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飞机沙僧日记三月升四月,用一个一月和一个二月沙僧日记行不

连云港朝阳街道办事处
欢迎来到连云港朝阳街道办事处网站!
信息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时间: 11:03:20 阅读次数:3623 信息来源:朝阳镇 作者:镇志办公室 
第二章& 自然地理
朝阳镇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市区的中部,南云台山的西北麓。北面有马山、菩山、虎山等三个独立的山体。整个地形东南高,西北低,几乎是四面环山的盆地,只西北豁敞。正南的玉女峰,海拔625.3米,是江苏省最高山峰。西北马山、菩山、虎山后面与猴嘴镇接壤的农田,海拔仅8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未建海堤,经常为潮水淹没。即使无潮亦是滩涂鱼(黑炭虎子)和黄蜒蟹的乐园。就土质言,东南山上皆岩石与山地土壤,400米以上为草棕壤,地形陡峻。植被稀疏处为粗骨棕壤。山下为潮棕壤、板土或黄土。镇中农田多为含砂黑土,马山西北多为潮盐土、盐潮土。经过几十年的改造,表层虽已成沃土,深层潮土仍在。气候处于暖温带,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本地区有盆地特点,风有山挡,水多西流,冰雹少见。特别是三麦在田与别的地方不同,尽管下种迟,但成熟期早。
第一节& 地质地貌
&& 一、地&& 质
19亿年前,整个云台山地区是茫茫的大海,一边接受沉积,一边缓慢下沉,形成东海群沉积岩。后海底火山爆发,堆积以酸性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形成夹有少量砂泥质海底喷发――沉积相的云台组。1.7亿年前,燕山期地壳运动,由于地层的断裂和岩浆的侵入,云台山的基本格局形成。进入1亿年至6千万年前的白垩纪,岩浆活动趋于停止。云台地区地壳再次隆起抬升。进入全新世,发生大规模的海退,而隆起抬升一直未断,经更新世晚期,持续至今,其速为每百年1毫米。故山顶、山腰、山脚处皆可见海蚀洞岩。
云台山是华北古陆的一个组成部分,2万年前,海面下降,沧海变成平野,云台山与大陆连在一起;1.1万年前,全球气候变暖,海面迅速上升,到5000年前,海浸达到最大范围,云台山成为海中岛屿。康熙四十年(1701年),海退沙淤,康熙五十年(1711年),云台山又和大陆相连,咸丰十年(1860年),五羊湖也成为平陆。
&&&&&&&&&&&&&&&&&&&&&& &&二、地& 层
露在地表的地层主要为太古界――中元古界变质岩,上段岩性主要为含黄铁线粒岩和白云钠变粒岩层,中段岩性为含云母变粒岩及钾长变粒岩、白云蓝晶石英片岩,下段岩性是白云二长变粒岩、白云片岩。山体边缘为洪积、坡积层,其主要为棕黄、棕褐色亚粘土及砂砾石层。粘土层中有铁、锰薄膜及粗大的白色条带,属于第四系地质层,由于它的存在,朝阳山体四周,遗留大量的海蚀地形。整个山上多为变粒岩、片岩、片麻岩、花岗岩及混合花岗岩等岩石。
由于长期的风化作用,海水时进时退,以及山崩地震,使坚硬的岩石形成山峰,松软的岩石侵蚀为低谷和广谷。
&&&&&&&&&&&&&&&&&&&&&&& &&三、地& 貌
地貌,主要由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强度与性质3个因素造成。朝阳境内东南为海拔300~600米的高山,东北有虎山、菩山、马山3座独立的小山体,海拔分别达109、125、54米。西北一面敞豁,故境内之水多西流,与中国地貌大势相反,这时朝阳地貌的第一个特点。境内诸山多为由软硬相间的单斜岩层经侵蚀而成的单面山,岩理多向东南倾斜,斜角在40度左右。顺岩理之东南面多为缓坡,逆岩理之西北面多为陡坡,这是朝阳地貌的第二个特点。境内山头多半圆形之巅,没有矗立如剑的峰,玉女峰亦无峰尖,故群众称山头为顶。南有玉尖顶、西南顶、大笊崖顶、蚂蝗沟顶等,东有鬼牙顶、炮台顶、大轿顶等,就是玉女峰,群众亦惯以“前顶”称之。这是朝阳地貌的第三个特点。本地区任何一座山头,从山脚到山顶,坡上均有几个台级,台级上一段基本平整,群众把它叫做“大平场”,是上山打柴拾草歇肩的地方。地质学上称之为“夷平面”或“古夷平面”,是地壳和流水侵蚀造成的。这也是山名“云台”的由来之一,是朝阳地貌的又一特点。
山脚下冲积扇地区属于侵蚀堆积地貌,地表标高为海拔10~50米不等。镇内新墟一级公路之南部田野都属这种类型,其形成既有剥蚀过程,又有冲积过程,由于长期受雨水冲刷,形成许多冲沟及小型的圆丘状台地及阶坡地,本是镇内主要农作区,加上水利条件的改善,种植三麦、水稻、蔬菜、林果,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不少地段已成为居民区街道。
公路北,特别是马山、虎山后,地面平坦开阔,属于海湾相堆积平原,虽山水沉积,中细砂、细砂、粉砂相继进入,然黄海泛滥淤泥覆盖,发育盐土、潮土、砂礓黑土参入,粘质仍重。
全镇东南部,山岭起伏,山下沃野一片,沟壑相间。土壤间孔隙多见,在低洼处经常出现水源丰富的泉眼。20世纪末,居户打井者多,井井有泉,泉泉皆甜。
第二节& 山头& 沟涧
朝阳镇山头较多,沟涧亦多。北面的三个独立山体中,马山、菩山属于南云台山的余脉,虎山为中云台山的余脉。山高涧长,山矮涧短,山大涧多,山小涧少。朝阳镇的山头、涧沟,多集中在东南部。
&&&&&&&&&&&&&&&&&&&&&&&&&&&&&&& 一、山& 头
玉女峰 玉女峰是南云台山的最高峰,也是整个云台山的最高峰,也是江苏省的最高处。《云台补遗》记载:“新县南山,双峰耸立,东曰青峰,西曰玉女,为云台主峰。”这是第一次有文字提到“玉女峰”,但把青峰和玉女峰分为二,实际青峰顶和玉女峰是一个山头。这个山头上有三个小山包,全是青白色变质岩,其中最高者在阳光照耀下如亭亭玉立的少女,这就是玉女峰的由来,海拔625.3米的具体之处。明唐伯元《游青峰顶记》记“海上秋冬之候,草凋木落,独此山居翠微间,延袤数里,茂林修竹,四时长青,又顶上泉源,处处皆湿履,草润如春夏。顶多巨石,产万年松,经霜愈秀,是谓青峰顶。”亦有“清风顶”之称。明成化年间,有鲁王孙度落发为僧,爱此山水幽峻,可以栖禅,化缘重建山南之三元宫,法号“清风”,久而遂以“清风”名顶。这个山头,平均坡度为40度,西北部上端突然陡峭,局部地段几乎是90度。南坡是花果山乡,北部即为朝阳镇境,总面积6684亩。植被古老,多为赤松,局部板栗纯林,间小片麻栎林。混交林间有枫香、枫场、油茶、油桐、胡枝子、牛奶子、山海棠、山槐、葛藤、山胡椒、卫矛、山杨梅、山里红、金银花等。20世纪末,境内赤松多死于松毛虫,阔叶林如故。1987年市园林管理局投资75万元新建六角形重檐石亭,名曰“迎曙”,是观日出之佳处。。
金牛顶 金牛顶海拔559.6米,位于玉女峰东面,俗称后顶,顶上有“金牛洞”,一名“二仙洞”,相传宋代有金、牛修炼于此,故名。这个山头的平均坡度在25度以上,山体面积3839亩,其西南坡属花果山乡,东北坡为朝阳镇境。唐代在山顶建有“望日楼”,明万历丁亥年(1587年)建有“海曙楼”,清乾隆时毁。1736年,江都程& 诗云:“绝岩有楼全瓦砾,残碑无字已莓苔。”道光十三年(1823年),长沙陶澍倡捐重修,为上下各三间,亲题楼额“海曙楼”,并书联“曙日正平分,听万籁无声,只觉人来天上;楼光开四面,看一轮初上,始知身在日边。”清同治时毁。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苏州宋始基创建树艺公司,又将“海曙楼”修葺作为办公用房,群众称为“北大局”。抗日战争中,“北大局”变为一堆乱石。20世纪60年代,空军在顶上建雷达站。1986年,雷达站撤,连云港市气象局在此建塔形锥体气象雷达站,上下三层,高10米多,天线高40多米,能测报周围600公里气象形势,为鲁南、豫西、皖北、苏北各地气象台站提供气象情报。2002年冬,顶端气象站改建得更高、更大。
金牛顶北崖下,宋时即“倚崖构殿”,内奉三元,人称三官庙,明为“大士禅院”,内奉观音,群众称曰“北海观音寺”。清初“裁海”,云台庙宇遭空前洗劫,“大士禅院”毁。康熙十六年,云台复为内地,有山阳僧兰盂募资重建。索额图《云台山观音殿碑记》记:“大士之殿与三元行宫而轮奂一新”,“三元造福,大士施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程学恒游云台山时,大士禅院已荡然无存,后久废未修。院基尽是千斤巨石垒成,群众称“大崭脚”。崭脚上尽是残砖断瓦,有许多古瓷碎片,草木间卧无字碑一块。崭脚南的陡崖上有众多石刻,年代久远,多已不辨字迹,只有明末清初几块尚可寻形推义。陡崖西脚下有一小井,井侧有多块井名石刻摩崖,“天锡泉”、“喷玉泉”等字清晰可辨。
大玉尖顶 大玉尖顶位于玉女峰北面100多米,韩李村正南,海拔479.6米以上,为一陡峭悬崖的山岭,其西北,无路可攀,惟半腰有一翘崖,与登道连,可容人侧身过,人称“半边翘”,亦有称“西飞边”者。过了飞边,才可上玉女峰北坡山路。游人经此,莫不胆战心惊。飞边下,山坡缓展,有一段平场,人多称为“小玉尖顶”,与大玉尖顶玉女峰上下一线。大玉尖顶底部涧边有一处裸岩,下部悬空,人称“大过道”,是一进山通道,顶部原有石刻,久已难辨字迹。小玉尖顶北坡,土层较厚,植被多赤松,局部有麻栎片林。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朝阳林场在下坡广植杉树,阔叶树枫香、枫杨、胡枝子、山槐、山海棠、葛藤、金银花在其空隙处生根落脚,十分繁茂。
磨盘顶 磨盘顶位于大玉尖顶南,俗称飞边南头,山头接玉女峰西侧风门口,上有通玉女峰之山路。海拔480米,东坡山势平缓,土质肥厚,遍生柞材等乔木。北、西两边,皆绝壁陡崖,深近百米,西绝壁上有洞穴,昔为苍鹰栖息处。
大雾崖顶 大雾崖顶位于玉女峰北,大玉尖顶东,海拔500米,三面峭壁,唯东一面可通行人。顶上土层较厚,草肥水润,传说古代曾为牧马处。《云台新志》云:“古郁州山生龙刍草,马食之日行千里。”即指此。雾崖下乱石嶙峋,石间原多赤松,皆百年历史。清咸丰年间,捻军刘天福部攻破南城,杀都司石龙章,新县士绅大恐,在雾崖下筑城以御。城高丈余,长千米,城内筑房数十间,供避乱人居。后捻军未至,石城则长留山上,人称“雾崖石城”,城内有石刻四处。20世纪末,石城由个体户承包,赤松尽毁,广植果树,雾崖顶亦包于私人,多植银杏。2002年,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批准“雾崖石城”为市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大团山 大团山位于大雾崖西北,玉尖顶的北面,韩李村正南,海拔222.5米。平均坡度为20度,面积600亩,远望如大锅倒置,云台地区多见此类山头,此为最大,故称“大团山”。传说隋沭阳由吾道荣学道于此,故又称“由吾峰”。山上土层较厚,古时多松林,抗日战争后,砍伐殆尽,满山尽是荒草,是山下农家放牛佳处,故众称“放牛山”。1952年,组织群众在其上广植赤松,长势喜人。特别是东南两面,久已成林。20世纪90年代,山脚下分片由个体户承包,营建果林。顶有“由吾庙”,片石搭成,清末毁,民初有刨草者,刨一佛像,群众认之为“由吾老爷”,复修庙奉之。抗日战争中庙又毁,由吾像送祥云观。
小窄山 小窄山位于大团山西,刘巷村南部,南抵玉女峰北山脚,南北长700余米,东西宽只200米左右,为一狭窄山体,故名。东坡属刘巷村,西坡属西庄村。南北稍高,中间两处平洼,形若马腰,南面的较大,地方群众多称之“大马腰”,北面的较小,称之“小马腰”。海拔67米,平均坡度约10度,山体面积约300亩,土层瘠薄,50%都是裸露的山岩,岩隙石缝间,遍生扫帚竹,故又名“小竹山”。山上赤松茂盛,松间耐旱耐酸草类繁茂。松毛虫及日本松干蚧猖狂时,别的山上赤松多枯,这里一直常青,可谓一奇。东坡多黄檀,私伐者不绝。许绍蘧《连云一瞥》上所说的m榆山、栖云山都指这座小山,m榆是小窄山的古名。《二十五史?南齐书?明僧绍传》记:“僧绍之郁州,住m榆山栖云精舍。”朝阳晚清诗人张百川《云台导游诗钞》云:“m榆山亦名小窄山,岗阜层叠,山水奇秀,明僧绍在其上建栖云精舍隐居,故亦名栖云山。”
黄沙岭 黄沙岭位于玉女峰西北,玉尖顶西南,与玉尖顶只隔一涧,南北走向,长约810米,岭脊从485.2米降到222.4米,坡约16.5度,岭上多黄沙,故名。土层瘠薄,植被多为小灌木及抗酸耐旱之山草。顶上东部有三梯崖,巨崖三级天成,东坡有“簸帐”、“比目鱼涧”,西坡顶有“老髻”,中有“大戏台”,下有“万人喘”,坡陡难登。
鼻尖嘴 鼻尖嘴位于黄沙岭西南,形若鼻尖而名,群众亦称之为西南顶。海拔512米,山体面积1500亩,南坡为花果山乡,北坡全在朝阳镇境内。其顶南崖根,本有山泉,《云台补遗》记“泉水清华,饮数千人马而不竭。”新莽天凤元年(14年),海曲县吏吕育为县令杀,吕母聚众报子仇,曾于此养马。
西山 西山位于鼻尖嘴北,海拔226.2米,山体面积806亩,山体坡度为29度,山体为片麻岩。东坡几乎全部为滑皮崖,光滑陡峭,登攀者望而皆畏。山顶东、南、北三面皆垒石为墙,墙内宽阔,南北约66米,东西约36米,整齐排列十二座古藏军洞,群众俗称“古闷子”,门皆朝南,全部由巨石垒成,为汉吕母部屯驻遗物。历时2000年,因山高人迹罕至而古貌犹存,史称“吕母崮”。
小山脖子 小山脖子位于西山的东北部,是坡上隆起的小山头,海拔仅16.1米,面积只70亩。山脖顶南向阳处,土层虽不厚,旧有坟墓二、三十座,很像一处小公墓,其中一大者传说为田横墓,墓前有碑,高近两米,宽90公分,碑额“义风千古”四字,正中一行有“田将军讳横暨二客,五百义士碑记”十四个大字,径二寸,。碑右有“大清康熙四十一年,岁次壬午”十二字。碑左有“清和月里人成俭立”八字。这碑虽立墓前,可非墓碑,说是田横墓,只是对田横的敬仰。崔应阶《云台山志》对此有评,“横死洛阳,今巨平相传有田横墓,不待辨而知其讹矣。”究竟这“田横墓”和“田横碑记”是如何来的,张百川的《云台导游诗钞》引《刘荆山笔记》也记载了“田横墓”和“田横碑”的由来。“康熙间,东海巨平诸生成俭病绝,恍惚见所谓闫罗王者,对簿多过失,惟事寡母甚孝。王曰:‘尔以孝故,得从末减其益,勉为善士。后十二年某月日,算乃绝也,命田将军送归。’既苏,重修田将军墓,为立碑,后卒年月悉合。”朝阳刘巷确有成氏,成俭确有其人,乃参予“复海”上书之生员成天章之弟,成俭死而复苏,感谢田横送回而已。20世纪70年代,镇(当时是乡)水利专业队在顶上开石塘采石,小山脖子基本不存,旧墓全部毁掉,“田横碑记” 1990年通过文物普查,存放到镇政府。
小团山 小团山位于西湾南边,形似韩李南面的大团山,只矮小一些,故名“小团山”,又称葛崖,海拔190.7米,山体坡度为25度,土层较厚,中上部为20厘米左右的粗骨棕壤,下部为黄粘土,厚约80厘米,遍山赤松,生长茂盛。原为“兴国禅寺”庙产,辛亥革命后,兴国禅寺变为新县小学,山亦为新县小学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朝阳林场管理。20世纪60年代,群众在山脚下建西湾水库。1973年,水库堆不仅加宽加高,配高干渠,山脚缓坡地带,全部改造为水平梯田,先种玉米、小麦等耐旱作物,后全部栽植果树,与西山山西坡的果园一起统称为西湾果园。日,西湾砖场建成点火,山脚黄土成为制砖原料,一些梯田先后毁去,加之民居发展,西庄村13组相继东扩,小团山下已是村落一片。山顶部之赤松,20世纪末,多死于松毛虫害。
巨平顶 巨平顶位于小团山南,又名南山,亦有称西南顶者。南坡为花果山乡山场。顶虽平,有一巨崖,群众呼曰“万丈崖顶”。崖上有石级天成,群众呼曰“头道磴、二道磴、三道磴、四道磴”,每磴数米,磴下植被以赤松为主,顶之中下部多混交林。
猴石 猴石位于小团山西,海拔207米,面积850亩,在北山嘴海拔80米处,有一悬石,与山体间裂一垂直隙缝,若一尊坐猴石雕,俗呼猴石,坐东南,朝西北,故山以此石为名。山之西坡、北坡,为猴嘴镇地,东坡为朝阳境。西北坡植被丰厚,上建有猴嘴公园。而东坡尽是裸岩,1932年陇海铁路由新浦大浦间的旗站往东修筑,猴嘴山东坡即建采石场,专门采制碴石,有铁路专线伸入猴嘴山东坡下运输,直到抗战胜利后,此专线才撤去。然采石场一直未停,只是不再专采碴石,而是以块石为主,兼产碴石,外运由火车变为平车。20世纪70年代,采石场影响山北掘进的人防山洞,东迁至小团山下。
轿顶 轿顶亦称轿顶崖。在猴嘴山公墓东,有一巨崖如轿顶,故名。海拔97米,西坡壁立临深涧,东坡25度左右,本多小松,全毁于山火。
龟石崖顶 龟石崖顶也称“石龟崖”,位于金牛顶东一公里处,海拔505米,山头有巨石如龟,头东尾西,故名。总面积4500亩,山体平均坡度为25度以上,山南坡属花果山乡,山头北侧,地势险峻陡峭,西北为陡崖绝壁,隔太白涧就是大雾崖,山高水险,环境幽静,低坡特别是山脚地势较平缓,土层亦较肥厚,建有果园和梯田,长有苹果、桃、梨、山楂。山中部植被本多赤松,因松毛虫泛滥先后枯死。
蚂蝗沟顶 蚂蝗沟顶位于龟石崖北部,实际是龟石崖北坡中部的一块大平场,足有百亩。平场北,有一峡谷,东西乱石悬空,中间一沟,曲垂若蚂蝗,故俗称为蚂蝗沟。沟顶平场土厚草丰,山花遍野,奇香袭人。每当夏秋,彩蝶群至,蚂蝗沟顶亦被称为“蝴蝶坡”。
笊崖顶 笊崖顶亦名“大招崖顶”。位于张庄村南,巨崖高矗山坡,传说八仙聚会玉女峰巅,席散各回洞府,何仙姑行旅匆匆,将腰间的一个大笊篱丢落山上,而成此崖,故名。亦因其顶有一巨崖向西北伸出,故称“招崖”。海拔300米,西与石龟顶相连,北坡陡峭,乱石丛生,当地居民都把这里称为“蹩死猫”。蹩死猫坡上有一裸崖,矗立坡腰,形如猫,又把它叫做“石猫”。其南坡较为平坦开阔,本多赤松,20世纪90年代为个体户承包,赤松多为新植的阔叶树所代。石猫往东的坡上,一片绿杉,遮天蔽日,皆20世纪70年代所植。
胡蛮庵 胡蛮庵位于大笊崖正南,四周群山环抱,环境幽静。海拔412米,植被丰厚,原赤松、黑松虽多为松毛虫所毁,山槐、麻栎等一直繁茂,树间野花椒、胡枝子等灌木茂盛。清代有一姓胡的南方女子,见此荫森禅意浓,建庵出家,故得名“胡蛮庵”。
朝阳洞顶 朝阳洞顶位于大笊崖东南,胡蛮庵东面,其东南坡为云台乡与花果山乡境,其北坡为朝阳境,其顶南坡有一洞穴天成,方可盈丈,朝阳清末诗人张百川一小东关族侄厚庵出家为僧,择此跏坐修炼,名之曰“朝阳”,故此山被称之为“朝阳洞顶”,海拔512米,植被丰厚,多松,成材者很少。松间野花椒、土茯苓、野柘等各占空间,令人难近。
小乱头 小乱头位于大笊崖南部耸起的一个山岭,岭上裸岩堆积,群众称之为“小乱头”,岭下谷中,东北矗起一巨崖,高近20米,人呼小笊崖,西南矗立起一巨崖,高20多米,人呼曰“团瓢”,皆无法攀其巅。巅上裸岩间,土层深浅不一,本多赤松,多毁于松毛虫。20世纪末,岭上多由专业户承包,广植桐、杉等用材林,下部多为果林。
小龙头 小龙头是大笊崖中部向东北伸出的一条山岔,海拔291米,在山南的渔湾村龙潭涧的正北部,高高昂起,犹如一龙头,故名。山体东南坡属云台乡,不仅坡度小,覆盖土层亦厚。朝阳这一面却十分陡峭,大部为裸岩,峥嵘嶙峋,形成三条山脊向下垂挂。南面一条群众呼曰“铳头”,山体窄,迎着进山路,有下冲之势,故名“铳头”或“冲头”,山脊上多裸岩,裸岩间有赤松,松间多野花椒、山杨、砟柴等乔木;中间一条叫“树木岭”,岭宽百丈,植被丰厚,除赤松外,山槐、榔榆、枫杨、麻栎等阔叶树十分繁盛;北面一条叫“鬼牙顶”,顶上多裸岩,坡陡崖险,攀登者多望而生畏,故曰“鬼牙”,鬼牙顶上还有一段几乎无法攀越,人呼曰“干瞪眼”。
双人顶 双人顶也叫双石人顶。位于大笊崖东侧,是南云台山东南部的一个高大的山头,山头东南坡是云台乡境,西北坡为朝阳境,山头顶上有两块巨石并立,在山下尤其是朝阳境内望之,犹如并肩之弟兄,群众故多称为“双人”或“双石人”。此山头海拔508.1米,50%为裸岩,植被以赤松为主,山谷和低洼处多山胡椒、山槐等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渔湾龙潭涧就发源于此。
老窑顶 老窑顶位于双石人山头的北侧,有一平缓而巨大的山头。海拔510米,因山头东侧山沟中,曾有人在此设窑,烧制木炭,故得其名。山体主要植被为赤松,山谷间阔叶林木生长茂盛,顶东部不远即是中云境内的“田横岗”,在秦汉间,“艾不城”即在此山顶之北,往东山势缓,策马可行,然西坡势陡,且多裸岩,叫人望而生畏。相传宋名士黄岩曾隐山头西坡一洞中,故称为黄岩洞,西坡亦被称之为“黄崖”。云台乡渔湾、东磊间亦有山名“黄崖”,乃山崖色黄而名,与此不同。
炮台顶 炮台顶位于朝阳镇政府之正东方,海拔为544米。清朝以前,万金湖未成陆时,这是临海高峰,为军家所重。历代在此均设重防,建有炮台,故众称“炮台顶”。西北两侧绝壁悬崖,西侧和“石观音”形成巨大狭谷,群众称“风门口”,北面山势险峻,称“万丈崖”。万丈崖下有片石搭成的一间“黄檀庙”,内奉“黄檀二帝”,昔为乡民求雨处。东坡为中云境,坡巅有一巨大耸崖,高约30米,远望若一大圆球,群众呼曰“团崖”。山巅的平均坡度为14度,山顶部为赤松所覆盖,中下坡多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石观音 石观音位于炮台顶西,巨崖拔地而起,高百米,向西北倾斜,有即刻倾倒之势,与炮台顶上的万丈崖相对形成狭谷,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地质奇观。在朝阳镇新县街南,特别是在张庄村境内望之,似一尊面向北海,怀中抱子的“观音大士”,故群众称之为石观音。海拔403.6米,石观音西侧不远处,有一巨石壁立,高十多米,很像佛前的一柱降香,群众故呼之为“降香石”。降香石下面的山坡年间改造为山楂园和苹果园,其余坡上被赤松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所覆盖。
大轿顶 大轿顶位于石观音之北面,因山头状若轿顶故名。海拔337.5米,山体平均坡度为31度。南坡、西坡为朝阳镇境,北坡、东坡为中云境。《云台山志》、《云台新志》称之为“松崖山”,赵开裕《续钞志稿》记载“即新县大东山,高侔云台,悬壁间多产古松,直接云表。”。北坡,许乔林《云台新志》称为“诸韩山”、“诸韩村南山”,“即松崖山之阴,林木荟蔚,水泉清美。”东坡被称为“苍狼坡”,坡上清初即吴氏居,建有园林,众称吴庵,后毁于火,遗址尚存。
东山 东山位于大轿顶西,新县街正东,这是由松崖山向西伸出的一座山岔,呈东西走向,故一直被称做“东山”。东西长有1.5公里,南北宽只0.7公里,海拔173米。山势平缓,少裸岩,中上部多为赤松覆盖,下部多为果园和民宅。1958年,新县乡在山脚下建新县水库,南面为张庄村,北面为朝东街。坡上之果园在20世纪90年代,多为个体户承包,不许乱葬坟墓。但果园上方坟墓越来越多,特别是向南坡上,几乎成了公墓,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多,为先人立碑越来越多,山坡上半墓碑林立。
后山 后山因位于新县庄后而得名。与新县之东山只一涧之隔,海拔155米,上半坡陡,多裸岩,岩隙间多长扫帚竹,下半坡缓,主要植被为赤松,坡下有天然巨石,相传为天上陨落,群众呼曰“大石星”。石星附近多民居。山脚多果园,园中多苹果、葡萄。20世纪下半叶“大石星”被毁。
石山嘴 石山嘴为后山西北伸出的一个山嘴,海拔172.6米。山头为巨石覆盖,丛石耸立,故被称为“石山嘴”,但山顶上地势平缓,遍长赤松。北坡与狮子山相连,形成一个山洼,人称“牛旮旯”。“牛旮旯”里水丰草茂,山脚农田里盛产糯稻,无旱涝之忧。20世纪60年代,在“牛旮旯”建水库,拦洪蓄水。石山嘴的裸岩缝穴中,本是猫头鹰的群栖处,每到夜深人静“哼唬哼唬”长叫不止,故当地居民又把这里叫做“哼唬窝”。随着农药的滥用与森林的减少,“猫头鹰”几乎绝迹。随着铁路南移,连西站的建立,“哼唬窝”下已成为铁路职工的生活区。
狮子山 狮子山是新县大东山最北的一个山头,山头西侧,岩崖裸露,远望若一雄狮傲坐山头,昂首远望,故名。海拔只82米,山体面积450亩。中上部为赤松覆盖,北部有成片刺槐,20世纪末,山脚下已由专业户承包栽植一片银杏,南坡裸岩间多长扫帚竹,山脚下多建民宅,西南山脚下为朝阳中学。正西坡上,原为“汉东海孝妇祠”,民间称为“娘娘庙”。1995年10月,“兴国寺”在娘娘庙基础上恢复。
菩山 菩山海拔125米,坡度30度左右。山体面积800亩。明中期,倭寇猖獗,多次扰边,戚继光应召加强海防以抗。山顶东坡巅之裸岩上设烟墩,置哨兵,以观倭情。遇倭警急,即举火为号,传峰固守,片帆不得近。故民间多称“烟墩山”。后海靖,守烟墩者撤。烟墩山多裸岩,岩隙间多粗骨棕壤,遍生赤松,西南坡多为针阔叶混交林。陇海铁路本由山北往东去墟沟,1988年改道后,由山南经过,与新墟一级公路平行,与狮子山隔路相望。
马山 马山位于烟墩山的西边,猴嘴镇的朱紫山东北。马山有两个小山头,东面一个海拔33米,西面海拔54.7米,两个山头间低凹如马腰,两个山头自如马鞍,故人称“马鞍山”。后简称“马山”。总面积达436亩,山势平缓,平均坡度为15度,土壤为粗骨棕壤,一般土层为30厘米~100厘米,山头遍生赤松,间有山槐、野山楂和酸枣。不少土壤肥沃的地方久已变为菜园和粮田。北边不远即是一望无际的滩涂,为台北盐场的盐田,距海堤仅5公里。1986年,“七五”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连云港碱厂开工兴建,其水厂建在山腰上。东北坡下,民国间为一片海英菜荡(滩),“大跃进”中改造为一片稻田。20世纪末建砖厂,后由镇水利专业队改为养鱼场、养猪场、养鸡场。
虎山 虎山位于狮子山北面一里处。是中云台山的一个独立山体,《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称之“高一百丈,东西长三里,南北阔二百五十步,在新县村北。”实际海拔只109米,总面积1544亩。山头有面西的两陡崖,偏北一座酷似虎脸,偏南一座酷似虎尾,当地居民称为“虎山滩”。光绪八年(1882年),新县“张克敏在山前凿海塘,至五尺深,见街道,宽丈余,皆条石所铺。”学史界专业人士言之为“新县”前之“旧县”址。山体坡度,各方陡缓不一,南坡21度,北坡却有34度,而西坡虎头崖处几乎壁立,达60度以上。山体上部为粗骨棕壤,生有赤松和扫帚竹。中下部为黄粘土,土层深厚,中云、朝阳在20世纪的70年代开始利用。相继在各自辖区建起砖厂,后黄土竭,砖瓦厂改作其他生产厂房。山坡上为果园,山脚下为村庄和农田,山北则为台北盐场的盐田。这里开发较早,1986年出土两口陶壁汉井和新石器时代的黑色石英斧等珍贵文物。
&&&&&&&&&&&&&&&&&&&&&&&& &二& 沟& 涧
恶涧 恶涧发源于花果山乡境内的石婆山北坡,经朝阳镇西湾南面的小团山西坡,向北穿石而出,形成约十米之峡口,俗称“恶涧门”,水出门,凶猛异常。下注西山砖广取土塘,后泄入东盐河,全长1.5公里,涧之深处,地势开阔,植被丰盛,有世外桃源之意境。晚清民国间,有一蒋姓居民居住,后盗贼蜂起,蒋姓被驱,此处便成为杀人越货、歹徒分赃之所。抗日战争期间,杀人事件多有发生,山下过路者,就是大白天也须结伴而行,恶涧之“恶”,世人皆惧。
桃花涧 桃花涧全位于朝阳镇境内,发源于鼻尖嘴,经下注小团山与西山间之夹谷,与里涧相汇,流穿西山湾,汇入东盐河,全长1.8公里。《云台新志》载:“桃花涧,在羊石村。有莲花桥。顾志,小村迤北折而东,坐云台正西巅外,春夏积水可溉田,俗传殷氏女通医,以桃愈疾,人种桃二株以报,数年,花满岩谷。”“桃花涧”由此得名。20世纪60年代,大兴水利,建桃花涧水库,桃花涧流下的山水从而蓄为农用。
西山涧 西山涧发源于鼻尖嘴的北坡,上游为棺材涧、湾涧,相汇后北下,又与茅涧相汇,后入西庄水库。库满由溢洪道流入排淡河,全长2.8公里。
滑崖涧 滑崖涧源于鼻尖嘴东北坡,后与大门涧相汇,直下注入前庄水库后,由溢洪道入排淡河,全长2.5公里。
刘巷湾涧 刘巷湾涧源巨平山西南顶,流经法云洞穿入果园,入刘巷小水库,库溢洪道经张巷小河,入排淡河,全长2.8 公里。
白龙潭 白龙潭源于玉女峰西北坡和巨平山的东北坡,先后与过路涧、旱窖涧、里涧、猪窝涧相汇,注入白龙潭,而后入排淡河。涧中因有“白龙潭”,而以“白龙潭”为名。1972年朝阳水库建成后,其涧水东引入朝阳水库,全长有3.5公里。2002年7月中旬,暴雨连天,黄沙岭侧大戏台南山顶滑坡,泥石流翻滚而下,过路涧上山体被撕裂成一新涧,宽约5米,深约2米,长近1.5公里。
鹰幽涧源于玉女峰北棺材涧,经鹰涧门从大团山东侧下注,进入朝阳水库,全长3公里。
太白涧 太白涧源于金牛顶东北坡,势陡水急,至龙尾(山岭名)下才缓。曲曲折折,经大雾崖东坡而下,依山势西折,至一陡崖,飞流直下入乌龙潭,后缓缓流入朝阳水库,库盈下溢,流入排淡河,全长达3.8公里。明顾乾《云台山志》,清崔应阶《云台山志》及许乔林《云台新志》都记载:“俗传李白游海上,曾饮于此。”“翩翩东海山,策杖名山游。”,从而名“太白涧”。
蚂蝗沟 蚂蝗沟发源于龟石崖,流入张庄水库,因涧直挂崖间,形若蚂蝗而名。此涧不长,朝阳人登玉女峰,多由此而上。平时多暗流,少见明水,每逢雨季,山洪暴发,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全长1公里,是朝阳最短的山涧。
团瓢涧 团瓢涧源于龟石崖东坡,往东由小笊崖根北流,在弯石牌上方下注,汇入长涧,流入新县水库,因涧上游中有一裸崖拔地而起,如一巨瓢耸空,人称“团瓢”,从而山坡、山涧都以“团瓢”名,涧长1.5公里。
长涧 长涧发源于大笊崖北坡山巅,长约4公里,流于树木岭与笊崖间的深谷,和团瓢涧相汇后流入新县水库,是朝阳最长之涧,故名。
鬼牙涧 鬼牙涧发源于鬼牙顶,位于顶南的叫鬼牙南涧,在顶北的叫鬼牙北涧。顶上裸岩形奇状怪,故名鬼牙。水流下鬼牙顶,北涧南流汇入南涧,后汇入长涧,一同下注,流入新县水库。
石观音涧 石观音涧源于石观音之巅,经黄岩洞向南直下张道庵深谷,南流与鬼牙涧相汇,西下入长涧,流进新县水库。全长1.8公里。
长白涧 长白涧源于大东山顶及石观音东坡,经“三杯酒”,由大石星南流入黄泥塘水库。
山洪沟 山洪沟发源于白鸽顶北坡,本经狮子山在菩山东泄入东排淡河,山洪沟水库筑成后,水在半山被拦蓄,山洪沟从而变短,长只1.5 公里。
&&&&&&&&&&&&&& &&&&&第三节& 崖石& 洞穴
由于历史上漫长而强烈的地壳运动,沧海变为桑田,河流变成山脉,加之地震、侵蚀等垂直与水平移位,使山区地貌五彩纷呈。大自然鬼斧神工,朝阳四周山上造就了大量奇崖怪石和奇洞怪穴。
&&&&&&&&&&&&&&&&&&& &&&&&一、崖& 石
猴石 猴石位于猴石山坡上,(惯称猴嘴山头)一峭立顽石,酷似一尊面朝西北看门猴,只有在朝阳境内才看得出。镇内晚清贡生张才甫的《云台补遗》说“在新县西十里”“巨石壁立,忽开两扇,宛然似猴,坐东南面西北,缺一左肱。”这是最早的文字记载。张才甫的儿子晚清诗人张百川有诗颂它:“茅君酒饮醉初醒,化石三年性最灵,磴结须眉能肖影,天生口鼻有奇形。回头雨洒三声泪,放眼云封两点星。若待猱升依古木,月明偷果梦中听。”
沙僧石 沙僧石位于西山的东北坡,在小山脖西南250米处,原名“大鹰嘴”,2003年春,西庄郭守学老人测量,此石西面宽9.7米,高12米多,北面宽12米,高竟有13米多,东南和山体相连,露出山坡面只两三米高,石顶有一悬石,厚1.4米,东西长5.2 米,南北宽1.5米。悬石东与底石合在一起,西部1.3米长却悬空,形成一西大东小的豁口,形若巨鹰张嘴,在其东、北、西三面观之,均有鹰嘴之感,群众称为“大鹰嘴”。山下公路筑成后,在路上由西北远观此石,却似一挑担上山的和尚,由正北远观此石,又如一身穿袈裟匆匆下山的僧人。群众都说是孙悟空的师兄弟沙僧在追赶他的师父与师兄,因而称为“沙僧石”。
中门石 中门石位于西山后,桃花涧入口处,为西湾里一奇石。巨石兀立,中有裂隙,形若传说中桃花仙姑之院门,故名。1973年,西湾里大建梯田,被毁。
计里石 计里石位于西山北坡山脚上,是一朝西招崖棚。招崖厚近山体有0.6米,尖端只0.3米,南北有15米长,尖端离坡有2.2米之高。雨天人可在下避雨,招崖东斜面上,刻有“岩石堠三十里”六字,径15公分。据考证为宋时物,标记由南城至此之里程,就是当时的“记里石”。“记里石”是路旁之石,石之南侧,即是一古道,是南城、北城间来往所必经之路。
石合 石合位于计里石南,与计里石相连,亦西北向招崖棚,传说上下两层,似合又似分,群众称“石合”。
蛤蟆石 蛤蟆石位于西山北坡与“小山脖”相邻处。高、长均丈余,形若一“癞蛤蟆”,头向东北,栩栩如生。
大桌面石 大桌面石位“鼻尖嘴”东北坡岭上,距饮马泉约300米。巨石东西长15米,南北宽6.2米,厚2.5&~4米,上面平滑如桌,故名。石下为一穴,长4.5米,宽4.2米,高1.7米,数十人卧躺绰绰有余。穴口面西北。昔为放牛佳处,农业机械化后,大桌面石无人问津。
汽车石 汽车石位“大桌面石”北150米处的山岭上,形若卡车,惟妙惟肖。长10多米,宽3.8米,“车头”向东南,高约3.5米,后面“车厢”仅2.7米,像有任务上行,右车门石缝可见,前有两蚀洞,形若车灯,天工之巧,令人惊叹。
海蚀洞石壁 海蚀洞石壁在距今14亿至2亿年前,云台山区长期处于隆起状态,后再度下沉,再后又抬升,形成山上多层海蚀洞。南北云台海蚀洞随处可见,然百余海蚀洞集中一石壁却是罕见。朝阳西山东北坡,小山脖西南180米处上下两裸岩,面南耸立如壁,从东到西,下一壁长30米,上一壁长12米,其高东西各异,下一壁东高1.5米,西高2.4米,上一壁东高2.2米,西高只1.2米,石面上海蚀洞密布,玲珑剔透如太湖石。每一石面上蚀洞大小不一,深浅各异,大的直径0.5米,深达0.12米,小的直径只0.01米。
切面石 切面石位于刘巷南果园内,昔由刘巷进山者必经其上。石面近10平方米,十分光滑,无瑕无疵,人们以为可在上揉切面条,故名。20世纪70年代,沭阳马厂一民间艺人,借此撰《三打切面石》唱辞三篇,在刘巷村演唱。此石不久即被毁。
牛蹬石 牛蹬石位于栖云山顶,有一巨石,高3米,长5米,宽亦有两三米,传为一神牛蹬下而名“牛蹬石”,市交通导游图称其为“吕登石”。
大戏台石 大戏台石位于黄沙岭西,一片三、四十亩平坦的山地中有一方形巨石,长、宽各约4米,高约2米,顶部平整,形若舞台,故名。
龟石 龟石共有两块,大的叫“龟石崖”,位于金牛顶东的大山头上,有巨崖似龟,头东尾西,栩栩如生。登临绝顶至其侧,只见一垒裸岩而已,东西近20米,高处达5米。小的叫“石龟”,在蚂蝗沟顶通往龟石崖的山路边,长2米,宽1米多,上黑如龟壳,下黄若龟腹,有头有尾。民间传说东海龙王,来灵山进香,大龟携小龟随行,香罢回龙宫,二龟贪看山景,潮落难归,昂首东望,皆思归心切。
倒座崖 倒座崖位于金牛顶上,气象站后边,赵一琴《续云台山志》云:“俗称为北海观音”,其实近观远望都不像观音,只是崖石倒悬,白莺紫竹常现上空云中,皆传说中观音,故崖下古殿宇内奉北海观音。崖高数十米,由东往西近百米,远望若一龙头,龙尾甩在太白涧里,崖面多摩崖石刻,字迹多模糊不清,大部是明、清时文人所为。清两淮都转盐运使司海州分司运判谢元淮《倒座崖》诗云:“一龙上山来,一佛下山去,龙止不敢前,佛乃跌坐住。”说的就是这里。明张新标说这里“猿鹤垂难下,鱼龙近欲骄。”充分写明了这里的险峻。
立禅石 立禅石位于倒座崖下。赵一琴《续云台山志》说:“开山僧无相,立一石上,不避风雨,但食松枝,如是者三年,脚痕深入石骨。后所立石旁生菩提一株。”
猫石 猫石群众多称“石猫”。位于大笊崖东北坡,长涧南侧,有一裸岩矗立,高约7米,如一猫坐山坡草丛中。
弯石牌 弯石牌位于大笊崖西,涧沟之西畔悬崖顶端,崖间有一光滑平面,面东北,高3米左右,宽近1米,上下微翘,中间微凹,很像封建社会官员手中所持的笏板,群众称之为弯石牌。
滑皮崖 滑皮崖位于大笊崖下,是一段裸岩,几与坡平,岩面光光滑滑,人称“滑皮崖”。
仙姑崖 仙姑崖位于大笊崖东北山坡上,长涧南侧,高近10米,似一古装女子,裙裾后飘,袖袂前扬,向西南攀越。传说何仙姑从玉女峰聚会回洞府,不料一大笊篱丢失山上,发觉后立即回头,在山坡上寻找笊篱。
鹰嘴崖 鹰嘴崖西山的沙僧石,西庄老一辈都说叫“大鹰嘴”,东山亦有“大鹰嘴”石。大鹰嘴石附近,还有一裸岩,群众称为“小鹰嘴”,都是远望如鹰嘴的崖石,一大一小。均位于张庄村上庵头东边。
双人石 双人石黄岩洞东南,两块巨石并立,在山下望之如两人。
船石 船石群众多称之“石船”。朝阳山上有两座,一座在太白涧东坡,园艺场拦洪水泥坝下40米处。另一座群众称之“西石船”,在韩李村文化楼南边的太阳坡,其高矮长短几与东面太白涧石船同,船头向海州湾,直指秦山岛。
太白石 太白石位于“太白涧生态园”内的太白涧中,两丈方圆,涧水从两侧分流,淙淙有声。古史志多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饮石上,故称“太白石”。
红鹤岩 红鹤岩位于太白涧生态园内,在太白石北面果园中,浑身通黄。相传古时有一群红鹤落此山坡,如一片红云,世人称之为“红鹤林”(也有叫“红鹤岭”的),后群鹤飞去,却有一只老鹤不动,后化为石,即此。
镜子石 镜子石位于太白涧中,龙尾西侧。《云台补遗》载:“在新县南山五里李白涧中,有石忽开两扇,一竖一卧,石上镜痕,团圆如明月,宽三尺八寸,深六分,俗传此镜被仙人得去。”此石在涧北畔,竖石面南,竖、卧两石上有天然圆弧,如用圆规划成。《云台补遗》说,相传这石是一个镜盒子,镜已被仙人取去,镜盒尚留此。
观音石 观音石位于东山顶,群众多称为“石观音”。有诗云:“巨崖拔地起山坡,高逾百米好巍峨。宛如观音朝北海,拱手默默祷弥陀”。在张庄村遥望,确像一怀中抱子的观音,神态逼真。
降香石 降香石位于东山顶的石观音前,一巨石矗立,高20米,若佛前的一柱香,群众呼曰“降香石”。
三杯酒石 三杯酒石位于降香石下200米处,有一裸岩,岩上有并排三个天然小洞,直径均5厘米,犹如敬祀观音的三个酒杯,故称此石为“三杯酒”。
狮子石 狮子石位于朝阳东北的狮子山顶上,山岩多裸,相互叠压,顶上一块,在山下远望,如一坐狮,昂首东北。
蛤蟆石 蛤蟆石位于狮子山的北坡,有一大裸岩,北面连山坡,南面离坡昂起,朝天面,苍黑而有斑纹,南半朝坡面,边深黄而中间尽白,南高四五米,北不足一米,远望,近看,都如同一只大癞蛤蟆,群众称“蛤蟆石”或“大蛤蟆石”。改革开放以后,山洪沟居民民宅向西发展,居民楼建在山坡,蛤蟆石变成建筑石料,蛤蟆所伏之地已成为居民楼基。
虎石崖 虎石崖位于沙集村北面的虎山西南,由天然的虎头和虎身虎尾石组成,虎头面西,五官俱全,若睡状,山石间自然石隙于额头组成一个“王”字,连同虎尾,四肢俱全,活脱脱一只老虎卧于海滩上,栩栩如生,人说“龙上山虎下滩”,娘娘庙和尚看,“是云台三大敖”。20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劈山造田,当时利用农闲,组织大队人马向虎山开战,提出“大干五十天,虎山扒半边。”结果汗流劲出,虎石岿然不动。
烟墩石 烟墩石位于新墟公路北的烟墩山东南顶端,有两块巨石相叠,下一块高丈许,宽六七尺,上一扁平石,中间凹下,如一大灯盏。相传明时防倭,在天然基础上加工而成,凹处放植物油以及棉捻,有专人看管,发现海警,立即点燃以报。当地居民称为烟墩山。山坡在20世纪五十年代即有人采石,后成为采石场,规模越来越大,东山坡已切去几十米,烟墩石亦岌岌可危。
        &&&& &&二 洞& 穴
大厅房洞 大厅房洞位于刘巷村南的小窄山南山头东坡,洞门朝东南,洞底西部微高,洞壁皆是陡崖,北壁高六米处有招崖南伸,长13米,宽6米,南壁高5米处同样有招崖北伸,长10米,宽4米多。两招崖相接,中间尚有3米之隔。洞西壁高3.5米处,也有招崖,南北长6米,宽1.5米,与南北两招崖的西边相覆,南北石壁招崖顶上,还有一块大石,长5.6米,宽3.5米,形如龟盖,把南北两招崖的空隙盖住,但与西壁招崖间尚有距离,留下一3米见方的一个天窗,虽给洞内防雨带来麻烦,但给洞内送来光明和空气。洞中间有一石台,把一个大洞一分为二,成东西两间,东一间长6米,宽1.8米,高5米,西一间长4.6米,宽5米,高3.5米。东一间东南部还有一石台,平滑如床,可躺二人。洞口与天窗间非常通风,人入洞中,盛夏亦觉凉爽无比。洞之西一间,有石碾槽,槽长1.5米,槽宽0.3米,槽中间深0.2米,底成弧如月牙,槽壁光滑,显然是人为,碾砣已无处可寻。碾槽中长年有清水3斤左右,是由天窗漏进的雨水。洞穴如此之大,且通风通光,故称之为“大厅房”。
小厅房洞 小厅房洞位于小窄山的北山顶上。其规模小于大厅房洞,又距大厅房不远,故称“小厅房洞”。整个洞由8块巨岩组成,东西两壁,每壁都是两块并立的陡崖,形成一东西宽1.5米,高1.6米的巷道,巷道顶有两块大石覆盖,南一块长3.8米,宽3.3米,厚米余。北一块长5米,宽2.5米,厚0.8米。南边压南石上,使巷道内不见天日,不漏风雨。巷道成洞穴矣,洞之两头,还有二石,南一石堵洞之西半,东半0.8米可供人进出,形成向南之洞口。洞北有一石堵住洞的下半部,上半部形成不足1米见方的洞窗。人入其中,虽不若大厅房洞舒朗,亦有入仙境之感。
大桌面洞 大桌面洞介绍大桌面石时已述,此略。
龙窝洞 龙窝洞位于西山计里石东200米处的一巨大悬崖上。悬崖是西山之北坡,南北长24米,高5.2米,嶙峋巍峨。在崖壁3米高处,有一洞,南北长2米,东西宽1.5米,高1.3米,洞顶为一向西之招崖,如一张开之猴嘴。当地居民说是“龙窝”,洞内不大,可坐躺3人。
桃花小姐洞 桃花小姐洞位于桃花涧东崖下,面积大约有1平方米,深近2米,传说唐殷开山之女曾住此,以桃医人,开山造田,洞已毁。
法云洞 法云洞又名“和尚洞”,位于刘巷村南,小窄山西南顶上,洞口朝东,洞顶为一巨崖,南北宽5米,东西长9米,厚1米左右。由西南山坡上伸出,巨崖东,南北有两立岩支撑,形成洞门,门额有“法云洞”三字,径尺余,洞内高约2米,人入其中可昂首漫步。
大雾崖洞 大雾崖洞位于大雾崖石城内南端的大雾崖腹部,洞口面北,离雾崖根之山坡地面,尚有近10米之距离,洞不大,可坐卧两三人,罕有人迹。民国二十八年,土匪、日寇横行时,有地主畏死,叫庵户(看山的)青年,带绳先爬上去,而后将绳扔下,系其腰,将其拉到洞内,裹被静卧,以防不测。
仙人洞 仙人洞位于双人顶下,有一巨大招崖,面西,招崖西檐下,古人垒砌一墙,留有门窗,使招崖下形成一堂奥,东西宽约六米,南北长10米。此洞在山高处,水丰草茂,林密荫浓,故称曰“仙人洞”,人迹罕至。民国二十七年夏秋,日寇飞机对新县狂轰滥炸,居民多弃家跑反,上山屈居,以防不测,仙人洞内上百人聚居。日机轰炸停止后,便又无人问津。
黄岩洞 黄岩洞位于张庄东山,即所说的“黄崖大涧”中,悬崖壁立,中开一洞,无斧凿痕,方广若堂奥。相传宋代黄岩隐居其中,后人故称之为“黄岩洞”。
照华洞 照华洞位于黄岩洞北边不远处,群众都说叫“赵侉洞”,相传古代有一位姓赵的侉子(当地居民多称北方人)在洞内修炼。
黑狗洞 黑狗洞位于黄岩洞南边不远处。
&&&&&&&&&&&&&&&&& &&第四节& 泉& 井& 潭
饮马泉 饮马泉位于鼻尖嘴北约150米处,有一南北长2.2米,东西宽1.1米,深0.6米岩穴,穴底有泉,长年水满,清见底,味甘冽,相传为吕母部饮马处,故名。泉北有东西向的磨刀石一块,长约0.7米,半埋土中,相传为吕母部(见“鼻尖嘴)磨刀处。过去农民上山砍草,此是喝水、磨刀处;牧童山上放牛,此是饮牛、洗濯处。今已无人砍草放牧,饮马泉穴全部淤塞。
周大泉 周大泉位于西庄水库南,泉眼位于一岩壁半坡上,长年涓涓不息,如自来水之龙头。泉水下坡后,流入一直径1.5米,深0.6米圆塘内,塘满自溢,随山势而下入水库,捧之入口,清甜无比。天旱得厉害时,此泉也从未干过,庄内均觉其奇。2002年秋,前庄砖厂取土,竟将此泉挖掉,幸在泉南30米之岩坡上的隙缝中,又冒一泉,涓涓如故,自流入一深塘内,日流量在一吨以上。泉位虽移,群众仍呼为“周大泉”,但此名之由来,无人知。
狗摆嘴泉 狗摆嘴泉位小山脖西100米处,离大路只30米,过路行人有渴者,举步即至。泉水流出进路南小沟中,附近农家养狗者居多,经此多伸头痛饮,故名“狗摆嘴”。泉之附近,山坡变为果园,承包者在泉南建房而居,管理果园,在泉下掘一塘,南北2.4米,东西宽2.1米,深约1米,常年不竭。
古泉 古泉位于计里石及“石合”南边,环山古道北面的一块招崖下,泉水汩汩,长年不息,泉下有一人工挖掘的小井,以便过路行人渴饮,人多称此为“古泉”。在“石合”招崖东面刻有“古泉记”,共13行,每行14字,直径约6公分,刻面100×80厘米,楷书,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多不清。第一行有:“诸韩村有居人范……”字样;二行“石南面有古”五字可见;三行仅“石泉一眼甘凉奇绝,而利行人”十二字可辨;四行只辨一“崖”字;六行“泉水及打一石盆供行人饮用”几字可见,后几行不清。同修者姓氏有“徐氏、杨氏、刘氏二、林氏”字样,时间是“大宋绍圣戊寅(1098年)夏四月上旬”。古时来往行人过此,饮用、洗濯十分方便。后泉在开垦梯田时毁。
天赐泉 天赐泉位于后顶北倒座崖下,北海观音寺遗址西崖根,路边有一井径尺,深尺余,穴内有泉,井侧立崖上有井名石刻:“天赐泉”、“喷玉泉”等皆明清时遗迹。旧为僧众生活用水。
凉水泉 凉水泉位于烟墩山南山根,清凉可口,凡渴者来此,皆可痛饮。铁路由山北移山南后,山根又建水泥厂,此泉已无。
&&&&&&&&&&&&&&&&&&&&&&& &&&&二、井
大沙井 大沙井位于新县街南,原南茔观台下。新县《张氏宗谱记》:明天启六年(1626年),蝗旱,附近水井多干,深掏九仞,难见滴水。群众远挑涧水食用,杂疫多生。新县有张尔猷的人,生来多善,为此多处掏井不成,夜做打井梦,梦中有人告之,南茔观台下有泉。醒来一试,刚掏五尺,即见泉,来势凶猛,如龙喷水,甘甜清冽。再掏,又一泉,泉下多沙,遂用石旋砌,径近五尺,名曰“大沙井”。众感灵异,以为神,在井南茔观台石壁上专镶一洞,供奉井神。天大旱,泉不涸。平时民饮用不竭,自流井外。冬天不冰,热气弥漫,手伸其中有温感。20世纪以后,居民多用自来水,然用井水者仍众多,其他村亦有用机动车来井取水饮用的。取水人络绎不绝,而井水仍溢外流。新县街居委会专门在井外水口处,用水泥建造一群众洗衣池,东西长3米,可供5人并洗,池宽1米,可供两个对洗。
羊角井 羊角井位于朝东街正南面东河湾南畔,径1米,深2米,水质虽次于大沙井,可亦甜润清凉,一直是朝东街群众生活用水井。1958年建新县水库,井因在溢洪道中而被毁。
乌龟井 乌龟井位于原镇园艺场东面,唐雨生烈士墓西北。清朝、民国期间,这里多长柳树,群众称为“柳树行”,西边有一小塘,径只0.5米,深只0.5米,塘内有泉,长年不竭。塘满外溢,流入附近之小沟,曾有一小龟伏其中,故称“乌龟井”。井水甘醇,饮之清爽。1953年,唐雨生烈士遗骨由盐城市的尚庄乡迁回,葬井东南空地上。后朝阳林场建立,场部建柳树行南,柳树行改为林场的苗圃,在乌龟井上建一水塔,将井水上提贮存,供职工食用和苗圃灌溉。到20世纪80年代,林场西迁猴嘴山头,此井水不再有人食用,可水塔尚在,只有到近处才能看清楚。
祥云井 祥云井位于刘巷村南,原“祥云观”之东小门外,径约1米,深2米多,四围镶石,满是碧苔,井内有泉,天旱不竭,水呈乳白色,谓之为粉浆水。井满外溢,由小沟西流入观内,而后北折山观,下注观北的荷塘中。传说此井常有祥云五色,漫盖其上,故在井侧建观。《云台补遗》云:“观东有井,久旱不涸,其清华,进出祥云。”与传说无异。过去一场大旱,刘巷群众多来此取水。20世纪60年代,祥云观毁,改为酒厂,用的就是“祥云井”水。后酒厂停,井遂荒废。1984年,铁道由马山后改道马山前,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几十辆十轮大卡在刘巷村南取土铺垫新铁路基,整个山坡变成一片平场,祥云井亦毁。2002年,刘巷村为解决村民饮水问题,在原址建一4×4米混凝土井,每天出水量为16立方米,水质甚佳,但仍无法与原祥云井之粉浆水相比。
百花井 百花井位于韩李村文化楼西北村中。水质佳,原井附近多野花,而名“百花井”。1972年建新农村后,井水不够用,重新改造扩大,后又用水泥装修整理,约4米深,供全庄人吃用。
&&&&&&&&&&&&&&&&&&& &&&&&&&&&&&三、潭
白龙潭 白龙潭位于刘巷村东南,韩李村西南,巨平山北坡。明《隆庆海州志》云:“在巨平山当中,崖底方三十步,水深丈余。旧传有白龙潜于中,立祠祀焉。旱,祷辄应。迨今犹然。”
乌龙潭 乌龙潭位于太白涧中,南为陡崖,东为裸岩。岩、崖交结处有一壑口,涧水由壑口下注,形成一瀑布,直入潭中,潭深四五米。潭径五六米,全部在南部陡崖荫中,崖上苔藓藤萝,影落潭底,潭水色如黛,见之,以为乌龙入其中,故名乌龙潭。20世纪末,在潭顶涧中筑坝蓄洪,潭上水源绝,潭亦毁。
第五节& 气& 候
&&&&&&&&&&&&&&&&&&&&& &&&&&&&&一、特& 征
朝阳镇处于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受陆地和海洋的共同作用,虽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然春季回暖迟,气温偏低,有“三月三,冻得老牛把腰弯”、“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袄送”之说。秋季降温慢,气温偏高。有“过了七月节,夜冷白天热”、“十月小阳春”之说。
二、日照& 辐射
朝阳镇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501.4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6%。1952年,为历史最少者,只209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7%。1959年,为历史最高者,达2900.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5%。各月日照,2月份为最少,只116.4小时; 10月份最多,为230.3小时。每年日照有双峰雨谷,两个高峰为5月份和10月份,晴天多。两个低谷为6、7月份和1、2月份,前者因雨日多造成,后者因昼短所致。
朝阳镇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为122.2千卡/平方厘米。12月份最少,为6.2千卡/平方厘米;5月份最多,为144千卡/平方厘米。
根据光照环境特征分析,朝阳镇属深谷遮蔽,云雾遮荫,多散射光型。尽管东南山并不高,但日照强度总不如山南向阳开阔。
&&&&&&&&&&&&&&&&&&&&&& &&&&&三、气& 温
朝阳镇年平均气温为14.9℃(测温地为海拔100米的果园)。1~7月气温逐渐升高,7月平均气温达27.6℃。7月到次年的1月,逐月下降,1月为最冷,平均气温只有-0.2℃。8月份最高,平均为26.73℃。全年低于-8℃平均为13.1天,极端最低气温为-18.1℃,发生在1969年的2月5日。年极端最高气温,高于35℃的最长持续14天,发生在1966年的7、8月间。一天中,最高气温多在14~15时,最低气温多在日出前后。
朝阳镇1990年各月平均气温(℃)(海拔100米)表:
一般情况下,高处气温低,而特殊情况下,高处气温高于底处,气象学上称为“逆温”。据1990年测记,镇内4月份150米高处,出现逆温10次,最大温差为0.8℃。7月份150米高处出现逆温差5次,温差为1.1℃。10月份150米高处出现逆温差2次,温差为1.5℃。
朝阳镇谷地呈喇叭口形,西北开口临近海州湾。1月份开口处平均气温为0℃,而韩李村为-0.2℃,温差0.2℃,外高内低。到7月份,则外低内高,韩李村内部为28.7℃,而开口处只有27.7℃,温差1℃。10月份,开口处和内部相同,均为17.3℃。
&&&&&&&&&&&&&&&&&&&&&&&& &&四、积& 温
在规定时期内,符合特定条件的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叫积温。据1990年测记,朝阳镇内大于或等于0℃,始于2月26日,终于1月1日,积温为5434.3℃。大于或等于5℃,始于3月3日,终于11月29日,积温为5274℃。大于或等于10℃,始于3月31日,终于11月19日,积温为4898.7℃。大于或等于15℃,始于5月5日,终于10月24日,积温为1049.6℃。大于或等于20℃,始于5月25日,终于9月30日,积温为313.1℃。各界限温度,起始日山南早于山北,山下早于山上。高温界限,起始日山麓早于山顶,结束日海拔越高越早。
&&&&&&&&&&&&&&&&&&&&&&&&&&& 五、地& 温
地温指地表面0厘米温度。朝阳镇年平均地温为15.2℃,比其气温高0.3℃。1990年朝阳镇海拔100米处地温记录如下表(℃):
可见年、月平均地温,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逐渐降低。朝阳镇地处云台山北麓,镇内地温比山顶地温高2.5℃。年地温递减率为0.5℃/100米,而气温递减率为0.7℃/100米,有0.2℃/100米之差。
&&&&&&&&&&&&&&&&&&&&&& &&六、湿& 度
湿度是表示大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就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密度和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气密度的百分比值,亦称相对湿度。1990年朝阳地区1月份为75%,4月份为69%,7月份为85%,10月份为77%。
相对湿度与海拔高度之间变化比较复杂,从地面到海拔100米处,相对湿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而海拔100米向上,相对湿度却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故海拔100米处的相对湿度为最低。
相对湿度与时间变化亦有关,1~4月份缓慢上升;4~7月份迅速上升;7~8月份稳定几无变化;8~10月直线下降;10月以后降速开始缓和,最低月份为12月和1月。
&&&&&&&&&&&&&&&&&& &&&&&&&七、降& 水
《连云港市农业资源与区划》年资料显示,云台地区年均降水量为936.6毫米,降水最多为1321.3毫米,发生在1974年,最少的为494.5毫米,发生在1978年,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有13年,占43%,小于800毫米的有10年,其中小于600毫米的有2年,占6.7%。
1990年,朝阳镇年降水量为1605.0毫米,是一个降水偏多的年份。与市内各地比,朝阳镇与金牛顶同。除了比三元宫(1723.2毫米)和山东庄(1623毫米)低,比市内其他各地都高(当年东辛、徐圩、灌西只是1269毫米,新浦为1109.6毫米,台南1443.1毫米),由此可看出山区降水大于平原地区。就月际变化言,降水主要集中于5~9月,以8月为最多。1~4月,10~12月为降水量最少的时段,10月份为全年最少的月份。就四季言,春季为333.2毫米,夏季为918.2毫米,秋季为242.0毫米,冬季为111.4毫米。
朝阳地区的连阴雨最早出现在2月,最晚出现在9月,主要集中在5~9月。其次是2~3月,1990年,朝阳镇出现了3次阴雨。年雨日为101天,小雨(0.1&~9.9毫米)60日;中雨(10.0~24.9毫米)20日;大雨(25.0~49.9毫米)12日;暴雨(大于50毫米)9日。
&&&&&&&&&&&&&&&&&&&&&&& &&&八、蒸& 发
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气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朝阳镇全年蒸发量在毫米之间。最大、最小相差约450毫米。就地理具体位置言,山北大于山南,就山北的朝阳镇言,近山大于远山,而山南则反之。近山小于远山。就四季言,冬季最小,在124~163毫米之间,春季在353~484毫米之间。就月言,1、2、3、11、12月为小蒸发量月,其中1、2月为特小蒸发量月,4~10月为大蒸发量月,其中5~7月为特大蒸发量月。
&&&&&&&&&&&&&&&&&&&&& &&&&&九、风
风向:镇内季节变化明显,春季4月份以东北风为主,夏季7月份偏南风居多,到秋末的10月份又盛偏北风,冬季几乎全是北风。
风速:年平均为2.8米/秒左右。全年4月份最大,平均为4.5米/秒。10月份最小,平均为1.1米/秒。
镇内风速:以海拔5米的沙河口为中心,东南由低向高处递增,西北由高向低处递增。4月份最为显著,山顶风大,近海风亦大,镇中心任何风向的风都小于金牛顶和马山后。
破坏性风:经过1989年12月至个月的观测,朝阳镇只有4次平均风速在10米/秒之上。
十、雾& 雷
雾:山顶多,山下少。海拔600米的金牛顶每年平均雾日达154天。朝阳镇内年平均雾日只有20天,平均每百米海拔减少27.6天。按季节言,高处雾夏日最多,秋日最少。而朝阳内雾日多在秋冬。
雷:山顶少,山下多。金牛顶雷暴日全年只有9天,朝阳镇的雷暴日,全年是22天。就季节言,78.6%的雷暴都发生在5、6、7三个月,夏季多,春季少,秋冬基本无雷。农谚“正月雷,遍地贼,二月雷,蛇虫探耙推,三月雷,口嚓白米堆”,事实是始雷、终雷期不定,忽迟忽早。史上正二月打雷不多见。
&&&&&&&&&&&&&&&&&&&&&&&& &十一、霜& 雪
朝阳镇的无霜期较长,每年一般为211.8天。最长为251天,霜期为114天(日至日)。最短为184天,霜期为181天(日至日)。每年始霜日一般是在10月底或11月初。终霜日通常在次年的4月中旬。
朝阳镇每年初雪一般出现在12月中旬,终雪一般在次年的2月下旬,平均相距64天,特殊年份可早可迟。农谚曰:“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三九”、“四九”正是每年1月8日到1月25日。“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十月十五下大雪,娘娘奶笑眯眯”、“八月十五雁门开,大雁头上带霜来”等农谚都是人民长期观测的结果。日下雪,1965年、1974年两年的第一场雪都是1月23日,终雪的最迟记录是日,为清明前4日。
第六节& 土壤& 植被
&&&&&&&&&&& &一、土& 壤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疏松的土层。其成因除天然外,人类活动影响更为重要。通过水利建设、土壤改良、施肥、改革耕作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措施,朝阳镇的土壤在20世纪50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
朝阳镇的面积为31平方公里,绝大部分为棕壤。
山顶生草区或灌木生草丛下,为生草棕壤土属。此土上环境潮湿,气温较低,风力较大,有机质腐化系数高,形成厚薄不等的表土层。这种壤土植被茂密,土壤侵蚀度较轻,有机质厚度大于30厘米,土色黑暗,团粒结构良好,有机质为3.45%,全氮为0.204%,全磷为0.037%,速效钾为100×10-6。
山上岭脊,陡坡地段,植被稀疏,为酥石岭砂土。该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常有大基岩裸露,并含有大量的粗砂和砾石,侵蚀淋失程度比较严重,有机质和其他养分比较少,砾石含量为20% 以上,有机质只有4.14% 左右,全氮为0.197% ,全磷为0.222% ,速效钾为176×10-6,土层小于30厘米。
在海拔100~250米处,以及海拔50米处的一些山凹或山坡上,为山地棕壤。土体中含砾石较少,土层有厚有薄,一般为30~60厘米之间,深者有达1米以上者。残积――坡积母质,由于侵蚀程度不等,形成了黑灰,黄棕和淡灰色不同土色。这种壤土淋溶作用强烈,呈酸性――强酸性,但沉积粘化作用不明显,一般土层通体为轻壤,有机质为1.40% ,全氮为0.063% ,全磷为0.015% ,速效钾为107×10-6。植被丰厚,是发展栗、柿、茶等经济林的理想地,局部山凹或平台地可开辟为果园。
在山前洪积倾斜平原上为板土,亦属棕壤,它既承接上部冲积下来的泥砂,又受地下水的影响,土层深厚,质地偏砂,雨后亦板,是镇内水果、蔬菜、粮食的主要产地。镇内虎山、菩山、马山三个独立山体往南,一直到东南山脚下,都属此壤,山脚海拔5~50米内为青砂板土,以洪积母质为主,土色暗灰,地下水丰富,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为0.78% ,全氮为0.05% ,全磷为0.033% ,普遍缺钾,适合发展蔬菜、果品、花卉生产。山前为黄板土,在青砂板土下侧,由于距山洪口较远,质地稍粘,淋溶作用较弱,土色灰黄,洪积母质,土体上层质地为轻壤,中下层为中壤,雨后易结板,有机质和含氮量偏低,普遍缺钾、缺磷,但种植果树和蔬菜完全可以。前进路北,朝阳路西,310国道南为粘底黄板土,一般厚为40~50厘米,表层是灰色或黄色粘土层,为洪积覆盖层,底层灰色土层为古老湖相母质,黄色埋藏层为泛海积母质,在洪积平原的末端,质地比青砂板土、黄板土较重,是高产农业基地。
朝阳镇除棕壤外,还有些潮土。老铁路北、马山后、虎山后都属此类,是由盐土长期耕作脱盐熟化形成。土壤所含盐分以氯化钠为主,质地粘重,通气透水性差,供肥能力不强,不易耕作,偏碱,但保水,保肥力强。对这些土地的开发耕作,镇内从20世纪50年代即开始,是利用较好的土壤,开始一年一季水稻,后亦稻麦两作,到90年代后,多改作棉田。
二、植& 被
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泛称植被。朝阳镇地处暖温带,其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由于历史上诸多的自然和人为的严重干扰和破坏,绝大部分为赤松所替代。1988年起,赤松受松毛虫及日本松干蚧的侵害,大片枯死。与赤松混生的有栓皮栎、野柿、黄檀、柞材、山杨、花椒、化香等,可自然成林,进一步发展为阔叶林。
杉林 为人工植被。杉,在20世纪初,境内很少见,只有零星几棵,群众称为“楠木”,木纹平直,为建筑理想材料。成片出现是20世纪末,在大笊崖东北坡长涧南坡的新县街的山上。这是新县林业队80年代初的劳动成果,全部是树种种植。林内亦有黄檀、黄连木、盐肤木、化香、柞材等阔叶乔木荫生。
阔叶纯林 镇内山上,多杂生混交林,麻栎、栓皮栎、化香、黄檀、黄连木、山杨等多在山顶部。
竹丛 朝东街的东山,刘巷村的南山,都有大片扫帚竹。根系繁茂,保持水土,生命力很强,从无人工培护。
朝阳镇山坡上,多是人工栽培植造的经济林,其中最多最广的是果树林。镇园艺场及各村园艺场(原来都叫林业队,林专队),到21世纪开始,先后转由个体私人承包,镇园艺场果树始植于“文革”前,后多次进行品种更新,桃、李、梨、苹果、葡萄、山楂等种类繁多,银杏、板栗亦有成片种植。2000年前后,山下农田,有改为果林者,品种为新引进的黄桃。山坡上,还有成片的茶林,亦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新奇。张庄、韩李村亦有茶林。
朝阳镇草本植被有两个基本类型,一是丘陵低山草类,分布在山顶、山脊、陡坡及低丘上。常见的有黄背草、刺芒野古草、白茅狗尾草、白羊草、厥菜、大荻草等,生长茂密,自成丛片,覆盖度大,季节变化明显。一是山下地边,路旁草类,常见有巴根草、老驴Y、熟草秧子、拉拉秧子、茵陈、蕨草、茅草等。1950年以前,马山后,铁路北,有海滨盐渍土植被,碱蒿子,海英菜、盐角草、中华补血草、獐毛、大蕙结缕草、芦苇等植物对高浓度可溶盐类有特殊适应的机能。经过几十年的改良土壤和兴修水利,这些植被久已不见。
2000年前后,一些山地承包者,在造植果林前,多将草本植被毁去,到果树成活后,和管理庄稼一样,见草就锄,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及常见的扬尘、沙尘暴。
第七节& 资& 源
&&&&&&&&&&&&&& 一、土地
朝阳镇总面积为31.2平方公里,合46838.5亩。其中全民12.9平方公里,合19405.1亩。耕地面积11991亩(其中水田7893亩,旱地4098亩),园地面积4541亩,林地面积16910亩。其中茶65亩,年产2吨,水果5750亩,年产4750吨,城镇及工矿用地5948亩,交通用地3022亩,水域面积3261亩,而水产品产量只有450吨。其他尚未开发利用的还有806亩。
&&&&&&&&&&&&&&&&&&&&&&&&& &&&二、水
朝阳镇年均天然降水量936.6毫米,大多集中在夏秋,大部流失,镇内大小水库11座,总蓄水量为487万立方米,基本上可以控制因山洪暴发带来的灾害,还可以为镇内70% 的农田随时供水。农田间圩沟,排灌渠道167条,总长12万米,平时可蓄水50万立方米。新县古井大沙井,大部居户食用而长年不竭,各街村群众打井者,有800口。2000年前后,兴起纯净水开发,居民有自己打井经营者。一些果园、山林承包专业户,各自均利用山势建造堤坝拦洪、蓄水,蓄力亦在百万立方米。
整个云台地区地下水资源贫乏,只有在山麓地带坡洪积层中发现地下水,而朝阳镇是连云港市区七个富水水区之一,汇水面积约14平方千米,含水量为第四系冲洪积亚粘土夹砂砾石层,厚度为15~25米,地下水埋深约1~3米,矿化度小于1克/升,为重碳钙钠型水,水质较好,可开采量为0.4万立方米/日。
朝阳镇虽为富水小区,而群众用水多为自来水,图其卫生、安全、轻便,一半由市茅口第二水厂提供,一半为镇内自取。
&&&&&&&&&&&&&&&&&&&& &&&&&&&三、植& 物
云台山是江苏省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宝库。朝阳镇乃宝库中重要一隅,植物生长环境优越,有南北兼容的植物群落。
云台与陆地相连的历史,到20世纪结束,只有270年,据古生物学家分析,云台山区本以双子叶植物为主,单子叶植物只是少数。包括高大的乔木、灌木、蔓生植物及草本类等。山上多落叶阔叶林,经历史上诸多自然和人为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后绝大部分为赤松所代替。20世纪末,由于松毛虫及日本松干蚧的侵害,镇内赤松已珍如凤毛麟角,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逐步取代针叶林。其种属槭属、榉属、椴属、化香属、山核桃属、栗属、桃属、柳属、榆属,都是古云台所有。
由于人口的增长,森林面积的减少及环境的污染,植物资源不断减少,到20世纪末,朝阳境内的资源植物仍很可观。
药用植物,专家考察有812种根及根茎类有桔梗、何首乌、紫草、葛根、北沙参、拳参(俗称山虾子)、黄芩、南沙参、地榆(群众称小紫草)、丹参(俗名红参)、青木香(俗名臭铃铛)、太子参(俗名孩儿参)、百合、百部(俗名一窝虎)、苍术、天南星、苦参(俗名野枧树)、草乌(俗名小脚乌)。
藤木类有木通(俗名八月札)、寻骨风(俗名猫耳朵,穿地筋)、鸡矢藤(俗名鸡屎屯、臭藤子)、忍冬藤(地名金银花)、络石藤(俗名鹿角草)、南蛇藤(俗名降龙草、挂廊鞭)、爬山虎(有人称捆石龙)。
叶、皮类有石韦(地名金钗匙)、海州常山(俗呼臭梧桐)、艾、地骨皮(地名狗奶子)、香加皮(俗名钻墙柳)、五加皮(地名五加)。
花类有芫花(地名药鱼棵)、野菊花、旋覆花(地名驴儿菜)、松花粉(地名马尾松)、闹羊花(俗名映山黄、羊不吃)、凌霄花(地名五爪龙)。
果实、种子类有山茱萸、白蒺藜(俗名妞骨)、车前子(地名猪耳菜)、地肤子(地名扫帚苗)、蛇床子(地名野芫荽)、酸枣仁、蔓荆子。
全草类有茵陈(地名白蒿子)、青蒿、仙鹤草(地名马鞭草、白芽蒿、草郎子)、鬼针草(地名小鬼针子)、益母草(俗名野麻)、夏枯草、香薷(俗名牙刷草)、龙葵(俗名狗屎端端)、连钱草。
这些草尽管普通,但医药价值极高。
材用植物,根据国家调查有69科140属,240多种 主要有赤松、楸树(地名小叶梧桐)、杉(俗名楠木)、麻栎(俗名橡树)、毛竹、檀树、黄连木(俗名黄楝头)、朴(俗名格木)等多种杂木。
果用植物 朝阳镇内资源丰富,据调查山上野生的就有15科,27属,45种;栽培的有20科,35属,100多个品种。野生的朝阳山上常见的有软枣猕猴桃(藤本,果形似梨,果色似桃)、酸枣(葛针枣子)、人参果(俗名八月札)、麦李(俗名当溜子)、毛樱桃(地名小满)、野草莓(俗名山杷杷)、蛇莓(俗名蛇杷杷)和茅莓、山莓等。栽培的有板栗、银杏(俗名白果)、柿、杏、山楂、桃、梨、苹果、葡萄、樱桃。
饮用植物主要是茶 多生长于避风向阳的谷地,大多已筑成梯田。宋代曾为贡品,后久毁,到20世纪末才开始恢复和发展,由于小气候的适宜,小面积的土壤适宜,加之科学化的管理,茶叶条索紧圆,形似眉状,滋味鲜浓,汤色清明。专家饮后认为可与苏州“碧螺春”、南京“雨花茶”相媲美。
观赏植物 有红楠(俗名寒复青)、枫香、栀花、玉兰、辛夷(俗名紫玉兰)、爬山虎、络石(鹿角草)、麦冬(麦门冬)、金镶玉竹、流苏(糯米茶)、杜鹃(映山红)、锦带花(海仙花)、紫藤(俗名藤花)、金银花。
芳香植物 有50多种,常见枝叶茎叶含香的有侧柏(俗称扁松)、黑松、山胡椒、白苏、茵陈、艾蒿、毛香艾、野菊、香薷、薄荷、紫苏等。花含香的有刺槐(俗名洋槐树)、楝树、石竹等。种含香的有野花椒。
纤维用植物 朝阳镇内有近百种,草本主要有白茅、五节芒、蕨、可作造纸原料、纤维板原料;木本有构树、榔榆、柘(俗称葛针桑),藤本有野葛。
菜用(已经被人采用的)有山马菜、荠菜、马齿苋(地马菜)、灰条菜、苋菜、枸杞头、水芹、婆蒿、小雀堆、戚戚牙、婆脚指盖、蕨菜、海英菜、竹面菜、香椿、白鼓丁、洋槐花、榆树钱、王不留行(俗称王不留)等,专家称其有166种,营养价值、口味都非普通蔬菜所能代替。
农作物 朝阳镇内很早以前就是稻、粱、麦、秫、稷的种植地区。几千年来,与时俱进,代有新种。稻本有红稻、籼稻、芒稻(学名粳稻)三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品种特多:六月籼、桂花黄、三九九、水牛皮、南京11号、泗优、盐粳、连粳等,几乎年年有新种。麦类本有大麦、小麦、元麦(俗称拱麦)和荞麦。20世纪末,元麦被淘汰,大麦、荞麦亦少见。豆类镇内品种特多,豌豆、红小豆、豇豆、绿豆、黄豆、狗别豆等。玉米在云台山区出现较迟,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才有记载,主要品种有小红钢、二伏糙、母猪沟。朝阳公社建立后双引进大红袍、金皇后、大白马牙。20世纪末新种有苏玉1号、掖单2号、掖单12号、掖单13号等。山芋在镇内种植栽培始于清代,本来只有大白藤、小驴藤、关东蛋。公社化后引进胜利百号、南瑞苕一窝红、栗子香。20世纪末,新品种特多:徐薯18、苏薯3号等亦多用“号”称。其他如高梁、黍稷、芝麻,田间很少见,而花生种者却很多。
蔬菜 镇内种植史长,品种亦多。瓜有西瓜、冬瓜、南瓜、番瓜、丝瓜、香瓜、骚瓜、苦瓜、甜瓜、黄瓜等;菜有青菜、白菜、黄芽菜、(俗称大白菜)、菠菜、莴苣、韭菜、芥菜、苋菜、荠菜、黑菜、芹菜等;萝卜有红、白、青三种,又有胡萝卜,另外葱、蒜、姜也不少。水生蔬菜有藕、菱、茭白等;室棚蔬菜有金针菇、平菇、香菇、蘑菇等,都是镇内的重要蔬菜资源。
塑料的出现,使麻、苘等纤维作物绝迹,仅棉尚有大面积种植。
&&&&&&&&&&&&&&&&&&&&&&&&&&& &&&四、动& 物
朝阳镇内动物资源丰富,鸟类因山而多,兽类亦不少。汉张衡的《二京赋》中“东海黄公”,就记云台有虎。晋的《华阳国志》也有“白虎,见于东海”的说法。“东海”便指云台山。《二十五史?宋书?府瑞志》记载:“北魏延兴三年(公元473年),在郁州捉一只白虎,刺史刘善民将其作为贡品献给朝廷。”《江南通志》载“有农夜宿陇间,虎来欲啖农,牛在侧护之。”讲的就是发生在朝阳镇东边紧邻的牛王庙(今为胜利村)的事。20世纪50年代,有狼进村食牛,就发生在新县。明《隆庆海州志》记海州的动物贡品有:“獐五十五只,鹿二只,兔二十只,鹌鹑二十个,鹚鹄四只,雁二十只,獐皮二百七十八张,虎皮十张,鹿皮三千又一张,貉皮十张,山羊皮二十九张,翎毛四万一千一百九十根。”多出在云台山里。
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态条件的变化,云台山动物资源呈不断减少之势,朝阳镇自不例外。除去滥捕滥杀外,农田大量使用“六六六”、“DDT”、“二二三”等农药,也是重要原因。随着交通的便利,人类活动的频繁,不少新的动物品种被广泛地引进繁殖,如猪中的约克夏、杜洛克,羊中的奶山羊、利奴羊,牛中的荷兰乳牛,丹麦黑白花奶牛,鸭中的康火尔、樱桃谷,兔中的日本大耳兔,西德长毛兔等。
据20世纪末的有关调查,云台山有陆生、水生、寄生、养殖等动物2242种,除海洋动物外,其他各种动物在朝阳镇内都有踪影。
镇内常见的哺乳动物,饲养的有水牛、黄牛、奶牛、马、驴、骡、山羊、绵羊、奶羊、梅花鹿、猴、猪、狗、猫、水貂、兰狐、兔等。野生的皮毛哺乳动物有刺猬、小鼯鼬、蝙蝠、貉、狐狸、野猫、果子狸、黄鼬、獾、野兔、田鼠等
镇内常见的鸟类,除鸡、鸭、鹅、鸽、鹌鹑、乌鸦、野鸡、野鸭、大雁、赖雕、野鸽、戴胜(俗名大沙)、腊嘴、楝枣鸡、斑鸠(俗名鸪鸪)、布谷鸟(俗名括谷)、灰喜鹊、啄木鸟、苍鹰、杜鹃、家燕、雨燕、鹭鸶(有白、苍多种)、鱼鹰、猫头鹰、秧鸡、大鸨、大雁、鸥(多种)等。
镇内爬行动物常见的有鳖、壁虎子、赤练蛇、乌梢蛇、青梢蛇、蝮蛇(俗名秃虺蛇)。
镇内两栖动物常见的主要有癞蛤蟆、青蛙、蜥蜴等,种类繁多,往昔一到夏天满河都是,满稻田都是,然而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这些动物的数量已大大减少。
镇内鱼类常见的主要有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鳙鱼、长春蝙、团头鲂、黄鳝、泥鳅、鳗鲡(俗称满鱼)、滩涂鱼(俗称黑炭虎子)、鲶鱼、大餐条子、小没娘子、斑鳜等。
环节动物有蚯蚓(俗称蛐线)、沙蚕等。
软体动物有蜗牛、丁螺、田螺、泥蚶、毛蚶、玉螺及各种蚌和蛏。
节肢动物主要有各种淡水虾、蟹、蚰蜒及上千种昆虫,为人常见的有家蚕、柞蚕、蓖麻蚕、鲎虫(俗名水鳖子、王八虫)、衣鱼、东方蠊、地鳖虫、螳螂、桑螵蛸、蟋蟀、蝼蛄、纺织娘、草螂婆、稻蝗、蝉(俗称知了)、蜣螂(俗名推屎虫)、蛴螬、叩头虫、斑蝥、天牛、萤火虫、蜜蜂、黄蜂(大马蜂)、蚂蚁、蜈蚣、蝇虎、蜘蛛、蛇、蝇等,其中有的对人有害,但大部分可食、可作饲料、可入药,经济价值可观。
&&&&&&& &&&&&&&&&&&&&&&&&&五、矿& 物
朝阳镇内有制砖瓦粘土和建材石料,还有矿泉水、沙及一些石英(俗称火石)。
第八节&& &灾& 害
&&&&&&&&&&&&&&&&&&&&&&&&&&&&& 一、旱& 涝
朝阳镇虽为海洋性气候,旱涝亦常见。山村水利历代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雨时一长即涝,不雨时一长即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群众大兴水利,至今50余年旱涝灾害很少。
& &&旱 镇内旱灾冬春常见、影响三麦返青、拔节、孕穗;影响春播作物下种发苗。夏旱、秋旱虽不多,对农田危害却大于春旱。东汉延熹九年(166年)全年少雨,赤地千里。西晋永宁元年(301年)夏秋大旱。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大旱,水绝无鱼。宋熙宁元年(1068年),春旱又伴蝗灾。明正德二年(1507年)农历六、七月一直无雨。清顺治五年(1648年),康熙十年(1671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都是大旱。民国十三年(1924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旱象惊人,人民生活十分凄惨。
1959年12月到1960年5月大旱,1964年冬至1965年春,连续八个月无雨,1965年冬至1966年春,连续五个半月未下雨。但由于水利条件的改善,镇内农田尽管减产,却未绝收,人民生活尚能维持。
涝 镇内涝灾主要由暴雨、连阴雨造成。多发生在六、七月。八、九月的秋涝,史上亦有。据有关资料记载,镇内水涝多于旱灾。东汉中平五年(188年)大水。西晋泰始四年(268年)九月,咸宁三年(277年)十月,大水。唐时,水涝尤多。贞观三年(629年)、十年、十三年,宝历元年(825年),太和二年(828年),大中十二年(858年),都发生水灾。元朝元贞二年(1296年),皆大涝,民饥。明初水涝罕,中后期频。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三十五年、四十一年、四十三年,都是大水涝年。清代水涝,亦频见后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十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接二连三发大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9月底10月初,十多天雨未停,三十八年(1949年)8月6日到19日,大雨连下15天,马山前一片汪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几乎连年水涝。日暴雨成灾。1954年7月底8月初,连续两次暴雨,田禾被淹。月间,暴雨不断,又成灾。1956年6月底7月初暴雨多天,9月4日又是暴雨。月间大水又成灾。1959年8月底9月初,连续暴雨。日,暴雨成灾,当时任新县大队长的(即今村长)张汝器同志,领导群众参加水库抢险,不幸牺牲,年四十四岁。1965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连降大雨,日,暴雨。日下午2时大雨,2日才止。镇内降雨600毫米。日至31日,24小时降雨545毫米。
二、地& 震
朝阳镇地处史上的郯庐地震带,多震感。《元史?地理志》载:“大德九年(1305年)四月,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一月,二十六年三月,赣榆三次地震,吴山崩,镇内皆有震感。明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七年七月、八年十月、正德四年(1509年)三月、十四年七月、十五年十月,不是北边赣榆震,就是南边淮安震。镇内几乎年年有震感。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五月,三十年八月十七日,隆庆六年(1572年)三月,万历十三年(1585年)三月,二十七年闰六月初六,三十六年、四十四年、四十八年,镇内都有震感。清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赣榆震,镇内震感一般。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海州大震,城墙崩,州衙尽倾,城内庙宇尽毁。镇内群众大骇。三十四年,淮安震,镇内震感不大。雍正九年(1731年)十一月初八,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六月二十七,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八月初四,这三次震中心都在淮安,而镇内都有震感。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二十六日,这一次震中心在赣榆,镇内影响却大于往次。民国以后,郯庐大断裂形成,镇内地震感日少,即便有感亦甚微,甚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在花果山上建地震测报站,加强地震的测报与预防。
三、蝗& 灾
大岛山东南侧,自古就是一片芦荡,是中国四大蝗巢之一,云台前后多蝗灾,朝阳镇自不能免。东晋大兴元年(318年)七月,唐开成二年(837年)六月,三年六月,宋熙宁元年(1068年),元月至元十七年(1280年),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八月,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十年,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嘉庆八年,都是蝗虫成灾之年。民国年间,蝗灾一直是农民恐惧之事,每年春天都要到东柴地挖沟灭蝻,用火烧蝻。民国三年(1914年),大岛山一带,蝗蝻乱跳,朝阳张百川亲督镇内乡亲前往捕杀,受到江苏省政府的传令嘉奖,省督齐燮元专门授他一金质奖章。而后较大的蝗灾有四次,分别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三十五年。特别是民国三十五年尤为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灭蝗。日,新海连市人民委员会(市政府)专门发出灭蝗通知,同时成立灭蝗指挥部,率群众灭蝗。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将灌云县临时治蝗站迁设新浦,改为江苏省新海连治蝗站,负责赣榆、东海、新沂、沭阳、灌云、滨海及新海连七县市的灭蝗工作。后用飞机灭蝗。到20世纪七十年代,蝗害基本得到控制,镇内蝗虫灾害基本灭绝。
&&&&&&&&&&&&&&&&&&& &&&&&四、风& 雹
镇内常见大风有锋后偏北大风,高压后东南大风,多发生在冬春季。台风、龙卷风多出现在夏秋季,但朝阳境内时间短,影响范围不大,庄稼倒伏多成带状,其因是地处山凹处。古志书记海州风灾并不少,但朝阳镇处山凹处,风成灾者不多。据1989年12月至1991年1月历时14个月的观测,平均风速超10米/秒只有4次,而金牛顶却有82次,是朝阳的20倍还多。连云港的西连岛也有29次,是朝阳7倍多。
朝阳镇不仅风灾少,雹灾更少,即使遇雹,转瞬即停,雹粒大者更是罕见。
书记信箱 | 镇长信箱 | 便民服务 | 相关链接
地址:江苏连云港朝阳街道办事处
邮编:222000
邮箱:webmas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乱斗西游沙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