处发挥。F/A-18E/F服役后,外层防空圈的重任也只好当仁不让,飞机气动外形上加大机翼展弦比的设计应该有增加续航时间的考虑,加上本身一开始就考虑了伙伴式空中加油,防空巡逻时间仍然可以基本保证。F/A-18E/F的加速性不甚理想,AIM-120导弹的射程也较小,难以做到像F-14那么远的距离上歼敌,不过考虑到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威胁至少暂时已不存在,这样的缺陷似乎也不那么令人担心。
F/A-18E/F实际上在防空方面也有自身的优势,一方面AN/APG-79雷达是一种数字化有源相控阵雷达,在波束扫描的灵活性上远远胜于混合了新旧技术的AN/APG-71雷达,在探测低空小目标上优势明显,实际的多目标能力也要更强。这种特性更适合于拦截低空突防的战斗轰炸机,这种目标比前苏联时代的超音速轰炸机小得多,机动性达到一般战斗机的水平,而且具有危险的反击能力。对付这样的目标,AIM-54这样的远程导弹显然机动性显得不足,进行多目标攻击也非常不可靠,AIM-120C才是超视距猎杀战斗机的利器。进入90年代,美国海军作战飞机开始装备战术数字信息链路J(TADIL J)也就是北约的Link16,这种数据链的终端F-14D和F/A-18E/F都有安装,但是大部分较老的F-14没有得到改装。Link16是一种保密和抗干扰的大容量无节点数据链路,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和后继的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终端是它的收发部分。Link16采用时分多址(TDMA)技术向每个单元分配时隙进行数据传输,去掉了Link11的网络控制站,不会再出现单个节点被摧毁,整个网络瘫痪的现象。Link16采用报文保密和传输保密两种保密手段,在传输过程中通过控制波形降低截获概率,即使截获报文也需要报文密钥才能解读。这种数据链同时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利用扩频、调频、检错和纠错编码、伪随机噪声编码等措施能够对抗目前最好的瞄准式干扰机。Link16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使用能大大提高整个舰队的态势感知能力,大大提高防空作战的效率,在面对空袭的时候,一架在正确位置守株待兔的F/A-18E/F要远远强于一架由于Link4A遭到干扰而未能及时到达阵位的F-14A。从这个意义上讲,F/A-18E/F至少并没有使美国海军的防空变得比原来更脆弱。另一个有利于F/A-18E/F机群提高防空作战效能的因素是飞机的高可靠性和高可维护性。众所周知F-14极为复杂,可靠性难免较差,而且维护也很费时费力,遭遇空袭时如果值班战斗机不能出动或者出击途中发生故障不能作战,那对整个舰队都可以说是糟糕透顶,即使这么倒霉的事情概率较低,那么能够出动作战的F/A-18E/F平均数量也必然要比F-14多。总而言之,换装之后航母的编队在目前和将来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不用担心空中威胁。
如果说防空作战本是F-14的专长,那么对地攻击则是F/A-18从一出生就担负的职责。本来F/A-18E/F具有比F/A-18机组的其他成员更大的航程,更大的载荷,更强的生存力,在对地攻击能力上不应该受到质疑,但是偏偏半路杀出程咬金,F-14晚年寂寞,既然空战已无对手就改行执行远程攻击和战场遮断任务。通过加装AN/AAQ-14目标照射吊舱,部分F-14获得了使用激光制导炸弹进行精确打击的能力,“炸弹猫”之名不胫而走。F-14凭借本身变后掠翼的固有优势,具有非常大的打击纵深,尤其是携带重载荷之后作战半径超过了F/A-18E/F,这个特点令人对F/A-18E/F的打击能力产生一定程度的不满。
但是F-14作为一种攻击力量来使用时,它的不专业也带来了很多缺陷。首先是F-14并没有合适的对地攻击用传感器和火控系统,这使它在发现和处理地面目标上能力相当有限,对付已经给定坐标的固定目标固然可以轻松实施精确打击,如果要打击移动目标或者复杂地形上不利观察的目标就实在无法胜任了。其次是F-14当年设计时并没有考虑过携带那么多种类的对地攻击武器,携带和投掷这些种类繁多的武器,仅仅是气动上就要做很多的试验来证明各种携带飞行条件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老的雄猫恐怕也不能支持增加如此多的火控程序,仅仅改装数量有限的F-14D也难当大任,而花费却是不菲。此外,F-14飞机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也影响飞机对地攻击的出勤率,出动架次不足必然影响航母战斗群的打击能力。还有一点最近美国海军十分强调的携带未投掷作战载荷返回航母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的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价格十分昂贵,如果不能懈怠会航母的话会造成十分严重的浪费,而且苏联解体后美国海军奉行“由海向陆”战略,主要的作战区域已经不是空旷无人的大洋,而很可能是航行十分繁忙的海域,随意投弃携带的武器可能造成误伤从而带来舆论压力。F-14飞机本身重量非常大,过去携带AIM-54导弹执行防空任务时就有规定不能在满挂6枚AIM-54导弹的情况下着舰,经过改进之后F-14D飞机还要更重一些,如果要加强对地攻击能力的话,进行的改装还会进一步增加飞机的重量,这使F-14难以满足携带武器着舰的要求。
恰与F-14相反的是F/A-18E/F作为最新设计的战斗轰炸机,从设计的最初阶段便充分的考虑了海军对攻击作战的要求,各方面都为满足这些要求作了折衷和优化。首先是F/A-18E/F的火控系统中包含了具有高分辨率合成孔径功能和地面动目标跟踪功能的AN/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而且可以携带功能完整的导航和攻击吊舱,能够有效的发现、识别各种地面目标。火控系统中也早已集成了各种先进精确制导武器的火控程序,可以支持几乎所有的海军攻击武器。F/A-18E/F作为新设计的飞机,设计阶段已经考虑了携带和投掷各种武器的能力,甚至专门为了投掷重武器的安全将挂架设计成与飞机中轴线成一个夹角而不是阻力最小的顺气流安装。F/A-18家族本来可靠性口碑甚佳,F/A-18E/F虽然尺寸上放大了很多,但是结构却比原来更为简单,航电系统也由于多年的专门努力可靠性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可以预期飞机将会有良好的出勤率和快速出动能力,对于打击时间敏感的目标尤其有优势。F/A-18E/F在设计时就考虑了携带武器着舰的要求,通过改进气动布局改善了飞机的低速升力特性,这使它在携带较多载荷时仍然可以保持适当的下沉率,这样就不用把未发射的武器投弃了。
F-14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足够的空间和良好的飞行性能,如果对它进行改进的话,毫无疑问,凭美国的技术实力它也可以改进出一架比F/A-18E/F更强大的战斗机。可以降低F-14的雷达散射截面积,换用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比如F110-GE-132的海军型),全面更新它的航电系统,更换结构材料降低重量提高寿命等等。事实上格鲁曼方面和海军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改进F-14,令其继续服役的方案。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进行这样的改进要花很多钱,而且过去30年里美国人已经认识到维持F-14机队也是一个沉重的财政负担,那么既然已经没有现实的威胁来驱使国会为这种项目投入资金,所有的改进方案不免都永远停留在纸面上。F/A-18E/F也许永远称不上完美的飞机,但是它恰到好处的满足了海军目前的需要,正是这种中庸为它赢得了在甲板上的位置。
2009年3月,波音公司为澳大利亚空军生产的首架F/A-18F“超级大黄蜂”的前机身外蒙皮正在圣?路易斯的脉冲装配生产线上安装。目前生产进度提前了近3个月,7月份就可提前交付。F/A-18E/F“超级大黄蜂”是一种多用途飞机,装有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够执行任何战术任务。澳大利亚空军定购了24架该型飞机。波音公司向美国海军交付的380架“超级大黄蜂”每架都是按时或提前交付的。
2009年3月,美国海军计划让通用航空发动机分公司降低F/A-18E/F“超级大黄蜂”机队推进系统的耗油率。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NAVAIR)3月23日宣布授予通用公司合约,为该验证项目选择了F414-GE-400发动机作为验证机。NAVAIR的公告并未公布通过该项目预计耗油率将降低到什么水平。但是承包商并须制造一台样机,,将各项技术独立及共同带来的节油效果量化,以演示验证节油技术。最终提供发动机产品,以将新技术用于“大黄蜂”机队。NAVAIR也要求通用评估将节油技术整合进发动机的经济代价。美国海军“超级大黄蜂”机队规模为341架,另有8架电子战飞机。
2009年7月,澳大利亚F/A-18F超级大黄蜂的计划有了大进展。澳大利亚皇家空军F/A-18F超级大黄蜂7月20日起飞,开始其首次飞行。波音公司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向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完成首批24架F/A-18F的交付。该次首飞的澳大利亚皇家空军飞机,是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兰伯特国际机场升空的。据悉,该机场建有波音综合防御系统设施。据澳大利亚国防部长Greg Combet表示,第一次飞行持续了一个多小时。2007年3月,澳大利亚宣布,它将成为超级大黄蜂的第一个国际客户,超级大黄蜂是美国海军攻击战斗机部队的主体。所有的澳大利亚Block II超级大黄蜂将两个F型座位。该飞机将交由澳大利亚,以一个非官方的昵称“Rhinos”在美国进行服务。经过美国进一步的飞行试验,第一架Rhino预定在2010年3月到达安伯利皇家空军基地。其余的23架价值60亿美元的飞机将在2010年和2011年交付。所有Rhino将配备雷神APG-79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雷达,提供了一个跨越量子能力将超过并有望取代F-111战斗轰炸机。 据悉,目前,波音已交付近400架E型和F型的F/A-18给美国海军。
2010年2月马来西亚再次与波音公司接触,就购买F/A-18E/F“超级大黄蜂”(Super Hornet)战斗机一事展开商讨。目前,马来西亚空军装备有F/A-18D“大黄蜂”战斗机,并且很早就对F/A-18E/F表达了兴趣,但相关的采购计划一直没得到落实。在新加坡航展期间,马来西亚可能会再次就此事与波音公司进行谈判。若谈判成功,马来西亚可能最终会购买12架F/A-18E/F飞机。目前这一地区的首家“超级大黄蜂”战斗机用户是澳大利亚空军。按计划,澳大利亚空军将于下月接收其定购的24架F/A-18F战斗机中的首架,这批飞机到2010年底和2012将分别具备初始和完全作战能力。
2010年3月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林恩提交给国会的一封信件透露,在接到波音公司对F/A-18E/F“超级大黄蜂”多年合同开出的“切实可行的报价”后,国防部目前正向国会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决定是否再采购124架该型机。林恩在信中表示,“就在前些天”,海军接到了波音公司为124架飞机开出的“切实可行的报价”,“我写这封信就是为了通告各位,国防部正在探索采购更多‘超级大黄蜂’的可能性”。2009年,国会授权海军负责一项追加的“超级大黄蜂”多年采购项目,并要求海军在2010年3月初给出是否需要这些飞机的最终决定。一些高级海军军官2月初透露,波音公司为89架“超级大黄蜂”开出的多年采购报价不太理想。不过,波音公司又提出了新的方案,即在年间为海军提供66架“超级大黄蜂”和58架EA-18G“咆哮者”,整个报价比海军采取每年采购的方式可节约10%的费用。海军一份文件表示,由于波音公司给出的最新方案离国会给定的最后期限实在太近了,所以海军和国防部办公室需要另花一些时间来评估这个方案。波音公司在2006年对海军的一份170架“超级大黄蜂”多年采购包开出了每年4.99亿美元的报价。
2010年5月雷神公司和波音公司完成了联合空地导弹(JAGM)的风洞试验,验证了F/A-18E/F机翼能够挂载JAGM。雷神公司先进导弹和无人机系统副总裁 Bob Francois称:“作战人员能够把JAGM挂在F/A-18E/F机翼外挂点,使JAGM系统优于F/A-18E/F的载荷要求。”JAGM由波音公司设计机体和战斗部,雷神公司设计三模导引头。该三模导引头利用了雷神公司在GBU-53/B II小直接炸弹上使用的技术,使弹药能在各种气候条件下攻击固定和移动目标。波音公司的先进武器和导弹系统主任Carl Avila称:“波音公司有在诸如F/A-18E/F和AH-64D直升机等平台上集成武器的很长历史,通过与雷神公司导引头专家的合作,使验证JAGM 风险更低
2010年10月雷神公司和美国波音公司组成的联合团队日前在波音公司的F/A-18 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上,完成了联合空对地导弹(JAGM)的固定翼发射器以及带测量仪器的测量导弹(IMV)的飞行试验。IMV是一枚加装各种设备的JAGM导弹,其尺寸、外形和重量都与JAGM相同,用于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评估JAGM导弹的各项性能。这次飞行试验是JAGM装备“超级大黄蜂”资质认证过程中异常关键的第一步。波音公司先进武器和导弹系统部主管Carl(卡尔) Avila谈到,JAGM固定翼发射器是基于BRU-33和波音公司目前正在服役的产品进行研制的,首要考虑经济可承受性,因此,在方案中以现有技术和设备为主。JAGM采用一个包括半主动式激光、非制冷红外成像和毫米波雷达等模式的三模导引头。由于采用了雷神公司的小口径炸弹Ⅱ(SDB Ⅱ)和波音公司生产的发射架技术,该武器的研制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雷神公司先进导弹和无人系统部副总裁Bob Francois(鲍勃 佛朗哥)认为,这个设计方案具有满足使用要求的经济可承受性,而且比较简明。同时,三个前期已完成的JAGM试验和这次载机试验足以证明JAGM项目在技术上的成熟性。
澳大利亚完成了第一支F/A-18F Block Ⅱ&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中队的组建工作。被编入澳大利亚Amberley空军基地的这12架飞机已经开始执行战斗值班任务。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波音公司以前还交给澳大利亚4架战斗机。在新组建的中队中有3架&超级大黄蜂&将来需要改型为电子对抗飞机GA-18 Growler。澳大利亚应当共计获得24架F/A-18战斗机,澳大利亚在2007年5月耗资46亿美元向波音公司订购了这些飞机。
澳大利亚空军将F/A-18F看作是今年12月初退役的 Aardvark战斗轰炸机与计划列装的F-35&闪电Ⅱ&未来战斗机之间的过渡机型。根据空军的当前计划,F/A-18将在澳大利亚服役到2020年。
2011年1月波音公司的国际版F/A-18E/F“超级大黄蜂”完成了全新的作战能力和隐身能力提升后,“超级大黄蜂”将成为F-35最大的竞争对手。在此次升级中,波音公司可提供的升级选择有保形油箱、隐身武器吊舱、红外搜索追踪传感器,以及导弹和激光预警系统。升级的发动机和大尺寸驾驶舱显示器则是下一步的事情,暂时还没有完成。此次全新的国际版F/A-18E/F“超级大黄蜂”实体模型的发布正值F-35的开发再度延期,美国海军需要采购更多F/A-18E/F的特殊时期。这将会使“超级大黄蜂”的生产延至2017年,而波音认为国际订单能使生产线一直工作到2020年以后。波音表示,为避免引起美国空军和海军客户的诟病,他们的商业目标并未瞄准F-35合作伙伴国家。但是,“超级大黄蜂”已经在澳大利亚形成了战斗力,丹麦空军也已经开始评估“超级大黄蜂”,加拿大空军更放出要是放弃采购F-35的狠话,波音也开始了在日本的游说活动。这种种迹象都表明,全新的国际版“超级大黄蜂”将是波音未来10年的拳头产品,并必然同F-35产生竞争关系。
尽管国际版“超级大黄蜂”并非为参加印度空军的招标计划而开发,但是面对印度这一潜在用户,波音公司也格外看重这一潜在用户。为了能够获得印度的126架中型多用途战斗机(MMRCA)订单,最新的国际版“超级大黄蜂”实体模型将在2月9日至13日举行的班加罗尔印度航空展上展出。国际版“超级大黄蜂”是波音在海军的F/A-18E/F升级项目中分离出来的国际项目,称作“飞行计划”。可为国际客户提供的升级方案并不在海军的预算中,但是与“飞行计划”相辅相成的, F/A-18项目副主席考利?马修斯对国际版“超级大黄蜂”进行了如上解释。国际版“超级大黄蜂”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不同功能的性能提升。包括:通用电气的F414推力增强型发动机(EPE),联合低阻力保形油箱(CFT),提高了空对空作战中的加速性和续航能力。在空对地方面,CFT、武器吊舱和内部红外搜索追踪(IRST)传感器降低了雷达特征信号。EPE能够提供高于基本型F414-400发动机20%的推力,为满足印度对空中拦截的跨声速加速度要求,EPE被包括在MMRCA方案中。因为机翼是为低着舰速度设计的,所以“E/F不是一架高速飞机”,MMRCA的团队负责人里克?麦克拉里承认这一点。“我们限制了阻力,新型的发动机能满足我们所有的定量要求”,他说,“EPE在某些地方能减少一半以上的作战加速时间。它扩展了飞机飞行包线右上角的作战能力,所以能够应对更高、更快的威胁。”
EPE的特点是采用了一个全新的两级风扇和更耐高温的转子,使得发动机进气量增加了10%。当F414运行在原设定温度工作时,这两项改进措施能够使工作热寿命增加三倍,达到6000小时。国际版“超级大黄蜂”项目经理马克?格曼说。CFT一共能储存1360千克的燃油,与通常安装在机身下部的中心副油箱可用容积相同,但是它具有零巡航阻力和较低的跨声速阻力,他说。这样就使得中心挂架携带武器吊舱更为自由,而武器吊舱用来装载导弹和炸弹,以减小特征信号和阻力。CFT可移动、可改装,连接在上机身的现有吊挂点上,并从机翼油箱延伸到燃油管道。它们的形状可以提高面积律及降低阻力。
对于空对空作战模式,CFT把作战半径提高了10%,可以达到1300千米。在空对地方面,有一个单独的中心副油箱,外加CFT,作战半径“则超过了 1500千米”,与装配三个1800升副油箱的飞机相比,具有更快的巡航速度和加速度。有了三个油箱和CFT,远距离攻击半径超过1700千米。国际版“超级大黄蜂”的武器吊舱能装载4枚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大小的导弹或混合空对空/空对地载荷。在舱门内侧挂载2枚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后,吊舱还可以容纳一枚Mk.84大小的907千克炸弹,或Mk.83大小的454千克炸弹和两枚Mk.82大小的227千克弹药,抑或4枚小型炸弹。
当海军准备在F/A-18E/F的中心副油箱前端安装IRST传感器时,将传感器移到前机身的隐身整流罩中,就能够降低特征信号,而且不用占用中心挂架位置。为了把IRST传感器安装在前端,系统被拆分了:光纤被安装在机炮舱门上的多层整流罩内,处理器则被放置在前机身的其他位置。这种设计能够保留机炮,而这是一个关键要求和一项技术挑战。传感器能够通过替换机炮舱门来更新。安装在机身顶部的传感器覆盖了机身的上半球面,在尾翼下部的机身纵线下方面向前方,导弹/激光预警系统能够提供球形覆盖面和一个具有360度环境感知的分布式孔径系统升级方案。一个以色列导弹/激光预警系统被包括在提供给印度的E/F计划之中。大尺寸驾驶舱显示器的研制正在飞行仿真实验室中进行,计划在2015年首次使用。19×11英寸的液晶触屏显示器替代了3个小显示器,节约了空间,减小了重量、能耗和散热。已有的传感器和战术显示器仍然可以使用,但是大显示屏区域允许5种模式同时显示,而不只是3种。飞行员能够在屏幕中移动显示内容,也能放大传感器图像,以及移动地图以进行目标识别和环境感知。
在下一阶段,波音将研发交互式三维模式,这样,借助传感器的图像和信息,以及离线资源,从机载数据库产生的虚拟战场模型就能扩展到实时模式。使用触摸屏,飞行员就能通过旋转三维模型,将“上帝之眼”的平面图旋转至任何角度。更多的直观显示将会带来更快的决策速度。先进格式将能使飞行员通过点触屏幕实现对无人机的控制。升级的国际版“超级大黄蜂”不仅仅只是一个市场营销工具。它将会用于尺寸检测,维护性评估,以及安装改进。CFT风洞试验计划在今年进行,但增长选项的进一步研制还要等客户来决定。
2011年9月,波音公司和美国海军正式宣布向日本提供先进的F/A-18E“超级大黄蜂”Block II ,竞标日本下一代战机合同。今年4月份,日本政府表示开始征询下一代战机F-X的采购方案,此次美国出售的F/A-18E“超级大黄蜂”Block II是美国经过实战检验的最新型战机。波音日本公司总裁迈克?丹顿表示,“超级大黄蜂”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多用途战机,它将为日本防空提供史无前例的作战能力。在此次战机采购中,“超级大黄蜂”将在价格及交付时间上为日本政府提供双重保证,从而使得这款性能优越的多用途战机可以早日装备到日本防空部队。此次出售给日本的“超级大黄蜂”版本是在美国海军部署全球的F/A-18E/F飞机基础上改进而成。此前,澳大利亚空军曾经采购了一批F/A-18F,其中已交付的20架部署在了昆士兰州的安伯利基地,而剩下4架“超级大黄蜂”将于今年交付。
2012年2月根据一项总耗资超过2亿美元的装备改进计划,澳大利亚计划将其空军现役24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中的6架改装为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作为先前与美国签署的价值60亿美元的防务合同的一部分,目前澳大利亚已经接收了24架波音公司制造的F/A-18F战斗机,其目的是在新一代F-35联合攻击战斗机服役前,填补因为老式F-111战斗轰炸机退役而造成的战力缺口。这24架F/A-18F战斗机在制造过程中,其中有大约12架飞机进行了专门布线从而为今后按“咆哮者”电子战飞机的标准升级做准备,这12架飞机为此多耗资3500万美元,而今后要将它们改进成真正的“咆哮者”电子战飞机,预计还将花费2-3亿美元。
解放军军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黄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