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克仙石k12资源库的吉吉影音资源库软件

K12教育资源云
4-开创影音教育中国之路的先行者.doc(146KB)
类别 : 其他
原载《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
Pioneer of Audiovisual Instruction in China:
Commemorating the Centenary of the Birth of Sun Mingjing
开创影音教育中国之路的先行者 [1]
------- 纪念中国电化教育创始人孙明经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
摘要:本文是纪念中国电化教育创始人孙明经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特约稿。作者从一段尘
封的历史中挖掘和筛选出大量丰富、珍贵的史料和案例,生动地展现了以金陵大学电化教育
专业及其创始人孙明经教授为代表的我国早期“电教人”在探索和开创影音教育中国之路
过程中的艰难历程和杰出贡献,并将其置身于历史的长河、放到与世界同行展开的国际比较
中,系统概括了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四方面所
达到的层次和水平,积累的丰富经验,并在深刻的时代反思中揭示了我国从电化教育到教
育技术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历史“断层”及其对专业建设、发展的影响。作者强调,我国教育
技术学要想抓住当前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就必须彻底突破单纯媒体、技术
导向的狭窄眼界,重视从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珍贵历史资源中汲取继往开来之教育智慧,
尤其要学习和继承孙明经等老一辈优秀电教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广阔胸怀,加强与师范
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的深度结合,打通与高水平影视专业的壁垒,与计算机、互联网等专业
展开高层次合作,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专家展开平等对话,克服自我封闭、“自说自话”,
真正确立大教育观视野下的教育技术理念和专业建设新思路、大手笔。只有这样,才能在 21
世纪教育改革创新的历史舞台上作出中国学者之独特贡献。
关键词:电化教育历史研究;孙明经;影音教育中国之路;教育技术学继往开来
在海内外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生活在当年金陵大学校园的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者,深切地怀念着一位诞生于辛亥之年、将终身奉献给中国教
育现代化的学者,他就是中国电化教育的创始人孙明经教授。由于各种复杂的原
因,孙先生曾经被否定、被淡忘,但历史毕竟是公正的,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
现代化不断深化发展,探索教育现代化中国之路的回顾、反思与展望,在教育界
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孙明经教授的历史贡献与人生
道路开始受到重视和深入研究、挖掘,成为一份必须继承的珍贵遗产,发挥着对
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乃至教育现代化实践与理论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今年10月 31
日是孙明经先生百岁诞辰,特以此文告慰先生在天之灵,同时也试图从历史与
现实的深层反思中寻找继往开来的教育智慧。
一、历史的遗憾与时代的眷顾
本文引用的大量史料来自孙明经之子孙健三先生(有些文章和史料尚未公开发表)和朱敬的博士论文
《影音教育中国之路探源—关于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史的理解与解释》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孙健三先生还
专门为此文提供和增加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史料和注释,特此说明和致谢。
1992年,81岁的孙明经先生在去世前的一次谈话中[2]提出“1996年应该纪
念中国电化教育六十周年,如果那时我活着,就一定要遵照我 4位恩师的嘱托,
把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历史资料和历史经验整理出来,留给后人。”然而,他的
愿望未能实现,1992年11月 16日,这位老人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离
开了他终身眷恋并为之奋斗献身的影音教育(电化教育)事业。1996年,教育
技术界在互联网的热潮中超常规发展,但却没有人想到应该纪念中国电化教育
诞生六十周年。随着孙先生的逝去,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中许多被尘封的历史更加
无人问津了。
2000年底,正当中国电影界筹备纪念电影在中国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一
批六十多年前拍摄的老电影奇迹般地浮出水面,这些影片记录了 20世纪三、四
十年代中国的人文、历史、地理、科学、教育……,拍摄单位是金陵大学理学院,
拍摄者是金陵大学教授孙明经。[3]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张同道教授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从老电影中精选了
一系列珍贵的历史镜头,并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和采访了影片中还健在的老人,
编辑、拍摄了12集的电视纪实片《世纪长镜头——胶片上的记忆》,以“爱情、电
影、命运”这三个主题词,向人们展示了孙明经先生坎坷而丰富的人生道路,用
电影胶片这种独特的跨时空媒体,生动形象地向后人诉说了一段已经鲜为人知
的珍贵历史。这里的“爱情”不仅指孙明经和吕锦瑷夫妇以电影教育为纽带,终
其一生的恩爱姻缘,更展示了中国第一代电教人对教育现代化事业的眷恋之深
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该电视片2004年 9月在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连续播
出后[4],引起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极高评价,这批珍贵的老电影被誉
为“胶片上的清明上河图”,为研究中国二十世纪前半叶的电影、历史、民俗、文
化、科学、教育、社会……提供了可视化、近乎“全息”的第一手资料。孙明经先生
用生命谱写的电教悲歌也由此受到时代的眷顾。遗憾的是,在孙明经教授开创的
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专业领域,对于这一专业“考古”研究中的重大发
现,在当时竟然鲜为人知,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反响”,只是在当年金陵大学
(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和金陵女子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七、八十岁的
老人中反响热烈(多数人已深居简出,因此难以产生影响)。
2004年 9月,南京大学恢复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并依托相关学科
招收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繁重的专业创建和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工作中
我们开始了对以金陵大学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历史资源的挖掘、整理工作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等处搜集到大量珍贵的史料,尤其值得一提的
是,在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内保存的当年美国基督教大学中国托事部 13所中
国大学老档案中,其中有 1864年至 1950年的老照片档案多达近万幅,[5]孙明
经教授还花费大量精力为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加上了英文说明,具有极高的历
史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到目前为止,我们共完成博士论文一篇(专著已出版
[6]),硕士论文三篇,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先后召开了两次以此为主题的学
术研讨会,引起国内同行的兴趣和关注。尤其是 2006年12月我们在中央电教馆
和南国农教授的支持下,在南京大学通过网络召开了纪念中国电化教育诞生七
孙明经与孙健三的谈话,孙健三整理。
参看张同道:12集电视专题片《世纪长镜头》
4 该片首先在中央电视台 1频道《见证》栏目播出,后又在 10 频道、4频道、9频道、法语西班牙语频道以中文、
英语、法语多语种版本前后播出近 30遍,并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发行 12集光盘。
孙明经的子女孙健三、孙健秋对这些照片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很大部分为孙明经夫妇当年尊照托事部
负责人芳威廉博士的要求收集整理的,其中相当数量的照片是孙明经夫妇拍摄的。
朱敬:《影音教育中国之路探源—关于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史的理解与解释》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十周年研讨会[7],不仅实现了当年孙明经先生的遗愿,而且使孙先生依据历史
资料提出的观点“1936年是中国电化教育诞生之年” [8],被教育技术领域和专
业普遍接受。2007年初,由中央电教馆主持的“纪念中国电化教育诞生七十周
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电教界各方面权威人士几乎全部到会,教育部副部
长出席大会并致辞。会议出版了专题纪念文集。[9] 孙先生“在天之灵”可以瞑目
不过,对孙明经先生和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丰富历史资源的挖掘和研究工作
还只是刚刚开始。仅从我们所作的很少一部分挖掘和整理工作中,我们深感到这
里埋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遗产,不仅需要多学科背景的研究者联合攻关,而且
需要争取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各种必要的研究条件,尤其要超越目前学术评价体
系和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找到能够真正沉下心来潜心研究的学者和研究生,
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和学术环境中,这实在是难得有人愿意为之付出代价的“冷
门”,但却是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必须珍惜的重要遗产,是探索教育现代
化中国之路必须继承的历史资源。
二、影像世家的才子与他的四位恩师
孙明经1911年出生在一个较早接触到西方影像技术的家庭。其父孙熹圣在
山东登州文汇馆就读时就接触到电影,并在与外籍教师的共同探讨中,首次将
CINEMA的英文名称翻译成“电影”,后来“电影”一词在金陵大学陈裕光校长
的大力倡导下得以流行和确认。[10] 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孙明经从小就有机会接触
电影媒体,并由此将毕生的精力与才华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中国的影音教育事业。
2005年,由文化部批准、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了《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作
品》评选系列活动,在选出的160幅经典作品中,有两幅出自这一家庭,一幅是
002号,由孙明经母亲孙隋心慈女士拍摄的“我家第一幅自拍照”,另一幅是 0
15号,由孙明经拍摄的“布满井架天车的小城”。由此可见这一家庭在中国 20
世纪摄影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926年孙明经选择大学和专业时,其父孙熹圣带他面见忘年交、时任金陵
大学文理科科长(1927年出任金陵大学校长)的陈裕光博士,孙明经表示希望
自己能成为一生研究电影的学者,这恰与陈裕光要培养中国自己的电影教育人
才之夙愿相符。鉴于国内当时尚无相关专业,陈裕光建议他就读金陵大学理学院
并专门为他设计了课程,陈裕光对孙明经讲:“我寄希望于你的,绝不仅仅是
做一个一生研究电影的学者,更是要你做一个结束我国没有电影高等教育历史
的开拓者和创建者!希望你将来能够担负起创建中国电影高等教育学科的责
任。”[11]
从1927年至 1934年,孙明经在陈裕光和理学院院长魏学仁的指导下
广修物理、化工、电机、无线电、国文、外语、教育、戏剧、美学、音乐等多门课程,并
参加了大量影音教育实践活动,苦读七年才完成本科学业,毕业后参与创建主
持了金陵大学教育电影部(1936年),参与创办了首批全国电化教育人员训练
班(1936年),创建了最有影响的电教专修科(1938年至 1952年),系统、科
学地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经过专业训练的电教和影音人才,成为我国高校电化教
参见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探索影视教育的中国之路—纪念中国电化教育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电化教育研究 2007年第1期
孙明经与孙健三的谈话,孙健三整理。
中央电化教育馆编:《中国电化教育 70年纪念文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孙明经口述,孙健三整理
11 孙健三:中国电影高等教育与金陵中学(未公开发表)。
育专业的开拓者和学科奠基人。
1940年 6 月孙明经赴美国深入、系统地考察视听(电影)教育,1941年 9
月回国后正式担任金大教育电影部主任、电化教育专修科主任,将美国影音教育
的经验与中国教育的实际相结合,探索和开创电化教育的中国之路。他在当时物
质条件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创设了系统的专业课程,建设了各种专门实验室,为
金大专修科筹集了各种专业仪器和设备。所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成为中国电教和
电影事业的骨干人才。1942年他创办了《电影与播音》杂志并担任主编。1947年孙
明经被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中国委员会委员,兼任大众传播委员会中国
委员。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电化教育专业从综合性大学中撤销,孙明
经教授携金大影专部分师生和全部器材、教具并入创建中的中央电影学校(北京
电影学院前身),为新中国电影专业教育的创建作出了贡献。1957年孙明经夫
妇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文革后孙明经先生再次开始电影教育的研究
与人才培养,张艺谋等著名导演都从其课程中受到教益。1991年,孙明经教授
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中国电影摄影家学会授予孙明经教授
中国优秀电影摄影特别奖。1992年11月 16日,孙明经先生与世长辞,享年 81
据孙明经之子孙健三回忆,其父生前曾多次说过,他的四位恩师:蔡元培、
陈裕光、魏学仁、郭有守,引领他走上影音教育的不归之路,尽管历经磨难,但
却终生无怨无悔。
蔡元培先生不仅是当时中国科学文化泰斗和教育家,而且很早就认识到电
影对教育与社会的作用,早在1912年出任教育总长时,即通令全国督府,运
用“活动画、影画”(指幻灯和电影)辅助民众教育。[12] 1923年蔡元培曾与时
任北京师范大学代理校长的陈裕光商议创办电影教育相关专业。1931年,蔡元
培受陈裕光之邀到金陵大学就“电影与教育”做学术演讲,从九个方面阐述了
对电影与教育的见解。孙明经当时负责记录并对记录稿进行整理,在阐释电影
与哲学关系的段落中他特别添加了“电影与哲学”的小标题,蔡元培对此非常
赏识。从此,蔡元培与孙明经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孙明经生前多次讲∶
“(蔡元培先生)这九项影响我的一生。”[13]蔡元培指导孙明经将电影当作唤
起民众之利器和教育之有力工具,并多次派遣孙明经携带摄影机参加国情调查
和科学考察。正是在蔡元培的直接关心、支持和指导下,中国的电影教育刚刚诞
生,就以“大教育观”的广阔视野,在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战略目标中发挥
了独特的功能和价值,闯出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影音教育中国之路。
陈裕光十岁时就与孙明经之父孙熹圣相识并学会放电影。1911年陈裕光考
入金陵大学化学系,在学校就参与校园电影活动。1916年陈裕光到美国哥伦比
亚大学读化学专业,1922年获博士学位。在国外求学时亲身感受到电影在教学
中的独特价值,回国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理化系主任、教务长、代理校长。1927
12 参见汪滢《蔡元培: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推动者》现代教育技术 2011年第 2期
13 孙明经回忆,孙健三整理
年至 1950年他在担任金陵大学校长期间,倡导并努力推动电影教育的发展,支
持理学院魏学仁、孙明经等人创设教育电影部(影音部)、电化教育专修科和《电
影与播音》月刊,使得金陵大学成为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主要基地。
有蔡元培和陈裕光这样的学术泰斗、著名高等教育家的直接指导,中国电化
教育在“摇篮”中所获得的教育眼界、理念和实践锻炼,在初始阶段就明显超越
西方国家视听教学的水平和层次,这就不足为怪了。
魏学仁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1928年回国出任金陵大学理学
院院长。电影在当时属于多学科综合的“高科技”,只有在金陵大学理学院这样
的学科土壤中才有可能在较高层次发展起来。但仅有理化基础的支撑显然是不够
的,幸运的是魏学仁博士在芝加哥大学这样的美国教育圣殿(杜威进行教育改
革的试验场),获得了对视听教育作用之独特认识。早在 1930年他就创立了金
大理学院科学教育电影组(后来改为委员会),并与美国柯达公司合作进行科
教影片的翻译和推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使理学院成为当时中国高校最大
的科教影片资源库和传播中心。1934年,魏学仁带着刚毕业的孙明经开始自行
拍摄教育电影,后来由于公务繁忙,拍片工作大多由孙明经独立完成。1937年
抗战爆发前夕,蔡元培、魏学仁等派孙明经去华东、华北、绥远(今内蒙)地区赶
在国土沦陷之前抢拍国情民生。孙明经此行万里,摄制电影 8部,并精选照片及
其说明著书一部,为后世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影像资料,该书的序就是魏学仁院
长写的。[14]魏学仁执掌的金陵大学理学院以极大的热情和多学科融合的努力,
孕育了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了以孙明经为代表的学科
创业者和专业开拓者。
郭有守是蔡元培的得意弟子,是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主要负责人,也是当
时政府负责电影审查的主要官员,1930年公布的中国第一部电影法律《电影检
查法》就是由他起草和主持制订的,他在促成当时左翼电影之盛行中发挥了独特
作用。郭有守在 1932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过程中就安排当时还是大学生的
孙明经做书记员助手参与文秘工作,后来又聘其为协会的专职摄影师,并支持
魏学仁和孙明经拍摄了大量的教育电影。[15] 我们现在能获得的关于郭有守的资
料很少,但金陵大学理学院从事科教电影拍摄的许多条件和资源,尤其是在当
时极其珍贵的电影胶片之获得,显然与郭有守的支持分不开。郭有守身为政府行
政官员,但对电影教育的认识、研究所达到的高度都不亚于当时此行业的专家,
尤其在从教育视野中为中国电影立法及司法作出了重要贡献,蔡元培曾称其为
“中国电影学术第一人” [16]。1932年 7月郭有守按照蔡元培的要求再赴世界电
影诞生地巴黎考察研究电影,回国后主持编写了1934年出版的《中国电影年鉴》
1935年 4月发表了重要论著《我国之教育电影运动》[17],不仅深刻论述了电影的
教育属性,系统介绍了早期欧洲发达国家将电影运用于教育的研究成果,而且
对以蔡元培为首的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国内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的教育电影运动
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的经验总结。这既是我国电影教育史的重要文献,也是我
国电影教育的早期理论文献,对年轻的孙明经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四位恩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孙明经以金陵大学为基地,闯出一条具有中
国特色的电教之路,并成长为中国影音高等教育的第一代创业者和学科带头人。
14 孙明经.1937年:战云边上的猎影.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3
15 孙明经与孙健三的谈话,孙健三在整理过程中深入研究和挖掘出大量有关郭有守的重要史料。
16 孙明经与孙健三的谈话,孙健三整理。
17 孙健三 编著:《中国电影,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中国早期电影高等教育史料文献拾穗》2010.5
三、影音教育中国之路上永恒的丰碑
孙明经先生将毕生的精力与才华全部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中国影音教育事
业,前半生艰苦创业、成果辉煌,后半生虽历经磨难、却不仅无怨无悔,而且埋
头科研教学,桃李满天下。今天我们纪念孙先生百岁诞辰,不仅应该对其做一个
客观、公正的评价,更需要在跨时空的反思中寻找时代的启示。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清朝末年西学东渐的产物,废科举后在全面引进
西方学制的过程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此后几十年,由于连年战乱,中
国大学的发展历经各种磨难,始终处于动荡之中,但中国的知识分子却以其对
民族的忠诚和对振兴中华文化、教育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开启了科学救国和
教育救国的艰难航程。这是孙明经在其恩师指导和呵护下创建金陵大学影音专业
的时代大背景。
从1934年 23 岁的孙明经大学本科毕业后即参加创建(中国教育电影协会
与金陵大学理学院合办的)教育影片摄制推广委员会开始,到 1952年院系调整
金大影音专修科撤销,41岁的孙明经率部分师生赴京参加中央电影学校(后改
为北京电影学院)筹建,这是孙明经作为学者和教师生涯的前半段。他用 18年
的时间创办了当时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影音高等教育专业,他本人也成为本
专业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创始人。这段历史已经过去 59年,应该可以比较客观、
公正地评价了。
当时中国电化教育专业不只金陵大学一家,而且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特色
各不相同,有的偏文化艺术,有的偏工程技术,孙明经认为这样有利于电化教
育的健康发展。[18]作为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业的设计者、创始人和主要掌门人,
孙明经给金大电化教育专业的定位是影音工程,并多次倡议将专科改为四年制
本科,建立“电影工程系”,前两年学基础课,后两年学专业课,[19]专业可分
为“电影工程”、“无线电工程”、“电影艺术”、“社会教育”, [20] 虽然因
经费问题未能实施,但却在两年制专科的教育舞台上造就了融科学、技术、人文、
艺术、教育为一炉的电化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而且历经 14年常胜不衰,
这在世界影音教育的早期历史上也堪称奇迹。
国内外评价大学的专业发展,最主要是从科研水平与成果、教学与人才培养
水平和质量、管理与社会服务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这四个方面进行,我们
也以此为依据,将金陵大学放到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历史发展舞台上进行综合
1、专业研究的综合实力与重大科研成果
影音教育是多学科交叉的应用领域,在当时属于科学、技术、艺术、文化、教
育的前沿,如果没有相关专业的强有力支撑,并且在专业研究上达到相应的水
平,要想创建并长期保持一个稳定的新专业是不可能的。如当时的江苏省立教育
学院1936创办了电影电播教育专修科(后改称电化教育专修科),大夏大学也
早在1936年就在教育学院开设了电影教育讲座并长期坚持下来,但在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学科地位和影响力等各方面都无法与金陵大学相比,1936年至 1938
年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前三届“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全部委托金陵大学举办,
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18 孙明经. 发展我国电化教育当前之急务. 电影与播音. 1945(4) 80-81
19 孙明经. 我国影音事业中人才训练问题. 影音月刊.) 29-30,46-48
20 孙明经. 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个小实验. 影音月刊,1947,(7、8).91-107
影音专业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是基础和前提,软件是难点和关
键。在专业创建初期这两方面都需要引进,但引进过程中根据中国文化教育土壤
进行的本土化改造与创新,则决定了专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正是在这一过程中
金陵大学以科研为基础的专业建设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在硬件的研究和建设方面,金大理学院的相关专业背景,为影音专业的科
研提供了独特的优势。从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到电影放映机、照相机、无线电广播
设备及其原理,胶片感光材料、洗印药液配制及其原理,光源与电机设备及其维
修等,这在七、八十年前的中国均属新兴专业研究方向,将其整合在一起的应用
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这些方面的科研攻关中,金大理学院在当时国内始终居于
领先地位。如 1934年孙明经撰写的论著《光电管及其应用》1935年获“中山文化
馆物理类论文甲等奖(奖金 500银元)”,21 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光电管”和
电影电视的获奖论著;1935年 5月美国斯可基(M.G Scroggie)和肯特,布隆
莱(Bromley,Kent)合著的《电视》一书出版,7月孙明经从蔡元培手中得到此
书后立即与吕锦瑷一起译为中文,中央研究院拨款印出 300册发行,是国内最
早介绍电视及其原理的译著22(1943年孙明经在《电影与播音》杂志第二卷 2至 1
0期上撰文连载介绍了当时刚刚兴起的电视及其前沿进展 23);金大理学院不仅
在国内最早与美国柯达公司等合作,引进先进的电影、照相设备和彩色胶片,19
36年建成中国高校第一个专用电影教室,而且孙明经的夫人吕锦瑷 1940年首次
研制出可以装在相机上实际拍摄的国产照相散页底片和第一批 X光片,华西医
院用第一幅“中国造”X光片拍摄的人体骨骼照片今天还存放在美国耶鲁大学
神学院图书馆中24;魏学仁院长于 1943年设计制造了新式软片放映机,由中美
英三国政府合作将多科杂志摄成软片,航运分发我国各地应用;理学院与交通
部合作设立中央湿电池制造厂,与四川省政府合作设立科学仪器制造所,还附
设了教育电影放映站、变压器制造厂、无线电收音机制造厂。25 孙明经始终非常关
注和追踪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展,如 1945年底孙明经将美国刚刚解密的电子计算
机作为“电化教育专修科”的教材列为电教课程内容,并正式发表在《影音月
刊》1946年第三期,这是国内高校最早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和介绍计算机及其未
来应用原理的最早记录26。1947年激光光源照明、光纤影像传导技术在世界上刚
刚兴起,金大影音部即引进激光照明光纤影像传导与放映的教学条件为各系学
生授课,动物系主任陈纳逊教授使用激光光源光纤成像显微镜,连接多用途单
片放映机将显微镜下的标本放映到银幕上供学生集体观看,这一教学条件在当
时全世界范围讲都是最先进的,孙明经拍摄的照片记录了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
……仅从以上实例足以证明金陵大学在跟踪当时国际影音科技前沿所达到的水
平和成果。
在软件的研究和资源建设方面,当时国内放映的影片多系舶来品,金陵大
学的学者们认识到,“科学虽无国界,然影片究系诉诸观感,不合国情,必致
扞格,且国内科学教育电影之资料,如人民生活、自然景象、新旧工业等,所在
21 孙健三:中国电影高等教育与金陵中学(未公开发表)
22 孙健三:中国电影高等教育与金陵中学(未公开发表)
23 孙明经:《电影与播音》杂志第二卷 第 2至 10期
孙健三:照片和我们家的故事(初定稿)
李适生: 一位成功的科学教育家---魏学仁院长. 金陵大学 304-305
26 孙健三挖掘出此重要史料,并作如下说明:我国“计算机发展史”学家徐祖哲先生在历时十年成稿的
《计算—中国计算机起源年代》一书中,专门在第一章中对孙明经这一贡献加以撰述,徐先生告诉孙健三
“孙明经是中国最早读懂布什的人。”因为在此之前,计算机的用途在“计算”,电子计算机之父美国科
学家布什(孙明经当时翻译为布修)撰文预言电子计算机“今后”的用途会更多的在信息处理、信息贮存、
信息检索、信息传播与教育的运用,孙明经是最早理解和介绍此观点的中国学者。
皆有,取之摄为影片,辅助教育,为效很大,故有自己摄制之计划。”[27] 基于
这样的思考,1934年金陵大学与教育电影协会密切合作,成立了“中国教育电
影协会---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影片摄制推广委员会”,委员会制订了教育电影
计划,正式开始自制中国教育影片,到1936年为止拍摄了《蚕丝》、《陶器》、《西
湖》、《酱油之速酿》、《防毒》等共十部十三本。其中国防常识片《防毒》流通最广,
拷贝超过了100部。[28] 金陵大学拍摄的影片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例如,1
936年,魏学仁应用刚发明(1935年)的柯达彩色胶片赴日本北海道成功拍摄
了世界第一部彩色日全食影片(拍摄的曝光数据实验是孙明经完成的,简易同
步跟踪技术和设备是孙明经和理学院的教师们在魏学仁院长指导下共同完成的,
这在当时都是世界难题),蔡元培先生看后兴奋地赞赏道,如果可以把世界近
代科技史比作一场世界锦标赛的话这可以说是中国科学家获得的第二块金牌
(第一块金牌指“北京猿人”的发现,孙健三注)[29]。同年,在魏学仁指导帮
助下,孙明经拍摄了《蚕丝》一片,并应美国教育部要求译成英文版本,这是我
国最早翻译成外文的教育影片之一[30];1940年 1月孙明经得到通知,要求他组
织好为 1941年 9月 21日在甘肃临洮县上空航拍日全食电影的技术和人员准备 31。
当时全世界都还没有航拍日全食电影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孙明经总结 1936年
拍摄彩色日全食电影的成功经验和 1936年摄制《防空》影片时自己航拍的经验,
做好了摄影机、长焦镜头、胶片、曝光与测光、跟踪天体等一系列技术准备,由于
自己要赴美国考察,他选派自己第一届毕业生中学得最好的区永祥担此重任32,
1941年 9月 21日,区永祥在日空军控制的空域,在 20架战斗机的护卫下成功
地实现了“人类第一次航拍日全食”的壮举 33。这是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在人类电
影史、科技史、天文史、航空史上创造的又一枚“金牌”。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 1947年底,金陵大学共拍摄 16MM教育影片96部,
总长 46570英尺。[34](1947年10月统计时,还有 14部影片未最终完成,加上这
14部,总数为110部,其中 63部为孙明经本人摄制),其内容涵盖了科学考察
与普及、国情调查与文化历史资源挖掘与传播、各种社会问题与现实教育问题考
察与研究、为抗日救亡而拍摄的专题影片等,此外还从传播世界文明和科学文化
教育的视角选择、翻译了 70余部国外科教影片(66部是美国柯达出品的)。在 7
0年前,由一所大学完成这样规模和质量的电影拍摄和译制成果,这在当时世
界大学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2、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历史贡献
创办影音教育专业不仅需要科技和经济的支撑,而且需要在实践中积累专
业人才培养的经验,设计、开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从1936年起,金陵大学先后
为国民政府教育部代办了三期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培养人员 322人,成为全
国各地最早一批在大学校园接受过国家级培训的电教专业人员,孙明经是培训
27 参见 吴在扬 中国电化教育的首次兴落(上) 电化教育研究 -68 。
28 参见 吴在扬 中国电化教育的首次兴落(上) 电化教育研究 -68 。
29 孙明经口授、孙健三记录并注解。
30 赵惠康,贾磊磊.中国科教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9
31 孙明经口授、孙健三记录。
参看 12集电视专题片《世纪长镜头》张同道采访欧永祥。参看 2004年 12月第 12期《天文爱好者》月刊我
国天文界泰斗陈遵妫《畴界老牛回忆录》一文。
33 参看电影《民国三十年日全食》,原拷贝现存电影资料馆片库。当时,甘肃临洮为日军空军的势力范围,
日空军经常出动机群在临洮一代轰炸,为实现 9月 21 日航拍日全食,当天中国空军派出二十多架战斗机
担任警戒(见陈遵妫《畴界老牛回忆录》一文。)孙明经本人没有参加此次拍摄,摄影队共三人,上机航拍
欧永祥,地面摄影潘橙侯、胡玉章,潘橙侯带队。
参见 吴在扬 中国电化教育的首次兴落(上) 电化教育研究 -68 。
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和主讲教师之一。在此基础上金大理学院与国民政府教育部于
1938年合办了电化教育专修科,由此奠定了电教服务部门和专业人才培养并举
的我国高校电化教育体制和发展模式。当时各省教育厅和各电影制片厂都保送合
格人员来培养,先后共有毕业生 14届,培养了 200多名电教专业人才,毕业人
员后来大多成为我国电教事业的骨干。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修科(1947年改名
为电影播音专修科)成为当时国内设备最完善、师资最雄厚的电教专业。该专业
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电影与播音》月刊第 2卷 1期《一个理想的电化教育学生》
一文,概括了电化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有事业的认识,电化教育是中国
今日一种急需的工作,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有最大的贡献。其次,要有基本课
程的基础,不仅要掌握科学化工具如电影、无线电、电视等,还要精习物理、化学
数学等基本科学,同时要精通英文,具备与国外交流的能力。再次,要有活动的
才能,把电化教育推广到学校、工厂、街头、军队和乡村,直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最后,要多才多艺。举凡摄影、无线电、美术、音乐、戏剧、诗文、木工、金工、讲演,
都不可缺一。[35]在将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孙明经十分注重
对学生的技术、教育、艺术修养进行综合培养,认为这三方面是一个电教工作者
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在金大影专的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出来。其中技术类有摄
影初步、收音实习、放演见习、摄影学、无线电文献、电码收发、电影摄制、放映机修
理、播音技术、无线电修造、放演实习等,教育类有教育概论、电化教育、社会教育
教学电影等,艺术类有电影文献、音乐初步、剧本编审、音乐等。[36]
短短两年制的专科教育,如何能开设这么多复杂(在当时很多属于前沿
的)课程?师资从何而来?人才培养的质量又如何保证?这一方面有赖于当时
金陵大学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其中蔡元培、陈裕光等文化泰斗和教育家的支持
和直接指导,国民政府教育部、中央研究院的全力支持显然是最重要的因素;全
国各地保送的优秀生源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学
科掌门人孙明经的开创性思想和艰苦、高效的创业实践。其中有两点很值得认真
总结和借鉴。
其一,集体教学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孙明经认为:“用电
影教学的最大秘诀就是集体教学,一位先生在教书,后面同时有无数的学者专
家作他的后盾……教学电影是教师们的一种工具,它是协助教师的,不是代替
教师的。” 电化教育交叉性强,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设计和开发课
程。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们通过各种形式(聘请专家授课,开办各种讲座和
座谈会等)组建了实体的师资团,将金大各院系、兄弟院校以及社会各界名流请
入电化教育课堂,如徐悲鸿的弟子、著名的美术大师杨建侯、金陵大学电机工程
系主任杨简初教授、物理系许国梁教授、中央大学倪尚达教授、镇江民众馆馆长赵
鸿谦,以及国民政府教育部分管电化教育的人员如钟灵秀、顾良杰、谭玉田、马宗
荣等都承担了影专的部分课程[37],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兼具理工之严谨和
美学之修养,并最终成为具有独到审美眼光和睿智思想的电化教育人才,而非
简单的放映员。孙明经还于 1946年提议创办了首都(南京)影音座谈会,与会
者为南京各界影音方面的专家、学者,每隔两周一次,每次数十人至上百人,参
加的单位有 20多个,会议前后开了 43次,大大提高了电化教育交流的范围、层
次、水平。同时,孙明经主张通过媒体技术实现跨时空教学形式,40年代末他提
35 盛馀泳.一个理想的电化教育学生.电影与播音月刊 1943,(2 ) :10.
36 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专业课课表. 第二历史档案馆. 全宗号六四九.
37 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第一期毕业同学录.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金陵大学历史档案,全宗
号:649.案卷号:.
出召开“空中座谈会”[38],即各地专家通过无线电广播进行座谈,这是新技术
环境下新的教学和交流方式,但由于条件所限,未能实现。
其二,师徒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孙明经认为应用型人才必须在实践中
培养,电化教育是应用领域,不管是为期三个月的训练班还是两年的电教专修
科,都不可能系统地学完所有相关的课程,采取师徒制加强了师生的联系和感
情,使学生很快掌握相关知识并更快地应用于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孙明经
强调训练与应用合一,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应用促训练。针
对主要技术科目,孙明经主张采取课题单元制,通过组建二至四人的小组对某
一技术科目展开课题攻关,类似我们现在的研究性学习。孙明经还主张训练与生
活一体化,其方法是“将宿舍装备成影音环境”,学生在宿舍就可以练习摄影、
洗印、机器维修等。关于考试,孙明经主张采用生产线制考察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即以某主题为中心,教师按照技术流程组成生产线,每个教师考一个环节,如
这个教师考装片,另一个教师考放映。[39]孙明经还特别提倡让先学带动后学,
这实质是师徒制的延伸。[40]
正是这些灵活多样、充满创造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电化教育专修科
高效的办学水平,积累了丰富的影音教育经验,使金陵大学成为培养和孕育中
国早期电教人才的摇篮。
3、专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水平和成就
电化教育的服务功能体现在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金陵大学在这两个方面
都成果斐然,达到了很高的管理与社会服务水平。
1930年金陵大学创建了科学电影教育委员会,由于该委员会是与中国教育
电影协会、国民政府教育部合办,社会服务量日益增多,所以 1936年,金大理
学院成立了教育电影部(1947年改名为影音部),分设总务、编译、摄制、流通
四组,孙明经主要负责电影的摄制工作。41这是我国高校最早的电教服务部门,
标志着我国大学电教服务走向专职化和专业化。
为满足本校教学与社会服务的需求,教育电影部专门成立了影片库,收集
影片千余本,金大校内个各专业教师不仅可以随时借阅,而且在教学应用中遇
到各种困难都可以得到教育电影部(影音部)和影专师生的帮助和支持,这种
教学与服务紧密结合的体制使建立在金大理学院的电化教育服务部门和专业成
为受到全校教师乃至校外欢迎的专业和机构,其开设的专业课程也吸引了许多
外专业的学生来选修,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创造了共建共
享的机制,并大大提高了这一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类新专业在金陵大学专业建设
中的地位。这样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对于今天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
技术学专业建设及二者关系的处理仍然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金大电影部(影音部)及其影片库(包括幻灯片)的服务不仅对校内开放,
而且向社会、向全国开放,影片在全国一百多个巡回放映点流通放映,是当时重
要的教育影片源,也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所大规模拍摄教育电影并向社会提供影
片服务的高校。金大还邀请中小学教师和相关人士来校参观,并与中国教育电影
协会、国民政府教育部合作,自1935年始在京沪、沪杭、京芜、淮南四条铁路沿线
为诸多中小学放映教学影片,开创出我国早期电化教育依托高校、幅射社会的独
38 孙明经.我国影音事业中人才训练问题 .影音月刊.) 29-30,46-48
39 孙明经.我国影音事业中人才训练问题 .影音月刊.) 29-30,46-48
40 以上两段参考并引用了朱敬、辛显铭、桑新民论文《解读孙明经教授---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电
化教育研究,2006(11):69-74
41 李金萍:金陵大学电化教育历史与启示. 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特风景。抗日战争开始后,内迁到重庆及成都的金陵大学还与国际组织合作开展
社会服务,其成功案例是与当时国民党中央宣传处、美国新闻处、英国新闻处联
合组成联合国影闻宣传处,该处专门制作 35MM幻灯卷片,在全国设有放映站约
500处,每处发给幻灯卷片放映机一个,每周供应灯片两卷。卷片内容主要宣传
反法西斯战争和一些教育、卫生以及童话、寓言等题材。421944年 4月该处委托金
大影音部成立成都区流通处,专门负责川西及西康境内的推广服务工作,仅
1944年 7月到 1945年 6月,该区共设立放映站 80处,共放映 2785次,观众总
数达 305万人。1945年元旦举行一次元旦总动员,单成都市区共出动 27站,放
映 33次,观众 4万多人。43
正是在这种开创性的实践探索中,金陵大学积累了丰富的校内外服务和高
效管理经验。其中一条重要经验是依托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
教育司和国际组织,把服务部门与专业建设融合在一起,并致力于社会普及,
这样的服务与管理模式至今仍具有启示作用。
4、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水平与成果
诞生于西方社会的幻灯、电影和广播等现代媒体技术,创造了不同于印刷时
代的视听文化。源自西方文化土壤的影音教育传播到中国,必然要选择最适宜的
桥梁和文化土壤。综合性大学当然是最适宜的摇篮,但其国际化水平和层次显然
是影响和制约影音教育专业创建发展的重要条件。金陵大学作为中国著名的教会
大学,具有中西合璧之特色,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与美国联系最密切的窗口,
自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不仅有较多外籍教师、使用英语教材、大量课
程直接用英语开设,而且从办学体制到经费支持等方面都具有国外背景和支持,
领导、师生的外语水平,对西方文化教育的理解、对科技、教育前沿的关注和追踪
等都具有明显优势。孙明经的 4位恩师都有长期留学欧美或深入考察欧美的经历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文化教育有着直接、广泛的联系,这些都决定了金陵大学
能成为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与世界联系的桥梁,在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开放程
度方面达到相当高的层次。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国早期电教的先驱者们在专业创建方面绝不是
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而是从一开始就比较自觉地立足于中国文化教
育的土壤,努力探索和创建电化教育的中国之路,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样
的民族自觉意识显然与蔡元培、陈裕光等学贯中西的文化泰斗之领导和直接指导
是分不开的。1932年以蔡元培为首届主席的中国电影教育协会诞生之时,其指
导思想就非常明确,不仅将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手段,而且作为科学救国
教育救国的利器,并且对西方国家和企业通过电影对中国进行的文化侵略、侵蚀
(传播色情和暴力等)进行了坚决和强有力的惩罚与抵制。
金陵大学在专业创建过程中不仅将影音工具用于国内教育,而且将其作为
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力图通过影音作品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我
国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早在 1932年,金陵大学的外籍英文教授Mr. Wheeler
就计划拍摄一系列纪实影片带回美国,宣传金大的办学情况,金大为此专门准
备了一些摄影资料。44这可能是运用电影进行双向教育国际交流的开端。1934年
后,我国开始有计划地自制教育影片,并将优秀影片送往国外交流,如 1935年
我国自行拍摄的《农人之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的“农村电影国际竞赛
42 孙明经. 回顾我国早期的电化教育(上). 电化教育研究. 1983(2): 32
43 李金平 金陵大学电化教育历史研究与经验启示. 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0
44 本校活动电影. 金陵大学校刊. 第 3版.
会”获得特奖第三名,开中国国产电影国际竞赛获奖的先河45。1936年《蚕丝》一
片受英美教育机关之请译成英文送往国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43年当时的
资源委员会委托金大摄制战时工业影片,魏学仁与孙明经摄成《防空电厂》、《长
寿水利发电》等七本影片,1945年,这些影片被选送英国参加英国文化委员会
十周年纪念的科学展览,获得国际好评。46 特别是 1936年魏学仁院长与众多发
达国家的科学家一起前往日本北海道拍摄日食,结果只有我国用彩色胶片完整
地拍摄了日全食过程,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些影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
并传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
在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业的国际化建设中,学科创始人孙明经 1940年到美
国进行为期一年多的学习、考察、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47 此次考察由美国
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孙明经于 1940年 6月赴美国“考察影音事业,主要以纽
约的美国影片中心社和中西部的明尼苏达大学视觉教育处为基地” 48。在明尼苏
达大学视觉教育处工作了三个月,完成考察报告《大学推行电影教育举例 – 美国
明理速达大学视觉教育服务处概况》 49。该报告是目前能看到的我国学者对美国
电影高等教育最早的考察成果。在美国考察期间,孙明经用自己和家族的财产购
置了当时世界先进的电影摄影、录音、剪接、放映、扩音设备,还利用在美国的各
种关系积极争取善款和捐助,其中最大的一笔捐款为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的
5000美元(相当今天 25万美元),他在美国购置了一套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适用
于电影高等教育的配套器材,总重量达一吨,并通过美国教会建立的一条物资
运输线,逃过了日军特大轰炸,用 12个月分批全部安全运达成都,使中国学电
影的大学生在抗日战争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可以使用到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电影器
材50(孙明经 1952年 9月将这批器材带到北京中央电影学校,成为后来北京电
影学院早期的主要教具器材)。孙明经还深入考察了当时世界动画电影行业的中
心迪斯尼公司,与迪斯尼等美国电影大师建立了较紧密的联系,得到包括迪斯
尼本人在内的大师们亲自赠送的一批电影名片在中国电影教育中无偿放映的使
用权,在大后方的各类学校广泛放映,丰富了大、中、小学师生们的文化生活,
也成为金陵大学影音专业师生在战争环境下学习电影难得的教材51。在美国一年
多的考察,使孙明经亲眼看到电影在美国方方面面的广泛应用和取得的成果,
特别在纽约世博会期间,电影与播音手段在博览会中的成功运用,给孙明经留
下极为强烈的印象。他写道:“那种高度活动化的表演,引人的说明,有系统地
的指导,使人无法逃避的诱惑力……他们对于影音工具应用得十分到家,而且
与其他方面的演出组成一片,几百个展览馆都有映影和播音联合的应用,我曾
经去过五个十五小时的整天,没有一天吃过一顿安闲饭,似乎舍不得多用一分
钟糟蹋在吃饭上52。”此间孙明经成为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学会会员53。在美国一
年多考察为孙明经在蔡元培“电影哲学”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大电影观”注入
了全球化、现代化的广阔视野和丰富内涵。其得意弟子区永祥将他从老师那里获
得的对电影的理解概括为《电影的八面观》①电影是应用科学、②电影是高尚娱乐
45 陈智. 我国首部在国际获正式奖的影片实为农人之春. 电影艺术
46 孙明经. 前辈校友魏学仁博士. 金陵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册.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47 以下内容根据孙健三:孙明经与中国电影教育的发展研究(未公开发表)论文改写。
48 参看《电影与播音》月刊 1947年 12月第六卷七、八期和刊。《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个小试验》一文。
49 参看《电影与播音》月刊 1946年 2月第五卷第一期《大学推行电影教育举例 – 美国明理速达大学视觉教育
服务处概况》一文。
50 参看《电影与播音》月刊 1947年 12月第六卷七、八期合刊《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个小试验》一文
51 参看《电影与播音》月刊 1943年 2月二卷一期《活动画大师狄斯尼会见记》,参看该刊选刊第一辑封面及
P11《华特迪斯尼》;参看二卷 1、3、5、6、7、8期
52 参看《电影与播音》月刊 1947年 12月第六卷七、八期合刊《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个小试验》一文
53 两年后,中国电影制片厂厂长罗静予少将也被接受为MSPTIE会员。
③电影是庞大商品、④电影是综合艺术、⑤电影是新型教育、⑥电影是国防工业、
⑦电影是宣传武器、⑧电影是文化使节54。这样的电影哲学和电影教育观不仅成
为孙明经回国后主持创建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业的指导思想,也成为抗日战争
胜利后孙明经授命制定全国电影事业及教育计划的重要指导思想55。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过程中,金陵大学先后创建了联合国影闻宣传处和中美
电影服务社,二战中与美国新闻处、英国新闻处合作,不仅为我国提供了很多幻
灯和电影器材,而且“提倡影音教育,灌输现代智识起见,并以服务各学校团
体机关工厂等为宗旨,特向欧美搜罗有关教育卫生科学战事,体育旅行,世界
新闻等大批有声活动影片以及五彩卡通儿童娱乐等影片”。56 同时这种合作又是
双向互利的,在二战期间,金陵大学电教专业为远离本土的美军提供了各种类
型的高层次、高水平培训。1944年 6月底美国华莱士副总统来华时,曾专门访问
了金陵大学电教专业,登门对此表示感谢,并赠送了 14部 22本适合农村儿童
观看的教育电影片,孙明经用相机和胶片记录了这一重要时刻57。
战后金陵大学通过联合国以及英美等国驻华机构,更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
1947年孙明经被聘任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中国委员会委员并兼任大众传播
委员会中国委员之后,金陵大学成为我国电教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孙明经的多
篇文章,如《应用影音工具治学—本刊主编致金大全校同学的一封公开信》、《Fif
th Start》等,在国际交流中多次获得好评。《影音》月刊也定期寄往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总部,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47年教科文组织还为中国争取了
六个奖学金名额,其中就有电影与视觉教育名额。58同年联合国文教会第一届基
本教育会议在南京召开,主要议题是如何使用感觉辅助教具和视觉媒介。[59]
在战乱的年代,仅用短短 18年时间,金陵大学影音教育(电化教育)专业
就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综合实力方面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这在国内外同时代、同类型专业的比较中,称之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应该
是不夸张的。
四、历史的反思与时代的启示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资源的挖掘、考察不仅是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更
重要的是要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在历史规律的探索和指导下,更清晰、深刻地
认识现实、开创未来。
以金陵大学影音专业及其创始人孙明经教授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经
历了艰难的探索过程,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资源,尤其是创建和形
成了影视教育的中国之路。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电化教育中国之路的探索
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断层”,许多重要的历史资源丢失了、甚至被遗忘和埋没
了。对这些历史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尤其是对七十多年来电化教育中国之路
的总结、反思和继承、发展,不仅是我国教育技术学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
而且对进一步开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中国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顾和反思金陵大学在电化教育领域和专业创建和早期发展阶段留下的历
54 参看《电影与播音》月刊 1944年 12月第二卷十期,《电影的八面观》一文。
55 参看《电影与播音》月刊 1945年 8月第四卷六期《中国战后电影事业建设方案》一文。
56 首都影音工作者座谈会. 影音月刊. ):122
57 参见《影音月刊》三卷六期封二
58 联教组织赠我影音奖金供学者考察用. 影音月刊. ):135
59 为何不进口教育影片 .中华教育界复刊,
史经验,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点重要启示:60
第一,在中国文化、教育界的高层领导和学术泰斗的直接支持和领导下,在
大教育观的广阔视野中,把影音技术作为“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重要手
段,创造了电化教育的中国之路;
第二,在高校中把电化教育服务部门和电化教育专业建设融为一体,在社
会上将电化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紧密结合,依托设在南京的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和
国民政府教育部社教司,将全省、全国电教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一起,在事业、专
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各方面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第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育、技术、艺术整合,创造出一批传世佳作
培养出一批影音教育优秀人才,开展了各种类型的高层次、高水平培训,为教育
现代化的实践、理论、人才培养作出了独特贡献。
这三点不仅是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之特点和启示,而且充分体现了以金陵大
学和孙明经教授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电教人”在专业水平、学科地位、社会影响
力这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树立起的“丰碑”。在经受了 60年历史风云的冲刷、
考验之后,其价值不仅没有减退,反而越来越清晰、深刻地彰显出来。其中的
“奥秘”是需要我们晚辈继承者们将其放到历史的长河、放到与世界同行展开的
国际比较中深入思考和挖掘的。在此仅想从学科建设、特别是学科地位和价值的
角度作一点不成熟的探究。
从学科建设的视角来分析,如何对一门学科在专业水平、学科地位、社会影
响力方面进行评价?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是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一门
学科要在这两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显然需要有其生长、培育的文化教育
土壤,而最理想的土壤当然是具有综合实力的名牌大学。
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就其学科性质来看,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类
学科(而不属于基础理论学科),对美国视听教学发展的历史考察表明,其产
生发展的历史至今也还不到一百年,而且在美国发展的土壤“飘忽不定”,大
体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阶段。[61]第一阶段从二十世纪 20年代初到 40年代末,
可以称之为“视听教学”(audioviusal instruction)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在
传统教育研究(尤其是课程、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吸纳了视听媒体技术的新手段
引发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其理论的奠基与集大成者是戴尔的“经验之塔”,在
此阶段,处于创建中的这一应用学科首先在芝加哥、耶鲁等名牌大学发轫,但最
后还是选择了俄亥俄州立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南加州大学等第二层次的名牌大
学立足并发展起来。第二阶段从 50年代初到 70年代初,可以称之为视听传播
(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在视听教学的基础上引入
了传播学、尤其是隐藏在传播学背后的系统科学之思想方法,抛弃了孤立的媒体
观,以系统观为核心,以传播学为框架,初步建立了视听教学的过程观,从而
为第三阶段的发展做好了准备。第三阶段从 70年代初到 20世纪末,即“教学系
统”(instructional systems)或“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y
g)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在视听传播的基础上,一方面以系统方法吸取与整合了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学习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实现了
研究焦点从“教”向“学”的转变;另一方面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
信息技术推动下,技术观朝着越来越人性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在此期间,麻
60 转引桑新民发言,参见《探索影视教育的中国之路—纪念中国电化教育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电化教
育研究 2007年第1期 5-6页
61 以下这段内容写完后与郑旭东博士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吸取了他的修改意见,特此说明并致谢。
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名牌大学的教育学院开始日益关注计算机的教育应用
在一批人工智能专家的主导下创建了小而精且具有高度前瞻性的学科专业(这
些学科专业后来发展为学习科学),但教育技术学的大本营仍然扎根在印第安
纳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等院校。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迅
速发展及其在各领域应用日益深入、广泛,尤其是学习科学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
能前沿成果的支撑下不断超越传统心理学、教育学在学习研究中的理念与方法论
与教育实践的联系大大加强,对学习方式变革产生了越来越广泛、深刻的影响,
由此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向深层次发展的强有力杠杆,致使教育技术的研究版
图正在发生一场深刻变化,包括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传统教学技术在
内的各种力量重新组合,进入了新一代学习科学专家引领下的创新发展新阶段,
领导这一潮流的学者大多数在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西北大学、
华盛顿大学等第一流名牌大学,目前这一新潮流正方兴未艾,对其进行总结、概
括还为时过早,但已展现出明显超越前三个阶段的势头,必将对教育信息化、现
代化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之影响。
我国早期电化教育是从美国和欧洲引进的,但一开始就幸运地找到了金陵
大学这样一个名牌教会大学的土壤和国民政府首都的环境,并依托中央研究院、
中央大学等文化教育背景,得到了蔡元培、陈裕光这样的文化泰斗、教育大师级
人物的直接指导和支持,闯出一条不同于美国的中国之路,如前所示,中国电
化教育在“摇篮”中所获得的教育眼界、理念和实践锻炼,在初始阶段就明显超
越西方国家视听教学的水平和层次,这是需要认真总结和继承的。
1952年的“院系调整”对我国高校许多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等)甚至
大学(如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的伤害是及其严重的,对于稚嫩的电化教育专
业来说,将其从综合性大学之文化教育土壤中剥离出来,效仿苏联模式创建电
影学院,踏上一条狭窄的专业化建设之路,其后果可想而知,并已被历史所证
明。此后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冬眠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我国电化教育专
业自1978年开始在师范院校的土壤中恢复,并在这三十多年获得了快速成长,
尤其近 15年来,在国内外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历史潮流推动下,从国家、社会
到学校、家庭,都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寄予极高期望,并从各方面提供和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条件和机遇,在我国教育技术界广大专业人士的共同努
力下,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应该充分肯定、并需要认
真总结的。但如果从学科和专业建设的视角负责任地认真总结和反思一下,我个
人认为切不可盲目乐观,必须清醒地认识和勇敢地面对我们专业建设发展中的
缺陷和不足之处,这样才能明确前进的方向、不辜负国家、社会、学校的殷切期望
尤其要对得起选择了教育技术专业的广大学生和教师。目前全国高校建立的教育
技术学本科、专科数量已经超过 200所,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数量也相当可观,
专业杂志和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在教育学众多二级学科中应该是名列前茅,但
质量究竟如何?有多大比重的“泡沫”?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成果又有多少?
从学科建设的目标、方向,到本科、研究生培养的课程、教学、评价模式,都需要
认真总结和反思,尤其需要与世界同行和国内相关专业进行认真比较、并开展深
度交流合作。我们近 10年在专业建设中倡导和开展了“五个十”的研究[62],在
国际比较的视野中,对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形成了以下
62 “五个十”是指研究世界教育技术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十位专家学者、十本经典著作、十个研究机构、十篇
学术论文、十个专业网站,把这“五个十”扎扎实实地研究清楚,对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和前沿才能心中有
数。参见桑新民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中国电化教育 2003年 9期第 30页。
不成熟的见解,在此斗胆向各位专家和同行请教。
由于我国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严重历史“断层”,专
业建设错过了世界发达国家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前十年的时机(在传播学、心理
学和系统科学等指导下对学习科学和教学设计研究取得的成果和理念),1978
年专业恢复之后电化教育的技术基础在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面前不
断提升,由此决定了专业的“技术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人文与教育学、心理学
背景的学者们越来越难以进入,本领域的研究者和教师主要来自物理学、无线电
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理工科专业(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
这样的专业背景和学科基础决定了本领域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论中始终存在
着姓“电”还是姓“教”的内在矛盾(“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名称的分
歧是突出表现),尤其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
推动下,学科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理想和道德底线不断受到强烈冲击,由此
导致媒体、技术导向的狭窄专业视野难以突破,与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的结
合不够顺畅,与电影等专业院校的联系未能打通,与计算机、互联网等专业的合
作不够档次,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专家的对话难以开展,大教育观视野下的教
育技术理念难以真正确立,还经常陷入盲目的孤芳自赏、“自说自话”,这是导
致我国教育技术学难以满足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之需求,
与发达国家的专业同行比较起来存在不少差距的内在原因。在这些方面,与六、
七十年前以金陵大学和孙明经教授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电教人”在专业水平、学
科地位、科研与人才培养成果、社会影响力、国际化层次等方面在当时国内外同类
专业中所具有的地位显然是无法相比的。此话是否符合实际?请各位同行深思、
赐教,但要想突破和改变现状,是否敢于面对历史和现实,能否善于深入总结
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则是前提和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孙明经和金
陵大学早期电教人的研究和继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当前全国教育系
统正在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正在制定今后十年中
国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和行动纲领。在这样的挑战和机遇面前,教育技术学专业
如果能在深刻的历史反思、国际比较、未来展望中获得更加清醒、深刻的自我意识
和自我超越,则是专业建设之幸运与福音,否则将难当重任。
五、孤独的先行者
伟大的灵魂
孙明经先生的所思所行是超前的,因此在他所处的时代,能理解他的人显
然是不多的,其命运在特定时期也必然是孤独而坎坷的。
20世纪 80年代初,被错划为右派的孙明经得到了平反。此刻的孙明经首先
想做的究竟是什么?经历过延安时期的老电影工作者鲁明先生在他的《经历》一
书中对此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记载:“在他被改正后不久,一天夜里他突然
来拜访我。我们已许久没有交往,初见时我颇有些紧张。心想是否来向我兴师问
罪?因为他落难时,我曾充当过‘打手'。出乎意外,落座寒暄之后,他却绝口
不谈落难之事,而是谈他多年无缘看科教片。此时,我正担任北京科影创作副厂
长,完全有条件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被改正的孙明经此
时心想的依然是他曾苦心追求的电影事业,而淡忘了他那漫长痛苦的岁月。”
[63] 我国著名电影摄影教育家、中国电影电视摄影师学会会长郑国恩先生也追忆
了这段历史:孙先生老年多病,视力很差,但却以强烈的责任感追踪电影科技
63 鲁明.《经历》,长征出版社,2005,第175页。
教育部影音消息. 影音月刊. ):80
前沿发展,拿着放大镜翻译出大量外文书籍,从不怠惰,到了 1978年全国科技
大会和电影技术会议召开时,他竟然把四十万字的《外国电影概况》和七本关于
电影、电视、录像技术的《专集》无偿的献给电影技术界。[64]
我曾经为研究孙明经而专门拜访了鲁明先生,他在重复了上面这段话后,
竟然激动地脱口而出“一个伟大的灵魂!”使我受到极大的震撼,这句话始终
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我相信,在以献身中国的影音教育为毕生追求的孙明经先生身上,这种超
越眼前功利、承受各种人生磨难却无怨无悔之高尚行为,恐怕绝非偶然与个别。
在此还可以再举出两个生动实例。
其一,据孙明经子女们回忆,1941年赴美国考察归国时,孙明经倾囊购置
了大量贵重的影像器材和大批学术资料,却没有给家人带回一件小小的礼物。此
时的孙明经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当一批海运的贵重摄影器材冲破日寇的
重重封锁辗转运抵当时内迁至成都华西坝的金陵大学校园时,影专师生们的欢
呼雀跃声背后,隐映不显的是“一个伟大的灵魂!”
其二,在 1938年至 1945年间,孙明经曾多次受命参加科学考察团赴西康、
川滇、川黔进行科考摄影。沿途都有当地政府派出向导,经过危险地区时还专门
派武装护送。其中有一次需要深入到战乱年代的险境,当地政府和武装护送人员
提出劝告,继续前行安全将无法保障,其它所有考察团成员都接受劝告原路返
回,只有孙明经一人坚持在当地向导的陪同下继续原定的考察计划,拍摄了极
其珍贵的科考电影和照片……此时的孙明经不可谓不孤独,但这样的先行者之
灵魂难道不伟大吗?
记不清在哪里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在激烈竞争的人类文明进
程中,世界上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其生命周期都不长,企业经常倒闭,政权
不断更迭,近千年来能始终经久不衰的组织只剩下两类,一类是名牌大学,另
一类是具有超越精神的宗教组织。我曾经反复思考其中的奥秘,根源可能正在于
此二者都带有对现实功利最强烈之超越……我还作过这样的思考,如果能摒弃
宗教的各种弊端,将其中具有超越精神的文化情怀注入到维系人类文明大厦的
神圣教育事业之中,会造就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和事业呢?通过追寻孙明经一生
的足迹,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而鲁明先生“一个伟大的灵魂!”则是对这种
悲壮教育殉道者高尚人格的精辟概括。
为我所崇敬的孙明经先生撰写纪念文字,实际上是要用先生的“灵魂”来
拷问我自己的“灵魂”,这样的“神交”若不能摆脱工作的重压、避开当今喧嚣
的社会、学术环境,显然是无法进行的,因此这篇文章在我心中酝酿了一年多,
却始终难以下笔。今年暑假先生百年诞辰临近,交稿的时间不允许再拖下去,我
于是推辞掉各种会议、放下手头的所有工作,到西北选择了一座僻静的山乡借宿
在70年前孙明经派遣影专学生区永祥完成人类第一次航拍日全食壮举的甘肃临
洮县,偏僻农村初中的教育信息化引发了我无尽的沉思……当70年前电教人拍
摄的影片在县政府投影屏幕上出现的时刻,临洮人面对着早已失去的古城墙和
依然如故的山川、大大缩小的洮河,其惊愕和对摄影者的感激、崇敬是可想而知
的……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久违的报晓鸡啼,我的心在宁静中荡
漾起波澜,思如泉涌但手头却缺少可供查询的书籍和资料……人物的传记是严
谨的历史研究而不是文学创作,但我却不情愿落入繁琐的考据,而更愿意放任
思绪的火花驰骋……
64 郑国恩为孙明经《1938年的自贡科考》(山东画报出版社)写的序:读孙明经先生1938年自贡科考摄影
残存作品想到的
没有信仰的个人无异于动物,这样的人若当官难免成为贪官污吏,若经商
恐怕会是奸商,若进入神圣的教育行业,则必定要误人子弟;一个信仰缺失的
民族、社会、时代,难免陷入混乱和迷失,付出不可估量的文明代价……面对如
今严重异化的教育与社会文化氛围,尤其是面对各种比教育领域其它学科更多、
更强的功利诱惑,要想使中国的教育技术乃至整个教育现代化事业健康发展、登
上21世纪的世界教育舞台,不仅需要崇高教育理想之复归,而且需要民族自尊
自强的信念与激情……
在不得不结束这篇纪念文章的时刻,我还是忍不住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如
果今天能请出孙明经先生来主持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发展,他会作出什么
样的思考和选择呢?这是我们每一个有学术良知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都不
能不认真面对和回答的时代难题,这也是每一个愿意以专业为事业的教育技术
学教师和学子们都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如果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思考而对
孙明经先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先生在天之灵就能少一分孤独,中国教育
信息化、现代化就能多一分希望!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石茉莉奈吉吉影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