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有秦王李世民民和杜伏威等人物的游戏

杜伏威,一个真汉子的龙套!_江山美色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83贴子:
杜伏威,一个真汉子的龙套!收藏
是谁?从开始给亮剑,到落荒而逃都不失为一个真汉子.所以萧布衣放了他.开始放了,其实也是有私心的.因为他知道历史.历史上杜伏威是义军的一只,但是没成什么气候.所以当时萧布衣放他走其实就是放一个无关紧要但是又是给朝廷捣乱的人而已.但是却没想到收到这么好一个果子.感谢和啊. 是谁?其实都是我们这些普通的网友----在职场在生活中打拼,却基本上一无所获---都缴税都养家了.我们都不知道大势所趋,只能盲目折腾,希望我们有一个好得生活,好的归途.
1楼 10:03&|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以这种性格根本不可能得到目前他的地位。
2楼 10:13&|
&&&& 杜伏威(598~624),(今山东济南市)河滩村人,首领,曾率起义军长驱千里,建立农民革命政权,打击了隋朝的腐朽统治。后降唐,被毒杀。&&&& 少年时豪爽放荡,不事生产,与临济牧羊人结为生死之交,辅公祏多次偷姑家的牧羊接济他。&&&& 隋朝末年,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大业七年(611年)和九年(613年),山东相继爆发了、、、、、郭方预、等领导的农民起义。隋朝大业九年(613)九年十二月,和好友在众多农民起义的影响下,反入(今县境内)投奔左才相(左君行)部农民起义军。杜伏威自幼机智多谋、豪爽侠义,与辅公祏有刎颈之交。他俩当时生活都很贫困,杜伏威便经常用计劫富自给和散给其他贫苦人。他16岁那年,因劫富事发,被郡县缉捕,便自己组织起义队伍。每逢作战或有其他行动,杜伏威都“出则居前,入则殿后”,很受起义群众拥护。投奔左才相起义军后,杜伏威本想随其大干一场,不料却长时间得不到信任。后来该军被隋将、大军围剿。于是,他便率部突围离开长白山,自称将军,转战,处处与官府作对。他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出则居前,入则殿后。 &&&& 大业十年(614年)十二月,到达。这时,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正在(今江苏)一带活动。杜伏威为壮大起义力量,便建议两军会合共同抗隋。他通过向苗海潮提出:“如果你能为主帅,我们乐于听命,否则,你就要听我们指挥。再不然就较量一下,谁强就听谁的”。苗海潮自知兵力较弱,便同意合并,并听从杜伏威指挥。此后,杜伏威率起义军进军。通守派校尉宋颢率兵赶来镇压,被杜伏威引入芦荡,然后从上风纵火,烧死、杀死隋军无数,打胜了进入淮南的第一仗。接着,杜伏威以火并的方式,杀了企图谋害他的海陵起义军首领赵破阵,合并赵部义军。从此,杜伏威所领导的江淮起义军声势日渐浩大。&&&& 大业十一年(615),在坚持斗争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部亦转战与汇合,,成为江淮间起义军主力。不久,李子通企图吞并杜伏威部,对杜部进行突然袭击,杜伏威受重伤。隋军乘机攻击,杜部惨败。杜伏威幸得部下西门君议之妻王氏,骁勇有力,背负杜伏威突围。其亲信王雄诞率壮士10余人断后,死战得脱。突围后,杜伏威集结余部,以六合(今江苏省六合县)为据点,重整旗鼓。大业十三年(616)与隋军激战于盐城(今江苏省盐城市),全歼公孙上哲所部,军威重振。&&&& 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隋炀帝在几次围剿的江淮起义军都未奏效之后,急遣右御卫将军陈棱领精兵8000余人前来讨伐。陈棱多次镇压过农民起义军,很有作战经验。与杜伏威对阵,陈棱不敢应战,以逸待劳,准备磨掉起义军的锐气。杜伏威便设计送他一套女人衣服,称他为“陈姥”,终于将其激怒,率全军出战。杜伏威和各带数百人冲入陈军阵中,左冲右突。拼杀中,杜伏威头部被陈稜部将射中,血流不止。这使他怒不可遏:“不杀你,我决不拔出此箭!”,于是不顾一切追了上去,抓住射箭的陈将,先让他拔去箭,然后杀了他,携其首级在棱军中示众,大大削减了棱军的士气,并一路斩杀数十敌军。起义军将士在其勇威的感召下,奋力冲杀,大获全胜。大破隋名将陈棱。隋后,杜伏威挥师长驱,破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占历阳(今安徽省和县)。在历阳,杜伏威建立农民革命政权,自称大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派各路将领进兵江淮各县, 合并了许多小股农民起义军,杜伏威严明法纪,进用 “士人”,减免赋税,惩治贪污,使当地气象一新。从而成为江淮地区队伍最大、影响最广的农民起义力量。&&&& 正当义军大发展之际,忽改初衷,于大业十四年(618)上表归降朝廷。被任为东南道大总管,封楚王。&&&& 唐武德三年(620年),派率大军渡过长江,围攻已建国称帝的起义将领。杜伏威义军与十倍于己的李子通义军血战,最终获胜,杜伏威顺利地进占丹阳(今南京),并建国称吴。建国后,杜伏威进行了一系列变法改革,加强政权建设。他选拔、重用了一批有用的政治、文化人才;鼓励发展手工业;实行赋税改革,实行“薄赋敛”政策;废除残忍愚昧的殉葬法;严惩奸盗及贪官污吏等等。使所统治区域,出现了经济复兴、社会安定的繁盛局面。不久,秦王李世民率唐军围攻王世充,派使来劝降杜伏威。唐高祖李渊派使拜其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上柱国。又封他为吴王,赐姓李氏。并封他的儿子杜德俊为山阳公,赐帛5000段、马300匹。在优厚的赏赐面前,杜伏威终于同意降唐了。其后,他派自己的养子、部将王雄诞俘李子通于杭州,又派部将陈正通、徐绍安俘王世充于梁郡,做为入唐的进见礼。&&&& 降唐后,被留居唐都长安,拜为太子太保,兼行台尚书令,位在齐王李元吉之上。杜伏威好神仙长生术,武德七年(624)二月因食云母受毒猝然死亡。时,率部诈称杜意反唐,于是唐高祖降杜罪名。【又说:武德七年(624年)二月,他因辅公祏反唐被李渊毒死。】贞观元年(627),太宗知其冤屈,诏复官爵,以公礼改葬,仍还其子山阳公封爵。 &&&& 也是《大唐双龙传》中人物,是寇仲徐子陵的义父,武器为袖中的一对护臂,被称作“袖里乾坤”。
8楼 10:22&|
墨武写的杜伏威的经历,暂时是和杜伏威历史上的经历很相同.相同的是:苗海潮合作,和李子通合作李子通差点搞死他,投降大隋,封为大总管. 不同的地方就是,因为王世充的变化.王世充以前应该占着萧布衣的东都.现在王世充却去搞死了李子通. 本来历史上的杜伏威就是投降了大隋,就对李子通死磕.后来搞定了李子通和王世充,投降了李世民.还算是善终---自己好神仙之道,吃毒物死了. 辅公祏此人确实志不在朝廷(江山美色也是这么写的),就是想自己打江山.当杜伏威死了,他就说杜伏威是唐害死的,就开始反唐.结果到时连累了杜伏威的后人.还好,李世民给了平反. 看来,墨武还是要杜伏威搞掉王世充的.
9楼 10:23&|
抽风的百度.吧主,删掉3~8楼吧.!!!
10楼 10:23&|
11楼 10:59&|
张角张角!
12楼 11:20&|
贴吧贡献榜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李世民纪念馆
馆长:甜之梦
总访问人数: 2873
总祭拜人数: 42
   唐太宗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99年)出生于武功别馆,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一日立为皇后,即长孙皇后。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被突厥十万骑围困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李世民应募从屯卫将军云定兴前往救援,提出虚张军容,昼引旌旗数十里,夜以钲鼓相应的疑兵计。时值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县北),迫使突厥始毕可汗解围而去。十三年六月,与其兄李建成率兵攻西河(今汾阳),首战获胜,促使李渊决意西向关中。任右领军大都督,统右三军,封敦煌郡公。七月随李渊自太原(今太原西南)南下。途中李渊一度动摇,欲还师更图后举。世民坚决主张继续进军,提出先入咸阳,号令天下的方略。八月,进攻霍邑(今霍州),先率轻骑至城下,诱隋守将宋老生出战,继而率骑猛冲其侧背,配合李渊、建成正面攻击,斩宋老生,克其城。九月,军至河东(今永济西南),力主急速进军长安(今西安),遂奉命率前军西渡黄河,顺利占领渭河以北地区,各大族豪强纷至军门投效,数支农民起义军亦来归附,兵力迅速发展至13万人。十一月,会诸军攻克长安。李渊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以光禄大夫、大将军、太尉唐公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公,义宁二年三月,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  同年(618年)五月,隋恭帝禅位于唐,唐王即皇帝位,国号大唐,改元武德。武德元年,以赵公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唐朝建立以后,为统一全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的战役。这六个战役李世民就指挥了四个,全部取得了胜利,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一次是对陇右薛举父子集团的战役,唐武德元年,薛举率军进攻关中,双方在现陕西长武县发生激战,在这里,李世民打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大败仗,退回长安。但不久,他便在浅水原之战彻底打败薛军,消灭了陇东集团。  第二次,刘武周依附突厥,南下进攻唐朝,攻占了晋阳,李世民不畏艰险,终于击溃了敌人主力,并乘胜追击,两天不吃饭,三天不解甲,彻底消灭了敌军,收复了丢失的土地。  第三次是对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役。这次战役规模为唐统一战争中最大的。在这次战役中,李世民先将王世充击败,围困在洛阳,令其无粮草供应,待其自毙。就在洛阳将下未下之时,河北的窦建德军十余万众号称三十万为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现在唐军背后,李世民力排众议,在虎牢之战中大败窦建德军,生擒窦建德。洛阳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这次李世民一举两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第四次是平定刘黑闼的战役,刘黑闼是窦建德的部下,他打着为窦建德复仇的旗号,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挥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战役,仅仅两个月就取得了胜利。(其他两个战役是由李孝恭指挥的平定杜伏威的江淮军和平定以江陵为根据地的萧铣的梁政权)。  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陜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高祖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李世民在战斗中注重战前侦察,虽屡次遇险,但每次战斗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于制造战机,当敌强我弱时,他经常用&坚壁挫锐&的战法拖垮敌人,战斗中身先士卒,亲自率领骑兵突击敌阵,胜利后勇追穷寇,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因此获得了每次战役的胜利。在统一边疆的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明于知将,选拔良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唐代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玄武门事变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缢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以防止李世民篡夺皇太子之位。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抢先一步杀死亲大哥李建成和亲(四)弟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唐朝的实际最高权力。八月初九,唐高祖被迫退位,李世民便成为了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贞观之治
   形成原因  第一、隋朝政治制
  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而隋炀帝暴政、奢侈腐化、奴役百姓、穷兵黩武,破坏社会生产,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唐初统治者亲眼看到了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广大农民对封建统治稳定的重要性,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第二、因为上述因素,唐太宗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措施和不懈的实践去实现。首先,唐太宗认识到了统治者与人民是&舟与水&的关系,通过土地赋税制度的调整以&安百姓&。二是认识到了重用人才,虚怀纳谏的意义,得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三是加强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以巩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   注意:用人和纳谏,既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又是贞观之治的重要表现。  在李世民统治其间,唐朝国力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  他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科举制。  630年,击败东突厥,被突厥各部尊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给吐蕃的松赞干布。  649年,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李世民于649年7月驾崩于长安含风殿,享年52岁,葬于今陕西礼泉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谥号为&文皇帝&。  唐太宗善于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魏征直谏200多次直陈他的过失。  唐太宗还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为后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死后更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与后来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并肩而立。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君臣和谐,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一、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史书记载:  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二、开放国境  由于东罗马帝国(395&1453)的衰落,西方变得支离破碎。到了隋朝时中国已经几欲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而唐帝国尤其是贞观时期的唐朝更是当时世界唯一的文明最为强盛的大一统帝国,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各地民商来往不断,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纷纷赞叹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唐朝的各国人,大多数以成为大唐人为荣。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贞观时期的唐王朝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完全开放的王朝,比汉朝的仅限于贸易和传教还要开放,以至于各国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来到唐朝一睹唐帝国的的风采,唐朝政府还在设立流所(和现在的使馆差不多),颇为开放边境和关口。极尽吸收外来文化和物质文明。
回复列表:
我来说两句:
格式:jpg|gif|bmp|png,大小:小于2.5M杜伏威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杜伏威
杜伏威(?-624年),隋朝末期农民起义军领导者之一。齐州人。自幼家贫,惯于偷盗,与是刎颈之交。辅公祏常从姑家里偷羊送给杜伏威吃。因盗案案发,官府追捕,两人落草为寇,时年十六。大业九年(613年),与辅公祏率众起义。后转战到淮南,渐渐扩张势力,自称将军,陆续合并苗海潮部、赵破阵部等起义军,势力大增,屯并六合,威胁江都,连败隋将、、等,在淮南的历阳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又合并江淮各部,占有江淮间广大地区。大业十四年(618年),杜伏威向越王称臣,被封为楚王,拜东道大总管。武德二年,投降唐朝,授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上柱国,封吴王,李。次年,击败,将根据地迁至江南的丹阳。武德四年,唐军攻围洛阳,杜伏威遣兵助战。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召杜伏威入朝,临行前以辅公祏留守丹阳,将兵权交给右将军,辅公祏心生不满。朝廷杜以伏威为太子太保兼行台尚书令,以示宠遇。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辅公祏伪称接到杜的命令起兵反唐,兵败被杀。不久,辅公祏伪造的书信被发现,李渊辨真假便除去杜伏威之官,并籍没其家眷。武德七年(624年)二月,杜伏威暴卒于长安。李世民即位后,知杜伏威冤,将其赦免。别&&&&称李伏威所处时代隋末唐初民族族群汉人主要成就称雄江淮官&&&&职太子太保,行台尚书令王&&&&爵吴王籍&&&&贯齐州章丘
杜伏威是齐郡章丘县人,年轻时潦倒失意,也不经营谋生之业,家庭贫用不能养活自己,经常穿壁翻墙偷东西。与辅公祏是生死之交。辅公祏的姑姑家以牧羊为业,公祏多次偷羊来送给杜伏成,公祏的姑姑心有怨恨,于是告发了他们偷盗的事倩。郡县紧急追捕他们,杜伏威与辅公祏一起逃命,聚集了一帮人组成强盗集团,他当时年仅十六岁。[1]
大业九年(613年),杜伏威逃窜到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地区,组织山贼,与辅国祏率众起义。
两人就近参加了一只小起义军,刚加入时只是小卒,但杜伏威十分勇猛,出则居前,入则殿后,很快就取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被推为首领,这是杜伏威势力的开始。江淮一带隋朝的力量比较强大,杜伏威意识到自己的小部队实力太弱,如果不尽快壮大就根本无法生存,于是努力寻找机会去联合和吞并附近的其他起义军。
比较典型的例子有两个,其一是下邳苗海潮,杜伏威派辅公祏对他们说:“现在我们共同遭受隋朝暴政之苦,各自为正义而起兵,力量分散势力薄弱,经常担心被抓获,为什么不联合起来使力量变得强大些呢,就不会担心隋军来制约我们了。如果你能够做首领,我定当恭敬地跟随您,如果你估量自己不能胜任,可以前来听从我的指挥,不然的话,我们就打一仗来一决高低。”苗海潮害怕了,立即率领他的同伙归附了杜伏威。连环画中农民起义军领袖杜伏威
另一个例子是海陵赵破阵,赵破阵听说杜伏威的士兵少就轻视他,派遣使者召唤他,要求和他合并兵力。杜伏威命今辅公祏整肃军队屯驻赵营外以防事态变化,亲自带领十个将士带着牛肉和酒进去拜见。赵破阵非常高兴,拉着杜伏威进入营帐内,把所有的头目召集到一块,举行盛大宴会并尽情痛饮。杜伏威在席上斩杀了赵破阵,然后兼并了他的同伙。从此,杜伏威军队的势力逐渐强盛起来。
实力大增后,杜伏威自称将军,纵横淮南,屯并六合,威胁江都(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境),江都留守派校尉宋颢前来镇压,杜伏威用计将其引入芦苇荡中,放火将其烧死,不久又屠安宜城。[2]大业十一年(615年)十月,东海率所部万余人来淮南投靠杜伏威。这个李子通也是隋末一家反王,起兵时是依附在长白山(是山东的,不是东北那个)左才相手下,后来因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只得离开长白山,这次到淮南其实有些逃难的意味。李子通部的加入使杜伏威势力增强,杜伏威当然高兴,不料李子通也是个胸有大志不肯屈居人下的人,竟然突然兵变,妄图吞并杜伏威的地盘。杜伏威措手不及,全军大乱,杜伏威本人在李子通的追杀下身负重伤,关键时刻,杜伏威的养子(杜在军中挑选壮士收为养子,共有三十余人)兼大将背负他藏匿到芦苇丛中,侥幸躲过了追杀。这次兵变,杜伏威的势力受到很大打击,从此与李子通结仇。
祸不单行,趁杜伏威兵败,隋军也前来进攻,杜此时正在养伤,无法指挥,结果全军大败,其部将西门君仪的妻子勇而多力,背了杜伏威夺路而逃,王雄诞领着敢死队拼命断后,杜伏威这才逃得一命。[3]连续两次死里逃生,杜伏威部伤亡很大,失去了称霸的实力,只好四处游击,不断吸收流民加入以扩充势力。经过半年的恢复,杜伏威又有了数万人的实力,并控制了江都附近的六合县作为根据地。与此同时,左才相往来淮北,李子通占据海陵,都有数万兵力,江淮一带即以这三家起义军为首。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杨广因北方多事,不顾群臣反对,离开长安前往江都巡幸,杜伏威部正好就在江都眼皮底下,为了保障皇帝巡幸的安全,隋派出虎牙郎将公孙上哲率军前往镇压,双方战于盐城(今江苏盐城),公孙上哲军队被全歼,随后,大将陈陵带八千精锐讨伐杜,陈、杜多次交手,毕竟陈陵的军隋末群雄割据队训练和器械远强于杜,杜伏威军连连失利。但陈陵兵力不多,想剿灭杜伏威也不容易,双方打成僵持。
同年十二月,隋炀帝车驾到达江都,护驾骁果十余万人,声威赫赫。按理隋军应该军心大振,杜伏威难逃灭亡,不料正是杨广的到达给了杜伏威崛起的机会。正逢当年是荒年,老百姓本来就已无以为生,再被官府如此压榨,终于造成了一场大饥谨。据记载,老百姓先是吃树皮树叶,后煮土为食,“诸物皆尽,乃自相食”。大量百姓揭竿而起,杜伏威乘机吸收了大批手下,势力迅速膨胀。
这时杜伏威与陈陵强弱之势已经倒转,于是主动向陈挑战。陈陵也知道战局不利,因此龟缩不出,任由杜伏威自己去耀武扬威。杜伏威于是派使者给陈送了一套妇女衣裳,并送了陈陵个外号叫陈姥(就是陈老太太的意思)。陈陵怒火中烧,全军出战。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亲自上阵,不小心被一员隋将暗箭射中,杜怒吼说:“不杀了你,箭矢不拔!”,然后就直冲过去,把那吓呆了的射手斩于马下,又拿着那个弓箭手的首级连续杀了几十人,隋军士气大挫,被打了个全军覆没,陈陵单骑逃回江都去了。杜伏威趁势扩大战果,占据了高邮、历阳等重镇,并在历阳自称总管,封辅公祏为长史。[4]
这时的杜伏威吸取了以前的教训,从部队中挑选最精锐的成员组成自己的卫队,称为 “上募”,兵力为五千人。杜把上募作为自己的子弟兵,平时非常宠爱,但要求也非常严酷,每作战必以上募为先锋,战后检查每人身上的伤痕,如伤在背后,即刻处斩,因为那表示其临阵退后。每次战胜,杜伏威都把抢掠到的资财赏给全军,如果手下战死,就以死者的财产甚至妻妾殉葬,因此杜所部皆为杜伏威尽死力,人自为战,所向无敌。杜伏威号令所到之处,江淮间各路小起义军争相归附,郡县纷纷投降。[5]随着势力和地盘的增长,始有士人(今称知识分子)投靠杜伏威,依靠这些士人,杜伏威放弃了以前的流寇式战术,开始努力建设自己的地盘。由于本身就深受赋税之苦,杜对领地内只收很低的赋税,同时,可能是出于贫苦农民对贪官污吏的先天仇恨,杜伏威下令凡官吏贪污者无论轻重一律处死,这当然是不太合理,但却使杜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大业十四年(618年),江都兵变,宇文化及弑杀杨广,委任杜伏威为历阳太守,杜伏威没有接受。同年,向东都(今河南洛阳)越王杨侗称臣,被封为楚王,拜东道大总管。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李子通先下手为强,率主力围攻江都。陈棱兵微将寡,只得分别向杜伏威、求救。二人均不愿李子通占领江都,于是都派出援军,杜伏威是亲自领兵,沈法兴则派出自己的儿子。如果只有一方派出援军,也许事情就简单得多,但既然双方都来了,结果就是谁也不动手,大家互相观望。
李子通抓住杜、沈双方互不信任的弱点,派出小部队化装成沈部夜袭杜伏威,杜伏威果然上当,怒火中烧下立刻突袭沈部,两路援军先打成一团。李子通于是得以全力进攻江都,陈陵势不能支,弃城而逃,投奔杜伏威去了。李子通占领江都后,以得胜之师进攻沈纶,沈兵败逃走。三大势力中本以杜伏威兵力最强,结果反而让李子通取巧占领了江都,杜伏威对此深恶痛绝,但大局已定,也只好愤愤收兵。李子通随即自称皇帝,国号吴。 这时已经消灭了关西的割据势力、,开始谋求关东。李渊派出使者向杜伏威招降,杜伏威就于武德二年九月十二日(619年10月24日)宣布归降唐朝[6],受封为淮南安抚大使,后来又逐步升官到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楚王,最后在武德三年升级为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吴王,赐姓李。当然,这种归降只是名义上的,李渊此时不可能来干涉杜伏威的事务,所以杜伏威仍然是一家独立势力。杜伏威为何在此时降唐,其理由历史中没有明确记载,当时李唐的势力还远未达到一统天下之势,比杜伏威自己也强不了多少,其老巢太原正被猛攻,河北、河南也正在蚕食唐朝的地盘,别说统一,连李渊自己的生死都还是未知之数。杜伏威居然在此时降唐,应该说实在是眼光独到。不过由此可见,杜伏威此人并无天下大志,其起义只是形式所迫,所图的和一样,在乱世中保全一方而已。
武德三年(620年)是乱世的高潮,天下局势已经明朗,李渊、王世充、窦建德三足鼎立之势已基本形成,三巨头之间摩擦不断,时刻准备决战。其他中小势力为求生存,也加剧了彼此的兼并,都力图在短期内壮大自己以增加自保的能力或归降的筹码。在这种背景下,李子通全力进攻沈法兴,渡江攻克了沈的重镇京口,又击杀了沈派来迎击的大将蒋元超,沈主力丧失殆尽,只得放弃丹阳、毗陵,逃回吴郡老家。趁李、沈交战,杜伏威以辅公佑为主将,阚陵、王雄诞为副将(这二人是杜的养子,军中号称大将军、小将军),领数千精锐进攻夺取的丹阳。但时机没掌握好,沈法兴败得太快,李子通得以亲率主力数万迎战,军容极盛。辅公佑眼看众寡不敌,情急之下活用了杜伏威对上募的那套手段,辅挑选千人持长刀为前锋,又以千人紧随其后,自己领其余兵力再紧随其后,宣言说,前阵有退后者,后阵斩之。江淮军本就剽悍,再有如此严酷的军法,自然人人奋勇向前,尤其前锋的长刀阵更是有进无退。双方一接战,李子通部气为之夺,当即败退。辅公佑忘记了自己兵力过少,下令追击,结果反而被逼急了的李子通军击败,从追击者沦为逃跑者。当夜,李子通因取胜而轻敌,扎营不设防备,王雄诞力劝辅公佑夜袭,辅过于谨慎不敢出击,王雄诞干脆擅自领了几百人自行出击。王雄诞在李子通营中大肆纵火,李子通促不及防,大败溃散,几万人一夜间散个干净。这一仗是杜伏威与李子通的决战,关系到江淮的霸业,杜伏威先胜后败最后全胜,戏剧性地击破十倍于己的李子通主力。
武德三年六月初一(620年7月5日),徙封为吴王,赐姓李氏,加授东南道行台尚书令。[7]同年,击败李子通,将根据地迁至江南的丹阳(今江苏南京)。战败后,李子通守不住江都,只得主动撤往京口,又逃往太湖,江西之地尽为杜伏威所有。
李子通随即收集余部,又聚集了二万余人,这时李的地盘已归杜所有,势力又远不如杜,因此只好向沈法兴下手。李子通突袭沈法兴的老巢吴郡,沈根本没来得及恢复元气,自然不是李的对手,结果只剩几百人逃了出来,打算投奔同乡闻人遂安(闻人是复姓),不料又和闻人所部起了冲突,沈落水溺死,江淮三大势力之一的沈法兴就此了帐,从起兵到灭亡仅三年时间。
李子通灭沈法兴后势力又有所恢复,为永绝后患,杜伏威于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派王雄诞进攻李子通。李领精兵据守独松岭与王相持,王看出李色厉内荏,派人多造旗鼓,夜间则虚设灯火,尽力制造数十万大军的假象。可能是上次被夜袭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李子通草木皆兵之下,居然自行烧了营帐,连夜全军撤退。王追击到杭州城下,李部崩溃,李子通穷蹙投降,被杜伏威献俘给李渊,就此被软禁在长安。
消灭李子通后,杜伏威又派王雄诞进攻江淮间其他独立势力。这时杜已是江淮霸主,其老板李渊更已经消灭大敌王世充、窦建德,天下大势已定,因此各势力如汪华、闻人遂安等纷纷投降,杜伏威完成了江淮的统一,尽有淮南江东之地。武德五年(622年)夏,李世民率部平定余部和,徐的地盘与杜伏威接壤,李世民借攻击徐圆朗之机,陈兵杜伏威境上耀武扬威。当此之时,隋末蜂起的各路反王大多已经烟消云散,梁师都、高开道、徐圆朗之辈或僻处边疆,或灭亡在即,唯一还能对李唐构成威胁的就是杜伏威了。杜自然明白李世民的用意,心中十分不安,担心成为李唐下一个进攻目标。为免嫌疑,杜索性上书李渊,请求入朝。李渊收到报告后自然高兴,批准杜伏威入朝,于是杜将江淮军交给义子王雄诞,自己带了少数亲信于当年七月到长安朝见李渊。
杜伏威的主动献忠心让李渊很是满意,同时也是为了在天下人面前做个样子,李渊加封杜为太子太保,位在齐王元吉之上(那应该就是仅次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人,为大唐第四号人物)。
这时在长安受到软禁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当年的吴国皇帝李子通。李子通看到杜伏威为羁縻于长安,李子通料想江淮军没了首领,江淮的局势一定不稳,自己正可趁此良机回去混水摸鱼,集合旧部东山再起。李子通此人待下宽厚,能得士卒之心,如果让他逃回去,也许真能东山再起。可惜的是李逃到蓝田关时不幸被守关士兵发现,束手就擒后又被押回长安。李渊这次没再手下留情,给了李子通与李密相同的下场。
果然如李子通所料,杜伏威离开后,江淮军出了大乱子。当年创立江淮军时,最高领袖是杜伏威和辅公祏两个人,二人自幼为友,长大后又共同起义打天下,号称刎颈之交,辅比杜年长,杜就称辅为兄,军中称辅公佑为“辅伯”,辅的地位与杜相当。但随着势力的壮大,在权力的引诱下两人的友谊终于出现了裂痕,杜伏威认为辅公祏的地位过高影响了他的领导权,因此杜夺了辅的兵权,只让他担任位高而无权的仆射一职。辅公祏对此心中不平,于是借口与故友左游仙学神仙术,主动退出权力之争,平时不理政务。杜伏威临去长安时,将政务交给辅公祏,而将军务交给了自己的心腹义子王雄诞,同时秘令王监视辅。当年的好友如今竟成了提防的对象。
辅公祏毕竟不是甘心雌伏的人,杜伏威一走,他就和左游仙密谋发动兵变。辅公祏唯一的障碍就是王雄诞,王是杜伏威的义子和最宠爱的大将,绝对忠于杜伏威,王手握江淮军军权,不除掉他兵变就不可能成功。辅于是使出反间计,伪造了杜伏威的笔迹写信给王雄诞,信中无缘无故地责备王有贰心。王雄诞在战场上是有勇有谋的良将,但讲到政治斗争就不是对手了,收信后王非常伤心,就此托病在家不再沾手军务,大概是想以实际行动向杜证明自己的忠心耿耿绝无贰心。王的行为正中辅公祏下怀,辅就势接管了江淮军,又伪造了杜伏威密令,说在长安受到虐待,要辅公祏起兵造反(果然是自小的朋友,摹仿起笔迹来毫无破绽)。以辅公祏在江淮军中的号召力,加上又有杜伏威的密令(大家当然不知道那是假的),兵变非常顺利,江淮军于武德六年(623年)八月宣布脱离李唐重新独立,辅公祏自称皇帝,国号宋,以左游仙为兵部尚书。
直到辅公祏派人到王雄诞家中劝王归顺,王才终于明白自己上当受骗,但大势已去,已无法阻止。王尽忠于杜伏威,严词拒绝了辅公祏的劝降,终于被辅杀害。后来李渊和李世民感于王雄诞的忠心(其实是对杜伏威的,但李家父子误以为是对他们的),封了王的儿子为郡公,其子后来做到安西大都护。
自己的旧部造反,杜伏威在长安的日子自然可以想象,历史中倒也没有记载李渊是否因此而怪罪或处分杜伏威,但寄人篱下如坐针毡的滋味恐怕是免不了的。武德七年(624年)二月,杜伏威在长安暴卒,死因不明。据记载是杜伏威好长生药,误服云母中毒而死,只怕中毒是有的,但如何中的毒就很难说了。[8]
武德七年(624年)春,唐军以赵郡王为帅,、李勣、阚陵为将对辅公祏发起总攻。这个阚陵也是杜伏威的义子,与王雄诞并称双雄,杜伏威入朝时与杜同去长安,因而逃过辅公祏的兵变。阚陵在江淮军中以勇武著称,平时负责军纪,有违反者无论亲疏一律法办,因此在江淮军内威望极高。两军对垒时,阚陵直接冲过去,摘掉头盔向对方大喝,“汝不识我邪?何敢来战!”江淮军军心散乱,甚至有就此投降的。
唐军兵强将勇,辅公祏连吃败仗,终于在武德七年(625年)三月投降,随后被处以死刑。大概是不甘心一个人上路,辅公祏向唐军主帅李孝恭揭发杜伏威才是谋反主谋,有密令为证(就是假造的那个),就是这回来的阚陵也是谋反中人。正好此前李孝恭在没收反贼家产时把杜伏威和阚陵的私产一并没收了,阚陵刚为此和李孝恭吵了一架,李孝恭趁此良机,就以谋反罪将阚陵处死,阚陵被捕前还以为自己破辅公祏有功等着论功行赏呢。阚陵是江淮军最后一员大将,随着他的死亡,江淮军从此烟消云散。李孝恭随即禀报李渊,说发现杜伏威才是谋反的幕后主谋,人证物证俱全,于是李渊动手剥夺了杜伏威的官职爵位并籍没其家眷。[9]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即位,知道杜伏威和阚陵惨遭诬陷,为二人平反恢复名誉,以国公之礼下葬杜伏威。[10]杜伏威在隋末暴政、群雄并起的时势下毅然起义,与辅公祏领导的江淮义军沉重打击了隋朝的统治,并建立了政权。虽然杜伏威志向不高,只求在乱世中保全一方,阻碍了统一的进程,但因江淮义军一定程度上消耗了隋军的有生力量,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也为李唐王朝推翻隋朝、消灭诸义军并夺得天下做出了贡献。[11]《旧唐书》:杜伏威恃勇聚徒,见机归国,或致疑于高祖,竟见雪于太宗。[12]
王夫之:吕光、杜伏威、刘豫、明玉珍汲汲焉相尊以益其骄,骈首就戮而悔之无及,以死亡易一日之虚尊,且自矜也,人之愚未有如是之甚者也。”[13]杜伏威有养子十三人,只有阚棱、王雄诞知名。[14]《旧唐书·列传第六》[12]
《新唐书·列传第十七》[15]武侠小说作家于其作品《》中,将杜伏威塑造成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而且武功非凡的黑道霸主、义军领袖。他头顶高冠,容貌古朴,性格凶残,而且杀人如麻,唯独对主角及有着复杂的感情,既讨厌而又欣赏他们,起初为了“杨公宝库”而胁持二人,考虑到方便在江湖上并行而迫令二人称自己为爹,但杜伏威大势已去后,雄心不再,反倒怀念二人之情,直接成为了二人的干爹。外号“袖里乾坤”,喜欢穿着宽袍大袖,两袖里暗藏尺许长的护臂,招式诡秘莫测,于小说中是当代高手之一。[16]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世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