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刷金漆双ip刷是什么意思思?

木鱼声做五更天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木鱼声做五更天是什么意思?
五更天 是凌晨 3:00--5:00  这个时候 是寺院上早课的时间 木鱼声声醒尘迷
其他类似问题
五更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木鱼石A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木鱼石A本词条缺少概述、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木鱼石A木鱼石-木鱼石是中国有名的矿产,据考证,形成于距今约5.5~5.8亿年,是一种珍贵的玉石石材,其产地仅限于泰山山脉西侧、被列入世界三大古老剖面标本山的长清区曼寿山一带,贮量有限,极其珍贵,因其色、纹、声酷似和尚诵经敲打的木鱼,故称木鱼石中国产大理石 | China's marble中国 | China黄色 | Yellow金黄色 | Golden直纹 | Straight grain室内地面、室内墙面 | Indoor ground, interior walls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木鱼景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木鱼景区
木鱼景区,小当阳在大神农架东约15公里。奇峰异岭,耸苍滴翠,海拔近2000米,系千年古树所在地之一。有枝丫纵横、老态倔强的马凌光,有纠结盘错、龙钟罕见的珂捕树,有遒健古粹、胸径2米的枫杨,有卓跞昂举、高达50米的冷杉,有树冠覆盖面积达1亩多的刺秋,有干茎空心、可作牛圈的白果树等等。地理位置湖北省海&&&&拔近2000米
,小当阳在大东约15公里。奇峰异岭,耸苍滴翠,海拔近2000米,系千年古树所在地之一。有枝丫纵横、老态倔强的马凌光,有纠结盘错、龙钟罕见的珂捕树,有遒健古粹、胸径2米的枫杨,有卓跞昂举、高达50米的冷杉,有树冠覆盖面积达1亩多的刺秋,有干茎空心、可作牛圈的白果树等等。尤其屹立于后山坡的铁坚杉,更是粗壮嵯峨、魁梧惊人。其主干坚似青铜,叩之铮铮作响,树身遍缀苔痕,若古青铜器斑驳锈衣,凝聚着千载风霜。树系我国特有的松科油杉属植物,通高46米,直径2.38米,胸围7.5米,村积达88立方米,六人尚难合抱,远看几疑巨型铁塔。由于它巨大魁伟,旧有奇闻。神 农架的交通以公路为主。林区内的主要干道有209国道,白果树和红花朵省道,酒壶坪和九湖区道相连。境内公路全长1300多公里、贯穿全区南北东西,并与襄樊、十堰、宜昌、兴山、巴东等市县公路联成网络。 从武汉去神农架可以在新华路长途汽车站乘长途车,每天晚8:00有一班从武汉发往兴山县的卧铺车,第二日早6:00到兴山县,票价为90元/人。兴山有小巴车可到达神农架木鱼镇(60公里),每半小时有一班车,票价为10元/人。 也可以从武汉坐火车先到十堰(晚上十点的火车,早上六点多钟到十堰),然后到汽车站搭七点半的客车,中午就可以到神农架了。 景区交通 神农架景区内交通方便,早上7:30之前发出的各趟班车均经过各景区。如果错过班车,也可以租小面包车,价格大约在200元/天左右。说古人为求福免灾,曾在其基部雷伤处修凿树庙,塑神像供奉,后此树年复一年增粗,竟把塑像包进树身。还说古时一姓康的山霸,听风水先生讲,此树乃采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长成,若用作棺椁,能使尸体不朽等,山霸即欲砍伐,当地群众得知消息后,偷偷将铁钉打入树身,使山霸无法下斧拉锯,才将树保存至今。这棵号称“神农老树”的铁坚杉,周围繁花环卫,芳草簇拥,益显其威风凛凛,令人叹为观止。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东与湖北省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三峡,北倚房县、竹山且近武当,地跨东经109°56′--110°58′,北纬31°15′--31°75′,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辖5镇3乡和1个国家级森林及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个国有森工企业林业管理局、1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管理局、林业管理局和湿地公园均为正处级单位),林地占85%以上,总人口8万人。神农架是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制,直属湖北省管辖,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木鱼歌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木鱼歌
木鱼歌简称木鱼,也叫摸鱼歌,是广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之一,属于弹词系统。流行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江和南路一带。起源于明末,清代以后兴盛。早期木鱼歌都是随编随唱,后来才记录曲词,辗转传抄,或刻印传唱木鱼歌流行于晚明,到清代以后极为兴盛。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及罗天尺《五山志林》中都记载过当时演唱的盛况。早期的木鱼歌都是随编随唱,凭记忆演唱,后来才记录曲词,辗转传抄,或者先编好曲词,刊印成书传唱。这种抄本或刻本,叫木鱼书,既可作演唱的脚本,也可供阅读。外文名称nuyuge歌曲时长5分36秒音乐风格民谣歌曲语言中文
木鱼歌木鱼歌又名“”,“关于这名称的来历,一说是与寺庙的敲击沐浴有关。“据说睡眠是不闭目的,念经敲,是要警诫僧侣一力苦行,这与木鱼书的内容多是警世劝善相吻合。演唱时便敲边唱,随物赞祝,久而久之,‘木鱼’便成了这一汉族说唱形式的名称。”另一说来自1927年出版的第233号《小说世界》上署名为秋山的文章《木鱼书》:“注引《池北偶谈》及《后山丛谈》:‘二广居山谷间,舟居谓之蛋人。蛋有三种:蠔蛋、木蛋、鱼蛋也。’‘此地有民歌,……大抵皆男女相谑之词。’据此……则木鱼歌者,木蛋、鱼蛋之歌也。”关于“蛋民”,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三里记载:“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蛋’也……蛋有三,一为‘鱼蛋’,善举网垂纶;二为‘蠔蛋’,善没海取蠔;三为‘木蛋’,善伐山取木。”同时木鱼歌也称“摸鱼歌”,这可在明末清初的朱彝尊()和王士祯()的诗中找到互证。1657年朱氏曾到东官(东莞的旧称),并写下《东官书所见》:“浦树重重暗,郊扉户户关。长年摇橹至,少妇采珠还。金齿屐一尺,素馨花两鬓。摸鱼歌未厥,凉月出林间。”而后者则是在1684年奉命到广州,他的《南海集·广州竹枝词六首》第一首中道:“两岸画栏红照水,蟹船争唱木鱼歌。”两人都是亲见亲闻,但说法不一,且“木”与“摸”发音相近,可见所指乃是同一。此外,木鱼歌还有一俗名“盲佬歌”,莞人习惯用此说法,那是因为唱木鱼的职业艺人一般是之人,男性称瞽师,则称瞽姬,且男性比女性多。木鱼歌的文字载体,是木鱼书。但在清初,莞人称之为“歌本”,后改称“歌书”直至今天。如果是短篇的歌书,又可称“摘锦”(或作“择锦”)。先生认为木鱼歌源于的汉族说唱文学“俗讲”,“俗讲”的话本即是“变文”。元末明初,流传于木鱼歌江南的“变文”嬗变成“弹词”,弹词流入广东,结合当地的人民的生活及独特的方言,便成了“木鱼歌”。
而谭寻、谭正璧认为木鱼歌是在从其流行地区的汉族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又受到外地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而更丰腴壮大,而它的演变过程,确是错综复杂。
又一说是“木鱼”来源于北方的“子弟书”。贾天慈在《试论子弟书的沿革》一文中说:“当时由于清兵分赴外地驻防等原因,此种遂先后随之传播到广东,江苏等地;各地又以不同曲艺形式别创乐调。经研究考证,木鱼、开篇、津子弟书、清音子弟书等,均源于子弟书,与子弟书同源异流,仅不为世人所熟知而已。”6这些都是一家之言,学术界对此莫衷一是,尚未有定论。要说最早记于古籍的广府曲艺人物,应数西汉孝惠帝时南海人张买(木鱼歌后被封南宫侯),他“侍游苑池,鼓棹为越讴,时切讽谏”(明欧大任:(百越先贤志》)。汉代以后历代古籍皆有零星记载广府的曲艺。
始于唐代佛教变文、宝卷传唱与本地民歌的融合,形成于明末,是吟诵式曲艺,清代至民国初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木鱼初为清唱,不用,腔调朴素简单,特别受民间妇女喜爱,往往居家传唱、自娱自乐。后有失明艺人以唱木鱼为业,加上乐器伴奏,男的称“誓师”,女的称“瞽姬”;腔调有所变化,创出苦喉梅花腔,表达哀伤情感。常有请他们回家演唱,时特别好生意。由于受群众喜爱,木鱼歌书也大量流行,产生过一批有鲜明岭南俗文学特色并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其中《花笺记)、&二荷花史)在国际文坛上亦有声名。如《花笺记)于1824年、1836年先后被、学者译为英文本、德文本在外国出版。还有《》、《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金簪记》、《》、《琵琶记》、《珊瑚扇金锁鸳鸯记》、《雁翎媒》等,也被称为木鱼书中的“才子书”。其他还有改编演义小说的、取材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民主革命的,揭露外国侵略者丑恶面目的,现今有记载的木鱼书目多达500种,四五千卷。早期作品《观音出世》、《观音十劝》等可见佛教变文、宝卷的路子,在民间流传广泛。清末民初,进步报刊常登宣传革命的木鱼作品,可见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因腔调单调、少变化而落后于时代,创作、演唱木鱼的人渐少,后来木鱼只作为一种曲牌偶尔出现于粤曲演唱之中。龙舟歌,简称龙舟。其来源,一说是民间变木鱼歌腔调而创,始于顺德龙江;一说源于端午赛龙舟时向龙王唱的颂词。形成于清年间,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职业艺人常手持一支上端架着木雕小龙舟的长棍作标识,胸前挂一副小锣小鼓,敲击节拍和唱,不用其他乐器伴奏。龙舟曲目有些以木鱼书改唱,有些是艺人自编自唱,内容广泛,也有编成曲本流传的。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编写“社会龙舟”、“政治龙舟”,成为宣传革命的文艺形式。后随着粤曲兴起,龙舟式微,仅作为粤曲中的曲牌偶尔唱之。但解放前夕仍有知名艺人龙舟棋、龙舟德、龙舟宁、龙舟会等。那时的流散艺人随街卖唱,赚取微薄收入,境况堪怜。
木鱼歌明末清初起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用方言演唱的一种汉族民间说唱形式。它是广大城乡百姓尤其是妇女自娱自乐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同样,木鱼歌也有着四百年悠久历史,其盛况可从当地的文史学者杨宝霖先生的记载中略见一斑:“岁朝佳节,农闲之时,下,厅堂中妇人围坐,请识字者按歌本而唱之。一听到木鱼歌声,就群起围而听之。听者表情,随歌书的情节而变化,怒骂者有之,嗟叹者有之,损涕者有之,欢笑者有之。在莞城,除岁朝佳节外,最盛者首推盂兰节”。此外,杨宝霖所认为的莞人佳作《花笺记》曾漂洋过海,1827年德国诗人歌德在日记中记述他读英译本的感想。如今,木鱼歌却已不再兴盛,作为土生土长的莞人,笔者在田野考察之前就从未听过,而父辈中大多数的人也对此一无所知。为了追寻和了解昔日辉煌的木鱼歌,在2005年春在东莞市道滘镇作了一次实地调查。
1.自然环境:道滘位于东莞西部,面积63平方公里,北距广州30公里,南距90公里,东距东莞市区5公里,广深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据史载,道滘昔称“到滘”,又名济川,始于公元1342年立村,向来被誉为东莞的“水乡明珠”,河涌交织,绿榕如盖,石桥长卧,古巷通幽。
2.戏曲活动:道滘人向来爱好曲艺且辈出人才,三十年代有叶棣材五,吹打一流,自立“五兄堂”,设馆授徒,驰名广州、新加坡。四十年代名伶何非凡(,原名贺年,又名康琪,道滘南城坊人)以《情僧偷到潇湘馆》一剧成名,省港澳共演出367场。文武双全花旦陈艳侬组成全女子戏班,名曰“美人威”,演出《刘金定斩四门》成名,提高梨园女子的地位,其后又有花旦刘莲卿、陈锦云等。1980年当地文化站组成道滘业余粤剧团,近年来,创作出《彩菊回生记》、《情暖老人心》、《生死签》等作品,并在各种比赛中脱颖而出,屡获殊荣。目前全镇已成立了14支曲艺队,村村都有“私伙局”,经常参加活动的有五百人之多。这些曲艺队都有各自固定的场地、服装、道具、乐器以及灯光音响,平时他们各自排练,自娱自乐,而逢年过节,他们就会走乡串镇,为各地群众演出。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各曲艺队每年的演出高达400多场次。镇里每年除了举办一系列的粤剧调演木鱼歌活动外,还常邀请省市各级粤剧团过来演出,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生活。因此,1999年11月道滘镇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2000年5月,又被授予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笔者调查期间,正值该镇举办粤剧黄金周活动。1)乐器。据介绍,唱木鱼歌时多用弦木鱼歌乐伴奏即二胡、古筝、琵琶、三弦等,没有乐器时也可用竹板,亦有说法称木鱼也可做击节之用。当刘老即场表演时,他所使用则是一把小三弦(参见照片)。小三弦又名曲弦,长95厘米,分为琴头、琴杆和琴鼓三部分,用琴杆做指板,无品;音箱扁平近椭圆且两面蒙皮。
2)表演。刘老采用“雅唱”的方式为笔者演唱了《禅院追鸾》和《秋江送别》的片断(参照片和录音文件)。他先报上曲目名称,然后拨动琴弦,随即飘出清亮悠扬之音。起式只有两句,正文是每四句组成的一段,每句多是七个字或九个字,故一般是“二二三”或“二二二三”节奏,超过七字部分唱时不占板。由于唱词较长,故只能将乐段不断反复,直至唱完为止。采用“梅花间竹”韵的唱法即是一句高一句低,句与句之间的停顿需要伴奏长过门或短过门,然后接着唱下一句,不断交替使用。
木鱼歌原是五音阶徵调式,与节奏都较平稳。但它毕竟属于散板,演唱时因需要也偶有变化,有时因故事内容和人物心理活动转换尤其在情绪激动时,便可相对自由灵活地跳跃和变节奏。此时便会出现乙反调式,则又构成七声音阶。刘老脸上带着很投入的表情,歌声莞音厚重,婉转低回,沉郁凄楚,正如前人屈大均所言:“唱一句或延半刻,曼节长声,自回自复,不肯一往而尽,词必极其艳,情必极其至,使人喜悦悲酸不能自已”。8问起长篇的曲目,他说现在年纪日增,记忆力下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想起来。《成二口》演唱
木鱼木鱼歌的腔调有两种:一是苦喉,曲调沉郁,适于表现缠绵悲恻之情,如《玉碎珠沉》等。另一则是正腔,曲调爽朗,适于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上述曲目中,《铺床歌》、《家乡民谣自弹唱》以及刘老演唱的几支小曲包括《贵人居》、《花夹果》、 《成二口》 、《贺灯头》、《十二奶娘》、《逢春花开》《贺新新抱》(莞人对媳妇的称呼)都属于后者。《铺床歌》与东莞的旧有关,当进入揭开红头帕后,“大妗”(媒人)便将新人的帐子、被褥、枕席安置在床上,再叫新人两人站在床前,大妗便开始唱“铺床歌”,歌词无非就是祝福新人幸福富足。那些小曲也是用于各种喜庆场合,如新居落成、男婴的庆灯宴等;而《家乡民谣自弹唱》则是2001年刘老参加比赛时,由文化局人员所作,歌颂东莞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因此,它们听起来都是节奏明快色彩喜庆。在这些录音中发现:唱木鱼歌无论男女皆用一种腔调,而且都是一个人独唱全篇,没有之分。木鱼歌的句子在一句中,它的平仄符合或律诗的要求,但句与木鱼歌句之间则往往失粘。例如《泪湿青衫》中“陇头梅放一枝春,万里相思忆故人。雪冷邮亭车马少,难逢驿使叙花津。”格律则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木鱼歌只能押平韵,但压韵不似严格,只要音相近即可。长篇歌书的一节,短篇歌书的一篇,一般只用一韵且可以重韵,其间可以换韵但也只是平韵互换,而且是在情节暂告一段落时,转韵时常以两个三字句首起。如《玉碎珠沉》:“转思我有随身物,当初犹未对他言。呢吓人亡物在有何用,等我沉归波底作妆奁。开包匣取衣箱,万叠苏杭锦绣裳。玳瑁珊瑚兼玛瑙,金环钗珥及明珰。”偶尔,也有个别篇章是仄声与平声互叶为韵的,此时则用五字句。如《泪湿青衫》中“碧海何时开并蒂,春归免我盼佳期。亏我错把洵阳轻薄子,中道思情弃惜分离(平声)。远隔人千里(平声),月痕空把金钗记(仄声)。愁唱阳关几曲词,回忆歌舞事(仄声)。平康艳艳里不胜悲,愁处锁双眉(平声)。”木鱼歌它基本上是七言的叙事诗,间杂以三、五、九言,最长的有十二字。用语半文半俗,夹有大量的木鱼歌俚语和方言词。作品多属长篇,每篇都分若干回,一般每回有一个独立的小标题,多是四字。通常是第一回“开书大意”,介绍全书梗概、人物和背景,接着是正文,逐回陈述故事情节,最后一回是尾声,交代故事终结,一般在最后加上劝诫之语。从取材方面看,木鱼书有改编自前代盛行的小说或戏文,如《狄青比武》取材于《万花楼》,《长亭饯别》取材于《西厢记》;另有独自创作的,东莞人的《杀子报》、《梅李争花》、《番宝名琴》、《花笺记》、《二荷花史》等等。 演唱方式。现在,木鱼已经成为、粤曲的一种调式。所收集到木鱼书有26种。其中24种是油印的手抄本,7种是不完整的曲目(以数字标明)。现罗列如下:《金山信》、《过埠歌》、《金叶菊8-12》、《怨夫老》、《禅院追鸾》、《店中却色》、《孤儿忆母》、《夜送寒衣1-3》、《白沙访友》、《双凤奇缘》、《降仙游园》(节选自《金丝蝴蝶》)、《周氏返嫁》、《会妻诉情2》,《岳娘谏婿》、《英台祭奠》、《十送英台》、《十朋祭江》、《玉碎珠沉》、《玉莲投江》、《泪湿青衫》、《观音十劝》、《执诗求合1》、《山伯回乡2》、《秋江送别2》《渔翁出江2》、《三娘汲水上、下》、《正宗南音金丝蝴蝶》(香港陈湘记书局发行)。其中《金丝蝴蝶》是唯一一本正规出版且是机器印刷的。《金山信》、《过埠歌》、《怨夫老》、《禅院追鸾》、《店中却色》、《双凤奇缘》、《降仙游园》、《岳娘谏婿》、《英台祭奠》、《观音十劝》、《玉碎珠沉》、《泪湿青衫》、《夜送寒衣1-2》。它们都是吕先生经多方打听从别人手中买来的。后据知情人说,在镇上的综合市场中某一香烛店出售木鱼书,另有一妇人偶尔会在附近摆卖,笔者多次前往却一无所获。另外他还藏有的录音带有:《过埠歌》、《怨夫老》、《李书云集》、《三娘汲水》、《三姐回门》、《周氏返嫁》、《陶府诉情》、《苏姐赠金》、《秋江送别》、《金叶菊1-4》、《王公卖仔1-3》。表面看,似是私人录制,但因为包装尚未拆开故不能证实。提起木鱼歌,最流行的时候在解放前,街头巷尾、树荫凉棚,县城(东莞于1985年起设市),东莞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人唱。听众往往中老年人其中居多,也有相当部分的。农闲时,一群妇女聚在一起,让识字的人边看歌书边教唱,其他人在一旁跟着学,不少人还通过这样来认字。晚上,通常是十多个妇女集资请艺人在空旷的地方唱木鱼歌,有时候会边唱边讲解歌书的内容。而平日稍微富裕的人家也会请职业的盲艺人上门演唱,甚至连唱数天。
他自幼爱好曲艺也学,年轻时乃是村上的文娱积极分子。1976年开始视力下降,于是便少量学木鱼歌,到快失明时便专心学以求将来借此谋生。起初边看书边听师傅唱到后来便全凭记忆。1982年,失明的他住在县城的亲戚家,并在远涌尾(地名)以卖木鱼书和木鱼歌录音带度日。当时的木鱼书有80多种,是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和退休教师帮忙印刷的。而录音带则是自己灌录的,演唱者既有职业艺人亦有明目人。可是,一到年,对此感兴趣的人迅速减少,因为那时收音机、电视机开始涌入百姓家庭。
说到现在,老人不无感叹地说:“现在人没人爱听这木鱼歌,它节奏太慢了,说一件事情也要几个晚上。时代曲卡拉OK多得很,多看多听也能得名。而且干这一行谋生也艰难。几年前,曾经有几个盲人学会了唱木鱼歌,还向我请教过,但现在都已经转行做按摩了。”“姑娘,这东西基本被淘汰的,注定要失传了”,他重复了几遍。
叶炳是刘老的师傅,也是当年道滘最出名的木鱼歌艺人,以声腔动听凄婉著称。据刘老讲,叶炳是道滘厚德人,自小失明,13岁起便以卖唱和占卜为生。据说,他的木鱼歌是从大罗沙人(道滘的村名)叶齐枝处学得的。他会唱相当多的曲目,甚至可以连唱一个多月也不重复。其妻也是盲人,并育有一女,解放后受到政府照顾而全家搬进老人院,大约在1991年去世,卒年约77岁。他生前没有正式受过徒弟,除了现在的“棠叔”。刘老至今仍然记得过年时与师父卖唱的事情。过去,职业艺人也喜在春节唱木鱼歌赚钱。一般是从初一到十五,挨家挨户演唱。师徒一人弹奏一人吟唱,唱的一般不是悲哀凄凉的歌书内容,而是自编的吉利话以讨人欢喜。大约唱十分钟左右,主人家便会送上红包以作打发。木鱼歌虽属弹词系统的曲种,但与苏州弹词不同,没有开篇、诗、词、套数和说白。以后受粤曲、南音和龙舟歌的影响,始插以说白。演唱时用、、、三弦伴奏,也可用竹板击节。曲调分“正腔”和“苦喉”两种。前者爽朗明快,欢乐喜悦;后者沉郁悲恻,哀怨缠绵。木鱼书有记载可查的约有500部、卷之多。内容良莠杂陈。有从佛经故事和宝卷改编的,如《目连救母》、《观音出世》;有来自小说传奇之作,如《仁贵征东》、《白蛇雷峰塔》等;也有反映现实社会题材的曲目,如描写反美华工禁约的《金山客自叹》、《华工诉恨》,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的《国事诉根源》等。传统曲目以《花笺记》、《二荷花史》最为著称。
历史悠久的东莞木鱼歌古为今用登上了大雅之堂,在2006年农历二月初二的东坑“卖身节”开幕式上,“木鱼说唱卖身节”的木鱼歌表演唱登场亮相,给四百年传统历史的东莞木鱼歌赋予崭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众多媒体的关注。 东莞木鱼歌(又称盲佬歌,因昔日唱此歌的多是盲艺人而得名)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明末清初,讫今历400多年,几百年来,袅袅莞音的木鱼歌在东莞城乡广为流传,但世易时移,如今木鱼歌实际上已是风流不再,几成绝唱,只在城乡的一些老年人中传唱,位于莞城区的细村市场上目前还有木鱼歌的录音带出售。
400多年以来,虽然受到全球化经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东莞木鱼歌却在上拥有众多的研究者、传诵者。这是因为,由于历史的变迁,历史上记叙木鱼歌的木鱼书最好版本大多流失到国外,国外收藏的数量也远比国内及东莞多。现大学、大学、、博物馆、国家图书馆、莱顿大学汉学研究所(荷兰)、国立外交图书馆、幕尼黑巴伐利亚国立图书馆、西柏林普鲁士文化图书馆、美国等都有收藏。1827年德国著名诗人()也曾经把“谜”一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东莞木鱼歌《花笺记》称作为一部“伟大的诗篇”。因此,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东莞木鱼歌引起美国、英国、俄国、日本等众多国家的学者的研究。 近几十年来,东莞博物馆、东莞图书馆等有关部门以及东莞的一些热心人士如杨宝霖、张俭东等,都十分重视东莞木鱼歌的收藏和整理工作。特别是莞邑文史学者杨宝霖数十载潜心研究,千方百计把藏于英国博物馆、牛津大学、巴黎国家图书馆等现今存世最早的莞音木鱼书《花笺记》几个刻本(复印件)收藏,写出了《东莞木鱼歌初探》、《(花笺记)研究》等专著,为传承东莞木鱼歌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东莞打造“文化新城”的稳固基石。东莞木鱼歌在东坑“卖身节”登大雅之堂,开创了东莞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新路子。可以相信,东莞木鱼歌这种植根于东莞大地的珍贵文化,必将大放异彩。
此外,“木鱼”、“龙舟”、“南音”是三个关系密切的概念,谭正璧、谭寻认为“木鱼歌是粤语汉族民间说唱文学的总称,它自产生到发展宗支庞杂,因而有多种名称,多种形式。最早的分类如《广东新语》所说的‘如《连昌宫词》、《琵琶行》等至百言、千言’的,就是我们所称的‘龙舟’,‘如元人弹词曰某记、某记’写‘小说’故事的,就是我们所称的‘南音’;其‘短调踏歌’,就是我们所认为是木鱼的始祖原始民谣民歌。”4而实际上,“龙舟”、“木鱼歌”、“南音”三者是有区别的,前者多是口语,且字数不拘,但平声句与仄声句都要押韵,多写无关名教宏旨的琐事。后者则是多文雅之词,多是七字句,且平声句押韵,多写历史传奇故事,抒情色彩浓,充满封建说教;木鱼歌与南音较相似,但“南音”的平仄格律更严格,且演唱时有起序,一板三眼。尽管如此,相当多的人还是简单地认为短篇的“木鱼歌”是“龙舟”。长篇的“木鱼歌”是“南音”。据杨宝霖先生考证,东莞书坊刻印的木鱼书都没有注上“南音”二字,但民国后的广州和香港则有出现,且前者居多,而且都是后印的机器版,即是说原来版本并没有“南音”,后来被其他书坊添加上去的。其中原因可能与粤剧的发展有关。民国初,由戏棚官话改为粤语,南音也被收入粤剧、曲艺中,如名伶白驹荣所唱的南音佳作《客途秋恨》可谓名震一时。广州书坊为招徕顾客,就在木鱼书封面上印上“南音”二字。但对莞人而言,唱“南音”用的是标准的广州话,唱木鱼歌则必用莞语。广大的劳动人民,尤以妇女为多,他们一般不懂得唱南音,如果印上“南音”二字定会失去市场。所以,陈湘记书局发行《正宗南音金丝蝴蝶》,十之八九应是木鱼书,而非“南音”的曲本。中原文化传播到各个地区,因为地域、、等的差异而演变出各种地方特色。木鱼歌也是一样,它大部分取材于中原的故事,为了适应当地的需要而加入方言谚语来演唱,让广大劳苦大众接受。此外,还有本地人的作品,用木鱼歌的形式把广泛流传的写下来,这是为了更通俗易懂。
现在木鱼歌在道滘已经不再兴盛了,它是民间的暗流,只是零星地流传着,至于具体的情况,目前还不清楚。因为他们尚未对此作过统计,一方面是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做的思想工作。有些不想再唱,有些家属也拒绝谈起。在他们看来,父母的失明本是一种缺陷,加之木鱼歌属于下九流,所以如果将之挖掘出来对他们而言,便是一种耻辱。现在只是大概知道会唱木鱼歌的人一般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且多是妇女,镇上有部分唱粤曲的人会哼几句,但懂得唱长篇的却为数甚少。他所看到最盛的集体演唱便是每年的七姐诞(莞人对七夕的称呼),在文阁的天后宫,十多个妇女围着一张摆满祭品的桌子唱木鱼歌。他所知道的职业艺人就剩下一个,即在阎公古庙里的“棠叔”。一般的年轻人不接受木鱼歌,认为它节奏太慢,而且与现代相隔太远。他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木鱼歌终究会被慢慢淘汰,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中国的文化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从巫、傩、风雅颂到唐诗宋词元曲一脉相承。但它在受到电视电影网络的巨大冲击后,在新世纪将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过去的传统是单向的,现在的选择是多元的,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尽管如此,作为中华的子孙,我们应该有责任把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整理并保存,留待后人去研究探讨。又称盲佬歌,因昔日唱此歌的多是盲艺人而得名,是由广州木鱼歌演变衍生而成的方言歌,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明末清初,其鼎盛时期至“岁朝佳节,农闲之时,榕树下,厅堂中,妇人围座而歌”。清初学者朱彝尊更言“一唱摸鱼声,都来月下听”。木鱼歌曾经在东莞城乡广为流传,但世易时移,木鱼歌实际上已是风流不再,几成绝唱,只在城乡的一些老年人中传唱。
东京大学、伦敦大学、牛津大学、英国博物馆、巴黎国家图书馆、莱顿大学汉学研究所(荷兰)、莫斯科国立外交图书馆、幕尼黑巴伐利亚国立图书馆、西柏林普鲁士文化图书馆、美国等都有收藏。1827年德国著名诗人歌德 ()也曾经把“谜”一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东莞木鱼歌《花笺记》称作为一部“伟大的诗篇”。因此,在二十一世纪,东莞木鱼歌引起美国、英国、俄国、日本等众多国家的学者的研究。
2010年,广东省东莞市的“木鱼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项目类别,序号14。莞人唱木鱼歌自然是用地道的莞语(),莞语属于粤方言的地方变体,与差别较大。演唱方式有两种,一是“读歌”,一是“雅唱”。前者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清唱,有拖腔且节奏较快,高低抑扬,莞人常用于此唱长篇的曲目。而后者则节奏相对缓慢,深沉凄婉,亢坠徐疾,是职业艺人必用的,且有乐器伴奏。木鱼已经成为粤剧、粤曲的一种调式[1]。
1、地方色彩浓厚。
内容上,东莞木鱼歌带有浓郁的地方风俗色彩,语言上,它大量采用东莞地方习惯用语。
2、有丰富的音乐内容。
木鱼歌出自不同师门,但这种民间歌曲很有音乐节奏,有喜、怒、哀、乐等丰富感情,且旋律很优美。
3、前后装饰音和上下滑音
东莞木鱼唱腔有一个特点━━就是歌词里有很多前后装饰音和上、下滑音,是唱者随时按需要加上去的,听起来觉得特别圆润和谐,有“余音袅袅”的韵味[2]。石排一带最流行的木鱼歌有《金丝蝴蝶》、《背解红罗》等全本歌曲和《禅院追鸾》、《陈姑追舟》等杂锦短歌。这些歌曲在当地被广泛传唱,历久不衰。《牧童山歌》、《妇女哭嫁歌》、《哭丧歌》等风俗民歌的腔调也出于木鱼歌。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卡刷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