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换装物语攻略破解版是不是要花费人民币 因为我看后面衣服都标着一元两元之类的

查看: 139|回复: 0
公开课《老王》的六堂同课异构课(王君、肖培东、黄厚江、余映潮、黄玉峰、程翔等特级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公开课《老王》的六堂同课异构课
(王君、肖培东、黄厚江、余映潮、黄玉峰、程翔等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王君版)
(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抄写诵读字词,自由选择词语造句)  
第一部分: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  
师:这节课呢,是一个研究课。我们会上45分钟左右。写完了没有?好,放笔。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背刚学的《海燕》的第一段。预备,起!  
生: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师:停!高傲的飞翔是一种很浪漫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向往。但是同学啊,生命有时候很遗憾,很无奈,很爱开玩笑,就像《老王》当中,个体的生命状态很多时候不是飞翔的状态。而是这样的──读这个句子,预备,齐!  
[投影展示]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读)  
师:这是老王的状态。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  
生:活命。  
师:为什么?  
生:我们平常都拥有很多东西,而他就只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所以他生活很艰苦。  
师:活命意味着艰苦。我们平时不是活命,是什么?  
生:生活。  
师:没错!我们是过日子,我们是生活。但是老王是──  
生:生存。  
师:对,生存状态上的生活。活命。什么是活命?这就是活命──  
[投影展示]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一个人以活命的状态走到生命的尽头就是这样的。来,你来朗读。注意那个很复杂的字“翳”是读“yì”。我给你配点乐,慢点,你先酝酿感情。  
(师打开音乐。指示学生开始)  
(二生诵读)  
师:你的状态肯定不是“活命”,她的状态也肯定不是“活命”,因为你们都读笑了,你们还不理解文章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活命”。  
[投影展示]  
& &“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那是中国的一段荒唐的历史。  
(学生浏览)  
师:我们先听一听老王自己的解说吧!现在你们就是老王。请把这段文字转换成老王的倾诉。讲给坐在他车上的杨绛听。动脑子,王老师帮你开头。唉!  
[投影展示]  
&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生:唉!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  
师:他?  
生:我!我脑袋慢,就进不去了,我感叹自己  
师:他这样的倾诉对吗?  
生:不对。  
生:人老了,没用了。  
师:好。请坐。谁在他的基础上,把语言组织得更好一些?唉!开始……  
生: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啊,我脑袋太慢啦,就晚了一步,然后就进不去了。人老了,就没用啦!  
师:你这个老王,精气神还挺足。不像老王,像小王。我很怀疑老王有没有你那样的精气神。再读,你来。  
生:唉!唉!  
师:这丫头很有创意啊。她做了创造性地提炼。她把所有文字都变成了“唉”。服!其实这段文字所蕴含的就是生命的无数个“唉”。这就是什么?活命啊!首先被社会抛弃。其次呢,比较第一段末尾,读一读,他的家庭状况如何。看看王老师大屏幕上的表达可以么?比较!  
[投影展示]  
改文: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原文:  
有个哥哥,  
死了,  
有两个侄儿,  
“没出息”,  
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生:我觉得不如原文中写得好啊。  
师:原文为什么好?  
生:原文中想表达的就是他没有什么亲人。然而下面他直接阐述有一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有出息的侄儿。但是他说他有一个哥哥,有两个侄儿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他还有一点依靠。  
师:你看书很不仔细,你还没有真正地读书,还没有进行比较仔细地比较。你来试试!  
生:原文是“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有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而大屏幕上是“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师:哪点不一样?  
生:就是说,前一个显得平淡一些,而后面则更加强调“死了,没出息,就没有”。  
师:好,强调!听出差距来了吗?词语换了顺序就起到了强调作用。他发现的玄妙你没有发现。他读书比你仔细。向他学习。来,我们配合一下。你现在是老王,我是杨绛,你慢一点儿啊,我们来对话。  
师:老王啊,你老伴还好吗?  
生:还好……  
(众反对)  
师:结合前后文想想。  
生:哎,我没有老伴……  
师:老王啊,你孩子都长大了吧?  
生:哪有孩子啊……  
师:哎哟,老王啊,你家里还有什么亲人呐?  
生:唉,有个哥哥  
师:哎呦,有哥哥真好啊。  
生:可是死啦。  
师:怎么就死了呢?那还有什么亲人吗?  
生:还有两个侄儿。  
师;那两个侄儿也能够经常走动走动帮衬帮衬你吧?  
生:但是,没出息。  
师:那还有其他可以照顾你的亲人吗?  
生: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生鼓掌)  
师:孩子们,这就叫做“活命”啊!没有家庭。没有亲人。再读大屏幕上第一句,预备,齐!  
[投影展示]  
&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生读)  
师:停!如果王老师只有一只眼,你们会同情我么?(环视大家。孩子们故意淘气,说不)  
师:都不?唉,世道人心哟。王老师只有一只眼,你们不同情。那如果老王只有一只眼,周围的人是怎么样对他指指点点呢。我想起讨论过的小悦悦事件。鲁迅说中国人有很多……  
生:看客!  
师: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看客是如何对老王指指点点的。  
[投影展示]  
&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师:你,你来。我看你喜笑颜开的,挺会幸灾乐祸。你来说。  
生:你这老光棍,太不老实了,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活该!  
师:他把大家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活该!造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同学们,这就叫做,读!  
生:活命。  
师:好,我们继续读书。现在我是杨绛,你们都是老王啊。如果我是杨绛你们怎么回答我啊?  
[投影展示]  
& &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老王啊,那个地方是不是就是你的家啊?  
生:住那儿很多年了。  
师:发现了问题没有?  
生:发现了。  
师:你说。  
生:他没说他的家在那儿,那就是一个房子。家是一个有亲人有温暖的地方。但是他住的地方没有家庭的温暖。  
师:好的。只有他的破败的小屋。没有家。这就是什么?读?  
生:活命。  
师:这就是活命的状态!再读大屏幕上的文字。预备齐!  
[投影展示]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生读)  
师:好多同学在wiki(我们的网络学习平台)上提问,为什么不准人拉三轮,现在很多城市还有人拉三轮呢。因为那个时候说拉三轮的是无产阶级,坐三轮的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不能够在劳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所以说,不准拉三轮。这就是那个有些荒唐的时代啊!这个句子中哪一个词语最心酸地写出了老王的活命状态?  
生:只好。  
师:只好!来,我们把这个句子读好。你来试试。  
生: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师:你读得喜笑颜开啊。你家里苹果电脑就八台,你哪里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你家大奔驰就三个,当然不知道“活命”是什么状态。同学们,一起来,预备起!  
生读: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师:同学们啊,老王生命当中除了这些“只”以外,可以说一无所有。读啊,每个“只”都要重读。他靠着活命的~  
[投影展示]  
?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 他只有一只眼   
? 他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 他只说:我不吃。  
& && && && && && && && &&&……   
(生读)  
师:不能读成这个丫头刚才这样。太雄壮了,太有真气了,像每天都吃鱼肝油一样。老王一辈子可只吃了一回鱼肝油啊!(众笑)重来……他靠着活命的,预备齐!  
(生再次动情读)  
师:王老师一直以为啊,在现代汉语当中,最走投无路、最孤苦无依的一个汉字就是这个“只”字了。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别如选择,这就叫做什么──活命。那你现在再来读老王临死前的这段文字,不会再像刚才读那样边读边笑了吧!  
[投影展示]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大家先酝酿一下感情。音乐响起老师示意再开始读。慢点啊。这是他临死前的,是他活命状态的最集中表现。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预备,起!  
(生读)  
师:同学们,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不是像海燕那样处于飞翔的状态,而是杨绛笔下的老王这样的“活命”的状态。所以,有同学说这文章一看没什么可看的,太平淡了。这就是杨绛作品的典型的特色。  
[投影展示]  
& &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的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实则在经过了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生命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  
师:读她的文字我们只有沉入词语里,你才能够感受到平淡文字底下的、背后的、深藏着的一些东西。  
[投影展示]  
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里。  
& && && && && && && &&&──南帆  
师:其实刚才我们在分析老王的时候,用了一些文本细读的方法……  
[投影展示]  
文本细读方法小结  
? 咬文嚼字  
? 深情朗读  
? 重现情景  
? 发现空白  
? 探究疑点  
第二部分:感受杨绛的“活命”状态  
师:老王有幸的是,他遇到了杨绛,杨绛,何许人也?读作者。  
[投影展示]  
杨绛,生于1911年  
她是清华学者&&一代才女  
他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  
他们夫妇  
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  
可悲的是  
他们遭遇了中国最荒唐的年代──文革  
在那些长夜漫漫的日子里  
他们经受了非人的苦痛折磨  
(生读)  
师:这个女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美丽、最迷人的女子之一。你看,她不会对着拉三轮车的那位老人说“这老家伙”,她叫他什么,读出来!  
[投影展示]  
(教生反复读)  
师:当你听杨绛叫他“老王”的时候,你感觉出来杨绛心中什么样的情怀?  
生:我感觉应该是亲切、博大的情怀。  
师:博大,包容他,亲切,真好!你感觉呢?  
生:我感觉就是街坊邻居,像一家人一样。  
师:街坊邻居,就像一家人一样,是吧?你呢?  
生:特别的亲切,特别地包容。  
师:对。当你们叫我“老王”的时候,老师也会感觉到亲切温暖呢。杨绛这一代才女对活命的老王,很温暖很亲切。但是,还有其他的复杂情怀。看,文章的开头。  
[投影展示]  
&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我们说,杨绛的文字,特别简洁,但是这个文字好像特别不简洁。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预备,起!  
生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这段话中哪几个字完全可以不要?  
生:他蹬,我坐。  
师:对。你说杨绛她怎么了,她惜墨如金,为什么还要写个“他蹬,我坐”?这难道还需要说么?你从“他蹬,我坐”当中感觉到了什么?  
生:感觉是对老王的一种感谢之情。  
师:他拉着我,他在使劲儿,很劳累不是?很感激你,请坐。有没有其他的感觉。他蹬着,我坐着。  
生:我感觉好像每次就杨绛一人坐老王的车。而且一个“蹬”字,就显出老王特别费劲。  
师:独特!还有其他的感觉么?他蹬,我坐,我坐在高处,他在下边蹬,我们之间……  
生:有一种身份地位的差距。  
生:杨绛好像不安……  
师:哟,她说她读出一种不安。有同学说有身份地位的差距。很矛盾。一方面,和老王很亲密,另一方面又在着意地表现这种差距。玄妙在哪儿?慢慢体会。老王后来去世了,杨绛写了这篇文章。那么杨绛内心的情感是什么呢?读第一句,预备,齐!  
[投影展示]  
&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生读)  
师:她的感觉是什么?不安?为什么,孩子们?接下来请再快速地把全文浏览一遍,努力地用老师平时和今天讲到的一些方法,我们从第三者角度思考一下,你来评价老王和杨绛交往的点点滴滴的那些小事,老王已去了,杨绛可不可以心安?好,请静静看书!  
[投影展示]  
& & 请默读全文,尝试用“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景、发现空白、探究疑点”等文本细读的方法研读思考老王和杨绛之间发生的那些事,然后进行课堂  
争鸣:  
老王去世了,杨绛的心“不安”,你认为呢?她该不该“心安”?  
(生读书)  
师:好。停。现在我们是站在第三者立场上来看待他们交往的故事。请举手告诉王老师你的观点。(生各自举手)  
师:好,请你说你的观点。  
生:应该心安。因为我觉得她已经为老王做了很多。首先她给老王钱,只要用三轮车的时候一直叫老王的车。  
师:给钱没有?给了,一分都不少。  
生:这应该算帮助他,因为其他人不敢坐老王的三轮。还有一个,我觉得就是老王这样子,还是因为当时社会底层太艰苦了。她也救不了。  
师:是,有时候我们不能救大海里所有被冲上海滩的小鱼,甚至连一条你也救不了。但我们还是要救啊。你认为杨绛已经做得够多了,是吧?好。其他同学意见,来!你先说。  
生:我认为她是不应该心安的。因为她麻烦老王那么多,她明知道老王有那么多的病,是为了活命硬撑着来做这件事情。但是她还是烦老王。她基本上每次都是麻烦老王,帮她去做事情,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不安的地方。  
师:你认为她一直在“麻烦”老王。她内心里边内疚是吧?这是你站在杨绛的角度去体会她的情怀,是吧?好,请坐。好,其他同学,你说!  
生:我是站在外人的角度来看的,开始几个月,他都是经常到我们家,以后都是让老李来传话,我觉得这话有留白。也就是说,老王来找她,但是杨绛好像并没有去找过老王。就是说,如果我们关系很好的话,你有生病了,我肯定会去看你的,但是她没有提到去看老王,所以说她应该是不安的。  
师:你看,她就运用了老师教学的方法,留白,她抓住了空白,她发现其实他们的交往当中特别主动的是老王,杨绛显得要勉强一些。  
师:在你们初读提的问题中,有很多同学问,为什么老王都这个样了,他还要去送香油和鸡蛋。两个班的同学都提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他为什么要去送?  
生:老王觉得杨绛平时对他比别人好,所以他要回报杨绛。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吃鸡蛋么?我知道你们看不懂这个细节在于,包括我儿子在内的大部分小孩现在一提到要吃鸡蛋了就要被吓得逃跑。但同学们,你们要知道啊,在老王那个年代,鸡蛋是什么?极其珍贵的东西。王老师那个时候,一年只有在生日的时候,才能够吃两枚鸡蛋。从来没有把鸡蛋吃够过。香油呢,太油腻了哦是不是?同学们,春雨贵如油,在那个年代,香油是最珍贵的东西啊!在临死之前,连活命都艰难的老王把香油和鸡蛋送到杨绛的家里,他是在表达什么,表达深深的谢意啊!我们看一个细节。最后老王死了,杨绛还不知道。前面的浏览,最后一句读!预备,起!  
[投影展示]  
&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也不懂,没多问。  
(没兴趣多问?没忍心多问?没敢多问? 没脸多问?没功夫多问?没心情多问?没勇气多问……)  
(生读)  
师:我要问的是,他们是那么关系亲近的朋友,为什么“我”居然不问?你认为是没怎么多问?  
生(小声地):没敢多问。  
师:你怎么看的?你认为是没敢多问?请起来说。  
生:我之所以觉得没敢多问,可能是因为别人看着他们像朋友,就是……(生说不下去了)  
师:再组织一下语言,请坐。好,你说的是没想多问,你怎么会这样认为呢?  
生:我觉得从文章的多个角度看,都是老王更关心作者一些。从这个角度讲,是没想多问。  
师:好,你认为是她本来就没有那么关心老王。其他同学呢,你说你的观点。  
生:想想。  
师:好。你说吧。你认为?  
生:我觉得是没有心情多问。因为杨绛听说老王第二天就死了,她心情肯定很坏。回家又看到老王送她的香油和鸡蛋,心情更坏,所以她没心情多问。  
师:没有心情,好,你在努力触摸杨绛的内心深处。请坐。你说呢?  
生:我觉得是没有勇气去问。因为老王死了,他不想接受这个事实。活生生一个人,他怎么会突然死了呢。老王死了,她可能回想认识老王以后,让他做的事情,很不安。首先就是当时的那个阶级不同,老王蹬,她坐着。她想着我要帮助老王,但是她不想伤害他的自尊心。他知道老王是知道的,但是老王没有说破。  
师:你的意思是说觉得杨绛没有勇气问,啊?很深刻了。  
生:对。  
师:好。请坐。我们看当时的背景。当时的杨绛是个什么状态?他们生活的时代,是个疯狂的时代。杨绛作为一代才女,过的是什么日子呢?  
[投影展示]  
& & “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那是中国的一个荒唐的年代。当时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  
(学生浏览)  
师:下面的文字是杨绛回顾文革岁月,你来,帮大家读一读。老师给你配点乐。  
[投影展示]  
& &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的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何处闯来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带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我偷眼看见同伙帽子上都标着名目,如“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等。& & 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挂在脖子上很沉,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 && && && && && && && && && && && && && && && &──杨绛回顾文革岁月  
(生读)  
师:中国历史上最美丽的女子,最有才华的女子,中国最高贵的家庭,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最高层次的家庭,他们当时就过着这样的日子。哪里是老王是活命的状态啊,杨绛以及他们一家人也是什么……  
生:活命。  
第三部分:总结──活出生命的高贵  
师:你现在再回过头来,我们站在杨绛的角度,她当时没有问,也许,有很多原因。也许没有勇气问,也许没有时间问,也许没有胆量问,也许没有心情问,甚至没有体力问……孩子们,如果我们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杨绛该不该心安?那个时代,人与人互相背叛。妻子背叛丈夫,儿女背叛父母。就连杨绛和钱钟书的女儿,钱瑗,要回去看爸爸妈妈也要先把大字报贴了,说我跟钱钟书、杨绛在思想上彻底地划清界限,然后才能够回到家,去看自己的父母。而更悲惨的是,杨绛的女婿,钱媛的丈夫,因为不愿意无辜诬陷别人,最后被逼得上吊自杀。同学们,就是在那样一个疯狂的岁月里,杨绛说,一定要给钱;就是在那样的岁月里,老王在去世前,把极其珍贵的香油和鸡蛋,也把更珍贵的信任和感恩要送给杨绛。但是,同学们,所有这些都不能够安抚杨绛的心。你猜一猜,我给你们的课文上没有最后一段,86岁的杨绛回顾那段岁月,她是怎么样剖析自己的呢?看大屏幕,预备读!  
[投影展示]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生读)  
师:孩子们,杨绛是幸运的人吗?她也是一个活命的人啊。当我们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女子?为什么她也活命,她却说自己是幸运的?为什么她还愧怍?你们现在也许还不会太懂。但有一天,你们会懂。请看投影。这是一篇读后感。王老师写的,最后送给同学们。作为你们去读懂这篇文章的一个起点。请一个同学……我来放音乐,请你做好准备。  
[投影展示]  
老王和杨绛  
& && & 王君  
你只有一只眼  
但你把这世界& && & 看得多么明白  
你的房屋荒僻塌败  
但你的心里却充满了温暖  
你的三轮车都拉不动那破破落落的日子了  
但你还是伸出双手& &捧出了  
你的大冰块  
还有大鸡蛋  
你呢& &   
你不安& && &一直不安&&  
他蹬& &你坐& &&&你不安   
他只有一只眼&&你不安& &   
他要半价收费& &你不安  
他送人看病不要钱& & 你不安  
他的香油和鸡蛋让你不安  
他的悄悄去世让你不安  
真的& &真的  
你已经做得够好了  
但你还是觉得自己不够慷慨  
于是在被命运流放的日子里  
你又把自己送上了灵魂的祭坛  
你们啊& &活命的你们啊  
在那个时代  
一样卑微& && &一样艰难  
但你们彼此的牵挂好像那大瓶的鱼肝油  
是疯狂岁月里的& & 热血和肝胆  
而这个世界  
也因为一位百岁老人的愧怍  
让多少曾被嘲笑遗忘的珍贵  
(生动情读)  
师:孩子们,我们有时候会无可奈何地处于“活命”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高贵的内心,进入生命的高贵的状态。老王是如此,杨绛也是如此。(板书:在“活命”之间板书:出高贵的生)  
[投影展示]  
越是被剥夺,越是懂感恩;  
越是被伤害,越是懂悲悯;  
越是缺得多,越是要得少。  
爱得越多,隐忍就越多;  
爱得越多,愧疚也就越多。  
[投影展示]  
卑微的生命即使在尘土中也依旧开出了花来……  
[投影展示]  
(学生浏览,老师配合ppt做最后的点题)  
师:同学们,我们要用一生去体会。记住“愧怍”这个词语,永远心怀“愧怍”,不断内省,于是我们就会走向高贵。好,下课。  
《老王》教堂实录及反思(特级教师黄厚江版)
特级教师黄厚江《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  
江苏省苏州中学黄厚江语文教学通讯 2012.09 
&p align=&left&& 
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王》。这是一篇现代散文,也是一篇写人的散文。大家注意,读现代散文,读写人的散文,不仅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还要或者说更要关注文章中的“我”,也就是作者。  
&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概括老王特点的词。  
& &生:老实。  
& &黄:请告诉同学们在哪一段。  
& &生:在第5段。  
& &黄:请大家标画出来。还有吗?  
& &生:不幸。在第3段。  
& &黄:很好。不幸,在第3段,而且不止一个。课文最后一段也有。  
& &生:第2段,“脑袋慢”。  
& &黄:哦,“脑袋慢”。这个词加了引号。表示特定内涵。大家说说这个“脑袋慢”是什么意思?  
& &生:滞笨。  
& &黄:“滞笨”?课文里有吗?这两个词能互相解释吗?不太好,“滞笨”一般是写动作,“脑袋慢”是写思想。第2段有一个词可以用来解释——  
& &生:失群落伍。  
& &黄:对,失群落伍,是指思想上落伍。其他骑三轮车的都已经加入组织了,他还没有加入组织。这就是落伍,这就是“脑袋慢”。  
& &有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作者“我”认为老王“老实”,但也有人认为他“不老实”。“不老实”有许多不同的内涵,比如,有人有小偷小摸的行为,我们会说这个人不老实;有人爱撒谎,我们也会说这个人不老实。你们说说,老王的“不老实”,可能指哪方面的问题?  
& &(学生没有反应。)  
& &黄:大家到第3段看看整个句子:“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摔一只眼。”有两个词需要注意。一个是“光棍”,你说光棍不老实会干什么“坏事”呢?还有一个是“年轻”。年轻时候不老实,年轻的光棍不老实,会干什么“坏事”呢?尽管同学们还不是成年人,但从阅读的角度还是应该能理解的。这个“不老实”的说法是否可靠,我们不敢断定,但我们可以由此看出老王在他那个群体中是被人嘲笑的对象,是被人当做笑料的,而这恰恰使我们看到他的“老实”。而且,我以为,一个年轻光棍。有些不老实的事,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应该是正常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对不对?  
& &生:呵呵……  
& &黄:我们刚才是从“不老实”中看出他的“老实”。他还有哪些老实的表现?  
& &生:“落伍”也说明他老实。  
& &黄:对。你想想看,形势变了,他反应不过来。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人家不要他了。这就是老实。“老实”这个词内涵也很丰富。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可以说是不灵活。也可以说是不能干。鲁迅就说“老实是无用的别名”。大家想一想,老王的“老实”是指什么?  
& &生:我觉得是一种诚实,也是一种善良。  
黄:诚实,善良。  
生:还可以是正直。  
黄:都不错。我们再看看作者用了哪些事情表现他的老实。文章表现老王老实,写了哪几件事?  
& &生:送冰。  
& &黄:对,送冰。大家能从“老王给我们家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这句话读出什么言外之意?  
& &生:别人不愿意。  
& &黄:其他人不愿意而老王愿意,这表现了老王的老实。老王的老实更表现在他不但愿意代送,而且——  
& &生:减半收费。  
& &黄:老王为什么要减半收费啊?  
& &生:因为是顺带送的啊。  
& &黄:你看多老实的一个人。不欺负外来户,不欺负好欺负的人;顺带的,就收一半钱。这是够老实的。其他还有表现他老实的事吗?  
& &生:还有。  
& &黄:时,还有。哪一件事?  
& &生:送钱先生。  
& &黄: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是吧?那么,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们从中能看出老王什么样的老实呢?请同学们来读一读,看这句话该怎么读。  
生(读):“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黄:大家注意他的重音在哪里啊?对,不太清楚。大家体会一下,重音应该在哪里。  
& &生:在“钱”。  
& &黄:在“钱”?“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那要什么呢?  
生:在“钱先生”。  
&&黄:对,在“钱先生”。可是老王为什么“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呢?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学术传奇,是一个学术大师,可那个时候知道这一点的人并不多。黄老师不知遭,老王更不知道。那时候,钱先生就是一个被下放的知识分子。一个失时的文化人。正因为如此。愈加见出老王的可贵和善良。他“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就是因为什么?  
& &生:因为钱先生夫妇对他好。钱先生一家都对他好。  
& &黄:对。这是知恩图报。  
& &生:因为钱先生夫妇是好人。  
& &黄:尊重好人的人也一定是好人。  
& &生:钱先生生病了。他是对钱先生同情,就是对他不幸的一种同情。  
& &黄:是一种同情。一个不幸人对一对不幸人的同情,一个拉车的对两个文化人的同情。  
& &生:还有一个原因是,钱先生是个老主顾。  
& &黄:分析得很好。老王不要钱肯定不是因为钱钟书先生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但我想他一定知道钱先生是一个文化人。所以。如果说这不要钱的原因。可能隐含着一个普通拉车人对文化人乃至对文化的发自内心的一种尊重,我想也并不牵强。倘若这一点成立。这在那样的年代该是多么可贵!  
& &好的,我们就不拔那么高了。简单说,不要钱,是因为同情,是因为感激,是因为老主顾。因此,我们可见,老王的“老实”,不是无能,不是不灵活,也不是不能干,而是一种善良的品性。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最美好的品德就是善良。好了,刚才,我们解读了老王的老实善良,那么作者除了写老王的老实善良,另外还花了很.多笔墨写了什么?  
& &生:写他的不幸。  
& &黄:大家觉得老王有几大不幸?  
& &生:他是有病的。  
& &黄:有病。对,第一个不幸可以说是残疾、眼残。第二个不幸呢?  
& &生:没主顾。  
& &黄:对,给“组织”抛弃了,拉车的没车拉了。第三个不幸呢?  
& &生:我觉得是经济方面的。  
& &黄:经济贫困。还有吗?  
& &生:年迈。  
& &黄:年迈?年迈也是不幸吗?黄老师也快年迈了,就不幸吗?  
& &生:孤苦伶仃。  
& &黄:这一点很重要,孤苦伶仃,没有亲人。归纳一下,有四大不幸:身体残疾,失去组织,没有亲人,经济贫困。其实还有其他的不幸,比如说,遭人嘲笑,被人戏弄……大家想一想:你觉得老王自己认为他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 &生:孤苦伶仃。  
& &生:失群落伍。  
& &生:遭人嘲笑。  
& &黄:都有道理。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如果在三个不幸中选一个,你们觉得哪一个不幸时老王来讲是最大的?(学生没反应)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老王他最大的渴望是什么?他心中最渴求的是什么呢?(学生还是没反应)  
& &好的,我们来看课文第4段,(教师读)“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这个问题老王是怎么回答的?  
& &生:“住那儿多年了。”  
& &黄:这个问题,一般情况应该怎么回答?  
& &生:是,或者,不是。  
& &黄:对。可老王为什么这样回答呢?这个回答说明是还是不是呢?  
& &生:是。也不是。  
& &黄:非常好。是他家,因为他住这里;但又不是家,因为这不是他心中的家,因为在他心中这不像家。是啊。老王多想有个家啊!他心中的家应该有什么呢?他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呢?——有亲人,有妻子,有弦子,他渴望亲人的关爱。他渴望亲情的温暖。  
& &好的。我们刚才先通过文中的一些关键词理解老王,然后又通过作者所写的具体的事件理解老王,我们还通过别人的态度理解了老王,我们还试图走进老王的心中理解老王。我们知道了老王的善良,知道了老王的不幸。下面我们再深入一层,从作者与老王的关系入手进一步理解老王,同时也深入理解作者。  
& &下面,老师读一下文章的第8段,看同学们听我读完之后会不会产生一些疑问。  
& &(教师读课文第8段。)  
& &黄: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 &生:最后一句话问:“老王,你好些了吗?”但是实际上“我”前面已经看出来老王的身体不好了。  
& &黄:你的问题是,已经知道老王身体不好为什么还要问这句话,对吗?很好。大家说一说为什么问这句话。  
& &(学生议论。)  
& &生:关心。  
& &生:客套。  
& &黄:对,大家说得很好,看起来是关心,更多的是客套。这个客套,值得注意,也耐人寻味。有没有其他疑问呢?  
生:老王为什么突然来到作者的家?& &  
& &黄:对,老王病那么重,为什么还要来作者家呢?来干什么?这也是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去看,大家还有没有疑问?看来大家没有想到。黄老师读到这里。产生两个疑问:一般说描写一个人,总会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笔调描写老王呢?这是一。第二个疑问是,这一段的笔调为什么和上下文很不一致?  
& &(学生没有反应。)  
& &黄:如果黄老师病了,来上课,也这样站在门口,你们会这样描写吗?  
& &生:不会。  
& &黄:如果作者描写钱先生病了,会这样写吗?对,也不会。但为什么写老王要这样写呢?好的,我们再看下面一段。  
& &(学生看第11段。)  
& &黄:这一段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先来看一个句子:“我强笑说……”“强笑”是什么意思?  
& &生:勉强。  
& &黄:似乎也对。为什么要“勉强”笑呢?笑不出来硬挤着笑,这就叫勉强。作者为什么不想笑又必须笑啊?我们读书要反复揣摩。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理解?  
& &生:老王自己身体不好为什么不给自己吃?  
& &黄:因为不明白老王为什么这样做,所以“我”就强笑了?似乎还没有找到最好的理解。大家想想,这个“强”字可以换一个什么词?  
& & 生:苦。  
& &黄:哦,苦笑。其他同学呢?  
& &生:应该是一种心酸愧疚的笑。  
& &黄:心酸愧疚。心酸什么呢?愧疚什么呢?又为什么要笑呢?  
& &生:因为他不想让老王知道自己内心的悲观伤心。  
& &黄: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伤心,所以就强笑。  
& &生:我感觉这里的作者和老王的关系不是非常的亲密。遇到老王就像我们遇到一个乞丐一样,我们非常同情乞丐,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自己又非常的窘迫,有点愧怍,强笑就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内心的这种复杂情绪。  
& &黄:哦,大家揣摩得不错,分析得也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你们对具体语境考虑得还是不够。刚才那位同学揣摩得非常好,但说“我”有点愧怍,值得讨论。作者在那个时候就愧怍了吗?送鸡蛋给“我”吃就愧怍了吗?“我”给了钱又愧怍什么呢?  
& &大家还是要注意前后的具体内容。我们先看前一个句子:“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再看后面说的话:“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前一句的重音应该在哪里?在“送”。后一句的重音在哪里?在“给我们”。这就清楚了。“强笑”的原因就是因为老王将“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送给我们吃。大家要特别注意是“送”是“给”,而不是买,也不是挟。所以作者很意外,很尴尬,很为难,所以只能“强笑”。作者为什么为难为什么尴尬啊?不收似乎不好,收了如果不给钱更不妥当。潜台词是什么?是“我”和你的关系,绝不能白吃你的东西。作者为难之后怎么办?  
& &生:给钱。  
& &黄:对,就是给你钱,这样就不欠老王人情了。老王也懂得了“我”的意思,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然后“我”也赶忙地说:“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大家再揣摩一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有哪些信息?  
& &生:以前老王拿鸡蛋来换过钱。  
& &生:有时候“我”没有当时给钱,托人捎过。  
& &生:以前“我”给老王钱的时候,老王也客气过,不要钱。不要钱,然后把钱塞给他,他最后还是要了。  
黄:揣摩得很好。“我”一再强调说“我知道,我知道”。大家想一想,“我”真的知道吗?“我”又知道什么呢?  
& &生:“我”知道老王拿鸡蛋来是换钱的。  
& &生:“我”知道老王不要钱是客套。  
& &黄:揣摩得很好。在“我”坚决的态度面前,老王就无话可说了,钱也收下了。——大家看,老王真是个老实人啊!但我想,收下钱之后,老王的内心一定很复杂。现在我们做一件事:请你站在老王的角度,想象一下老王这时的心理,用简短的话描述老王此时此刻的心情。  
& &(学生思考。)  
& &黄:哪位同学说说?  
& &生:我觉得这些钱对老王来说是一种伤害——  
& &黄:请用老王的口吻来描述。  
& &生:一方面,感谢杨先生一家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 &黄:感激,关心。  
& &生:对,另一方面觉得他们是社会上可以理解我的人。  
& &黄:可以理解可以信赖的人。  
& &生:但是,到最后发现他们从心里还是没有接受自己。  
黄:具体说,老王的心理有三个要点:一是老王对杨先生和钱先生的感激;二是内心里一直把他们当做最信赖的人;最后发现,其实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大的隔阂,有距离。对吗?但你还是分析,而不是描述。哪位同学是描述的?交流一下。  
& &生:杨先生他们平时待我不错,他们常常照顾我的生意。买些鸡蛋给他们,我的日子也好过多了。我现在要死了,想把一点鸡蛋和香油送给他们,但杨先生却没有明白我的心思。不过,这样也好。让杨先生心安理得地吃那些鸡蛋和香油吧。希望他们能够好好过下去,珍惜现在有家有温暖的日子。  
& &黄:嗯,是描写,而且写出了更深一层的内容——虽然杨先生对老王的心思不理解,但老王想这样也好。可以让他们更安心地吃鸡蛋和香油。还有没有同学要说的?没有?好的。  
& &黄老师读到这个地方,想到老王这时的心理,也写了几句:& &杨先生啊,我的鸡蛋和香油真的不是来换钱的啊。你看,我这样子,还能活几天呢?我这样的一个人要钱还有什么用呢?我就是想把自己一点最值钱的东西留给我最亲的人啊。可我知道,我不配有这样的心思。你们都是有大学问的人,都是有身份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可我呢,一个一字不识的粗人。一个名声不好的拉车的人。你们两位不嫌弃我,钱先生肯坐我的车,就是看得起我,是同情我,是高看我,是照顾我啊。可是,杨先生,钱先生,我还是要在心里叫你们一声:亲人啊!  
& &这是黄老师对老王心理的描述。和刚才的那位同学比,要浅一些,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个时候在老王的眼里,杨绛夫妇是他的亲人。他孤老无依,没有亲人,最后一点东西,就送给他的亲人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老王心中,杨绛夫妇是他的亲人;而在作者的眼里,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大家能不能找到一个确切的词来表达在作者“我”的心中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生:一个可怜的人。  
& &生:一个不幸的人。  
& &生:一个需要同情的人。  
& &生:一个熟人。  
& &生:一个陌生人。  
& &黄:对。在作者“我”心中,老王只是一个不幸的陌生人,或者说是一个一般的熟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 &这样,我们对第8段的描写就可以理解了。这段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冷静和客观,因为她眼中看到的只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个不幸的值得同情的人。请同学们回过头去,从上文“我”和老王相处的片段中,寻找这种“距离感”和‘‘熟悉的陌生感”。  
& &生:第一句就是,“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他蹬,我坐”,让“我”感到一种距离。  
& &黄:对!你的语感非常好。为什么用这样两个短句子呢?“他蹬,我坐”,你看距离显得很远,他是拉车的,“我”是坐车的。如果揣摩一下就更有意思了。“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为什么要说话?大家都有说话的欲望。对老王来说,除了“我”,又有多少人愿意和他说话呢?为什么说闲话?那年代,不说闲话还能说什么话?“我”和老王,不说闲话还能说什么话?——这就是距离,就是熟悉的陌生。其他还有没有表现老王和作者之间距离的内容?  
& &生:第4段。  
& &黄:第4段。具体说是什么内容?  
& &生:就是那次“我”问他家的时候,老王说住那儿多年了。如果是关系非常好的话,“我”应该会问他什么原因,可作者没问,说明作者不想多关心。  
& &黄:对,有没有关心啊?关心了;但是,这个关心的分寸把握得非常好,不往深处关心。这或许就是知识分子的特点啊。表现得很关心,却不往深处关心。其他还有没有?我们一起看第5段,我读一下,“有一年夏天……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你们觉得这段话哪个词表现了距离?  
& &生:当然。  
& &黄:对,“当然”。为什么要有个“当然”呢?你能感觉到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 &生:是一种陌生感。意思是“我”当然不能占你便宜,好像没有任何感情色彩。  
& &黄:除了陌生感、距离感之外,还有什么感觉呢?  
& &生:居高临下的感觉。  
& &黄:对,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因为“我”经济比你好,因为“我”地位比你高,因为“我”是文化人……所以“我”当然不能占你的便宜了。很好。我们再看第7段,哪个词也表现了这种距离?  
& &生:幸亏。  
& &黄:除了“幸亏”,还有哪个词?  
& &生:降格。  
& &黄:对。“降格”这个词,就像第8段里的“镶嵌”一样,用了比拟的手法。这个修辞手法的运用,表现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或者说表现了作者和老王之间的距离。从这个距离中,我们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作者呢?我们刚才从作者的角度读老王;现在换一个角度,从老王的角度读作者。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我”呢?  
& &生:虽然说她对老王很同情,也帮过不少忙,但又保持了一种距离。  
& &黄:为什么要保持距离?是什么原因呢?  
& &生:她并不把自己看做老王的同类。  
& &黄:她不把自己看做是老王的同类,说得很深刻。保持距离,肯定与那样的时代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心理上的不认同。想一想,为什么作者不把老王看做和自己是同样的人呢?  
& &生:有文化人的优越感。  
& &黄:非常好。这种心理,的确是文化人的一种优越感。通俗说,是文人的清高;说得重一点,是文化人的狭隘和自私。可以说,她对老王的同情是不彻底的,她的善良我们觉得也是有保留的。所以,当时的作者,杨绛,完全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来看老王的。读现代散文,就是要读出文章中的“我”来。这里,我们就读出了杨绛文化上的优越感、清高甚至矫情。但这并不是杨绛先生的个人缺点,而是文化人是知识分子共有的一种缺陷,是他们这个群体和老王们这个群体之间的天然距离。而杨绛先生在本文中敢于这样解剖自己,表达自我的反思——尽管这个反思迟到了几年——则显得非常可贵,尤为值得我们尊敬。了解了这些,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就变得水到渠成。大家想想,如果说当年的杨绛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老王,是保持着一种距离和老王交往,那么当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当她愧怍于老王的时候,她是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老王的呢?  
生:仰视。  
黄:对,是一种仰视。她发现与老王相比,自己是自私的,自己的善良是不如老王那么纯净的。于是她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可据有关资料显示,这句话在初稿上是:“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大家想一想,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多吃多占”改为“幸运”呢?  
& &生:“多吃多占”有点贬义,改成“幸运”就没有贬义了。  
& &黄:这是一个区别。(一学生举手)好。你说说——  
& &生:“多吃多占”的意思比较狭隘,它只是指物质上的;改成“幸运”,内涵更广了,不仅指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强调老王的不幸,不仅是物质上的不幸更是精神上的不幸。  
黄:非常好,理解得很透彻。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理解?  
& &生:有。我觉得还要广一点。其实整个社会的人可以分为幸运的和不幸的,但作者认为自己与老王相比就是幸运的人。  
& &黄:很有哲学意味。刚才第一位同学想到的是感情色彩的差异,这两位同学强调的是内涵不同。“多吃多占”。的确是局限于物质上的愧疚,主要是着眼于两个人之间鸡蛋换钱一类的交往。起初,或者说当时,“我”认为拿钱买老王的鸡蛋是同情老王,帮助老王;后来发现,其实占便宜的不是老王,而是“我”。改成“幸运”的人,首先是概念上更对应了,表达更严谨;同时,内涵也更丰富了。更重要的是,这种“愧疚”感主要是着眼于精神,而不是物质。它表现了作者写作的思维过程,也表现了作者精神的反思过程。她对老王的高大,对老王善良品性的理解,都在不断地提升。  
& &最后,我们再讨论一个问题:作者是不是真的是幸运的人?  
& &生:不是。她也是不幸的。  
& &黄:那么,她为什么又说自己是幸运的呢?  
生:是和老王相比。  
&&黄:是的。她是不幸的,但和老王相比,她太幸运了。她经济还过得去,她还有钱先生。当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认识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最不幸的是老王这样一类人。可是要认识到这一点不容易。很多文化人,很多知识分子,往往喜欢夸大自己的不幸,以为自已是天下最不幸的人。而老王这样最不幸的人,却在那样的社会的最底层坚韧地生活着,并能坚守着做人的良知,是多么令人尊敬!大家知道那是什么样的社会吗?  
生:文化大革命。  
黄:大家对文化大革命,可能不太了解。人们一般都以为,文化大革命主要的罪过是对文化的践踏,这固然不错。但黄老师觉得,还有更可怕的一点,就是对人与人关系的伤害,是对善良人性的摧残。可以说,那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夫妻互相出卖,师生互相攻击,早上是朋友,晚上是敌人,卖友求荣,落井下石……这样的事,随时都会发生。人与人的关系,几乎到了最冷漠最冷酷的地步。课文中对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也有所表现。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中这样的内容?  
& &生:“过了十多天……”  
& &黄:对,就是这一段。大家读一读,体会一下老李的答话。看能体会出什么样的感情。  
& &(学生读句子。)  
& &黄:什么样的感情?  
& &生:冷漠。  
& &黄:而老王这样不幸的人,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着善良,坚守着真诚,甚至坚守着对文化人的尊重,是多么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潜中论坛|潜山中学|潜山中学论坛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暖暖的换装物语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