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dnf复兴的教会巨人有一位曾在其作品中明确有表达了自己对天主教会ig

{"subject":"|世界中古史| 第八章 西欧文化和文艺复兴","content":"发信人: yaclear (清一), 信区: History
标&&题: |世界中古史| 第八章 西欧文化和文艺复兴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Mar 28 07:39:41 2006), 站内 &&&&   第八章 西欧文化和文艺复兴 &&   第一节 5至15世纪的西欧文化
  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中古前期天文教会在西欧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统治着整个西欧社会。它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控制西欧,而且还控制西欧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垄断了西欧的文化和教育。当时的西欧,人们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那就是宗教和神学,因此宗教信条成为人们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宗教神学成为最主要的学问,获得了至尊无上的地位,而文学、艺术、政治、法律、哲学和自然科学等一切学科,都要为神学服务,成为神学的附属品和“婢女”。
  教会为控制人们的思想、垄断文化,极力宣扬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首先教会大力推行蒙昧主义,即实行愚民政策。它千方百计地阻止与宗教无关的世俗文化的发展,把保存下来的古代科学文化视为“异端”而横加摧残,许多古代建筑、雕塑和历史文物遭到破坏,成千上万的古代典籍、珍贵的科学手稿化为灰烬,还有许多抄录在羊皮纸上的有价值的古典著作被僧侣用小刀刮去字迹,用来抄写圣经和神学教义。6世纪时的罗马教皇格雷戈利一世(590—604年)公开宣扬:“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下令烧掉罗马城巴拉丁山上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教会在摧残古典文化的同时,却把圣经说成是正确无误的绝对真理,公开叫嚣在基督以后不需要任何研究,因为一切都在圣经里提出来了。它把自然科学以及一切进步思想,都视为“异端”而横加扼杀,因而导致西欧中世纪文化的衰落。
  其次,教会还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鼓吹人生来就有罪,即所谓“原罪”,因此人生在世必须禁欲和赎罪,死后才能升入天堂,享受来世的永恒幸福。教会的这套说教,目的是要人们抛弃现实物质生活的各种享受,忍耐、顺从封建剥削和压迫,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中古前期,特别是城市学校和大学兴起以前,天主教会完全垄断了西欧的教育。当时的学校都设在教堂和修道院里,学生主要是教士。初级学校主要讲授拉丁语和宗教仪式,中等学校则讲授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被称为“七艺”。七艺完全是根据宗教的需要而设置的,如文法是为了明确圣经的语法,修辞是为了训练传经布道的辩才等。这些学校主要是培养教士和封建统治需要的人员。
  城市学校和大学的兴起
  西欧的城市兴起以后,城市里的工商业者逐渐形成为一个新阶级,即市民阶级。市民阶级为发展工商业,需要金钱计算、签订契约、商业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他们强烈要求摆脱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纷纷创办私立城市学校。11世纪,意大利首先创办了博洛尼亚法律学校。城市学校是西欧封建时代兴起的第一批非教会学校,主要培养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
  11世纪末,在城市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西欧的大学。博洛尼亚法律学校后来发展为博洛尼亚大学,是西欧第一所大学。12世纪时,法国和英国先后创办了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13世纪时又建立了奥尔良大学和剑桥大学。到14世纪末,欧洲已有40余所大学,到1500年达到65所。
  中世纪西欧的大学,一般都办在经济比较发达、交通比较方便的城市里。教师中只有少数僧侣,主要是世俗学者。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高级教士、贵族和富裕市民的子弟,也有极少数来自比较贫困的家庭。大学里一般设有四个学科,即文艺、神学、医学和法学。许多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如博洛尼亚大学以法学著称,巴黎大学以神学著称,萨勒诺大学则以医学闻名等。大学从创办之日起就遭到天主教会的控制和排挤。教会不但干涉大学的行政管理,而且对师生的学术活动也横加限制,一些古典学术被禁止讲授,许多反对教会权威的学者,被教会以“异端”的罪名处以火刑或终身监禁。这些并不能遏制“异端”思想在大学中的滋生和传播,大学仍是先进思想的摇篮。
  经院哲学
  中古时期,在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官方哲学是经院哲学,因其产生于天主教会办的学院(经院)里,故而得名。经院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神学思想,基本任务是以形式逻辑来进一步论证基督教教义和信条使之更加理论化和思辩化,更好地为封建统治服务。经院哲学不研究自然和社会现实,轻视经验,反对实践,因而完全脱离实际,极其空洞和烦琐,所以又称烦琐哲学。
  经院哲学是由教父哲学发展而来,13世纪达到极盛。意大利多米尼克派僧侣托马斯·阿奎那(年)最终完成了经院哲学的理论体系,因而被称为“神学之王”,其代表作《神学大全》是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在这部书里,他创立了“宇宙秩序论”。这个理论鼓吹,上帝将自然界和人类分成不同的等级,最低一级是无生命界,其上是植物界,再上是动物界,再按等级阶梯上升到人、圣徒、天使,最上面的是上帝。每一等级都有较高一级的目的,并力图达到各自的目的,上帝是宇宙的最终目的。它认为,在宇宙等级中,下级从属于上级,上级统御下级,层层统御,层层归属,最后统属于上帝。托马斯以此来论证,地上的秩序必须服从天上的秩序,现世的生活必须服从来世,政治必须隶属于宗教,国家必须服从教会,皇帝必须服从教皇,下等人只能听命于上等人的统治等。这一理论为封建剥削和等级制绕上了一层神圣的光圈,以维护教会的权威和封建统治秩序。
  在经院哲学内部,存在着唯名论和唯实论的长期斗争。如在11世纪后半期至12世纪,有以洛色林(年)和阿伯拉尔(年)为代表的唯名论者反对以安瑟伦(年)为代表的唯实论者的斗争;13至14世纪,有以罗吉尔·培根(约年)为代表的唯名论者反对托马斯·阿奎那的唯实论者的斗争。唯实论以正统派自居,视唯名论者为“异端”,禁止其思想传播,烧毁其著作,甚至将其投入监狱或处以火刑。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一般概念和个别事物的关系问题。唯名论认为,个别事物先于一般概念而存在,一般概念只是事物的名称,是个别事物的反映。显然具有唯物主义倾向。而唯实论则认为,一般概念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精神实体,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时所依据的原型,是上帝的理念,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因此,唯名论同唯实论的斗争跟唯物论同唯心论的斗争有相似之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唯名论者比较注重事实和理性,对教会和宗教教条进行了猛烈抨击。如洛色林否定教会的“三位一体说”,阿伯拉尔对于神的存在、神的人格、本性、创世、原罪等教义提出疑问,贝伦迦尔对圣餐变体论的批判,罗吉尔·培根猛烈抨击基督教神学的虚伪、陈腐和愚昧无知等。唯名论对唯实论的有力批判,有时被教权派和“异端”运动用来进行反对天主教神学和封建制度的斗争,因而具有进步意义。
  中古前期的文学
  中古前期,文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成为神学的“婢女”,成了宗教宣传的工具。因此,宗教文学一度成为西欧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与此同时,中古西欧也存在着世俗封建主和劳动人民的世俗文学。
  宗教文学是宣传基督教神学和教义的文学,基本内容是宣扬上帝至高无上,歌颂基督的伟大,颂扬圣徒、苦行僧、朝圣香客及殉道者的光辉业绩。它的题材单调,内容荒诞,一般采用隐喻象征的表现手法,具有公式化和概念化特点。宗教文学有诗歌,也有戏剧。诗歌有赞美诗和叙事诗两种,如英国的《圣经诗译》、《基督》和《安德雷亚斯》,法国的《圣女欧拉丽赞歌》、《圣徒列瑞行传》和《阿列克西斯使徒行传》等。戏剧分瞻礼剧、神秘剧和奇迹剧三类,比较有名的作品有法国的《耶稣受难记》、《亚当的故事》和《愚人节》等。宗教文学毒害人们的思想,麻痹人们的斗争意志,但它在客观上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一定作用,如宗教诗歌的押韵法对后世诗律有直接影响,宗教戏剧对后世世俗戏剧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世俗文学就其思想倾向,可分为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
  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流传的英雄事迹和口头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著名的作品有英国的《贝奥武甫》、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英雄史诗反映了西欧一定历史时期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但它深受封建思想意识的影响,笼罩着浓厚的基督教色调。
  骑士文学主要是歌颂骑士对封建主的忠诚和勇武,11世纪末至14世纪在西欧广泛流传。骑士文学分为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两类。骑士抒情诗最早兴起于11世纪末法国南部的普洛旺斯,所以又称“普洛旺斯抒情诗”。其主题大多是讴歌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情,最著名的作品是《破晓歌》。骑士抒情诗追求技巧,格律严谨,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抒情诗有一定影响。骑士传奇主要描写骑士荒诞不经的冒险故事和对贵妇人的爱情,有的也描写骑士锄强扶弱的侠义行为。它取材比较广泛,有的取材于希腊、罗马的故事,如法国的《特洛亚的故事》、《亚历山大的故事》等:有的取材于古克尔特王亚瑟的传说,如《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也有的取材于拜占廷的历史和传说,如《奥迦生与尼古莱特》。骑士传奇的内容大都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但它在艺术上,以骑士冒险生涯为线索描写社会生活画面,注意刻画人物外表及内心思想感情,语言生动,对后来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城市文学是反映市民要求的文学,大多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包括具有强烈讽刺性与批判性的韵文小故事、讽刺叙事诗以及抒情诗和戏剧。最有名的作品是法国讽刺叙事诗《狐狸列那的故事》。城市文学动摇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为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作了准备。
  第八章 西欧文化和文艺复兴
  第二节 欧洲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
  14、15世纪以来,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母体内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开始形成并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需要为其服务的新文化,于是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发动了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新文化运动。这场新文化运动是从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开始的,因而被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以后逐渐扩大到西欧各国,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期。
  “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最早由16世纪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奥·瓦萨里(年)在《意大利艺苑名人传》(又译《意大利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里提出的,原意为“再生”“复活”或“复兴”,即古代文化艺术的复兴,后来逐渐被西欧各国学者沿用。其实,文艺复兴运动不是古典文化艺术的简单复兴,而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萌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古典文化作为反封建反教会的武器,吸收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并加以改造,从而创造出为自己利益服务的新文化。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①。它为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也为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生在意大利。14世纪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一些发达的城市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前提。这是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新文化。例如,为发展生产、改进技术、革新工具、改进运输和扩大市场,需要发展自然科学和新的经营管理学科;为巩固资产阶级政权和扩大海外贸易,需要新的法律学;为讴歌资本主义,需要新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等。此外,意大利还有适宜于新文化发展的政治环境。在北部和中部一些发达的城市里,如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新兴的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建立了独立的城市共和国,有一个比较轻松的政治环境,再加统治者的提倡和鼓励,新文化比较容易发展起来。1302年法王对教皇斗争的胜利和接着出现的近70年久的“阿维农之囚”,使教皇的威信扫地,直接导致文艺复兴的发生。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中心和继承者,较多地保留了古罗马文化;它那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在地中海贸易中的特殊地位,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廷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腊文化,这些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发生的一个有利条件。
  文艺复兴运动是从复兴古典文化开始的。14世纪,意大利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搜寻、整理、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大量的古希腊罗马作品、手抄本和艺术品被重新发现,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①。资产阶级学者通过吸收古典文化,创造出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文化,使意大利出现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于是开始了“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的伟大时代”②。
  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出现的一种新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基本内容。人文主义又称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基本思想是提倡以人为中心,研究与人有关的世俗学问,如文化艺术、语言、历史、哲学等与以神为中心的教会神学根本不同的新学问,反对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
  在中世纪的欧洲,“神”高于一切,主宰一切。天主教会宣扬,宇宙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世界的主人,只有上帝才是全知全能的:而人生而有罪,卑微渺小,只能听从上帝的摆布,成为上帝驯服的奴仆和羔羊。人文主义者则明确指出要以人为中心,认为世界的主人是人而不是神,反对人从属于神。他们颂扬人的权威、人的价值、人的高贵和人的伟大。例如,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先驱但丁说:人的高贵,就其所完成的业绩而言,超过天神的高贵。人文主义者赞美“人性”贬抑“神性”,自然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世俗享受。他们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现世的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追求现世的幸福和自由。他们用诗歌、绘画等各种文艺形式来宣扬人的现世享受,并证明人所追求的个人幸福是出于“天赋人性”。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权”,反对“神权”,主张自由平等。他们嘲笑贵族和僧侣的愚昧无知,蔑视贵族的世家出身,主张不能以出身和门第而应以智慧、品德和才能来决定人的社会地位,有的进一步否定对教皇、教会和一切统治者的绝对服从,主张人应该发扬自己的自由意志和个性自由。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追求科学知识,反对蒙昧主义。他们号召人应该不断地学习知识,探索自然,寻求科学真理,以造福人类。甚至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战斗口号,使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人文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如:它所鼓吹的人权和人性,主要是资产阶级的人权和人性;它所主张的自由和平等,归根到底是资产阶级允许的自由平等。人文主义者并不是无神论者,他们反对天主教会,却不否认宗教和上帝,他们的思想观点和作品还深受宗教的影响。他们还是历史唯心主义者,片面夸大帝王将相和英雄豪杰的作用,轻视甚至诬蔑人民大众。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
  意大利文艺复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4世纪至15世纪中叶为早期(或前期),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为后期。意大利前期文艺复兴是文学的繁荣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文学巨匠,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文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阿利格里·但丁(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①。
  他的代表作《神曲》,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
  但丁出生在佛罗伦萨没落贵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从小熟读古希腊罗马作品。青年时曾在帕多瓦、博洛尼亚和巴黎等大学深造,对美术、音乐、诗歌、修辞、文学、哲学、神学、天文、历史、地理都有很深研究,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1300年当选佛罗伦萨的执政官,1302年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而被流放,此后近二十年一直流落他乡,最后病逝于拉温纳。
  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新生》是年但丁为纪念女友贝德丽采而写的第一部诗歌集,包括31首抒情短诗。这些短诗以他对贝德丽采的爱恋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追求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虽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却反映了市民阶级摆脱禁欲主义的强烈愿望。这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向读者剖露作者隐秘思想感情的作品,具有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神曲》是但丁在流放期间创作的不朽诗篇,共一百曲,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篇。主要情节是描写诗人在维吉尔和贝德丽采的引导下,梦游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的经过。作者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政治、思想、意识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深刻揭露了教会的黑暗腐败及教皇统治的罪恶,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专横以及封建割据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同时也严厉遣责某些人的贪婪自私、高利盘剥和追逐金钱。作者还提出政教分离和实行君主专制统一意大利的政治主张,提出人应该充分享受现实生活,追求理性、自由和知识等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主张。因此,《神曲》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强烈政治倾向的伟大诗篇。《神曲》用托斯坎尼方言写成,开创了用民族语言写作的先河。
  但丁是跨时代的诗人,思想具有明显的新旧两种倾向,因而《神曲》既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又没有完全摆脱中世纪宗教观的束缚。它一面赞扬现实生活,同时又宣扬灵魂不灭和来世观念;一面抨击教皇和教会的罪恶,又未完全否定教皇和教会;既批判禁欲主义,又把殉情者打入地狱等等。
  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年)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出身于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小时候随父迁居阿维农,后在阿维农教廷长期任职,担任教皇秘书,目睹教会的黑暗腐败。他大量阅读古典著作,漫游欧洲许多国家,逐渐形成人文主义世界观。他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的号召,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因而是第一位人文主义学者。40年代初,他创作长篇叙事史诗《阿非利加》,荣获“桂冠诗人”称号。50年代初,他应邀到佛罗伦萨大学讲学,一直定居意大利。
  彼特拉克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代表作是抒情诗集《歌集》。《歌集》用意大利文写成,共有366首抒情诗,其中多数是爱情诗,歌颂诗人对女友劳拉的爱慕。彼特拉克的爱情诗冲破禁欲主义的羁绊,突破中世纪诗歌中隐晦寓意、神秘象征的手法,直接描写爱情,赞美人生,歌颂自然,刻画人物的美丽形象,格调清新,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歌集》中也有政治讽刺诗和爱国主义诗篇,抨击天主教会和罗马教廷,表达自己痛恨封建割据,渴望意大利和平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彼特拉克的抒情诗,创立了十四行诗这一欧洲诗歌中的重要诗体,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乔万尼·薄伽丘(年)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他出生于佛罗伦萨的商人家庭,少年时曾随父经商,遍游法国和意大利,后到那不勒斯大学学习法律和文学,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从1350年起在佛罗伦萨政府任职,多次衔命出使意大利各邦和法国。晚年到佛罗伦萨大学主讲《神曲》,著有研究但丁的最初学术著作《但丁传》。
  薄伽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和小说,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该书用托斯坎尼方言写成,描写1348年佛罗伦萨鼠疫流行时,有10名男女青年为躲避瘟疫,结伴来到乡村一所别墅。他们为消磨时光,每人每天轮流讲一个故事,10天共讲100个故事。这些故事取材十分广泛,有民间传说、历史事件、宫廷传闻,也有真人真事。薄伽丘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注入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一部反映意大利现实生活的杰作。《十日谈》首先把矛头指向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大胆地揭露教会的腐化和贪婪,抨击教士的伪善和丑行,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鞭挞统治阶级的昏庸和残暴。作者热情地称赞市民和下层群众的机智勇敢,赞美男女青年的爱情,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生、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十日谈》完全描写世俗生活,因而有《人曲》之称。它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对后世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有很大影响,在体裁上也开创了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河。《十日谈》中也有许多消极和不健康的因素,如歌颂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过分宣扬放纵情欲,有些描写流于低级和庸俗等。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艺术方面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杰出的画家、雕刻家乔托(约年)。乔托·地·班多涅生于佛罗伦萨城郊一铁匠家庭,从小当牧童,但对绘画很感兴趣,常在放牧时用尖石和木棍练画。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契马部埃发现了他,把他带到自己的画室学艺。他刻苦学习,不久超过业师,成为杰出的画家。
  乔托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壁画,其中以年在帕多瓦的阿累那礼拜堂绘制的壁画最为有名,被称为“十四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这组壁画中最著名的有《金门相会》、《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和《哀悼基督》。乔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探索用新方法创作的艺术家,他打破中世纪绘画的传统模式,用写实的方法描写人物,使人物形象有立体感,并注意作品的空间效果,开始采用自然景色取代中世纪绘画惯用的金色或兰色背景。乔托是第一个人文主义画家,他用世俗的思想感情来描绘宗教人物,把神明刻画成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他开倡的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绘画开辟了道路,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
  马萨乔(年)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又一位著名画家。他继承并发展了乔托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传统,奠定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基础。他是最先探索人体结构和透视法的画家,并发现了远近透视的一些规律。他的作品造型逼真、结构准确、比例匀称、立体感强,充满世俗气质,富于激情和生气。代表作有《失乐园》和《纳税钱》。
  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
  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是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大师,特别是被称为“艺术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以马基雅维里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
  列奥那多·达·芬奇(年)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杰出的艺术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和诗人。他出生在佛罗伦萨的公证人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尤其酷爱绘画。从14岁起,从名师学画,进步迅速,不久被佛罗伦萨画家行会吸收为会员,很快成为最杰出的艺术大师。
  达·芬奇的绘画把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绘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精确地运用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再加笔划细腻、造型准确,色彩调和,布局匀称,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内心世界。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是年为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食堂创作的一幅壁画。它取材于圣经故事中关于犹太出卖耶稣的传说,着重刻画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对众门徒宣布“你们当中有一人要出卖我”时,各个门徒不同的姿态、动作和表情。画家依据各人不同的年龄、身分、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把每个人都刻画得维妙维肖。在这里,耶稣和圣徒都成了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思想感情与常人无异,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这幅画构图新颖,画面和谐均衡,空间和远近法的处理十分恰当,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手法都达到空前的高度。《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年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妻子创作的肖像画。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肖像画之一,标志着达·芬奇艺术的最高成就。画家描绘了新时代的青春女性形象,敏捷地抓住了人物的瞬间表情,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他把蒙娜丽莎的微笑刻画得极其含蓄、自然、生动、纯朴而又甜美,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幅画充分体现达·芬奇赞美人生、歌颂人的美、把人体作为自然中最美的对象来讴歌的人文主义思想,同时在透视法、明暗转移法等方面也有更大发展。
  达·芬奇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杰作,而且还是一位卓越的艺术理论家。他的《绘画论》对解剖、透视、明暗和构图等艺术理论有更大发展。他还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几乎自然科学的每一个部门以及工程技术的许多部门,都有发现和发明。因此,他被誉为“万能巨子”和“人类智慧的象征”。 &&   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年)是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他出生在离佛罗伦萨不远的卡普莱斯镇,从13岁起投身到佛罗伦萨著名艺术家纪朗达约门下学艺,后来又到罗棱索·美第奇创办的美术学校学习雕刻。他刻苦学习多年,不仅打下良好的艺术基础,而且接受了当时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他先后到过威尼斯和罗马等地,进行学习和艺术创作。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具有雄浑、豪放、宏伟和充满激情的特点,他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雄伟庄严、刚劲有力,充满英雄气概,因此被誉为“市民英雄的创造者”。最有名的代表作是雕塑《大卫像》和《摩西像》。《大卫像》是米开朗基罗在年用大理石雕刻的,高5.3米。大卫是传说中的犹太国王,少年时就打败了巨人。《大卫像》刻画了大卫在即将与巨人决一死战时的英雄气概。作者为了表现人物的健美形象和坚强意志,把他雕成了裸体青年。他运用精确的解剖学知识,把人物的每一块肌肉都刻画得充满活力和力量,同时用夸张手法把人物的手和腿有意拉长和拉大,给人以非凡的巨人形象,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摩西像》,是年为罗马教皇朱理亚二世陵墓雕刻的大理石雕像,高2.5米。摩西也是传说中的犹太国王,作者以高超的技艺,刻画了摩西的英雄形象和英雄主义气概,把他塑造成为一个嫉恶如仇、执法如山的理想化的民族英雄,反映作者期望出现一个强有力的英雄人物来完成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拉斐尔·桑西(年)是杰出的画家和建筑师,有“画圣”之称。他出生在意大利马尔宾诺城的一个艺术世家,从小跟父亲学画,从14岁开始进入安布里亚画派最著名的艺术大师培鲁基奥的画室学习,经过多年努力,把老师的技艺完全学到手。后来到了佛罗伦萨,精心研究佛罗伦萨画派诸大师的作品,吸收其精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即秀美、典雅、和谐,成为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绘画中的一杰。
  拉斐尔以擅长画圣母像著称。他所画的圣母年轻、美丽、端庄、温柔、恬静、安宁,眉宇间洋溢着母性的慈爱和幸福,丝毫没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气味。代表作是《西斯廷圣母像》。这幅作品是他在年为比亚森萨的西斯廷教堂作的祭坛画。画面上,天幕徐徐启开,圣母玛利亚怀抱婴儿耶稣缓慢地从云端降下,天边跪着两个迎接圣母的圣徒,下面有两个展翅前来的小天使。整幅画线条和色泽十分圆润、典雅,形象和构图非常生动、协调,充分体现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画中圣母没有任何宗教神秘色彩,完全是一幅慈爱、温和的世俗母亲的形象。作者通过圣母为了人类美好未来献出自己唯一爱子的宗教传说,歌颂了人世间的真善美,歌颂了人的伟大和人的崇高感情。
  尼柯罗·马基雅维里(年)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号称“政治学之父”。他出生于佛罗伦萨的破落贵族家庭,1494年参加了佛罗伦萨人民推翻美第奇家族专制统治的起义,胜利后开始踏入政界,在共和国政府中任职。1498年任政府的第二大法官兼国务秘书,主管外交和军事,曾多次出使意大利各邦和法、德等国。诸多的国务活动,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阅历和政治经验,为他后来著书立说打下了基础。1512年美第奇家族重新夺取政权,他被捕入狱,出狱后专事著述,直至病逝。
  马基雅维里著述颇多,最著名的有《君主论》(亦称《霸术》)、《论提图斯·李维的前十书》(又称《罗马史论》、《李维历史注疏》)、《战争的艺术》(又名《兵法七卷》、《军事艺术》)和《佛罗伦萨史》。《君主论》是他的代表作,完整地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全书系统地阐述了君主统治的种种方式和君主夺权治国的策略思想与政治权术。作者认为,君主要夺取政权和巩固统治,必须制订有效的法律,建立强大的常备国民军,更重要地是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一切手段。他认为,君主可以运用暴力和欺骗、高压和怀柔、刽子手和牧师相结合的软硬兼施手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他用狮子和狐狸来作比喻,认为君主应当效法狮子和狐狸,要像狮子一样威严,使豺狼恐惧;要像狐狸一样狡黠,能识破诡计。马基雅维里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政治权术理论,后来被资产阶级学者称为“马基雅维里主义”,甚至被法西斯分子用作实行独裁统治的理论根据,逐渐变成政治上尔虞我诈、背信弃义和不择手段的同义语。其实,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理论同后来的“马基雅维里主义”是有严格区别的。前者是在西欧封建社会末期,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腐朽势力而被提出来的,其主流是爱国的和进步的,反映了资产阶级建立统一强大中央集权国家的进步要求。马基雅维里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以人的眼光来观察政治,使政治摆脱宗教和道德的束缚,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托马索·康帕内拉(年)是杰出的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伟大先驱。他出生在意大利卡拉布里亚省的贫苦农民家庭,从15岁起进入修道院当修士,他潜心苦读,博览群书,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曾多次遭到宗教裁判所的监禁,1597年被开除教籍,勒令回乡。他积极组织和领导反抗西班牙侵略的人民起义,1599年事泄被捕,被关进牢狱,受尽折磨,但仍坚贞不屈,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惊人毅力写出光辉巨著《太阳城》。
  《太阳城》通过叙述热那亚航海家与朝圣香客招待所管理员的对话,揭露和抨击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制度,并提出一种理想社会制度。作者大胆指出,现实社会是一个罪恶的世界,到处充满暴行、淫乱、欺骗、懒怠和贫富对立,而造成这些的根源在于万恶的私有制。他认为只有废除私有制,才能实现社会公正。他精心构思了一个理想国家“太阳城”。在这里,没有私有财产,一切产品和财富均为公有;大家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消费品按需分配;政治上人人平等,一般国家官员由民众选举产生或罢免;最高领导人“太阳”身兼祭司,由德高望重并精通神学和哲学的人担任;对儿童实行普遍义务教育,并与劳动相结合等等。《太阳城》反映了意大利早期无产者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对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提出的民主政治制度,注重发展生产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也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不可能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阶级力量和现实途径,只能陷于空想。
  15世纪中叶起,文艺复兴运动传播到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和尼德兰等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兴起蓬蓬勃勃的文艺复兴运动,涌现出一批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德国文艺复兴
  从15世纪中叶开始,在德国的许多大学里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潮,到16世纪形成高潮,中心主要在大学和年轻的知识分子中。德国长期分裂割据,罗马教廷势力特别强大,因此德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强烈要求国家统一和摆脱教皇控制。主要代表人物有伊拉斯莫和丢勒等。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莫(约年)是西欧驰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被誉为“思想之王”、“人文主义的泰斗”和“拉丁的伏尔泰”。他出生于鹿特丹的一个神甫家庭,从小就读于德文特“共济教友会”,学习拉丁文,并爱上了文学。18岁进入斯泰因奥古斯丁教团当修士,刻苦学习,学业大有长进,几年后晋升为神父。1494年在修道院院长的推荐下当了康布雷主教的秘书,第二年在主教的资助下进入巴黎大学攻读神学,获硕士学位。1499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结识包括托马斯·莫尔在内的许多人文主义学者,并在他们的影响下,走上探索与传播人文主义思想的道路。他先后畅游法、意、英、德、瑞士和奥地利诸国,并于1506年在意大利都灵获博士学位。1514年后,一直定居在巴塞尔。
  伊拉斯莫的主要功绩是,把圣经和早期教父的作品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并对原文作了人文主义解释,还翻译了许多古代希腊作家的作品,极大地推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浓厚人文主义色彩的作品,其中著名的是《基督战士手册》和《愚人颂》。前者强调教徒要内心虔诚,反对只注意宗教仪式和口传教义,实际否定教士的中介作用。后者通过“愚人”登台演说和夸79自己,对教皇、僧侣、经院哲学家和封建贵族的愚昧进行嘲笑和咒骂;对神职人员的贪婪腐化、虚伪堕落,封建贵族的寄生腐朽、野蛮好战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大力歌颂人性,赞美世俗生活,肯定人的欲望、感情和理性。《基督战士手册》和《愚人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特别是对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起了积极作用。《愚人颂》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几乎传遍整个欧洲。
  阿尔勃莱希特·丢勒(年)是德国杰出的油画家、版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师。他出生在纽伦堡一个金银首饰匠家庭,从小随父学艺,15岁起跟随纽伦堡画家沃尔革穆特学画三年。1490年,离开家乡游学,先后游遍法兰克福、巴塞尔、特拉斯堡和科隆等地,不仅提高绘画技艺,而且对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年,两次访问意大利,结识著名人文主义画家贝里尼和拉斐尔,颇受教益,同时又深入研究达·芬奇的作品和艺术理论,为他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丢勒一生创作了大量木刻画、铜版画、油画和人物素描等,其中油画《四使徒》是杰出的代表作,享有世界声誉。这幅画创作于1526年,当时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刚刚失败不久,德国人民再次陷于灾难之中。作者试图通过塑造耶稣四个门徒的形象,来抗议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屠杀,表达对正义和光明的追求。他把四使徒描绘成寻求正义的学者和捍卫正义的斗士。画面左边两个使徒是约翰和马可,正低头研读《圣经》,神情十分平稳沉着,像寻求正义的智者;右面是保罗和彼得,保罗一手紧握宝剑,一手捧着《圣经》,怒目斜视,表情十分刚毅,彼得站在保罗身后,充满战斗激情,似乎随时准备战斗。《四使徒》构图紧凑和谐,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标志着德国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最高水平。
  法国文艺复兴
  从15世纪中叶起,法国开始文艺复兴运动。法国的人文主义运动明显地形成两派,一是以“七星诗社”为代表的贵族派,二是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派。
  “七星诗社”是16世纪著名的贵族派人文主义者团体,以龙沙(年)和杜贝莱(年)为首,在语言和诗歌理论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并借助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汇丰富法语,使法语作为民族语言取得了应有的声望。他们主张用民族语言写诗,要求诗歌韵律和谐,形式自然,反对浮夸。他们的这些主张,反映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然而他们排斥民间诗歌,脱离人民,因此只能为少数贵族服务。
  弗朗索瓦·拉伯雷(约年)是继薄伽丘之后享誉欧洲的杰出人文主义作家,是法国文艺复兴民主派的杰出代表。他出生于希农城一个富裕法官家庭,从小在教会学校接受经院教育,成年后入修道院当修士。他刻苦学习希腊文,潜心研读古希腊罗马作品,并和许多人文主义者来往密切,逐渐形成人文主义思想。后来,他遨游法国各大城市,走遍大半个法国,考察各地的法庭和高等学校,发现封建法律的黑暗和经院教育的害人非浅,为日后创作《巨人传》作了思想和题材方面的准备。1530年,他进入蒙彼利埃大学医学院学医,毕业后到里昂行医,偶然读到一本民间故事《高大硕伟的巨人高康大大事记》,深受启迪,从此以此为蓝本,费时20年创作出著名的《巨人传》。
  《巨人传》(又名《高康大和庞大固埃》),是一部反映16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现实的长篇讽刺小说。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描绘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从国王、大臣、法官、教士、神学家、哲学家直到农民、手工业者、乞丐和流浪汉,内容十分丰富,并涉及到法律、医学、政治、宗教、哲学和伦理等各方面知识。全书通过叙述高朗古杰、高康大和庞大固埃祖孙三代巨人国王的神奇故事,塑造了理想君主的形象,揭露教会的黑暗腐败和荒淫贪婪,揭发封建官僚贪赃枉法和鱼肉人民的罪行,旗帜鲜明地反对穷兵黩武和侵略战争。作者还抨击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提出培养“全知全能的人”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及人人平等、个性自由、个性解放的社会政治主张。《巨人传》是一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欧洲文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确立小说体裁在文学上的地位,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讽刺艺术,对后来欧洲的许多作家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英国文艺复兴
  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稍晚于西欧大陆,16世纪才开始,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形成高潮,但取得的成就很高,主要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
  托马斯·莫尔(年)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他生于伦敦一个大官僚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4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坎特伯雷学院学习古典文学和希腊文,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16岁又入伦敦法律学校专攻法律,因成绩优异,很快转入林肯法律大学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1504年,他年仅26岁就当选为国会议员,后来担任过财政大臣、下议院议长、大法官等职,成为英国政界的显赫人物。1532年,因反对亨利八世的离婚案被贬职。1534年,又因拒绝承认英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而入狱,次年被处死。
  托马斯·莫尔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又是一个激进的人文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是空想社会主义史上第一部光辉杰作。莫尔在书中揭露和批判英国社会的黑暗,提出理想社会的方案。在理想社会里,没有私有制,一切公有,人人参加劳动,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手工业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实行义务劳动制,人们轮流下乡,两年从事农业劳动。人们每天工作六小时,其余时间从事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和科学研究。除国王外,一切公职人员均由选举产生,重大事务由集体决定。国家公职人员没有任何特权,其主要职责是调解民事、组织监督劳动和消费。乌托邦人信仰完全自由,教士不能干预世俗权力,其职责是主持礼拜、掌管宗教仪式、监督社会风尚、教育儿童和青年。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乌托邦》揭露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批判尚未出世的资本主义社会,并第一次在理性的基础上提出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等主张,具有重大的意义,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莫尔的《乌托邦》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例如还有宗教和奴隶制,甚至有终身制的国王。莫尔虽然批判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但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现实途径,他的理想只能是空想。
  威廉·莎士比亚(年)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在当地有名的文法学校读书,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5岁时由于家道中落,被迫辍学。1587年因得罪一位公爵,遭官府追捕,逃到伦敦。经同乡介绍,他在一个剧团里当马夫、跑龙套,后来当过演员,甚至担任导演。大约在1588年之后,剧团要他负责改编剧本,从此走上创作的道路。
  莎士比亚一生共撰写37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两部叙事长诗和其他诗歌。他的创作道路可分为三个时期:1590年—1600年为第一时期。这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全盛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百姓生活安定,他对人类社会的光明前途怀有很大希望。这时他以创作喜剧为主,热情歌颂生活,就连创作的悲剧也洋溢着乐观主义色彩。代表作有《威尼斯商人》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年为第二时期。这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王权危机日益突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作者转而以写悲剧为主,揭露社会黑暗,表达悲愤沉郁情绪。这时他共创作7部悲剧,其中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斯》被称为四大悲剧。他偶尔也写喜剧,但已失去早期喜剧的乐观愉快色彩。年为第三时期,是他创作的衰落时期。当时专制王权走向反动,作者陷于迷茫,希望凭借超自然的神奇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因而主要创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传奇剧和神话剧,如《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等。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17世纪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现实,不仅抨击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而且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种种罪恶,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主义理想。他的作品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成就,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丰富精炼,人物个性突出。莎士比亚的作品集中地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班牙文艺复兴
  西班牙文艺复兴运动始于16世纪初,16世纪末进入全盛,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塞万提斯和维加。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年)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出生在西班牙中部阿尔卡拉镇一个没落家庭,只在马德里念过中学。1569年当他22岁时,在红衣主教手下充当扈从,并随主教访问意大利,漫游罗马、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地,大开眼界,并深受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570年加入西班牙军队,在海军中服役,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失去左手。1575年从意大利启程回国,途中被土耳其人掳到阿尔及利亚,在那里当了5年奴隶,后来被赎回。他的后半生处境悲惨,曾几次被诬入狱,最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塞万提斯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其中以长篇讽刺小说《堂·吉诃德》最著名。《堂·吉诃德》(全名《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却》)叙述拉·曼却地方一个名叫吉桑诺的破落小贵族,因读骑士小说入迷,失去理智,梦想当一名游侠骑士,于是找来一副破盔甲和生锈的长矛、盾牌,骑上匹瘦马,改名堂·吉诃德,找到邻居桑丘·潘莎作侍从,出门游侠。他满脑子骑士传奇中的奇思怪想,竟把幻想当现实,闹出无数荒唐的笑话。他把风车当巨人、把旅店当城堡,以羊群为军队,奋不顾身地冲杀,以致遍体鳞伤,差些丧命,但仍执迷不悟。直至临终,才醒悟过来,大骂骑士小说荒唐,并立下遗嘱,由侄女继承家产,但就是不许她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堂·吉诃德》描绘了16—17世纪西班牙社会的广阔画面,塑造了社会各阶层近七百个人物形象,深刻揭露西班牙社会的黑暗,抨击贵族和教士的奢侈与专横,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和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反封建反教会,要求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想。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堂·吉诃德和桑丘·潘莎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们已成为西方古典文学中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为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洛普·德·维加(年)是伟大的戏剧家、小说家和诗人,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他出生于马德里的宫廷工匠家庭,自小就有“神童”之称,5岁能写诗,读拉丁文,10岁时开始创作剧本,14岁时写出第一个剧本。后来在亲友的资助下,入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大学学习,毕业后做过秘书、随从,参加过军队。1588年参加“无敌舰队”对英国的远征,失败后离开军界,先后定居瓦伦西亚和马德里。晚年为寻求精神解脱,遁入空门,出家当修士。
  维加是世界上罕见的多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两千多个剧本,留传至今的有600多个,内容十分丰富,有宗教剧、历史剧、神话剧、袍剑剧、牧歌剧等多种形式,深刻反映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表达人民的疾苦,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他最杰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根据1476年羊泉村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编写而成。剧本描述驻扎在羊泉村的骑士队长无恶不作,被群众处死的历史故事,揭露封建主阶级的专横,颂扬人民团结战斗精神和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讴歌人民不屈不挠的正义斗争,大声疾呼铲除强暴是人民的权利,一直激励着西班牙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作品也流露出浓厚的忠君思想,说明作者的世界观还深受封建思想道德的束缚。
  尼德兰文艺复兴
  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尼德兰发生文艺复兴运动,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勃吕盖尔。
  彼得·勃吕盖尔(约年)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农民画家。他出生在尼德兰勃吕盖尔村的农民家庭,早年从师彼得·科克和赫罗尼姆斯·考克学画,受益非浅。1551年他学习期满,成为安特卫普画家行会会员,同年外出作修业旅行,先后到过法国和意大利,一路饱览各种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创作大量风景画。回国后不久迁居布鲁塞尔,开始独立创作,直至病逝。
  勃吕盖尔的艺术创作以塑造农民形象、反映农民生活为主。他的画风朴实,构图无拘无束,塑造的农民形象极其憨厚质朴,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他满怀激情地描写农民、平民的劳动和斗争,这在复兴时代是极其难得的。他的《农民的舞蹈》和《农民的婚礼》是尼德兰农村社会的真实写照。《农民的舞蹈》描绘一群节日狂欢的农民尽情地舞蹈,虽然他们的服饰、举止和表情都令人忍俊不禁,却十分自然和真实。《农民的婚礼》描绘农村婚礼的场面,那里摆着丰富的筵宴,喧闹的人们正埋头大吃大喝。从画面上破旧的房舍、粗糙的服饰、简陋的长凳以及人们贪婪的吃相等,形象地反映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的真实生活。虽然这两幅画描绘的都是农民的欢乐场面,但画面上却看不到农民脸上有丝毫轻松的笑容,从侧面揭示了尼德兰农民的痛苦遭遇。他的《疯女格里特》、《伯利恒的屠杀婴儿》和《施洗者约翰布道》,揭露西班牙对尼德兰的残暴统治,讴歌尼德兰人民在卡尔文派领导下的英勇斗争,是尼德兰民族文化的珍品和骄傲。
  --------------
  ① 恩格斯:《自然辩论法·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5页。&&   ① 恩格斯:《自然辩论法·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5页。)&&   ② 恩格斯:《〈资本论〉第3卷序言》,《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4页。&&   ①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9页。
  第八章 西欧文化和文艺复兴
  第三节 中古后期的自然科学和新哲学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从15世纪末起,近代自然科学开始产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既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内容,它是科学技术史上一场重大的革命。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首先是社会生产长期发展的结果。恩格斯指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①。中古后期,欧洲各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不断改进工具和生产技术。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生产率,推动技术的进步与革新。新技术新发明的不断出现,为科学的发展提供大量的素材,同时,它们在生产上的运用,又带来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加以理论上的说明,这就直接推动了近代
  自然科学的产生。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大大丰富人
  们在航海、天文、地理、气象、人类学和动植物学等领域的知识,不仅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际材料,而且也为自然科学研究提出许多新课题。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地圆学说是正确的,从而促进新宇宙观的形成,推动人们直接观察和研究大自然。人文主义者对天主教会和神学的攻击,提倡理性和科学,冲破神学的长期禁锢,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许多优秀的自然科学家,为坚持科学和真理,敢于向神学挑战,同神学决裂,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和重大成果,形成近代自然科学。
  正如恩格斯所说:近代自然科学,“同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相反,同阿拉伯人的非常重要的,但是零散的并且大部分已经无结果地消失了的发现相反,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①。
  天文学革命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是从天文学革命开始的。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天文学革命的开始,也是自然科学摆脱神学控制独立发展的标志。
  尼古拉·哥白尼(年)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他根据数十年对日月星辰的观察,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写成《天体运行论》一书,创立“太阳中心说”(“日心说”)。他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月亮轨道的中心;一切行星包括地球都以太阳为中心,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又以地轴为中心自转。他以大量的事实,推翻了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地心说”。“地心说”是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的。它认为地球是一个静止的球体,处在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环绕地球运转。后来,天主教会把它与“上帝创世说”融为一体,鼓吹地球是上帝创造的,是宇宙的中心,而教皇是地球的中心,以维护封建统治。“太阳中心说”否定“地心说”,动摇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使天文学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象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①。哥白尼的学说引起天主教会的极端恐惧,1616年罗马教皇宣布《天体运行论》为禁书,并残酷迫害支持哥白尼学说的进步学者。但真理是扼杀不了的,哥白尼的学说仍继续流传并不断发展完善。在这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是布鲁诺、伽利略和开普勒。
  乔尔丹诺·布鲁诺(年)是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提出新的宇宙理论。他认为,宇宙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是无限的,无边无际,也没有固定的中心;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环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不过是宇宙中一粒微小的尘埃;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一个星系的中心,太阳系之外还有无数个庞大的行星系。宇宙不会有开始,也不会有终结;宇宙中有无数的世界在产生和消灭,但宇宙本身却永恒存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宇宙还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物质,宇宙中所有星球都是由同一物质构成的。布鲁诺的天才论述,纠正了哥白尼日心说的缺陷,从而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推动天文学的向前发展。布鲁诺的理论在哲学史上也是有深远意义:它否定神的存在,证明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宇宙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从而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论法。布鲁诺的新宇宙观遭到教会的极端仇视,教会极端卑劣地对他进行迫害,1600年,他在被宗教裁判所囚禁8年以后,被判处火刑,在罗马的鲜花广场活活烧死,为捍卫科学真理献出了性命。
  伽利列奥·伽利略(年)是意大利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力学家。他最先使用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从而揭开了天体中的许多奥秘,发现一系列重要的天文现象,如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有高山和深谷,金星也和月球一样有盈亏现象,木星有4个运动着的卫星,太阳有黑子,太阳能自转,自转周期为28天,银河系由无数单个的恒星组成等等。这些发现,为哥白尼的学说提供有力的证据。他还根据自己对天体运动的长期观测,写成《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又称《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种宗教体系的对话》),进一步论证哥白尼学说的科学性,批判“地心说”的荒谬,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推动天文学和唯物论思想的发展。
  约翰·开普勒(年)是德国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通过对天体的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即: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转,太阳位于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在相等的时间内,行星到太阳中心连接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方与行星到太阳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规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从数学和物理学角度证明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从而使它更加接近真理。他还揭示了行星运转速度与轨道的相互关系,为后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基础,因而被誉为“天体力学的奠基人”。
  唯物主义新哲学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新的唯物主义哲学也发展起来。当时自然科学还处在搜集整理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阶段,普遍流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不能不影响到新哲学,使它带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点。新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法兰西斯·培根、法国的笛卡尔和荷兰的斯宾诺莎。
  法兰西斯·培根(年)是近代第一个唯物论哲学家,马克思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①。著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和《论科学的价值与增长》等。培根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世界是客观的、物质的,是由分子组成的,它不依人的意志独立存在,并按自己的规律运动着。他认为,自然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应当客观地研究自然界,发现自然界的固有规律,以便征服自然,为人类谋福利。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培根非常重视感觉经验和归纳逻辑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科学的任务就是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理性的归纳方法加以处理,从而得出公理与结论。他的实验和归纳方法为欧洲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培根的唯物论很不彻底,还是朴素的和形而上学的,甚至承认神的存在,主张“二重真理”。
  勒奈·笛卡尔(年)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著有《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沉思》和《哲学原理》等。笛卡尔对一切事物采取怀疑态度,主张用“怀疑”的方法审查过去的一切,扫除传统偏见,以便重新认识世界。笛卡尔是唯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理性是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从正确的公理出发,通过理性演绎推理,才能建立系统的理论认识大厦。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打击了经院哲学的信仰主义,对推动数学和演绎逻辑学的发展有一定作用。但他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唯理论的泥淖,认为理性认识来源于“天赋观念”。笛卡尔独树一帜,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为一炉,提出“二元论”哲学观点。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有两个,即物质和心灵。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广延性(即占有空间),心灵的根本属性是思维,二者互不依赖,独立存在,两者皆受上帝支配。他从二元论出发,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把哲学划分为“形而上学”和“物理学”两部分。他在“形而上学”中论证心灵与上帝,在“物理学”中则完全摒弃心灵与上帝,只把物质当作唯一实体,认为物质是认识和存在的唯一根据,具有独立的创造力。笛卡尔在“物理学”中阐发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后来法国机械唯物主义有直接影响,恩格斯称之为“真正法国自然科学的财产”①。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思想,在哲学史上产生不同的影响,其唯心主义观点被法国神学家发展为僧侣主义,而唯物主义观点则为18世纪百科全书派奠定了基础。
  别涅狄克特斯·德·斯宾诺莎(年)是荷兰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主要著作有《神学政治学论》、《伦理学》和《知性改进论》等。他继承和发展了布鲁诺的自然哲学和笛卡尔的新哲学,提出“实体”概念和“自因说”。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实体,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这就是自然界。实体的存在完全由于自身的原因,对实体的认识也只能通过其自身才能得到。这种唯物主义观点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彻底否定上帝创造世界的神学唯心主义。斯宾诺莎否定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心”与“物”是实体的两个属性,而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他不了解思维产生的过程,认为物质与思维平行存在,从而否定物质与思维的同一性以及思维对物质的依赖,陷入了物活论。斯宾诺莎称自然界的种种具体事物是“样式”,认为样式存在于实体之中,实体与样式之间的关系为本质与现象、一般与个别、整体与局部、原因与结果、无限与有限的关系。这是他哲学中的辩证因素。他还认为人是实体的“样式”,必须服从实体的必然性,只要认识实体的必然性,并顺其行事,就能获得自由。斯宾诺莎的认识论,肯定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的认识能力,但没有提高到人对世界的改造,表明他不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因而他的自由观是消极的。此外,他的认识论与笛卡尔的一样,只强调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否定感性认识,最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唯理论。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对近代欧洲哲学产生重大影响,费尔巴哈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唯物主义观点,而黑格尔则吸取他的辩证法思想。
  ----------------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23页。&&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4页。&&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0页。 && --
远景融葱,绵延数百里。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166.111.73.151]
","ajax_st":1,"ajax_code":"0005","ajax_msg":"操作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教会三巨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