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被捕车辆有没有返回的余地——中国伐木工模拟2013与被捕车辆

中央情报局50年(上)
&&&&&&&&&&&&&&&&
/ 中央情报局50年(上) 
尼克松总统别无它法,只好动用华盛顿—莫斯科的热线,劝告苏联领导人勃 列日涅夫,将部署在开罗和阿斯旺水坝周围的苏制“飞毛腿”导弹也装上了 核弹头。这样,中东交战双方都装备了数量有限、但威力巨大的核弹头,美 苏两大国就可以避免卷入,从而防止了一场美苏之间的核冲突。1973 年 10月 13 日,一艘载有核弹头的苏联货轮离开奥德萨港尼古拉耶夫海军基地。当 该船抵达埃及时,以色列已经扭转了战局。此时没有必要使用它的杀手锏了, 核灾难终于没有成为现实。  作为间谍飞机,SR—71 的侦察设备还是相当先进的。但是,1989 年美国 发射的更为先进的 KH—12 间谍卫星在高空摄影方面比它更胜一筹,能够透过 云层和夜色拍摄到更为微小的目标。因此,这就决定了“黑鸟”SR—71 的最 终命运。  1990 年 1 月 26 日,被称为当今最优秀的战略高空侦察机在美国加利福 尼亚州的比勒空军基地正式退役,进入博物馆作为陈列品供人参观。有两位 前中央情报局局长说,在“黑鸟”身上开刀的做法未必正确,因为它仍然是 目前飞机中飞得最快和最高的家伙,创下了从未被击落的记录;况且发射一 个先进的间谍卫星需耗资 10 亿美元,而维持一队“黑鸟”的经费一年只需 2 亿美元。  十七、是 1000,还是 150?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50 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鼓吹“大规模报复”军事战略,其前提是美国 当时拥有对苏联的核优势;核武器和远程重型轰炸机是这一战略体系的核 心。  美国军方对艾森豪威尔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低水平国防开支政策持 有异议。它首先表现在有关“战略轰炸机差距”的大争论中——  中情局与美国空军情报部门在评估苏联空中力量这个问题上一贯存在着 分歧。1947 年,中情局认为苏联最早也要等到 1950 年才会有原子弹。空军 方面则坚决声称苏联的原子弹研制工作即将取得成功。进入 50 年代,双方在 苏联“战略轰炸机差距”上的分歧以及后来发生的有关“导弹”情报上的分 歧成为中情局与空军方面激烈争论的焦点。  早在 1946 年还是中央情报组的时候,一些情报官员就指出,苏联一旦发 展了原子弹,他们就需要拥有能运载和投掷原子弹的重型轰炸机。当时,美 国空军方面对苏联发展原子弹和战略轰炸机的意图麻木不仁,注意力只是集 中于苏联在欧洲部署的常规武装力量和军事行动的意图上。直至 1947 年下半 年,美国空军方面对苏态度戏剧地发生了变化,似乎比谁都更担忧苏联人的 原子弹和战略轰炸机对西方国家的威胁(其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拨 款)。1948 年,一名苏联叛逃者透露,苏联人在美国 B—29 轰炸机的基础上,准备生产新型的战略轰炸机。1948 年 5 月 1 日,这个情报在莫斯科红场的阅 兵式上得到了证实:一队图—4 型的苏联轰炸机掠过红场上空,其机型与美国 B—29 型轰炸机几乎一模一样。空军方面惊愕了。他们说:“苏联人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能制造出这种类型的战略轰炸机,无疑,苏联人制造原子弹和 轰炸机的能力一定大大超过我们原来对他们的估计。”此时,对苏联人素有戒心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却显得异乎寻常的冷静,他们不同意空军方面的观点。中情局的官员指出:“空军方面的估计仅仅建立 在表面的观察和叛逃者提供的并不精确的情报上面,尚未得到真凭实据来证 明其情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因为至今还没有发现任何一架图—4 型轰炸机 能够中途不着陆作远距离的飞行。”1954 年 5 月 1 日,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式结束后,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空军武官查尔斯·E·泰勒上校向华盛顿发回一份报告说:一队米亚—4 型轰炸 机以分列式队形掠过莫斯科上空。第二年阅兵式之后,查尔斯又发回类似的 报告。这似乎证实了先前的推断,即苏联已经拥有 1000 架重型轰炸机的进攻 实力。尽管中情局根据自己已收集到大量的证据,否定了空军方面估计的数 量,但空军总参谋长柯茨·E·李梅上将仍然利用空军单方面估计的数字,并 进而提出:“增加 B—52 轰炸机的攻击力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从那以 后,中情局和其他军事情报部门对美国空军部情报处的工作越来越不信任。原来如此  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呢?原来泰勒上校在莫斯科中了苏联人的圈套。他 在红场上空观察到的米亚—4 型轰炸机和图—4 型轰炸机比起美国同类型的B—29 和 B—52 轰炸机来说,不但航程短,而且发动机的功率也相差很多。苏 联制造的这两种飞机数量非常少。泰勒两次在阅兵时看到的飞机其实属于同一类型的飞机。苏联人故弄玄虚,先后采用不同的排列队形反复飞越红场上 空,这就给泰勒和空军情报部门造成一种错觉,以为苏联人至少已拥有一个 飞行中队的米亚—4 型轰炸机在 1955 年的阅兵式上空出现。事实上,苏联在 当时仅拥有 8 架米亚—4 型轰炸机。直到 1953 年苏联才研制出 1.5 万磅推力 的喷气式发动机,而这只不过是战略轰炸机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功率。  中情局抛出的有关苏联战略轰炸机的评估情报并非是情报官员的杜撰或 揣测,而是华盛顿的情报专家们根据多年悉心积累和研究了苏联经济情报资 料,经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情报专家们的论据是:按照苏联工业生产 的基础,到 1959 年,苏联达不到制造 1000 架米亚—4 型轰炸机的生产能力。 因为苏联人没有足够的机械生产线和铝锻造设备来完成这项任务。中情局还 通过窃取的苏联民航客机上的机舱悬架进行了金属材料化学分析,进一步佐 证了自己的论点:苏联的冶金技术水平很低,达不到制造远程重型轰炸机的 要求。1956 年美国 U—2 型侦察机拍摄回来的照片更加证实了苏联并没有一 支强大的轰炸机部队。中情局在书面报告中明确断言,苏联的战略轰炸机数 量只有 90~150 架。有关“轰炸机差距”的争论到此告一段落。  空军部在这次争论中的失败削弱了军方对艾森豪威尔降低国防预算政策 的顽固抵制。艾森豪威尔与国防开支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艾森豪威尔对于来自苏联的军事威胁有着清醒的认 识。然而,作为一名政治家,他认为最大的威胁是美国由于苏联恫吓而投入 一场军备竞赛,而这将导致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和经济的最终崩溃。他认为, 美国最强大的力量在于它的经济生产率,而不是炸弹和导弹。他进而认为, 坚实的经济有赖于平衡的联邦预算,平衡的联邦预算是阻止通货膨胀的关 键;而要达到预算平衡,他必须削减国防开支。为此,他削减了常规武器,并在日益依靠使用核武器进行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基础上减少了空军和海军的数量。结果,在他执政的整整 8 年里,年度 国防开支一直保持在 400 亿美元左右。这比杜鲁门的建议和民主党所鼓吹的数目还要低 100 亿美元。由于减少了国防费用,艾森豪威尔大体上保持了预算平衡,其显著的成效之一是每年的 通货膨胀率为 1.25%或者说在 8 年期间为 10%。艾森豪威尔主张,为了威慑苏联,美国必须有能力对莫斯科扔一、两颗原子弹,苏联人在任何地方的所得都抵偿不了莫斯科被毁灭的损失。美国不 需要用成千上万颗原子弹和导弹来使苏联人相信这种威胁的存在。也就是 说,完全没有必要用具备摧毁整个苏联的能力来威慑克里姆林宫。  艾森豪威尔引用美国原子权威奥本海默的话说:美国和苏联是同一个瓶 子里的两只蝎子。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就不应实行耗费巨资的军备计划。  艾森豪威尔确信,国家用于国防的开支越多,至少在达到一定程度后, 国家就越不安全。这是一种公然违反一般人看法的见解,然而它的的确确准 确无误;因为,道理显而易见,美国的军备越发展,苏联也就要向更高程度 发展,而且对于装有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并不存在防御的办法。艾森豪威 尔常说,军备竞赛从来都不具有多少意义,可以说,在核武器时代,军备竞 赛完全是一种疯狂。  以约翰·肯尼迪、林登·约翰逊和休伯特·汉弗莱三名民主党参议员为 首的鹰派批评艾森豪威尔“那种远古时期的观点已经严重危害了国家的安  全”。1958 年,他们声称存在着落后于苏联的“轰炸机差距”,到了 1959 年,这个差距又成了“导弹差距”。  艾森豪威尔知道,所谓的“差距”纯属胡诌。1957 年~1959 年,U—2 型飞机的侦察结果表明,苏联根本没有扩充导弹或轰炸机机群的应急计划; 它还证明,美国在轰炸机和洲际弹道导弹方面已经对苏联占有明显的优势, 大体上至少是三比一。  中情局在对苏联的军备分析问题上支持了艾森豪威尔的观点。艾森豪威 尔曾经说过:“U—2 型飞机和中央情报局的分析报告是我制定对苏战略的重 要依据”。然而,他始终没有透露有关在 U—2 型飞机停飞苏联后美国实施的 “科罗纳”行动计划,而恰恰是这一秘密行动为艾森豪威尔政府提供了决策 的基本依据。  军方特别是参谋长联席会议与艾森豪威尔发生了争执。两位陆军参谋长 马修·李奇微和马克斯韦尔·泰勒因不满总统裁减陆军而辞职。为了压服军 方执行他的政策,艾森豪威尔颇费了一番气力。然而,在他下台后,军备竞 赛遂成为历届美国政府的国策。“科罗纳”计划  1957 年 10 月,苏联抢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朝野一片 哗然。美国人清醒地意识到,苏联既然能把卫星送入太空轨道,也完全有能 力把核弹头发射到美国的国土上。西方情报机构对苏联的军事、经济和科学 技术的实力知之甚少,尤其是导弹核武器的发展情况更是一无所知。航空侦 察虽然获得一些情报,但要冒风险,而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深入广 阔的苏联腹地了解它的全貌。而间谍卫星却能在 160 公里的高空,透过“铁 幕”的封锁,获得所需要的情报信息。1958 年,艾森豪威尔总统制定中情局负责研制一种回收胶卷型的间谍卫星系统,这就是代号为“科罗纳”的绝密计划。它被隐匿在公开的“发现者” 号系列卫星中。由中情局计划部(即行动部)部长比斯尔负责主持这一计划。 “科罗纳”计划在开始阶段出师不利,遭到了一连串的挫折。在以“发 现者”为名的 38 次发射中,前 12 次发射均因运载火箭或卫星回收系统的各 种故障而失败。例如 1959 年 4 月发射的“发现者”号虽然成功地进入了地球 轨道,但它携带的第一个胶卷回收舱却落在北极的斯匹茨尔岛上,很可能被 苏联人回收了。1960 年 2 月发射的“发现者号”卫星因返回舱弹射角出现偏 差,无法返回地球,被射入更高的轨道。后来该回收舱在坠入地球大气层时 还出现了一场虚惊:当时美国海军的雷达早期预警系统在近极地轨道上发现 了这颗不明国籍的卫星,误以为是苏联的轨道式轰炸武器。还有一次,回收 舱落在苏联中亚地区的原野上,当地农民不知何物,把舱内的胶卷扯出来, 绕在树桩上围成了一个简陋的厕所;另有一次,“发现者”的回收舱落在苏联的森林中,被伐木工人用斧子劈开了。 接二连三的失败,引起了从总统到中情局局长的关切,负责研制卫星的洛克希德公司及该计划的各级主管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取消这项计划” 再次成为高层领导的话题,但由于美国急需这种侦察手段,加上 U—2 飞机在1960 年 5 月 1 日被苏联导弹击落,引起美苏间的一场政治危机,增大了要求 用间谍卫星获得情报的压力。“科罗纳”计划的执行者们迫切需要一次成功 的飞行。洛克希德公司将返回舱的自旋稳定火箭发动机由热气式改为冷气式,消除了热气火箭发动机在点火时使返回舱在太空产生像车轮一样旋转的可能 性。  经过一系列最新修改,1960 年 8 月 10 日发射的“发现者”13 号终于准 确入轨,并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遗憾的是,这次发射未带照相机和胶卷, 只携带了一面美国国旗。艾森豪威尔总统欣喜若狂,将星条旗盖在经过 2 次 失败后从太空回收成功的第一个人造物体上。  “科罗纳”计划在过去 18 个月进行了 14 次发射(含 1959 年 1 月 21 日 试射失败的“发现者”零号卫星),如今这种卫星总算接近于一帆风顺了。  1960 年 8 月 18 日,距“发现者”13 号回收成功仅 6 天,“发现者”14 号也成功入轨,相机按计划开始拍摄。卫星环绕地球 17 圈,7 次飞越苏联领 土。返回舱被一架 C—119 飞机成功地回收。整个回收过程是:飞机伸出一个 悬钩,从缓缓下降的回收舱上方飞过,钩住降落伞,切断伞绳使降落伞收缩, 然后将降落伞和胶卷舱一起拽进飞机货舱,环环相扣,一丝不差。  “发现者”14 号使用的是全景相机,可对卫星路线左右两侧各 35 度范 围内的地面扫描,地面分辨率大约 15 米,可覆盖苏联将近五分之一的国土。而 U—2 型飞机在过去 4 年间 24 次侦察飞行覆盖的苏联领土只有 260 万平方 公里。也就是说,“发现者”14 号一次飞行拍摄苏联国土的面积相当于 U—2 飞机 24 次飞行获得侦察照片的总和。“科罗纳”计划最初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苏联在以多快的速度生产远程轰炸机和弹道导弹(包括中程和洲际导弹),以及它们部署在何处。另一个目 的是确定苏联防空体系(包括截击机和防空导弹发射场)的部署情况,以便 供战略空军司令部制定轰炸目标。“发现者”14 号是世界上第一颗成功回收 到侦察胶卷的照相侦察卫星。它的照片用今天的标准衡量虽然不算清晰,但 在当时冷战加剧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如此珍贵的情报,从照片上识别出军用机 场、导弹发射阵地等,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为了庆贺来之不易的成果, 人们欢呼拥抱,将图片判读人员一次又一次抛起来,似乎也要把他抛入太空。 “发现者”14 号的成功,给“科罗纳”计划注入了一针兴奋剂。为了弄 清苏联各种战略核武器的部署情况,在一年多时间里又连续发射了 22 颗“发 现者”号间谍卫星,其中 7 次空中回收成功,4 次海上回收成功。各项研制 和发射活动都处于绝对保密控制之下。间谍卫星的发射场设在范登堡空军基 地,它位于加州太平洋沿岸。这里火车飞奔,运输繁忙,每次卫星发射都选在两列火车通过的短暂间隙时进行。  “发现者”号使用过 8 种相机,分别以“锁眼”(KH)为代号。其分辨 率从初期 KH—1 的 12 米~15 米提高到 KH—5、KH—6 的的 1.8 米~3 米。其中 KH—5 相机是制图相机,为美国陆军测绘局提供战略武器精确瞄准目标所 需的制图信息。KH—6 是一种高分辨率成像系统,专为获取苏联列宁格勒反 导弹发射场的情报而研制的。“发现者”回收舱内的胶卷重量从初期的 4.5 公斤增加到 36 公斤(含两个胶卷舱,相当于 4800 米长);卫星在轨停留时 间从 3 天延长到 19 天;送回地面照片覆盖面积从 400 多平方公里增加到 2880 平方公里。  “科罗纳”计划从 1960 开始侦察活动直至 1972 年结束,成功回收了 100 多颗卫星,它们提供的准确情报使美国军政最高机构可以由此作出正确的决 策。60 年代曾指导“科罗纳”计划的中情局科技部部长惠伦说:“卫星侦察 对美国情报界的影响相当于二战中盟国对德国超级机密‘神奇密码’的破译。  卫星侦察深刻地改变了冷战的进程,或许还曾促使我们从核大战的门槛退缩 回来。”  在“科罗纳”计划实施的十多年里,正是美苏两国冷战愈演愈烈的时期, 它对美苏关系产生了戏剧性影响。其中最重大的事件就是:“科罗纳”行动 计划揭穿了美国国内假想存在的美苏间所谓“导弹差距”的真相,为美国立 下了大功。  1960 年前后,美国朝野流传着一个可怕的消息:苏联在弹道导弹领域具 有明显的优势。基辛格在 1960 年出版的《选择的必要》一书中断言:“导弹 差距”在
年这段时间内将成为事实。这意味着如果苏联首先袭击 美国,我们可能失利。不仅民主党的肯尼迪在 1960 年的总统竞选中大肆散布 “导弹差距”,攻击艾森豪威尔的共和党政府,就连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也 在竞选中大谈所谓的“差距”,靠耸人听闻来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这使艾 森豪威尔相当不满。美国国内一片核恐怖,人们认为,美国已处于苏联成群 的洲际寻弹的包围之中,随时都可以把氢弹扔到美国任何一个地方去,美国 将束手待毙。  当时的苏联也利用这种有利的舆论,推波助澜,试图以“兵不厌诈”的 策略迫使美国就范。赫鲁晓夫对外宣称:“现在我们已有了许多火箭、许多 原子弹和氢弹。如果他们袭击我们,我们就能把所有敌人从地球上扫除干 净!??在我们的工厂装配线上,每年可生产出 250 枚带氢弹头的火箭。如 果这些致命的东西在某个国家爆炸,那里什么都不会留下。”事实果真如此吗?中情局“发现者”14 号飞行前的 1960 年 2 月提交的绝密级“国家情报估计”中报告:到 1961 年年中,苏联可能部署 140~200 枚洲际弹道导弹。可是在对“发现者”—14,—18、—25、—26 和 29 号卫 星获得的照片进行分析后,中情局于 1961 年 9 月 21 日发出的另一份“国家 情报估计”中却指出:苏联已经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还不到 25 枚!而当时美 国已拥有比苏联多几倍的洲际弹道导弹(96 枚“北极星”潜射导弹、24 枚“宇 宙神”洲际导弹)和多 3 倍的 B—52 战略轰炸机,还即将拥有能从地下井发 射的“大力神”弹道导弹和更先进的“民兵”洲际弹道导弹。据当时曾在中 情局情报部供职的专家赫夫斯塔特勒后来透露,实际上苏联当时仅有 6 枚可 供实战的第一代洲际弹道导弹和数量不多的远程轰炸机。通过“发现者”卫星的情报,美国已经摸清了苏联的底牌,在后来的“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中采取了强硬的态度和手段,迫使苏联节节后 退。  “科罗纳”计划总共耗资 8.5 亿美元,仅相当于今天的几十亿美元。钱 虽花得不多可它在 12 年间完成的任务却是范围广、数量多。其中包括——  1.摸清了苏联战略武器的实力和进展情况。例如,苏联全部导弹发射设 施、每种战略导弹、每种潜艇、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数量及其部署地点;苏联 为保护苏伊士运河而在埃及设置的导弹;苏联援助中国建立的核设施;苏联 境内的防空体系以及反导弹防御体系;苏联原子弹和氢弹的储存地点。为美 国战略核武器绘制打击苏联目标的精确地图。2.跟踪监视了苏联新潜艇从建造、下水直至服役的全过程。  3.在美苏载人登月的竞争过程中,监视了苏联登月火箭的试验和惨败。 同时,“科罗纳”计划发展起来的返回和回收技术,为“阿波罗”登月飞船 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4.监视了苏联对第一阶段战略核武器限制条约的遵守情况。5.监视了中国导弹发射试验场、防空导弹阵地及水面舰队的情况。如1964 年 10 月 20 日,即中国首次大气层核试验成功之后的第 4 天,装有 KH—4A 相机的“科罗纳”卫星拍摄了我国罗布泊核试验场的清晰照片。  6.在 1967 年和 1971 年两次中东战争中,为以色列情报部门提供了大量 卫星侦察照片。1967 年的 6 天阿以战争中,“科罗纳”卫星首次用于战术侦察。当年 6月 16 日发射的卫星(分辨率为 2.7 米)按地面指令在 5 天内拍摄了从埃及到 叙利亚整个中东地区照片。据以前一份列为绝密的报告透露,中情局图片判 读重新向以色列提供了下述重要情报:“在 3 个阿拉伯国家的机场上发现共有 245 架飞机可能被摧毁,其中埃及 201 架、约旦 26 架、叙利亚 18 架”; “在埃及境内 35 个已知的地空导弹发射阵地中,有 30 个被卫星发现,其中12 个装有地空导弹,5 个无法确认,9 个未装导弹”;“1 艘客轮在塞得港以南 5.5 公里处被击沉”。同样,在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科罗纳”卫星 也被用来监视中苏边境冲突和印巴战争。1972 年,“科罗纳”计划被新的卫星侦察计划所取代。 间谍卫星与战略核武器似乎是冷战时期诞生的孪生宠儿。二者都被拥有它的国家视为最高的国家机密。但它们的使命却截然不同,前者是窥视敌方战略核武器及其秘密情报的航天密探。30 多年来,美国和苏联(包括现在的 俄罗斯)发射的数以千计的航天器中,绝大部分都属于间谍卫星。当然,目 前仍在太空运行的各种间谍卫星,其技术水平和侦察能力远远高于已被解密 的早期间谍卫星。1995 年 2 月 24 日,美国现任副总统戈尔在中央情报局总部为揭开这一秘密而举行的尖端仪式上,首次公布了“发现者”号卫星拍摄的 4 幅绝密照 片。他还宣布,美国政府批准将
年“科罗纳”计划中拍摄的 86 万张侦察照片全部解密。这次解密的照片 86 万张照片,耗费了总长度为 640 公里的胶片,他们分别被装在 1.7 万个胶卷筒内,相当于在这 12 年中每分钟内拍摄一幅;其覆盖 地球表面面积达 17.5 亿平方公里,相当于把当时的苏联覆盖了 88 次。实际 上,这些照片中有 95%为国外地区照片,只有 5%是在美国本土上空拍摄的, 而且有近半数约 40 万幅照片不同程度地被云层遮挡。这说明在早期可见光照 相侦察活动中,可利用的侦察照片只有一半左右。除上述 86 万幅照片外,同时解密的还有相当于 11 立方米体积的秘密资料,包括“发现者”卫星的技术报告、侦察目标、人物和射击资料等。 这批解密的资料已于 1995 年 10 月起由中情局分期分批移交给美国档案国家档案馆。十八、与苏加诺过招  在艾森豪威尔的眼里,苏加诺最不可原谅的过错是他选择了中立,在冷 战中不参与任何一方。艾森豪威尔认为,中立和不结盟的政策实际就是倾向 共产党阵营。  正像当时的其他领导者,如缅甸的吴努、埃及的纳赛尔、印度的尼赫鲁 一样,苏加诺拥护新的不结盟运动。作为东道主的印度尼西亚,于 1955 年冬 在万隆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了这次会议,得到 了国际上的承认。  而美国政府拒绝承认中国。在 1954 年日内瓦会议上,国务卿杜勒斯甚至 指令美方人员不得同中方人员握手。正是杜勒斯本人亲手将改善美中关系的 大门多次关上。例如 1957 年缅甸总理吴努告诉白宫,在他访问北京期间主动 替美国讲了情,当时中方同意释放被关押的中情局特工约翰·唐尼和理查 德·费克图二人。中方没有提出任何交换条件,只是要求美国允许一些新闻 记者来访问中国,以增进西方对新中国的了解。然而,遭到杜勒斯的拒绝。 于是,那两名中情局特务在监狱里一直熬到 70 年代。  苏加诺与苏联及其东欧国家交往,还邀请中国参加了万隆会议,这使美 国极为仇视,这也是中情局采取秘密行动颠覆苏加诺政府的一个直接原因。1955 年初,中情局得到 100 万美元的款项,用来支持印尼玛斯友美党参加当年 9 月 29 日的全国大选。在香港黑市上,中情局将美元兑换成印尼货币 “盾”,从而将预算批准的款额增值,相当于 400 万美元的数目。然而,在 竞选中,印尼共产党获得了 3405 万选票中的 600 万张,远远超过了玛斯友美 党。紧接着,苏加诺于 1956 年访问了中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中情局的威纳 斯对秘密行动部远东处处长说:“我认为我们收拾苏加诺的时机已经到了。”1956 年 12 月,印尼西苏门答腊和北苏门答腊的驻军司令官宣布“独立”,1957 年 3 月,叛乱进一步扩大。这些上校们宣布该地区处于紧急状态,并取 代了文职政府。中情局与印尼的叛军“有多条联系渠道”。比斯尔当时任艾伦·杜勒斯的特别助理。据他回忆,至少在 1954 年,中情局就与印尼军方建立了秘密联 系。他说:“我可以公平地说,凡与中情局打过交道的人最终的结果都成了 苏加诺的反对派。”中情局通过对印尼的军事援助,在印尼军方和警方中招 募了大量“希望为中情局工作的印尼人”,其中包括那些发动叛乱的地方军 上校。  对于叛军提出的提供武器弹药的要求,中情局立即响应。“当威斯纳手 捧一张付款单去找局长办公室的时候,杜勒斯兴高彩烈地签了字。这张付款 单使威斯纳能为印尼行动支取 1000 万美元”。不久,武器装备和 3 支特工队 由美国潜艇运往苏门答腊。与此同时,中情局招募了 300~400 名美国人、菲 律宾人和中国台湾的国民党特务,驾驶一小队运输机和 15 架 B—26 轰炸机, 支援叛军的行动。  11 月 30 日,在中情局的支持下,印尼宗教团体“伊斯兰教国运动”对 苏加诺行刺。当时苏加诺在两名儿童的陪同下离开一个为学校集资举办的义 卖市场,5 枚手榴弹向他投来,虽然苏加诺幸免于难,但有 10 人死亡,48 名儿童受伤。约翰·杜勒斯决定吊慰死难者,并祝贺苏加诺幸存。他告诉艾 伦·杜勒斯:“如果不这样做,会使人生疑。”  丑坏苏加诺  1955 年,印度尼西亚国内进行大选,印尼共产党获得了 1/4 的选票。为 此,苏加诺总统提出,印尼共产党在内阁成员中也应占 1/4 的席位;他还主 张实行“有领导的民主”,实行“纳沙贡(即民族主义、宗教、共产主义三 大思潮的合作)”。鉴于苏加诺的“亲共倾向”,中情局决定采用“危地马 拉政变”的方式推翻苏加诺政权。1956 年,威斯纳指挥中情局计划处向驻扎 在苏门答腊岛上的反对苏加诺的印尼叛军直接提供援助(一年后,中情局又 以新加坡情报站为据点,策划了多起支持苏门答腊叛军的秘密行动,作为美 国的盟友,澳大利亚秘密情报局也参加了这一秘密行动)。为了配合军事行 动,计划处远东五组副组长约瑟夫·伯克霍尔德具体负责一项丑化苏加诺的 秘密行动,作为政治宣传攻势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情局根据各方面了解到的情况,发现这位以“武士”精神著称的总统 已坠入一名苏联女间谍的情网。有些人说苏加诺可能受到了这个女间谍的直 接影响,或是被苏联克格勃抓到了把柄,对他进行讹诈,因此才不得不亲近 苏联人。中情局决定利用这件事来大做文章,彻底败坏苏加诺的名声。  在社会上,人们对苏加诺总统的好色早有所闻,他的钱财和地位使他轻 而易举赢得了一些多情女子的芳心。在印度尼西亚,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 她们只是男子的附属品和寻欢作乐的工具;加上印尼有 70%以上的人口信奉 伊斯兰教,所以在这个伊斯兰教的“千岛之国”,人们对于总统寻花问柳、 娶妻纳妾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反感。按照伊斯兰教规,已有 4 房佳丽的 苏加诺还可以再娶 8 个。苏联为了投其所好,在苏加诺访苏期间,的确派出了一批色情间谍与其寻欢作乐,随后,克格勃的官员别有用心地邀请苏加诺观看他在床上颠鸾倒 凤的春宫电影,企图以此讹诈他。没想到的是,苏加诺观看电影时,面色坦 然,微笑着说:“电影拍的还不错,请你们再拷贝几部,我带回去欣赏!” 弄得苏联人无可奈何,只好作罢。中情局当然不知道这些底细,还以为性讹 诈对苏加诺有效果呢。中情局的一伙“道德家”们要在印尼人民面前揭开苏加诺生活之谜,让人们看看总统如何与一个外国女人耳鬓厮磨,这并非是一般的生活方式,而 是完全的堕落。如果这件事办成了,在国内,人民将会怨恨和反对总统;在 国际上,将使同情苏加诺的人无地自容,而且还会有更多的人蔑视他。在这 种形势下,印尼民众将揭竿而起,赶他下台。到那时,大家就会相信,印尼 只有摆脱苏加诺的统治,国家才会兴旺发达起来。这就是中情局的一厢情愿。 此事该如何下手呢?参加该行动的一名中情局官员想出个主意:加工一 部色情影片,经过改头换面,作为苏加诺的“宫廷轶事”来曝光,揭露他的 淫乱生活。这个想法当即得到众人的赞同,于是请来中情局安全室主任谢菲尔·爱德华兹,要他协助完成这一任务。 爱德华兹与洛杉矶警察局关系密切,他通过对方搞来一部底片颗粒较粗糙的黑白影片,其内容是关于一名墨西哥男子迷恋上一位风骚女郎的浪漫故 事。史密斯和参与推翻苏加诺政权的秘密行动的几名官员在华盛顿审查了这 部片子,感到不满意。他们认为影片里的男主角“貌合神离”与苏加诺相差 太远,而女主角只有迷人的性感,无法使人相信她确实就是那个克格勃的女 间谍。既然现成的色情片子达不到既定要求,中央情报局只得自己动手拍摄 片子,由罗伯特·马休负责制片工作。马休曾担任过联邦调查局的官员,在国内人头熟,经验也丰富。 中情局派人物色了许多戏子,但一直找不到满意的人选来扮演美丽的苏联女间谍,也找不到与苏加诺长相接近、且能模仿苏加诺举止言行的男演员。 眼看拍片工作又要流产了??正当大家为此事一筹莫展时,洛杉矶警方又送 来一些内容淫秽的影片,总算解了中情局的燃眉之急。影片中的那位男主角, 皮肤黝黑,看上去很象墨西哥人,只要稍微修饰一下,即可乱真。中情局请 洛杉矶警方设法找到了那个黑肤色、秃顶的男演员。苏加诺在公开场合总是 带着黑色的“铜鼓”式帽子,苏加诺不带帽子时从不让人为他照相。负责制 片的官员认为,苏加诺在床上不可能带着“铜鼓”帽,影片应将秃顶的苏加 诺暴露在人们面前,这既拆穿了苏加诺的虚荣心,还可以使影片显得更真实。 经过一番周折和努力,一部以《快乐的日子》为片名,介绍苏加诺私生活的 色情片拼凑成功了。中情局从影片中取下不少特写镜头,冲印成照片送到远 东地区广为散发。人们看过照片后,都认为是某个恶作剧的人在苏加诺下榻 的宾馆里秘密设置了照相机,从而把他在床上作爱、出乖露丑的淫态偷拍下 来了。据说观看这部片子的人很多,票房收入不菲。美国风味  1958 年 1 月 6 日,苏加诺总统开始出国访问,中情局派遣特工人员密切 监视他的行踪,企图寻机再做点手脚。1 月 12 日,苏加诺抵达埃及首都开罗。在这次苏加诺出访的几个国家中,唯有开罗是中情局能窃听到苏加诺电话的地方。当初小罗斯福在帮助纳赛尔 推翻法鲁克国王的日子里,在开罗悄悄保留了一些从事秘密行动的设备及其 秘密关系。苏加诺下了飞机,刚到宾馆,便急不可待地给纳赛尔打了个电话。他先是情真意切地向纳赛尔致以兄弟般的问候和感谢,随后他邀请纳赛尔马上到 他下榻的宾馆来一趟。他说:“我这里有 3 位美丽的泛美航空公司的空中小 姐,她们想开个小宴会,你能否也来热闹一下?”纳赛尔听了对方这番话, 先是一愣,不知如何回答才好,稍停片刻,纳赛尔才醒悟过来,他不动声色 地谢绝了对方的盛情,马上把电话挂了。显然,在对待女色上,纳赛尔要比 苏加诺检点得多。最初,当中情局得知苏加诺准备包租一架泛美航空公司的飞机进行出访和旅游时,曾经想到招募一名漂亮的美国空中小姐,让她有意靠近苏加诺, 引诱他上钩;如果事情进展顺利,甚至有可能以“美利坚风味”取代“俄罗 斯风味”。可是时间太仓促了,已经来不及操办此事:那个空中小姐事先没 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她很难在献身时从苏加诺那里掏出有价值的情报。就这 样,中情局最终未能将“美国风味”派上用场。据说那位应征的航空小姐因 为没有让她去赴汤蹈火竟然痛哭失声??苏加诺不孬  1957 年上半年,中情局负责行动计划的副局长威斯纳责成乌尔默向驻扎 在苏门答腊、苏拉威西等岛的印尼叛军直接提供军事援助。40 年代末曾经担 任驻雅典情报站站长的乌尔默,此时升任中情局远东处处长,他具体负责策 划印尼的一些军官发动政变,企图推翻苏加诺。就在苏加诺外出的那段日子 里,中情局与苏门答腊岛上的叛军首领们密切联系,加紧向他们提供武器弹 药,而且还派出中情局的飞行员,驾驶 B—26 型轰炸机支援对方,这和中情 局当年在危地马拉采取的行动一模一样。    2 月,当苏加诺正在日本访问时,苏门答腊岛上的叛军宣布成立“独立 的印度尼西亚政府”——革命委员会。面临国内动荡不定的政局,色鬼苏加 诺一点都不像中情局所想象的那样优柔寡断、弱不经风,而是采取了强硬的 态度,他命令忠于他的军队向叛军发起进攻。战斗持续了几个月,叛军节节 败退。6 月 26 日,印尼政府军攻占叛军的最后的“首都”、西里伯斯岛的万 鸦老。  5 月 18 日,中情局指派艾伦·波普驾驶 B—26 轰炸机支援岌岌可危的政 变军队。在匆忙中,波普认错了目标,将炸弹投向一座大教堂,许多正在做 礼拜的善男信女当场毙命,血肉横飞,惨不忍睹。随即,波普的飞机被印尼 政府军击落,他被抓了起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国务卿杜勒斯都声称波 普是个兵痞,矢口否认美国与反叛有任何联系。然而印尼人查获了波普的空 军和民航公司的身份证,以及他按照该计划所签订的合同。铁的事实揭穿了 美国总统和国务卿的公开谎言。这一事件激怒了广大印尼人民。为了避免事 态扩大、矛盾进一步激化,杜勒斯下令:“必须尽快脱身。”就在比斯尔接 任计划处处长职务前不久,中情局被迫终止了对苏门答腊叛军的支持。1958年 6 月,叛乱基本平息。这是中情局在大规模的隐蔽行动中第一次遭到严重 挫折。波普在苏加诺的大牢里蹲了 4 年,直到 1962 年,在肯尼迪的弟弟、美 国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的亲自过问下,苏加诺才同意释放波普。波普回 国后,在迈阿密由中情局控制的南方航空运输公司继续服务。美国官方始终否认中情局曾经参与
年在印尼发生的军事叛乱。但是印尼人心里很清楚,苏门答腊,苏拉威西等地的叛军得到了中情局 支持。这一事实在对叛乱分子的审讯过程中更清楚了:参与叛乱的有数百名 美国人、菲律宾人和中国台湾国民党特务。苏加诺不想和美国人闹翻,决定 息事宁人,不了了之。他明白,一旦和美国公开闹翻,印尼将失去美国的物 质援助。1959 年,中国西藏的达赖喇嘛发动武装叛乱,艾森豪威尔随即对中国的事务“越来越关切,”加上苏加诺对美国所表现的温和态度符合国务卿杜勒 斯在远东推行的政策,出于美国在远东利益的考虑,华盛顿增加了对印尼的 经济援助。华盛顿方面的立场是,只要苏加诺愿意和美国保持经济合作,不 “投靠”中国或苏联,华盛顿就允许苏加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统治这个国家。十九、中情局在非洲
(一)卢蒙巴之死 联合国军进驻刚果(金)  1953 年,中央情报局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暗杀机构——第七计划处,由派 遣到中情局的美国陆军军官鲍里斯·帕希上校担任处长。该处是政策协调办 公室下属的一个“特别行动”机构,最初是一秘密行动组织,后来成了计划 司。  政策协调办公室主任、第七计划处的上司弗兰克·威斯纳说:第七计划 处的任务包括暗杀活动和“绑架‘铁幕’后面的人物??如果他们对现政权 不满,我们的人为了他们的安全能够将他秘密护送出国;第七计划处也绑架 那些有碍于我们利益的人。”正如该机构的条文所说:“第七计划处负责暗 杀、绑架和诸如此类随时可能由上级交付的职责。”威斯纳在一份备忘录中 解释说:这是“一个与同行机构竞争的问题,如果需要,所有其他掌权者都 搞暗杀。”  1955 年,台湾国民党特务机关策划了“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事件, 由于周恩来因故未乘坐这架飞机,暗杀没有得手。这一事件的背后就是由中 情局指使的。中情局曾经多次策划暗杀周恩来的秘密行动。1960 年是艾森豪威尔总统执政的最后一年。就在这一年里,中情局策划了多起暗杀外国政府首脑的秘密行动,他们是:古巴总理菲德尔·卡斯特罗、 多米尼加共和国总统拉菲尔·特鲁希略、伊拉克共和国总理阿卜杜拉·卡赛 姆、刚果总理卢蒙巴。但是这四起谋杀行动并未全部按计划如期行事:暗杀卡斯特罗的行动计划和人员安排在 1960 年 9 月就已全部妥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秘密行动一 拖再拖,直至 1961 年肯尼迪总统当政后才正式实施; 1960 年 12 月,中情 局草拟了一份暗杀多米尼加总统特鲁希略的行动计划,但是特鲁希略并非死 于这伙暗杀者手里,而是被中情局武装的另一伙“持不同政见者”在一次公 路伏击中干掉了;中情局打算让技术服务室主任戈特利布把一块在毒液里浸 泡过的手帕邮寄到伊拉克,然后设法转送到卡赛姆的手里,使对方中毒身亡, 可是手帕没等寄到巴格达,1963 年 2 月 8 日,伊拉克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发 动了政变,翌日,卡赛姆被处决。只有卢蒙巴之死发生在艾森豪威尔总统任 期内。1961 年 1 月 17 日,卢蒙巴的死讯传到了华盛顿,那天正好是艾森豪 威尔卸任总统职务的前五天。1 月 19 日,艾森豪威尔与即将上任的肯尼迪举 行最后一次工作会议,两人专门谈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60 年代,美国在非洲的政策归根结底是排斥苏联和中国的势力。非洲已 成为美苏角逐的场所。  1960 年,包括刚果(金)在内的 16 个非洲国家纷纷宣告独立。刚果(金) 是比利时的殖民地,它在刚独立时,由全国仅有的 13 名大学生组成了政府。 独立后的军队、行政机构和经济管理部门仍在比利时人的控制之下。比利时 政府起初以为,允许刚果(金)独立是稳健之举,自己既可以从这块旧殖民 地获得利益,又不必承担任何风险或责任。但是,几星期后,比利时人的如 意算盘落空了。  1960 年 7 月 6 日,刚果(金)士兵哗变,要求驱逐比利时军官,当即发 生了流血事件,不少本地人和欧洲移民在冲突中丧生。7 月 8 日,比利时政  府悍然出动伞兵部队镇压刚果(金)军队,并支持和怂恿冲伯集团在刚果(金) 南部最富庶的加丹加省宣布独立,成立了“加丹加共和国”,策动卡隆古成 立了“开赛矿业国”。刚果(金)总统卡萨武布和总理卢蒙巴向美国发出呼 吁,请求帮助。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如果美国单方面派兵插手刚果(金) 事件,势必要引起苏联人出面干涉,只有以联合国的名义出兵,才可能防止 苏联人的直接卷入。所以艾森豪威尔提议让卡萨武布和卢蒙巴向联合国呼 吁。7 月 14 日,美、苏两国投票赞成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向刚果(金)派 遣联合国军队的决议。于是,1.5 万名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进驻刚果(金), 其中有 1 万多名官兵是美国人。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指示联合国军不介 入刚果内部事务。“卢蒙巴就是卡斯特罗”  面临这种局面,帕特里斯·卢蒙巴发表声明,不论是谁,只要帮助他收 回加丹加省,把比利时人赶走,他就愿意接受对方的支持。  卢蒙巴对联合国军拒绝进攻加丹加省以消灭分裂势力不满,于 8 月 19 日要求联合国军撤离刚果,并谴责了联合国、比利时和美国。他命令刚果军 队讨伐开赛省,并向加丹加省推进,以维护刚果的统一。这一行动得到了苏 联、中国、阿联、几内亚、加纳等国家的支持。这样,卢蒙巴开始向苏、中 等社会主义国家靠拢。华盛顿方面认为,卢蒙巴已有左翼倾向,他发表的这一声明正是他“公开寻求苏联人当奶妈的明证”。有人担心,卢蒙巴可能会把刚果(金)变成 第二个古巴。中情局对卢蒙巴恨之入骨,认为他是造成刚果(金)局势动荡 的罪魁祸手,“是黑鬼卡斯特罗。”1960 年 8 月 18 日,中情局驻刚果情报站向局长发回的电报说:“不论卢蒙巴是真的共产党,还是玩弄共产党游戏以巩固他的政权,刚果反西方力 量正在迅速加强,采取行动以避免出现另一个古巴的时间已不多了。”艾森 豪威尔及其重视中情局对刚果形势的判断,从此美国得出了“卢蒙巴就是卡 斯特罗”,就是“俄罗斯黑鬼”的结论。有关卢蒙巴的这些情况很快在华盛顿传开了,他简直成了声名狼藉的人。更有人说,卢蒙巴举止怪癖、落拓不羁、爱吸大麻,还相信巫术。7 月 底,卢蒙巴访问了华盛顿。在美期间,卢蒙巴向美国国务院提出安排一名白 人妓女来陪伴他。美国副国务卿道格拉斯·狄龙反映说:“卢蒙巴讲话对不 正面瞧着你,而是两眼朝上看。他能够操一口流利的法语,讨论问题时总是 东拉西扯,与主题根本不相千,他似乎被一种想成为救世主的狂热劲头支配 着自己的行动??他简直是个没有理性的人”。国务院曾经希望与卢蒙巴合 作,但在他与狄龙会见后,一切成为泡影。  卢蒙巴受到冷遇,返回刚果(金)。由于不能从美国获得军火和支持, 他便转向苏联,中国也表示支持他。苏联很快向刚果(金)送来了军事人员、 技术专家、飞机、武器和弹药。卢蒙巴十分感激地接受了苏联人的援助。同 时,他与赫鲁晓夫要求联合国维和部队撤出刚果(金)。  1960 年 8 月 18 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举行会议。艾森豪威尔说:“我 们必须让联合国军留在刚果,”如果把它赶走“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杜勒 斯认为,卢蒙巴已被卢布收买。  8 月 25 日,5412 委员会举行会议,讨论了中情局对卢蒙巴采取行动的方 案。艾森豪威尔的私人代表戈登·格雷说:“总统对当前形势下采取直截了  当的行动的必要性表示出极为强烈的情绪,他想知道所制定的计划是否足以 达到预期的目的。”委员会最后“同意对刚果的计划不必排除关于采取任何 能搞掉卢蒙巴的特定行动的‘考虑’”。艾森豪威尔和中情局在暗杀问题上 的发言记录都是这样似是而非、模棱两可。5412 委员会的主要作用是“保护 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任务就是仔细检查政策和计划,避免将总统 牵扯进去或使他陷入困境。有些“过于敏感”的行动计划不能在国家安全委 员会上讨论,于是转到 5412 委员会去制定。该委员会“为掩盖记录提供了极 好的方法,使国会或历史学家无法指出谁下令采取了那次行动,谁负有什么 责任。”  8 月 26 日,杜勒斯向中情局驻利奥波德维尔(现今刚果民主共和国首都 金沙萨)站站长劳伦斯·赫奇曼发去一份密电。电文中说:“上峰的观点很 明确,如果卢蒙巴继续占据高位,结局将使刚果变得更加混乱,并为共产党 接管刚果铺平道路,这将使联合国的威望和自由世界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 害。我们认为,干掉他是我们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是我们国前秘密行动中 优先考虑的大事。你与大使商量一下,设法得到他的帮助,如果发生了特别 的情况,他不想插手这件事,他有权自行作出决定,我们没有时间再拖延了”。 杜勒斯还亲自在电报上签了字,这是中情局总部对外指示时极少出现的情 况,可见其电文的重要性。当时比斯尔正在外出度假,不在华盛顿,但他和 参与这一行动的中情局其他人员都很清楚,艾森豪威尔对卢蒙巴极其痛恨, 把他看成是一条疯狗;总统迫切希望尽快解决刚果(金)的问题。因此,杜 勒斯在给赫奇曼的电报中使用了最强硬的语气。策划暗杀  9 月 5 日,刚果(金)总统卡萨武布解除了卢蒙巴的总理职务,据说是 因为在 3 周前,卢蒙巴在苏联人的鼓动下毅然宣布与联合国断绝关系。卢蒙 巴对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说,刚果(金)已失去对他个人的信任,并斥 责他与比利时人串通一气。与此同时,卢蒙巴邀请苏联人直接插手刚果(金) 的事务。不久,刚果(金)的军队开始逮捕在那里的联合国官员。卡萨武布 认为,卢蒙巴的所作所为是想篡权。大多数的联合国官员,包括美国人和联 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也认为,这是卢蒙巴为了牟取个人的权利,想抛弃联 合国的原则,进一步挑起刚果(金)内战的一个步骤。然而,卡萨武布与卢 蒙巴之间的冲突很快被另一起突发事件掩盖了。9 月 14 日,在中情局和比利时情报机关的双重策动下,刚果(金)陆军参谋长蒙博托上校发动军事政变,接管了政府权力。但卢蒙巴依靠国会和忠 于他的部队,仍积极参与刚果(金)的事务。他本人将自己置于联合国军的 监护之下。  鉴于上述情况,9 月 21 日,在有艾森豪威尔总统参加的国家安全委员会 会议上,杜勒斯说:“当前,蒙博托在刚果是一支有效的力量,而卢蒙巴尚 未被搞掉,他的存在对我们是极大的危险。”杜勒斯用英语中含义不清的“搞 掉”二字来表达中央情报局对卢蒙巴的处理意见,这既可被理解为“把他杀 了”,又可理解为“使他在政治上彻底垮台”。那天会议上的备忘录中这样 写到:“最后决定,处理和解决刚果(金)问题并不排除采取任何特别行动 搞掉卢蒙巴。”根据以后事态的发展可以断定,艾森豪威尔总统批准了中情 局的行动方案,决定暗杀卢蒙巴。9 月份,按照比斯尔的命令,中情局的毒品专家、技术服务室的戈特利布忙得不亦乐乎:在美国陆军特种化学部队的帮助下他收集、准备和配制了 相当数量的生物毒剂。这是一种选择性生物毒剂,使非洲黑人极容易患上一 种致命性疾病。9 月 26 日,他以外交官的身份来到利奥波德维尔,把毒剂亲 自交给暗杀行动负责人赫奇曼,用于干掉卢蒙巴。为了掩人耳目,中情局特 别训练了两名非美国籍的职业杀手。这两名职业杀手被分开在美国接受训 练,彼此之间不知道对方的存在。训练结束后,两人又分别来到利奥波德维 尔,从赫奇曼处领取了生物毒剂。赫奇曼知道此次暗杀行动十分复杂,并非 轻而易举就能取得成功,他向中情局总部请求派一名执行官前来监督暗杀行 动。比斯尔任命计划处下属的一个行动小组组长贾廷斯·奥唐奈前往利奥波 德维尔担任执行官。奥唐奈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教徒,他与比斯尔和戈特利 布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暗杀外国领导人的行动应当与维护美国的利益息息 相关,而且这类暗杀只能发生在迫不得已的非常情况下,由最高总司令,即 美国总统亲自签署命令。因此,奥唐奈不准备将卢蒙巴置于死地。他对比斯 尔说:“我不想直接参与暗杀卢蒙巴的行动。”但比斯尔坚持要他立即赶赴 刚果(金)。因为就在蒙博托发动政变之后,在刚果(金)的联合国维持和 平部队以保护为名,把卢蒙巴软禁起来,猎物已经到手了。最后,奥唐奈答 应比斯尔,他准备去刚果(金),但不是为了去监督中情局暗杀卢蒙巴的行 动,而是去确保联合国军把卢蒙巴转交给蒙博托处理。实际上,奥唐奈的这 一决定完全是为自己考虑。此时,卢蒙巴的生命已经危在旦夕,奥唐奈不想 让自己的双手直接沾上卢蒙巴的鲜血,一旦刚果(金)人自己杀掉卢蒙巴, 那事情就与他无关了。奥唐奈对比斯尔说:“刚果人的罪行还是让刚果人自 己去审判吧!”为了确保自己的行动有人作证,临行前,奥唐奈去见了自己 的顶头上司比尔·哈维和计划处付处长赫尔姆斯。他对赫尔姆斯说:“狄克, 我这次去刚果办事,是比斯尔要我去的,我对他说,我不想把卢蒙巴杀了。” “你这样做是对的。”赫尔姆斯回答说。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总统和社勒 斯兄弟俩的批准,比斯尔决不会冒然执行暗杀卢蒙巴的行动,同时他也知道, 中情局为了保护总统不因参与谋杀外国领导人的计划而受到谴责,一直奉行 “似乎有理的否认”的理论:策划阴谋没有留下书面文字,商议和下达指令 时往往采用“迂回曲折”的语言。这就为以后的否认和抵赖,留有回旋余地。 所以,听了奥唐奈对他说的话后,他也不便多说什么。后来他也没有把奥唐 奈的这些话告诉别人,因为在计划处,比斯尔一手操办着暗杀卢蒙巴的秘密 行动,不让赫尔姆斯染指。惨遭毒手  戈特利布等人到了刚果(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接近卢蒙巴和怎 样使用毒药。一个方案是采用牙膏、牙刷,但他们不知道非洲领导人的牙齿 卫生习惯。毒杀方式还涉及到毒药发作 的时间。就这样,事情拖到了 10 月初。浑身罪孽的戈特利布认为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如果再不回美国,他 可能会被杀掉去进刚果河里。于是匆匆离去。  10 月 7 日,中情局驻利奥波 德维尔站向兰利总部发去一份电报:“戈 特利布已经留下了一些有用的东西,我们将设法继续进行该行动。”10 月 15 日,中情局总部发出回电:“或许可以派突击小组进行劫持(卢蒙巴),从 河岸向悬崖上的那栋房子袭击??征求你们的意见。”10 月 17 日,利奥波 德维尔站回电:“无法向目标附近靠近,建议总部尽快送来外国造的配有望 远镜瞄准器和消音器的机枪  ??”尽管中情局作了缜密的布置,但卢蒙巴并没有落到中情局的手里。 11月 27 日,卢蒙巴从联合国部队的监护下逃脱,他准备到斯坦利维尔重新率领 他的支持者与蒙博托和联合国的军队抗争。赫奇曼将卢蒙巴的计划报告给蒙 博托,并配合他的军队设置路障拦截卢蒙巴。不幸的是,3 天以后,卢蒙巴 落入蒙博托的手中。在刚果(金)的中情局人员担心卢蒙巴会再次从蒙博托手中溜掉,于 1961年 1 月 13 日从利奥波德维尔向中情局总部发报:“卢蒙巴可能会利用他的 打手队和舆论宣传,利用目前联合政府中出现的一系列的失败情绪来确保国 会对自己的支持。??当前,拒绝采取极端行动将导致美同在刚果(金)政 策的失败。”  1961 年 1 月 17 日,卢蒙巴被押解到加丹加省首府伊利沙伯维尔。“由 于遭到严刑拷打,在拖下飞机时他已是奄奄一息了”。没过几小时,卢蒙巴 就被冲伯集团杀害,尸首随即焚烧掉了。卢蒙巴的许多追随者也在伊利沙伯 维尔机场遇害,这里由此以“屠宰场”而闻名。  1 月 19 日,利奥波德维尔站站长兴奋地向中情局总部发出电报:“感谢 帕特里克(爱尔兰的守护神),如果我们知道他要来的话,我们一定会烤一 条蛇来款待他,”一贯与美国不和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得知中情局假手冲伯集团杀害卢蒙巴之后,愤愤地指出:“这是比亲手杀人更卑劣的犯罪。”(二)把牢底坐穿  当今的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是南非著名的黑人运动领袖,他曾在南 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的监狱里度过了 28 年的铁窗生活。纳尔逊·曼德拉 1918 年生于南非的一个部落酋长的家庭。他学过法律,并于 1952 年在约翰内斯堡当开业律师。  1944 年,曼德拉加入主张非暴力斗争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后来成为 该组织的主席和军事总司令。残酷的斗争现实使曼德拉及其南非非洲人国民 大会放弃了非暴力的主张, 1961 年,半地下性质的“全非洲人国民行动委 员会”成立,曼德拉被指定为该组织的名誉书记,继而又成为以破坏行动力 斗争方式的非洲人国民大会武装部“民族之矛”的领导人。  1962 年 8 月,曼德拉被南非当局逮捕以煽动和非法出国罪被判处 5 年徒 刑。 1964 年,法庭改判曼德拉终生监禁。  关于曼德拉被捕的经过,多年来一直众说纷坛。有人说他是被黑人同胞 出卖的,也有人说他是因交通违章被南非警察偶然捕获的。然而,美国哥伦 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电视新闻却以确凿的证据,揭开了曼德拉被捕的真相。    1987 年 8 月 25 日,在曼德拉被捕 25 周年的日子,哥伦比亚广播公 司在晚间的电视新闻节目里,播发了该公司驻巴黎记者詹姆斯·汤姆林斯发 回的电讯:“??毫无疑问,曼德拉是被一名为中央情报局工作的美国人出 卖的。”CBS 还根据“美国消息来源”指出,这个美国人就是当时美国驻南 非德班领事馆的官员唐纳德·里卡德;此人目前已经退休,隐居在科罗拉多 州帕果萨泉。CBS 的记者采访了他,但他以“此事涉及国家安全”为借口, 拒绝回答记者的提问。因为每一个中情局的成员都曾宣过誓,终生不得泄露    他们所掌握的机密情报。  1958 年至 1962 年,唐纳德·里卡德的公开身份是美国驻德班领事馆的 官员,实际上是中情局的特工人员。在南非的 4 年里,他奉命伪装同情黑人 运动,骗取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ANC)的信任,打入了该组织内部,并得以 同南非国大的领导人频繁接触。1962 年 8 月上旬,里卡德与南非国大领袖曼 德拉约定,8 月 25 日在纳塔尔州霍尔维克镇会面,商讨由里卡德向南非国大 提供资助的问题。但是,里卡德却把这一计划报告给德班安全局的丹尼·贝 斯特上校,并提供了曼德拉的化名,以及他驾驶的汽车牌照。结果,南非警 察以检查车辆为名,在霍尔维克小镇的郊外公路上,抓到了化名为塞西尔·威 廉斯的纳尔逊·曼德拉。从此,曼德拉身陷囹圄 28 年。唐纳德·里卡德是中 情局的特工,这一点没有疑问。在美国国务院保存的一份情报机构人员名册 中,就有这个名字。此外,在 1968 年民主德国情报专家朱利叶斯·马德尔编 纂的《名人传》中就收入了里卡德的名字前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员约翰·马 克在《如何识别暗探》一书中也提到过里卡德。就连中情局的一位前高级官 员也不否认里卡德是中情局的成员。当年与里卡德同在德班领事馆的另外两 名官员也是中情局的特工:唐纳德·卡斯蒂尔和约翰·伦霍尔。这两人后来 都成为情报研究专家,现已退休。曼德拉被捕后,里卡德已不适合继续留在南非。于是,中情局命令他返回美国,后来又前往缅甸和南朝鲜。在里卡德离开南非的前夕,其密友、中 央情报局特务、联合国军上校麦克·霍尔在家中举行了一次告别晚会。参加 晚会的有霍尔夫妇,还有几名记者:G·H·卡尔品,布赖恩,罗伊·拉顿等。 里卡德在这次晚会上,出于“炫耀”自己,泄露了他出卖和诱捕曼德拉 的事情。罗伊·拉顿后来对约翰内斯堡《星期日时报》记者说:“我不敢肯 定他是否谈过曼德拉的事,但他肯定说了不少有关南非国大的事情。比如, 他自称认识一名制造了《纳塔尔人报》报社炸弹爆炸事件的人。”南非《论 坛报》根据拉顿的谈话报导说:“里卡德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灵通人士,他对有关黑人激进团体的行动计划简直是了如指掌。”拉顿还对记者说,“我早就确信里卡德在力中央情报局工作。当我还在《星期日时报》作新闻编辑时,里卡德前来找我,要求委任一个叫麦克·霍 尔的人作该报驻刚果(注:扎伊尔)记者。”他说:“我签署了委任书。本 来指望这个叫霍尔的人能为我的报纸发回一些有关刚果战事的报导,然而, 他从来不曾这样做过,鬼知道这家伙在刚果干什么。”事实上,这个麦克·霍尔当时正以上校的军衔,在刚果(金)指挥“联合国军”作战。 关于里卡德出卖曼德拉一事,《星期日时报》曾采访了当年担任德班安全局头目的丹尼·贝斯特上校。贝斯特声称他与里卡德有“私人交情”,他 不能肯定里卡德当年曾向他透露过曼德拉的情报,但是“我们肯定经常从美 国中央情报局得到帮助”。这种说法当然是南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的一种推 诿之词。事实上,里卡德确实向贝斯特提供了曼德拉的行踪,作为交换,他 从贝斯特手里得到了南非政府的“班图斯坦计划”这一绝密情报。  里卡德高兴得太早 了。没过几天,就有人把他在晚会上泄露机密的 事报告给美国大使馆。于是,里卡德被召到比勒陀利亚,受到美国大使馆官 员以及南非安全局的斯沃特上尉的严厉盘问。据一名当年参加过审查里卡德 的南非退休警官回忆,“里卡德作了可怜巴巴的陈述,否认他曾说过有关曼  德拉被捕事件的话。但我们心里都清楚,这只不过是一个自知有过的人所作 的虚弱抵抗。告发者报告的情况,加上出席晚会的其他客人的旁证,足以证 明:他的过错是十分明显的”。后来,在那大出席晚会的记者卡尔品还为中 情局写了书面证明材料,证实里卡德确实在客人面前炫耀过他在曼德拉被捕 事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尽管美国中央情报局至今回避曼德拉被捕一事,但上述事实已经清楚证 明:1.里卡德的确出卖了曼德拉;2.里卡德是奉命行事,其命令来自中情局;  3.南非白人当局“经常从美国中央情报局得到帮助”,相互勾结,镇压 黑人运动。  1989 年,坐牢 28 载曼德拉终于被释放。不久在大选中一举夺魁,当选 为南非总统。(三)渗透坦桑尼亚  1964 年 1 月爆发的桑给巴尔革命使中情局感到极大的恐慌。非洲——设 拉子党很快接受了来自共产党国家的援助,大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技术 和外交人员接踵而至。美国国务院与中情局一样感到忧虑,认为这又出现了 一个古巴。国务院在一份情报报告中说:“大方不用花多大力气,便可在那 里创造出经济进步的表象,并以这块小地方作为宣扬共产主义的橱窗。正如 美国以波多黎各来宣扬自由企业的优点一样。”为遏制共产主义,中情局考虑了 3 个方案:1.对桑给巴尔进行封锁;2.加强美国在该地的存在;3.以援助或“不请自到的军事入侵”把共产党国家 挤走。经过研究,第 1 和第 3 方案被排除了,因为有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进而“导致大部分非洲国家出现更大的反对西方的情绪”。最后决定采纳第2 方案,以增加援助、贷款和表示友好的方式加强美国在该地的存在。这一方案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公开的,要求所有驻盟国的美国大使吁请驻在国 政府在桑给巴尔建立使团,以加强西方的存在,并提供援助。二是秘密的, 中情局着手收买桑给巴尔左派领导人。第一个目标是该岛新任外交部长,革 命的主要领导人阿布杜勒·拉曼·穆罕默德·巴布。1964 年 3 月,巴布去日内瓦参加联合国的一个贸易和发展会议。一天晚上,在委员会会议结束后,中情局的一个官员以美国某大船运公司代表的身 份在洲际旅馆与巴布搭讪。这位中情局官员说他的公司愿意帮助桑给巴尔实 现经济上的独立。他知道桑给巴尔可能与印度尼西亚签订出口丁香的合同, 但桑给巴尔没有船运公司,运输便成了问题。他的公司有意与桑给巴尔签署 协定,以非常合理的价格提供租船。巴布回答说他将向政府报告此事,政府 肯定会给予考虑。  接着,这位中情局官员便揭掉了他的外层伪装,说:“关于你的情况, 我们想作为个人帮助你。我们知道你们对某些国家,比如中国很感激,因为 他们提供了帮助。我们想帮助你们取得真正的独立,因为只有真正的独立, 你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潜力。”巴布饶有兴趣地说:“啊,啊。”“那 好,”中情局官员说,“我们想在瑞士为你开个来往帐户,第一次存款为 300 万美元,对此满意吗?”  巴布自然未作任何承诺。中情局的人步步进逼,“考虑考虑也好,我们 将在桑给巴尔与你联系,等你的回答。嗯,对了,还给你带来了一件小礼物  ——一块劳利士金表,请收下,算作我们认识的纪念品。这是表的保单,请 注意,上面有表的数码。我们的人在桑给巴尔见到你时,他会说,‘你在哪 里搞的表,很好’。你回答‘是的,我在日内瓦弄的’。他听后便会拿出保 单。保单上的号码与你表上的数码相同。如果我们的人先打电话给你,他会 说他是马塞林诺,来自米兰,当你确定他是我们的人时,你可告诉他你对 300 万美元的决定,并顺便告诉他一点你认为我们可能感兴趣的情况。你明白了 吗?”巴布回答说听懂了。结束谈话时,中情局的人从衣兜里掏出一叠 100 美元的钞票。“我忘了,你在这里肯定需要花钱,这是 2 万美元,这样你就 不用为我们办事而自掏腰包支付了。”  巴布收起钱和表。他一返回桑给巴尔,立即晋见总统卡鲁米,报告了事 情的经过,并交出了 2 万美元和劳力士金表。几周后,把布在内罗毕接到了 “米兰来的马塞林诺”的电话,后者说他现在达累斯萨拉姆。两人商定第二 天在桑给巴尔见面。当巴布返回桑给巴尔时,“马塞林诺”虽曾到过但没有 会面,因为这一行动被国务院制止了,国务院决意以自己的政治手段解决桑 给巴尔的问题。  国务院的政治手段是说服肯尼亚、坦噶尼喀和乌干达,使他们认识到在 东非海岸出现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政权对他们政府的安全和稳定是危险的, 然后由这 3 个国家说服卡鲁米,使他认识到,除非他与附近的一个大陆国家 结盟,否则他政府中的马克思主义者会把他推翻。后来的局势正照国务院的 意图发展。在美国的促成下,坦噶尼喀与桑给巴尔合并,成立了坦桑尼亚。 桑给巴尔的马克思主义分子只担任一些次要的职位,有些人后来被投入监狱(巴布因参与 1972 年试图推翻卡鲁米的流产政变,被判刑 6 年,卡鲁米也在政变中被杀。1978 年,巴布被释放,现住在美国和英国)。 中情局在坦桑尼亚的活动还算是“文明”的,更有甚者就是以刀兵相见。1966 年,趁恩克鲁玛总理访华期间,中情局策划加纳军人发动政变,将吃人肉的阿明推上台,建立了军人独裁政权;1970 年 11 月 22 日,中情局策划一 伙武装分子乘船偷偷在几内亚登陆,妄图发动暴乱,由于消息泄露最终失 败??据不完全统计,从 60 年代至 80 年代中期在非洲发生的 50 多次政变 中,中央情报局插手参与了 90%以上。50 年代中期,中情局的非洲处只有几十名工作人员,到了 70 年代初,已达到 400 多人。二十、黑 手  拉洲历来被美国视为自己的“后院”,不容“叛逆”政权存在。多米尼 加的特鲁希略之死就是一个明证。  30 年代,特鲁希略在美国的支持下上台,建立了军人独裁政府,其血腥 残暴闻名世界,素有“加勒比狼狗”之称。 50 年代末,美国中央情报局曾 经串通特鲁希略参加反对古巴的秘密行动。  然而到了 60 年代初,美国与多米尼加的关系骤然紧张起来。其原因是, 特鲁希略取消了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圣多明各经营香蕉、咖啡和可可的垄断 权。而且,为了预防美国在经济上进行讹诈,特鲁希略还同东欧国家保持了 贸易联系。从此,特鲁希略便以民族主义者自居。他创立了一家贸易公司, 叫做多米尼加海外公司,该公司从社会主义国家进口设备。“加勒比电台” 的新发射机就是来自于捷克斯洛伐克。他还派遣经济代表团去莫斯科,这就 更是“大逆不道”了。  在华盛顿,人们差点透不过气来:有个古巴就够受的了,现在又冒出个 多米尼加,美洲岂不要赤化了吗?  在中情局眼里,特鲁希略就是个左翼危险分子。于是有人建议搞政变, 但形势不允许:因为自从特鲁希略把温和派巴拉格推上总统宝座之后,得到 了国内的一致拥护,而且他还实现了全国联合,让一些社会主义者参政,这 就更加扩大他的力量。经过研究,中情局决定采取“老式的枪杀”来除掉特 鲁希略。1961 年 3 月,原古巴独裁政府头子巴蒂斯培的朋友罗塞利(美国黑社会首领)在中情局特别行动处特工霍华德·亨特的陪同下秘密来到多米尼加首 都圣多明各,他们与温皮、安迪斯和迪尔伯恩见了面。前者是当地的一个超 级市场老板,其余两人是美国国务院的特派员。他们在一起研究了干“湿活 儿”的具体方案(“湿活儿”指使用流血手段的行动)。在巴拉格总统的支持下,中情局与美国黑手党召来的杀手在华盛顿大街布置了埋伏。事前,中情局已经秘密将武器运进了圣多明各。  1961 年 5 月 30 日,特鲁希略乘坐雪佛莱牌轿车行驶在华盛顿大街上, 两名多米尼加杀手的汽车在后面隐隐跟踪。接近伏击地点时,这辆汽车很快 追上了特鲁希略的轿车。它的前灯闪了几下,像是要超车似的。雪佛莱轿车 放慢了速度,向右靠了靠,但是那辆汽车还在闪灯而不超车。实际上,这是 利用闪灯向前方的伏击者发出发出信号。这辆汽车把雪佛莱牌汽车逼向预定 地点。接着,这辆汽车并肩向前行驶。杀手德拉马萨从车窗向特鲁希略开枪。 就在雪佛莱牌轿车加大油门,不断左右摆晃以躲避子弹的时候,前面突然射 来一股强光,使特鲁希略的司机睁不开眼睛,他只好猛地一拐弯,向返回的 公路急驶。这时,特鲁希略受伤,他坚持要司机停车。接着,特鲁希略爬下 来靠在汽车上,向杀手们开火,打伤了其中的 5 个人,终因寡不敌众被乱枪 打死。迪亚斯将军把特鲁希略的尸体塞进自己汽车的行李箱中??  特鲁希略死后,多米尼加国内局势混乱,各派政治组织和团体纷纷涌动, 准备夺权。这时,中情局慌了手脚,生怕左派一举上台。他们竭力鼓动特鲁 希略的追随者反对左派势力,并设法打入左翼政党,混进他们召开的会场, 从中制造混乱。在不到 1 个星期的时间里,中情局的 68 名特工和顾问来到特 鲁希略城,帮助巴拉格镇压群众罢工和示威游行。然而,巴拉格的军队已经  失控,他们掉转枪口迫使巴拉格辞职,成立了由国务委员会领导的政府。 暗杀特鲁希略一事后来在美国国内被揭露。面对舆论的谴责,中情局的高级官员辩解说,虽然中情局曾经策划过暗杀行动,但是失败了;杀害特鲁 希略的那伙人并非中情局所雇,因此与中情局无关。然而,凶手丢在现场的 美制武器是任何人都无法抵赖的。在多米尼加国内,所有的合法枪枝都是经 过登记注册的,而凶手们所使用的这些美制武器在多米尼加过去从未出现 过,更不用说登记了,显然它们都是非法偷运进来的,而且是由中情局提供 和偷运进来的;此外,中情局与这伙行动成功的杀手有联系,“并进行过多 次接触”??这些铁的事实,中情局在后来都被迫承认了,但就是不承认与 特鲁希略之死有关系,因为中情局“没有直接参加暗杀行动”。难怪有人称 中情局是“无赖大学”。  在西方情报界,“黑手”是指专门给他人出谋划策或下达指令,而自己 却不直接参与动手的人。由此看来,把中情局称为“黑手”是再贴切不过的 了。  二十一、冥王星计划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饥荒伐木工的秘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