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像少年三国志阵容的游戏,不要放开那三国,最好是古代的

放开那三国战斗力 中 战斗力比别人高 级别比别人高 为什么打不过人家,整容中只有一个人物不一样
&欢迎访问起点女生网,请&&或&
加入书架书签 |
投女生推荐票 |
阅读底色..
字体大小..
默认设置..
打赏作品&|&
给本书投粉红票&|&
给本书评价
高达零零牢不可破的人革联
作者:&& 更新时间: 21:58&& 阅读最新章节
人革联的野望 分卷阅读本卷共0字魔改龙傲天-伊奥利亚·修罕贝克,你别嚣张!
楔子 超兵出了个李德圣&第一章 银发萝莉V5&第二章 万万没想到&第三章 英雄救美???&第四章 通电全球&第五章 急躁的处女座&第六章 人革联的KUMA,参上!&第七章 暴走的ARX-7 魔改版铁人桃子&第八章 宇宙漂流者的救赎&第九章 想来来?想走走!?&第十章 好想双飞&第十一章 鸿门宴&第十二章 美人计都没用你就招了!?&第十三章 进击的人革联&第十四章 漏洞百出的天人组织&第十五章 幸福来得太突然,好事成双?&第十六章 第五个太阳炉,顶武的绝境&第十七章 无法逆转的世界线&第十八章 Can-you-be-my-g&第十九章 稍作休息&第二十章 十面埋伏&第二十一章 三大国的阳谋&第二十二章 捕捉猛兽的方法&第二十三章 人类为什么又要引起战争!&第二十四章 我就问你还有谁!说话!&
起点女生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向朋友推荐 |@okbeng-26 16:56:41    -----------------------------    呵呵!我也是看到你的信息加以分析,因为我不清楚董卓什么时候开始搞这套的。     -----------------------------  理越辩越明,呵呵。  我在回答你的时候也能更清楚地看清三国历史,同样感谢你!
  又翻页了,再次谢谢所有关注和支持过本贴的朋友们,请兄弟们继续支持,让更多的朋友们在2012年看到不一样的三国。    我一定会坚持到底,把我理解的三国分享给大家!
  寫的很好,看得咱家廢寢忘食,給你頂頂!!  
  拜读了,本人也对三国时期那段历史很着迷,小说电影电视剧一个没少看,不过楼主的见解很有意思,至少看起来比三国演义更让人信服,更有真实感。
  @采姑娘的蘑菇雲
18:46:42    寫的很好,看得咱家廢寢忘食,給你頂頂!!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谢谢,真的,写东西有时需要动力,你的留言让我感觉到动力,有空多顶顶,欢迎参与讨论,我们写出更好的作品回报大家,再次感谢!
  @dbcao
19:16:32    拜读了,本人也对三国时期那段历史很着迷,小说电影电视剧一个没少看,不过楼主的见解很有意思,至少看起来比三国演义更让人信服,更有真实感。   -----------------------------  谢谢!如果我有写得不到的地方,还请指出来,让这个贴子更完善。
  lz写得很好哈~~~~~~      汉代铸币权的争夺是非常激烈的,很多高门好像都私铸钱币    王莽的改革也包含了争夺铸币权的逻辑    所以董卓铸小钱一点也不奇怪    手头没史料,瞎掰,呵呵    不过我觉得作者写三国,一定不要绕开那些高门或者说贵族的推动力量。历史一定是被很多方面的势力合力推动的——当然了,也会存在很多偶然。过于强调和描述那些舞台上的英雄人物,有时候会很难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例如前面争论了好多回贴的荆州镇守人选。    不过要深挖那些背后的推动力量可能又是一个大坑,而且可能很难找到史料的支持,不过我很喜欢看到作者自己能有自己的推测和诠释哈~
  我看着你就写吧
  最喜欢的一段历史,一定会跟下去的!楼主加油!看完两页了,很不错啊!挺你!!!
  只要有空我就回来多顶你的,刚才还去亚马逊搜了下,以为已经出书了呢。。呵呵。。出了我一定会买的
  @昌君毅-12-26 23:36:13    我看着你就写吧  -----------------------------  一定会写完滴,绝对不会太监。握手。
  @Yourlastkiss  23:32:12    lz写得很好哈~~~~~~            汉代铸币权的争夺是非常激烈的,很多高门好像都私铸钱币    ......  -----------------------------  汉代铸币权在前期竞争很激烈,主要是朝廷和地方封国之间的斗争,比如吴王刘濞就可以在自己的封国内铸钱币。  在汉武帝之后,五铢钱已经一统天下,地方豪族很少再自铸钱币了。  王莽想恢复周礼,改变了币制,但很快败亡,后五铢钱又被刘秀恢复,一直延续到隋,直到唐开国才取消。  所以东汉后期,在董卓之前,其实私铸钱币的不多,董卓废五铢钱,一方面可能是敛财,一方面是解决财政危急,另一方面可能也在为篡位作准备。    至于你说的豪门政治,这的确是个大问题,尤其是魏晋后期,但总体来说,汉末和三国初年这种情况还没有魏晋时那么严重,因为汉朝尚武,在汉末三国时期,是谁拳头硬谁有话语权,这时候大多数是武人当国,而魏晋后期,武人的地位有所下降,才导致豪门重新起来。
  @我独要  23:45:13    最喜欢的一段历史,一定会跟下去的!楼主加油!看完两页了,很不错啊!挺你!!!   -----------------------------  谢谢,握手!
  第103章 心怀鬼胎:袁术异图初现   众所周知,孙策的发家与袁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讲孙策之前,我们有必要来看看袁术此时在做什么。   公元194年我们已经讲了很多,现在我们可以再对当时的汉末大豪们做一个梳理。   袁绍,在公元193年在吕布的帮助下剿灭了于毒势力,而且狠狠修理了黑山张燕,在194年已经开始享受胜利的果实,当然,他和公孙瓒之间的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所以袁绍的日子虽然不错,但是公孙瓒一日不除,他一日无法插手长江流域的事情;   公孙瓒,在公元193年杀死了刘虞,独自掌管幽州,声名更盛,可惜他始终迈不过那道叫作袁绍的槛,所以中原的事情他也很难插手;   曹操,因为张邈、张超兄弟联合吕布、陈宫的反叛,弄得他坐失兗州,差点回到解放前,现在依靠三座城池苦苦支撑;   徐州的陶谦死了,刘备取而代之;   益州的刘焉死了,其子刘璋取而代之;   荆州的刘表自从打跑袁术后,虽然仿佛和益州有些麻烦,但没打起来;   辽东的公孙度没什么动静,这个公孙虽然武力超强,但是好像不大想参与中原争夺,只是闷头在家搞建设;   马腾、韩遂攻打长安无果,又回到凉州抗击沙尘暴去了;   李傕、郭汜继续控制长安,虽然挫败了马腾、韩遂的军事进攻,但基本没有扩大统治地区的打算;   吕布、张邈、张超,他们在曹操背后插了一刀,成为中原逐鹿大战场中的新军阀,但是虽然来势汹汹,但是限于水平,竟然在大好局势下没有拿下曹操,目前仍与曹操僵持;   这样整体看起来,公元194年的东汉帝国虽然看起来热闹无比,其实颇有些死气沉沉。   我这样说是有原因的,因为在汉末的各路大豪中,其实锐意进取,或者说生性不安分、动不动就想着攻城掠地的人并不多,包括刘备,都不是这类人。   具体来说,极度不安分,在谁身边谁危险的人有如下几位:   1,孙坚。此人所到之处,从上司到邻居属下,都有可能被杀;   2,袁绍。此人心计智谋几乎是东汉末年第一人,专克上司。    3,袁术。此人虽然心计智谋都比乃兄要略逊一筹,但狠毒阴险还犹有过之,他虽然丢了南阳,但能迅速占据扬州,也不是易予之辈。而且和董卓、公孙度、刘表不同,袁术称王称霸的决心很大,所以只要有机会,他大小通吃。   4,曹操。这位是只要安静下来,就想着开疆拓土,原则上讲,做曹操的邻居绝对是件倒霉透顶的事情。   5,公孙瓒。此人雄居北疆,在杀死刘虞之前就敢擅自任命青州、冀州、兗州三州刺史,其志绝不在小,如果不是袁绍挡了他的道,我认为公孙瓒会给曹操带来极大的麻烦。   除了这五人,东汉末年的其他大豪的危险性都相对温和,属于你不惹他他就不大会惹你,刘表、李傕郭汜、公孙度、刘璋、吕布、刘备都属于此类。   所以这样一看,公元194年的形势就比较清晰了。   在五个比较有危险性的大豪之中,孙坚死了,袁绍和公孙瓒捉对对掐还没分出胜负,曹操被吕布弄得上气不接下气,袁术新得了扬州根基还不甚稳,虽然刘备和吕布在这一年都成了气候,但都还没有大作为。   正是因为最危险的人在这一年都有自己的麻烦,所以刘表、刘备、公孙度这种人才没有麻烦。   但是再细细分析,除了已死的孙坚,这一年最有发展空间和可能的,其实是袁术。
  因为袁绍和公孙瓒都腾不出手,曹操还在苦苦挣扎,都没有可能再惹事生非,虽然袁术在扬州根基还不甚稳,但是他能吓走扬州刺史陈瑀,威望仍在,虽然他先前屡次败给刘表和曹操,兵威日益下滑,还被孔融形容为“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只要袁术能再打一个大胜仗,他就能迅速恢复自己的声望。   而且此时曹操、袁绍、公孙瓒这些硬茬子都有自己的麻烦,如果袁术能抓住这个时机拿下刘表或者刘备、吕布、曹操这几个人其中之一,那么他就能再次站在时代的巅峰。   但是袁术显然浪费了这样的好机会,或许是他被曹操和刘表打怕了,或者是他的壮志有所消磨,但是从结果来看,错过了这个好机会的袁术,在曹操、袁绍回过神来之后,就再也没能重现昔日和孙坚并肩作战威震天下的辉煌。   闲话略过。   话说袁术在公元194年虽然没有攻城掠地,但和曹操一样,他也没有闲着,其实他已经在为自己登基称帝作准备。   事实是这样的,当初李傕、郭汜由于很想坐享长安富贵,已经厌倦了刀头舔血,今天晚上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明天太阳的日子,于是决定派两个三公级别的大人物去和关东诸侯和解。   这两个人就是太傅马日磾与太仆赵岐,马日磾曾经劝阻王允杀蔡邕,而这个太仆赵岐曾经主持过袁绍和公孙瓒的和亲,都是德高望重的朝廷大腕。   这两人在劝停了幽冀战争之后,便又来到了袁术所在的寿春。   在这个时候,史书上出现了有些奇怪的记载。   《资治通鉴》记载:初,太傅马日磾与赵岐俱奉使至寿春,岐守志不桡,袁术惮之。   这里的记载看似平常,但是“岐守志不桡”这几个字很有深意。   简单地说,就是赵岐保守臣节,坚决不与袁术合作。   通常地说,这种记载只会出现在使者出使敌国,或被敌人抓住劝降时出现。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袁术想逼赵岐做什么赵岐不答应呢?   按理说现在赵岐是中央官员,袁术是地方官员,赵岐过来是指导工作,他对袁术是上级视察下级的关系,怎么能谈到投降与守节的问题呢?!   如果能让太仆赵岐守节,那就必然要有一个前提,即袁术自己已经变节,他也想拉赵岐下水。   袁术本来是汉臣,他变节是想做什么呢?那时候又没有倭寇侵占中原。   所以就只剩下一个可能,袁术想自立为帝,取代汉朝天下。   他想让赵岐这样的元老归顺于他,这样就能增加他的合法性,但是赵岐顶住了压力,没有答应。      欲知袁术到底有没有称帝,且看下文分解。  
  哈哈哈。
  @color_wolf
10:18:15    哈哈哈。   -----------------------------  那个,为啥发笑哇。
  这段就特有意思,刘备平定成都,就拜赵云为翊军将军。通“翼”,辅佐、护卫也。翊军将军,古代武官官职名,源于汉代,为杂号将军的一种。品阶较低,一般担任此职的多为君主护卫、亲兵统领,掌有兵权。一句话,就是级别很低,但有权力。但是到了建兴元年,赵云没干什么事,就突然“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这都要归功于感恩图报的刘禅了。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三年夏四月二十三日,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后主袭位于成都,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也就是说,刘禅当皇帝的第一年,就连升赵云到镇东将军,官居二品。可见刘禅对赵云是多么的感激!即便如此,刘禅的行为还是有所保留,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景耀三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四年春三月,追谥故将军赵云。”刘禅很感激赵云,但是即便如此,他也不敢把赵云跟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放在同一位置上。可能是怕他人非议,也只能特殊处理,在原本5大将军的基础上次年再弄一个。    ===阿斗还是挺讲感情的。
      作者:公子无命 回复日期: 10:26:13   回复     @color_wolf
10:18:15      哈哈哈。     -----------------------------    那个,为啥发笑哇。    ==== 没,心情好。
  @公子无命
17:02:02    @okbeng-26 16:45:09     其实赵云也算不上什么名将吧,他的级别应该跟许褚一个级别的。由《三国志》的记载就可以体现出来。        -----------------------------    你说的也有道理。......  -----------------------------  
《三国演义》中赵云这个角色很多都是出自《云别传》,而《云别传》的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举了例子,《三国志》作者陈寿(233-297),而赵云(?-229),同样身在蜀国,且生存年代并不是很长等陈寿懂事也就十多年的工夫,更有赵云子孙与陈寿同朝,赵云有什么事迹,陈寿不可能不清楚,不可能不记在《三国志》里面,而他的列传比许褚还少。试问连陈寿都不知道的事迹,其他人是如何知道的呢?所以我基本认定《云别传》的事迹都是编造出来的的。  
现在我们从各个方面来了解下赵云这个人在蜀国中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层:  
1、功绩。在《三国志》里,记载赵云唯一一次立功的事迹就是就救刘禅及甘夫人。二次出战,一次定成都,但没写赵云的作用,另一次是实力相差悬殊失利还被贬职。而相比许褚,据《三国志·魏书·许褚传》记载“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太祖益亲信之,出入同行,不离左右。从围邺,力战有功,赐爵关内侯。……”许褚都是靠自己的拼杀(实力)来当官的。  
2、信赖。从赵云的列传中没看到刘备对他有多信赖的评语,虽然赵云身为刘备的随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入川居然不带着护卫赵云,由此可见刘备对赵云的态度是很微妙的。  
3、威望。①看升官一事,刘备当主之时,赵云只是个翊军将军,与当时其他四虎之关羽(前将军)、张飞(车骑将军)、马超(左将军)、黄忠(后将军)相比,还差很大的距离。后后主无故升迁,官位虽然上来了,但是让其他拼杀战场的人情何以勘?会服气吗?②生世,赵云平民出身,不像吴懿、麋竺等那样属于名门豪族,更没有什么妹妹嫁给刘备一步升天。  
4、实力。关羽、张飞的实力就不多说了,马超是蜀军骑兵军团首领,一直在蜀国西方独挡一面;黄忠,《三国志·蜀书·黄忠传》记载:“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黄忠战绩显赫,并且担任过大将统帅,而赵云从无独守城池或独领兵打仗,最多也就是个分兵的份。  
5、交际。刘备都不重用赵云,可见其交际能力不怎么样,事实上跟赵云从不参与任何派系(在这里支持蜀国分荆州集团、益州集团及关张集团),一向独来独往的性格有关。  
陈寿唯一对赵云正面评价,据《三国志》记载:“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我就很好奇,陈寿给予赵云“强挚壮猛”是从哪来的?
  如果赵云果真“强挚壮猛”,那么刘备应该待在身边,刘备身陷危难之即,就应该看到赵云的事迹。但是什么都没有,所以陈寿的评语可能寿到刘禅的个人影响。
  第104章 东南双雄:孙策交结周瑜   如果按袁术当年大肆屠戮宦官的劲头,赵岐准没好下场。   但是,袁术毕竟想做的是不大见得了光的事,而他收买赵岐就是在做前期试探,其实在公元194年,袁术还没有下定决心要称帝,所以赵岐不答应也就算了,袁术为了不打草惊蛇,也就没有难为赵岐。   赵岐很有气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气节,至少与他同行的马日磾就不大有气节。   《资治通鉴》记载:日磾颇有求于术。术侵侮之,从日磾借节视之,因夺不还,条军中十馀人,使促辟之。   这里明白地记载了马日磾有事情要求袁术,而袁术也因此很欺负马日磾。   这里我们就有疑问了,马日磾身为朝廷太傅,袁术只是一个军阀,他们貌似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他要求袁术给他什么呢?!   求官位?   马日磾已经贵为三公,官比袁术还大,怎么可能?   求财?   马日磾是那样龌龊的人吗?说不清楚!   历史的真相已经被两千年的灰尘深深掩藏了,所以无从知晓。   总之就是马日磾有性格弱点,他想求袁术办件事,却被袁术抓住了把柄玩弄于股掌之间,并以借他节杖一观的借口把他的朝廷信服给夺了。   不仅如此,袁术还派了数十名军人逼迫马日磾担任他新朝的臣子,为他登基称帝铺平道路。   马日磾偷鸡不成反而蚀把米,就愤怒地对袁术说,“你家四世三公,之前有诸多门生故吏,你为什么不去征召他们反而来催促我呢?难道你认为你可以劫持朝廷三公吗?”   马日磾虽然声音很大,又想借此机会脱离袁术这条贼船。   但袁术既然已经翻了脸,他这条船就好上不好下了,干脆一不坐二不休把马日磾软禁起来,想让马日磾做他的军师。   马日磾先是丢失了朝廷节杖,现在又被袁主呼来喝去,十分羞愧,不久就吐血而死。   赵岐和马日磾的事情在汉末不算什么大事,他们虽然贵为三公,但对时局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   但是赵岐和马日磾虽然品德有异,但是却不约而同地拒绝做袁术的臣子,而袁术先是对赵岐无可奈何,后又逼死马日磾,可谓出师不利,其实已经预兆了天下士人都不看好袁术称帝。   但是袁术是一个赌徒。赌徒的使命就是不管牌好牌坏,都要将赌局进行到底。从这个意义上说,袁术还是挺敬业也很称职的赌徒,至于牌技怎么样,那是另外一回事。   虽然袁术没有利用好公元194年的天赐良机,但是有一个人利用了,在汉末各路大豪的夹缝上茁壮成长了起来,而且最终开创了东南基业,这个人就是孙策。
  @color_wolf
10:36:22          那个,为啥发笑哇。        ==== 没,心情好。    -----------------------------  嗯呐。
  @公子无命
17:02:02    @okbeng-26 16:45:09     其实赵云也算不上什么名将吧,他的级别应该跟许褚一个级别的。由《三国志》的记载就可以体现出来。        -----------------------------    你说的也有道理。......  -----------------------------  赵云为什么不派上大用场?其实他跟诸葛亮一样,意见不统一,就让诸葛亮、赵云在后方(这个就得怀疑刘备的用人之道了)。虽然诸葛亮谋略不是他的特长,但是却一直把放在二线。刘备入川带刚招募的庞统,入汉中又是带刚招募的法正,我就奇怪了,同样都是军师,入川不带提起建议的诸葛亮,非要带上个不懂西川地理,且刚招募到帐下的庞统干什么?当然有可能让诸葛亮另有用途(以防吴国有变)。入汉中,又命法正为军师,而法正的为人又是值得怀疑的(或许让诸葛亮发挥其特长的治理能力)。
  虽然知道LZ码字很辛苦,但是还是希望能看到下文分解啊!  LZ的观点和分析都很不错,对于历史可能谁也不能真正去还原,但是在这么一个平台大家能相互交流、讨论,获得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既是从历史中学习到了!谢谢LZ了啊,每天都在追啊!
  孙策是孙坚的长子。   虽然孙坚不是官二代,但是孙策显然是官二代,而且他在孙坚死去的时候虽然才17岁,但是他爸爸的光辉事迹显然对他颇有影响,如果我们还记得的话,孙坚在17岁时就参与平定了会稽的阳明皇帝许昌叛乱,而且在17、18岁的时候就已经官居副县长,所谓的英雄出少年一点都不带掺水的。   虎父无犬子,孙坚一死,孙策就继承了孙坚的乌程侯的爵位,不管怎么说也是一方侯爷,在这种情况下,孙策自然不大可能安分。   事实上,在孙坚初兴义兵的时候,大概是公元190年,当时孙策才15周岁16虚岁,就带着母亲吴夫人搬家至舒城(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在这里,年仅16岁的孙策遇到了同龄人周瑜,然后后来的东南双雄就在舒城招纳士大夫,远近闻名,《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记载: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   这里的记载至今读来仍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两个16岁的少年,居然能成为当地士人的领袖,看起来非常不可思议,而到了武侠或者玄幻小说中,这种少年高手也最是深不可测,颇有唐门年轻高手的风范。   事实上,孙策能和周瑜相交莫逆并成为当时的两个江湖大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很简单,孙策虽然失去了父亲,但孙坚已经名闻天下,他到哪里只要一报乃父孙坚的名号,就是袁术、曹操也要卖几分面子,就别提其他当地地头蛇了,而且孙策本人还有侯爷的身分,那是贵族。   龙攀龙,凤比凤,周瑜既然能和孙策平起平坐,那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   很多人受《三国演义》影响,可能会以为在孙策和周瑜的相处中,一定是孙策是大哥,周瑜是小弟,但是我前文说过,在曹操和袁绍的相处中,袁绍不一定就是大哥,曹操也绝对不是小弟。   其实孙策和周瑜之间也类似,在孙策起兵之前,还很难说孙策和周瑜到底谁是大哥,谁是小弟。   我认为,虽然说孙策是周瑜的小弟可能世人很难接受,但是退一步说,他们也是平等的朋友。   因为周瑜的来头很大,至少要比当时的孙策要大。   如果周瑜和孙策拼爹的话,孙坚最大的官是做到豫州刺史加封破虏将军。   而周瑜的祖上就恐怖了,我们可以简单地做一个周瑜的家谱。   周荣:周瑜的太祖父,官居东汉尚书令,这是比司隶校尉还大的官。虽然不是三公九卿,但是隐约要比九卿要牛;   周景:周瑜的从祖父,官居太尉,三公;   周忠:周瑜的祖父,官居太尉,三公;   周异:周瑜的父亲,官居洛阳令,虽然品阶不高,但是因为是洛阳地方长官,这身份就相当于北京地区区长,你说大不大?   周尚:周瑜的叔父,官至丹杨太守。这在今天也是大市市长级别。
  周瑜的家族里,出了两个三公,一个尚书令,而且爸爸当过洛阳令,所以拼爹的话,孙策这种暴发户的儿子肯定完败。   而且在孙策刚遇到周瑜的时候,孙策还很穷,要接受周瑜的接济,甚至连家里的房子都是周瑜送的。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欲知孙策如何起事,且看下文分解。  
  《三国,伤不起》被推荐到“天涯文学”头条:/publicforum/content/no05/1/215861.shtml             这上面的《制霸大陆!三国群雄,你伤不起!》就是
  @color_wolf
10:34:51    这段就特有意思,刘备平定成都,就拜赵云为翊军将军。通“翼”,辅佐、护卫也。翊军将军,古代武官官职名,源于汉代,为杂号将军的一种。品阶较低,一般担任此职的多为君主护卫、亲兵统领,掌有兵权。一句话,就是级别很低,但有权力。但是到了建兴元年,赵云没干什么事,就突然“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这都要归功于感恩图报的刘禅了。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三年夏四月二十三日,先主殂.....  -----------------------------  其实刘禅重用赵云,并不全是感恩图报。  因为赵云的资历在那里,当关、张、黄去世以后,赵云的地位自然而然也就上去了,就像民国时的老兵只要能活到七八时年代,都是革命元勋。  此外,赵云治军严整,虽然很少立奇功,但是也没有大过失,一军之将,能做到这样,也算不错了。
     《三国演义》中赵云这个角色很多都是出自《云别传》,而《云别传》的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举了例子,《三国志》作者陈寿(233-297),而赵云(?-229),同样身在蜀国,且生存年代并不是很长等陈寿懂事也就十多年的工夫,更有赵云子孙与陈寿同朝,赵云有什么事迹,陈寿不可能不清楚,不可能不记在《三国志》里面,而他的列传比许褚还少。试问连陈寿都不知道的事迹,其他人是如何知道的呢?所以我基本认定《云别传》的事迹都是编造出来的的。  ================  陈寿作蜀书时,严重地删减了内容,导致魏书有三十卷,蜀书却只有十五卷,而且每卷的内容也少了许多。  云别传大概是赵云的子孙弄出来的,事情或许有所夸张,但是《三国志》将赵云与关张马黄并立列传,也不是全无根由,而且赵云能得到谥号,这也证明赵云的位高权重。
  @color_wolf
10:34:51    这段就特有意思,刘备平定成都,就拜赵云为翊军将军。通“翼”,辅佐、护卫也。翊军将军,古代武官官职名,源于汉代,为杂号将军的一种。品阶较低,一般担任此职的多为君主护卫、亲兵统领,掌有兵权。一句话,就是级别很低,但有权力。但是到了建兴元年,赵云没干什么事,就突然“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这都要归功于感恩图报的刘禅了。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三年夏四月二十三日,先主殂.....  -----------------------------  
人都是这样的,谁对你好,你就对他好,谁对你不好,你对他也不好。在这里不能怪刘禅听信黄浩,只能说诸葛亮对刘禅太冷漠了。刘阿斗到底聪不聪明这个也是可以从《三国志》当中品位出来。其实刘禅到最后这个地步,诸葛亮有着和无法推卸的责任,这我不是无证据故意贬损诸葛亮,而是拿《三国志》史料为依据。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这里说得很清楚,刘备临死前嘱咐诸葛亮,如果刘禅有才能的可以辅佐,不才的可以“自取”。但是不管刘禅当时是否愿意参与朝政,17岁还是个孩子?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未成年,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还是个学习的时期,比曹操出道还早,还应该再加以培养。但是诸葛亮不仅没有培养,反而“开府治事”,所有政事都由诸葛亮一手操办,把刘禅给架空了,使刘栅缺少参与治国的机会。太不把刘禅当回事了!我怀疑就是这件事,使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改观了,到最后诸葛亮死了连坟墓都不知道在哪,这个暂时不提。  
现在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细细品位这个刘禅到底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物:  
1、品性。刘禅心地善良,理由就是他没有像曹操、孙权的晚年那样好杀人,即便他再怎么贪玩,大臣劝谏他也只是闷闷不乐。  
2、肚量,知人善用。刘禅有肚量,虽然他跟诸葛亮不和,但是诸葛亮《出师表》表中推荐的优秀人才还是为刘禅所采纳[又来贬低诸葛亮了,①出师表中提到的人物:郭攸之,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费祎,荆州江夏鄳县(今河南信阳市罗山县人);董允,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向宠,襄阳宜城人。②诸葛亮重用的人物:魏延,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杨仪,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马谡,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蒋琬,汉族,零陵湘乡人。仔细一看,你妈这不是坑爹吗?推荐的人全是荆州集团的人,你让益州集团的人怎么办?而且明知魏、杨二人不和也不解决,最后还闹出悲剧,让魏延背了很长时间叛国的黑锅]。  
3、情感。有!赵云救他一命,所以连升三级;宦官黄浩对他很好,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所以刘禅对黄浩很亲信;诸葛亮无视他,所以跟诸葛亮不和。  
4、治理。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刘禅虽然不赞成,但还是为诸葛亮鼓劲加油。经常北伐,蜀国的国力可想而知,就在这个时候,刘禅当主之时,多次发布一道命令(这个只能是皇帝才有的权力):“大赦”,即减免赋税,释放囚犯,减少自己的收入让国家恢复实力。一个臣做事情,还要皇帝来给他擦屁股,这都是什么事!  
5、权力。诸葛亮一人把持朝政可以说一点都不为过,刘禅度其权力过大。等诸葛亮死后,立即废除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同一人一把抓。  
6、爱才。比如魏延被杨仪诬陷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后来是谁为魏延平反,罢免杨仪的就不清楚了,但是罢不罢免,肯定刘禅说得算。   
试问,刘禅在没有人才开道他,辅佐他,能做到这个份上实属不易,且诸葛亮死后,刘禅还能在位三十年。《三国志》对其评价也是“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至于“乐不思蜀”那时司马当政时期,陈寿写《三国志》对蜀、吴两国是否受影响而带有什么感情偏向就不清楚了,谁还能知道刘禅是否真傻还是装的。
     现在我们从各个方面来了解下赵云这个人在蜀国中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层:     1、功绩。在《三国志》里,记载赵云唯一一次立功的事迹就是就救刘禅及甘夫人。二次出战,一次定成都,但没写赵云的作用,另一次是实力相差悬殊失利还被贬职。而相比许褚,据《三国志·魏书·许褚传》记载“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太祖益亲信之,出入同行,不离左右。从围邺,力战有功,赐爵关内侯。……”许褚都是靠自己的拼杀(实力)来当官的。     2、信赖。从赵云的列传中没看到刘备对他有多信赖的评语,虽然赵云身为刘备的随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入川居然不带着护卫赵云,由此可见刘备对赵云的态度是很微妙的。     3、威望。①看升官一事,刘备当主之时,赵云只是个翊军将军,与当时其他四虎之关羽(前将军)、张飞(车骑将军)、马超(左将军)、黄忠(后将军)相比,还差很大的距离。后后主无故升迁,官位虽然上来了,但是让其他拼杀战场的人情何以勘?会服气吗?②生世,赵云平民出身,不像吴懿、麋竺等那样属于名门豪族,更没有什么妹妹嫁给刘备一步升天。     4、实力。关羽、张飞的实力就不多说了,马超是蜀军骑兵军团首领,一直在蜀国西方独挡一面;黄忠,《三国志·蜀书·黄忠传》记载:“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黄忠战绩显赫,并且担任过大将统帅,而赵云从无独守城池或独领兵打仗,最多也就是个分兵的份。     5、交际。刘备都不重用赵云,可见其交际能力不怎么样,事实上跟赵云从不参与任何派系(在这里支持蜀国分荆州集团、益州集团及关张集团),一向独来独往的性格有关。     陈寿唯一对赵云正面评价,据《三国志》记载:“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我就很好奇,陈寿给予赵云“强挚壮猛”是从哪来的?   =========================================  1,《三国志》曰: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  从这则记述来看,赵云后从诸葛亮入蜀,地位仅次于张飞,后来还别领一军独当一面与诸葛亮会师成都,可见赵云的地位仅次于张飞;  2,《资治通鉴》曰: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瓚,瓚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迷而能反乎?”云曰:“天下讻讠凶,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由此可见刘备对赵云的信任有加;  3,赵云不是平民出身,上一段里有“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瓚,”能带兵投靠公孙瓒,赵云本来就是武官,而且他被封的翊军将军虽然比关、张、马、黄低,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数过关张马黄,拥有将军号的也就是赵云了,所以他威望绝对不低;  4,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仅仅是我所列的第一条,就足以证明赵云的实力并不算低,就是低也只是和关张马黄来比,相比于蜀国其他将领,赵云是少数能拿得出手的几个;  5,赵云在刘备时代仅次于关张马黄,在刘禅时代已经是国之元老,可见他是蜀国政坛常青树,谈不上人缘很差,至于他和诸葛亮的事情是另外的话题。    综上所述,陈寿把赵云和黄忠并列,比喻为汉之“灌、滕”,还是恰如其分的。
  @okbeng-27 10:55:17    如果赵云果真“强挚壮猛”,那么刘备应该待在身边,刘备身陷危难之即,就应该看到赵云的事迹。但是什么都没有,所以陈寿的评语可能寿到刘禅的个人影响。   -----------------------------  对赵云的事迹我上一段已经有评述,刘备入蜀时不仅留下了赵云,还留下了关张,所以不能说不带赵云就是赵云能力不够,而是留下他加强荆州的防守,因为在刘备没拿下四川之前,荆州是他老巢。  从目前所见的史料来看,赵云虽然声望不如关张马黄,但是比其他人还是德高望重,所以忝居五大元老末座。
    赵云为什么不派上大用场?其实他跟诸葛亮一样,意见不统一,就让诸葛亮、赵云在后方(这个就得怀疑刘备的用人之道了)。虽然诸葛亮谋略不是他的特长,但是却一直把放在二线。刘备入川带刚招募的庞统,入汉中又是带刚招募的法正,我就奇怪了,同样都是军师,入川不带提起建议的诸葛亮,非要带上个不懂西川地理,且刚招募到帐下的庞统干什么?当然有可能让诸葛亮另有用途(以防吴国有变)。入汉中,又命法正为军师,而法正的为人又是值得怀疑的(或许让诸葛亮发挥其特长的治理能力)。   ========================================  呵呵,刘备时只有法正一人拥有谥号,庞统和诸葛亮曾并列为军师中郎将,而法正的恩宠一度超过诸葛亮。  这两人的军事水平都比诸葛亮要强,呵呵。  
  @tiamoevo
11:11:00    虽然知道LZ码字很辛苦,但是还是希望能看到下文分解啊!    LZ的观点和分析都很不错,对于历史可能谁也不能真正去还原,但是在这么一个平台大家能相互交流、讨论,获得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既是从历史中学习到了!谢谢LZ了啊,每天都在追啊!  -----------------------------  知己啊,呵呵,能与诸位朋友畅谈古今,对我而言也是快事一件呢。  我一定会加油写的,目前每天2章,如果没有要紧事,都会保持这个速度。  请继续关注并欢迎捉虫讨论。
  @okbeng-27 12:33:22   人都是这样的,谁对你好,你就对他好,谁对你不好,你对他也不好。在这里不能怪刘禅听信黄浩,只能说诸葛亮对刘禅太冷漠了。刘阿斗到底聪不聪明这个也是可以从《三国志》当中品位出来。其实刘禅到最后这个地步,诸葛亮有着和无法推卸的责任,这我不是无证据故意贬损诸葛亮,而是拿《三国志》史料为依据。    -----------------------------  谢谢你看这么细写这么多啊,对我也很有启发,对刘禅和诸葛亮君臣。  我有两句话:刘禅非亡国之君,诸葛亮非开国之臣。  此外,世人咸知诸葛公,而不知后主君,可见诸葛亮越权之甚。  刘禅年十七不小了,孙坚17岁平定许昌叛乱,孙策19周岁起事江东,诸葛亮大权一把抓虽然我能理解,但他确实有过份之处。
  全新视角解读三国,有意思,支持更新。  
  @test1a2aa
13:16:47    全新视角解读三国,有意思,支持更新。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谢谢,本人不才,欲以三寸笔写出有新意的三国,欢迎继续支持!
  @公子无命
12:21:34       《三国演义》中赵云这个角色很多都是出自《云别传》,而《云别传》的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举了例子,《三国志》作者陈寿(233-297),而赵云(?-229),同样身在蜀国,且生存年代并不是很长等陈寿懂事也就十多年的工夫,更有赵云子孙与陈寿同朝,赵云有什么事迹,陈寿不可能不清楚,不可能不记在《三国志》里面,而他的列传比许褚还少。试问连陈寿都不知道的事迹,其他人是如何知道的呢?所以我基本认定《云.....  -----------------------------  
就算《三国志》可以删减内容,但是不能更改历史。如真如《云别传》的记载,赵云干了这么多事,到刘备托孤也才给他个杂牌将军的称号,那我就要怀疑刘备这个人的用人之才了。而且正所《云别传》所写赵云建有奇功,以刘禅的性格,完全可以与关、张并列,为什么要比他们晚一年才追谥呢?难道刘禅真的如此忘恩负义?要知道封侯是可以继承的,赵云子嗣能继承侯爵也全是刘禅的功劳。所以我还是对《云别传》里的事迹持怀疑态度。  
现在骂人话的“王八蛋”,原来在古代本语是“忘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且在后汉三国时期,想到当官,首先应该举为孝廉,这里也有个“孝”字,所以如果赵云的子孙给自己的长辈写传,至少文中应该带有敬语,不然我觉得赵云的子孙很不孝。从这一点就所以暂时排除是赵云的子孙所为。  
从“云别”两字其实可以看出,写书的人对赵云是种惋惜、思念之感,该传中对赵云也基本上都是肯定的内容,而且写得很细。而权衡蜀国之中,有谁跟赵云关系这么好?或对赵云这么好?从写文中可以看出,该人的官位应该不低于赵云,而能比赵云死得晚的且对赵云的事情了解的如此清楚的,一直待在赵云身边的,我猜测《云别传》的著者可能是刘禅编撰的,或是刘禅让人编撰的。如果真的是刘禅支持编撰的,他可以让赵云无功升官,那么给他编几个故事让赵云名正言顺有何不可?
  @公子无命
12:56:14      赵云为什么不派上大用场?其实他跟诸葛亮一样,意见不统一,就让诸葛亮、赵云在后方(这个就得怀疑刘备的用人之道了)。虽然诸葛亮谋略不是他的特长,但是却一直把放在二线。刘备入川带刚招募的庞统,入汉中又是带刚招募的法正,我就奇怪了,同样都是军师,入川不带提起建议的诸葛亮,非要带上个不懂西川地理,且刚招募到帐下的庞统干什么?当然有可能让诸葛亮另有用途(以防吴国有变)。入汉中,又命法正为军师,而法正的.....  -----------------------------  这个认同,《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语就是最好的证明。
  @okbeng-27 13:28:14  如真如《云别传》的记载,赵云干了这么多事,到刘备托孤也才给他个杂牌将军的称号,那我就要怀疑刘备这个人的用人之才了。    -----------------------------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由此可见,赵云当上翊军将军不是刘备托孤时,而是刘备刚得了成都。  刘备刚得成都就封赵云为将军,此外,翊军将军的品阶虽然不高,但属君主的亲信,类似侍中、尚书之类的文官,是君主的得力助手,并且握有兵权。一般情况下,翊军将军肩负着保卫君主的重任,非亲信不能担任,实权比那些有名无实的虚职更大。  所以你说刘备不信任赵云是不是有点过了?  我仍然坚持,赵云在蜀国虽然比关张有所不如,但是比其他诸将还是高出许多。  关于《云别传》,清代史学家何焯曰:诸葛赏罚之肃,云犹贬号,其下安得滥赐?又足以明其不然。别传类皆子孙溢美,故承祚不取。    说是赵云子孙编撰的观点是史学家的共识,就如岳飞事迹很多是岳氏子孙弄出来的一般。  我认为你说的云别传是刘禅所作缺乏更多支持。  观点虽有异,但是辩论可以让人看得更清楚,仍然感谢!
  @公子无命
12:43:19    @okbeng-27 10:55:17      如果赵云果真“强挚壮猛”,那么刘备应该待在身边,刘备身陷危难之即,就应该看到赵云的事迹。但是什么都没有,所以陈寿的评语可能寿到刘禅的个人影响。    -----------------------------    对赵云的事迹我上一段已经有评述,刘备入蜀时不仅留下了赵云,还留下了关张,所以不能说不带赵云就是赵云能力不够,而是.....  -----------------------------  关、张是大将,都能单独带兵打仗的,而赵云只是个护卫将军,能让他带兵打仗?他们本来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既然是护卫将军,就应该保护主公,而刘备几次身险危难,为什么刘备不需要他的保护呢?荆州留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还不够,还非要留下赵云不可吗?
  而且正所《云别传》所写赵云建有奇功,以刘禅的性格,完全可以与关、张并列,为什么要比他们晚一年才追谥呢?难道刘禅真的如此忘恩负义?    =====================  刘禅其实是很守规矩的皇帝,他才没有同时追谥赵云。  我们可以反过来看,蜀国的将领没几个拥有谥号的,赵云能拥有谥号,是不是说明他在蜀国的地位只比关张马黄低,却比其他人高呢?
  @okbeng-27 13:41:50   这个认同,《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语就是最好的证明。
     -----------------------------  嗯,我们求同存异噢。
  @okbeng-27 13:56:14    关、张是大将,都能单独带兵打仗的,而赵云只是个护卫将军,能让他带兵打仗?他们本来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既然是护卫将军,就应该保护主公,而刘备几次身险危难,为什么刘备不需要他的保护呢?荆州留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还不够,还非要留下赵云不可吗?   -----------------------------  我想你对赵云可能有所偏见。  赵云是护卫将军不假,但是他并不是能独自打兵打仗。  ,《资治通鉴》曰:刘备见(赵云)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可见赵云跟着刘备最早的官职是骑兵统领,位置犹在关张之上,而关于刘备的军事行动,屡次提到关张赵,赵云就算地位比关张低,但不是低到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关张和刘备的私交比赵云深,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刘备似乎也没有特别身临险境的事啊。  关于翊军将军的事情,可能你还有所误解,典韦是曹操的亲兵统领,但是经常冲锋陷阵,也不是一直呆在曹操身边。  关于刘备入川,为什么不带关张赵?  那是因为他入川是做客的,如果将关张赵都带着,会让刘璋起疑心。所以他带的是名望尚低的黄忠和魏延。  将赵云留下,是因为赵云当时已经知名了。    
  @okbeng-27 13:56:14    关、张是大将,都能单独带兵打仗的,而赵云只是个护卫将军,能让他带兵打仗?他们本来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既然是护卫将军,就应该保护主公,而刘备几次身险危难,为什么刘备不需要他的保护呢?荆州留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还不够,还非要留下赵云不可吗?     -----------------------------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    ============================  魏延是刘备爱将,在刘备定蜀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才升为牙门将军,而赤壁之战前赵云就升任牙门将军。  刘备帐下有将军称号的人就没几个,所以刘备对赵云的恩宠已经相当厚重了。
  吕思勉《三国史话》:    先主既得汉中之后,还治成都,要拔擢出一个人来镇守汉中,当时大家都以为要用张飞,张飞也以此自许,而先主竟破格擢用了魏延。关羽、张飞是先主手下资格最老的两员猛将,当时敌国的人也都称他们为万人敌。先主从起兵以来,不分兵则已,要分兵,关羽总是独当一面的。此时关羽正在镇守荆州,要再找一个独当一面的人,以资格论,自然是张飞了。再次之则是赵云,随先主亦颇久。争汉中之时,赵云亦颇有战功,先主称他“一身都是胆”的。然而这时候要镇守汉中,先主却破格擢用了魏延。    =============  赵云在蜀的地位,已经为诸多史学家承认。
    《旧唐书·薛登传》:至如武艺,则赵云虽勇,资诸葛之指捴;周勃虽雄,乏陈平之计略。若使樊哙居萧何之任,必失指纵之机;使萧何入戏下之军,亦无免主之。将长于摧锋,谋将审于料事。       《大唐平百济国碑铭》:标秀气于文昌,架李霍而不追,俯彭韩而高视,赵云一身之胆,勇冠三军;关羽万人之敌,声雄百代。捐躯殉国之志,冒流镝而逾坚;轻生重义之(阙四字)而难(阙一字)心悬水镜,鬼神无以蔽其形;质过松筠,风霜不能改其色。
  云别传载后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  虽然这是出自云别传,但是记载了刘禅的诏书,未必全是空话,因为当时肯定有人看到过诏书。  综合来看,赵云虽然没有关张马黄显赫,但是其人事迹也有许多称道之处。
  @公子无命
13:21:26    但是,张鲁的这个五斗米教或者说鬼教,并不是他自己开创的,也就是说,他不是第一位教主,要说开创人,那还是他的爷爷张陵。     这个张陵,本来是江苏沛国丰县人,但是不知因为什么事跑到了四川,而且还跑到四川鹤鸣山学道,造作符书,以惑百姓。     道教在我国的地位相当崇高,历来和儒、佛并称三教,据说祖师爷是老子太上老君。     而且道教的神仙也是我国的官方神仙,比如玉皇大帝就是神仙界的合法代表。    ...........  -----------------------------  相对而言,信仰中共比信仰道、佛教容易维护统治,为什么要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呢?个人感觉还是跟烟酒有关,因为有税收。      涯大叔,帮帮忙,不要这么卡啊,发10次7次失败。
  关注~~`~~
  @公子无命
14:19:40    @okbeng-27 13:56:14      关、张是大将,都能单独带兵打仗的,而赵云只是个护卫将军,能让他带兵打仗?他们本来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既然是护卫将军,就应该保护主公,而刘备几次身险危难,为什么刘备不需要他的保护呢?荆州留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还不够,还非要留下赵云不可吗?        -----------------------------    魏延字文长,义...........  -----------------------------  但是在刘备有生之年,魏延就连续“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进拜镇北将军”,很遗憾的,赵云没有到达这样的程度,或者说刘备故意不让赵云立功?为什么不让赵云立功?
  @okbeng-27 15:07:46    相对而言,信仰中共比信仰道、佛教容易维护统治,为什么要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呢?个人感觉还是跟烟酒有关,因为有税收。            涯大叔,帮帮忙,不要这么卡啊,发10次7次失败。
     -----------------------------  关于宗教信仰,俺只好笑而不语啦。
  @昕jn_nj
15:14:00    关注~~`~~   -----------------------------  谢谢!
  @okbeng-27 15:15:05    但是在刘备有生之年,魏延就连续“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进拜镇北将军”,很遗憾的,赵云没有到达这样的程度,或者说刘备故意不让赵云立功?为什么不让赵云立功?     -----------------------------  刘备作为一国领袖,他必须考虑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而关张马黄赵都是老人,所以他要提拔一批年青将领,这其中魏延是刘备最寄予厚望的,所以待遇比赵云高很正常。  赵云没能成为军团领袖,你要说他能力不够我承认,但是说他差到不能独立领军是不存在的。  此外,赵云在刘备时官位没有关张马黄隆重,但是刘备一死,马上升任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可见此时赵云是刘禅用来对付东吴的军团领袖。  再参考唐时李世民故意贬李勣,再让李治上台后重用,来加重李勣的忠诚,刘备此举亦未尝不是给刘禅保留人才。    但是这与诸葛亮联吴抗魏的大方针有冲突,所以赵云后来一直不得重用,这不是赵云的问题,是诸葛亮的打压造成的。
  @公子无命
15:39:06    @okbeng-27 15:15:05      但是在刘备有生之年,魏延就连续“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进拜镇北将军”,很遗憾的,赵云没有到达这样的程度,或者说刘备故意不让赵云立功?为什么不让赵云立功?        -----------------------------    刘备作为一国领袖,他必须考虑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而关张马黄赵都是老人,所以他要提...........    此外,赵云在刘备时官位没有关张马黄隆重,但是刘备一死,马上升任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可见此时赵云是刘禅用来对付东吴的军团领袖。  ...........  -----------------------------  刘备就算想先重用新招募的将领,但是对于赵云而言,即不让他护卫,又不让他带兵打仗,更不升他官职。这着赵云不是很憋屈?  另诸葛亮跟赵云关系应该不错的吧,两人都不同意加兵东吴。诸葛亮入川带着赵云,那可能是因为急需用人,但毕竟诸葛亮是带着赵云的;而到了诸葛亮北伐,也是重用赵云的,只是这是在赵云升迁之后的事情。  这是否可以推测官职的重要作用?  
  @公子无命
15:21:43    @okbeng-27 15:07:46      相对而言,信仰中共比信仰道、佛教容易维护统治,为什么要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呢?个人感觉还是跟烟酒有关,因为有税收。                  涯大叔,帮帮忙,不要这么卡啊,发10次7次失败。......  -----------------------------  向你学习
  @okbeng-27 16:15:27    刘备就算想先重用新招募的将领,但是对于赵云而言,即不让他护卫,又不让他带兵打仗,更不升他官职。这着赵云不是很憋屈?    另诸葛亮跟赵云关系应该不错的吧,两人都不同意加兵东吴。诸葛亮入川带着赵云,那可能是因为急需用人,但毕竟诸葛亮是带着赵云的;而到了诸葛亮北伐,也是重用赵云的,只是这是在赵云升迁之后的事情。    这是否可以推测官职的重要作用?  -----------------------------  赵云此人,看似无关紧要,但其实是极重要的一颗棋子,我再说多一点就露了以后情节了,汗个。  赵云的谥号是“顺平侯”,这个谥号大有深意,刘备托孤时明的辅政大臣是诸葛亮、李严,但实际上未必如此,否则无以解释赵云的突然上台。  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后来掌握大权,谈不上重用赵云,对赵云的态度基本是打压。  《三国志》记载: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  赵云在军中的资历,不用我多说了吧,居然只能担任疑军,呵呵。  说白了就是给诸葛亮当幌子的,如果说重用,还是没有魏延吃香。  诸葛亮能专制蜀地数十年,不是没有因由的。    还有就是赵云的封号,征南将军,后来是镇东将军,南和东是哪里呢?  无非就是东吴,而诸葛亮的哥哥在东吴,他是主张联吴抗魏,能容忍赵云去征东吴?!  后来赵云失利,虽然保据全军,但还是降成镇军将军,注意,他的将军号里没有南和东了。  有人怀疑诸葛亮是东吴的间谍不是没有原因的,呵呵。  因为诸葛亮始终不愿加兵东吴,不能容忍什么征南将军、镇东将军。
  @公子无命
13:03:35    当然,以上叙述纯属我的戏笔,历史上也不排除张鲁之母本身就比较风.骚,主动去搭上刘焉这条大船的可能。     但是不管怎么样,在鬼母美人可以成功出入刘焉的锦帐秘榻之后,连带张鲁也受到了重用,被刘焉封为督义司马。     上文说过,司马这个官职,是郡守的主要掌兵大将,董卓和孙坚都当过,但是这个张鲁的司马非常不同。     很简单,张鲁的司马前面加了封号“督义”。     有了封号的司马就比其他司马要尊贵一...........  -----------------------------  这么重要的角色,在《后汉书》及《三国志》(虽然只写常有来往)都有记载,居然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这些史官太不像话了=_=!!!
  @公子无命
16:30:13    @okbeng-27 16:15:27      刘备就算想先重用新招募的将领,但是对于赵云而言,即不让他护卫,又不让他带兵打仗,更不升他官职。这着赵云不是很憋屈?      另诸葛亮跟赵云关系应该不错的吧,两人都不同意加兵东吴。诸葛亮入川带着赵云,那可能是因为急需用人,但毕竟诸葛亮是带着赵云的;而到了诸葛亮北伐,也是重用赵云的,只是这是在赵云升迁之后的事情。      这是...........  -----------------------------  可能因为赵云不是荆州人,所以得不到诸葛亮的重用,而魏延就是荆州人士。    据我所知,西川北有曹魏、南有南蛮、西有戎族、东有东吴,处于这个四面是敌的地步。而且众观《三国志》,不难发现,除了世袭,要迁生官,要么让他委以大任带兵打仗,要么战场上立功,像赵云这种什么事都不做就升官显然不合常理,所以我认为还是刘禅的作用,也刚好跟刘禅上台一致。    而且赵云也不支持兵向东吴,怎么可能让他去打东吴?
  @okbeng-27 16:20:25   向你学习    -----------------------------  客气。
  @okbeng-27 16:39:03    这么重要的角色,在《后汉书》及《三国志》(虽然只写常有来往)都有记载,居然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这些史官太不像话了=_=!!!     -----------------------------  呵呵,看来你对美人比较感兴趣啊!
  @okbeng-27 16:49:51    可能因为赵云不是荆州人,所以得不到诸葛亮的重用,而魏延就是荆州人士。        据我所知,西川北有曹魏、南有南蛮、西有戎族、东有东吴,处于这个四面是敌的地步。而且众观《三国志》,不难发现,除了世袭,要迁生官,要么让他委以大任带兵打仗,要么战场上立功,像赵云这种什么事都不做就升官显然不合常理,所以我认为还是刘禅的作用,也刚好跟刘禅上台一致。        而且赵云也不支持兵向东吴,怎么可能让他去打东吴?  -----------------------------  诸葛亮用人没有你说的那么狭隘,姜维还是甘肃人,怎么被重用了呢?  赵云是刘备时期的老人,不用打大仗照样能升官,你去看下糜竺的官做到多大就知道了。  赵云不支持向东吴出兵,这只是《云别传》的一面之辞。事实是什么,呵呵,他的将军号已经一览无余了,征南将军,镇东将军,呵呵。  四征四镇都是重号将军,在关张、黄死后,赵云成为准备对东吴动手的一号军头无庸置疑。  这样的军中实权人物,资历比诸葛亮还老,诸葛亮不打压才怪。
  诸葛家族,魏蜀吴,江东,荆襄,四川,江淮,都吃的开,不简单的很啊
  君主最放心的人未必在最显赫的地位上,但一定会在最紧要的位置上。  我觉得很适合赵云
  @倚天照  17:18:31    诸葛家族,魏蜀吴,江东,荆襄,四川,江淮,都吃的开,不简单的很啊  -----------------------------  否则诸葛亮也架空不了刘禅,他为什么打压赵云和魏延?  为什么却又不敢动废了刘禅的念头,呵呵。  因为军中大佬赵云和魏延都是刘备的人,如果他不先拿下赵云和魏延,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另有想法。  当然,这只是客观形势,诸葛亮本人如何想法,还要慢慢考证。
  @倚天照  17:30:05    君主最放心的人未必在最显赫的地位上,但一定会在最紧要的位置上。    我觉得很适合赵云  -----------------------------  刘备用人天下闻名,不是没有道理的,关张在外,有事时远水解不了近渴。  所以赵云的作用就出来了。  赵云先是牙门将军,后是翊军将军,这两个称号都有极深远的意义。  所以赵云才被陈寿在《三国志》里与关张马黄并列。  小瞧赵云,只能说对那段历史还不熟悉。
  每天一頂!  
  @采姑娘的蘑菇雲
20:39:25    每天一頂!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谢谢!
    马腾、韩遂攻打长安无果,又回到凉州抗击沙尘暴去了  -------------------------------------------  看到这句笑死,顶楼主:)
  @无心或有心
23:12:57      马腾、韩遂攻打长安无果,又回到凉州抗击沙尘暴去了    -------------------------------------------    看到这句笑死,顶楼主:)  -----------------------------  谢谢!
  @公子无命
17:03:11    @okbeng-27 16:39:03      这么重要的角色,在《后汉书》及《三国志》(虽然只写常有来往)都有记载,居然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这些史官太不像话了=_=!!!        -----------------------------    呵呵,看来你对美人比较感兴趣啊!  -----------------------------  尤其是好色风情的
  @公子无命
13:03:35    当然,以上叙述纯属我的戏笔,历史上也不排除张鲁之母本身就比较风.骚,主动去搭上刘焉这条大船的可能。     但是不管怎么样,在鬼母美人可以成功出入刘焉的锦帐秘榻之后,连带张鲁也受到了重用,被刘焉封为督义司马。     上文说过,司马这个官职,是郡守的主要掌兵大将,董卓和孙坚都当过,但是这个张鲁的司马非常不同。     很简单,张鲁的司马前面加了封号“督义”。     有了封号的司马就比其他司马要尊贵一...........  -----------------------------  汉朝就是对这些随便杀掉当地官员的行为不予以制止并加以制裁,才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当地官员被杀之事。
  @公子无命
13:27:59    张鲁在占领汉中后,又做出了一个很奇怪的举动。     按理说,他是刘焉派出来的大将,而且他的母亲还在张鲁手中,他应该撤出汉中,让刘焉派人来管理才是。     可是张鲁却杀掉了刘焉的部下,他占领汉中时的好兄弟张修,并收编了张修的军队,自己掌握了汉中的控制权,从现在开始,张鲁也正式成为汉末三国之际割据一方的大豪。     用张鲁却不能控制,刘焉的个人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  一个笔误  按理说,他是刘焉派出来的大将,而且他的母亲还在张鲁手中,他应该撤出汉中,让刘焉派人来管理才是。  
  @公子无命
10:45:12    反观董卓的西凉军,虽然他们曾经在孙坚打击下溃不成军,但那时是急着想保护董卓回长安,现在董卓已经在长安站稳脚跟,自然可以回头来慢慢与关东诸将周旋,再加上李傕、郭氾二人可以算是西凉军中后起之秀,正想在董卓面前露两手,这样两一对比,朱俊自然败下阵来,《后汉书·朱俊列传》记载“俊逆击,为傕、汜所破。俊自知不敌,留关下不敢复前。”     李傕、郭氾的军队在打败朱俊后,又做了一件让人非常不耻的事情,即“掠.....  -----------------------------  李傕之前是干什么的不清楚,郭氾在凉州原是一名以盗马为生的无赖。
  第105章 浪迹天涯:孙策寄人篱下   从上文的记述来看,周瑜能小手一挥就送了孙策一套小别墅,一方面可见周瑜和孙策的友谊之深,周瑜的慷慨和义薄云天,另外也可以看出周瑜的家底是相当厚实。同时还可以说明孙坚虽然之前已经做到长沙太守,但是为官还算清廉,并没给孙策留下多少遗产。   关于孙策和周瑜的关系,西晋人虞溥所著的《江表传》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   《江表传》曰:坚为朱俊所表,为佐军,留家著寿春。策年十余岁,已交结知名,声誉发闻。有周瑜者,与策同年,亦英达夙成,闻策声闻,自舒来造焉。便推结分好,义同断金,劝策徙居舒,策从之。   从《江表传》的记述来看,周瑜是先来拜访孙策的,即周瑜很可能是孙策的小弟,然后因为周瑜的邀请,孙策才把家搬到周瑜的老家舒城。   但是这个记述与《三国志》的记述有时间差,因为《三国志》的说法是孙策先把家搬到舒城,才有机会认识当地的俊杰周瑜。   因为《江表传》大多有歌颂吴国的成分,所以我认为《三国志》的说法要更客观一些。      孙策和周瑜的交结,我们还要注意一个问题。   那就是孙策通过和周瑜这样书香世家的子弟交往,可以洗白他是武人之后的身份,因为孙坚在世时虽然战功显赫,但声望一直不高,向来以“武人”自居,否则也不会巴巴地跟在袁术后面混。   从孙策在15、16岁就知道与士族子弟周瑜为伍的情况来看,孙策已经有意识地摆脱单一的“武人”身份,我想在周瑜的影响下,孙策的文化水平应该是要高过乃父孙坚的。   上几年因为扩招的问题,导致了二十年前尊贵的大学生成为“毕业即失业”、“硕士像根草、本科不如狗”的社会现象,新闻上动不动就爆出北大清华的大学生在街上卖肉卖西瓜,再加上现在的拜金狂热,很多人提出读书无用论,上大学还不如到工地提泥兜,说不定还能提出来个阿杜。   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80后整体的悲哀,更是国家的悲哀,我想说的是,不尊重知识,早晚是会吃苦头的,不信的人就穿越去问孙坚和刘备对此的看法吧。   闲话略过。   其实孙策和周瑜交往的时间并不算长,孙坚在公元190年起事时孙策才将家迁往舒城,孙坚公元191年就战死了,然后孙策就把孙坚的遗体送往曲阿(今江苏丹阳)埋葬。   在处理好孙坚的后事之后,孙策渡江,居留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结纳豪俊之士,待养成羽翼,为父报仇。    但是孙策一家没能在江都呆太久,因为在江都北面,有一个大豪不大欢迎孙策。   这个人是徐州牧陶谦。   从这个记载来看,陶谦虽然打仗不大行,但是看人的眼光还很独到,虽然任用的笮融给他制造了很大麻烦,但后来的事情证明,笮融还真不是一般人。   而他遗嘱将徐州交给刘备,最终刘备成就了三分鼎立,而他很忌讳的孙策也最终开创东南基业。   为什么刘备和孙策都是让陶谦刮目相看的人,而陶谦对刘备和孙策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呢?
  这个事情还出在袁术身上。   《三国志·吴书·吕范传》记载: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讽县掠考范,范亲客健儿篡取以归。   从这则记载来看,陶谦主要是担心孙策受袁术的指使来踩点,为袁术以后攻打徐州作准备。   不管孙坚和袁术闹过什么矛盾,至少在外人眼里看来,孙坚袁术是一体的,而孙策又是孙坚的长子,袁术又自领“徐州伯”,吞并徐州的野心昭然若揭,所以陶谦不得不防。   在孙坚死后,孙坚的部将各有归属,当时一直跟着孙策的主要有两人:即后来东吴名将吕范和一个不太知名的孙河。《三国志·吴书·吕范传》记载:时唯范与孙河常从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策亦亲戚待之,每与升堂,饮宴于太妃前。   陶谦虽然警惕孙策,但碍于孙坚的大名还没先对孙策下手,而是派人把吕范抓了起来刑讯逼供,用吕范作借口向孙策开刀。   好在吕范的手下还有一帮吴越剑客,竟然能到县衙大牢里劫狱把吕范给救了出来。   吕范虽然救了出来,但扬州显然已经呆不下去了,既然陶谦不欢迎,孙策也没有好办法,只好再次搬家。   但是连陶谦这样的谦谦君子都不欢迎,他又能去投靠谁呢?   孙策想来想去,终于下了一个决心:分家。   据史书记载,孙策受到陶谦的威胁后,为了避免以后的麻烦,他再次渡江,把母亲和幼弟安置到孙坚的安葬之地江苏丹阳居住,而他带着吕范和孙河去投奔时任丹杨太守的舅舅吴景。   在写孙策早年经历的时候,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反正我是觉得挺辛酸的,以孙策的少年壮志,承乃父孙坚之虎威,虽然与周瑜这样的世家子弟交接,又有吕范、孙河这样的铁杆小弟,可是先搬家至安徽舒城,然后又搬到江苏丹阳,又搬到长江以北的扬州,再从扬州把母弟搬到丹阳,然后自己率兄弟到安徽去投靠舅舅吴景,短短数年间,他竟然已经搬了四次家,而且上要与袁术、陶谦这些老狐狸打交道,下要照顾母亲幼弟,还要统率一帮江湖弟兄,我想孙策这几年过得一定异常辛苦。   东西飘荡,辗转江湖,寄人篱下,饱尝辛酸,虽然孙策是天纵英雄,其早年的辛苦冷暖又有谁知晓呢?!   但也正是这样险恶的江湖环境,才锻炼出孙策远异于同龄人的早熟和智慧,在他带着吕范和孙河去投靠舅舅吴景的时候,他手下的江湖小弟竟然已多达数百人,孙策,已经渐渐成一只要看别人眼色的小公鸡成长为一头凶猛的欲择人而噬的猛禽。   其实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孙策之所以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其实凭仗的并不仅仅是乃父孙坚的威名。   孙坚再牛那也是过去的事情,落魄凤凰不如鸡,更别提已经死去的凤凰了。   事实上孙策能迅速起事,那是另有筹码。      欲知孙策筹码为何,且看下文分解。  
  @公子无命
08:22:53    事实上,汉末大乱的这一幕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或者说,东汉朝局本来可以不用那么快崩塌到不可收拾之地步,因为在董卓被刺死后,东汉天下一度来迎来了胜利和复兴的曙光,但是这一切,又因为一个人的固执和举措失当而化成了泡影。     我们先来看一下董卓死后所留下的权力真空由谁来填补了。     这个也很简单,谁杀死董卓,谁自然就能攫取领导权,在刺杀董卓的过程之中,文的是王允,整个事件由他发起和策划,他是不折不扣的幕后主使。     武的是吕布,而且吕布也是刺杀吕布的现场执行人。如果没有吕布的“弃暗投明”,王允要杀吕布那是难上加难。     所以在董卓死后,王允和吕布这一文一武就并列站在了东汉帝国的巅峰,成了皇帝之下百官之上的大人物。     《资治通鉴》记载:以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共秉朝政。     王允本来就是三公之一的司徒,在董卓回长安之前还是朝廷的第一执政,现在又录尚书事,可以说全面掌控了东汉朝廷的行政权力,而吕布由于刺董大功,也从中郎将升为正式的将军,而且“假节、仪比三司”,可以说贵重无比。     虽然表面上看现在是王允和吕布共同主持朝政,但是众所周知,吕布是武人,头脑是比不过老官僚王允的,而且王允的年龄都快能做吕布的爹了,就从尊老爱幼的角度,现在东汉朝廷里真正掌权的,其实只有一个人:王允。-----------------------------     武的是吕布,而且吕布也是刺杀吕布的现场执行人……
  @公子无命  11:42:23    我很能理解蔡邕的悲伤,董卓固然是个残暴蛮横的人,但是他对蔡邕一直不错,而且关键时候还很能听劝,从前后的表现来看,董卓杀一般的小人物很能下得了手,但是杀大臣还真不多,否则又哪有王允的存在?!     加上董卓和蔡邕之间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纯真的友谊,因为两人都不是太有心机的人,所以蔡邕听说董卓的死讯,有些悲伤也在所难免。     这要是一般人,看到蔡邕叹息也就算了,但是王允显然不是一般人,他在座中勃然而起,大骂蔡邕:“董卓是国家大贼,差一点颠覆了汉室,你王允是国家大臣,应该和我们同仇敌忾,为董卓之死而高兴而自豪,现在怎么能因为董卓对你的私遇而忘记节操呢?现在我们为正义而杀了董卓,你却感到难过,是不是你跟董卓的一伙的?!”然后马上将蔡邕逮捕入狱准备治罪。     蔡邕闻董卓之死而叹息,说白了,这是他表达个人情绪的自由,何况他还没说什么为董卓辩解的话,就是说了,放到现在,也仍然是参政议政的自由。怎么就因为叹口气就被王允上纲上线还要逮捕治罪处死呢?!     就算在古代中国,谈法律程序有些不着边际,蔡邕犯的也谈不上什么罪,要知道,在李世民杀了他哥哥弟弟之后,魏征还说一句什么太子要听我的话,根本就没有现在的祸事,李世民也没拿魏征怎么样。     一句话,蔡邕的事,遇到99%的人,都不至于死。     但很不幸,王允就是那个1%,因为我们前文说过,王允这种人,是能把小事搅成大事,容易脑子发热满口仁义道德动不动就以死相逼的怪胎。  -----------------------------  董卓是国家大贼,差一点颠覆了汉室,你王允是国家大臣,应该和我们同仇敌忾,为董卓之死而高兴而自豪,现在怎么能因为董卓对你的私遇而忘记节操呢?      从这里看,王允还不如董卓,董卓至少不会一个表情就杀人。
  @公子无命  07:26:36    第76章 凉州兵散:李郭彷徨无依     答案是牛辅。     在董卓系的卓凉州军团里,老大是董卓;往下是几个中郎将,如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吕布等;中郎将下面是校尉,如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     在后董卓的时代,一般人都认为李傕、郭汜是最强的,殊不知,李傕、郭汜和张济当时都还是中郎将牛辅的手下校尉。     从西凉军的后起之秀李傕、郭汜和张济都是从牛辅的阵营中走出来看,牛辅这一支部队  ...........     牛辅之所以被董卓如此重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牛畏辅还是董卓的女婿。  ...........    -----------------------------  多了个“畏”字
  @公子无命  07:26:36    第76章 凉州兵散:李郭彷徨无依     答案是牛辅。     在董卓系的卓凉州军团里,老大是董卓;往下是几个中郎将,如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吕布等;中郎将下面是校尉,如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     在后董卓的时代,一般人都认为李傕、郭汜是最强的,殊不知,李傕、郭汜和张济当时都还是中郎将牛辅的手下校尉。     从西凉军的后起之秀李傕、郭汜和张济都是从牛辅的阵营中走出来看,牛辅这一支部队  ...........     但是牛辅和董越这样与董卓有亲戚的将领,却可能投降,因为一投降肯定会被尖刻的王允杀死。  ...........  -----------------------------     但是牛辅和董越这样与董卓有亲戚的将领,却可能投降,因为一投降肯定会被尖刻的王允杀死。  
  日日回贴。
  作者:公子无命 回复日期: 12:56:14  回复
        赵云为什么不派上大用场?其实他跟诸葛亮一样,意见不统一,就让诸葛亮、赵云在后方(这个就得怀疑刘备的用人之道了)。虽然诸葛亮谋略不是他的特长,但是却一直把放在二线。刘备入川带刚招募的庞统,入汉中又是带刚招募的法正,我就奇怪了,同样都是军师,入川不带提起建议的诸葛亮,非要带上个不懂西川地理,且刚招募到帐下的庞统干什么?当然有可能让诸葛亮另有用途(以防吴国有变)。入汉中,又命法正为军师,而法正的为人又是值得怀疑的(或许让诸葛亮发挥其特长的治理能力)。     ========================================    呵呵,刘备时只有法正一人拥有谥号,庞统和诸葛亮曾并列为军师中郎将,而法正的恩宠一度超过诸葛亮。    这两人的军事水平都比诸葛亮要强,呵呵。  ——三国演义里面“若法孝直在,定能劝服主公”,不知道三国志或其他史料对刘备旗下几大军师地位的评价如何?
  第106章 孙策求兵:袁术顾而言他   孙策最现实的筹码,主要有两个人,其中之一便是他的舅舅丹杨太守吴景,另外一个,是他的堂兄孙贲。   在孙坚在荆州战死之后,他的残余部队就是由这个孙贲率领的。   《三国志·吴书·宗室传》记载:坚薨,贲摄帅余众,扶送灵柩。   可见,开始把孙坚的遗体运回曲阿安葬的,也是这位孙贲,当然,他的事迹在《三国演义》里都变成孙策的了。   事实上孙家除了孙坚、孙策,还有很能打仗的两位,第一个就是这个孙贲。   在袁术被刘表赶出南阳,后来辗转占据扬州寿春之后,孙贲又率孙坚余部归顺袁术。   前文所述,早在孙坚占领洛阳的时候,袁绍就派了一个叫周昂的人为豫州刺史,前来找孙坚的麻烦,当时被孙坚赶跑了。   但是袁绍不甘心失败,再次任命周昂为九江太守,这就是来和袁术争夺扬州。   袁术自然不能让周昂得手,就派了一员大将去打周昂,这个人正是孙贲。   孙贲一直跟着孙坚打仗,可以算是孙坚一系的大弟子,用兵深得孙坚真传,再加上他的部队也是孙坚时候的老兵,战斗力很可观,初次担当大任就在阴陵地区将周昂打败。   鉴于孙贲颇有孙坚遗风,而且又击败乃兄袁绍爱将周昂,便让袁术颇为赏识,大喜之下,就表孙贲为豫州刺史,不久后转丹杨都尉,行征虏将军,讨平山越。   在这里有必要对“山越”这个名词作些解释。   山越:山越是百越的一支,依其字面意思,最初是指居于山地的古越族。汉末三国时期分布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部分山区民众的通称,是以古越族等土著后裔为核心,逐步融入汉族移民而形成的族群混合体,其汉化程度不一,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也不尽相同。山越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又因“山出铜铁”,而常常“自铸兵甲”。他们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以山险为依托,组成武装集团,其首领有“帅”、“大帅”、“宗帅”等诸多称谓,对于中央封建政权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孙贲先被袁术表为豫州刺史,后又转为丹杨都尉,先败周昂,后平山越,他的官位距离昔日的孙坚已经相差无已,以此来看,孙贲已被袁术视为孙坚军队的继承,而且已经成为袁术军队的核心成员。   孙贲先放过一边,我们再来看吴景。
  吴景按身份来看是孙坚的妻弟,也是孙坚的部下,在孙坚死后,袁术除了重用孙贲击败九江太守周昂,还重用吴景为丹杨太守击败了袁绍所表的丹杨太守周昕。   这里要提一句,这个周昂和周昕还是亲兄弟,都为袁绍作为对会袁术的棋子,可惜在和袁术的战斗中全线溃败,所以从这点来看,说袁绍系在和袁术系的争夺中一直占据上风是不准确的。   前文提过,这个周昕不仅是袁绍的人,最开始还是曹操的部下,而且和一般武人不同,周昕还有一个名头大得吓人的老师:比卢植、王允、孔融这些人都牛的名士前东汉太傅陈蕃。   据《会稽典录》记载:袁术之在淮南也,昕恶其淫虐,绝不与通。   这里说周昕是因为袁术品行不好才和袁术对着干。   或许这种因素也有,但是史实显然更多的是因为周昕是袁绍的人,本来就是派来对付袁术的,所以要是和袁术交好那就奇怪了。   不过这周昕还挺讲仁义,据《献帝春秋》记载“袁术遣吴景攻昕,未拔,景乃募百姓敢从周昕者死不赦。”   即吴景受袁术指派来打周昕,久攻周昕不下,就下了一条死命令,百姓凡是敢帮助周昕的,一旦被抓住,就杀无赦。   从这条命令来看,吴景的部队,也就是孙坚留下来的部队,在战争中也是相当残酷的。   周昕在听闻吴景的这条命令之后,叹息道,“这一切是我自己没有德行导致的,百姓有什么罪过呢?”于是将军队解散,自己回会稽老家去了。   能爱惜百姓到这个地步,为了避免战争宁愿放弃一郡太守的职位,我想周昕也可以算是真君子了,值得表扬一下。   就这样,吴景轻松拿下丹杨,成为丹杨太守。   从以上记载来看,孙策在起事前,不仅有一个当都尉的好堂兄孙贲,还有一个当太守的舅舅,这就给他的起事创造了优越的先天条件。   孙策在投靠了舅舅吴景之后,终于在兴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4年去拜见了袁术。   到底孙策是投靠了吴景之后才去见的袁术,还是在见了袁术之后又去投靠吴景,《三国志》和《资治通鉴》有不同说法,但是总体来说对本文的陈述影响不大,这里我暂且将两本书的说法融合在一起。   孙策见到袁术之后,涕泪俱下说道,“在下亡父孙坚昔日在长沙曾经追随袁将军您征讨董卓,和明公会师于南阳,结盟同好共建大业,可是我父亲不幸遇难,导致功业不成,我孙策不才,想凭借先父和明公您的旧日恩义,来效忠袁将军您,希望您能休察我的一片诚心。”   这段话出自《江表传》,并被《资治通鉴》引用,可信度应该很高,如果这段话属实的话,孙策的话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   第1,他是来投靠袁术的,所以姿态放得很低,而且抬出了乃父孙坚的名号,希望能感动袁术;   第2,他含蓄的点出他的父亲当年和袁术不是主仆关系,而是盟友关系,他的原话中有“亡父……与明使君会于南阳,同盟结好……策欲自凭结……”等语,可见孙策前来投靠袁术,并不仅仅是要作袁术的奴仆,而是想像孙坚当年那样和袁术结盟,而且希望袁术能将孙坚以前率领的一部分部队指挥权还给他。
  屈指算来,到现在,孙策才20虚岁,即19周岁,在拜见袁术这样东汉帝国的大人物就能在装孙子的同时还提要求,这让袁术很惊奇,但是袁术虽然大战略不怎么行,但是孙策这点小伎俩还是逃不过他的法眼。   于是他对孙策说了下面这段话,“我已经用你的舅舅为丹杨太守,你的堂兄孙贲现在也在丹杨做都尉,丹杨是精兵之地,要不你去那里招募吧!”      欲知袁术如此回答用意何在,且看下文分解。
  @羊肉包商标所有人
11:19:31    ——三国演义里面“若法孝直在,定能劝服主公”,不知道三国志或其他史料对刘备旗下几大军师地位的评价如何?    -----------------------------  《三国志》记载: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三国演义》里说的法正还没有《三国志》里厉害噢。
  @color_wolf
11:12:02    日日回贴。   -----------------------------  谢谢!
  @okbeng-28 10:25:55    从这里看,王允还不如董卓,董卓至少不会一个表情就杀人。     -----------------------------  我一直比较讨厌王允这种人。
  @okbeng-28 09:25:57    尤其是好色风情的      -----------------------------  英雄难过美人关,呵呵。
  @okbeng-28 09:31:13    汉朝就是对这些随便杀掉当地官员的行为不予以制止并加以制裁,才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当地官员被杀之事。    -----------------------------  董卓入京后,朝廷已经管不到地方了。
  @okbeng-28 09:32:58   -----------------------------    一个笔误    按理说,他是刘焉派出来的大将,而且他的母亲还在张鲁手中,他应该撤出汉中,让刘焉派人来管理才是。    -----------------------------  已改,谢谢!
  @okbeng-28 09:48:25    -----------------------------    李傕之前是干什么的不清楚,郭氾在凉州原是一名以盗马为生的无赖。   -----------------------------  李傕可能有点文化,但文化也不高。
  武的是吕布,而且吕布也是刺杀吕布的现场执行人……     改为: 武的是吕布,而且吕布也是刺杀董卓的现场执行人……     
     多了个“畏”字
  -----------------------------  已改,谢谢!
    但是牛辅和董越这样与董卓有亲戚的将领,却可能投降,因为一投降肯定会被尖刻的王允杀死。  ===========================  改为:但是牛辅和董越这样与董卓有亲戚的将领,却不可能投降,因为一投降肯定会被尖刻的王允杀死。    
        
  刚去瞅了关羽失荆州后谁是最大赢家的贴子。  很多人说什么东吴弱小,真是无知。  魏蜀吴三国,最弱的是蜀好不好?    看来普及三国真相,仍然任重而道远。喜欢这个贴子的朋友多顶顶,让2012年的这时候,天涯的朋友们对三国这段历史知道得更清醒一些吧。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067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年三国志礼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