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卿茶现今主要用于什么

→ 中医典故
&&共有<b style="color:#ff人关注过本帖主题:中医典故
白芍是如何入药的良药种屋前,迟迟不入药。幻化成人形,委屈作啼哭。情感华佗妻,血崩试服之。半日病竟除,终得另眼待。白芍为芍药科植物芍药及毛果芍药的干燥根,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阴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等症。芍药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自古以来被誉为“花相”、“花中皇后”。宋朝诗人陆佃在《埤雅》中写道:“今群芳中牡丹品评为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至于白芍的由来,还得从神医华佗说起。相传,东汉神医华佗在其后宅辟药园、凿药池、建药房、种药草,广为传授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但每味药他都要仔细品尝,弄清药性后,才用到病人身上。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给他一棵芍药,他就把它种在了屋前。他尝了这棵芍药的叶、茎、花。之后,觉得平平常常,没有什么药性。所以,就没有用它来治病。一天深夜,华佗正在灯下看书,突然听到有女子哭声。他抬起头,只见窗外朦朦月色中有一美貌女子,似有委屈,在那里啼哭。华佗颇感纳闷,推门走出去,却不见有半个人影,只见那女子站立的地方,长着那棵芍药。华佗心里一动:难道它就是刚才那个女子?他看了看芍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你自己全身上下无奇特之处。怎能让你入药?”转身又回屋读书去了。谁知刚刚坐下,又听见那女子的啼哭声,出去看时,还是那棵芍药。一连反复几次,都是如此。华佗觉得奇怪,喊醒睡熟的妻子,一五一十地将刚才发生的事给她描述了一遍。妻子望着窗外的花木药草说:“这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药,被你用来救活了无数病人的生命,也许这芍药,真的确实有它之用,不要委屈了它才好。”华佗说:“我尝尽了百草,药性无不辨得一清二楚,该用什么就用什么,没有错过分毫。对这芍药,我也多次品尝过了它的花、叶、茎,确实不能入药,怎么说是委屈了它呢?”华夫人看他有些不耐烦,也就不往下说了。 事隔几日,华夫人血崩腹痛,用药无效。她便瞒着丈夫,挖起芍药根煎水喝了。不过半日,腹痛渐止。她把此事告诉了丈夫。自此,华佗才知道自己确实委屈了芍药。后来,华佗对芍药做了细致地试验,发现它不单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镇痛、滋补、调经的效果。 白头翁的传说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白头翁”为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别名有奈何草、粉乳草、白头草、老姑草、菊菊苗、老翁花、老冠花、猫爪子花等等,分布在我国的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黑龙江等省的山岗、荒坡及田野间。白头翁的特征在《开宝本草》中有记载:“今验此草丛生,状如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头,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近根者有白茸。”白头翁虽是野草,但药用价值却很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有诗曰:“苦温味性白头翁,主入心经与肾经,温症发狂为主治,并消积聚瘕和症。瘿瘤瘰疬皆能散,鼻衄金疮亦可平。阴疝痊兮偏肿愈,秃疮膻腥治亦能。腹痛骨病牙痛止,红痢能将毒性清。肠垢搜刮堪竭净,佐之以酒效尤灵。” 白芷据说北宋初年,南方有一富商的女儿,每逢行经腹痛剧烈,致形体日衰。富商带她欲往京都寻求名医,到汴梁时女儿经期适至,腹痛难忍。正遇一采药老人,仔细询问病情后,老人从药篓中取出白芷一束相赠,嘱咐洗净水煎饮服。富商谢过,按法煎制,一煎服了痛缓,二煎服了痛止,再服几剂,来月行经安然无恙。从此,妇女行经不舒,煎服白芷,在民间广为使用。白芷,又名香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脾、胃、大肠经。功能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消肿排脓。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芷除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色素在组织中过度堆积,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进而达到美容的作用,临床常用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眉棱骨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毒蛇咬伤等。如慢性鼻窦炎患者可取白芷30克,苏梗30克,薄荷30克,苍耳子30克,辛荑30克,熏蒸,以鼻吸收热蒸汽治疗鼻窦炎,每天闻熏2~3次,每次20分钟,闻熏后避免立即受寒刺激。小儿慢性肠炎,可取白芷、干姜各5克,葱头1个,与适量蜂蜜共捣为糊状敷贴脐部。痔疮患者可取白芷60克,紫草15克,苦参30克,滑石30克,黄柏30克,水煎熏洗,每日2次,每次40分钟左右。白芷研末调敷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如牙痛时可取白芷100克,冰片2克,浸泡于75%的医用酒精中,加盖密封10天左右,用干棉球蘸药液置疼痛处,即可止痛,且无毒副作用。跟骨骨刺患者可先洗净足部,取白芷散(由白芷、白芥子、川芎以3:1:1用量研末组成)适量,醋调成稠膏状,敷于患处,面积约1元硬币大小,外以伤湿止痛膏覆盖,3天换药一次,一般1~2天肿痛即可减轻。 《本草纲目》谓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是历代医家喜用的美容药,可与白僵蚕、白附子、菟丝子等共研细末调制成面膜敷面,可收到柔面增白之效。用白芷、玉竹、川芎、防风等研成细粉,用食醋调成稀膏,可治疗黄褐斑。 宋代汉阳史君王王琴,博采民间验方,著《百一选方》,其中收录“香白芷”一味,炼蜜为丸名“都梁丸”,治妇人痛经有效。“都梁丸”的来源,据说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都汴梁(今开封),一时太平盛世,人才荟萃。传说南方一富商的掌上明珠年方二八,患痛经症,每逢行经即腹部剧痛,有时昏厥过去不省人事。虽遍访当地名医,疗效甚微,痼疾缠绵,形体日衰,容颜憔悴,精神萎糜。急得富翁食不知味,夜不成寝。为了治好千金之疾,富翁携爱女带佣人日夜兼程往京都寻找名医。赶至汴梁,适逢女儿经期,腹痛顿作,呼天唤地。正巧,一采药的老翁路过闻之,经仔细询问病情后,马上从药篓里取出白芷一束相赠,嘱咐以沸水洗净,水煎饮用。富翁半信半疑,但眼看女儿痛苦异常,无药可施,只好就地泡制,一煎服而痛缓,二煎服而痛止,又服数煎后,来月行经,安然无恙。富翁喜出望外,四处寻得采药老翁以重金酬谢。从此,白芷一药,在庶民百姓中广为流传,后有人先把白芷用沸水泡洗四、五遍,再等干后研末,炼蜜为丸,丸如弹子大。因“香白芷”在京都汴粱觅得,故取都梁为名,更增添了它的神奇色彩。白芷,《神农本草经》记载有祛风、燥湿、消肿、止痛作用。白芷气味香窜,在通窍活血汤中可代替麝香,不少医生治疗各种痛症,在辨证施冶的前提下加入白芷一味,每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女贞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是这样描述女贞子的:“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女贞状之。”相传在秦汉时期,江浙临安府有一员外,膝下只有一女,年方二八,品貌端庄,窈窕动人,琴棋书画俱通。员外视若掌上明珠,求婚者络绎不绝,小姐均不应允。员外却贪图升官发财,将爱女许配给县令为妻,以光宗耀祖。哪知员外之女与府中的教书先生私订了终身,又瞧不起那些纨绔子弟,到出嫁之日,便含恨一头撞死在闺房之中,表明自己非教书先生不嫁之志。教书先生闻听小姐殉情,如晴天霹雳,忧郁成疾,茶饭不思,不过几日便形如枯槁,须发变白。数年之后因教书先生思情太浓,便到此女坟前凭吊,以寄托哀思。但见坟上长出一株枝叶繁茂的女贞子,果实乌黑发亮。教书先生遂摘了几颗放入口中,味甘而苦,直沁心脾,顿觉精神倍增。从这以后,教书先生每日必到此摘果充饥,病亦奇迹般地日趋见好,过早的白发也渐渐地变得乌黑了。他大为震惊,深情地吟到:“此树即尔兮,求不分离兮。”从此,女贞子便开始被人们作为药物使用了。女贞子,甘、苦、平。有补肾滋阴,养肝明目的功效。常用于肝肾不足,头晕,耳鸣,两目昏糊,头发早白等症。 车前草相传尧舜禹时期,江西雨水过多,而河流因泥沙淤阻,致使逐年发生水灾,使老百姓的水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无家可归。舜帝知情后,要禹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他们采用疏导法,疏通赣江,工程进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修到了吉安一带。当年夏天,因久旱无雨,天气炎热,工人们发昏发烧,小便短赤,病倒的人不计其数,大大地影响了工程的进展。舜帝知道后,派禹带医师前往工地诊治仍无济于事,急得禹和伯益将军在帐蓬前来回踱步,坐立不安。一天,一位老大爷捧了一把草要见伯益将军和禹,禹命老大爷入帐,问其何事,老大爷说:“我是喂马的马夫,我观察到马群中有一些马匹撒尿清澈明亮,饮食很好。而有一些马匹却不吃不喝,撒尿短赤而少。原来那些饮食很好的马经常吃长在马车前面的这种草。我就扯了这种草喂那些生病的马,结果第二天这些病马全好了。我又试着用这种草熬成水给一些有病的工人喝,结果他们的病也好了。”禹和伯益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手下都去扯这种草来治病,结果患病的士兵喝了这种草熬成的水后,不到两天就痊愈了。因为马匹是在马车前面吃的这种草,所以就将这种草药命名为“车前草”。 杜仲“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能,主治腰膝疼痛、两足软弱、阳痿遗精、胎动不安等。关于“杜仲”药名的由来,缘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很多年以前,洞庭湖畔的货物主要靠小木船运输,岸上拉纤的纤夫由于成年累月低头弯腰拉纤,以致积劳成疾,十有八九患了腰膝疼痛的顽症。有一位青年纤夫,名叫杜仲,心地善良,他一心想找到一味药能解除纤夫们的疾苦。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告别了父母,离家上山采药。有一天,他在山坡上遇到一位药翁,于是满心欢喜地上前拜见,可老翁头也不回就走了。杜仲心急如焚,屈指一算离家已二十一天了,老母亲所备口粮也已吃光,可至今仍未找到药物。于是,他又疾步追上前拜求老翁,诉说了纤夫们的疾苦。老翁为其感动,赶忙从药篓中掏出一块能治腰膝疼痛的树皮递给杜仲,指着对面高山叮嘱杜仲:“山高坡陡,采药时可要小心哪!”杜仲连连道谢,拜别了老翁,又沿着山间险道攀登而去。 半路上,他又遇到一位老樵夫。老樵夫听说杜仲要上山顶采药,连忙劝阻:“孩儿,想必你家还有老有小,此山巅鸟也难以飞过,猿猴也为之发愁,此去凶多吉少啊……”杜仲一心要为同伴们解除病痛,于是毫不犹豫地往上爬,他爬到半山腰时,肚子饿得咕咕作响,心慌眼花,突然翻滚下来,万幸身子悬挂在一棵大树上。过了一会儿,他清醒过来,发现身边正是他要找的那种树,于是拼命地采集。最后他精疲力竭,被山水冲入洞庭湖。洞庭湖畔的纤夫们听到这一噩耗,立即寻找,终于找到了杜仲的尸体,他还紧紧抱着一捆采集的树皮。纤夫们含着泪水,吃完了他采集的树皮,果真,腰膝疼痛好了。为了纪念杜仲,人们将此树皮命名为“杜仲”。 断肠草民间传说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微服察访,他为的是设法到海宁去看望一下自己的亲生父母且又避人耳目。一路上,众多大内高手在暗中保护,他昼行夜宿,鞍马劳顿,对人间旅途之苦颇有领略。这一天,他来到了镇江。在一家客店投宿后,乾隆辗转不能入睡,身上感到奇痒难熬,他便披衣起床,去了一家草药铺,一中年人持烛为乾隆开了门。“恕小生深夜打扰,求先生配点草药。”年轻儒雅的乾隆像个富家公子一样上前行礼。“客官请坐,反正我还未就寝。”主人答。乾隆借着灯光一看,这位草药先生深夜还在抄写药书,可见是个勤奋之人。主人为乾隆沏上茶,两人便攀谈起来,无奈乾隆身上各处时有奇痒,忍不住要去抓挠,又怕失礼,于是将自己的病症先告诉了草药郎中。这郎中先生十分认真地检查后,告诉乾隆说:“你患的是疥癣,民间又叫疥癞疮,是皮肤病中的一种顽疾,能治,但需遵医嘱:用药后不能用手直接抓痒,更不能入口,因为此草药有剧毒。”“先生能告诉我此草药的名字吗?”乾隆好奇地问。“叫‘断肠草’。相传当年神农尝百草,遇到了一种叶片相对而生的藤子,开着淡黄色小花。他摘了几片嫩叶放到口中品尝,刚嚼碎咽下,就毒性大发,还没来得及吃解毒药,神农的肠子已断成了一小段、一小段的。这种令神农断肠而死的藤子,就被人们称为‘断肠草’。”郎中告诉这位好奇的年轻人。乾隆的顽疾被治愈了,他重赏了这位郎中,又挥毫为其草药店写下了“神农百草堂”几个大字,自此,它便名振大江南北。 传说中的“断肠草”,中草药名为“钩吻”,又叫胡蔓藤、大茶药、野葛、毒根、山砒霜。为马钱科多年生常绿缠绕性木质藤本植物,长9~1 5尺,茎圆柱形,光滑带紫色。叶对生、有叶柄、卵状披针形,长1.5~3.5寸,宽0.6~1.8寸,全缘,两面光滑,折断面边缘很整齐。夏季顶生或腋生喇叭形黄花,成三叉状分枝聚散花序,有香气。生于村旁、路边、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药用全草,全年可采。断肠草虽然有剧毒,但它可用于治顽癣,取断肠草二层皮、野萝卜根、冰糖各30克,捣烂加醋敷患处。用鲜叶捣烂外敷可治疗疮肿毒、疥癣;在兽医上应用可制成针剂治猪气喘病。水煎汤可驱除猪绦虫、蛔虫、姜片虫等。历代本草中多作药物记载,《本草纲目》中格外注出:“人误食其叶致死,而羊食其苗大肥。”这可能与羊体内含有某种解钩吻毒素的物质有关。钩吻含多种生物碱,人误食后应立即灌服新鲜鹅血、鸭血或羊血,并送医院抢救。 相思子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其妻终日望归。后同去者归,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终日立于村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树上忽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挚妇的血泪凝成,称为“红豆”,又叫“相思子”。唐代诗人王维有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根据故事借物抒情表达相思,委婉含蓄,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相思子(红豆)为豆科缠绕藤本植物相思子的种子。现代药理研究,相思子含相思子毒蛋白、相思子碱等。动物试验表明,相思子毒蛋白做腹腔注射,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完全抑制作用;在体外对艾氏腹水癌及吉田腹水肝癌的蛋白质生物合成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癌细胞的DNA的生物合成有中等程度的抑制作用。相思子醇提取物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味辛苦、性平、有小毒的相思子一般不内服,必要时须控制其用量。相思子应与味甘酸、性平、无毒的赤小豆鉴别,赤小豆利水消肿退黄,滋肝补肾,千万不可以有毒的红豆误做赤小豆过量服用,将导致不良后果。 甘草中医认为,甘草无论生用炙用,均能润肺止咳、调和药性,治各种咳喘及用于缓和药性峻猛药物的毒烈之性等。说起来,甘草的使用还有一段来历呢。 从前,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位草药郎中,他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给一位乡民治病未归,家里却来了许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急等着丈夫治病,而丈夫一时又回不来,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药嘛,一把一把的草药,一包一包地往外发放,我何不替他包点草药把这些求医的人打发了呢?她忽然想起灶前的地上有一大堆草棍,拿起来咬上一口,觉得甘甜怡口。于是,她就把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纸一包一包地包好,发给了那些病人说:“这是我家郎中留下的药,你们赶快拿回去煎水喝吧。” 过了些日子,几个病愈的人特地登门来答谢郎中,说吃了他留下的药,病就好了。草药郎中一听就愣住了,而他的妻子却心中有数,赶忙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如此描述了一番,他才恍然大悟。草药郎中又急忙询问那几个人的病情,方知他们分别患了咽喉疼痛、中毒肿胀之病。此后,草药郎中便在治疗咽喉肿痛和中毒肿胀时,均使用这种“干草”。由于该草药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称作“甘草”,并一直沿用至今。 丁香丁香又名“鸡舌香”,在古代,它曾为治疗口臭立下过汗马功劳。 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由于其形状像钉子、有强烈的香味而得此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古尸手中就曾握有丁香。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其用法与用量基本相同。中医认为,丁香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作用。此外,丁香还是一味很好的温胃药,对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等,均有良好的疗效。以丁香治牙痛、口腔溃疡也有一定的良效。取丁香1~2粒含口中治疗口臭的方法现今仍可用之,且疗效甚佳,口臭者不妨一试。 还有这样一说:传说有一显贵,自恃才高八斗,瞧不起平民百姓。一日过河,无船无桥,央求一农夫背他,并许以银两。农夫说:“我出一上联,你若能对出,不要银子背你过去。”显贵欣然应允。农夫说:“水冷酒,一点,二点,三点水。”显贵百思不得其意,回去后卧床不起,遍请名医,金石无效,竟呜乎哀哉了。后在坟头长出一株丁香花,其同僚见了大悟:“他终于把下联对出来了――丁香花,百头,千头,万(万)头。”这里所说的丁香花,就是中药“丁香”。 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味辛,性温,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功效。临床常用于: 1.呃逆常与柿蒂、高良姜伍用;若中虚有寒之呃逆,可加人参或党参,生姜等。 2.呕吐或泻,脘腹纹痛,可配半夏、生姜;如为妊娠呕吐,当与人参、藿香配伍;若院腹胀满,暖气吞酸,与三棱、莪术、神曲、青皮等制成丁香脾积丸,疗效甚佳。 3.丁香与附子、肉桂、巴戟天、狗脊等煎汤内服,可治疗阳痿精冷,腰膝酸软无力。此外,丁香加川楝子、茴香、当归、附子可治疝气疼痛;用丁香煎液或酒精浸液涂擦,能治疗头癣、股癣、体癣、手癣等皮肤疾患。丁香有公、母之分。母丁香即鸡舌香,为丁香的成熟干燥果实,药性、功能、主治证与丁香相似而药力略逊。
游遍河南-河南专业地接,TEL:;77&&;QQ:\(工作)河南商务旅游网: 嵩山少林寺:&&少林寺旅游:
(0)&(0)&(0)&
游遍河南-河南专业地接,TEL:;77&&;QQ:\(工作)河南商务旅游网: 嵩山少林寺:&&少林寺旅游:
(0)&(0)&(0)&
游遍河南-河南专业地接,TEL:;77&&;QQ:\(工作)河南商务旅游网: 嵩山少林寺:&&少林寺旅游:
(0)&(0)&(0)&
游遍河南-河南专业地接,TEL:;77&&;QQ:\(工作)河南商务旅游网: 嵩山少林寺:&&少林寺旅游:
(0)&(0)&(0)&
游遍河南-河南专业地接,TEL:;77&&;QQ:\(工作)河南商务旅游网: 嵩山少林寺:&&少林寺旅游:
(0)&(0)&(0)&
游遍河南-河南专业地接,TEL:;77&&;QQ:\(工作)河南商务旅游网: 嵩山少林寺:&&少林寺旅游:
(1)&(0)&(0)&
(0)&(0)&(0)&
游遍河南-河南专业地接,TEL:;77&&;QQ:\(工作)河南商务旅游网: 嵩山少林寺:&&少林寺旅游:
(2)&(0)&(0)&
(0)&(0)&(0)&当前位置: >
性温;味辛;归胃、脾、肾经。功效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禁忌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丁香花是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丁香原产于我国东北北部至西南地区,现在仍有许多野生种,如小叶丁香、毛叶丁香、裂叶丁香、红丁香、辽东丁香等,均可移植栽培。丁香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芳菲满目,清香远溢。露植在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或者作为切花插瓶,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古代诗人多以丁香写愁。因为丁香花多成簇开放,好似结。称之为“丁结,百结花”。丁香是哈尔滨市、呼和浩特市、西宁市、石嘴山市的市花.药用丁香主治呃逆、呕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疝气、癣症等。除了药用,丁香还主要用于肉类、糕点、腌制食品、炒货、蜜饯、饮料的制作。在食用方面,丁香因香气馥郁,味辛辣,常用于食品(特别是肉食及面包之类)调味,在欧洲和美国是圣诞食品特有的调味剂,在我国常作为烹制风味菜肴、卤菜及酱腌菜的辅料。丁香的作用丁香品种很多,真正药用的丁香是桃金娘科植物(一般的观赏花木丁香为木犀科植物,要予以区别),以花蕾和果实入药。人们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或雄丁香,而把未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或雌丁香,其用法与用量基本相同。通常使用的是公丁香。公丁香的花蕾开始呈白色,渐次变绿色,最后呈鲜红色时可采集。将采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晒干即成。以粒大花未开、香气强烈,且能沉于水中者为佳。中医认为,丁香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作用。它还是一味很好的温胃药,对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以及妇女寒性痛经等,均有良好的疗效,它还可缓解腹部胀气,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尤其是孕妇害喜症状。丁香含有丁香油,对于致病性真菌及葡萄球菌、痢疾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也可作外用,对体癣及足癣都有很好的疗效。在古代,丁香常作为香口之药。唐代宫廷诗人宋之问为了掩盖自己的口臭,经常口含丁香,希望取悦武则天的笑料就是一例。取丁香1—2粒含口中治疗口臭的方法现今仍可用之,且疗效甚佳,口臭者不妨一试。主要含挥发油丁香油等成分。【药理作用】(一)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抗胃溃疡:可抑制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形成。丁香挥发油和丁香酚可使胃黏液分泌显著增加,而酸度不增加。丁香酚可能是抗溃疡的活性成分。健胃:可缓解腹部胀气,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抑制肠兴奋:其水煎剂能抑制离体兔肠自发性收缩,并能对抗乙酰胆碱、组胺等对离体肠管的兴奋作用。抗腹泻:其水提物和丁香酚能拮抗番泻叶或蓖麻油引起的大肠性腹泻与肠腔积液。(二)麻醉、镇痛、解热、抗炎麻醉:丁香酚对幼小对虾、鲤鱼等有麻醉作用。丁香酚可抑制大鼠迷走神经A、B、c纤维的复合动作电位,这可能是丁香制止牙齿的机制之一。丁香酚能阻断牛蛙坐骨神经传递,但不影响肌突触后膜反应,显示了选择性麻醉神经纤维的作用。兔静脉注射丁香酚虽可产生麻醉作用和抗惊厥作用,但能抑制呼吸和降低血压。因此,临床上丁香酚只作局部麻醉使用,而不作全身麻醉使用。镇痛:小鼠灌服其水煎剂具有镇痛作用。解热:兔口服丁香酚有解热作用,并强于乙酰氨基酚。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脑内PG合成而产生解热作用。抗炎:小鼠灌服丁香醚提物和水提物都能抑制耳壳肿胀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鼠灌服能抑制实验性足跖肿胀。其镇痛、解热、抗炎的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环氧化酶和脂氧化酶的活性有关。(三)抗聚抗凝抗血栓形成抗聚 :丁香酚和乙酰丁香酚能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兔和人血小板聚集和全血聚集,并抑制ATP释放。其抗聚的机制为抑制血小板内TXB的合成。抗凝:小鼠灌服其水提物可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Ⅷ因子时间,缩短凝血酶原消耗时间和V因子时间。抗血栓形成:小鼠灌服其水提物可延长电刺激颈动脉的血栓形成时间。(四)抗病原体抗菌、抗病毒:丁香油和丁香酚有广谱的抗菌作用。丁香中的鞣花单宁有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抗真菌:其水煎剂或乙醇浸出液有广谱的抗真菌作用,或杀死作用。丁香酚对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有显著的杀灭作用。杀灭寄生虫:其水提物能杀死犬和猪蛔虫。丁香油的作用较水煎剂的作用强。杀灭滴虫:丁香油、丁香酚和乙酰丁香酚对毛滴虫具有很强的杀死作用。(五)醒酒丁香花香气袭人,具有醒酒的作用。《本草纲目》载:“丁香杀酒毒”。清代诗人邹升恒在《丁香和韵》中也有句云:“傍檐结密人难折,拂座香多酒易醒。”说的是丁香树高茂密,柔枝交抱,难以拆分;浓郁的香气拂面而过,使多喝了酒的人酒醒神清。(六)温中降逆。本品辛温,入脾胃二经,能温中散寒,善于降逆,黼疗营寒呕吐,呃逆之要药。(七)暖肾壮阳。本品性温,入肾经。《日华子本草》载: “疗肾气,壮阳,暖腰膝。”故有暖肾壮阳之功效,常用于阳萎、阴冷、奔豚、腰腿冷痛等证。(八)行气止痛。本品味辛,气芳香,辛能行气止痛,常用胸痹痛、脘腹痛、少腹痛、疝气痛。丁香是麻醉止痛比较好的中药。(九)醒神开窍。本品辛香,性温。辛能行散,温胜寒湿,芳香开窍,化湿辟秽。《本草再新》谓其:“开九窍,舒郁气。”故有醒神开窍之功。可用于湿浊之邪,阻蔽清窍,扰乱神明引起神志错乱,痰声漉漉,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沉滑等症。(十)其他。(1)抑制平滑肌:丁香油、丁香酚和乙酰丁香酚和丁香酚水溶液均能抑制血管平滑肌、肠平滑肌、豚鼠气管平滑肌、离体子宫平滑肌的收缩。(2)其氨水提物能增强胰岛素活性。(3)其中的鞣花单宁能降低血液中的尿素浓度。(4)丁香酚为一种睾酮一5α-还原酶抑制剂,可用于防治脱发。丁香的功效【性味】 辛,温。《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纲目》:&辛,热。&【归经】 入胃、脾、肾经。《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肾四经。&【功能主治】 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药性论》:&治冷气腹痛。&《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丁香配伍应用配五味子:五味子苦酸,平降肝经气火。二药合用,主治奔豚,其病机在开在肾,皆所相宜。配柿蒂、干姜 :柿蒂下逆气。干姜补中阳,三药合用,胃寒去,逆气平,胃虚复.则呃逆自止。胸痞亦除。配五味子,再伍以莪术(别名广茂),温肾散寒,平降冲逆,散结消瘀,举三治一,非此莫效。”配黄连、乳汁 《本草纲目》:“葛洪《抱朴子》云,凡百病在目者,以鸡舌香、黄连、乳汁煎注之,皆愈。”黄连清火泻火,乳汁补肝明目,三药合用,标本兼顾,气血同治,亦补亦泻,故治百病在目者,以其目为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也,目生百疾,三药合用,皆主治之。配柿蒂: 和中降逆,温肾助阳,治虚寒呃逆最效,两药相合无主辅之分,有相佐之效而其他补助肾阳方中,亦多用之。是为佳对。丁香方剂制剂顺气汤(《卫生家宝》) 。本品49粒,柿蒂27个水煎,每日l剂,分2次服。治呃逆神验。红豆丸(《医宗必读》) 。本品、胡椒、砂仁、红豆各21粒。上为末,姜汁糊丸,皂角子大,每服l丸,以大枣l枚,去核填药,面裹煨熟,去面细嚼,白汤下,每日3服。治呕逆膈气,反胃吐食。丁香茯苓汤(《杨氏家藏方》) 。本品、茯苓、木香、附子、半夏、陈皮、肉桂各6克,干姜l0克,缩砂仁3克,姜枣。水煎,分2次服,治久积陈寒,流滞肠胃.呕吐痰沫,或有酸水。丁香散(《太平圣惠方》) 。本品、枇杷叶各6克,青皮、茯苓、人参、桂心、半夏各12克,姜、枣,水煎,每日l剂,分2次食前服,治膈气呕逆,不能下食,脾胃气弱,四肢乏力。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 。本品、柿蒂各6克,党参3克,生姜5片,水煎每日l剂,分2次温服,治久病体虚,胃中虚寒所致之呃逆、呕吐、口淡、食少、脘闷胸痞,舌淡,苔白,脉沉迟等症。丁香附方治突然心气痛:丁香末,以酒送服3克,即效。治妇女崩中:丁香62克,加酒二升,煎成一升,分次服下。治鼻息肉:用棉把研好的丁香末裹好,塞在鼻子内。唇舌生疮:丁香研为细末,用棉裹好含在嘴里。治乳房胀痛:丁香末以水送服一匙。肠梗阻:丁香30-60克,研成细末,以酒精调和后敷在肚脐上。治足癣:丁香15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时后去渣,每日外搽患处3次。治魂疰方(《本草汇言》) :本品3克,胆星、半夏、茯苓各6克,上为末,每早晚服3克,灯心汤下,泊鬼疰,身似痛非痛,似痒非痒,似寒非寒,似热非热,似醒非醒,形神默默,语言懒出,病名鬼疰,此心胃有伏痰所致。治伤寒咳噫不昌,及哕逆不定(《简要济众方》) :本品一两,干柿蒂一两。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煎人参汤下,无时服。治小儿吐逆(《百一选方》):本品、半夏(生用)各一两。同研为细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姜汤下三、二十丸。治朝食暮吐(《摘元方》) :本品二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治霍乱、止吐(《干金翼方》):本品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顿服之。用水煮之亦佳。治久心痛不止(《圣惠方》) :本品半两,桂心一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治痈疽恶肉(怪证奇方》) :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药护之。治食蟹致伤(《证治要诀》) :丁香末,姜汤服五分。治鼻中瘛肉(《圣惠方》) :本品绵裹纳之。感应丸(《大同方剂学》) :本品45克,木香75 克,豆蔻20枚,巴豆(去心膜,研除油净如面j 70枚,干姜(炮)30克,杏仁(别研极烂)140枚,百草霜60 克。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外,余4味捣为细末,与前 3味同拌研细。用好蜡180克,焙化棉滤。更以好酒1升,于银器内煮蜡数沸,顷出候冷,去酒去蜡,用清油30克于铫内,熬令末散香熟,次下前已酒煮蜡,就锅内乘热拌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20—30丸。治体癣、手癣(《经验方》) :5%本品煎液擦患处。丁香的副作用【副作用】(一)传统文献《本草纲目》:无毒。(二)毒理试验LD50:腹腔注射其煎剂的LD50为l.8g/kg。丁香油小鼠灌服的LD50为1.6g/kg。丁香酚小鼠口服的LD50为3g/kg,大鼠的为2.68g/kg。毒性反应:小鼠灌服其水提物l20g(生药)/kg,不引起死亡。中毒症状为呼吸抑制,后肢无力,翻正反射消失。给犬口服丁香油2g/kg可发生呕吐,口服5g/kg可发生呕吐而死亡。丁香酚有醌甲基化合物和苯氧自由基,是其在肝细胞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此二物与细胞蛋白共价键结合而产生细胞毒作用。病理检查:口服丁香油死亡犬,镜检肝肾有瘀血、浊肿,部分肝细胞坏死,心肌浊肿。说明煎剂的毒性很小。丁香油有一定的毒性反应。(三)临床观察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曾有报道丁香油、丁香酚局部使用,偶然有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丁香油是什么丁香油,为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经蒸馏所得的挥发油。丁香枝蒸馏的丁香油用制杀菌药、香料、漱口剂、牙痛的局部麻醉药、合成香草醛,还可作增香剂和增强剂。还可用于烹调、香烟添加剂、焚香的添加剂、制茶等。可作为药用,中药饮片“丁香”、“鸡舌香”、“公丁香”即为桃金娘科丁香的花蕾,性温,味辛。香气馥郁,味辛辣,常用于食品调味。丁香油可以防腐,抗菌和止痛,很适合用来预防疾病和发炎,丁香本身是一种香料,,因此在烹饪时经常被添加到菜里,虽然最为人知的是它能快速治疗牙痛,但是在消化问题,及肌肉疼痛上,也同样具有疗效。他能治疗气喘,反胃,鼻窦炎,并且可作为镇定剂。丁香是一种很强烈的精油,一向被拿来消毒手术用具。未经稀释前,请勿涂抹到皮肤上。丁香油分类丁香油按作用可以分为:食用丁香油:用于烹调调香,可直接食用。药用丁香油:可内服外擦,用法请遵医嘱。香料用丁香精油:用于香熏疗法,浓度很高,食用可致命,请勿尝试!严格来说丁香油又可分为丁香叶油、丁香茎油、丁香花蕾油。在香料工业中,一般说丁香油大都为丁香叶油。丁香油的功效与作用【性味】 味辛;甘;性热。【归经】 归脾;胃;肾经。【功能主治】 暖胃;降逆;湿肾。主胃寒痛胀;呃逆;吐泻;痹痛;疝痛;口臭;牙痛。【用法用量】 内服:以少许滴入汤剂中或和酒饮。外用:涂擦。【附方】治胃寒呃逆呕吐甚者:丁香油,擦透中院。治受寒胃痛:丁香油好酒和服。暖丹田,除水泻:丁香油涂暖脐膏贴。散膨痞:丁香油涂脐。治痹痛:丁香油擦痛处。治口臭:丁香油揩牙。解蟹毒:丁香油一滴,同姜汤服。治虫蛀牙痛(非炎症性牙痛):丁香油少许,蘸以小棉球,嵌入蛀孔内。
相关阅读:
大家正在看什么
321092人看过
166106人看过
136590人看过
117148人看过
113085人看过
111806人看过
107068人看过
91242人看过
73801人看过
72306人看过
69002人看过
59022人看过
56086人看过
54998人看过
52949人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徐长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