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宁县蒿子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传承人于振玲

中宁蒿子面传承人受邀参加毛里求斯第八届唐人街美食文化节--中宁网-枸杞之乡门户网--Power By FoxCms!
&&&&& 日前,中宁蒿子面传承人于振玲应邀前往毛里求斯参加第八届唐人街美食文化节。这是作为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宁蒿子面,首次走出国门展示交流制作技术。
&&&&& 蒿子面是一种流行于宁夏卫宁平原的特色面食,其制作技术在中宁县民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蒿籽约在宋代和西夏时就以“食品添加剂的面目走进中宁县百姓的生活。起初,人们采蒿籽是为“度荒”,渐渐的在食用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其潜在的诸多优点,并作为一种传统地方饮食风俗沿袭至今。长期以来,擀蒿子面已作为衡量、展示中宁女性厨艺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 2007年,中宁蒿子面列入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自幼喜爱蒿子面制作技艺,下岗后经营蒿子面馆的于振玲被认定为蒿子面制作技术传承人。
&&&&& 据了解,此次唐人街美食文化节于4月25日至30日在毛里求斯共和国举行,届时受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和毛方组委会邀请的于振玲将在美食文化节现场进行民俗饮食技艺的精湛展示。
〖版权声明〗:转载此条新闻请注明转载于中宁网[],尊重本站劳动,谢谢合作。谁知道于振铃蒿子面的联系电话或者是地址的麻烦告诉一下!谢谢!
谁知道于振铃蒿子面的联系电话或者是地址的麻烦告诉一下!谢谢! 20
补充:中宁县于振玲蒿子面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烹饪美食领域专家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
日06时25分
宁夏新闻网
过年,来中宁吃碗蒿子面
  擀好蒿子面可不是那么容易。
  过年吃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但在宁夏中宁县,每逢新春佳节,吃碗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食品――蒿子面,则是比吃饺子还讲究的一种风俗,至今已经流传了360多年。
  这不,马上就是2011年春节,中宁县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蒿子面了。1月30日,记者走进中宁县于振玲家中,目睹了蒿子面的制作过程,才发觉中宁人对蒿子面情有独钟。
  于振玲原来在中宁县化肥厂上班,2006年下岗后开始寻思着自谋出路,之后决定经营特色美食――蒿子面。“我对传统美食特别喜欢,尤其是面食,小时候就跟着爷爷、父亲学做过蒿子面。下岗后,于振玲和丈夫及小姑子在家里学做蒿子面。刚开始经营时无人问津,顾客很少,干了两年,生意开始好转”。于振玲高兴地说:“现在基本上每天要卖100斤,擀40张大面饼。过年前这几天,每天卖到250斤,擀100张面饼,我们一家人从凌晨4时忙乎到晚上8时,还是供不应求。”因为不断有人来订货买面,于振玲只能一边忙手里的活计一边接受记者采访。
  于振玲凌晨4时就起来和面,再把和好的面擀成直径1.5米的面饼,切成宽2毫米的面条,制作技艺独特,用料考究,做成的蒿子面清爽可口,余味悠长,不论男女老少,人人爱吃。
  来于振玲店里买面条的张洪汉告诉记者,老一辈人过年时都要吃上一碗蒿子面,意味“寄托情思”“祈福安康”,“我已经买了30斤蒿子面,给长辈送了过去,这次再买30斤,自己吃”。
  中宁县妇联刘主席介绍,在卫宁平原民间习俗中,吃蒿子面颇有讲究,在过年正月初七,家家必须吃蒿子面,名曰:“拉魂面”;新婚夫妇结婚第二天吃蒿子面,名曰“喜庆面”;给小孩过满月和百日吃蒿子面,名曰:“吉利面”。(记者 袁洋文/图)
24小时新闻排行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0.15宁夏农村综合信息网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唯一指定的专业涉农服务平台,是区内最大、最专、最全的专业涉农门户网站!
会员信息员
您现在的位置:
【民俗】过年,来中宁吃碗蒿子面
【民俗】过年,来中宁吃碗蒿子面
信息来源:新消息报发布时间:点击数:314
擀好蒿子面可不是那么容易。
 过年吃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但在宁夏中宁县,每逢新春佳节,吃碗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食品——蒿子面,则是比吃饺子还讲究的一种风俗,至今已经流传了360多年。
 这不,马上就是2011年春节,中宁县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蒿子面了。1月30日,记者走进中宁县于振玲家中,目睹了蒿子面的制作过程,才发觉中宁人对蒿子面情有独钟。
 于振玲原来在中宁县化肥厂上班,2006年下岗后开始寻思着自谋出路,之后决定经营特色美食——蒿子面。“我对传统美食特别喜欢,尤其是面食,小时候就跟着爷爷、父亲学做过蒿子面。下岗后,于振玲和丈夫及小姑子在家里学做蒿子面。刚开始经营时无人问津,顾客很少,干了两年,生意开始好转”。于振玲高兴地说:“现在基本上每天要卖100斤,擀40张大面饼。过年前这几天,每天卖到250斤,擀100张面饼,我们一家人从凌晨4时忙乎到晚上8时,还是供不应求。”因为不断有人来订货买面,于振玲只能一边忙手里的活计一边接受记者采访。
 于振玲凌晨4时就起来和面,再把和好的面擀成直径1.5米的面饼,切成宽2毫米的面条,制作技艺独特,用料考究,做成的蒿子面清爽可口,余味悠长,不论男女老少,人人爱吃。
 来于振玲店里买面条的张洪汉告诉记者,老一辈人过年时都要吃上一碗蒿子面,意味“寄托情思”“祈福安康”,“我已经买了30斤蒿子面,给长辈送了过去,这次再买30斤,自己吃”。
 中宁县妇联刘主席介绍,在卫宁平原民间习俗中,吃蒿子面颇有讲究,在过年正月初七,家家必须吃蒿子面,名曰:“拉魂面”;新婚夫妇结婚第二天吃蒿子面,名曰“喜庆面”;给小孩过满月和百日吃蒿子面,名曰:“吉利面”。(记者 袁洋文/图)
               毛里求斯唐人街上展示美食与文化
&&&&第八届唐人街美食文化节上,宁夏民间艺术家张璟现场展示麻编作品及技艺。
&&&&福建艺术团带来戏曲精粹《宝珠缘》。
&&&&本报驻毛里求斯特约记者&&王永健&&姜海涛&&张&&灿&&唐佩斌/文&&&张健勇/摄&&&&第八届唐人街美食文化节于4月底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唐人街举办。在中国文化部、福建省文化厅、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中国驻毛使馆和路易港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和毛华商总会的共同努力下,本届美食文化节规模进一步扩大,内容更加丰富,吸引了众多当地民众及外国游客观看。观众被精彩的表演和浓郁的中华文化深深吸引,有些人一连两天都来参加。据不完全统计,本届唐人街美食文化节的观众达6万人左右。&&&&中国驻毛大使边燕花、毛旅游和休闲部部长杨尊绍、路易港市市长考达博库斯、毛华商总会会长李国昌等出席了4月28日举办的美食节开幕式。开幕式上,锣鼓喧天,鞭炮声声,当地华人舞动巨龙上下翻飞,几只南狮神采奕奕,好不威风。整个唐人街热闹非凡,入夜高挂的大红灯笼更为这里增添了一份喜庆……&&&&作为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去年与福建省文化厅成功合作的后续项目,福建艺术团赴毛参加此次美食文化节,于4月26日、28日和29日连演三场。在唐人街露天大舞台和仁和会馆礼堂举办的美食文化节晚会上,福建艺术团带来了10余个精心编排的节目,既有舞蹈《浣纱女》、《贻顺哥街舞》、《站在高岗上》,泉州提线木偶《小沙弥下山》、《青春梦》,戏曲精粹《宝珠缘》等传统节目,也有男女声独唱《你》、《牧羊曲》,舞蹈《快乐少女》、《爵士舞》等现代流行节目,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喝彩和掌声。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舞蹈、武术和太极表演队与福建艺术团联袂献艺,带来了舞蹈《东北大妞》、《火焰柔情》、武术《传承》、太极《行云流水》和《太极功夫扇》等节目,充分展现了文化中心丰硕的教学成果。&&&&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6位民间艺术家——麻编艺术传承人张璟,泥塑艺术传承人王永红,刺绣艺术传承人赵桂琴、王淑萍,中宁蒿子面制作技艺传承人于振玲和回族清真面点制作技艺传承人杨燕,也在美食文化节上各展绝技。精彩的技艺展示赢得了毛民众的喜爱,令来自宁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毛里求斯大放异彩。&&&&宁夏麻编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麻编作品运用打结、搓、拧、缝、钩等传统编织技法和麻纤维特有的肌理要素,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张璟,在保留原始材料的质朴和古老编织技艺基础上,融合现代表现手法,创作出美轮美奂的麻编艺术品;王永红长期从事泥塑创作,致力于民间艺术的发掘与研究,她的泥塑作品运用黄河畔的黄泥造像,人物造型夸张、生动质朴,以整组作品反映生动的农村生活场景,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于振玲从小和母亲学习制作蒿子面,她制作的蒿子面白脆薄润、汤清不糊,食之细腻爽滑、清香可口,现场制作简直供不应求;杨燕制作的馓子、麻花等回族特色油炸面点造型优美、香脆可口、油而不腻,很符合当地民众的口味,也是一出锅就被买走。美食飘香,引人垂涎,帐篷前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观众,大家自觉地排起了长龙。由于口口相传,美食节的第二天,很多人下午3点就过来排队等待并观看制作过程。赵桂琴、王淑萍高超的刺绣技艺也让观众为之折服,人们纷纷向其询问作品的制作时间和寓意。刺绣展台前,许多观众驻足流连,赞叹不已,当他们得知中国文化中心正在教授这门课时,纷纷表示准备前去学习。&&&&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由毛里求斯华商总会举办的唐人街美食文化节自2005年创办以来,每年举办一届。就像边燕花大使所说的那样,美食节展示了毛里求斯社会的多元文化,展示了具有百年历史的唐人街风采,更展示了中华传统美食与文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