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牧师将在赫德逊河水面上走20分钟不会沉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老牧师是怎么做到的

佚名-->罗斯福传-->第一部:赫德逊河畔的望族少年
第一部:赫德逊河畔的望族少年
  纽约州赫德逊河河谷,土地肥沃、林木繁茂、交通便利。在距纽约市区约100英里处的河谷东岸,有一大片山岭逶逦的高地。高地的一个小山丘上座落着一幢气势不凡的宽敞楼房,这就是海德公园村罗斯福家族的宅第。1882年1月30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生于此。他就是后来美国的第32任总统。
族谱与家世
  赫德逊河是17世纪初以启发现者、英国航海探险家亨利?赫德逊而命名的河流。它的源头可上溯到毗邻加拿大的纽约州北端,全长近500英里,在流经奥尔巴尼后蜿蜒南下,纵贯纽约市区,注入大西洋。17世纪初方面,“每个便生两个”,变化即事物内部阴阳两个方面的相&&&&&&&&&&&&&&&&
/ 罗斯福传 
第一部:赫德逊河畔的望族少年  纽约州赫德逊河河谷,土地肥沃、林木繁茂、交通便利。在距纽约市 区约100英里处的河谷东岸,有一大片山岭逶逦的高地。高地的一个小山 丘上座落着一幢气势不凡的宽敞楼房,这就是海德公园村罗斯福家族的宅 第。1882年1月30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生于此。他就是 后来美国的第32任总统。族谱与家世  赫德逊河是17世纪初以启发现者、英国航海探险家亨利·赫德逊而 命名的河流。它的源头可上溯到毗邻加拿大的纽约州北端,全长近500英 里,在流经奥尔巴尼后蜿蜒南下,纵贯纽约市区,注入大西洋。17世纪初, 荷兰移民纷纷沿着赫德逊河在河谷两岸定居,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大约 在1643年前后,有一位叫克拉斯·马腾森·范·罗森菲尔德的荷兰人随 着移民潮在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市)登陆,然后在附近定居下来。  随着岁月的泼洗,故乡荷兰那个濒海的罗森菲尔德小伸的铁轨——在 仕途上与"总统叔叔"比肩看齐——不期而至并从此横亘在他的意识深处。果 然,此后罗斯福的政治旅程与长他24岁的特德叔叔如出一辙——纽约州议 员、助理海军部长、纽约州州长以至美国总统。  然而,个体生命的驿站却呈示出迥异于特德叔叔的轨迹与景观。罗斯 福并没有受到想象中的荫庇。他凭藉的是自己的进取、抗争??甚至苦斗,以及由顽强隐忍和深沉性格支撑起来的自信,亦即对自己的事业抱有的沉静 而绝对的自信——他39岁时下肢瘫痪并从此终生与支架或轮椅为伴,病因 是小儿麻痹症。他把这飞来的一击当成冥冥中早已预定的命运之约。生理残 疾往往使人乖戾、愤世,罗斯福却以健全的心理平衡与防卫机制避免了这种可能性;痛苦也使人宽容、旷达,微温的理智和高度的自尊使他在最令人沮丧的诸事不顺的促狭环境中,也能发现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和点滴变通的可能 性,这种柔韧而绵长的信念使他永远有梦,政治明星的职业末日感也随之被 消解。此后在他生命中的各个时段里,他遭遇了难以数计的反对派和强硬的 对手,他们对他的各个方面进行过非议和责难,但都绝口不言他曾经或者会绝望。  在长达8年的蛰伏其中,他调整和校正了表达生存和生命意志的方式。 他当律师,表现平平;投身商海,更是一事无成。但当他坐着轮椅进驻帝国 州长官邸时,浮躁凌厉变成了圆熟通达,精气内敛取代了锋芒毕露。他了解 国事民瘼,洞悉政治行情。他学会了一个人在竭力要飞上天的时候如何在地上行走的本领,对政治角逐场上那些极具法度的攻守进退的微妙之处更是了然于胸。他积累着实力和厚度,醉心于植物学和养马,成了达切斯县一名优 裕而悠闲的乡绅。在南北战争前夕,年近古稀的艾萨克成为废奴运动的支持 者,他的住所一度成为南方黑奴逃往加拿大的"地下铁路"交通站。  艾萨克·罗斯福第二的儿子詹姆斯·罗斯福(1828—1900) 即富兰克林的父亲,1828年生于海德公园。1847年毕业于联邦学院。他青年时代思想激进,是个富于朝气,崇尚自由的浪漫主义者。1848年,20岁的詹姆斯去欧洲旅行,正值加里波第①的"红衫军"为意大利摆脱奥地 利的控制而苦斗之时,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同情弱者和正义者的行列,在" 红衫军"中干了一个月。他回国后即进入哈佛大学,并于1852年在哈佛 法学院完成了学业。翌年,他同丽贝卡·豪兰结婚。一年后儿子降临,夫妇 俩决定打破罗斯福家族惯用的交替命名法,给儿子起名罗西·罗斯福。詹姆 斯从父辈那里继承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遗产,还在赫德逊河流域拥有大约200公顷的土地。他平易近人,热爱生活,钟情于充满田园风光的乡绅生活。 但他并没有整日沉溺于海德公园的天伦之乐中,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在纽约 市区从事他的工商业活动。----------------  ①加里波第(1807—1882):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生性豪爽、具有浪漫气质的詹姆斯·罗斯福似乎一生都醉心于做大生意。他主要投资经营煤矿业和运输业,担任了德拉韦尔——赫德逊运河公司 的副董事长和几家较小的运输公司的董事长。他把从事运输业所获的大部分 收益用于投资经营无烟煤的开采,结果在1873年的经济危机中,这个几 乎垄断着沥青矿开采的巨大烟煤联合企业濒于破产,詹姆斯和他的伙伴们被愤怒的股东赶出了经理室,从此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他和伙伴们还准备建立一个控股公司,把南方的铁路网络全部垄断起来,这一冒险事业又因周 期性的经济萧条而告吹。接二连三的受挫并没有使他们气馁,他们开始策划 更大的生意。他们于1887年成立了尼加拉瓜海洋运河公司,计划开凿一 条横贯尼加拉瓜的大运河。詹姆斯担任了该公司的经理,作为一名民主党人,他曾资助过克利夫兰的再度竞选,两人私交不错。他设法让克利夫兰总统批准了合股经营法案,随即筹集了600万美元资本投入初期营运,但1893年的大萧条又一次冲垮了公司。即令如此,詹姆斯也没有让外面世界的纷 扰殃及海德公园平静的家庭生活,他总是以惊人的意志力将自己的生活分成 内外两个似乎永不相交的世界。1876年丽贝卡·豪兰去世,詹姆斯异常伤心。从此,海德公园的美丽夜晚不免显得有些冷清、单调。好在詹姆斯生性乐观,热爱生活。儿子 罗西于次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哥伦比亚法学院,随后又娶了艾斯特夫人的 女儿海伦·艾斯特为妻。罗西为人随和,聪敏机智,又有外交才能,发展前 途不可限量。詹姆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善于自我调节,过着平静而有趣的生活。  1880年春,詹姆斯在奥伊斯特湾支系老西奥多·罗斯福(西奥多 总统的父亲)家中的一个小型晚宴上遇见了美丽修长的萨拉·德拉诺。机智 风趣、温文尔雅、健康且显年轻的詹姆斯立即博得了萨拉小姐的欢心。两人 几乎是一见钟情。詹姆斯不失时机地果断向她求婚,果然如愿以偿。1880年10月,两人在萨拉·德拉诺的家园阿尔戈纳克——一个与海德公园隔河相望、两地相距仅20英里的庄园举行了婚礼。在经历了几个月风光旖旎 的欧陆之旅后,两人回到了海德公园舒适的家。萨拉带来了100多万美元 的嫁妆。这一年詹姆斯52岁,萨拉26岁,正好与罗西同年。  萨拉·德拉诺与詹姆斯·罗斯福算起来还是第6代的表亲。德拉诺家 族的成员常常喜欢把他们的家世一直追溯到征服者威廉(一世)和一位格兰特总统任内的内阁部长那里,他们以作为1162年抵达普利茅斯的菲利普·德·拉诺依的后代而自豪。德拉诺家族的人很少涉足政界,他们大多是 生活优裕的商人、船主、企业家或乡绅。萨拉的父亲沃伦·德拉诺年轻时常 在中国南部沿海一带做生意。他在经营对华贸易中赚了不少钱,1857年 的经济危机使他亏蚀了大部分财产,于是沃伦又到中国去挽回损失。他先做 鸦平生意,后做茶叶生意,不久即发了大财。然后他决定把全家带到中国去。 德拉诺一家在经过了四个月的海上航行后,到达香港,住在一个与外界隔绝 的叫做"玫瑰山"的庄园中。沃伦不让孩子们学中国语言,萨拉和兄妹们只乘 船到过广州。1942年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对史迪威等人谈到他同中国 的渊源时说道:"我个人同中国也有瓜葛,我的外公到过那里。1829年 他到过汕头、广州,甚至还去过汉口。他生意兴隆,赚了100多万美元。 回国后他用这笔钱投资修筑西部铁路,可是在随后的8年中全赔光了。1856年他只一次去中国,在整个南北战争期间他都呆在那里,于是又赚了百 万美元。当时美国正在打内战,医院急需鸦片。??哈哈。"罗斯福在这里 只谈对华①贸易,而对外公的鸦平生意讳莫若深。沃伦和家人在香港只住了 两年,就带着妻子、几个孩子和赚足的钱财回到美国,定居在赫德逊河西岸 的庄园,成为这一带知名的上流社会家庭。萨拉·德拉诺自幼生活在优雅舒 适的环境中,受到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她雍容华贵、落落大方,十分熟悉美 国上流社会的生活。-----------①《史迪威文集》,纽约1948年版,第251页。 在婚后的第3年,确切地说,在1882年1月30日上午8时3刻,詹姆斯和萨拉的爱情结晶降临了。临产时母子均险遭不测。波基普西市的爱 德华·帕克医生给萨拉施用了过量的氯仿麻醉,萨拉不省人事,婴儿生下因昏迷过度而脸色发青,连打几下臀部都没有哭声,帕克医生只得用人工呼吸, 方使婴儿苏醒过来。詹姆斯在当晚的日记中记道:“我的萨拉生下一个胖胖 的男孩,非常可爱,体重10镑,不算衣服。”  詹姆斯和萨拉为儿子的取名争执不下。父亲给他取名艾萨克,母亲坚 决反对,要取名为沃伦,只因她哥哥刚刚失去一个叫这个名字的幼儿。直到7周后,婴儿在海德公园村的小教堂洗礼时,才被命名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 斯福。这与他的一个舅舅富兰克林·休斯·德拉诺同名。海德公园的童年  詹姆斯·罗斯福晚年喜得贵子,自然视之为掌上明珠,萨拉对儿子也 十分疼爱。  对于年幼的富兰克林来说,这幢舒适的住宅和海德公园就是他的整个 世界:共有三层的住宅楼宽敞明亮,四周环绕着优质护墙板和狭长的阳台, 房顶上有一个可以眺望大海的平台,楼房正面配有一条长长的带扶手栏杆的门廊,正对着大门的马路西边伫立着一排排爬满长春藤的高大石柱。围绕着整幢楼房的是修剪整齐的花坛、草坪和各种高大的树木,有铁杉树、榆树、 槭树、栗子树、水青冈树等。楼房右边有一个暖房和被高大的铁杉树密密地 围了起来的玫瑰园,左边有冰窖、谷仓、厩棚、葡萄园。小富兰克林的活动 室设在三楼,透过百叶窗可以看见如茵的青草漫过远处低缓的山岗,成群的牛羊,以及詹姆斯亲自培育出来的良种马正缓步在草地和树丛间,稍远处是一片片翻耕的田地和整齐的牧场。小富兰克林常被抱上楼顶平台乘凉。从这里放眼望去,赫德逊河的美丽景致一览无余。平静的水面上白帆点点,更远 处是湛蓝的大海。整个赫德逊河谷肥沃的土地只归纽约州十几家名门望族拥有。罗斯福家的邻居大多是实业界的头面人物,范德比尔特、罗杰斯、艾斯特、奥格顿 就住在附近。小富兰克林常和这几家的孩子们嬉戏玩耍。同父异母的罗西大 哥大他28岁,常给予他父亲般的呵护,他不久就去了维也纳大使馆任一等 秘书,圆了他的外交家之梦。他的儿子塔迪比富兰克林大两岁。楼房和庄园里还住有家庭教师、厨师、保姆、女仆、车夫、马僮、雇工,出入他家的大都是同罗斯福家族和德拉诺家族关系密切的人。丽贝卡去世后一度冷清的海 德公园又开始热闹起来,富兰克林从小就没有感到过孤单。  萨拉在富兰克林出世后不久就开始记日志,20年来从未停止。儿子 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毫无纰漏地记录在案,甚至儿子穿过的衬衣、鞋子、小袜子,以及稍大些时的信件、考试卷,都给她整整齐平地保存了下来。今天,人们正是通过这厚厚十几本密密麻麻的日记和一大摞早年的信件,才 得以更为清晰地看到罗斯福早年的生活情景。  小富兰克林长着碧蓝的大眼睛,鼻梁挺拔端正,一头金色的卷发,穿 着德拉诺家族沿袭下来的苏格兰式横褶短裙和黑天鹅绒童装,显得英俊、神气,很招人喜爱。"我的儿子是德拉诺家族的人,根本不是罗斯福家族的人。"萨拉经常自豪地对人这样说。富兰克林2岁半时,有一天,一家围在餐桌 边吃饭,他把盛牛奶的玻璃杯边沿咬掉了一大块,萨拉立即将他推出餐厅, 从他嘴里掏出碎玻璃片,并严厉地教训了他一通。"当我觉得他已经认错了 才让他回到餐桌上来。可是一会儿,他又拿起刚换上来的高脚玻璃杯,闪着调皮的目光假装再去咬它。'富兰克林!你的顺从哪里去了?'富兰克林庄严地答道:'我的顺从已经上楼去了。'”  年幼的富兰克林眼中的父亲和蔼可亲,宛如一个知心的导师和游伴, 对他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简直无所不知。他举止文雅,留着满脸络腮胡子,穿着带马刺的鞋子,头戴圆顶硬礼帽,手拿短柄马鞭,并且手头总有500美金。这一切都对儿子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所以他总爱找爸爸玩。 在整个童年时代,罗斯福同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要大大多于同周围孩子们玩 的时间。一到夏天,他就随着父亲去巡视庄园、骑马、骑自行车、打猎,在 赫德逊河边钓鱼、游泳、划船,每天步行到村口取回邮件,那里除了近期报纸外,还有他爱看的儿童画册和画报。  他喜欢从楼房前的斜坡向下滑着玩,带着弓箭在树林间漫游,去草地 和丛林间摘草莓。  入冬,他和伙伴们跑到赫德逊河畔去观看大人们把大块大块的冰从河 里拉上岸来,然后一路吆喝着运回各自家的冰窖。他喜欢穿着簇新的雪鞋和父亲去河面上溜冰、划冰船、滑雪橇。有一只雪橇据说还是当年俄国人专为拿破仑第三制作的,詹姆斯在1861年从巴黎购买后运回美国。 富兰克林从小就喜爱动物。在节日和他的生日里,他收到父母送给他的礼物:苏格兰小矮马和良种长毛猎狗。父母在他高兴之余告诉他,这些动 物今后将完全由他自己照管,包括喂养矮马。他拿着父亲送给他的小口径猎枪捕鸟,并恪守诺言,对赫德逊河流域特有的鸟类每种只捕一只。如此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仅使他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射手,也使他收藏的300余 种达切斯县的鸟类标本迄今仍属于最丰富之列。可见,罗斯福从小就是一个 肯下功夫的收藏家。鸟类标本、邮票、航船模型和植物标本使他乐此不疲, 并皆有所成。他从这些爱好中获得了无法替代的乐趣和宝贵的知识。而对大 海、船舶和海上航行的热爱,则成了他一生难解的情结。童年的罗斯福在生活中受到了严格而又充满爱抚的教导和训练。他到5岁时才开始自己穿衣服。9岁时才被允许自己洗澡。他每天都要花一定时 间来完成父母为他制定的各项训练计划。萨拉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并不让 孩子做大量没必要做的事,虽说那些于他有益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我们从 不仅仅是为了严厉而严厉,实际上,我们暗中也感到骄傲,因为富兰克林似乎天生就不需要那样的约束。"詹姆斯夫妇从小就为儿子的成长规划了一个 并不富于弹性的框架,好在他们并没有刻板地强迫儿子接受这种塑造。父亲 有意识地要将他培养成一名十足海德公园气派的美国绅士。母亲更溺爱儿子 一些,似乎一心想让儿子永远地和自己依偎在海德公园这个宁静、安全、没 有险恶挑战的世外桃园中。她小心谨慎地尽量不让儿子感知到这个世界上那 些层出不穷的忧愁、苦难及其他令人震惊的消息。他们似乎并没有刻意培养 他的意志力和独立性格。詹姆斯深信,只要让富兰克林的脑海里时刻充满着 美好的事物,心灵中不期而至的高尚境界就能自觉地抵御粗俗、懦弱和邪恶, 而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尽量让健康有益的自由活动充实他的身心。 他是父母美满婚姻的独生子,这个家庭一切都是以他为中心。没有兄弟姐妹 同他争宠,同他抢夺玩具或者带他走出父母的安乐窝去过学校生活和上运动 场。这样的环境培养了他的优越感以及基于自信的平静性格。多年以后,心 力交瘁的罗斯福坐在白宫里不止一次地说道:“我的灵魂召唤我回到赫德逊 河畔。”  在罗斯福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总是带他到各地旅行。他们拥有一节 舒适的火车包厢和一辆豪华的"蒙农"牌轿车。几乎每年夏天,他们都要去芬 迪湾的坎波贝洛岛,那里属缅因州,位于帕塞马科迪海湾的入口处,濒临风 急浪高的大西洋,气候潮湿、凉爽。他们在岛上买了一块约两公顷的土地, 建起了一幢小别墅。詹姆斯买了一条51英尺长的"半月号"小汽艇。富兰克 林对它爱得入迷。他常跟着父亲乘船出航,遨游在浩淼的海面上,并很快掌 握了驾船技术,他们也常去马萨诸塞州的费尔黑文走亲访友。14岁以前, 富兰克林随父母和家庭教师共去过欧洲9次,对伦敦、利物浦、巴黎、柏林 和莱因河十分熟悉。他们有时在那里一住就是几个月,接触的尽是上流社会 的家庭。年事已高的父亲在温泉疗养地度假时,富兰克林就骑着自行车来往 于荷兰和法国的一些地方,或者去拜罗伊特看歌剧,到布劳恩山攀登黑森林。1939年,他对人说道:“我自幼对德国就比对法国和英国要了解得多。” 富兰克林7岁了,父母以极大的责任感和自信着手安排他的学习。海 德公园村有一所学校,但他们不愿让儿子去同一般人家的子女一起去接受普 通教育。一开始,富兰克林在邻居罗杰斯家的一个由德国女教师主持的小班 里上学。以后,家庭女教师和私人教师被不断地请到家中来。第一位女教师 莱因哈德教富兰克林德语和小学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可惜她后来因病住进 了精神病医院。接替她的是一位来自瑞士的米尔·丁·桑托斯小姐,她每天 教富兰克林6个小时的法语、英语和欧洲史。具有一些模糊的社会正义感的 桑托斯小姐设法让富兰克林的思想超出了家庭规定的范围,第一次让他了解到海德公园以外广阔世界的苦难和纷扰。在一篇关于埃及的作文里,10岁 的富兰克林写道:“劳动者一无所有??国王强其他们干重活,可给他们的 东西却少得可怜!他们濒临饿死的边缘!没有衣服穿,他们大批大批地死亡! "这时的富①兰克林开始阅读大量的书籍,他喜欢读马克·吐温的作品,后 来他曾对人说:“如果有人喜欢我的措辞和演讲风格的话,那么这很大程度 上是我长期阅读马克·吐温作品的结果,它们对我的影响比别的作家的作品 都要大。"他经常独自呆在楼上,入神地阅读那些已经读了许多遍的关于海 洋的寓言故事,以及那些布面装的记录19世纪初捕鲸船的航海日志。母亲 也经常指导儿子读一些内容严肃的书,9岁时他就认为所有的杂志中,《科 学美国人》最好,而一般在他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孩子很难对这类杂志产生 兴趣。  他记忆力不错,尤其是背词汇的能力很强。他后来成为美国历史上少 有的能讲法、德两门外语的总统。-------------  ①詹姆斯·D·巴伯:《总统的性格》,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268页。  14岁以前,富兰克林·罗斯福所接受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基本 上没有超越家庭的范围。只有一年夏天全家在欧洲旅行时,他在一所德国民族学校上过几个星期学,也算体会了一下公学的滋味。母亲萨拉严格地规范 着儿子的教育进度,她似乎想在海德公园就这样地守护着儿子,直到永远。格罗顿公学  主要是由于母亲萨拉割舍不下,直到1896年9月,14岁的少年 罗斯福才进了寄宿学校,这就是由思迪科特·皮博迪博士创办的著名的格罗 顿公学。皮博迪出生于新英格兰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他不愿随父进入工商界,而是在一个偏僻的矿区当了一名牧师。1883年, 他来到格罗顿,这是位于波士顿西北40英里的一座小城镇。他在这里创办 了一所公学,它有些类似于英国上流社会专门为富家贵族子弟进入名牌大学 作准备的预备学校,如伊顿、哈罗公学。建校舍的地皮是富豪威廉·劳伦斯捐赠的。劳伦斯、约翰·P·摩根、菲利普斯·布鲁克斯等工商金融界的巨 头是学校董事会的成员。学校收费昂贵,规模不大,仅有150名左右学生, 学制6年,专收男生。不久,他就同美国那些历史悠久的贵族子弟学校一样 享有盛名了。詹姆斯·罗斯福早在儿子两岁时,就为他在该校注了册。  14岁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设法插入了三年级。他的海德公园的邻居 伙伴小埃德蒙·罗杰斯同他一起入学。他的侄子塔迪·罗斯福比他高一年级。 在他班上的其他孩子中,9个来自纽约市,7个来自波士顿,2个来自费城。 只要稍微看看那些姓氏,就知道他们尽属于东海岸中心城市的名门望族。据 当时统计,格罗顿公学6个班级的学生中,有90%以上出身于美国上流社 会家庭。  皮博迪身材高大结实,满头金发,其实单纯,是个富于传统自由主义 思想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正派的北方基督徒,深受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化 的托利党①精神的熏染。他把为国家服务和献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强 调,美国的政治必须清除污泥秽水,而格罗顿的学生要积极投身于政治,在  任何时候都不能同丑恶妥协。第二部:出色的见习生 哈佛优等生罗斯福从格罗顿公学毕业后,曾一度想进安那波利斯市的海军学院,将来当一名海军军官。但年迈的父亲坚决反对。他耐心地解释说,作为能够 继承财产的孩子,不应该选择海军职业。因为那会远离家乡,并且生活艰苦。 而学习法律,则能使一个人将来从事任何一种职业。于是罗斯福就进了哈佛 大学。由于他在格罗顿的最后一年中已经学习了进哈佛所必需的16个学分以及大学新生的一些课程,因此,他在1900年9月进哈佛时,虽名列1904届新生中,但实际上是从二年级读起的。 哈佛大学位于波士顿附近查尔斯河畔的坎布里奇,创建于1636年,有着悠久的足以自豪的传统。波士顿这座号称"世界的中心"、"美国的雅典"的城市,以拥有显赫的新英格兰名门世家,雄伟的州议会大厦,别致新奇的 图书馆、美术博物馆而著称于世。哈佛的一位历史学家说,波士顿是附在四 周大学身上的一条"社会水蛭",繁华的灯塔山的性感女侍总希望招待哈佛那 些出身名门的"诱人的青年男子"。不过刚进大学的罗斯福还没有对女孩子产生兴趣。他只是在二年级时同作家理查德·达纳和亨利·朗费罗的孙女弗朗西丝相爱,后因母亲反对而分手。罗斯福同许多格罗顿公学的老同学一起进 了哈佛,校园里随处可见来自全国各地贵族学校的毕业生。他和莱恩洛普·布 朗合住在威斯特摩利大院27号的一套三室一厅的公寓里,地点在哈佛著名 的"黄金海岸",是一个租费昂贵的公寓和高级俱乐部集中的地区。大学生活自由开放,格罗顿那种简片刻板的生活顿成历史。他们用三角旗、奖品、图画、标本、船舶模型、波斯地毯等把房间布置得很有气味, 极富大学生的浪漫情调。这年12月7日,罗斯福72岁的父亲因心脏病去世,给罗斯福留下了大约12万美元的遗产,也给他树立了一个具有自由思想的传统美国绅士 的形象。在此后的许多年里,萨拉·德拉诺·罗斯福夫人就成了海德公园罗 斯福家族的主人,她从她父亲沃伦·德拉诺那里继承了130多万美元的遗 产。丈夫去世后,她让妹妹劳拉陪她在海德公园度过了一个孤独而无聊的冬天,随即就搬到了波士顿的一套住宅,那儿距儿子的住处仅相隔几条街。她 这样做,既慰藉了自己精神上的孤独和渴望与儿子亲近的需求,又使得自己 得以经常照料儿子,以实现丈夫对儿子远大前程的遗愿。在萨拉的性格中, 权威的思想在逐年增长,她似乎更倾向于置儿子于自己的"监护"之下。聪明 的富兰克林为了不伤害母亲的感情,开始学会了迂回和规避。他在母亲的住 处招待宾客,也常外出参加午餐会和郊游。他甚至担负起海德公园和坎波贝 洛的一些责任。在暑期,他用尽量多的时间陪着母亲。他们像以往那样自由 自在去欧洲旅行。但一当萨拉提起关键性的话题——罗斯福家的生活道路, 他就巧妙而机智地顾左右而言他。罗斯福并没有一味地以那种不加理睬、我行我素的态度来表达他并非真心的反抗。 在随和与温顺的背后,罗斯福似乎开始蕴藉着一股冲破和反抗陈旧框架的力量,这些素质终于在"新政"年代的实验中表现出来了。  哈佛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散漫自在,学生中来自名门世家的富家子 弟占了相当比例。  一个人在社交圈和体育活动中成就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他在校园里的声 誉和地位。罗斯福又一次面临着他在格罗顿时的难局:他身材瘦长,体重仅146磅,几乎没有拿手的运动项目让他出人头地。他竭尽全力,弄得伤痕累累,才好不容易地当上了一年级橄榄球队的后边锋,可是,仅仅维持了两 个星期,他就给撤换了下来。后来他被选为一支三流橄榄球队的领队,才总 算平衡了一下他受挫后的失重心理。他还致力于划船比赛和合唱队的排练, 但终竟未能在正式队员中占有一席之地,好在他被选为新生合唱队的秘书,这才减轻了对他的又一次打击。然而,最大的打击来自他在社交活动中的努力。哈佛当时名目繁多而等级森严的社交俱乐部林立,那些最高级的令人向 往的俱乐部大都是直接通向波士顿乃至全国上流社会的桥梁。其中最精英的 受人尊敬的是"波尔柴兰"俱乐部,20多年以前他的远房堂兄西奥多·罗斯 福曾是其会员,而现在不知什么原因它却将富兰克林·罗斯福拒之门外。埃莉诺·罗斯福后来认为,这次打击使罗斯福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甚至成为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之一。 当然,所有这些打击和挫折多半是因罗斯福身体上的缺陷导致的,它们与智力无关。从不一味悲观的罗斯福只好迂回到其他方面,用长岂不懈的努力所换回的成就来冲淡或者抚平心灵的创伤。罗斯福只好参加了名片稍差 的旗帜俱乐部,并担任起所属图书馆的首席管理员。不久,他采纳了波士顿 一位售书商的建议开始藏书,起初收藏一般关于美国的书籍,后来范围缩小 到只限于军舰内容的书籍、杂志和图片。他还被选入哈佛联合图书馆委员会。随后,他又加入了其他的几个社交俱乐部。临近毕业时,他以2/3的票数 当选为优等生委员会常务主席。罗斯福是个不易在打击面前自暴自弃的人。他急切地渴望靠成功在哈佛出人头地,并藉此赢得同学和社会名流的青睐,他依旧热衷于参加课外活 动。1901年,他以自己出色的表现被选为哈佛《红色校旗报》的编辑。 这时,他的远房堂①兄西奥多·罗斯福正如一颗耀眼的政治明星,冉冉升起 在美国政坛上空。这无形中给他带来了几份额外的荣耀。1900年,还在纽约州州长任上的西奥多被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推选为麦金利的副总统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大选前夕冲破惯例采访了校长查尔斯·W·艾略特, 询问他打算在两党之间投谁的票。此举居然获得成功:当《红色校旗报》率 先登出富兰克林采写的独家采访报道时,舆论大哗,全国各大报刊纷纷转载 了这条新闻。大选前夜,他参加了由波士顿的大学生们举行的声援共和党的千人火炬游行。选举结果,麦金利——罗斯福获胜。1901年9月6日,总统麦金利遇刺,8天后身亡,西奥多·罗斯福继任为美国第26届总统。 随着罗斯福这个姓氏知名度的骤然提高,富兰克林·罗斯福屡屡巧妙地利用 自己的特殊身份,为自己挣得了不少荣誉和好处。他不失时机地利用一次作 业任务以自己的家族为题写了一评论文。他让母亲把海德公园家中放在祖传《圣经》旁的那些布满灰尘的家族记事本寄来。在对祖先们的活动及其关系作了一番考证和研究之后,他写道:“如今纽约的一些有名望的荷兰家族现在除了他们的名字之外,什么也没有 留下,他们的人数屈指可数,他们缺乏进取性和真正的民主精神。罗斯福家 族朝气蓬勃并富于生命力的一个原因,或许是主要原因,正在于他们具备了 这种民主精神。他们从不认为自己生在优越的殷实之家就可以双手插进口袋 而坐享其成。与此相反,他们认为,出身于富裕高贵之家的人没有任何理由 不对社会履行天职。罗斯福家族的人之所以在各个方面都能被证明是优秀的 公民,正是因为他们自幼就受到了这种思想的熏陶。"随后,罗斯福在分析 这些"优秀公民"何以会对美国社会作出重大贡献时,强调了荷兰人的顽强和 执着——而这一切都沉淀、沿袭并展现在罗斯福家族的成员身上。显然,他 在这里所谓的"真正民主精神"并非一般政治学意义上的民主,而是指一种能 够积极主动地通过为社区公众事业服务来获取社会地位的素质。 第三部:政海初航 奥尔巴尼的从政训练富兰克林·罗斯福成长于美国"进步运动"方兴未艾的世纪之交。当时,边疆业已消逝的美利坚共同体正在走向"超出凡人眼力所及范围之外的命定 之乡"。伴随着工业化和物质文明方面史无前例的进展,进入帝国主义垄断 时代的美国正如伍德罗·威尔逊所言,"恶已随善而俱来"。  这些"恶"的突出表现有:日益勃兴的各种托拉斯和垄断组织构成了全 国工商贸易活动的心脏,其对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性滥用,已达到 无以复加的疯狂程度;社会财富分配的极为不均引起社会差别、贫富等级的 日益拉大;种族平视和种族隔离现象依然如故,毫无改善的迹象;无节制的 城市化趋势不仅带来了迅速蔓延的与其民区相伴而生的肮脏、疾病、骚乱、 犯罪、恶习等社会问题,也给市政当局提出了举办新型社会工程的严峻任务; 处处受制于党魁的肮脏政治使恣肆猖獗的腐败堕落充斥于各级政府,致使全 国市、县级和州级行政、立法机关成为无能者的天堂和特权阶层惬意的争逐 场所,而过时、老化的行政管理体制仍被用于应付政府所遇到的种种新问题; 工业化时代日趋紧密的社会相互依存性织就了一张硕大无朋而又疏而不漏的 实业竞争体制网络,而这个经营体制网络并未发育出它自有的一套社会道德 准则,相形之下,从前农业社会里的道德准则已显得单纯幼稚和苍白无力了。 当时著名的社会学家爱德华·A·罗斯认为,这些对社会犯下种种新 罪行的人深陷在一种经营体制的网络里,他们大都是为人正派且高尚体面的 绅士,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制造罪恶,这种情形加上司法机制的迟钝,导致 一种实际责任无法确认和定位的"社会罪恶"。譬如制造和销售不洁的食品、 有害的药物、染菌的牛奶和贻祸儿童的玩具,可能会造成疾病或死亡,而那 些参与制造和销售过程的人——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广告人、公司董 事——却没有哪一位意识到自己是在谋财害命。又譬如对防火、安全规定不 加遵守,工厂、铁路和矿井没有安全设施,对不适于运营的交通工具未能查 处,都可能使许多人丧生,但那些当事者决不会认为自己命案累累。还有如  对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监察不当,公司说明书弄虚作假,对股票、黄 金或农产品进行投机,可能会给成千上万人带来贫困和苦难,但有关的人都 不会承认自己犯了侵占财产罪。此外,收买选票,买通选举官员,贿赂议员, 进行院外活动以求制定特别法案,或者公然违法行事或执法犯法,都有可能 危及民主制度的根基,但有关人员几乎无人认识到,他们的行为等于是对代 议制政府的损害和背叛。  面对积恶深重的社会罪恶,肇始于1890年前后,旨在改革现状的" 进步运动"兴起了。随着"伟大的平民"威廉·J·布莱恩以其感人至深的"金 十字架"演说崛起于美国政治舞台,这场运动迅速地在美国政治界、思想文 化界和新闻界展开。  这场运动波及面广,内容庞杂,但其大致的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它 要求由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集中掌握权力,对工业、金融、货币、运输、 农业、劳工,以及社会道德标准实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它的精神还体现在 对社会中下阶层、妇女儿童、印第安人、黑人,以及外来移民等有了新的关 切。它呼吁在政治中和商业中树立各种新的顺应时代要求的准则,主张设计 出足以保证民主制度实效而洁净地运行的新政治方法和行政机构。它为争取 就托拉斯、劳工、工厂、洁净食品、住房等问题立法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这场"进步运动"蕴育着一种新的社会、政治哲学,或者是一种笼统的进步思 潮。这种哲学或思潮包含了对传统自由放任主义的扬弃,倾向于论证应由公 众依据自由民主制原则——对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各种体制结构加以调控。这 一明显带有道德进化意味的思潮显示了其深深植根于美国经验的持久生命力——布莱恩、拉福莱特、西奥多·罗斯福、威尔逊等都是从不同侧面和不同 程度服膺于它的社会试验家、政治改革家或斗士,而无论他们是民主党人或 是共和党人。后来的学者们发现,即令从最间接最微弱的意义上看,也难以 否认,"进步运动"为30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提供或奠定了部分 哲学基础和某些立法基础。  少年时代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曾多次聆听堂兄西奥多那富于激情的政 治改革演说,那时他只能产生一种笼统的好感和肤浅的认同。后来这些改革 的呼声透过大学的围墙隐约地传入富兰克林的耳鼓,他才逐渐真切而强烈地 感受到了堂兄西奥多等人刻意营造的改革气氛。他从哈佛大学毕业时,正值 "耙粪者"们淋漓尽致地揭露美国社会形形色色的"黑幕"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之日。这些新闻记者和作家们将他们的火力集中对准城市政治腐败、大公司 与政客沆瀣一气等现象并猛烈打击。在林肯·斯蒂芬斯的经典性著作《城市 的耻辱》中,就收录有题为《费城:贪污腐化的和心满意足的》、《匹兹堡: 一座感到羞耻的城市》、《圣路易斯的无耻》等名片,而当时罗斯福置身其中 的纽约更是等而下之。它成为一切罪恶的渊蔽:这座近400万人口的大都 市,有1/3的人挤住在3万多处条件极其恶劣的经济公寓里,那里大多是 "极不像样的老旧楼房、后院、黑暗潮湿的地下室、漏雨的阁楼、店铺披间 以及拴牲口都几乎不适合、却改为住人的厩房"。这些平民窟成为疾病和罪 恶的孽生地。欧·享利发表于1906年的小说集《四百万》逼真地反映了 纽约市的贫富悬殊程度——400万人竟然与400人所拥有的财富相等。 坦慕尼协会①及其头子墨菲几乎控制了这座城市的政治,损公肥私、第四部:蛰伏中的苦斗竞选与道义  1920年全国面临着战后第一次大选,民主党则处境维艰。这种颓 势实际上从1918年的国会选举中就出现了。战后民主党遇到了许多在很 大程度上是由战争本身所造成的困难。人民对于威尔逊执政期间的种种紧 张、紊乱和不和——"战争、征兵、没肉吃的日子和实行战时节约的斯巴达 式生活、国际联盟之争、'赤色恐慌',等等"—— 早已感到厌倦,共和党人 便充分利用了战后人们通常发生的政治感情逆转或觉醒的心情。民主党人曾 因操持战时经济历经种种困难而受到了损害,致使他们的联合体分离为许多 互相争斗的利益集团;他们对于从战时过渡到平时也同样处理得不好,结果 造成了经济失调;失业、饥荒和种族骚动;劳工们对埃斯——卡明斯法案、 战后收入锐减和罢工遭到强制性约束感到忿恨,总检察长米切尔·帕尔默滥 捕工人不仅毁坏了威尔逊政府一度作为工人的进步朋友的形象,而且还被自 由派谴责为"政府保守倾向在日益增强";农场主针对农产评价格下降了13而 B 农业用评价格维持不变的现象,向政府提出了严重抗议;西部小麦带农 民早就对1917年的利弗法案表示了不满;中产阶级被战后通货膨胀和经 济萧条所累及。此外,由于威尔逊坚持以战争赔款来惩罚德国和把战争罪条 款列入《凡尔赛和约》,从而疏远了自由派,而他不带任何一个共和党人去 参加巴黎和会并且在那里一再妥协,也招来了人们的指责。重病缠身的威尔 逊作为民主党的领袖和象征,其影响力正在日益消退和减弱。一位威尔逊政 府内阁的成员说:“威尔逊现在之不得人心就像他一度深得人心一样。"但是 他已经把民主党同他的国际联盟的命运紧紧地拴在了一起。威尔逊及其追随 者们强烈要求在民主党竞选政纲中提出国际联盟问题,以借此实现威尔逊的 宏愿,从而使这次大选成为一次"伟大而庄严的公民复决"。  面对这些现实,罗斯福同许多民主党人一样忧心忡忡,他担心他的党 难以取胜,但也没有完全失去信心。1920年6月底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 破例在旧金山举行。一开始似乎是威尔逊的女婿、罗斯福的好友、前任财政 部长威廉·G·麦卡杜有望被提名的局面,但因分歧严重而形成僵局。大会 直到在芝加哥的第44轮投其中才选定了以报纸出版商七家、两度担任俄亥 俄州州长的詹姆斯·M·考克斯为总统候选人。考克斯在随后考虑副总统候 选人属谁时选择了他并不认识的纽约州代表富兰克林·罗斯福。他在向全国 代表大会提名之前,特意征求了墨菲的意见。墨菲清楚地意识到民主党人此 次得胜的可能性不大,并且罗斯福这几年间已没有像从前那样刻意同自己过 不去,于是对考克斯的代理人说:“我不喜欢罗斯福,他在全国并不出名。 不过,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破天荒地第一次对我这样尊重,所以,只要考克斯 愿意,我准备连魔鬼都支持。请告诉考克斯,我们将集合起来,在第一轮投 平时就提名罗斯福。”  考克斯作为一个妥协性的候选人,在州长任内致力于长期性的改革且 政绩尚可,他同威尔逊长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考克斯之所以选择罗斯 福作为竞选搭档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罗斯福以其在海军部卓著的政绩正成 为一颗上升的政治明星,而他的籍贯、派性和政治倾向都恰好可以在竞选过 程中发挥一种平衡效果,他同举足轻重的坦慕尼协会的关系已有所改善,这  将可能使民主党在纽约这个全国人口最多的州的严峻竞选局势有所改善。此 外,罗斯福的姓氏可能会从共和党那边争取过来一些进步分子,因为西奥多 去世的时间还不算久。  罗斯福本人在被提名之前并没有进行过什么活动,他只是对代表大会 前夕流传的有关自己可能会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的"谣言"表示了赞赏而 已。  考克斯和罗斯福专程拜会了威尔逊总统,中风后的总统神色憔悴,言 语不便,内心的理想之火却仍在燃烧。也许是出于一种伟大的忠义之情,这对搭档不顾支持者的劝阻,毅然决定把国际联盟作为他们竞选争论的主要问 题,但这个过于侧重于对外政策的竞选纲领显然不会为民主党带来好的效 应。他们的竞选活动从一开始就预示着将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结局,因为考 克斯——罗斯福的"前途被威尔逊长长的身影遮挡着"。实际上,考克斯在竞选期间所作的许多冗长而措辞模糊的声明,已经表明他的政纲对国联问题作出了某些修改甚至重大保留。但为时已晚,人心的向背已成定势。 而他们的共和党对手、俄亥俄州马里恩县的"活动木偶"、国会参议员沃伦·G·哈定则几乎完全迎合了1920年选民的心意。他举止潇洒、相 貌堂堂、嗓音浑厚深沉、和蔼可亲、极富心机。他以貌似超越对手的高姿态表明自己讨厌唇枪舌剑的辩论,并且常常无关痛痒而又无关大局地指出考克斯——罗斯福这对搭档的一些长处,而同时,又瞅准那种可以在民众中间产 生最佳心理效果的时机,对竞选对手犯下的哪怕是极轻微的疏忽或错误也要 惊叫一声,故作大惑不解、大惊小怪乃至小题大作状。尔后再郑重地对其归 谬、指正。此举竟然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在整个竞选期间,同考克斯马不停蹄地跑了22000英里、作了400次演说相映成趣的是,哈定几乎足不出户,只在马里恩老家的前廊发表过一些文告和演说。哈定的绝妙本领就是 能将争端问题搅得模棱两可、不明不白,他在参议院本来是坚定地反对国际 联盟的,但他的竞选文告和演说竟能使拥护和反对国联的双方都认为哈定站 在自己一边。正如后来他的传记作者安德鲁·辛克莱所说:"哈定一生都在尽力争取别人对他的赞许。他最讨厌被迫作出招人怨恨的决定。在他事业中的每一特定时刻,总愿意借风使舵,博取欢心。"他反复强调美国必须"恢复 正常",他宣称美国极须恢复的"不是英雄主义,而是调养创伤,不是各种济 世妙策,而是正常状态??不是进行实验,而是保持平衡,不是沉湎于国际 理想,而是维持优胜的国家地位。"他还预言,美国若参加国际联盟则无异于从此承担了处理永远不会完结的战争的义务,他大声反对美利坚居然还有17%的文盲,这块富饶的土地上还居然存在着贫穷。1962年美国历史 学家投票排列历任总统的名次,哈定在31位总统中名列最后,是最失败的 两个总统之一。  一般而言,副总统的竞选通常是稍逊一筹的。它作为一种陪衬,一种 重外在形式而轻内容的例行公事,很少搞得场面壮观或轰轰烈烈。几乎历来的当事人都明白它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尾随着总统候选人四处走上一遭而 已。但是罗斯福打破了这一传统。  自1914年竞选联邦参议员受挫,罗斯福踏踏实实地干了6年,方 熬到今天的出头之日,所以他分外珍视这次被提名的机会,并且本能地将其同自己的政治夙愿联系起来。尽管他已经大体上预见到它的结局,但性格使然,他决不能在众目睽睽下偃旗息鼓或顺其自然。  很多似乎无望的事情正是经过苦斗反而出现了转机。况且,那条竭力 向前延伸并将贯穿着他的事业的平行线依旧横卧在他的意识深处——向特德 叔叔看齐——特德叔叔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时是42岁,而他现在才38 岁。  罗斯福迅速交代了海军部的事务,随即便与同事们挥手道别。海军部 的工作人员献给退役的罗斯福一只银杯作为留念。罗斯福在临行前对丹尼尔 斯表达了动情的感谢,他尤其感激这7年多来丹尼尔斯对他的体谅和容忍, 以及丹尼尔斯"在他竭力要飞上天去的时候,巧妙地教会了他在地上走的本 领"。  8月9日,竞选运动的帷幕正式在海德公园村拉开。在此后的80多 天里,他绝大多数晚上在竞选专车上度过。他毫不停歇地在全国各州旅行, 每天通常是发表7次有时甚至是13次演说,总计演说次数近千次。这次远 征的阵容中有埃莉诺、宣传人员斯蒂芬·厄尔利、总管马文·麦金太尔、专 职采访记者斯坦利·普伦诺西等。路易斯·豪后来也从华盛顿赶来助阵,他 把罗斯福结识的上千个新朋友记了下来,尽力通过这次竞选让全国都熟悉罗 斯福,他的眼光早已越过当下而投向了未来。  罗斯福在演说中不知疲倦地为国际联盟问题吁请公众支持。在反复阐 明这个主题时,他说:“对于我们面临的世界性问题,我们要么闭起双眼, 像东方人那样梦想着过去,过着与世隔绝的国家生活;要么睁开双眼,认识 到当代文明世界已经变得如此错综复杂,而各个国家的人民生活也日益如此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建立种种体面而亲密的外交关系日益变得不可避 免,但是这种势在必然的正常关系竟然被魔鬼令人心惊地诬称为'国际的纠 纷'。"他进一步地宣称,国际联盟"是一个对现实形势的一种现实解决的方 法。它虽不如我们最初提出的宪章那么完善,但它不反对国家而反对战争。 通过它,我们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正式加入这个组织的政府在和平的局面 下互相贡献我们的精力和潜在力量。而把这一目标同美国政策对立起来,实 在是不可思议的。”  在国内事务方面,他主张要组织进步的和有效率的政府,不断地研究 美国的工业、财政税率和社会问题,不断地采取行动以改善公民生活状况。 合理保护和使用自然资源,实行较高的劳工标准,而不要"堕入某一个集团 的心血来潮或机会主义之中"。  这些主张无一不预示、暗含或标明了罗斯福的那些正处于反复探索和 变动之中的政治哲学和治国方略的特征与结构。人们只是在过了整整10年之后才在无助的绝望中蓦然发现它们的意义。11月初,罗斯福在纽约麦迪 逊广场公园的结束性演说中表达了自己的信念:“正是我心中的信念使我确 信,美国将选择进步的大道,把绝望的论调、卑怯的嗫嚅、倒退的小路统统 抛到一边!”罗斯福全身心地投入这次竞选,其积极进取的主动姿态格外引人注目,但并没有因过分“突出自己而使主角考克斯州长黯然失色"。在11月6日 的大选中,像这样的错误并没有对结局产生多大影响。共和党人哈定——柯 立芝获得压倒性的胜利,他们的多数党地位也得以恢复,并将此局面保持了10年之久。 罗斯福以达观的态度对待这一切,他在一封信中说:“富兰克林·罗斯福,这位前副总统,已被解除职务了。"他并非一无所获,他获得全国性的知名度,结交了许多重要人物、了解了民众的情绪和要求、尤其是获得了弥 足珍贵的教训——政治是实现可能实现的事物之艺术。而任何试图绕开或抵 制政治现实的努力都是难以奏效的。——所有这些都对伺机东山再起大有裨 益。在野的商人政客  38岁的罗斯福10年来第一次成了普通公民。在与日渐长大的儿女 们和老朋友们度过了一段自由自在的休整齐后,他要开始工作了。整个柯立 芝年代被实业家们称为"新时期",电力的普遍使用和F·W·泰勒的科学管 理理论的推广,促进了全国工业的惊人增长,经济一派繁荣,商业投机、金 融业活动既有利可图,又充满着风险。  波士顿富豪范·L·布莱克是罗斯福在游艇俱乐部的伙伴,他经营的 实力雄厚的马里兰信托储蓄公司正好要在纽约开设一个分公司。该公司主要 从事证券发行的担保和海外投资等业务。罗斯福便担任了这家座落在百老汇120号的分公司经理,年薪丰厚,是他当助理海军部长收入的5倍。同时, 他又重操律师旧业,在华尔街52号开设了埃米特——马文——罗斯福法律 事务所。他给朋友写信说:“这两项工作显然可以很好地相辅相成。”在此后的8年中,他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商业冒险活动,但绝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许多年后,他的政敌仍以幸灾乐祸的口吻谈到20年代经济繁 荣时期的罗斯福在商务活动方面的失败。他参与其中的各类公司都具有很强 的投机性,在1929年到来的大萧条中,除一家之外全倒闭了。  罗斯福并未因接二连三的失败而遭到巨大损失,因为他很少在一笔买 卖上大量投资。对此詹姆斯·M·伯恩斯认为它反映了罗斯福作为一位不肯对一次选举进行孤注一掷的政治家的谨慎作风和保守性的一面。似乎只有一 次投机给他带来了收益:他帮助一家加拿大公司买进贬值的德国马克,用于 购买各种德国公司的股票,尔后在出手股平时赚了一笔。罗斯福还加入过一 些金融联合公司——"康普·邦德公司、联合银行公司"等,他大胆的闯入姿态引起了金融界的某些不安。1923年夏,罗斯福与一家行为可疑的企业发生联系时,金融情报协会秘书长F·安德烈写信给他说:“我非常痛心地 发现,有人正在利用您的名字发售新股票,这尽管是出于良好动机,但从商 业观点来看,终究是非常冒险的??十分令人惋惜的是,您的光荣而令人尊 敬的名字正在被此类商业交易所利用。"罗斯福答复说:“您应当了解,对于一个从事社会活动的人来说,避免让他的名字在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为各种企业所利用,有多么困难,不过我一定尽量设法注意这些问题。"罗斯福总 是热衷于不停顿地提出新计划并参与试验,他喜欢新鲜事物。  1922年,罗斯福担任了美国建筑委员会的主席。该委员会作为建 筑工业的一个行业组织,是按照商务部长胡佛的企业自动调节理论建立起来的。胡佛亲自主持了挑选罗斯福出任主席的会议。该委员会下辖全国250个建筑行业组织,成员有建筑商、建筑师、工程师和建筑行业工人。当时的 建筑业因到处充斥着牟取暴利、工程舞弊、质量低劣、价格昂贵而招致公众 的指责,新闻界和各种论坛纷纷要求对其内幕进行调查。罗斯福认为这是一 种很好且健康的做法,但他反对由政府对工商业进行干预。他在该委员会的发言表明了这一点:“政府干预不是可行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是笨拙的,而且需要很多资金。这意味着要雇用一些人来从事这一工作,这意味着要增加税收。公众不需要这种做法,工业界也不需要。"有一种习惯于历史地看 待问题的观点认为,罗斯福在①任总统之前的很多年里就已经基本形成了" 新政"的关于政府调控私营经济的思想。其实这是没有依据的臆断。作为一 个曾长期是威尔逊主义的温和派代表,他只是反对政府对于工商业的绝对放 任自由政策。甚至到了1929年7月4日,州长罗斯福在坦慕尼厅的演说 中,仍坚持重复着上述观点。罗斯福在担任美国建筑委员会主席期间,成功 地依据反垄断法对一些建筑行业协会进行了起诉。他还帮助收集资料作出长 远规划,以消除建筑行业中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他提倡在建筑业中提供平等 的就业机会,主张提高建筑工人的社会地位,恢复行会精神。第五部:蜚声纽约州 轮椅州长1929年元旦,46岁的富兰克林·D·罗斯福入主设在奥尔巴尼的纽约州州长官邸。那个刚刚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竞选工作班子也随即取代 了史密斯特意留下来的人:弗林出任州政府秘书,法利接管了州的党务工作, 罗森曼为州长秘书,豪则负责经管罗斯福在纽约市的利益,这是一个对罗斯 福忠诚负责而又精明强干的核心小组。罗斯福也显得健康乐观,他的左腿在不久前开始长出新肉。帝国州长的担子并非想象的那样沉重,一年之中他仍有不少假期和闲暇在温泉、海德公园、纽约的居所和外地旅游区等地度过。 安娜已经结婚并给他生了个可爱的外孙。埃莉诺从事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福利 工作也进展顺利,并且似乎劲头越来越大。  罗斯福并不甘于在前任州长的荫庇下坐享其成,因为史密斯留下了一 个工作效率很高的行政体制。他还要给它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成为一个旨在推动进一步的改革并具有明确目标的专家型政府。他让州长秘书罗森曼担任 司法改革顾问,他以前曾在立法法案委员会供职3年。小享利·摩根索担任 农业咨询委员会主席,他对纽约州的农业问题素有研究并进行过成功的实 践。苗条秀丽的弗朗西丝·帕金斯出任工业局长,因为她曾先后10年担任过州工业委员会委员和主席。研究公用事业管理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利兰·奥尔兹、哈佛大学的法学专家菲力克斯·弗兰克福特等都成了他在水电和公用 事业方面的顾问。后来,莫利教授从他的哥伦比亚大学同事中遴选出了一批 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加入了这个圈子,雷克斯福特·G·特格韦尔是农业问 题的权威,林赛·罗杰斯在关税方面很有造诣,小阿道夫·A·伯利在信贷和公司领域的见解有独到之处。来自衣阿华州、长期在纽约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哈里·霍普金斯也在大危机年代逐步地走进了罗斯福的视野,弗兰克·沃 尔克、威廉·H·伍丁、老亨利·摩根索等也成了他的财政问题顾问。这些 有识之士从各自擅长的领域献计献策,后来构成了罗斯福竞选连任州长、入 主白宫、推行新政时的智囊团的主体。罗斯福竭力想为他任内的州政府树立一个不再被党派斗争的裹挟并直接面对人民的公正形象,他尤岂不愿意看到那些一味贪婪地从事"私人政治"的坦慕尼协会成员将污泥秽水溅到自己身上,而自己又不能与之公开斗争的 尴尬局面,因为这将导致民主派的更加分裂。为此,他在上任伊始就尝试了 俨然超党派的行动准则和将重大争端性议题直接诉诸于人民的努力。他在" 行政预算案"修正问题上同议会中占多数的共和党人展开了首轮交锋,最后 靠诉诸纽约最高法院上诉法庭而取得了胜利。在围绕圣劳伦斯河动力开发和 经营方式问题上,双方经过了旷日持久的争吵后陷入僵局,罗斯福便扬言将 马上就此问题向全州人民发表广播讲话,从而迫使共和党对手基本接受了自 己的提案。他还在农业政策、劳工立法、公用事业、监狱体系的改组、自然 资源保护等方面提出了议案,他发现对付那些固执保守且故意从中作梗的州 议员的最有效压力方式,就是通过无线电广播同全州人民进行一系列不拘形 式的谈话(民主党已向全州所有电台都购买了每月1个小时的广播时间)。 从1929年4月3日期,罗斯福常对着麦克风发表语调直率而亲切的谈 话,他老练地声称谈话内容都是超党派的。而每次谈话的实际效果则是,那 些反对派议员要么被迫举手通过,要么被公众谴责为出于自私的目的有意从 中阻挠。这一斗争武器成为后来白宫岁月里"炉边谈话"的预演和前奏。  尽管罗斯福追求进步改革的效果并没有预其中的那般理想,因为几乎 他提出的一切重大计划都因涉及面太广而在软弱的抵制中被打了折扣,但罗 斯福以平坦诚、直率而新颖的姿态和广泛的舆论影响打动了广大选民的心, 提高了自己的声望。在他和小亨利·摩根索的建议下,民主党组织出资于1929年初在奥尔巴尼设立了一个新闻处,向北部地区和共和党控制的农村 报纸无偿提供带有民主党倾向的材料以及州长工作要览,他还卓有成效地绕 过亲史密斯的州委员会来加强民主党在州北部地区的基层组织,他更加广泛 地在州内巡回视察,发表政见——所有这些努力都为竞选连任州长打下了基 础。共和党对手面对着声名日隆的罗斯福,决定狠狠打击他的最薄弱环节——他与坦慕尼协会的关系。共和党揭发了一篇与罗斯福有涉的州司法机关 的肮脏交易——罗斯福按例行手续任命了一个坦慕尼分子担任普通法院法 官,而这位法官在此前花了3万美元从坦慕尼协会买到了这个职位。他们声 称罗斯福是坦慕尼协会种种龌龊勾当的同情者和纵容者。对此,罗斯福只得依靠妥协的策略摆脱困境,他认为"不能在对手安排的阵地上投入战斗",而 要迂回到另一些问题上争取主动。一方面,他以超越党派利害关系的姿态, 不动声色地将此案移交给州检察长(共和党人),并指定一名共和党最高法 官召集特别大陪审团进行审理,他甚至还要求最高法院上诉法庭对地方法庭 进行一次普遍的调查。另一方面,他以耐心的解释让坦慕尼协会认识到,此 举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情势下的不得已而为之。在对待劣迹斑斑的民主党 人、纽约市长吉米·沃克的贪污案时,他采取了类似的策略。1930年的 选举在即,罗斯福离不开坦慕尼协会的支持。与此同时,罗斯福还采用了当 时先进的有声电影和无线电广播来宣传自己的业绩。1930年夏,一部名 为《罗斯福在干什么》的有声影片上映。多家保险公司的代表在医生们检查 罗斯福的健康状况时到场,检查表明48岁的罗斯福就像30多岁的人一样 健康,保险公司对他投保56万美元,而通常一个人的健康保险最多不超过50万美元。共和党为了击垮罗斯福,特意从首都请来了国务卿亨利·L·史 汀生、助理财政部长奥格顿·L·米尔斯,陆军部长帕特里克·J·赫尔利 等纽约州人回来助拳,他们异口同声地谴责罗斯福实际上纵容了坦慕尼协会的贪污舞弊。但一切终究无济于事,罗斯福以超出对手72.5万票的绝对 优势再次当选纽约州州长。脱颖于大萧条年代  罗斯福州长是在国内太平无事、欣欣向荣的背景下走马上任的。柯立 芝曾说美国是一个搞实业的国家,所以需要一个为实业界服务的政府。他的 名言是:“建一座工厂就是盖一座圣殿,在工厂干活就是在那里做礼拜。"满 怀信心的胡佛则以"更大的繁荣"为口号取得了白宫入场券,他在竞选时宣 称:“我将继续推行过去8年来的各种政策,那么,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 很快就将目睹贫困被放逐于这个国家之外的那一天。"其深合民意的"每家锅 里一只鸡,车库里有两辆车”的诺言在全国不胫而走。他在就职演说中又说: “我们的成就结出的果实牢牢可靠,没有任何国家能够超过。"各大证券交 易所的股票行情以胡佛上任为信号掀起了历史上截至当时为止的第二个最高 潮,在他就任总统的前半年内,普通股票平均价由年前的117猛涨到225,各大财团控制的巨型企业的股票更是上扬到令人头晕目眩的地步,证券 经纪人在红利的鼓舞下纷纷增加其银行借贷,美国公众也显得确实能够无限 制地大量吸收各种股票证券,股票证券的制作与分配成为当时重要的热门行 业。工厂就业率、建筑合同数、银行贷款额、货车载运量等几乎一切企业指 数都在持续高涨之中,商业及其准则主宰了一切,举国上下的各个阶层和各 类机构几乎都淹没在如罗斯福所言的"虚假繁荣"的巨大泡沫中。在一本被人 们争相翻阅的畅销书中出现了这样的妙语:如果耶稣在世,他也会到广告公 司当会计。因此,罗斯福在任内初岂不可能搞大刀阔斧的改革,史密斯的卓 著政绩也给他留下了一个一时难以超越的高起点。他大抵上只能提出一些进 步的改革议案,但起大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他倒是在同州议会中居于 多数党地位的共和党人的斗争中,充分显示出了过人的才智和老练的手腕。 总之,这种状况大约在一年后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改观——突如其来的局势为 它提供了全部契机、可能性和一切场所。  1929年10月24日的"黑色星期四",纽约证券市场在经历了几 次小小的预震后出现了坍塌,几十种主要股评价格垂直狂跌,绝望的人们疯 狂地抛售,当天就有1289万股易手。崩溃的高潮终于在10月29日来 到了:大批的股票涌到市场上来,不计价格地抛售??这一天疯狂交易以1641万股的最高纪录而收盘。??根据《纽约时报》的统计,50种主要 股票的平均价格几乎下跌了40档。与此同时,在另一些市场——外国股票交易所、美国较小交易所、谷物市场,价格惨跌也接近恐慌程度。到11月 中旬,股评价格又一次惨跌,"柯立芝——胡佛繁荣??处于垂死状态。在 这种惊慌的冲击下,许多一向不受人注意或被证券市场乐观情绪掩盖的病 害,开始围攻整个经济躯体,好像当某一关键性器官不再起正常作用时,病毒细菌渗入整个人体一样。”  事实确实如此,这次暴跌只不过是经济全面而持续衰退的一个开端。 在此后3年多的时间里,金融业、商业、工业的指数依次成比例地剧烈下降, 作为20年代经济繁荣支柱的钢铁、汽车、建筑等行业的衰退情况更是惊人, 许多知名企业在逐渐消失。农民的总收入下降了57%,对外贸易总额下降70%,失业人数最多时高达1500万人。所有这些逐步构成了一次标志着美国经济生活分水岭的大萧条。  关于这次严重而持久的经济大萧条的基本原因,就连许多美国著名大 学指定的标准经济史教材也承认,它是资本主义世界间歇性地或周期性地发 生经济危机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其理论上的说法是:“在总的经济活动中, 扩展与收缩循环交替,每一方向的替换运动都是自动加强,而且实际上渗透 到经济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不断变化的因素表明美国经济生活缺乏 稳定性。整个20年代的美国"工商业处于一种社会方面良好的、自由放任 主义的环境之中,正是工商业制度本身造就了后来的萧条,而不是敌对的和 外部的社会力量。"20年代的 "新时期繁荣"没有确实的基础,正如威 廉·z·福斯特所说,它是"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废墟上的用旧纸牌搭起 的房子"。具体而言,"新时期繁荣"中隐含着许多足以危害经济结构的因素: 整个国民收入中成为利润即潜在资本的部分日益增多,而作为工资与薪水的 那一部分消费支出在相应的减少,实际工资赶不上国民生产的大幅度增长, 结果出现一种偏离劳动收入而偏向财产收入的现象,财富用于进一步扩充工 业单元和疯狂购买股票市场利润,造成商平生产过剩,即使预支购买力的分 期付款法也难以维持总消费量的增长,这样就出现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日益扩张的工业因内部比例失调出现了难以补偿的负担,钢铁、汽车、 房地产等突飞猛进,而采矿、棉纺、造船、铁路运输及设备、制革等严重滞 后;农业方面因战时过度扩张和欧洲市场骤减,更因美国饮食结构的改变、 人口增长缓慢,以及海外竞争趋于激烈,导致美国农产评价格和农业收入急 剧下降;就业人口的上升几近停滞,还跟不上人口的自然增长,“技术性失 业"呈上升趋势;因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速度过快,而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利 用,各国关税壁垒又引起投资出路狭窄,于是大量资本进入投机市场。工业、 公用事业、铁路和银行都加紧印刷新的债券去适应日益膨胀的需求,成千上 万的人们对自己的正当业务失去兴趣,转而集中精力去进行股票投机。整个 信贷业务和投资交易充斥着公开的腐化与堕落;由于美国停止对外国贷款, 国际汇兑中的美元贴水,贸易顺差使世界黄金日益流向美国,以及高关税政 策招致他国的报复性对策等因素,导致欧洲的财政动荡和金本位制的难以复 原,这不仅引发了现存国际汇兑与贸易制度的崩溃,也使欧洲长期无力从美 国买进多于它们卖给美国的商品,结果便是美国向欧洲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 出同时锐减。从过程上看,证券市场崩溃引发了信用结构的破裂,社会分配 体系随之解体,农产评价格暴跌的同时,工业品却因垄断习俗和工资协议而 稳如泰山,美国银行制度的弱点和欧洲金融恐慌更导致了复杂而持久的信贷 危机,正常的国际贸易活动宣告休克,古典经济学意义上的自由市场已不复 存在。  严重的大萧条引起了美国人民广泛而深刻的消沉、不满、失望、怀疑 和忿怒,这种情势加速了一个从来就不曾静止的社会的变化,而且促使人民 去接受新的观点和平盼已久的变革。1930年的国会选举结果就清晰地反 映了这种情势,民主党取代了众议院里的共和党多数,而且将共和党在参议 院的多数席位减少到了最低限度。1928年南部和边境各州曾倒向胡佛的 民主党人现在又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原来对民主党有些怀疑的农场主现在 因农产评价格暴跌而接近破产,他们也不愿再投共和党的票。城市劳工接近 民主党的趋势也明显增强。原来暮气沉沉、支离破碎的民主党组织也开始重 新活跃起来,这些变化无疑对任何一个潜在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而言都是吉 兆。民主党人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几乎整个20年代曾以繁荣和更大  的繁荣为理由在人民面前邀功的共和党,原来并不能垄断繁荣。罗斯福敏锐 地认识到,目前正是自己有所作为并一展抱负的绝佳时机。其实,1930 年罗斯福竞选连任州长的获胜本身就是他有效地利用这种形势的结果。  胡佛总统及其内阁成员经常单独地或集体地发表乐观自信的安抚民心 的声明。与此同时,一个强烈而鲜明对照的便是罗斯福州长已经开始在帝国 州这个重灾区采取了越来越激烈的全国为之瞩目的举措:他较早地改变了自 己1929年冬的看法,他承认"局势严重,需要我们冷静而认真地对待这 种局势,要像研究致命细菌的学者那样,首先弄清它们的性质、因果关系, 最后找出战胜它们和防止它们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办法。"言出必行,1930年3月他提议建立了一个紧急救济失业委员会,其宗旨在于提出关于 稳定失业情况的长期的可行性建议;他号召州政府要千方百计地帮助提高就 业率,并提交州议会通过一项限制法院干预劳资冲突的法令,他还率先赞成 把强制性失业保险作为一种实际上的救济方式;他切实地采取一系列紧急措 施,及时有效地减轻了人民的疾苦并且扩大了公共事业(如大规模的造林计 划);1931年8月,他敦促州议会批准成立了临时紧急救济署(简称 T·E·R·A),具有"洞察一切的判断力"的哈里·霍普金斯担任了该机 构的主任,"该机构已经掌握着一笔大约3000万美元的经费,如果发行 公债在选举日通过,它还可以拥有3000万美元。现在州里大约有100 多万人的生活靠它照顾。"工作迅速、尽量不给罗斯福添加麻烦的霍普金斯 所推行的失业救济计划规模之大,措施之激进,在美国各州中是空前的。尽 管纽约州10%以上的居民平均每家每月仅可得到23美元救济款,可是这 些钱已使他们得以免于饿死,而其他州每户每月只能从慈善机构领到几美 元。这样按危机时期的标准看,纽约州的穷人在全国穷人中算是富户了。该 机构的名称及其所作所为经常在全国主要报刊上出现,因而在美国人民中间 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倾斜。此外,该机构的创设,实际开创了一个后来罗斯福 自己在"新政"时期,以及在为应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需要而组织举国力量时 期所一再遵循的先例,即迅速成立一个新机构来应付和处理紧迫的问题。  尽管这些举措及其包含的见解与胡佛后期勉强推行的政府干预政策有 类似之处,但一个是积极主动,一个是消极被动;一个是大张旗鼓地宣扬, 一个是小心谨慎地辩解——结果他们两人在公众心目中造成了远比实际情况 要夸张得多的不同形象。更重要的是,那些与罗斯福担任同等职务的其他州 长们,要么一筹莫展、固步自封,要么走在了纽约州的后面。而同时令人惊异的是,曾经追求进步改革的史密斯、考克斯、戴维斯等重要民主党人(均被提名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在大萧条中都不同程度地向右转了,这样, 一个具有灵活性、创造力和平力的罗斯福州长就在全国俨然显现为那种舍我 其谁的领头羊风范,纽约州也一跃成为全美国有效对付大萧条的典范。换言 之,在举国上下都被沮丧和绝望紧紧攫住并束手无策的时候,任何能够带来些微希望和亮点的尝试都会获得传播学意义上的聚焦、定格和自我放大机制。应运而起罗斯福州长对付大萧条的举措及其轰动效应无不表明,站在竞选1932年总统的起跑线上的罗斯福处于极其有利的一条跑道上,其成绩和声誉 使得那些也想争当总统候选人的民主党人相形见绌。一开始,精明而老练的罗斯福故意压低竞选总统的调门,以免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实力和有利地位而 成为对手们的众矢之的。于是在他再度出任州长伊始,一个似乎是自发组织 起来的要求他竞选总统的运动就在纽约州乃至全国兴起了,尽管其中有许多 真诚地为美国命运仗义直言的罗斯福的崇拜者和敬慕者,但幕后操纵这场志 愿竞选运动的关键人物乃是接受罗斯福授意的路易斯·豪、法利以及"纽扣 俱乐部"的原班人马。"罗斯福之友"作为一个新的俱乐部组织在纽约市应运 而生,并且很快在全国旗他州发展到了50多个。1931年夏,法利精心 地进行了一次横穿全国的旅行,以测试罗斯福获得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各种可 能性,以及发现为达到这一目标尚需作些什么。法利考察的结果鼓舞了罗斯 福,于是一切筹备活动紧锣密鼓地全面铺开,并且极具针对性。罗斯福这时 也开始逐步走向前台,他频繁地招待来访的全国知名的政治家,不失时机地 向全国宣传他对于大萧条的看法,及他的政治哲学和治国方略:什么是国家? 国家就是一个有组织的人类社会的合法代表,它是这些人为了互相保护和过 上幸福生活而创建的。??我们的政府不是主人,而是人民的工具。国家对 公民的责任就是仆人对主人应负的责任。??国家的责任之一,就是关怀那 些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  1932年1月23日,罗斯福正式宣布他已作了竞争民主党总统提 名的候选人。不久,就有起码6名其他候选人宣布加入这一角逐。首当其冲 的便是业已同罗斯福分道扬镳的“快乐勇士"史密斯,其次是来自得克萨斯 州的新教徒、众议院议长约翰·N·加纳。相形之下,声誉鹊起的罗斯福州 长经过一年巧妙的筹备,已然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但他的弱点也很明显, 即其支持者成份过于复杂和分散,这将可能导致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难以 形成一种凝聚力以及僵持局面下必不可少的耐力。并且,他的宿敌和竞争对 手们立即开始针对他的一些薄弱环节展开了轮番进攻。  罗斯福的老对手、强有力的报界巨擘、孤立主义分子、民主党人威 廉·R·赫斯特一马当先。他甚至在1931年底就开始对罗斯福实施了打 击。他的报纸反复证明大萧条乃是美国的债务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协 约国)没有能够偿还巨额债务所致,而罗斯福这样一位曾经力主美国加入国 际联盟的人显然不适于做总统候选人。他控制的报系拥有千百万美国读者, 罗斯福若是对此置之不理或拖延行事,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在1932年1月底,罗斯福委托中间人暗中去说服赫斯特,岂料此举竟弄巧成拙,老辣 的赫斯特不吃这一套,反而立即将罗斯福试图做的幕后交易公之于众:“假 如罗斯福先生愿意声明他不是国际主义者,他应当把这一点公开告诉大家, 而不是对我个人讲,??如果他担心对选举不利,当然也就没有勇气公开说 出自己的意见,可同时又想私下做好人——对谁都是好人,更确切地说是对 一些人是好人、而对另一些人是犹大的话——那么,当然,他既得不到公众 的信任,也得不到个人的信任。”  私下妥协的努力受挫,路易斯·豪也承认这是致命的打击,必须尽快 对公众有所交待。  经过一番准备,罗斯福于2月2日在纽约向"保护农业社"发表了答复 赫斯特的演说,他首先全面地回顾了国际联盟的发展演变史,“今天的国际 联盟已不是伍德罗·威尔逊所设想的国联了。这些年来,国联的主要作用已经不把世界和平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而只是一个讨论欧洲各国政治困难的会议场所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不应参加这种讨论。这些年来,国际联盟并没有沿着它的创始人所期待的途径向前发展,而且它的主要成员国也 没有作出安排,把用于武装力量的巨额资金转向合法贸易、平衡预算和偿付 债务方面。美国加入国际联盟并不能按照美国人的基本信念去达到防止战争 和解决国际困难的最高目的,因为这些事实,所以我不赞成美国参加。"同 样地,他也改变了对战争债款问题的态度,他非但不提醒他的同胞关于美国 经济上的民族主义是怎样削弱了欧洲的偿还能力的,相反,他抨击欧洲国家 巨大的军费开支,并以此证明欧洲人欠美国的债务是有偿付能力的。他还抨 击了1931年斯穆特——霍利的过高的关税对国际贸易及美国人民的害 处,并主张美国不要强迫那些没有现金的国家支付现金,从而实现商品互惠 贸易的顺利进行。他在演讲结束时宣称:“美国的崇高理想要求我们严格遵 循华盛顿的原则,在国际舞台上保持我们的理由,同时愿意向贫困的人类提 供指导。"①第六部:新政大夫  1932年7月2日,即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演 说的翌日,著名漫画家罗林·柯尔比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幅漫画:一个疲惫的 农民倚锄仰望天空掠过的一架机翼标有"新政"字样的罗斯福座机,那迷惘的 表情中透着些许希望,自此,"新政"一词就作为罗斯福施政纲领的鲜明标志 不胫而走。罗斯福在1932年7月2日发表演说时,其关于"新政”的学理性概念以及明晰细致的蓝图并未形成,只是具备了一个大体的轮廓和意向性的原 则目标。罗斯福很善于感受公众的情绪,他后来的那些没有先例的大胆行动 的表层之下往往闪烁着直觉的智慧火花。他看到美国人民在无助的困境中渴 望试验,渴望试验只要能显示出运动或新颖事物的意思就行,渴望新的转机,只要不是照旧按部就班死气沉沉就行。他表示自己看到了成千上万美国人的面孔,“那是迷了路的孩子们常有的绝望表情。"因此,罗斯福能够对民众意 愿、社会舆论加以引导和必要的推动,把群众的愿望转换成政策。他所接受 的社会哲学、政治学理论和经济学知识的教育与胡佛大致相似,胡佛固守自 己的信念,往往是在经营管理人员的精细气氛中谨慎行事,未免匠器大重。罗斯福则关注结果而不是抽象原则,感情充沛而又从容自信。胡佛很少公开向人民表明他正试图做些什么,他甚至在公众场合尽量避免提到或使用"萧 条"这个词,而罗斯福往往能够在一项政策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时候就清楚而 有力地说明其指导方针。在罗斯福一步步地走进白宫的过程期间,美国面临 着一个全新的局面,为人们普遍熟知和易于接受的传统理论已不能给他多少启迪和指引,这就势必出现一个摸索、在纷乱和挫折中寻求出路的阶段,而这时只有具备勇于试验的精神和不畏惧犯错误的胆略的领袖才能实行“新政 "。罗斯福不拘泥于陋习陈规,乘飞机直抵芝加哥提名代表大会并破天荒地 亲自发表演说——这一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这种充满活力和独 创精神的举动给人民以惊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查德·霍夫施塔特认为,"新政"的核心,与其说是一种政治哲学,还不如说是一种气质,一种植根于勇于在未知领域大胆行动而不惧铸成大错的信心的气质。罗斯福在当总统后举行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把自己比作橄榄球场上的四分卫,四分卫知道下一 次如何打,但超过这一点他就不能预测或硬行安排,因为"以后的打法将取 决于下次取得的结果"。因此,不能一开始就把"新政"视为一种宏伟精致、 面面俱到的且寓意深远的治国计划。在"新政"实施的6年多时间里,既有一 系列临时紧急措施,更有不少深思熟虑的计划,也有作为迫于各方压力的折 衷或妥协的结果,故从纯粹的经济学角度看,其中难免有互相牴牾和彼此消 解之处,但是从政治策略方面考察,它们却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或内在联贯性。 确实不能简单地把"新政"等同于一系列权宜之计或急就章的大棋盘。 有些观察家在审视他的各项措施的产生过程时,过分强调它们往往是极其随 便或一时心血来潮的标新立异的产物,从而得出结论说,罗斯福取得的成就 纯属偶然,就像随随便便地放上几枪也会有可能击中靶子一样。其实不然, "新政"有着极其深远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它与罗斯福的成长历程、所受 教育、个性品格、政治信念、领导作风,以及进步运动、当时的舆论压力、 西奥多和威尔逊的政治主张等等因素,都有着或隐或显、或疏或密的关联。 它在罗斯福的纽约州长任内已显露端倪。自罗斯福宣布竞选总统提名之日 期,他麾下的那个主要由专家教授组成的“智囊团"就开始为拟定"新政"政 纲,"参考了上千种书籍,借鉴了大量以往政治经验。"这个人才济济、日益 壮大的顾问队伍代表着各种政治观点和经济主张,罗斯福则是"万向节、配 电盘、变压迫"。事实表明,正因为如此,当时两大党的头面人物中,唯有罗斯福能够拿出一份与经济大萧条作斗争的建设性的进步纲领。新政的序幕  罗斯福的竞选总部设在纽约市麦迪逊大道331号一所不太引人注目 的办公楼里,这个匆忙组建的机构有工作人员600多人。依照惯例,罗斯 福任命法利取代拉斯科布担任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法利和莫利在工作上 作了严格分工:法利负责在全国拉选票,他精通战略,熟悉细节,树立了现 代总统竞选的模式;莫利负责率领"智囊团"为罗斯福气草演说稿和备忘录。 "智囊团"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即繁荣的基本前提是消费,因而要设法 提高社会购买力。他们殚精竭虑、共同提炼出来的精华都汇聚在罗斯福的16票主要演说稿中。 部分地由于想要证明自己精力充沛,平息关于他的健康状况的各种非议,部分地由于要利用个人魅力作为资本,罗斯福选择了巡回旅行的"树桩 演说"的竞选方法。1932年9月12日,由6节车厢组成的竞选专列从奥尔巴尼驶出,随行的有埃莉诺和儿子吉米、利汉德小姐、莫利、法利、沃 尔什、参议员基·普特曼、记者、技术人员、保安人员以及"纽扣俱乐部"的 成员马·文·麦金太尔等。罗斯福专列首先横穿北美大陆,抵达西海岸的旧 金山,然后调头到洛杉码、西雅图、亚利桑那、新墨西哥、科罗拉多、内布拉斯加、衣阿华、伊利诺斯、底特律。然后他又去了南部诸州,还有一次到了属于共和党势力范围的新英格兰。他总共发表了16次重要长篇演说和67次短篇演说。作为一名竞选老手,他依旧针对所在地的具体情况把每一篇 演说内容限定于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样,他就等于费尽心力地谈到了各种不 同主题:关税政策、农业计划、公用事业、财政公开、管制证券经营、消除 贫困等。他在很多问题上并不单刀直入地明确表态,而是尽量多留些余地,以便使自己处于不易受攻击的稳固位置。但是,所有的演说都贯穿着这样一根红线,即通过抨击胡佛政府来强调改变现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对胡佛 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严厉批评:它通过其虚伪的经济政策鼓励了投机活动和 生产过剩;它极力地低估大萧条的严重性;它错误地将经济崩溃的原因归罪 于其他国家,它拒绝承认和纠正国内的弊端;它迟迟不发放赈济并且忘记了 实行改革。  对此,胡佛展开了有力的反击。他发表了9次重要演说。他认为促成 大萧条的是一些他不能控制的情况和事物——世界大战后遗症、经济的过度 膨胀、投机行为、1931年欧洲经济的崩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金融的影 响和消费的下降。他重申自己的基本信念:联邦政府职能不能扩大、有秩序 的个人主义与机会均等。他集中火力抨击罗斯福政纲中他称之为"激进主义、 集体主义和随意的试验"的那些部分,声称这些东西将导致灭绝自由、希望 与机会的专制官僚主义统治下人的规范性。他镇静地劝告美国人民千万不要 被政治蛊惑家的口号弄得惊慌失措或病急乱投医。他提醒同胞们注意:“今 后我国100年往何处去,关键在于是恪守美国传统,还是乱搞什么新花样。 "胡佛的内阁成员也来帮他掠阵,农业部长阿瑟·M·海德指责罗斯福是个" 典型的骗子宣传家",海军部长查尔斯·F·亚当斯预言如果罗斯福当选, 将有1亿美国人的身家性命难保。胡佛还请出前任总统柯立芝发表演说,以 壮自己的声威。但这一切努力均无助于挽回日益加剧的颓势。7月底胡佛粗 暴地镇压索取退役金的失业退伍军人,成为大萧条及其对人民造成危害的一 个可悲而发人深思的纪念。胡佛失当的举措遭到广泛的声讨,这也加深了人 们对像他这样的不顾人民死活且冷酷无情的总统的印象。这位曾在10多年 前成功地向欧洲1.5亿人口发放救济的救星,现在却振振有词地坚决反对 任何直接的政府救助。在举国饥饿的阴晦日子里,他却让新闻记者拍下了他 在白宫草坪上喂狗的照片。外出竞选的胡佛所到之处,人们报之以嘘声、怪 叫、愠怒、木然的沉默、臭鸡蛋、西红柿,以及"绞死胡佛"、"打倒凶手"的 口号和标语。他面对听众寥寥的场面显得局促不安,加之几年来在白宫被大 萧条折磨得精疲力竭,明显地迅速苍老的他面色灰白,皱纹深陷,眼圈发黑, 紧握讲稿的双手不时地颤抖,雕塑家格曾·博格勒姆说:“如果你放一朵玫 瑰花在胡佛手里,它就会枯萎。"胡佛在最后一次演说中费力地舞动着手臂, 警告选民们如果罗斯福当选,成百的都市、成千的城镇将长满青草,杂草还 将蔓延到百万个农场的田野上。在此之前,《文摘》杂志的民意测验预言罗 斯福将大胜,赌博公司赌胡佛会赢的赔率是1∶7。  罗斯福在竞选期间的演说没有也不可能预告出"新政"的全部内容,只 是他在9月23日旧金山联邦俱乐部的演说,却基本上大体阐明了"新政"所 将遵循的新道路及其包含的政治哲学。首先,他表示这次演说主要是谈一谈 普遍原则意义上的政府职能,并强调美国这个崭新而富于活力的国家正处在 飞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之中。在唤起听众对美国民主发展史和政府对工业的巨大促进的愉快回忆之后,他话锋一转,指出美国在启发展过程中业已抵达一个新的分水岭:从前,由人民管理的政府和可供开发的广阔大陆为美国早 启发展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随后的工业革命又为所有人带来了物质丰饶 的希望。政府在那个人人机会均等的扩张时期采取了有促于工业发展的不干 预政策,但美国的生产力和自然资源被一些残酷、贪婪的掠夺者所控制和浪费,于是转折在世纪交替之际发生了,最后的边疆消失了,工业组合已成为巨大的不受控制和不负责任的国中之国。受到威胁的人民要求政府加强对经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硫酸锶在水中的沉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