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甲午年是哪个人物角色

滥杀俘虏,不知国际法为何物
反观日军,懂国际法、重宣传,刻意对外营造善待俘虏景象,将侵略战打扮成了文明战。【阅读文章】
一味仿造,毫无武器独立意识
清国陆、海军武器几乎完全依赖对外采购;反观日军,致力于武器独立,其陆军装备完全国产。【阅读文章】
海军教育,眼里只有技术工人
清国各家水师学堂,无不致力于培养优秀技校生;日本则培养了大批优秀指挥官和参谋人才。【阅读文章】
洋务维艰,知识分子昏聩祸国
王]运这般妄人,竟希望中国驻英公使以老、孔之道,敦劝英国政府“改邪归正”,放弃工业化,回归农桑。【阅读文章】
尤可痛者,治国恒以防民为先
正是甲午之败中,清国士兵与民众的淡漠态度,才使得部分知识分子体察到“国民意识”的重要性。【阅读文章】
中日俘虏观与国际舆论
摘要与清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军知道如何依照国际公约,善待俘虏,以向西方展现“文明”。
日本甲午战争浮世绘
甲午之战,日军实属侵略者,却因善于利用国际公约自我宣传,反在国际上树立了一个“文明”国家的形象,使其在舆论上占据了主动。清国作为被侵略者,却被贴上了“野蛮”国家的标签,鲜能获得国际同情。试以处置俘虏一事为例:
一、清军俘虏观落后,不但随意杀俘,还虐待、侮辱俘虏尸体
清军的俘虏观,还停留在古代,根本不知道近代以来国际上关于优待俘虏的公约。因此清军在战场上对日军俘虏,通常是随意虐杀。清军在朝鲜的文书记录:“上月初十日,左军侦察兵与倭探兵遭遇于中和,位置距平壤四十清里。我兵成功伏击倭兵,敌受伤者十数名,杀毙七名,活捉一名。审讯该倭兵俘虏,其手书姓名西北平,然日军进攻牙山之部署事未肯寡吐,是日下午遂枭。”①
日军记述,“我军攻入旅顺口后,袭击了毅军左营,舍内一片狼藉,一隅发现数具日本兵尸体,背囊和枪剑丢弃于侧,血流凝固,腹背多处留下被刀剑反复刃刻痕迹,尸体丢弃于柴禾堆内。”日本媒体还报道:“清军在距芝罘南六十清里处,俘获日本前哨骑兵23名,有电报请示如何处理,巡抚李秉衡下令一律就地枭首。”②
清军对日军尸体也很残忍。从军摄影家龟井兹明,在《从军日乘》中回忆,一个日军阵亡现场,“我十数名战死者的首级,悉数被敌兵夺走。大多数砍断左手,割去阴茎;中有削掉鼻子,剜出眼球者,剖开的腹内充有碎石……我兵见者、闻者无不义愤激昂,对清兵复仇气焰盛上。”③清军虐囚、虐尸的行为,后来成为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的借口。
平壤日军野战医院,日军为清军战俘实施手术
二、日军懂国际法重宣传,刻意善待俘虏,将侵略战打扮成文明战
与清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军知道如何依照国际公约,善待俘虏,以向西方展现“文明”。日本在1886年加入国际红十字会,宣布履行《日内瓦公约》。日,甲午战争爆发,至当月23日,日本陆军省就公布了《战争俘虏处理规则》,将俘虏收容分成“内地收容”和“战地收容”两种。收容所设在各地的寺院,要求每处安置的俘虏不超过百人。俘虏在居住、饮食等方面的待遇,参照日军标准;日军为伤者提供治疗,给死者安葬、立碑。俘虏还被允许给家里写信,只是信件内容需要被审核。
日军还散发《赤十字社俘虏宣传单》,说“天皇陛下布告本邦加盟赤十字条约,其主旨即教育我军人遵守,善待,爱抚敌伤兵及放下武器之敌。战是国与国之战,非个人间的相互仇恨。敌伤兵、病兵、降兵的救护和仁爱心,此乃必遵文明之公法。即便对敌将之尸,也须以官礼相待。”④后来统计对清军的收容情况,被押回日本的约1000人,关押在辽宁海城的约600人,他们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被交还中国。⑤在被关押期间,一些清军俘虏因被日军优待,而感动地落泪,并向日军作揖致谢。
日军善待清军俘虏,成功地博得西方舆论的同情。如美国《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在平壤战役后报道,日军在朝鲜没有犯下任何滥杀无辜的暴行,热情地赞美日军对待平民所变现出的仁慈和人道主义精神,并指出日本的优势所在:这是日本跻身为世界文明之国的时刻……”⑥
即使是在旅顺大屠杀后,因日军宣传得当,还是有不少西方媒体被蒙蔽。美国《萨克拉门托蜜蜂报》刊文称:“当日本士兵攻入旅顺时,随即为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场景所震惊,他们的战友们的尸体被肢解得七零八落,有的甚至可以看出是被活活烧死的。尽管如此,大部分日本士兵依然遵守纪律,善待清军俘虏”。⑦
恰如宗泽亚所言,日军“虽然在击沉高升号事件、平壤会战处死越狱俘虏、旅顺虐杀等问题上,受到欧美诸国的谴责,但是在战场上救护俘虏、俘虏营中对清兵优遇、战后俘虏全员返还、为阵亡俘虏埋葬立碑等,履行国际红十字会宪章精神的行为,得到了欧美诸国的称赞……”侵略者受赞美,被侵略者遭谴责,甲午之役的此种荒唐结局,背后折射的,是清国在近代国际法层面见识的浅陋。
旅顺大屠杀现场
①②③④宗泽亚:《清日战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第204―214页。⑤详见谌旭彬:《甲午清军战俘在日本待遇如何》。⑥San Francisco Examiner, 25 October 1894, p.2.转引自徐毅嘉:《美国报界对中日甲午战争的报导述评――以西海岸四大报为例》,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⑦Sacramento Bee, 17 December 1894, p.l.转引自徐毅嘉:《美国报界对中日甲午战争的报导述评――以西海岸四大报为例》。
作者:杨津涛
惟知仿造:晚清军工之败
摘要晚清五十年间的兵工业,可谓无一器一物出自新创,永远在仿行外洋程式。以致成为长久的落伍者。
日本甲午战争浮世绘
一、海军方面,日本联合舰队自造舰船已颇为可观
甲午之役,就中、日两国陆海军之武器装备水准,此前已有粗略比较。简而言之,清朝陆军装备略优于日本陆军,日本联合舰队则在机动力、炮火配备等方面优于北洋舰队;总体上日方拥有优势,但这种优势,尚未至决定战争胜负的程度。①
真正致命,且对此后中日两国国运,长期产生深远影响者,乃是两国在“武器独立”意识上的巨大差异。清国自太平天国之乱后,开始仿效西方,创建近代化兵工厂;日本亦自明治维新后致力于此。但结果却大相径庭:至甲午年,日本陆海军所配备的自造武器已蔚为大观,反观清国,已堕落为西方军火商最重要的亚洲采购客户。
试以图表言之②:
甲午清、日海军主要军舰采购、自造对比
限于篇幅,上表仅列入清国北洋舰队(自造之广丙号原属广东水师,未列入)与日本联合舰队主要舰只。但亦已不难看出,日本在“军舰自造”方面的努力与成效,远非清国所能及。
二、陆军方面,清军装备基本靠对外采购,日军已完全实现自我武装
再对比清、日两国陆军主要武器装备的来源③:
甲午清、日陆军主要装备武器采购、自造对比
由上表可以相当清晰地看到:甲午之役,清国陆军武器,主要依靠对外采购,且样式繁杂,极不统一;反观日军,已近乎完全以国产武器,取代了进口武器。同样是学习西方军事科技,清国可谓完败。
三、这种完败,背后隐伏的,是清国高层唯知仿造,“武器独立”意识极其淡漠
李鸿章曾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所谓“觅制器之器”,实际上就是希望引进先进制造技术,摆脱单纯的武器进口。④但李氏并未能将自己的这种理念坚持到底。原因是:李氏很快发现,在江南制造局、福建船政局等本国兵工厂造船、造枪,不但质量不如进口货,造价还比进口货买价高。
造价高、质量差,当然有其特殊原因。如清国当日并无合格的煤、钢资源可供军工使用,进口原料必然导致造价上涨;亦严重缺乏军工人才,外国技工也常不合用,质量不如人,自属正常。但这些弊病,并非没有解决办法――日本自1880年代开始谋求“兵器独立”,与清国面临相同难题,但终能另辟蹊径,放弃钢炮模式,借鉴意大利青铜式火炮技术,走出困境。⑤
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自始至终,清国高层惟知仿造,毫无“武器独立”意识。对此,王尔敏有精辟论断:
“(晚清)五十年间的兵工业,可谓无一器一物出自新创,永远在仿行外洋程式。以致成为长久的落伍者。各省机器局之设立,机器皆购自外洋,枪炮弹药全是仿造。而西方竞求进步,日新月异,变化多端,中国无重工业基础,事事追随其后,造成之物,不数年即成旧式,机器无法改易,自身无从制造,购置新机,必动巨款,却又不胜负担,终至维持现状……”⑥
1886年北洋水师访日之“长崎事件”
①可参考《百年隐痛:甲午之殇再反思?战备篇》。②③图表资料来源:《清日战争》,宗泽亚/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P436-447、P472-476。④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P36。⑤《清日战争》,P235。⑥《清季兵工业的兴起》,P107。
作者:谌旭彬
海军建设:眼里只有技工
摘要只重操作技术,清国水师学堂培养出大批优秀技校生;重视海战理论,日本海军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指挥官和参谋人才。
日本甲午战争浮世绘
人才培养,乃海军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件事情上,晚清与日本在近代起步时间大约相同,但结局却迥异。试分别述之:
一、视野里只有操作技术,清国水师学堂只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技校生
如第198期短史记《北洋海军将领的素质有多烂》所述,福建船政学堂在课程设置中没有体育课,以至英国海军军官寿尔说学堂学生是“虚弱孱小的角色,一点精神或雄心也没有,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巾帼气味。”他们毕业后成为北洋海军的管驾、大副、二副、管理轮机和炮位人员。这些没有接受过体能训练的毕业生,显然不是合格的军人。
此后建立的天津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和广东水师学堂等海军学校,有所改进,大都开设体育课。如天津水师学堂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足球、跳栏比赛、算术比赛、三足竞走、游泳、滑冰、平台、木马、单双杠及爬山运动等”①;威海水师学堂也有步兵操法、舰炮操法、柔软体操、劈剑刺枪、泅水等。
但这些新建的水师学堂,依旧着重于外语、数学等基础知识,与航海、驾驶等技术能力,而忽视军事课程。有的话,也像江南水师学堂将《左传》《战国策》《孙子兵法》作为军事教材。因此这些学堂的毕业生,只是技术人才或初级军官。天津水师学堂办学20年,培养管驾专业6届毕业生125名,管轮专业6届毕业生85名,满足了北洋海军对驾驶和管轮人员的需要而已。②
其实李鸿章开办天津水师学堂的期望不止于此,他用福建船政学堂的例子,“从前闽省水师学生皆世家子弟,学成之后,皆任各轮船将领,荐保二三品官阶,并加勇号”,以后“此间学生若果卓有成就,本大臣定当从优奏奖,破格录用”③。李鸿章既想在学堂培养高级将领,又不教授军事战术,岂非怪事?
1880年,由船政学堂学生组成的少年洋枪队队员列队站立,手持洋枪,其中还有两位法国教官
二、重视海战理论,日本海军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指挥官和参谋人才
相比之下,日本的海军教育在明治维新后,就区分了军事指挥学校和军事技术学校。在训练指挥官方面,日本建立起高、中、初三级的近代军事教育体系:在海军兵学校培养初级军官,在海军大学培养高级战略人才。至于军事技术学校,日本建立了海军轮机学校、海军财会学校、海军炮兵学校、海军水雷学校、海军通信学校等,各有侧重。④依照规定,海军兵学校、水雷学校、驾驶学校等毕业生可进入海军大学高级科学习, 以获得充任中高级军官的资格。
建于江田岛的海军兵学校,在英国军官道格拉斯的主持下,将皇家海军学院的课程全部复制到了日本。⑤在日军海军学校,必读书为英国的《海军兵法要略》《舰队运动指南》《海军战术讲义录》等书。在《海军战术讲义录》一书中,作者强调“蒸汽时代的舰队运动以单纵阵为有利”,阐释了增加舰船速度和使用速射炮的重要性。这种思想的应用,成为后来日本在甲午海战制胜的关键。⑥
甲午战争时联合舰队的各级军官中,由海军学校毕业的尉官即有400余人,占甲午战争前海军学校700余名毕业生总数的60% 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天津水师学堂的教学成果,曾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二十年之久的严复,也并不看好。他在1918年总结说,“质实言之,其中弟子无得意者、伍光建有学识,而性情乖张;王劭廉笃实,而过于拘谨。二者之外,余虽名位煊赫,皆庸才也。”⑦
严复进而为晚清海军人才匮乏而痛心疾首,“吾国大患,自坐人才消乏。盖旧式人才既不相合,而新者坐培养太迟,不成气候。即有一二,而孤弦独张,亦为无补。”事实上,日本海军教育起步与清朝几乎同时,而后来两国海军一强一弱,与严复这些学堂主持者设置课程失误,有着莫大关系。
威海水师学堂旧址
①王恩溥:《谈谈六十三年前的体育运动》,《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三辑),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年,第121页;②④史滇生:《十九世纪后期中日海军教育比较》,《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③张焘:《记北洋水师学堂及招考章程》,《洋务运动新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第四辑第八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⑤俞天任:《浩瀚大海是赌场》,语文出版社2010年,第15页;⑥韩文琦:《论晚清军事变革的内在制约因素》,《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⑦严复:《与熊纯如书》,中华书局1986年,第687页,转引自刘晓琴:《严复与晚清海军教育》。
作者:杨津涛
洋务实践与认知不能同步
摘要甲午一役,洋务破产。然真正该破产而未破产者,乃是国人如王]运辈的世界观。
日本甲午战争浮世绘
一、甲午战前,李鸿章的认知水准,已不亚于日后的维新、立宪派人物
甲午之败,其直接原因,如前所述,即清廷在庙算与战备两个层面,均落后于日本甚多。然若论深层因素,则不得不检讨晚清30余年“洋务运动”之成色。
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廷高层受列强东来之刺激,而采取的一种革新应对措施。其基本内涵,如李鸿章在1864年所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①。在此后的三十年里,李氏一直是西方军事技术的忠实信徒兼重要购买商。当然,李氏的认知也一直在变化。譬如,13年后,他已明白,“西洋水陆兵法及学堂造就人才之道,条理精严,迥非中土所及。”②北洋海军留洋管带群体、天津水师学堂等等,即是这种认知下的产物。
军事之外,李氏亦观察到西方列强疆土狭小,但“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反观中国,疆域辽阔,却“积弱患贫”。究其根源,李氏早年认为乃在“煤铁二端”,但稍后亦有深入改观,转而意识到,“欲自强,必先裕饷源;欲裕饷源,莫如振商务”。③这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士农工商”认知模式。李氏曾拟扶植绅商购置机器创办织布局,上奏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④,亦显然已将工商业视作清国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至于政体,李氏至晚在1870年代末已抛弃了“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的观念。1877年,郭嵩焘曾致函李氏,详细赞赏西方的“议政”体制,李氏的回应是:“西洋政教规模,弟虽未至其地,留心咨访考究几二十年,亦略闻其详。”⑤
综上,不难粗略窥见,洋务运动虽以“师夷长技”为核心,然其代表性人物李鸿章,当日的认知水准,并不亚于日后鼓吹维新、立宪一类人物。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起自西方的近代文明,乃是一种有机统一的整体,粗糙地讲――李鸿章办洋务,虽仅从军事技术及军事工业入手,然军事工业,势必关联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后两者又势必关联铁路、开矿等条件,上述种种又势必需要革新教育制度,来提供人才支持;而欲革新教育制度,又关系到科举兴废等根本性的政治改革问题。李氏致力于“洋务运动”三十余年,其认知深入到上述程度,并不奇怪。
李鸿章在辛丑议和会场
但李鸿章的见识,终究敌不过王]运辈的大妄想、大笑话
但可悲的是,李氏无力使其认知,与其实践同步。1860年代设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朝堂之上即责难之声四起,说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说什么“(西学)疆臣行之则可,皇上行之则不可”……李氏与曾国藩合谋推动幼童留洋,亦被迫于1881年中途撤回,归国幼童更被视作“思想犯”,受到朝廷的严格监控。⑥
至于轮船招商局,李氏感叹:作为商业竞争对手的“西人尚无异词,华人偏增多口”;而最重要、也最要命的铁路建设,进展最艰,李氏自1860年代即开始提议筹划,却屡被朝廷以打压舟车运输、夺小民生计、便利敌军深入国境等由驳回,李氏亦屡被言官们扣帽子谓:“似为外国谋,非为我朝廷谋也”、“无非肥己进身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也”……
实干者的认知日复一日愈趋前进,讲谈者的阻力也日复一日愈趋强大,乃至于荒唐之境。1876年,郭嵩焘赴英担任公使。启程前,经学大师王]运谆谆嘱托,望其用孔、老的政治思想,规劝英国走上正道――“(该国)海岛荒远,自禹墨之后,更无一经书文儒照耀其地。……诚得通人,开其蔽误,告以圣道,然后教之以人世之大法,与切己之先务,因其技巧,以课农桑,则炮无所施,船无往来,崇本抑末,商贾不行,老死不相往来,而天下太平,则诚不虚此行。”⑦
王]运之言,今人视之,实属笑话。然在当日,却几乎是举国知识分子之共识。以李鸿章等一、二疆臣,欲兴商业、修铁路,其难度可想而知矣。及至甲午惨败,反思前尘,始惊觉:清国以30余倍日本之疆域,10余倍日本之人口,国运攸关之役,竟只能筹集到不足3千万两白银军费;反观日本之军费预算,却高达1亿6千万两――“崇本抑末,商贾不行”的理想,承载的竟是如此残酷的现实。而全国仅300多公里铁路的后果是:空有百万陆军,却无法集中调遣,不得不接受被17万日军以多打少的尴尬之局,更无法在日军疾疫泛滥之际,以持久抵抗挽回败局。反观日本,战前其国内铁路已长达3200多公里,故在兵员、物资的补给调配上游刃有余。“老死不相往来”之理想,其代价也未免太大。
论者恒谓:甲午一役,洋务破产。然真正该破产而未破产者,乃是国人如王]运辈的世界观。观翁同辈,战后虽不得不承认“西学不可不讲”,却又高八度强调“圣贤义理之学犹不可忘”,即可知天下事非至抽心一烂,不足以当头棒喝乖谬之人心。
西方媒体绘制的甲午清、日陆战
①《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收录于《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二十四》。②《复郭筠仙星使》,收录于《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一七》。③《议复梅启照条陈折》,收录于《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三九》。④《试办织布局折》,收录于《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四十三》。⑤《复郭筠仙星使》,收录于《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一七》。⑥谌旭彬:《思想犯:留美幼童回撤事件始末》。⑦王]运:《致郭兵佐》。
作者:谌旭彬
防民为先滞碍国民意识
摘要正是甲午之败,才使部分知识分子意识到了“国民意识”的重要性。
根据英军照片绘制的清军行军图
第一组数据:清朝正规军仅杀死964名日兵,台湾民军却杀死4642名日兵
甲午之役,影响虽极为深远,但海战之外,其规模并不大――“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日军……派往海外的士兵,每人约放步枪子弹八发,每门大炮约放炮弹一百发。”日军之伤亡也很微小,自1894年7月战争爆发,至1895年5月签署《马关条约》,日军战、伤而死者不过964人,另有1658人死于疾疫,25人自杀。①
最惨重的伤亡,发生在《马关条约》签署后,日军对台湾的占领。自日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至11月18日桦山资纪向大本营报告已平定台湾:
“日军投入了四万九千八百三十五人的兵力,和二万六千二百十四名随军敢郏冻隽私朗ν懦け卑状ü芫们淄酢⒔赖诙猛懦ど礁懦梢韵拢那Я偎氖苏笸鑫拇邸!雹
而当时台湾的主要抵抗力量,并非正规的清军部队,而是“以猎枪、木炮为主要武器”的“民军”,“百分之六、七十的义兵不得不用竹枪和青龙刀进行战斗”――义军首领刘永福麾下,虽有两万旧清兵,且装备较好,但这些人“大部分都驻扎在南部非战斗区,而且遇到战斗便溃散而去。”――正是这些“民军”,使“日军在日清战争中开始遇到了真正的抵抗,只有依靠‘兵粮兼攻’,才有勉强获得胜利的希望”。③
第二组数据:清军士兵骨架比日军大,平均体重却落后6公斤之多
同样是抵抗日军,正规清军与台湾民军,其战绩悬殊若此,不能不使人叹息。欲理解此种巨大差异,不妨再看一项日军当年所做的数据调查――“日清两国兵体格之比^”。
该调查由时任大本营陆军部野战卫生长官的石\忠主持,选取了77名清军战俘,与14218名日军士兵,就其平均体格水准进行比较。结论是:清军士兵在身高与胸围两项指标上,均明显优于日军士兵;但在体重、肺活量、握力这三项指标上,则远远不如日军士兵。数据大致如下:
计量单位依次是:岁、厘米、公斤、厘米、厘米、立方仙米、基瓦米。④
由该调查可知,清军士兵在骨架方面优于日本士兵,但在体重及运动能力方面,则劣势相当明显,尤其是体重方面,差距竟达6公斤之多。究其原因,乃是因为:清军饷银本极有限,加之军队体制腐败,士兵常年食不果腹,待遇悲惨。如此情形下,欲培养士兵的“爱国心”,求其“为国奋战”,自然只能是痴人说梦。
普通清国百姓,对这场战争,同样麻木不仁。明治时代著名作家国木田独步,曾作为前线特派记者,随军深入报道“日清战争”。据国木的报道,日军在金州登陆时:
“浅野少尉周围来了十几个中国人。少尉试着和其中的年长者笔谈。少尉首先问道:‘哪一个是当官的?’‘没有。’可是他又问:‘你知道我是什么人?’‘不知道。’(你看,他好象不知道日清战争)少尉立即答道:‘我是大日本帝国的人。’(非常骄傲)他问:‘你们来到此处,想和谁打仗啊?’”⑤
《日清两国兵体格之比^》之原始数据(《战时教育修身训?第1编》)
两组数据所反映的,是清国长期坚持“防民为先”,故军、民均无国民意识
清国一般士兵与普通民众在“日清战争”中的淡漠态度,实有深远传统。自1840年以来,晚清历次外敌入侵,高层无不把对“汉奸”的防、惩放在首位。如1841年道光皇帝之侄奕山,秘密上奏总结鸦片战争教训,即称:“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兵,而防兵又甚于防寇”,翰林院编修吴嘉宾则谓:“今之议者,皆曰外夷为患,不知(真为患者)非外夷,乃内民也。……今为患者,外夷止十之二三,内奸则十之六七。”⑥……其治国逻辑若此,民众之反应亦可想而知――这也是台湾被清廷放弃后,其民间抵抗反能给予日军严重杀伤的缘故所在。
事实上,也正是甲午之败,才使部分知识分子意识到了“国民意识”的重要性。最典型者,莫如严复。严氏在1895年公开刊文《辟韩》,呼吁重新界定清国之“君民关系”――在严氏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乃是谬论,君、臣皆民所立,民设立君、臣之初衷,乃是要君、臣担当“卫民”之职责;至于自秦以来,中国历代君主,则不过是“强梗者”、“欺夺者”而已。⑦
日本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在征台营地,宫能久死于此役
①谌旭彬:《日军击溃大清陆军用了几颗子弹》,短史记第196期。②③藤村道生:《日清战争》,米庆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P177-179。④普及会:《战时教育修身训?第1编》,伊能嘉矩/编,P210-213。表格数据系单位换算后的略值。⑤国木田独步:《爱弟通信》。⑥谌旭彬:《鸦片战争与清廷的“汉奸恐惧症”》,今日话题历史版第206期。⑦谌旭彬:《严复打造君民平等新道统》,转型中国1894。
作者:谌旭彬当前位置:
>>>在电影《甲午风云》中,可以看到下面哪个历史人物英勇杀敌的光辉形..
在电影《甲午风云》中,可以看到下面哪个历史人物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
A.戚继光B.林则徐C.关天培D.邓世昌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0112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在电影《甲午风云》中,可以看到下面哪个历史人物英勇杀敌的光辉形..”主要考查你对&&甲午中日战争&&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对比中国和日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制度的落后:中国:清朝实行了封建制度,虽然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仅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封建体质,腐败的封建体制抵制了中国发展的潜力,也直接影响了国家对战争的组织效率。 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与天皇专制相结合,既大大地激发了国家的潜力,也使国家对战争的组织高效有力,从而保证了日本在战争中的胜利。2.国力贫弱:中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无法与资本主义相抗衡;另外,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经济侵略也削弱了中国国力。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3.领导人的政策:中国:虽然清政府内部有主战的一方,同时也有大批的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但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各有打算。慈禧太后害怕战争中削弱其最高统治地位,一心向求和;并且还把建设海军的资金挪用去建颐和园。李鸿章将北洋舰队当做了私人资本,不愿意在其战争中消耗。日本:明治维新后制订了明确的“大陆政策”后,一直在严格执行,并且上行下效。日本天皇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发展海军力量。主要战役: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1)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平壤战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2)黄海战役。中国战舰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而李鸿章不准出战,使日本取得了制海权。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3)辽东之战:在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随后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揭露了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4)威海之战: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
发现相似题
与“在电影《甲午风云》中,可以看到下面哪个历史人物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80540550658102123836507273148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匆匆那年人物角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