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总动员布局建筑物旋转箭头

难怪粟裕没当成元帅,原来都是炮兵的功劳   ------------  这是屁话  苏修元帅一堆,哪个不靠炮兵开路??
    《孙子兵法——战争应该怎么打》    易读 整理版: http://www.xunlei-mz.org/art_.html    
  回复第1071楼,@更深度的思考  历史中我宁愿喜欢崇贞皇帝也不愿喜欢朱元璋。老毛是强,但是他同金太阳一样,目标是做皇帝。而蒋的目标...  --------------------------  脑残,对不起你的名字  
  @shacky-24 23:37:20  回复第1071楼,@更深度的思考  历史中我宁愿喜欢崇贞皇帝也不愿喜欢朱元璋。老毛是强,但是他同金太阳一样,目标是做皇帝。而蒋的目标...  --------------------------  脑残,对不起你的名字  ......  -----------------------------  你懂个JB
  @更深度的思考
12:58:44  @shacky-24 23:37:20  回复第1071楼,@更深度的思考  历史中我宁愿喜欢崇贞皇帝也不愿喜欢朱元璋。老毛是强,但是他同金太阳一样,目标是做皇帝。而蒋的目标...  --------------------------  脑残,对不起你的名字......  -----------------------------  你连JB都不懂
  @总机叫南京
19:41:00  难怪粟裕没当成元帅,原来都是炮兵的功劳  ------------  这是屁话  苏修元帅一堆,哪个不靠炮兵开路??  -----------------------------  炮兵与元帅的关系,不过是棋子和棋手的关系,照你的说法,下棋下赢了,跟棋手关系不大,主要是棋好?
  @shacky-25 13:12:49  @更深度的思考
12:58:44  @shacky-24 23:37:20  回复第1071楼,@更深度的思考  历史中我宁愿喜欢崇贞皇帝也不愿喜欢朱元璋。老毛是强,但是他同金太阳一样,目标是做皇帝。而蒋的目标...  --------------------------......  -----------------------------  恩,我是不懂JB,但我懂B就够了,而且最懂的就是你妈B
  @bnjhgy
17:21:56  炮兵与元帅的关系,不过是棋子和棋手的关系,照你的说法,下棋下赢了,跟棋手关系不大,主要是棋好?  -----------------------------  你嘛,物质决定意识,这个道理都不知道?  苏修哪次战役,不是靠铺天盖地的炮火准备?当然美帝也一样,而且是航空兵火力。  在这种对手面前,什么兵法都不好使。知道不?
    回复第1081楼(作者:@总机叫南京+于++10:56:38.0)  @12-02-24+10:34:11  回复第78楼(作者:@yygy……==========骄兵必败,粟裕是战术家,张是勇将,差距就在这,共军能抓住国军内部矛盾!有人怪李天霞部和另一路国军(具体叫啥记不住了)萎缩不前,为保存实力云云,也不完全对吧?孤军深入自古就是兵家大忌,张将军他也不是第一天打仗!  
  吵架的朋友完全没必要在这里吵,我想跟人吵架会选择八卦之类的帖子!大家互相学习有必要吵吗?  
    楼上的太丑化国民党了  74军不是孤军深入,而是稍微突出了6公里,但是被三野察觉,用第9纵队在北边硬顶。用1、8两个纵队穿插,割裂了74军和左右邻的联系,第6纵队突然北上,从南边堵住了74军退路。  这是三野主动地战役性进攻行动。
  @总机叫南京
20:40:41  @bnjhgy
17:21:56  炮兵与元帅的关系,不过是棋子和棋手的关系,照你的说法,下棋下赢了,跟棋手关系不大,主要是棋好?  -----------------------------  你嘛,物质决定意识,这个道理都不知道?  苏修哪次战役,不是靠铺天盖地的炮火准备?当然美帝也一样,而且是航空兵火力。......  -----------------------------  那你解释一下越战美国咋失败了呢?
  @总机叫南京
20:40:41  @bnjhgy
17:21:56  炮兵与元帅的关系,不过是棋子和棋手的关系,照你的说法,下棋下赢了,跟棋手关系不大,主要是棋好?  -----------------------------  你嘛,物质决定意识,这个道理都不知道?  苏修哪次战役,不是靠铺天盖地的炮火准备?当然美帝也一样,而且是航空兵火力。......  -----------------------------  还有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德军在全面优势的情况下咋失败了
    你嘛这种问题都要问?  美帝自己吓唬自己,又不敢直接出兵占领全越南,只能是轰炸。但越南是农业国,炸不出什么名堂。后面又有中共苏修输血的,美帝最后撑不住鸟……
  @总机叫南京
21:07:53  楼上的太丑化国民党了  74军不是孤军深入,而是稍微突出了6公里,但是被三野察觉,用第9纵队在北边硬顶。用1、8两个纵队穿插,割裂了74军和左右邻的联系,第6纵队突然北上,从南边堵住了74军退路。  这是三野主动地战役性进攻行动。  -----------------------------  这难道不是兵法的体现吗?
    兵法?当然是兵法  不过不是什么孙子兵法,而是靠以打击为本,重视火力战的现代兵法。  共军依靠强大的炮兵,打在孟良崮石头山,这才顺利围歼的74军。
  @总机叫南京
21:13:41  你嘛这种问题都要问?  美帝自己吓唬自己,又不敢直接出兵占领全越南,只能是轰炸。但越南是农业国,炸不出什么名堂。后面又有中共苏修输血的,美帝最后撑不住鸟……  -----------------------------  第一 美国直接出动了地面,十多年的越战,美国耗费了至少二千五百亿美元,65万美军参战,何谈不敢直接出兵占领全越南?  第二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美国都占有绝对优势  第三 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战争是人和人的交锋,也就是意识和意识的交锋
  还有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德军在全面优势的情况下咋失败了  ……………………………………………………  你嘛德军优势个毛。  莫斯科会战,德军已是强弩之末了,冲力耗尽。苏修援兵到达,击退了德军。  斯大林格勒会战,苏修更是调来大量生力军,在西北方向发动了决定性反击,反向向东卷击,围歼了突入斯大林格勒的德军。
  @总机叫南京
21:13:41  你嘛这种问题都要问?  美帝自己吓唬自己,又不敢直接出兵占领全越南,只能是轰炸。但越南是农业国,炸不出什么名堂。后面又有中共苏修输血的,美帝最后撑不住鸟……  -----------------------------  美国耗费了至少2500亿美元,前后65万美军参战,历时10余年,何谈不敢直接出兵占领全越南?  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战争是人和人的交锋,也就是意识与意识的交锋
  @鞠佳jujia
13:23:00  题记:《孙子兵法》与中国近代战争史  “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唐太宗.李世民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  ——曹操......  -----------------------------  当然,这是从纯军事战略角度来评论,而军事往往是与政治紧密挂钩的。一场并不大胜的战斗,在政治影响上有时却起到号召宣传作用,这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家所应考虑的。兰州战役、百团大战、朝鲜战争等,在军事战略上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但气势夺人,激发血性,让敌人也钦佩不已,一次次树立了共军的勇敢形象,乃至国家形象,无形价值是巨大的。  军事,终究是与政治紧密结合。
  @总机叫南京
21:35:02  还有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德军在全面优势的情况下咋失败了  ……………………………………………………  你嘛德军优势个毛。  莫斯科会战,德军已是强弩之末了,冲力耗尽。苏修援兵到达,击退了德军。  斯大林格勒会战,苏修更是调来大量生力军,在西北方向发动了决定性反击,反向向东卷击,围歼了突入斯大林格勒的德军。......  -----------------------------  莫斯科会战:  德军辖3个集团军和3个装甲集群,以及第2航空队。总兵力为78个师,180万人,各种火炮1.4万门,坦克1700辆,飞机1390架。  苏军3个方面军共有95个兵团,总兵力125万人,各种火炮7600门,坦克990辆,飞机677架。双方兵力对比,德军占有较大优势,其兵力为苏军的1.44倍,火炮为苏军的1.84倍,坦克为苏军的1.71倍,飞机为苏军的2倍多。  斯大林格勒会战:  德军:第六集团军辖6个军(其中2个坦克军)共18个师,约25万人,坦克740辆,火炮和迫击炮7500门,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支援。   苏军:62、63集团军12个师,16万人,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近400辆坦克。空军第8集团军飞机454架,远程航空兵150至200架轰炸机、防空航空兵102师歼击机60架。
    莫斯科会战,德军已经冻得不行了,冻死冻伤无数,坦克大炮冻坏或者於馅。战斗力严重削弱。那些装备很多不能用的。苏修情况好些。  你抄的斯大林格勒会战,苏修兵力,完全不准。
  @总机叫南京
21:47:50  莫斯科会战,德军已经冻得不行了,冻死冻伤无数,坦克大炮冻坏或者於馅。战斗力严重削弱。那些装备很多不能用的。苏修情况好些。  你抄的斯大林格勒会战,苏修兵力,完全不准。  -----------------------------  找那么多借口干嘛?天气对双方都是平等的,这不是理由  我写的是斯大林格勒会战初期的兵力,要是前期挡不住,后期的补充有用么?
    这个脑残  苏修天冷,苏修适应;德军远来,各种保障不足,受不住。就这个道理。  让你冬天到漠河去跟当地流氓火拼,你去不去?  我写的是斯大林格勒会战初期的兵力,要是前期挡不住,后期的补充有用么?  ………………………………………………  你嘛,你以为苏修这么点兵力挡得住?就是你贴的那个兵力。苏修节节败退,斯大林格勒已经被占领了3/4了,知道不?就连华元帅跟斯大林通信,都只能靠广播电台说明语了。  你嘛也太无耻了。斯大林格勒是会战,啥叫会战?就是主力决定性战役!  你嘛贴个材料,莫斯科会战,你知道苏修出动了125多万人。你咋不算成莫斯科卫戍区才8万新兵10万妇女呢?  到斯大林格勒会战,你嘛却说苏修才出动“62、63集团军12个师,16万人……”  讨论战史不是你这个搞法的!
  @总机叫南京
22:24:50  这个脑残  苏修天冷,苏修适应;德军远来,各种保障不足,受不住。就这个道理。  让你冬天到漠河去跟当地流氓火拼,你去不去?  我写的是斯大林格勒会战初期的兵力,要是前期挡不住,后期的补充有用么?  ………………………………………………......  -----------------------------  你懂什么叫战争不?  德军远来,各种保障不足
那你怎么不说苏军前期损失惨重?  让你冬天到漠河去跟当地流氓火拼,你去不去
有人逼着德军去打苏联的吗?  一会嫌装备不好,一会又嫌天气不好,有意思吗?苏联方面能给德军说我前期损失太大,等我恢复元气再打吗?德军方面能给希特勒说你把天气搞暖和点我们才好打仗吗?  战争本来就是无所不用其极,说白了,就是人笨怪刀钝,打败仗都有原因,但这不能成为借口
    你嘛苏修当时的国力本身就不比德国差很多  但军队战斗力差,作战无方,这才节节败退  一路下来,苏修当然损失严重,但苏修是在本土防御,在后勤保障上是有优势的。知道不?德军虽然素质较高,但进攻能力,总还是有尽头的。懂不?  至于德国一开始为啥要打苏修?  这跟孙子兵法有个毛的关系……  是不是拿着孙子兵法苦读十年,希特勒就能修炼成半仙?
  @总机叫南京
22:24:50  这个脑残  苏修天冷,苏修适应;德军远来,各种保障不足,受不住。就这个道理。  让你冬天到漠河去跟当地流氓火拼,你去不去?  我写的是斯大林格勒会战初期的兵力,要是前期挡不住,后期的补充有用么?  ………………………………………………......  -----------------------------  你说再多也改变不了斯大林格勒会战初期德军全面占据优势的事实,初期交锋的就是这么多,你要加上其他的,德军直接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有13个师,17万人,而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共有50多个师
    自身实力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所谓“兵法”  知道不?  兵法的秘诀,核心的一条也就是集中兵力,消灭敌人之一部。  懂不?
  @总机叫南京
11:12:19  你嘛苏修当时的国力本身就不比德国差很多  但军队战斗力差,作战无方,这才节节败退  一路下来,苏修当然损失严重,但苏修是在本土防御,在后勤保障上是有优势的。知道不?德军虽然素质较高,但进攻能力,总还是有尽头的。懂不?  至于德国一开始为啥要打苏修?  这跟孙子兵法有个毛的关系……......  -----------------------------  学以致用懂不懂?  书本的作用是告诉你知识,而人的作用是运用知识  二战以前没有一本军事书籍讲到了苏德战争,那么是不是这些书籍都是没用的,当时战争双方的将领都不需要学习这些书籍?
  你说再多也改变不了斯大林格勒会战初期德军全面占据优势的事实,初期交锋的就是这么多,你要加上其他的,德军直接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有13个师,17万人,而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共有50多个师   --------------------  苏修被打的节节败退,龟缩在城内一小部分,负隅顽抗,谁有否认?  苏修扭转战局不是靠守城的2个兵团打了鸡血(尽管这2个兵团背后确实支援也不断),而是在西北方向新调来的2个主力方面军的决定性反突击。懂不?  就整个斯大林格勒会战而言,苏修出动的兵力和装备是大于德军的,知道不?  尤其是在决定性反突击阶段。
    苏修被打得节节败退,苟延残喘,负隅顽抗的阶段:  
    苏修新调来2个主力方面军,在西北方向猖狂发动决定性反攻倒算的要图:  
  @总机叫南京
11:15:48  自身实力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所谓“兵法”  知道不?  兵法的秘诀,核心的一条也就是集中兵力,消灭敌人之一部。  懂不?  -----------------------------  隋炀帝三打高丽,论实力,孰强孰弱?
  @总机叫南京
11:24:54  你说再多也改变不了斯大林格勒会战初期德军全面占据优势的事实,初期交锋的就是这么多,你要加上其他的,德军直接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有13个师,17万人,而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共有50多个师  --------------------  苏修被打的节节败退,龟缩在城内一小部分,负隅顽抗,谁有否认?  苏修扭转战局不是靠守城的2个兵团打了鸡血(尽管这2个兵团背后确实支援也不断),而是在西北方向新调来的...........  -----------------------------  没有前期的死守,哪来的反攻?
  @总机叫南京
11:24:54  你说再多也改变不了斯大林格勒会战初期德军全面占据优势的事实,初期交锋的就是这么多,你要加上其他的,德军直接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有13个师,17万人,而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共有50多个师  --------------------  苏修被打的节节败退,龟缩在城内一小部分,负隅顽抗,谁有否认?  苏修扭转战局不是靠守城的2个兵团打了鸡血(尽管这2个兵团背后确实支援也不断),而是在西北方向新调来的...........  -----------------------------  没有前期的死守,苏军哪来的时间调兵遣将,发动反攻?
  一棍子打翻一船人  看了楼上几位朋友的骂战,真没意思。  很多人研究历史或者研究经典,但始终层次提不起来,水平始终处在一个非常低的层面上,低到什以程度呢,就是他们始终处于他们想要达到的水平之下。比如一个人研究抗战,但他始终是在了解的日军、国民、共军的武器、军队、人员、时间。。。。。。。。这些东西固然重要,但太执着于这些东西上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为什么呢?因为一件事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角度,所以对事件的本身看法就很多,何况还涉及到好多国家、好多党派,想得到一致的东西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要修史,就是要给出一个相对准确的东西。楼上的朋友们虽然对历史都很了解,但大家各执一词相互攻击是没有用的。  古代人把人文方面的经典分为经、子、史、集,其实也就是分了四个层次,一是经,这是上千年的历史认可了的。比如儒家经典、道家经典等等,子也是基本定下来了的,就那么几个人。史的话基本上主要指正史了,而集是指象韩愈、苏东坡这些人了。他们学问好、水平高、人品也说得过去、治学态度也差不多可以,所以他们的东西可以归到集里。集为什么达不到子的水平,主要是象苏东坡这些人我们就是夸他各方面水平再高,但比起象老子、孔子水平差了很多。老子我们不可能了解很多,孔子的东西我们知道多一点,以当时孔子的号召力,他要推翻一个政府建立一个以他为领袖的政府是非常可行的,而且他也很想要行使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并没有这样做,究其原因非常复杂,我们后代人也非常难理解,但我个人认为他至少显示了他到达极致的道德高度。所有一般来说如果我们要通过“集”来研究“史”那么应该从“子”的高度来学习,如果要通过“史”来研究“子”就应该从“经”的高度来讲,这样可能才够水平。比如我们高中时学习《过秦论》里就知道作者只是说到六国片面割地贿秦,结果加快了自己灭亡。当然作者这样说是有他当时的时代背景,但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非常片面的一面之词,没有从军事上、政治上来说。但一篇文章又不可能论述得这么全面,所以只能说这是一篇好文章,在这个方面说得非常好,或者说它达到一这层次上的最高度,但我们一定要知道它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但这样的文风给了我们一个什么教育呢,我们学到的不是完整的历史分析态度,而是盲人摸象的方式,从各个角度上讲,抗战史有说日本人笨的,有说国军下面战场功绩被埋没的,也有说美军对日本打击的,但不同角度说来他们都是摸象的瞎子,我在天涯上还看见一篇“八年抗战,真的是正面战场的国民党起了主导作用吗?”作者还觉得真正分析下来是游击战起了主要的作用,而正面战场只是应付罢了。也就是说从不同视角,是不可能得到相同答案的。  现在很多人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位卑未敢忘国忧”,有事没事就把国家大事拿来说说,历史上的事情自己没有搞清楚也拿出来夸夸其谈,我倒不敢说这是爱国贼的心态,但真是最好麻醉自己的方法了。曾经见过一个军迷,没有上过美国航母,但可能比航母上的美国兵还了解那航母。问一下他的职业,他只是一个公司职员。如果我是他老板,第一个就炒这样的人,因为他花最大的精力做最没有回报的事。  好了,说回到《孙子兵法》吧,我前面说过的我看了很长时间的《孙子兵法》,高中两年,大学两年,没事的时候就看一段,慢慢想。因此现在过了二十年了,很多篇都还可以背,但我也不是要承认,有些篇我根本就没有认真理解,我觉得前面几篇是最重要的,或者说对我们是有用的,象《九地》什么的也有很大的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吧。有很多朋友理解不了《孙子兵法》,达不到比较高的层次,那是因为他们习惯了课堂式的学习,根本没有这样学习过,所以本来是一个学习《孙子兵法》的帖子,结果大家为了抗战的几个知识点对骂,真让人看不下去。  也有朋友说,难道我也要读几年才学得了这样一本五千字的书,这办法是很笨的,因为我人笨嘛。后来我儿子读经,我让他读《道德经》。篇幅和《孙子兵法》差不多,儿子还小就一章一章地背,背我陪着他读,等他会背了再拉通了背,拉通背了等半年再复习一下,这样下来几次基本上他没有办法再忘记了。当然这过程中了也我跟着把《道德经》混了个半熟,基本上达到你说上句我接下句的能力,后来有几次网上看了翟鸿生讲道德经,真是觉得他那水平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后来网上又听了叶曼讲《道德经》,很多平时理解不到的东西一下就理解了,后来再读一本南怀瑾的《老子他说》觉得真是如浴春风,至此才觉得找到一点学习经典的办法。各位朋友,大家有兴趣学习经典,就要真正拿出时间拿出态度来学习,否则纸上谈兵最后学不到什么东西不说,还会学成方舟子、刘一秒、陈安之、翟鸿生之流,说得轻点叫人笑掉大牙,说得重点就是挖祖坟。
    这个东东  死守,是阶段性,时效性,暂时性的。单纯死守也是要完蛋的,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已经是被压缩到城市1/4地盘了。  要求以少部分力量吸引敌方主力,迟滞消耗敌军,为自己的主力发动反攻赢得时间。  但不能说依靠死守就能打赢。而是要靠外面的大量生力军到达战场,对敌军侧后发动决定性进攻才能获胜。  国民党军抗日众多**会战,或者孟良崮战役这种,都是死守还可以,但外围大军就是不按时到,死守的也就只好守死了。
  @bnjhgy
11:35:02  隋炀帝三打高丽,论实力,孰强孰弱?  -----------------------------  这个东东。  实力是说的可以用的实力,而不是账面上的。  比方说日本打中国,总体实力上肯定占优。问题是皇军在亚太到处乱打,所以他投入中国的实力只占总体之一部分。而中国当时只打日本,可用实力接近于总体。  如果不是国民党太极八无能,中国抗日局面将好得多。
  @总机叫南京
11:55:16  这个东东  死守,是阶段性,时效性,暂时性的。单纯死守也是要完蛋的,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已经是被压缩到城市1/4地盘了。  要求以少部分力量吸引敌方主力,迟滞消耗敌军,为自己的主力发动反攻赢得时间。  但不能说依靠死守就能打赢。而是要靠外面的大量生力军到达战场,对敌军侧后发动决定性进攻才能获胜。  国民党军抗日众多**会战,或者孟良崮战役这种,都是死守还可以,但外围大军就是不按时到,死守的...........  -----------------------------  在炮兵火力打击下,兵法也就那么回事  这可是你说的,要照这么说,何必搞什么要求以少部分力量吸引敌方主力,迟滞消耗敌军,为自己的主力发动反攻赢得时间,这应该属于兵法的范畴吧
    是兵法,包含但不限于孙子兵法。  所谓战役指导就是兵法,核心就是集中自己的主要兵力,消灭敌人之一部。  各家兵法都如此。  说穿了也没什么神奇的,强胜若败规律的运用罢了。  凡事往孙子兵法上一套,那就成了神话和丑化,懂不?
  @总机叫南京
12:15:10  是兵法,包含但不限于孙子兵法。  所谓战役指导就是兵法,核心就是集中自己的主要兵力,消灭敌人之一部。  各家兵法都如此。  说穿了也没什么神奇的,强胜若败规律的运用罢了。  凡事往孙子兵法上一套,那就成了神话和丑化,懂不?......  -----------------------------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阁下难道不觉得和赵括很像吗,古往今来,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哪一个成功的将领不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你却和赵括一样,将打仗说的轻轻松松
    你嘛赵括并不是白痴好吧?  赵括也是当过兵的,在基层干过,但是提拔的太快了,一下子就统帅40万大军,缺乏逐步提升学习的时间,这当然不行了。  另一方面,赵括这样盲目搞进攻,也是执行的赵王意图,因为在野战条件下,赵军也打不过秦军,因此廉颇才那样坚守2年,但赵国国力弱于秦国,恐怕会先撑不下去,赵王当时也难受得很。  第三,赵括出发之前说过,秦军别的将领他也不在乎,就担心白起。秦军果然是秘密换上了白起。  秦军动用的兵力是60万,也损失了一半多。秦王也是亲自动员全国力量,抓壮丁,靠全民支前。  你以为长平之战,秦国胜得轻松?  归根到底还是国力差距导致的赵国必败。
  @总机叫南京
13:00:08  你嘛赵括并不是白痴好吧?  赵括也是当过兵的,在基层干过,但是提拔的太快了,一下子就统帅40万大军,缺乏逐步提升学习的时间,这当然不行了。  另一方面,赵括这样盲目搞进攻,也是执行的赵王意图,因为在野战条件下,赵军也打不过秦军,因此廉颇才那样坚守2年,但赵国国力弱于秦国,恐怕会先撑不下去,赵王当时也难受得很。  第三,赵括出发之前说过,秦军别的将领他也不在乎,就担心白起。秦军果然是秘密换...........  -----------------------------  你说什么也没用,赵括作为赵军主将,对长平战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长平之战,秦国胜得不轻松,更说明了秦赵双方实力相差仿佛,战争的胜负与双方将领的水平密切相关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这证明其父的评价非虚,赵括此人有一定的本事,但为人轻浮,志大才疏
    不论野战,还是长期消耗战,赵军都不如秦军。  实力决定秦胜赵败,这不是谁担任赵军统帅所能改变的  赵括的作用仅仅是把40万赵军送命了。  实力决定一切,而不是什么狗屁兵法。
  @更深度的思考
18:33:48  @shacky-25 13:12:49  @更深度的思考
12:58:44  @shacky-24 23:37:20  回复第1071楼,@更深度的思考  历史中我宁愿喜欢崇贞皇帝也不愿喜欢朱元璋。老毛是强,但是他同金太阳一样,目标是做皇帝。而蒋的目标.........  -----------------------------  你最懂你妈的B
  回复第376楼,@鞠佳jujia  ====================正文的分界线===================================  第二章:《作战》篇(1)  ★后勤保障:吃穿可是大问题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孙子兵法.作战篇》  “反扫荡期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毛泽东,延安,40年代初期  “如今的南泥湾,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歌曲《南泥湾》  《孙子兵法》的第二篇《作战》,主要讲述后勤问题,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依赖关系,阐述了物质保障对战争的重要性。  孙子在论述后勤时,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论证方式,就是分析“厉害”。他说:“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这句话就是本篇的题眼所在。  用兵...  --------------------------  不错  
  @总机叫南京
13:55:09  不论野战,还是长期消耗战,赵军都不如秦军。  实力决定秦胜赵败,这不是谁担任赵军统帅所能改变的  赵括的作用仅仅是把40万赵军送命了。  实力决定一切,而不是什么狗屁兵法。  -----------------------------  隋炀帝三打高丽,论实力,孰强孰弱?  不要扯什么账面不账面,论土地人口经济军事,百倍不止  隋炀帝动用兵力百万,几乎与高丽人口相当,还不论后勤民夫
  @总机叫南京
13:55:09  不论野战,还是长期消耗战,赵军都不如秦军。  实力决定秦胜赵败,这不是谁担任赵军统帅所能改变的  赵括的作用仅仅是把40万赵军送命了。  实力决定一切,而不是什么狗屁兵法。  -----------------------------  仅仅是把40万赵军送命了?  赵国精锐丧失殆尽,还是仅仅?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长平之战,秦军一样死伤30万人以上。  实际上也很惨,但实力雄厚,能挺住。  赵军在野战条件下,廉颇指挥,遇到秦军也是屡战屡败。  廉颇搞深沟高垒消耗战,战役上当然正确的,但赵国国力不行。国家会被饿死。  因此,赵军并没什么更好的选择,除非立即回国龟缩不出装孙子认怂。  至于说依然下令强行出战,那属于赵王的错误的战略指导思想。  在这种情况和实力条件下,换来神仙当司令也不好办啊。  赵括当上司令后,打了几个假胜仗,追击,进了包围圈,结果被秦军2.5万人断了粮道,四十万人硬是冲不开。  那还打什么打?  所以兵法根本就是什么关键,核心问题在于自身实力。
  @shacky-26 13:56:51  -----------------------------  嗯,我不仅懂你妈B,还懂你全家女人的B,连你妈菊花每次撞击刮我几下爽我都晓得。
    长平之战-战争经过之决战阶段 战争相持三年,秦赵两国都已不堪重负,经济将近崩溃。《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白起言“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吕氏春秋·应言篇》亦有“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索”的记载。  而赵国也“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于是双方都谋求速战以求摆脱困境。  …………………………………………  一般说法秦军60万兵力。  双方都谋求速战速决,而廉颇继续防御,他是不能再指挥的,知道不?司令的战役指导思想,必须服从于全局的战略意图。赵军只能是更换为愿意发动进攻的司令官。  白起言“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秦国仗着综合国力强大,指挥正确,也只是个惨胜。
    笔者珍藏多种秦赵箭头,有长有短,有扁有方形不等的箭种,赵国箭比秦箭头结构较单调,种类不多。  赵箭头容易腐烂,说明配方和铸造工艺不如秦,而秦种类较多,青铜质量好,入土不烂,擦拭如新。箭杆容易分离,箭头入体不易拔出,铸造工艺上领先于赵。  经过反复研究,老背坡发现的这具尸骨,其死在秦军最先进的“弩机”兵器之下。弩机早在春秋时期业已出现,到了战国,秦发明了远程连发数枚弩机,射程可达 300-600步开外,有极强的杀伤力。  用弩机发射这种扁型三菱带后翼箭,命中率高,飞行速度快、平稳,空中阻力小,穿透力强。这种兵器在远距离射杀敌人上很有优势,估计在长平之战发挥过极大的作用。   ………………………………………………………………  这才是廉颇、赵括都指挥的野战条件下,赵军尽管骑兵很强,但依然也打不过秦军的主要原因。  而不是什么兵法、指挥的问题。  中国研究兵法有个很大误区,就是不认真分析物质、技术条件。
  上面的南京,好像是果粉呢。。。谈兵法嘛,实在那个了点。  这不是简单的实力问题,否则隋炀帝打高丽啊, 古罗马可以横扫世界么?  谈长平的秦赵决战,一定要先多分析战前的客观因素。  让我来做一些解释吧。  1 国家规模。 秦大约五六百万人口甚至加上四川有六七百万,赵国估计也有300万以上,在河北。  2 地理,秦赵隔着山西。山西是个高原,河流少,运量差。   山西人口也不多,估计当时不足百万人口,主要还在西南角,也被秦占据。  3 出兵情况。秦大约能出兵20多万。但是考虑到国家不大可能一直维持满负荷运转,故对外兵力15万。 但是1/3 防守其他几国,1/3运粮,能野战的就是 5万了。  赵国理论上能出兵12万,但是除去防守匈奴 各国 运粮的,恐怕也只有4万投入长平。  4 秦军有战车 弓弩什么的,赵军装备也不会差太多。毕竟各国都在交流互动,人家总会学去的。当然,也不排除秦军有些秘密武器,或者武器制作的精良。 但是,赵国人是河北山西人,比关中四川人更为勇猛。  就假设秦国以武器 变法后军律抵消了身体了劣势,赵军有骑兵优势,另外作战经验也丰富。 以双方兵员素质1:1对比吧。   那也是秦军5万对赵军4万。秦军稍微占优  5 因为古代,修建了防御工事,就很方便。所以双方都 结阵,扎营, 分为一些连续的 城砦防守。且都有预备队在后方策应。  大家都不敢贸然总攻,因为相当于攻城,会吃亏! 但是不知秦军 怎么挑拨赵军出击,夺取了廉颇几个城砦。  或者猜测,廉颇为了压制下面求战情绪,估计损失一些城砦,然后带兵慢慢后撤, 加长秦军的补给线!  当然,不好的后果,就是廉颇可能被撤换。 秦间谍也正好这么造势,说不怕廉颇,就怕赵括。  6 赵括是个夸夸其谈的人,很会推销 搞商业,但是打仗起来,容易表面看法。所以秦军想玩一玩赵括(说明秦人实在阴险狡诈)。  7 赵括被任命为主将,带着首都防卫的其他3万人,去前线接替廉颇。 如此秦赵军队变为 5:7万,赵军占优。 赵军反攻,夺取了一些城砦。  秦秘密调遣白起接替王乾指挥。白起将王乾放到北方战线。  8 赵括兵力带多了,粮草渐渐不济。那么要求秦军决战,估计也猜测到秦军换了白起。 但是依仗兵力多,有骑兵接应,就算进攻输了,也可以安然的缓慢后撤。  9 白起慢慢退却,背靠河水列阵。 赵括看见秦军溃退,乃追击,但是还不能击破白起的部队。赵括遂调来后方的军队,一起加入攻击,并且四处出击,以免白起得到增援。  但是,赵括始终没有攻破。而白起将2万5千奇兵腾出手来(以正合,以奇胜。奇就是侧翼兵力。侧翼兵力2万5,中央兵力2万,骑兵5千,总计5万!),直扑赵括后方,封锁赵军逃路。 同时5千骑兵游动,伺机击破赵军分散突围和来解围的部队。 另外,河流水涨,秦军水师也加入作战,进一步切断了赵军退路。  10 赵军7万,被秦军5万合围。若是分散突围,可能逃出一部分,但是损失太大。赵括就坚守待援,也四处出击,试图消磨秦军,然后突围。  秦军只能沿着包围圈修筑防御工事,挖壕沟(刘邓双堆集围困战)。但是想吃掉这么一大坨赵军很难。秦昭王密切关注战局,迅速把附近15岁以上的男人,全部调过去围困赵军。防止赵军突围,也防止其他国家来解围。  被围了几十天,赵军7万人饿的不像样子,突围中覆没。 赵军最强大的野战集团覆没,并且损失了几十年以来保留的老兵老将。 要重建这么一支部队,至少要花很多年,特别士气的损失是影响深远的。  11
秦军损失更多,那是在攻击邯郸的战斗中,后方被楚魏军队切断,估计没几个跑出去了。。。
  10 赵军7万,被秦军5万合围。若是分散突围,可能逃出一部分,但是损失太大。赵括就坚守待援,也四处出击,试图消磨秦军,然后突围。  ---------------  冷兵器时代,秦军5万人如果不是素质远强于赵军,他能包围7万赵军?  你信吗?(赵军有骑兵优势,另外作战经验也丰富。 以双方兵员素质1:1对比吧。这可是你自己说的)  一般资料说法都是秦军60万,赵军40万。  即使按照白起供述,最后秦军士卒死亡过半。  如果秦军仅仅出动5万,那也就是一个中等战役。用得着秦王御驾亲征,抓壮丁搞支前吗?  还有一种保守的说法,古代“万人”相当于现在一个团部队,实有3000人左右。
  读了很久孙子兵法,只记得一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其他都模模糊糊,是懂非懂。  最近看了一遍吴起兵法,感觉好懂,易学易用。  不知LZ是否研究过吴起兵法?
  @总机叫南京
21:14:02  10 赵军7万,被秦军5万合围。若是分散突围,可能逃出一部分,但是损失太大。赵括就坚守待援,也四处出击,试图消磨秦军,然后突围。  ---------------  冷兵器时代,秦军5万人如果不是素质远强于赵军,他能包围7万赵军?  你信吗?(赵军有骑兵优势,另外作战经验也丰富。 以双方兵员素质1:1对比吧。这可是你自己说的)  一般资料说法都是秦军60万,赵军40万。......  -----------------------------  兵力数目的优势,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有个词叫做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如果赵军后面多数是山头,只有几个路口,那么秦军出动2万5千兵力,可以堵住那些路口。   另外赵括想退走的河流,也涨了水。所以就是有骑兵,优势也发挥不出来。而且也说了,秦的骑兵也并不少,有5千人。 坎尼会战,汉尼拔有4万步兵,也配了6千5骑兵的。  秦军60万赵军40万,你觉得这可能么? 你也说了,要结合当时政治经济地理情况来考虑。古代哪能动员那么多部队的。努尔哈赤从40万人口中动员4万,都被民众叫苦。 何况赵国不足300万人口?
  @鸣鹤在阴
21:49:19  读了很久孙子兵法,只记得一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其他都模模糊糊,是懂非懂。  最近看了一遍吴起兵法,感觉好懂,易学易用。  不知LZ是否研究过吴起兵法?  -----------------------------  那你先看能看懂的吧。  说实话,我也很早买了孙子兵法的书去看。自觉得差不多看懂,但是根本就没看懂。现在再来看,孙子兵法说的太有道理了!
  @总机叫南京
21:14:02  10 赵军7万,被秦军5万合围。若是分散突围,可能逃出一部分,但是损失太大。赵括就坚守待援,也四处出击,试图消磨秦军,然后突围。  ---------------  冷兵器时代,秦军5万人如果不是素质远强于赵军,他能包围7万赵军?  你信吗?(赵军有骑兵优势,另外作战经验也丰富。 以双方兵员素质1:1对比吧。这可是你自己说的)  一般资料说法都是秦军60万,赵军40万。......  -----------------------------  万人为3千人之说,只是一个假设。 因为都觉得1万人实在不可能。  但是,想要了解那时候,应当看看当时的编制。比如一个都尉手下能带多少人。如此就可以差不多推出总人数了。  1:1时候,不是展开对打,而是白起全部修了防御工事,相当于让赵括来攻城。 赵括就是因为考虑太少,没啥实际经验,太看重这些表面的兵力优势!  所以,为啥古代许多将领都很谨慎,避免冒险。那你该知道原因了吧?
  @总机叫南京
21:14:02  10 赵军7万,被秦军5万合围。若是分散突围,可能逃出一部分,但是损失太大。赵括就坚守待援,也四处出击,试图消磨秦军,然后突围。  ---------------  冷兵器时代,秦军5万人如果不是素质远强于赵军,他能包围7万赵军?  你信吗?(赵军有骑兵优势,另外作战经验也丰富。 以双方兵员素质1:1对比吧。这可是你自己说的)  一般资料说法都是秦军60万,赵军40万。......  -----------------------------  @killywen-27 01:19:12  万人为3千人之说,只是一个假设。 因为都觉得1万人实在不可能。  但是,想要了解那时候,应当看看当时的编制。比如一个都尉手下能带多少人。如此就可以差不多推出总人数了。  1:1时候,不是展开对打,而是白起全部修了防御工事,相当于让赵括来攻城。 赵括就是因为考虑太少,没啥实际经验,太看重这些表面的兵力优势!  所以,为啥古代许多将领都很谨慎,避免冒险。那你该知道原因了吧?  -----------------------------  前面说过了,廉颇谨慎,龟缩不出2年,损失不大,但不符合赵国的战略意图。  赵国国力已经拖不起了,必须撤换谨慎防守的司令官。  实际上撤换廉颇,由进攻型的赵括接任司令官,是获得了赵国领导层(除了蔺相如一人)的一致认可。  白起修工事?你嘛要修多少工事,用多少人才能围困赵军?  别忘了,白起最后自称秦军也死亡过半。  淮海战役二野包围黄维兵团,初始兵力就是15万(含军区部队),这才能依靠工事围住12兵团。最后围歼是三野先后调来5个纵队,达到25万人才消灭的。
  所谓六十万秦军,那是最后包围了赵军后,秦王全国总动员挂出来的兵力,之前对峙时期不会有这么多,二三十万人的规模差不多到极限了,赵国也差不多这个规模。这是战兵数,后面的辎重后勤人力还要翻番,也就是双方前线二三十万直接对峙,就等于百余万人丁要脱产打仗,负担对双方都很大。这时国力赵弱秦强,拼消耗赵拼不过,只好走险棋了。  然后赵国决心打破僵局改进攻战略,赵括上任不会空光杆来,攻击方需要兵力优势,他会带来生力军,这样凑个四十几万,然后发动进攻,随着攻击的距离,他的攻击集团的人员逐渐减少,这里有留守大营的,巩固占领地的,伤亡的,到被包围的时候不大可能有四十万,三十万的样子比较像。因为是赵军被秦军引诱,秦军依靠地利和预设阵地短暂的以本部二十多万人包住赵军三十万人是可能的,但不持久,于是秦王总动员,十六至六十男丁齐出,凑够了六十万战兵,这就够打歼灭战了。
    白起说秦军死亡过半  也就是说秦军战死30万以上。  想想,赵军一共45万,战死5万,被包围饿得不行,最后40万投降被活埋(我有疑惑)。  投降活埋过程,秦军应该不会死亡多少。  可见,秦军30万人死亡,都是赵军在廉颇和赵括指挥下,战斗杀伤的秦军。  但要考虑到廉颇是屡战屡败,龟缩不出2年。那么赵括的积极进攻,其实还算很能打的。
  @总机叫南京
18:09:33  笔者珍藏多种秦赵箭头,有长有短,有扁有方形不等的箭种,赵国箭比秦箭头结构较单调,种类不多。  赵箭头容易腐烂,说明配方和铸造工艺不如秦,而秦种类较多,青铜质量好,入土不烂,擦拭如新。箭杆容易分离,箭头入体不易拔出,铸造工艺上领先于赵。  经过反复研究,老背坡发现的这具尸骨,其死在秦军最先进的“弩机”兵器之下。弩机早在春秋时期业已出现,到了战国,秦发明了远程连发数枚弩机,射程可达 300-600步开外,...........  -----------------------------  你说这么多,也改变不了赵括葬送40万赵军的责任  所以说你根本就不懂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句话说的简单,有几个懂?  廉颇为什么一味死守,就是因为他做到了知己知彼,知道敌我的差距,赵括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盲目出战,岂能不败
  @总机叫南京
21:14:02  10 赵军7万,被秦军5万合围。若是分散突围,可能逃出一部分,但是损失太大。赵括就坚守待援,也四处出击,试图消磨秦军,然后突围。  ---------------  冷兵器时代,秦军5万人如果不是素质远强于赵军,他能包围7万赵军?  你信吗?(赵军有骑兵优势,另外作战经验也丰富。 以双方兵员素质1:1对比吧。这可是你自己说的)  一般资料说法都是秦军60万,赵军40万。......  -----------------------------  @killywen-27 01:19:12  万人为3千人之说,只是一个假设。 因为都觉得1万人实在不可能。  但是,想要了解那时候,应当看看当时的编制。比如一个都尉手下能带多少人。如此就可以差不多推出总人数了。  1:1时候,不是展开对打,而是白起全部修了防御工事,相当于让赵括来攻城。 赵括就是因为考虑太少,没啥实际经验,太看重这些表面的兵力优势!  所以,为啥古代许多将领都很谨慎,避免冒险。那你该知道原因了吧?  -----------------------------  @总机叫南京
09:12:50  前面说过了,廉颇谨慎,龟缩不出2年,损失不大,但不符合赵国的战略意图。  赵国国力已经拖不起了,必须撤换谨慎防守的司令官。  实际上撤换廉颇,由进攻型的赵括接任司令官,是获得了赵国领导层(除了蔺相如一人)的一致认可。  白起修工事?你嘛要修多少工事,用多少人才能围困赵军?  别忘了,白起最后自称秦军也死亡过半。......  -----------------------------  不符合赵国的战略意图?  难道葬送赵军就符合赵国的战略意图?  白起为什么后来死也不肯挂帅?就是因为没有胜算,白起一生威压六国,当世无双,尚且不打没胜算的仗
  廉颇的打法赢了战斗,输了战争,结果是以赵国的毁灭换来秦国的衰败。
  bnjhgy,这个脑残  赵国国力不行,用不用赵括当司令,赵国已经拖不下去了。他都是武大郎吃砒霜,吃也是死,不吃也是死  用廉颇继续龟缩不出,百万壮丁脱产3、4年,赵国全国将饿死。  只能换上一个敢于发动进攻的司令官。
  廉颇为什么一味死守,就是因为他做到了知己知彼,知道敌我的差距,赵括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盲目出战,岂能不败  ===============  你这句屁话,用在淞沪会战的国民党身上倒是很合适。  国民党主动在上海打,日军可以迅速调来高素质的海军,发扬空炮火力强大优势。给与国民党军以大量杀伤。
  长平之战可以看出什么样的人需要孙子兵法,赵王、秦王这样的战略制定者。廉颇、赵括主要还是应该看战役学、战术学的具体东西。  长平之战就是赵王战略不清的产物,廉颇没法改变赵王的战略,他只能关注于自己的战场,于是如何战场胜敌是廉颇的第一要务,防守战术显然很好,廉颇就用了,至于因此导致的国力不济,那本是赵王的考虑。终于,赵王考虑了决定变更战略。赵括同志领会到了这个战略,并在赵王面前较好的阐述了这个战略,赵王让他当了统帅。但很显然,赵括的战役学、战术学的具体东西掌握的不好,于是战场失机中伏,输掉了战争。
  @lzgadsl
11:01:37  廉颇的打法赢了战斗,输了战争,结果是以赵国的毁灭换来秦国的衰败。  -----------------------------  是啊,历史上都把屎盆子扣到赵括一个人身上。  在廉颇指挥下,赵军和秦军有多次小交战,结果赵军全败,折损5万。廉颇只能龟缩不出坚守。  这也怪赵括?  廉颇坚守2年固然很好,但赵国已经缺粮了,赵国中央军委认为必须要尽快发动决战。这也怪赵括吗?  赵括接任司令官后,他不进攻,不冒进是不行的。因为他继续龟缩不出,则不符合赵国困乏的形势。  你嘛秦王亲自抓壮丁,15岁以上全部都要上场。赵括后面可没获得这种支持吧??  赵括被包围46天,反复冲杀都不能突破,还是因为赵军战斗力不如秦军,前面说过秦弓弩水平高于赵国。  这如何打得赢?  说白了,赵军司令官,用廉颇则全国饿死;用赵括则兵败战死。  怎么都没个好。  当然了,白起活埋战俘也是个重要因素。不然不至于如此严重后果。
  @总机叫南京
11:02:52  bnjhgy,这个脑残  赵国国力不行,用不用赵括当司令,赵国已经拖不下去了。他都是武大郎吃砒霜,吃也是死,不吃也是死  用廉颇继续龟缩不出,百万壮丁脱产3、4年,赵国全国将饿死。  只能换上一个敢于发动进攻的司令官。  -----------------------------  两强相争,你死我活,赵国衰败,秦国好受吗?  换上一个敢于发动进攻的司令官。结果如何,赵国一样的衰败,却成全了秦国  你跟别人拼命,你是选择被别人弄死还是同归于尽?
  你跟别人拼命,你是选择被别人弄死还是同归于尽?  ============  你嘛,白起说秦军死者过半没看到??  秦军一般说法是60万兵力!
  @总机叫南京
11:05:15  廉颇为什么一味死守,就是因为他做到了知己知彼,知道敌我的差距,赵括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盲目出战,岂能不败  ===============  你这句屁话,用在淞沪会战的国民党身上倒是很合适。  国民党主动在上海打,日军可以迅速调来高素质的海军,发扬空炮火力强大优势。给与国民党军以大量杀伤。  -----------------------------  你还要不要脸?  你说淞沪会战不该打,结果我问你华北失陷管不管,你说不管,北方失陷管不管,还是不管,还说什么等珍珠港事件爆发等美国参战,我问你蒋介石咋知道珍珠港事件什么时候爆发美国什么时候参战,你咋不回答?
  @总机叫南京
11:02:52  bnjhgy,这个脑残  赵国国力不行,用不用赵括当司令,赵国已经拖不下去了。他都是武大郎吃砒霜,吃也是死,不吃也是死  用廉颇继续龟缩不出,百万壮丁脱产3、4年,赵国全国将饿死。  只能换上一个敢于发动进攻的司令官。  -----------------------------  既然是吃也是死,不吃也是死,干嘛不拖一个垫背的,你连这点勇气都没有,就是个懦夫
  @总机叫南京
11:59:19  你跟别人拼命,你是选择被别人弄死还是同归于尽?  ============  你嘛,白起说秦军死者过半没看到??  秦军一般说法是60万兵力!  -----------------------------  秦军死者过半,但赵军40万确白死了,继续耗下去,秦军岂止死者过半?
  @lzgadsl
11:01:37  廉颇的打法赢了战斗,输了战争,结果是以赵国的毁灭换来秦国的衰败。  -----------------------------  @总机叫南京
11:44:37  是啊,历史上都把屎盆子扣到赵括一个人身上。  在廉颇指挥下,赵军和秦军有多次小交战,结果赵军全败,折损5万。廉颇只能龟缩不出坚守。  这也怪赵括?  廉颇坚守2年固然很好,但赵国已经缺粮了,赵国中央军委认为必须要尽快发动决战。这也怪赵括吗?  赵括接任司令官后,他不进攻,不冒进是不行的。因为他继续龟缩不出,则不符合赵国困乏的形势。......  -----------------------------  看看官渡之战吧,曹操兵少又缺粮,后方又不稳定,要是曹操也像赵括一样,后世哪来的魏武帝?
  看看官渡之战吧,曹操兵少又缺粮,后方又不稳定,要是曹操也像赵括一样,后世哪来的魏武帝?   ========================================================  官渡之战,曹操是象赵括一样主动出击的。这个例子表明赵括的主动出击战略是可行的。至于结果大相径庭,赵括的战役学、战术学的具体东西掌握的没有曹操好。
  @lzgadsl
12:32:00  看看官渡之战吧,曹操兵少又缺粮,后方又不稳定,要是曹操也像赵括一样,后世哪来的魏武帝?  ========================================================  官渡之战,曹操是象赵括一样主动出击的。这个例子表明赵括的主动出击战略是可行的。至于结果大相径庭,赵括的战役学、战术学的具体东西掌握的没有曹操好。  -----------------------------  不是的  曹操有许攸来报信,说袁绍粮草和守将如何如何……  根据许攸情报,曹操是打袁绍的后勤  另外曹军本身战斗素质是高于袁军的。  赵括木有许攸这个叛徒可利用,只能是硬碰硬了。
    赵括如果继续耗下去,赵国全部饿死。  其实赵军必须快速积极进攻,乃是赵国领导层的总体意图,而不是赵括一个人的路线。
  @lzgadsl
12:32:00  看看官渡之战吧,曹操兵少又缺粮,后方又不稳定,要是曹操也像赵括一样,后世哪来的魏武帝?  ========================================================  官渡之战,曹操是象赵括一样主动出击的。这个例子表明赵括的主动出击战略是可行的。至于结果大相径庭,赵括的战役学、战术学的具体东西掌握的没有曹操好。  -----------------------------  我说的不是坚守还是主动出击的问题,我说的是曹操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依然坚守以待时机,绝不草率处理  相比之下,赵括对秦军有多少了解,就敢倾巢出动?
  曹操是战略制定人,同时又是战术制定人。赵括不是,他只能执行赵王的战略。  袁绍实在密不透风,曹操可以干脆乞降退兵以图后来,赵括没这个权力。  赵括对秦军有多少了解?史书没写不好判断,不过战场迷雾总是存在,赵括的了解必然是不全的。
  曹操劫粮草的时候,自己断粮了,他也拖不住了。
  @lzgadsl
12:55:24  曹操是战略制定人,同时又是战术制定人。赵括不是,他只能执行赵王的战略。  袁绍实在密不透风,曹操可以干脆乞降退兵以图后来,赵括没这个权力。  赵括对秦军有多少了解?史书没写不好判断,不过战场迷雾总是存在,赵括的了解必然是不全的。  -----------------------------  是的,命令赵军全面进攻的,乃是赵国中央军委,赵括也只是倡导者之一,是执行者。  不过官渡之战中,曹操也是想退,但写信商量,被许都后方的谋士劝阻了,说此时后退,恶果严重……  许攸到曹营的时候,交谈过曹军粮草问题,曹操自认粮草已尽,也没啥好法子了。
  @总机叫南京
12:47:07  赵括如果继续耗下去,赵国全部饿死。  其实赵军必须快速积极进攻,乃是赵国领导层的总体意图,而不是赵括一个人的路线。  -----------------------------  就算是赵国领导层的总体意图,赵括也脱不了干系,且不说赵括刚刚上任,对秦军有多少了解,秦军战力天下皆知,廉颇成名已久,尚且屡遭败绩,秦军的诱敌诈败本就可疑,赵括还真以为自己天下莫敌,就敢倾巢出动?  其次,就算倾巢出动,也应该以稳为主,先查清秦军动向再说,对秦军动向一无所知,就敢全军冒进,只能说无知者无畏
  @lzgadsl
12:55:24  曹操是战略制定人,同时又是战术制定人。赵括不是,他只能执行赵王的战略。  袁绍实在密不透风,曹操可以干脆乞降退兵以图后来,赵括没这个权力。  赵括对秦军有多少了解?史书没写不好判断,不过战场迷雾总是存在,赵括的了解必然是不全的。  -----------------------------  赵括对秦军不是很了解,统帅是白起不知道;秦王抓壮丁推小车搞支前也不知道。  但赵国中央军委的决策就是迅速进攻决战,所以赵括也就来不及知道什么乌巢粮库,秦军没有叛徒啊。话说老将廉颇龟缩2年,也没能做到派兵出击,断绝秦军粮道。  另外赵括被围期间,还派出了刺客,杀伤了白起。
  @lzgadsl
12:55:24  曹操是战略制定人,同时又是战术制定人。赵括不是,他只能执行赵王的战略。  袁绍实在密不透风,曹操可以干脆乞降退兵以图后来,赵括没这个权力。  赵括对秦军有多少了解?史书没写不好判断,不过战场迷雾总是存在,赵括的了解必然是不全的。  -----------------------------  不关战场迷雾的事,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白起为什么能料敌合变,也要建立在一定的情报基础上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白起是多算,赵括基本就是无算
  赵括不是无知者无畏,不过是大战略看得太多,没有仔细的学习战役、战术学罢了。
  @lzgadsl
12:55:24  曹操是战略制定人,同时又是战术制定人。赵括不是,他只能执行赵王的战略。  袁绍实在密不透风,曹操可以干脆乞降退兵以图后来,赵括没这个权力。  赵括对秦军有多少了解?史书没写不好判断,不过战场迷雾总是存在,赵括的了解必然是不全的。  -----------------------------  @总机叫南京
13:08:52  赵括对秦军不是很了解,统帅是白起不知道;秦王抓壮丁推小车搞支前也不知道。  但赵国中央军委的决策就是迅速进攻决战,所以赵括也就来不及知道什么乌巢粮库,秦军没有叛徒啊。话说老将廉颇龟缩2年,也没能做到派兵出击,断绝秦军粮道。  另外赵括被围期间,还派出了刺客,杀伤了白起。  -----------------------------  什么都不知道就敢打仗?这不是儿戏是什么?
  @总机叫南京
12:47:07  赵括如果继续耗下去,赵国全部饿死。  其实赵军必须快速积极进攻,乃是赵国领导层的总体意图,而不是赵括一个人的路线。  -----------------------------  @bnjhgy
13:06:44  就算是赵国领导层的总体意图,赵括也脱不了干系,且不说赵括刚刚上任,对秦军有多少了解,秦军战力天下皆知,廉颇成名已久,尚且屡遭败绩,秦军的诱敌诈败本就可疑,赵括还真以为自己天下莫敌,就敢倾巢出动?  其次,就算倾巢出动,也应该以稳为主,先查清秦军动向再说,对秦军动向一无所知,就敢全军冒进,只能说无知者无畏  -----------------------------  赵括不是全军进攻  赵括留了少数守卫后方,率领的是主力进攻,这并无错误。  因为谨慎,侦察,时间不够了。还是因为粮食不允许。  所谓冒进,乃是受到赵国的条件所迫。赵括是赵国被迫发动进攻的执行人。  秦王都抓壮丁搞支前了,赵王没这么保障赵括吧?
  @lzgadsl
13:12:30  赵括不是无知者无畏,不过是大战略看得太多,没有仔细的学习战役、战术学罢了。  -----------------------------  不关什么没有仔细的学习战役、战术学,赵括论兵,倒是天下莫敌,则证明其理论水平还是很高  他父亲评价的没错,赵括就是轻浮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这句话没错,可这是基本原则,具体到一场大战,庙算怎么搞,沙盘推演、兵棋推演这样的具体操作,孙子兵法没讲,在那个年代一切靠口传心授和实际经验,显然赵括学习兵法就喜欢大战略,谈的也是头头是道,对于庙算这个东西就没有学习,而实际经验,那就和武安君相差不可以道理。  于是倒霉的赵括,到这一脑门子的战略去前线了,可是前线需要的是战役组织、战术规划,这些东西没学好,赵括同志只好悲剧。
  @总机叫南京
12:47:07  赵括如果继续耗下去,赵国全部饿死。  其实赵军必须快速积极进攻,乃是赵国领导层的总体意图,而不是赵括一个人的路线。  -----------------------------  @bnjhgy
13:06:44  就算是赵国领导层的总体意图,赵括也脱不了干系,且不说赵括刚刚上任,对秦军有多少了解,秦军战力天下皆知,廉颇成名已久,尚且屡遭败绩,秦军的诱敌诈败本就可疑,赵括还真以为自己天下莫敌,就敢倾巢出动?  其次,就算倾巢出动,也应该以稳为主,先查清秦军动向再说,对秦军动向一无所知,就敢全军冒进,只能说无知者无畏  -----------------------------  @总机叫南京
13:15:42  赵括不是全军进攻  赵括留了少数守卫后方,率领的是主力进攻,这并无错误。  因为谨慎,侦察,时间不够了。还是因为粮食不允许。  所谓冒进,乃是受到赵国的条件所迫。赵括是赵国被迫发动进攻的执行人。  秦王都抓壮丁搞支前了,赵王没这么保障赵括吧?  -----------------------------  你看清楚,是秦军完成包围后,秦王才抓壮丁搞支前的  其次,仗打了几年,赵括被围了46天吧,会连几天的侦察时间都没有?
  @lzgadsl
13:19:26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这句话没错,可这是基本原则,具体到一场大战,庙算怎么搞,沙盘推演、兵棋推演这样的具体操作,孙子兵法没讲,在那个年代一切靠口传心授和实际经验,显然赵括学习兵法就喜欢大战略,谈的也是头头是道,对于庙算这个东西就没有学习,而实际经验,那就和武安君相差不可以道理。  于是倒霉的赵括,到这一脑门子的战略去前线了,可是.....  -----------------------------  实际作战也不算很差的。赵括其实并不是书生,也干过行伍的。  因为这是赵括第一次独立指挥战役吧?  在赵军本身战斗力确实不如秦军的情况下,依然能杀伤白起指挥的,秦军60万人的过半呢。
  @lzgadsl
13:19:26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这句话没错,可这是基本原则,具体到一场大战,庙算怎么搞,沙盘推演、兵棋推演这样的具体操作,孙子兵法没讲,在那个年代一切靠口传心授和实际经验,显然赵括学习兵法就喜欢大战略,谈的也是头头是道,对于庙算这个东西就没有学习,而实际经验,那就和武安君相差不可以道理。  于是倒霉的赵括,到这一脑门子的战略去前线了,可是.....  -----------------------------  庙算就是多思多想,考虑战争的方方面面,赵括能论兵,也能指挥赵军殊死突围46天而不溃,他学的没错,错的是他的性格,轻狂自大,不肯花心思去考虑
  赵括被围后组织兵分四队轮流冲阵以图突围,这个组织还是不错的,如果秦没有总动员,赵军也许就突围了,但是他自己带头冲阵,被射死,导致指挥瘫痪,推测他在军队里只学到组织冲阵这一步。  赵军杀伤防守的秦军过半,超过三十万人,自身损失也不会小,所谓坑杀降卒四十万多半是夸大之词。赵军四十五万,留守大营要人,赵括带的就算是四十万人,打了几十天,杀伤敌三十万,自己一个不死?
  你看清楚,是秦军完成包围后,秦王才抓壮丁搞支前的  其次,仗打了几年,赵括被围了46天吧,会连几天的侦察时间都没有?  ------------------  你嘛被围了侦察个毛啊?  迅速组织突围才是正道。  战前侦察?秦军对白起当司令是严格保密的,赵军能侦察出什么情况?无非就是赵括和廉颇交接职务的时候,听取廉颇的情况交代。  问题是,廉颇交代的情况,是白起之前的秦军情况。而且,廉颇龟缩不出,未必有详细准确的秦军情报。
  @总机叫南京
13:42:46  你看清楚,是秦军完成包围后,秦王才抓壮丁搞支前的  其次,仗打了几年,赵括被围了46天吧,会连几天的侦察时间都没有?  ------------------  你嘛被围了侦察个毛啊?  迅速组织突围才是正道。......  -----------------------------  你的理解真的有问题,仗打了几年,赵括被围了46天吧,不缺几天的侦察时间吧  还有,战场之上瞬息万变,要打仗,怎能没有情报?没有情报,什么都不知道,打什么仗?赌运气吗?  还有,赵括上任,侦查分析情报就是他该做的事,岂能怪到廉颇头上?
    我日,赵括都被围了,你侦察个毛啊。  赵括上任,秦军也严格保密,换了白起,秦军情况有变化。赵军短时间内不知道很正常。赵国又没有在秦国国防部作战厅安插地下党。  而赵军换司令这件事,本来就是秦国主动促成的。这属于侦察范畴吗?
  @总机叫南京
14:03:31  我日,赵括都被围了,你侦察个毛啊。  赵括上任,秦军也严格保密,换了白起,秦军情况有变化。赵军短时间内不知道很正常。赵国又没有在秦国国防部作战厅安插地下党。  而赵军换司令这件事,本来就是秦国主动促成的。这属于侦察范畴吗?  -----------------------------  你看不懂人话?  仗打了几年,赵括出兵后被围了46天,至于说出兵前花几天时间侦查秦军动向的时间都没有吗?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争总动员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