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炮战队破解版怎么能快速找到攻击自己的人的坐标

&欢迎访问起点女生网,请&&或&
加入书架书签 |
投女生推荐票 |
阅读底色..
字体大小..
默认设置..
打赏作品&|&
给本书投粉红票&|&
给本书评价
陆战队之旅
作者:&& 更新时间: 23:09&& 阅读最新章节
正文 分卷阅读本卷共0字
第一章:突如其来的变故&第二章:登陆塔拉瓦&第三章:沙滩上的绞杀&第四章:站住脚&第五章:一血&第六章:塔拉瓦之夜&第七章:推土机&第八章:钻地道玩火炮&第九章:捣乱者&第十章:超级掷弹兵&第十一章:进入碉堡&第十二章:返回战壕&第十三章:第二夜&第十四章:围攻&第十五章:退守&第十六章:夜袭&第十七章:收尾&第十八章:前往夏威夷&第十九章:普莱斯遭遇&第二十章:了解自己&第二十一章:新的训练&第二十二章:出发前的准备&第二十三章:登陆前的准备&第二十四章:登陆&第二十五章:滩头拉锯&第二十六章:树林外的战斗&第二十七章:持续推进&第二十八章:奇怪的夜袭&第二十九章:防守日&第三十章:夜袭,又是夜袭&第三十一章:打跑他们&第三十二章:夺占炮台&第三十三章:炮台之内&第三十四章:结束战斗去休整&第三十五章:别样的休整&第三十六章:侦查&第三十七章:去摧毁巨炮&第三十八章:开车撤退&第三十九章:逃脱&第四十章:集结&第四十一章:山脚下&第四十二章:山口之战&第四十三章:无侧翼不进攻&第四十四章:重整旗鼓&第四十五章:攻山头&第四十六章:进入城镇&第四十七章:会合A连&第四十八掌:固守待援&第四十九章:夜间的火光&第五十章:空中支援&第五十一章:接近码头&第五十二章:占领码头&第五十三章:坚守码头&第五十四章:去休息&第五十六章:重返战场&第五十七章:最激烈的战斗&第五十八章:特别行动&第五十九章:如何撤退&第六十章:捉迷藏&第六十一章:推进&第六十二章:大规模夜袭&第六十三章:悬崖&第六十四章:准备工作&第六十五章:攻势&第六十六章:建立防线&第六十七章:毁灭夜袭&第六十八章:攻势炮灰&第六十九章:又是巷战&第七十章:这里的夜晚不安静&第七十一章:突袭&第七十二章:民兵的厉害&第七十三章:一片混乱&第七十四章:炮弹横飞&第七十五章:混战&第七十六章:稀里糊涂的战斗&第七十七章:红色卡车&第七十八掌:夜路&第七十九章:“安全”旅程&第八十章:秘密潜入&第八十一章:埋伏阵地&第八十二章:引蛇出洞&第八十三章:狙击战&第八十四章:一路向南&第八十五章:暗堡&第八十六章:最后的疯狂&第八十七章:第二波第三波&第八十八章:最后的团战&第八十九章:零星抵抗&第九十章:临时特战队&第九十一章:空袭&第九十二章:空中格斗&第九十三章:任务,终于下达&第九十四章:目标在长崎&第九十五章:注意事项&第九十六章:行动,开始&第九十七章:摧毁雷达站&第九十八章:“宝藏”我们来了&第九十九章:一路狂奔&第一百章:终结与回归&
起点女生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向朋友推荐 |巨炮战队如何提高战力_百度知道
巨炮战队如何提高战力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不停的升级装备生产坦克
神牛,巨魔,火女全能医生
其他类似问题
巨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1399|回复: 4
战斗水晶18
声望帖子战斗币
(C)体育频道
战斗水晶18
新闻贡献值11
这里说的超级巨炮,主要指纳粹德国及战后采用纳粹巨炮技术的巨炮,其它国家的巨炮并不列入,因为其它国家的巨炮多数射程没有纳粹德国的远,口径和体积也没有纳粹德国的大。
在发表之前,先向一个人致敬!默哀!他就是加拿大人吉拉德o布尔(Gerald Bull)博士。
关于这人,下面就会讲到。
巴黎大炮之前的超级巨炮——“老祖宗”420毫米大贝尔塔臼炮(Big Bertha Gun)
20世纪初日俄战争时,日军攻陷旅顺港的经验已向世人证明:重型火炮对于进攻要塞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种重型火炮应是一种短炮管的臼炮,能以高角度发射,使炮弹落在堡垒的顶部,同时又能相当准确地击中特定目标。因此在日俄战争结束后,德军总参谋部就提出要求,设计一种用于攻克堡垒的能在陆上运输的最重型大炮。德军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大炮王”阿尔夫莱德o克虏伯之子菲利茨o克虏伯,并要求绝对保密。菲利茨立即组织一些有经验的设计师与工程师进行集体攻关,在 1909年秘密研制出一种巨型臼炮,并以菲利茨母亲的名字命名,称为“大贝尔塔”炮。这种炮长7 米,炮口直径420 毫米,炮身连同炮车重达120 吨,能将近1 吨重的炮弹发射至14.5 千米之外的目标。每发炮弹用掉的发射药近200 千克重,需要200 多名炮手。它还能发射装有延发引信的破甲炮弹,让炮弹穿人目标内部后爆炸。然而,它太笨重了,搬运时必须将其分解开,各由一辆火车头拖运。还必须铺设专轨,才能把它运到炮座上。同时,由于它发射时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因而必须浇筑几米深的混凝土底座,移动时再把它炸掉。仅安置炮位就需要6 个小时。
当时已知的一战英法美等协约国的各种大炮中,只有英国的343 毫米口径的海军炮和海岸炮兵的279 毫米海岸炮是口径最大的。但它们却都不能和大贝尔塔炮的420毫米口径相提并论。
在以后的四年中,菲利茨o克虏伯继续研制一种可以分成几部分、适宜公路运输的大炮。1914年2 月,样炮试制成功,并在库默斯道夫试验场试验,应邀专程莅临现场观看的德皇非常满意。不过,在公路上用蒸汽机、汽油马达甚至用马队牵引的试验,都证明仍需继续改进。预定在 日改进完毕。到1914年8 月战争爆发时,克虏伯已生产了5 门420 毫米口径铁路大炮和2 门公路大炮。但这些大炮在运输方面仍需改进。8 月2 日,总参谋部发出紧急命令,要求把这些大炮准备就绪。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越来越多的比利时人认识到,德国的人侵已不可避免。而比利时国小人少兵也少,他们所能凭借的就只有列日要塞了。
列日要塞雄踞在马斯河左岸高达150 多米的陡坡上,就像是一座城堡的吊闸,守卫着从德国进入比利时的大门。这一带的河道宽约180 米,是天然城壕,方圆48千米,都有堡垒守卫。杰出的防御工程大师亨利o布里阿尔蒙在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坚决敦促下,于19世纪80年代开始,历经 25年,构筑了列日要塞的堡垒群。意图扼守马斯河的通道,抵御德国的入侵。堡垒群构筑在河的两岸,距列日市中心6~8 千米,堡垒之间各相距3~5千米。东岸的6座全部面对德国,西岸的6座环列在列日的周围和背后。这些堡垒好像是在地底下构筑的中世纪城堡,地面上只露出一块三角形的顶部,顶上伸出一些拱形罩盖,隐蔽着所有的炮塔。其他一切设施全部在地下,有倾斜的隧道通往地下室,并沟通炮塔与弹药库和火力控制室的联系。6 座大堡垒和分布其间的6 座小堡垒共有大炮400 门,其中最大的是口径210 毫米的榴弹炮。三角形顶部边角处有小型炮塔,塔中的速射炮和机关枪控制着堡垒前方的斜坡。每座堡垒四周都围有一道9 米深的壕堑,并各有一座像它的大炮一样能降落至地面以下的钢制瞭望塔,塔上装有一台探照灯。每座大型堡垒由2 个炮兵连和二个步兵连共计400 名士兵驻守。
但修筑这些堡垒群的原来意图是作为捍卫边疆的前哨阵地,而不是作为抵挡敌军围攻要塞的阵地,因此必须倚仗野战军守住各堡垒之间的空地。不过,这种坚固的要塞,却反而给比利时人带来心理上的欺骗性安慰,认为依赖布里阿尔蒙精心设计的这些防御工事,德军根本是攻不进来的,这种心理最终导致了比利时在一战亡国的悲剧……
直到一战爆发,比利时人还在依赖布里阿尔蒙精心设计的这些防御工事,各堡垒之间空地上的守军人数不足,而且都是预备役军人,每一个连仅有一名军官。比利时国王直到日才下令挖掘战壕和架设有刺铁丝网的路障,以保卫堡垒之间的空隙地带,并清除有碍大炮火力的房屋和树木,但是为时已晚。
一战爆发时,德国人早就指责比利时违反中立,为人侵制造舆论氛围。尽管德国人估计比利时人不敢应战,但是还是做好了强攻列日要塞的准备。
日,德国对比利时宣战。德军人侵比利时之初,德军统帅毛奇原以为不必动用这些大炮就能取胜,因此在战前并没有将巨炮运往前线。此时克虏伯正拼命加紧生产,夜以继日地装配炮身、炮架、马达等,配备应急的马队、机修工、卡车司机,并在出发前进行一次最后的炮兵训练。8 月5 日,德军冯o埃姆米希将军指挥的5 个师开始攻击列日东端的4 座堡垒。当时守卫列日的比利时第3 师的指挥官是勒芒。德军先以野战炮进行连续轰击,接着是步兵冲击。落在堡垒上的轻磅炮弹起不了什么作用,而比利时人向德军倾泻的炮弹却消灭了大量德军。战斗中,有一个堡垒莫名其妙地停止了炮击,德军名将鲁登道夫抓住战机,率领一个旅插人堡垒之间的空隙地带,对比利时军进行了突击。勒芒看到敌我力量悬殊,且保存实力是国王的作战宗旨,遂于8 月6 日令第3 师撤出了列日。8 月7 日上午,鲁登道夫乘机占领了列日。
占领列日的第二天,鲁登道夫即向上级报告了战况,并要求总参谋部马上把攻城大炮调来,因为当时市郊的各个堡垒一个也没有攻下来。
8 月12日,德军盼望前来结束这种局面的攻城巨炮终于运到阵地上。当天傍晚,其中一门炮架设完毕,目击者说它有矮胖的炮管,巨瘤般的制退机筒,正张着洞穴似的炮口等待突击蓬蒂斯堡垒的命令。炮手们俯伏在地上,以垫料护卫他们的眼睛、耳朵和嘴,在离炮位270 多米远的地方准备发射这门大炮。傍晚6 时30分,第一发炮弹的巨响震撼了列日。炮弹的弧形弹道高达122 米,60秒钟后命中目标。炮弹爆炸时尘土、碎片和硝烟形成巨大的圆锥形,升入300 多米的高空。炮兵观察员从教堂尖顶或气球上进行校正,使炮弹“逐步接近”目标。躲藏在要塞内地下室的比利时守军听到炮弹降落时发出的呼啸声,感到爆炸声越来越近,像在自己头上爆炸似的。他们的恐惧心理也一阵高过一阵,炮弹终于在他们头顶上爆炸了,钢弹头击穿工事,天花板坍塌,坑道阻塞,地下室内到处是火焰和瓦斯,爆炸声和喊声混杂在一起,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在担心下一发炮弹击中的高度紧张状态中,有不少人发生“歇斯底里”的大发作,使地下室变得更加混乱。
炮击持续了24小时,蓬蒂斯堡垒中了45发炮弹,已是坍毁不堪,于8 月13日为德军步兵攻陷。同一天,另有两座堡垒也告陷落。战至14日,城东和城北两面的堡垒全部失守。
攻城臼炮接着前移,一门大贝尔塔炮被拖过市区去打隆森堡垒。列日的下院议员塞勒斯坦o当布隆先生这时恰巧在圣皮埃尔广场,看到广场拐角处出现“一门大炮,大得简直叫人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怪物分成两部分,36匹马拖着,人行道都给震动了。民众看见这件非凡的而又庞大古怪的家伙,个个目瞪口呆,异常惊愕。到达阿夫鲁瓦公园后,德国炮兵小心翼翼地把炮架起来,并审慎地作了瞄准。接着传来可怕的爆炸声。人群前倒后仰,地动山摇,宛如发生了地震,附近的玻璃窗全部震碎”。战至8 月16日,12个堡垒中已有11个失守,只有隆森堡垒尚未陷落。当天有一枚炮弹命中隆森,在弹药库上方爆炸,引爆了整个弹药库。之后,列日要塞的全部堡垒终被德军攻陷……
列日之战表明,没有坚不可摧的要塞。任何固若金汤的堡垒,若没有足够的火力和灵活机动的战术,而仅仅凭借堡垒本身的坚固,在强大的火炮面前,等待它的只能是灭顶之灾。越是坚固的堡垒,越需要强大的火炮。因此,巨型攻城炮在20世纪前期还很有市场,特别是尝到了甜头的德国,更是青睐巨型炮,为此,“大炮王” 克虏伯兵工厂又发了一笔大财。
遗憾的是,大贝尔塔巨炮的历史图片难以找到。由于太过于笨重,射程很短,而当时协约国的陆军榴弹炮的射程都比它远得多,以致它不能靠近前线使用,整个一战基本上无所事事,最后被人遗忘。它的最终下场是在同盟国战败后被拆毁了。相关的资料再也找不到了。不过在二战中的德军卡尔600毫米自行迫击炮上,隐约还可以看到大贝尔塔炮当年的雄姿。
射程惊人的“巴黎大炮”
1914年秋天,德军统帅部制定了一个异想天开的作战计划,即沿法比两国边界地区建立基地,从那儿用远程火炮炮击英国,要求火炮的射程至少在37千米以上。于是,德军统帅部将研制远程火炮的任务交给著名的克虏伯兵工厂火炮设计师、总监弗里茨o劳森贝格尔教授。为了论证这一设想的可行性,克虏伯兵工厂首先在其“麦喷”靶场进行了远程火炮发射低阻力弹的试验。试验取得了成功,但此时德军统帅部提出要研制能炮击巴黎的射程100 千米以上的超远程火炮,许多人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劳森贝格尔力排众议,极力主张并积极组织研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试验后,劳森贝格尔运用数学计算来推定所有的因素一k 弹、火药量、3 分钟空中飞行和大地的曲率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完全可以制造出射程达100 千米。能从法德边界炮轰巴黎的大炮。根据劳森贝格尔的研究成果,1917年2 月,德国军方又提出将射程延长到120 千米。
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军方要货很急。因此劳森贝格尔决定利用当时尚未装到舰上的L52一5型355 毫米口径的舰炮进行改装。为了加大射程,炮的身管必须要大大加长。于是,他将3 段210 毫米口径的衬管连接起来,插入355 毫米舰炮的炮管中,约3 .9 米露在外端,其他部件如药室、炮架也都作了相应的改装。
1917年夏天,第一批远程火炮终于制成,德军将3 门大炮的阵地选择在克雷彼。那里树木茂密,利于隐蔽,即使敌机飞临上空也不易发现。翌年二月,德军将火炮秘密地运往阵地,牢牢地安装在水泥基座上。这种大炮口径虽然只有210 毫米,但身管却相当长,达到34米(为口径的162 倍)。若把炮身竖立起来,其炮口要超过10层高楼的楼顶。
为了防止炮管因本身太重(200 吨)而弯曲变形,劳森贝格尔在炮身上附加了支架,为了解决机动问题,劳森贝格尔设计了可以沿着铁路轨道滚动的有轮缘的车轮,而射程的增加或减少则由改变发射火药的数量来调节。巨大的铁路旋车盘可使炮架和大炮作水平面的旋转,以改变方向。
这种大炮的射程超群,除了由于采用34米长的身管外,其发射的弹丸重量轻(炮弹125 公斤,由195 公斤火药发射),弹丸结构合理(尖头、细长型),飞行阻力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为了获得最大射程,火炮还必须以最合适的角度来发射弹药。经测定,这种大炮的最佳射角是53度,初速为1700米/ 秒,最大弹道高42千米。根据物理学原理,空气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高度高于30千米的同温层中,空气密度很小,已近似真空。炮弹在同温层中飞行,可认为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炮弹经过20多秒飞到同温层时,还有1000米/ 秒的速度。这时弹道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恰在45度左右。这一角度可使炮弹的射程最远。炮弹在同温层中飞行约100 千米后,重新进入对流层落到地面,这时它已在距发射阵地120 千米之外的巴黎市区了。
为了取悦当时的德皇威廉二世,该炮起初命名为“威廉火炮”。由于首战威震巴黎,故后人又称之为“巴黎大炮”。
1918年3 月 23 日 4时,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克雷彼阵地上的炮手正在忙碌着。为了迷惑对方,德国10个机场上的飞机准备起飞,阵地周围30个炮兵连的火炮都指向了法国。当 “巴黎大炮”射击时,所有火炮将同时开火,予以配合。30名炮手用提升装置将身管徐徐升到53度射角,打开厚达34毫米、铁门似的炮闩,弹药手从保温弹药库内取出重120 公斤的炮弹,通过传送带送到炮膛内。此时德皇威廉二世也来到阵地附近观看发射。
7 时许,一名炮手拉响火绳,弹丸凌空飞出,呼啸着向巴黎飞去。三分钟后,第一发炮弹落在了塞纳河畔。为了掌握炮弹落点,以便使炮弹准确命中重要目标,德国选了一名居住在巴黎20年的德侨做间谍。他的任务是将每发炮弹弹着点的准确位置告诉一位小姐。这位小姐通过电话将情报传到法国与瑞士的边界。一名乔装成农民的间谍赶着牧草车将情报送出法国。4 个小时后,准确的弹着点情报将送到德军统帅部。
尽管战争已进入了第4 个年头,但巴黎的街头依然一派祥和,并没有大战的气氛。在首都巴黎和敌军战线之间的防御地带,遍布着经过改进的高射炮群和高速战斗机,因此在白天空袭巴黎等于自取灭亡。用戈塔式轰炸机进行夜袭逐渐增多,但除月明之夜外,准确性几乎等于零。夜晚城市不但灯光熄灭,而且由于遍布高射炮,进袭者只能高飞,因而袭击的目标也就不准确了。在飞机到来前,有效的警报系统使每个人都能进行充分的准备。3 月23日早上7 时20分15秒,巴黎城北街道上突然一声爆炸,建筑物震动,窗户碎裂,没有人受伤。20分钟后,相距2.4千米的加雷德莱斯附近,发生了第二次爆炸,伴随着滚滚浓烟,墙倒屋塌,十几人倒在血泊之中。惊慌失措的巴黎市民,四处奔逃,东躲西藏。以后每隔15~20分钟,就有爆炸声在巴黎响起,一直持续到下午。起初人们以为是飞机来袭,可是他们既没有看到飞机,也没有听到飞机的轰鸣声。当天黄昏,法国的电台广播了这样一则消息:“敌人飞行员成功地从高空飞越法德边界,并攻击了巴黎。有多枚炸弹落地,造成多起伤亡……”然而,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法国军方对现场找到的和从尸体中取出的金属碎片进行检查,发现碎片太厚了,不像是炸弹。军火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粗糙的金属厚块都来自炮弹弹壳。但相距最近的敌人阵地差不多在105 千米之外,而最重型大炮的已知的射程也不会超过32千米。因此有人断言:巴黎近郊藏有德国人的“秘密武器”。
3 月29日下午4 时30分,“巴黎大炮”再次怒吼。一发炮弹击中了巴黎市中心的圣热尔瓦大教堂,教堂里到处都是做礼拜的人。炮弹炸断了支撑拱顶天花板的一根大柱子,数以吨计的石块“哗啦”一声坍了下来,压死了88人,另有68人受了重伤。4月2日,法国举行了大规模葬礼,许多政府高级官员都参加了,曾经指挥大贝尔塔炮轰击列日的鲁登道夫下令,“巴黎大炮”在那天下午保持沉默,但德皇却兴高采烈地乘车前往克雷彼,亲自向炮手们祝贺。
勿庸置疑,“巴黎大炮”是当时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火炮。巴黎人带着困惑和恐惧纷纷猜测这神秘的袭击来自何方。直至法国的特工在靠近法德边界的克雷彼发现了德国的远程火炮,这个谜底才被揭开。那时已有一门“巴黎大炮”发生了炸膛事故,5名炮手被炸死。余下的两门大炮仍轮番射击。
“巴黎大炮”的设计和制造堪称世界一流,其射程之远为世界之最,能袭击对手的纵深目标。但它有致命的弱点:由于膛压非常高,后坐力特别大,炮架必须要十分坚固。这就使得运输和操作极为不便,运输且不说,单是装填和发射一发炮弹就需要10多分钟。
从3 月23日至8 月9 日,三门“巴黎大炮”从三个不同的位置向巴黎共发射了300 多发炮弹,其中有180 发落在市区,其余的落在了郊外,造成了200 多人死亡,600 多人受伤。尽管炮轰巴黎是德国春季进攻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并未产生重大的战略影响,更挽救不了行将土崩瓦解的同盟国。随着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德军匆忙将剩下的两门大炮运回克虏伯兵工厂,重新投入熔炉。其设计图纸也神秘地消失了,仅有一份原始手稿保留在劳森贝格尔家族,秘不示人。法国及其盟国的特工人员曾经费尽心机,想搞到大炮和设计图,结果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然,40多年后,劳森贝格尔关于“巴黎大炮”的原始手稿最终还是“浮出了水面”。但在当时,“巴黎大炮”以其昙花一现的身影,给世人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疑团和无以尽言的思考。
有关巴黎大炮的历史细节——以下内容源自劳森贝格尔关于“巴黎大炮”的原始手稿和布尔博士的论文资料
下图就是巴黎大炮的“原料”:一战时的德国210mm榴弹炮改进型。它就是巴黎大炮的前身。
19 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列强海军装备竞争导致了特大口径线膛炮的迅速发展。在奥匈帝国时期,西可o达维克生产了45倍口径的305毫米火炮。装备于令人生畏的奥匈帝国海军第特格特霍夫可拉斯号和第热德刺库拉斯号二艘战列舰上,这二艘战列舰于1902年—1912年期间服役。奥匈帝国的工作与德国几乎并驾齐驱,也许这反映了他们之间某种形式的合作。正是海军上将格德斯o罗格和海军中校金策尔共同努力推动了德国海军兵器的发展。他们迫切要求克虏伯负责研究和制造小组不断提高武器的性能。1914年德国占领颁比利时后,就由海军负责在弗兰德斯发展大口径远射程武器。这些火炮在海军人员统一指挥和操作下,用于保卫海岸。同时用一门火炮轰击敦刻尔克和其它陆地目标。
德国军方于1917年春去找劳森贝格尔,并告诉他想要干什么。他—点也没有感到奇怪,因为他对这个问题已经想了很久。他们开始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身管的长度至少要是口径的140位。换句话说,如果口径是210毫米(8.27英寸),那么火炮必须具有约28米以上的长身管。如果想—下这一长度比普通的六层楼房的高度还要大,人们就会体会到这将意味着什么。必须正视更多困难的问题。计算表明初速需要达到约1600米/秒,弹丸必须以这样高的速度飞离炮口。几乎是当时远程火炮曾达到的速度的两倍。必须寻找一种火药,它能均匀地、迅速地燃烧。在药室中,装药长将有3米左右,是所设计的弹丸长度的3倍,而装药量则约是弹丸质量的两倍。
劳森贝格尔明确指出,一开始就已把巴黎作为目标。他强调,由于这种武器系统的散布较大,用它来轰炸诸如后勤仓库、铁路调车场等这样的特定门标是不太合适的。按任一种现代的破坏有效性方法估算,劳森贝格尔认为要达到轰击巴黎的效果,只需要10门火炮的估算是不合理的,这样少的火炮不足以迫使法国人屈服。似乎贝斯特罗的观点是最正确的。他认为德国人没有从军事上正确使用新技术武器。从1915年4月起,使用—门45倍口径的380毫米火炮向港门城市敦刻尔克发射了400发炮弹意味着在破坏有效性方面的判断有误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四个德国炮兵连本可用于加强地面战火力,然而,它们被闲置在一边。尽管这些火炮具备改变方向射角的能力,它们的炮口一直指着茫茫大海,而没有被用于瞄准港口目标和伊普雷突文出部。
巴黎大炮的研制
由于巴黎大炮的设计图纸和技术研制文件早巳经被完全销毁,因此要推想巴黎大炮的结构细节。详细审阅现有的数据和劳森贝格尔关于“巴黎大炮”的原始手稿,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各种类型的内外弹道程序,就能导出与该炮数据吻合得最好的几何尺寸和参数。这样,就可能对巴黎大炮整体上有个精确的描述。应当注意,这种火炮曾有过许多种型号,但只是稍有不同。
从米勒发表的资料开始,劳森贝格尔更披露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这些资料在研究阶段对该系统基本设计的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对时间的限制。该系统从研制开始到投入使用,时间最长不超过约14个月。那时没有计算机,所以一个新火炮系统的设计、研制到鉴定,即使在最好的条件下,通常亦需要大约5—10年的时间。因此,在14个月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项目,克虏伯研制小组必须尽可能使用现有的火炮零部件。即便这样,巴黎大炮项目也远远超出当时火炮设计的圈子,涉及许多相关技术研究的领域。可以预见,在这些领域中需要对一些不可预见的问题进行广泛的研究和开发以支持项目计划。
除了严格的时间限制外,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该炮身管实际射击寿命是多少。由于弹丸在1917年12月至1918年1月内才设计完成。很明显,当身管严重磨损后,为确定装药量数据而进行的弹道标定实验,没有能得到满意的、肯定性的结论。实际上,这一工作需要花费一根完整的身管,大量炮弹以及对弹道特性进行细致的实验之后,才能确定身管严重磨损后正确的装药量增量。进行这项工作的时间不能超过1个半月,在这段时间中,还遇到阿尔滕瓦尔德靶场恶劣的气候条件,妨碍了这种费时的研究工作的进行。看来,克虏伯研究小组对全射程射击试验结果非常满意,得到了维持弹丸在膛内前2米行程上的运动性能所需的装药增量条件。以后将会看到,在这段时间内,甚至对减少最大射程亦没提出任何要求,这一点只要检查弹丸在巴黎的弹着点就能够发现。这再次说明,在对该系统进行最终校正时,时间是非常仓促的。
那时,该项目所能利用的火炮有:
1门在梅彭靶场的实验火炮,其口径为355毫米,身管长为52.5倍口径;
2—3门标准舰炮,其口径为380毫米,身管长为45倍口径(若使用,将从前线抽回):9门舰炮,其口径为350毫米,身管长为45倍口径,除了膛线外己全部完工。这些舰炮由海军在1916年交付的,因为推迟了“埃沙特兹o佛勒雅”战列舰的服役时间。
系统方案的选择
有两种方法来提高射程。冯o埃贝哈德博士建议使用355毫米的火炮系统,配置次口径(210毫米),带旋转稳定的弹丸和一个可脱落的弹托。根据内弹道计算,他发现使用52.5倍口径,355毫米的克虏伯实验火炮,保持标准的最大膛压,把弹的质量从535公斤减到210公斤,炮口速度就能达到1500米/秒。直径210毫米的弹丸质量90公斤,这样留给弹托的质量为120公斤。劳森贝格尔又发现C/12管状火药对大口径舰炮上的磨损和烧蚀情况是令人满意的。相同的身管在地炮上发别寿命超过800发。然而,劳森贝格尔否定了冯o埃贝哈德新颖的弹托方案(历史上,这是第—次提出旋转稳定,次口径带弹托的弹药)。他采用唯一的另一种选择,选用人们认为较理想的克虏伯钢质火炮,使其达到压力磨损极限。即采用大号装药,高膛压把106公斤,直径为210毫米的弹丸,通过 210毫米的线膛身管(含有滑膛延长段)加速到1600米/秒。劳森贝格尔认为他坚持的方法比冯o埃贝哈德的全新方案更接近干传统的弹道学,且能更快地实现。
也许劳森贝格尔看到的最大困难在于这种带新颖弹托、旋转稳定的弹药是前人从未尝试过的。在历史的进程中,那时劳森贝格尔的这种想法亦属正常。因为弹托问题,会增加结构上的许多复杂性,包括弹丸飞离炮口和弹托分离等许多不可知因素。然而劳森贝格尔无意中却使巴黎避免了遭受更猛烈的轰击。因此,今天还能欣赏到古老而美丽的巴黎,他的这—决定至少起了部分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埃贝哈德提出的那种脱壳弹药方案被广泛地应用于动能穿甲弹之上,德国人在二次大战一开始就使用了这种类型的弹药。在这种类型的弹药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国研制的APDS105毫米米反坦克弹,它在二次久战结束后不入就服役于部队。
用现代技术对埃贝哈德的脱壳弹药方案进行评估。
对一给定口径的火炮而言,弹托枝术实质上就是减小弹丸的质量,使给定膛内行程的弹丸得到较高的炮口速度。运用修正的贝尔o弗兰克尔集总参数程序,按弹丸质量与炮口速度描述的内弹道特性在图1中给出。图中算例为巴黎大炮项目中使用的各种舰炮。
一种旋转稳定弹的设计方案如左中图所示。此弹的射程与巴黎大炮相同,用计算得到的膛内最大荷载对其进行了应力分析。为了实现适当的陀螺稳定性,需用1/20 的膛线缠度,为了使弹丸获得较高的弹道系数达到射程要求,弹丸直径必须从210毫米减小到200毫米。弹丸质量从巴黎大炮的106公斤增加118公斤,如图2中所示。其炸药质量几乎是前者的1.5倍。实际上,弹丸自径梢小些,轰击效果反而更佳。弹丸设计仅适用干克虏伯52.5倍口径355毫米的火炮,最大膛底压力与现役火炮相同(350兆Pa)。采用这种方案就避免了劳森贝格尔方案中存在的炮管起始部磨损率高、弹带扭矩大等重要问题。凭蛮干的笨重火炮不再需要,过度的磨损亦不再出现。运输、身管下垂、弹带闭气以及身管磨损寿命太短等问题都可以避免。必须注意上述结果是根据现代火炮技术得出的,不可过于苛求前人。
70午代初,布尔的空间技术研究公司把同样原理应用于标准的美军175毫米加农炮,使该炮的有效射程从35公里增加到约50公里。这种次口径弹丸如图3所示。大量野外射击试验表明,该炮的磨损及散布特性都非常接近于现役火炮,进行这此实验时,可以看到弹托碎片散落在火炮前方相当小的区域中,很明显,这种弹托的散落形式,对近距离支援的野战武器而言是不能接受的,而对远距离炮击的火炮而言是可以接受的。他们也曾成功地进行过在炮位附近截获弹托碎片的试验,配置得当可使弹托碎片散落成为一个简单问题。因此,埃贝哈德的方案对解决巴黎大炮问题应更有效、更简单。
劳森贝格尔的精心选择
兵器技术经过60多年的进展才允许人们来考虑,如果当时采用埃贝哈德方案那将意味着什么。但在年的火炮技术发展阶段,劳森贝格尔也许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迫使他不得不采用一种保守的方案。当时所有巨型火炮其身管都是由一层层或一段段管子组合成而成。外管随手可午,即380毫米海军炮所用的身管。劳森贝格尔的设想是使用已有的45倍口径,350毫米舰炮作为基体,再造一根内径为210毫米的内管,并将插到充当普通炮筒的巨型火炮中,这只是一般的制作技术问题,没有什么特殊的困难。唯一不如意却无法避免的是,内衬管从套筒的口部还要伸出很远。
火炮药室配用已有的45倍口径 280毫米火炮药筒,采用C12管状火药。由于350毫米的火炮身管没有加工膛线,所以这些身管经过改装很容易嵌入210毫米的芯管,将来只要抽掉210 毫米的芯管再加工膛线就能恢复到原来的用途。利用火炮剩余的零部件的目有在于减少批评家们的非议,他们认为劳森贝格尔的方案过于超前所以不可能实现。
结构设计时,劳森贝格尔必须考虑克虏伯的机械加工能力,加工膛线的最大长为18米,由于这一长度比所需的弹丸膛内行程短,他建议联接一滑膛管来弥补身管长度的不足,实现这个方案有许多困难,更奇怪的是劳森贝格尔在他的著作中却没有加以讨论,相反,他指出这根可拆卸的延长段能解决长身管的运输问题。
劳森贝格尔知道,火炮在400—480兆帕的膛压下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他主要考虑的问题是身管的磨损、药筒的作用、内弹的可靠性、膛内弹丸的结构适配性、弹带的设计、弹丸的过稳定性以至弹头不能首先着地和火炮发射时,薄壁长身管恶劣的振动状况。
巴黎大炮的结构
从劳森贝格尔的资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整个巴黎大炮的研究项目中使用了多种火炮和炮架。在梅彭靶场用52.5倍口径355毫米火炮进行了一些试验。从他的有关资料中复制的照片中,有一张照片背面的手迹清楚地表明这些出自380毫米火炮系统。由于射角为50度,似乎应该是阿尔腾瓦尔德的实验炮架。劳森贝格尔指出在研制段曾使用了两根身管,一根磨损掉,另一根使用了一半寿命。
从他的记载中,完全有理由相信,陆用火炮使用了许多350毫米火炮系统,而实验开发阶段却使用了380毫米火炮系统,而实验开发阶段使用了380毫米火炮系统。这两种系统的内外弹道是相同的。其差别在于它们的主要外形尺寸不同。所有的火炮都安装在已研制的陆用落地炮架上。应该注意,210毫米巴黎大炮的后坐冲量比45倍口径380毫米或45倍口径350毫米火炮的后坐冲量都小,这样巴黎大炮就可以使用380毫米或350毫米火炮原有的炮架和地基设备、炮身部件,运输装卸设备等。
巴黎大炮的身管结构
成口内径为210毫米,长度为21米的长衬管插入所选用的火炮身管中,在三个连接部用螺纹将它们联接在一起,这种装配也许是采用标准的热压配合,配合面加工成较小的锥度,使衬管易于装卸。最后一道机械加工也许在装配后进行,同时将药室加工成与280毫米的药筒相匹配。克虏伯工厂能加工的最大膛线长度为18米,如鲍尔所说,其药室长度为3米。可以看出插入的210毫米衬管在380毫米身管上超出炮口3.9米,在350毫米的身管上超出5.25米,18米长的膛线部其缠度为1/35,膛线为64根,右旋,等齐缠度,阳线和阴线的宽度相等,均为4毫米,阴线的深度为3毫米,滑膛段联接到衬管口部。由于滑膛线段将在野外进行安装,因此有三种长度,分别为6米、9米和12米,选用的长度取决于所需的最大射程,12米长的滑膛段用于最大射程,滑膛段的内径为216毫米,所以弹丸离开身管膛线部后,将通过钢弹带和铜心带支承,在滑膛段,膛壁摩擦力使弹丸受到反向力矩作用,旋转速度下降,由于插入的衬管和联接上的滑膛段使炮身重心前移远离耳轴,在炮尾端要安装较重的配重,把炮身的重心调整至耳轴附近。
总之,在最大射程时,巴黎大炮的总长度为34米,包括长度为1米伸出身管后方的炮尾环,长21米口径为210毫米的修改后的身管和长12米的滑膛段,无论使用哪种型号,仅需要对原来的380毫米或350毫米火炮标准炮尾作较小的修改。
薄壁长身管在垂直平面内产生较大的炮口下垂,劳森贝格尔估算此值为90毫米,要解决这一问题,须在身管上安装一个可调的加强桁架,当身管打高到发射位置时,在炮尾和炮口处用光学十字线对身管进行仔细矫直。
巴黎大炮结构的重现
380 毫米和350毫米火炮等各种大型陆用炮架间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在保证干1918年春季进攻前建成的永久性设施中,有一个混凝土增强地基,埋设有螺栓用以固定方向滚动轴承。略向前倾斜,只要在火炮掩体上铺设大块木板就筑成了临时性的基础炮位。固定炮台的海防炮架是通过绞盘—链条—齿轮(方向和高低)人工操纵的。
在分解围中,可以看出锻造的衬管由三段组成.用螺纹联接形成一个整件。同时可以认为各段长度相等,其壁厚沿着身管长度变化以适应药室和过渡区直径的变化。图中亦说明了装配到主身管上的衬管和已联接好的滑膛段。完整的炮身由装有线膛衬管的主身管、炮尾和12米长的用法兰联接的滑膛段组成,耳轴上装有一个校直桁架。
正常情况下,耳轴在下架中心线后面,用于提供平衡的配重位于耳轴外侧。交际上,炮身重心在耳轴之后,使身管有打高的趋势。把这个炮身改为巴黎大炮炮身时,向前延伸的衬管使炮身重心移至耳轴的前方很远处,这样在炮尾上增加适当的配重就可使重心回到耳轴上。
透视图为在法国服役的巴黎大炮炮架,图中基本型朗克马克思身管配有11米长的衬管,12米长的滑膛段,校直桁架和标准的绞盘齿轮传动装置。
巴黎大炮的长度为34米,直径为1米,炮尾部的壁厚为400毫米,然后向炮口逐渐变细。口径为210毫米,质量为200吨。这一庞然大物是由高质量的、没有裂痕的铸钢制成的。炮架质量为250吨,混凝土底座质量为300吨,因而巴黎大炮总匝量为750吨。这一重量全都压在12平方米的面积上,因而每平方米的地面要承受62吨的压力,另外在发射的时候还必须加上几百兆帕的压力。身管只能发射大约65发炮弹,然后就必须更换。设计师也已进行过更为复杂的计算,说明弹径应该是分级的。因为每发射击后,由于身管的磨损,口径有所增加,每发弹的弹径也应有所增加。因此,弹丸发射时,必须记数,并严格桉次序来发射。
巴黎大炮的火药特性
劳森贝格尔指出,巴黎大炮所用的管状火药为C/12。这是一种双基、干压火药。这种火药在工厂加工后二周内进行稳定处理,随时可供射击使用。这是巴黎大炮研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因为火药即使在密闭爆发器试验之后也需要反复进行药厚度选择。西米兹描述丁克虏伯采用的密闭爆发器和实验技术。长装药的点火问题一直是内弹道中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之一。然而使用管状火药就可为火焰传描和减少点火压力被提供最佳孔隙率。而点火波会使后来的火药发生位移,导致不规则的压力脉动。正标准的280毫米药筒的底火上加20克黑火药,点火问题便解决了。药室长度为3米,使用了45倍口径、280毫米火炮药筒,药室的底部直径为 357毫米,药室有一定的锥度以便于抽筒。药室装药的总量约可达300公斤。
巴黎大炮的弹丸
米勒引用的弹丸质量为120公斤。劳森贝格尔所说的与外弹道程序分析相一致的重量为106公斤。按照米勒的文件和劳森贝格尔手稿中的数据,加上胡格镇的克虏伯档案馆、帝国战争博物馆和比利时国防历史中心的慷慨帮助,布尔他们就有可能利用现代计算机软件反求巴黎大炮系统的细节。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出现了,例如,弹丸从线膛部分过渡到滑膛部分如何保持密封等。回收巴黎大炮的弹丸的一系列照片表明,那时研制的弹丸闭气技术有独到之处。它能解决弹丸由身管线膛到滑膛过渡的闭气问题。铜弹带位于钢弹带之后,有预制沟槽,其直径随发射弹丸数而增加。铜弹带还为弹丸提供恒定的起始压力以便获得—致的弹道性能,以保证射击精度。但铜弹带不提供弹丸旋转运动所需的扭矩。这一扭矩由尺寸更大,强度更高,带预制沟槽的钢弹带提供。然而当弹丸进入身管滑膛段时;膛壁摩擦力对弹丸产生反向扭矩。所以设汁铜弹带时就要考虑到在这个反向扭矩作用下铜弹带能自由旋转一个阴线宽度,这样就能在滑膛段密封铜弹带上预制沟槽形成大间隙。即使现在,这项精巧的技术仍能使用。法国杂志发表了回收弹丸碎片的照片,从中能看出闭气的弹带沟槽。也许劳森贝格尔出于保密而故意不提这一点,也许他降低了这一技术的重要性。而后者不太可能。当然若存在能加工长膛线的机床,这一技术就不再需要了。然而对高速运动的系统而言,弹丸在滑膛区运动时,旋转阻尼能减少弹丸带来的炮口扰动,这一点也许至今还会有用。
由于巴黎大炮情况特殊,基本本弹道的经验和常规部下适用,需要另起炉灶,得到全新的技术数据。在1914年未,新型305毫米超重型火炮的试验表明,弹丸在初速非常高时到达了空气稀薄的平流层,普通射表不再适用于这种情形。弹丸在稀薄空气中飞行要比在普通大气中远得多。前面所说的那种情形,射程计算值是38 公里,实际射程大约要比该值大11公里。当一发弹(幸好是实心弹)超出警戒区恰好住49公里远的—位牧师家的花园里落下时,人们对此感到非常兴奋。
考虑到平流层这种特殊情况。根据这些数值得知巴黎大炮以52度射角发射将达到最大射程,而以前认为45度射角对应的射程最大。射角为52度时,得到的射程为128公里,并且地球的曲率也考虑进上了。弹道的最高点为40公里,飞行时间为3.5分钟。
火炮发射以后有必要观察一下34米长的身管轴线是否仍为直线。瞄准于用光学仪器来精确检验身管弯曲方向,而后用滑车系统再将火炮身管矫直。一直将身管调整到完全精确为止。
在法国的几门火炮
首批三门火炮炮位的选择及安装准备工作是在1917年下半年进行的。到1918年3月下旬,炮手受训完毕。火炮也安装就绪,可以开炮。德国人首先在雷皮镇附近的圣哥本伍德o诺尼山东坡上进行火炮的安装。可能从拉昂与拉费尔之间的铁路主干线接出一条铁路支线。这次复杂的安装工作包括三门火炮全套后勤系统和中央指挥控制系统的安装和建立。炮位是由德国统帅部选定的,并考虑到他们计划在1917年退却到兴登堡战线。
三个炮位起初位于克雷皮(从 日—5月1日距巴黎目标区120公里),接着迁移到博蒙特炮位(从5月27日—6月11日,射程110公里),又迁移到布吕耶尔的最前炮位(1918年7月,射程85公里),此时使用了重新膛孔的火炮,之后又迁回至博蒙特进行了最后的射向(1918年8月),实际上,炮位随德国军队的推进而向前迁移,然后又随德军一起撤退。
在克雷皮安装的三门巴黎大炮用螺栓联接到专门用混凝土浇灌的厚实地基上,火炮在大型钢质座环上实现方向转动,只有1号炮和2号炮在克雷皮的炮位上一直进行射击,3号炮在打第3发弹后出现炸膛事故,使17名炮手死亡,68人受伤,伤者除了仅2人幸存的炮手以外,全为负责保卫3号炮的警卫连士兵,至于那2幸存的炮手,据说是因为上厕所行方便才逃过一劫。
克雷皮1号炮位首先建成,该炮实质上就是将标准的大口径地面炮架用螺栓连接到钢环上,钢环又被联接到埋在混凝土里的螺栓上,在某些情况下,用滚柱轴承来实现方向转动,在另一些情况下,则用滚珠轴承来现。在博蒙到特得戈尔比、波姆特森林的2号炮位在日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布吕耶尔3号炮位(—直用到全部撤退)的火炮掩体埋设在一大叠木板上,因此只能供临时使用。
炮击巴黎的弹着点分布
对于远距离炮击而言,巴黎是个很大的面目标。用巴黎大炮进行远程炮击会出现预期的散布,这对有意的心理战而言是可以接受的。米勒和其它作者在论述巴黎大炮时给人的印象是该系统的散布非常大,这种观点是根据在巴黎的弹着点很分散而得出的。然而,根据射程超过50公里的现代火炮射击数据,作者认为巴黎大炮在身管严重磨损之前,其散布完全是在正常范围之内,因此有必要对该炮的射击方式,实际使用情况作某些讨论。最好方法就是回到对巴黎的实际轰击情况来进行研究。
米勒获得了所有在巴黎的弹着点数据,这方面他的资料比劳森贝格尔的更全。对弹着点逐一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截然不同。考虑刊对巴黎居民产生心理影响,德国人希望弹着点杂散在整个城市,尽可能轰击到不同的地区。他们也许会沿着射击线从南部边界到北部边界进行射击。巴黎市中心距炮位所在地克雷皮的拉昂约120公里,距城南边界约125公里,距城北边界约 115公里况且随着身管的磨损(由于大量高温、高压火药气体的冲刷、烧蚀、阳线逐渐被剥落),弹丸在膛内起始位置沿身管前移,每发前移多达20—40毫米。随着弹丸起始位置沿着身管前移,即使增加装药量,射程仍要减少,最终到达炮轰巴黎的最小距离(115公里)。之后,弹丸会落在巴黎东北边界外的开阔区域内。光根据内弹道计算达到这个极限(包括适当增加装药量)之前,一根身管发射弹丸数是相当大的(至少80发)。
巴黎大炮沿着射线发射的射程散布不超过10公里的范围。因而,德同射击指挥官就可以在巴黎大炮前四分之一寿命内向距离炮位较远的巴黎南部地区进行轰击。在其后半期寿命,由干射程下降,不得不向距离炮位较近的巴黎中部和北部地区进行轰击。观察弹着点,例如第一天的结果可以发现。炮手用前七发弹对巴黎进行夹叉炮轰,轰击南部边界以远一公里多的地区(射程在126~l27公里之间),同时亦触及北部边界。这说明对装药进行了审慎的改变,同时亦说明当射角保持50度时。不同的射程是由距离散布(1~3公里)和装药量的改变造成的。夹叉炮轰的方式还说明炮手获得弹着点数据比前面介绍的的方法更快。
米勒及其他作者对巴黎大炮的分析给人的印象是该炮按50度的固定射角发射,根据铜柱测压结果来调整装药量。米勒确定弹丸定位点每发前移100毫米,需增加l公斤装药以保持恒定的初速。这就意味着在药室向前移进2米达到身管寿命终了之前约有20级装药增量。劳森贝格尔谈起过20级装药增量的情况。但他没有确定这些装药增量的分配,这证实了米勒所述的装药量增加过程。
然而,布尔的基本假设是,射角固定,增加所需的装药量是为了保持初速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弹丸在巴黎的分布完个是由系统的散布所致。从克雷皮发射的各批弹丸在巴黎的弹着点分布图,已计算了每种情况的总散布值(按概率误差的标准方法计算)。根据这些曲线,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弹着点有相当大的散布,且射程越来越近。
在进行这种分析时,我们当然要考虑到影响某组弹丸的各种因素,就象这些弹丸是从同一门武器发身,且有意射向同一点的。为了达到所期望的心理效果,正常的方法是对该城市实施交叉炮击,即让一新炮的射程由最大变到最小,造成整个区域被火力覆盖的印象。当然了解弹首点信息,尤其是第一组弹着点信息亦是是很重要的。
若详细考虑第一天的射击情况(日星期六),下列分似乎是合理的。首先,我们知道只有两门炮在射击,正常的发射间隔时间约15分钟,尽管有时弹丸需要经过大约5分钟的飞行才能落地。打低火炮射角,确定装药,重新装填和发射的时间大约需要半个小时。还有一种情况例外,即两门火炮进行交替射击,使弹丸以相近的间隔时间有规则地落地。
所有弹着点和射击时间的数据均选自米勒洋细订正过的资料。尽管战后法国的报纸上报道了这些数据,在许多情况下,报纸的报道与米勒的结果不完全一致。作为普通的报纸,它们的报导不可全信,这是许多军事爱好者没有注意的。根据米勒的资料,前15发弹在七点十五分开始发射到十—点二十分结束,其余的弹在十三点准时发射(威廉皇帝亲眼目睹了下午发射的第一发弹),在十四点四十五分左右结束。这天发射的总弹数在22—25发左右。由于找不到有关这两门火炮各发射多少弹的资料,所以我们只能假定:两门炮发射的弹丸数目相等。
下图就是巴黎大炮攻击第一天的弹着点
第— 天的弹着点分布按序号在图中标出。1、2和3号弹落于巴黎的北区,分布在约2公里的射程之内。这几发弹是从一门身管未升温的冷炮中发射的前几发弹,一般情况下其射程较短。1号和3号弹的射程相等(近弹),可能是1号炮和2号炮发射的第一发弹,2号弹的射程却超出了l公里以上,这可能是身管加热或散布效果所致,4号弹的射程约为119.5公里,几乎达到了目标点诺士脱宫的射程,后续的炮弹形成一个交叉序列,5号弹落在北部边界,6号弹落在城市中心附近,7号弹落在南部边界外侧,相应的射程分别约为116、120和128公里。从图上可以看出射程变化如此之大,新炮(实际上,这些炮就是新炮)相应的射程变化已完全超出火炮散布的范围,于是可以推断,这些弹着点数据很快就被炮手收到了(正如前文所述不会超过4小时)。8号和9号弹着点继续交叉,发弹落到北部边缘,另一发落到南部地区,10、11和12号弹集中射在北部区,而l3、14和15号弹又从南部边界跨至北部边界,16,17和18号弹分别落在北部地区、北部边界和目标中心。这些弹完全位于通过诺士脱宫射线的西部。剩下的l9、20、21和22号弹都落在北区。这表明,由于磨损而进行的装药校正量不太精确,导致射程下降。射程的散布可能是由于弹丸不平衡所致,其值远比现代射程为40-50公里的火炮系统要大。
从弹着点的形式可以看出,似乎是有意改变射程以覆盖巴黎,其中包含散布和磨损的影响。随着火炮身管接近寿命终止,射程下降,这一点在图中弹着点散布中心减小就能看出。特别在上图,大量的弹丸未能落在巴黎,说明身管寿命比劳森见格尔所说的60—70发少得多,而接近于米勒所估计的48发。但如前讨论的可以增加装药量来维持劳森贝格尔所说的射程。弹丸射程下降,除炮膛磨损外,还可能有许多其它的因素。研究必须限期完成,这肯定限制了克虏伯研究小组获得本应在发射50或60发弹后得的试验数据量。用现代术语来说,匆忙的研究导致了已磨损的火炮射表射击数据十分有限。其它问题诸如弹着点数据的丢失,炮手的疲劳等亦是导致射程下降的原因。
没有火炮的射击记录,就不可能精确地得到完整的技术数据。很明显,火炮达到了所要求的最大射程,但它们的寿命和有效性显然亦低干预计的值。埃贝哈德关于使用旋转稳定弹的方案也许能克服所有这些问题。观察和校正远程弹着点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实际使用的远程弹药是综合考虑散布、弹丸有效性与所考虑的特定目标而确定的。
巴黎大炮从克雷皮发射的各批弹丸在巴黎的弹着点分布图
对巴黎大炮的总结
巴黎大炮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火炮,其工作原理超出了常规技术的范围。随着战争的进行,英法盟军对付德军空袭的防御能力越来越强了。德军空袭巴黎的能力似乎很值得怀疑。另一方面,德军空袭巴黎的飞机如果有一架被击落,那么巴黎市民对空袭的恐惧将大幅度化解。但巴黎大炮的攻击却十分突然,根本没有办法预警,更无法拦截,巴黎大炮弹药威力虽然不大,但给市民造成的恐怖远远超过了空袭。
巴黎大炮发射到巴黎的炮弹总数为351发,导致256人死亡,620人受伤。最有效的一发炮弹击中了正在作礼拜的圣乔路埃斯教堂。这发弹使教堂一部分拱状屋顶倒塌,大量的碎片落下来压在作礼拜的人身上,导致88人死亡,68人受伤。除此之外,总的伤亡人数并不大。
前面提及的在克雷皮3号炮的炸膛事故导致炮手伤亡损失,加上遭到敌方炮兵的反击,巴黎大炮的己方伤亡数是相当高的。除了圣乔路埃斯教堂外,巴黎的财产损失是有限的。己方的损失与敌方的损失之比至少是1比1,加上劳森贝格尔提到克虏伯兵工厂不允许巴黎大炮项目影响到克虏伯对德军当时的军火供应,导致巴黎大炮数量严重不足,效果自然也非常有限。作为一种战略武器,刚一开始,由于这种新的,鲜为人知的武器的轰击,巴黎曾停止过一切民间活动,民众中亦产生过些忧虑。但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当人们了解到这种轰击,而避免集合在一起,它的损害就变得相当小,巴黎大炮完全没有中断巴黎的生活。同时这反而增强了人们反抗的意志,从经济的观点来看,这种轰击最终被认为是一种代价过高的蠢事。
下图为克虏伯兵工厂内正在组装的巴黎大炮
精美模型大放送!
战后,法国和英国仿制了巴黎大炮,只有法国获得了成功,英国由于的利益在于海权,重视发展海军多于发展陆军,因此战后对陆军以及重炮缺乏兴趣,致使英国人并没有完成这项工作。
巴黎大炮在当时的效果,如同年间的弹道导弹,虽然无法拦截,但攻击成本过高,不适于攻击低价值的战术目标,但是只有它能可靠地攻击敌后方高价值的战略目标,它的战略价值是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假如当年德军部署较多的巴黎大炮,或每门炮发射更多的炮弹,例如总共发射发炮弹,应该可以向法国政府施加很大的压力。  “巴黎大炮”(Pairs Gun)性能诸元:
  口径:210mm
  入役:1918年
  炮管长:36.1m
  炮弹重:120—126kg
  系统重:375吨(炮身加炮膛重125吨)
  最大射程:131km(设计时推算的理论值是120km,备注:全射程需要180kg的推进火药)
  生产数量:7门
  制造厂商:克虏伯
短命的巨无霸——多拉巨炮
二战中巨炮的发展
依靠蛮力把弹丸加速到所需的初速值,这样就使巴黎大炮显得十分庞大、笨重,从而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一种高效的远射程武器。更重要的是巴黎大炮较小的杀伤率及其较大的散布,使战略家们确信不应采用这种攻击对方纵深战略目标的方法,也应不使用超远程火炮。
美国西瓦尔特委员会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该委员会的作用就是确定野战火炮的主要口径系列。毫无疑问,他们了解与巴黎大炮有关的的研究工作,不过他们认为155毫米是远程野战火炮口径的最大极限,155毫米炮它兼有良好的机动性能和远射性。今天的155毫米火炮己更新了好几代,但其基本概念与一战时佛里奇o狄巴恩格系统没有什么差别,这个委员会的决定体现了美国陆军的军事思想,并进而体现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思想。这个思想至今一直没有任何改变,今天美军的主炮口径还是155毫米。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在两次大战中间,德国人曾研制过许多大口径重型战术火炮,其中800毫米口径的杜拉铁道炮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必须要摧毁坚固要塞设施,例如马奇诺防线或装甲掩体内的目标时,这种大口径的火炮就将发挥关键作用。杜拉铁道炮发射的穿地弹重量高达7吨,坚硬的镍铬钢外壳使它可以穿过岩石或钢筋混凝土,深入掩体内部爆炸。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用的穿地弹,比近年美国的穿地弹早了 60年,而穿地能力毫不逊色。
二战初期,人们也没有预料到德国的装甲兵迅速推进,以及法国和苏联的主力部队的迅速崩溃,此时,德军笨重的大口径远程火炮跟不上胜利者的步伐。另—方面,当德军一方最初具有压倒的空军优势时,可以用飞机对目标进行摧毁性攻击,但后来双方空军力量均衡时,炮击就变得更可靠。
因数量有限,事实证明,这些大口径重型战术火炮在欧洲大陆的战争,包括入侵俄国的战争中起的作用有限,但有时是决定性的。例如在历史上最激烈的要塞攻防战 ——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中,多拉铁道炮发射的穿地弹,穿过30米厚的地层,引爆了苏军的地下弹药库,导致了惊天动地的大爆炸。实战证明,该炮能极大地鼓舞己方官兵的斗志、摧毁敌方官兵的士气。多拉铁道炮是德军最终得以攻下这个世界上最为坚固的巨大要塞的关键性兵器之一。但是多拉铁道炮长43米,宽7米,高 11.6米,炮身长32.5米,总重高达1350吨,需要4000名以上的官兵,实在是太笨重太过分了,不适于战术用途,所以该炮只在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以及斯大林格勒战役、炮击莫若托夫城、炮击维伊塞o库帕的弹药库、镇压华沙起义中使用过,没有发挥多大战略作用。
关于多拉巨炮更多的内容
从1942 年6月7日起,已经遭到德军200多天围攻的苏联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再次受到德军猛烈的攻击,城中时响起撼天动的的炸弹爆炸声,这些威力巨大的炸弹就是从德国800毫米口径的多拉火炮发出的,这门火炮史上空前绝后,巨炮长度近2个篮球场,高度近4层楼房,重量在1300吨以上,如此庞然大物确实罕见。
为攻克马其诺防线
为防止德国入侵,法国于1928年开始沿法德边界枢筑了闻名于世的马其诺防线,全长约390千米,其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项盖与墙壁厚度均达3.5米,装甲塔厚达300毫米,可抗2发直接命中的420毫米迫击炮弹。希特勒上台后,一直觊觎邻国。1935年德国陆军兵工局要求克虏伯兵工厂研制700毫米或800毫米甚至1000毫米的火炮以攻克马其诺防线。经过几年的研究,1942年初,多拉火炮终于完工。为了纪念古斯塔夫o克虏伯,开始将这门火炮叫作古斯塔夫o 格拉特。火炮列装部队后,德国炮兵则称它为多拉火炮,由于它有两个名称,以致国外情报机构以为德国有两种800毫米火炮。
为了装运这门火炮,德国又同时研制了大功率军用火车。1941年10月,克虏伯兵工厂制成了两台功率为1050马力,时速达60千米的D311型机车。
希特勒亲临靶场
1942 年寒春,多拉火炮组装完毕并定于3月19日进行最后的射击试验。这一天,希特勒在几位元帅和将军的陪同下,乘专列从柏林来到戒备森严的鲁根沃尔德靶场,观看试射情况。中午12时20分,多拉火炮发射了一发混凝土破坏弹,弹丸实测重量为7.086吨,火炮射角65度,身程达26.09千米。40分钟后,即下午1时整,火炮又以射角45度发射了一发重4.759吨的榴弹,射程达47.22千米。对火炮颇为熟悉的希特勒对多拉火炮甚为满意。
此后,多拉火炮摩励以须,整装待发。
世界火炮之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对日本作战,美国曾研制了世界口径最大的炮——利托尔o戈维特914毫米迫击炮,多拉火炮的口径虽屈居第二,但在其它性能方面,如体积重量威力与占用编制等,却均名列榜首。
多拉火炮由身管、摇架、上炮架、下炮架、炮耳轴、反后坐装置、炮闩、输弹机等组成。身管长32.48米,内膛有96条右旋膛线,重400吨,整根身管由两段组成,即带身管套的前身管与后身管。安装时,先将后身管插入身管套与前身管相连,再用硕大的连接螺母将它们固定,身管寿命仅100发。
操作炮炮可通过电力或液压机构来完成。即由电力机构赋予火炮高低和方向的控制,多拉火炮的高低射界为+10度至+65度,方向射界为0度。用卷扬机吊装炮弹,输弹与闭锁由液压机构来实现。
整门多拉火炮组装起来时,全炮长42.976米,宽7.01米,高11.06米,全炮重1329吨,如此庞然大物相当于一艘驱逐舰的体积。
多拉火炮发射两种炮弹,弹长均为7.8米,竖起来足有两层半楼房高,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炮弹,射速为3发/时,榴弹弹丸重4.81吨,内装大量炸药(注:装药量因资料不全难以知道,不过估计装药量不会低于1吨,威力几乎赶上现代小型战术核武器了!)射程47千米。混凝土破坏弹重7.10吨,装药量200公斤,采用弹低引信,以克服引信强度不足带来了瞎火问题,侵彻坚固装甲目标后还能爆炸,射程38公里,穿甲能力为:34000米处可击穿0.85米厚的混凝土墙。
为了装运又大又笨重的多拉火炮,除了将下炮架留在车上外,身管、炮尾、炮闩、上炮架、炮耳轴的部件均需拆上来,分别坟车。整门火炮,连同弹药与补给需动用60个车皮,由于火炮宽度为7米,标准宽度的铁轨无法运输,只好用双轨铁道,全炮由4台5轴10轮的D311型机车牵引,到达射阵地后再用巨大的龙门吊车将部件吊起来安装在下炮架上。安装全炮需1500人,历时3周,有时竟需4至5周。
多拉火炮由1名陆军少将指挥,射击时则由1名上校军官具体指挥。火炮班1420人,加上2个高射炮连、警卫人员与维护保养人员,这门巨炮共需4120名士兵伺候。更有甚者,动用这门大炮还需经过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尔德首肯,若吉尼斯记载世界火炮之最的话,那么多拉火炮是当之无愧的。
东征苏联与波兰
塞瓦斯托波尔位于乌克兰克里木半岛西南端,濒临黑海,西北与著名的敖德萨要塞遥遥相对,历来是战略要地,黑海舰队基地。从1941年8月起塞城多次遭到德军攻击,但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与军民共同的浴血奋战,使德军久攻不入。1942年5月,德军曼施坦因大将在几天内调集了1300多门大炮,其中包括427毫米卡尔铁道迫击炮、615毫米铁道加农炮、280毫米K5铁道加农炮和多拉火炮,集中了第11军和7个师团及罗马尼亚的2个师。从6月7日起,多拉炮向塞城7个主要目标发射了48发炮弹,炮声隆隆,不久塞城变成一片废墟。这就是开头提到的塞城失陷。
下图为塞瓦斯托波尔最坚固的“高尔基1号”要塞305毫米炮塔,就是被德军巨炮群摧毁的。
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之后,多拉火炮奉命开往斯大林格勒与莫洛托夫城,分别向这两个城市发射了8发炮弹。以后又向一个名叫维伊塞o库帕的弹药库发射了10发炮弹。但当它驶向列宁格勒时,却遭到苏联红军的进攻威胁,不得不收兵。
1944年波兰地下武装力量在华沙起义,德军镇压行动中,再次动用了多拉火炮,9月份在离华沙30米处的普柯夫镇向华沙市区发射30左右的炮弹。这是多拉火炮的最后一战!也是世人最后一次见到多拉火炮,从此以后它便销声匿迹了。
(注:1945年3月,鲁尔工业区遭盟军攻克,守卫的党卫军奉命销毁一切兵工设备和资料。在被销毁的资料中,就包括了巴黎大炮和多拉火炮的设计图纸。由此,有关巴黎大炮和多拉巨炮的技术资料就此失传,世人们只能靠极其有限的一点资料来推测它们了。)
多拉巨炮的下场
二战结束后,盟军经过调查确认,制成功并投入使用的800毫米多拉巨炮仅一门,这门火炮据说曾被苏联红军缴获,后被运往盟军占领区,被盟军解体。此外,美军曾在巴伐利亚和苏联占领区发现了多拉巨炮的一些部件,在希勒斯勒本靶场曾发现一根身管。
多拉巨炮从初次登场炮击塞城,到最后镇压华沙起义的28个月内,有记录可查的射击一共有104次,共射出104发炮弹。尽管这门历时5年才制成,耗资巨大的巨炮最终不能挽救希特勒纳粹分子失败的命运,但却被后人载入了“火炮史册”。
多拉巨炮(Dora Gun)性能诸元:
  口径:800mm
  入役:1942年
  全炮长:约43m
  炮弹重:7100kg
  炮高:12m
  系统全重:吨
  最大仰角:53°
  有效射程:40km
  制造厂商:克虏伯
多拉巨炮的模型大放送!说明一下,这是北京新时的模型,有1:35和1:144两种,其中1:35的模型价值49800元人民币.
异想天开的V—3巨炮
除了巴黎大炮和多拉巨炮,德国又搞出了一种异想天开的巨炮——V-3。二战后期,随着英美空军占据空中优势,德国空军飞机轰炸英国越来越困难。德军在发展V-1、V-2导弹的同时,还发展了V-3多节式火炮,他们的目标都是打击英国首都伦敦。
20世纪40年代初,德国列库林公司的工程师昆达根据战争的需要,提出了多节远程大炮计划。他在公司内进行过一些试验,并制造了一门20毫米口径的模型炮,取得了一些数据,就得意洋洋地要求面见希特勒,汇报他的设想。
很早以前,就有人试验过多节远射程大炮,但都失败了。昆达当然知道研制这种兵器的困难程度,但他更知道希特勒想要有一种能直接打到伦敦的炮。于是投其所好,向希特勒推销他的超远程大炮。该炮的炮身长达150 米,口径为150 毫米。使用时,将多节炮身组装在一起,顺着山坡布置成一定的仰角,最佳倾角为55度。炮身从下到上呈多节形状,每一节炮身的左右两侧都有一个火药室,许多节炮身连接在一起,像多节蜈蚣一样。在发射时,最下端的火药室先点火,使炮弹开始运动,随着炮弹快速地飞过各节的火药室,各节火药室也依次适时地点火,使炮弹不断地被加速。这样,可使83千克的炮弹离开炮口的初速度达到 1800 米/秒,最大射程可达 300千米。轰击伦敦自然不在话下。据说该炮造成之后,每天能向伦敦发射600吨炮弹。
希特勒当即批准了这个计划,将新式火炮命名为V-3,要求列库林公司制造出V-3大炮,同时要求此炮必须能打到伦敦。根据元首的指示,昆达来到加莱地区,寻找适合建立炮台的山丘。
为了保护V-3发射台,德国人在发射台之上修了6米厚的钢筋水泥防护层,以确保炮台不致于被炸坏。同时,他们也开始进行多节远射程炮的试验工作。
1943 年初,德国陆军部兵工署利夫将军到加莱进行视察。利夫将军原来不知道V-3 大炮的计划。到现场一看,多节远射程大炮很长,根本不像一件兵器,更像一个高压泵,现场需要许多人服务,乱糟糟的很像一个施工工地,他十分吃惊。尔后,他又视察了试验工作,发现许多工程技术人员都是门外汉,大炮计划距离实用化程度遥遥无期。
利夫将军听取了汇报,知道V-3大炮计划是希特勒批准的,立刻对现场进行了仔细检查,发现试验现场指挥不力,炮弹根本发射不出去,原因是各节炮身的点火时间不准确,因而多次发生炮身被炸事故。利夫将军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现场主管工程技术人员都是外行,他立即更换领导班子。从陆军召来了弹道学专家,对炮弹进行了种种改进。1943年5 月,改进取得成效,炮弹能发射出去了,但射程只有几十千米,远远没有达到300千米的目标值。此后,又不断增加炮身节数,以便增大射程。但随着炮身节数的增加,各火药室适时点火的控制越来越困难。人们逐步意识到,各火药室的助推作用根本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只是少数几个火药室起了作用。利夫将军认为这个计划是异想天开,在技术上很难实现,应该到此为止。但由于是希特勒批准的计划,他无权中止这项试验。
该炮最初造成了一门20毫米口径的理论样炮,样炮试验成功后,由于V-3多节式火炮得到希特勒的支持,在法国最靠近英国的加菜地区建造,准备建成后每天向伦敦发射600吨炮弹。但当时难以解决精确控制各节点火时间的难题,所以该炮实验时多次炸坏炮身,1943年改进后炮弹终于发射出去,并达到了88公里的射程,但距离300公里射程的目标还很远。同年9月英美空军发现了这个神秘的炮台,11月美国空军第9 军对该发射台实行了毁灭性轰炸,使试验工作停止了一段时间。但由于6 米厚的混凝土工事的保护,V-3大炮没有任何损坏。1944年3月,美国空军再次空袭了V-3发射台,发射台只受到了轻微破坏,试验仍能照常进行。此后,工程步伐加快,V-3大炮的发射斜坑大约完成了60%,炮弹装填机械也安装完毕,逐渐接近了实弹发射阶段。
当时英美军方不了解该地发生的情况,不明白德军在该地区到底搞什么名堂,但确认这是德军一个极为重要的设施,为此,在美国空军第9军派出B-17轰炸机进行轰炸攻击之后,由英国空军接手继续轰炸,英国空军派出兰彻斯特轰炸机,携带重5.4吨的最新式超级炸弹去轰炸V-3发射台,一直炸到日,才成功炸坏了该炮。
日V-3发射台因英军轰炸而被严重破坏,一条发射斜坑完全被炸毁。不久,加莱地区被盟军占领。
占领加莱后,盟军发现了V-3大炮发射台,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新式武器,十分吃惊。
在攻陷柏林前不久,1945年3月一位盟军高级将领视察了V-3发射台,感慨地说:“如果V-3计划得以实施,肯定会摧毁伦敦。”此后不久,该发射台被盟军销毁了。
当时在德国国内,还有另一门V-3多节式火炮,位于波罗的海沿岸,远离西部前线。这个发射台从1943年3 月开始修建,由德国陆军部工兵署和克虏伯公司联手进行试验。早期试验不太顺利,有时能射出炮弹,有时又失败了,炮身部分也频繁地出现爆炸事故。
到1944 年1 月,试射了2万发炮弹后,仍然没有一点成功的把握。后来查明,问题不在克虏伯公司,也不在列库林公司,问题竟然是炮弹生产厂家的简单错误。此后对炮弹进行了种种改进,试验终于取得了初步成果。后期V-3远射程大炮的射程高达150千米。但该炮远离战场,又难以移动,最终毫无用处。
正在试验取得了一些进展的时候,前面所说的加莱V-3发射台被炸毁了。为了袭击伦敦,必须使用加莱的发射台,而波罗的海的V-3发射台远离西部前线,V-3的射程又仅有150 千米,不可能派上用场,照理应该中止这个项目,但由于是希特勒亲自批准的项目,没有人敢于承担这个责任。于是,该发射台又反复地进行了各种试验,不断地提高V-3远射程大炮的射程。
除了V-3远射程大炮之外,据说德国还有一种小型多节远射程大炮。这种小型远射程大炮的炮身总长75米,装在列车上。据知情者说这种小型远射程大炮参加过实战,并有实战数据。后来怕武器落入盟军手中,德军把它销毁了。
盟军并没有真正完整地俘获过这种大炮,加莱仅存的V-3实物也被破坏了,所以上述传闻是否真实很难判断。但德国多节远程巨炮的研制的确反映了希特勒狂妄性格,写就了世界火炮研制史上最富于幻想的一页。
更多的V-3多节式火炮技术细节
口径150毫米,炮身长150米,弹重83公斤,炮弹初速1800米/秒,和后来美国M-1坦克上120毫米坦克炮的最大初速一样,而高于苏联T-72坦克上的125毫米炮发射的脱壳穿甲弹的初速。多节式火炮的特点是拥有多个药室,然后依次点火,推动弹丸加速,因此它膛压可以适当降低,而初速却比常规火炮更大。
前面说过:德军同时还发展了一种小型战术多节式火炮,参加过突出部战役,它就是属于德军第706炮兵团的V-3铁道炮,该炮长75 米,口径为75毫米,装在列车上转移,由于后来盟军在阿登突出部发动反攻,铁路又被盟军飞机封锁,口径虽为75毫米的V-3炮,体积却比280毫米的K5 铁道炮还大,一时无法及时转移,于是德军第705炮兵团被迫将该炮炸毁。它的实战效果如何,已是不得而知了。
因为多节式火炮过于庞大、笨重,一般多是固定式或铁路移动,难以灵活机动,特别是技术上不成熟,所以二战后被放弃。布尔博士后来认为:其实只要用现代电子控制与电子点火技术,突破了多节式火炮精确控制各节点火时间的难题,就可以发展出可以车载的轻便型.射程200公里以上的远程多节式火炮。
关于卡尔巨炮
1933 年,德国为了对付正在法国建造的“马奇诺防线”而向克虏伯公司提出800毫米列车炮的订单,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多拉”巨炮,当1937年克虏伯正式着手进行建造时,纳粹政府又向克虏伯的死对头-莱茵金属公司发出了设计一种用途相同的自行臼炮的命令,最终莱茵金属公司成功制出样车。
1940 年5月,样车开始进行各类试验,并冠以参与开发的卡尔o贝克将军的名头,厂方的编号则是“040号设备”。起初装备的是8.44倍口径600毫米臼炮,但是设计时留出了余地因此也可换装11.5倍口径540毫米臼炮以增大射程,540毫米的型号称为“041号设备”。两者都是将臼炮搭载在由11个负重轮的巨大底盘上,重达124吨的车体由戴姆勒-奔驰MB503-V12型580马力引擎驱动,装在1、2、6号车上;另一种动力装置为MB507型柴油机, 590马力,其油耗比MB503低,装在3、4、5号车上。“卡尔”的最大速度仅为6~1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分别为42千米(使用MB503时)和 60千米(使用MB507时)。亦因发射时震天动地的威力而被称为“雷神之锤”。
从1940年11月至1941年8月,莱因金属公司一共建造了6门“卡尔”臼炮,并分别起名为:1号炮“亚当”、2号炮“夏娃”、3号炮“多尔”、4号炮“奥丁”、5号炮“洛奇”、6号炮“迪沃”。
1941 年1月3口,德军编成了装备这种超级大炮的第833炮兵连。4月2日,扩编为第833重炮兵营,辖2个炮兵连,各装备2辆“卡尔”600自行追击炮。同年在德国的伦贝格成立了装备4门“卡尔”臼炮的第628重炮营,该营拥有的“亚当”、“夏娃”、“多尔”和“奥丁”,和420毫米固定臼炮“伽玛”、800 毫米列车炮“多拉”一起在1942年参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卡尔”的高爆弹在粉碎苏军北部要塞群的战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后1~4号炮被全部转交给第833重炮营。4号炮“洛奇”和5号炮“迪沃”伙同“多拉”一起,参加了对1944年华沙起义的镇压行动。在战争末期,每2门“卡尔”炮被编为一个连,但是在完全没有制空权的战况下基本难以发挥作用。“卡尔”巨炮参加的最后的战斗是,日第428重炮兵连在柏林以南50千米处迎击苏军潮水般地进攻。
战后一辆被苏军缴获的“卡尔”就被收藏在库宾卡博物馆。
本想说更多关于卡尔巨炮的情况,但网易已有相关报道了,请有兴趣者去看看。
关于K5和K12等纳粹铁道巨炮
K5外号为奥利波特(又译沃利波德),在德军内部则称为Kurze,280毫米口径,管长 21.54米口径280毫米(实际口径经测量为283毫米),射程可达62公里(为K5E型发射CR42特种榴弹时)。K5的车身前后分别有6轴,每轴荷载18吨。整个K5铁道炮系统由一系列车厢组成,包括火车头,乘员车,补给车和弹药车。使用时有二种开炮方式,一是停到铁道上直接开炮;二是固定在专门的铁道转盘上开炮。K5的生产和使用和多拉巨炮一样是德军的高度机密,第一门K5在1936年服役,一直生产到1945年,最终产量由于资料被销毁而难以确认,估计在25门以上(一说是28门),但可以肯定不会超过30门,从各方面来讲,K5的设计都很经典,简洁的载具,杰出的弹药搬运设备和装弹机构,又细又长的炮身是它呢称schlanke Bertha(苗条的贝尔塔)的来历,而贝尔塔这个名子就是源于前面所说的大贝尔塔巨炮。K5从生产到使用一直处于高度保密中。到40年2月,已有8门试生产型进入服役。其中一些在汉诺威的HANOMAG工厂制造,该厂在之前制造过280毫米的KURZE(即K5)和210毫米的LANGE BRUNO(永久的布鲁诺,即K12)设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始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主要是,该炮一共有12条膛线,咬合出了问题引起炸膛事故的发生。作为解决的方法,一批有更浅膛线的的炮管投入生产。这批炮管没有再发生以前的问题,各方面都很令人满意。于是后来的生产型就采用此种炮管,并没有再出现问题。之后,K5的生产和改进一直在全速进行。对于K5的需求报告来自各条前线。1940年,GR35式榴弹开发出来,射程60KM, 1943年,新型GR42榴弹投入使用,射程62180米。配用GR43型榴弹射程62400米。还有一种改进了炮管的型号K5Vz一共生产了6门。
一些来自前线的改进建议不断提出,德国火炮设计机构对此也很重视。一般来说,所有武器的设计都没有一开始就很完善的,总是在根据前线和实际使用中的要求不断进行改进。K5也如此,一系列改进中包括后来的型号加装了一个炮口制退器,火炮炮尾安装方式由最初德国传统的水平式改为后来的螺扣式,配用弹药经过之后的不断实验也逐渐趋向多样化。最终导致了火箭助推炮弹开始进入服役。此种弹药在炮弹飞行过程中开始下落的时候火箭发动机点火,以此来提供更远的射程。但除了射程远之外,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此种弹药的精确度并不高,不象现在的火箭增程,主要是由于当时火箭发动机固有的不可*造成的。而且采用此方式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有效荷载的降低,装药量下降。不过在当时也是项有效投入实际使用的技术创新。
已知有一种K5(E)改装使用了一段式炮管(SMOOTH)的型号是K5 GLATT。改进的目的是为了能发射佩内明德式火箭炮弹(Peenemunde arrow shell)。这种K5配用RGR4331式火箭助推炮弹,口径达到310毫米,最远射程151公里。这种型号一共下了7门的定单。但只有2门被制造出来。这2门在1945年被用于在波恩附近的基地向MAASTRICHT开火。还有一种拟议中的方案是在车身两端用没有炮塔的虎王底盘来做行动部分,以在铁路被破坏或没有铁路的地方行驶。方案开发计划被制定出来,但只达到了模型阶段,并未生产。K5铁道炮在二次大战的东西战线均有发现。K5在二战中发射的第一炮,是1940年在法国多佛尔海峡岸边发射的,向海峡对岸的英国本土射击,对岸的英国虽说也有超过300毫米的铁道炮和海岸炮,但它们的射程根本无法与 K5相比。在大西洋的多佛海峡,K5被改装为固定的海岸炮,用来阻上预想的盟军登陆行动,但盟军最终在诺曼底登陆,位于多佛的K5海岸炮没能起作用,有一门还被藏到码头附近的美术馆内,最终全被盟军空袭摧毁,此外盟军在诺曼底北部还发现了K5的混凝土工事。其中唯一有据可查的西线K5炮就是列奥波尔多3号车,它在1940年被运到加莱CALAIS准备拟议中的海狼行动,随后就留在那里。此外,还有2门被配属于特别列车炮团的K5参加了对列宁格勒的围困,稍后又参加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早期行动。北非战役后期曾有计划运送至少1门在意大利的K5去突尼斯。K5最有名的一仗是意大利安齐奥战役,共有2门K5参与轰击,给安齐奥滩头的美军登陆部队不少苦头。于是K5便有了一个外号:安齐奥特快。战后美军将安齐奥所俘获的K5起名“安齐奥安妮”之称(K5E),并将 K5E铁道炮用船运回美国,安放在马利兰州“阿伯丁”博物馆供游人参观。二战结束后,仅有二门K5存世,除了前述美国阿伯丁的一辆之外,在法国大西洋墙博物馆有一辆,在俄罗斯境内还有一门被误认为是K5的406毫米的“Adolf”铁道炮,一说是380毫米“Siegfried”铁道炮。
K5 铁道炮的有关技术数据:实际口径为280~283毫米K5/K5(E)或310毫米K5 GLATT,全炮长49米左右(已不能详细确定了,也有的说法是29米,但这不可能),身管长21.54米,最大抛掷弹丸重量254.5公斤,射速15发 /小时,初速1120米/秒,最大射程62400米(310毫米的K5 GLATT远达150990米)。
上图是存放在美国阿伯丁的K5(E)
上图在意大利安齐奥战役后被美军缴获的K5(E),后来和上面的另一门K5一起送到美国研究,这一门在研究时拆散了.
上图就是存放在法国大西洋墙博物馆中的K5
注意,世界上仅有二门K5铁道炮了,至于俄罗斯那一门&K5&或&古斯塔夫&铁道炮,下面就会讲明它的身份.
在多佛发现的K5遗迹图:
昏! 难道还有第三门K5存世?记得前面介绍的K5内容中讲过:在大西洋的多佛海峡,K5被改装为固定的海岸炮,用来阻上预想的盟军登陆行动,但盟军最终在诺曼底登陆,位于多佛的K5海岸炮没能起作用,有一门还被藏到码头附近的美术馆内,最终全被盟军空袭摧毁,此外盟军在诺曼底北部还发现了K5的混凝土工事。其中唯一有据可查的西线K5炮就是列奥波尔多3号车,它在1940年被运到加莱CALAIS准备拟议中的海狼行动,随后就留在那里。下图就是以多佛发现的 K5遗迹.
K12“Lange Bruno”铁道炮为210毫米口径,不明里就的人看到它时还以为是K5的另一种型号。二战后人们看到它的照片时还被误认为是巴黎大炮的另一个版本。 1938年3月德国开始装备K12(E)式210毫米铁道炮。与“巴黎大炮”一样,它的身管很长,达33.53米,“挺胸”时颇为壮观。为了避免普通膛线和弹带承受不住发射时的巨大应力,去掉了炮管内的膛线,代之以8条深槽,所发射的炮弹上有8条筋,与身管内的深槽配合,赋予弹丸旋转。炮架是简单箱形梁,由两组铁道平板车运输,前面是两组8轮,后面是两组10轮。由于炮管自身很重,对其必须进行支持,因此身管上被加装了加强筋和固定梁,而为了在炮身后坐时不致撞击铁轨,发射前需用千斤顶将炮架顶高1米。尽管该炮设计得很成功,但由于每次发射均需抬高炮架,因此射速很低,仅6发/小时。以后又设计了巨大的液力平衡臂,使炮管的耳轴靠后,以免后坐时炮身撞击铁轨。K12(E)210毫米超远程火炮只造出了2门。1940年与K5一道,用于炮击英国的肯特,有1 发弹从法国一个阵地发射,越过英吉利海峡,飞行了88.5千米,落到了查塔姆附近。关于这二门K12铁道炮的结局,由于德国在战败前被党卫军销毁资料,已难查其踪。有的说在1945年4月曾有K12铁道炮出现在柏林战役中,被苏军摧毁。也有的说被盟军缴获一门,但未得到证实。但可以肯定,这仅有的2门 K12铁道炮最终下场可能是:或被盟军或苏军摧毁、或被德国人自己销毁,并没有保存下来。
K12铁道炮的有关技术数据:实际口径211毫米,全炮长(带)45.05米,身管长33.53米,最大弹丸重量107.5公斤,射速6发/小时,初速最高为1625米/秒,最大射程115公里。
上面的图片者是K12铁道炮,以后别再&K5&&古斯塔夫&地乱叫了!
除了K5和K12等以外,二战德军另有同为240毫米口径的“Theodor”和“Theodor Bruno”二种铁道炮、一种380毫米“Siegfried”铁道炮、一种406毫米的“Adolf”铁道炮,还有可怜的150毫米的 “Various”(其实是陆军的150毫米牵引炮搬到火车上改装的),再还有170毫米“佚名”(名称和资料都有待考证)、203毫米“佚名”(名称和资料都有待考证)铁道炮。关于这些铁道炮的更多资料已经难以找到了,也许永远找不到了,不仅仅是纳粹德国在投降前销毁了大量的纳粹巨炮的资料,还要加上再也没人关心它们了,因为所有的人都只关心导弹和火箭炮……。
这里仅列出380毫米“Siegfried”、406毫米的“Adolf”铁道炮的技术数据:
380毫米“Siegfried”铁道炮:身管长19.6米,最大抛掷弹丸重量494.88公斤,初速1050米/秒,最大射程55754米。
406 毫米的“Adolf”铁道炮:身管长未知,最大抛掷弹丸重量600.11公斤,初速1052米/秒。最大射程55983米。俄罗斯境内就有一门406毫米的“Adolf”铁道炮,但是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K5,也有人荒诞地认为它是古斯塔夫巨炮(即多拉巨炮)的,后经细细辨认有关照片,基本可以确定不是 K5,而是406毫米的“Adolf”铁道炮或380毫米“Siegfried”铁道炮?但事实上究竟如何,只有军迷们找到它,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才能下结论了。
以上图片是在俄罗斯发现的铁道炮,通常被认为是K5,也有人认为是古斯塔夫,但细看之下不象是K5那种280毫米和310毫米的炮管,很可能是406毫米的“Adolf”铁道炮或380毫米“Siegfried”铁道炮.至底真相如何,只有去实地考察一下才能弄清了.
几十年后再起烽烟——巴巴多斯大炮
之所以把它与纳粹超级巨炮并列,主要原因是研制者布尔博士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与“巴黎大炮计划”的工程师的女儿帮助下,参考劳森贝格尔设计的“巴黎大炮”的原始手稿,加上自己的天才创造力进行研发的。所以巴巴多斯大炮与纳粹巨炮有一定的渊源。
由于“巴黎大炮”、“大多拉”和V—3相继被毁,其制造技术也成为一个难解的谜题。二战之后,随着火箭和导弹的异军突起,超级巨炮的踪影便再也没有在战场出现过。正当人们以为这类巨炮已寿终正寝之时,20世纪中后期,它却再次惊现在世人面前。
说到后来的巨炮,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天才的火炮设计师加拿大人吉拉德o布尔(Gerald Bull)。1928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诺思贝,在10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九。3 岁时母亲去世,当律师的父亲离家出走,他由叔婶带大。童年的不幸造就了布尔敏感,孤独并易于发怒的性格,但他在学校里却是出类拔革的学生。22岁时,他以出色的成绩取得多伦多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不久,他便以火炮技术和创造上的杰出才能崭露头角。1953年,加拿大一家科学杂志称他为“少年火箭专家”。1961年6 月,他被聘为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工程学教授。1964年,36岁刚出头的布尔已是该大学宇宙研究所的所长了。1964年,他设计过一种“超高效竖琴系统”。这种武器系统管筒长40米,口径1米,可把两吨的弹头射入低层地球轨道。
凭借这一成就,布尔很快名声鹊起。1965年,一位德国中年妇女悄悄来到蒙特利尔,寻访布尔教授。这位妇女的父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与“巴黎大炮计划”的工程师。她显然是带着劳森贝格尔设计的“巴黎大炮” 的原始手稿来的。劳森贝格尔在手稿中描述了这种加农炮的技术细节。布尔是位有经验的弹道专家,他借助这份资料在制图板上复制出完整的火炮。在她的帮助下,布尔如虎添翼,终于揭开了隐藏了近半个世纪的“技术迷宫”,想出了改进“巴黎大炮”的途径。从此,他便与超级巨炮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纳粹超级巨炮的阴魂就这样缠上了布尔。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布尔认识到现代火炮设计正面临着一场革命。他渴望一显身手。布尔燃起了重新研制超级巨炮的念头。
也许是他的知名度帮了他的忙,美国陆军研究发展部、加拿大国防部相继找到了他,提出了合作项目。在美、加军方的大力支持下,布尔在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岛建立了一个试验场,开始了代号为“高空飞行研究计划”[High Altitude Research Project(HARP)]的秘密使命。
此外,在美加政府的帮助下,布尔甚至在难于到达的魁北克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实验室。魁北克地区靠近加拿大和美国的边界,便于布尔同美国军方往来。布尔认为,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如果巨型炮的发射物是一枚有推力的火箭,其射程将得到极大延伸。于是,他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美国海军的两门406毫米MK7舰炮焊接起来制成实验性的大炮。此外,布尔又制造出一门长达36米、口径424 毫米的巨炮。在随后的试射中,那一门424毫米的大炮成功地将90公斤重的炮弹抛向了180千米高的太空。这门巨炮也因其试验地而被称为“巴巴多斯”大炮。据说这种火炮还可以将100 公斤重的炮弹发射到4000千米远的地方。把214 公斤重的火箭增程战斗部发射到2570千米之外的地方。重量稍轻一些的载体可以被送到250 千米以上的垂直高度。在当时世界上现存的可实用的大炮中,这门“巴巴多斯”大炮所保持的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这方面的工作为布尔后来的“超级火炮”的设计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现存的可实用的大炮中,“巴巴多斯大炮”所保持的记录至今仍未被打破。
尽管巴巴多斯大炮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加拿大官方于1967年6 月突然宣布终止“高空飞行研究计划”。理由有二:一是加拿大不愿将空间计划与军事工程连在一起;二是美加两国军方都认为,与导弹系统相比,大炮发射火箭已显得过时。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布尔本人太傲慢,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一些政治家。不管怎么说,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布尔一时茫然不知所措。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布尔博士的巴巴多斯大炮寿终正寝了,不过还没有完,布尔博士是中国人民诚挚的朋友,在1989年以前的中美关系蜜月其间,他杷巴巴多斯大炮技术的先进成果无保留地转让给中国了,对后来中国火炮技术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图,巴巴多斯大炮有一门就是用依阿华级或蒙大拿级的未用炮管改制的,为MK7型406毫米舰.
上图就是巴巴多斯大炮身管的组成图解,由此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相关情况,有经验的火炮专家据此甚至可以推断估计出更多数据.
上图为巴巴多斯大炮当年的雄姿!
上图为巴巴多斯大炮的射击图表.
上图都是巴巴多斯大炮所发射的炮弹.
上图,研制计划被中止后,留在巴巴多斯的大炮遗址
好贴,图文并茂
声望帖子战斗币
营长, 积分 715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48 积分
营长, 积分 715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48 积分
新闻贡献值0
沙发,记得游戏盟军赶死队里面有一关就是讲这个的
声望帖子战斗币
排长, 积分 28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96 积分
排长, 积分 28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96 积分
新闻贡献值0
记得有个PRG游戏最后一关就出现过这种家伙一炮可以把屏幕给打得震动起来
喜欢刺激吗?喜欢流汗的感觉吗?加入生存游戏,你也可以体验不一般的快感---------WARGAME游戏 -----猎狼战队-------兽兽
& && && && && && && && && && && && && && && && && && && && &&&
声望帖子战斗币
班长, 积分 222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1 积分
班长, 积分 222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1 积分
新闻贡献值0
这个威力巨大。。。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声望帖子战斗币
连长, 积分 572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72 积分
连长, 积分 572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72 积分
新闻贡献值0
这威力大,都能够把炮弹打到低空轨道了
川崎中国售后
原创之星奖
优秀斑竹奖
杰出贡献奖
心灵守护者
积极会员奖
闪亮精英奖
热心会员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巨炮战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