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饥荒 字体显示黑方块的字都是方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
此條目已,但因為不足而使來源仍然不明。(日)
请通过加入合适的文內引註来。
越南语名称
朝鲜语名称
 ·  ·  ·
 ·  ·
( · )
 ·  ·  ·  ·
印刷字体风格( · )
 ·  ·
 ·  ·  ·  ·
 ·  · (舊字形)
 ·  ·  ·  ·  ·  ·  ·
 ·  ·  ·
中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看。
深綠色:主要使用的地区(、、)。
綠色:正式采用简化字,但也使用繁体字的地区(、)。
青綠色:主要使用的地区()。
淺綠色:汉字与其他书写系统在同一语言中并用的地区(、)。
淺黃色:的地区(、、)。
漢字,在亦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塊字,是廣泛使用的一種,也是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展的。
廣義的漢字指從、、、、,至、、(以及衍生的)等的文字,狹義指以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為區別而稱「漢字」,指使用的文字。
漢字為上古時代的人所發明創製並作改進,目前确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的、、。再到的,發展至漢朝,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期間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相较而言,、、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
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時定為國家規範用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
現代中文漢字大致分成與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於、以及,而後者由制定使用,并为、、等國家采用,简体中文亦是世界上大部分学习中文的学生选择学习的文字。非中文体系中,和各自製定了官方的漢字使用規範,而在、和,漢字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由于汉字普及较慢,当时的政府推出汉字简化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目不识丁的状况,但是部分人认为简体字却失去了应有的汉字的魅力。由于过度简化更具争议,后被废除。
在之前的古代中國,因為沒有與他國區分的必要,多稱呼為「字」或「文字」。「漢字」一詞早出自《》卷九本紀第九,「章宗一」:「十八年,封金源郡王。始習本朝語言小字,及漢字經書,以進士完顏匡、司經徐孝美等侍讀」。《》也出現多次,如:「女真初無文字,及破遼,獲契丹、漢人,始通契丹、漢字,於是諸子皆學之」。 「長子布輝,識女真、契丹、漢字,善騎射」。
在前期,政府官方文字是,當時已用漢字一詞稱呼中國傳統的文字。另外,日本人也稱呼為「漢字」,以別於由汉字衍生的。在南韩,漢字则与()相区别。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包括汉字、的、的和)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傳說漢字起源於。的史官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文字,使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從歷史的角度看,複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應該是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就形成了。在《古文字学导论》中将古文字分成殷商系、西周系、六国系、秦系四系。
1994年,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在这些6000年前的陶器上发现了170多種符號,部分符号的特徵與很类似。此外,出土陶器上的象形符號、彩陶上的以及发现的距今8000年前的龜甲上的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但是,這些幾何符號是否是文字、是否是汉字的前身,這些仍是争议颇多的問題。
,鑄於約-
泰山封禅刻石,相傳為李斯所書
從到,漢字經歷了從鉅細靡遺描繪意象的方式往簡化成容易紀錄刻畫的方向變遷,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也稱為古文字。
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個甲骨文單字中,目前已能認出近2000字。與甲骨文同期,上鑄造的文字被稱為或鐘鼎文。西周時期的《》、《》具備很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開始,各地諸侯相爭,而原本周文化獨尊的局面逐漸破壞,各地區文化開始有“在地化”的改變趨勢。到了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為五大系統:東方齊系、東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晉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異,因此彼此文書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
統一中國後,在(秦系文字)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範和整理,制定出了作為的標準書寫字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小篆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大量異體字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一有力促進了不同語族間的文化傳播,對中國的統一以及東亞各國的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的字數很少,以象形與指事的為主,大量事物以通假字來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較大歧義。例如先秦的「文」,兼有後世的新字「紋」的功能,表示一組成各種事務的規律、型式,不單指文字的文,也包含野獸身上的花「文」、布上面的織「文」、手指的指「文」等數種含意。
除了「凹」、「凸」等特例直到唐朝才發明,大部分的象形指事字很早就已經定型,成為下個時代形聲會意組字法的基礎。
為了能更精準的表述,最早從的時代開始一直到現代,因應隨文明發展不斷增加的新事物,以基本的象形指事字為基礎,發展了形聲、會意的組字法,以,來細化大量的字出來,使得文書上記載越來越精密,到今天一直為造字的主力。
最早海上的交通工具就只有:「舟」一種;但演化到現在,細分成「舨、舟、艇、船、艦」等不同小大規模與形制的「舟」。
一開始金屬只有「金」一種,但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對於金屬的知識更加豐富,「金」被細化成「金」、「銀」、「銅」、「鐵」等等。
隋文帝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
和時,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同時發明的文字還包括圀、瞾、囝等。人稱。
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識的湧入,也造了許多字。例如隨著「Beer」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是一個問題,最初譯為皮酒,後覺不妥,於1910年左右創造了「啤」字——譯為「」。(而在同一時期,朝鮮半島与日本採用了「麥酒」這個名字作為「啤酒」的譯名。)
近现代化学名词用字许多都是新造的汉字,以形声字为多,亦有形声兼会意字和反切字。
中,常温下为固体的、一般分别用“”、“”为形旁,并以相应英文名称中的音节发音近似的汉字为声旁,如“”、“”、“”、“”等字;常温下为气体的元素从“”,如“”、“”等;“”、“”常温下呈液态,从“”。
一些化学元素用字则与其性质和功能有关,如“”言其重量“轻”,“”有“滋养生命”之意,“”有“绿色”意。
一些非金属元素加氢生成的基团常按其性质将形旁改为“”、“”(用“氨”字改),如“”、“”、“”、“”、“”、“”等,分别表示其相应的质子化的氢化物以及氢化物分子中的氢被烃基取代的化合物,其音从原字改变音调而来。
中,相关的形声字则从“”为形旁,如“”、“”等。
中,常用“”、“”、“”等部命名一类化合物,如“”、“”、“”、“”、“”、“”等。
一些基团常取其组成元素的名称用字的偏旁合成,其发音取两部分字音合成,类似。如“”(碳氢)、“”(碳氧)、“”(氢硫)、“”(氢氧)等。
中,、、则为形声兼会意字,声旁分别取自“完”、“稀”、“缺”,表示其不同的。
為了表示英制的單位,還造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浬(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呎(英尺)、哩(英里)等度量衡用字。目前在仍然使用,但多為單多音節混用,已經沒有用嗧、瓩等,而浬、呎、哩等就已經是單音節。不過這些多音節的字在日大陸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標準計量局所發的《關於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陸地區不使用。
有了造好的象形、指事的為基礎,使用形聲、會意組字法隨著文明的發展,組出表示新事物的,這使得記載為文時,以前述的各種不同的船來說,只要看一單位的字形,我們就知道指的是哪一種「舟」,這樣辨識理解的效率非常高;反過來,以組詞的方式就要看過前後文(或短或长)有其他哪些字才能判斷正確的意義,較缺乏辨識效率,但方便口語溝通(漢字同音字太多,聽覺不易辨識,解法一為組詞,二為如韓日語數音為一字:「浬」發音為海里)。
漢字結構複雜,異體字非常多。自古以來已經有許多的俗字,其中有一些是爲了書寫簡便,較之正字筆畫減少的簡俗字,但俗字多半是人民私下使用,正式的文書仍然是用正體字。
近代,處於強勢地位的開始進入,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中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當中有人堅持漢字的傳統,亦有鼓吹放棄使用漢字。這些鼓吹放棄漢字運動的立論「漢字落後論」,內容為:跟西方相比,漢字是繁瑣笨拙的。尤其在近代個人電腦還沒有普遍化以前,因為漢字不能透過打字機書寫,而必須使用巨型的排版房的鉛字,也就是說漢字已成為教育及資訊化上的瓶頸。但是近代個人電腦普遍化以後,漢字能透過個人電腦輸入,此種論述已經不具說服性。許多使用漢字國家以政治推行的方式,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日本的使用假名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於這種考量。
日,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1936年2月被通令“暂缓推行”。
日發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5月審定通過《簡化字總表》,客觀上配合了不久之後的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政策。1986年經少量修訂後重新發表,一直在中國大陸地區使用至今。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布「」,試用一段時間(約八年)後因為字形過於簡陋且混亂而停用,並於1986年正式宣布廢除。和分別發布了同中國大陸《簡化字總表》相同的簡化字表。
日本在二戰結束後也進行了。1946年日本内閣公佈了《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對部分漢字進行了簡化,有些簡化後的漢字與中國大陸簡化後的漢字一致,有些則有一定差異。
筆畫以曲線為主,後來逐步變得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到,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漢代以後,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步從木簡和竹簡,發展到在帛、紙上的書寫。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隸書進一步發展爲楷書,到唐代。楷體完全定形。除端正的楷書外,亦同時衍生出適於手寫的行楷,並進一步衍生出筆畫更加簡省而飛動的草書。、、等書體都發展爲藝術。古代發明後,明朝出現了用於印刷的、民初出現仿宋體,宋體亦傳入、韓國等使用漢字的國家,同樣成爲當地通行的漢字印刷體。現代手寫體仍以楷體為標準(),除了傳統的宋體外,現代又陸續出現了笔画大小粗细均衡的黑體等字形。
漢字的特點有以下幾項:
字根組字:以本身即有意義的869個聲母及265個形母的象形、指事字為最基本字根部件,稱為「字源」,通常為,例如「日」、「月」,可組成各種(如「明」,可再堆疊組合成漢字盟、萌、曌等字)、以及一般認知的字(「明」本身就是一個字)。《參考》
表意:承上,字根本身表義,多個字根合成新義,且空間的配置對字義有影響。(朱邦復先生的即是探討此)
相容並蓄:各語言、各領域應用可以六書基本規則,可貼近自身領域、地域所需組出所需要之字。
書同文:漢字本身不完全表音,不同方言、語言之間,仍可書同文,以文意、字義來互相瞭解。
獨有的文化如、藝術等。
任意排列:因為漢字屬表意文字,故漢字可由上而下、由右而左、由左而右排列,不像其他表音文字只能固定一個方向讀。
漢字是「表意文字」的一點見解:
任何口語均是以音節表達意義,文字是口語(語言)的書寫符號,而最少的音義結合體就是語素,漢字可說是音節兼語素的紀錄符號。早期的漢字(如甲骨文、金文、篆書等)是以各種特定的表意符號表現語義(語素),可說是一個文字符號紀錄一個語素的意義,即因義而構形。閱讀這些文字可從字的形態上掌握意義,以此而說漢字是「表意文字」是可成立的。然而,在早期漢字經隸定後,已再非如此,漢字已被線條化、簡化了。早期漢字已漸成造新字的基本部件,即現佔漢字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形聲構形字,由於這些字有着早期漢字的基本作部件,可以此而猜測詞義,可是這些字的形體並不能完整、直接地表達語素的意義,所以不宜就此把漢字定為是「表意文字」。
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在《》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
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有人稱為抽象的象形。
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聲符,結合不同的屬性部件,表不同意義如蝴、湖、葫、瑚、醐等,而以同樣的發音元素(也有的是完全同音),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如過、蝸。
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註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云:「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別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其中「轉注」「假借」兩項的意義,至今爭訟不休,尚無令人滿意的說法。)
總結以上古代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漢字字源:當代新說文解字》中,否定了許慎指佔八成以上的理據,認為許慎只以、作參考,而不了解。而該書則以作為漢字源頭,重新解釋漢字,認為佔漢字數量八成以上,也不存在「會意兼形聲」的造字方法。以會意的角度分析「形聲字」,結果所謂形聲字的聲旁完全具有表意作用,認為古人造字大有講究。如「蜥」字指棲於樹上又能斷開的蛇,「蟋」指知悉並引申為有規律之爬蟲,「蜥」與「蟋」卻不可互換,可見未有加部首時,正是以會意造字。
認定造字方式為、、、、、六種,其中出現兩種新造字方法、。
示意,即用示意圖表示字義。用圖形表示特徵、抽象事物、事件過程等,例如「用」為打井的示意圖,引申出使用之意,組成「甫」、「甬」、「周」等字。以此方法可解釋更多漢字起源。
記號則是由殘缺不全的字符或沒有具體意義的字組成。如「由」字由「胄」簡化而來,「胄」又由「胤」簡化而來,「胤」解作子孫傳承,因此「由」有源由、來由等字義。
單一字內就有很高的訊息密度,在表達同樣的事物時,可比表音文字用更短的篇幅表達同樣的訊息,而且更為精密,鮮需依賴前後文的情境理解某字含意(此指傳統字而言,不適當的簡化字有跟表音文字一樣的問題),所以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
所有漢字乃由1134個字母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爻、又、心、攵、乂、弋等,像積木一樣組合而成。以意念的聯結組合各種文成各式各樣的字,表達各種意涵。
如不認識一字之意,可,從組成字根以及空間的配置推斷出其字義。當時代演進出現新事物,難以詞的方式來表達或是缺乏效率時,也能以字根組合原則,合成出新字來用,例如:字,就是近代為了表達新發現的而新造的字。
漢字組成的字根空間配置對字義有影響:如同樣是「心跟亡」的,左右排是「忙」,上下排是「忘」,排列不同,導致不同涵義;文字右邊有「乂」這個字的字根,這表示右手(手的左偏旁表示左手)持某物進行某事(金文、甲骨文考古的發現),如果右手拿斧頭就變成「攵」,有這個字根的,字本義幾乎都是有針對性武力的使用或強制維護一個秩序相關的事物,例如攻、敗、收、散、政、牧、敕、赦、放等字,跟一個秩序的建立消滅、維持有關。。
「龜」字的與筆順
「人」字的與筆順
「王」字的與筆順
漢字有各種不同的書寫方式,即有不同的字體;不同的字體,漢字的字体形状不一樣。就算是同样的字体,也会因使用地区或使用者的不同而有字形上的差异。由於各地对的使用并没有统一,加之大陆地区使用“新字形”、日本使用“新字體”,便产生了许多差异。例如“刃”及“角”,在各地写法都不尽相同。又如“口”字,臺灣官方规定最後一橫要寫得超過上面的橫折露出来一点,其他地区的写法却是不出头的(注意右图“启”字的口部)。
規整的字體(如:、、、等)書寫下的漢字是一種方塊字,每個字佔據同樣的空間。漢字包括和,不能分割,如「文」、「中」等;由基礎部件組合構成,佔了漢字的90%以上。的常見組合方式有:上下結構,如:「笑」、「尖」;左右結構,如:「詞」、「科」;半包圍結構,如:「同」、「趨」;全包圍結構,如:「團」、「回」;複合結構,如:「贏」、「斑」等。漢字的基末級部件(或稱基礎部件)包括、偏旁和其他非字部件。
所謂的「文字」,古代是兩個東西,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為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宋鄭樵《象類書》云:「為文,為字」。這個文,現代的術語叫作字根部件,漢字是以意念的表達需要組合所需部件於一方塊,合成千千萬萬的字。
鄭樵的搜集,以形為主的文有三百三十個,稱為形母,以聲為主的文共有八百七十個,稱為聲母,合計一千二百文。
但鄭樵的聲母形母已經失傳,近代周何教授依據中文資訊交換碼(CCCII)第二集的22394字的字集重新整理的結果,得出漢字有869個聲母及265個形母,共計1134個。形母:鄭樵的搜集,有三百三十個。現代的研究整理,是265個。聲母:鄭樵的搜集,有八百七十個。現代的研究整理,是869個。
末級部件,再行拆解,即為漢字的最小構成單位:。漢字的筆畫離不開「」、「」、「」、「」、「」、「」這六种基本筆畫,另外還有「」。以為例,對各種筆畫都有多種不同寫法,尤其以折的變化最多。
書寫漢字時,筆畫的走向和出現的先後次序,即「」,是比較固定的。基本規則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先外後內,先外後內再封口,先中間後兩邊。不同書寫體漢字的筆順可能有所差異。
各地字差異
以下舉出幾個各地字差異:
漢字是多種語言的共同書寫體系,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或數個音節(視語言而定)。此外念法上在日語以及各漢語中,讀音有「」和「」之分。
古代漢語,曾存在一個漢字多個音節的情況,從唐朝開始減為一字一音節。中,皆由一個、一個及確定,實際用到1300多個音節。由於漢字數目龐大,因而有明顯的現象;同時還有一字多音的情形,稱為多音字或破音字。這一情況與各種是普遍一致。而其他少數民族借漢字表音時,也有存在一字多音節的情況。
漢字大致為一字一種發音,存在訓讀,但现今已不常用。
在漢字的發音上,有著多音節,如国(こく)、肉(にく),也有單音節如空気(空气)的気(き,Ki),此外有許多字因訓讀、音讀,在不同狀況,發不同音的情形。
除了以外,其他漢字使用地区仍有少數字使用,如「浬」(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吋(英寸)、哩(英里)等。臺灣官方機構或民間均普遍使用,在地區由於官方廢除已不使用,但一般人也理解其意思。
最早的方法是和。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採用這種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
以上兩種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過於冷僻,這就難以發揮注音的作用,例如「襪音韈」等。
魏晉時期發展出了法,據傳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影響。漢字的發音可以透過反切法進行標註,即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合拼來注音,使得所有漢字發音都有可能組合出來。如「練,朗甸切」,即「練」的發音是「朗」的聲母與「甸」的韻母及聲調所拼成。
近代以來,又發展出了仿漢字形式的及眾多拉丁化拼音方式。注音符號一直都是台灣官方教學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漢字前先要求必需掌握。而目前中國大陸最為廣泛使用的是。
由於漢字以本身表義為主,注音方面較為薄弱。這個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獻,不至於產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樣,用字措辭太懸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斷古代聲韻的難度,必須進行專門的才能推測它們在和的發音。例如「龐」從「龍」而得聲,但今日北京話前者讀「páng」(ㄆㄤˊ),後者為「lóng」(ㄌㄨㄥˊ)。
和法國學者認為:之前,某些漢字可能代表著兩個音節以上的發音,即這些字具有次要音節和主要音節。詳見。
付鼓认为:一、丨、丿、丶四个方向的笔划是汉字的元件,每一划可表现为一元音,是为汉语基础四元音。见参考文鸣
漢字是漢文組成的最小單位,大半漢字就可以為獨立表意單位,為單字詞。隨著語言文字的發展,有大量慣用的甚至多字詞出現,近代白話尤其眾多,主要分為
同義複詞:如「遭遇」(二字同義)
反義複詞:「勝敗」乃兵家常事(兩字反義,兩個意思都保存)
偏義複詞:不吝惜「去留」(兩字反義,但只有「留」的意思)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準確掌握為數眾多的複合詞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種負擔。漢語常用詞彙約為幾萬條,總量約有百萬條,從數量上來說可能使有些人望而卻步。
而從古文的角度來看,多用字本義,比起過度依賴詞語,會來的精確且有效率,例如先生就提倡精確使用「字」的復古作為。
漢字由於是開放,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日常所使用的漢字約為幾千字。漢字數量的首次統計是漢朝在《》中進行的,共收錄9353字。其後,時所撰的《》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則據說有22726字。此後收字較多的是官修的《》,收字31319個;另一部官修的《》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
近代编集的字典收字量更高,如的《》收字47035個;臺灣的《》收字49905個;大陆的《》收字54678;最新的《》收字85568个,包含了《》、《》、《》和《》的所有收字;日本的《》收字48902個,另有附錄1062個。21世紀已出版的字數最多的是日本《》,收字17萬個。
20世紀所新創的,還有第一批簡化字後跟第二批的「」,其中也包括社會上不少人造的文字,不過二簡字已被大陸官方廢除,只有少數字在社會上流行,但現時並沒有於計算機編碼中被收錄。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準中,目前最大的漢字編碼是臺灣的國家標準,目前(4.0)共收錄可考證之正簡、日、韓語漢字共76,067個,在戶政系統等官方機構普遍使用。臺灣及港澳地區民間通用的收錄正體漢字13053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總共收錄70244個漢字;收錄簡體、繁體及日語、韓語漢字20912個,而早期的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而的基本字集則收錄漢字20902個,另有四個擴展區,總數亦高達七萬多字。
初期的漢字系統字數不足,很多事物以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複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過去在漢字組成基本因子(前述字根部件)研究與教學上落後,造成學習上必須逐字學習難以舉一反三,漢字數量越多學習越困難,組建新字的風氣日趨保守,也沒有相應的資訊處理技術,於是有許多單一的漢語意義是以詞表示,例如常見的雙字詞,所以近代書寫的發展多朝向造新詞而非造新字。
汉字(或者叫“字素”、“字种”)是指将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繁体字、简体字、二简字、正体字、异体字、新字形、旧字形、讹字、缺笔字等)计算为同一个字,而不是分别计算为不同的字。例如:“够」和“夠」被视为同一个汉字的不同字位变体,而不是两个汉字。这一计算方法与英文类似,A与a写法不同,但只是一个字母,英语一共26个字母,而不是52个。
根据统计,汉字字位数量大致在26500左右。后来编纂的字典所收的字越来越多,实际上增加的绝大多数是字位变体而不是字位。收字42174个的《康熙字典》仅仅比收字85568个的《中华字海》少1000个左右的字位。
於1988年頒佈的《》收錄3,500字(2,500個常用字,1,000個次常用字),適用於。
2007年中国語言生活状況報告裏,在10.07亿漢字的语料上,进行漢字使用情況数据调查,結果為:595字数的覆盖率达到80%,964字数的覆盖率达到90%,2394字数的覆盖率达到99%。
計算機科學系受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托,抽樣統計200萬字的材料,檢測《》收字的使用頻率。結果是:2,500常用字覆蓋率達97.97%,1,000次常用字覆盖率达1.51%,合計共3,500字覆蓋率達99.48%。
於2000年頒佈的《》收錄4,759字,適用於。
1979年,頒佈的《》收錄4,808字,適用於。
参见:、及
於1946年頒佈《》,收錄1,850漢字;文部省國語審議會(今)於1981年頒佈《》,收錄1,945漢字,取代《》。依《》,1006個漢字在小學教授,939個在中學中教授,共計1,945個。日追加196個新的常用漢字,並削除5個漢字,合計共2,136字。
自1975年,推出,測試日本人對漢字的掌握。直至2007年,共2,716,711人考核。成績分為12級,由最高至最低排列分別為:1級、準1級、2級、準2級、3級、4級、5級、6級、7級、8級、9級、10級。
更多資料:
最簡單的漢字只有一,但卻不止一個字:除了「一」字以外,「乙」、「〇」、「丨」、「亅」、「丿」等都是漢字,而且都有各自的讀音。
目前已知笔画最多的汉字,应当是「」,由3個「龍」字和3個「雲」個組合而成,共有84劃,這個字收錄於日本的TRON計劃內。
中文汉字中,笔画最多的汉字可能是“”,其不同写法的笔画数在54至71画之间不等。被传统收录的笔画最多汉字为「?」字(由四个“龍”字组成),共64画,收录于《》、《》;同樣屬於64劃的字有四個興組成的字,收入自《》再之後的是由四個「雷」字組成的字,有52劃,收錄於《》。
一说160画的四个“雷”的古字,即由4个“?”组成。见于《集韻》。
漢字書寫體系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基礎文字之一,在漢字的影響下,還產生過、、、(方塊壯字)、(方塊白字)、(方塊布依字)、等文字。但它們都因各種原因而消亡,而漢語中的,如今也無幾人能識。日語的(仮名)在創製時也大量受到漢字字形的影響。
此外如、、等也是在漢字書寫方式和書寫工具的影響下,將從右向左書寫的源自的書寫方式改為從上到下書寫,文字的結構也隨之有所變化。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甚至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在古代、和,漢字都曾是該國正式文書的唯一系統,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文明的傳播分享有著重要作用。
由於漢字和發聲的聯繫不是非常密切,比較容易被其他所借用,如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都曾經有過不會說漢語,單純用漢字書寫的歷史階段。漢字的這個特點對於維繫一個文化圈—一個充滿各種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群體的民族——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漢字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形成了一個共同使用漢字的,在、和,漢字被融合成它們語言的文字「漢字(かんじ)」、「漢字(??)」、「漢字(hán t?)」。直到現在,日語中仍然把漢字認為是書寫體系的一部分。在和,已經完全不再使用漢字;在韓國,漢字的使用在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少;但是由於朝鮮語/韓語中使用了大量的漢字詞彙,並且重音現象嚴重,所以在需要嚴謹表達的場合時仍然會使用漢字。雖然在通常情況下人名、公司機構名稱等均使用韓文書寫,不過大多數的人名、公司機構均有其對應的漢字名稱。
漢字於公元經朝鮮半島輾轉傳入日本。後日本開始限制漢字的數量和使用,頒布了《當用漢字表》及《人名用字表》等,其中簡化了部分漢字(日本),不過文學創作使用的漢字,並不在限制之列。日本除從中文中傳入的漢字外,還創造和簡化了一些漢字,如「辻」(十字路口)、「栃」、「峠」(山路的最高點)和「広」(廣)、「転」(轉)、「働」(勞動)等。詳見:。
公元左右,漢字傳入了,朝鮮語/韓語曾經完全使用漢字來書寫。相傳在當時發明了,把朝鮮語用同音或同義的漢字來表示。例如:「乙」字被用來表示韓語中的後綴「-l(?)」。由於有不少發音都沒有對應的漢字,所以朝鮮半島的人民又運用組字法,把兩個或多個漢字合組成為一個新的吏讀字。相傳後來的就是受到吏讀字的影響。此外尚有、等以漢字表記朝鮮語的方法。1444年,朝鮮頒布《》,發明了與漢字一起使用,但當中有不少部件仍然有昔日吏讀字的痕跡。現在的雖禁止在正式場合下使用漢字,並停止了在中小學中教授漢字(但是從2011年開始,的政府已經決定將漢字重新納入中小學的課程裡),不過漢字在民間仍在繼續使用,且可以按照個人習慣書寫,但是現在能寫一筆漂亮漢字的韓國人越來越少。於1948年廢除了漢字,僅保留了十幾個漢字(參見)。
主条目:和
公元漢字便傳入了,也曾完全使用漢字做為書寫用文字,並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但是由於書寫不便,漢字仍是主要的書寫方式。1945年成立後廢除了漢字,使用了稱為「」的拼音文字。現在的越南文已經看不出漢字的痕跡了。
中國許多民俗都與漢字有關,例如:
「學好孔孟」的
射虎:就是猜,也叫打燈虎,與漢字有著密切關係。舊時的射虎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文人射虎,謎面深奧謎格複雜多樣謎底多為中的原句;一類是市井燈謎,謎面謎底均很通俗。射虎是的一項重要活動。
:民間常將一些帶有吉祥含義的短語合寫為一個字,以祈求吉祥,常見的如「招財進寶」、「囍」(雙喜)、「黃金萬両」等。
諧音字:華人喜歡利用漢字的同音特點用諧音字取吉祥之意,比如的「蝠」諧音為幸福的「福」,於是廟宇中常見石柱刻有蝙輻。而走獸的「獸」亦諧音為「壽」。
:中國北方地區的一項民俗在每年的季節寫下「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個雙鉤字,這九個字每字九劃,從開始每天根據天氣為一個筆畫填充顏色,到數九結束完成全圖。
:一些民間藝人用一些花卉和禽鳥的圖案拼寫成漢字,近看細節是一些花鳥畫,遠看整體卻是一幅字,這種字畫結合的藝術形式被稱作花鳥字,是一種多彩花鳥蟲魚組合書法。在中國,只有在中,和一些節日集會中才可以看到。花鳥字在英美等西方國家也成為一種街頭藝術。早期的鳥字畫大多寫的是一些吉祥話語,以祈求吉利,現在在廟會見到的鳥字畫則以書寫顧客的姓名為主,購買者的目的也由祈求吉祥逐漸轉變為獵奇。
的書法作品
漢字獨特優美的結構,書寫的主要工具——毛筆有多樣的表現力,因而產生了中文獨特的造型藝術——。而是和書法相關的藝術,用刀在石材上雕刻出篆字作為印章。
同一个汉字,可以有不同的字体。當前漢字字體主要有、、、、等。
(鐘鼎文)
《琴學入門》、的造字。
漢字歷史上是不斷在組新字的,目前的各種漢字並非同时定型于某一年代,而是應時代需要逐渐發展而来的。例如:“人”字在商朝就已出现,“凹”字和“凸”字則是在唐朝才出現的。
此外不同的行業也会因用字需求而造字。例如:中国的傳統音乐在記譜上會使用、。
自十九世紀中葉後,中国和西方都制作了很多方案,如:
(1867年)
(1902年)
(1906年)
(1911年)
(1928年)
(1931年)
(1943年)
(1951年)
(1958年)
(1984年)
(1993年)
(1998年)
現在,漢語拼音方案是使用最廣且被聯合國接受的汉字拉丁化方案。
汉字中存在许多,它们的意义和读音完全相同,只是写法不同。异体字的产生部分是由于历史原因,有的则是人为造字,如“和”与“龢”,“秋”、“秌”和“龝”等。
臺灣也有使用所謂的異體字,例如“臺”與“台”、“體”與“体”以及“學”與“学”等等。
中国大陆於1956年公布整理异体字表,废除了大量异体字,但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恢復了部分異體字。如“於”曾被當作“于”的異體字廢除掉,但在1988年發表的《》中又恢復成為,因爲姓氏中于、於同時存在,不宜合併。另外,不同地區對異體字的取捨有所不同,例如:韓國就以漢字各種異體字中最早出現的樣式為標準寫法。所以,在韓語漢字的標準中,取“甛”而不取“甜”、取“幇”而不取“幫”、取“畵”而不取“畫”。
由于英文文字是由26个字母排列组合而成的文字,因此可以简化输入步骤;相比较之下汉字则不能如此,从字形上汉字虽然可以拆解成不同的部分,但是被分成的部首或偏旁数量过多,这样不但不能达到简化输入的目的,反而显得更为繁琐。于是从汉字字音上去考虑,汉字输入被分成少量的语音元素组合排列,反而可以达到简化输入的步骤。因为是语音输入对汉字的读音必须清楚,某些生僻字或不知道汉字发音的则会很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字的输入。
由于打字機鍵盤是為歐美文字設計的,在設計時本身沒有考慮汉字輸入的問題,輸入漢字往往比輸入拼音文字困難。汉字没有经过的普及,直接进入了阶段。在電腦發明初期曾引起漢字能否適應電腦時代的問題,支持漢字拉丁化的學者甚至以此為理據。
随着各种的出现,汉字的计算机输入、存储、输出技术得到了基本解决,大大提高了中文写作、出版、信息检索等的效率。目前有上千种之多,主要包括表音输入和表形输入两类,也有两者兼之的。汉字的语音输入、手写识别和光学字符识别()技术也已得到广泛应用。
如收录数千字的(中國大陸)、及(臺灣)、(香港)、(日本)、(韓國)、(朝鮮),以及收录两万多字的(中國大陸)、國際標準、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技術及其他種種因素,在收錄字數,及收錄字體等方面或做不同層次的調整。
中国政府为了解决邮政户籍整理等的用字需要,于2000年实行了一个新的汉字编码的国家标准《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共收漢字27484个。后又发布了GB 再次进行扩充,添加了42760个汉字。
汉字的基本字体:篆、隶、楷、行、草。本图還包括了書法和印刷的美術字体,前者如歐體、顏體,後者如宋體、黑體。
为进行信息交换,各漢字使用地區都制订了一系列汉字字符集标准。
国标码在中国大陆使用。收录6763个汉字,收录20912个汉字,最新的收录70244字(其中包括大量的东亚文字)。中国官方要求在中国大陸出售的軟體必须支持GB 18030编码。
Big5码。收录13053个汉字。在臺灣、港澳地區使用的一字节或两字节编码。
Unicode:在国际通信化和軟體设计领域,编码收集了、、中的漢字集。
遵循創辦人Michael Hart的,以及堅信是地球人的文化遺產,秉持知識系統走向公平、公開、公共財的網路公民原則,EHGBooks微出版公司丘宏義博士帶領薛麗珍總工程師等技術團隊,應用曾榮獲臺灣經濟部創新系統軟體大賽全國第三名的《古騰堡數位出版資訊平台》(Gutenberg e-Book Server),發展的精密技術,2009年起展開對UNESCO贊助旗下的(World Digital Library)提供專業的漢字譯碼資訊服務,正式將漢字搬上世界文化的國際舞台。
宋体-方正超大字符集。2002年由公司开发,包含GB字符集、CJK Ext-B中的36862个汉字,共计64395个汉字。并提供了增强型区位码输入法。宋体-方正超大字符集支持这个字符集的显示。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漢字的輸入方式越來越多樣化、速度越來越快,並且這項技術仍在不斷提高。反觀英文,則已被束縛在鍵盤輸入中。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很多人研究出這新興技術,即藉由資訊科技重新解放漢字原有的生命力:任何漢字都可以由基本的百來個字根(也就是漢字的字母)以二維編碼的方式即時合成為漢字。
簡單的理解,就以前面的「中央處理單元」來說,可以用「形聲」的原則創造一個新的「單字」:“芯片”,既有效率,且本身表意,學過百來個字根的,就可以知道它代表甚麼,再賦予一個讀音(通常與「心」同音),如此這般以此類推,就可以一次解決漢字形音義、以及成本高的等等問題,使漢字與西文站在同樣的資訊平等點,甚至因表意的特性,比起西文更佔新時代資訊處理的優勢(比較好做電腦理解)。
隨著新的科學技術的爆炸性進步與發展,在一個語言正常發展的情況下,描繪新發現的情狀的詞彙也會不斷發展。比如英文,其詞彙數量即不斷地發展、增長,但英文詞彙也越來越多,很多詞彙也越來越難記,甚至某些詞彙已成為專業人士的專利,普通人難以觸及;而反觀中文,任何一個抽象的英文詞彙都可以藉助常用漢字輕鬆的轉換為中文詞,大部份民眾只要曉得常用漢字,基本可以閱讀科普書籍。由於漢字是表意文字,因此很多科學術語通過形象的漢字,可以讓外行人一眼就能看出其所表達的意思。
漢字詞彙更新的實例
在領域,尤其需要大量描繪微世界的新詞,因此化學學科漢字更新的情況最爲顯著。 化學名詞曾用了“形聲、會意造字法”,造了一系列的新字,很多是將兩個字的組合,以表示新的意義的字,其發音也是原來兩字發音之組合(法)。例如:
「烴」(tīng):碳(t-)、氫(-īng)
「羰」(tāng):碳(t-)、氧(-ang)
「巰」(qíu):氫(q-)、硫(-íu)
「羥」(qiǎng):氫(q-)、氧(-ǎng)
“烷”、“烯”、“炔”:則為“形聲兼會意”字,聲旁分別取自「完」、「稀」、「缺」,並且用來表示其不同程度的飽和狀態。
:由中國自古承襲演變的文字,優點是單一字內含意深遠,缺點則是筆畫較多,標準寫法的書體書寫速度较慢。
:相對於傳統漢字,是簡化程度比較大的,廢除且合併了很多字,也簡併了很多的部件,優點是書寫容易、快速,缺點是有时难以精密用字,辨識困難,例如:「头发黑」,一般理解成「頭髮黑」,另一種則為「頭發黑」。
簡化字除了大陸使用外,在日本與韓國也有簡化。在臺灣,官方用字或正式文書必須使用正體字;在手寫的非正式文書中,有些人會使用、或民間的俗寫[例:「台」(臺)、「门」(門)、「与」(與)];但是,不會使用中較難辨識字意的合併字[例:「里」(裡)、「后」(後)、「余」(餘)、「制」(製)、「面」(麵,亦作麪)、「谷」(穀)、「复」(復)、「复」(複)、「台」(臺、檯、颱),皆不簡化]。
被稱為「漢字叔叔」。
Sawndip Sawdenj (古壮字字典; [Dictionary of Ancient Zhuang Characters]), Guangxi Ethnicities Publishing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9. .
Defrancis (1990);
(2005), (2007)"
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小篆也算作古文字。
普通高中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一、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
《漢字的故事》 著,譯,出版。
《漢字的故事》 林西莉著,李之義譯,出版。
尉迟治平,汤勤,论中文字符集、字库及输入法的研制. 语言研究 2006年9月第26卷 第3期
《词语春秋》 著,出版。“汉语文化畅谈丛书”之二。
《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语文出版社 1988年10月
《字里乾坤》 著,出版。“汉语文化畅谈丛书”之一。
《漢字的故事》 著,譯,出版。
《中华印刷通史》
《河洛閩南語縱橫談》 著,出版。
《談人文與資訊》著,中華民國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發行。
著,2005年出版。
蔣為文著,2007年出版。
Defrancis, John 1990. 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 (Taiwan edition)台北:文鶴出版社。
付鼓. . 美国: Smashwords. : 引言五 .   (中文). "一,丨、丿、丶是基本的四个元音。"
上的词义解释:
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收听本条目(共两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此录音根据的版本,以录制。它不会因条目后续的修订而自动更新。()
:查所有漢字的古代,如篆書、金文、甲骨文等字形。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媒体发展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合作开发)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饥荒 字体显示黑方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