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恩敏捷什么是敏捷开发意思。

才女苏小妹
相传苏小妹乃苏轼之妹,秦观之妻。但事实已无从考据。次有小妹之故事:
相传苏小妹经常与苏东坡抬杠:
苏小妹薄唇圆脸,乌黑大眼,高耸额头,双颚外凸。
由此,苏东坡笑道: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轼也是满腮胡须,肚突身肥,宽袍大袖,不修边幅,不拘小节
因此,苏小妹也回敬苏轼: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也有苏小妹与佛印抬杠的对联:
苏小妹云:"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佛印云:"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传说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从小习读诗文,精通经理,是个有才识的女辈。小妹十六岁时,上门说亲的人很多,小妹因为自己年纪还轻,不准备过早结婚,力争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东西,因此对前来说亲的人非常讨嫌,但又不能贸然失礼。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要求所有求婚者答三道题,答对了,就嫁给他。
  苏小妹以才择夫婿,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可说宋代四川的灵秀之气尽革于苏氏一门,苏小妹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于是整天在家口战不休。
  有年冬天,雪后初晴,苏轼披一件大裘袍坐在向阳的地方晒太阳,风吹过,裘毛拂动,苏小妹在旁边走过,看到这一景象,当即说道:“风吹裘裘毛乱动。”说完笑眯眯地看着苏轼傻笑,一副得意的神气。她所站墙角的墙壁上正好也结了些冰雪,此时在太阳的照射下,融化的雪水,顺着墙壁直往下淌,苏轼想也不想,顺口就说:“阳照壁壁水直流。”苏小妹虽还年小,但已初解人事,当即羞红了脸,狠狠地看了哥哥一眼,飞快地跑开。还有一次,苏小妹正蹲在井边剖鱼,苏东坡从外回来,骑马经过,一见,立即说道:“妹妹剖鱼,蹲下来一剖两半!”苏小妹犹豫了一下,但终究忍不住,将头微微扬起,半羞半嗔对哥哥说:“哥哥骑马,跨上去又加一鞭。”
  一天,苏东坡跟一群和尚出外游玩,苏小妹亦步亦趋地跟着,突然看到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载沉载浮,碧波中就好像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不已,苏小妹少见多怪,看得兴致盎然,谩声说道:“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跟在她后边的一位主持僧也是个爱开玩笑的,当即对道:“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这一下扯开话题就不止不休,苏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联:
  “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主持立即对道:“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
  苏小妹一时为之语拙,正无可奈何,抬头望见江心有个和尚在撑船,话题一转: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这联有些难处,它是从“影子”落笔,必须要以“影子”对答才能贴切,主持不由得仔细推敲,终于说道: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苏小妹不甘心,再次发难: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
  这次苏小妹遇到了对手,主持僧迅速对道:
  “一个佳人望月,人间天上两蝉娟。”
  在苏东坡众多的和尚朋友中,佛印是关系最密切的一位,他和苏小妹斗口也就百无禁忌。一天佛印戏谑地对她说:“我有一联,敢请女施主对答”联语是:
  “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
  苏小妹是个女子,佛印知道她从来争强好胜,与人对联从不服输,这次就选了这么一副充满黄色情调的想逼苏小妹无法开口,谁料到苏小妹从来顽皮大胆,早和她哥哥对过类似的联语,根本就不觉得怎样,虽然开始难免有些脸红,但一想到你出家人都敢说,我又有什么不敢说的,便对道:
  “二憎同榻,颠倒四个光头。”
  佛印连连摇头,自认失败,连赞苏小妹锦绣心机,才思敏捷。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日移竹影,一片寂然,很久了,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心中欢喜,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透迄在地,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和尚微笑而已。苏东坡心想这回让佛印和尚吃了一记闷亏,暗暗得意,禁不住悄悄告诉苏小妹,想不到苏小妹却说:“哥你又输了,试想佛印以佛心看你似佛,而你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看佛印呢?”
传说中的婚姻
  注:秦少游正妻徐文美,并未有任何史料记载秦少游娶过苏小妹。以下故事纯属虚构仅供娱乐,或作古装剧之材料,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苏小妹渐渐长大了,仍是十分顽皮。她的婚姻问题日益成为苏氏父子考虑的问题,苏小妹有才,人聪明,又不拘小节,顽皮甚至耍赖,长得又不是十分出众,要找到一个十分称心如意的人来做丈夫比较难。
  先是黄庭坚古道热肠把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介绍给苏小妹,并乐颠颠地把王雱的得意之作拿来给苏小妹品评,苏小妹左看右看,最后告诉黄庭坚王雱的作品是:“新奇藻丽有余,含蓄雍容不足,难成大器。”黄庭坚还想争取,说是王雱绝顶颖慧,读书一遍就能了然于胸。这时一直坐在旁边默不作声的苏洵冷冷他说:“这有什么可稀奇的,谁的儿子看书还要看两遍呢?”黄庭坚无话可说,实际上论家世,论相貌,论才气,王雱都足以与苏小妹比,可苏小妹就偏偏瞧不起人家。
  就在大家都为苏小妹的婚姻着急的时候,苏轼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秦观,秦少游。秦少游是今天江苏高邮人,出生在一个家道已中落的地主家庭,田园收入不足以自养。少年时期也曾在扬州、越州一带与一些歌妓,“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秦观在宋哲宗元丰五年和元丰八年两度入京应试失败,元祐五年他第三次进京,这次多亏了苏轼,得以及第并留京五年提任大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从此他和苏东坡的关系介于师友之间,秦少游也就经常出入苏家,青春年少的秦少游慢慢地引起了苏小妹的注意,那天她在哥哥那里看到了秦少游的诗文,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是十分少见的事,苏家父兄便心里有数,于是积极设法来促成这段婚姻。
  只要苏小妹这边没有意见,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自然是无话可说,于是苏门四学士之中的另一位黄庭坚作了个现成的媒人。由于秦少游尚无一官半职,而三苏已是声名赫赫,婚事自然在苏家主办。一般来说新婚之夜,新娘子都只会在羞涩、喜悦和焦急的等待中度过,可机灵古怪的苏小妹却别出心裁,在占尽了“地利”和“人和”的情况下,居然要新郎官解开她出的三个题目才准新郎官进洞房。
  第一道诗谜是:
  铜铁投烘冶,缕蚁上粉墙;
  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第一句“铜铁投入烘炉中冶炼,就是“化”的意思。第二句缕蚁爬上雪白的粉墙含有“沿”的意思,“沿”与“缘”相通。第三句反过来看阴阳中只有一义,那就是“道”。
  第四句天地宇宙中间的,就只有“人”了。四句合起来就是“化缘道人”。
  秦少游略有思考便想通了此节,不禁哑然失声。原来当黄庭坚告诉秦少游,苏家准备把苏小妹嫁给他为妻时,他虽然当即应允,但想到传说中的苏小妹突额凹睛,风流少年秦少游对自己未来妻子的容貌着实放心不下,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苏小妹,由于理学盛行,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定婚之后更是不可能再见,又不好向别人打听,这一块心病着实越来越深,那天终于得知苏小妹要入庙进香还愿,秦少游计上心来,把自己打扮成“化缘道人”,先在庙门前等着,苏小妹的轿子一到,秦少游就上前去求道:“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苏小妹在轿子里立即拒绝:“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秦少游要的就是苏小妹的搭腔,立即说道:“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苏小妹就是好斗,不甘示弱,跟着说:“随道人口吐莲花,分文无舍。”边答边想,听这道人的口音甚是悦耳动听,年龄一定不大,就不知长得如何,从他化缘的语言看也颇多才思,苏小妹好奇心一起就忍不住掀开轿帘要看个究竟,
  秦少游要的就是苏小妹露出脸孔,如何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时机,赶紧走上一步,苏小妹豁然觉得这人就是秦少游,香也不愿进了,示意丫环转身就走,秦少游追着说:“小娘子一天欢喜,为何撒手宝山?”苏小妹心中烦恼,愤愤地答道:“疯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边说边一阵风似的起轿回府,秦少游终于见到苏小妹,觉得她还不算丑,特别是气质高华,清奇逼人,好不高兴,苏小妹回到家中却是越想越气,于是就有了洞房之夜的第一道难题,考一考秦少游,报一箭之仇。
  秦少游少年时期是在扬州等地歌妓场中混过的,在风月场中脸皮早已修炼得比牛皮还厚,想通了那一“诗谜”,提笔就回了一首:
  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
  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诗中每句句首的字合起来就是“化缘道人”,全诗也隐含着道歉的口气,苏小妹看了芳心窃喜,一喜丈夫才恩敏捷,二喜他终于向我认错。
  当即又传出一首诗谜,并声明全诗打四位历史人物,必须一一注明谜底。诗谜是:
  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
  丝缕缝线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秦少游学富五车,想都未想就猜出:第一句强爷胜祖是孙权,第二句凿壁偷光的是孔明,第三句由丝缕缝线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自然就是“子思”,第四句老翁整天倚依门闾,自然是望,那就是太公望。
  秦少游顺利过关,这一场考试,对秦少游来讲就好象是行军打仗,每解一题就前进一步,这时已走到苏小妹的闺阁外面,苏家父子和众多的宾客都凝神静气等着那最后一道难题。闺房的窗户慢慢打开一道缝,露出苏小妹的纤纤素手,递出一张纸来,仆人马上接过递到秦少游手上,只见上面写道:
  “双手推开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断然不雨。”
  苏轼在旁看了,暗暗发笑,伸出一个指头,指着“雨”字,秦少游心领神会,立马答出:
  “一石击破水中天,天高气爽,明朝一定成霜。”
  “今夜断然不雨”表面是接月明星稀而来,但实际隐含了“云雨交欢”的意思,还有“雨”与“语”谐音,也就有今夜不和你说话的意思。秦少游以“明朝一定成霜”作答,“霜”与“双”谐音,既然成双就一定云雨。
  纸条一递进去,房门打开,苏小妹含笑和羞站在门边,秦少游欣然入内,自然是巫山梦里,云雨交欢。
  另有一则关于苏小妹在洞房之夜刁难秦观的轶事。
  秦观听说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不但相貌端秀而且工诗善词,久有爱慕之心。便去苏家求婚。苏洵让每个求婚者写一篇文章,交女儿批阅。小妹在少游的文章上批道:“不与三苏同时,当是横行一世。”苏洵便将苏小妹许给了秦少游。成婚那天,小妹有意相难。开始两题都没有难倒秦少游,小妹便出第三个题目:“对对子”:
  闭门推出窗前月;
  少游怕对得平淡不能显示自己的高才,便坐在池塘边苦苦思索。直到三更,苏东坡出来打探妹夫消息,见少游在池塘边不住喃喃念着“闭门推出窗前月”,知是小妹发难,便悄悄拾起石子朝水池中投去。秦少游忽听“砰”的一声,见池中月影散乱,遂受启发,连忙对出下联:
  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时,洞房门也“呀”的一声开了。
  苏小妹三联三难秦少游
  宋嘉佑年间,著名词人秦少游在拜访苏轼时,被聪明可爱的苏小妹吸引住了。苏小妹不但精通诗词歌赋,而且联对、针线女红无一不精,只是在“三苏”的光耀下传世之作不多,鲜为人知。秦少游对苏小妹一见钟情,决意将一生的痴情尽付于小妹,以求佳偶天成。
  风和雨顺秋方实,郎情妹意渠自成。在一个帘卷西风、菊绽东篱的深秋季节,秦少游与苏小妹这一对有情人终于走进了古往今来演绎了无数绝唱的婚姻殿堂——洞房,而他们又在这里继续演绎着承接历史的经典故事。
  聪慧机敏不让须眉的小妹决定在入洞房时和少游一比才智高下。一来可以与心上人切磋切磋,二来也想看看情郎的窘态。于是小妹一进洞房便命丫鬟嫣红将门关上,吟出一下联请少游对出上联:
  “东厢房,西厢房,旧房新人入洞房,终生伴郎。”
  秦少游接对深为小妹对自己一往情深所感动,不禁脱口而道:
  “南求学,北求学,小学大试授太学,方娶新娘。”
  小妹闻听少游吟出的上联,知道没有难住情郎,便亲自开门,招呼少游坐在桌前,嫣红上好酒菜便关上房门悄然离去。少游端起酒杯欲与小妹交杯,小妹轻启朱唇:“秦郎若要交杯,仍须对我一联,不知愿否?”
  少游深知小妹脾性,既有此意,不对不休。遂站起一揖:
  “请小妹出联。”
  “酒过三巡,交杯换杯干杯,杯杯尽在不言中。”
  这下可把少游难住了。此联意在说酒,实为喻情,妙在意会。若对此联,不仅要工,还要符合此景此意。少游沉思良久,不得而对。小妹见他不语,也不去打搅他,只是五指在桌上点了一下。少游回过神来,看看满桌的佳肴,恍然大悟,立时对道:
  “菜过五味,形美色美鲜美,美美都在心中留。”
  少游以菜喻人,赞不露形,已羞得小妹伸过手臂,以袖遮面,喝下了这杯沁透心脾的交杯酒。
  待嫣红撤下酒席,已月上中天。少游执手小妹,四目相对,喜不自胜。小妹含羞说道:“红帏帐前,与郎执手,若要同寝,再对一联。”
  少游知道事不过三,何况已对出二联,一股豪气顿生:“有劳小妹赐联”
  “小妹虽小,小手小脚小嘴,小巧但不小气,你要小心。”
  小妹一口气吐出八个“小”字,机警赞己,傲性微露,少游不由蹙起了眉头。他来回踱步,苦吟不出,不禁暗自焦急。小妹见三更鼓罢,月移西楼,也心生悔意,只是不住地用温情的目光看着少游。少游见小妹不住偷瞧自己,顾盼含情,粉面娇羞,不由心动,随口对道:
  “少游年少,少家少室少妻,少见且又少有,愿娶少女。”
  小妹细品此联,觉得少游在点明决心娶自己为妻之际,又自喻世间少有,不坠男儿之志,芳心大悦,便熄烛松帐,成就了一桩千古良缘。
  据传新婚之后不久,苏小妹再到庙里进香还愿,寺僧与苏家兄妹原就极熟,寺僧这时故意问苏小妹:“新婚滋味如何?”苏小妹笑而不答,但索纸笔挥洒数字,然后将纸条亲自粘贴在大钟里面,对寺僧说,欲知究竟,一看便晓。那和尚只好把光头伸进钟内,只见纸上写着:“如此这般。”乐得陪同来的秦少游哈哈大笑。
  秦少游曾在歌妓堆中“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自有各种调动女人积极性的手段。
  秦少游会作词,他的词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宛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词如其人,秦少游的这种气质也深受苏小妹的喜爱,可惜天妒其缘,婚后只有几年,苏小妹就撒手尘寰。当时秦少游在外做官,政治上失意,被贬在外,听到这一消息,悲痛地写下一首《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廓春寒退,花影乱,鸳声碎。飘零疏酒盔,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鸥鸳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后来秦少游又以一个叫徐文英的女子为妻,这是后语。
苏小妹是否却有其人
  正史在家谱中并没有记载苏轼有个妹妹叫苏小妹,也没有民间传说的关于苏小妹智斗苏轼等“佛印”故事。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有一些记载,提到是秦观的夫人。学术界认为,秦观是苏轼的学生,亦称秦少游。而当秦观第一次遇见苏轼,秦观已经29岁,苏轼43岁,秦观已经有婚约,夫人叫徐文美。可见不是苏小妹。而从苏轼苏辙的书信来往信件的查询中,亦没有苏小妹的任何记载,可见是民间杜撰的结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作为文人的苏东坡与被雨打风吹去的风流(上)
作为文人的苏东坡与被雨打风吹去的风流&
苏东坡(),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人。其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文教昌明。苏轼22岁中进士,26岁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45岁时因“乌台诗案”贬至黄州,59岁贬至惠州,62岁贬至儋州,65岁才遇赦北归,仕途坎坷,然而名满天下,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同榜进士半文坛”说,文列唐宋八大家,尽扫文坛绮靡之风;词称苏辛,开豪放一派浩气;诗称苏黄,集宋诗之大成;书称苏黄米蔡四家,自成格调,难得全才,更难得在其所属每一领域卓然成宗师气象,尚且不论其性情品格,只在民间传说里,便可知其音容形貌,令人神往。是必千年不出之奇才,许为第一文士,不为过也!
第一文士苏东坡
当楚歌方歇,虞姬饮剑之时,英雄的背影渐渐成为一个远去的传说,而另一个文采风流的时代却又悄悄拉开了序幕。
多少六朝烟雨,感觉上那是一个很朦胧的时代,像梦、更像一种心情,人性的苏醒,文学走向自觉,这其中传递的是一个怎样的信号?建安风骨、正始之音从一开始就在诠释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理念。还记得,临刑一奏,《广陵散》绝;还记得青白眼里“英雄不显,遂使竖子成名”。为什么竹林里叮当打铁,竹林外洛阳纸贵?谢公的山水,陶令的菊花,一曲曲高风余韵,又岂止兰亭的曲水流觞。
盛唐,无庸是一个时代的丰碑,岂止是诗,那一种大气、从容就足以令人心醉。然而斗酒醒时、浣花溪畔,无复浅斟低唱的悠闲,繁华落尽,其心境往往是悲凉而又无奈。也许,唐人最不乏性情,但论及文人,终究不如苏东坡来的爽利,那真是一个文字的梦幻,风流的癫狂,他的风采将真文人的生命闪亮到一个最灿烂的极致。
古典文学大家里,我倾心于苏轼。推美其狂放的诗文,景仰其行善的官声,激赏其人生的从容与豁达。
苏轼的仕途满布不幸。虽曾官至礼部尚书,为正部级内阁要员,但却坎坷连连,磨难不断,不受重用。他的生命旅程,在贬谪、飘泊中煎熬,备尝失意和苦痛,官海浮沉,每每是“多情却被无情恼”,郁闷之至,但他总以无畏的勇气直面政坛风雨,一如其《定风波》词云,“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国家不幸诗家幸,大宋王朝的风雨飘摇与诗人的命途多舛构成了诗人心灵上的双重变奏,文章憎命达,政界少了一柱栋梁,文苑则诞生一代巨匠,造就了一位诗词歌赋冠绝北宋的文学大家!颠沛流离中,苏轼的创作灵感如瀑布倾泻,他自由骋驰于文学天地,谱就了千古传诵的佳构名篇。或者正因如此,他幸福的几乎忘掉了不幸!
据说摸苏字是有讲究的。繁体蘇字,左鱼右禾上草头,摸着鱼则年年有鱼,富有,摸着禾则和和美美,如意,摸着草头则会出人头地。总之只要摸着字的任何一笔都是幸福美满的。而苏东坡对蘇字所编纂的谜面很是美妙:“园中花化为灰,一点已夕坠,相思泪,心已醉,空听马蹄归。秋日残红萤火飞。”解谜:园中花的花字化变成灰,就剩下了草字头,一点已夕坠,相思泪,心已醉,是魚,夕阳的“夕”一点坠了就是没了,思想的“思”,心醉了就是没了,剩下的是“田”字,空听马蹄归的“馬”字就剩下四个点了。秋日残红萤火飞的“秋”字的火飞了,就剩下了“禾”。组合起来就是一个苏字,原来“苏”字还可以有这样美丽的解释。而这样美丽解释的背后又有多少风流典故被传诵到户晓家喻?
我无法不想象,想象苏小妹、想象佛印、想象朝云,心便微醺的醉,心醉了的时候,细雨开始纷飞,荷塘弥漫着妩媚,想必是苏小妹缓缓吟出了诗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传说中的苏小妹
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可说宋代四川的灵秀之气尽结于苏氏一门,苏小妹的父亲苏询,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小妹一派天真,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尤其是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于是整天在家口战不休。
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取如意郎君,决定以文选婿。消息一传开,呈文者不计其数,其中有一个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苏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上门应选。他呈上自以为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苏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在上面批了此联。苏轼看了小妹在诗稿上的批联,真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免惹是非,便悄悄地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了一个字,把联遂改成:
笔底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是不好惹的,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辞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面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两句诗便知: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不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传说一次轼邀朋友秦观到家。苏小妹正在窗前捉虱子,见苏轼带着客人回来,不觉腼腆,不好意思地对苏轼吟出上联:阿兄门外邀双月。苏轼把小妹捉虱子的事早就看在眼里,于是对出下联:小妹窗前捉半風。此联为拆字联,上联“双月”,合成一个“朋”字,下联“半風”,拆成一个“虱”字。
有一天,一位和尚请苏轼吃饭。听说苏轼年纪轻轻,很有才华,有意试探。苏轼来到寺中,和尚泡上香茗,尚未上菜,和尚对苏轼说“早闻相公的才名如雷灌耳,贫僧有一上联,久思不得对,如相公对上,贫僧以丰富的酒席相待,若对不上,那就实在抱歉,只这清茶一杯了。”苏轼微微一笑:“谨遵师父教训,敢问上联是?”和尚指着寺前的鼓楼说:“鼓楼上的鼓,多年没换鼓皮,早就被敲坏了,已然脱落了一半了,贫僧以此为题,拟一上联。”随即道出了联语:
鼓槌槌鼓,陈皮半下;
这上联出得很绝,两个“槌”相重,前为名词,后为动词。后半句又是两味中药名,其中“半夏”谐音“半夏”,下联要求同样相对。苏轼左思右想,一时竟也被难住了,那和尚高兴极了,没想到他的上联倒是难住了这位少年才子!他笑着对苏轼说:“苏相公,慢慢想,离吃饭时间还早啦!”说完便出去了,留下苏轼在屋里。苏轼皱眉苦思,实在也想不出对句,忽然想起小妹才思敏捷,只有求她解难了,便将上联写在纸上,命书童速交小妹。苏小妹见了上联,眉角上浮起了笑意,叫书童拿来几片竹笺,编成一个灯笼架,又用白纸糊上,交给书童说:“你把这灯交给相公,他一看就明白啦!”书童提着灯笼赶回寺里,交给苏轼。苏轼一见,立刻顿悟,挥毫写出了下联:
灯笼笼灯,白纸才糊。
下联二个“笼”字并重,也是前名词,后动词,后半句白纸也是两味中药名,“白纸才糊”谐音“白芷柴糊”,对得工整巧妙。那和尚进来看了下联,连声称妙,忙命小和尚摆上酒席,招待苏轼,还不断称赞:“苏相公,真是才子!”却哪晓得这对联是给苏小妹给对出的哩。
一次月夜,苏轼兄妹在楼台上对月品茗交谈,苏轼出此上联难一难小妹:
水仙子持碧玉箫,风前吹出声声慢;
联句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妙在将几个词、曲牌名巧妙地串在一起。苏小妹正在思索对句,忽然看见一位穿着红绣鞋垢丫鬟,踏着月光一步步地登楼送茶,当即触发灵感,得出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对句同样缀进几个词、曲牌名,而且意境亦可与苏轼的出句媲美。苏东坡听罢,连声称妙。
苏东坡有许多和尚朋友,宋代理学盛行,提倡明心见性之余,也使女性的地位大大下降,女子的人格饱受压抑,除大力提倡女子裹脚之外更要求女子话不高声,笑莫露齿,天天就躲在闺房中习那女红,出嫁的那天头上都还要顶一块红布不让别人看见。苏家是读书人家,见识有别,另外与苏东坡交往的那些和尚是四大皆空,所以苏东坡与那些和尚交谈玩笑的时候,并不干涉他那伶牙俐齿的妹妹在中间搅和,管她雅致也好,粗野也好。
一天苏东坡跟一群和尚出外游玩,苏小妹亦步亦趋地跟着,突然看到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载沉载浮,碧波中就好象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不已,苏小妹少见多怪,看得兴致盎然,谩声说道:“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跟在她后边的一位主持僧也是个爱开玩笑的,当即对道:“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这一下扯开话题就不止不休,苏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联:
&& “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主持立即对道:
“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
苏小妹一时为之语拙,正无可奈何,抬头望见江心有个和尚在撑船,话题一转: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这联有些难处,它是从“影子”落笔,必须要以“影子”对答才能贴切,主持不由得仔细推敲,终于说道: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苏小妹不甘心,再次发难: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
这次苏小妹遇到了对手,主持僧迅速对道:
“一个佳人望月,人间天上两蝉娟。”
在苏东坡众多的和尚朋友中,佛印是关系最密切的一位,他和苏小妹斗口也就百无禁忌。一天佛印戏谑地对她说:“我有一联,敢请女施主对答”联语是:
“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
苏小妹是个女子,佛印知道她从来争强好胜,与人对联从不服输,这次就选了这么一副充满黄色情调的想逼苏小妹无法开口,谁料到苏小妹从来顽皮大胆,早和她哥哥对过类似的联语,根本就不觉得怎样,虽然开始难免有些脸红,但一想到你出家人都敢说,我又有什么不敢说的,便对道:
“二僧同榻,颠倒四个光头。”
佛印连连摇头,自认失败,连赞苏小妹锦绣心机,才思敏捷。
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日移竹影,一片寂然,很久了,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心中欢喜,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透迄在地,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和尚微笑而已。苏东坡心想这回让佛印和尚吃了一记闷亏,暗暗得意,禁不住悄悄告诉苏小妹,想不到苏小妹却说:“哥你又输了,试想佛印以佛心看你似佛,而你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看佛印呢?”
苏小妹渐渐长大了,仍是十分顽皮。她的婚姻问题日益成为苏氏父子考虑的问题,苏小妹有才,人聪明,又不拘小节,顽皮甚至耍赖,长得又不是十分出众,要找到一个十分称心如意的人来做丈夫比较难。
先是黄庭坚古道热肠把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介绍给苏小妹,并乐颠颠地把王雱的得意之作拿来给苏小妹品评,苏小妹左看右看,最后告诉黄庭坚王雱的作品是:“新奇藻丽有余,含蓄雍容不足,难成大器。”黄庭坚还想争取,说是王雱绝顶颖慧,读书一遍就能了然于胸。这时一直坐在旁边默不作声的苏询冷冷他说:“这有什么可稀奇的,谁的儿子看书还要看两遍呢?”黄庭坚无话可说,实际上论家世,论相貌,论才气,王雱都足以与苏小妹比,可苏小妹就偏偏瞧不起人家。
就在大家都为苏小妹的婚姻着急的时候,苏轼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秦观,秦少游。
秦少游是今天江苏高邮人,出生在一个家道已中落的地主家庭,田园收入不足以自养。少年时期也曾在扬州、越州一带与一些歌妓,“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秦观在宋哲宗元丰五年和元丰八年两度入京应试失败,元祐五年他第三次进京,这次多亏了苏轼,得以及第并留京五年提任大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从此他和苏东坡的关系介于师友之间,秦少游也就经常出入苏家,青春年少的秦少游慢慢地引起了苏小妹的注意,那天她在哥哥那里看到了秦少游的诗文,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是十分少见的事,苏家父兄便心里有数,于是积极设法来促成这段婚姻。
只要苏小妹这边没有意见,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自然是无话可说,于是苏门四学士之中的另一位黄庭坚作了个现成的媒人。由于秦少游尚无一官半职,而三苏已是声名赫赫,婚事自然在苏家主办。一般来说新婚之夜,新娘子都只会在羞涩、喜悦和焦急的等待中,坐以待毙式地等着新郎官去征服,可机灵古怪的苏小妹却别出心裁,在占尽了“地利”和“人和”的情况下,居然要新郎官解开她出的三个题目才准新郎官进洞房。
第一道诗谜是:
铜铁投烘冶,缕蚁上粉墙;
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第一句“铜铁投入烘炉中冶炼,就是“化”的意思。第二句缕蚁爬上雪白的粉墙含有“沿”的意思,“沿”与“缘”相通。第三句反过来看阴阳中只有一义,那就是“道”。第四句天地宇宙中间的,就只有“人”了。四句合起来就是“化缘道人”。秦少游略有思考便想通了此节,不禁哑然失声。
原来当黄庭坚告诉秦少游,苏家准备把苏小妹嫁给他为妻时,他虽然当即应允,但想到传说中的苏小妹突额凹睛,风流少年秦少游对自己未来妻子的容貌着实放心不下,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苏小妹,由于理学盛行,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定婚之后更是不可能再见,又不好向别人打听,这一块心病着实越来越深,那天终于得知苏小妹要入庙进香还愿,秦少游计上心来,把自己打扮成“化缘道人”,先在庙门前等着,苏小妹的轿子一到,秦少游就上前去求道:“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苏小妹在轿子里立即拒绝:“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秦少游要的就是苏小妹的搭腔,立即说道:“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苏小妹就是好斗,不甘示弱,跟着说:“随道人口吐莲花,分文无舍。”边答边想,听这道人的口音甚是悦耳动听,年龄一定不大,就不知长得如何,从他化缘的语言看也颇多才思,苏小妹好奇心一起就忍不住掀开轿帘要看个究竟,秦少游要的就是苏小妹露出脸孔,如何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时机,赶紧走上一步,苏小妹豁然觉得这人就是秦少游,香也不愿进了,示意丫环转身就走,秦少游追着说:“小娘子一天欢喜,为何撒手宝山?”苏小妹心中烦恼,愤愤地答道:“疯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边说边一阵风似的起轿回府,秦少游终于见到苏小妹,觉得她还不算丑,特别是气质高华,清奇逼人,好不高兴,苏小妹回到家中却是越想越气,于是就有了洞房之夜的第一道难题,考一考秦少游,报一箭之仇。秦少游少年时期是在扬州等地歌妓场中混过的,在风月场中脸皮早已修炼得比牛皮还厚,想通了那一“诗谜”,提笔就回了一首:
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
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诗中每句句首的字合起来就是“化缘道人”,全诗也隐含着道歉的口气,苏小妹看了芳心窃喜,一喜丈夫才恩敏捷,二喜他终于向我认错。
当即又传出一首诗谜,并声明全诗打四位历史人物,必须一一注明谜底。诗谜是:
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
丝缕缝线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秦少游学富五车,想都未想就猜出:第一句强爷胜祖是孙权,第二句凿壁偷光的是孔明,第三句由丝缕缝线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自然就是“子思”,第四句老翁整天倚依门闾,自然是望,那就是大公望。秦少游顺利过关,这一场考试,对秦少游来讲就好象是行军打仗,每解一题就前进一步,这时已走到苏小妹的闺阁外面,苏家父子和众多的宾客都凝神静气等着那最后一道难题。
闺房的窗户慢慢打开一道缝,露出苏小妹的纤纤素手,递出一张纸来,仆人马上接过递到秦少游手上,只见上面写道:
“双手推开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断然不雨;”
苏轼在旁看了,暗暗发笑,伸出一个指头,指着“雨”字,秦少游心领神会,立马答出:
“一石击破水中天,天高气爽,明朝一定成霜。”
“今夜断然不雨”表面是接月明星稀来,但实际隐含了“云雨交欢的意思,还有“雨”与“语”谐音,也就有今夜不和你说话的意思。秦少游以“明朝一定成霜”作答,“霜”与“双”谐音,既然成双就一定云雨。
纸条一递进去,房门打开,苏小妹含笑和羞站在门边,秦少游欣然入内,自然是巫山梦里,云雨交欢。
据传新婚之后不久,苏小妹再到庙里进香还愿,寺僧与苏家兄妹原就极熟,寺僧这时故意问苏小妹:“新婚滋味如何?”苏小妹笑而不答,但索纸笔挥洒数字,然后将纸条亲自粘贴在大钟里面,对寺僧说,欲知究竟,一看便晓。那和尚只好把光头伸进钟内,只见纸上写着:“如此这般。”乐得陪同来的秦少游哈哈大笑。
后少游宦游浙中,东坡学士在京,小妹思想哥哥,到京省视。东坡有个禅师朋友,尝劝东坡急流勇退。一日寄长歌一篇,东坡看时却也写得怪异,每二字一连,共一百三十对字。你道写的是甚字?
野野鸟鸟啼啼时时有有思思春春气气桃桃花花发发满满
枝枝莺莺雀雀相相呼呼唤唤岩岩畔畔花花红红似似锦锦
屏屏堪堪看看山山秀秀丽丽山山前前烟烟雾雾起起清清
浮浮浪浪促促潺潺湲湲水水景景幽幽深深处处
好好追追游游傍傍水水花花似似雪雪梨梨花花光光皎皎
洁洁玲玲珑珑似似坠坠银银花花折折最最好好柔柔茸茸
溪溪畔畔草草青青双双蝴蝴蝶蝶飞飞来来到到落落花花
林林里里鸟鸟啼啼叫叫不不休休为为忆忆春春光光好好
杨杨柳柳枝枝头头春春色色秀秀时时常常共共饮饮春春
浓浓酒酒似似醉醉闲闲行行春春色色里里相相逢逢竞竞
忆忆游游山山水水心心息息悠悠归归去去来来休休役役
东坡看了两三遍,一时念将不出,只是沉吟。小妹取过,一览了然,便道:“哥哥,此歌有何难解!待妹子念与你听。即时朗诵云:
野鸟啼,野鸟啼时时有思。有思春气桃花发,春气桃花发满枝。满枝莺雀相呼唤,莺雀相呼唤岩畔。岩畔花红似锦屏,花红似锦屏堪看。堪看山山秀丽,秀丽山前烟雾起。山前烟雾起清浮,清浮浪促潺湲水。浪促潺湲水景幽,景幽深处好追游。追游傍水花,傍水花似雪。似雪梨花光皎洁,梨花光皎洁玲珑。玲珑似坠银花折,似坠银花折最好。最好柔茸溪畔草,柔茸溪畔草青青。双双蝴蝶飞来到,蝴蝶飞来到落花。落花林里鸟啼叫,林里鸟啼叫不休。不休为忆春光好,为忆春光好杨柳。杨柳枝枝春色秀,春色秀时常共饮。时常共饮春浓酒,春浓酒似醉。似醉闲行春色里,闲行春色里相逢。相逢竞忆游山水,竞忆游水山心息。心息悠悠归去来,归去来休休役役。
东坡听念,大惊道:“吾妹每悟,吾所不及!若为男子,官位必远胜于我矣!”遂将佛印原写长歌,并小妹所定句读,都写出来,做一封儿寄与少游。因述自己再读不解,小妹一览而知之故。少游初看佛印所书,亦不能解读。后读小妹之句,如梦初觉,深加愧叹。答以短歌云:
未及梵僧歌,词重而意复。字字如联珠,行行如贯玉。想汝惟一览,顾我劳三复。裁诗思远寄,因以真类触。汝其审思之,可表予心曲。
短歌后制成叠字诗一首,却又写得古怪:
&&& 思伊久阻归期
转漏闻时离别
少游书信到时,正值东坡与小妹在湖上看莲。东坡先拆书看了,递与小妹,问道:“汝能解否?”小妹道:“此诗乃仿佛印禅师之体也。”即念云:
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
东坡叹道:“吾妹真绝世聪明人也!今日采莲胜会,可即事各和一首,寄与少游,使知你我今日之游。”东坡诗成,小妹即就。小妹诗云:
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阙新。一阙新歌声嗽玉,歌声嗽玉采莲人。
东坡叠字诗,道是: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二诗寄去,少游读罢,叹赏不已。其夫妇酬和之诗甚多,不能详述。后来少游以才名被征为翰林学士,与二苏同官。一时郎舅三人,并居史职,古所希有。于是宣仁太后亦闻苏小妹之才,每每遣内宫赐以绢帛或饮馔之类,索他题咏。每得一篇,宫中传诵,声播京都。其后小妹先少游而卒,少游思念不置,终身不复娶云。有诗为证:
文章自古说三苏,小妹聪明胜丈夫。三难新郎真异事,一门秀气世间无。
秦少游曾在歌妓堆中“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自有各种调动女人积极性的手段。秦少游会作词,他的词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宛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词如其人,秦少游的这种气质也深受苏小妹的喜爱,可惜天妒其缘,婚后只有几年,苏小妹就撒手尘寰。当时秦少游在外做官,政治上失意,被贬在外,听到这一消息,悲痛地写下一首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廓春寒退,花影乱,鸳声碎。飘零疏酒盔,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鸥鸳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后来秦少游又娶一个叫徐文英的女子为妻。
当然,这只是传说,其实苏小妹也许并无其人,只是因为小妹的诸多传说,苏家以及坡公在民间的形象如此的跃然纸上,其妙处几令人鱼龙莫辨。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敏捷开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