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和第二个有什么区别吗,nova3地狱之门攻略,背景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不知道为什么。

??4月18日,给外公扫墓。  ??  ??很大一片墓园里,外公和外婆的墓地,离得很远。外婆的墓是和她弟弟合葬的,她弟弟还健在,如今尚是个空穴。而外公和外婆,近四十年的夫妻,在一个墓园里,却没有合葬。外婆是1981年去世的,2001年才葬到这个墓园,当时外公还健在。后来听大舅说,把外婆和她弟弟合葬,是大姨擅自主张。其实,大姨虽然主意大,但这样做了,兄弟姊妹,加上尚还健在的老父,都没有翻脸,总有她的道理。  ??  ??外婆不是外公的第一个太太。  ??  ??外公1911年出生在齐齐哈尔,家里做小农机具生意,据说垄断了整个齐齐哈尔以及周边地区的小农机具的生意,可谓富甲一方。记得我曾经问外公:“你的俄文是跟谁学的?”他说,学校里教,然后常和家里厨师聊天。家里分中厨和西厨,西厨是从俄罗斯逃难来的(十月革命?)俄国人。外公的童年和青少年都是令人羡慕的,打猎、郊游、摄影,啥时髦玩儿啥,东北的冬天很长,三个月的寒假,他常常带一个仆人、两条狗、一杆猎枪,在深山老林里一转就是两三天。当然,他念的也是齐齐哈尔最好的学校。  ??  ??上中学的时候,外公遇到了他的第一位太太,是同年级的女生,非常美丽,那时候,外公18岁,她17岁,都在念高二。青春岁月的爱情大概都差不多,即使是在30年代。而我一直觉得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战火频仍,也因此,政府无力对思想进行严苛控制,反而是活跃与开放的年代。  ??  ??据说那是位非常任性的小姐,爱上了外公就一定要嫁她,居然让自己父亲主动上门提亲。她父亲在政府部门任要职,因为早年出过国,家里非常洋派开明,住的是西式楼房,喝咖啡、骑马,那时一个政府小吏一个月的薪水是7块大洋,这位小姐的一双丝袜就要5块。  ??  ??齐大非偶,不能算是门当户对的婚姻。但外公的岳父显然非常娇宠这个女儿,一心想要成全了她的心愿,态度谦卑而诚恳。这里要说的是,外公年轻的时候是美男子,真正的翩翩少年、玉树临风,且有好家教,外在谦和内心骄傲,大概是是很能讨老丈人喜欢的那一型。以至于我孩童时代捧着外公年轻时的照片痴想,我以后的丈夫也能像外公一样就好了。  ??  ??外公的父母犹豫了很久,担心娶这位小姐过门伺候不起。不过最后终于答应了,主要是外公自己愿意。在当时,外公的年龄已经要严肃考虑婚姻问题了,外公的哥哥才比他大两岁,已是两房妻妾。外公的妈妈老觉得对不起这个小儿子,偏偏外公两年来相亲都没有中意的,好不容易有一个愿意的,妈妈当然高兴。  ??  ??双方家长各自提了些条件,据说外公的岳父只有一个条件:过不下去了可以离婚,但只要婚姻还在,不管发生什么事,外公都不能娶妾。  ??  ??外公一口答应!  ??  ??外公没有和我详细描述过他的爱情,而且听上去都是对方主动。但我确信他是极爱她的。外公是狮子座的东北男人,家境好、人漂亮,内心骄傲得像一头雄狮。之后遭遇颠沛流离的战乱、各种政治运动,都宁折不弯,骄傲的个性,一直保持到暮年。而一个东北男人在那个年代答应岳父这个条件是罕见的。但他不觉得委屈,认为理所应当。  ??  ??诺言这件事现在已没人当真,轻易能许下,转头就放弃。都说爱要说出口,其实不说的,也许才是藏在心底最深的感情,那看似吝啬的表达下面,藏着的是珍重的底子。  ??  ??80年前,一个18岁的少年为爱许下他的诺言,犹如雕刻般,一斧一凿地铭刻在心,哪里想到此后的沧海桑田、世事难料。(待续)  ??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文笔很好,等着看后面,期待感动。
  记得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忘了叫什么名字了,讲的是一位名门望族的女孩与一名年轻牧师相爱,但由于当时严格的礼教束缚,两个人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于是两个人私奔了。在逃亡的路上,两个人肆意地,忘我地相爱,他们彼此承诺要永远在一起,永不分离。可最终,两个人还是没有逃过家族和教会的追捕,被抓了回来。根据当地的礼教规定,两个人被判处了死刑。两个人在临死前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死后葬在同一口棺材里。    电影是这样结尾的,画面中,两个人被执行死刑之后,尸体被抬到同一口棺材里,这时画外音响起,女孩的灵魂叫着牧师的名字问“你在我身边吗?” 牧师的灵魂回答“是的,我就在你身边”。    男女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对彼此“生要同寝,死要同穴”的承诺。虽然这样的成全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但比起那些“生不能同衾,但求死能同穴”的爱情来讲,还是幸福的吧。    而“生不同寝,死不同穴”又会是怎样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呢?静听LZ慢慢道来。
  谢谢大家。  这是外公十年前对我亲口讲述的故事,一直想整理,一直没有动笔。好在当年听故事的时候留了心,做了笔记,今天还能梳理出来。今年春节问妈妈是否知道外公在外婆前有过一次婚姻,她居然不知道。妈妈是外公最疼爱的长女,但他也从来没有提过那段往事。大概,现在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了吧。  这个故事里会有两段爱情,前一段真挚动人,却令人扼腕;后一段无奈感伤,痛苦累累。都是真实的事情,发生了,没有对错,大概都是因果。  因为是口述整理的,我也不敢保证每个细节都记录得很准确,而外公10年前回忆的时候也已经八十多岁了,未必也都记得很准确,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也请宽容——这是我人生最宝贵的一段回忆。
  外公坚持先订婚,中学毕业后才结婚,双方家长都同意了。所以一年后才正式结婚,当时外公19岁,他太太18岁,在当时算晚婚了。    婚礼很隆重,据说是齐齐哈尔城里少见的西式+中式的婚礼,铺了长长的红地毯,蔚为壮观。之后两人各自上了大学,外公念的是东北大学的法律系。东北大学当时创建没多久,但因为校长是张学良办,东北人有感情,都愿意投考,而外公的人生理想曾是做一名法官。生活对他们俩来说,好似在蜜罐里浸泡着,只有欢笑,不见愁苦。从订婚以来,大概是外公人生中最轻松幸福的两三年吧。    一年后的暑假,1931年,俩人到北平度假。没想到人生就此发生惊天逆转!“九一八”事变爆发!一时间,东三省和全国完全被隔绝,而旅途中的外公夫妇也傻了眼,回家的路断了,而他们只带了应付旅行的盘缠和衣物,娇生惯养的一对儿第一次面对了人生的重大考验。    外公那时毕竟已经20岁了,生逢乱世,人总是要早熟些。一方面,他怀着巨大的悲愤参与到学生抗日游行的队伍中;另一方面他联络很多被滞留北平,与家庭失去联系的东北籍学生,一起去找当时在北平驻扎,但在东北起家的一个军阀,请求庇护,他们并不认识这个军阀,仅凭同为东北人这一点找上门去,居然说服了那个军阀资助他们。听外公说,那个军阀后来答应,已经在北平上学的学生学费和生活费他全包,像外公这样的特例,可以自己去考大学,只要考上了,他也可以资助。    其实外公夫妇在北平也不能算是流落失所,他妻子在北京的亲戚安顿了他们,还专门找了独门独院的房子给他们俩住。但外公总觉得打仗不是一天两天,不能总靠亲戚,至少作为男人,必需寻好出路。    外公在北平复习半年,又再投考大学,考上了北平大学的国际贸易系,五年制。因为这个原因,外公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26岁了。而北平大学国际贸易系是归陈立夫陈果夫兄弟掌管的中央财政部门直属,毕业生都不愁工作,直接可以进入国家金融系统,这也是外公投考的原因。漂泊在外,顾不得什么人生理想,他从一个大少爷,开始要务实地考虑为稻粱谋。    “九一八”是外公一生的痛,记得我小时候,他已经六七十岁了,一听到收音机里放“九一八”那首歌,依然会泪流满面。    外公在北平的这四年相对于其他东北学生还算幸运的,家里有亲戚资助,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也都不用发愁。他太太嫌麻烦,不肯再考一次大学,只是在外公的大学申请了一个毫无压力的旁听生的资格,基本也就是消遣时光。后来发现两边家族在北平都有些生意,突然音信不通了,父辈在北平的朋友都很关照他们,也有诚实的商家会和外公说,你们家有多少钱是存在我们这里办货的,打仗了估计货就不要了,钱你们取了生活吧。外公一直很感念那些在落难的时候帮助过他的人们,感慨那时北平人真是诚实守信。  
  坐着等
  听了糖-饼的故事,一直在考虑,标题是用“寝”还是“衾”,现在觉得似乎“衾”更雅一点儿,不知道还能不能改?怎么改呢?是要麻烦版主吗?
  有的人生注定坎坷,外公大学毕业居然正好是1937年,这个年份的北平,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外公六月毕业,局势已经很紧张,他被安排到江南的一个小县城任主管财政的小官儿,当时,地方财政的人都是由中央财政直接委派人掌管,而不归地方政府管理。    外公说他离开北平没几天,卢沟桥事变就爆发了,所以他一路向南赴任时,基本也就是中国军队被日军一路追打、节节溃败的时间。等他们夫妻到了那个县城,县长已是如坐针毡,因为外公算“中央”直接排遣来的,县长来和他商量,日军逼近,是否要弃城?因为周边其它地方,有的官员都已经携家带口的撤了。外公说不行,如果有命令叫撤,没有命令叫逃。真要逃了,能留下一命,却一辈子都留下做人的污点。二十六岁的他不是不怕死,但从“九一八”之后流落失所、与亲人音信皆无之痛,成为每个东北人心里不能触碰的雷区,几乎每个东北学子都曾在北平街头奔走号呼过,要为家乡抛头颅撒热血吧……  
  写的很好,搬个板凳慢慢坐着看。
  外公和县长决定留下,但把家眷都送走,希望没有后顾之忧。同时,他们也开始疏散百姓,为开战做准备。外公认为,虽然抗日是匹夫有责,但首先应该承担责任的是军队和政府官吏,这些人吃粮饷(虽然那时他连一个月的薪水都没有领),就应为国尽责,不到万不得以,不要将平民卷入战争。    外公花很多钱,托了人,给他太太买了最好的车票到重庆,一路都是头等车厢,这是他能为她做的最后一件事。她一直娇生惯养,虽然后来流落北平,但和外公感情很好,他宠溺她,不让她吃一点苦。兵荒马乱的,坐头等车厢的旅客,人家不知道是什么来头,也不敢轻易骚扰。又把他们剩下的钱也都给了她,这是他让她孤身上路最后一点保障。    她走的那天不要他送。他下了班一个人在空空如也的家中发呆,却突然看到她笑盈盈地倚门站着。他以为看花了眼,再看,果然是她——她没有走,把票送给了邻居,那一家三口只买到了一张票,现在好了,一家团圆,夫妻俩可以带着孩子逃生。    可她呢?她巧笑倩兮:“不能共生,唯愿同死”。他说那一刻是他14岁以后,第一次流泪。    那一年,他们结婚七载。现代人都在讨论七年之痒怎么办?70年前,她为爱了7年的那个人,放弃了生机。  
  :)  好看。  标题的话,可以给版主发消息请求更改。不过目前这个也不错。寝这个字,也没什么不雅的。
  文笔很好,很感动.期待更新.
  小号鲨鱼:谢谢,我去给版主发消息试试。我不常发帖和发言,基本是潜水,对好多“技术手段”都不了解,只是一直很喜欢书话的气氛。  谢谢楼上几位同学喜欢,我写得很慢,白天上班疯了似的忙,晚上写点儿自己想写的东西,只当是种休息。    
  多谢yiping1914版主帮我改了标题。  ——————————————————    小县城渐成空城,作为主管财政的官员,外公没太多本职工作可做,辅助县长每天看看防务,剩下时间就是二人世界。她不会操持家务,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他们就只是随便找些东西果腹,可是每天两个人都穿得漂漂亮亮——她大小姐脾气,豪气上来,把他给的钱也送了大部分给逃难的人——其实,她是觉得,那钱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了。他心照不宣,不闻不问。既然衣服是唯一剩下的财产,就每天换一套来穿。她明艳动人,他丰神俊朗;执手相望,宛如对舞。俩人在衰败凌乱的小城,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最危难与困顿的日子,居然也过得像童话,像传奇。    ——这是在死神照耀下的幸福。    两个人曾经都是时髦贪玩的人,可是被困小城,白天人烟稀少,晚上只有煤油灯相伴,连看书都难。问外公,闷不闷?“不闷,我们聊天。”    他和她讲打猎遇到熊的事儿,她和他讲第一次骑马吓得直哭……可是,我很好奇,结婚七年了,都没有讲过那些故事吗?    “讲过,就是重复,有的时候她会说,你再讲一遍打猎遇到熊的事儿吧。”他就再讲一遍。讲的人和听的人都津津有味,好像第一次。    十年前听到这话,我没有感觉。今天才慢慢明白,人与人相爱,就是从有说不完的话开始。对着一个陌生人,忽然愿意把生命中有过的点点滴滴都捧在手心里给他看,快活得像个傻子,真是妙不可言。只是,说了7年的故事,看了7年的人,如何还能两不相厌?以前看过董桥的一篇文字,大致是说恋爱的人最初是“相吸”,但幸福的关系,感情将升华为“相依”。我想,他们真的是“相依”取暖。不过二十岁就遭遇人生巨变,生活的巨大落差,让俩人从单纯的相爱变成了互相依赖,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就好像空气环绕在身边,拥有的时候并不觉得重要,没有的时候却会无法呼吸。    
  楼主,我们都等着下文。
  很感人,期待下节
  很好看
  老来多健忘    惟不忘相思
  抱歉,我周末去看了《南京!南京!》,虽然之前有很好的思想准备,但还是很怯懦地只看了一半就跑出来了,而且一直很绝望。我不是很能面对和战争有关的影片,这次鼓起勇气是因为读到了陆川一篇非常棒的采访。  他说他拍这部片子不是为了让中国人仇恨日本人,也不想煽动民族主意,而是希望中国人能够真正正视并去认真研究这段历史,而不是总是像一个捱了打的孩子,打人家伙对我们好点儿,我们就好受点儿,对我们差点儿,我们就哭天抹泪的。他说他拍战争片是因为反战,希望警醒全世界。  从电影院出来,我在想我自己写的这个东西是不是很没意思,在那个大的灾难下,而我只在写小感情的东西。  如果大家不跟帖,我可能就放弃了。不过,如果大家觉得还能看,我就还是慢慢写出来,完成我自己的一个心愿,也谢谢你们的鼓励。
  无论别人怎样,我会一直看下去。    我一直在关注这个帖子,之所以没有跟帖,是不想给作者添麻烦。    这几天一直在看一些有关四川地震一周年的报道,心里有很多的感动,在这里不想说太多。    有一点想提的是为什么一个花季年龄的女老师会在地震发生时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瘦弱的身体保护自己的学生?为什么一位被压在废墟之下的年轻母亲在自己双腿被砸断同时又目睹自己11个月大的女儿在自己面前离去,准备放弃生命时,却因听到父亲的呼唤而决定要好好地活下来?为什么一位有两个孩子且一直是家庭妇女的母亲在丈夫去世之后,独自一人担起抚养两个孩子的生活重担并能微笑地面对镜头回答记者的提问“那怎么办?两个娃总是要养大的”?    这一切全是因为心中有爱。坚强由爱中来,希望由爱中生。    亲情,爱情,友情,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的。可是在现实中,在名利诱惑面前,在信仰见解不同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坚守心中有爱而不恶言相向进而大打出手呢?难道一定要等到战争灾难的时候才能看到人性的光辉,才能进行自我的反思吗?    大的灾难下,这些小的感情不但不会被忽略,反而会使人性的光辉更加熠熠生辉。这点在看《南京!南京!》时,应该体会更深。    所以你写这些不会没有意义。对你来说,算是了却一桩心愿;对喜欢这个故事的读者来讲,也能从中有所感悟。      
  谢谢糖-饼,你的回帖让我获益良多!的确,陆川曾在访问中说,《南京!南京!》是一部肖像最多的电影,他经常给很普通的人以特写镜头,就是因为战争是庞大的是无情的,而每个个体的“人”却是有生命力的,代表了希望。  我把标题改了,你算我的“一字师”。  刚才回了帖就回去写了一段,有点儿仓促,一会儿先发出来。  现在已经是“5.12”了,愿死难的人安息,更祈愿生还的人,能够有勇气面对灾难后的生活。  
  日军在上海遭遇淞沪会战,久攻不下,原本以为很快就会来的战事,居然拖下来了。在县城捱了一个多月后,外公他们接到了上方让撤离的命令,并且因为他们忠于职守,直接被调往重庆任职。这个,不知道算不算否极泰来?外公说他接到调令时,神情都是恍惚的,不相信是真的。回去跟她说,她又哭又笑,不停地说:“不用死啦,不用死啦。”    真到可以离开,又有了新麻烦。他们几乎身无分文,不知该如何上路,外公只好去请县长帮忙。县长和他们也算患难之交,而且他觉得当初听了外公的话,“赌”了一把,留下来,这个宝算是压对了,现在他的仕途一片光明。县长一方面慷慨解囊,资助了他们一些钱,另外还安排后撤的军队带他们夫妻一程,也算是相交一场。    1937年10月,他们上路了,这一路走得格外坎坷,后撤的军队只带了他们一小段就分道扬镳。他们只能和众多逃难的百姓一路向西。很多交通线路都被阻隔,因为首先要保证军队运输,车票变得非常紧张。外公说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要经常靠体力去争抢,去保护她的安全,为生存留下一线空间。她也傻了,经常看见他和别人起冲突,每天都灰头土脸,带着大大小小的伤,活得极其没有尊严。之前一个月,因为吃得很差,他们已是营养不良,又经历旅途颠簸、焦虑与恐惧,她终于病倒了。外公这下真是害怕了。一方面,旅途中缺医少药,不知到哪里找值得信任的大夫。另一方面,县长给的钱原来能支撑盘缠,但票价天天涨,眼看就不足以应付。他也想过可以去典当随身戴的还算值钱的东西,比如两人的手表、她的首饰,应该能再挡一挡。可她这一病,基本上把俩人的未来拖进了一个看不清方向的黑洞。    在灾难中,有时活着比死去,需要更大的勇气。  
  灾难,近两三个世纪,我们经历的灾难太多了  所以,一定要看到生命中的那些令人感动的真情真爱,看到活下去的微笑与温暖  楼主,请坚持着写下来  
  “性格决定命运”还真有它的道理,说道底,外公个性中有不少东北人共同的优缺点:好面儿、好说道、爱打抱不平、不屈不挠、黑白分明,这样的个性在那个窘迫的战乱年代有时会带来麻烦,有时却救了他。比如,被滞留在路上他绝对不会坐以待毙,而是从没有路的地方去“趟”出了一条路。    他想自己这样和难民为伍,赤手空拳加上一个生病的太太,可真是一辈子都到不了重庆了,所以决定要找到当地政府想办法。为此,他穿上了自己仅有的一套还算干净体面的行头,带上了调任重庆的调令,去正式拜会当地财政部门。他调令上的单位挂着“中央”的头衔儿,大红章还是蛮唬人的。    一个相当于“局长”的官员果然赏脸来见,很客气地询问了他的来历和要求,外公答得滴水不漏。局长很高兴,通常基层的官员并没有太多机会可以接触到“中央”的人,虽然外公只是个还未就职的小吏。说到了车票的难处,局长答应帮他搞到。    过了三四天,局长果然帮他买到了两张三天后到汉口的二等车厢的票,并很抱撼地说,没有头等车厢,委屈他们了。外公没好意思说自己手头很拮据,付了这车票钱,几乎要身无分文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干脆说自己没有钱,请他好人做到底。另外太太病着,也可以请局长帮忙找靠谱的大夫看看呀。外公说,人与人初打交道,有时要靠一口气提着,让人摸不清你的底,才会有敬畏。把弱项太早暴露出来,往往只会招来鄙薄。这个素昧平生的局长肯帮他,并不是出于慈悲,还是要结交一个“上面”的人,如果让他看出来自己是个落魄瘪三,未必肯出这个力。    这让我想到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有个科学家告诉过我,当群居动物中有一个生病了,往往会表现得异常活跃,因为它不敢让同类看出来它病了,那样意味着会立刻招来很多的欺侮,死得更快。    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外公很多时候是靠胆大、心细和赌一把的决绝,在绝处逢生。    外公后来是当掉了自己最后的财产——钢笔和大衣,凑了点儿医药费继续给太太看病,而且他想好了,如果真的钱不够,他哪怕求医生也比求局长要好——虽然身处官场,但他一直不信任官场的人,在顺利离开此地前,他要保持自己在局长面前的形象。    也许是因为有了票,心理上解脱大半,他太太的病居然在上路前明显好转。终于,他们踏上了去汉口的车,在那里可以投亲靠友,要比困在一个小县城有希望得多。  
  冒个泡!支持LZ继续,
  写得很好,楼主继续啊。
  楼主不必着急,慢慢写~~    我也缓缓品~~    写的真好!
    谢谢楼主。期待下文。
  做个记号,以后慢慢看.
  到汉口的火车走了两天两夜,俩人的心情却慢慢恢复了平静,这是颠沛流离之后,最安详的一段旅程。外公给在汉口的大学同班好友,一位吴姓同学发了电报。吴同学在车站看到他们俩形销骨立的狼狈样子吃了一惊,毕业分别不过4个多月,同学之间的生活却发生了天壤之别。吴同学的生活平静安宁,而外公他们却经历了生死涅槃,真是一言难尽!    在同学家住了一个多星期,外公才找到机会去拜见并感谢吴同学的父亲。这位同学的父亲与伯父都曾受盛宣怀洋务运动影响,很早做实业发家,在汉口乃至整个湖北都赫赫有名。不过老先生非常平易近人,居然和一个晚辈聊了两个多小时,很欣赏年轻人的见识与谈吐,又听他讲了从“九一八”被困北平,到最后脱险来到汉口,非常吃惊这个26岁的青年处变不惊,并总能找到变通的方式绝处逢生。老先生认为这是个既有胆识、智慧,又有运气的人,很想把他留下来为自己工作。但外公说自己这一路遭遇战乱,不想经商了,倒想为国家做点事情。    卡帕说:“在一场战争中,你要么仇恨什么人,要么热爱什么人。”外公这六七年的经历对他的人生方向有至关重要的改变,他从一个单纯的富家子弟,慢慢转变成一个以家国利益为先的人,而仇恨的种子也在心头埋下了。他甚至动了参加军队的念头,只是和太太远走异乡、相依为命,他不忍心抛下她一个人走。    吴伯父也不勉强。后来聊起来,发现这位伯父好研习八卦易经。不过,他说自己太入世,占卜未必准确,他有个朋友深谙此道,是个高手。外公的太太非常好奇,很希望能卜上一卦,主要原因是他们结婚7年一直没有孩子,成为她的一块心病。过了两天,她去找吴同学的母亲帮忙,请那位占卜高手问卦,老太太对这种事情总是很热心,很快就帮她请到了。这人是吴家世交,家底颇丰,传到他这里,偏偏好个仙风道骨,不求闻达于诸侯,只图现世安稳,所以,生意和功名都不上心,基本就是个“散淡人”。    “散淡人”问了他们的生辰八字,又让他们焚香洗手,抛铜钱问卦。外公其实是不信这个的,但看到太太那么虔诚,也只好配合。“卦象”说了很多,因为外公不大上心,也没记住,但就听说,外公命里是有孩子的,只是很晚,第一个儿子要到他36岁本命年的时候才可得。    夫妻俩听了都松了一口气,觉得命里是有孩子的,只是时辰未到。她甚至担忧地对他说,36岁才生儿子,我会不会太老了?    十年前外公对我说这段的时候非常感慨,这一卦问得很准确,他34岁生了我妈,36岁的时候生了大舅——他的第一个儿子。而算卦的人不知是没有看出来,还是故意没有说,外公的孩子并不是她的孩子。    那时候医学知识不普及,不知道7年都没有孩子,是典型的不育症,俩人再有孩子的概率应该很小。但她没有想那么多,觉得再等几年总能做妈妈,心里大概也是非常喜悦。    如果没有伤害的假相能带来单纯的快乐,不妨暂且在假相中盘桓些时日。几十年后,她独自在洛杉矶的公寓里踟蹰,不知是否还记得当年这一卦,真是水中月,镜中花……  
  唯真实方能感人,不过也多亏了作者有这么细腻的文笔才能写的如此传神。
  这两天出差,飞机上写一段,晚上有点时间再改一改,因为特别在意,总想把文字改得再好些,就比较慢。谢谢大家有耐心慢慢看。
  可她呢?她巧笑倩兮:“不能共生,唯愿同死”。他说那一刻是他14岁以后,第一次流泪。        那一年,他们结婚七载。现代人都在讨论七年之痒怎么办?70年前,她为爱了7年的那个人,放弃了生机。    这才是真正的爱情,物欲横流之今天我在现实中努力的寻找着纯粹的爱情。  
  坐等,楼主,写得真好啊
  纯粹!!!等待楼主……
  唯逝去方永恒:我觉得纯粹的爱情并不难找,但纯粹的爱情太脆弱,容易破碎,需要花很多精力与智慧去呵护。今天的人都太爱自己,往往没有耐心,也没有心情去做这件事了。  谢谢并辔数寒星、淡伯,以及楼上诸位,我努力在写,这个故事在心里十年,反复体味,已经不仅仅是上辈的经历,也加入我自己对爱情对人生的一点感悟,希望能准确表述。
  再继续,昨晚写了一点儿~    在汉口住了半个多月,俩人的身体逐渐恢复,外公也等来了他有生以来第一笔薪水——他请自己任职的机构把钱汇到了朋友家,有了这笔钱才好继续上路。夫妻二人辞别了吴同学一家,从汉口向西。又走了好几天才到重庆。这一路他们太周折,十月底从江南出发,进重庆的时候他太太感慨了一句:都快过圣诞节了。她是基督徒,对圣诞节格外在意些。    作为陪都,重庆变得热闹起来。我去查了一下那段历时,是这样记载的:国都南京失陷后,1300多家内地企业和40多所大学先后迁入重庆,这座30多万人口的普通城市迅速膨胀到100多万人口。    这对颠沛流离的夫妻怀着复杂心情看着眼前的一切,既兴奋、又失落。哪里想到,转过年来日军就开始了对重庆的狂轰滥炸,人生再次和“战场”紧密相连。从“九一八”开始,他们的命运就不再由自己掌控,而是被战争这个巨大的浪潮裹挟前行。就好像身处洪水中的人,无法逆流而行,更无法上岸。个人的情感、人生都变得微不足道,像外公这样靠一己智慧与胆识抗争,也只是能暂时抱住一颗枯木,在水中多沉浮一会儿。他们不愿像蝼蚁一样毫无意义地被战争屠杀,而急于要找到一条可以反抗的道路,贡献自己的力量。外公原本以为男人才会这么想,没有想到他太太在娇弱的外表下有着比他更加坚定而狂热的决心——有些女人,内心越激烈,外表越平静,她犹如一个火山,在积蓄力量,总有一天,要么喷发出来,要么燃尽自己。  
  真好!静静等待下文……
  大批外来人口的涌入,使得重庆房租、物价节节攀升。两个人花了很长时间找房子,终于在离外公办公楼较近的区域找到一套公寓。这里样样都好,但房租较贵,正在犹豫时,隔壁房门开了,一对情侣模样的年轻人走出来,先生是中国人,太太是外国人,居然说着俄语。外公用俄语和他们打招呼,自我介绍是来看房子的租客,寻问是否知道这楼里还有没有小一点儿、便宜一点儿的房子?    那位太太听他们能说俄语,立刻非常热情地把他们请进了自己家,和他们聊了一个多小时,自我介绍说,先生姓白,比外公小两岁,也是大学毕业后在重庆找到了一份差事,而太太是俄国人。最后,俩人又到隔壁房间去商量了一会儿,出来说自己这套公寓有两个卧室,本来是和白先生的弟弟一起租的,但他弟弟上个月在外地找了份差事搬走了,空出了一间房,如果愿意,大家共用客厅和厨房,房租也可以分担。    原来那位俄国太太不会讲中文,日子过得很无聊,而白先生大学毕业没多久,薪水也不高,独立负担这样一大套房子,捉襟见肘,所以,天上掉下来这么一对能说俄语的中国夫妇,俩人便极力邀请他们一起合租。    外公看了看房间,大约二十来平米,有漂亮的木地板、干净的壁纸和精致的阳台,俩人非常喜欢,而合租经济上负担也不重,就悄悄商量说先租几个月,有个落脚的地方,如果不能与那对夫妻相处,再搬家也不难。    人生真是有很多机缘巧合,一直到耄耋之年,这个白先生都是外公最好的朋友。外公和他这位太太后来分别生活在两个半球,音信不通。而白先生成为最后见过她的、外公认识的人。过了很多年,他带给外公关于她人生最后岁月的消息。不知道上帝是否在冥冥中安排了这样一个使者?    我只记得小时候外公给我看过他的来信,他定居在加拿大,每次来信都是带着暗纹的灰色航空信封,贴着花花绿绿的外国邮票。里面却是古拙质朴的中式信纸。他们一直用毛笔互相通信,白先生一手潇洒的行书,温文尔雅、半文半白的口吻,抬头是:××兄台鉴,最后总说代向嫂夫人致意。这样的行文称呼在80年代初,大家一律互称同志的年月,实在令人觉得新鲜。虽然我那时不过六七岁,却一直记得他的与众不同。  
  谢谢谙达的建议。
  曾经相遇就是美好,及时已经天人相隔。    一直很向往以前的那些人,为了爱情可以什么都不顾。只要一口气还在就要在一起。
  有温度的帖子
  很美的故事
很美得文字
  爱情真的存在过
  很温暖~~~虽然有时候相爱的两个人因为某些事情而分开,但是他们的心还是互相思念的~~~      
  只能从往事里找点记忆,体验下美好。  尤其是爱情,都远了。  有点回忆的人生都是诗意的。希望楼主一定要写完。
  很美,很纯。期待下文。
  期待下文
  真,美!
  期待下文!
  很温婉。
  外公和他的妻子都有偶像气质,很喜欢
  期待更新。
  这样算做唯美了吧,顺便mark 下子
  行李不多,搬家变得简单,两对夫妻一起过圣诞与新年,漂泊了大半年的人,终于找到家的感觉,格外珍惜。白太太高大健硕、开朗活泼,很快大家就成了朋友。岁末那一天,四个人一起出去吃饭看电影迎接新年,仿佛又回到一年前北平大学里的生活。大家都喝了点儿酒,女人们的高跟鞋踩在重庆的石板路上,格外清脆。白太太一直都在高声唱着家乡的歌,在深冬刺骨的寒风里,年轻的人手挽着手,没有目标地大踏步走着,享受难得的快乐时光。    该来的迟早会来,日军对重庆的轰炸开始了。我去摘了一段历史文字:“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侵华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无差别大轰炸,先后空袭重庆218次,炸死无辜市民11889人。”    第一次遭遇轰炸最措手不及,没有警报提醒,也不知道该怎么躲。外公说突然听到一声巨响,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接二连三的巨响又来了。此前已经在报纸上看到了轰炸武汉的消息,他一直为吴同学一家担心,也猜测重庆不会幸免,毕竟政府首脑在这里,日军肯定想第一时间毁掉这个暂时无法从地面进攻的城市。但是,居然说来就来了。    外公第一反应就是回家!街上乱成了一锅粥,所有的人都在乱跑,他也没命地跑,来往的人躲不开的,就愣撞在身上,缓一缓,还跑。终于到了家,她却不在。他急,出门去找,完全没有方向,可是不敢停下来,一直跑到嗓子眼儿发甜……他突然有个傻念头,到轰炸过的地方去,只要她不在那里,至少说明她是安全的。于是,他逆着人流又往回跑。    轰炸的中心已经是浓烟滚滚、满目疮痍,开始看到受伤的人,他越发担心。到了近前才发现,根本无法寻找。正在犹豫间,忽然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回头看,居然是她和白太太!两个女人飞奔着过来拽住他,白太太一见面就叽里呱啦地说起来:轰炸刚开始她们俩都在家,她知道不能呆在建筑物里,就带着外公的妻子往基督教女青年会跑,那里有一片很大的空场子,还有水泥掩体,相对安全。呆了一会儿,外公的太太就发现,轰炸的地方离外公办公区太近,她担心出事,非要过来看。白太太劝不住她,两个女人就往这边赶,果然遇上了……    话都让白太太一个人说了,俩人互相看着笑。她有点儿小得意,觉得是自己聪明,才在这里找到了他;他想让她多得意会儿吧,就没说已经回家,这是又跑回来找她——他一直没说,一不小心,一辈子就过去了,不知道她后来想起这事儿,是否一直很得意呢?    乱世中的平凡夫妻,互相成了对方的命脉。如果一直平凡下去呢,也许就没有后面的悲欢离合。偏偏两个人都不安份——天下之大,无以为家,就这么被侵略者追着欺侮吗?他们很快找到了为国家贡献力量的途径,只是没有想到,在南辕北辙的路上渐行渐远,等他再想回头找她,已不能够。  
  终于又写了点儿,这几天把时间都浪费在机场了。  故事要开始伤感,越来越不容易下笔,虽然做了那么多铺垫,但还是希望两个人晚一点儿分离。  谢谢楼上的同学们一直还喜欢这个故事。  小钗横戴,你的《红笺小词,述尽平生意》我看了大半年了,真好!
  这样的好故事,真有点舍不得看下去
  知道故事结尾定然伤感。  不过,都是往事了。且慢慢说说,让更多的人享受这份伤感吧。
  非常节奏舒缓\深情绵绵\唯美的一贴好字
  彼年豆蔻,相许地老天荒    不觉多情寻往事,人间无处解伤怀    看一段,慨叹一声……既向往又感伤
  确实是很好的文章,散漫着一种凄美的情绪在里面。    
  问好谙达,如果很伤感,就慢慢地写吧    &只是没有想到,在南辕北辙的路上渐行渐远,等他再想回头找她,已不能够&——很真切伤感的一句,让我想起席慕容的一首小诗:    《与你同行》  我一直想要  和你一起  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  有柔风 有白云 有你在我身旁 倾听我快乐和感激的心    我的要求其实很微小  只要有过 那样的一个夏日  只要走过 那样的一次    而朝我迎来的  日复以夜  却都是一些不被料到的安排  还有那么多琐碎的错误  将我们慢慢地 慢慢地隔开  让今夜的我 终于明白    所有的悲欢都已成灰烬   任世间哪一条路 我都不能  与你同行
  伤感的故事。人生有太多的无奈,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当属其中之最吧。    
  留个记号,等着看楼主的下文.
  终于又有新作了!多年前在天涯的老ID早已经不知该如何登陆了,为了鼓励特意注册了个ID,加油写,虽然故事伤感,但是其实早已经随着人逝灰飞湮灭。如若能靠我们的笔和文字把这些温软的故事记录下来,也是一种幸福吧。
  请继续写。  伤感的故事,尊敬~
期待楼主更新
做个记号啊
  还没完哦,要追啰
  期待……  
  写得真好,真有点不忍心看下去了。不过还是期待下文
  顶下子,果然是慢慢讲的故事回味悠长。。。。。
  从上周末开始,家里人和我自己就接连生病,顾不上更新,终于盼来了假期,我会尽快。  小钗横戴:看这首《与你同行》,想起仓央嘉错的诗“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呀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世间很多美好的感情,相遇之后便是错过……有些人注定只能守望,无法同行!那就心怀祝福默默守望吧,未必只有同行才是美好的结局。
  叙述极美,期待下文
  痛苦呀,居然没写完。等三个月以后再来看。
  好文要顶!!!
  关注中——————  希望 谙达 能写到底。  写得很感人,回忆本来就是件伤感的事儿  多感悟些哈
  人的生存力不容小觑,虽然轰炸时时威胁,但晨昏更迭,人们还是努力过正常生活,上班、上学、做小生意的人每天依然匆匆上路。城里新修了许多防空洞,一听到警报声,常常是一家老小往防空洞跑。因为空袭,街上多了流落失所的人,衣不蔽体、沿街乞讨。更可怜的是受伤的人,各大医院伤员人满为患,轻伤只做简单处理就被要求离院,很多人因为家宅被毁,又无药无医,只是轻伤却落下了残疾。    基督教女青年会组织了救护所,去街头收容那些流落失所的伤员,看到志愿者招募通告,外公的妻子和白太太都义不容辞地加入进去。两个原本赋闲在家的女人立刻忙碌起来,早出晚归。两位先生经常是下班回家走到楼下,看到家里的灯是灭的,就转道去救护所接太太。因为担心轰炸,路灯都是灭的,四个人经常在晚上八九点钟才深一脚浅一脚摸黑回家。短短二十分钟的路程,却是大家每天难得的轻松时刻。有时会一起在小巷里的小吃摊就着昏暗的灯光买一碗馄饨,热热地吃了,熨帖温暖——简单而清贫的生活,成为危机四伏的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两个女人最爱回家讲述白天的经历。因为白太太中文不好,她们被编成了一个小组,一个高大一个娇小,都有着无穷的精力,经常是别人都累趴下了,她们依然四处奔跑,从早到晚,被称为救护所里的Angel。为了工作方便,外公的太太早就换上了灰布旗袍、平底鞋,白太太不,即使在寒风凛凛的初春,都坚持穿着齐膝短裙,高跟鞋踏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一样走得稳稳当当,步伐毫不逊色男人。而外公惊奇地发现自己这个外表娇弱,总需要保护的妻子,突然焕发了巨大的热诚与能量,白天工作的点点滴滴,都成为枕上绵绵不尽的话题,她的喜怒哀乐都围绕着救护所工作展开,有谁好了,有谁救治无望走了,都能让她一直说到半夜。原本只有两个人的世界,忽然变得不同了。他替她高兴,知道她原本就有基督徒的奉献精神,如今终于找到了可以贡献一己之力的途径,她急于交出自己,毫无保留。    有意义的生活往往过得飞快,转眼间他们已经在大轰炸的威胁下渡过了大半年。一天外公下班回来,白太太说,她有朋友是俄国的军事专家,现在来到重庆,给国军军官上武器课,需要翻译,每周两个晚上,问外公是否愿意去,还说白先生也要去。外公还在犹豫的时候,他太太已经很兴奋地说,应该去啊,如果能直接给军队帮忙,也算间接为救国出力了吧。外公于是答应去试试。    这个翻译做得不容易,外公的俄语应付日常生活没问题,真为军事专家翻译需要大量专业词汇,他并不擅长,而且也没有字典可查。每次上课前一天,他要先去专家那里把自己不明白的单词抄回来,再跟白太太一点点询问。有时白太太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四个人就一起连比划带琢磨,每天从救护所回来的女人们,再和丈夫一起查单词,几乎成为每天晚上大家的功课。    我当时听到这里还和外公开玩笑,国民党军队战斗力那么差,是不是就是你把武器知识给翻译错了啊……外公说,没办法啊,当时在重庆会说俄文的人就那么多,几乎都给搜罗来了,大家经常一起切磋琢磨讨论,只能是力求正确吧。    在军队做了半年兼职翻译,外公懂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专业,军事专家们都很赞赏他,开始商量请他做专职翻译,因为继续做下去,他将触及核心军事机密,如果一直兼职,很多工作都不能交给他做。外公在犹豫,如果真的辞去现在这个金融机关的稳定工作,投笔从戎,虽然是文职,人生道路却会发生根本改变。    选择一定艰难。没人知道迈上的那条路会有怎样的风景,又有怎样的结局,人生也因此悲喜莫测。不过,外公站在这个路口,并没有想到,看似是前程的抉择,却最终在几年后瓦解了他的爱情。如果时光倒流,你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吗?年轻的我,当初不断追问耄耋老人这样的傻问题。他说,那不单单是一个职业选择,而真的是希望能实现报国之志。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大时代下,有多少人像他们这样,原以为自己是为了理想而投身滚滚红尘,最终却难逃那尘世转变的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  
  “如果”是一个百味杂陈的词,多少遗憾、多少未尽的心意尽在其中……    数十载的人世游,爱与恨的千古愁,皆为因果。
  越来越精彩了  勉励人生的选择,如果有重新再来的机会,我会如以往的选择。  因为前面的路,谁都说不清。
  生命中那些能在若干年后回头凝望时被称为是“十字路口”的交叉点,通常都是给人的命运带来不可逆转般转折的奇妙时刻。我反而相信一切都是命定,殊途同归,就算逃过一个十字路口,前方,仍然有那些不断分叉的路,把我们引领到我们该要去的远方。其实,分离,未必不是一种幸福。因为,在一起,也许现在值得在心中珍藏的故事将会被完全改写,或不复存在。
  寒星:多谢深夜回帖!少不经事,总问如果,呵呵。  jeffcug:一直超喜欢《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把重新再来的机会给了我们,却以另一种悲剧的方式结尾,每次看,都笑着哭。  airlucas:真是看得通透!不过人生还是晚些看透的好吧:-)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刚才又重温了一遍,  里边有我太多的回忆哈哈  这是我在大学第一个圣诞节看的,还是通宵哈;  还有初恋哈。  追忆往事,莫回头,一切皆成空!  失去的,才是最好的。  责任哈,过去毕竟过去了哈,过好现在的生活和关心现在的爱人,才对得起过去。以前少不更事,现在需要倍加珍惜。共勉哈  LZ加油哈,一定要写完整你外公的一生哈。  
  露个面,支持楼主继续。
  这个不推荐有点可惜啊。    有个小问题,这样的回忆文章其实无须加入太多当事人主观心理描写,尽量坚持第三者角度的客观描述。否则就可能落入“知音体”的窠臼,反而破坏了文章的真实性。    感慨不必多,重要处画龙点睛就行了。我比较喜欢“藏锋”式的,十分情感用八分力来写,游刃有余,且有余韵;反之则可能用力太过,撑不住。回忆文章,“真”胜于“美”,二者不可得兼,宁可为前者牺牲后者,不可为后者牺牲前者。
  谙达:“未必只有同行才是美好的结局”——这话说得通透,很同意。不能同行,就隔着那些无法改变、也无法挪开的障碍默默相望吧。人总是要屈从命运的,尤其是不能重来的时候
  鲨鱼:你说的很有道理,感人的故事本身就有力量,往往用平淡的文字表述出来更直指人心,我会注意。  jeffcug:都是大实话呀,活在当下顶重要哈,共勉了。    
  好东西需要慢慢写,我只好慢慢等喽。。。  
  慢慢等,快快写
  流水一样的故事,不过,更像水滴,因为是一点点地滴落。  时空的背景本来好像很熟悉,东北沦陷、抗战、重庆,但却很新鲜,和以前知道的不一样。口述史总比正史迷人,是因为它总是和人物的命运,而不是政治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  滴水穿石吧。
  外公接到军队的调遣函,正式成了全职翻译,工作变得奔波,常常跟着军事专家四处跑,配备了苏式武器的驻军部队他们都要去培训。夫妻俩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物质条件比原来好了很多,外公一入职就是军官,薪水比之前高不少,另一方面,聚少离多,都忙得不可开交。这样的日子过了大约1年多,外公并不觉得有任何不妥,在那个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的情形下,他们已经算是幸运了。    1940年盛夏的重庆格外难熬,外公在连续出差几个月后,好不容易有了一周的假可以回家。已经是下午5点,家里还是空荡荡的,她照例不在,白先生夫妻也不在。他放下行李就习惯性地去了基督教女青年会,白太太很高兴地欢迎他:“你终于回来了!她这段时间一直在医院工作啊,半年了,你不知道吗?”他突然想起来,她好像说过,去进修了护士培训。和白太太要了医院地址,他赶过去,发现她也不在,可能是走岔了?他只好悻悻地回了家。一直等到晚上,她才回来。    看见他,也没有特别高兴,淡淡地问他什么时候还走。他觉得她大概是太累了,护士的工作看到的都是伤员、病患,是体力加心理的挑战,这一年多,她看着要比原来长大了许多,不再是那个率性活泼的女孩子,个性变了许多,但说不清究竟是沉稳,还是沉默。    休假第三天正好是周末,他们一起去郊外散步,她话不多。他就随口说,如果太累,就不要工作了,休息一段时间,家里又不缺钱。她突然就生气了,说他不尊重她,忽然就很激动,说了很多话,他已经不记得了,只听她最后说,要离婚。他也很生气,觉得自己是一番好意,至于离婚的话,他没当回事,觉得只是她一时说的气话。    但是,在此后的三个月里,她不断和他说要离婚,他才担心了,不知道是为什么。虽然这1年多,他们不像原来那样每日厮磨在一起,可他觉得感情没有问题,曾经有过那么多生死与共的时刻,恨不能性命都可以交付在对方手里,彼此的信任坚如磐石,怎么会捱过了那么多痛苦、生活慢慢变好的时候,走不下去了?    因为工作吗?外公喜爱这个新工作,带给他成就感,让他觉得自己很重要。也是为了得到更多信任,他按照军队的要求加入了国民党——虽然他从来也没有信仰过这个政党,也不以这个身份为荣,但既然在军队,又接触军事机密,上司让他加入,也就顺水推舟,他觉得这至少是职业操守的一部分。    但他觉得她对工作比自己还投入,不就是个护士吗?他并不像那个时代一般东北男人那么大男子主义,可是她对这个工作过于投入了,他觉得有些不对,又说不出来哪里有问题。等她无缘无故要求离婚,他找不到答案,开始迁怒于她的工作,但这只会让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糟糕。他求解于白太太,但也很困难,因为后来她去医院工作,她们俩在一起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白太太两边劝说,却完全不得要领。1940年从盛夏到秋凉,他们一直在争吵,原本他还以为她只是耍孩子气,要占上风,所以说了离婚的气话。但很快他就发现,她似乎已经拿稳了主意,流再多的眼泪,分明有不舍,但要分离的决心,一点都没有改变的余地。他突然发现自己好像不认识这个女人了,这么决绝,在结婚十年之后。    其实表面简单顺从的她,在大事上一直很有主见,当初可以不顾他费尽心机的安排,留在孤城之中,是出于爱,但也能看出她是自己想明白后能拿大主意的人。这一年多,她不动声色地为人生找到一个全新的方向,不能也不敢和任何人商量。这是个凡事留在心里细细琢磨的女人,拿定了主意才肯示人,大家看到的都是结果,过程中到底有多少不舍与痛苦,都成为不能说的秘密,被安放得很好。    他想冷静一下,就搬去了军营住,跟她说,就算离婚,也要彼此都有点儿时间考虑。这中间他做了件傻事,让勤务兵悄悄去跟踪她——在其它理由都解释不通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怀疑她是否别有所爱。她很快就发现了,下决心要做个了断。    两个月后,白先生和太太突然来驻地找他,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终于,拿出了一张报纸。他赫然看到报上有个很小的地方,刊登了一则离婚通告。作为朋友,他们怕他突然看到会受不了,赶过来陪他。    她用最决绝的方式斩断了情义,并践踏了他的尊严,让他不再抱有任何幻想。震怒、绝望与怨恨之下,他来不及考虑她急于离开的真正原因。  
  爱情或者婚姻是两个人的舞蹈,不一定是你慢了或是她快了,踏错了节拍,又找不回原来的节奏,一支舞只有这样散了……    很惋惜,我们常常问,为什么最艰难的时候你在我身边,一切顺利的时候你却不在?是的,大风大浪反而更显纯粹,无风也起的浪往往吞噬掉一切希望……    很残忍,用这样决绝的方式宣布幸福离开了……
  我会关注此文的,文字很细腻
  嗨,就这么离开自己所爱的人了啊~~~
  好看  但是恳请lz写快一点儿  好深的一个坑 :( ……
  顶楼主,期待中。。。。。。。
  怎么没有了,着急死了
  因为真实,所以动人。  谢谢楼主将这一段往事记录下来。
  这个故事到这里接近尾声了。这部分关于她的状况,有的我外公也不是很清楚。就像雪狮和龙说的,这个故事是水滴,或者说是片段,我只知道一个个画面,努力把它们连成完整的故事。  她离开的真实原因要再过八九年我外公才了解,但俩人都已物是人非。我会在后面先写出来,好让大家尽早清晰了解故事背后的一切。  再次谢谢大家有耐心看我越来越慢地写这个故事——汗!我会尽快写下面的一节。特别谢谢寒星,一直给我很多启示。  
  其实爱情是最不靠谱的东西。或许这和人性的多变有关。  心在一起时卿卿我我,有任何一个心离开了,爱情就变得异常脆弱。  不过,分就分了,优雅的一个转身,又何尝不是爱呢?  因为爱,才更应该给对方选择的自由。  乱世之中人如浪中飘萍,本应是更加爱彼此的,没有想到却是那般结局,不过今天看来还是那么的惊心动魄。  比今天任何一个爱情都让人值得回味  谢谢楼主  
  作者:谙达 回复日期: 18:41:08   ====================================  先说声不客气哈,虽然我一头雾水,着实不明白我给你楼主什么启示,嘻嘻    楼主不要急,就按原来的计划和结构写下去,好文值得慢慢等:)
  用一眼的时间一见钟情,却是用尽了余生也没能破镜重圆。这就是爱情。
  好深的一个大坑啊,楼主,用点心快写好吗,着急死了!!
  同意楼上的,哈哈哈,有点着急了,唉
  想起一句老话,原话记不清了,大概意思是说,太恩爱的夫妻很难白头偕老,吵吵闹闹的夫妻才能走到头。汗~,不太顺口哈,大概意思是这样吧,小时候怎么也不能理解,觉得太不通情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到的见到的事情增多,现在越来越觉得很多老话真的很有道理的
  外公的爱情曲折而且辛酸,没想到两个人是这样分开的    虽然不知道原因,但结局变成这个样子心中竟然也不是很意外    有时候爱得越深越脆弱吧,缺少韧性,容不得沙子和委屈,因一些看似很微小的裂痕就破碎了
  继续mark
  午夜听琴: 想起一句老话,原话记不清了,大概意思是说,太恩爱的夫妻很难白头偕老,吵吵闹闹的夫妻才能走到头。  小钗横戴: 有时候爱得越深越脆弱吧,缺少韧性,容不得沙子和委屈,因一些看似很微小的裂痕就破碎了.  这里,有问题,也有答案,很受启发。  女人,是天底下最有韧性的,是其与生俱来的本能,只是很多时候没有发现,或者说 没有激发的场景。  尽管此刻我还在揣测 外公 和 第一妻子 背后的故事,可能性有种种,但命运却是唯一的答案和选择。  我们不需要笃信命运,但我们回避不了这个话题,在这历史的轮回之中,爱与被爱都是件幸福的事,但随之而来就是很多不确定性,铸就了琢磨不定的命运。当我们看清了自己命运的真面目之时,就是心归尘土之刻。  没办法哈,我一张嘴就是很消极的样子,生活还是很美好滴,不要被我的牢骚给影响了情绪。  刚好忙完手头的事,上来瞧瞧LZ的新作,发点琐言,给LZ点鼓励。大家都看着你呢哈。  哈哈,慢工出细活,只要每周都有更新,我想大家就会很满足了
  我猜这位小姐知道了自己不能生育,因了爱故而放手。
  很喜欢你的文字 也很喜欢外公的故事    楼上各位的留言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虽然我还很年轻 但是这些年来我经历的一些自己的变动以及感情上的反复让我有时候也很困惑甚至对自己充满怀疑    爱的越深越难容的下沙子 想来 的确很有道理  但也许有一些爱是深到为了对方可以去忍受眼中的沙砾 可以一起忍痛把沙子磨化的吧 就像我的爸爸妈妈:)    期待楼主的故事  
  人在上海,生于70年代,却依然单身的朋友        请加群:        给单身一个结束的机会,欢迎身在上海的高素质朋友加入,非70单身或大专以下学历请勿扰!    
  回到城里的家,她已经不在了,只拿了随身衣物,一文钱都没有带走。她用极其自尊的方式把他逼到死角。他火爆脾气上来,简直想杀人放火——但完全找不到可以出拳的地方。最终,她委托一个律师来办理了相关手续,自己却再也没有露面。他过得很糟糕,白天寄情工作会好些。到晚上,内心的思念与绝望弥漫开来,能把人吞没。他开始酗酒,本来酒量就好,那段时间喝得吓人。酒能让人入眠,却无法安睡,半夜乱梦醒来,更是可怕。白先生一直陪着他,有时半夜听到动静,会过来看看他怎么样了。为了不给朋友添麻烦,他常常夜半醒来一动不动地躺着,睁着眼睛等天明。他想过要搬出去独自住,白先生坚决不同意,亦步亦趋地管理着他工作以外的时间。幸好有人这样约束着,没有放任他沉溺下去。外公说,白先生的人情他是一辈子都还不了的。    每个成年人都是劫后余生,时间能安抚一切。再深的伤口结痂之后,外人看来,也就是一个淡淡的印记吧。特别是在战争之中,满眼都是生离死别,爱情之痛就更是一个奢侈品。    这以后外公开始了他完全不同的人生,几年后他与我外婆相遇,那会是下一个故事的开始。我想说的是,大概在1948年,失踪了很多年的她突然找到外公,告诉他那年她去了延安。    这个故事讲到这里,就非常之“滚滚红尘”了。而且,关于她那一段,我完全没有第一手资料,外公也语焉不详,很多猜测。比如,最开始是因为她在基督教女青年会做志愿者,非常有爱心与正义感,“和延安有关的人”开始关注她,主动接近她。到后来,是她自己真正认同了那个信仰,从心底里对“圣地”非常神往,希望能够去。再后来,她担心如果不和他尽快离婚,可能会影响他从事这样一份和军事机密有关的工作……总之,很多线索都是支离破碎,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确是很主动地、满怀热诚地投入了在当时人看来还非常陌生的一个理想。    我认识一位中国非常著名的医生,他也曾和我讲过类似的人生经历:中共地下党来接洽他,问他是否想去延安,并在长达10个月里,不断与他联系,帮助他扫清各种障隘,希望他能远赴延安,而他当时也只是某医院一个普通的住院医生。    在那个动荡的大时代下,人生有太多的拐点,一不小心两个相爱的人就各自走到了不同的岔路上,重逢时已隔了万水千山。有意思的是,放弃了婚姻家庭而追随人生理想的她,在八年之后,决定彻底远离政治,只身前往美国。这中间她的经历是怎样的,无人知晓。只是,这八年中,她一定把他放在了内心最重要的位置,否则也不会在临行前冒着危险又找到他,解释清了之前的种种缘由,真诚地恳求他的原谅。并作为朋友,建议他如果看不清时局,也可以考虑离开中国,定居海外。    看似平等的两性关系中,一定是有一方是占据主动的。他恨了她八年,以为已经埋葬在记忆里的那个人,带着一个离奇的理由重新出现时,他居然轻易地相信了她,好像忘了当初她带给他多少痛苦挣扎。她一直是他们爱情中的领舞者,而他,大概是中了她的蛊。    我问外公:“你信她说的那些故事吗?”  “信。”  “为什么?”  “她没必要隔了八年又回来骗我……”    其实,她说了,他必会信。这八年中,会不会在他心里一直默默盼望着能得到这样一个解释?只是,当时外公已有了我妈妈和大舅一双儿女,外婆年轻漂亮,家庭看似美满。原来的俩人早已回不到分别时的那个渡口,哪怕思念从此生根。    再之后她去了美国,白先生夫妇也去了美国,后来移居加拿大,外公一家则留在国内。他们保持通信一直到60年代初,后来国内政治环境日益严峻,慢慢断了联系。而到又能够通信的时候,她和白太太包括我外婆,都相继离开人世。她此后再也没有结婚,一直孤身一人生活在美国。    以上是我标题中“生不同衾”的故事。等空下来,再慢慢写外公和外婆的故事。他们看似白头偕老,儿孙满堂,却“死不同穴”。人生有时真是一场悖论,回望时,得失与悲喜,旁观者很难说清,而世俗眼中的好光景,身处其中的人心里却未必幸福。就像《白马啸西风》里最后的那句话:“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我认识一位中国非常著名的医生,他也曾和我讲过类似的人生经历:中共地下党来接洽他,问他是否想去延安,并在长达10个月里,不断与他联系,帮助他扫清各种障隘,希望他能远赴延安,而他当时也只是某医院一个普通的住院医生。”  很值得玩味的一段话哈,好的坏的,大家可以尽情地展开联想。    她和 外公 后来一些的通信 或者 “思念”之类的轶事,想必大家也非常感兴趣吧。  爱得越深刻,恨得越坚决,但岁月会打磨一切,许多年后,相见一笑泯恩仇,只是再也回不到以前的“渡口”了。  也许,她回来解释,本是想重新回到 外公的身边,但物是人非(如果当时外公还是单身,那又是别样人生)。她的坚决离去,显示其人格很伟大,缅怀一下。这是就人生,小人物、大情怀。      
  一声叹息
  原来猜测会因没有孩子的缘故,结果是由于信仰……混乱的年代不允许人们得过且过,即便爱情被迫让步,也会获得一种高尚的感觉作为心理回报    “人生有时真是一场悖论,回望时,得失与悲喜,旁观者很难说清,而世俗眼中的好光景,身处其中的人心里却未必幸福”这话让人看得好感慨,情感上的幸与不幸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绝对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如果我是外公,一定也会相信。真相是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愿意折回来给他一个解释,解释为什么在那个人生的路口不辞而别,在八年之后,然后把当初留给外公的那个模糊背影,置换成一颗爱他却必须远离的心
  谙达,好文章,感情很细腻哈,加油!!!
  果然是好文章。    很佩服谙达,在温婉道来那发生在大半个世纪前的故事之后,语焉不详却又字字珠玑的将故事的解决摆在我们面前。其实,在任何一个时期,爱情,或是我们的人生,都有太多的拐点,有些时候就是那么一个不经意间的闪念之差,让我们背离了最初的海誓山盟或是地久天长。    也许生命只有有了那个句点后才是最完整的。不然,任何过程中的事,都不能被加上一个期限,譬如永远。
  故事的解决 -& 故事的结局
  终于写完整了这个故事,松了口气。  午夜听琴:你催得我可真着急,呵呵。  twotwo3:大概人就是这样一天天长大滴。  jeffcug:关于那个医生的话,真没啥特别的意思哦。是我写得不清楚吗?那个医生后来没有去延安,因为他太想成为一名好医生,要留在大城市钻研医术,延安方面也就没进一步要求,解放后依然对他不错,他最终也成为一代名医哦。  小钗:“真相是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愿意折回来给他一个解释”你这话说得太对了。因为信轮回,所以,真是觉得,人与人的关系,也许真是前生的因,才有这一世的,种种不可思议的果。  
  加油,我等着看你外婆的故事。不知道你外公曾经那么用力的爱过一个人后,会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另一个走进他生命的女子。那个女子又会怎样的自处。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也就只是一个解释而已,仿佛有了这个解释,才能尘埃落定,否则一个人留在那里胡思乱想,爱、恨、伤、沉溺、自戕……却完全不知对方在哪里、想了什么、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想这么做,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此……    看到这些文字,可以想象出楼主的外公讲述这些往事的情景,眼睛晶晶亮,嘴角微微笑,很少怨恨、很多不舍、很多想念,你外公一定很爱她,很多很多……
  如果,当初多沟通多交流,那么,信仰与爱情冲突的概率是不是会小一点?    环境太大,人太渺小,爱情与信仰同样伟大!    “如果”却是人类最伤感的词……
  看哭了。    看似平淡的文字里面孕育着非常动人的激情。    谢谢楼主。
  好文章,等着外公外婆的故事啊!
  天啊,终于看到结尾了,555.    谙达:“午夜听琴:你催得我可真着急,呵呵。”  我、我。我冤枉啊,我没催你啦,不是我啦,我只有一次啦,还说得很委婉,“有点着急了”而已,哈哈哈:)        小钗:“真相是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愿意折回来给他一个解释”你这话说得太对了。因为信轮回,所以,真是觉得,人与人的关系,也许真是前生的因,才有这一世的,种种不可思议的果。  ————喜欢这句。    唉,虽然早知道他们俩人分开了,可是看到结尾,还是感觉酸酸的,555.    我想外婆也不会过得很好,外公的心里最爱的是&她&,心里永远会有“她”的位置,不管是否在一起,外婆永远也取代不了“她”。唉,造化弄人,三个人都无辜,三个人却都受了伤。。。生不同衾,死不同穴哟,,,,该是怎样的悲哀,,这可能就是真实的人生吧。
  airlucas:这个故事有点伤感,不过,大部分时候我相信世间是有永远的——至少要为此努力,只要足够用心,天长地久与海誓山盟都不是神话。特别是年轻的时候,总要投入地爱一次,哪怕冬雷震震、夏雨雪呢?——这话说得又是倚老卖老哈:-)    dingdang0717、午夜听琴、lookworldgod:外婆的故事看似平淡,但是另一种无奈,不过最近真是很忙,未必有时间码字儿,先表催我哈。    寒星:我是从我姑姥姥那里得知,外公很早结过一次婚,跑去问他,意外地听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你描述的都对,但缺了一点,就是伤感,能想像一个八十多岁老人伤感的神情吗?你最早在我帖子里留言:老来多健忘,惟不忘相思。这十个字我看傻了,因为写出了我记忆中外公在追忆时伤感的神态,逼真极了。    cynthiaisme:谢谢夸奖,是故事本身的魅力,而已。    
  作者:谙达 回复日期: 08:21:36   ==============================  我实在不忍心写出“伤感”两个字。几十年前的、与己毫不相干的爱情故事,居然令我几次红了眼圈,眼睛湿湿的……    老来多健忘,惟不忘相思----我以前在别处看过一个故事,也是一个少年爱情老年回望的过程,少年情事老来悲,所谓天长地久,不一定要两个人一起,只要在对方的心里永远不朽就是了
  不催不催,不急不急。lz的文笔真好,很欣赏。慢工出细活,好的故事要慢慢道来。
  别给自己压力,我反正收藏了,有时间就上来追一下,我慢慢追,你慢慢写。就像好吃的东西如果一口就给我吃完了,过程太快反而品不出味道来呢,我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啦
  好文,好文,强烈的支持
  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普希金      谢谢楼主写下这么美好的回忆  
  巨变、动荡的时代,总会留给后代无尽的题材,事实有时比虚构还离奇,别说想不到
  看完了,但很不舒服,就像楼主自己说的,故事本身的确很动人。可惜如此动人的故事,却不幸用华而不实的知音体和故事会体来叙述,杂志真害人呀    要么懂得叙事技术,把故事有血有肉有节奏地讲出魅力,要不就什么花样都不用,老老实实说事情,偏偏楼主在不该设置悬念的地方用悬念句,然后在该解答悬念的地方,却没有解答,在读者最想知道情节走向的时候,作者又总喜欢跳出来写上一段关于人生和爱情的蹩脚评论,将这种读者文摘式的对人生与爱情的肤浅理解点缀在这样一段动人的故事上,简直就是亵渎
  外公和第一个妻子的错过其实不单是大环境的问题,年轻时的爱来得太容易,往往也很难做到全心全意的呵护与珍惜。她贸然决定去延安的举动未免太天真烂漫了,也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外公考虑,等想明白了回头打算把断了的线再接上时,已然来不及    我想外公对于爱情的依赖和自尊,都因第一个妻子的出走遭受了重创,所以后来才无法放开去爱,也无法忘记从前的那个人(新故事出来之前的臆测,不对之处多多谅解^_^)    谙达慢慢写,不着急的:)
  首先说明两点,第一,我不是专业人士;第二,我也极不喜欢知音体和故事会体    看了楼主的这篇文章,真的非常感动,好几次眼睛湿湿的,除去故事本身的魅力,我也很喜欢楼主的叙事方式,就好像一位朋友在你面前向你讲述,亲切自然,不疾不徐,娓娓动听……没有技巧,没有故弄玄虚,只是平静、投入地讲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我不是专业人士,写不出楼里众多笔下的美文,但我看过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文章,有一定的辨别和鉴赏能力,这份能力来自自身的经历和背景,完全是感性的力量,所以,在我看来,一篇文章水平高低,就在于是否打动了我。不可否认,这篇文章非常非常打动我,适时穿插的作者个人感悟与点评也很及时到位,讲过故事和听过故事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作者的真情流露。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不符合规范缺乏技巧,那么,规范与真情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哪个重要呢?又有人会说,可以两者兼得呀,不错,是可以兼得,但是不兼得并不代表不是好文章!反之亦然。    也看过知音和故事会,反复对比了几次,也看不出楼主的文章与那两本杂志的风格有何相似之处?倒是很明确一点,区别在于“尊重“二字,尊重了读者,文字才会真诚,我想,这也是那两本杂志让人如此嫌恶的原因吧。    PS1:文章好坏如果仅仅用规范来衡量,未免太过于教条,模式可以用框架来限制,人心却不可以。    PS2:楼主写自己长辈的故事,表达属于自己全无恶意的观点,观者凭什么冠以“亵渎”二字?到别人的帖子来发表意见固然欢迎,但也请注意分寸,否则,那才是真正的亵渎!  
  作者:小钗横戴 回复日期: 20:46:46   =================================  同意你的观点。总有种“两个人的感情,一个人做主”感觉,愈发觉得沟通与交流很重要,呵呵
  重要的、置顶的声明:我也是一个非专业人士^_^    刚刚看到最佳传球的回帖,内容有些熟悉,回忆了一下,好像小号鲨鱼之前也给谙达提过大体类似的意见,因此想来大致方向是不错的(尽管恕我眼拙,没有看出这么多的问题,而且经常还对谙达细腻的文笔佩服不已)。    不过,小号鲨鱼的回帖显然更加让人容易接受,因为她没有说“作者总喜欢跳出来写上一段关于人生和爱情的蹩脚评论,将这种读者文摘式的对人生与爱情的肤浅理解点缀在这样一段动人的故事上,简直就是亵渎”。我感觉“亵渎”这样的词用得主观而且重了些,至多是叙事技巧上有待提高吧,怎么能说“亵渎”呢?    批评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愿意避免毫不留情的批判(当然犀利的言语更加具有警醒的效果也未可知),无论对于言者和听者来说,都为进一步的交流切磋留下空间。当然,如果只是为了对谙达的文章表达内心深切的厌恶之感,准备敲一棒就走,那又另当别论^_^
  呵呵  楼主更新了啊  继续啊!  支持你!
  哈哈哈,什么手法、技巧,我不是专业人士。我只知道,内容比形式重要。看了lz的文章很是感动,欲罢不能,即使再忙、再累、再晚,只要有时间一定要爬过来看一看。这比那些讲究形式、讲究技巧的所谓的专业文章好看得多!谙达,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让所谓的规矩约束了自己!我们喜欢的真实与自然,不需要看八股!
  好多天没时间上来,一直在出差,没想到故事写完了,帖子反而热闹了。  小钗、寒星:素昧平生,一篇小文,引出你们这么多赞美的话,实在不知说什么好,“谢谢”太俗,但停了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词儿,忙了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脑子也有点秀逗,那就,还是,谢谢了吧:-)  听琴、grannet1114:我会继续,不过再更新真是得有点儿时间,不好意思哈。  最佳传球:现在骂人文章最狠的就是知音体,想想这杂志也够倒霉的。话不中听,不过意见我会考虑。
  终于看到了故事的结局
令人伤感 可是回味无穷
  路过............
    你说是命运,我说是选择。    命运是所有人的选择,你的选择、我的选择、他的选择,最终构成了一张命运之网。  
  谢谢,昨夜看了很久,很善感的故事
  很伤感的故事。
  讲故事,重在坦率,而不仅仅在于文字中透露的所谓真实性和情感性。从你的文字里没有正面描写你外公自己对两人分手的个人思索,这就说明极不真实,这里有所隐藏。是问一个这么珍惜自己过去爱情的男人,怎么可能不思考当初分手的原因?当然,你的暗示性表达是,女方因为信仰而放弃了共患难的爱情。而这个信仰还政治扯上了关系,太搞了。当然,这都是我分析的判断。  楼主的这个民国战争时期的爱情故事,我大学正好阅读了三本自传体的文章,看过楼主文章的人,可以去阅读这几本书。《绿色回声》《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作者:无名氏,原名:卜乃夫。
  谢谢卜乃夫推荐的书。
  抱歉错了,谢谢牛村已经存在推荐的卜乃夫的书,呵呵
  有人说作者把“对人生和爱情的肤浅理解点缀在长辈动人的感情故事上,是种亵渎”。这样的话,虽是逆耳忠言,但是让人看着打心里不同意。    比起那些用尽一生怀念纪念自己年轻时代爱情的隔代长辈,我们这代人就算经历过再多风浪与见识,也不过是肤浅的。但我并不觉得我们用肤浅的文字去记录那些真挚的感情有任何错误,更别提亵渎。因为我相信我们都读得懂作者的真情,以及透过她传递出的外公的沉积一生的感情。    至于是不是悬念和该不该直白,这是主观意识了吧。既然来读别人的文,就应该跟着别人的思路读下去,读不顺或是读不通,可以放下不读。不用用亵渎之类的字眼去评价一个晚辈对逝去长辈的怀念,对真诚怀念以及亲情的不尊重,才是亵渎。    人各有品味和口味,套句俗话,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也请允许我讲出我的观点,不为争论,不为维护朋友,仅是因为,我不同意你的说法。
  既然来读别人的文,就应该跟着别人的思路读下去  ——————————————————————  我不知道这是哪里的阅读逻辑,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推崇什么,这是太小儿科的阅读了。在我看来,阅读本身就是最好的尊重,继续阅读下去,是因为故事本身有值得人读下去的魅力,故事有魅力,不代表故事讲的有魅力,这是两个概念。    再来看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从本身到读者中间隔着两个叙述人,一个是外公,一个是贴主,贴主的讲述又是记录外公的讲述,就相当于一幅原生态的绘画作品经过了两层玻璃画框的装饰,最终呈现在观看着的面前,讲述都是有选择的,有选择就势必有变形,任何信息在人群中传播的时候都会有不可避免的衰减扭曲,所以用这种讲故事方法讲出来的故事,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故事本身了。    叙事的第一要义是求真,所以上面才有网友建议贴主尽量叙述故事本身,少议论评价,因为就有限的评价来看,评价者的思想平庸肤浅,对故事本身的叙述毫无增益,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有不同意的观点,可以理解。    一路看下来,除了贴主的思维特征和故事的大概情节外,其余都是模糊的,人物模糊,像个影子一样不清楚,就贴主所提供的信息看,都无法让人洞悉人物在各个重大时刻的内心状态,另一方面,贴主为了增加叙事的文学色彩,在一些毫无必要的地方,过度的展现文采,诸如高跟鞋如何踏在陌生城市街头之类跟主题毫无关系的叙事,不但不能促进故事的叙述,反而干扰别人的阅读,这样的文采还不如不要,总之,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但很遗憾,讲述的非常拙劣!
  既然来读别人的文,就应该跟着别人的思路读下去-----原意是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写作方式,更尊重作者的劳动。但在你这里却变成了盲目随从。    举例说明,一篇文章,作者用倒叙手法,固然这个手法未必最好,你可以提出建议,但是请不要用过分的词汇,阅读不是尊重的全部,还需要对作者的劳动、心情及感情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你承认故事有魅力,认为作者的讲述很拙劣------这原本无可厚非,作者既然发到公共论坛来,就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各种压力,包括你的,包括我的。但是对于你我及作者来说,这个故事都是遥远的,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期望与想象加入其中。你说作者失真、加入的评议平庸肤浅,这是因为作者的讲述与你想象中的故事产生了较大差异,但这确是作者心目中的故事,作者只是在讲述自己的理解,你可以不赞同,但却不可以毫不尊重地妄下判断。这样一来,只能说明,你何止不尊重讲述故事的人,你也根本不尊重这个故事,你在意的只是你自己的想法而已。  
  有道理的。但可以宽容一点啊。
  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谓“生不同衾,死不同穴”,说的不过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世间哪有那么多道理好讲,这对不同穴的夫妻,还不是相濡以沫相互陪伴走过了长如大半生的后半辈子。最佳传球,即使你觉得作者写得并非你所喜好的风格,好歹进来看了这个帖子读了这篇故事,算是有缘人,就别用上“亵渎长辈爱情”之类的大帽子盖在一片孝心的作者头上了。毕竟,作者的这份真挚感情,值得尊重。    盲目随从也没什么不好,至少在我看来,作者是个值得随从的人。    所谓“读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心事”,也许你更有故事,或是更有写出故事的技巧,如果有机缘,我倒是很有兴趣去拜读一下你的作品呢。
  楼上应该也是一个女网友吧,思维方式很典型的女性思维    世间的确没有多少道理可讲,所以我才一直希望楼主径直讲故事,少说道理,在这一点上,我赞同你    我不能赞同你的是,你说世间哪有那么多道理可讲?可你所持的道理一点不少,比如你提到的作者的一片孝心,这就是你的道理,看似你没讲,其实你讲的很清楚,只不过你所持的道理,是不许别人辩论的道理,就所持道理来说,你比我持的更坚定彻底。    世间没有道理可讲的另一种表达是世间一切道理都有它的反面,但很遗憾,当我稍微涉及一点“反面”时,你立即就用你所持的坚定不移的道理,来告诉我说世间没有道理可讲,呵呵,实在太搞笑了    我认同你不是,不认同你也不是,很为难    
  道理人人都有,就看如何讲了,楼上的首先下了结论“女性思维”,呵呵,已然先入为主,再多的道理讲了也无用,那就是不讲道理喽。    个人坚持各自的道理,这很好,前提是尊重,有了尊重才能平等看待周遭的人和事,宽容一点,在保有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尊重并尽量理解他人的观点才是。如果只看重自己的想法,却轻视甚至刻薄他人的观点,这样的人即便有道理也是不讲道理的人,道理不过是挂在口头的幌子而已。    总是把几句话像车轱辘一样讲来讲去,或者很主观地将某种状态冠以某种概念的人,难怪总是出言不逊呢,呵呵
  老式爱情啊,顶。
  我相信最佳传球是打算给谙达提一点建议的,但与其说是建议(温和的、平等的、友善的),不如说是“斥责”(严厉的、冷峻的、打压式的)。    出发点没有错,但执行的方式欠妥。    一个注意叙事技巧的人应该对文字更加敏感、想来在措辞上也会更加谨慎和精心。叙事有技巧,批评同样有技巧。既然传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打一棒子就走的人,那么对谙达提出批评的时候,多一些友善,少一些呵斥,是不是会更好?    我注意到传球的第二个回帖相较第一个已经语气温和不少,可是“评价者的思想平庸肤浅,对故事本身的叙述毫无增益”、“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但很遗憾,讲述的非常拙劣!”这样的评价,本身就带有极浓的主观好恶,脱离了客观建议的冷静平和。    如果传球批判谙达的理由在于谙达的行文方式不利于读者接受,那么传球对谙达的批评,同样也存在让人情感上难以接受的问题。这一点,希望传球能够意识到。
  真热闹
  我只是如实表达我的观点,用的都是相同的语气,就评论而言,我以为说的话越直接越好,没必要照顾听者    同样,谙达的叙事也是,我之所以批评她的叙事,就是因为她的叙事姿态是面向阅读者,而不是面故事的,所以才会有那些画蛇添足的议论,    为了讨好阅读者的写作,是媚俗的写作(米兰·昆德拉),同样为了讨好批评对象的评论,也是媚俗的评论。    我只是就事论事,跟这里任何人都没有仇怨也没有交情,无所谓善意和恶意
  你说的:“谢谢”太俗,但停了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词儿。还是谢谢你真实的缓慢的平和的说出了一个这么美丽的爱情故意。好几次让我感动到眼眶泛红。唯有“深情”最动人。性格决定命运,千金小姐那种执拗的性格让她远离了最重要的东西,等到明白过来想回来的时候渡口已经不在。无法想像她以后的生活。
  寒星、小钗:二位大概是个性平和、彬彬有礼的人,遇事总愿意站在对方立场考虑,但就像寒星说的,我把帖子发到公共论坛来,就应该准备好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我不指望互联网上遇到的都是谦谦君子。不过真是很开心,有二位这么维护我的文字。    airlucas:我只在乎我在乎的人对我说话和做事的方式,其他的人,都不重要。还是要谢谢最佳四辩哈:-)    七七七_月:握手~    最佳传球:你不喜欢我的叙事方式,了,后面的文字如果我有精力再写,会注意你的意见。    本来不想多说什么,这个故事,最近都未必有精力更新。不过,还是说明一下,有些看起来画蛇添足的情节,是因为外公讲述的时候,提到了只言片语,于我,这些东西因有了感情,变得难以割舍,就想都写上,也许真是累赘。另外,这个是自己家人的事儿,不是小说,所以,我只能把我知道的写下来,有些看起来迷迷糊糊的情节,实在因我真的搞不清状况,也不打算妄加推测,更无法弥补,这也是我觉得遗憾的地方。        
  慢慢地道来,就好像是在看一张旧照片。
  亲爱的,其实没必要在乎那么多,爱你所爱的,写你要写的,只给懂的人.
  在网络上的各人,原本都是素昧平生的,无论是赞美或者是批评都只代表个人意见,一家之言而已,但是字里行间确有善恶之分。    如果赞美在有些人眼里变成了讨好,很媚俗,那么我只能很无奈了,人有千万种,我仍旧坚持我的看法:还是赞美!    我不赞同某些人的观点,但我捍卫他说话的权利,我也捍卫我说话的权利!
  作者:谙达 回复日期: 15:55:52   =================================  楼主不必着急,好文是要慢慢斟酌地~~~~~不要急于一时,还是希望文章前后风格统一,呵呵
  谙达,不用谢,同寒星的回复,希望“前后风格统一”地慢慢写:)也希望我们的较真不要干扰你的写作。      作者:最佳传球 回复日期: 11:10:15 
  “就评论而言,我以为说的话越直接越好,没必要照顾听者”  ========================================================  传球,说话直接和说话刻薄不是一回事,不要混淆了我的概念。表达观点也不一定要把别人踩死才铿锵有力,你当别人都是傻瓜啊,话说得越重效果才越好?。  你认为谙达讲故事有照顾读者感受的义务,那你作为批评者,怎么就“没必要照顾听者”呢?别告诉我你的批评是对着空气有感而发。        “为了讨好阅读者的写作,是媚俗的写作(米兰·昆德拉),同样为了讨好批评对象的评论,也是媚俗的评论”  ==========================================================  米兰·昆德拉的话重重砸在你自己的脚上了,居然还不疼:)  你跑来批评的缘由就在于谙达的叙事方式让你不爽,假如谙达听从了你的意见,岂不是讨好了你这位高傲的阅读者吗?这个俗,媚得不是一般的。  而且,我也绝不敢让你讨好批评对象,我只不过小心翼翼地建议你温和而又清晰的表达意见可能会好一些。如果你一定要认为语气温和就是讨好别人的话,我也没有办法^_^
  唔,楼歪得不小了,哈哈哈。谙达,希望这些争论不要打扰你的思路。喜欢这句:    作者:七七七_月 回复日期: 16:38:09 
    亲爱的,其实没必要在乎那么多,爱你所爱的,写你要写的,只给懂的人.  
  既没刻薄,也没温和,既不高傲,也不卑微    至于别人怎么理解怎么感受,我无能为力    到此为止吧,对给予楼主的打扰,愿说声抱歉
  传球很大度:)  跟风给谙达道个歉,为这段时间屡次不合时宜的歪楼(*^__^*)  
  莫问从前路。七十年,悲欢离合、何堪再语。记得当时皆年少,眉目青青相顾。吾与子、倾心如许。幸是夙缘天不弃,定山盟、结下鸳鸯侣。欢笑处、小儿女    此生岂料多风雨。荷国仇、有为于世,遍尝辛苦。谁与扶持行万里,自忖今生唯汝。恨播弄、燕劳分羽。健忘老来甘一默,黯伤心,未忘相思故。生与死,怎相负
  向楼主说声抱歉~~我的任性歪了你的楼,望楼主海涵,继续写好文哈:)    向帖里所有的人说声不好意思,干扰了你们安静欣赏的心情~~    PS:楼上的这阙词很棒,读了好几遍,不能自已,呵呵
  马克一下,看故事,很感人
  一直没敢上来回帖,实在是没时间更新,怕帖子再被顶起来,辜负了期待,汗颜!    小钗和寒星说这么客气的话啊,我反而无话可说了。很高兴一篇小文,交到两个朋友:-)    淡伯这阙词是为这个故事专门填的吗?受宠若惊!读了好多遍,喜欢“记得当时皆年少,眉目青青相顾。”和“健忘老来甘一默,黯伤心,未忘相思故。”这方面,小钗是行家啊!
  争议越多说明关注的越多,对楼主来说都是好事,叙事风格不是一下能改变过来的,正是因为这样冷静淡然的叙事方式让我看到那个兵荒马乱中的一种沉静,一种爱的信念,我希望楼主按自己的风格写下去,用心讲故事就对了,看的人会在字里行间里被感动
  是。  因为被这件往事感动,所以冒昧的填了这首金缕曲。    另:更“怎相负”为“焉相负”。    再:关于叙事,同意楼上dingdiang0717的意见。      
  支持一下美女
  “记得当时皆年少,眉目青青相顾”——真好真好,同感动ing,很佩服淡伯
  期待。
  我是6月25日出差,然后昨天才回来,今天才有时间看这个帖子。  整个感觉有点落寞啊,这么好的一个故事,楼主收尾似乎太匆忙了些。  这个故事里有很多让人浮想翩翩的信息,女主人公的绝然与痴情,关于爱情、革命与真理的暗示,被动的“外公”,以后几十年的过程,我都非常好奇,甚至期望楼主哪怕能写一些猜测的情节给我们。否则故事的后半部好像只是一条关于泰坦尼克的新闻报道,可我们想看到的却是有细节、有插曲的电影。  大家或许也能猜测一些什么?外公的叙述或许也只是能给晚辈讲的碎片,在1940年代的动乱背景之中,人物的活动是多么地有代表性!两个“阶级成分”不好的青年,一对看上去近乎完美的情侣,纯真的爱与劳燕分飞,背后是国共的分野与在中外度过余生的选择,太丰富的色彩了,这么结尾让人意犹未尽。  或许接着讲讲外公外婆吧。
  好久没来啦,上来看看,呵呵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nova3地狱之门攻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