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里面最火的歌电音那个蹦蹦游戏叫什么

蹦蹦鼠 中文版 蹦蹦鼠怎么看帧数
蹦蹦鼠 中文版 蹦蹦鼠
更新时间:
下载:87次
平台:Android
知心ZX918蹦蹦鼠 中文版 蹦蹦鼠怎么看帧数
每秒运行的帧数越大,在屏幕上的视屏就越平滑。不少玩家还不知道怎么看帧数,其实很简单,一般游戏画面上都可以看,如果不行的话可以下载安装Fraps软件就可以看了。
请选择品牌
请选择机型ZX918
小贴士:建议您想先设置机型,设置后您就直接浏览全部适合您手机的游戏,下载使用更放心。
九游()是手机游戏下载第一门户,提供最新知心知心ZX918下载、礼包、激活码,最好玩的蹦蹦鼠 中文版 蹦蹦鼠攻略,欢迎访问与玩家交流。
蹦蹦鼠是一款非常可爱的Android益智类的游戏,这是一款物理类的游戏,游戏的主角是一个能够利用尾巴进行弹跳的可爱小老鼠!在这款游戏中,你需要帮助弹力老鼠窃取猫队长的奶酪,你偷取奶酪的方法就是控制弹力老鼠采用弹跳或吊索的方式在游戏中不断的弹跳飞行,避开那些蜜蜂,抓住魔钉,最终吃到奶酪!
安卓 蹦蹦鼠 中文版 游戏特色:
- 别具挑战性的基于物理的游戏; - 挑战猫队长,赢取游戏的胜利; - 每一个级别都能够解锁新的奶酪,你还能够对弹力老鼠进行定制; - 完美的支持Android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 - 三个令人激动的美丽世界; - 每一个世界中都有迷人的音乐!
点击查看更多
您可能还想关注:
看了蹦蹦鼠 中文版 蹦蹦鼠怎么看帧数的用户还看了:
关于知心ZX918
湖北卓立成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座落于“全国明星市”湖北省潜江市周矶管理区健康路北,占地面积为130亩。集团产业众多,在湖北、广东等地拥有食品加工、电子生产等多座工业园,集团固定资产达到数亿元人民币。自有“知心手机”品牌于2009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进网许可证。 专区提供最新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ZX918的分辨率为320*480,是知心生产的一款触屏手机。知心ZX918手机用户可通过九游下载。杨桐属快手名字叫什么
谁知道《食神》第4集中,史提与杨桐接吻的那段插曲叫什么名字呀???好好听O~~~~~~_百度知道
谁知道《食神》第4集中,史提与杨桐接吻的那段插曲叫什么名字呀???好好听O~~~~~~
谁知道《食神》第4集中,史提与杨桐接吻的那段插曲叫什么名字呀???好好听O~~~~~~
不是〈爱我的人伤我也最深〉
提问者采纳
我最爱的人伤我也最深
提问者评价
太感谢了,真心有用
其他类似问题
杨桐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最爱我的人伤我也最深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杨桐会发光i
喜欢就猛击分享!
QQ网名内容标签:喜欢就猛击分享!
QQ网名内容标签:【報業硬漢馬雲龍】這張照片拍攝於馬雲龍先生六十歲生日前,當時河南商報剛剛刊發震驚全國的《消費者當心 巨能鈣有毒》,我和白潤岱大哥是該文作者,馬老師以顧問身份親自擔當編輯。十年前的今天,是他六十大壽,我們都喝高了。今天,是先生七十大壽,剛通完電話,往事不勝唏噓,祝福先生健康、長壽!
同時轉發到微博
微博廣場:
認證合作:
關於微博:
關注我們:
聯絡我們: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走近2006年影响中国的九大记者
  16:25:44 《三月风?新闻人物》 【字体:&】
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border=0&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个记者节前,《三月风?新闻人物》编辑部采访了近一年里亲历国内有影响力事件的9位记者。昔日的采访人,今天的受访者,让我们共同走进他们的工作生活。   谷棣:“永别了,武器”   ――一个战地记者的心声   谷棣,生于1972年,北京的,《环球时报》记者。2006年7月,谷棣同事奔赴黎巴嫩突然爆发的黎以战争,历经战火,目睹了战争极大的破坏力,向国内安详和平的人们发回了第一手的战地报道。&   中东战火连年不断,但是自从2003年美军进入伊拉克抓住萨达姆之后,大规模的、引起国际社会注意的战事未曾再次出现。进入2006年以来,就在人们都以为中东会在安静、平和之中度过这个年头时,7月12日,黎巴嫩民兵组织――真主党武装突然“越世”进入以色列,抓走了两名以色列士兵作为人质。以色列当局视此为“奇耻大辱“,随后决定报复性轰炸黎巴嫩真主党武装的各个驻地,造成黎巴嫩平民重大伤亡……一场来势凶猛的局部战争居然降临。   消息传到国内时,众多媒体都没有太当回事,毕竟中东的战争太多了,毕竟只是两名以列士兵被抓。谷棣所在的《环球时报》甚至也不准备全面报道此事,后来经过一番讨论之后,经过一些人的力争,才改在当日头版刊登。事实证明,《环球时报》的这次选择是正确的。   谷棣阿拉伯情缘   初见谷棣,绝对会有人把他当做“新疆人”,因为他眉毛浓密,中间的分界不明显,有些像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   谷棣童年时在北京回民聚居的牛街生活,中学时又对国际问题很感趣,所以高考时选报了北京大学的阿拉伯语专业,悠久、神秘、浪漫的阿拉伯文化对他敞开了怀抱,谷棣从此与中东、阿拉伯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进入《环球时报》之前,精通阿拉伯语的谷棣就差不多是个中东通了。1998年,到伊拉克住华大使馆做了一年中文秘书,还“有幸”吃到了萨达姆61岁的生日蛋糕。2000年,他远赴约旦到中国大使馆工作,一边担任翻译工作,一边参加组建Ghina&Daily(《今日中国》)位于埃及的中东分社,用阿拉伯文向中东国家介绍、宣传中国。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伊拉克死伤贫民65.5万人,战事的发展牵动了国际社会的心弦,各大媒体蜂拥而上,中国国内媒体也史无前列地派出了多达几十人的新闻记者队伍来到约旦,近距离报道伊拉克战事。在约旦工作生活了三年、又精通阿拉伯文的谷棣自然有了用武之地,很快经朋友介绍,他便成了《环球时报》的特约记者,写下了很多战地报道。谷棣认为,那次国内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并不成功,去的人虽然多,但是大都比较盲目。2004年11月,谷棣正式进入《环球时报》工作,成为真正的“环球人”,圆了他做国际新闻报道、当战地记者的心愿。   为期三年的中东生活,谷棣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情谊。2006年,谷棣作为一名旅游者,就曾去过黎巴嫩。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素有“中东巴黎”之称,面曹美丽的地中海,有迷人的海滩,是一处旅游胜地。然而四年之后,当谷棣以一名战地记者的身份从新踏上这片土地时,他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   踏上奔赴战场的道路   7月21日,北京正是盛夏。不断升级的黎以战事令一向以国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环球时报》决定派出自己的记者亲赴战场报道战事动向,就这样谷棣和另一名同事程刚一起踏上了奔赴黎以战场的道路。   7月22日,谷棣二人到达叙利亚大马士革,原定来接的人没有来,他们就在机场临时找了一辆旅行社的车,花了一百美元从唯一的一条尚能通车的公路进入黎巴嫩。大批难民源源不断地从黎巴嫩出逃,只有谷棣他们的车正向黎巴嫩开去。   到达边界关口马斯纳阿,他们换上了另一辆黎巴嫩的车,又花了一百美元,重新上路驶向贝鲁特。通往贝鲁特的所有重要公路都被炸毁,他们只能走山路,穿越重重路障,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抵达贝鲁特,花费的时间是和平时期的两倍还多。   黎巴嫩是一个特殊的国家,这里共同生活着基督教徒,这次的黎以战争受到破坏的只是伊斯兰教徒的居民区,特别是贝鲁特的南区,据说此地盘踞着众多真主党武装人员。第二天,谷棣二人便雇车来到贝鲁特南区。真主党总部大楼已被炸毁,他所在的那一条街区都已面目全非,断壁残坦,砸坏的家具门窗,破碎的纸屑衣料,彻底堵塞了道路……在一堆瓦砾旁边,谷棣还发现了一个儿童玩具车,不远处还有一个毛绒小熊……战争带来的只有破坏。   黎巴嫩真主党武装藏兵于民,以色列军队只要确认某处有真主党派就炸,由此造成了巨大的贫民伤亡。对黎巴嫩很有感情的谷棣,面对这样的情景触目惊心,他想推开路边裁缝店的门进去看看,但那扇门却怎么也推不开。   7月25日,谷棣二人要去战火最激烈的黎巴嫩南部采访。但是没人敢带他们去,经过多方联系,他们花了一千美元,雇了车,请了导游,又将国旗插在汽车上,贴上新闻采访的标志,冒险南下。出了贝鲁特,沿途经过塞达、苏尔,司机就不肯再往前走了。他们能清楚地听到炮火的轰鸣,看到腾空而起的硝烟。一路上被砸毁的桥梁、公路比比皆是,满地都是残留的弹片,谷棣还特意带了两块回家,而他们停留之处正是前几天一个黎巴嫩女记者被炸死的地方。更加危险也更加幸运的是,他们刚刚离开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就受到从天而降的炮弹的猛烈轰炸。   当时,德国世界杯足球塞刚刚结束,一些沿途村镇的百姓家门前还挂着他们支持的球队的国旗,和平与战争居然离的那么近,谷棣对此印象很深。在苏尔,他们采访了在当地救助的红十字会,红十字会的人告诉谷棣,他们是到这里采访的唯一的中国人。   7月31日,谷棣他们再次南下。这次他们走得更远,到达了濒临前线的加纳村,前一天以色列轰炸了该村,炸死一栋楼里的57个人,其中由37名儿童。受到国际会一致谴责的以色列宣布停火48小时,这给谷棣他们深入战区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加纳村已经没有人烟,街上只有野猫、奶牛和骡子四处乱窜。   这次,谷棣他们还去采访了驻扎在当地的中国工兵营,受到那里82名中国战士的欢迎,他们的勇敢令战士们敬佩和感动。   8月8日,完成任务的谷棣离开苦难深重的黎巴嫩回国。他说,这次采访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采访到真主党领袖,本来他们都已经联系上了一位关键人物,但“加纳惨案”后,真主党断绝了和外部联系;而最让他念念不忘的是,黎巴嫩老百姓对他们的友好态度,他们交了不少朋友,得到了不少帮助,他还将一件黄色的印《环球时报》标志T恤送给了请他吃饭的黎巴嫩老人。老人最后还拿出一张写满多国文字的纸,按着上面的发音提示和我们用中文说着“你好”“谢谢”。就在谷棣回国六天之后,黎以双方达成谅解,宣布停火。   “永别了,武器”   谷棣说,做一名战地记者,除了要有丰富的经验之外,还要有国际视野,要勤奋,最主要的是胆大心细,广交朋友,在报道战争、战场的实际情况时,一定要公正、客观。   他最尊敬的记者不是西方的哪位名记者,而是中央电视台常住埃及的女记者梁玉珍,50多岁的梁大姐至今仍然活动在中东报道的前线,有勇气,有热情,不能不令人敬佩。谷棣与梁玉珍在中东地区见过三次面,每一次他都记得很清楚。   回国之后,谷棣还时常想起那段在黎巴嫩做战地记者的日子,想起贝鲁特傍晚妩媚的落日……他觉得战地记者的经历对于他的人生弥足珍贵,让他特别珍惜眼前的生活。他在伊拉克认识的一位记者朋友结婚,他发过去短信表示祝贺:战时诚获友谊,盛世喜结良缘。   谷棣说他对国际问题的喜好永远都不会消失,为此他放弃了其它事业的机会,他的目的是成为一名家型的记者和编辑。   而他对中东、对黎巴嫩、对贝鲁特的感情也不会被时间和距离冲淡。“我希望有一天能再回黎巴嫩,但不是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而是一个快快乐乐、轻轻松松的旅游者。”&谷棣说。   祝他的愿望早日实现。永别了,武器!&(许江)
                    (二)
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border=0&
  刘畅,著名调查记者,《中国青年报》记者部副主任,1970年生人。长期关注中国转型时期社会问题,采写了大量独家、调查性报道。1992年开始从事记者职业。2004年获得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作品《繁峙矿难系列报道》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时,独家追踪报道了“华北第一例非典患者”,被中宣部、全国记协授予“抗非典优秀记者”。   刘畅以调查性报道闻名,2002年对山西繁峙特大矿难的深入调查,以及11名记者收受金元宝受贿丑闻的报道,让这“第12名”记者“过早”地捧得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范长江新闻奖”。& 出身新闻世家的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大年三十,他和哥哥在家等爸爸妈妈回家,却迟迟不见人影。别人家烧起火、包着饺子,小哥俩却饿着肚子没人管。这时,收音机里突然传来了父母在新闻一线发回的报道。听着熟悉的声音,那一刻,小小年纪的刘畅感到莫名的兴奋,一颗理想的种子就此埋下。   “功成名就”的刘畅尽管已在“管理岗位”,但是安稳的生活却难以让他感到满足。2006年8月,一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第三次“土改”艰难破冰》再次见诸报端。“这是一场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变革,被称为继解放之初的土地改革、改革开放之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第三次土改’。”   与以往的《流泪的呼兰河――呼兰县许堡派出所侵犯女性权益系列报道》、《本案与程维高有关――举报的代价》、《乌金泪(黑龙江鸡西、鹤岗煤矿爆炸事故调查)》、《让我们带着教训更好地活着――华北第一例非典患者首次公开个人经历》等作品比起来,这是一篇相当“温和”的稿子。它深入客观地记述了记者看到的各种现实情况,并在篇尾平和地道出了这一重大政策面临的法律和现实困境,引人关注。“关于调查性报道,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调查性报道就必然是揭露性的题材,其实不然。”“这样一个关系重大的政策实施过程需要媒体的注视。守望和观察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是记者的职责。”   面对面   三月风:“转型”是您口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您是怎么理解这种转型的?   刘畅:有人说,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激动人心之处,是将西方国家200年经历的变化进程,浓缩进了20多年之中,期间的变化和带给人的影响,可谓一日千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公平成为稀缺资源。这就需要新闻从业者以悲悯的情怀、敏锐的观察力、毫无保留的职业热情,来记录历史,追寻真相。   三月风:《南方周末》在“致敬!2003”专稿中写到你的《山西繁峙矿难黑幕》“延续了该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能说说这是怎样一种传统吗?   刘畅: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青年报》就形成了一种优秀传统,有很多老记者都在为做深度报道而努力,作为我们这些年轻记者,被他们身上的精神深深感染。我很感谢我所在的媒体,它给予了我们记者在观察社会、调查真相的时候一种超然独立的地位,一种廉洁不贪的品格。这是一个很有精神传统的报社。正是在这种精神传统的影响下,我们的一代代记者在为社会正义而努力。   三月风: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调查性报道在诸多新闻样式中拥有最高的“流产率”,记者考核即为“零”,记者成为调查性报道风险与成本的唯一承担人。是什么力量让你们创造并保持了这种传统?有相应的机制保障吗?   刘畅:没有。其实是一种精神力量。当记者不能靠物质激励,完全是靠荣誉激励。一个报道一万块钱,你去不去;这个报道不给你钱,但它是记者的责任和荣誉,你去不去?去!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人迹罕至的自然探险,在很多遇到威胁的采访中,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去?就是一种发自职业本能的理想、信仰。   三月风:是什么样的信仰?   刘畅:相信通过自己的报道,让社会进步、让生活更美好。调查性报道的最大功能和追求目标就是把隐蔽的真相和信息公之于众。假如我们记者其时闭上了眼睛,我就觉得等于社会失去了眼睛。通过记者的调查、还原,公正客观地传达给受众。   三月风:能说说您为什么喜欢“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杖剑走天涯。”这首小诗吗?   刘畅:这是我准备去河北报道一起违规占地的案子前,临出发时我在一位老前辈叶言老师的电脑上看到了这首诗,是他的电脑屏幕保护。当时压力很大,采访的难度和危险都不小,忽然看到这首诗,心里激动得不知道怎么形容。“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杖剑走天涯。”这不就是我自己追求的吗?和我当时的情景非常的相似,感觉心里很有劲儿!
                   (三)
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border=0&
白润岱:这个鸟时代,谁绑架的主流读者最多谁最牛x   ――一个热线部主任和他的19个兵
  &白润岱:《河南商报》热线部主任,1975年生于黑龙江。曾策划并带领和指挥记者做过一系列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的新闻报道,如“‘南方孤儿’寻亲”、“袁文龙等劳工海外受辱事件”、“巨能钙含双氧水事件”、“染色小米事件”、“孔雀石绿毒浸鲜鱼事件”、“任文辉冤案”、“潼关工商乱罚款逼死人事件”等等,并曾先后6次获得河南新闻最高奖,获其他各类全国性和省级的作品奖项60多次。  日,一名叫郭保尚的男子在郑州市新华一厂家属院内持刀行凶,导致一对夫妻死亡。郭保尚随后挥刀自残,后被警方送进医院。但是公安部门、郭保尚亲属、医院、民政部门均不愿意出医疗费,就在郭保尚等死时刻,组织采访这起案件的《河南商报》热线部主任白润岱,拿出2000元救了杀人嫌犯一命。白润岱的行为引起众多争议和质疑,“反正杀人者早晚是死,不如拿钱去救贫困下岗工人与急需钱上学的孩子”。   一条“节外生枝”的新闻,把白润岱这只“幕后推手”拽到了前排。2006年7月,作为热线部主任,白润岱在组织报道一则社会新闻的时候,自掏腰包2000块救了一名“杀人嫌疑犯”。   他翻手成雨,本以为会像往常一样,讲讲经过、谈谈感受、聊聊生平……他却把一次本该“凯歌高奏”的采访变成了悬念重重的“重案六组”。他不愿说那“算不得新闻”的新闻,“我最讨厌个人英雄主义,别报道我,我给你们推荐几个好记者,在我们热线部干一年以上的,每人都做过几个有影响的经典之作。”他职业化的“好为人师”让人心干情愿地接受他的“策反”――他把最得力的弟兄、最惊心动魄的案例、多年来的经验体会“循循善诱”地一一展现。   “孔雀石绿”、“巨能钙事件”、“潼关事件”等一系列影响巨大的报道都从他的手中诞生。提起这些往事,历历在目,小白讲得两眼放光。   他手下有勇有谋、骁勇善战的“摩托队”是他最大的骄傲。“热线部是都市报的顶梁柱”,为了能及时感到新闻现场,不论男女老少,热线部每人一辆摩托车。说来有趣的是,这十几辆摩托不是组装的就是二手的。   “我们赶现场有时比110还快!”就是靠这些破旧的摩托车,河南商报的热线记者赢得了全省乃至全国老百姓的好口碑。“你一件事办好了,就像传销似的,他就帮你找下线儿。‘有什么事了就打我们的热线,那是自己人’”,从2002年就在河南商报热线部的杨桐颇有感触地打着比方。   只要枪声一响,汗毛就竖起来   河南新闻大厦17楼走廊一端的《河南商报》热线部,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办公室,不知是谁巧夺天工地用档板隔出了20个豆腐块,每个小空间有一平方米大小,身高一米七的刘高桥蜷缩在座位上,盯着电脑敲稿子,旁边“陪读”的女朋友坐在过道发短信,这样的景观在热线部早就习以为常了。   以幕后英雄著称的小白“躲”在最里面的角落,常常是见声不见影地吆喝着兄弟们如何改稿子。小白的“兵们”都喜欢叫他“小白”;大家都知道他喜欢红色,并且有各式各样的红色外套、T恤,“走到哪里一团火”;还知道他骂人不记仇,前一天他骂得你挂不住哭鼻子,第二天碰见了,你还在犹豫跟不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已经上来先招呼你了。  “学法律出身,思路清晰,处变不惊,懂的也多,爱较真儿!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走向把握十分准确”,这是手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对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应该叫导演吧,有时也像指挥交通的吹哨人”小白琢磨了一下,更改了记者的评价。凭着多年来在各个岗位的经验教训和学习摸索,小白独创了一套都市报的运营、采编理念,他毫不吝惜地在每一次的“骂人”、评报、聊天中把这些知识传授他人。   对于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记者来说,小白更像是老师而不是领导。这一点从他的“评报”中最能看出,“今天热线部见报的事件稿较少,缺乏了鲜活热线消息稿件的报纸,被大稿充斥得十分沉闷……有人说新闻记者是个t望者,我的理解是:针对那些非发生恶性事件才可以推动某项改革浪潮的行业,新闻记者是在t望中企盼恶性事件发生的期待者和甘于维持旧世界观的叛逆者及粉碎者……这个鸟时代,谁绑架的主流读者最多谁最牛X……”他不放过每一次锻炼队伍的机会;把每一篇报道都看成和其他媒体对手比拼的战斗!看着那些针对每类题材的新闻,都在教人如何战胜对手的“评报”,记者们心中的动力可想而知。   “遇到同城媒体竞做同题新闻时,我们也不会打败仗,其他媒体发挥好了也最多与我们打个平手。”记者熊玉伟不无兴奋地说:“就像今年四月份h玛锁厂家来郑州设擂,说谁能打开他们的锁就奖谁50万元,一个叫刘继平锁匠突然冲破阻拦跳上台连开几把,结果h玛锁厂家却不兑现承诺了。这个新闻其实河南的省级媒体当时都在场,小白大喊了一声‘大弄,弄大’,我们一窝蜂上了5个记者,通过各种手段,两三个小时就把整个新闻的内幕全都挖出来了,第二天一看,其他报纸都只做了个表面现象,没法跟我们比。”   遇到每一个可以做大的新闻线索,他就像听到枪响的战马,全身的汗毛竖起来,兴奋地指挥战斗、排兵布将。“潼关的时候,老记者臧金生在前方顶不住了,请求支援,我带着资深记者刘松华、田霖连夜开车赶往西安,同时安排资深记者杨桐、胡志强、李书衡等做好后防工作。到了陕西我们接着四五天没怎么睡觉,最后兵分两路把潼关战役拿下了……我们回来的时候是周六,报社休息的日子。可那天我们回到报社后一推门,热线部的其他16个人全在等着给我们庆功呢……”说到这里小白瞬间哽咽了,但是只有几秒种,他迅速的抹了一下脸,恢复了平静。   “别人‘月光’,我们是‘月中光’”   白润岱做好事捐出去的2000元钱是借的。他每月3000多的工资来说,2000块不是个小数。何况女儿刚满一岁,妻子又停薪在家……提起做热线记者的辛苦,最重要的还是物质待遇的。工资成了热线部记者自嘲的笑料。“同样是部门主任,因为常有新兵加入和其他原因,小白才3000多,比别的部门主任最多时能少2000来块”……刚刚从编辑岗位调进热线部的钟怀涛,第一个月就从原来的4800缩到了2400,“活儿多了累了,钱却少了”。   既然钱少,又辛苦,为什么不想换个地方?“一是热线部的兄弟们感情太好了,对报社的感情很深,也看好商报发展前景;二是报社领导对我们非常关照,特别小白,他性格很直、不怕得罪人,也不会溜须拍马,但从领导到我们就是喜欢他这种人,可以说大家没想过离开,小白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来回来去问了好几个记者,想来想去也没人再讲出旁的理由。   “以前,报社年节按老制度发福利,就没新记者的份,小白总是把自己发的福利趁人不在,偷偷放在新记者位置上,然后告诉他们是报社发给他们的。”2003年底进入热线部的张皓瑞说:“小白不计个人得失、重责任久了,把弟兄也都染上这种毛病了。现在为读者解决一个不起眼的小事儿,不吃不睡也得出去跑。不过跟着他干就是爽……”   “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城市风尚节奏渐次加快,我发现大多数都市报都是激情十足,意识不够,都不同程度地走着弯路甚或是错路。我认为传媒人的发展趋势是这样的,就是从原来的‘新闻弄家’和‘弄新闻家’应该越升到‘新闻玩家’和‘玩新闻家’。”而当问起将来的前程打算,小白却说在新闻和办报上其实他仍只是个学徒,也一直在向老师们学习,不敢懈怠。等有一天翅膀真正硬了,就找个机会自己去操作一家媒体,“做就一定要争做市场老大,做‘二奶’没意思”。(张立洁)
                (四)
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border=0&
  李承鹏:足球记者要“玩世不恭”   李承鹏:1968年生于新疆哈密生产建设兵团,《足球报》著名记者、首席评论员。采访过五届足球世界杯、四届奥运会,2006年世界杯期间,他坐镇北京,撰写球评,每篇评论都被&20多家各地媒体转载,“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对这届世界杯的“理解”。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李承鹏都是一个“老”记者,年龄、资历、阅历、言语、脾气……演戏演得多又演得好的演员不是被称作“戏骨”嘛,那你完全可以将李承鹏称为“记者骨”,一个能看到记者这个行当的“骨头”、特别是能看到他的采访对象的“骨头”的老记者。 &   2006年6月,四年一届、万众瞩目的足球世界杯在德国隆重举行,那些足球明星、大牌教练悉数登场,数以百万计的球迷从四面八方涌进德国,当然,这里还有最不可缺少的角色,那些辛辛苦苦的足球记者。   “世界杯期间你在做什么?去现场了吧……”   “没有去。”李承鹏打断我的提问。   “为什么?”……   树挪死,人挪活   1990年,文学青年李承鹏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四川体委人事处工作。“我是一个外向的、很跳脱的人,总觉得不合适。”于是,李承鹏提出申请去了体委下面的一个报社《四川体育报》。当年还没什么足球报道,李承鹏折腾着办了一个足球周刊,起了一个颇有文学味的名字《足球风》,竟然还卖得挺好,在球迷中有口碑。   1996年,他写了一篇揭露裁判黑哨的稿子,让当时足球方面的大人物很不高兴,结果他被报社停职反省。李承鹏一怒之下辞了职,来到《华西都市报》,待了一个月,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又到了《成都商报》,一直干到2000年,做了“商报”体育部的主任。“《成都商报》提起我没有人不认识,我是那里的一杆旗帜呀。”   “后来又觉着没什么意思,在地方上干着缺乏更大的空间,当时《足球报》来挖人就过去了,还给了一笔转会费,过去了就一直干到现在。”   李承鹏认为自己记者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当年勇敢地离开了有国家编制的《四川体育报》,放着国家干部不要下海了,在那个年头这不仅仅是不可思议,而且是要遭受非议的。   “其实每一步都很重要,像一场足球赛,每一脚、每一次传球都很重要。”三句话不离本行。   《足球报》给了能折腾的李承鹏一个更高的平台,他采访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刚刚上任的足协主席阎世铎,那也是国内的第一篇。作为一名记者,李承鹏自以为得意的采访还有两个,一是1999年采访足协主席王俊生,“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只有我采访到了他。当时他要下课没下课,最是敏感的时候,据说我这篇采访还是促成他下课的一股场外的力量,因为喝酒时他说了不少心里话。”二是2003年在广州面对面地采访罗纳尔多、里瓦尔多和卡洛斯三位巴西的足球明星,那在国内也是极为罕见的。   “年龄大了,想换换工作方式。”   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李承鹏一反常态没有亲赴战场“指点江山”,他坐镇北京,做电视节目,更主要的是撰写球评,一连写下60多篇,每篇评论都被20多家各地媒体以及网站足球频道转载,“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对这届足球世界杯的“理解”。   “你为什么没去现场呢?”   “年龄大了,想换换工作方式。”李承鹏说。“做足球记者非常累,天天都在跑,我一年飞行30多万公里,觉得应该沉淀一下,安下心来写评论,受到的关注和对自己研究的问题从效果上来说更好。……现在足球都是垃圾新闻,写得越多垃圾生产得越多,所以干评论更多一些。”   李承鹏贴在他个人博客上的世界杯球评点击率相当高,《没有冷门是不人道的》《28招卖破绽&角色对换的江湖暗战》《齐达内&球王第三级》《三无世界杯&政治和经济的PK》……文章名似乎就足以引人读下去,他的所谓本届世界杯是一次“无激情无经典无悬念的三无世界杯”的评论,在很多年轻球迷的心中已是根深蒂固。   和我再次谈起这届世界杯时,李承鹏说:“这是一届非常政治的世界杯。在欧洲举行的一定是欧洲人拿冠军,开赛前我预测意大利有50%的可能拿冠军,但是很多人不相信。每次新的冠军的产生都在那七家,而很多年都没有拿到世界冠军的意大利队很有可能拿,他们又有丑闻,这就需要意大利拿一次冠军来救赎他们。足球其实和政治、经济是密不可分的……足球总有它的潜规则,比如巴西和法国的那场比赛,巴西队注定不能再夺世界冠军了,当齐达内右脚发一个内旋球时,巴西防守球员都没人跑动盯防,亨利很轻松地把球打进去了,而巴西居然没有一脚射门打进门框以内……很多玄妙东西不好讲,这也不是什么安排,很多关键时刻……咱们没那么天真吧。”   李承鹏对两场世界杯比赛印象最深,一场是决赛法国对意大利,一场是阿根廷点球输给德国队,他的那些颇有影响的球评中对这两场比赛的报道最多、最深入。   “上届世界杯我去了,我当时就预测中国队会在世界杯后陷入低谷,我不幸说对了。这届世界杯在家写评论,我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大家,愿意把足球看得更加轻松一些,更加快乐一些,而不是简单把足球看成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我觉得这是我的成功。”   “中国媒体对世界杯报道很一般,在面对没有中国队的比赛时,他的咨询权和采访能力显得如此贫乏,他只能更多地通过路透社、法新社、意大利米兰《体育报》这些大牌的国际专业体育媒体来得到消息,这是中国足球新闻的悲哀。”   一个足球记者要“玩世不恭”   在李承鹏的记忆中,他看到的第一场足球比赛,是1976年通过邻居家的黑白电视看到的在北京工体举行的一场足球友谊赛:中国队对美国宇宙队。“一看到足球就喜欢上了,不能再转&变了。我永远不会对高尔夫球产生兴趣,我觉得那是富人的运动,我对排球、乒乓球、羽毛球都不感兴趣。”   李承鹏说他最佩服的记者是《纽约时报》的兰斯顿,而在体育领域最佩服的就是自己,“因为我是真正说了真话的人,翻开这么多年的《足球报》,只有我的观点是不矛盾的。”除此之&外,李承鹏还很佩服金庸,他也是个记者,小说写得又很好。李承鹏透露,他目前正在创作一部小说,通俗小说,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作家,写个七八本十来本,能影响一代人最好。   “做足球记者不容易。”李承鹏说,“一年365天300天都在外面,挣的钱未见得多,还要受教练员运动员的白眼,逢年过节都不在家,吃饭想起来吃一顿想不起来一顿都不吃,他们已&经具备了战地记者的身体素质,又具备了娱乐记者的八卦劲儿。”   “您认为做一名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我把这作为最后一个问题。   “真实是第一位的。”李承鹏说,“这一点到哪都一样;要有好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要去观察你的采访对象;要勇敢。”   见我还不太满意,他接着又说道:“做一名记者,特别是足球记者,要有一种玩世不恭的姿态,只有玩世不恭了,你才不会刻意地站在某个利益集团里边,才能客观。”&(许 江)
                 (五)
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border=0&
  姜胜利:狂风中,我为自己拍下遗照   姜胜利:1969年生,《青年时报》摄影记者,经历过云娜、麦莎等台风的多次采访报道。日,赴浙江温州市苍南县拍摄台风“桑美”&,为救助受伤市民被困暴风雨中5小时。2004年度作品《林山营救》《暑期民工的孩子谁来管》获《青年时报》摄影作品铜奖;2005年作品《海啸归来》获浙江新闻奖银奖。   台风越来越大,高压电线杆横七竖八倒在地上,大树一棵棵被拦腰刮断,漫天飞旋着瓦片、砖头。 &   在温州苍南的巴塘镇前往苍南第三人民医院的路上,一辆白色新闻采访车困在路上。揪着心的杭州《青年时报》摄影记者姜胜利、司机和卫生院的医生,握着信号不时中断的手机向外呼救。救援车还没有赶到,他们面临的境地越来越危险:一方面,车里左手臂静脉断裂的伤员失血过多,随时有生命危险;另一方面,卫生院的伤员骤增,急需车内这位唯一的手术医生返回。   是继续留下来等待还是自己主动探路?“不能在这儿干等!救援车即使进来,也是顺着这条道走,我们往前走,说不定还能遇到。”姜胜利和医生随即下车,走了60多米,脚下突然越陷越深,原来到了水田里,前方又是一片迷茫,无奈之下只有返回。   “到17级的时候,人会飞起来的”,风更大、更猛,两人紧拉的手被吹开了,姜胜利趴在地上,双手紧紧抓住地面凌乱的电线,“管不了那么多了”。此时,视听彻底模糊,唯一的感觉是,“雨点打在脸上,像石头砸着般生疼”。身着雨披、雨裤的姜胜利从头到脚全身湿透,爬回车里继续等待。   与“桑美”零距离   日,超强台风“桑美”正扑向温州。这一有着美丽名字的台风狂暴地横扫过海面和大陆,登陆点全部断电,漆黑中,收音机反复警告:这是建国以来最强悍的台风,50年不遇。   早晨9点,姜胜利、文字记者甘凌锋、司机许国良一行3人坐上采访车直奔苍南的巴塘镇,一路上天气异常,时而大雨倾盆,时而又骄阳炙人。“我经历过麦莎的,以为这辈子不会遇到那样危险的事了,很放松地去的。”中午12点30分,车入巴塘镇,阵风夹着大雨扑面而来,绝大部分的路面都已被水淹没。采访车颠簸得像巨浪里的小船一样,“这个时候,风力已达12级,大家都在往外撤,只有我们往里走。”    下午2点30分,“桑美”逼近,拍完坚守在海港边的救援人员后,姜胜利和同伴赶往镇政府。钢铁铸成的广告牌被大风拦腰扭倒,玻璃碎裂的尖利声音十分刺耳,广播里喊着“为了保证最小损失,一线人员全部撤离”,政府大楼内,求救电话不断响起,气氛异常紧张。“这个是从来没有过的,以前台风来临也没有要求一线人员全部撤离,比较震惊。”&此时,又有当地居民受伤,但镇里再也派不出救援车。   “镇政府领导跟我们商量,用采访车赶去救人。”姜胜利和司机许国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送一名被碎玻璃砸伤的当地百姓去卫生院。   身陷“十面埋伏”   因为停电,苍南县卫生院陷入一片黑暗,到处是水,每个桌子上点着一根蜡烛。伤员们在呻吟,多是被玻璃扎伤的。一个母亲抱着小孩,孩子的脸上全都是碎玻璃渣,现场唯一的手术医生在手电与烛光下努力工作着。看到这一幕,姜胜利的心在颤抖。   肆虐的风雨无缝不钻,相机全糊掉了。“我用塑料袋包好相机,但是这也解决不了问题,雨还是会穿进来。另外我还带了一个傻瓜相机,后来拍摄都不去考虑质量、构图什么的了,能记录下来就不错了。”3点50分,拍了一些资料的姜胜利即将离开。一名叫黄满蜜的妇女因上臂静脉血管被台风刮起的碎片割断,急需送往附近的苍南县第三医院进行治疗。“人命关天,一刻也不敢耽搁”,姜胜利与医生、伤员丈夫一道把伤员扶上车。   从卫生院开出约八公里,进入金乡镇郊外村的龙金大道。司机将车速放得很慢,雨刷拼命摆动,眼睛几乎贴到了挡风玻璃,但前面的路还是难以看清。突然,前方一根电线杆倒下,横在采访车前。就在倒车的一刹那间,后方一根距离汽车不到5米的电线杆又倒了下来,把采访车堵在中央,进退两难。“运气稍差的话,只差一秒钟我们就全完了。”一时之间除了飞落的瓦片、玻璃和倒塌的房屋发出的巨响,再也见不到任何人影,采访车连同车上的5人被困在了呼啸的狂风中。   “这是个风口,两边都是水田,旁边有一家工厂,我赶紧叫司机把车停靠到工厂的墙边躲避,如果挡风玻璃被砸碎,后果不堪设想。”靠了两次,终于贴到了一处连着厂房的墙根儿,只听“哗”地一声,眼前一堵高约2米5的外墙忽然坍塌,狂风卷着砖块重重地砸在采访车上。“第二天才发现,就我们这半堵墙没倒,其余的墙都倒了。”电话那头的姜胜利唏嘘不已。   为自己拍下“遗照”   困在采访车里,姜胜利和司机一边稳定伤员的情绪,一边尽可能地联系外界,在先后向当地110、120求助后,又向报社主任打了个电话,《青年时报》摄影部主任张海龙焦急万分,为多方寻求救援,他把“为救伤员记者被困车中”的消息贴到报社博客上,没过多久,点击率就达到3万次以上。“半小时后,我就陆续收到一些短信,大家让我‘一定要坚持,挺住!’比较有意思的是‘开一坦克过来救你’,虽然知道不可能,还是很感激。”   当地警方、防汛办、团委、边防官兵……各方的救援紧张地进行着。据报道,桑美中心瞬间最大风力达19级,而其速度为270公里/小时,是飞机起飞时的速度。由于道路堵塞,救援车辆根本过不来。“110警车第一次过来时,电线杆挡住了路,刚巧路旁一座大楼倒塌了,有六七个小孩和大人在那里等待救援,先救了他们。第二次又因为另一栋房子塌了,又去救了其他人。”   “我们冲的话肯定是冲不出去的,后面的伤员昏迷着,我们出去了,伤员怎么办?”此时的姜胜利有些恐惧了,“百分之五十要完蛋,因为不知道东西什么时候会砸下来”。于是,他往杭州的家里打了电话,妻子此时并不知情,姜胜利用往常一样的口吻问她和女儿在家干嘛,并且要求女儿过来听电话,妻子“告状”说女儿不听话,作业还没有写完,姜胜利嗔怪了女儿几句,让她乖乖的。   “打完电话以后,我感觉自己越来越勇敢了”,姜胜利沉思片刻,在车里给自己拍了张照片。“可能当时我的想法比较悲观,不管怎么样,哪怕这个房子倒了,我还是要留下一些东西。即使出现不测,也让他们知道我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离开的。”接着,他安静而又沉着地捕捉每一个镜头:倒塌的房屋、被掀翻在地的重型卡车、飞沙走石的天空……“我觉得我的任务完成了。作为一个记者,我要勇敢点。”   说到这里,姜胜利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10年前,《人民摄影》登过一组照片,一位日本摄影记者在海岛上遭遇火山喷发,当时汽车轮胎爆裂,无法及时离开现场。直到岩浆迸发的那一刻,这位记者仍然在拍摄,最后一张照片就是镜头正在熔化。”这位记者对于工作的执着,一直让姜胜利印象深刻。   “先带伤员离开!”   救援的车一直没来,后座的伤员躺在丈夫怀中,情绪很不稳定,嘴里不住地嘟囔,听不懂的姜胜利愈发着急,决定和医生冒险出去探路,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探路失败后,姜胜利又忙着求救,“现在,我们最需要几顶头盔和一副担架,或者是一辆工程车!”   19点20分,各路救援车辆依然在努力靠近之中,此时,距离采访车被困已经接近4个小时。失血过多的伤员直呼“冷……”,“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徒步进来,先把伤员救走!我们呆一个晚上也无所谓。”焦急的姜胜利一遍遍大喊着。苍南县防汛办再次组织救援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搜救。10分钟后,救援车终于靠近了龙金大道。   “先带伤员离开!”姜胜利拿出车里唯一的一件雨披,裹在伤员身上,终于松了口气。20点40分,巴塘镇政府的救援车抵达龙金大道,接回了在黑暗中等待的姜胜利和同伴。   刚刚获救的姜胜利仍然惦记着尚未发出的稿子。12点半,苍南电视台的一个工作人员了解此事后,问“你一定要发稿吗?我家有台发电机和电脑,但至少需要40分钟的路程,目前车子很紧张。”姜胜利顿时两眼放光,“这么多人关注台风,我拍的又是一线资料,稿子必须发出去”,他慎重地把相机储存卡交给同行的文字记者甘凌峰,自己留在巴塘镇,“一旦出去回来很困难,我必须留下来继续拍摄。”   凌晨1点20分,甘凌峰打来电话,“稿子全部传过去了,你安心睡吧。”一直等候着的姜胜利激动万分,“风雨也好,危险也好,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稿子发出去,我的确可以安心睡觉了。”(冯欢)
              (六)
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border=0&
  姜胜利:狂风中,我为自己拍下遗照   姜胜利:1969年生,《青年时报》摄影记者,经历过云娜、麦莎等台风的多次采访报道。日,赴浙江温州市苍南县拍摄台风“桑美”&,为救助受伤市民被困暴风雨中5小时。2004年度作品《林山营救》《暑期民工的孩子谁来管》获《青年时报》摄影作品铜奖;2005年作品《海啸归来》获浙江新闻奖银奖。   台风越来越大,高压电线杆横七竖八倒在地上,大树一棵棵被拦腰刮断,漫天飞旋着瓦片、砖头。 &   在温州苍南的巴塘镇前往苍南第三人民医院的路上,一辆白色新闻采访车困在路上。揪着心的杭州《青年时报》摄影记者姜胜利、司机和卫生院的医生,握着信号不时中断的手机向外呼救。救援车还没有赶到,他们面临的境地越来越危险:一方面,车里左手臂静脉断裂的伤员失血过多,随时有生命危险;另一方面,卫生院的伤员骤增,急需车内这位唯一的手术医生返回。   是继续留下来等待还是自己主动探路?“不能在这儿干等!救援车即使进来,也是顺着这条道走,我们往前走,说不定还能遇到。”姜胜利和医生随即下车,走了60多米,脚下突然越陷越深,原来到了水田里,前方又是一片迷茫,无奈之下只有返回。   “到17级的时候,人会飞起来的”,风更大、更猛,两人紧拉的手被吹开了,姜胜利趴在地上,双手紧紧抓住地面凌乱的电线,“管不了那么多了”。此时,视听彻底模糊,唯一的感觉是,“雨点打在脸上,像石头砸着般生疼”。身着雨披、雨裤的姜胜利从头到脚全身湿透,爬回车里继续等待。   与“桑美”零距离   日,超强台风“桑美”正扑向温州。这一有着美丽名字的台风狂暴地横扫过海面和大陆,登陆点全部断电,漆黑中,收音机反复警告:这是建国以来最强悍的台风,50年不遇。   早晨9点,姜胜利、文字记者甘凌锋、司机许国良一行3人坐上采访车直奔苍南的巴塘镇,一路上天气异常,时而大雨倾盆,时而又骄阳炙人。“我经历过麦莎的,以为这辈子不会遇到那样危险的事了,很放松地去的。”中午12点30分,车入巴塘镇,阵风夹着大雨扑面而来,绝大部分的路面都已被水淹没。采访车颠簸得像巨浪里的小船一样,“这个时候,风力已达12级,大家都在往外撤,只有我们往里走。”    下午2点30分,“桑美”逼近,拍完坚守在海港边的救援人员后,姜胜利和同伴赶往镇政府。钢铁铸成的广告牌被大风拦腰扭倒,玻璃碎裂的尖利声音十分刺耳,广播里喊着“为了保证最小损失,一线人员全部撤离”,政府大楼内,求救电话不断响起,气氛异常紧张。“这个是从来没有过的,以前台风来临也没有要求一线人员全部撤离,比较震惊。”&此时,又有当地居民受伤,但镇里再也派不出救援车。   “镇政府领导跟我们商量,用采访车赶去救人。”姜胜利和司机许国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送一名被碎玻璃砸伤的当地百姓去卫生院。   身陷“十面埋伏”   因为停电,苍南县卫生院陷入一片黑暗,到处是水,每个桌子上点着一根蜡烛。伤员们在呻吟,多是被玻璃扎伤的。一个母亲抱着小孩,孩子的脸上全都是碎玻璃渣,现场唯一的手术医生在手电与烛光下努力工作着。看到这一幕,姜胜利的心在颤抖。   肆虐的风雨无缝不钻,相机全糊掉了。“我用塑料袋包好相机,但是这也解决不了问题,雨还是会穿进来。另外我还带了一个傻瓜相机,后来拍摄都不去考虑质量、构图什么的了,能记录下来就不错了。”3点50分,拍了一些资料的姜胜利即将离开。一名叫黄满蜜的妇女因上臂静脉血管被台风刮起的碎片割断,急需送往附近的苍南县第三医院进行治疗。“人命关天,一刻也不敢耽搁”,姜胜利与医生、伤员丈夫一道把伤员扶上车。   从卫生院开出约八公里,进入金乡镇郊外村的龙金大道。司机将车速放得很慢,雨刷拼命摆动,眼睛几乎贴到了挡风玻璃,但前面的路还是难以看清。突然,前方一根电线杆倒下,横在采访车前。就在倒车的一刹那间,后方一根距离汽车不到5米的电线杆又倒了下来,把采访车堵在中央,进退两难。“运气稍差的话,只差一秒钟我们就全完了。”一时之间除了飞落的瓦片、玻璃和倒塌的房屋发出的巨响,再也见不到任何人影,采访车连同车上的5人被困在了呼啸的狂风中。   “这是个风口,两边都是水田,旁边有一家工厂,我赶紧叫司机把车停靠到工厂的墙边躲避,如果挡风玻璃被砸碎,后果不堪设想。”靠了两次,终于贴到了一处连着厂房的墙根儿,只听“哗”地一声,眼前一堵高约2米5的外墙忽然坍塌,狂风卷着砖块重重地砸在采访车上。“第二天才发现,就我们这半堵墙没倒,其余的墙都倒了。”电话那头的姜胜利唏嘘不已。   为自己拍下“遗照”   困在采访车里,姜胜利和司机一边稳定伤员的情绪,一边尽可能地联系外界,在先后向当地110、120求助后,又向报社主任打了个电话,《青年时报》摄影部主任张海龙焦急万分,为多方寻求救援,他把“为救伤员记者被困车中”的消息贴到报社博客上,没过多久,点击率就达到3万次以上。“半小时后,我就陆续收到一些短信,大家让我‘一定要坚持,挺住!’比较有意思的是‘开一坦克过来救你’,虽然知道不可能,还是很感激。”   当地警方、防汛办、团委、边防官兵……各方的救援紧张地进行着。据报道,桑美中心瞬间最大风力达19级,而其速度为270公里/小时,是飞机起飞时的速度。由于道路堵塞,救援车辆根本过不来。“110警车第一次过来时,电线杆挡住了路,刚巧路旁一座大楼倒塌了,有六七个小孩和大人在那里等待救援,先救了他们。第二次又因为另一栋房子塌了,又去救了其他人。”   “我们冲的话肯定是冲不出去的,后面的伤员昏迷着,我们出去了,伤员怎么办?”此时的姜胜利有些恐惧了,“百分之五十要完蛋,因为不知道东西什么时候会砸下来”。于是,他往杭州的家里打了电话,妻子此时并不知情,姜胜利用往常一样的口吻问她和女儿在家干嘛,并且要求女儿过来听电话,妻子“告状”说女儿不听话,作业还没有写完,姜胜利嗔怪了女儿几句,让她乖乖的。   “打完电话以后,我感觉自己越来越勇敢了”,姜胜利沉思片刻,在车里给自己拍了张照片。“可能当时我的想法比较悲观,不管怎么样,哪怕这个房子倒了,我还是要留下一些东西。即使出现不测,也让他们知道我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离开的。”接着,他安静而又沉着地捕捉每一个镜头:倒塌的房屋、被掀翻在地的重型卡车、飞沙走石的天空……“我觉得我的任务完成了。作为一个记者,我要勇敢点。”   说到这里,姜胜利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10年前,《人民摄影》登过一组照片,一位日本摄影记者在海岛上遭遇火山喷发,当时汽车轮胎爆裂,无法及时离开现场。直到岩浆迸发的那一刻,这位记者仍然在拍摄,最后一张照片就是镜头正在熔化。”这位记者对于工作的执着,一直让姜胜利印象深刻。   “先带伤员离开!”   救援的车一直没来,后座的伤员躺在丈夫怀中,情绪很不稳定,嘴里不住地嘟囔,听不懂的姜胜利愈发着急,决定和医生冒险出去探路,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探路失败后,姜胜利又忙着求救,“现在,我们最需要几顶头盔和一副担架,或者是一辆工程车!”   19点20分,各路救援车辆依然在努力靠近之中,此时,距离采访车被困已经接近4个小时。失血过多的伤员直呼“冷……”,“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徒步进来,先把伤员救走!我们呆一个晚上也无所谓。”焦急的姜胜利一遍遍大喊着。苍南县防汛办再次组织救援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搜救。10分钟后,救援车终于靠近了龙金大道。   “先带伤员离开!”姜胜利拿出车里唯一的一件雨披,裹在伤员身上,终于松了口气。20点40分,巴塘镇政府的救援车抵达龙金大道,接回了在黑暗中等待的姜胜利和同伴。   刚刚获救的姜胜利仍然惦记着尚未发出的稿子。12点半,苍南电视台的一个工作人员了解此事后,问“你一定要发稿吗?我家有台发电机和电脑,但至少需要40分钟的路程,目前车子很紧张。”姜胜利顿时两眼放光,“这么多人关注台风,我拍的又是一线资料,稿子必须发出去”,他慎重地把相机储存卡交给同行的文字记者甘凌峰,自己留在巴塘镇,“一旦出去回来很困难,我必须留下来继续拍摄。”   凌晨1点20分,甘凌峰打来电话,“稿子全部传过去了,你安心睡吧。”一直等候着的姜胜利激动万分,“风雨也好,危险也好,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稿子发出去,我的确可以安心睡觉了。”(冯欢)
                  (七)
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border=0&
  曹爱文:他们现在都叫我“最美”   曹爱文:1983年生,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2005年7月进入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报道部至今。今年7月10日采访儿童溺水事件,在120还没有赶到的情况下,抛开采访工作,电话请教救人方法,奋不顾身抢救孩子,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女记者”。   白色的雪纺衬衫,浅蓝色的牛仔裤,一双细高跟鞋,健康而白皙的肌肤熠熠发光,她看起来更像一个职业女主播。  摄影记者把镜头对准曹爱文的脸,让她微笑,这个23岁的女孩腼腆起来,“我笑起来不好看吧。 ”   有同事在办公室外喊“最美”,曹爱文回头答应了一声,赶紧又笑着告诉我们,因为救人被网友们封为“最美丽的女记者”,自己也多了这么个外号,“大家都把我当英雄了,给了很高的期望值,有些压力,其实我啊,就是一普通女生”。   “那是条人命,不是小猫小狗,就是在路上看到一只小猫小狗受伤了,咱也会救啊!能帮上忙而不去帮,良心会受到谴责。”   “快下班时,接到新闻热线说一个小孩在黄河边溺水了。”正好当班的曹爱文赶到现场,孩子很快打捞上来,摄像最先冲过去,穿着凉鞋的她爬过河边的大石块好容易挤进去时,已经围了一圈人,有人喊着“散开!通风!”几名围观群众正把孩子倒拎起来控水。   “那种方法不行。女孩的脖子顶住了石块,会阻碍呼吸。”曹爱文的父亲是开封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中医,妈妈也在医院工作。因为家里几位老人都是突发情况出的意外,她曾学过一些急救知识。由于黄河岸边通信信号不好,打了几次120也不通,焦急的曹爱文本能地往家里打电话,“问爸妈心里有点底,但是我知道,小孩和大人的人工呼吸按压比是不一样的,还得问120。”   “到那里时,并不知道她已经落水2小时了”,怀着“特别希望她能活过来”的强烈意愿,曹爱文终于拨通120,按照被告知的“五下压胸,一下吹气”的步骤,为孩子做起了人工呼吸。“有一点害怕,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我只能一边打电话一边救人,再着急,也要按正确方法救。”   当天晚上,身在开封的父母刚看完女儿做的现场报道,一个长途电话就过来了,“你咋还让他们倒拎着孩子在堤上控水啊?”由于新闻中没有曹爱文救人的画面,母亲误以为她没去救人,责怪了几句。正在第二个新闻现场紧张采访的曹爱文十分委屈,“当时吓都吓坏了!就是觉得这么做不对,才打电话给你们呀!”   “别人说什么我不介意,我已经尽力了。做这个事,不是想要人表扬你,也不是想要人骂你。”   就像曹爱文的同事杨璐所说,“我们一点都不惊讶,因为小文一直就是个善良单纯的女孩,很直爽,敢做敢当。”铁定被无数遍地问到“做秀”的字眼,曹爱文那么真诚地看你的眼睛,让人无法追问,“消防人员不在,急救人员不在,而我又有相关知识,不救才是新闻。”   谈到那张流泪的照片,她孩子气十足地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拍的,呵呵,还把我拍那么胖!”接着又严肃起来,“平时遇到贫困儿童呀、白血病呀,台里很多同事都会挺身而出,很自觉地捐出来了,只是没被报道,我恰好被拍出来了。”她坦言流泪完全是无意识的,“救了半天,人没有反应,120又一直没来,我着急了,就感觉有这么一个机会,我没有办法抓住,忍不住就哭了。”   新闻出来的第三天,曹爱文去看望小孩的父亲,“你想想,我曹爱文是出名了,人家天天看着自己的孩子出现在电视报纸上,说句难听的话,就是在人家的伤口上撒盐啊!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给人家说一声抱歉。”孩子的父母特别朴实,也很感谢这个善良的姑娘,离开时,他们送她一句话――“祝你平安”,曹爱文深受感动,“平时觉得这四个字很普通,但把它给我,我知道份量有多重。”   “没有女孩子不喜欢被夸美丽,但‘最’这个帽子太大了。不过我知道,他们是觉得我的心灵蛮美的。”   除了会上网查资料、写稿子,几乎是个网盲的曹爱文对这次网络“走红”始料不及。   “有一天坐出租车,一路上都看到司机抿着嘴笑,我耐不住了,问‘您啥事这么高兴啊?’司机乐呵呵地‘你一挥手,我就看出来是谁了’,结果愣是没收我钱。最好笑的一次是和同事去买化妆品,突然有人问‘最近忙吗?’我很是糊涂,在哪儿见过人家没记住名字啊,可迅速回想一遍,真不认识啊,人家接着来一句‘天天接受采访,挺忙的吧?’原来,人家认出我了。”   现在,向曹爱文求助的人很多,有时一天能收到上百条手机短信。“坐牢的,得怪病的,各式各样的都有。”曹爱文翻出几条短信,认真地读,“我没有活着的勇气了,希望你能陪我聊天”、“帮帮我,我会报答这个社会”,她感到有些为难,“我知道他们把真善美这个渴望都寄托在曹爱文这个名字上,我也有责任帮助大家、呼吁大家做一些好事。可作为个人来讲,有些是可以做到的,更多的是做不到的,压力挺大。”   “从记者素质来说,我还比较浅,大家对我的认可不是职业上的,是做人上的。”   办公室前的最新考核表上,曹爱文的稿件得了“优”,同事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夸她勤奋,“干起工作来挺拼命的”。这个事情后,她对自己的要求又更高了,“就觉得自己要笨鸟先飞,我相信量变会引起质变。因为要做一个好人更要做一个好记者。我会很努力,很拼搏,当然实在不行也就算了,人总不能逼死自己。”   曹爱文去巩义采访一个新发现的雪花洞,如果宣传得好吸引到投资,将来很可能会开发成一个景点,还能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她感到这条新闻有价值,就决定去采访。当时下着大雪,要采访的雪花洞在深山里,采访车根本没法进去。“说实话,我知道对当地开发旅游业很重要,但更大一部分是为了自己的工作,也有一些好奇心”,就靠着一根绳子,没有任何攀登经验和保护措施的曹爱文下到100多米深的洞里,一路的摔打碰撞疼得她呲牙咧嘴,腿上、手上到处都是伤,工作人员好几次想把她拉上来,都被她拒绝了。   用曹爱文的话说“就像拍电视剧一样”,当村民们得知她为了宣传雪花洞做出这么勇敢的举动,送来很多土鸡蛋,并一再告诉她城里买不到的时候,突然一下感到“工作的意义是那么大”。   小的时候,曹爱文做过很多梦,却没有一个梦想是当记者。“我体育可好了,短跑、弹跳力都很好,50米能跑7秒2,还一直学舞蹈。初中一次打篮球时正好起跳,旁边足球场上滚过来一个球,我一脚踩到那个球上,把脚踝扭断了,与舞蹈擦肩而过。不过学的时候也没想当舞蹈家,后来就当业余爱好了。”   “我以为毕业了会开个米线馆来着,因为开封人对吃都很有研究嘛!”调皮的曹爱文吐吐舌头,“后来他们给我分析,你不得跟工商打交道?不得跟卫生局打交道?一想头又大了,得,还是做记者吧。”做了记者的曹爱文喜欢柴静、白岩松,“他们分析问题都很深入,但是我自己做不来。我平时喜欢看民生新闻,还喜欢中央十套的节目,像《探索?发现》、《百家讲坛》等等。”   曹爱文和同学合租着住,喜欢小动物的她特意买了只“金毛”,“养只宠物能减压,还能使生物钟正常起来,它才不管你醒没醒来,早上6点就吵着遛它,我穿着睡衣迷迷糊糊就出去了,晚上也要带着它散步。小狗可有意思了,就和小孩一样,你喜欢吃什么它就喜欢吃什么。”曹爱文笑得很甜,“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apple,希望它像苹果一样健健康康、胖嘟嘟的!”说到这里,她忍不住兴奋起来,小女孩般把玩着手中的“Hello&Kitty”粉色手机包,“我真没啥特高的志向,就希望生活永远这么开开心心的!”&(冯欢)
                  (八)
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border=0&
  胡h:与大毒枭面对面   胡h,1964年生人,曾当过教师,电视节目主持人。现供职于公安部人民公安报社。发表有长篇作品:《危机四伏》、《狭路相逢》、《守身如玉》、《大毒枭自白》;报告文学:《女记者与大毒枭刘招华面对面》等。   日,国际禁毒日,曾制造12.36吨冰毒、轰动全国乃至大毒枭刘招化特大制造、运输、贩毒品案,在广州中院一审开庭。而在早期的日,《人民公安报》女记者胡月曾在第一时间飞赴福建直面刘招华,独家记录下她与大毒枭刘招华的“文锋”过程。并写下《女记者与大毒枭刘招华面对面》一书。   “我的确该把这看作是我记者生涯中难得的一份幸运!然而我心知,这一场幸运决非是一场偶然的降临,因为我对刘招华这个人物已经关注很久了。”在抓捕前,刘招华一度长达九年的时间里躲避在警察的视线之外。“九年里,他都到了哪些地方?都干了些什么?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胡h的脑海里。而要知道答案,唯有见到他。在得悉刘招华被抓捕的当天,胡h就申请赶往福建采访。   日,在北京召开的公安部公开悬赏通缉抓获大毒枭刘招华奖金兑现仪式的新闻发布会上,各大媒体的记者轰拥要求获得采访刘招华的机会。最后只有胡h是被授权独家进入全程采访和报道的唯一一名记者。此后,她在福建、广东,循着刘招华制“冰”罪恶之旅的轨迹,一路探访,实地考察刘招华的各处制“冰”工厂、藏毒仓库;与刘招华、他的亲人、他的同案犯门面对面长时间的访谈。因此,她对刘招华有深刻的认识。   与刘招华面对面   当胡h第一眼见到刘招华的时候,他上身穿着橘黄色的号服,号服前胸上印着醒目的“省看”字样。“徜或没有那身醒目的橘黄色的时时提醒,一张看似就像是经年养尊处优、保养细致润泽的脸,跟一个在九年的逃亡生涯里,确知每天都可能是自己死期的人是不可能相联系在一起的。”   胡h就这样在审讯室里见面了。主审官向刘招华介绍胡h说,这位是公安部的“胡处长”。一般来说,犯罪嫌疑人是不会反客为主,再详细询问对方情况的,然而刘招华是个例外,他反问了胡h,你是公安部哪一个处的?此前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胡h只好反问他,你猜猜看?刘招华眼里露出一丝得意和狡黠的光来,他说,要我说嘛,公安部辑毒局的领导来过了,省厅辑毒局的领导也来过,现在再来的,肯定是要搞宣传报道的文字记者吧!胡h回忆说,“我不得不佩服他的聪明以及思维的敏捷和直觉里那一份准备的判断力”。面对面的第一回合,胡h并没有占上风。   作为记者,胡h是站在与公安人员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刘招华的。她不会去关注刘招华的犯罪经历和事实,而是“更关注整个生命力的演变。”在胡h的心里,她更想知道刘招华本人人性的一面,他又是怎样一种价值观。胡h说,刘招华从小就爱好化学,喜欢钻研各种化学试剂的效能以及研制。“他如果走正道,或许可以成为化学领域一名出色的专家。可惜的是,他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遇见了一个特定的人,在一拍即合中,最终走上不归路。”   无论是对于办案人员的审讯还是胡h的采访,刘招华始终是微笑的神情,还喜欢把玩手里的纸杯。“其实他这就是在审视对方,揣摩别人的心思。”对于这样一个高智商的人,唯有在整个交谈的话语缝隙里,找到语言的契机,才可能进入他的内心,取得真实的信息。胡h也正是在把握对方心理的基础上,一步步地走近的。“刘招华曾经形容他跟他的三个老婆的关系时曾说:大老婆是我最喜欢的;二老婆是我最疼的;三老婆是我最爱的。”胡h说。随着采访的深入,她对刘招华了解越多,她心里就越发愤怒。“刘招华从来就没有认为他的制‘冰’是一场罪恶。当得知媒体称他是‘世界头号毒枭’时,他竟然得意的笑起来。”胡h说,与刘招华交谈,他几乎一直以自己是“最疯狂的制毒者”的身份骄傲,对于受害于他制造的毒品的人们,漠然视之。   努力践行信念的人   胡h说,在她得知刘招华被捕的当天,她新写的有关大毒枭自白的书也刚好结笔,而且书中其中一个主人公就是以刘招华为原型的。“行文的过程中,我就强烈意识到我总有一天能够见到刘招华。”正是这种强烈的信念,使她积极地争取到采访的机会,在到福建后,有关方面突然告知她取消面对面采访时,她也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在争取这个她认为一定可以抓到的机会。   有一次,胡h进藏旅游。在一片无人踪的荒漠地带,胡h不经意间看到帕里镇边防派出所的报警牌。“当时我就在想,这么遥远的雪城,我是不是该去寻一下帕里镇派出所的所在?那些官兵们,他们在距我们如此的遥远里是怎样生活工作着?”因为是私人的假日出行,胡h是发誓不做任何的采访的。可是在内心深处,胡h一直在惦记着帕里z镇派出所。“当时我想,我已经走了这么远这么高的地方,我要是不去那个派出所看看,我的一生会不会后悔和遗憾?”   最后在历经一路艰险后,胡h到达了那里。胡h发现,在这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上,帕里边防派出所现任的所长裴奕竟是一个女所长。一个年轻的女子要带一个清一色男人的队伍。“我想生命的前路,一定是早已埋伏好了我与裴奕相识的这一场机缘的,要不,我为什么要在这人生的行色匆匆里,来和去,要两次经由这同一个地方且执意要进到这个派出所看一看呢?”作家的语言。正是因为胡h意念之中的坚持,她才没有给自己留下遗憾。(&陈&涛)
              (九)
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border=0&
  郑忠杰:八年探险“三极”跳   郑忠杰:1955年生,江西电视台资深记者,现任江西都市频道副总监。 &   1998年,他随中国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大陆,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发回新闻报道。2003年,他参加了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活动,成为迄今为止最近距离给北极熊摄像的中国人。2005年,已知天命的他驾车跨越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其间,他几度将生死置之度外,深入生命禁区采访。   郑忠杰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所以,先后有多家重要新闻媒体把他作为主角,大书特书他那引人瞩目的极地生涯。今年8月15日,他又成了江西省第一位获得“长江韬奋新闻奖”长江奖的新闻工作者。   打电话给郑忠杰时,他正在井冈山拍摄深山里的野生动物,谈到这一切,他很谦虚,只说了一句,“其实没什么”,这反而增添了他身上那种特有的神秘气质。   带着女儿的吻出发   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江西电视台获得两个去南极采访的名额,并在全台记者之间进行选拔。当过兵,时任体育记者的郑忠杰听到消息后,心底里探险的梦想被唤醒了。   郑忠杰说:“听到消息后,就觉得这个机会非我莫属。”事实上,在许多同事的心中,他也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爸爸,你都40多岁的人了,非得你去吗?”郑忠杰的南极之行遭到了女儿的反对,已经是初中生的她知道去南极有一定的危险性。出发前,女儿搂着他的脖子,用力地在他脸上吻了一下,大声说:“爸爸,我等着你回来……”郑忠杰说:“在冰天雪地、生死攸关的日子里,我始终没能忘记女儿的吻……”   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宽和最深的海峡,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达970公里,最大深度达5248米,被称为“杀人的海峡”。进入海峡之前,就有船员提醒郑忠杰说,经过风浪区时应尽量平躺在床上,不要在船上走动。但是郑忠杰认为,这次去南极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有些画面捕捉不到,就永远消失了。因此他积极拍摄每一个能够捕捉到的画面。四天里,“呕吐的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船体一直颠簸,吃不下东西,只勉强吃了半个苹果,真的是有生命极限的感觉”,当船离开风浪区后,其他人身体都很快得到恢复,郑忠杰却因为拍摄过度一时无法恢复体力。   四昼夜守候北极熊   1999年,郑忠杰已经做好了参加中国首次北极科考活动的所有准备,4月份,一个对口支援新疆的名额下到了江西电视台。郑忠杰毅然选择了后者。也许只有他知道为争取这次机会所付出的努力:在帕米尔高原工作的三年,他收集了大量和北极有关的资料,还一遍遍梳理参加南极采访活动的经历……2003年,中国进行第二次北极科考活动,郑忠杰如愿成为6名随队记者中的一员。   采访中,郑忠杰一个人要做两个人的事情,外出拍摄要带两台摄像机、三个相机等设备。保暖服是不透风的,在如此负重的情况下行走,身体出了汗,又被吸干,吸干后又出汗,如此反复,给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对此郑忠杰一笑了之,“路是自己选的,我无怨无悔。”   为了拍到更好看的画面,郑忠杰曾11次登上直升机,是同行者中登机次数最多的记者。一次,直升机在空中突遇大雾,螺旋桨结冰,只好紧急迫降在冰面上。郑忠杰没有慌,“机上的3名科学家及2名飞行员都很沉着”,他用摄像机记录下了生死时刻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场面。而几乎同时,一个著名的英国探险家的飞机在同一地点坠毁了。   在北极采访的两个多月中,郑忠杰独立拍摄了2000多分钟的影像资料和7000多张照片,并多次发回现场报道,其中包括他独自在冰海苦守数天,首次近距离(不到30米)用摄像机拍摄到的3只北极熊画面。据了解,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人用摄像机拍摄到的最近距离的北极熊画面。   郑忠杰介绍说,在北极2100多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现存的北极熊仅3000多只,粗略一算,平均下来每700平方公里才有1只。北极熊虽然个头大,但毛色与冰雪相融,唯独鼻头是黑的,所以在船行进中很难发现。为了拍摄到北极熊,他曾经一连守候了4个昼夜,加起来仅睡了几个小时,除了吃饭,其他时间就搬把椅子坐在甲板上等,天太冷,怕摄像机无法正常拍摄,就先放在就近的过道里,最后终于抢拍到十几秒钟北极熊在冰面上的画面。   日凌晨,在北极科考结束的前一个夜晚,郑忠杰拍摄完北极景色准备收机器时,3只北极熊意外地出现在离他20多米远的冰面上。“当时‘雪龙号’停在冰面上作业已经是第4天了,如此近距离看见北极熊,令人始料不及。我不由得心头一喜,天赐良机,马上架机拍摄。”郑忠杰刚拍完一个画面,抬头一看,北极熊直奔离船200多米外的帐篷去了,想到两小时前还有海洋组的2位队员在帐篷里测数据,他放弃拍摄,一边快速跑回船舱,一边声嘶力竭地呼喊,大家快起来,有北极熊。在他看来,这是记者职责的另外一种表现,“相对于采访,救人要紧。况且,我已经把摄像机固定了,北极熊‘逃’不出画面,只不过比较小罢了。”   “如果我还未回来,你就沿着我消失的方向走”   2005年的10月,是郑忠杰50岁的生日,他说,如果不能够在50岁之前完成对青藏高原的采访拍摄,以后机会将更加渺茫。最终,这年9月,郑忠杰在身体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带领一名记者驾车进入了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并且深入生命禁区――可可西里进行采访拍摄。   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郑忠杰每走一步路都很困难,“脑袋感觉像要爆炸似的,高原反应非常强烈。”只有一边吸氧,一边不停地拍摄。   在追逐拍摄一群藏羚羊时,郑忠杰和同事不幸陷入沼泽。“当时用海事卫星电话求救,但救援人员找不到我们的位置”,于是,郑忠杰把把唯一的通讯工具――海事卫星电话以及干粮和水留在了车上。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意外,他叮嘱同事说:“如果4个小时后我还未回来,你就沿着我消失的方向走……”四五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后,遇到一位好心的牧民,用摩托车驮着他找到了救援人员。等他走进可可西里腹地,同事已经按照他的要求走到最高的一个山坡上,举着旗帜等待着救援的到来。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同事刘健感慨地说:“有种死里逃生的感觉,他的沉着冷静让人钦佩,而作为长辈坚持去寻找救援的做法让我感动,因为谁也不知道结果会怎样……”   在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里,记者不但被郑忠杰所讲述的探险故事吸引,更被他不经意间透露出的小细节所感动。在说起面对死亡威胁时,他的神情那么淡然,“极地探险必然和危险联系在一起,既然选择去,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作为极地记者,更要有直面危险的坚定信念。”他说,明年计划环球采访100个国家,再圆一个梦。(冯欢)
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border=0&
  朱文轶:猛欣看了我的名片,就改了主意   1978年生人。2000年于华中理工大学获文学、法学双学士,后就读新闻传播学硕士。2001年供职于《三联生活周刊》至今。代表作品有《淮河之灾》《南丹审判》《长春人质劫持事件》《蓝田传奇的家族调查》等。   近期,“同一首歌”“圈钱”内幕调查一文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虽然有关“同一首歌”操作方式的批评从未间断过,但以调查报道的形式全面呈现出来却还是第一次。而推动这一切的人就是朱文轶。   一开门,见我们一行来了三人,朱文轶连说“没想到”,忙不迭地从旁处递过来另两双拖鞋。进入他的书房,几乎占用了整面墙的黑色壁柜都整齐摆放着各类书籍。或许都是记者的缘故,落座后没有过多寒暄,访谈开始。当记者打开录音笔,相机的闪光灯也亮起来的时候,这位采写过不少分量文字的记者竟显出某种不习惯起来。正吸着的烟拿在手上有段时间没有再递送到嘴边;时而抱起手臂放在胸前,时而又放下来用右手拖起腮帮子;大部分的时间盯着记者的眼睛偶尔会移开瞅瞅天花板。“习惯了在角落里倾听别人说话,一下子自己也成为焦点还真不适应。”   采访三度遭拒   上月中旬,《三联生活周刊》推出封面专题《大腕孟欣》,其中《“同一首歌”如何走进宝鸡》一文,讲述宝鸡政府为申办“同一首歌”,早在今年3月就特派筹办小组回京,但花了5个月的时间尚未见到“同一首歌”核心人士。为了晚会,宝鸡付给剧组700万元,其中演员出场费、播出费和制作费分成,与“同一首歌”导演孟欣此前的公开说法大不相同。有人称,该文是“三联”近年来少有的大动作。   据朱文轶透露,在整个调查采访过程中,他一直未有见到本应是该事件绝对主角的孟欣。在朱文轶去宝鸡展开调查前,他就想到先联系孟欣,跟这位“同一首歌”的核心的操作者认真谈谈。当时他展转联系到孟欣的一位女助手。她在请示过后,定下来周六由孟欣接受采访。然而当朱文轶赶到央视后,事情突然就发生了变化。孟欣以“很疲倦”为由,推辞掉了采访。据朱文轶说,他当时跟孟欣就隔着一个演播室。“一开始他同意采访,可能是把我当成娱乐记者了――娱记的问题一般较简单。后来孟欣看到我的名片就改了主意。”   大概在9月2日,朱文轶再次打电话过去,那位助手说孟导马上就要飞江阴,如果朱文轶愿意,可以跟他们一起去江阴。但没过多长时间,她又打电话说不行了,理由是江阴的主题不合适,不吻合最近宣传的“公益性”而作罢。由于朱文轶他们是几个记者分头行动,从不同角度来完成主题,在周五要截稿,另外一个记者又联系孟欣。这次对方明显警觉了。剧组一名人士质问他们想干什么,还说可以先把采访提纲发去看看。“采访提纲很正面,我们也是真想跟他们探讨一下。但发过去后,杳无音信。”三次约访,三度被拒。   言及此,朱文轶说他很理解我们打电话联系他们的心情。在他眼里,记者的工作就是联系采访对象,采访写作。“每每落实了采访对象就会心喜若狂,近乎带着感恩的心去完成工作;如果联系不到肯定会是有所怨言了。”   穿行调查   如今,在“博客中国”,朱文轶拥有自己的专栏,这里罗列出了他曾经调查走访过的多个地方。他把这些稿件汇编成了一组名为“深入中国各地”的系列文字。“每个地方所延续的文化和习惯可以成为一个偶然性新闻事件中的内在纹理。”&朱文轶每到一个采访地点,总会多方调查访谈,进而找出最恰当的叙述方式。   朱文轶告诉记者,在他向孟欣的那位女助问到他们跟申请方的具体接触过程时,她一直在有意绕开。一个炙手可热的剧组,每年接到成千万的申请,他们怎么来挑选?在这个环节上,这名女助手含糊其辞,不愿意给出明确回答。“不过,这倒给我后来宝鸡采访提供了思路。‘同一首歌’操作过程究竟怎样?如果是公开透明的,完全可以亮出来。到了宝鸡,我就把这个确定为主要采访方向。”   由于宝鸡当地官员在跟“同一首歌”剧组接触中处于弱势地位,颇受委屈,于是事后对朱文轶大曝其料,“同一首歌”剧组对记者秘而不宣的合作程序,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9月6日,“‘同根同祖’同一首歌走进宝鸡”演唱会为陕西宝鸡带来一场盛宴。事实上,在过去三年里,宝鸡都在竭力接近这位高高在上的“美女”,然而等“筹办小组”的人到了北京,他们却见不到“同一首歌”任何一个核心人士,甚至连“同一首歌”的大门都进不去。直到时间已经逼近今年9月,才有人告诉宝鸡“同一首歌”明确的报价700万元,这远远超出了宝鸡市“不超过550万元”的预算。最让地方政府抱怨的是,他们付出了钱,却连晚会的版权都拿不到。朱文轶并没有停留在政府方面人员的说法,他还和承办晚会的演艺公司接触,有人向他透露,由于不想背上“用地方财政来办演唱会”的骂名,地方政府就把演出的风险转嫁给当地的一家经济公司,700万资金成本转嫁给当地的6家企业。“同一首歌”的品牌来自央视,孟欣使用的是央视的传播资源;而企业为地方政府出钱,地方政府要表现为政府形象,在这样不透明的前提下,一个本来是公益的活动变成了特殊的商业演出。   当记者问及,当初做这个选题有过顾虑吗?毕竟“对手”是传媒航母――央视。“我没有做记者前就不相信很多记者自我渲染所谓明察暗访的恐怖,做了记者之后仍然不相信这些扯淡的东西。”说这些的时候,他把头抬了些,声音也提高了。他痛恨那些夸大记者职业危险性的说法。“整个事件中,我都是在努力的呈现出真实的事态,丝毫没有不良用心追究某个人,因此严谨的事实可以接受考验。”   奔忙的工作   每周只有周一朱文轶会相对空闲一些。“周二是雷打不动的编前会,之后就要连续的采访、写字了。”当被问及如何安排这仅有的一天悠闲时,他说会选择看碟片或者完魔兽游戏。“尽管这些也无趣,但总是一种不同的体验。”让我们略微内疚的是,他的这个下午是彻底让我们的采访给“报废”了。   在朱文轶到“三联”的第二年,他所在的社会部出差日见频繁,哪儿有事故,哪儿有灾难,几乎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记者在得知的第二天必须感到现场。在“三联”,朱文轶还曾经被称为“附文先生”,原来每到了星期五,由于版面文字不够,主编都回来找朱文轶,让他补写两页文章,因为他是出名的快手。   据他介绍,刚刚去世的美国《国家地理》传奇人物汤姆•阿伯克龙比在这本杂志任职38年中总共才写了43篇稿件。这差不多只是他在三联一年所要上交任务量。不得不承认,现在记者中的大多数,新闻还只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写字、挣钱,养家糊口,不会有人横加指责。朱文轶说,有时候行文是件很痛苦的事,一个开篇就要重写好几遍。“有一次,在广州突发阑尾炎,在等待痛苦缓解之中,居然愣是把六七千字的稿子交差了,自己都有点惊讶。我觉得要实现多少的收入,总在计算它,这太现实了。一但有了物质的想法和在背后的逼迫,真实没办法从容。”有时候他自己也弄不明白这种奔波紧张的生活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或许兼而有之吧。   后记:朱文轶念本科的时候,他就利用到报社兼职挣到两万多元钱。在一个月均收入千余的城市里这绝对是很不错的成就。2001年暑假,还是在校学生的朱文轶就选择了“三联”实习,当他实习完了回学校时,杂志为了希望他快快回三联,把他的名字径直写到记者栏里了。当研二学期开始的时候,他已经在三联正式上班了。今天,他已经是该刊的主任记者。   “当初为什么没有选择到更为强势的电视台工作呢?”“我不具备应有的表现力。”他举例说,央视的白岩松就天生是个“电视动物”,而他明显缺乏现场表现力。正如同他自己所说,他习惯于在角落里安静地倾听别人述说,而不是在镜头里摆上一个美轮美奂的身体造型,让自己也成为主角。“文字媒体在形象表现力上先天弱于电视,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景象、逻辑要依赖记者感官敏感度。”&朱文轶是要通过自己的穿行调查,辅以简约的文字,把自己的思考之力生动真实的传达出来。(陈涛)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图说天下&&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320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快手里面最火的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