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那战龙三国最高战斗力邢州军团一要多少战斗力阿

  我的一些假设:      最近看了些东西,对河东之战有了些新的看法。现在初步提出一些假设,以求方家指正。        1。以前一直觉得李渊是让李建成执掌内政,军事方面一直都很信任李世民,从一开始就交给他的。现在看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李渊几乎给了所有孩子机会的,元吉也是吧。前前后后重用的宗室也不少,淮安王李神通,永安王李孝基,后来还有李道玄这样的。如果说薛举那一战败了却没有追究他的责任是对他的宠爱,那么元吉兵败太原好像也没什么事吧。        2。就是想弄清楚,河东之战的背景是怎样的,和初唐宫廷斗争有没有关系?    李世民在指挥此战时,是不是处于“内外交煎”的险恶处境中(nono语)呢?        想尽量多收几点资料,多听听大家的看法,无论是能够支持这个论点的,还是反证的,都欢迎之至!         特别开贴征集河东之战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讨论: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14111&st=0&  
  后来还有一次设计大败郑军的  -------------  这个资料萧MM可否提供一下史书的原文?
  哦,原来后面就有,不好意思,继续继续。
  我不大懂历史,也不懂军事。只是认真地读了一下大家的讨论,觉得很长见识,很佩服。  不过在有没有胜利的可能性上,我不太同意nonono11的看法。我觉得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恰恰是因为人少才能取得胜利。  不妨以下棋作比喻。窦建德最多是一个业余棋手中的高手,李世民无疑是专业棋手(这是从大家以上讨论的帖子里总结出来的)。  正如nonono11所说,双方实力悬殊太大,是没有可能取得胜利的。即使李世民带了10000人,我想也不一定能胜。显然窦建德和李世民都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是个高手,你怎么去下这一盘没有可能取胜的棋?  关键是出奇制胜。如果大家面对面的正规打架,李世民就是在找死。出奇制胜的关键是疑惑和麻痹敌人。李世民在分析窦建德的时候曾经说过,对方的最大缺点在于骄傲。所以我想李世民再缺人也不至于凑不齐5000或者10000的军队。之所以只带3500人,肯定是经过好好合计的。既能保证足够的冲击力,又能示敌以弱。何况都是精兵良将。  再假设一下窦建德的态度:  窦建德肯定知道自己的水平和李世民差多远。所以即使人多,他也不敢贸然攻击,稳妥一点总不是坏事。这一点,你如果经常和高手下棋就会有体会。此外,他和nonono11兄一样,是个喜欢科学说话的人,所以他认为即使对方水平再高,人数上也是量和质的区别,对方再厉害,这么多人他也砍不过来。所以才会有中午松懈的情况发生。如果李世民带来的是10000人,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窦建德的态度,也许会全天都紧张戒备吧,那么就会演变成一场正规的决战了。  正是因为nonono11兄认为这样的事情不可能,所以才一定有可能。高手对低手下棋,不惜用骗招来获得本来没有可能的胜利。骗谁都会,但是高明与否就看水平了。让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在今天开来),才能最大的放松敌人,是自己有机可乘,这才是李世民的高明。而且我们也看到李世民确实是以奇袭对方的主营获胜的。这场战争的关键不在人的多少(3500精兵良将足够了,再多的人在奇袭上也起不了太多的作用),而在于麻痹敌人。  高手能预见到好几步棋,所以我私下认为,李世民在他带上3500人出发的时候,早就料到后面的所有步奏和结果了吧。窦建德再高明,也只是业余选手。没有逃出李世民的算计之中。
  再说两句,例如下围棋:  高手和你下让字棋。刚开始的时候,你一定是战战兢兢。但是对方天马行空的在一个角上和你瞎走。走了半天,你发现因为刚开始自己子多而且对方瞎走,下面几步,就是自己不走,神仙来了也做不出棋来。所以你就可能考虑到别的地方守一下角什么的,扩大优势。  结果对方下一步就让你傻了眼,你因为这一步的松懈而兵败如山倒。这时候心里一定后悔,为什么当时不老老实实的走一步呢?  我猜:窦建德中午开会可能是看见李世民做不出棋来了,讨论怎么反击呢:)  以上是戏说,不要当真,呵呵。
  原来萧MM是小李的fans啊,嘎嘎.    大伙提供了这么多资料,不用说,都可以看出来小李是战术高手,应该认同小李在战术方面是当时天下第一的说法;所以正面一对一地硬拼单挑,老窦肯定不是他的对手。那么讨论的焦点就在各方的资源、战略运用上。上兵伐谋,资源也是制定战略时考虑的因素之一,因此,对于李度、窦来说,这一场生死之战不过是双方的谋略之争。所以,我认为nonono11引用的&大唐风云录&恰恰给我们一个提示,在这场对奕中,双方真实的实力是一回事,但双方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对对方的定位是否准确呢?  
俺认为正是小李示之以弱、出其不意的策略赢得了这盘棋。    各位大虾都对历史很感兴趣啊,能不能指点一下怎样读史,怎样论证啊?bbs青年每次都像在看小说,今天听这位,明天信那家的,困惑啊!    另:我收回历史与&婊子&一说,男女是平等的,男人中也有败类。
  哇噻,好多人在回复啊,新鲜啊,握手!
  帮朋友做个广告:[讨论]有关唐与土蕃的战争    自623年唐与吐蕃于芳州首次开战后,终唐一世,两国间的战争几未停息.大致可分为五期:    一.623到638年,为初步接触时期.自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下嫁后,两国之间有三十余年的和平.    二.670年吐蕃攻西域,迫唐朝废焉耆、疏勒等四镇;694年唐将王孝杰大败吐蕃与西突厥余部的联军.此时期两军在西域等地进行大范围机动做战.最终以唐回复西域统治权止.但吐蕃军在河陇一带却并不吃亏.    三.玄宗时期(713—755年),双方继续在河陇和西域两大战场做主要战斗,但在剑南一带也有小规模战斗发生.双方各自依托一些基地做长距离机动做战.天宝六年高仙芝攻陷小勃律使唐的胜利到达顶点.但由于安史之乱爆发,边防军后撤,前功尽弃.    四.安史之乱后到九世纪初.此一时期主战场转至陕甘宁和川北一带.吐蕃攻势虽力,但唐军也常通过远程奔袭战在局部战役中取得一定战果.在外交上唐通过与大食,回纥,南诏的联盟,让吐蕃在后期逐渐疲于奔命.    五.821至907年.吐蕃由于内部矛盾和与大食及回纥的战争,已无力攻唐,唐也因内部藩镇割剧而无法大规模反击.双方在相对平静中消耗完了这些岁月.    本帖想通过大家的讨论来搞清楚几个问题:  1.唐朝边防军的军制及战斗力,一些主要后方基地.  2.吐蕃军队的组织和几位代表将领.  3.各时期的主要战役双方表现综述.  4.两国在大战略上的得失.    欢迎各位对唐代军事历史有了解的朋友育跃发言.大家一起提高.    /bbs/dispbbs.asp?BoardID=3&replyID=5881&id=1404&star=1&skin=0
  我的观点:吐蕃有地利优势,战场总是在唐这一边,吐蕃就是败阵对本土影响也不大,唐军基本无法越过边境把战场延伸到对方那边,就是获胜也只是防御性胜利。
  作一点小订正:  李世民是说过“不大胜即大败”的话,但不是说李世绩。记得他在征高丽时说当今大将不过四人,李世绩和另外一个谁不大胜亦不大败,薛万彻非大胜即大败。  《通鉴》有几年没看了,也不在手边,没法查证,不过应该没记错。
  吐蕃方面的资料不大好办,大量藏文资料虽然有翻译,但是未必有电子版,要是跑图书馆不方便就麻烦了,可参照得太少了    关于这个有专著的,我上学的时候看过,不过都忘了
  吐蕃“王尚书败死,十人立石”的事情我觉得两唐书就未必会有,  吐蕃和大食的征战基本上没有记载,都要依赖藏方和阿拉伯资料,甚至于突厥血系各部族和大食的征战交往也很少记载。    有一些事情没有对方的资料,根本就不好说,我记不得是哪个赞普升天了,汉方过了好几年才知道,结果各种记载乱七八糟的。    我问一声别的,《唐会要》有没有电子版的?那位知道的话告诉我一声,谢谢先:)    
  另开一贴吧,这里要是再说这个就太长了
  我看窦的事情这样吧,大家什么都给说了,只怕当事人都没有想那么全:)  大家看着这样评他一下可否,他一系列失误(就是上面说的各位说的那些)之后,在具体作战的时候又很倒霉,于是完了。客观地说,他最后做战的时候战术上处于不利但是也没有“必败”的理由(我承认有败的理由),偶然因素不小,所以倒霉冠之。    亚历山大那个比喻不错,兵者凶器,战势无常,谋胜在人,得胜。。呵呵呵:)    双方补给我记得主要是依赖于黄河水运,(唐军的我是凭记忆说的,没有查)
  这个帖子开一次要好久阿,是不是别的问题另外开一贴?
  贴主文采飞扬,评论各抒己见,精采,长见识。  战略上、战术上......等等的讨论各位都非常有见地,佩服。  我只想补充一点,武器装备虽然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唯一因素,但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决不可小视。  在我看来,当年李世民的重甲骑兵绝对是以一敌十的战斗力,否则窦建德以人数上的优势,绝不会两军对阵一上午而不敢轻易发动攻击的。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对步兵作战具有绝对的优势。历史上,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游牧民族就是凭借着骑兵的优势一次又一次地打败农耕文明。直到机关枪的发明,才使得骑兵彻底成为现代军队中的番号和点缀。  因此,以少胜多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战略、战术的正确运用,士气以及武器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另外再插一句,窦建德的被斩,其主要原因在于,他是一个农民领袖,对于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李唐王朝而言,是一个“犯上作乱”者,当然是要斩于市,杀一儆百了。
  好好的一个帖子让我给引上了歧途,本来是讨论战争的历史的,慢慢变成了一场纸上谈兵论战,很抱歉的说,  不如有那位感兴趣的大虾再另开战场,别在这里影响这个帖子的历史性研究了
  李世民是说过“不大胜即大败”的话,但不是说李世绩。记得他在征高丽时说当今大将不过四人,李世绩和另外一个谁不大胜亦不大败,薛万彻非大胜即大败。  ---------------------------------------------  这个是nono笔误了,不大胜不大败的是李世绩和李道宗。      当年李世民的重甲骑兵绝对是以一敌十的战斗力,  ——————————————————————————————  玄甲军应该是轻骑兵吧?    唐会要国史网有下载  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f01/316.html    找东西可以查百度:  
  楼主可否是王世充的后裔!!!
  皂衣玄甲,就是黑色的战袍,黑红的甲胄。李世民选了这千把人,大概有作近卫军的意思,想必皆是骁勇之辈,有点当今特种兵的味道。  古人的甲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铁甲,当时的钢铁工业不会有现在的发达,轧不出薄钢板来。制作盔甲的材料无外乎是布与皮革之类,取其既轻且柔韧之利。其中布甲以多层织物叠加而成,就像纳鞋底子,厚厚的一块料子,即使被弓箭穿透,也不至伤筋动骨。而皮甲就更高级了,经鞣制的动物皮革既可防水,又较为坚硬,还不至太重,是一种理想的防护材料,只是价格稍高一些,不是人人都能装备的。一般所谓的身被重甲,是里头穿布甲,外头罩皮甲,起到一个相当于复合装甲的作用。  话说回来,李世民的玄甲军团,据我分析极有可能是一支复合装甲骑兵团。其理由如下:  一、玄色(黑红色)本身就是鞣制后的皮革颜色,玄字还有泛指黑色的意思,但是史书何必来一个“皂衣玄甲”之说呢?古人惜墨如金,若其颜色单指黑色,不如就说“皂衣甲”或“玄衣甲”即可;  二、如仅仅是将布甲染成黑色,由于布甲较廉,李世民大可将黑色衣甲推广至整个骑兵部队,至少还可扩充一下他的玄甲军,而不仅仅是千把人;  三、王道玄在这场战斗中给射成了刺猬,还能反复冲杀驰骋,可见并未受伤,同时也证明这玄甲的功用的确不一般。  古代步兵对付骑兵的方法,一是用弓箭射,一是用长矛布置成枪林。对于前者,骑兵可通过在甲胄上下功夫加以解决,而对于后者是没有什么办法的,因为长矛刺穿布甲皮甲是很容易的。但是枪阵需要有严整的队形才能发挥作用,这也就可以解释了李世民嘱咐宇文士及“贼若不动,尔宜引归,动则引兵东出”的道理,他准确地把握住了窦建德阵型懈怠的大好时机,把骑兵冲击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反观窦建德,他也发现,自己的步兵已经抵挡不住唐军骑兵的冲击,于是急忙召集自己的骑兵回援,但被散会的朝臣所阻,结果“进退之间,唐兵已至”,最终导致惨败。  另需指出,窦建德的骑兵防护能力显然不如唐军。战前李世民在侦查敌营时,窦建德“出五六千骑逐之”,但被李世民“追骑将至,则引弓射之,辄毙一人”,这与王道玄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李世民的近卫骑兵的确是一支士气高昂,装备精良的精锐部队,以一当十并不夸张。  
  你说的是李道玄吧?关于甲胄的问题,是不是布质的,先不去说它。不过玄甲军决不只是装备精良就管用的,恐怕更在于入选人的素质,就象特种兵决不只是带把瑞士军刀就可以的,应该是经过艰苦训练才可以的吧!所以,玄甲军的精锐,首先是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不是那么容易扩充的。    其次,玄甲军是以来去如风,灵活机动著称,有过昼夜速行二三百里长途追歼敌军的纪录,如果是重甲骑兵,很难保证速度和耐力。  所以,我觉得应该是轻骑兵。    
  古代人没有铁甲?不是吧?   第一,甲片不是轧的(还轧的,冷轧还是热轧?),是锻打的,多薄的都可以锻打出来。欧洲的全身甲和日本刀那么复杂的形状都可以锻打出来,甲片更不再话下。  第二,多看看中国古代盔甲的资料,中国古代盔甲确实有棉布甲,但是至少在宋以前,大部分都是铁甲(明清布甲装备的比较多)。你可以看看沈括的梦溪笔谈里面关于铁甲的介绍。
  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我国至少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皮质盔甲了,而欧洲人在十六世纪才有类似    的盔甲。据《荀子》记载,“楚人以鲛革犀以为甲,坚如金石”,可见当时皮甲的工艺已经极为成熟。  金属方面,最早的青铜盔出现在商代,也有在皮甲上安装一些青铜的部件,以增强防护能力,但是并未发现用    青铜制造的铠甲,想必重量太大是其主要的原因。战国后期的墓葬里则出土了铁制头盔,但也罕见铁制铠甲,    估计当时的工艺上不足以锻出又薄又韧的铁片。由此可见,早期的甲胄大多是皮革以及织物一类的制品。  唐代的铠甲材料有皮,木,织物,毡甚至纸,铁甲并未得到大规模的使用,可能主要是造价高以及过于沉重所    致。李世民征高丽,曾缴获了上万领“明光铠”,应该算是进口货吧,曾用来赏赐给臣下。可见其质量一定优    于国货。当时似乎朝鲜半岛出产的铁甲质地优良是出名的,百济、高丽都有向唐进贡金甲的记载。所谓金甲,    其实就是用一种特殊的涂料涂在铁制甲面上,产生一种金光灿灿的效果,唐朝还曾从朝鲜半岛进口过这种涂料    。  后来到了宋代,金兀术的“铁甲连环马”倒是正宗的“铁骑”,但是由于甲胄过于笨重,使得必须将马串起来    才能相互借力前行,因此据记载“铁甲连环马”的行进速度是很慢的,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尘土滚滚地飞驰过    来,而是以步步为营,逐步挤压敌方战线为主要战术的,作用类似于早期的坦克。岳飞正是发现了这一弱点,    才想出砍马腿的绝招来。  中国不象欧洲,有阿拉伯马、英国马之类的大型马品种,可以驮动更多的重量,因此铁甲在中国古代战场上并    不是普遍的装备。  其实古代中国的冶铁业也并不发达,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我国缺乏优质的铁矿所致(至今一些大型钢铁厂仍需    从国外进口矿石就是个例证),矿石中的杂质去不掉,又薄又韧的钢片是造不出来的,至于金属丝编制的甲,    即所谓的锁子甲,是八世纪初才在中国出现的,也是西域的贡品,以中国当时的钢铁工业,恐也难以抽出上好    的铁丝来。  话又说回来,李道玄被射得像刺猬一样,身上穿的会是金属甲么?  最后在这里要感谢一下楼主,王道玄确为李道玄之误。上一贴有感而发,匆忙写就,不免信手拈来,贻笑大方    。贴上去后也发觉了,又急着睡觉,窃以为可蒙混过关,不想被楼主火眼金睛识破,在此向各位致歉,疏漏之    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还是薛万彻兄弟好玩啊    要必挈何力救命    然后弟弟又还回去了
  道玄挨了很多箭常规来说应该是没有射正,不能和李世民那个例子来比甲胄的质量,完全是两回事,萧MM玩笑了:-)    中国的也骑兵也不是欧洲那种,没有那么重,中国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一定要分也要按照使用的方式区分,一般来说用来冲阵是重骑兵,比较多使用长矛大槊集团冲击(单挑的基本上也是),因为冲击力强,当然了,敌方阵型被破坏之后,混战时候也会轮刀。    唐代重骑兵比较流行,不仅仅是中原王朝,即论游牧民族也是,和汉时的匈奴轻骑兵不同,突厥重骑兵作战为其典型风格(爱弄个几百人先去陷阵也算一个典型表现了)    作战方式对分析军事行动比较重要,尽量不要忽视(尤其是女生哦^_^)    (附带声明一下,我不是燕返阿,以后不要向她开火^_^)  
  道玄挨了很多箭常规来说应该是没有射正,不能和李世民那个例子来比甲胄的质量,完全是两回事,萧MM玩笑了:-)  ---------------------------------------------------------    嗯?这个不是我说的吧?
  还在死犟,铁扎甲(就是一片一片的铁片交叠做成的铁甲)早在汉代就有了,博物馆有复原的模型。  薛仁贵在唐那个什么宗(好像是唐高宗吧?)面前射透的也是五层的铁扎甲。五层的铁甲弓箭都能射透,那个什么人被射的和刺猬一样怎么就没有可能穿铁甲?  btw, 记得英国和法国的一场战役(名字忘了,记得是法军方面战术不当,导致骑士损失惨重),重甲的法国骑士的头盔都被英国长弓手射出的重箭头穿透。
  道玄挨了很多箭常规来说应该是没有射正,不能和李世民那个例子来比甲胄的质量,完全是两回事,萧MM玩笑了:-)    ---------------------------------------------------------        嗯?这个不是我说的吧?    --------------------------------------------------------    呵呵,他是猪头,看错哩^_^
  呵,不过真的很想知道玄甲军究竟算重骑兵还是轻骑兵呢。两种说法都有,转贴一篇文章过来:    唐太宗的精锐骑兵--玄甲军     强将手下无弱兵,汉光武帝扫平天下,幽州突骑功不可没。李世民纵横驰骋,就不能不提到他手下那只玄甲军了。对于这只玄甲军,史书中的记载并不详细,我们只能通过各种史料的只言片语,来拼凑这只精锐骑兵的形象。     首先让我们来看《资治通鉴》对于玄甲军的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将兵按行营屯,猝与王世充遇,战不利。秦王世民帅玄甲救之,世充大败,获其骑将葛彦璋,俘斩六千馀人,世充遁归。”这段文字虽然很短,但玄甲军的战斗力和作用可见一斑。李世民几乎每战都身先士卒,他自己一身玄甲,率领着骑兵如同黑云一般压向敌阵,声势迫人,加上玄甲军本身的精锐,几乎是无坚不摧的。     古代作战,常选精锐的战士作为先锋突击,称为选锋。玄甲军也可以认为是选锋的一种。玄甲军不同于东汉的幽州突骑,他并不由单一地区或者单一部族的兵员组成,玄甲军是从李世民所统帅骑兵中选拔出来的精锐,组成应该非常复杂,而且玄甲军担负的作战任务很重,每战必当先锋,伤亡也不在少数,估计应该是不断选拔补充,保持一定的兵员定额。对于玄甲军的组成、训练和装备情况,基本可以通过对唐初骑兵分析得出。     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逐渐进入中原,经过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混战,到了隋唐时期,骑兵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一个高峰。在这个时代,重甲骑兵一度成为主流。所谓重甲骑兵,又称甲骑具装,骑兵和战马均披很厚的盔甲。隋朝继承了南北朝的传统,在军队中,重甲骑兵依然占了很大比重,作为旧朝的一员,李渊的唐军大概也受了一些影响。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变数,即隋朝和北边的突厥进行了大规模的骑兵交战。突厥的骑兵是以机动性著称的轻骑兵,隋朝的骑兵与突厥屡次交锋,出于适应敌人特点的需要,隋朝的骑兵受到了对方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又向轻骑兵的方向转变。李渊作为并州的军政长官,正担负着防御突厥的责任。他在与突厥的交战过程中,首先仿效突厥建立了一支精锐的轻骑兵。《资治通鉴》中如此记载:“渊选善骑射者二千人,使之饮食舍止一如突厥,或与突厥遇,则伺便击之,前后屡 捷,突厥颇惮之。”这支骑兵能够在机动性上与突厥匹敌,应当是轻骑兵无疑。这部分骑兵,可以 看做玄甲军最初的基础。李渊太原起兵之后,从突厥购买了良马2000匹,还借来了小部分突厥骑 兵,西突厥部落的史大柰也率领部下的骑兵在会宁归附了李渊,更加壮大了李渊部下的骑兵队伍。因为受突厥的影响,而且本来就有不少突厥骑兵的加入,轻骑兵成为李渊部队的主要力量。在霍邑之战中,李世民所率领的精锐骑兵,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唐朝夺取了关中,又陆续平定了陇西、凉州等地的割据势力,陇西的骑兵也非常精锐,他们的加入,无疑又壮大了唐军的骑兵队伍。同样受突厥支持的刘武周与唐朝在并州展开激战,被李世民挫败,他的部众很多都归降了唐朝,尤其是尉迟敬德这样非常勇猛的骑将,他的部众就有8000多人,相信不乏精锐的骑兵。关东的秦叔宝、程知节等人也是骁勇的骑将,同样投到了李世民的麾下。在李世民麾下,有着这样一支纠合了四方精锐的骑兵部队,在此基础之上选拔出来的玄甲军,必然是极其骁悍的。     那么玄甲军到底是轻骑兵,还是延续了南北朝传统的重装骑兵呢?我觉得根据记载来看,应该是轻骑兵。一则是受突厥的影响比较多,很多战士就是突厥人,二则从战例上来看,唐军骑兵的机动性很强,作战中往往实施迂回攻击,而且能够进行长途追击,在攻击薛仁果和刘武周的战役中,都有长途追击的纪录,尤其是追击刘武周所部,在昼夜急行200里以后,又连续追击了3天多,重甲骑兵恐怕很难支持这样长距离的追击作战。     唐初的轻骑兵已经和汉代的轻骑兵不同了,虽然去掉了南北朝时代流行的具装铠,减轻了战马的负担。但是骑士本身的防护远较汉魏时代严密。唐代的铠甲有十三种,骑兵主要使用铁质的明光甲。明光甲以兜鍪护头,兜鍪两侧有向上翻卷的护耳,有的兜鍪还缀有垂至肩背用以护颈的顿项;胸甲一般分左右两片,居中纵束甲绊,左右各有一面圆护,或作凸起的圆弧形花纹;两肩覆盖披膊,臂上套有臂护;腰间扎带,腰带之下有两片膝裙护住大腿,小腿上则多裹缚“吊腿”。这种铠甲的结构非常完备。     唐朝骑兵的武器如下:弓箭,唐军一般人带胡禄一个,可以装30只箭矢。可能还有马弩装备,能射200步。骑兵的长柄格斗武器是漆枪(也就是槊),握柄很长,这是南北朝以来就流行的长柄格斗兵器。短柄格斗武器主要用短柄长刀,唐军士兵每人一把。除了汉代以来就流行的环首刀外,还有一种柄部有护格、柄首没有圆环的新型长刀。这种刀后来流传到日本,被称为“唐样大刀”。骑兵还使用一部分啄、锤、斧、鞭等砸击类兵器。骑兵使用形体较小的圆形盾牌。     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可以根据府兵制来推测当时的训练情况。府兵在冬季训练的时候,主要 有“薄战”和“纵猎”两项内容。其中以“薄战”为主要内容。当时作战,队形的变化非常重要,“薄战”主要是训练士兵熟悉军中的旌旗、金鼓等指挥号令,进行前进后退,队形变化,操演 熟练,以做到战时临阵有序,随阵入战。“纵猎”就是进行游猎,在此过程中训练士兵的武艺,提高士兵个人的战斗技能。府兵在服役之前,还又有折冲府的官员对他们校阅考察,进行演练。服役期间的闲暇时间,他们也会经常进行骑射训练。     以上装备和训练情况,是唐军的一般情况,以此来推测,想必玄甲军的情况应该不会超出这个范围,只不过他们是唐军骑兵中的精英而已,可能选拔和训练更加严格,装备也比较精良。     根据记载来看,李世民使用玄甲军的战术主要有这么几种:侧翼突击、埋伏、正面突击。而李世民惯常使用的战术是侧翼突击,这里的侧翼未必就是敌阵的侧面,也可能是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迂回到敌人的阵后。李世民通常会让正面部队先与敌人接战,等敌人锐气受挫,受到消耗的时候,他再率领玄甲军突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直接迂回过去,前后夹击敌人。这样的攻击,往往是致命的一击,会让敌人就此崩溃了。正面突击,是以玄甲军为前锋,大军为后继,直接对敌阵实施冲击,把敌人的阵势冲乱、冲散,从而最终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玄甲军虽然精锐,冲击力很强,李世民本人也很骁勇,但是这样的攻击还是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尤其是遇到顽强的敌人。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城外的故马坊激战,李世民想查看敌人阵势的情况,直杀出敌人阵背。虽然阵形被打散了,但王世充部下的江淮精锐也不是等闲之辈,与唐军殊死力战,李世民的坐骑在混战中被射倒,幸亏部将拼死救援才脱险,经过几番激战,最终才将王世充的部队击溃。埋伏战术具有很强的突然性,敌人突然之间就陷入包围和突击中,混乱和恐惧是可想而知的。李世民率领500骑兵向窦建德的大军挑战,并成功伏击了他们的前锋部队,生擒了敌军骁将,应该看作是玄甲军的杰作。    
  &在昼夜急行200里以后,又连续追击了3天多,重甲骑兵恐怕很难支持这样长距离的追击作战。 &    不是很难啊,而是几乎不可能。像欧洲的重骑兵,战马和骑士全身披挂以后,仅仅能支持一两次冲击。这样的重骑兵,仅能用于冲击,不能用于迂回机动。必须要有步兵的配合。    
  不过欧洲重骑兵的冲锋很恐怖,无人能当其锋。但是基本上就像是炮弹,一次使用,碰上训练有素,装备了合适武器的步兵,冲锋无效,陷进去的话,那损失就大了。
  要是真地说轻重骑兵的话,他们在使用上分际很大,不光是按照甲去分就行了,即使减轻了马甲,也不能干脆地说那就是“轻”骑兵    突厥从来也没有以轻骑兵著称,从一般的共识到史料记载的作战表现都没有这么说的,这个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不懂!    中国没有严格的轻重骑兵区分(后来女真和西夏的倒是比较“重”),对中国所谓的“重”骑兵来说和轻骑兵也差不了太多,长途奔袭不是什么问题,不能老拿西方重骑兵的概念去对比,那根本是两回事。(有的时候他那个轻骑兵也就和中国的重骑兵差不多了),而装备上中国的骑兵一般情况下不管轻重都可以带弓箭,倒是用于冲击的长武器一般轻骑兵不带(也不排除有带着的,就像有的日本人带3、4把刀似的,不过罗马的轻骑兵带飞镖!我晕!)    李世民的部队基本上就是精选的骑兵部队,冲锋陷阵和游骑袭扰都要干(真的轻骑兵不能随便拿来冲锋陷阵,上面说的长途奔袭很多都是战术或者战役层面的机动),从他大量用来冲阵来看,应该是当“重”骑兵用的。而且从他列出来的装备情况来看就更加不是正经的轻骑兵了。    强烈建议:  最好不要说轻重了,还是从作战功能上面做个界定或者先有个印象,这样可以免去很多概念上面引出来的麻烦。这样体现了中国特色并且符合中国(古代)国情。
呕吐中。。。(给思想汇报写多了,痛苦啊。。。)      “隋朝和北边的突厥进行了大规模的骑兵交战。。。”这句话最可恶!!!隋书记载的那些仗都没有表现是轻骑,反倒是很典型的古典式重骑风格,从其他将领的传记中看他们的作战更是,这个作者不知道怎么看得(军事常识不足所以看不出来??倒下)      题外话:  漆枪不算太长,当然是和步兵用得比了,而且枪和槊矛也不是一种东西,虽然看起来好像差不多,其实性质不怎么一样。  “唐样大刀”的形制看起来步战倒是满合适的,骑马不见得好用,自己骑马的时候用日本刀和弯刀都试试就更有体会了,(偶体验过之后就觉得过去讲的很有道理了,呵呵,不过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弯刀哦 ^6^)    (最后,偶还是假的,呼呼~~:)
  还是这样说吧,不容易误会    因为重骑兵和轻骑兵除了&分量&上的差别以外,还有很多含义,而且中国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这两个概念,所以建议按照功能去考虑,不要使用这样一个不大准确地称谓,免得引入一些本来没有的问题。
  一则是受突厥的影响比较多,很多战士就是突厥人  ---------  唐军骑军受突厥影响很大一定是事实,因为不但作战方式像突厥,而且甚至将军们的穿戴直接就是突厥服装。像前述洛阳之战中李世民失陷于敌阵,战马被射死,丘行恭护卫他杀出重围。这一情景雕进了“昭陵六骏”,里面的丘穿的就是突厥服装,以致于后世的考古学家曾一度误会他是突厥人。
  军队制胜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集中,保证重点。  在决定性的时刻,在决定性的地点,投入决定性的力量,绝对不能搞分兵把口,全线出击。  李世民要是把最精锐的玄甲军三三两两的分散开了,也就起不到如此决定性的作用了。  把最好的将领,最好的士兵,最好的训练,最好的装备,最好的战马结合在一起,在最精明的统帅率领下,在最决定性的地段投入冲击,那就正是兵法上说的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顺手顶一下吧!
  转一些回帖:    龙的天空正在讨论虎牢之战和陈庆之入洛之战的比较,可以看看  http://dragon-door.net/forum/viewtopic.php...der=asc&start=0    标题: (军史大家谈)陈庆之的入洛之战与李世民的虎牢之战     --------------------------------------------------------------------------------    谁能将陈庆之的入洛之战与李世民的虎牢之战对比一下?   为什么李世民以3500精骑[玄甲骑兵]大破河北10万精锐是可信的,而陈庆之以7000人破30万[其中好象只有3万骑兵?]倍受怀疑?   而陈庆之的精锐覆灭以后,再无如此出色表现,,这不正常吗?     请诸位高手指点     ------------------------------------------------------------------------------  不胖老高:  ?????   李世民的黑甲精骑并不是孤军啊?田中的银英里,红发小子的战术就是有所参考李世民的战法,后来李克用也以此战法击败了葛荣。   而陈的入洛,是典型的胡罗卜加大棒战法,北海王的政治攻势与陈的精锐部队进攻相结合,而且北海王的兵力是越打越多。    -------------------------------------------------------------------------------------  晓风飞翔:    两者之前是完全不同概念的。   要知道李世民的玄甲骑兵,只是前锋,他们的作用,在于冲锋突破,而在他们身后,有着数万精锐的唐军随后掩杀。而且,这批玄甲骑兵,是经过多年训练的北方勇士,而窦建德的10万人马,是没有经过多少训练,临时拉起来的农民军。加上当时窦建德疏忽大意,让士兵休息,队形大乱,在这种情况,受到李世民狂风暴雨般的突击,自然崩溃,这没有多少特别让人奇怪的地方。   而陈庆之的七千人,却只是南朝组织的七千骑兵,而他所面对的,是严阵以待,训练有素的十多万大军。恐怖的是,陈庆之的获胜,好像没有计谋这类说法,一个字:冲!七千人马攻破七万大军所守卫的城池,然后马上以三千骑兵打败十多万敌军,中间的过程,几乎无从考究。所以我们才说,神啊!   强烈BS老高的不学无术。李世民的用兵,在于天才般的防守反击战术。无论是对薛家父子,还是刘武周集团,以及窦建德大军,他纵然有优势的兵力,也先守,然后寻找机会破敌。而最可怕的是,一旦胜利,他绝对不容许对方再有机会翻身,千里追杀,趁胜破敌。他打败薛家父子、刘武周和窦建德这三仗,都充分体现了这点。《中国战术史》概括了唐朝的八大战术,而李世民一人就占了三条,小莱没得比啦!   作一下广告,我现在写的东西,就是以陈庆之的北伐为原型,也是试图用七千人马来攻打中原。大家有什么BT的打仗想法,请告诉我哦。当然,所有战斗都是冷兵器下的战斗,谢绝魔法、火药等东西    -----------------------------------------------------------------------------------------    另外,我要强调一下,如果陈庆之手下真有七千精锐的骑兵, 那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五代时杰出的君主唐明宗李嗣源曾问枢密使范延光现有的马匹数,范说有三万五千匹。李嗣源就叹息道:“朕从戎有四十年之久,太祖(即李克用)在太原的时候,骑兵不过七千,先皇(指李存勖)在时也最多一万匹。现在有这么多马,却不能使九洲统一,是我养士练将的才能不行啊。我老了,马将奈何!”     原文:   二月癸丑朔,帝于便殿问范延光内外见管马数,对曰:“三万五千匹。”帝叹曰:“太祖在太愿,骑军不过七千,先皇自始至终马才及万。今有铁马如是,而不能使九州混一,是吾养士练将之不至也。吾老矣,马将奈何!”延光奏曰:“臣每思之,国家养马太多,试计一骑士之费,可赡步军五人,三万五千骑抵十五万步军,既无所施,虚耗国力,臣恐日久难继。”帝曰:“诚如卿言,肥骑士而瘠吾民,何益哉!”   摘自《旧五代史 明宗纪十》     由以上可以看到,在乱世时,骑兵是很难得有的。太祖(即李克用)在太原的时候,骑兵不过七千,这个数目,与陈庆之的七千铁骑相若,而李克用干了些什么事情,当然不是老高所说的打败葛荣,而是打败黄巢,收复长安。     摘自旧唐书:     雁门李克用率励骁雄,整齐金革,叫噪而声将动瓦,喑呜而气欲吞沙,宽列戈矛,密张罗网。于是麾军背击,分骑横冲,日明而剑跃飞轮,风急而旗开走电。使贼如浪,便可塞流;使贼如山,亦须折角。蹂践则横尸入地,腾凌则积血成尘,不烦即墨之牛,若驾昆阳之象。杨守宗等齐驱直入,合势夹攻,从卯至申,群凶大溃。自望春宫前蹙杀,至昇阳殿下攻围,戈不滥挥,矢无虚发。其贼一时奔走,南入商山,徒延漏刃之生,伫作饮头之器。古频写自收平京阙,二面皆立大功,若破敌摧凶,李克用实居其首。     所以啊,有七千骑兵,只要是精兵,已经是很厉害的,李世民的玄甲军,也只有三千余人而已。    ---------------------------------------------------------------------------------------    我只是证明,七千精锐骑兵在古时,已经是很厉害罢,大家不必太过惊讶。反正只是冒险的行动,又不需要真正的攻城略地,其实不难的。   至于兵源补充问题,事实上,我也没有说不允许补充兵员哦。即使陈庆之的白袍军,也肯定有补充的。     顺便说一下,河南一地,以攻难守,东晋和南北朝时期,都不乏少数人马就能攻下河南大部分地区的例子。   在宋文帝元嘉北伐中,中路人马刘康祖军,也不过是八千人马,就从寿阳打到虎牢关。当然,这有北魏主动撤退的因素,也有其他两路人马支援的因素,不过就进出河南而言,倒是不困难。       太祖欲大举北伐,康祖以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以河北义徒并起,若顿兵一   周,沮向义之志,不许。其年秋,萧斌、王玄谟、沈庆之等入河,康祖率豫州军出   许、洛。玄谟等败归,虏引大众南度。南平王铄在寿阳,上虑为所围,召康祖速反。   康祖回军,未至寿阳数十里,会虏永昌王库仁真以长安之众八万骑,与康祖相及于   尉武。康祖凡有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附山依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吾受命   本朝,清荡河洛。寇今自送,不复远劳王师,犬羊虽多,实易摧灭。吾兵精器练,   去寿阳裁数十里,援军寻至,亦何患乎!”乃结车营而进。虏四面来攻,大战一日   一夜,杀虏填积。虏分众为三,且休且战,以骑负草烧车营。康祖率厉将士,无不   一当百,虏死者太半。会矢中颈死,于是大败,举营沦覆,为虏所杀尽,自免者裁   数十人。虏传康祖首示彭城,面如生。     《宋书列传十》     这里八千步军对八万骑,也可以与李陵的五千步兵对数万匈奴骑兵那战媲美了。    ---------------------------------------------------------------------------------------------------  問題是他們從哪裡來的戰場透明權?     所謂戰場透明的情況,在1980年以前都是基本不存在的,就是在今天也都還不能保證(老美在索馬利亞的失手)。99.99%的軍文都沒寫出這一點。     在古代,指揮官必須使用自己的天才去彌補這一點。後人是以指揮官以有限資料對戰場與敵方心態的分析程度來判別指揮官的天才程度....    ----------------------------------------------------------------------------------------  就是因为战场透明权不存在,所以以少胜多的战例少得可怜,除非是以精锐部队对付农民杂兵,即使如此也不敢保证。   满清八旗军入关如果没有吴三桂等汉族军的帮忙,根本做不到短期内统一中国的惊人结果。    -------------------------------------------------------------------------------------    同意你的意见。不过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的定义是庞大的军队,也就是说,在狭窄的空间一次性投入过于庞大的军队,这样犯错误的纪律会比较大。但如果是分批投入,那么就可以有机会弥补。就如宋朝初年打北汉,不是没有失败,但他们失败的起。分批投入,即使犯错,也有机会弥补。    --------------------------------------------------------------------------------------  似乎在狹小地區投入龐大軍隊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記得以前有戰史學者研究過拿皇帝時代的戰爭,當時得出一個得到公認的結論:     在無線電與電報發明以前,一個指揮官所能即使指揮的最大戰鬥區域約為5~10km見方左右,能直接指揮控制人數上限則約為5萬人左右。超出這個地域與人數的部隊,如果沒有另行委任全職指揮官,那就會成為戰場上的遊兵,對戰鬥無法造成影響。     西方的戰史研究者一般都會親自到該地去踏勘。中國有許多古戰場,有機會的話你們也可以去走一圈看看。    ------------------------------------------------------------  nono:    引用 (萧让 @ , 15:41:23)   記得以前有戰史學者研究過拿皇帝時代的戰爭,當時得出一個得到公認的結論:     在無線電與電報發明以前,一個指揮官所能即使指揮的最大戰鬥區域約為5~10km見方左右,能直接指揮控制人數上限則約為5萬人左右。超出這個地域與人數的部隊,如果沒有另行委任全職指揮官,那就會成為戰場上的遊兵,對戰鬥無法造成影響。     西方的戰史研究者一般都會親自到該地去踏勘。中國有許多古戰場,有機會的話你們也可以去走一圈看看。
      这一个分析很好。可与长孙MM那篇“战争之神”参照来看。这充分说明了为什么李世民每每要亲入敌阵,轻身犯险。    记得我以前看“通鉴”中描写洛阳之战,其中有“世民欲知世充陈厚薄,与精骑数十冲之,直出其背,众皆披靡,杀伤甚众。”之句,我思索了半天,都不能明白所谓“陈厚薄”到底具体是指什么(“陈”应该是“阵”的通假)。自从看了长孙MM那篇“战争之神”,才明白过来。    另外,我在此贴最初的时候已经指出过:“我不知道你懂不懂军事,战场上千军万马,号令传递不灵的话,百万大军缺乏组织也不过是乌合之众,人多反而累事,因为可能发生自我践踏,甚至自己人跟自己人打起来,自己人堵住自己人的通道的情况。另外,当对方掩杀过来的时候,如果两军之间缺乏一个缓冲区,被冲击的一方就必须向后退以获得缓冲区,再作反扑。但一旦前方作战略性后退,而后方因为号令传递不灵而发生误会,以为是前方打败了,于是自乱阵脚,变成溃逃,那就会不战而败。”    上面的分析,更充分地证明了我这个说法。     -----------------------------------------------------------------  萧让:  这个涉及到的就是战场透明度的问题。也就是文中说的:    所謂戰場透明的情況,在1980年以前都是基本不存在的,就是在今天也都還不能保證。在古代,指揮官必須使用自己的天才去彌補這一點。後人是以指揮官以有限資料對戰場與敵方心態的分析程度來判別指揮官的天才程度....     ======================================================  nono:    其实不要说打仗,就是今天的所有商业、政府的决策,何尝没有这个问题?萧MM不是说了吗?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决策的最关键因素嘛。战场透明度,无非是指对战场的信息能掌握到什么程度了。   
     对于军队来说,并不是人数越多越好,地形,装备,统帅,士气,情报,训练,态势都很重要。不知兵法的人往往觉得人越多越保险,实际上,人越多需要的后勤支援越多,指挥协调的难度也越大,一旦一点被突破,就有可能因为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造成兵败如山倒的后果。越研究战争就越觉得他复杂,甚至可以说,战争最能考验一个国家或者组织的综合能力。好多的网络高人描写的战争,动不动就是甲方120万,乙方130万,完全不考虑战场的容量,后勤的能力,指挥协调的难度。这不能不说是对于军事了解不深的缘故。
  在古代战争中,基本上陈兵百万以上者,必败无疑。因对后勤及指挥协调要求很高,一般难以企及。杨广百万大军塞高丽事,可谓明证。    公認的結論:         在無線電與電報發明以前,一個指揮官所能即使指揮的最大戰鬥區域約為5~10km見方左右,能直接指揮控制人數上限則約為5萬人左右。超出這個地域與人數的部隊,如果沒有另行委任全職指揮官,那就會成為戰場上的遊兵,對戰鬥無法造成影響。     ——地形复杂的,还要少一些。
  *****************************************************************************  二、傲如骄阳——李世民的抉择(续)    武德四年三月二十五日,李世民亲率步骑3500人达到虎牢。    虎牢,北濒黄河,南依嵩山,当东西交通要冲,扼古代中原腹地,系中州之安危,古有九州咽喉之称和“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的说法,历来为兵家争战之地。春秋鲁隐公五年,燕助卫伐郑,郑凭虎牢之险战败燕国。汉高帝二至四年楚、汉相持于成皋、荥阳之间,汉军凭虎牢之险,与楚军抗衡,最后迫使楚军议和,划鸿沟为界。历经百余年修葺扩建,虎牢已经成为雄奇险峻的赫赫关城,整个中原的西大门。建在大伾山的中央山腰,居高临下的控制着东西两面的要道,南有汜水,北有济水萦绕,城高四十多丈,依山势开合,险峻异常。    武德四年二月,王世充部沈悦向李世绩投降。沈悦为内应,王君廓趁夜袭取虎牢,取得制权。这里我要纠正一下我以前的看法,唐夏两军的确是先后脚到,但,抢先一步的却是夏军。但由于虎牢关是这样几乎无法绕过又极难攻打的堡垒,窦建德没有马上开始攻击,而是屯兵成皋之东原(成皋即是虎牢,但虎牢关却是由唐军控制),一面遣使和王世充取得联系。所以,当李世民于3月26日6骑轻出挑战夏军时,看到的是整齐严谨密如蚁巢的夏军大营。    为什么我认为夏军只比李世民刚来不久呢?窦建德不是菜鸟,从他以往的履历来看,他也是一位颇有智谋的名将,不可能不知道虎牢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援军的话,安营扎寨以后怎么说也要攻打一下的。当然,这个理由并不充分,重要的是第二点。窦建德扎下大营之后遣使与王世充取得联系。与此同时,唐军的探报也到了。李世民经过简短的阵前会议之后,立即中分麾下,命屈突通等和李元吉围守洛阳,自率步骑三千五百人东趣武牢。时正昼出兵,王世充登楼望见,不知道唐军在干什么,竟不敢出城偷袭。这说明,王世充当时尚没有和窦建德取得联系,所以才会对唐军的动向感到迷惘。    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就是李世民为何敢以区区6骑挑战夏军大营的原因,而窦建德的反应,又为何如此奇怪。因为,3月26日那一天,窦建德根本不知道李世民已经来到了虎牢!    所以,在李世民自报家门射杀夏军斥候的消息传入营中的时候,窦建德的确有理由感到震惊和疑惑,才会不多不少的就派那么些人去追击,领头的也不是什么名将,稀里糊涂的给引进了包围圈。    李世民固然勇武过人,胆略超凡,但也要看到轻骑挑战的背后,是夏军缺乏猛将,骑兵薄弱的事实。没有猛将,那么至少魏宣武陵事发生的几率不大,追得近了尉迟敬德可以收拾。骑兵没那么精锐,那么见势不对逃起命来大概也没问题。毕竟昭陵六骏都是千中选一的好马,撒开来跑估计没几个追得上的说^_^    *******************************************************************
  支持一下,请续完
  呵呵,谢谢啦,我会把这个坑填完的。虽然速度有些慢的说,这两天时间多一些,多填下土^_^
  ***********************************************************************    (续)    在下面的征战过程中,我们会看到,窦建德对于唐军的行动一直不甚了解,频频出错,直接影响了夏军的决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是决定虎牢之战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以虎牢天险,和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就算夏军有10万之重,只要闭关不出,自保坚持几个月可也没问题。但洛阳却是经不起拖的,几个月下来洛阳一破,双方合兵气势如虹,再来收拾窦建德那就容易多了。    李世民开始打的也是这个主意:“建德新破海公,将骄卒惰,吾据武牢,扼其咽喉。彼若冒险争锋,吾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战,旬月之间,世充自溃。城破兵强,气势自倍,一举两克,在此行矣。”    所以,分兵虎牢拒敌看似凶险,细细分析起来却不是那么不可思议的。而放松对洛阳的包围退保新安,弊病却是显而易见的:“若不速进,贼入武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两贼并力,其势必强,何弊之承?”    用李世民让房玄龄劝说高祖的三个比喻来解释:一个人已经卡住了另一个人的脖子,而且让对方喘不过气来了,是不是松开手,让对方休息一下再卡;一锅米饭,快煮熟了,是不是把火撤了,停会儿再升火造饭;一张网已经将鸟网住,但那网上有一处绳也已经不结实了,是否先把鸟抓了再补网,还是回家去拿绳子来,等补好网再抓网里的鸟?    由此可见,李世民不愿解围东都并不是什么近乎狂妄的自信,而是不甘心放弃这么一年多来的攻郑成果而已,而王世充之强悍与善于忍耐,也可以从他数败于李密之下却最终获胜看得出来。朝仓隆景在《东都繁华梦》中总结李密的失败原因,其中一条就是他的不善胜,“遇事不尽;李密困东都不肯力克,讨宇文化及而不尽灭,终使王世充、窦建德等坐大”,前车之鉴,李世民当然不肯重蹈覆辙。    固守虎牢,以逸待劳,成为李世民最初的选择。当然,那时他还没有跟窦建德率领的夏军正式接触。    *****************************************************************************
  忍不住叹息一下李密,隋末枭雄之中,就数他败得最窝囊,本来最有实力统一天下的一个人,下场却如此凄惨。  窦建德虽然身死,却有着无数人怀恋祭祀,李密呢?所有的地盘和将领归了李渊不说,还背上一个不义小人的恶名才死,虽然他自己不能无过,但还是让人惋惜的说~
  性格对命运确有决定影响,李世民如非有超人的毅力,任何时候都坚持到底,百折不挠,恐怕最后的胜利也不会属于他吧
  性格对命运确有决定影响,李世民如非有超人的毅力,任何时候都坚持到底,百折不挠,恐怕最后的胜利也不会属于他吧  -----------------  这可不光是个毅力的问题,没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坚持到底的毅力有可能变成顽固不化,总起来说,还是一个水平的问题。          应该说当时那些反王水平都不错,象李密,窦建德,王世充,萧那个啥的宇文啥的薛啥的,杜伏威,水平应该说都相当可以的,至少不比黄巢,李自成,张献忠,猪瘟差,(比后来的唐朝明朝末年的各路反王强多了)如果没有李世民,李密,窦建德,王世充都有可能统一天下,至少可以维持一个割据的局面,结果遇上几千年出一个的李世民,削瓜切菜一样,全给喀察了,那叫一个爽,简直就像是黄药师对付江南七怪。洪七公对付藏边那五丑还是七丑。  历史人物的水平有时不太明显,  但是把它和别人一对比就显出来了。  老毛指挥打仗戏里哗啦,王明这一伙一看这有什么,土包子还能干得了的活,我们的外国专家更不用说了,结果也是稀里哗啦,只不过是反方向的。  你瞧人家朱元璋,毛泽东,李世民,成吉思汗指挥打仗,那就一个强,好像他的敌人都是傻瓜一样,其实不然,主要是有了高手,显得其他人就不像个东西了。  成吉思汗他爹,虽然也有点势力,可是根本就是一个小部落头人而已,后来还被人暗算而死。铁木真发家的基础用一本书上总结得好,就是七个小孩,三个妇女,还有九匹马,两顶帐篷。可是小伙子东跑西颠,东交一个朋友,西找一个盟友,居然没几年就把整个的大草原统一在自己的手中,您说,不服行吗    军事指挥,绘画,音乐,写作,数学,我觉得还是讲点天才的,我说李世民小伙子是天才的军事家,不要不要非得说他曾经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那毛泽东,朱元璋怎么解释那。不是每个人通过努力就能如何如何,尤其是军事这玩意,你要是败个一会两会,人家谁还敢把权力交给你,你拿你自己的人马也不能练着玩吧
  QQ,其实我们的观点不矛盾啊。  第一,我非常承认小李的天才令人目眩神迷  第二,因为天才,他有自信他的决定是唯一正确的,才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  第三,他的对手,还有他的爸爸,水平都不低,他们败给他或者不如他的,除了水平以外,性格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像他爸爸,应该说思谋比早期的小李全面深刻,唐朝起兵和统一全国的大政方针其实是早就定下了的,但一碰到困难阻挠,老李就先想到绕过去,绕不过去就缩回去,如果不是小李一力坚持,唐朝的命运未可知。  第四,小李既是天才,又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也是他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吧。又或者说他因为是天才,自信心强,比别人更乐意学习
  因为天才,他有自信他的决定是唯一正确的,才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    -----------------------------------------------  我觉得小李在做这些决定的时候还是蛮有压力的说,想想10几万人的性命和唐朝的前途都在某种程度上操于他手,独自做出决定,独自承受压力,而他在战场上这么亡命,也有很大程度上是不堪重负吧。
  贴一段湘灵的评论,写得好好:    李世民确实是学不得的,因为天才是不能复制的,平常人要照着他做就完了。看秦王打仗,初觉单调之极,来来去去只用一招,疲敌、后发制人,先按兵不动,小股骚扰打击对方士气、断敌粮道、蚕食对方地盘,等对方撑不住了,再一鼓歼灭。我简直觉得这臭小子傲慢到家了,跟人过招,连独孤九剑都不肯耍完,只用最后一剑,太没专业精神。可这一剑中千变万化如病毒,一遇到抗生素立刻生出变种,永远比对方高出一筹。这一招用的多了,他的敌人不可能不了解,但就没办法应付,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只有吃苦头的人知道有多苦。大唐天下就给他这么施施然一招砍了回来,一点都不曲折惊险,不刺激,不好看,搞得现代写小说的无米难炊,不得已编些绯闻来凑戏。    想他那时候至多才20出头一点,军事世家“科班出身”加天才也就罢了,怎有这坚忍不拔,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他那老狐狸般的老爹掌控全局,可也常出些昏招拖后腿,功过相抵,做儿臣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便多言,自己能做得了主的地方就死命求全胜,不敢丝毫放松。大概逼出来的吧,20岁的胆气,30岁的心智,40岁的定力,50岁的老辣,集于一身。这也是他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能够把各种不可能并存的特质集于一身。由此,后人对于他的性格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诠释,一种深沉至极,一种豪爽至极。确实,天才的性格都不好把握,就一个成功的政治家而言,李世民比任何其他政治家都狡猾,也比任何其他政治家都真诚,在别人用阴谋都不一定达到的高度,他能用阳谋做到,想不通的人便说他是最大一名伪君子。    如非本性险恶,谁又愿意用阴谋?只是才能不够,不得不用耳。
  小李厉害!    能讲将他打外战的历史吗?上面的是内战...
  ——如非本性险恶,谁又愿意用阴谋?只是才能不够,不得不用耳。  极其同意这一句!
  今天比较懒,5/1之后几个坑一起填土吧。
  作者:风的呼吸 回复日期: 2:51:50 
    小李厉害!        能讲将他打外战的历史吗?上面的是内战...    --------------------------------------------------------  倒,等我先把这篇完成再说吧。打突厥灭高昌征高丽可以聊聊的也不少~
  李世民确实是学不得的,因为天才是不能复制的,平常人要照着他做就完了。看秦王打仗,初觉单调之极,来来去去只用一招,疲敌、后发制人,先按兵不动,小股骚扰打击对方士气、断敌粮道、蚕食对方地盘,等对方撑不住了,再一鼓歼灭。我简直觉得这臭小子傲慢到家了,跟人过招,连独孤九剑都不肯耍完,只用最后一剑,太没专业精神。可这一剑中千变万化如病毒,一遇到抗生素立刻生出变种,永远比对方高出一筹。这一招用的多了,他的敌人不可能不了解,但就没办法应付,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只有吃苦头的人知道有多苦。大唐天下就给他这么施施然一招砍了回来,一点都不曲折惊险,不刺激,不好看,搞得现代写小说的无米难炊,不得已编些绯闻来凑戏。        想他那时候至多才20出头一点,军事世家“科班出身”加天才也就罢了,怎有这坚忍不拔,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他那老狐狸般的老爹掌控全局,可也常出些昏招拖后腿,功过相抵,做儿臣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便多言,自己能做得了主的地方就死命求全胜,不敢丝毫放松。大概逼出来的吧,20岁的胆气,30岁的心智,40岁的定力,50岁的老辣,集于一身。这也是他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能够把各种不可能并存的特质集于一身。由此,后人对于他的性格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诠释,一种深沉至极,一种豪爽至极。确实,天才的性格都不好把握,就一个成功的政治家而言,李世民比任何其他政治家都狡猾,也比任何其他政治家都真诚,在别人用阴谋都不一定达到的高度,他能用阳谋做到,想不通的人便说他是最大一名伪君子。    ---  的确精彩
  呵呵,akuaku也来了,5/1之后准备开贴些长孙无忌之死,给点意见吧?
  呵呵,akuaku也来了,5/1之后准备开贴些长孙无忌之死,给点意见吧?    -------  有一些,看wang820的帖子吧,主要是对高宗的看法,是能力不错的阴谋家呢还是能力不足?其实顾命大臣多没有好结果,不管皇帝是什么样的人;因为皇帝总是比这些大臣更早的从“顾命”的伟大任务中觉醒    我只是大略读了一遍,所知了了,多所推论,更具体的,就看你的新贴了
  李世民固然勇武过人,胆略超凡,但也要看到轻骑挑战的背后,是夏军缺乏猛将,骑兵薄弱的事实。    -----------------------  其实我一直以为,猛将和胜利者的关系是辨证的;猛将有助于胜利,但是胜利何尝不是大大的美化了猛将:人们爱胜利者,你胜利了,你有花语权,你的猛将自然就更加高大    换句话说,如果李世民失败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猛将兄肯定是其他的属性类似名字不同的人;换句话说,如果李世民没有尉迟、秦叔宝、程知节,如果李密不失败,如果李世民对阵李密,那么胜负如何呢?虽然历史不可假设,我依然不信胜利者会是李密    凌敬/张玄素/苏定方/刘黑逹/被杀的王伏宝还有其他文臣武将... 统大军,逞胜势,救危难,几乎占尽有利,一战而亡,建德缺的不是人才,是能力啊
  你说得也有道理。张玄素以小小录事参军入唐,累次升迁做到皇太子的老师,苏定方一代名将,灭百济,定西域,但在窦建德手下,都默默无闻。凌敬之策不纳,王伏宝被冤杀,倒是对忠心事唐的李世绩和魏征百般优容,放在那儿当摆设都好。    窦建德用人跟现在的某些领导倒是很相像,墙内开花墙外香,自己碗里的都是鱼目,别人碗里的才是珍珠。比之李世民的慧眼识马周,辽东得仁贵,差得不是一点点。
  对了,这几天因为想写长孙无忌,四处收集相关史料,发觉网上有关唐代的论述好少,跟三国满清这些热点简直不能比,深以为憾。很想做一个有关唐史的专门网站,资料储存也好,天涯的blog好像定期是要清空的,做一个网站也有利于大家查找资料或者讨论,现在已在进行中,一切顺利的话本月应该可以开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好建议?    唐史网站建议收集专贴  /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2677&PostID=257937&idWriter=1189504&Key=    ??另外,大家能不能推荐几个古典风格又漂亮的网站参考一下呀?急需!
  **************************************************************************    (续)    中原逐鹿,虎牢屯兵,唐夏对垒,谁主沉浮?    在李世民扫平天下的群雄之中,窦建德是最让人惋惜的一个。仁义可风,不嗜滥杀,比之后世的农民起义军如李闯王之类的流寇作为,更令人景仰。他不是没有军事才能,事实上虎牢之战以前窦建德的表现,完全可以称为名将,河间七里井之战,以二千对三万,大破隋将薛世雄,直接成就了他的霸主地位,一跃成为河北最强大的起义军。也不是没有政治才能,剿灭宇文化及之后表演的那场政治秀就很高明,窦自己因为逃避徭役而起义,此刻却完全是为隋朝报仇的模样,参拜萧皇后,隆重为炀帝发丧,当然也顺便接收了隋的传国玉玺,天子仪仗以及一批隋朝旧臣,其中包括裴矩、虞世南等著名人物。裴矩更为他制定朝仪,修订法律。窦建德的夏王从此不再是自封的,从旧隋臣眼中的“盗匪”摇身一变成了正式政府官员,甚至是可以投效的主公,也就是说,窦建德的政治地位,也得以确立。    还不止如此。窦建德更斩宇文化及人头传送远嫁突厥的隋义城公主,并护送萧后入突厥,由此跟突厥搭上关系,取得了突厥的支持。至此,窦建德兵锋之盛,已完全具备逐鹿天下的实力。    之后,窦建德趁唐军主力对付刘武周的时候频频攻唐,所获颇丰。下面总结一下虎牢之战以前唐夏历次交锋的胜负情况,主要取材于通鉴:  1. 武德二年初四,陷邢州,执总管陈君宾。  2. 同年六月,陷沧州  3. 八月,陷陷州、相州、赵州。  4. 十月,李艺破窦建德于衡水。  5. 击败名将李世绩,攻陷黎阳,俘虏淮安王李神通,同安公主,魏征等,李世绩以父亲被掳的缘故,投向窦建德。滑州及附近州县等部望风而降。已经降唐的徐元朗也叛唐归夏。窦建德的势力,至此达到极盛。  6. 武德三年五月,窦建德再败于李艺手上,并听谗言杀大将王伏宝。此时唐军已平定河东,并接收了刘武周的全部地盘。    由此可见,唐夏交兵窦建德胜多败少,难怪有轻敌之心。但一直不能战胜李艺,当他尽发倾国之兵援郑的时候,李艺一直象一把高悬的利剑,威胁着他的后方,令他作决定时不能不瞻前顾后,有所顾忌。    ********************************************************************************
  补充一下,李艺本来是隋末割据势力之一,降唐后受封为异姓王,因为不曾称王称帝,对李唐也非常恭顺,李渊对他还是很不错的。
  十月,李艺破窦建德于衡水。  我老家在历史上还有这么一个光辉时刻    另外似乎应该叫罗艺比较好一些,一则人们比较比较熟悉,二则这个名字叫的时间也比较短
  补充一下,李艺本来是隋末割据势力之一,降唐后受封为异姓王,因为不曾称王称帝,对李唐也非常恭顺,李渊对他还是很不错的。        后来这个家伙不是反叛了吗
  现在我想,窦建德可能是没想到在兵力居于劣势的情况下,李世民居然敢于发动大规模的孤注一掷的决战冲锋。他可能以为李世民要等到洛阳陷落才敢于攻击。  当时窦建德军队可能以为只是一次例行公事的列队示威,所以才如此的松松垮垮,不以为然。又在太阳下晒了半天,士兵口渴,再加上纪律松懈,心理上无准备。大家都到河里取水,没想到一直表现消极的敌军突然发动排山倒海般的攻势。再想着打起精神重整旗鼓迎战已经来不及了,虽然人数占优势,但是在紧张混乱的战场上,人们只能看到自己身边的一小块,很容易以为自己的困难比敌人更大,再加上有一部分战斗力差的部队率先奔溃,整个大局也就不可收拾了
  呵呵,原来QQ姓罗。罗艺算是真心而且主动降唐的,后来反叛是因为他跟太子的关系很好,平刘黑闼后跟太子一起回朝,还很嚣张的把李世民的手下给打了一顿,惊动高祖,气得把他给关了起来,“久而乃释,待之如初”。从这儿看,李渊对李世民仍然是很照顾的。    玄武之变后李世民倒是没把他这么样,拜开府仪同三司,但他到底心里有鬼,再加上他老婆一直觉得自己老公有帝王之才,极力鼓动他造反,so....    结果李世民派的大军还没到,左右先把他给砍了。跟庐江王李瑗一个下场。嗯,杨文干也是,都是大军未至,先被自己人做掉。  
  ***********************************************************************************    (续)    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有时候只是一些极偶然的因素。现在再来审视令窦建德开创霸业的河间七里井之战,充满了神秘。薛世雄带领三万大军,王世充、张镇周等并受其节制,而窦建德只有两千人,且军中缺粮,将士惶惧,纷纷弃城而走。薛世雄以为他们都怕了自己,得意万分,毫不设防。窦建德于是率领一千人去劫营,自率敢死队280人先行,因为所在之处离薛世雄的大营还有140里,天亮之前未必能赶到,窦建德于是与众人约定:如果天亮之前赶到就劫营,如果已经天亮就投降算了: “夜至,则击其营;已明,则降之。”    这实在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关系全军生死存亡的大事竟然如此儿戏!如果是要决心劫营,早一点出发不就可以,何必要等到下午?关于这一点,历史上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说为薛世雄大军压境发愁的窦建德经人推荐去咨询一个据说很有法力的女巫,窦问前途吉凶,女巫回答逃走和投降都大凶,只有在日出前进攻才大吉。而占卜时已经是下午,于是窦集合手下,命令立即出发,但纵然如此,离薛世雄部还不到一里的时候,天开始亮了。窦建德沮丧地准备投降,这时候,上天伸出了它不可抗拒的手,突然间天降大雾,咫尺之间不见人影,窦建德的心情,大概只能用狂喜来形容,一声天助我也,杀将进去,薛世雄本来自恃强大,不加设防,此时尚在睡梦之中,猝不及防之下,三万大军就这么当场溃败。    我个人是不大相信女巫这回事的,推测起来,大概是窦建德为了鼓舞士气进行这么一次近乎自杀性的攻击假托女巫传话吧,王世充后来为了振作军心迎击屡败他们的李密,也同样找了个人来跳大神。看来隋唐之际,女巫神棍之类真是很好混饭吃^_^ 但那场天降大雾真是没法解释,只能说天佑窦建德吧。    类似的例子还有。比如后来李世民对阵刘黑闼,罗士信自告奋勇去守洺州城,李世民于是让手下用旗语告知罗士信五日后将提兵来援。谁知这旗语竟然被刘黑闼军所破解(厉害,那时候就有谍报术!),于是在必经之路上安排下1万名弓箭手,只待李世民前来送死。谁知突然天降大雪,大军不得进,遂逃过这一劫,刘黑闼安排的伏兵却给冻死冻伤一大半。这么说来,是不是窦建德的运气比薛世雄好,而李世民的运气比他们都好?一笑。    不过,审视河间七里井一战,倒是和虎牢之战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样的自恃强大,不加设防,首脑人物猝不及防,因而被兵力上居于绝对劣势的敌人所败。不同的是,李世民是察觉到夏军士卒纪律松懈而推断出的,算是比较主动吧,但当时窦建德的首领人物都在开会,搞得现场混乱不堪,局面不可收拾,恐怕却是李世民始料未及的,算是捡了个便宜。而在大战之初,为了打消军中对强敌的畏惧情绪,李世民也同样采取了一些方法,不过,和王窦二人不同,他借助的道具不是神灵,而是他自己。    ************************************************************************
  这帖子都快打不开了,每次都要刷新几次才行,看看把这节写完另开新贴还是怎么的。其实主贴没写多少,大部分都是讨论贴和辩论贴,觉得这样挺好,很喜欢一边写贴一边跟人讨论,多听些不同的意见可以启发自己思维,也能够修订自己一些没有考虑成熟的地方。没觉得人家参与讨论,就是什么喧宾夺主,恃才傲物,呵呵,小人之心罢了。还就喜欢跟人边聊天边写呢,论坛嘛,就是要热闹才好^_^
  呵呵,原来QQ姓罗。罗艺算是真心而且主动降唐的,      十月,李艺破窦建德于衡水。    我老家在历史上还有这么一个光辉时刻   nononono       俺可不姓罗  俺所说的是地方,不是人.    只不过在历史上罗艺比李艺的名气可要响亮多了,大家还是叫人家的原名比较好
  倒!一个“反贼”,败了另一个“盗匪”,最后两个人都下场凄惨,就也叫光辉时刻?    只不过在历史上罗艺比李艺的名气可要响亮多了,大家还是叫人家的原名比较好  ---------------------------------------------------  那时候他是叫李艺嘛&_&
  顺便八一下,河间七里井一战不仅成就了窦建德,还成就了王世充。薛世雄此战之后羞愤交集不久就去世了,杨广于是把讨贼的重任交给了王世充,王世充从此开始独当一面,有了争天下的第一桶金子。从这个意义上,窦建德简直是王世充的福星,当然,反过来说王世充就是窦建德的扫把星了^_^
  从这个意义上,窦建德简直是王世充的福星,当然,反过来说王世充就是窦建德的扫把星了    ------  笑死,哈哈
  开过一个帖子接着侃吧,这个帖子很难打开了。
  再开一帖吧,打开太难了
  那时候他是叫李艺嘛&_&      要真是严格按照这个逻辑来可就麻烦了  李元昊这小子改过多少回名字,;连姓都改了多少回,您要是严格按照那一年他叫什么名字,干什么事,非得把绝大多数的读者弄糊涂不可。我看柏羊写的书,一个很不好的地方,他把古人的比较熟悉的称号都换成了真实名字,赶上比较熟悉的还好说,他说刘彻我知道是汉武帝,但是他说起别人来就不一定了。所以我觉得大家熟悉的事物尽量少改。    这是我的一点想法,仅供参考,可别惹您不高兴,到头来弄得我也不高兴,那可就没劲到家了。
  这是我的一点想法,仅供参考,可别惹您不高兴,到头来弄得我也不高兴,那可就没劲到家了。  -----------------------------------------------------------------------------  汗死,我没那么容易生气的啦,这也会不高兴?忽忽,小看我。  ok,以后就照你说的办吧,挑大家熟悉的名字用。  把这节写完开新贴好了。
  你说的唐史网站进行得怎么样了?越看你的贴我越着急,还是写字快呀。我今天一天都在赶做那个动画,也没做出多少。从打河东开始,如何?但是明天一上不又不得不停下来了,等我做好了的话放进去你不会反对吧?
  看一次顶一次
  作者:shenxj68 回复日期: 0:27:42 
    你说的唐史网站进行得怎么样了?越看你的贴我越着急,还是写字快呀。我今天一天都在赶做那个动画,也没做出多少。从打河东开始,如何?但是明天一上不又不得不停下来了,等我做好了的话放进去你不会反对吧?  ------------------------------------------------------------  当然欢迎之至了!你到哪里去了?这几天到处找你都找不到,就想找你做flash进站画面或者论坛头部呢。  网站还没开始做,在调试论坛,想找一个宫殿的斗角飞檐之类的图片,背景是蓝天白云的动态flash,没找到&_&
  *************************************************************************    (续)    罗艺本为隋末割据势力之一,降唐后一直率领旧部镇守幽州抵御突厥,不能算是李唐嫡系人马。这样说来窦建德对唐战争中未曾败过也是说得过去的,只是窦建德主力攻唐之时,正是李唐王朝最危急的关头。当时由于刘文静事件,李渊对李世民存有心结,不愿意由一个儿子独掌军权,另一方面也本着一碗水端平的原则,人人都给机会,于是由李元吉守太原,裴寂及永安王李孝基双赴河东道,李孝恭李靖征江淮萧铣,河北交给淮安王李神通,北方有突厥梁师都作乱,河南还要防御王世充,不曾想刘武周大举进攻之下,齐王元吉弃守太原,裴寂连战皆败,永安王李孝基殉职,顿时搞得手忙脚乱遍地开花,河东全面告急,更没办法兼顾河南河北。王世充乘机吞并河南全境,而窦建德的运气也不赖,遇上的正是李神通这位常败将军,李世绩在他手下也算倒了霉,要一直跟着这位主子混,别说是名将,恐怕连头颅都保不住。但若以李神通的水准来衡量,无疑会令窦建德对唐军的真实实力产生误判,从而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决定。    武德四年三月,窦建德击破孟海公,个人的声望及夏军的士气,均已达到了顶峰。此时唐军久攻洛阳未下,士卒疲惫,洛阳城内的郑军,更是饿得啃吃树皮。谋士刘彬遂向窦建德献计,认为当今天下已成夏、唐、郑鼎足之势,现在唐郑主力决战,正是夏渔人得利之机。刘建议窦发兵援助王世充,联手击败唐军后,趁郑的力量严重削弱,一举灭了王世充,合并郑军后夏一定势力大增,而唐则因主力被击败元气大伤,再趁机一鼓作气灭掉唐,则天下大业可成,实为天赐良机。    窦建德分析局势,认为此计可行,于是不顾尚有罗艺芒刺在背的威胁,尽发倾国之兵援郑,统大军,挟胜势,救危难,实则所谋乃大,欲一举歼灭两国,一统天下!    正因为窦建德心怀夺取天下之志,日后用兵才会如此踌躇,如此犹豫再三,只因以他的才智,要一举灭掉两国,实在是不大容易,需要思量思量再思量^_^    不过在他发兵之初,情况看起来还是很乐观的。由于唐军主力尚在洛阳城下,根本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夏军穿州过县,直入无人之境,转眼就从河北打到了虎牢,窦建德的心中,想必踌躇满志到了极点,原来唐军如此不堪一击,一举两克统一天下的恢宏梦想,似乎正一点点地变成现实。李世民纵然名满天下,但对于从未和他交过手的窦建德来说,仍然是不足畏惧的,正如当初听闻秦王攻洛时的王世充,也曾轻蔑地称他为唐童一样。    “贼起山东,未见大敌,有轻我心。”窦建德很快就会尝到轻敌的代价,武德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对唐战争中罕逢一败的窦建德,终于与秦王李世民转战天下未遇敌手的大唐最精锐的雄师,正面遭遇!    ***********************************************************************
  ——很想做一个有关唐史的专门网站,资料储存也好,天涯的blog好像定期是要清空的,做一个网站也有利于大家查找资料或者讨论,现在已在进行中,一切顺利的话本月应该可以开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好建议?    期待ing......
  关于窦建德屯兵虎牢不积极进攻的问题,燕返jj认为窦建德大概以为大军一压境,李世民就会退兵,洛阳之围自解,郑军就可自求活路了。我认为窦建德应该还不至于如此弱智,但轻视唐军没料到对方会如此扎手是肯定的,从一开始就错估形势判断错误,唉!    如果窦建德呆在河北稳扎稳打,纵然李世民灭掉王世充在打河北,本土作战窦建德大可以发动人民战争,就像后来刘黑闼那样,不至于失败的如此迅速。不过,总归还是要败的,其实虎牢之战还是算是他的一个机会,可惜没把握好,瞻前顾后,胃口又大,说来就是志大才疏,可惜可惜。
  窦建德与后来的李建成等人所犯的毛病是同样的.就是想不到在各方面都居于劣势的情况下,李世民居然敢于而且善于冒险,就好比老鹰抓兔子,眼看就是手到擒来,胜负已分,没想到却被兔子一个反击正中要害。
      作者:青萝行衣 回复日期: 12:03:06 
    ——很想做一个有关唐史的专门网站,资料储存也好,天涯的blog好像定期是要清空的,做一个网站也有利于大家查找资料或者讨论,现在已在进行中,一切顺利的话本月应该可以开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好建议?        期待ing......      支持一下  
  唐代军府遍布天下  可见唐一代对禁军中央军的重视程度  有3000人足可破十万大军  说不定就是在唐夏虎牢大战之后  禁军才确定在唐一代的高高在上的地位  以至于那些太监们控制了禁军之后就可以对那帮皇帝说杀就杀了
  天下英雄莫能当——唐夏虎牢之战  
  洛阳、虎牢之战就是李世民逐鹿中原的“胜负手”,如果窦建德不敢应,那么他就输定了。其实虎牢之战是窦建德的一个机会,远比绕道攻击太原强得多。他在兵力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还不能取胜,真的是技不如人,无话可说。
  其实虎牢之战是窦建德的一个机会,远比绕道攻击太原强得多。  ------------------------------------------------------------  同意。绕道供给太原难度不在和李世民绝对劣势的兵力正面对垒之下,而且还有后患。    作者:笑话而已 回复日期: 13:50:10 
            作者:青萝行衣 回复日期: 12:03:06        ——很想做一个有关唐史的专门网站,资料储存也好,天涯的blog好像定期是要清空的,做一个网站也有利于大家查找资料或者讨论,现在已在进行中,一切顺利的话本月应该可以开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好建议?            期待ing......            支持一下  ---------------------------------------------------  多谢支持,这几天论坛已经调试完毕,即将开张,欢迎各位同好前来交流。
  作者:渔樵老叟 回复日期: 15:02:30 
    唐代军府遍布天下    可见唐一代对禁军中央军的重视程度    有3000人足可破十万大军    说不定就是在唐夏虎牢大战之后    禁军才确定在唐一代的高高在上的地位  -----------------------------------------------------------------  玄甲军不是禁军吧,禁军是羽林军、神策军这样下来的。不过当时李世民的确是禁军名义上的首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但十二卫各自的首领也是各个派系的,也有太子党和中间派。
  这个帖子全部看下来好累。  评论窦建德,最合适的四个字就是“志大才疏”。其实夏军选择的这个战机很好,从军事的角度讲,首要的目的是要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而唐军全力攻郑,正给夏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全歼唐军主力的机会。大概窦建德这一点还是看得出来的,因此亲率大军直扑洛阳,但被唐军阻于虎牢之后才发现原来唐军不是那么好对付,所以对自己的战略目的产生了动摇,当断不断,才招致大败。不过如果文章再多些战术层面的描述和分析就更丰满了,呵呵。
  多谢指教。这帖子也就是边想边写的,以后有机会一定好好修改下。这几天一直在忙着做唐史网站和论坛,明天开始更新吧。  谢谢各位的支持^_^
  网站做得怎么样了,希望早日开张哟。
  嗯,期待早日开张
  就你们这帮人 工作不做 在这做长舌妇  
  呵呵,太长了,只看了萧妹妹的文章  不错
  等着剪彩呢!
  尽管被指责为“就你们这帮人 工作不做 在这做长舌妇”的一帮人中好像有在下一个,而且心中虽然很是赞叹luoningyuxuan兄(弟姐妹?)对工作的执著奉献精神以及羞愧于其对我等“长舌妇”的当头棒喝,在下还是要再说一声:“期待唐史网站早日建成。”  
  谢谢大家的支持,感动ing~    偶的唐史网站域名问题总算暂时解决了,网站还没做出来,先把论坛放上来。跟贴打个小广告的说~         沉醉唐风                域名就是李世民的汉语拼音了,湘灵提供的,过两天换一个关于唐朝的,还没申请下来  
  发现来的太晚了,所有的加在一起好长好长。。。跟都有点无从跟起了。:)  秦王破阵乐我也听了,真是很出乎意料。想象中以为应该是锣鼓喧天,还有紧张的气氛。。。就像十面埋伏一样。结果一听,感觉更像是欢迎他们回军时的曲子,湘灵姐姐说的已经很仔细了,就是那样雍容的曲调。这个和&将军令&还不同,那个一听就是百姓在欢迎自己的队伍回来,因为那个属于民间乐曲,带有明显的民间特色。这个不同,很有点庙堂之音的味道了。唉,唐朝就是唐朝,连打仗都这么从容不迫。
  惭愧,这贴儿好久没更新了。不过不会这么半截子就算完了,我会尽快把这贴续完的,不然也对不起斑竹这个红脸儿^_^
使用“←”“→”快捷翻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放开那三国 军团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