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的坐标wy z占中是什么意思思

纵览全球矿业经济矿业电商服务平台
山东省沂水县某钛铁矿股权合作或整体转让
240){this.width=240;}" onmouseover="SAlbum(this.src);" onmouseout="HAlbum();" onclick="PAlbum(this);" id="DIMG"/>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项目/产品:
TFe平均品位21.62%,TiO2平均品位8.41%,mFe平均品位8.42%,V2O5平均品位0.18%
勘察程度:
项目地点:
山东省沂水县
有效期至:
最后更新:
浏览次数: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联系方式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供求信息
推广企业产品
建立企业商铺
在线洽谈生意
&&&&& 矿区位于山东省沂水县,面积11.15km2。矿区东西宽2.26km~2.64km,南北长4.6km。矿区向北6km有省道,运距7.5km。矿区向东12km也有省道,运距15km。矿区向东距离高速公路出口直距17km,运距20km。区内有村村通公路相通,交通较为便利。
&&&&&&联系人:葛经理
&&&&& 联系电话:8
一、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 该区地处沂蒙山区北东部的丘陵地貌区,总体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最高点处在矿区西部的黄墩坪(海拔+371.4m),向北东逐渐降低,矿区内标高+371.4m~+165m。
&&&&& 矿区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少雨;夏季高温多雨,雨量集中;秋季天高气爽,常有秋旱;冬季干冷。根据1959年到2010年气象数据,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7℃;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3.2℃,全年平均气温12.3℃,极端最高气温为39.2℃(日),极端最低气温-24.9℃(日)。年平均降水量为792.1mm,年最大降水量为1297.9mm(1960年),年最小降水量为456.7mm(1983年)。
&&&&& 年均光照时数在2454.8h,最多62年),最少85年),年平均日照率55%。无霜期历年平均199.5天,最长227天(1977年),最短175天(1971年)。平均初霜日为10月25日,平均终霜日为4月15日。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6%。最大冻土深度为50cm左右。
矿区东距沂沭断裂带10km,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本矿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烈度Ⅶ。建筑物需要充分考虑防震问题。
&&&&& 农业是本区的主要经济形式,盛产地瓜、花生、玉米、小麦等,近年来林果业发展较快,主要有苹果、西瓜、板栗等,人民生活基本自足,劳动力丰富。另外该区附近及乡镇均有农贸市场和小型农机修造等工业,水电供应充足。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采矿业较好地带动了该区经济发展。
二、详查工作情况
&&&&& 本次野外工作开始于日,结束于日,之后进行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
&&&&& 首先收集整理以往地质资料,并研究矿区地质特征。收集采用了2004年到2005年施工的探槽8条,2005年施工钻孔7个,2010年施工的钻孔3个,基本分析样品197件,小体重样品30件。
&&&&& 在以往工作基础上,补充实施了1:1万水文地质调查、1:5千高磁测量、1:1万地质修测、1:2千地形地质修测、钻探、取样分析化验等。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4。
&&&&& 在全区施工1:1万地质修测11.15km2。因为原来普查工作时的磁测图无法找到,本次选择成矿条件较好部位实施1:5千高磁测量1km2。对主要矿带进行1:2000地形地质修测。并根据高磁测量成果,在Ⅲ号矿体施工ZK7-1、ZK7-2、TC7-1。
本次施工工作量
收集以往工作量
本次利用工作量
1:1水文地质调查
1:1万矿区地质修测
1:2千矿床地形地质修测
1:5千物探高精度磁测
化学基本分析样
组合分析样
光、薄片样
小体积质量样
基本分析内检样
基本分析外检样
水质分析样
&&&&& 通过本次工作,基本查明该区赋矿岩体为三官寨单元角闪辉长岩,矿体中的(mFe)含量较低,(TiO2)含量达到工业指标。采用经过山东省矿产储量评审办公室论证同意的与本矿区矿石类型一致的&沂水县上峪铁、钛矿床的工业指标&,圈定矿体。
通过各类探矿工程和分析测试,基本查明钛铁矿的赋存形式、空间形态、规模、产状及矿石质量。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用类比的方法确定该区含磁铁、钛铁矿角闪辉长岩属于易选矿石。
&&&&& 本次工作矿区范围内共圈定钛铁矿体5个。估算资源量(332+333)钛铁矿原生矿矿石量202.3万t, (TiO2)量16.9万t,(TiO2)品位8.41%。其中(332)为112.2万t,(TiO2)量9.6万t,(TiO2)品位8.56%。推断(333)90.1万t ,(TiO2)量7.3万t,(TiO2)品位8.24%。 (332)矿石量占总矿石量的55%。伴生(mFe)矿石量(333)共189.6万t,(mFe)平均品位8.24%。。
&三、区域地质
&&&&& 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陆块(Ⅰ),鲁西隆起(Ⅱ),鲁中隆起区(Ⅲ),马牧池断隆(Ⅳ),马牧池凸起(Ⅴ)的南缘。位于沂沭断裂带西10km。区域上沉积地层发育,自老而新依次有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第四纪地层。基底岩石为条花峪单元二长花岗岩,有燕山期花岗斑岩侵入。靠近沂沭断裂带,断裂构造较为发育。
&&&&& 区域内地层主要为古生代地层,其次有泰山岩群、震旦纪地层,在山谷低洼地带分布有第四纪地层(表2-1)。按照地层年代由老到新依次描述如下:
1、泰山岩群(Art)
&&&&& 出露在矿区北西,仅分布雁翎关组(ArtY),呈包体产出在元古代侵入岩中。为黑色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角闪黑云变粒岩。
2 、震旦纪地层(Z)
&&&&& 主要为土门群佟家庄组(ZtT),角度不整合在结晶基底或者泰山岩群之上,岩性为灰紫色页岩,叠层石灰岩,砾岩。
3、寒武纪(&)~奥陶纪(O)地层
&&&&& 古生代地层包括寒武纪及奥陶纪地层,按地层单位可划分为长清群、九龙群、马家沟组。
&&& 3.1 长清群(&j^C)
&&&&& 本区长清群包括李官组(&^cL)、朱砂洞组(&^c^Z)和馒头组(&^cM)。
&&&&& 李官组(&^cL)分布面积最广,角度不整合在震旦纪地层或者变质基底二长花岗岩上,岩性为灰白色-灰黄色细粒石英砂岩,上部发育砖红色粉砂质页岩。
&&&&& 朱砂洞组(&^c^Z)整合在李官组之上,青灰色厚层灰岩、含砾屑灰岩,白云质灰岩。
&&&&& 馒头组(&^cM)分布局限,在姚店子村南侧出露,整合接触于朱砂洞组之上,由紫红、灰黄色交错的泥云岩、云泥岩及厚层藻凝块灰岩、砂屑灰岩夹层组成。
&&& 3.2 九龙群(&-Oj)
&&&&& 九龙群是一个以浅海碳酸盐岩为主的岩石地层单位,跨寒武纪和奥陶纪,具穿时性,自下而上分为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和三山子组。该区分布零星,出露张夏组和三山子组。
&&&&& 张夏组(&j^Z):为一套碳酸盐岩夹泥质岩组合,岩性灰色厚层鲕粒灰岩、黄绿色页岩夹薄层泥晶灰岩、灰白色厚层~巨厚层藻凝块灰岩。
&&&&& 三山子组(&-OjS):分布在F35断裂带东。岩性为灰黄色厚-中厚层状细晶白云岩。&
&&& 3.3 奥陶纪马家沟组(OM)
&&&&& 平行不整合于三山子组之上,中薄层白云岩和中厚层微晶灰岩交替出现。
4 、第四纪地层(Q)
&&&&& 主要有山前组(Q^S)、临沂组(QL)、沂河组(QY)。山前组分布在低丘缓坡、冲沟内,临沂组分布在河漫滩,沂河组分布在现代河道内。
&&&&&&&&&&&&&&&&&&&&&&&&&&&&&&&&&&&&&&&&&&&&&&& 区域地层简表
厚度(m)
第四纪沂河组
灰黄色含砾混粒砂。
第四纪临沂组
灰黄色砂质粘土及粘土质粉砂。
第四纪山前组
含砾石砂质粘土。
奥陶纪马家沟组
青灰色中厚层微晶灰岩夹云斑灰岩、白云质灰岩;浅灰黄色角砾状白云岩,底部见砾岩。
寒武纪-奥陶纪九龙群三山子组
灰黄色厚-中厚层状细晶白云岩。
寒武纪长清群张夏组
青灰色厚层鲕粒灰岩夹薄层生物碎屑灰岩;黄绿色页岩夹薄板状透镜状灰岩;厚层鲕粒灰岩、藻灰岩。
寒武纪长清群馒头组
紫色钙质砂岩、薄层粉砂岩夹砂质页岩,下部灰黄色砂质灰岩;紫红色页岩与薄层灰岩不等厚互层。
寒武纪长清群朱砂洞组
青灰色厚层灰岩、含砾屑灰岩,白云质灰岩。
寒武纪长清群李官组
灰白色石英砂岩、砖红色页岩。
震旦纪土门群佟家庄组
灰紫色页岩,底部叠层石灰岩
泰山岩群雁翎关组
黑色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角闪黑云变粒岩。
&&&&& 基底构造:本区早期韧性变形构造发育,在新太古代二长花岗岩体和泰山岩群中形成片麻理、片理、小揉皱等构造,总体走向北西。
&&&&& 盖层构造:该区处在沂沭断裂带西侧10km,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北北东走向、北西走向两组。
1北北西走向断裂
&&&&& 主要有刘家庄子断裂(F1)、小高庄&朴城峪断裂(F2)、马牧池断裂(F31)、青杨行断裂(F32)、风凉坪断裂(F33)、胡家庄断裂(F34)。
&&& 2 北北东走向断裂
&&&&& 主要为永富庄&八宝庄断裂(F35):位于矿区东8.6km,与沂沭断裂带平行展布,走向19&~20&,倾向109&~110&,倾角70&~79&,左行压扭性断裂,总体东盘下落。西盘寒武纪长清群为主,东盘寒武纪九龙群为主。
区域断裂构造一览表
压扭性逆断层
压扭性逆断层
&&&&& 本区有新太古代、元古代和中生代岩浆岩。新太古代晚期的中粒二长花岗岩构成该区结晶基底,在该区周围呈岩基大面积出露,具片麻理构造。元古代早期有三官寨单元中粒角闪辉长岩呈脉状侵入到二长花岗岩,岩脉总体走向近南北,大致呈带状分布,规模差别较大。燕山晚期有中细斑二长花岗斑岩呈岩床状侵入到寒武纪地层,局部呈岩株状分布,例如峙山岩体。区域岩浆岩分布如下表。
区域岩浆岩分布一览表
超单元(岩套)
苍山超单元
中细斑二长花岗斑岩
中粒角闪辉长岩
傲徕山岩套
中粒二长花岗岩
四、区域矿产
&&&&& 区域矿产较丰富,主要为铁矿、钛铁矿、玻璃用石英砂岩等。
&&&&& 钛铁矿有诸葛镇上峪铁、钛铁矿,常庄铁、钛铁矿,杨庄镇下儒林铁、钛铁矿,杨庄铁矿,崔家峪镇李家峪铁、钛铁矿,下常庄铁、钛铁矿,莒县天宝铁、钛铁矿,上峪铁、钛铁矿等。
&&&&& 本次工业指标类比已经查明的诸葛镇上峪铁、钛铁矿。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类比已经开采多年的下儒林铁、钛铁矿。
&&&&& 赋存在寒武纪李官组砂岩段中的玻璃用石英砂岩矿在区域上分布较广。本矿区南部李官组石英砂岩就有形成玻璃用石英砂岩矿的地质条件。
五、矿区地质
&&&&& 矿区中南部5.7km2大面积分布震旦纪土门群和寒武纪长清群,北部胜利河两岸2.36km2和中部泉庄河两侧0.77km2分布第四纪地层。山间冲沟低洼处有山前组分布。中北部零星出露2.32km2的新太古代二长花岗岩,其中有元古代脉状角闪辉长岩。构造形式表现为小型断裂。
&&&&& 矿区地层出露良好,震旦纪地层和寒武纪地层倾向受构造影响,产状变化较大,倾角一般 2&~10&。靠近断裂附近倾角可达20&~50&
现由老至新叙述如下:
1.1 泰山岩群(Art)
&&&&& 分布有雁翎关岩组(ArtY),呈包体产出在元古代侵入岩中,地表偶有出露,长度10m~30m,宽1m到5m,风化严重,风化后残积物呈灰绿色、黑灰色,与周围的灰白色二长花岗岩风化物易于区分。
1.2 震旦纪土门群(Zt)
佟家庄组(ZtT)
&&&&& 出露于刘家庄子、小高庄、独路子等村周围,出露广泛。该组角度不整合在二长花岗岩之上。岩性为:下部为砾岩、灰色厚层叠层石灰岩,厚0m~4m;上部为黄绿色、灰紫色页岩夹薄层泥灰岩。该组在矿区东北尖灭缺失。总厚度0m~70m。
1.3 寒武纪长清群(&^c)
&&&&& 寒武纪长清群有李官组、朱砂洞组。
1.3.1 李官组砂岩段(&^cLss)
&&&&& 该段不整合在震旦纪佟家庄组页岩或者新太古代花岗岩之上,岩性为灰白色厚层石英砂岩,厚度9m~12m。出露在低丘之上,多形成陡崖,地貌标志明显。
1.3.2李官组页岩段(&^cLsh)
&&&&& 该段在李官组砂岩段之上,岩性砖红色泥质粉砂岩、泥云岩、粉砂质泥质页岩,厚度7.5m~11m。该组易风化成为土层,植被发育,多开垦为农田。
1.3.3朱砂洞组下灰岩段(&^c^Zl)
&&&&& 大多分布在低丘中部,整合在李官组页岩段(&^cLsh)之上。主要岩性为含砂泥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云斑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厚10m~12m。常形成灰岩陡坎。
1.3.4朱砂洞组余粮村段(&^c^Zy)
&&&&& 在下灰岩段(&^c^Zl)之上,厚30m~80m。岩性为肝紫色页岩夹薄层泥灰岩。在尖山子一带厚度较大,分布面积较广。
1.3.5朱砂洞组上灰岩段(&^c^Zu)
&&&&& 整合在余粮村段(&^c^Zy)之上,厚20m~22m。岩性为中薄层泥质条带灰岩夹薄层砂质灰岩。分布在尖山子等低丘顶部。
1.4 第四纪地层
1.4.1山前组(Q^S)
&&&&& 广泛分布于低丘前坡地及低洼地带,残坡积相,岩性为浅棕红色含碎石粘土。厚度因所处的地貌位置变化较大,变化区间 0 m~12m,由高向低逐渐增厚。
1.4.2临沂组(QL)
&&&&& 分布于现代河流两侧的河漫滩,洪冲积相,岩性为灰色含砾石粉砂质粘土。厚度变化较大,一般0m~11m。
1.4.3沂河组(QY)
&&&&& 分布于现代河床内,洪冲积相,岩性为砾石、砂、含砾石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0m~7m。该区主要分布在胜利河、泉庄河两侧。
&&&&& 区内构造分为韧性构造和断裂构造。分述如下:
2.1 韧性构造
&&&&& 区内韧性构造较发育,主要分布于傲徕山岩套的二长花岗岩体内,另在泰山群雁翎关组地层也有少量分布。其构造形式为小柔皱、小褶皱、片理、片麻理构造。构造线总体呈北西-北北西走向。
2.2 断裂构造:
2.2.1 刘家庄子断裂(F1)
&&&&& 位于矿区西部,走向340&,倾向东70&,倾角45&~50&,延伸长度7.5km。断裂两盘为寒武纪长清群,为正断层,总体东(上)盘下落,垂直断距20m。
2.2.2小高庄~朴城峪断裂(F2)
&&&&& 位于矿区东部,走向355&,倾向东85&,倾角65&。断裂两盘为寒武纪长清群,为逆断层,总体东(上)盘上升,垂直断距12m~15m。
2.2.3 F3断裂
&&&&& 为推测断裂,位于Ⅱ号矿体西60m~70m,东盘为二长花岗岩,西盘为佟家庄组肝紫色页岩、藻灰岩。断裂分布区第四系覆盖,推测总体走向近南北,断层延伸长度、倾向倾角不明。
&&&&& 矿区岩浆岩主要为新太古代弱片麻状中粗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其次为元古代角闪辉长岩。
3.1条花峪单元(aT&&31)弱片麻状中粗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
&&&&& 岩石风化面呈浅黄色、土黄色,新鲜面为淡红色,中粒花岗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或弱片麻状构造,可见到石英呈长条状集合体分布,与长石和暗色矿物相间排列,构成片麻理。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37%~45%)、斜长石(22%~30%)、石英(20%~25%)、黑云母(3%)及少量磷灰石、锆石、磁铁矿等。
&&&&& 该岩体分布于测区的中北部,以及测区外围,出露广泛。
3.2红门岩套三官寨单元(hS&12):
&&&&& 岩性为中粗粒角闪辉长岩、灰黑色&黑绿色、粒状变晶结构、辉长结构,块状构造、局部片麻状构造,岩石主要由辉石、斜长石组成,另有部分角闪石、黑云母、磁铁矿、钛铁矿、磷灰石等。与该区铁、钛钛矿成矿关系密切。
&&&&& 在矿区内发现该岩体有两个分布带。其一在某村西到大长山(309.2高地)北,呈五条脉体不连续产出,还有一个疑似该岩脉的磁异常,总体走向350&,倾向西,倾角60&~70&。经过勘查,发现该岩脉含有磁铁矿和钛铁矿,是本次详查的主要对象。其二,分布在大长山(309.2高地)东500m-刘家庄子南400m,延伸1500m。在地质修测中发现两个岩脉出露点,其他大部分被寒武纪地层覆盖,是在磁法测量中根据磁异常推测。岩脉走向15&~20&,倾角近直立。
&&&&& 岩石变质变形程度不一,变形强烈处,岩石片理,片麻理发育,粒度变细,原角闪石和辉石蚀变为黑云母。与傲徕山岩套二长花岗岩为侵入接触关系,接触界线清楚。Ⅲ号矿体就处在三官寨单元和条花峪单元二长花岗岩接触部位内侧,中粒暗色矿物富集。
4 磁异常特征
&&&&& 矿体具有较好的磁异常,本次进行了1km2的1/5000高精度磁法测量,发现两个异常带,分别编号为①号磁异常和②号磁异常。
①号磁异常(图3-1)共有6个规模不等的异常体,总体走向350&,各个异常平面上呈带状展布,由北而南依次编号分别为M1,M2,&&M6,其中M1、M2、M5、M6四个异常体经过钻探和探槽揭露发现了矿体,各个磁异常特征如表。
①号异常带各个磁异常体的特征表
&&&&& M1向北延伸出勘查区范围。M3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但是从未实施探矿工程。M2延伸方向没有控制,仅施工了一条勘探线2个钻孔,需要进一步施工探矿工程。M6向南延伸到大长山盖层之下,异常中间呈鞍状,反应了矿体磁性矿物含量不均一,或者矿体埋深变化。
矿区②号磁异常的异常强度500 nT~2086nT,延伸1500m。地质修测发现该异常带大部分被震旦纪佟家庄组(ZtT)覆盖,仅有北部少量出露角闪辉长岩,宽度10m~20m。
六、矿体地质
1 矿体特征
&&&&& 矿区①矿带分布在矿区西北,是2004年~2005年普查首次发现,是本次主要勘查区。①矿带南北延伸长度1690m,东西宽360m,分布6个磁异常,已经揭露5个,发现5条矿脉。矿区(TiO2)含量1.71%~13.61%,平均品位8.41%,(TFe)平均品位21.62%, (mFe)平均品位8.42%, (V2O5)平均品位0.18%。
&&&&& 矿区内①矿带已经施工13个钻探工程、9条槽探工程,圈定钛铁矿脉5条,自北而南编号依次为Ⅰ、Ⅱ、Ⅲ、Ⅳ、Ⅴ。各矿体平面形态均为长轴北北西的脉状,各矿体主要特征见下表。
矿体主要特征一览表
地表长度(m)
平均真厚度(m)
矿体平均品位(%)
&&&&& Ⅴ号矿体:占总资源量的54%。位于Ⅳ号矿体南,大长山(310.29高地)北坡,有4个钻孔控制矿体倾向变化,3个探槽控制矿体走向情况。矿体赋存标高+250m~+55m,延深150m~200m,控制长度300 m,向南延伸至震旦纪佟家庄组(ZtT)之下。该矿体总体走向348&~351&,倾向西,倾角70&~74&。矿体厚度4.14m~17.33m,平均厚度10.90m,变化系数53.2%。(TiO2)变化区间1.71%~13.61%,平均品位8.18%,变化系数20.86%。 (TFe)平均品位21.53%, (mFe)平均品位8.81%, (V2O5)平均品位0.18%。矿体沿倾向向深部逐渐变薄。
&&&&& Ⅰ号矿体:位于某村西北冲沟边部,有3条探槽、3个钻孔控制。矿体走向348&~350&,倾向260,倾角69&~81&,由北而南倾角逐渐变大。揭露矿体长度300m,延深40m~45m,矿体赋存标高+180m~+130m。矿体厚度4.37m~11.35m,平均厚度7.27m,厚度变化系数40.5%,倾向上由地表向深部厚度变小。矿体向北延伸出矿区,向南沿着走向逐渐尖灭。矿体(TiO2) 变化区间5.76%~11.47%,平均品位8.99%,(TFe)平均品位22.31%, (mFe)平均品位8.66%, (V2O5)平均品位0.18%。矿体厚度沿倾向向深部逐渐变薄,呈尖灭趋势。
&&&&& Ⅱ号矿体:位于Ⅰ号矿体的西25m~27m,有3条探槽、3个钻孔控制。矿体走向349&~350&,倾向260&,倾角62&~81&。控制矿体长度300m,赋存标高+178m~+115m,倾向延深45m~60m。矿体厚度4.05m~23.82m,平均厚度13.5m,变化系数46%,倾向上由地表向深部厚度变小,走向上由北而南厚度逐渐减小。矿体向北延伸出矿区,向南沿着走向逐渐尖灭。矿体(TiO2)变化区间5.94%~12.44 %,平均品位8.73%,矿体(TFe)平均品位21.95%, (mFe)平均品位8.46%,&&&& (V2O5)平均品位0.18%。沿着倾向向深部矿体厚度逐渐变薄,呈尖灭趋势。
&&&&&& Ⅲ号矿体:位于某村西150m。根据磁异常展布状态,本次施工了一条勘探线,有1条探槽、2个钻孔。Ⅲ号矿体走向350&,倾向260&,赋存标高+175m~ -120m,最大埋深295m,推断走向长度100m。Ⅲ号矿体分为两个矿体,Ⅲ-1分布在辉长岩脉的西侧,倾角69&,倾向延深110m,平均厚度5.1m,矿体(TiO2)变化区间6.97%~10.58%,平均品位8.38%,(TFe)平均品位20.16%, mFe平均品位5.69%, V2O5平均品位0.12%;Ⅲ-2分布在辉长岩体的东侧,倾角73&,倾向延深55m,平均厚度4.34m ,(TFe)平均品位19.38%,(mFe)平均品位2.77%,矿体(TiO2) 变化区间6.27%~10.08% ,(TiO2)平均品位7.56%, (V2O5)平均品位0.1%。
&&&&& Ⅳ号矿体:位于Ⅴ号矿体北,施工两个探槽,推断矿体长度78m,赋存标高+190m~+155m,延深25m。矿体走向0&,倾向270&,倾角65&~69&。矿体平均厚度5.64m,矿体(TiO2)变化区间9.15%~10.77%,平均品位8.34%。(TFe)平均品位21.14%, (mFe)平均品位7.62%, (V2O5)平均品位0.17%。
2 矿石质量
2.1 矿石矿物特征
&&&&& 矿石中的矿物成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金属矿物:磁铁矿、钛铁矿,以及少量黄铁矿,微量黄铜矿、斑铜矿等;另一类为非金属矿物:角闪石、黑云母、辉石、斜长石、阳起石、碳酸盐矿物、榍石、磷灰石。分述如下:
2.1.1 金属矿物
&&&&& 金属矿物中的钛铁矿(FeTiO3)是主要矿石矿物,磁铁矿为主要伴生有益组分。
钛铁矿(FeTiO3):在镜下呈粒状、板状及其集合体,粒径与磁铁矿相近,分布在磁铁矿间隙中或者边部,常与磁铁矿构成不混溶连晶,长轴方向与岩石构造方向略近一致。集合体呈稀疏浸染状。灰色带浅棕色,非均性微弱。局部与黄铁矿、黄铜矿等伴生。含量10%左右。
图为钛铁矿(Ilm)、磁铁矿(Mtz)伴生。(光片)
&&&&& 磁铁矿(Fe3O4):他形-半自形粒状,碎屑状、星散状分布,粒径一般0.02mm~1.05mm间,不等粒,晶粒间往往接触,长轴方向及其集合体延伸方向与岩石构造方向略近一致,微隙发育。集合体呈浸染状构造。灰色微带棕色,均质性。局部与黄铁矿、黄铜矿等伴生。含量10%~15%。
黄铁矿(FeS2):他形粒状,粒径0.05mm~0.60mm间,分布于磁铁矿或钛铁矿间隙中及边部,与磁铁矿、钛铁矿伴生,零星可见。黄白色,糙面明显,均质性。含量甚少。
&&&&&& 黄铜矿(CuFeS2),它形细粒,粒径0.10mm以下,分布于磁铁矿、钛铁矿边部或脉石矿物间隙中,零星可见,偶被斑铜矿交代。含量甚微。&
&&&&& 斑铜矿,极细粒,分布于黄铜矿边部,交代黄铜矿而成,局部偶见。
2.1.2 非金属矿物
&&&&& 辉石:由于岩石变质作用强烈,原有的辉石几乎全部变为角闪石,仅在个别角闪石颗粒中隐约见到残留的辉石颗粒的横断面,嵌布于角闪石的集合体中,含量40%~50%,主要分布在Ⅰ、Ⅱ、Ⅳ、Ⅴ矿体中。
&&&&& 斜长石:浅灰色,不规则粒状集合体,绝大多数矿物无明显的界线,很难见到聚片双晶,仅在个别矿物颗粒中见到发育不完善的双晶纹,粒径大小为0.35 mm~2.12mm,土化现象明显,对角闪石有明显的交代现象,含量15%~30%,主要分布在Ⅰ、Ⅱ、Ⅳ、Ⅴ矿体中。
&&&&& 角闪石:颜色为绿色~深绿色,不规则柱粒状,粒径大小在2.0mm~0.35mm之间。矿物蚀变较强,主要为绿泥石化、阳起石化。由于蚀变作用的影响,矿物颗粒轮廓不清,个别蚀变稍差的颗粒,沿其解理缝常有不规则斜长石、石英细小颗粒充填。该矿物主要为原岩中的辉石受深层次的变质作用而形成,含量10~20%,主要分布在Ⅰ、Ⅱ、Ⅳ、Ⅴ矿体中。
&&&&& 榍石:黄色或浅褐色,不规则粒状,其赋存形式与粒度的大小有明显的关系,粗粒的一般赋存于角闪石或角闪石和斜长石的间隙中,细粒的则被角闪石或斜长石包裹,其数量前者多于后者,含量约0.5%~1%,各个矿体中均有分布。
&&&&& 磷灰石:灰白色、黄褐色,半自形~他形粒状,不均匀分布于角闪石、斜长石中,颗粒大小在0.1mm~0.4mm之间,含量2%左右,各个矿体中均有分布。
&&&&& 碳酸盐矿物:颜色浅灰色,微粒状集合体,主要分布于金属矿物颗粒周围,少数集合体分布于角闪石矿物的间隙中,或沿角闪石的解理缝分布,有的充填在岩石的裂隙中,含量5%~10%,各个矿体中均有分布。
&&&&& 阳起石:柱状、纤状变晶,大小不等,晶粒间局部紧密接触,杂乱排列。淡绿色,多色性清楚,偶见断面上可见近于菱形相交的两组解理,见有金属矿物析出,具程度不同的碳酸盐矿化等蚀变,部分颗粒完全被碳酸盐矿物所代替,仅保留其假象。Ⅲ号矿体局部含量55%~65%。是辉石或角闪石蚀变形成。
&&&&& 黑云母,片状、板状变晶,粒径大小不等,晶粒间往往紧密接触,构成岩石主体。在岩石中多呈杂乱-半定向排列,长轴方向与岩石构造方向略近一致。褐黄色或褐绿色,多色性明显,解理发育。局部交代角闪石,见有金属矿物、磷灰石等析出。Ⅲ号矿体局部含量65%~70%。是角闪石蚀变形成。
&&&&&&&&&&&&&&& 图为岩石主要由黑云母(Bt)和少部分金属矿物(黑色部分)等组成,黑云母具定向性排列,构成弱片状构造。(薄片)
2.2 矿石品位及化学成分
矿体有益组分变化一览表
变化区间(%)
变化系数(%)
5.76-11.47
8.14-12.47
20.33-24.62
5.94-12.44
3.72-12.96
19.43-27.8
6.97-10.58
0.41-13.23
19.18-22.26
0.077-0.17
6.27-10.08
15.04-24.19
0.026-0.177
9.15-10.77
22.65-24.05
1.71-13.61
0.36-16.65
10.2-27.45
1.71-13.61
0.16-16.65
0.026-0.25
&&&&& 根据矿石的化学分析结果和组合样的分析结果可知,矿石中主要有益组分为(TiO2),伴生有益组分为(V2O5) 、(mFe) 。
TiO2:为矿石中的主要有用组分。矿区矿石TiO2含量1.71%~13.61%,平均品位为8.41%,品位变化系数为12.77%,分布稳定。Ⅴ号矿体(主矿体) 变化区间1.71%~13.61%,平均品位为8.41 %,品位变化系数20.86%,分布稳定。主要赋含在钛铁矿中。
&&&&& mFe:为矿石中的伴生有用组分。矿区矿石mFe含量0.16%~16.65%,平均品位为8.42%,品位变化系数为28.2%,分布稳定。Ⅴ号矿体(主矿体) 变化区间0.36%~16.65%,平均品位为8.42%,品位变化系数39.3%,分布稳定。主要赋含在磁铁矿中。
&&&&& V2O5:为矿石中的伴生有用组分。矿区矿石(V2O5)含量0.026%~0.25%,平均品位为0.18%,品位变化系数为14.08%,分布稳定。Ⅴ号矿体(主矿体)变化变化区间0.08%~0.23%,平均品位为0.18 %,品位变化系数20.89%,分布稳定。赋存在磁铁矿等铁矿物中。
&&&&& TFe:沿矿体的走向和倾向均变化不大。矿区矿石TFe含量10.20%~27.45%,平均品位为21.62%,品位变化系数为7.93%,分布稳定。Ⅴ号矿体(主矿体)变化区间10.2%~27.45%,平均品位为21.62%,品位变化系数12.9%,分布稳定。赋含(TFe)的矿物主要有钛铁矿、磁铁矿、辉石、角闪石等。
通过组合分析发现,矿石中主要有害组分为S、P。
&&&&& S:为矿石中的有害组分,经组合样品分析,其含量在0.13%~0.54%之间,平均0.39%。主要赋存在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中。
&&&&& P:为矿石中的有害组分,组合分析含量一般在0.54%~0.126%之间,平均0.26%。主要赋存在磷灰石中。
&&&&& 进过选矿,矿石中的金属硫化物、磷灰石将会集中到尾砂,矿粉中的S、P降低,不会影响精矿粉品质。
矿体中伴生矿产平均品位表
资源量类别
平均品位(%)
&&&&& 按照《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表E5评价,本矿区Au、Ag、Cu、Co、Mo、Sn、Pb等组分都达不到综合利用的标准。
七、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1 水文地质
1.1 区域水文地质
1.1.1自然地理概况
&&&&& (1)地形地貌。该区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为丘陵区,盖层分布区地势较高,基底二长花岗岩分布区地势较低。地表标高165m~371.4m。
&&&&& (2)水文。矿区及周围发育近东西流向的胜利河和泉庄河,属沂河流域。胜利河为矿区的主要河流,自西向东径流,最终汇入沂河,河床宽约35m~70m,长年不断流,多年平均流量3m3/sec,最小流量为0.5~1m3/sec,最大流量为5~7m3/sec,年内变化大。该河为季节性山洪河道,上游山区切割深,山高坡陡,比降大,河道弯曲,具有洪峰高、流量大、历时短、断面宽而浅等特点。矿区小型水库及塘坝较多。I号矿体上游建有某村水库,面积3600m2,库容10800m3,对矿山开采具有一定的影响。
&&&&& (3)气象。矿区属北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过渡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据1959年~2010年资料,沂水县多年平均降水量792.1mm,最大年降水量1297.9 mm(1960年),最小年降水量456.7 mm(1983年)。多年平均蒸发量1187.53mm。
1.1.2含水岩组类型及其特征
&&&&& 矿区位于沂水,面积11.15km2。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区内地下水含水岩组可划分为以下三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以变质岩和岩浆岩为主的基岩裂隙含水岩组。
(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
&&&&& 该含水岩组主要岩性为第四纪洪坡积砂质粘土、碎石、砂砾石层等,主要分布在工作区中北部的胜利河及泉庄河两侧以及山间沟谷地带。因其距分水岭较近,沟源较短,第四系厚度一般小于5m,单层结构,其分布受沟谷地形的严格控制。地下水埋深2m~5 m不等,雨季水位埋深较浅,其富水性取决于含水层岩性、厚度、出露部位及地貌条件等。矿区北部胜利河两侧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分布范围狭窄,厚度较小,一般单井涌水量小于500m3/d,水质良好,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矿化度一般小于0.8g/L。
(2)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 该含水岩组主要分布于矿区中南部,多位于丘陵区顶部及斜坡地带,呈层状分布,岩石大部裸露,地形位置较高。局部受河流切割影响造成含水层分布不连续。含水层岩性主要为寒武纪朱砂洞组厚层灰岩和中薄层泥质条带灰岩夹紫色页岩、寒武纪李官组石英砂岩、震旦纪佟家庄组砂页岩夹薄层灰岩,产状较缓,一般3&~7&。该含水岩组岩溶裂隙较发育,大气降水多沿沟谷流失,地下水埋深一般大于10m,受降水量及地形地貌控制,富水性弱,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500m3/d,水化学类型为SO4-Ca.Mg型,矿化度一般小于1.0g/L,水质良好。
(3)以变质岩和岩浆岩为主的基岩裂隙含水岩组
&&&&& 该含水岩组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胜利河两侧,大部裸露。含水层岩性主要为泰山岩群雁翎关组角闪岩、新太古代傲徕山超单元条花峪单元片麻状花岗岩、红门超单元三官寨单元辉长岩等;受风化作用影响,表层风化较破碎,裂隙发育细小,赋水条件差,地下水多以潜水形式赋存于岩石风化裂隙带中,含水微弱,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500m3/d;该含水岩组在丘陵坡脚或沟谷地带可形成水量较小的下降泉;地下水埋深较浅,一般2~5m,地下水动态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水化学类型属HCO3-Ca或HCO3-Ca.Na型,矿化度小于1.0g/L,水质良好。
1.1.3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矿区位于沂水中部地区,丘陵地形,基岩大部裸露,地下水补给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径流补给次之;地下水总体流向自西向东径流,局部流向与地形坡向一致,I号矿体附近自北西向南东径流;地下径流排泄、蒸发及开采为主要排泄方式。
1.2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 矿区地形较简单,地貌属丘陵区,标高最高+371.4m(黄墩坪),最低+165m,侵蚀基准面为+165m。该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中间为东西向胜利河河床,河水由西向东汇入沂河。
&&&&& 地表水体主要为小河、小水库。胜利河是矿区内的主要径流,河床宽度35m~70m,呈蛇曲状,汇入沂河,河床内长年有水,水量受季节性控制明显,夏秋两季水量较大,特别是大雨过后河水瀑涨,可达每小时500 m3~1000m3,流量大,流速快,河水携带能力强,河岸侧蚀明显。冬春河水流量小,一般每小时50 m3~100m3,但基本不断流,在河床低洼处或拦水坝内大量积水。河漫滩有灌溉用的大口井,直径10m~30m,深度8m~12m,周围是松散堆积物,与河流之间有水力联系,水位受河流水位水量影响。小水库处在冲沟中,水域面积00m2,水深1m~7m,平均3m~5m。矿区周围的主要水库有某村水库、长山子水库。某村水库处在矿区北,水位标高179m,面积3600m2,水深1m-5m,平均水深3m,库容10800m3。某村水库位于Ⅰ、Ⅱ号矿体北部上游,具有蓄水防洪的作用,Ⅰ、Ⅱ号矿体开采中要防止水库中的水大量灌入或深入采坑,建议把水库排干后再行开采。
&&&&& 长山子水库处在矿区西,水位标高195m,面积36000m2,水深1m~4m,平均水深3m,库容10800 m3。上述两个水库周围是二长花岗岩,库底有厚度不等的淤泥,附近没有较大断裂,花岗岩较为完整,水库渗透较差。
&&&&& 根据1:10000水文地质调查,矿区内地下水划为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碎屑岩夹碳酸盐类裂隙岩溶水三种类型。
&&&&& 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为第四纪临沂组、沂河组,松散堆积的含砾石砂、砂砾、含粘土砂砾等,厚度1m~12m。受季节性控制明显,雨季水位埋深2m~3m,地势低洼处溢出地表。旱季水位埋深4m~6m。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其次为河流侧向补给和农田灌溉回归补给,在地势低洼处排泄。是当地主要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源。
&&&&&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裂隙发育的二长花岗岩体及其风化层内,根据钻孔地质编录,风化带深度一般15m~38m,受大气降水的控制明显,雨季水位埋深3m~6m,旱季水位埋深5m~10m。可作为生活用水的水源。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其次为地表水体的侧向补给,或地表径流补给,在地势低洼处或断裂破碎带中,含水层与隔水挡墙(脉岩)的接合部位以上升泉的形式排泄。区内未见明显的隔水层,风化层以下,比较完整的二长花岗岩等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 碎屑岩夹碳酸盐类裂隙岩溶水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南部盖层区,主要有寒武纪长清群朱砂洞组下灰岩段中厚层微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厚度25m~26m)、李官组砂岩段石英砂岩(厚度9m~12m),以及震旦纪佟家庄组底部灰岩藻灰岩(厚度1m~4m)。上述各个层位赋存在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上,补给范围较小,仅有Ⅴ号矿体南部少量矿体在盖层之下。部分震旦纪地层底部石灰岩处在侵蚀基准面之下,具有地表径流补给。但是岩溶水含水层距离本次勘查的矿层较远,不会对开采区直接补给。
&&&&& Ⅰ、Ⅱ号矿体位于某村西,其赋存标高在+180m ~+115m,部分处于本区的侵蚀基准面(+165m)以上,矿床开采时,矿坑积水在+175m标高以上可自然排泄,+175m标高以下需配备专门的排水设备。
&&& Ⅴ号矿体地表水由南向北径流。矿体赋存标高+55m~+250m。未来矿山开采时,矿坑积水在+180m标高以上可自然排泄,+180m标高以下需配备专门的排水设备。
&&&&& 在Ⅰ、Ⅱ号矿体西侧的两个民井,分别编号井1、井2,井1深度40m;井2位于井1的东南85m,深度20m。井1降深S=20.7m,涌水量Q=12 m3/d。井2降深S=2.7m,涌水量Q=80 m3/d。在此基础上计算渗透系数,井1渗透系数K1=0.01834; 井2渗透系数K2=3.465,本次采用井2的渗透系数估算矿坑涌水量。
1.3 矿坑涌水量预测
1.3.1 边界条件
&&&&& 由于矿床所处的位置较高,第四纪地层不发育,只发育0.2m~0.5m厚的残坡积层,不含水,对矿床充水无影响。矿体及顶底板只在风化带内富水性较好,风化带以下富水性较弱,在天然状态下,北东西三面可视为补给边界,南面为排泄边界。
1.3.2 公式的选择
&&&&& 根据矿山首期开采水平标高Ⅰ、Ⅱ矿体为:+150m,部分位于侵蚀基准面之上。 Ⅴ号矿体为:+170m,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表矿体基本呈长方形出露,未来露天采矿坑疏干开采时主要疏干静储量、径流量和降水量,因此适用水平狭长潜水完整井公式,其预测未来矿坑涌水量,可按以下公式计算(该公式适用于露天采矿坑无限弱补给边界条件的潜水完整井)
Q预,预测矿坑地下水涌水量(m3/d),
Q雨,预测正常年份大气降水渗入量(m3/d),
Q最,预测降水量最大年份渗入量(m3/d),
B,详查工作控制的矿体长度(m)
K,渗透系数m/d,根据抽水试验计算,
R,影响半径(m),
H,含水层厚度(m),
,降水入渗系数,
A,年平均降水量(m),
A最,年最大降水量(m)
1.3.3 计算结果及评述
&&&&& 据日正常降水量计算未来矿坑正常涌水量Ⅰ、Ⅱ号矿体矿坑为:1158m3/d,Ⅴ号矿体矿坑为:474.9m3/d。据日最大降水量计算未来矿坑最大涌水量Ⅰ、Ⅱ号矿体矿坑为:1754m3/d,Ⅴ号矿体矿坑为:501.9m3/d。
&&&&& 露天采矿坑水平狭长潜水完整井公式计算是在自然条件下直接开采到Ⅰ、Ⅱ矿体+150m的涌水量,Ⅴ号矿体+170m的涌水量,而实际情况是开采初期随开采面积、开采深度的增大,涌水量增大,后期随时间的延长,上部被逐渐疏干,含水程度减小,因此水平狭长潜水完整井公式计算的结果偏大。计算中考虑到充水因素、边界条件与问题,各种参数的选取是根据本次工作及相邻矿区取得的,具一定的代表性。公式选择合理、参数准确。
1.4 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供水
&&&&& 该区雨季涌水量较大,旱季急需灌溉用水。在采坑内排出的地下水可以直接或者储存用于灌溉,以充分利用水资源。
附近的水库、河流中的水水质较好,水量可以满足矿山生产用水的要求。
&&&&& 综上所述,该区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型。
2 工程地质
&&&&& 地表岩石风化强烈,最大风化深度达38m。由上而下矿体本身和围岩依次为强风化(0m~10m)、中风化(10m~20m)、弱风化(20m~38m),风化岩石裂隙发育,易破碎,抗压强度低,一般39.5 Mpa~40.7Mpa,平均40.1 Mpa,力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引发生崩裂、滑塌、溜帮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因此边坡角应控制在60&以内。同时也有利于露天开采,不需要爆破,挖掘机就可以采挖。建议露天开采最终边坡角不大于60&。
&&&&& 风化层以下岩石较完整,仅局部节理密集发育,适合进行地下开拓开采。矿区内广泛分布坚硬、半坚硬岩石,其中矿体赋存在元古代红门岩套三官寨单元的角闪辉长岩中,矿体顶、底板围岩为傲徕山岩套二长花岗岩,其岩石的力学性质,抗压强度156.8 Mpa ~174 Mpa,平均167.4Mpa。局部节理发育的二长花岗岩抗压强度66.6Mpa ~121Mpa,平均101.5Mpa,风化二长花岗岩RQD指数0%~10%,新鲜完整岩石RQD指数80%~92.5%,节理发育的二长花岗岩RQD指数20%~65%。Ⅲ号矿体角闪辉长岩RQD指数80%~92%。
钻孔中矿石抗压强度62.5 Mpa ~100.1 Mpa,平均81.5Mpa,RQD指数80%~90%。
&&&&& Ⅴ号矿体的南部处陡崖之下,需要关注陡崖滚石或者崩落岩石对采区人员机械造成损害。Ⅴ号矿体大部分在冲沟东侧,冲沟两侧坡度较大,需要清理陡坡上的松动岩石,防止滚落的岩石影响开采。
&&&&& 总体评价矿区工程地质条件中等。
3 环境地质
&&&&& 矿区无近期活动迹象,无近期地震记录。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本矿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烈度Ⅶ。建筑物应该考虑到抗震问题。
&&&&& Ⅴ号矿体南部有盖层分布,较为陡峭,有石英砂岩、石灰岩陡崖,具有产生崩塌、滚石的危害。其他矿体周围大面积分布二长花岗岩,地形坡度不大,没有岩层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记录。矿床开采及选矿过程中无有害物质产生,矿石亦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Ⅰ、Ⅱ、Ⅲ矿体靠近河漫滩,地形平缓,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大部分矿体处在潜水面之下,采坑排水会对周围地下水位产生一定影响。Ⅷ号矿体规模小,位于低丘之上,其开采会对地貌产生影响。
&&&&&& 矿体呈脉状分布,地表厚度较大,向深部逐渐变薄,适合露天开采。开采后会形成一定规模的采坑。该区远离风景区,不处在主要交通线路的可视范围,对周围的地貌环境影响较小。但是需要对采坑进行治理。
矿石选矿后会产生较多尾砂,需要请资质单位选址建设尾矿库,并保证尾矿库的运行安全,防止溃坝等安全事故。矿区自然地质环境良好。
4 开采技术条件综述
&&&&& 综上所述,该矿区大部分矿体可以实施露天开采,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体围岩为二长花岗岩或者角闪辉长岩,风化带厚度10m~38m,风化带裂隙发育,岩石强度低,工程地质条件中等。该区环境地质条件良好,矿山开采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可以恢复治理。综合评价该区开采技术条件是以工程地质为主的中等类型。
八、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1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 本区矿体呈脉状产出,立体上呈不规则的厚板状体,沿走向延长度78m~300m,厚度4.1m~12.82m,倾向延深50m~200m,为小型矿床。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53.2%。矿体形态较为简单,极少夹石、无断裂构造破坏,无脉岩穿插,有用组分分布均匀,变化系数6.6%~20.86%。依据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的《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并结合本矿特点,本矿床确定为第Ⅲ勘查类型。工程间距(走向&倾向)确定为100m&100m,控制内蕴经济资源量。
&&&&& 本次详查,收集研究以往地质资料,并根据需要补充实施部分探矿工程。
&&&&& 首先进行了区内1:1万地质修测,然后在成矿有利地段实施1/5千高磁测量。结合磁异常检查进行1:2千地形地质修测。在新发现的Ⅲ号矿体实施钻探、槽探工程。配合采样,化验测试等手段,对矿体进行圈定,基本查明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及矿石的质量变化情况,同时开展相应的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和选矿资料的收集工作。按照上述工作方法和手段开展地质详查工作,实践证明,其方法和手段选择得当,勘查类型、工程间距的确定符合本矿区实际。
2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 主要用于揭露、追索磁异常和矿体,控制矿体形态及产状,通过刻取岩矿样品,基本查明矿石品位及化学组分等特征。
依据区内矿体地质特征,本区共布设探槽9条,探槽间距100m,6条方位为80&,3条方位90&。槽深挖至基岩0.5 m~1m,槽长视矿体宽度而定,一般控制两侧围岩3m~5m,槽底宽0.8m~1m,以方便地质观测和编录。在槽底连续刻取基本分析样品,并适当采取岩矿标本及小体积质量等样品。绘制1:100一壁一底素描图,并作详细文字记录,文图一致,能够反映基本地质特征及样品分布特点。
矿区TC7-1探槽施工现场照片
2.2.1 钻孔布置
&&&&& 钻探主要用于控制深部矿体形态、延深状况,基本查明矿体厚度、产状及矿石质量等;或者验证磁异常。
年施工钻孔7个,总进尺689.5m,孔深51.7m~230.7m。对探槽揭露的矿体进行深部控制,针对Ⅰ、Ⅱ、Ⅴ三个矿体施工。除了ZK07是85&斜孔,其余都是直孔。
&&&&& 2010年施工了3个钻孔,总进尺400.8m,孔深176.1m~235.8m。在上次钻探基础上进一步控制矿体,针对Ⅰ、Ⅱ、Ⅴ三个矿体施工。3个钻孔都是80&斜孔。
&&&&& 本次施工ZK7-1、ZK7-2针对Ⅲ号矿体,ZK20-1用于检查验证②异常带磁异常。总进尺676.1m,孔深80.6m~280.3m, 除了ZK7-2是直孔,其余都是75&斜孔。
&&&&& 上述钻孔都沿勘查线布设,局部地段因施工条件所限略有偏离。
&&&&& 每个钻孔按设计参数和地测人员标定的钻孔方位、孔位、倾角安装钻机,保证水平、牢固。安装完毕进行全面验收,合格后地质下达开孔通知,开工钻进。
&&&&& 钻孔开孔孔径91mm,终孔孔径75mm。工程质量均符合《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和《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要求。
2.2.2 岩矿芯采取率与整理
&&&&& 采用小口径金钢石钻进,绳索取芯,全孔采取率为80%~92.5%,矿体及其上下3m-5m围岩的采取率为92%~100%。岩矿芯清洗干净按顺序装箱,放置按要求填写的岩心牌。每箱岩心编号整齐排放,编录取样后,交由矿业权人妥善保管。
2.2.3 钻孔弯曲度测量、孔深误差测量
&&&&& 钻孔施工过程中,使用XJL&42型、JXY&2型测斜仪和陀螺仪进行钻孔弯曲度测量。一般直孔每钻进100m进行一次测斜,斜孔每钻进50m进行一次测斜,终孔后再进行一次测斜。按照《地质岩心钻探规程》规定直孔每100m天顶角不超过&2&,斜孔每100m天顶角不超过&3&。本次施工的钻孔均符合上述要求。
&&&&& 钻孔施工过程中,钻具丈量一般与钻孔弯曲度测量同时进行。所有检查测量结果均在允许误差范围内(误差不大于0.1%),表明孔深测量准确,质量合乎要求。
2.2.4 简易水文观测与工程地质编录
&&&&& 钻孔进行了简易水文观测。每个钻孔测量岩心RQD值,进行工程地质编录。
2.2.5 原始记录
&&&&& 原始班报表、岩心牌填写及时、认真、整洁、准确、齐全、可靠,满足质量要求。岩矿心表面清洁,无污染,并按顺序编号摆放,回次和样品间均用岩心牌或采样牌隔开,岩心箱上标有孔号、孔深、回次、箱号,有序存放。各钻孔资料都整理成册。
2.2.6 封孔
&&&&& 钻孔均用GB325的水泥加水搅拌混匀后进行封孔,全孔封闭,孔口用水泥固定石桩,并高出地面10cm,满足&规程&要求。
3 地形测量、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
&&&&& 本次在原1:2000地形测量基础上进行修测。
3.1 测量依据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2、《工程测量规范》 (GB);
3、《l: 500,l: 1000,l: 2000地形图图式》 (GB/T7);
4、《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 (GB14912-94 )。
3.2 基本控制测量
1、坐标系统为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2、采用埠西、黄山铺C级GPS控制点。
&&&&&& 使用南方S86双频GPS(RTK)接收机动态布设,为了保证点位精度,每个点观测两次取其平均数,在测区布设了9个点位。
&&&&&& 图根点使用南方S86(仪器标称精度1mm+1ppm*D)双频GPS接收机采用实时动态定位技术(RTK)布设图根点。
&&&&& 在测区C级GPS控制点上架设基站,将测区GPS校正参数输入手簿,在检测一已知点正确的情况下开始测量。
4、为了保证精确度采取的措施
&&&&& a.天线安置采用脚架对电器精确对中,对中误差<2㎜,观测前、后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量取数之差<3㎜时取平均值作为天线高。
&&&&&& b.仪器初始化平面及高程精度设置均为2cm,观测时间设置为3分钟,有效观测卫星颗数&5,卫星高度角15&。
&&&&& c.严格控制点位几何强度因子和基线标准中误差,当PDOP值&5,RMS值&0.02,点位误差<2㎝时,也就是观测值达到固定解,才能储存坐标数据,确保了点位精度。
&&&&& d.每一测站观测两次数据,当两组坐标的差值在3㎝之内后,取其平均数作为最后成果。
3.3 地形测量
1.坐标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采用1985国家基准高程。
2.地形图比例尺为1:2000,等高距为2m。
3.地形测绘方法及要求。
测绘方法为内外一体法成图。
&&&&& (1)测量圈定矿体出露范围。
&&&&& (2)测量地形变化地段。
&&&&& (3)测量陡坎的范围和高程。
&&&&& (4)地形图高程注记分布均匀,高程点注记至0.01m。
&&&&& (5)其它要求执行《1:500, 1:0地形图图式》(GB/T)。
3.4 勘查工程测量
&&&&& 钻孔位置、探槽起点终点位置控制点由地质人员确定,使用全站仪定测,平面以孔口标石中心为准,高程测至标石面,并量取标石面至地面的高差,钻孔平面精度误差小于&0.1m,高程精度误差小于&0.1m。
4 地质填图工作及质量评述
4.1 1:10000地质修测
&&&&& 在原普查基础上勘查登记区进行修测,施工面积11.15km2。依据1984年实测的1:10000地形图为底图。上次填图路线较为稀疏,本次加密观测路线和观测点。地质路线布置总体垂直于地层走向或者构造走向,以路线穿越法为主,重点地段辅以追索法。地质点采用GPS-76定位,各种地质现象都进行详细观察记录,共定观测点374个,线距一般100m~250m,点距一般50m~180m,每平方公里33.5个观测点。地层观测划分到岩性段,岩浆岩划分到单元。重点观测岩浆岩分布区各类角闪岩、辉长岩岩脉,对风化层较厚的地段,通过观测风化土的颜色判断是否有暗色岩脉分布,通过这个方法发现几处斜长角闪岩包体,在其延伸方向追索,延伸长度较小,发现辉长岩脉局部出露,并采取打块样品。
4.2 1:2000地质修测
&&&&& 本次实施1:2000地质修测2.2km2,底图为本次修测的1:2000地形图。1:2000地质修测范围有6个拐点坐标圈定。目的是在原1:2000地质草测基础上,进一步查明该区成矿地质条件,追索主要矿体,检查验证磁异常,发现新矿(化)体,圈定矿体地表形态,测量矿体产状,观测矿石岩矿特征,采取样品测试岩石化学成分。
1:2000地质修测范围拐点坐标表
&&&&& 填图采用追索法结合穿越法,对矿体边界、磁异常体边界、重要岩脉边界采用GPS测量准确坐标。观察路线间距40m~120m,点距30m~100m,共定观测点389个,每平方公里176.8个点。
&&&&& 在地层分布区,每个点观测记录地层层位、岩石名称、测量产状、确定地层界线。在岩浆岩分布区,每个观测点划分单元界线,记录岩石名称、片麻理产状及其变化等。对矿体和矿化体进行重点观测记录。对新发现的辉长岩矿化体采取刻槽样品。达到了修测的目的。
4.3 水文地质工作
&&&&& 根据勘查工作需要,在充分收集区内气象、水文等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1:10000矿区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对矿区内所有施工的钻孔,进行了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和系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评述了岩石质量特征;确定了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类型,大致了解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提出了矿床开采过程中,须注意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满足了详查工作需要。
4.3.1 1:10000矿区水文地质调查
&&&&& 1/10000水文地质调查面积11.15 km2,抽水试验1组,地下水位统测1次。并对矿区外围泉、井、水库、大口井进行调查。观测点53个。采用GPS测量各个观测点的坐标位置,调查河流、泉、大口井、水库周围的地质情况,调查了解河水流向、流量,泉水涌水量,水库库容,向周围居民调查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等历年变化情况。重点针对矿体周围水体进行调查,特别调查居民水井,分析矿区含水层、隔水层的分布。
&&&&& 针对矿区西侧民井2进行抽水试验,了解含水层涌水量。
&&&&& 通过上述工作基本查明矿区地表水系情况、含水层分布、涌水量变化等。重点对矿体附近的含水层进行抽水试验,为预测涌水量提供了可靠的参数。
4.3.2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 矿段内所施工的钻孔全部进行了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主要观测钻进中漏(涌)水、坍塌掉块、卡钻、掉钻等情况,及时测量钻孔中水位变化情况。
4.3.3 钻孔工程地质编录
&&&&& 矿床内施工的钻孔全部进行了系统地工程地质编录,观测岩矿心完整性,统计了裂隙发育程度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值,工程地质编录原始记录详细,数据准确,资料齐全。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4.3.4 采样
&&&&& 水质分析样在井2中采取,均按规范要求或测试单位要求进行采样,石蜡封样,72小时之内送到化验室进行分析,取样具有代表性,质量完全满足要求。
5 物化探工作及质量评述
5.1 工作方法
&&&&& 工作开始,对区内出露的主要岩性用磁化仪进行了测量,其磁化率分别为:二长花岗岩:K=(50-200)&10-64&SI,铁、钛铁矿体:K=()&10-64&SI 。由此可见,测区铁、钛铁矿体为强磁性体,故在本区采用高精度磁法测量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找矿方法。
&&&&& 本次工作使用仪器为北京地质仪器厂生产的IJS-21MP-4型微机质子磁力仪。共布置测量剖面61条。基线方位为0&,测线方位为90&。测线间距50m,点距10m。磁测工作使用手持GPS定点,使用导航寻点方式,指示距离差值小于1m视为到达点位。对于特殊原因不能到达设计点位的,记录实际点位的坐标。
野外工作时,由专业物探人员进行了日变观测和野外测点观测,并尽可能的避开了磁力干扰,所有异常点都进行了重复观测,保证了异常的可靠性,将所有的观测数据输入微机,利用物探绘图软件编制出本次工作基础图件,并对各异常的产生结合地质测量资料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推断。
本次工作对测区内的主要岩矿石进行物性测定,测量方式采用手持式磁化率仪进行,根据测定结果总结出如下特征:
&&&&& 1、含铁、钛铁矿角闪辉长岩具有强磁性,是测区内主要磁性体,在地磁测量中表现为强度高、梯度陡、有一定走向的磁异常;
&&&&& 2、角闪岩、二长花岗岩等具备弱-中等磁性,磁性较弱,可以形成较大范围的正磁异常区,异常多呈锯齿状,与矿体接触将会加大矿体异常范围,是测区主要干扰之一;
&&&&& 3、页岩、灰岩及石英砂岩等沉积岩类无磁性-弱磁性,在地磁测量中表现为背景区或弱负异常。
地面磁法测量结果表明,赋矿岩体分布地段磁异常明显,地面磁异常值达500nT~2086nT,异常与赋矿岩体吻合较好。因此,在该区利用地磁测量的方法寻找矿(化)体,具有较好的找矿效果。
岩(矿)石磁性参数一览表
岩矿石名称
K&10-64&SI
斜长角闪岩
角闪辉长岩(矿体或矿化体)
7000~12000
二长花岗岩
5.2 工作完成情况及质量评述
&&&&& 针对本区矿石含有磁铁矿等磁性矿物的特点,对①矿带和②异常带分别进行1:5000高精度磁法测量。面积1km2。其中①矿带0.65km2,②异常带0.35km2。
&&&&& 通过工作,全区共完成50m&10m网度磁测剖面61条,剖面总长19460m,磁测物理点1946个,编制地面高精度磁测△T等值线平面图2张。
&&&&& 对矿区内所有磁性体的检查及矿体追索工作,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依据物探成果,圈定了磁异常体,并对部分异常进行了工程验证,获得较好的找矿效果。
&&&&& 野外磁测工作严格按照《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和《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定》进行,工作方法选择合理,质量可靠,资料整理采用微机软件进行,技术先进,精度高,对异常的解译推断结合地质测量资料进行,且经过工程验证,可信度高。
九、资源储量估算
1 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
1.1 工业指标选用依据
&&&&& 本矿区矿石类型与沂水县上峪矿区铁、钛铁矿的矿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有益矿物赋存形态特征非常接近。
&&&&& 本次详查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采用山东省矿产储量评审办公室中确定的工业指标。
1.2 矿石质量
&&&&& 边界品位:TiO2&5%,
&&&&&& 最低工业品位:TiO2&6%。
1.3 开采技术条件
&&&&& 最小可采厚度:4.0m,
&&&&& 夹石剔除厚度:&2.0m。
1.4伴生组分估算指标:
2 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2.1矿石量估算公式
&&&&& 矿区各个矿体形态为较规则的脉状,矿体倾角60&~75&,探矿工程槽探及钻探按照勘探间距分布较均匀,本次资源量估算选用地质块段法,在垂直纵投影图上估算。
计算公式:Q=S&H&D/10000
式中:Q为块段矿石量(万t)
S为矿体块段在垂直纵投影图上的面积(m2)
H为块段矿体平均水平厚度(m)
D为矿石平均体积质量(t/m3)。
矿体或矿床资源量,则为矿体所属块段或矿床所属矿体矿石量的累加值:
&SQ=Q1+Q2+&&+Qn
式中&SQ为矿体或矿床矿石总量
Q1+Q2+&&+Qn为矿体所属各块段或矿床所属各矿体的矿石量。
2.2 (TiO2)量估算公式
&&&&& 分别计算各个块段(TiO2) 量,公式为T=Q&C,公式中T为(TiO2) 量,Q为块段矿石量,C为块段平均(TiO2)品位。
&&&&& 矿体中各个块段(TiO2) 量的和就是该矿体(TiO2) 总量,各个矿体的(TiO2) 量的和就是矿区(TiO2)总 量。
3 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3.1 平均品位的计算方法
&&&&& a 单工程平均品位:在每个单工程中,将所有达到边界品位的样品之样长和品位相乘,利用加权平均法取得单工程平均品位。不够剔除厚度的夹石,样品分析结果参与计算。
&&&&& b 块段平均品位:将本块段各见矿工程之平均品位和水平厚度分别相乘,利用加权平均法取得块段平均品位。
&&&&&& c 矿体、矿床平均品位:利用矿体内所有块段平均品位与该块段矿石量加权,则得矿体平均品位;利用每个矿体平均品位与该矿体矿石量加权,则得矿床平均品位。
3.2 矿体平均水平厚度及矿体真厚度计算
3.2.1 真厚度计算
① 探槽中样品的真厚度计算(通用)公式:
Hz=L&(sin&& cos& & cos&&cos&&sin&)
式中:M&样品真厚度(m);
L&样品长度(m);
&&矿体倾角(度);
&&采样线坡角(度);
&&采样线与矿体倾向夹角(度)
(凡工程倾斜方向与矿体倾斜方向相反时用&+&号,反之用&-&号。&、&、&均为正的锐角。)
②钻孔中样品真厚度计算公式:
钻孔:Hz =L&(sin&&sin&&cosr+cos&&cos&)
Hz&&矿体真厚度(m)
L&&工程截穿矿体长度(m)
&&&工程截穿矿体时天顶角(&)
&&&矿体倾角(&)
r&&工程截穿矿体方位与矿体倾向之夹角(&)
3.2.2 水平厚度
① 地表探槽中样品的水平厚度计算公式
矿体走向与勘探线垂直时采用:H=Hz/sin&;
矿体走向与勘探线不垂直时(夹角大于20度时)采用:Ms=M/sin&&cos&
式中:H&水平厚度(m);Hz&真厚度(m);
&&矿体倾角(度); &&矿体倾角与勘探线夹角(度)
② 钻孔中水平厚度计算公式
cosr&&sin&&
H&&矿体沿勘探线方向的水平厚度(m)
Hz&&矿体真厚度(m)
&&&&矿体视倾角(&)
r&&&矿体倾向与勘探线之夹角(&)
③矿体倾角计算公式
&= arctg&&&
3.3 块段面积确定
&&&&& 在1:500比例尺垂直纵投影图上,利用微机制图软件的区属性查询功能测算块段图面面积(mm2),按照比例尺换算成为实际面积。利用两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矿体块段面积。
3.4 块段体积确定
&&&&& 利用在垂直纵投影图上求得的块段面积,乘以该块段矿体平均水平厚度,则得块段体积。
式中V为块段体积(m3),S为块段面积(m2),H为块段水平厚度(m)。
3.5 矿石小体积质量的确定
&&&&& 该区上次普查采取小体积质量样品30件,本次采取8件小体积质量样品,共采取38件小体积质量样,平均湿度1.66%,不需要湿度校正。上述38件小体积质量样品的算数平均值为3.365t/m3。
&&&&& 矿石品位稳定,小体积质量样品分布均匀具有代表性,取样位置全都圈定为矿体。
4 矿体圈定原则
4.1 单工程矿体圈定
&&&&&& 按照工业指标,根据样品基本分析结果进行单工程矿体圈定,达到边界品位且连续矿体真厚度大于或等于4m,圈为矿体。
矿体内,连续样品达不到边界品位而且真厚度超过夹石剔除厚度,作为夹石剔除。连续样品达不到边界品位可是真厚度低于夹石剔除厚度的,一并圈为矿体。
&&&&& 单工程中,矿体顶底连续单个或多个样品大于边界品位低于工业品位,一般允许带入相当于夹石剔除厚度以内的样品,其余作为围岩处理。
4.2 矿体圈定
4.2.1 自然边界的圈定
4.2.1.1 剖面上矿体连接和外推
&&&&& 剖面上相邻见矿工程,其矿体经厚度圈定后符合工业要求,赋存部位相互对应,符合地质规律,剖面上直线连接圈定为同一矿体。
&&&&& 剖面图上,两个相邻工程,一个见到工业矿体,另一个工程矿体真厚度低于4m,两个工程矿体直线连接圈定。
&&&&& 剖面图上,两个相邻工程,一个见到工业矿体,另一个工程仅见到矿化,矿体推断工程间距的三分之二尖灭。
4.2.1.2 走向上矿体连接和外推
&&&&& 走向上根据工程控制程度和矿体出露情况圈定矿体自然边界。把探槽控制的矿体边界连接形成矿体平面界线,矿体磁异常向北展布稳定连续,根据工程控制的矿体走向延伸。矿体沿着走向向外尖推勘探线间距的二分之一(50m)。
4.2.2 资源量估算边界的圈定
&&&&& 剖面图上两个相邻工程所圈定的矿体均达到工业指标要求时,用直线连接圈定资源量估算边界;
&&&&&& 剖面上没有工程控制的延深方向上,平推到工程间距的1/4(25m)做为资源量估算边界;
&&&&& 如果矿体倾向上有两个工程控制,其中一个工程矿层厚度达不到最低可采厚度(4m),就采用内插法确定两个工程之间的可采厚度边界,不再外推。
&&&&& 剖面图上,两个相邻工程,一个见到工业矿体,另一个工程仅见到矿化,矿体推断工程间距的三分之二尖灭。资源量估算边界采用内插法确定矿体4m真厚度位置。
&&&&&& 沿着矿体走向,向外尖推勘探线间距的二分之一作为资源量估算边界。&
&&&&& 地表只有探槽,延深方向没有工程控制,由地表向下平推25m作为资源量估算边界。
4.3 垂直纵投影图上矿体圈定
&&&&& 把勘探线剖面图上矿体的中线边界点和见矿工程点中线投影到垂直纵投影图上,然后直线连接各个边界点和见矿工程点,划分为各个资源量块段,根据各个块段的控制程度划分资源量类别。
5 资源储量分类和块段划分
5.1 资源储量分类
&&&&& 按照控制程度,矿区资源量分为(332)和(333)类。
&&&&& (332):达到控制的工程间距100m&100m的资源量块段为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 (333):(332)资源量块段外推块段,或者单工程、单剖面控制向深部或两侧推断的块段,划分为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5.2 块段划分
&&&&& 在垂直纵投影图上,直线连接相邻见矿工程投影点位置,作为(332)类别资源量块段。直线连接各个外推点作为矿体(333)类别资源量估算块段。
&&&&& 块段编号为相应块段资源量类别之后划短杠加序号,例如(332-1)、(332-2)等,一般在纵投影图上按照由左向右、由上而下的顺序依次编号。矿区内共有5个矿体&&& 参与资源量估算,共划分为15个块段。其中(332)块段4个,(333)块段11个。
6 资源量估算结果
&&&&& 矿区内新增钛铁矿原生矿矿石量202.3万t,(TiO2)量16.9万t。(TiO2)品位8.41%,;
&&&&& 其中(332)矿石量112.2万t,(TiO2)量9.6万t。(TiO2)品位8.56%,(332)矿石量占总矿石量的55%。
&&& (333)矿石量90.1万t,(TiO2)量7.3万t,(TiO2)品位8.24%。
&&&&& Ⅴ号矿体估算矿石量109.2万t,占总资源量的54%,TiO2量8.9万t。
矿区铁、钛铁矿资源量汇总表
TiO2平均品位(%)
7 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性
&&&&&& 采用断面法对上述资源量估算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在Ⅱ号矿体选择1、3勘探线之间的块段(332-1)采用断面法估算资源量。两面积公式之间误差小于40%,采用梯台公式计算块段体积,V=(S1+S3)&2&L,Q=V&D/10000。
公式中V:块段体积(m3),
S1:Ⅱ号矿体勘探线01的剖面面积(m2),
S3:Ⅱ号矿体勘探线03的剖面面积(m2),
L:勘探线之间的距离(m),
Q:资源量(万t),
D:体积质量(t/m3)。
& Ⅱ号矿体(332-1)块段验证估算表
&01勘探线剖面面积,S1,(m2)
03勘探线剖面面积,S3,(m2)
(S1+S3)/2,(m2)
剖面间距离,L,(m)
块段体积,V,(m3)
体积质量,D,(t/m3)
资源量,Q,(万t)
&&&&& 采用地质块段法在垂直纵投影图上估算资源量17.7万t,采用断面法估算资源量17.9万t,二者相差0.2万t,(17.9-17.7=0.2),误差(0.2&17.9=0.0112),误差1.12%。说明采用本次资源量估算方法得当,数据基本可靠。
8 伴生矿产资源量估算方法及结果
&&&&& 矿区内伴生矿产资源磁铁矿(mFe),可以综合利用。本次按照如下指标圈定可综合利用矿体范围,矿体圈定原则和资源量估算块段圈定方法与钛铁矿矿体圈定方法一致,估算方法一致。
&&&&& 根据该区实际情况确定铁矿 (mFe)按照5%品位确定资源量估算块段。铁矿(mFe)包括除了Ⅲ号矿体之外的所有铁、钛铁矿体。
&&&&& 估算伴生mFe(333)矿石量189.6万t,mFe平均品位8. 42%。赋存在Ⅰ、Ⅱ、Ⅳ、Ⅴ号矿体中。
伴生组分估算表
平均品位(%)
9 资源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 Ⅴ号矿体是本次详查的主要矿体,有17、18、19三条勘探线,实施了3个探槽、4个钻孔,控制程度符合所定的勘查类型要求。3个探槽均见到厚度较大的工业矿体,17线ZK05孔、19线ZK07孔所见到的矿体均为工业矿体,18勘探线处在上述两条勘探线之间,18线的ZK801孔与地表TC8工程斜距150m。将17线ZK05、18线ZK801、19线ZK07以及地表探槽连接圈定的的块段划分为(332)资源量。
尽管新规范取消了不同勘查阶段地质报告资源量类型的比例要求,但对不同勘探阶段估算资源储量的用途提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即一般详查阶段估算的控制资源量,应达到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的要求。如果18线ZK801不能圈定控制的(332)资源量边界,本矿区(332)资源量仅占总资源量的17%。
十、工作成果
&&&&& 本次总结以前工作,结合钻探取样测试等,基本查明该区①矿带矿体赋存在三官寨单元角闪辉长岩中,基本查明Ⅰ、Ⅱ、Ⅴ号矿体钛铁矿的赋存形式、空间形态、规模、产状及矿石质量,大致查明Ⅲ、Ⅳ号矿体特征。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比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 矿区①矿带5个矿体的矿石为含钛铁矿角闪辉长岩,矿体呈脉状近北北西走向,延伸87m~300m,平均厚度4.10m~12.82m。矿石中(TFe)平均品位21.62%,(TiO2)平均品位8.41%,(mFe)平均品位8.42%,(V2O5)平均品位0.18%。
&&&&&& 本次详查共提交(332+333) 矿石量202.3万t, (TiO2)量16.9万t。其中(332)为112.2万t,(TiO2)量9.6万t。推断(333)90.1万t ,(TiO2)量7.3万t。(332)矿石量占总矿石量的55%。为一小型钛铁矿原生矿。伴生(mFe)矿石量189.6万t,(mFe)平均品位8.24%。
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客户端(APP)扫描二维码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坐标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