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球分裂完然后有像素古代美女的名字图片的游戏叫什么名字,就是老E介绍的那个游戏,我找不到,帮个忙吧

甘家口大厦十层那个公司叫什么名字啊?在国外有注册建造师吗建造水泥厂的!
来自子话题:
诶,谢邀~~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复杂- - 首先谈谈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建筑设计从三维空间转化到二维图像本来就是对三维关系的一种简化,方便落后的施工手段按图施工。所以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定是不用画二维图形,只用三维的方式就能修建的。(比如传说中的超巨型三维打印,或者现而今出现的BIM技术)建筑对于施工来说也不再是有着人工灵韵的物什,而是有着机械灵韵的产品。我认为这样的进化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总的来说,曲不曲面并不是影响立面图存在与否的主要矛盾,而是落后的施工手段与先进的设计手段之间的矛盾。(好像现在造小型的工业设计物品,都没有所谓的二维图,直接模型弄好丢到机器里面去,设计作品就出来了一样)&br&如果有一天,你去工地,看到施工人员带着三维全息投影仪,随意缩放三维建筑模型,一旁的计算机按照三维设计图纸在安排现场机器做各种尺寸精准的建筑构件,大型机器人精密的安装着一根根的梁架,那么立面图平面图效果图啥的都没有了。&br&&br&然后来谈谈立面的语言。所谓的语言总是会和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说三段式的立面语言,比如说对称的立面语言,比如说极简的立面语言,比如说繁复仿自然的立面语言,它们都同各自的时代捆绑在一起。(当然现在我们国内满地开花的各种建筑立面造型除外,诶。。其实也能说明我们现在的时代文化= =|||)所以单纯的谈立面语言是不行的,它无法脱离时代背景。至于你说立面语言有多强势,多强硬,我倒觉得立面语言是最软弱的东西,因为失去了时代性的依附,它自然就什么都不是了。所以很多人觉得立面很难做,其实并不是立面难做,是咱们所处的时代没啥思想文化可做。如果跟库哈斯一样站出来说商业建筑是好的,我们要潜心研究商业立面,随便搞,我想很多建筑师又拉不下脸,总觉得自己不够逼格,不是好逗逼。&br&&br&个人看法,仅供参考~~&br&&br&-------------------------------------------华丽的分割线----------------------------------------------------------------------&br&&br&我读书的时候,王骏阳老师给我们讲说现在西方很多建筑理论家对建筑未来都很悲观,感觉现代建筑之后,建筑理论发展就停滞不前了。很多建筑师对此作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不管是泡泡建筑、低碳建筑、适应力更强的建筑,或者是走向地域主义,挖掘许多位于弗莱彻建筑树旁支末支文明本土文化的现代意义,或者是走向计算机辅助计算、生成新的建筑形态或者结构形式等等,都是在试图在已有的情况下探索出具有我们这个时代性的建筑。&br&&br&举几个栗子:一个是日本诸多钟情于结构的建筑师利用计算机辅助计算设计出众多以结构新颖性为亮点的建筑(比如某男用一个分析力的软件,通过挪动柱子来达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最后所有的柱子散布在建筑空间内,如同天上的星星;比如某男设计了一个长条桌,上面放好了各种精确计算后的碗、盘子、食物等,通过对桌子预应力的输入,最后所乘物件的重量同预应力抵消,使得整个桌子呈现出反力学性质的大跨和平整性,当然,缺点就是你不能动上面的东西,不然桌子就会拱起来;再比如某男设计的诸多外表皮充当结构的建筑,都是对结构和建筑关系的成功尝试和探讨。)另一个栗子,某意大利男设计了一个可旋转的住宅,保证每户都能在缓慢的旋转中360°观景,并且楼层间还有风力发电装置,节能环保,适应性强。最后还宣称这种住宅的每一个构件都可以同BOSCH之类的厂家合作订制,施工快捷便利。这也可以看做是其中一种尝试。&br&&br&但是,我 个人觉得,虽然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不过总是无法触及最核心的东西----材料。建筑材料如果没有新的突破,我认为要有突破性的进展(不管是形态还是构成)都是不太现实的。所谓设计“概念”,我认为无非就是提出面临的问题,分析这个问题,创造性的解决掉这个问题。而不是形而上的“像一条龙”,“像一只笔”,或者“像”什么。题主也提到了,现代主义的出现有赖于新的材料和建造手段,我觉得,我们现在其实也就是在等新的材料出现。&br&&br&那么这个材料是什么呢?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是纳米材料在建造上应用。纳米材料的应用包括很多方面,《三体》第一部里面割断舰艇的纳米材料如果应用到建造上,首先咱们的柱子应该就不需要这么粗壮了。可能会细到肉眼几乎看不到(危险性也有= =,不过总能解决吧),那么房子不就有可能出现漂浮的状态了么?或者出现悬挂的建筑,类似于茧一样的。太空电梯(一根几十公里长的管庄建筑)不是也有可能出现了么。另外,纳米材料做成的微电子芯片和建筑构成类生物体,可以自动调节能耗适应环境气候变化,那么是不是神马覆土建筑、低碳建筑就可以进历史了呢?到时候,生命科学会成为建筑理论的新篇章补充进人类的建筑发展中,谁说种一个种子就不能出现房子呢?(建筑终极目标就是变成拥有和生物体类似的适应功能吧)&br&&br&故综上所述,估计这种房子50年内也上不了市,但是这么一想就觉得其实咱们还是有盼头的。建筑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结晶,是人类试图模仿上帝做出的幼稚的设计图,咱们跟大自然,跟生命还有得学。别老一天都这个概念,那个形式的,搞搞技术可能才是二次文明萌发的前提。
诶,谢邀~~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复杂- - 首先谈谈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建筑设计从三维空间转化到二维图像本来就是对三维关系的一种简化,方便落后的施工手段按图施工。所以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定是不用画二维图形,只用三维的方式就能修建的。(比如传说中的超…
&i&有些东西因为想表述的准确和尽量完整,所以更新的会比较慢,我最近相对完整的时间太少了。&/i&&br&&b&&br&谢邀,本人只在设计院待过,并不能很地道的给出一个施工图设计人员如果跳出设计院可以有哪些出路的职业规划。&/b&&b&但其实在设计院里,如果干得好,是可以干到退休的。&/b&&br&&b&设计院是一个专业扎堆、人才扎堆的地方,相对比较单纯,如果离开设计院,多半就开始走管理路线了。&br&&/b&&br&有时候晚上2点发现明天要出的图还有很多没画的时候,真的非常绝望,极为无助。&br&一个念头冒出来,这样下去,35岁我就画不动了,到时候怎么办啊。&br&不过在我有了一定工作上的积累以后,我高兴的发现,做施工图真是不用太担心出路,相反的,如果一直只做方案,倒是真要担心自己的出路了。&br&(本来不想讨论关于方案的出路,但是开始有人私信我why,我在此统一回答:&br&对于单纯的,注意是单纯的,靠方案而完全不碰工程设计的,想走到头的概率,大概类似于北京的某个嫩模成为下一个舒淇。原因在于,方案与其他的关联性不大,而竞争又过于激烈,顺带的评价标准还那么主观。如果不能理解,可以去看看身边行业内的人尤其是纯方案的现状,欢迎探讨)&br&&br&&b&每一个开始做施工图设计的建筑师,在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都会经历各种自我怀疑,但是,当这些关口都闯过去,它们会变成你的财富,代代相传,回头看,你会为自己感到骄傲。最终的境界是自我实现,享受自己的职业生涯。&/b&&br&&br&&b&最初的成长期(绘图员阶段)&/b&&br&这个阶段需要去适应施工图的工作节奏,养成施工图的思维模式,熟悉施工图的设计要点。如果说感到有压力的部分,就是图纸画也画不完,画完自己感觉已经无懈可击的图还是很容易被有经验的建筑师圈出满图的错误或者疏漏。&br&突破这个阶段,大致有以下几点:&br&1,重中之重,记住每次被提的问题及疏漏。&br&早上起来、晚上睡下把这些部分都看一遍,下次出图不再犯这些错误。在内审看来,如果你每次拿过去的图纸问题都是之前说过的错误,基本就不想带你看了,于是你的任务越来越简单,再到后来,只能叫你去理硫酸纸了。&br&2.留心观察别的同事说了些什么。&br&我常常跟我徒弟说,上班不要戴耳机听音乐,去听同事说了什么,不是去听八卦,而是去听别的同事在技术上讨论什么,在吐槽审图老师提了什么细枝末节的问题,说了什么材料或者做法或者构件的专业名词等等,别以为这个很碎很杂,既不系统也没前后上下文。可就在这每天的细碎中,你真的能学到很多很多很多东西,当有一天你自己查资料正好发现了之前听到的某一段,印象会特别深。有时候和别人讨论到相似的问题,也可以说点别人说过的话,装一装。&br&3.给自己整理一些类型建筑的绘图框架。&br&我个人是要求画施工图的时候,完全不用方案图电子版里的任何图元,从头开始重新画的。&br&因为方案的图,会有很多坑,举个例子,标注了面宽4.2m结果自己量下来发现只有3.9m,想想如果在施工图后期阶段发现这个问题,会是多么可怕。(解释一下,方案可能因为临时调整,于是图没有改,只是把标注的尺寸手改了一下。)&br&从头开始画,可以整理一个列表,那么基本就很难有疏漏,两个项目做完,基本烂熟于心。&br&举个住宅的例子:按照绘图顺序整理的列表:&br&A轴线、轴线编号、三道尺寸(第三道尺寸暂时同第二道尺寸)(以后要加就分轴号)&br&B墙体及井道尺寸复核&br&C剪力墙/框架柱&br&D门窗(飘窗进深是否超标)&br&E厨房、厕所布置(不要漏掉洗衣机的布置)&br&F厕所地漏(一个浴缸/淋浴房、一个水池和马桶之间的地漏以及1%的排水坡度及方向)&br&G阳台/露台地漏(阳台1%、露台2%的排水坡度及方向、落水点)&br&H空调机位、室外机&br&J立管(阳台的排水立管、空调室外机的冷凝水立管、屋面的雨水立管、露台的雨水立管、洗衣机的地漏和污水立管、厨房厕所的污水立管)&br&K孔洞(空调挂机上孔、柜机下孔、新风系统进排风孔、厕所浴霸换气扇排气孔、厨房燃气热水器排烟孔、排风扇成品排烟气道)&br&L底层入口(出入口雨棚、出入口无障碍坡道、电梯载重量、速度、基坑深度、与地下室楼梯断开加乙级防火门、信报箱位置、散水地沟及选型)&br&M屋面(2%排水坡度及坡向、电梯冲程高度机房高度复核、电梯机房通风百叶,小屋面两个落水点、屋顶是否有用电设备强电井出屋面、屋顶水箱、出屋面楼梯间门槛、侧入式排水口、无动力风帽及选型、女儿墙高度复核不够加栏杆的栏杆竖向构件预埋件、设备基础、屋顶各类机房面积是否超屋面面积1/8、建筑高度是否超)&br&N楼梯(100的梯井(公建150),梯段和平台宽度)&br&P最后补漏(第三道尺寸、套内洞口标注、房间名称、保温层看线、石材看线、线脚看线)&br&如果有这样一份清单,不能说画得图就找不出问题和疏漏,但要真在图上找茬,也够找一阵子。&br&&br&&b&接下来的成熟期(单体负责阶段)&/b&&br&过了绘图员的时期,可能你还在画单体,但是是不是满足一些规范就要靠你自己把关了转载请提前告知,待续
有些东西因为想表述的准确和尽量完整,所以更新的会比较慢,我最近相对完整的时间太少了。谢邀,本人只在设计院待过,并不能很地道的给出一个施工图设计人员如果跳出设计院可以有哪些出路的职业规划。但其实在设计院里,如果干得好,是可以干到退休的。设计…
来自子话题:
我直接给你说了吧,石家庄新站是我见过所有高铁站里设计最不合理,施工最不严格,管理最为混乱的高铁站,没有之一! &br&设计不合理体现在位置不合理交通不便(周边基本都是4车道)。&br&施工问题体现在站前广场居然用的坑洼不平的水泥建成,居然还刻意勾画出粗糙的花纹,可想而知拖着旅行箱在上面行走是什么样子。 出站口通道狭窄拥挤,就目前来看投入使用半年出站口的水泥路面已经严重破损。&br&你见过高铁站各种黑车,三蹦子,来拉活的吗? 被喷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我直接给你说了吧,石家庄新站是我见过所有高铁站里设计最不合理,施工最不严格,管理最为混乱的高铁站,没有之一! 设计不合理体现在位置不合理交通不便(周边基本都是4车道)。施工问题体现在站前广场居然用的坑洼不平的水泥建成,居然还刻意勾画出粗糙的…
来自子话题:
想起一个典故。&br&&br&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地说:“可以呀!”&br&&br&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哎,您搞错了,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br&&br&恰好孔子正从屋里走出来,学生向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br&&br&客人走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只有三季呢?”&br&&br&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br&&br&&br&你也吃点亏,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了。&br&&br&—------------------------------------------&br&言归正传,电梯缓冲器有两大类:蓄能型和耗能型。蓄能型只能用在1m/s以下的电梯,有聚氨酯和弹簧两种;耗能型能用于任何速度,一般就是油压缓冲器。
想起一个典故。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地说:“可以呀!”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
来自子话题:
知乎处女答,纯属个人看法,欢迎来喷。&br&-----------------------------------------&br&
藤本贯彻的“螺旋”,“反转”概念以及从这些词里衍伸出的长篇大论并不能阻止他最初的建筑朝着符号化的方向发展,我窃以为早期的藤本自己意识到却暂时无力突破,只能用语言加以掩饰。在之前的几个建成住宅作品中,都透出他尽力尝试将概念具象化的品质,但是不少太过直白(附图1)。他强调身体对住宅的感知,常用手法是被动式的,甚至通过“不方便”、“身体的局限性”来让人产生”存在感“(就像安腾牺牲舒适性来凸显”神性“一样),这样一来建筑的舒适度自然会下降。降低舒适度从而凸显概念当然不是”错“的,这只是一种选择(譬如费尔南多佩索阿的石墙住宅(附图2)——带给我的感受比藤本的许多螺旋建筑要好,或住吉的长屋(附图3))并且Nhouse(附图4)应该是具有比较高的舒适度的,内外的层次性通过重新排序院落和功能房的次序来体现,手法处理让人感觉很是舒服,但藤本塑造的三个次序性轮廓,将最私密的卧室放到建筑的最外层,而将别的功能房转为核心的反转概念,虽然确实体现了他的”将房子作为介于街道与私密生活间的过渡性存在“这样的理论,却更让我感受到建筑师像是在是尝鲜、玩弄手法而已,这种灵机一动的感觉,让我觉得很不舒服。(另,让使用者主动产生对住宅的感知的建筑师,我首推筱原一男的住宅(附图5):在内部空间中不断出现的、粗壮沉重如同骨骼的混凝土柱子,存在的意义远远超出其结构功能范畴——它们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建筑的存在感与生命力,建筑的内在的本质力量被诱发了出来。在日常中,你走过它们如同走过一棵树的身旁。)至于houseNA(附图6),那简直是对使用者的挑战,其出发的基点便是实验性,而不是舒适性,当如,此类私宅是经由户主的应允并同建筑师及团队有着良好沟通后的产物,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日本独立建筑师的话语权是很大的,我向来不惮以恶意度人,总想象着户主NA说不定是在某杂志上看到了HOUSE N,于是邀请了藤本,没想到收获了HOUSE NA……“骗子!偷窥狂!”,户主NA哭着说。&br&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藤本的作品都很漂亮可爱,很清新~(买他的EL,感觉在读学生作品集)日产的建筑品质也毋庸置疑。个人倾向将其作品大部分视作形式主义式演绎,譬如武藏野图书馆(附图7),虽然在我眼中远不如山本理显的天津图书馆方案(附图8),但是确实很漂亮。 在他的模数建造中,给我的感觉:来自康的影响很大之,尤其是2013蛇形画廊(附图9),使用的材质(钢管)和形式一下让我回忆起康的“城市之塔”(附图10)。之前看他的文章,说(原话记不清了):“康探索过墙内的可能性,我就想着,那么能不能探索楼板内的可能性呢?”这句话给我的印象一直很深。藤本很年轻,已经是领军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很优质,并且体现着他不间断探索,他的以后会更好,我的老师在SANNA获奖之后曾说下一个获得普利茨克奖的日本建筑师很可能会是他(这话说的明显太早,之后是猫叔伊东)。然而能否超越同时代的西泽立卫,我觉得不太好说,后者在丰岛展览馆(附图11)中体现出的哲思,让我觉得他已突破了妹岛的光环。&br&&br&&img src=&/6ebecb4c5ac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4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6ebecb4c5ac_r.jpg&&附图1&br&&img src=&/110fca3a5192_b.jp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21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110fca3a5192_r.jpg&&(附图2 )费尔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葡萄牙诗人,他写下的最后一句诗是:“我不知道明天将会带来什么。”第二天他死了。&br&&img src=&/1eb219cb6b837f5f0e4fcf_b.jpg& data-rawwidth=&396& data-rawheight=&39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6&&(附图3)住吉的长屋——来自某拳击司机&br&&br&&img src=&/2b7c069d3dbbb0eadb3fc7ed11469fde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5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2b7c069d3dbbb0eadb3fc7ed11469fde_r.jpg&&(附图4)houseN&br&&img src=&/efb615f6a2e2f9ae3d699fd7bd241fa6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0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efb615f6a2e2f9ae3d699fd7bd241fa6_r.jpg&&(附图5)筱原一男先生的住宅(局部+模型)&br&&img src=&/ceeb347b8b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4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ceeb347b8b_r.jpg&&(附图6)HOUSE NA&br&&img src=&/9f75eca7be771d91bba5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4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9f75eca7be771d91bba5_r.jpg&&(附图7)武藏野美术馆&br&&img src=&/97e8ac461d084b4687a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97e8ac461d084b4687ae_r.jpg&&(附图8)天津图书馆(模型及室内效果图)——来自山本理显&br&&img src=&/c9ef55a9eccbdd84bb0a76b7b732290b_b.jpg& data-rawwidth=&625& data-rawheight=&6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5& data-original=&/c9ef55a9eccbdd84bb0a76b7b732290b_r.jpg&&(附图9)2013蛇形画廊——藤本壮介&br&&img src=&/08bb475dd9_b.jpg& data-rawwidth=&931& data-rawheight=&3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1& data-original=&/08bb475dd9_r.jpg&&(附图10)费城城市之塔——来自路易斯康先生&br&&img src=&/8bfe34fe92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8bfe34fe92_r.jpg&&&img src=&/bddbbf433fdb49caaccfeb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bddbbf433fdb49caaccfebc_r.jpg&&(附图11)丰岛美术馆——西泽立卫
知乎处女答,纯属个人看法,欢迎来喷。----------------------------------------- 藤本贯彻的“螺旋”,“反转”概念以及从这些词里衍伸出的长篇大论并不能阻止他最初的建筑朝着符号化的方向发展,我窃以为早期的藤本自己意识到却暂时无力突破,只能用语言…
来自子话题:
一方面,画图的不缺,缺有方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建筑师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设计人员,这是一个老年人的职业,需要极广的知识面和清醒的头脑,以及熊的力量(适合熬夜兼搬重达N吨的图纸)、豹的速度(鼠标无影手,方案快枪手,12秒,一晚7次男等等)、鹰的眼睛(一眼能发现各种蛋痛的表达问题,图纸问题)、狗的嗅觉(到处找项目。。。)等等。一个设计单位里面有几个这样的人就已经很好了,其他的童鞋也就只能画画图,发发牢骚,然后果断的流失到另一个单位去继续画画图,发发牢骚,人自然就感觉供不应求。当然,还不排除每年有很多非正常报废的、改行的(比如布拉德皮特,或者陈奕迅)、生孩子的、出家的。。。所以,人不够。&br&&br&另一方面,现在为什么感觉缺人,我觉得是市场还在蓬勃发展的原因。国内大量,大型,密集,高速的建设作业,导致了设计院项目暴多,工期暴短,甲方一冲进来就说,3天给我方案,1一个月后要开挖,然后茫茫多的青壮年就日夜兼程的画,然后就导致了上一点的最后一句的情况的持续恶化。老板就会觉得到处都是项目,但是下面的人手总是不够。其实不是人不够,是没有找到有能力搞定的人和组合。&br&&br&招人当然难哟,在哪里都是被虐,大家当然会要求提高每天拿生命画图的薪酬,老板就会觉得,我靠,这帮龟孙要价这么高,老子要虐残你们,所以,你懂得,恶性循环~~
一方面,画图的不缺,缺有方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建筑师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设计人员,这是一个老年人的职业,需要极广的知识面和清醒的头脑,以及熊的力量(适合熬夜兼搬重达N吨的图纸)、豹的速度(鼠标无影手,方案快枪手,12秒,…
来自子话题:
作为一名未来的结构师,我一直以为建筑师的终极理想是把我们全部玩儿死。
作为一名未来的结构师,我一直以为建筑师的终极理想是把我们全部玩儿死。
来自子话题:
蟹妖。&br&-----------------------------------------------------------------------------------------------------------------&br&免责申明:本人rhino+gh+python狗,非Processing达人,如有偏颇,望不吝指正。&br&-----------------------------------------------------------------------------------------------------------------&br&首先普遍认同的一点,也正如 &a data-hash=&2be47a2f702ee17e4fef05& href=&/people/2be47a2f702ee17e4fef0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金鹏& data-tip=&p$b$2be47a2f702ee17e4fef05&&@金鹏&/a&所说的&br&&blockquote&&i&个人理解,Processing就是编程,在这个电脑时代程序有什么用,这太明显了:就是什么都可以&/i&&/blockquote&数据可视化、生成设计、交互设计、等等等等,&br&&br&也就是说,相比与明确地以算法生成建模为己任的grasshopper而言,Processing的应用领域不仅局限于parametric,而应该被定义得更笼统、宽泛一些——computational。一下介绍几种典型的分类:&br&&br&&b&1.Autonomous Agents (自主代理)&/b&&br&可以笼统定义为:由大量小规模离散个体组成、有涌现和自组织行为的群体。显著特征嘛,那自然是ctrl+f 能找到若干个 class agent { 或类似的自定义class。&br&下例为Roland Snooks在Aalto Uni的workshop截屏&a href=&http://addlab.aalto.fi/education/add-variance/3-roland-snook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3: Roland Snooks : ADD VARIANCE : Education&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0df9b00bdecd217dc6fc3_b.jpg& data-rawwidth=&1258& data-rawheight=&7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58& data-original=&/0df9b00bdecd217dc6fc3_r.jpg&&&br&这个系统又可细分为两小类:&br&&br&a)基于向量&br&基于向量轨迹的形态生成过程,譬如蚁群算法和kokkugia的集群智能(swarm intelligence)。其特征是系统由大量无规则运动的个体组成,通过相近个体间互相吸引/排斥/领航的行为,来模拟生物学中的集体行为(group behaviour)&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Group_behaviour&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G&/span&&span class=&invisible&&roup_behaviou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可找到的案例里面,比较典型的是通过agent来“寻找”适合外界限制条件的最佳路径并迭代+放样/挤出/掏空成最终建(拓)筑(扑)形态。例如kokkugia:&br&&img src=&/cdaa92f68e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cdaa92f68eb_r.jpg&&&b&↓&/b&&img src=&/45f8f04d67ee8351886c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45f8f04d67ee8351886c_r.jpg&&个人评价是:1)workshop作品雷同,形态上很难走出“多纤维感”的套路;2)很难通过变量对这些激动人心的、出人意料的复杂性形态进行控制&br&&img src=&/e55cd94a36_b.jpg& data-rawwidth=&940& data-rawheight=&2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0& data-original=&/e55cd94a36_r.jpg&&图片来源:&a href=&http://www.deskriptiv.de/form?start=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eskriptiv - form&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类元胞自动机&br&我这里说“类”元胞自动机,是想把cellular automata(元胞自动机)和cellular stigmergy(元胞共识体)等归为一个大类。其共同特点是缺乏一个宏观的总体控制,而只是通过离散的个体细胞单元对周边细胞的信息的交换、传递,来决定该细胞本身的状态,从而达到一种自组织的协同复杂结构(喵了个咪的,说了一大段还是这么晦涩,大家直接看维基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Stigmergy&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S&/span&&span class=&invisible&&tigmergy&/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举个例子:&br&&img src=&/f130d64db_b.jpg& data-rawwidth=&1005& data-rawheight=&6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5& data-original=&/f130d64db_r.jpg&&&img src=&/d821a3fc33eacfaf3ed886_b.jpg& data-rawwidth=&1241& data-rawheight=&7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41& data-original=&/d821a3fc33eacfaf3ed886_r.jpg&&上图均为Breathing Aggregation &a href=&http://emtech.aaschool.ac.uk/breathing-aggregations/&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mtech.aaschool.ac.uk/b&/span&&span class=&invisible&&reathing-aggregations/&/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版权所有:Sebastiaan Leenknegt, Lei Liu, Aarathi Muralidharan&br&&br&该设计应用了stigmergy的原理,通过周边8个小立方体所包含的信息:城市显热值、天空可见性、主导风向、容积率指标等,来决定该立方体的生(solid)/死(void),从而涌现出最终的建筑形态。&br&其局限是对于细胞个体本身—— 1)它们还仅仅只是作为储存信息的单元,那么在建筑层面上,这些像素化的不规则空间代表什么?2)可参照的同类型设计,譬如&a href=&http://www.mvrdv.nl/projects/EUROHIGH_LEGO_TOWER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VRDV - POROUS CITY LEGO TOWERS&i class=&icon-external&&&/i&&/a&,都默认了三阶立方体聚集的形式,why/ why not?&br&&br&&b&2.多变量权衡&/b&&br&应该算是最为“建筑”但也最不“Processing”的用法了。我所指的是偏向于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范畴的设计,通过将限制性条件(譬如Breathing Aggregation中提到的城市显热值、天空可见性、主导风向、容积率指标等)量化成若干个可控变量(注意下图中的sliders),并赋予不同比重,来迭代出符合条件的若干个最优解。&br&以 Spatializing the Social &a href=&/andrearoxrossi/docs/130822_theisbooklet_cc&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ndrearoxross&/span&&span class=&invisible&&i/docs/130822_theisbooklet_cc&/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为例:探讨自下而上的非正式聚落的自建过程和自上而下的当地规划政策法规相互妥协的可能性。&br&&img src=&/787a54cfccc6fcf2ed81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787a54cfccc6fcf2ed81_r.jpg&&&br&&img src=&/feb216f7ae7fa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feb216f7ae7fa_r.jpg&&&img src=&/8d86608baadc5f8e3a1d76fb5f972877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8d86608baadc5f8e3a1d76fb5f972877_r.jpg&&&br&而可吐槽的方面嘛,我上面也提到了:多变量的权衡问题,用gh+少量python就能做得更好(界面直观、支持软件联立)的设计,何苦要上Processing。&br&&img src=&/5535cfce8a620fa0067ef3_b.jpg& data-rawwidth=&1231& data-rawheight=&5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31& data-original=&/5535cfce8a620fa0067ef3_r.jpg&&&img src=&/4fdcba5b7f3eacddab4f86e86cf083cf_b.jpg& data-rawwidth=&1500& data-rawheight=&7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0& data-original=&/4fdcba5b7f3eacddab4f86e86cf083cf_r.jpg&&&img src=&/139fb341e16_b.jpg& data-rawwidth=&1503& data-rawheight=&9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3& data-original=&/139fb341e16_r.jpg&&&br&以上均来自鄙人自己的毕设 SyncroniCity &a href=&/abh.champaneri/docs/synchronicity&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bh.champaner&/span&&span class=&invisible&&i/docs/synchronicity&/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b&3.动力学/交互&/b&&br&这个在我之前的答案中有提到过,简而言之是利用physical imput(譬如wii手柄、电子移动设备的remote slider、以及金鹏提到的各种体感硬件),并通过UDP端口来发送/接受字符串信息,建立一个虚拟和现实之间互相反馈的循环系统。该人机联动常用到arduino和MIDI之类。&br&&br&重复之前的例子,来自 &a data-hash=&5b904000baf860d1bb203c34a83be40e& href=&/people/5b904000baf860d1bb203c34a83be40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marshall ma& data-tip=&p$b$5b904000baf860d1bb203c34a83be40e&&@marshall ma&/a& 的毕设Aerodynamic Microclimate 空气动力学微气候:&br&&img src=&/cf1d20e603c3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cf1d20e603c3_r.jpg&&附视频: &a hre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微米需翻墙。&br&可以联想让·努维尔的阿拉伯文化中心,都是通过感应并分析某些外部条件的变化,来实现物理模型元件的状态变化。&br&现今局限性的话,1)是:现有实例大多囿于装置尺度,难看到大型建筑应用的前景;2)因其运动学特性,只能应用于不承重的结构部分(如表皮之类)。&br&&br&简单总结:&br&&blockquote&&i&很想知道自己要不要下大工夫去学习这个&/i&&/blockquote&评判标准很简单,相比题主自己也清楚:&br&1)看题主打算怎么玩Processing;&br&2)题主这种玩法是否有助于题主做出更好的设计;&br&3)题主这种玩法是否有物美价廉的替代品。
蟹妖。-----------------------------------------------------------------------------------------------------------------免责申明:本人rhino+gh+python狗,非Processing达人,如有偏颇,望不吝指正。----------------------------------------------…
来自子话题:
贴一张值得很多建筑设计师反思的真实图:&br&&img src=&/5b5d5f209f9abb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5b5d5f209f9abb_r.jpg&&
贴一张值得很多建筑设计师反思的真实图:
来自子话题:
马岩松我只见过一面,有关的文章看过不少。&br&应该说梦露大厦绝对是神来之笔,妙手偶尔,这里很同意 &a data-hash=&db338ba2e22acd0ff59b3ca909d65364& href=&/people/db338ba2e22acd0ff59b3ca909d6536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db338ba2e22acd0ff59b3ca909d65364&&@铭蔚&/a&的意见&br&甚至可以说,比起其他方案追随扎哈路线的方案,这个方案完全是个另类。&br&&br&可惜的是后来的访谈以及他迷恋的山水城市离开了这条道路,并暴露出与其年龄有限深度不足和满世界活动信息量过大而相称的迷惑挣扎。&br&具象山水拟物这条路跟俞挺比较像,但可别走到李祖元那边去就糟糕了。&br&这条路我觉得没什么前途,我比较看好未来硬科幻的路。&br&但是还是希望他的尝试之后能找到更好的路子,毕竟建筑师群体还是比较弱势的,没有必要互相倾轧,还是应该共同提高行业的社会地位。&br&以前的一篇旧文供参考。&br&-------------------------------------------------------------------------------&br&&a href=&.cn/s/blog_538f43ac0100fo8t.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马岩松,超女和这个老年人统治的世界&i class=&icon-external&&&/i&&/a&&br&&p&一直没注意过当红的马岩松的履历,今天一看,竟然是75年的,仅仅三十岁就成名——作为一名建筑师成名在三十岁让我冷汗直流。。。&/p&&p&就具体作品来说,MAD的作品还是不错的,虽然有太多哈迪德的影子,虽然据说对实际工程所知不多,虽然有那么多虽然,但是应该说,这个社会对年轻人太苛刻,尤其是建筑行业确实是老年人独霸一方的世界。&/p&&p&建筑师当然需要很多年的积累,但是这更多属于那个建筑师全能的时代。&/p&&p&而这个高度分工的时代,说实话,没有必要让年轻人等待到多年以后所谓的“成熟”之后再放手大干——那个时候恐怕早已被积年的俗务琐事磨平了创造力。实际上这一年的施工图经验告诉我,复杂的施工图技术工作早已分包给各式各样的专业公司,所剩下的属于建筑师的部分已经技术含量很少很少,大多数的时间耗费在设备综合和琐碎的配合工作。而年纪经验够多的建筑师们,却少见真的在出作品的——他们更多在开会和拉业务吧。&/p&&p&这些让我想起超级女声和那个迥异于建筑界却又越来越像的娱乐界。大量的年轻女孩被推上明星的宝座,当然她们很不成熟,但是她们有老年人永远无法找回的青春——那种人类最宝贵也最容易失去的东西,所以,就会有老成持重的经纪人,主持人,策划人,各种造星技术人员作为背后支撑。这样的行业分工,才让受众享受到最终的优质的娱乐产品。我想在行业组织和利益分配形式上,娱乐行业比建筑行业现代化程度要高一些。。。虽然他们造的星也太多太滥了。。。&/p&&p&建筑设计从来就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也许murcutt是个例外),那么在年轻人创造力最旺盛的时候,让他们负责最需要创造力的部分,本来就是最佳的选择,而老同志用经验把控全局并解决技术问题。如果这个行业给予各分工者合理的利益分配的话。。。马岩松的履历没有提到他本科的母校北建工,而只提到了耶鲁,我想北建工没有留给他什么美好的回忆吧,中国的国情如此。而耶鲁,给了他这样的年轻人足够高的平台和自信。可以理解,美国的国情如此。美国至今以来的最大活力,就在于提供了地球上最充分的机会——而不是直接的好处。美国永远随时准备捧红任何有天赋的人,而大佬们都乐于躲在后台当经纪人和老板——这就是老牌帝国主义早已喂饱的资本家和刚从贫困中脱身还对名利极度饥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们的区别吧。&/p&&p&想想学院里八十多的老院士仍然凡有荣誉利益必冲在前的状况,设计院里四五十岁的总工独吞项目算是很客气的了。。。。或许老年人统治世界是不可避免的,不过是不是可以像帝国主义一样,换个比较好的形式呢。&/p&&p&好吧,其实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p&&p&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p&
马岩松我只见过一面,有关的文章看过不少。应该说梦露大厦绝对是神来之笔,妙手偶尔,这里很同意 的意见甚至可以说,比起其他方案追随扎哈路线的方案,这个方案完全是个另类。可惜的是后来的访谈以及他迷恋的山水城市离开了这条道路,并暴露出与其年龄…
来自子话题:
谢邀。&br&&br&先说说这篇报道吧,之前也看过,刚刚又仔细看了一遍,&b&基本没有任何错误&/b&。也看了很多别的网站里网友们的评论,怎么说呢,技术问题归技术问题,德先生和赛先生不可偏废,否则就变成义和团了。科学技术问题的讨论不应该跟别的问题掺合起来。 &br&&br&当然,从官方媒体到民间媒体,一次次的地震报道都犯同样的错误,一而再再而三的拿着“震级”当“烈度”说事,专家们也应该好好考虑考虑,是不是科普宣传工作做的不够好。至于“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题目里提到的那篇报道里专家说的就很清楚,我就不再复述了。 简而言之,7级地震,震中烈度9度到10度,稍远一点8度,再远一点7度,更远的地方6度,非常远的地方5度,再远的地方就没感觉了。&br&&br&言归正传,说说建筑物的抗震标准。之前好多知友也在不同的问题里提到过,很简单的一句话:“&b&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b&”。 &br&&br&那么小震、中震、大震是怎么划分的呢?是按震级吗?当然不是。小震、中震、大震只是简化后的俗称,它们的正式名称是“&b&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b&”。所有建筑物的设计基准期都是50年,多遇、设防、罕遇地震就是按照建筑物所在地区50年内烈度分布概率曲线进行划分的。 &br&&br&所谓“多遇”地震,就是指50年内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所对应的地震。也就是说,50年内,发生多遇地震及其以上的地震的概率是63%,不发生多遇地震及其以上地震的概率是37%。再换句话说,&b&多遇地震的标准就是50年一遇&/b&。50年时间内发生50年一遇的地震的概率是多少呢?很简单的概率论题目,50年一遇, 具体到每一年发生的概率是50分之一,也就是0.02,那么每年不发生的概率是0.98,50年内都不发生的概率是0.98的50次方,约等于0.37,所以50年内发生的概率是1-0.37等于0.63。 &br&&br&同理,“设防”地震指的是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所对应的地震,相当于475年一遇。50年内,发生设防地震及其以上地震的概率是10%,不发生的概率是90%。 &br&&br&而“罕遇”地震的50年超越概率是2%到3%,相当于2475年一遇到1642年一遇。50年内不发生罕遇地震及其以上地震的概率高达97%到98%。 &br&&br&可能超越概率所表达的意思大家不是很好理解,我就举个直观的例子吧,比如这次的芦山县,大家可能在新闻报道里看到了,芦山县的抗震设防烈度是7度,这是什么意思呢? &br&&br&50年内,芦山县会发生好多次地震,有大有小,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就不用概率函数来表达了。假定50年内芦山县共发生100次地震,这100次地震,烈度从1度开始,1.5度、2度、2.5度、3度,一直到9度甚至更高。把这100次按烈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分别编号1到100号,比如第1号地震1度,第2号1.5度,第3号2度,第4号2度……第99号9度,第100号9.5度。 &br&&br&第37号是5.5度,芦山县的众值烈度就是5.5度,从第37号往后的63个地震都比5.5度大;第90号是7度,芦山县的基本设防烈度就是7度,从90号往后的10个地震都比7度大;第98号是8度,芦山县的罕遇烈度就是8度,从98号往后的99号、100号要比8度大。&br&&br&从第1号开始,直到第90号,这些称为“小震”;从第90号开始,直到98号,这些称为“中震”;从第98号开始,直到100号,这些是“大震”。对应于这三种,我们的抗震标准分别是“不坏”、“可修”和“不倒”。这三个词非常通俗,就不用过多的解释了。 &br&&br&那有些同学会问,&b&为什么不做到“中震不坏”甚至“大震不坏”呢&/b&?当然可以这么做,但是经济成本太过高昂,多花那么多钱,只是为了2475年一遇的那次大震,你觉得值得吗?就像买车,大家都知道宝马、奔驰、沃尔沃、从前的萨博,安全性能非常之好,极其结实,出一般的车祸都不用愁,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买那些安全性能相对差得多的车呢?一样的道理。 &br&&br&至于汶川震后所建的建筑物是否合格?要准确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专家组实地考察。我并没有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只有媒体拍的几张照片,所以只能大体说一下我的感觉,仅供参考。 &br&&br&这次的芦山地震,震级为7级,震中烈度差不多要8度到9度,甚至有可能达到10度,具体的数据需要实地测算,但基本应该在8度以上。也就是说,&b&这次芦山震中地区很可能发生了概率是2%到3%的事件&/b&,遭受了第98号、第99号、甚至第100号地震。&b&对于这样的地震,我们的目标就是“不倒”,只要没倒,就是胜利&/b&。至于媒体照片 上的那些墙体开裂、门窗损毁、甚至整面填充墙倒塌、局部楼面坍塌,都在“不倒”的范围内。主体结构还在,没有轰然坍塌,哪怕已经坏的不成样子,只要还能坚持着让大家安全撤离,这就是达到了抗震设计目标。 &br&&img src=&/a70da265feefc935c2b2e9_b.jpg& data-rawwidth=&375& data-rawheight=&39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5&&比如4月24日《北京晚报》刊登的这张芦山县隆兴中心校的照片,就是一个例子。从照片看,虽然填充墙损坏、地坪的建筑面层破坏,但是作为结构主体的混凝土框架基本保持完好,没有出现严重的结构破坏。&br&&img src=&/d953b8ca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d953b8ca_r.jpg&&再补充一张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曲哲博士在芦山现场拍摄的照片,很能说明问题。原始链接为&a href=&http://zhedesign./.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汶川地震五周年的改变与不变&i class=&icon-external&&&/i&&/a&。这是芦山中学的一间教室,很明显,框架柱、框架梁都是完好的,只有中间的填充墙破坏了,就像画框里的画破了,但是画框还在。这堵破坏的砖头填充墙,其实没有结构作用,用砖头、玻璃、木材、塑料等等材料都可以,也可以没有,做成活动屏风都可以,只不过砖头比较隔音保暖又便宜,所以通常都选用砖头的填充墙。后续的修复工作,仅需要把这堵墙拆掉,再砌一堵新的就行了。&br&&br&对于汶川震后重建的建筑物,应该分成两部分来讨论。类似户口的城乡双轨制,我们的房屋设计施工也差不多是城乡双轨制。 &br&&br&城区的新建建筑物,基本上都是有正规勘察、设计、审图、监理、施工单位参与的,各项审批、审查也都是手续齐全的,管不管用、严格不严格那个另说,至少有比没有强。这次的芦山地震,也没有像上次北川中学那样的恶性建筑物坍塌事件,至少媒体还没有报道。总的来说,我觉得,如果目前媒体的报道没有偏差的话,城区的大部分建筑还可以说是合格的。 &br&&br&至于广大农村地区,没有任何勘察、设计、监理的概念,抗震性能无从谈起。汶川震后的重建,相当一部分就是按原样又重建了一遍,几乎不会有任何抗震性能。除了谢英俊等公益团体在推广轻钢结构之外,绝大多数震后重建还是走的老路子。汶川震后曾经推出了08SG618农村民宅抗震构造详图系列图集,比较的通俗易懂,要求也不是特别高,作为农村震后重建的指导性文件。我记得看过一个新闻报道(具体来源我查证后再补充),说是当时政府鼓励重建时采用这些图集的标准,如果农村自建房屋达到了这个标准,政府奖励一万块钱,但实际上要做到这个抗震标准,跟不抗震的老路子相比,多花的钱要远远超过一万块。所以,绝大多数人还是愚昧而又令人心痛的按老方法重建自己的房子。结果芦山地震一来,又重演了一次悲剧…… &br&&br&还是回到开头,&b&德先生和赛先生是分不开的,工程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让我们很心痛,但又不是我们这些工程师能解决的&/b&。我只能期待着,大家多了解点地震知识,多关注下这些问题吧。
谢邀。先说说这篇报道吧,之前也看过,刚刚又仔细看了一遍,基本没有任何错误。也看了很多别的网站里网友们的评论,怎么说呢,技术问题归技术问题,德先生和赛先生不可偏废,否则就变成义和团了。科学技术问题的讨论不应该跟别的问题掺合起来。 当然,从官…
&ol&&li&建筑需要灵魂,在完成一个建筑设计之前,应该给它取个名字,它应该具有自己的表情和个性,然后落实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br&&/li&&li&在同一个建筑中需要一个符号重复地出现,以形成和谐统一,比如说固定的高宽比,出现在门窗、各种厅堂尺寸上。
&br&&/li&&li&利用室外光线形成光束,甚至利用室内柱子的影子形成韵律美。
&br&&/li&&li&在人行走的主要流线上制造有韵律的视觉印象,比如一列柱子,一排窗户。
&br&&/li&&li&关心阳光、空气、和水,和室外环境形成互动。
&br&&/li&&li&不要设计楔子型大尖角外形建筑或尖角内厅堂,不能藏风聚气,风水不好。
&br&&/li&&li&不要设计只有一个踏步的阶梯,危险。
&br&&/li&&li&有时候结构外露是最好的装饰。&/li&&/ol&
建筑需要灵魂,在完成一个建筑设计之前,应该给它取个名字,它应该具有自己的表情和个性,然后落实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在同一个建筑中需要一个符号重复地出现,以形成和谐统一,比如说固定的高宽比,出现在门窗、各种厅堂尺寸上。 利用室外光线形成光束,甚…
来自子话题:
好问题,想到哪说哪,不定时补充。&br&1
读个老八校的研还是很有用的&br&2
读研时,要学术项目两手抓,前者是你比本科生多获得的部分,后者保证你不被本科工作的同学落下;&br&3 好好写论文,那是你高密度获得知识的时期;&br&4 设计是可以通过科学训练达到中上水平的,就像梁欢说唱歌;&br&5 设计训练中,每个点可以各个击破,比如立面设计空间组织场地设计甚至色彩感觉分析图绘制盯效果图等等;&br&6 如果cad ps ai id su是几门专业,你应该达到硕士水准;&br&7 天正达到博士水准;&br&8 至少在我们院 会犀牛 grasshopper revit是加分项, 很加分;&br&9 做什么之前都要先找资料,包括排文本、总图填色、画分析图;&br&10 su导图不要抗锯齿,su群组组件宁多勿少;&br&11 pdf进ps不要抗锯齿 多用媒体框;&br&12 ps里纯色图层都合并了;&br&13 实习的时候 带你的建筑师让你把图打出来看下,你记得要调好线宽;&br&14 实习的时候 遇到一些问题 先问问别的实习生,好让组织觉得你能力很强,可以摆平很多事;&br&15 实习的时候 最好我说一你能做三,而不是相反;&br&16 实习的时候,下班前先问问组织有没有什么还要做的工作;&br&17 在北京混,最好先搞到一纸户口;&br&18 理论上讲,大院、大民企项目靠谱些,干黄的项目少,中小公司抗风险能力差;&br&19 即使工作了,也得多看看大师作品、理论文章,不同阶段有不同感受。比如在学校的时候 我不会好好阅读他们的详图,现在会了;&br&20 最好的中文建筑圈在豆瓣,知乎只有言雀和猪小宝,而且他俩离建筑学是有距离的;&br&21 《世界建筑》这个杂志是越来越差了,可以不订了;&br&22 越接近市场的项目类型,民企实力越强,比如住宅酒店商业综合体;&br&23 好好吃早饭,碳水纤维蛋白质维生素要全;&br&24 每周运动三次以上;&br&25 一线的大师,提起一个,你应该能说出他的主要理念、主要作品、并画出大概的形象和平立剖。
好问题,想到哪说哪,不定时补充。1 读个老八校的研还是很有用的2 读研时,要学术项目两手抓,前者是你比本科生多获得的部分,后者保证你不被本科工作的同学落下;3 好好写论文,那是你高密度获得知识的时期;4 设计是可以通过科学训练达到中上水平的,就像…
来自子话题:
私以为不能算到某个风格流派里了,现代主义啊后现代什么的早过时了。如果非要算,算是&b&“概念(叙事性)建筑风格&/b&”吧。&br&&br&听某位在AA待过建筑师圈子的人说(只是据说),Bjarke以前帮库哈斯画过七八年分析图,然后画着画着就单飞了,所以他十分擅长画分析图……所以&b&他擅长的路子是由分析图解直接转成建筑(Diagram To Archi)&/b&,逻辑清晰简单,但是又不乏有趣。&br&&br&在建筑的表现上,突出概念,而这个概念大多来源于一个场地遇到的问题或者是一个好玩的想法,而并非从文脉、空间、材质等方面做文章,因此白色调的方案居多(因为纯粹而且有助于形体的表现?)。有人评价说他们的东西太直接太简单,缺乏内涵。是只学到皮毛的小盆友版的库哈斯。但现在放眼整个建筑圈子,能像他们能把想法说得这么明白,通俗易懂,还能趣味横生的,屈指可数。能把建筑做到又具象又抽象又刺激又不恶心的,更少之又少。&br&&br&建筑现在也处在被消费的时代,像他们这套路子很吃香,因为甲方能很容易理解他们的概念想法。作为炙手可热的新星,很多人都开始山寨他们,从学生作品集到商业项目汇报都有。但基本上在概念的起点上就被BIG甩出N条街了了。&br&&br&他们最喜欢的东西是台阶、台阶和台阶,有小部分可能是受到西班牙台阶的影响。以前我总想,台阶真的这么好玩吗?但当我去过世界之窗的山寨版西班牙台阶后,发现确实是坐满了人啊,这可是山寨版啊……除此之外,他们总能把世界变得更好玩,真是一个正能量十足的的团队啊。&br&&br&&img src=&/c7ffeacfbb16c6dc97c56a_b.jpg& data-rawwidth=&809& data-rawheight=&5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9& data-original=&/c7ffeacfbb16c6dc97c56a_r.jpg&&&img src=&/70c530c0dd55df9cf95f3cd0e7629727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5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70c530c0dd55df9cf95f3cd0e7629727_r.jpg&&&img src=&/cbbb8b3cdad3_b.jpg& data-rawwidth=&707& data-rawheight=&5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7& data-original=&/cbbb8b3cdad3_r.jpg&&&br&延伸阅读:&br&&a href=&http://www.big.dk/#project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IG | Bjarke Ingels Group&i class=&icon-external&&&/i&&/a&
事务所官网&br&&a href=&/subject/368295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Yes Is More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 BIG的宣言书吧……&br&&a href=&/talks/bjarke_ingels_3_warp_speed_architecture_tale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jarke Ingels: 3 warp-speed architecture tales&i class=&icon-external&&&/i&&/a& Bjarke在TED的演讲
私以为不能算到某个风格流派里了,现代主义啊后现代什么的早过时了。如果非要算,算是“概念(叙事性)建筑风格”吧。听某位在AA待过建筑师圈子的人说(只是据说),Bjarke以前帮库哈斯画过七八年分析图,然后画着画着就单飞了,所以他十分擅长画分析图………
&a href=&/world//c_.htm?prolongatio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国“忘装电梯”大楼实有电梯&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以讹传讹,从没建电梯到违建20多层,网络媒体就一直在搏眼球。&br&两座大楼本身各有3部直达顶层的电梯,而且在规划时已经计划建造40多层。&br&&br&The 47-storey skyscrapers have only been designed with lifts for 20 floors&br&&br&Read more: &a href=&http://www.dailymail.co.uk/travel/article-2387853/Spains-white-elephant-Benidorms-InTempo-tower-countrys-construction-madness.html#ixzz2bl5pwZLI&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in's white elephant: Benidorm's InTempo tower to the country's construction madness&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媒体将20层的电梯容量解读成20层以上没有电梯,到后来演变成比原规划违建上27层,到最后网络上以讹传讹传出“忘建电梯”来。
以讹传讹,从没建电梯到违建20多层,网络媒体就一直在搏眼球。两座大楼本身各有3部直达顶层的电梯,而且在规划时已经计划建造40多层。The 47-storey skyscrapers have only been designed with lifts for 20 floorsRead more:
来自子话题:
过江隧道的话目前主要有两种施工方法。&br&第一种叫预制管段沉放法,简称&strong&沉管法&/strong&。简单来说就是先用戽斗式挖泥机、带切泥头的吸泥机或挖泥机、带爪斗的起重机等设备在水底开挖基槽。同时在隧道附近修建临时施工干坞或利用造船厂的船坞,在船坞内预制钢筋砼管段,管段两边用临时隔墙封闭起来,然后浮运到隧道预定位置。在水流,气象等条件良好时,管段内注水下沉到基槽内,与上一管段水下对接。这里两个管段的对接,接头的隔水处理是沉管法的关键技术之一。同时对管段下方进行基础处理。然后覆土回填,隧道内装修,完成隧道施工。&br&&br&第二种较为常用的是&strong&盾构法&/strong&,基本原理就是在江河岸两边各开挖一个基坑或竖井,用于盾构机设备的拼装和拆卸。盾构机进洞后开始按隧道设计路线推进,一般是利用盾构机前部的刀盘切削土层,一般过江隧道或城市地下土层含水量较高时还要应用土压平衡或泥水平衡技术来稳定隧道。推进一段距离后,刀盘后部的液压传动拼装机进行衬砌拼装,衬砌一般是预制的混凝土管片,几片正好拼成一个圆形,管片间隔水螺栓用于隔水。然后再继续向前推进,直到到达江对岸的到达井,盾构机出洞。隧道也同时完成。&br&&br&沉管法只能用于过江/跨海隧道的施工,而盾构法则适用范围较广,地铁隧道,穿山隧道,过江隧道等只要各方面条件合适都可以进行,像北京地铁的大部分隧道都是盾构法施工的。
过江隧道的话目前主要有两种施工方法。第一种叫预制管段沉放法,简称沉管法。简单来说就是先用戽斗式挖泥机、带切泥头的吸泥机或挖泥机、带爪斗的起重机等设备在水底开挖基槽。同时在隧道附近修建临时施工干坞或利用造船厂的船坞,在船坞内预制钢筋砼管段,…
本人从事桥梁设计,最近才刚刚关注这个问题,粗略看了下图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偏心超载!!在上海,这种重车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上高架的!,超载程度肯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当然,如果仔细检查的话,施工方肯定是各种问题一大堆,因为在国内这个大环境下,施工方完全按照规范来做的话几乎不可能,但这不是该桥出事的主要原因。其实最该追究的是甲方,桥梁建成之后需要日常维护,对于严重超载的车辆应该不准上桥而不是简单的罚款了事。最不愿看到的结果就是:调查原因发现是严重超载,然后对诸位司机及其身后的单位起诉判罚。错不在他们,国内大环境下,货车不可能不超载!总结下来,彻头彻尾的悲剧,关键是,这样的悲剧还会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发生,不可避免。说的比较乱,或有不专业处,请指出,谢谢!&br&
————————————————————————————————————————————&br&
以上内容为本人所写,当时鉴于时间较为紧迫,未能分条陈述整理,本意看下大家的想法,然后一起探讨。事情过去这么久,最近已经没有声音了,我把官方结论以及自己的看法整理一下,供大家过目。&br&&p&————————————————————————————————————————————&/p&
&p&纯属马后炮。&/p&&br&
首先对问题的提法有异议,桥梁的名称是哈尔滨市三环路群力高架桥洪湖路上行匝道桥而不是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匝道桥只不过是哈尔滨阳明滩大桥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而已。其次,该事故的准确描述为桥梁整体倾覆,而非坍塌,两个概念有本质区别(最通俗的解释:倾覆就是“翻了”,坍塌则是“碎了”或者“断了”)。现在问题相当于“上行匝道桥整体倾覆可能由哪些原因导致”。&br&&b&先看几个关键词:&/b&&br&&b&肇事车辆:&/b&分别为黑AH3976,东风牌重型仓栅式货车、两轴货车,由吉林榆树驶入事发地点,车辆拉运为白色编织袋包装的车辆。辽M45107,欧曼牌重型半挂牵引车、黑E52268,欧曼牌重型半挂牵引车、黑L82392,豪泺牌重型半挂牵引车。将上述车辆按位置由前至后,就是由北至南排序,分别编为1到4号车,1号车为两轴货车,由吉林榆树驶入事发地点,车辆拉运为白色编织袋包装的车辆。2到4号车均为六轴重型半挂车,由长春经102国道江南中环路驶入事发地点,车辆拉运散装白色石灰石。据官方公布的数据,1号车车货总重18.2吨,超载2.82吨,严重超载的主要是后三辆车。按规定,每辆车总重不能超过55吨(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 JTG D60-2004),但2号车重153.29吨,3号车重163.59吨,4号车重149.68吨,都超载300%左右,四辆车加起来共485.18吨。&br&&b&超载:&/b&设计的荷载城—A级,相当于公路一级。按照《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JTG D60-2004)【在该桥设计时,旧版的城市桥梁设计规范已不适用,新版的城市桥梁设计规范尚未出版,故在此采用公路规范】规定的方法验算,这段121米的桥,只要能单向荷载164吨就达到了国家标准,设计师在这个基础上又提高了20%,这座桥单向荷载做到了197吨。实际车重485吨,&b&严重超载&/b&!&br&&b&造价:&/b&哈尔滨阳明滩大桥总投资18.82亿元,而该上行匝道桥工程造价为709.42万元,不到0.4%。&br&&b&桥型:&/b&事故发生地点位于桥梁整体的中部偏南,为上跨洪湖路的上行匝道桥,长约121米,距阳明滩大桥南端3.5公里。该项目属于独立建设项目,与阳明滩大桥分属两个工程建设项目。此桥段梁体长121米,宽9米,坡度3.5%,上部结构是三跨连续叠合梁结构,三跨连续梁,属于超静定结构,三跨一体;叠合梁,就是根据一般结构受力原则,梁体上部受压(用混凝土结构,抗压性能好且造价便宜),梁体下部受拉(用钢结构,抗拉性能好且制作方便,施工易控制),两者结合构成。但是自重相对较轻,抗倾覆性能差,造价相比混凝土结构高。下部结构是独柱桥墩,外形美观,节约桥下空间,因此广泛应用于城市立交桥中,但抗倾覆性能差,柱上支座间距过小,当汽车在道路一侧行驶时容易使支座产生上拔力,进而整体倾覆造成安全事故。&br&&b&施工工期:&/b&施工工期为90天。这段时间对于一个三跨连续梁且上部结构预制的前提下还是足够的,不存在由于赶工期而导致施工质量下降的问题。&b&&/b&&br&&b&低温环境:&/b&哈尔滨在我国大北方,全年有近三分之一的低温时段,对施工固然有影响,但并非主因,从新华社及凤凰网公布的照片上可以看出,该梁段是整体倾覆而非开裂破碎,因此该因素可忽略不计。&br&&b&难易程度:&/b&这种三跨连续梁,一般地方性的、拥有乙级资质或者更低的、十几个人组成的皮包公司就能做,难度不大。&br&&b&相关单位:&/b&哈尔滨市三环路群力高架桥洪湖路上行匝道桥设计单位为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资质为市政行业甲级;施工单位为福建省交建集团工程有限公司,资质为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监理单位为黑龙江百信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资质为市政公用工程监理甲级。&br&
事故原因分析:&br&
最&b&直接&/b&的原因就是&b&超载&/b&!下面对该桥破坏时模型进行简化,该桥长120米,约承载480吨重,假设一辆普通双排五人座(含司机)小轿车长约4米(平均值),重约1.6吨(平均值),每车坐满5个人,每人平均80kg(高于平均值),则每辆车加上人的重量约为2吨,再假设每辆车距前后各1米(几乎只有在堵车或者停车的时候才可能出现),即在全桥范围内单一车道上(该匝道桥双车道,单向行驶,故在最右侧单一车道上满布荷载为最不利工况)可满布24辆车,约重48吨,是肇事货车的十分之一,也就意味着,肇事货车等效于一整条车道上的小汽车用叠罗汉的方式连续叠十层!再假设每辆车的高度为1.6米(平均值),十层汽车的高度为16米,住宅楼层高约2.8米(《GB
住宅设计规范》5.5.1规定),相当于6层楼的高度(相当于你趴在7楼的地板上看室外地面)。超载严重到什么程度,大家应该明白了吧。。。。。。(如果你还是坚持认为是设计或者施工方面原因的话,我只好无话可说)&br&
上面说了,这只是最&b&直接&/b&的原因,那么最&b&根本&/b&的原因又是什么?在该桥建成近一年的时间里,基于该桥所在道路承载庞大的交通量,那么在该桥破坏之前不可能没有相同或相近重量的卡车经过,何况无论从肇事车辆超载规模、车辆改装手段、驾驶者个人素质等多方位考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此超载不是个例,而是常态,肇事车辆之所以是在8.24这天的这几辆车,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br&
本来想再扩展一些的,关于道路桥梁使用寿命,关于卡车超载,关于大规模基础建设,关于。。。。。。太多了一时也说不完,后面有机会再答吧。&br&
写了就不怕抛砖头&br&
本人从事桥梁设计,最近才刚刚关注这个问题,粗略看了下图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偏心超载!!在上海,这种重车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上高架的!,超载程度肯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当然,如果仔细检查的话,施工方肯定是各种问题一大堆,因为在国内这个大环境下…
来自子话题:
坐,用在运输工具上,作搭乘解。如坐船、坐降落伞、坐滑索、坐热气球,等等。&br&&br&坐本意中就有停留、居留的意思,又或者大部分的搭乘,都是坐着。
坐,用在运输工具上,作搭乘解。如坐船、坐降落伞、坐滑索、坐热气球,等等。坐本意中就有停留、居留的意思,又或者大部分的搭乘,都是坐着。
此路的学名叫做“约会对象好感度测试路”。&br&&br&设计用途:当明明知道眼前的路途更短时,一起散步的两人中的一人会不会选择拐进这个明显会增加散步时间的小路。如果拐了,说明此人对对方有好感,希望增加与对方相处的时间。同时对方若随此人一同拐进,说明至少不反感,愿意多花一些时间作陪;若对方坚持走直路,说明至少没有好感,希望尽快结束一起的时间,除非是赶着有要紧事情要处理。此路能直接快速测试出约会双方的好感度。&br&&br&设计原理:谈恋爱要找个愿意花时间陪你一起犯二的人。&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纯属瞎扯,以上。&br&&br&--------------------------我是更新的分割线--------------------------&br&根据题主后来增补的设计图和鸟瞰图,这个路实为一个中心广场的小花园路径,进行过设计变更(很有可能是预算不够),个人认为从局部功能来说不如原来的方案丰富有趣,而且路径让人不舒服的主要原因是有一个锐角的回头折路,单一双向路径且又回到主路,并无联系到其他路径上去,自身也未发展支路,不够有趣且不够有效,再加上此部分尺度过小甚至没有让人觉得它周围是一个花园(算个花坛?),这会阻碍人们想要进入这条路的念头,但是从总平的形式关系上更为统一。我个人认为变更后的设计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案。&br&&br&既然并非是体验非常好的“花园小径”,那上面所说的“好感测试”就依然有效。当然,上述的“测试路”的形式多种多样,甚至它的形式都不一定是路。&br&&br&即使是瞎扯,我也是很认真的。
此路的学名叫做“约会对象好感度测试路”。设计用途:当明明知道眼前的路途更短时,一起散步的两人中的一人会不会选择拐进这个明显会增加散步时间的小路。如果拐了,说明此人对对方有好感,希望增加与对方相处的时间。同时对方若随此人一同拐进,说明至少不…
来自子话题:
要回到初心,同志们。&br&&br&或者说,回归基本原理。。。这句好土。。。&br&&br&很多小孩子喜欢玩搭积木,或者乐高什么的。做设计玩巨型积木真的很开心。&br&很多宅喜欢玩拼装模型,minecraft什么的。做设计不但要玩模型还要做成真的,很开心。&br&很多文艺青年喜欢拍风景照片,泡咖啡馆,逛古镇什么的。规划风景,制造咖啡馆,保护古镇比使用它们更好玩。&br&至于喜欢画画,喜欢PS,喜欢旅行什么的,做这些的时候还能挣钱或者报销当然是额外的高兴。&br&不过做好的设计是贴钱的,做差的设计才挣钱。我们总是要做很多差的设计来挣钱养活好的设计。特别是很多开发商产品停留在温饱层次,我们只好帮他们做简陋的房子挣钱,自己也挣点钱。然后贴钱帮一些有理想的业主做好房子,同时也实现自己的理想。&br&这种精神分裂是很操蛋的,不过比起其他乐趣来,还能忍受吧
要回到初心,同志们。或者说,回归基本原理。。。这句好土。。。很多小孩子喜欢玩搭积木,或者乐高什么的。做设计玩巨型积木真的很开心。很多宅喜欢玩拼装模型,minecraft什么的。做设计不但要玩模型还要做成真的,很开心。很多文艺青年喜欢拍风景照片,泡…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223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女的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