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陕巨商毛虞臣丁书苗发家史史

武汉地方志
&当前位置:
首页&&&武汉市志()&&&人物志&&&目录&&&人物录&&&人物录经济
人物录经济
  郑观应 郑观应(年),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罗浮鹤山人。广东香 山(今中山)人。 咸丰四年(1854年)考秀才落第,到上海习商,先后在宝顺洋行、太古洋行的轮船公司当买办 。同治六年(1867年)宝顺洋行停业后,郑开始独自经营航运及商业获得成功。1869年以后, 先后捐得员外、候补郎中、候补道员等官阶。光绪四年(1878年)与李鸿章结识,帮办洋务, 以商股身份奉派筹办上海织布局,任会办、总办;轮船招待专办、总办。中法战争时,应粤 东防务大臣彭玉麟之邀赴抗法前线。 1896年盛宣怀接办湖北汉阳铁厂,委任郑为总办。这时,正是汉阳铁厂处于亏损严重,十分 危难之际。郑针对铁厂的突出问题,抓“觅焦炭,选人才”两端,着手整顿。郑查 明铁厂开一座高炉,每月需用焦炭2 300吨,提出“炼好焦炭为铁厂急务”的主张, 除购买开平焦炭外,选派卢洪昶到湖南湘潭、宁乡收购无烟煤,就地炼焦,再运回厂, 对缓解汉阳铁厂焦炭紧张状况起了一定作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煤焦问题,郑建议盛宣怀派 出中外矿师勘察煤田,终于勘定萍乡煤矿。后经开发,所炼焦炭比进口焦炭价低1/3, 因此降低汉阳铁厂的成本。同时,郑对外国籍技术人员进行考查,辞退一批揽权恃霸,不称 职的“洋工程师”,并建议悬重赏招募中国技术人员;对考有外国机器大书院执照及在其厂 历练有年的可到厂充副总管,他强调无论华、洋技术人员一律量才使用的原则。还建议在汉 阳铁厂设立学堂,招考40名能懂算法的学生,上午读书,下午进铁厂实际操作。郑的建议得 到采纳,由李维格主持办学,分化算、炼铁、炼钢、机器4个专业,为钢铁工业培养了一批 技术人员。郑还对汉阳铁厂纪律松弛的问题,制定了《汉阳铁厂厂规》30条。 1906年郑调任粤汉铁路总办。 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成为商界著名人物。其主要著作有《救时揭要》、《易言》、《盛 世危言》、《盛世危言后编》、《罗浮鹤山人诗草》等。
  盛宣怀 盛宣怀(年),字杏荪,号愚斋。江苏武进人。咸丰秀才。同治九年(1870年)协助 李鸿章兴办洋务,1874年受命创办煤、铁工业。光绪二年(1876年)雇用英国矿师郭师敦在湖 北查勘,发现大冶铁矿矿苗丰富。次年11月,盛亲自复勘查实。1889年8月,张之洞任湖广 总督,将原拟在广东兴建的炼铁厂迁至汉阳,盛即向张表示愿将在大冶所购的铁山作为汉 阳铁厂的矿山基地。1896年,张向清廷奏准,委派盛接办汉阳铁厂,包括大冶铁矿和江夏马 鞍山煤矿,形成联合企业,并改官办为官督商办。盛为解决经营资金问题,一方面招募商股 ,一方面以大冶铁矿得道湾矿山及矿局全部财产作抵押,向日本兴业银行借款300万日元, 随后又扩充江西萍乡煤矿加入联合企业。1908年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变 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成立了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盛自任总经理。下设冶、萍两矿总 办,与汉阳铁厂鼎立,为武汉近代工业之基础。 宣统三年(1911年),盛入北京皇族内阁,初为邮传部尚书,后任邮传部大臣,不久因保路风 潮被革职。1912年出走日本。1913年复任汉冶萍公司董事会会长,与日本制铁所、横滨正金 银行签订合同,以汉冶萍公司全部财产作抵押,借款1 500万日元,用头等矿石1 500 万吨、生铁800万吨作偿还,为期40年。后因国人反对,未果。著有《愚斋存稿》100卷及 《盛宣怀未刊信稿》。 徐建寅 徐建寅(年),别号寅,字仲虎。江苏无锡钱桥社岗里人。清代科学家徐寿之次子 。 清末曾在江南制造局与李善兰、华蘅芳等翻译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其中徐与傅雅兰(英)翻译 《化学分原》、《水师操练》、《轮船布阵》、《营战揭要》、《操格林炮法》。同治十三 年(1874年)在天津机器局、山东机器局、福州船政局、保安火药局任职。创办和帮办的近代 兵器企业有七八个之多。光绪四年(1878年)任中国驻德国使馆参赞,曾赴英、法、德各国考 察工业。1886年在南京金陵机器局主持炼钢和制造后膛枪工作。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次年成立湖北铁政局,调徐为铁政局会办,与蔡锡勇总办一道 筹建汉阳铁工厂。随后张又委蔡、徐筹建湖北枪炮厂(后改名为汉阳兵工厂),徐任督办。后 因武备学堂中的外国籍总教习法勒根汉企图控制新军与学堂事务,与提调冲突,而日籍教习 大原武庆亦甚跋扈,曾于张之洞会宴洋教习时争席位,两人均为张氏所不满,因此于1900年 奏调徐建寅主持湖北新军营务处,兼武备学堂总教习。徐对理、化、工各学均有理论与实 际经验,足以慑服洋人,旋任汉阳钢药厂总办。自蔡锡勇于1898年冬病故后,张之洞对于新 政更倚重徐建寅等人。徐工作事必躬亲,日在汉阳钢药厂研制黑色火药,不幸 失事,徐与工匠14人被炸死,张之洞深为痛惜。著有《造船全书》、《兵法新书》等传世。
  蔡锡勇 蔡锡勇(年),字毅若。福建龙溪(今龙海)人。同治六年(1867年)肄业于北京同文 馆,任驻美国公使馆翻译官、文化参赞。回国后历任汉黄德道、江汉关监督、广东实习馆教 员。光绪十年(1884年)被两广总督张之洞聘为洋务局委员。1889年张调任湖广总督,次年 4月,成立湖北铁政局,任蔡为总办,“综理购机、设厂、采铁、开煤四大端”。1890年汉 阳铁厂动工,同时开办大冶铁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及兴国锰矿,并向英、比、德等国定购机 器设备。1893年9月汉阳铁厂建成,当时包括有炼生铁厂、炼熟铁厂、炼贝色麻钢厂、炼西 门子钢厂、造钢轨厂、造铁货厂等6个大厂以及机器厂、打铁厂、铸铁厂、造鱼片钩钉厂等4 个小厂。同年,大冶铁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大冶王三石煤矿相继投产。 汉阳铁厂投产后,因燃料不足、产品质量低劣、资金困难,难以为继。张之洞嘱蔡在“洋匠 ”中招商续办,蔡向张进言:“揆度时势,包与洋人不如包与华人为宜。”张乃放弃原议, 于1896年委盛宣怀招商承办。 1890年,张之洞委蔡在汉阳龟山筹建枪炮厂,1894年定名为湖北枪炮厂,后改名为汉阳兵工 厂,生产“七九”式步枪,时称“汉阳造”。蔡还协助张筹办纱、布、丝、麻四局,并为织 布局总办,均有建树。 张之洞在武昌办新学,聘蔡任湖北武备学堂、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总办。蔡精外语, 创汉字速记,自成格局。著有《传音快字》1卷,1896年在武昌出版,为中国最早的速记 教材(后改为《中国速记学》,并于1956年9月再版)。曾偕子蔡璋从日本引进“借贷复式账 法”。晚年著有《连环账谱》一书传世。
  李维格 李维格(?~?年),字一琴。江苏吴县人。早年在上海读书,后去英国、美国及日本留学。中 日甲午战起,回国与梁启超、汪康年等倡言变法维新,名噪一时。后任上海制造局提调兼南 洋公学教授。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委李为总翻译并派其出国考察炼铁新法。 1904年2月,李率英国人彭脱、德国人赖伦考察欧美各国,并将大冶矿石、白石及萍乡焦炭 、汉阳钢铁样品请英国钢铁、化学专家化验,证实大冶铁石、白石及萍乡焦炭皆为佳品。回 国后即向盛宣怀提出购新机、改旧炉、聘用新的技术人员等建议,盛大悦,委李为汉阳铁厂 总办。 李利用彭脱、赖伦等外国籍人士在美、英、德等国的关系,从9家国外工厂引进机炉及附件 ,又从日本索回矿石预付款300万日元,聘请卢森堡人吕柏为总工程师,从1905年起,改建 和扩充汉阳铁厂。拆除原贝色麻炼钢炉和10吨小马丁炉,新建30吨碱性马丁炼钢炉6座、150 吨大调和炉1座,同时扩建轧钢厂、轧轨厂、钢板厂、轧辊厂、装货厂等与之配套。汉阳铁 厂成为大型综合企业,受到中外瞩目,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之雄厂”。 1908年,李向盛宣怀建议将汉冶萍三厂合并,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盛任总理,李 为协理兼汉阳铁厂总办。1914年,汉冶萍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反对向日本大量借款,盛、李被 迫辞职。1916年盛去世后,李被公司董事会改任为大冶铁厂厂长,后任高等顾问,不久病故 。临终时嘱以所置1/3产业,捐赠东吴大学资助贫寒学生。
  胡赓堂 胡赓堂(年),江西高安人。幼时随父来汉开设胡万顺茶庄。时清军与太平天 国军作战,在汉发售湘、鄂、赣、皖四省淮盐运销票1万张以作军费,其父被派购3张,每张 500两,可购淮盐80万斤,遂将茶庄收歇,专营淮盐。 同治十一年(1872年),胡父病故,乃继父业以永茂礼牌名向盐局登记,连年经营淮盐获 厚利,遂在汉口先后购永茂里、三省里、瑞祥里以及清芬路碧云里等处房屋。1921年适逢法 租界外侨汤姆斯(女)拍卖永安里、永康里、永平里房产50余栋,根据租界特权规定,中国人 不能在租界内置产,胡请外商以义品洋行出面,付现洋20万银元购妥,并委托洋行代收租金 。至1930年,胡拥有房屋232栋,仅房租年收入即高达4万银元。 胡还向汉口既济水电公司、汉口楚兴公司、芜湖裕中纱厂、汉口打包公司投资总计20万两, 并与江西富商合资创办汉口大孚银行,在无锡独资开办同兴缫丝厂。 1928年在汉口四官殿开设怡泰当铺,1931年又与吴寿之合资开设恒泰当铺,均因亏本而停业 。晚年出资3000元兴修汉阳至郭茨口道路。
  邹静轩 邹静轩(?~?年)号澄之,江西丰城人。其父邹绍韩为晚清落第秀才,以教塾馆为生,静轩幼 时随父读书。光绪三十年(1904年),其兄沛之、济之、源之已在汉口姑父熊长春开设的熊和 兴银匠铺学艺。1908年秋,静轩亦来此伴学。宣统元年(1909年),兄弟4人相继满师,离开 熊和兴店,以大哥沛之为首,以历年积蓄和家眷的饰物为资本,租汉口前花楼街杨恒源半边 门面,开设邹协和银匠铺。至1913年改为银楼,搬至汉正街新街口,租赁整栋门面,正式挂 出邹协和银楼的牌子。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金价狂跌,货源充足,生意兴隆。1918年 又迁至汉正街永宁巷口,同年为扩大业务,在汉口交通路口增设新号,取名老邹协和银楼。 时五弟润之也由江西来汉,至此,邹氏五兄弟和“邹协和”牌名名噪三镇。 1931年邹绍韩年事已高,继续维持日益发展的“邹协和”大家庭已力不从心,因此兄弟五人 分家。静轩分得汉正街永宁巷口的邹协和金号,后独资在湖北樊城开设分号,收购襄樊 地产沙金,嗣后又在洪湖新堤开号营业,不几年,成为汉镇巨富。 1938年武汉沦陷,邹家在汉金号纷纷歇业,唯静轩在法租界长清里维持邹协和金号牌名继续 经营,以“上上足赤”和“红一点”的经营手法招徕顾客,在日伪统治时期几乎独占武汉金 银市场。 抗日战争胜利后,巨商大贾、达官显贵竞相购买金银首饰,以防纸币贬值,邹协和金号仅19 46年一年即净盈黄金500两。邹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曾加入清帮,出任汉口银楼业公会 理事长,并参选为汉口特别市参议员。 武汉解放后,政府取缔私人金融业,邹协和金号停业。
  黄瀚丞 黄瀚丞(年),字训典,湖北咸宁人。幼家贫,17岁到汉口赵荣茂拆货店学徒。光 绪十六年(1890年)继承伯父黄志盛拆货店,后设新店于汉口大码头,牌名改为“黄志成”, 推销外地与洋行货物。黄在经营中讲求信誉,甚得客商信任,业务不断扩大。至1899年,已 在汉口设立天福仁、天福义、天福礼、天福智、天福信等5家杂货店,还拥有一个天禄米厂 。黄将经营所得在咸宁柏敦、汀泗桥开设大成、天成两家拆货店,购置咸泰、赛电、翔鸥等 3艘小轮船航行于武汉、咸宁、嘉鱼、长沙之间,还在许多商埠杂货行设立代办庄,与日本 三井洋行建立业务关系。此外,开设有万镒钱庄吸收存款,扩大资金。因其庄票有一定信誉 ,可作为现金缴纳厘金关税。黄拥有众多企业,可以大进大出,一次能购进1万包瓜子,能 吃进潮州商人全部红糖,左右武汉市场价格。各店日营业总额累计达白银万两,全年利润高 达20万两。 黄热心公益事业,被推为咸宁旅汉同乡会会长。1906年曾捐资赈济江淮水灾,在汉口独资兴 办永济消防会。宣统三年(1911年)在家乡捐置义田千亩为族田,又捐咸宁五路学堂开办费及 常年经费,资助家乡贫民子女入学,以汉口循礼坊房屋租金捐赠汉口商业学堂办学。 黄曾多次以巨款捐官,先后获清候补知县、道员及四品京堂候补衔,民国初年捐资获内务部 四等嘉禾奖章。晚年寓居北京椿树胡同,因长子对实业经营不善,诸子挥霍无度,又遭辛亥 战火,财产日空,致忧虑成疾病故。 盛竹书 盛竹书(年),名炳纪。浙江镇海人。晚清秀才。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应旅汉 同乡之邀到汉口任宁波会馆董事,成立旅汉同乡会,设戒烟馆,创办旅汉子弟学校,颇受赞 誉。宣统二年(1910年)涉足商界,出资向湖北官钱局租办汉丰面粉公司(后改为汉丰兴记面 粉公司),任总经理。1911年9月受聘兴业银行汉口分行任经理。1912年被选为汉口商务总会 协理。其时商民困难重重,商界债务纠纷严重,盛代表汉口总商会制定债务清理规章,苦心 调处。时招商汉局货栈毁于兵燹,其库存货物涉及千家万户,价值120余万两银元。盛为众 商设追赔联合会索赔,日夜奔走调停,历时3年始由招商汉局垫款了清债务。商民感其辛劳 ,集巨款相赠,盛悉数转赠上海红十字会。 1912年11月,盛与宋炜臣、王一亭等出席全国第一次工商会议,并在京发起成立全国商会联 合会。嗣后赴上海,先后任浙江兴业银行总行、上海交通银行行长。
  詹天佑 詹天佑(年),字春诚。祖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广东南海。 同治十一年(1872年)考取清政府首批幼童出洋预备班,7月赴美国康纳迪克州威士哈芬小学 读书。光绪四年(1878年)在弩哈芬希尔豪斯中学毕业,即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修铁 路工程。1881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秋回国赴福州船政局后学堂学习海军轮船驾驶,毕业 后留该校任教,后又进广东博学馆任教。1888年被推荐到中国铁路公司,参加关内外筑路工 程,成为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1894年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工程研究会会员。宣统元年(190 9年)被清廷授予工科进士。 年任京张铁路(京包线北京至张家口段)总工程师兼会办,因提前两年修成京张路 ,在国内外引起轰动。1909年任川汉铁路总工程师兼会办,次年任商办粤汉铁路总理兼总工 程师,设总公所于汉口。1912年任交通部技监,驻汉口专办铁路事。在此期间主持修改了汉 口至宜昌的铁路线路设计,原线路由京汉路广水站经襄阳、荆门到宜昌,后改为由汉口经安 陆、襄阳到宜昌,缩短1/3的路程。同年夏在汉口成立中华工程师学会,任会长,主持出版 《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工程》杂志,发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叙》、《京张铁路标准 图》以及《新编华美工学字汇》等著作。 1914年任汉粤川铁路督办,督修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1917年,张勋复辟后曾派员劝詹 赴京出任邮传部尚书,詹拒绝。日在汉口病故,武汉各界为之举行了隆重的葬 礼。1921年迁葬于北京西郊。现京包线上的青龙桥车站月台上建有詹之铜像,武汉在其鄱 阳街旧居辟有詹天佑纪念馆。著有《铁路名词表》、《华英工学字汇》、《京张铁路工程纪 要》。
  陈仙洲 陈仙洲(年),原名钜瀛。祖籍广东南海,生于上海。祖父乃上海茶商,父为中医 。幼年就读私塾两年,17岁时随叔父陈修梅来汉口学生意。陈修梅系汉口英商怡和洋行总买 办,退休后由陈仙洲的姐夫继任。经叔父和姐夫帮助,陈仙洲25岁时入该行船头部当练习生 。35岁时提升为总买办。按洋行规定,总买办可按华商货物运费的2%提取佣金,由于货物吞 吐量大,不几年,陈便成为汉口商界巨富之一。 陈将经营所得投资房地产和购买裕华、大兴等企业股票,连年获利。抗日战争前曾发起组建 汉口协兴房地产公司,为该公司主要负责人,占有股权1/7。汉口新市场(今民众乐园)内 两个剧场为该公司所有。 陈素以收藏鉴赏古玩、字画、诗书自娱,并与章太炎、康有为、曹锟、林森等有交往,1924 年曹锟曾赠“花甲重逢”匾额祝陈60寿辰。林森、孙科分别为陈70寿辰送寿匾。与康有为是 姻亲,常有诗联互赠。 陈任怡和洋行总买办长达40年,从未从政。1926年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北伐军交战前夕, 邀陈出任高参,陈婉拒。1938年武汉沧陷,日伪邀陈效力,陈断然拒绝。 陈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带头捐赠1万银元,资助张公堤加高工程。1931年湖北大水,陈将 多年珍藏价值36万余元的字画、古玩2 815件,捐献给湖北书画古物博览助赈会,义卖 用以赈灾。1938年,将保华街金石墨缘堂的古玩、字画全部捐出,用以购买飞机保卫武汉。 当时,大街上有“陈仙洲捐献价值三十万元的古玩购买飞机抗日”的大条幅,新闻传媒还发 了“号外”,其爱国义举在武汉引起轰动。 陈晚年将其在家乡所置田产分给贫苦农民,后又将汉口华商跑马场占地4 000平方米的 土地捐给教育部门,用以建校育人。 蔡辅卿 蔡辅卿(年),名文惠。湖北咸宁龙潭老屋蔡村人。13岁来汉学艺、经商、跑洋行 。先后创办泰昌祥、恒泰、同泰参号,元泰花行,有成、公济当铺,并置翔鸥、起凤两轮航 行于汉口、咸宁以及湖南水域。 宣统二年(1910年)当选为汉口商务总会协理,次年升任总理。民国时期,历任楚兴公司董事 、汉口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还任汉口慈善会会长,武昌同善会会长,中国道德会武 汉分会会长。 日,革命党人詹大悲组织汉口军政分府,在四官殿设司令部,蔡偕商界同仁 李紫云等前往拜见,表示拥护革命,并深夜派人以酒、肉、馒头数十担慰劳士兵,组织红十 字会救治伤员,并捐资供应军队给养。 1925年,湖北江堤溃口,蔡晋见督军萧耀南,面陈灾情,失声痛哭,情惊四座。晚年热心公 益慈善事业,集资修建汉口慈善会大楼、中西医院、慈善工厂、慈幼学校,在家乡修桥筑路 、建立善堂、兴办小学。对天津、河北、柏泉水灾,仙桃兵灾慷慨赈济。遇江宽、凤阳两轮 沉没,以及松滋、石首、广济、蕲春等地的瘟疫,他均送医施药、发放寒衣、赠送粮食。19 31年汉口大水,蔡出任湖北水灾急赈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救济股主任。因奔走灾区,积劳成疾 ,于11月4日突然辞世。
  宋炜臣 宋炜臣(年),字渭润。浙江镇海(今属宁波)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上海协助 宁波富商叶澄衷创办缫丝、火柴等厂,任副经理、经理6年,获利百万。1896年,携25万两 巨资来汉谋求发展,在歆生路(今江汉路)开设华胜呢绒军装皮件号,结识张之洞等要人。次 年创办汉口燮昌火柴厂,获10年专利权,投资30万银元,购排梗机38部,雇工达700人,日 产双狮牌火柴150箱,当年即获利18万两。乃以重金捐得候补道衔,亦官亦商,张之洞称宋 为“有为之士”,勉其“好自为之”。 1898年,宋出资筹办汉镇水电股份有限公司。1906年,联合巨商王予坊、朱佩珍、万伯等 11人,集股银300万元,扩大经营汉镇既济水电公司,任总经理,张之洞附官股30万元, “以资提倡”。同年8月,大王庙河岸3台500千瓦直流发电机安装供电,6个月内即装电灯2 万余盏,使汉口一片通明。1909年4月,宗关水厂建成供水,日出水500万加仑。当时市民以 为“洋机器水”喝了会生病,宋乃乘轿从公司出发,有意招摇过市,至汉正街供水站,拧开 水龙头,放满一杯水,当众一饮而尽,市民疑虑顿除。 宋在汉期间,还投资开办厦门信用银行、湖北富池口铜煤矿、竹山五丰铜矿公司、汉口炽昌 硝碱制造公司、扬子机器厂以及常德德兴房地合资公司等企业。 1911年辛亥首义,清军与民军在汉口激战,宋多方奔走,将水电两厂划出炮线百丈之外, 但仍受到战争破坏。为使汉口迅速恢复水电供应,宋不惜以价值50万元私有地产向日本正金 银行抵押贷款。1913年日债到期,又多次上北京求得财政部担保延期偿付,使公司幸免落于 日商之手。1916年,因添购机器扩大生产,又向日商东亚兴业株式会社借款100万元,定10 年还清。宋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外汇暴跌之机,积极筹措华资,购买日币,提前偿还了全部 日债,并辞退了公司内日籍人员。到1920年,公司固定资产增至1 000万元,水厂日供 水量增至86万吨。 年,宋连任汉口商务总会第一、三、四、五、六届议董。1913年被选为国会议员 。1914年5月,任北京政府参政院参政。1916年任汉口总商会会董。
  余庆鳌 余庆鳌(年),名序琳,字步升。江西湖口人。光绪九年(1883年)到南京读书, 后入南京金陵机器局学习机械制造,4年后毕业,先后在安徽、南京和台湾兵工厂供职。189 5年6月入汉阳兵工厂任监工员。 1914年奉派赴德国学习,并考察英、法、俄等国军事工业。1917年5月回国任汉阳兵工厂枪 炮课课长,授陆军步兵少校衔。曾参与早期“汉阳造”步枪的研制工作,在扩建炮厂、炮架 厂,“汉阳造”步枪和75毫米、81毫米迫击炮批量投产过程中均有建树。1917年被国民 政府授以五等文虎勋章,1923年又获四等文虎勋章,并补授陆军步兵上校衔。同年升任汉阳 兵工厂会办。1924年陆军部批准他为暂行兼署会办。一次,外国军火商来汉推销其枪支,在 进行实弹射击时,余不露声色,仔细观察。回到汉阳兵工厂后,即动手绘图,细心研制,数 月后试制成功,特邀请中外客商观看新枪实弹射击,外国军火商看后,大惊失色,伸出大姆 指连声说:“中国人,了不起!”,余由此声名大振,被誉为汉阳兵工厂的“匠王”。
  刘庆恩 刘庆恩(年),字国臣。广东潮州人,生于四川德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入汉 阳兵工厂(时名湖北枪炮厂)做技工。1901年被保送日本东京成城学校学习。后入冈山第六高 等学校,与吴玉章、郭敬宇同班。1905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 攻机械与枪炮制作,毕业后复回汉阳兵工厂。1909年,受孙中山指派往柏林考察,并到克虏 伯兵工厂学习兵器制作。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委刘为汉阳兵工厂总 办。1915年授少将衔,同年晋升中将。 1914年,刘试制成功中国第一支五弹连发自动步枪和第一尊远程大炮。1917年兼任钢药厂总 办、工务处处长。1918年,被国民政府授勋五位,并获二等文虎勋章和二等嘉禾勋章。 刘于年任汉阳兵工厂总办期间,在厂内开设兵工学校,分预科、本科,培养兵器 技士,8名首届本科4年制兵工学员是中国最早的兵器制造业骨干。1920年该校迁往南京,成 为中国第一所兵工专科学校。 1920年9月,刘在陆军部开会时,因争辩激烈,导致脑溢血半身不遂,乃作一绝自叹:“病 床难忘救国志,十年沉疴愿未酬。老天使我身复健,轰净国贼始方休。”1929年4月卒于上 海,吴玉章为其治丧,葬于上海江湾。
  毛树堂 毛树堂(年),号向荣,名叔丹。湖北咸宁人。其父毛璧臣于光绪中叶在汉口开设 葆和祥纱号。树堂少时在家读书。及长,协助其父经营。父去世后,由他继承纱号,不数年 成为汉口纱帮巨富。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纱、布、丝、麻四局,因亏损改招商承租,1913年由徐荣廷等13 人组成的楚兴公司获得承租权,毛为董事之一。1914年,李紫云等创办汉口第一纺织股份有 限公司,毛投资10万元。1926年,毛接任董事长。时北伐军与驻武昌北洋军交战,国民革命 军利用纱厂平台架炮轰城,附近平民入厂避乱者达数万人。有人劝毛远离避祸,毛说:“岂 忍谋个人之安全,而置数万人生计所系之企业于不顾,苟有一线生机,必竭力挽救。”纱厂 终于保全。 毛还投资石家庄大兴纱厂、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峰县中心煤矿等企业,均有成效。 毛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在上海购地作同乡义冢,在家乡修桥、修堤,抚恤贫孤。1915年在汉 口与商界同仁集资设慈善会、中西医院,并为孤儿院慨捐数万金。1919年,其母80寿辰,遵 母命:祝寿不若捐救贫民,因而捐巨款救灾。1921年,咸宁兵灾,毛与蔡辅卿等人组织红十 字会,并以汉口咸宁会馆为难民收容所。1939年1月在汉口病故。 陆德泽 陆德泽(年),湖北京山人。幼丧父,家贫。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刘歆生开 设的刘万顺转运公司当信房译电及抄写、职员。被派往河南省信阳、明港、驻马店、漯河 等地驻庄收购芝麻,任明港管事10余年。1907年回汉独资开设陆恒昌洋酒店。1914年与陈树 堂、李紫云合办善兴昌匹头号,至1927年,获利高达100余万两。1921年任汉口第一纺织股 份有限公司(简称第一纱厂)总经理,至1924年,公司股金增值65%。 后陆因病辞去第一纱厂职务,先后投资裕华纱厂,创办陆恒昌钱庄、胜新面粉厂,并购买膏 盐矿山和几处房地产,其资产总值约为60万两。 1931年长江大水患,陆曾备木船10只,率医疗队沿铁路线自居仁门到堤角,每日给灾民送医 药。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重庆,不久转上海经营纱布。1945年返汉,仍在江汉路经营纱布,至1949 年停业。 陆家世奉天主教,曾捐资在武昌创办德泽贫民学校,自任校长。1924年,梅神父教案发生, 湖北督军萧耀南请陆与驻汉意、法领事斡旋,在汉口设立梅神父医院以平息事端。陆在中外 各界资助下建院并任院长,意大利政府为此授陆以爵士勋章,罗马天主教授予骑尉及勋章。 陆先后任汉口总商会九届会董、应城石膏公司董事、汉口圣若瑟女中及汉阳文德女中董事长 、武昌善导女中董事。 武汉解放前夕,陆参加张难先、李书诚、陈经、贺衡夫等人出面发起的和平促进会运动, 被推为武汉市民临时救济委员会常委兼汉口执行处主任。1949年5月,为迎接中国人民解放 军进城,他带领梅神父医院医护人员在江汉关一带设医疗站为伤病员免费服务,受到吴德峰 、张执一、梁必业等领导人赞誉。后出席武汉市第一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被选为各 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向国华 向国华(年),号仲虞。湖北沔阳(今仙桃)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武昌两湖 书院读书,后官派赴日留学。1902年向回国,中壬寅科举人。1903年复被派往英国学习海 军军械。在伦敦结识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不久到法国巴黎海军学校学习潜水艇构造专 业,毕业后留该校任工程师。此间与同学石瑛、陈子丹秘密将学校潜艇及兵器图纸携至比 利时一家照相馆翻拍。向对石瑛说:“你是独子,赶快把胶卷携回祖国。我俩赶回学校送还 图纸,倘有不测,我家兄弟多,死亦无妨。”这家照相馆将此事向比利时政府告发,向与陈 返回巴黎后即被捕,一年后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向乃辗转于德、奥、英等国任工程师、教 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回国,任福建马尾造船厂厂长。旋至北京与詹天佑创办京绥路南口 机车厂,任厂长。 1924年,应湖北督军萧耀南召返回湖北,主持汉阳兵工厂。向时年48岁,妻子新故,思乡颇 切,又悉汉阳兵工厂厂长系留德时同学邓演存(邓演达之兄),遂欣然返鄂。上任后即将两名 不称职的德国专家辞退,厂内重大技术问题均亲自动手解决。1936年代理厂长。厂内一次试 验白药失事,伤亡7人,向惊忧成疾而终。 沈祝三 沈祝三(年),名阜珊。浙江鄞县人。幼年丧父,少时学木工,后随舅父至 上海协盛营造厂学技,因机敏好学,为包头黄金记赏识,被派往南京协助监督英商太古洋行 工程施工。在此期间,白天照看现场,晚上跟守门的印度人学习英语。光绪三十年(1904年) 协盛营造厂承建汉口太古洋行一号仓库,沈奉派来汉主持施工。此后又承建平和打包厂等多 项工程并自办汉协盛营造厂。1913年创办阜城砖瓦厂。1924年创办轧石厂。1931年创办炼灰 厂。每年从德国哈尔钢品公司进口大量钢材,并自备汽车、拖驳、拖轮等运输工具将原材料 接运到施工现场。 沈运用西方先进施工方法,结合传统施工经验,用蒸汽打桩机、混凝土拌和机承担较为复 杂的施工项目,工效、质量均有提高。当时汉口汇丰、台湾、金城、四明、浙江兴业及盐业 等银行,隆茂、利华打包厂,景明大楼、武汉大学、中国国货公司、汉口总商会大楼、福新 面粉厂、武昌第一纱厂等工程都由汉协盛营造厂承建。沈在工程施工中十分注重质量,承包 汉口梅神父医院(今武汉市传染病医院)工程时,不惜四次返工,直到业主满意为止。在承包 武汉大学工程时,正值1931年武汉大水,加之在估算中漏估开山筑路费用,工程造价不足, 但沈信守合同,坚持施工,并奉送水塔、水池等配套工程。事后结算,蚀本20余万银元。遂 将三元里、三多里多处私宅向银行抵押贷款,使武汉大学新校舍得以完工。 沈晚年双目失明,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捐资建造四明公所、汉口女中。
  江秉诚 江秉诚(年),名常钧。湖北沔阳(今仙桃)人。幼读私塾两年,光绪十八年(189 2年)到汉口投靠时任安合轮船局局长的舅父王洪盛,先后任轮机长、船长。1922年接替舅父 任安合轮船局局长,旋将轮船局改组为安合、和春两轮船公司。安合公司经营长江及内河航 运,和春公司则在武汉开辟固定码头经营轮渡,5年内先后开辟王家巷、四官殿、苗家码头 、清佳楼4处轮渡码头,为三镇最早的定点、定时轮渡。 江还开辟汉口至沔阳彭家场航线,由长江入通顺河,经黄陵矶、三羊头、香炉山、沙湖、太 阳垴、尤拔等地。另辟汉口至西流河、汉口至峰口、沙湖至监利新沟嘴等航线。以联升、利 江、璧源等小轮行驶,后发展到购利湘、安平、华昌等大轮,往返于汉口至九江、南京、 沙市、宜昌等地。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将在汉的航运商轮收归国有,江四处奔走 ,笼络政要,破费无数,幸未造成全部破产,后励精图治,使所属航业再度兴旺。 江毕生致力于航运业,不置田产,全家在汉数十年,仍租房居住。但热心公益事业,1931年 大水,他向沔阳灾区捐米400担,棉衣数百套,并捐款筑堤、挖河,还在汉口创办震旦中 学(亦称沔阳中学)。抗日战争中,公司所属轮船遭日机轰炸,历年所得毁于一旦,江忧愤成 疾于1941年病故。 黄文植 黄文植(年),名贤彬。江西南昌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到湖北武穴曹裕隆钱庄 当学徒,师满后由“上街”升为经理。年,先后在武穴开设天成、义成、同慎、 聚昌等钱庄和信成麻行、布店,当选为武穴商会会长。1918年初,陆军第六混成旅旅长冯玉 祥驻防武穴,黄为冯尽力筹借军费4万银元,得冯赏识。同年夏,冯调任湖南常德镇守使, 归还黄所筹款项,并于1928年在汉口与黄合办德成钱庄。 1921年黄通过冯的关系在汉口开办通益精盐公司,经营注重质量、降低销价、讲究包装,开 始年销20万担,到1927年突破150万担。黄当选为汉口盐业公会会长。 1923年被选为江西旅汉同乡会会长。1934年,在汉口创办豫章小学(后扩充为中学),自任董 事长。1931年大水灾,黄以同乡会名义,设场施粥,中央赈济委员会任黄为水灾善后救济委 员。同年,以10万元在家乡兴建文植学校,学生免费入学。1935年承租九江久兴纱厂,改名 利中纱厂;同年在汉口创办大孚商业储蓄银行。1936年集资100万元承租武昌第一纱厂。 年,任汉口总商会主席。1935年再次当选为汉口市商会主席,接办《汉口商业月 刊》,兼任私立中华大学、商业职业学校董事长。1937年又一次当选为汉口市商会主席。在 此期间,黄拥护抗日,发动工商界捐款,慰劳前方将士。1938年辞职去重庆。 沈肇年 沈肇年(年),号碧舫,别号甓公。湖北天门人。毕业于襄阳道师范学校。辛亥革 命时加入中国同盟会,任起义门第一警察署书记。1913年任湖北省财政厅录事、秘书、科长 。曾竭力为董必武创办武昌共进中学提供经费。1926年任武汉国民政府财政部科长、库藏局 代局长,财政部迁南京后留任财政部武汉分库主任。1932年2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 厅长。1933年2月,蒋介石策划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第五次“围剿”,要沈筹集军费200万 元,沈公然抗命:“我管的是湖北人民的钱,要对湖北几千万人民负责。”以此被撤职。从 此杜门谢客,以翰墨为友并从事佛经研究。 1944年7月出任湖北省第二届临时参议会议长。1946年被选为湖北省银行监察、制宪国民大 会代表。 1948年12月与李书城、张难先、耿伯钊、贺衡夫等组织湖北人民和平促进会,次年春参加 武汉市临时救济委员会,任财粮委员会主委,为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汉口商民反迫害、反搬迁 、反破坏斗争集资1万银元。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武昌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政协委员,武汉佛教联合会委员,中南 及湖北省财经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文史 研究馆馆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湖北省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 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国务院组织编修地方志,沈热心此项事业,并于1957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最高国务会 议上就编纂地方志作了专题发言。晚年致力于地方志出版事业,曾主编《湖北省自然灾害 历史资料》一书,同时整理《湖北文征》,主持出版了咸宁、孝感、广济、应城、浠水、黄 梅、汉川等七县简志。著有《石鼓文诠补》传世。
  陈经 陈经(年),名庆纶。江苏南京人。回族。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进汉口盛成广 货店管账。1905年与人合资在歆生路(今江汉路)开设盛成百货店,任经理。后又在上海设庄 进货,并在汉口设义顺成呢绒号。1915年集资在汉正街开办汉昌肥皂厂,到1935年扩大经营 更名为汉昌公司,同年开设义顺泰油行,经营桐油出口业务。 1931年任湖北水灾急赈会常委兼救济股副主任,与贺衡夫一起创办汉口孤儿院,后又创办南 京孤儿院。1933年选为汉口市商会会长,先后创办商业职业学校、《汉口商业月刊》、汉口 江苏小学。抗日战争期间,任汉口抗敌后援会副会长,国民参政会第一、二届参政员。1938 年武汉沦陷,陈将工厂内迁重庆,但遭日机轰炸而停产。抗战胜利后,汉昌公司等企业始分 别复业。 武汉解放前夕,参与组织汉口市人民和平促进会及武汉市临时救济委员会,参加反搬迁、反 破坏、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的活动。 1949年9月赴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武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武汉市副市长、市工商联主委、全国人 大一至三届常委、全国政协一至四届委员、湖北省工商联主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委、中国民 主建国会武汉分会副主委、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湖北省副 省长等职。 黄少山 黄少山(年),名世第。湖北监利人。幼读私塾,13岁辍学种田。光绪二十三年(1 897年)随父做棉花生意。将经营所得在家乡开办震昌轧花厂。1913年携家迁汉口开设松茂长 棉花行,收购湖北各地棉花,销往上海、陕西宝鸡、甘肃天水等地。1933年,江河水涨,农 民恐1931年大水灾重演,低价抛售棉花,黄从汉口交通银行、中央信托公司、盐业银行、上 海银行筹集资金大量收购,库存在汉。不久水位下落,上海、武汉等地棉价陡涨,黄因此获 大利。时有“棉花大王”之称。 1937年,黄已有资金700万元,除继续扩大经营松茂长棉花行外,还大量购置房地产,拥有 汉口山川里、咸安坊、德林公寓等处30余栋房屋和铁路外数千亩地皮(今中山公园、新华路 一带)成为汉口巨富。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武汉,邀黄出主商会,被断然拒绝。日方怀恨,遂征用其隆茂打包厂 约20万元资产和山川里、咸安坊全部房产,黄乃避居法租界,杜门谢客,拜佛念经。抗日战 争胜利后,重操旧业,将松茂长棉花行改名为长康棉花行,业务逐渐得到恢复。至武汉解放 前夕,其财产已达240万美元。1949年移居香港,与友人合办朋亚公司,经营棉花。旋响应 人民政府号召,携长孙顺之回汉。1950年秋与秦育之共同创办开明油厂(今武汉油厂)。 黄生活俭补,长年素食,常济人困。曾于1929年向洪湖苏区捐赠银元8 000元。1931年 大水灾,监利江堤溃口,灾情严重,黄捐资20万元救灾,并组织轮船为灾民运送粮食,时人 以“黄善人”誉之。 黄还捐赠4 500银元资助家乡兴办朱河小学。 苏汰余 苏汰余(年),名必润。四川巴县人。少年时在其父塾馆读书。光绪三十三年(190 7年)在重庆《广益报》社工作,因撰文讥讽清廷受通缉逃到汉口,投奔其父好友刘象羲所开 的德厚荣字号当文书,后在徐荣廷经营的天顺祥票号任职。辛亥革命后,徐承租纱、布、丝 、麻四局,组成楚兴公司,自任总经理,任苏为协理兼管财务。裕华、大兴两公司成立后, 徐任裕华董事长、大兴总经理,苏为徐的得力助手。徐1927年辞去裕华职务,1933年又辞去 大兴职务,均由苏继任。裕大华集团公司(简称裕大华)成立后,苏任董事长直到1948年, 前后长达近20年。 苏任职期间,在湖北石灰窑(现黄石市)接办利华煤矿,在西安组建大华纱厂。抗日战争时期 ,将武昌裕华纱厂内迁重庆,还先后兴建广元大华纱厂、成都裕华纱厂,开设永利银行。抗 战胜利后,又兴办华年进出口公司。新中国建立时,裕大华企业拥有资产共达1 000万 银元。 通过裕大华再投资,苏还拥有枣庄中兴煤矿、民生轮船公司、聚兴诚银行、川康毛纺织厂、 大秦毛纺织厂、庆华颜料化学公司、秦丰烟草公司等企业的股份,均任常务董事。历任湖北 省商会联合会会长、汉口商会常委等职。 抗日战争期间,苏组织生产大批军布供应前方。还组织募捐,为接济难民,筹措不少资金、 寒衣和药品。兼任汉口孤儿院副院长。苏主持工厂工作期间,在选派人员去日本学习、培训 人员、推广技术、改良棉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注重营销方面均有建树。 1948年,制止动用公司外汇和所订英国纱机去台湾设厂,拒不交纳“戡乱救国捐”,并走避 上海。 史青 史青(年),字丹池、丹墀。湖北安陆人。幼读经史,中德安府秀才第一名。后入 经心书院、两湖书院就读。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派赴比利时留学。1904 年曾通过刘成禺与孙中山联系,孙于1905年3月抵达布鲁塞尔,即下榻史之寓所,长谈数日 ,史与孙互换结盟誓词并为孙募捐旅费4 000法郎。同年夏,孙在日本建立中国同盟 会,史在其寓所建立中国同盟会欧洲支部。 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土木工程系。辛亥首义后回国任南京临时政 府内务部土木工程局长,不久返汉任汉口市建筑筹备处会办。1914年任陇海铁路徐州工务分 段工程师,次年,任京汉路长辛店工务分段分段长兼副总工程师。1923年因支持京汉铁路工 人大罢工受到两湖巡阅使吴佩孚的追查,后调任汉口江岸铁路总段段长。1938年入川在自贡 市先后任科长和采金局工程师。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返平汉铁路局任工务处副处长兼副总工 程师。 新中国建立后,任京汉铁路大翻修办公室主任、行车安全委员会委员。1950年9月,经鲍 鼎推荐来武汉市工作,任武汉市建设局规划室主任。1952年武汉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成立后, 随同规划室调城建委工作。史在武汉工作期间,对武汉铁路枢纽规划、长江大桥公路联络 线的布局、汉口伦昌(现东风)造纸厂的选址均提出过有益建议,特别对汉口铁路旧线外迁 ,向铁道部力争实现北环线,将江岸编组站、大智门客站、循礼门及玉带门货站一并外迁至 江岸西及汉西站,为汉口后来发展提供了条件。史于1956年辞去武汉市城市建设委员会职务 迁居北京,在铁路局退休。
  陈雪涛 陈雪涛(年),名达科。湖北秭归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入两湖高等矿业学校 ,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武昌起义时在上海参加中华民国学生军团,不久入南京陆军军官学 校。毕业后任南京陆军第八师十五旅二十九团机枪连副连长。“二次革命”中,随八师支队 长刘建藩北上讨袁,转战徐州、淮阴等地,后因右足负伤退役。1914年赴日留学,入京都帝 国大学经济系,获学士学位。回国后潜心教育,历任湖北省立法科大学、商科大学、武昌高 等师范讲师、教授,兼任汉口《真报》编辑,继任武汉大学、广东中山大学教授。编有《财 政学讲义》、《经济学讲义》、《实用日语文法》等。曾以“老鼠和经济”、“首饰问题和 经济关系”为题,在电台举办讲座。 1931年从教育界转向金融界,任汉口上海银行襄理。汉口大水时,曾参与赈灾。1938年任 北京上海银行经理。1946年当选为国民代表大会代表。1947年回汉,任上海银行武昌分行经 理。 新中国建立后,继任汉口上海银行副经理。1953年退休寓居北京。195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 命委员会。 汤震龙 汤震龙(年),字悟庵。湖北蕲水(今浠水)南凉人。1921年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 工程系学习,获学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武、阳、夏三镇商埠公署工程处长、华阳义赈会湖 北分会督办、汉川城隍港堤工工程督办、汉阳东城垸堤河工事宜署总监修、加修汉口张公堤 董事会总监修、汉口工程局技正、湖北省工程处处长、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第十六区工 赈局局长。曾发明竹管打井、家庭垃圾变燃料气体及石棉避火帽等,还以国产廉价原料制成 军用喷嚏剂和流涕剂。 汤为中国民社党湖北省执行委员会委员,曾回浠水组建民社党,任中国民社党浠水县党部执 行委员会主任委员。 新中国建立后,任职于孝感专员公署,后为湖北省水利厅工程师。著有《美国铁路管理法》 、《湖北汉川城隍堤工始末记》、《建筑汉口商埠计划书》、《武昌珞珈山街道口马路工程 始末记》、《湖北省武汉市建筑规划》、《武昌市政工程全部具体计划书》、《汤化龙事略 》、《且待河清》等。
  祝庸斋 祝庸斋(年),字存铣。湖北孝感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到汉口白布行当学徒 ,不久升店员、管事。后与同乡合资开办白布行,因经营有方,连年获利,遂独资经营。继 又开办复茂祥匹头号和天城参号。1931年当选为汉口市商会执委,1935年任常委。 1936年,汉口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第一纱厂)因亏损濒于破产,汉口市商会会长黄文 植等人集资100万元,成立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接管第一纱厂,委祝为副经理,后升经 理。祝改用国产原棉,广建购销网络,加强工厂管理,半年获利近百万元,两年获利达500 万元。 抗日战争开始,汉口市商会号召抵制日货,祝主动将独资经营的茂祥匹头号内库存的日本花 布全部交出焚毁。武汉沦陷后移居汉口法租界。日伪成立“维持会”,诱请祝参加,遭拒绝 。 1945年任汉口市商会筹备委员会主任。1946年任汉口市商会理事,旋被选为汉口市第一届参 议会参议员。晚年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任汉口慈善会、孤儿院董事,孝感祝家畈小学董事 长。
  石凤翔 石凤翔(年),湖北孝感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留学日本,入京都高等工艺学 校学习纺织,毕业后在大阪棉纺厂实习。日本人曾想聘他任日资青岛分厂工程师,但石决心 创办中国纺织事业,不为外人高薪所动。 1917年,回国被聘为湖北实业厅技士。次年,湖北楚兴公司负责人徐荣廷聘石为楚兴纺织学 校校长。裕华纱厂初创时,总经理张松樵聘石任该厂技师。 1922年,徐荣廷等在河北省石家庄建成大兴纺织厂,派董事苏汰余偕石去石家庄协助工作, 不久即任石为大兴纺织厂厂长。石精于管理,不几年,该厂生产的“山鹿”、“八卦”等品 牌粗、细布畅销全国,获利颇丰。 1933年,日纱倾销,浪人走私,使中国纺织业陷入困境。此时,石奉派去西安筹办大兴二厂 。他在西安火车站附近购地100亩,经二年努力,建成拥有12万锭、布机320台的大兴二厂 ,石任经理兼厂长。1936年,大兴与裕华联手投资扩建大兴二厂,增纱锭13万锭、布机50 0台,改名为西安大华纱厂,石主持全面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西安多次遭日机轰炸,大华纱厂三次被炸,石力主将大华厂部分设备迁往四 川广元,建立大华广元分厂,仍由石主持,该厂在广元继续生产。 抗战胜利后,1946年出任裕大华公司总经理兼公司下属永利银行常务董事。1947年裕大华公 司在武昌创办江汉纺织专科学校,石兼任校长。 石在西安时,曾与刘益远、毛虞臣组成大泰毛织厂,抗战胜利后结束,计算该厂盈利达50万 美元。1948年,这笔盈利连同上海大生公司15万锭纱机、西安大华11万担棉花全部投入 台湾,设台湾大泰纱厂。 石的女儿石静宜和蒋介石次子蒋纬国结为伉俪,他与蒋成为儿女亲家,但未依权势踏入政界 。解放前夕去台。不久定居香港。有《棉纺学》、《抗战建国与棉纺织业》、《中国经济建 设刍言》、《中国纺织工业十年计划》传世。
  李国伟 李国伟(年),字中枢。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1915年毕业于唐 山路矿学院土木工程系,旋任陇海铁路总工程局工程师。1918年受其岳父荣德生之命到汉口 创办福新第五面粉厂。1921年又在汉口创办申新第四纺织厂。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将纺织、 面粉两厂迁往重庆、宝鸡,还自备40余辆卡车和大批木船在川陕、渝蓉、川黔公路及嘉陵江 上形成自办的运输网络。抗战胜利后回武汉恢复企业,被举为汉口市工业会理事长。他以武 汉为基地,在宝鸡、重庆、成都建立申新分厂,在宝鸡、重庆、天水、芜湖、广州设福新分 厂,此外还在宝鸡、上海创办宏文造纸厂,在宝鸡兴办公益铁工厂等企业。武汉解放前夕, 赴香港创办九龙纺织厂。 新中国建立后,毅然从香港回汉,将在汉全部企业申请公私合营。抗美援朝期间,他个人捐 款8亿元(旧人民币),可购战斗机1架。晚年嘱其家属要跟共产党走,病逝后在其遗物中发现 他生前购买的数十万元建设公债,债券上写有“永不兑现”的遗嘱并加盖了私章。 历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 二届委员和第三、四、五届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中国工商联常委,湖北省工商 联副主任委员等。日在北京病故,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卢作孚 卢作孚(年),四川合川人。宣统三年(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乘蜀通轮 由渝赴沪求学,沿途目击长江上来往轮船大都悬挂外国旗帜,为国家失去内河航行权而痛心 ,决心以实业救国。1925年8月回合川集资筹办民生实业公司,次年公司开办,任总经理兼 北碚峡防局长。 1927年,仅有一条民生轮的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开辟重庆至合川航线,稍后又开辟重庆到 涪陵的航线,三年后在兼并福川等几家公司的基础上,已拥有19艘轮船。1931年2月,民福 轮穿过三峡,首航宜昌;1932年6月,民主轮驶过宜昌,经汉口直达上海。在汉口港设有汉 口民生分公司,卢委挚友李肇基为分公司经理。到1935年,民生公司已有轮船44艘,职工达 2 836人,旋即发展到拥有5万多吨位的江海船队,经营范围扩大到长江全线以至沿海各 港和南洋。 在长江中下游,民生公司能与太古、怡和、日清等外轮公司抗衡。在竞争中,专营川江的美 国捷江公司被迫宣告破产,5艘大轮被民生公司收买。还分别击败其他外国对手,共收买外 轮达11艘之多。在此期间,卢先后兼任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四川省建设厅厅长。 1938年,民生公司在战时的内迁运输中得到发展。裕华纱厂内迁,卢以运费折价入股;与周 恒顺机器厂合作,内迁重庆建厂,支持了武汉民营企业在重庆的发展。抗战期间民生公司在 汉渝航线上,先后有民元、民康、民主、民勤、民俭等轮被日机炸沉,内迁机器厂及驳船在 战乱中损失无数。 1940年7月,任行政院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1942年10月任交通部常务次长。1945年代表中 国到纽约参加国际通商会议。1947年,民生公司还在香港、美国纽约、加拿大魁北克、印 度加尔各答等地设有办事处。 武汉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溃退,一度封锁长江航线,民生公司被迫停航,员工失业。卢坐 镇香港指挥已被劫持去台湾的民本、民俗、渠江、怒江、民众5轮返回香港集结,嗣后开回 广州,回到人民怀抱。至解放初期,民生公司已成为拥有轮驳148艘、职工8 000余人的 大型企业。 新中国建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周密安排下,1950年6月,卢从香港回到武汉,由李肇基陪 同前往北京,出席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8月与交通部部长章伯钧签署《民生实业公司公 私合营协议书》。民生公司后来成为建立长江航运管理局和长江轮船总公司的重要基础之一 。毛泽东主席曾说:“搞交通运输,不要忘记卢作孚。” 王度 王度(年),亦名君度,号奎元。湖北黄梅王湾人。1924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 ,曾任纽约美国桥梁公司技术员。1928年回国,历任浙江省公路局、浙赣铁路局工程师,云 南大学教授,川滇东路管理局、平汉铁路局、汉口铁路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49年5 月,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参加抢修汉口谌家矶平汉路二号桥。在江水暴涨情况下, 采用“浮梁法”,以两只1 200吨驳船浮力,将长60米、高12米、重260吨的被炸旧钢梁 顶起移走,使工程提前完成通车。 新中国建立后,任郑州铁路局技术室主任、计划处处长。1952年,任中南工业建筑设计院副 总工程师。1955年兼任武汉长江大桥顾问。次年调任中南(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 提出将管结构用于桥梁和房屋建造,并在四川德阳试验成功后应用于工程实践。1972年又作 钢盘混凝土离心管结构试验,应用于第二汽车厂工业厂房中,取得省工省料、结构轻巧、 施工速度快等良好效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王以特邀代表参加大会。所写 有关管结构的串杆结构用于大跨度层盖及桥梁结构论文,曾在湖北省暨武汉市土木建筑学会 上交流。 王对建筑结构设计和桥梁结构设计造诣较深,为国家一等一级高级工程师,曾任湖北省暨 武汉市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第一届、湖北省第二届、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
  南夔 南夔(年),字经庸。湖北蕲水(今浠水)人。曾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1917年考取 官费留学日本应庆大学,攻金融专业。1923年回国,先后在武昌商科大学、法科大学、中山 大学执教。 1927年国民政府自广州迁至武汉后,为筹办中央银行,委南主持日常业务并兼任汉口中央银 行经理。中央银行着手统一各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采取集中现金政策,先后发行纸币和国 库券数千万元,对支应军需、稳定市场起到一定作用。后因蒋介石亲到武汉,插手国民政府 财政预算,并于七一五事变前后与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武汉的经济封锁,使中央银行货币 (汉钞)、国库券迅速贬值,南自始至终克服困难,惨淡经营。 1928年,张难先任湖北省财政厅厅长,委南筹建湖北省银行并任首任行长。在此期间,南曾 参加中国经济考察团去日本考察。蒋桂战争爆发,桂系仓皇撤离武汉,胡宗铎派人暗至汉口 向南索要中央银行金库钥匙,南避不见面,坚决抗交,使胡未能得逞。蒋介石为 搜刮民财进行反共内战,设立四省农民银行,滥发钞票,指令由湖北省银行兑现,南极力反 对,抗拒执行。 抗日战争期间,南拒绝陈诚之邀,称病婉辞湖北省银行行长一职。后赴重庆就职于民营金城 银行,任专员兼秘书主任,并一度出任全国公债劝募委员会秘书长。抗战胜利后拒绝出任湖 北省财政厅厅长。 郑家骏 郑家骏(年),号点名。湖南长沙人。曾留学德国柏林工程大学,获博士学位。回 国后任上海兵工厂工程师兼工务处长。1929年10月调任汉阳兵工厂工务处长,1932年升任厂 长兼工务处长,1935年兼任汉阳火药厂厂长。 郑任汉阳兵工厂厂长6年,注重制度管理,改工人工资包件制为点工制;由间接转发工资为 统一直接分发;制定原材料订购、检验、入库和领用过磅制度;规定招补工人办法,组织专 业人员进行技术考核;对厂内历年来官佐、领班、把头在员工中抽头克扣、营私舞弊的行为 进行整顿,遂使工厂稳定,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成本降低。还添置上百台(套)制造枪弹和 火药的新机器,储备了大量原材料。 1938年6月,升任湖北省建设厅技正、厅长。1939年任国民政府兵工署兵工研究委员会专 任委员兼监察科长。1941年升任国民政府兵工署技术司长、制造司长。 1949年上海解放期间,和同仁53人共同发表《宣言》,表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国民 党政府断绝一切关系。 李肇基 李肇基(年),名国安。四川泸县人。1921年任泸县图书馆馆长兼泸县教育局中区 督学,还任泸县第一高小和川南师范附小教员,主编《通俗周报》,在此期间,和卢作孚结 为挚友。1925年考入南京大学,1928年仍回泸县教育局,开办一二年制师范学校,并任该校 教务主任。1933年9月,卢创办的民生公司处于发展时期,特邀李任民主轮经理,后升任宜 昌分公司经理、总公司总务处经理、汉口分公司经理和总公司主任秘书等职。民生公司创建 初期,李和卢一起研制了民生公司的船旗、船徽和职工胸章图案。抗日战争爆发,李受卢指 派到汉口主持撤运工作,他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岗位,使滞留武汉、宜昌的旅客和内迁的工 厂、战备物资顺利入川。 1949年5月,李参加中共武汉地下党和各民主党派组织的迎接解放军进入武汉的庆祝活动, 主动拨煤2 000吨,支援部队南下。重庆解放后,李在周恩来的周密安排下,使滞留香 港的卢作孚于1950年6月下旬顺利回到武汉,旋即陪同卢前往北京,受到中央领导的热烈欢 迎。民生公司在海外的虎门、玉门、龙门等18艘轮船,除平远、太湖两轮被国民党台湾当局 劫留台湾外,其他各轮陆续按卢的指示秘密驶回广州。 1951年4月,李经赵忍安、华煜卿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历任民建武汉市委宣传处长、 常委和第三届副主任委员。1951年10月,参加了贺龙率领的赴朝慰问团。 民生公司公私合营后,李任机备处长。1956年民生公司并入长江航运管理局后,李任副局长 并被选为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市人民代表和市政协常委。1961年调任长航科研设计院副院 长。 鲍鼎 鲍鼎(年),字祝遐。湖北蒲圻人。年在北京求学。1928年考取公费赴 美深造。1932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获硕士学位。 回国后,于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年任系主任,此间延聘国 内著名建筑师杨建宝、刘敦桢为兼职教授,水彩画大师李钊晨为绘画教授,徐中为专职教授 ,还聘请建筑理论家梁思成为客座教授,一时中央大学建筑系名家云集,国内名建筑师和 建筑教育家戴念慈、吴良镛、周卜颐、汪怛、郑孝燮、佘南,王秉忱、殷海云、黄康宇等 均出之门下。鲍创办中大建筑系,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建筑人才,时有“北梁(思成)南鲍(鼎) ”的盛誉。 年,回武汉任武汉区域规划委员会规划处长、秘书长。在湖北省政府主持下, 提出《武汉区域规划初步研究报告》,首先确定武汉为“近代工商业大城市”、“长江海运 的终点城市”;提出在沿江两岸挖沙填高江滩土地,以土地收益扩大财源,划定港埠建设区 和汉口滨江公园;在汉口铁路外两公里,整治张公堤内低洼地,并将汉口机场用地划归城市 用地,以扩大市区;拟建青山铁桥,形成青山重工业卫星城;区域内的大、小市镇作卫星城 发展,以疏散汉口旧城区过密的人口;保护名胜古迹,使之成为“历史资本”,发展“游览 事业”;阅马场辟为省会中心;武汉长江大桥桥址仍定蛇山龟山线方案;汉口解放大道、沿 江大道分别拓宽至60米和40米;平汉铁路至口段改为城市主要干道。1947年鲍兼任武汉大 学土木系教授。 1950年,任武汉市建设局局长。1952年任武汉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城市规划委 员会主任,主持苏联空军烈士墓、汉口解放大道及武汉展览馆的规划与设计,还会同著名桥 梁专家茅以升与苏联专家研究制定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方案,并亲自主持制定重建历史名胜黄 鹤楼的设计方案。 鲍担任武汉地区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1957年出席在罗马尼亚召开的 世界建筑工程学术会议。1958年北京十大建筑开始兴建,应邀参加设计审查与工程验收工作 。 历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撰有 《武汉建筑式样》、《从建筑史角度上看建筑风格》等论文。 苏文受苏荫泉 苏文受(?~1890年),湖南长沙石门坎人。少年时学做纸伞,艺成帮师数年后回家务农,农 闲时自制雨伞出售。 同治元年(1862年),因祖传土地和房屋被当地豪绅强占,被迫流浪到汉口谋生,定居关帝庙 附近(今口区全新巷)。初在集家嘴、沙河街一带修伞,后有少量积蓄便自购材料、租赁房 屋办成作坊,自产自销,牌名“苏恒泰”。苏根据修伞时积累的经验,发现湖北蒲圻、潜江 、黄陂、汉阳等地所产纸伞,在制作工艺上较粗糙,便参照湘伞的特点稍加改进:采用较粗 的竹竿制伞骨,以三层郧皮纸糊伞衣,再涂三道桐柿油,伞衣纱边还增两围发绳。改进后的 纸伞防雨性能好,坚固耐用,购者日增,供不应求。1864年苏改租关帝庙魁斗巷口门面设立 苏恒泰伞店,雇工制伞出售,至1870年,工人增至16人,月产纸伞600把,均销售一空。 苏在经营中重视产品质量,特别注意进料环节,如伞骨采用湖南茶陵、益阳的冬竹、常德的 桐油、湖北罗田的柿油以及郧县的皮纸,均派专人直接采购。在制作工艺上采用流水作业, 改计时工资为集体计件工资,使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 光绪十六年(1890年),苏病故,但其经营的苏恒泰纸伞在辛亥革命前已和叶开泰中成药、老 九如梳篦、牛同兴剪子一起成为当时汉口四大名优产品之一。 苏荫泉(年),苏文受之长孙。16岁助理店务,18岁接手经营。他主持店务后,认 真听取顾客意见,注重改进纸伞质量。并取消与其他作坊的供货合同。1928年春,派胞弟召 良回湖南湘潭自建作坊,所产纸伞又有较大改进:除保持原有特点外,包伞顶一律改用丝棉 、后又改为绸布;其他伞店伞面的只涂红厚漆,而荫泉改用广州银朱。品种、规格也增加很 多,如花纸伞有5个尺码,改良蓝面伞有5个尺码,蓝面勾柄伞有8个尺码。最大半径为32 尺,最小半径只有12尺,规格多至21种。同时将快干熟桐油改用生油,这种伞称为浸油伞 ,其抗湿能力和耐用程度均有提高,门市出售时,还在伞面上再刷一层油;凡购伞者,可凭 其爱好,由店员在伞面上代写姓名或配以字画,别具一格。质量的改进、规格的增多,加上 服务周到,纸伞年销量达到10万把以上,1928年10月,苏恒泰纸伞在湖北省第一次国货展览 会上获一等奖。 1938年日军侵入武汉后,店铺被洗劫一空。抗日战争胜利后,荫泉立即组织复业,派其弟媳 再赴湘潭组建作坊,招收学徒,很快恢复到战前水平。从1946年起,荫泉任汉口雨伞木履业 同业公会理事长,直到武汉解放。 1955年,苏恒泰湖南伞厂实行公私合营,原汉口店址改为湖南苏恒泰伞厂汉口第一营业部, 苏荫泉任营业部副主任。1965年退休。
  彭仰钦 彭仰钦(年),湖北孝感人。13岁开始,先后在本县公信永布店、汉口立 新机器厂当学徒。1923年去甘肃陇西机械局学技术,1929年回汉考入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 公司宗关水厂。1938年举家返原籍务农,曾被聘为新四军机械修理技工,为部队修理枪械, 并带徒传艺。 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回宗关水(电)厂当钳工,以水电工会理事的身份,组织工人开展互助活 动。1948年春,结识王伯谦、冯百诚等中共地下党员,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宗关水(电)厂 成立地下党支部后,与冯百诚等积极发展一批新工人协会会员和新民主主义建设协会会员, 壮大党的外围组织。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逼近武汉,国民党政府军南逃前拟破坏宗关水(电)厂,彭组织270余 人的护厂队,重点保护制水、发电设备。同时派人出面用200银元买通国民党政府军一营长 ,弄到在水(电)厂四周埋设地雷的分布图,为扫雷护厂起了重要作用。5月16日,彭等前往 丹水池迎接解放军先遣部队进驻水(电)厂,9月被选为宗关水(电)厂工会主任,并任武汉市 总工会筹委会委员。 1950年出任宗关水(电)厂厂长,成为武汉第一名工人厂长,不久任武汉冶电业局第六发电厂 厂长。在此期间,领导工人钻研技术,改进操作方法,组织节煤竞赛,开展技术革新,改革 胶状耐火泥的使用,用生铁车成活塞代替电动泵上的橡皮碗等项目均获成功,被评为武汉市 第一届特等劳动模范。《长江日报》、《大刚报》先后刊载了他的事迹。1952年4月赴苏联 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观礼并访问。 1954年夏武汉大水灾,彭任武汉防汛指挥部供电系统专职负责人。1958年后历任湖北省电业 局、武汉冶电局、武汉供电局副局长,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王 王(年),字道之。江苏武进人。1919年在北京读书,1924年考入北京交通大学 。1926年入交通部航政司供职。1931年调任汉口航政局科长。1938年升任汉口航政局长,7 月兼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船舶运输司令部征调处少将处长。时日军进攻武汉,为保证军、 政物资和西迁工厂、学校顺利入川,加速战时运力周转,王向交通部建议设立川江机械绞滩 站。同年9月,交通部设立绞滩管理委员会,王兼任主任委员。11月,川江上最凶险的青滩 、泄滩等机械站先后建成。12月,川江上共新建机械绞滩站8个。至1939年6月,绞滩站共施 绞轮船571艘次、木船11 229艘次,保证了战时入川船舶的畅通。1941年9月,设在重庆 的汉口航政局改为长江区航政局,王任局长兼军委四川船舶总队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作为航政专家赴美国考察。回国后,复主持长江航政工作,组织打捞战 时沉船。为恢复运力和港口吞吐能力,还在汉口组织修船和在汉口、南京、九江等港扩建码 头9处。在此期间,曾先后获国民政府胜利勋章、交通部五等景星勋章及航政一等奖章。 1948年8月,调南京任交通部航政司长。同年12月去台湾。1951年11月在台北独资创办海 洋出版社,任台湾航业公司董事长。1960年任“中华民国航运学会”理事长。 王热心航运教育事业,曾兼任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商船专科学校、武昌海事学校教师;去台 后,先后任成功、淡水、交通海洋学院教授。晚年完成专著《中国航业》、《中华水运史》 等50余种,约3 000万字。 1979年9月在台北病故,临终前将珍藏的全部文物捐赠台北历史博物馆,该馆特辟王教 授文物特藏室集中保存。 华煜卿 华煜卿(年),江苏无锡人。1925年进汉口申新第四纺织厂(简称申四厂)当练习生 ,曾参加劳动童子团活动,七一五事变后被开除出厂。后到汉口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任统 计员,1934年复回申四纱厂任统计员。1938年该厂和福新第五面粉厂(简称福五厂)内迁 重庆,华在宜昌负责机器、物料转运工作。抵渝后,历任申四厂物料股长、材料科长、总务 主任。1946年,申四、福五两厂回汉,华任两厂管理处总务组副组长兼福五副厂长,次年被 选为汉口市工业协会理事,负责该会日常工作。1948年任申福新公司副经理,一度主持全公 司业务。1949年2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受胡厥文委托在武汉建立中国民主建国会地 下组织,在中共武汉地下市委的领导下,利用汉口市工业协会“星期六聚餐会”等形式,团 结工商界人士,并以民建名义秘密印发《迎接大时代的到来》等印刷品,宣传中共对民族工 商业的政策,开展统战工作。 武汉解放前夕,各界人士组建武汉市临时救济委员会,保卫城市,并在汉口利用自动电话建 立秘密指挥系统。日夜,华负责联系汉口四维路江边、青岛路江边、宗关汉水 边和花桥4个观察点,防止白崇禧军溃退时破坏市政设施,并与中共地下市委保持联系。当 溃军撤离汉口后,即与赵忍安、贺尔梅等驱车去黄陂滠口,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遣部队进 城。 武汉解放后,华继续联系工商界人士,推销折实公债、平抑物价。11月,受中共组织派遣去 香港动员工商界人士回汉。1950年6月,任武汉工商界东北参观团团长,去北京、哈尔滨等 城市参观学习。1951年创办公私合营建业投资公司,任总经理。同年8月,任民建武汉分会 主委。9月,调任民建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1958年回汉,历任武汉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 席,第四、五届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湖北省副省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 代表,民建中央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湖北省、武汉市民建和工商联主任委员等职。 答容川 答容川(年),名相海。湖北沔阳(今仙桃)人。回族。幼读私塾,及长,在本地商 号学生意,后赴上海棉花商号当职员。1946年同旅沪回民李鹄成、金卉滋等合资开办永泰花 号,任经理。在汉口、沙市、重庆、西安、郑州等地设分号,并在产棉地区设庄收购棉花。 新中国建立后,仍为永泰花号总经理。从1951年开始,先后在上海开办恒业帆布厂,在汉口 开办汉新帆布厂,在武昌开办久安药厂,为三厂董事长兼久安药厂总经理,三厂公私合营后 均转为国营企业。调任湖北省粮食厅棉花处副处长、省供销社棉花处副处长。曾当选为湖北 省人民代表、武汉市人民代表,历任湖北省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武汉市委常委、回民 文化协进会常委兼副秘书长。 答热心回民教育事业,1946年曾捐资在家乡沔城、红庙、通海口、魏家等地办起4所伊斯 兰小学,将自有50亩地产的收入全部捐给沔城伊斯兰小学使用,直到1951年春学校交由政府 接管为止。 秦育之 秦育之(年),名国英。湖北随县(今随州)人。少读私塾,后学生意。1928年随父 到汉开设秦福记棉花行。次年筹资扩大经营,创办“厉山细绒”棉市场,与同业著名商号松 茂长、裕泰升在汉鼎足而立。 1937年,秦被选为汉口棉花同业工会常务理事、随县厉山镇商会会长。武汉沦陷前后,秦所 经营的商号遭日机轰炸及日军掠夺,损失甚巨,濒于破产,乃辗转樊城、万县、重庆间,挣 扎图存。抗日战争胜利后,回汉重操旧业,1948年改秦福记为亚新号,扩大贸易,兼营豆饼 ,货物运销直至台、港等地。 1949年,移居香港。当得知武汉解放后,商业受人民政府的保护,乃于9月乘海轮经天津返 汉。次年与华煜卿等再去香港,以亲身见闻劝说汉口巨商贺衡夫、程子菊、何祥林等相继 回汉。秦带头认购胜利折实公债,投资筹建武汉开明油厂,任副董事长。与鲁文礼等合资兴 建新亚造纸厂,任总经理。1955年响应政府号召,他所办油厂、纸厂先后接受公私合营。 1949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参加湖北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工作。1951年代表湖北工商界参加 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回国后率武汉曲艺队到荆州地区宣传抗美援朝,鼓动工 商界捐献飞机、大炮。1956年任湖北省商业厅副厅长。历任全国工商联第一、二、三届执行 委员,第四届常务委员 ,湖北省工商联副主委。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湖北省政府委员 、省政协常务委员。
  孙保基 孙保基(年),字君植,又名宝基。江苏无锡人。1927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 后赴英国曼彻斯特电机厂深造。1930年回国,先后在浙江省电气局、杭州电厂闸口新厂及南 京电厂下关新厂任职。 1937年7月,宋子文在汉口设立扬子电气公司,兼并了汉镇既济水电公司,委孙接管水电两 厂并主持日常工作。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孙受命将6 000千瓦发电机组迁往重庆,后 安装于宜宾电厂继续发电。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川返汉,时水电厂遭日机轰炸、厂房设施损 失惨重,孙将两厂员工组织起来克服困难,恢复生产。1946年11月,任公司协理兼总工程师 ,此后三年,水电两厂迅速恢复并新装2 000千瓦、2 500千瓦发电机组各一套 ,增置5 000千伏安变压器一座,恢复2 300千伏安供电线路一条,新铺输水干管13 公里。 武汉解放前夕,南逃溃兵企图破坏汉口水电设施。中共武汉地下市委及中共江汉区委员会城 工部委托华煜卿给孙写信,争取他参加护厂斗争。孙即从香港返汉,利用协理身份,配合中 共地下党支部将职工中的福利会改组为应变委员会,并给护厂员工储备三个月粮油、燃料及 生活必需品,取得护厂斗争的胜利。 武汉解放后,市人民政府继续委派孙为既济水电公司经理兼总工程师。1951年10月,升任武 汉电业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1953年调上海任华东电业设计分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1955年 调北京任基建总局电力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历任武汉市工商联筹委会委员,被选为第一 届市人民代表及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高芸生 高芸生(年),名际洲。河北武清人。1935年在北平参加少年共产主义先锋队,并 参加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同年11月转为中共党员。 1937年与北平中共地下党40多名党员奔赴山西抗日,先后任晋西北县政府秘书、县长及晋东 南、太岳区专员等职。1949年随军南下,任豫西专员、豫陕鄂行政专署主任、豫西行辕主任 、中原临时人民政府秘书长。 1949年11月,先后任中共大冶工矿委员会书记、华中钢铁公司监委、经理,中南重工业部黄 石市办事处主任,中共黄石市市委书记兼中共中南工业部华中钢铁公司(大冶钢厂前身)委员 会书记、315厂筹备处副主任。在此期间依靠技术骨干起草了扩建华钢的可行性报告,并于1 950年初组织大冶设计组赴京会战。1952年12月,任部属华钢副总经理兼大冶钢厂厂长。后 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中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武汉钢铁公司副总经理等职。不久,参加武 钢筹建,高和苏联专家一起确定武汉市青山区为武钢厂址,并率华钢的技术人员赴北京、鞍 山的钢铁厂学习、练兵,领导了武钢建厂初期的基本建设工作。 1956年,调任中共北京钢铁学院委员会第一书记兼院长。日去世,遗骸被安放在 八宝山革命公墓。 
  李彼得 李彼得(年),又名李涤。广东台山人。1938年7月毕业于杭州国立浙江大学。曾 任重庆第二十一兵工厂和昆明中央机器厂技术员、工程师。1945年到英国圣梯纳机器厂和B. S.A工具厂、机床厂担任实习工程师。1948年回国。1949年5月后,历任上海中国农业机械公 司工程师,上海虬江机器厂技术科长、工务处长、上海浦江机器厂总工程师、上海锅炉厂总 工程师。 李曾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主持设计过10米立式车床、6米龙门刨床、75毫米卧式镗床 及万能工具磨床等设备,还参加500米深钻机及40T/H锅炉的试制工作。 1958年调任武汉锅炉厂总工程师,参加武汉锅炉厂筹建、扩建方案的审定,主持设计、试制 35T/H、65T/H、130T/H锅炉,并参加设计5万千瓦机组的电站锅炉,还参加801原 子反应堆、导弹外壳的研制,在不锈钢焊接、铝合金阳极氧化等高新工艺方面取得一定的成 果。后升任武汉锅炉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66年改任一机部热工机械研究所副所长。 王维溱 王维溱(年),江苏苏州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任昆 明兵工署第五十二工厂土木工程所技术员、工程师。1945年来湖北,先后任汉口市政府工务 局技正、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工业室技术专员、汉口市建设局甲等开业建筑事务所建筑师 。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建设处工程师,中南(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工程 师、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三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委员,全 国钢结构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暨武汉市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兼工程结构学术委员会主 任委员,省建筑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苏联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部分工程的土建设计总负责人 ,并作为一机部审批该厂的国外设计代表团成员赴苏联参加审批工作。分管援外项目阿尔巴 尼亚发罗拉石棉水泥板管厂的设计工作及四川成都钢丝网水泥折板拱建筑工程,主持第二汽 车厂总装、三处、办公楼建筑方案的制订及设计工作。1976年唐山地震后,带领设计人员奔 赴天津汉沽区宁河县地震灾区进行现场设计,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贡献力量。 顾子言 顾子言(年),江苏无锡人。国家级专家。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5年11 月到英国贝格纳尔公司实习。1949年11月回国。1950年5月任国家重工业部工业管理局工程 师。1952年11月调任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机器管理局工程师,1956年3月升任主任工程师。1 958年8月调武汉锅炉厂任总工程师办公室高级工程师。 顾曾主持设计40平方米传热面积暖气锅炉和30马力的动力锅炉,参加60吨水压机、75马力移 动式锅炉蒸汽机、1 000毫米立式镗床的设计和中国第一台40T/H锅炉设计方案的审 定,并任10T/H锅炉的主任设计师,曾代表中国机械动力学会参加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 八国举行的国际动力研讨会。 萧同智 萧同智(年),湖北监利人。1936年毕业于汉阳高级工业学校,次年考入国立药学 专科学校。1942年在广西柳州医院任药师,因制造生理食盐水及精制氯化钠获奖。1943年任 中国茶叶公司茶素厂技术股长、代厂长,利用不能出口的废茶提炼咖啡因成功并获大利。抗 日战争胜利后和同学轩济东来汉创办同济药厂,后发展为济生药品公司,自任经理。武汉解 放后,任济生药厂厂长。1954年公私合营后,任副厂长。 1958年调任葛店化工厂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采用五硫化二磷研制“1605”农药成功,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4年又研制成功“4049”农药。1978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两种高效 农药均获奖。 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武汉分会。曾任化工工业同业公会委员和武汉市口区工商联 常委、中国药学会武汉分会常务理事。1981年被评为武汉市特等劳动模范,历任武汉市人大 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民建武汉市委副主任委员等职。
  殷海云 殷海云(年),亦名海逸。江苏无锡人。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先后 任重庆大学建筑工程系助教、上海中央银行工程科设计组长、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域行工程 组长、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总工程师。1952年调任中南建工部设计处工程师。后历任中南( 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二级高级工程师,湖北省第四届政协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届、四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及国际建 筑师协会执行委员会中国执委候补委员。曾组织设计院参加古巴吉隆滩英雄纪念碑方案投标 、越南红河大桥桥头堡方案设计(后项目取消)。 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委员会委员。1956年代表中国建筑学 会前往东柏林参加加速社会主义国家建筑工业化问题学术会议,1957年前往法国参加国际建 筑协会代表会议,同年前往意大利参加建筑造型艺术国际会议。1963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 前往古巴参加世界建筑师会议。1965年再次去法国参加国际建筑协会第八届大会、第九届 代表会议。曾负责设计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绘制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样。
  王力群 王力群(年),名利群、介名、发启。河北高阳人。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同年1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建立前夕随解放军南下,任江西省九江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转业后任中共九江地委委 员兼都昌县委书记,地委常委兼秘书长。不久调汉口,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建筑工程局第一公 司经理。1955年4月任中南建筑工程管理总局副局长,同年9月被派往苏联学习。一年后回国 ,负责组织武汉重点建设项目――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武汉肉类联 合加工厂的施工。1958年7月,任湖北省建设厅副厅长兼省建工局局长。省建工局升格为建 工厅后,任厅长兼中共党组书记,旋升任省经委副主任、省建委副主任。 1969年调任荆州地区革委会副主任,不久复任省建委副主任、主任,负责第二汽车制造厂 和葛洲坝电力枢纽等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1974年6月兼任武汉钢铁公司一米 七轧机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党委书记。1975年11月,为该工程率队赴日本考察。 萧传仁 萧传仁(年),湖南醴陵人。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47年到天水铁路 局任实习生。1948年调粤汉铁路局工务处设计课任技术员。1953年调武汉大桥局汉水工程段 任工程师。汉水铁桥通车后,任长江大桥一处基础勘探中队长兼主管工程师。在运用苏联专 家管柱钻孔法代替气压沉箱法修建大桥基础工程时,针对管柱下沉方向倾斜和速度慢的问题 ,改进管柱下沉时用射水控制其方向的操作方法,使下沉第一节管柱由原来的两个半小时缩 短为20分钟;还针对钻岩工效低的问题,运用钻探工程学原理,创造性地改进钻头的重量和 刃脚形式,提高工效5倍;为保证工程进度,提出围堰内封底灌注管柱内的混凝土,用挖泥 船代替吊船进行钢板补打来解决机具上的困难等建议,均被采纳实施。使一号墩围堰内封底 工作得以顺利完成。1956年被评为武汉市特等劳模、湖北省特等劳模、铁道部先进生产者, 并出席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 1957年任大桥局一处二队副队长、主任工程师,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参加郑州黄河大 桥抢修,荣立甲等功。1960年任大桥局一处副总工程师,曾参加东北水害桥梁抢修会战,荣 立特等功。1963年任援越专家组成员,荣获越南勋章。1964年调大桥局四处任副总工程师、 总工程师。1965年修建南京长江大桥三号墩钻孔遇到困难,他亲自参加80米深氢氧潜水作业 ,获得成功。1969年在修建辽河大桥时,查阅历史资料,广泛听取工人意见,提出修改施工 方案,以钻孔桩代替重型沉井封底基础,以井点降水法代替钢板桩围堰封底修建基础,经设 计部门采纳实施,节约混凝土306万立方米。1977年,对苏州人民桥的设计提出合理修改 方案,达到保证工期、节约费用的要求,从而获得南京市科学大会先进个人称号。次年,获 大桥局科学大会先进个人称号。 巴提耶夫 巴提耶夫(?~?年),俄国人。俄皇尼古拉一世亲戚,贵族财阀。1861年汉口开埠后,来汉口 开设顺丰洋行,经营茶叶。除大量收购中国茶叶远销俄国外,还派人到羊楼洞一带招人包办 监制砖茶。同治二年(1863年),在羊楼洞开设顺丰砖茶厂。年间,将顺丰砖茶厂 迁至汉口俄租界。顺丰砖茶厂设有发电厂。采用新式蒸汽机压制砖茶,每年从羊楼洞等处 贱价收购大量茶叶,制成5种不同规格的砖茶。年产砖茶15万篓(每篓15担),雇工八九百 人,工厂日夜开工。产品畅销俄国。19世纪90年代,顺丰砖茶厂与俄商阜昌、新泰等几家砖 茶厂曾操纵汉口茶市,赚取大量利润。1917年十月革命后,受苏俄国内形势影响,顺丰茶厂 关闭,巴提耶夫返回苏俄。 白乃富 白乃富(?~?年),比利时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聘请白 乃富和其他外国籍技术人员6人到大冶铁山勘查铁矿。次年2月,勘查结束,向张之洞报告称 :矿山“每年开采8万吨,可开采2000年”。同年,白乃富又受命去武昌、兴国、广济、荆 州、当阳勘查煤矿。年,白乃富被聘为总工程师。在此期间,汉阳铁厂基本建设 和设备安装等工作全面展开,于1893年建成并投入试产。1896年,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后, 改聘德国人德培为总工程师。辛亥革命爆发后,白乃富回国。
  吕柏 吕柏(?~1950年),卢森堡人。1886年入法国亚琛综合工业学校学习,曾当过矿工和菲尼克 司工厂高炉炉长。光绪二十年(1894年),汉阳铁厂的两座高炉建成,冶炼钢铁急需高级技术 骨干,经比利时塞兰的科里克里尔公司推荐,吕柏来汉阳铁厂担任高炉炉长。吕柏来厂后, 克服工厂焦炭不足、设备多故障等困难,坚持生产,每天出铁50吨到100吨不等。 1895年,汉阳铁厂招商承办2年后,吕柏因病回国。1905年,工厂为解决质量和增产问题, 派总办李维格赴英、法、德等国考察并招募技术人员。李氏极力推荐吕柏再次来厂任总工 程师,说:“吕柏天资敏捷,笃学深思,办事亦有血性。回国后,阅历更多,现在法国一著 名大工厂充生铁炉总工程师。吕柏还熟悉德法英三国语言文字,是总核之才。”同年,吕柏 再次受聘为汉阳铁厂总工程师。来厂后即全力投入工厂的改造与扩建工作,在其精心指导之 下,历时7年,先后安装马丁炉6座和混铁炉、高炉各1座,以及轧机等设备,同时还对轧轨 厂、钢板厂、轧辊厂、装货厂进行扩建改造。由于产品质量优良,正在修建的6条铁路均向 铁厂争购钢轨,并为民有、军用企业提供钢铁件,产品还远销澳洲、日本、南洋群岛及欧美 等地。汉阳铁厂遂名声大振。 为表彰吕柏为汉阳铁厂所做的贡献,清政府特授予双龙纹章和中国勋章,卢森堡政府也曾两 度授以国家级十字勋章和国王十字勋章。 辛亥革命时,汉阳铁厂一度停产,吕柏随其他外国籍人员一起离开中国。回国后,仍欣然受 聘担任汉冶萍公司的顾问工程师和驻欧代表,直到1923年公司停产时止。曾著有《中国的采 业和钢铁工业》一书。
  开尔斯 开尔斯(1869~?年),美国人。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对中国建筑艺术颇有研 究。 日,武昌中山大学改建为国立武汉大学,11月经考察确定以武昌城外东湖珞珈山 一带为新校址。建筑设备委员会李四光委员及叶雅各委员兼秘书推荐开尔斯担任新校舍建筑 工程师,并赴上海邀请开尔斯一同来到珞珈山。实地考察后,开尔斯认为这一带山丘坡缓且 水源充足,山石、泉水、湖水均可利用,各项建筑依山而建可节省地基及石料,遂赞同以珞 珈山为校址。1929年3月开始勘测规划。开尔斯忘我工作,构思图纸时,常常在山上凛冽的 寒风中一站就是一二个小时,半年后完成了总设计图。10月,建筑设备委员会正式聘他为新 校舍建筑工程师,同时通过总设计图。 1930年3月新校舍工程开工。1932年1月,理学院、文学院、礼堂、饭堂、学生宿舍,教职工 第一、二住宅区和运动场等13项工程完工,以后增建的图书馆、法学院、工学院、体育馆、 水工实验室等均由开尔斯设计。他按照建筑设备委员会“实用、坚固、经济、美观、中国民 族传统式外形”的要求,采中西建筑形式之长,集古典与现代建筑之美,开当时建筑风格之 先。直到现在武大建设校舍时仍注意保持这种风格。 开尔斯应邀筹建武大时已有60岁左右,身体欠佳,习惯于同日本籍夫人居住上海。1930年5 月(即理学院动工前一个月),终于在上海病倒,在两年病中,仍坚持工作。王世杰校长每 次到上海看望他时,均见其病房里摆满武大校舍的设计图纸。1932年2月,武大从东厂口迁 到珞珈山。3月7日,王世杰在新校舍礼堂里讲演时说:“在这里我们最要感谢的是开尔斯先 生,他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他不计较报酬,而完全把兴趣寄托在艺术方面。”“他给予我 们的帮助实在大得很!”为感谢和纪念开尔斯对新校舍建设的贡献,武汉大学授予他名誉工 程师称号,在武大校史上仅他一人获得此项荣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云发家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